中国神话传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46:57

中国神话传说篇1

我国古代没有专门记载神话的书。神话只是保存在《楚辞》、《淮南子》、《穆天子传》等书里,尤其在《山海经》中神话的成分最多。以下选说数则有名的神话和传说故事。

女娲女娲是中国神话传说中人类的始祖。《说文解字》:“娲,古之神圣女,化育万物者也。”王逸《楚辞章句天问注》说女娲是人头蛇身的神。李冗《独异志》云:“昔宇宙初辟之时,惟有女娲兄妹二人。在昆仑山中,而天下未有人民,议以为妻。又自羞耻,乃结草为扇,以障其面。今娶妇执扇,象其事也。”说女娲是伏羲的妹妹,兄妹结合为夫妇而产生了人类。近人根据古代出土的器物上画像和边疆少数民族的传说。证明伏羲和女娲原是传说中的兄妹为夫妻的一对人类始祖。李冗所记这则传说,反映了我国原始时代血缘婚姻的情况。今电视剧《天地传奇》,就是根据“女娲补天”等神话传说创作编剧的。

伏羲一作宓羲。亦称皇羲。中国古代神话中人类的始祖,传说人类是由他和妹妹女娲氏结婚而产生的。他又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始祖、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又传他曾教民结网,从事渔猎畜牧。反映了中国原始时代开始渔猎畜牧的情况。

是神话中开天辟地的人物。据三国时期徐整所著《三五历记》载:“天地混沌如鸡子。生在其中;万八千岁,天地开辟,阳清为天。阴浊为地;在其中,一日九变,神于天。圣于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日长一丈。如此万八千岁,天数极高,地数极深,极长,后乃有三皇。”(《太平御览》七十八引)徐整所著《五运历年记》又说:日月、星辰、风云、山川、田地、草木、金石等自然存在和自然现象,都是死后,由他身体各部位和声、气等变成的。开天辟地反映了原始人对天地缘何而始。人类从何而来,天地之外有何物的探索,是原始人类的原始哲学、宇宙观。

共工共工,传为人面蛇身赤发身乘二龙。中国古籍中关于共工的记载很多。但诸说不同。在旧的传说里,多把他写成一个兴风作浪的凶神。如《淮南子・本经训》说:“共工氏振滔洪水。以薄空桑。”意思是他发起洪水,迫近了空桑(今山东境内)。连他的臣子相繇,也是个同时把九个头放在九个山上,吃尽九个地方东西的恶煞。大禹杀死他后,水腥臭无比,流在地上连五谷都不生长(《山海经・大荒北经》)。

共工又被传说为部族领袖。据《尚书・舜典》及《史记,五帝本纪》载:共工是尧的臣子,试授工师之职。后与兜、三苗及鲧并称为“四罪”,被尧流放于幽州。他还被传说为敢于改变天地日月星辰的英雄。《淮南子・天文训》载:“昔者共工与颛项争为帝,怒而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词中有“不周山下红旗乱”。就是用这一传说,把共工作为胜利的英雄来比喻红军的。

后羿据《楚辞》、《山海经》、《淮南子》来看,后羿有两个:一是神话人物。在远古时代,曾经发生大旱灾,加以怪兽、怪鸟、水火怪异为害,广大劳动人民在与自然灾害斗争中。创造了后羿这位神,以表达他们征服自然灾害的强烈愿望。但这位为人们艳称的神话英雄,到了后世史学家手中就历史化了。于是就产生了另一种说法,即“人性”的羿,称夷羿,传说是夏代东夷族首领,善于射箭,后夏朝统治,夺得了太康王位,号称有穷氏。据《离骚》王逸注说:羿当政后。“娱乐田猎,不恤民事”。不久被国相寒浞指使家臣逢蒙射死。

嫦娥亦作恒娥、娥。后羿之妻。据《淮南子》说:“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娥窃以奔月。”但早出的《楚辞・天问》则说:“帝降夷羿,革孽夏民:胡射夫河伯而妻彼雒嫔?”意思是说,帝降羿下来,本是抚恤下民的,为什么羿射了河伯而以洛嫔为妻呢?虽然这里说洛嫔为羿妻,与《淮南子》所记不同,但“嫦娥奔月”的故事一直为后世文人所引用,早已深入人心。

洛神即洛(雒)水女神洛嫔。关于她的记述藉屈原的作品,特别是曹植的《洛神赋》而闻名于世。在《离骚》中称洛嫔为宓妃,把她描写成一位自恃其美而骄傲的女子。李善谓“宓妃,宓羲氏之女,溺死洛女,为神。”因“宓”与“伏”古通,故“宓羲”即“伏羲”。估计古时有关宓妃的神话含有恋爱成分,所以屈原才引用以喻己意,曹植才作赋来寄寓自己对君王的思慕之情,反映衷情难以相通的苦闷。

西王母亦称“金母”、“王母”或“西姥”。《山海经》:“又西三百五十里,日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主知灾历五刑残杀之气)。”到《穆子传》里,西王母已不是上述怪物,而演化为一个雍容平和能歌谣的妇人。到了《汉武内传》中的西王母则是“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年三十许的女神。她把三千年结一次果的蟠桃赐给武帝。《神异记》又为她塑造一个配偶东王公,一年一相会。在后代小说、戏曲中,又称“瑶池金母”,每逢蟠桃熟时大开寿宴,诸仙都来她上寿。旧时多将西王母作为长生不老的象征。

钟馗亦作钟葵,传说中故事人物。据宋代沈括《补笔谈》云:唐明皇(玄宗)于病时,梦见一大鬼捉一小鬼,“刳其目,然后擘而啖之。”自称为钟馗,生前应武举未中,死后誓为皇上消灭天下妖孽。明皇因而病愈,遂命画工吴道子(大画家)画成图像,并批曰:“灵祗应梦,厥疾全瘳。烈士除妖,实须称奖。因图异状,颁显有司。岁暮驱除,可宜遍识,以祛邪魅,兼静妖氛。仍告天下。悉令知委。”旧时民间风俗。于端午节多悬钟馗之像(唐、宋时悬于除夕),以图驱除邪祟。

中国神话传说篇2

【关键词】神话传说形象;造型设计;动画艺术

在动画艺术创作中,动画作品中的角色是动画片中的灵魂,一个成功的动画形象不仅可以带来一部动画艺术作品的成功甚至可以带动整个动画产业链条的发展。纵观中国古代神话形象在动画艺术作品中充当的动画角色不仅能够为动画作品本身提供丰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土壤,更是中华民族的审美文化的反映和写照。有着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素材的伟大的中华民族,如戏曲、皮影、剪纸等的传统民间技艺与神话故事一样,一起成长在我们的生活发展中。塑造有中国特色的神话形象必须借助这些技艺的帮助。所谓一方水土一方人,中国的神话形象在有着传统文化岁月积淀的土壤中生长而成,必然带着传统文化的印记。如何能让这些富有文化色彩的神话角色还原到动画角色中去,并能带来整部动画作品的成功是我们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一、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形象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涉及的范围方方面面从天地始说、人类起源到道德文化、教育等。自从开天辟地创造世界以来,在中国境内大地上先后出现了无数优美的神话传说,袁珂先生所著的《中国神话传说》就是系统地介绍了中国神话,诸如《华胥与伏羲》《女娲补天》、《精卫填海》《神农鞭药》《黄帝与蚩尤》《夸父追日》《后稷播种》《尧皇让贤》《蚕神的故事》《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舜的故事》《鲧伯取土》《大禹治水》《牛郎织女》等一系列优美浪漫动人的神话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一直流传至今。其中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美丽的爱情故事,已经接近了现代人类的正常生活秩序领域。

在动画艺术作品的创作中,夸张性的艺术特点是动画艺术最突出的特点之一,而在动画造型的创作中夸张更是必不可少的一点。比如《宝莲灯》中二郎神的造型设计,既要有神幻色彩又要符合人物的性格,所以关于二郎神的造型,参照了很多传统年画和佛像的造型,显得威严冷酷。色彩也是明显的单调。天庭至高无上的权威与自私冷酷的一面充分体现出来。

二、中国动画造型中的神话传说形象

动画角色的选择和塑造在整个影视动画作品中占有特别重要重要的地位。动画的故事题材极其丰富,不同题材的作品给动画角色的创造注入了新的活力,成功的动画角色造型,不仅可使角色形象跃然于银屏之上,吸引观众的眼球,而且能寓性格于外貌之中,在表现思想内涵方面也有极大的扩展,积累了内在情感意蕴的力量,增强了打动人心的感染力,使动画故事的艺术性更加凸现,动画片更加精彩,为动画片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动画角色的造型多种多样,不拘一格,可夸张也可拟人;可简约也可繁缛;可精致也可朴拙。但要设计出贴切、生动、传神的动画角色,不仅要有深厚的艺术功底和造型能力,还要有对动画艺术性和技术性的全面思考,实现动画角色与动画片的“浑然天成”。

中国动画以神话形象和题材创作的历史从产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八十年的曲折历史。历数在中国动画史上几部辉煌经典的动画电影,从《铁扇公主》、《大闹天宫》、《哪吒闹海》、《女娲补天》到《宝莲灯》等,每一部都是借鉴于神话传说。所以从另一个角度说,中国神话题材动画史见证了中国动画史。

三、动画设计中神话传说艺术形象分析

首先,动画神话形象的完整塑造离不开情绪饱满,刻画细致的人物性格。神话传说人物在被改编成电影角色或者动画角色时,并不是局限于的人物外在形象,而是非常灵活多变的,他既可以是惩恶扬善的正面形象,也可以摇身一变变换为成欺良霸市的反面形象,这也正是神话传说人物形象角色多样性的灵活转换。比如是在动画片《大闹天宫》中,哪吒的角色设定是协助托塔李天王镇压捉拿孙悟空回天庭问罪的,代表邪恶的反面的人物角色设定。而在另一部动画片《哪咤闹海》中,哪吒却是一个勇于为民除害惩处邪恶势力的正面英雄形象设定,在《哪吒闹海》这部动画作品中对哪吒的人物角色性格的塑造非常丰满,既有柔弱向善的一面,也有惩恶扬善的一面。

其次,动画艺术作品中的服饰设计与色彩运用也是人物造型最直观的表现手法。动画片《大闹天宫》在把握了原著精髓的同时,又能够根据儿童的欣赏心理来进行情节的编排和形象的刻画。因此,整部影片色彩浓重,造型奇异,场面雄伟壮丽,形象特征鲜明,情节跌宕有致,具有独特的艺术色彩,这也是《大闹天宫》堪称中国动画片不朽之作的主要原由。《大闹天宫》中孙悟空穿着鹅黄色上衣,腰束虎皮短裙,大红的裤子,足下一双黑靴,脖子上还围着一条翠绿的围巾,导演万籁鸣用八个字称赞他“神采奕奕,勇猛矫健”,尤其是孙悟空面部的桃心设计更是让观众眼前一亮。

四、结语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人物塑造不仅要在继承和遵循传统的基础上创作,更要结合新时期动画造型艺术的新特点,让传统的神话传说故事与新时期语境下的神话传说故事相结合。也要更深层次的认识到当代社会的发展和大众审美艺意识的变化。我们要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资源中摄取营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来不断拓宽我们动画的发展,真正开辟一条适合中国神话传说题材的动画新大陆。

参考文献

[1]叶・莫・梅列金斯基著.神话的诗学[m].魏庆征译.商务印书馆,1990.

中国神话传说篇3

关键词: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当代汉语词汇;影响;学习策略

一、中国神话传说对当代中国汉语词汇的影响

在口语或书面语中,中国人经常引经据典,涉及神话寓言、诗词歌赋。这对留学生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更是吸引人之处。许多神话传说依旧“活在”当代中国社会的语言文化中,本文选取两个典型事物――“嫦娥奔月”、“牛郎织女”两个神话传说,以此为例来谈谈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对当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一)“嫦娥奔月”对当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1.对诗歌用语的影响

唐朝诗人李商隐曾做诗《嫦娥》: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从古至今,“嫦娥”不断出现在各个时期的文学作品中,人们一看到“嫦娥”这个词,就会想到月亮,想到冷清的生活。

2.对专业词汇的影响。中国人有登上月球的渴望,也因此将自己比作“嫦娥”,希望能像她一样飞往月亮,中国绕月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即命名为“嫦娥一号”,此系列还有“嫦娥二号”、“嫦娥三号”……另外,相传嫦娥在月亮居所叫做“天宫”,中国研发的一个目标飞行器被命名为“天宫一号”,“嫦娥奔月”对专业词汇的影响可见一斑。

3.对节日用语的影响。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传统的中秋佳节。此夜,人们仰望朗朗明月,称为“拜月”。“拜月”一词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传说――每逢中秋后羿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和月饼,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希望能与之“团圆”,中秋又称“团圆节”。

“拜月”、“团圆节”等词语被保留在节日用语里。

(二)“牛郎织女,鹊桥相会”对当代汉语词汇的影响

1.对专用语影响。用“牛郎织女”称呼某对夫妻时,多指分居两地的夫妻,如果夫妻长期分离,就会说过着“牛郎织女”的生活。

在中国,介绍青年男女相亲,就说给他们“搭鹊桥”,因为被迫分开的牛郎和织女,是在喜鹊搭桥的帮助下才得以相会。

2.对节日用语影响。牛郎和织女相会的七月初七日被中国人定为七夕节,这一天也是中国的“情人节”。从古代典籍的记载看,民间认为织女聪明美丽、多才多艺,在七月七日晚间,向织女乞求智巧,可以除去笨拙,变得眼明手巧,故亦称为“乞巧节”。

二、基于古代神话传说的汉语词汇学习策略

了解与汉语词汇相关的文化既可以增强词汇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更准确的运用汉语词汇,对真正掌握汉语词汇有很大帮助。

(一)通过了解古代神话传说来培养词汇学习兴趣

平常我们在说话中会经常用到一些含有中华民族特殊文化传统信息的词语:

“母夜叉”(传说中很丑陋,很厉害的一个怪物,现在指凶悍、不讲理的女人)

“玉皇大帝”(传说中天上最大的神,F在指有权势的人)等等。

其中有很多词语留学生能通过对中国神话的学习理解,而这些大部分是无法靠翻译来形象感知的,只有通过对神话故事的学习才能更好的掌握这些词语。

(二)通过阅读古代神话传说来扩大词汇量

多阅读有利于汉语词汇学习。在汉语学习过程中,大量的汉语阅读有助于增加词汇量。通过广泛的阅读,可以接触到不同类型的书籍,进而不断地拓宽视野、增长知识并激发学习的兴趣。

(三)通过古代神话传说来理解汉语词汇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很多关于神战胜灾难或与影响人类生存的自然现象做斗争的题材,分布相当广泛,如夸父逐日、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大禹治水以及精卫填海等,体现了古代人们为了生存对大自然的抗争。

三、结论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对汉语语言文化、词汇学习有着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其影响涉及到方方面面,覆盖到各个领域,是汉语词汇学习不可或缺的背景知识。在当代汉语词汇中,源于古代神话传说的词汇有很多,汉语语言及其文化又使古代神话传说持久不衰、世代流传。因此,学习中国文化,尤其是通过了解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典故,对于丰富汉语词汇,加深对词义的理解,增强词汇学习的趣味性和高效性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对语言学习也具有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程憬.中国神话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2]戴禄华,尹乔,谢锦芳.论希腊罗马神话对英语词汇的影响[J].怀化学院学报,2011(10):81-84.

[3]樊小玲.牛郎织女传说中牛意象的文化解读[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03):12-15.

[4]景莹.现代文学中“奔月”“射日”神话题材重写及价值取向[J].求索,2015(01):148-152.

[5]李海霞.中国神话作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应用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4.

[6]矛盾.中国神话研究初探[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7]沈华.中国神话传说[m].合肥:黄山书社,2013.

[8]尹泓.嫦娥奔月神话的意象和母题分析[J].民间文化论坛,2010(05):93-99.

中国神话传说篇4

中国神话中十大上古神鸟

1.鲲鹏

鲲鹏这个最早见于庄子·逍遥游的中国古代神话中出现的深受,是有着奇大无比的身形的两种生物的华夏上古神兽,而鲲是一种主要生活在北方大海里的大鱼,鹏鸟则是有着遮天蔽日的双翼的大鸟。

2.三足金乌

三足金乌在中国神话中是以驾驭日车的形象而出现的神鸟名,也是有着金乌、三足鸟、太阳鸟别称,根据以日中生的有三足的乌鸦演化而成的神鸟,关于这个神鸟的起源也是有着相关的说法,人们听到的后羿射日的神话故事中,后裔设下的神鸟就是三足金乌。

3.凤凰

凤凰这个雄为凤,雌叫凰的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百鸟之王,是在我国有着吉祥和谐、祥瑞象征的中国文化重要元素,在大荒西经、山海经、证类本草等均有所记载,在甲骨文中还有关于商代帝王将其捕获的相关记载,并且凤凰与龙的形象一样,演变进化都很复杂。

4.大鹏金翅鸟

大鹏金翅鸟又被称为琼鸟、迦楼罗鸟,是有着闪亮的金色翅膀,分为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以龙为食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神鸟,并且不管是中国神话传说还是西方传说,如阿波罗游记、一千零一夜等书籍均能找到相关记载。

5.朱雀

朱雀这个起源于远古星宿崇拜,代表着炎帝和南方七宿得的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之四灵之一,是有着鸟的外形,五行中属火,源于太阳的崇拜,象征四象中的老阳,在八卦中为离的南方之神。

6.重明鸟

重明鸟这个形似鸡,鸣如凤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是有着重晴鸟别称,具有较大气力,在民间可以辟除猛兽妖物等灾害的奇鸟,在中国部分地区的新年风俗中,会以重明鸟之遗意贴画鸡在门窗之上。

7.毕方

比方这个根据山海经·西山经的记载显示,这个生活在章莪山中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的上古神鸟,是仅有一只脚,身形像鹤,布满全身的青色羽毛上分布有红色斑纹,且长有白色嘴巴的神鸟,是传说中给黄帝护车的神鸟。

8.青鸾

青鸾这个在山海经中有着相关记载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鸟,还有着苍鸾的别称,现在人们最常听说的说法是青鸾是常伴在西王母的神鸟,也是世界上仅此一只,有着类似凤啼的叫声,会在死后浴火重生成为凤凰可能性的西王母的信使。

9.鬼车

鬼车这个有着九头鸟、鬼鸟别称的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妖鸟,是因会在夜间发出类似车辆行驶的声音而得名,因我国地域广阔,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差异较大,要追溯最早的起源相对有些困难,但在搜神记、楚辞、水经注却有着关于其九凤的演变基础。

10.大风

中国神话传说篇5

一、引言

人们总是充满着好奇心,充满着求知欲,去探索未知的事物。去旅游、去那充满神话与传说的地方旅游。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想去探究,想去研究,之后产生旅游。原古的先民为了解释一些现象与还原历史,为了给自己解释不了的现象给予一个合理的说明,创造了神话与传说。富有神秘色彩的神话与传说总会打开人们的思绪,吸引人们的眼球,使人们心中产生无尽的遐想与回忆并且想要去一探究竟。把神话与传说作为吸引广大游客的招牌,甚至是一种品牌也可以说是一种手段。总会做到吸引大量游客们的到来,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更为重要的是它也可以传播文化,使中国的文化源源留长。在这方面做出卓越成就的有:有着杨丽萍的云南印象、广西桂林的印象.刘三姐、张家界武陵源景区的天外狐仙和刘海砍樵,杭州西湖河畔的白娘子、宋城千古情。

神话与传说经常被人们放在一起谈论。有的人说传说是神话的传说,而什么是神话,谁又是传说。而现实之中传说是属于传统的、轶事性的或属于某一特殊专题的知识,是有关人、某事或某地的一整套传闻。相对于传说,神话有着广义与狭义之分,从狭义的观点看,刘魁立先生在为《中国百科全书》所书的《神话级传说》的词条中,认为“神话就实质和总体而言是生活在原始的公社时期的人们通过他们的原始思想不自觉地把自然界和社会生活加以形象化、人格化而形成的与原始信仰相关联的一种特殊的幻想神奇的语言艺术创作”。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说过,神话是已经通过人们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袁珂认为广义的神话,是非科学却联系着科学的幻想的虚构,本身具有多科学的性质,它通过幻想的三棱镜反映现实并对现实采取革命的态度。这便是神话与传说。

上至云南的风景名胜、民生习俗,下至民间的风味食品都流传着让人们记忆颇深又细细回味的动人传说。流传着的拥有悠久历史的传说与神话构成了云南的文化与民俗,将云南的历史、古迹与故事联系在一起,这便构成了当地的人文旅游资源,云南的各个的旅游景点都充斥着神话与传说,这对云南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同时这也有利于云南民俗与文化的传承,这对中国文化的传承也起到了促进作用。神话与传说参杂在旅游景点当中,使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更加充实,也使旅游景点更富有吸引力,能够吸引到更多的游客,同时它也能够提高景点的品味使其摆脱低俗。用中华民族深远的历史文化和人们对未知的好奇以及对古文化的热爱,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景点迸发出特点与特色。以神话与传说为基础,吸引游客、提升市场竞争力。对云南地区的民俗旅游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二、云南民俗中的神话与传说

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人口在4000人以上的还聚居着25个民族。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一。众多民族的聚居。注定云南有着丰富的文化与民俗,以及独具特色的历史,独特的气候也奠定了云南独特的自然风光,美丽的自然风光也吸引着人们。富有春城的云南景观,多民族文化也使其产生了独具特色的人文景观,二者的有机结合使其在其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众多吸引众人、别具一格、与众不同的神话与传说。这些构成了云南旅游民俗的重要部分。比如纳西族的《创世纪》,彝族的《梅葛》、《阿细的先基》,傣族的《变札责帕》。白族的洪水神话《小黄龙》。与魔怪斗争的神话,如纳西族的《杀猛妖》和《都支格空》,傣族的《泼水节故事》,时代稍后的还有白族的《杜朝选》、《岛枝杀鹰》。崩龙族的《祖先的来历》《葫芦神话》。瑶族有日月成婚的神话。傣族、景颇族有关于太阳神的神话。佤族、哈尼族基诺族有解释月食由来的神话。《龙女拜观音》、《沪沽湖传说》、纳西族《不怕死女人》的传说。关于泼水节的传说,彝族火把节的传说。有关玉龙雪山旁象山和狮山的传说、虎跳峡来历的传说、描绘美丽的格姆山的传说。这些是他的文化与历史。云南拥有众多民族,注定拥有别具特色的神话与传说吸引着人民的眼球。不仅仅如此,在云南这个少数民族地区,土特产不仅内容丰富,更富传奇色彩。傣族竹编、撒尼挂包、多彩扎染围巾,粗麻民族绣花外套、大理草编。鹤庆银铜工艺品、酥油茶和蜡染、东巴挂毯、木雕。乌铜走银、路南挑花、撒尼刺绣品、青云工艺、卜农玲、太极豆腐,云南白药,云南过桥米线等都具特色,可谓丰富多彩,每一件物品的背后都有一段流传后世的传说。如今,去云南旅游的游客都会去云南寻找这些物品,有的人会把这些东西买下了作为纪念品亦或是到博物馆里参观来了解云南的历史与风情。游客们是不会放过这有美丽风景、丰富的文化、土特产多样的旅游目的地。

三、神话传说在云南民俗旅游开发中的作用

(一)神话传说提升云南民俗旅游的品位

旅游景观的构成不仅有自然景观还有人文景观,而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比则显得更加重要。如何将文化融合到旅游之中,让二者协调和谐发展,以文化为基,去构建旅游业的高楼。用文化去创造一个更广、更加有意义,更加有意境的旅游。是当代旅游者们共同努力的方向。云南地区少数民族众多,拥有地神话传说也众多。气候特异,也形成了许多美丽的自然景观。神话传说与自然景观的完美融合也促使其形成了蕴含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景观。神话与传说作为一种无形的旅游资源,可以充分地满足游客的好奇心、求知欲以及探索心。游客为此被吸引,去享受、去消费、去旅游、更多地是去欣赏与神话相关的旅游景点,去感受云南的民俗与历史,传承云南文化,扩大了云南地区的旅游资源。玉龙雪山也因他的传说而闻名,还有与其一起而闻名的无头的哈巴雪山,由十三把宝剑化身而成的十三座雪峰。有关云南过桥米线的传说也让云南闻名与中国,更让云南米线被中国人民所熟知,关于云南米线的故事被人民所熟知。云南的神话不仅能够丰富当地民俗的内涵,也能够更多地是给游客带去了更多新奇的东西,让游客增长知识与文化。使云南可以成为名享中国的旅游品牌,提高云南民俗旅游的文化品位与质量。

(二)神话传说为云南旅游项目的开发提供了素材

民俗旅游的吸引人之处就在于文化的差异性,这种差异性越大,吸引力也就越强。而创造这种差异性便是开发项目的关键。云南的多民族、多神话为云南开展别具一格的旅游项目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空有一身摆设而没有精神文化填空的旅游项目是很难满足游客需求的。云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众多使云南地区的神话资源丰富,用它来包装云南的旅游项目再适合不过,可以赋予产品独特的文化内涵及特色,使其与其它的旅游产品能够非常容易的区分开来。云南众多少数民族神话传说中的人物故事甚至其本身都可以用来开发。如民歌,工艺品、族谱以及地方特色小吃等,都是云南人民开发项目的素材,都可以用来开发旅游项目。比如云南的《云南印象》大型实景演绎,它的创造源头便来自云南的神话传说,这就是对云南的神话传说加以利用以及美好的诠释。以高科技手段再现这种文化,再现那种场景,《云南印象》主要包括《第一场:太阳,月亮》,《第二场:大地》、《第三场:家园》等近十个场次。将云南地区的缤纷文化展现尽致。《云南印象》也吸引了更多游客的到来。它是旅游,文化、科技结合的典范。

(三)神话传说对游客具有吸引力

人们都是好奇的,而神话传说的存在却恰恰满足了人们的这种好奇心、这种求知欲。云南的创世神话、洪水神话以及云南独有的《云南印象》以及《印象丽江》大型实景演出都对人们产生强烈的吸引力。也许有些人前往不是为了它美丽的景色,而是为了它神秘的传说与神话。几年前一段描述云南纳西族的电视剧《木府风云》在中央八套上映,这也让更多的人们了解到云南,了解到云南的文化,了解到云南的民俗,了解到云南的木府。更为重要的是有更多的游客们为此前往了云南。去了解那里的文化与风俗,去那里旅游。独具特色的母系氏族摩梭族生活在云南。作为罕见的母系氏族,他们与众不同的走婚习俗也吸引了人们的眼球。把更多的游客带去云南。因为不真实,无法去验证才更加具有吸引力。显然神话传说符合这一点。它对游客产生了吸引力的作用。

四、神话传说在云南民俗旅游中的应用

(一)在互动项目中的应用

神话传说描述了美丽的故事,凝聚了各民族人民的智慧。表达了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切追求与期望。也为旅游互动项目的开发提供了灵感与创作基础。与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的活动也大大增加了游客们的参与热情。如在云南地区由泼水节衍生的泼水项目,人们乐于参与其中,通过泼水宣泄了心中的烦恼而得到了快乐,宣泄掉都市神话的不开心和烦恼,活跃人民的身心。以及由此衍生的泼花活动,身处花的海洋之中,吸闻百花之香。傈僳族的刀杆节,爬刀杆、下火海、打火滚、拉火链,洗火脸等旅游互动活动,也是明代的传说故事。彝族火把节的载歌载舞,篝火晚会也是源于人们用火把帮地神战胜天神的传说。景颇族的盛大节日目脑纵族是源于古老的祭祀宗教活动。白族的观音寺每年都会有20万的外地游客前来观看。哈尼族的扎勒特都是参与互动积极的旅游项目。以上的活动都与当地的神话传说有着紧密的关系。

(二)在旅游纪念品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人们出去旅游,无论去哪里总会买一下纪念品的。纪念品的收入是旅游业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扩大它的销售量是我们要考虑的问题,而将神话以多彩的艺术形式呈现出来则恰当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以神话为题材的纪念品无疑对游客会更具吸引力。从而提高经济收入。比如人们可以在蜡染或扎染中融入神话传说故事。也可以将神话中的人物制成面塑,泥塑、陶塑,木雕等形象各异的工艺品。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带动经济还可以满足游客需求,也宣传了云南。

(三)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

这种在装饰艺术中的应用体现在各个方面,人们的居所,生活服饰以及各种工艺品。歌舞都与神话有着剪不断的关系。但人们更应该把这种形式扩大化。将它体现在景区大门,门票。旅游商品包装等多个方面。要想更好地吸引游客,就要把神话传说融入到装饰艺术的设计中。这样不仅可以传承文化。更加发展好云南的旅游事业。

(四)现代民俗演艺中的应用

云南现代民俗演艺的开发已经很不错了。《云南印象》大型实景演艺将旅游,文化、科技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神话予生命。成为云南民俗演艺中的品牌。可云南的民俗演艺不仅如此。极具丽江风情的大型民俗服饰、民族舞蹈诗画《丽水金沙》。在西双版纳开展的夜间旅游活动。篝火晚会都与古老的传说相关联,以及即将推出的《印象丽江》大型实景也会在次震撼游客的。各民族节日的重大节庆演出也多与神话传说有关。神话传说的存在促进其演艺事业的发展,更促进了云南旅游的发展。

五、结语

中国神话传说篇6

关于神话的性质、起源、意义与研究方法,西方的学者提供了无数的学说,然而现在却仍然留有大批需要解决的问题。神话,将告诉我们什么?e·卡西尔令人深思地指出,神话是一种可与语言、艺术、科学相比较的独立的符号形式。它在许多不同的场合都是一种表达,通过戏剧、诗歌、舞蹈和造型艺术等活动表达出来。这种活动不仅适合于不同素质的个人,而且适用于独特的小群体,也适合于整个共同体或社会。简言之,在原始社会中,“神话”往往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在所谓的原始社会里,神话包含了行学、文学、戏居、科学、伦理、娱乐以及其他各种往往被近现代文明所分离出来的行为领域和知识领域。在面对神话世界的眼光之中,我们可以石到例如马林诺夫斯旅的功能论,弗洛伊德、荣格的图腾禁忌与集体无意识,弗雷泽的剑桥仪式学派,以及列维—斯特劳斯、布留尔的结构主义……如果去读一部世界性的神话学选木(如史宗主编的《20世纪西方宗教人类学文选》,译本,上海二联书店),我们会确信,一切宗教或神话,至少是其象征形态,都产牛于特定的民族性,产牛于创造这些形态的民族的特殊经历—同样,特定的民族性或创造这些形态的民族的特殊行为,虽然在可信的历史文献中可以找到记载,然而却更可以在神话中一窥其奥秘!

神话是否可以作为原始文明的一种真实记录,这是需要严肃对待的一个问题。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千中话所代表的时间深度(timedepth)远比历史为久远。历史所记的过去,只有它月.记录卜来,就会停止变化,可以代表一个确定的时代。然而神话却不是这样,自从它诞生之起,它还要传卜去,历无数世代之演变。它既是对过去的记录,对现在的说明,也是对未来的展望。

对既具有历时性也具有共时性的神话思维的开掘,将为义化学和文化史提供发生学上的依据,将睁致义化人类学和人类心理学研究的突破,这是一件毋庸置疑的事实。而从近现代以来,寻找灵魂的现代人也纷纷把目光投到史前时期,并承认它是一个统御一切的意象,它给日常生活的事实赋予哲学的意义。在本世纪二三十年代,相当一部分的西方学者和日本学者儿乎一致认定“中国的神话是非常贫乏的”!然而这样的说法只会激励中国自己的神话学者去做这样的工作。即,中国的神话同世界各地-样,不仅有着丰富的资料,同时也有丰富的内蕴。台湾神话学者王孝廉在《中国的神话世界—各民族的创世神话及信仰》一书的《神话研究的开拓者》巾说,中国古代神话传说研究兴起的原因和背景有五个:

一、受鸦片战争以来动荡不安的时代环境的影响,在现实和传统的冲突中,刺激了知识分子对于传统的古史观念产生了再思不口再批判的动机;

二、受清代中叶到民初疑古学风的影响,在这种不信古史和经籍的疑经风气传承下,产生了“古史辨”的古史研究,由此而导致了当时和以后的神话传说研究;

三、受西方科学治学方法和新史观输入的影响,使当时的学者知道了神话学研究卜的各种学说与研究方法;

四、受当时考学的影响,出上的遗物、甲骨文和金文等,使得占典书籍中的神话记载得到了真实的物证;

五、受“占史辨”派的影响,由“古史辨”对古史所做的推翻和破坏的工作而产生了神话传说的还原。

简言之,进人20世纪,在西方学术的诱导、感召之下,探索人类远古时代文化、追溯人类进化的轨迹与种族本原、解释人类早期各种文化现象(这当然主要包括在神话之中),以及民族文化的源头,引起了一批优秀学者们的注意。同时,从清末以来盛行的疑古、疑经之风,也使数千年来沿袭不衰的_皇瓦帝发生了动摇—人们逐渐还历史以本来而目,将历史转为传说,又复将传说还原为神话。由此一个最有中国特色的神话学研究,就这样开始了。

《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中所选论文大休上涵括了中国神话学的整个主题(如洪水考、禹、九歌与河神祭典的关系、《山海经》、中国古代的灵石崇拜、盘古考、人祖神话、云南土民的神话、“昆仑”语义、巾国神话与道教、楚辞九歌中诸神之图腾形貌初探等等),它公正并有历史深度地介绍一了中国神话学者的代表性作品、方法与观点,而且还在篇幅允许的情况之下,尽可能地做到了广泛和全面。几卷以本世纪初期的神话研究开始,下卷终以港台地区的神话学学者的研究,既能清晰地展示中国神话学研究的成就,又能成功地使全书浑然一体。从这个角度来说,这部《选萃》又是一部中国现代神话学研究的发展史—从早期神话研究者如茅盾、顾领刚、郭沫若、{闻一多、丙乃夫、马长寿等人的论文来看,他们为中国神话学研究奠定了基础;同时,随着改革开放以来文化热的浪潮,许多西方的学理被输人进来,研究者们在植根于本国丰厚资源的同时,也无所畏惧地使用西方的神话学的成果、理论和方法。在他们的论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人类学派、社会学、心理分析学、原型论诸流派,以及文化人类学的某些理论和研究方法对中国神话学研究的影响何其之大。尽管其中免不了有许多生吞活剥之嫌,不过,它帮助人们打开了视角,却是一个事实。

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在70年代末期和80年代初期,大学中民俗学与神话学的课,如果不是因为没有学分毕不了业,是没有学生去听的!然而仅仅不到二十年的时间,神话学(包括民俗学)在今日中国学术界已蔚为显学!加之近年来考古学、民俗学田野收获所提供的大量新资料,如辽宁牛河梁等地的红山文化遗址所发现的“女神庙”、母神裸像和“祭祀圈”,河南仰韶文化遗址绘有多太阳并见的彩陶器·“…甚至海外盛传墨西哥科马尔科马雅文化遗址发现“刻有中文和缅甸文”的石碑.台湾高山族吐舌人像木雕L居然有《易经·抽卦》全义和《河图》、《洛书》残辞等等,更刺激了敏感的中青年神话学者对之做出快速的反应。强烈的现代意识和现实感构成了新一代神话学学者的研究特色。例如何新《诸神的起源》尽管在细节卜存在着一些偏差,然而他那力图把过去与现在、理论和史实、原义和象征串连起来,力图把神话作为一个解释系统,作为一个礼仪系统,作为一个操作系统,并从中寻求体现民族文化的原始意象和深层结构中的观念性母题,却是新一代神话学学者共同努力的目标,虽然他们在使用材料匕、在研究方法上、在结论方面或学术风格方面各异。《选萃》中所选乌丙安、萧兵、袁坷、李子贤、刘守华、宋兆麟、叶舒宪等人的论文,都是70年代后在神话学领域中涌现出的佼佼者。

与老一代学者相比,新一代神话学学者已经摆脱了神话研究的单一格局,即除了注重上古汉文献之外,对于西南地区的创世神话、东北地区的萨满神话、中南地区的楚巫神话、各地的摊公滩母神话等等,都给予了充分的注意。这标明,新一代的学者已经意识到,神话学研究需要大跨度、火间隔的比较研究、边缘研究。他们既需要新资料、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同时也要求他们熟悉中国的上占文献(如甲骨文、金文、训i占等),毫无疑问,谁能在“新知”与“旧学”方面达到完美的结合,谁就会成为新一代神话学研究的宗师!

中国神话学与民俗学的眷宿钟敬文先生在1933年6月10日写给德裔美国学者w·爱伯哈特的信中有这样的说法:

“我们更觉得自己对于本国这类学问(神话学、传说学以及童话学)是有格外努力向前的必要的。

中国人,今日已临到学术自觉的时期了是的,我们是在这种自觉中睁开眼晴了。像我们在政治方面的自觉了一样,我们也要在前进的世界的学术广场上,树起一面鲜明的中国旗帜!我们的民俗学—不,我们的神话学的建造的工程,已经在极运木石乃至莫定塞拙的过程中了。”的确,面对厚厚两卷一百多万字的《中国神话学文论选萃》,钟先生的预言,已经得到实现了。

中国神话传说篇7

这,原本是一起普通的著作权侵权纠纷案件,在未征得原作者的同意、未支付劳动报酬、未注明出处的情况下,编纂出版与他人作品相同的内容,当然可以认定为侵犯他人的著作权。

然而,争议焦点“神话故事是否享有著作权”却使案件变得耐人寻味。原告认为,神话故事经过自己的收集、整理、加工,就形成自己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但被告却认为,神话故事人人可以讲述,将老百姓讲述的神话故事进行记录、整理,不是具有独创性的劳动,自己作品记述的故事内容与他人作品的故事内容一样,并没有侵犯其著作权。

那么,对这样的争议,法院将作何断定?这起案件,将带给人们什么样的启示?

桐柏、泌阳争打“”牌

“自从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开天辟地的神话传说家喻户晓。

在国内,有关创世传说的发源地,众说不一。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探讨,学界大体有中原说、西北说、南方说及外来说等几种说法。

那么,中国的之乡在哪里?研究神话有何意义?

事实上,神话传说是一笔无形的资源,为把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河南的桐柏县、泌阳县挖掘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试图给当地带来经济、社会效益。

2004年11月,隶属南阳市的桐柏县开始申报“中国之乡”称号,并举办桐柏文化研讨会。2005年5月30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桐柏县为“中国之乡”,并于当年10月授牌。桐柏县还全面进行文化的挖掘和包装,使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该县投资l000多万元,开发了溪、通天河、鸳鸯池、桃花洞等文化旅游景点,相继完成了开天雕塑、殿、村等建设工程。2006年,该县以文化申报参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并获得成功,“庙会”被确定为河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2006年10月30日,该县举办了全球华人首次祭祀大典;2007年10月19日,该县又成功举办了文化高层论坛暨经贸洽谈会。文化直接为桐柏带来了经济效益,当时媒体报道的数字是共招商引资20亿元。

泌阳县与桐柏县相邻,隶属驻马店市,泌阳县有一座险峻的山,传说就是开天辟地时居住的地方。桐柏县将文化搞得有声有色,使得泌阳县的“脸上”有点挂不住了。

在这种背景下,泌阳也启动了文化遗产的收集、整理工作。桐柏县挂牌“中国之乡”两个月后,泌阳县通过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取得了“中国圣地”之名。2006年农历三月初三,山所在的陈庄乡更名为乡。

为配合“圣地”的宣传,泌阳县文化局原副局长张正、泌阳县史志办副主任王瑜廷共同编纂《神话》一书,并于2006年8月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印数4000册,该书记述了泌阳山的名胜古迹、庙会、地方风俗及故事等。

“神话故事”引发版权纠纷

桐柏县的文化如此红火,有一个人功不可没。

他叫马卉欣,今年62岁,在桐柏县文联上班,长期从事神话的收集、整理和研究。为研究文化,马卉欣到各地采风、考察,搜集了大量珍贵的资料。经过考察、研究,马卉欣提出了“南阳桐柏山是文化发源地”的说法,并得到中国神话学界的认可。后来,马卉欣相继出版了《之神》、《学启论》等4本专著,内容大多是关于的神话传说。特别是1993年8月出版的《之神》一书,较为系统地记录了中原神话及神话群、神话的源流等。该书在每篇文章后面,均注明了讲述人、时间、地点和搜集整理人。

2006年8月,国际神话学学术研讨会在泌阳县举行,马卉欣也参加了会议。会上,泌阳方面给每位参会人员发了4本书,介绍该县的民间文化,其中包括一本《神话》。

在翻看《神话》一书后,马卉欣发现这本书和自己编的《之神》内容高度一致,一些语句、段落、结构甚至完全一样。再细读下去,马卉欣更是发现不少问题。自己所著书中的故事流传地在桐柏县,该书的故事流传地却变成了泌阳县,故事记录人的名字也变成了他人。而且,该书的序言中,竟然将“八子山”、“歪头山”等桐柏境内的地名写成了是在泌阳县的范围。更为离谱的是,两名故事讲述人刘中林和李明松在接受自己走访后不久就去世了,但《神话》所标注的讲述时间竟然是在两人去世之后。

马卉欣认为,作者为达到通过“著书立说”使泌阳县成为文化发源地的目的,采取“偷梁换柱”、“改头换面”、“掐头去尾”等手法,硬是把桐柏的多处地名搬到泌阳,把神话根源地桐柏县改为泌阳县。

马卉欣觉得,自己辛苦研究几十年整理出来的神话传说竟遭人剽窃,生气的他,决定要讨个说法。

2007年6月,马卉欣以著作权被侵犯为由,将《神话》一书作者张正、王瑜廷及出版单位中州古籍出版社、印刷单位南阳寰宇印务有限责任公司至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要求4被告停止侵权、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经济损失35万元。

2007年10月31日,法院公开审理了此案,双方就神话传说是否应享有著作权等问题展开了辩论。

马卉欣认为,桐柏是中国神话根源地,《神话》的抄袭部分未注明出处,该书作者未征得他的同意,更没有支付劳动报酬,其行为已构成侵权。中州古籍出版社未按法定程序,未征得他同意,出版发行侵权作品,并且此书已经在社会上发行相当的数量,造成了一定后果和影响,同样也构成发行侵权。

张正和王瑜廷则辩称,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一定要具有独创性,马卉欣作品里的神话故事已在泌阳流传几千年,他只是将讲述人的讲述整理成了文字,没有付出创造性的脑力劳动,其作品不应该受法律保护,不存在侵犯其著作权的问题。

法院经审理认定,对于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发掘、整理和研究的成果,一经发表,就可视为一般文学作品,按一般文学作品保护其著作权。马卉欣长期从事神话的考察和研究,在民间神话传说的基础上,整理出版了《之神》,该书蕴涵了创造性的劳动,体现了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可按一般文学艺术作品保护其著作权。张正、王瑜廷编写的《神话》部分内容属挖掘、整理的,但也有部分内容直接抄用了《之神》,明显存在剽窃故意,构成侵权。

2008年3月17日,南阳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张正、王瑜廷等4被告停止出版、印刷、销售《神话》一书,并在省级报纸上公开向马卉欣赔礼道歉。张正、王瑜廷赔偿马卉欣经济损失5万元,中州古籍出版社和南阳市寰宇印务有限责任公司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收到一审判决后,张正、王瑜廷等不服,提出了上诉。

争议焦点:神话传说是否拥有著作权

2008年8月6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开庭审理了这起案件。

庭审中,双方再次围绕马卉欣对《之神》等是否享有著作权,马卉欣及《之神》等是否是著作权法意义上的作者、作品等焦点问题展开激烈辩论。

马卉欣认为,神话的确是广为流传的口头文学,其创作者是广大普通老百姓,任何人都可以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进行发掘、整理和研究,其成果只要在原始素材上融入自己创造性劳动,体现本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就属于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改变,对其成果就应享有演绎的著作权,有权禁止他人未经授权而擅自使用。虽然是整理同样的故事,但语句、段落、结构完全一样却不正常。

在马卉欣看来,桐柏和泌阳两县境内都有山和庙等遗迹,流传着相同或相似的神话。两县分别申报“庙”和“记忆中的神话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方没有足够的申报资料,这才抄袭了他的作品。

马卉欣在接受采访时说,《之神》系列专著是他几十年的心血,故事经收集、整理、加工等创作活动后,结集成书,里边的一字一句都来之不易。被告引用某些观点也可以,但不能大量抄袭。神话根源在桐柏,中国之乡在桐柏,这是学术界公认的观点。事实证明,泌阳仅是神话流传区,根本够不上“发源”二字所含的意义。从另外方面来讲,《神话》这本书的政治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远远超过它本身的学术价值。

提起这场官司,张正情绪很激动。他说,《神话》引用了《之神》的部分内容,但马卉欣并不具备诉讼主体资格。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应具有独创性,即融入了作者的创造性劳动,体现了作者独特的艺术风格。神话是在泌阳地区流传久远的民间故事,经过千百年口口相传传承下来,不存在版权之说,任何人都可以进行整理、再创作,即使内容完全一样,也不是剽窃。

张正认为,很多讲述人讲故事像背书一样流畅,正是因为讲述人或流传故事相同,导致了两书很多内容相似或相同。而且,他们如果因此输了官司,以后别人都不敢涉足神话了,这样会阻碍神话故事的传承。

张正说,《神话》作为民间文学作品,不属于文学作品,不适用于著作权法。著作权法第六条明确规定“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著作权保护办法由国务院另行规定”。由此可见,对民间文学艺术作品的保护没有在著作权法中予以明确规定,至今国务院也没有制定出相应的规定,故马卉欣的诉讼请求没有法律依据。

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没有采纳被告方的辩护理由。2008年11月4日,河南省高级人民法院作出了二审判决:张正、王瑜廷停止《神话》一书中8篇文章对马卉欣《之神》一书相应内容著作权的侵犯行为,并在省级报纸上公开向马卉欣赔礼道歉,道歉内容须经原审法院审核;由张正、王瑜廷赔偿马卉欣经济损失8000元。

官司背后的真相

业内人士指出,这场官司的背后,是桐柏、泌阳两地神话发源地正统之争。

案件二审的庭审中,马卉欣称神话起源于桐柏县。张正则称,文化发源地一直是个传说,桐柏没有山,山在泌阳,显然神话起源于泌阳。马卉欣扭曲事实,应向泌阳人民公开道歉。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夏挽群说,山地处泌阳县境内,但不能简单地按行政区划来切割传统文化,这样是不科学的。桐柏县、泌阳县都属于同一个文化圈,文化在这两个县都有传播,两地都有一定的民俗基础。基于此,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曾有意把“中国之乡”的牌子给桐柏、泌阳两县共享,后来这两个县都觉得这样不便区分,也不便落实文化保护责任,便按行政区划分别命名,把“中国圣地”给了泌阳。两者只是叫法不同,内涵是一样的。

对于这种“一女两嫁”的做法,有人指责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不严谨,夏挽群则不这么认为。他说,神话故事与历史学不同,历史学强调发生时间、地点的唯一性,而作为民俗学的神话故事,是通过口口相传,通过移民、人际交流传播至各地,然后在某一地域落地生根,村民将传说与当地地形、地貌、人物结合起来,实现神话故事的本土化。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牛郎织女等故事,全国很多地方都自称是这些故事的发源地,不能简单地说发源地是哪一个地方,只要当地有传说、有故事、有遗迹、有信仰,就应给予承认,而不能像历史学那样强调唯一性。

夏挽群解释说,“XX之乡”的命名,其初衷是为了推动地方政府增强责任意识,加大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同时也是为当地的旅游业的发展提供品牌支持。

业内人士认为,抛开双方的争论不谈,在各地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的今天,发源地之争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利益驱动。一旦确定文化发源地之后,文化给当地带来的政治、经济、社会效益将是无法用金钱来估量的。

中国神话传说篇8

一、比较神话学与人类学视野:国外汉学界的早期研究

日本汉学家在研究中华民族起源神话方面走在国际汉学界的前列,尤其在考古学方法的运用和出土文物材料的求证方面具有很好的学术影响。民间文化学学术史专家贺学君的《中日中国神话研究百年回眸》所引资料显示,日本较早研究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的成果有井上圆了的《孔孟之偶像尧舜形成原因探源》(1882),此后至1904年间,日本学界发表了较多的相关论文,如《尧舜》和《续尧舜》(清野勉,1894)、《五帝论》(中村德五郎,1898)等。这些研究以文献为主,少量涉及古文字资料。真正自觉运用考古人类学方法的是出石诚彦的《中国神话传说之研究》(1943)。作为日本第一位专门从事中国神话研究的学者,他以比较神话学方法为基础,大胆突破前人纯以文献为主的传统观念,注意从古代绘画、雕刻等历史遗物中寻求原始神话的痕迹,又引入自然史方法,以期由此揭示某些神话产生的现实基础,从而将神话从后人累加的政治因素和道德观念中剥离出来,较为可信地梳理了华夏部分早期起源神话的原始形态。

20世纪六七十年代,御手洗胜通过考证黄帝与龙的关系来探寻黄帝传说的传承地区与意义。侧重于考古和历史素材的林巳奈夫,着有《殷中期以来的鬼神》(1970)、《汉代的神》(1975)。侧重于中国神话通论的贝冢茂树,着有《中国的神话》(1971)、《中国神话的起源》(1973)、《英雄的诞生》(1976)。侧重于神话与古文字及民俗研究的白川静,着有《中国神话》(1975)、《〈山海经〉中的鬼神世界》(1986)、《甲骨文的世界》和《中国古代民俗》等一系列专着。20世纪末叶,小南一郎的《中国的神话传说与古小说》(1993)运用考古学方法研究西王母神话的起源与演变,考证西王母神话与七夕文化的关联,深化了西王母神话的可信度。欧美汉学界运用考古学方法和考古新成果来研究中国起源神话的代表是20世纪中期的女性主义神话学派。中国神话学家叶舒宪认为,女性主义神话学的主要学术贡献在于,以女性主义观点和考古新材料为双重契机的女神再发现运动,以及女性主义神话学对西方文化两大源头的重新认识。女性主义作为一场文化思想运动,它的重大启蒙意义就在于揭示出一个被忽略已久的真相:世界上已知的所有文明几乎都是父权制的。女神的发掘与研究取得的重大影响,与考古学方法及其相关成果的运用密切相关。

如拉灵顿(C.Larrinton)主编的《女性主义的神话指南》(1992)运用考古新材料和女性主义的观点,重新审视近东、欧洲、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的神话传统以及20世纪的女神崇拜与研究情况,对中华民族起源神话黄帝、炎帝、颛顼、帝喾、尧、舜、禹等构成的神话帝系谱做出构拟,强调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男性中心主义对神话性别角色的决定性作用,承认在远古时期存在统一的信仰女神的宗教。美国汉学家大卫?凯利的长文《开端:新石器与商代的女性地位》(1999)主要依据考古发掘材料和对甲骨文的记载的分析,论证上古时期女性的地位并未高于男性,从新石器时代到商代的社会性质基本上是父权制的。这就使女神宗教说的现实基础问题受到某种程度的质疑,其争议性也就越发明显了。大卫?凯利还引用格林(m.Green)《克耳特女神》(CelticGoddesses)一书的观点论证说,中国东北地区新石器时代女神雕像的发现并不一定反映当时女性社会地位的显赫,因为古希腊的雅典奉雅典娜女神为守护神,可是雅典妇女的地位却极为低下,甚至根本就算不上城邦的公民。值得强调的是,俄罗斯通讯院士李福清(B.Riftin)作为当代研究中国神话最着名的汉学家,不仅广泛搜集中华民族起源神话的人类学材料,全面、深入地研究了包括起源神话在内的中国神话,在研究方法与神话史料、口头传承的神话材料的搜集等方面取得了非凡成就,而且还整理了国外研究中国各族神话的论着资料,编辑出版了《中国各族神话研究的外文论着目录(1839-1990)》一书,为中国神话研究提供了国外相关文献的宝贵线索。

中国神话传说篇9

关键词:《田螺姑娘》;《樵夫与赫尔墨斯》;中国传统文化;古希腊文化

报恩精神,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之一。中国古代,包含报恩思想的神话传说有很多。在西方,基督教具有巨大的影响力,在其经典《圣经》中,知恩报恩,感谢神灵,也是基督教的经典思想。同时,在古希腊和罗马时代的西方文化中,报恩思想一样在西方神话中存在。

同为感恩性质的神话传说,但是由于地域文化的差异,中国与西方的古代报恩神话传说内容上既有相似性,又有极大的不同。中国古代的《田螺姑娘》和古希腊《伊索寓言》中的《樵夫与赫尔墨斯》都是典型的报恩神话传说的例子。

一、《田螺姑娘》和《樵夫与赫尔墨斯》的内容

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田螺姑娘》的版本较多,大致内容是,青年穷困,虽然辛勤劳动,但是无钱娶妻生子,乡邻们都很怜悯,青年在外捡到(拯救)大田螺,将其带回家中生养,田螺感恩,变成姑娘,为小伙子洗衣做饭,虽然过程中虽然有其他妖怪――蚂蟥精或老螺蛳精的阻拦,但是二人克服困难,有情人终成眷属,并嫁给青年,延续后代。

《樵夫与赫尔墨斯》来源于古希腊著名寓言集――《伊索寓言》。故事相对简单:樵夫在河边砍柴,不小心把斧子掉河里了,被冲走了。他痛哭.赫耳墨斯知道了,很可怜他,先后三次捞起了银斧头、金斧头、铁斧头,樵夫只要铁斧头。赫尔墨斯很赞赏樵夫为人诚实、不贪婪和感恩,便把三把斧头都送给他。樵夫的朋友十分眼红,决定也去碰碰运气,他三把斧头都要,赫尔墨斯愤怒了,一把斧头都没给他。

二、《田螺姑娘》和《樵夫与赫尔墨斯》故事的异同

对比这两个古代传说,它们有一个相同点:对于知恩报恩行为,命运(或是神灵)会有相应的奖励。《田螺姑娘》奖励的是一位美丽的姑娘,后来成为一个贤惠的妻子。《樵夫与赫尔墨斯》的奖励是一把金斧头和一把银斧头。这两者都极为重要,《田螺姑娘》中的小伙子一穷二白,一个能干的妻子,既能帮助解决生计问题,又能解决后代繁衍问题,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强调的是成家立业,对于后代的延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格言,所以这是对贫苦老百姓的一种丰厚的奖赏。《樵夫与赫尔墨斯》中对于一名穷困的樵夫的奖励,一把金斧头和一把银斧头,也是一笔物质上的巨额的赏赐。在西方古代人的观念中,金钱就是一种巨大的奖励。

通过二者的比较,我们也能很轻易地发现其中的不同:

1.回报方式存在不同

就回报方式而言:《田螺姑娘》和《樵夫与赫尔墨斯》这两个报恩传说回馈方式有所不同。《田螺姑娘》对于勤劳善良的小伙子的奖励是一个漂亮的妻子。具体而言体现在下列方面:性与自尊心的满足、关爱及优越感、后代的延续。《樵夫与赫尔墨斯》中赫尔墨斯回馈樵夫的是金斧头和银斧头,代表的是金钱.

2.中西文化差异

这种不同点有深层的原因:神话是富于想象力的古代人民以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口头创作的神异故事。神话传说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是对社会现实的夸张反映。神话传说本身就受文化影响,同时对社会风气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田螺姑娘》这个故事属于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传统的农耕社会,物产丰富,和谐,盛行天人合一思想,在中国古代传统道德观念的发展过程中,深受儒家和佛教思想的影响。因果报应是佛教的重要思想,“善恶之报,如影随形;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同时,儒家文化也强调因果,来而不往非礼也等观念,上升到传统道德层面时,既是对个人生活行为的自律,也是对社会形成规则性要求。儒家礼乐思想在社会话语环境下占据着重要地位,知恩报恩也是传统文人重要的精神支柱和价值取向,体现一种积极向上价值观和宝贵的精神寄托。《田螺姑娘》的故事完全切合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的要求和价值观。青年做善事,救了田螺姑娘,田螺姑娘帮助青年,嫁给青年,这是中国古代神话模式下,对于报恩行为最大的奖赏,也是它广为流传的原因。

《赫耳墨斯和樵夫》是典型的古希腊神话故事,深受古希腊地理、历史文化的影响。希腊地处地中海东北部,三面环海,物产不丰富,海外贸易据重要地位。恶劣的外在环境,培育出开拓进取、积极向上的民族风格,也培养出开放性追求金钱荣誉的文化渊源。狄奥尼索斯认为,最为原始的感性自由,个体经济的独立必然导致人格独立,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物轻人重,人情淡漠成为不可避免时的事实,希腊人对于神灵的崇拜,无论是狄奥尼索斯还是阿波罗,展示了孤独的个体与社会群众相联系。

古希腊是典型的海洋文明,人和自然的斗争和海洋贸易,造就了人本位精神,具体表现为个人本位,自我中心。重视理性精神,更多感情诉诸于精神层面,这也是基督教教义中产生罪感文化及传统。在古希腊神话故事中,神灵不一定是欲望的抑制者和道德典范,但是依旧是权威的存在,尤其是赫尔墨斯,在希腊神话中的身份是代表众神和真理的神使。所以,《赫耳墨斯和樵夫》里更多关注的是人性,更多关注的是个人的物质方面的奖励。这就是为什么诚实的樵夫感受神灵的恩惠,安分守己,得到神灵的赏赐。不诚实、不感恩的樵夫,最终一无所有的原因。

综上所述,在同样的报恩主题下,中西方古代的相似内容的神话传说故事的不同之处,归根结底是由不同文化的影响力造成的。

参考文献:

[1](古希腊)伊索.《伊索寓言》[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年6月(1).

[2]张世君.《外国文学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4年7月.

[3]o.我最喜欢的经典传统故事精绘本:田螺姑娘[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9-01-01.

[4]曹养元.《永恒主题下的投影――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中的复仇主题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8.

[5]]t迪南.《“动物报恩型”童话原型解码》[J].西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年第1期.

中国神话传说篇10

传说中开天辟地的是盘古,是中国民间神话传说人物,最早见于三国时期吴国徐整著的《三五历纪》。盘古,又称盘古氏,混沌氏。是中国传说中开天辟地创造人类世界的始祖。

中国古代神话人物,是中国古代流传或经史典籍中记载的包含被神话的历史人物,诸如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禹、嫦娥等神话形象栩栩如生在民间被广为传颂,但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中也有另一类妖兽式的人物残害百姓。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神话的这种尚德精神影响着人们对历史人物的品评与现实的期望,决定着社会对人们进行教育的内容与目的甚至也影响着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的走向。

(来源:文章屋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