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感想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48:23

我的感想作文篇1

它既不以奇怪的标题吸引读者,也不以枯燥无味的内容和笔触使人昏昏欲睡,它很朴实生动,它简洁的外表下有高深的意蕴。它不以华丽的描写来取悦读者,说的天花乱坠,实则空洞无物。它表现民生疾苦,深海一般的苦难,不是肤浅的恋爱诗和一夜暴富,武功全身,妻妾成群,封疆大吏,锦衣玉食。金子银子一大堆,还有小三和秘书……

它无需太过成功,写的毫无可以批评的地方。因为我们的水平只是这样。它无需就像周树人的杂文一般难以看懂,也难以揣测其心思。它只要平常朴实,就像某一位生活中的老实巴交的人物一般。比如像老舍写的《骆驼祥子》中的车夫祥子。以及软弱可欺的祥林嫂一般(此处不太恰当)

它可以清新自然,写春景,写翩飞的蝴蝶,写温润的土地,写灵动的花与草,写和畅的风,写花粉的香味。他可以写风,可以写雨,可以写雷电,可以写冰霜。他可以写如花似玉的姑娘,也可以写满脸皱纹的老太婆。可以写一声惊雷,可以写初刻拍案惊奇。反正语不惊人死不休。文学的世界如同辽阔静谧的森林。有婉转的鸟叫声,有高树,有花草,有飞禽走兽。还有峭壁的悬崖。所以自然的美是可以成为文学的灵感源泉。文学也就如同海洋一般,博大而且精深了。大自然的材料是很多的。是受用终生很有意义的。

我知道写作的难度已经降到很低了,可是文学的殿堂,真是可以随随便便可以跨入的么?原来写作是这么容易的一件事,任何人,只要学好主语谓语宾语定语,学好怎么写的通畅流利华丽充实,就可以了吗?我们看到的玄幻以及所谓的可以拍成恋爱剧的剧本,几乎都是套一个模式,形容词都是在堆砌,只是为了写成完整的故事,就去迎合读者。不知从何时起,文学可是沾染上商业的气息了。我知道潜心的写作被诬蔑为辞藻的堆砌。我知道深入人性的文章应该是越写越少了。不过不必伤心,也不必难过,不必吊唁,也不必哀叹。不过散文家还是创作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这一点值得肯定。文字,向来只是少数人的事。大多数人无法进入殿堂,欣赏到真正的文学的大师的作品。也无法得知文学到底为了养家糊口呢?还是为了人性光辉呢?

我的感想作文篇2

前段时间,人们关注最都多的莫过于“非典”。前几天,我走进社区阅览室看着随手拿起的一本杂志上面的一张张关于非典的图片,面对“非典”,我写下了自己此时的感想。

“非典”的突如其来打乱了人们的生活习惯和追求幸福的脚步。在这一张张照片中我看到了恐惧,看到了悲伤;更看到了勇气,看到了欢乐。有带着口罩的街上的行人,有挥手告别亲人的医护人员,有病房中争分夺秒的抢救,也有医生站在病人遗体前的久久不肯离去,更有众人祈祷因感染非典抢救中的护士能够平安脱险……那一幕幕感人的画面让人们感受到的是激动、是感动、是力量……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却一样有着残酷的战斗和牺牲。这场“战争”给我们留下许多:有对人生的思考,有对现状的反思和对未来的希望,有人讲“SaRS”这样理解,我想这正是“SaRS”让我们应该学到的吧:S---Sacrifice从别的角度考虑a---appreciation欣赏生命R---Reflection反思人生的意义S---Support

建立支持系统,为别人提供支持。所以你的微笑,我的微笑,都很重要。面对非典我们会微笑并保持微笑!

“SaRS”给我们比疾病本身更多的东西,在这场战役中,我们经历了一段特别的生活,也让我们学习到更多的东西,让我们尽力完善。最后,我想向在这场战役中最前沿的战士,我们的白衣英雄,向所有奋战在非典第一线的医护人员致以最崇高的问候,祝福他们造这场战役中平安健康!

我的感想作文篇3

雨悄悄地下着

一切那么的安详

只是唯一的波动

打乱了我的思绪

是你心中的不快

深深地引响了我

还是我自己的烦

已瞬间把我打乱

我不知道

也不想知道

因为我明白

我的感想作文篇4

在人的一生中,有很多启蒙老师。我也不例外。在我小学的时候,有一位老师,是我在脑海里永远抹不去的影子。

在我小学的时候,有一次测验,同学们正慌慌忙忙地答卷。到第二天,发卷下来了。我很紧张啊。因为我的成绩一向都差得要命,可是昨晚,我有复习啊。所以,我以为我的成绩会有所提高,可不如我所想啊。卷子发到我桌面上,我呆住了。我拿起写着鲜红的“57”的卷子。谁都看不出我脸上什么表情。“啪、啪”地唤醒了我,原来这声音是老师拍讲台发出的,接着?:“同学们,安静点。现在,我们来作一个成绩分析。有很多同学都有进步,这是值得表扬的。可是,有一个同学最令老师头疼了。你们知道是谁吗?”同学们回答道:“不知道。”老师继续?:“她啊,就是你们班倒数第一“大王”啊。”同学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向我。然后哈哈大笑地讨论着。我被老师叫到讲台前,当着这么多的学生,老师骂道:“你啊,每一次考试都不及格,每一次都把我们班的平均分拉下来,你羞不羞啊?我都不知道怎么我们班会有你这样是学生,?出去我都觉得羞啊。”听完老师这段话,我的心在流血“滴、滴”地落下。可没有一个人知道。当时,我真的是无地自容啊。

经过这次,我加倍努力,我差不多把所有的时间放在学习上。又一次测验了,当发卷的时候,我也呆住了。拿起写着91分的卷子,我发觉很光荣啊。当老师作成绩分析时,我以为她会夸我进步了。可是万万不如我所想,老师指着我?:“你是不是有作弊?怎么会优秀呢?”然后我又听到同学们的哈哈大笑。当时,我好想哭啊,我好恨好恨老师,为什么她不相信我?我好想问她有没有想过我的感受?我对老师绝望了。

有一次,我去办公室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一段老师和其他老师的对话:我的那个学生啊,真是有本事,以前每次测验她都不及格。可这次她优秀啊,我好高兴,也好兴奋啊。

我惊呆了!原来老师一直都很关心我的,她以前的行为是想我有奋斗的目标啊。我做到了,我不负你所期望啊!

我的感想作文篇5

是她在我面对困难的时候,辅助我前进;是她在我考试考得不理想时,来给我鼓励,叫我不要气馁;是她在我伤心难过时,来安慰我;是她……她就是我最想感谢的人——妈妈。她有一双明亮的大眼睛,在我犯错误的时候,她会用严厉的眼神望着我,在我受表扬的时候,她会用那双明亮的眼睛告诉我,不要骄傲,继续努力;她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巴,在我不会做题时,来细心的教我。她原本有一双细腻的手,可是,为了我,已经变得粗糙;她原本有着乌黑发亮的头发,可是为了我,白了几根。有人说母亲像一把大伞为自己遮风挡雨;有人说母亲像闹钟,天天准时把自己唤醒;还有人说,母亲像避风的港湾,让归航的我不在漂泊……我认为母亲是知己与朋友的完美结合!母亲是世界是最伟大,最无私的人,而母爱是这个世界上最伟大,最无私的爱!

湖南长沙井圭路小学五年级:邓纤

我的感想作文篇6

北大是一个令人向往的好地方,可是,在我看来她是那么遥远,几乎是我不可能实现的。然而,一个几乎和我年龄相同的女孩——田晓菲,竟然凭着自己实力考入了梦寐以求的北大。这不得不使我对她产生无比的羡慕。当然他带给我更多的是震撼和惊讶。

漫步在中学的校园里,我感到一丝迷茫。在学校中,我是一个默默无闻的人,没有人发现我,我只是静静的呆在属于我的角落里,作者、看者。我也许并不出众,没有哪方面的特长,请别为我担心,我有我的理想,我有一颗永不放弃的新,我要为我的理想努力奋斗,我回一步一步的向前走,踏踏实实地读完每一样学科。

理想是那润泽的照亮生命的东西,理想是那种淡而久长的东西,理想是支持人类前进的东西。然而我的理想虽然简单,却足以能够鼓舞我前进,四个字——考上北大。尽管我没有田晓菲那样幸运,仅仅十三岁就可以踏上大学的校门。我则要靠自己的努力,在有限的生命里完成儿是这美好的理想!

我的感想作文篇7

一、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愿望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让学生感到作文中“创新”并不十分难。在我们小学各阶段的近百篇作文当中有好多命题作文可以写成同一文题而材料不同,写法各异。如《记暑假里的一件趣事》、《我喜欢的小物品》、《童年趣事》等等。在教学中,我们可先让同学们感受一些好学生的作文,以《童年趣事》为例:有的同学写小时侯蹲在鸡窝里孵小鸡;有的写在雪地里捉麻雀;有的写种下黄豆后三四天不见“豆宝宝”有动静而将豆子掰开看个究竟。大多数学生从中体会到这些新颖的作文读后给人一种,觉得文章写得与众不同才有意思,从而产生了“我在作文时也要这样写”的念头。有了这种跃跃欲试的愿望后,我们要抓住时机出一些半命题的作文,如《我的好_________》、《第一次_________》等等。这样的作文题可使学生有较大的选择余地避免出现选材雷同的现象,学生就不会都去写“煮饭”、“烧菜”这些常见题材,从而可能写出第一次插秧、第一次杀鸡、第一次受到表扬、第一次当家等等不同的题材,继而我们又可以出《二十年后的我》、《只有九分钟了》、《我要_________》等在客观上促使学生写出不同题材的作文题。

再加上平时讲评时将文章写得是否有新意作为一个重要内容,不断地巩固学生“创新”的兴趣和积极性,直至形成习惯。

二、引导学生大胆想像

想像以事实为根据,是在事实基础上展开的。因而在作文教学中要利用简单的图形及图形组合,使学生从形及物,从物及事,从事及理,逐层地展开学生想像的翅膀,作文时做到“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进而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创新力。上课时,我在黑板上画“--”,启发学生看到这个图形,你能想到什么事物?学生说:“想到教鞭、公路、独木桥、粉笔……”我又画“~~~”线,学生说:“想到心电图、海浪、山头……”接着启发学生,能回想一下和这些物体有关的事情吗?回想一下在这些地点你曾有过的经历?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就想到大海,想到在海边,被巨浪打入海底,有惊无险的事情;有的学生说我看见~~~线,就想到心电图,想到那天爸爸突发心脏病,我与妈妈送他去医院作心电图的情景,当时我心情特别紧张,我盼望爸爸赶快好起来,我会好好地孝敬他。看到一个长方形,学生们有的把它想像成了一块布,使它有了色彩:有的把它想像成一台收录机,使它有了声音;有的把它想像成一个游泳池,使它有了激烈竞争的场景……学生的思路打开了,他们从生活的事例中感悟真理。训练至此,我觉得学生想像的翅膀已经展开,但在培养创新能力还要再上一个台阶。这时我请学生在黑板上用不同颜色的笔画不同的图形,而后对学生说,你们选择其中的图形,任意组合,编一个故事讲给我们听。这时有的学生将长方形和曲线组合在一起,有的同学将梯形和圆组合在一起,围绕着组合的图形,展开想像,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生动的故事。经过训练,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尝到想像的甜头,从而敢于想像,乐于想像,善于想像。

三、引导学生学会感悟

我的感想作文篇8

关键词:习作感受生活激发兴趣大胆想象

真情流露,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周围的世界,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周围的世界,然后将自己的观察感受所得形诸于语言文字,是学生写作的追求。一句话,写作是个人情感、灵性的外化。学生既然是写作的主体,写作教学自应以学生为本位,学生的写作活动自应是自主、快乐的写作。

为写作插上想象的翅膀,给学生带来一片艳阳天,一块能自由畅谈的空间,一方能倾吐的净土,真正做到在习作中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的自还给学生。

一、感受生活──创新的源泉

叶圣陶语曰:“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学生写出新鲜的文章,就要丰富学生生活,让学生充分享受生活,教师必须十分注重学生感受生活的过程,让他们情绪饱满的投入生活:布置教室,设计黑板,组织班队活动,编辑手抄报,参加文体表演,演讲比赛语数竞赛……充分解放学生的感官,实行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解放大脑──让学生思维,解放双手──让学生动手,解放眼睛──让学生观察,解放嘴巴──让学生发言,解放时间──让学生自由,解放空间──让学生活动。当学生在一起创造感受充满激情的学校生活时,生活也馈赠给写作的素材和灵感。《我读懂了老师的爱》,《她变了》,《我成功了》等文章写了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同样,家庭、社会纷繁复杂场景也给他们内心世界荡起涟漪,他们都有话可说,有话想说,有自主写作的欲望,那么写作的素材──创新作文的土壤,就会越积越肥沃,创作热情必然高涨。

二、激发兴趣──创新的动力

写作永远伴随着无穷的创造。“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学生对写作一旦产生兴趣,他就会把这种兴趣内化为一种动力,自觉地去乞求,探索与创新,甚至达到忘我的境界。实践中,我主要采用两种方法激趣:

1、鼓励学生自主表达熟悉的生活

要真正实现学生自主写作,就得使写作成为学生快乐的活动。“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作是学生“情动而辞发”,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啥就写啥,做到“用我心思我事,用我口抒我情,用我手写我心。”学生写作兴趣一旦被激发起来,感到“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他们的写作热情便会迸发出来,不可遏止。

2、尝试成功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老师的建议》中指出:“请记住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进儿童学习的欲父望。”如果学生能品尝到作文成功的喜悦,他就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也会产生对下一次成功的期待。为此,可以展开作文竞赛,办手抄报,发表学生习作等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在评价作文时,应用放大镜寻找学生的闪光点,不要放过一字、一词、一句的肯定机会,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让赏识给学生送去快乐,滋生兴趣,增强自信,通过尊重,关心、激励,让学生人人都能享受、体验成功,并能在各自的起点上得到潜能的发挥,个性的张扬,人人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

三、大胆想象──创新的翅膀

《语言新课程标准》规定:“要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激发他们展开想象和幻想,发挥自己的创造性。”黑格尔也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学生习作,创新作文就在自主作文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学生的神思飞扬,文思泉涌,浮想联翩,写出来的文章就与众不同,很有自己的独特个性,自己的独特创意,大胆想象就是创新的翅膀。如何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呢?

1、教材拓展延伸,进行想象练笔

小语教材中许多地方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教学中结合阅读启发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进行想象练笔。如学习《凡卡》一文,让学生展开想象,推测可能产生的新结局中,学生在他人的想象中互相启发,拓展思路,编写了许多不同于他人的故事结局,这样的练习,既训练学生自主作文的权利,又发展了学生的创造想象。

2、借助插图,观察想象

形象生动的课文插图,具有情节浓缩性的特点。如果就图讲图,学生的想象就会受到插图内容的局限,使插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想象的羁绊,因此,我们必须设法引导学生去推想插图中未曾出现的内容,把插图作为想象的发端,为学生开辟想象的广阔空间。这样,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发展了想象力。

3、大胆假设,虚构幻想

我的感想作文篇9

一、激感因素要符合语文规律

作者无论写景、叙事、抒情,总带有一定的感情因素,感彩。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演化为文字,通过语言文字传递感情。因此,要激发语文情感因素,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必须遵循语文规律,结合教学实际,引领学生进入境界,使教师、学生、文本直接对话,使作者的语言化为自己的语言,作者的情感化为自己的情感,才能“始以亲”“悟其神”。

1.创设情境,想象入情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初中语文教材中有不少课文语言亲切,情感真挚强烈。在教学中,应创设情境,让学生想象入情。例如,学习《土地的誓言》。这篇课文题材背景与今天相距较远,学生感到陌生,不易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就给学生播放了《松花江上》的歌曲,悲壮、缠绵、激越的旋律,仿佛把学生带进了当时的历史时代背景。这时,我要求学生展开想象后回答:日本帝国主义制造了“九·一八”事变后,大举侵略我中国,关东的广茅原野被侵占,已十周年之久。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下,关东广大人民国破家亡,流离失所,无家可归。这是何等悲惨的生活呀!当你面对这一切,你的心情怎样?学生借助在平时电影、电视已积累的一些战争场面的画面,通过回忆想象,用语言再现了当时的战争场景和战后哀鸿遍野、生灵涂炭的悲惨情景。此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让学生披文入情,准确把握好情感基调,学生情感油然而生,自然入境、自然流露,对侵略者的痛恨、对祖国的热爱、对家乡的眷恋、对人民的同情的情感被激活了,不吐不快的感觉使学生此时的表达、朗读情真意切,情感脉膊与作者一起跳动,热血与作者一起沸腾,心灵相通,交汇融合,情感共鸣,进入共振之境,达到激发真情实感的目的。

2.理解关键,学中动情

语文教学主要是语言文字教学。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是内心世界情感的流露。叶圣陶先生说:“文字是一道桥梁。这边的桥堍站着读者,那边的桥堍站着作者。通过这一桥梁,读者才和作者会面,不但会面,而且了解作者的心情,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就要从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入手,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接近作者的旨趣,潜心挖掘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指导学生去品评玩味,揣摩隐藏在文字外衣下的底蕴。

例如,学习郭沫若《天上的街市》这首诗,仅用创设情景来激发学生的情感是不够的,在创设情景中,应紧紧抓住诗中运用想象和联想的方法,引导学生进行理解诗的内容和意旨。不仅引导学生理解字面的意思,而且在理解诗句后再启发学生理解其中想象和联想的思路及意境。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对思路和意境的思考,理解了关键之处,学生的情感就会由情境中的感性生成上升为理解后的理性认识,这样的变化过程,其实就是学生心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内化过程。

3.环境描写,以情融情

课文中的环境描写,无论在记叙文还是小说,都能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如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性格、突出中心等。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必须紧扣课文中提供的特定环境,因为人物的思想情感往往是通过这一特定的环境描写展现在读者面前。

例如,学习鲁迅先生的《社戏》,就可抓住末尾中的句子:“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过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从文课内容来看,那夜的戏并不精彩,那夜的豆也并非美味,那为什么令“我”怀念呢?我引导学生对这些问题深入思考:那夜的豆真的好吃,戏真的好看吗?“那夜”的后面为什么要加上“似”呢?作者为什么这样说呢?经过点拔、引导和深入的思考,同学们明确了作者的用意:“我”真正怀念的是童年时代的“乐土”——平桥村的双喜等一群农家的孩子,他们天真纯朴、热情好客,“我”童年时和他们一起放牛、钓虾,一起玩耍、嬉戏,彼此亲密无间,结下深厚的情谊,就连长辈大人们也把“我”敬为上宾。这里不但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自由活动的空间:有月下平桥内泊着的船、碧绿的豆麦田地,有河底水草发散出的清香、淡黑起伏的连山,有赵庄水乡下独特的戏台、宛转悠扬的笛声;还有一群聪明、机灵、无私、真诚、热情、善良的农家小朋友。心之所系,情之所牵,即使光阴流逝,时过景迁,但童年那美好的生活情景犹如历历在目,挥之不去,令人怀念。

二、激感因素关键在教师

在语文教材中,所选的课文都具有浓郁的感情因素,具有很强的感染力,但为什么学生对语文课会感到枯燥乏味呢?问题的症结在于忽略了情感因素的作用,以致把活生生的课文教死了。其实,在教学中,教师除了对知识的传授,还有情感交流。教学活动是在知情两条线相互制约下完成的。良好的情绪是情感的基础,教师只有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才能以情激情。因此,激发语文的情感因素,关键在教师。

首先,教师要进入角色。所谓教育者必先爱教育。教师只有深入钻研课文,受到课文的启迪和感染,感情才会与作者情感共鸣,自然感情投入,进入角色。例如,有位教师教学《最后一次讲演》,教师抑扬顿挫的朗读,犹如闻一多先生面对敌人怒不可遏,拍案而起,横眉冷对,声色俱厉,震慑敌人,鼓舞人心的力量。虽不重分析,但师生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真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教师善于以情激情,在情感的感染下完成了教学任务,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我的感想作文篇10

关键词:相似性相异性关联性

一、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相似性

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有诸多方面的相似性,例如:作品中对节奏感和韵律感的把握、对表现内容进行意境的塑造以及想象空间的展开、作品中通常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精神内涵等等。

(一)节奏感和韵律感

节奏感和韵律感,共同存在于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中。音乐被称为声音的艺术,也被称为时间的艺术和情感的艺术。声音,是音乐的特质。音乐艺术以时间为载体,以节奏为基础,音高的变化为律动,旋律为主要的表现方式来塑造音乐形象。在音乐进行中,节奏与旋律成为音乐表现的核心,对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如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第一乐章,就是由两个节奏和旋律感不同的结构因素组成。第一主题是短暂、急促的节奏和音调,象征着不向命运低头的英雄性格。第二主题虽然由第一主题引申而来,但旋律悠长抒情,表现了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在对立的因素中展开和发展,使音乐具有更鲜明的特点。

文学作品的节奏感和韵律感,则是通过语言的手段来表达。尽管这种语言是通过文字记录而成,但它同时也是可以朗读的,可以运用有声的语言完成对一部文学作品的欣赏,民间口头文学就是最好的例子。对文字的运用,字句的长短,造成不同的节奏感。叙述方式的运用,修辞方法的选择,采用特定的叙述方式,使作品具有独特的韵律感,也是文学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诗歌的风格尤为突出。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借由诗句的长短变化,朗诵时节奏、断句的处理,经由听觉抵达听者的内心,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韵律感油然而生,并由此产生的特定艺术氛围。

(二)意境塑造与想象空间

无论是音乐艺术还是文学艺术,对作品的意境塑造以及想象空间的展开,都有着相同的要求。音乐艺术作为时间的艺术,它以流动的旋律,架构于特定的曲式结构,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呈现。正如叔本华所说:音乐是活的时间,音乐所揭示的正是那个“由生命活动本身标示的时间。这个时间便是音乐的首要或基本的幻象;而这一切活动都是以一个有机体的生命结构所具有的逻辑式样进行的”。在特定的音乐结构里感知音乐的同时,在流动的音符中感知音乐所指向、塑造的艺术形象和情感的体验,这种体验开启我们的想象空间,把瞬间的音乐体验转化为情感的体验和对情感的想象,从而与音乐产生共鸣。

文学艺术中,也存在着时间性。例如诗歌、散文、戏剧、小说在作品结构上,以及他们的内容表现形式上存在的张力、矛盾的冲突、解决等等,决定了文学艺术的时间性。当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在或长或短的时间里,由作品的客观表达方式唤起我们对作品意境的想象,进入一个由作者构建而成、由读者自己去体会的巨大的想象空间,从而达到对作品的深刻的情感体验。

(三)优秀的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

情感与内涵,是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表现的主要内容,也是它们演绎的最终目的。正如康斯坦丁诺夫所说:“感情的方面进入所有艺术作品的内容,无一例外,它不仅是内容必备的,而且是十分重要的一个部分。”它们通过各自特有的表现方式和不同的艺术载体,既表达感情,又传达感情。文学与音乐,它们的作品无一例外的渗透着感情内容。一部小说当中,无论是描写、叙述还是对论,都带着不同程度的感情内容,诗歌中的每一句都是感情的抒发。音乐则与感情的联系更为密切,人们往往把音乐作为感情的艺术。

当感情在作品中展开、呈现、深入,才使作品具有灵魂,表现出丰厚的含义和深刻的内涵。尽管文学与音乐,它们的表现手段和方法不同,但最终的目的却是相同的。在这一点上,它们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二、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的相异性

虽然音乐作品和文学作品在节奏感和韵律感,对作品的意境的塑造以及想象空间的展开,以及作品都具有丰富的情感与深刻的内涵等诸多的方面有着相似性,但是这两种艺术之间还是有很多相异之处。

(一)音乐和文学的艺术表达方式不一样

中国古代名著《乐记》中,就有关于诗与歌的论述,曰:“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由此可见音乐与文学的差异。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也曾指出,诗借“语言”来表达,“留给我们某些从事思想的东西”;而音乐“通过感觉来诉说”,它比诗“更丰富多彩地激动我们的心境”。当代苏联著名文艺理论家莫.卡冈则认为:文学是“思想的直接表现和感情的间接体现”,音乐则是“感情的直接体现和思想的间接体现”。凡此种种论述,使我们认识到音乐与文学在表达方式上的差异。

音乐被称为“流动的建筑”。虽然音乐由乐谱记录,以一定的曲式结构创作完成,但所有的旋律都是稍纵即逝的音响,在非可视性的状态中进行。音乐中的每一个声音都没有被赋予具体的概念和明确的含义。它以声波的形态,在不间断的运动中营造出情绪的氛围和音响的声势,从而产生具有吸引力和渗透力的情感内涵,使听者不由自主的与它产生共鸣。而声波所体现出来的音调的高低与轻重;音频的急缓与疏密;音量的强弱与大小;音质的粗细与刚柔等等,所有这些付诸于我们的听觉,经由听觉进入我们的心灵,以此完成音乐对事物的表达。

文学与音乐不同,它有良好的可视性。文学作品以文字的形式存在。人们阅读文学作品,体会文字,词汇,语句中所包含的精确含义。通过例如小说情节的叙述,或是诗歌音调的抑扬顿挫,或戏剧中的矛盾、冲突、解决等等来使人追寻到隐藏于文字之后的情感所在,深刻的思想和充满想象的,把客观的文字化为主观的情感体会。

(二)思维方式不同

音乐艺术是感性思维,而文学艺术是理性思维。由于音乐的非语义性的特点,我们在欣赏音乐时更多依靠的是对声音的感觉和判断能力。在音乐里我们体会的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感情,它是模糊的、非具象的,并以情感经历作为想象的前提。这种想象所体现出的具象的感受,也是因人而异的。例如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就曾经说过,欣赏《二泉映月》这首二胡曲,应该跪着欣赏。缘于这首乐曲,使他感受到中国民间音乐的纯粹、博大、精深,同时,也传达出他对中国民间音乐尊崇、喜爱的个人感叹!

文学艺术的语言,具有精确的语义性。我们阅读文学作品时,文字语言提供给我们精确的含义,依靠文字构建的理性思维达到解读作品的目的。阅读的过程,其实是作者提供理性思维的叙述空间,由读者跟随文字语言的思维产生想象、联想和情感的体验过程。这个过程是具象的,是语言思维和文字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

三、关联性

音乐与文学的关系历来非常密切,研究音乐史假如不熟悉文学史是绝对不行的,文学史中也有不少与音乐有关的现象。文学思潮与音乐思潮相互渗透在历史上也屡见不鲜。其中最突出的是十九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思潮对音乐的影响。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当时的文学思潮有十分密切的联系。音乐与文学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形成两种艺术真正意义上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以文学作品为题材进行音乐创作,就是最为常见的方式,尤其以艺术歌曲和歌剧最为突出。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数不胜数,例如门德尔松的艺术歌曲《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以著名诗人海涅的一首抒情诗为基础创作而成;威尔第的歌剧《茶花女》,是根据小仲马的同名悲剧改编而成;比才的歌剧《卡门》,以梅里美的同名小说为蓝本进行创作;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被柴可夫斯基以此为素材创作出了同名交响幻想曲;里姆斯基-科萨科夫创作的管弦乐曲《天方夜谭》,取材于阿拉伯民间故事等等。音乐吸取文学作品的故事情节、戏剧成分、矛盾冲突、情节发展,作为音乐构思的基本线索,并且从文学作品中凝练出特定的精神气质作为音乐构思的基础。

在音乐与文学相互渗透、融合的过程中,文学为我们展开了理性、客观的过程,音乐则向我们开启感性、主观的世界。当客观世界的人与社会和自然在我们面前展现,以音乐来展示人的内心情感和体验时,音乐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激发了我们对于客观主体所表现的喜怒哀乐,并投影在我们的内心世界。这时,我们能解读非语义性的音乐里流动着故事性、叙述性的元素,也能够感受音乐里矛盾、戏剧性的冲突。当音乐与文学产生高契合度的联动,我们就可以在音乐里体会文学艺术的理性、客观的描述;也可以在文学里想象感性、主观的情感体验。例如,舒伯特根据歌德的同名叙事诗创作的艺术歌曲《魔王》,歌曲保持了诗歌中叙述者、父亲、儿子、魔王这四个角色,运用不同的旋律、音色、节奏、和声等分别代表各自不同的音乐形象。当我们欣赏这首歌曲时,对比歌德的诗歌,我们会发现,歌曲和诗歌里对情感的展开是完全同步的,使抽象的音乐和形象的诗歌在内容的演绎上达到高度的契合。

四、结语

音乐艺术和文学艺术,它们见证和记录了人类历史文明的进程,以它们独特而鲜明的表现形式,凝结成人类智慧、文明和情感的结晶。它们彼此独立,又相互影响、作用、渗透。正好印证了这样一句话:所有的艺术都是相通的。我们在学习任何一门艺术学科时,如果能够更多地借鉴其他艺术类型的艺术特点、表现力和表现手法的话,对于我们的学习,无疑会有巨大的帮助。通过各艺术学科的联动,能充分开启我们的想象空间,提高我们的艺术感受力,也可以丰富我们的创作素材,使我们的艺术创作空间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参考文献:

[1][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m].滕守尧,朱疆源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1983.

[2][美]C・J・杜卡斯.艺术哲学新论[m].王柯平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88.

[3][苏]康斯坦丁诺夫,[保]安盖诺夫.音乐美学原理[m].杨惨.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7.

[4][德]康德.判断力批判[m].邓晓芒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