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王的演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51:07

国王的演讲篇1

[关键词]《国王的演讲》;人性化;国王

从历史书和各种传媒里,公众产生了对“国王”的如下印象:威严、尊贵、体面、勇敢、智慧、暴烈。在历史进程中,各国的公众一直仰视着他们高高在上的国王,希望自己的国王像英雄一样,具备各种优秀品德。这种约定俗成的国王形象早已成为各种文学作品如小说、童话、戏剧、电影中的写作素材,而这种文学传媒则更进一步地巩固了国王的上述形象。于是民众很难在作品里看到可爱的、真实的、有许多缺陷的国王。

《国王的演讲》是由汤姆・霍珀执导,科林・费斯担当主演的英国电影,整部电影以叙述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的父亲乔治六世国王的故事。本片问世之后,在第35届多伦多电影节获得了最高荣誉――观众选择奖。在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上,《国王的演讲》获得12项提名,并最终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项大奖。科林・费斯凭借本片获得金球奖最佳戏剧片男主角。影片还获得金球奖、美国制片人公会、导演公会和影视演员公会奖等多项提名和奖项。而出现在《国王的演讲》里的那位中年国王,完全扫除了公众心目中的国王形象,好像是一部励志片那样,演绎了一位口吃的、羞涩的新国王的成长历程。在整部影片里,观众看到的既是一位国王的成长,也是一位国王人性化的一面。本文将把《国王的演讲》放置于人性化的语境中,去分析《国王的演讲》中的人物形象。

一、从暴露国王的隐私开始

《国王的演讲》从片名来看,就透露出英国式的一本正经的风范,好像是一部政治片。影片的主人公乔治六世(科林・弗斯扮演)是二战时期英国的“最高领导人”,曾经的约克公爵,家人昵称他为“博迪”。但是《国王的演讲》并没有像其他描写国王生活的影片那样,着重于描写皇宫里的政治斗争和皇室成员的情感经历,而是一开始便把镜头对准了这位重要的政治人物博迪生理上的缺陷,用大段的镜头表现了博迪在麦克前的因为口吃而发不出声音的尴尬。对于这位王子来说,口吃已经成为他生活上巨大障碍,不仅让他无法成为千秋功业的国王,无法与那位风流倜傥的兄长相提并论,也无法在家中与别人正常交流,甚至因为他的口吃,也险些在求婚时被拒。为此,他的脾气越来越暴躁,烟抽得越来越厉害,性格越来越自闭,这让他的父兄都有些失望。但是,王室血脉,公侯将相的身份,又把他硬是推到了历史的前台,比如他必须在一场重要的运动会上代替他父亲发表闭幕词,而口吃的毛病使博迪无法顺利地完成演说,这次失败更加重了他心理上的压力,博迪在大雾里孤独行走的镜头正表现出他内心的痛苦。

为此,博迪的妻子不得不为他到处求医,而博迪自己也不得不接受御医们各种各样(比如将七颗玻璃球含在嘴里强制发音、或用力地抖动下巴等)的治疗法,结果只能让博迪的口吃症更加严重,心情也更加低沉。于是民间的语言治疗师莱昂内尔被推举到博迪面前,这是一次奇迹般的相遇和相识,是一种另类的王子与平民的故事。在这场治疗中,皇家更多的私生活将会暴露在外,皇家的许多威严也必须被放弃。而在博迪看来,这种与平民的接触似乎也打开了国王与平民之间的一扇窗户,让他可以看到莱昂内尔简陋的房间和贫穷的生活,让他们对对方都有了不寻常的了解。博迪与平民莱昂内尔就这样开始了他们之间既不平等而又亲密的接触,这是博迪一生中的一次奇迹,也是他生命里的一个转机。

二、国王性格的缺陷与责任之间的冲突

博迪身上也有令人心痛的一面,他虽然身为王子,有着高高在上的身份,但却在童年时代曾受过保姆长达3年的虐待,从而造成了心理上扭曲。成年后的博迪因为有左撇子和罗圈腿的毛病,又要接受种种痛苦的治疗和矫正,这就更加剧了他内心的惶恐和性格上的自卑,这就是博迪口吃的病源。

口吃在心理学上是一种复杂的语言失调症,与儿童后天的成长环境有很大的关系,来自各方面的负面情绪与外部压力,都会加剧口吃症状,所以首先要纠其病因,要打开心结,才能治疗好心理上的创伤。但矫正口吃的过程是艰难的,这件事使羞涩内向的博迪再次成了大家街谈巷议的谈资,也成了大家嘲笑博迪的借口(包括他的亲哥哥)。所以,博迪会突然地出现在莱昂内尔的治疗室里,用大说粗话和痛骂莱昂内尔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委屈。独自面对妻子时,新登基的国王乔治六世会突然痛哭抹泪,诉说着他看不懂公文的苦恼和当国王的不幸,担忧着“我会出更大的丑”,哭诉着“我不是当国王的料”。这一切,都是普通人的正常情感表露,而博迪不是普通人,他是一国之君,他就像一个无法改行的工作人员那样必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坚守,尽管他有严重的口吃毛病,也无法回避自己的责任。

更加无情的是,此时的英国正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重重的政治危机把这个患有严重的口吃病的博迪硬是推举到了国王的王位上,他必须面对着诸如登基大典、战争演讲等与演说有关的重要时刻。身为英国国王尽管没有实际的行政权力,但却具有道德、宗教、政治、军事方面的多重意义,是英国民众心目中的偶像。特别乔治六世又处在当时欧洲革命后各国王室的威望低微与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后的社会萧条时期,再加上德国纳粹所带来的咄咄逼人的战争形势,更要求国王必须得到民众的信任,产生“超凡魅力型权威”,因此国王的形象、举止、修养、谈吐都非常重要。这种形势又使博迪必须迅速地成长,成为英国民众心目中合格的国王。优秀的演讲能力对于一个领袖来说是极其重要的,历史证明,许多伟大国王都是演说家,他们成功的演说给予公众以信念和力量。而作为一个领导者,通过演讲带给公民信念是其义务也是责任,正如片中乔治六世所言:“公众相信我可以代表他们说话,我连这也做不到”。于是面对自己肩上的责任,博迪选择了坚持,他坚持采用这种独特的方法治疗,努力让自己像个普通平民一样接受治疗。这是一段重要的历史时代,也是乔治六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心灵奋斗史。

就这样,在一次次治疗中,博迪从自卑的心理环境中走出来,逐渐认识到自己的责任,逐渐培育起内心的勇敢和王者气质。当大战即将到来的紧要关头,全英国人都在关注着乔治六世演讲的时刻,乔治六世勇敢地走向了播音室,通过无线电广播向全英国民众发出了精彩的圣诞讲话。在好友莱昂内尔的陪伴与鼓励之下,乔治六世的演讲字字珠玑又掷地有声,显示出足够的皇家气派,在反法西斯战争即将开始时,英国皇室代表着欧洲自由世界仅存的力量,乔治六世的备战演讲,恰似一曲宏大乐章,传遍了英国的大街小巷,飘过乡村和农田,传到英国皇家空军,陆军和海军,传到敦刻尔克,传到大西洋彼岸,产生了巨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影片结束时,乔治六世昂首走出播音室,他那超凡的魅力对民众产生了巨大的权威作用,窗外那山呼海啸般的欢呼声就是证明。这一时刻,才是乔治六世诞生的真正时刻,一位英俊、智慧、勇敢、强悍的国王从此产生,一个可以代表英国人向全世界发言的新国王挺立在民众的面前。

三、朋友需要的是彻底的信任和平等

乔治六世成长的过程,也是一个国王与平民磨合的过程。博迪的妻子在通讯录上找到了语言治疗师的地址,奇迹般地开始了王室成员与平民之间的冒险接触。对于一个皇室重要成员来说,他们最害怕的事情有两件,一是担心对方对自己不尊重,二是担心暴露自己的隐私。为了使对方充分地尊重自己,他们在称呼上、身体的距离上、说话的方式上、说话的措辞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为了千方百计地保护自己的隐私,他们回避与平民的近距离接触,禁止别人向他们提问,更不许别人走近他们的生活。这一切,无疑阻挡了皇室成员像普通人那样走进对方的心灵,与平民成为真正的知心朋友。所以在博迪与莱昂内尔的交往中,莱昂内尔坚持要彻底的信任与平等,坚持“我的地盘我做主”,就是为了在一种平等的基础之上,开始两个心灵之间的对话,才可以逐渐地打开对方的心结。

在博迪与莱昂内尔刚一接触时,莱昂内尔就已经把握住了博迪口吃的真正病根。莱昂内尔坚持认为“世上没有先天的口吃”,他看到博迪在家里不口吃,当他给两个可爱的女儿讲故事时,可以完整地讲下去,这说明他的口吃的症结是在心理上而不是在生理上。每当博迪哆嗦着嘴唇却说不出来话来的时候,他心里的自卑感总是压倒了一切,使他更加紧张。而与国王演对手戏的莱昂内尔,虽然没有文凭、没有多少财产、没有社会地位,但却有足够的强大,用博迪的话说,莱昂内尔“只有一身的胆量”。莱昂内尔的强大是精神上的强大,当他面对着一个前来就诊的皇室成员时没有被吓倒,反而是沉着应战。莱昂内尔凭借着自己对事业的信仰与对患者的爱心,还有丰厚的治疗经验,促使博迪放下皇室的架子,愿意来其简陋的住所接受治疗,并使得这位高高在上的国王成为他的挚友,能够在他的帮助下战胜了自我,最终发表了一次抑扬顿挫的成功演讲。

在这里的莱昂内尔的形象,是真诚宽容形象,莱昂内尔依靠着毫不吝惜的赞美与鼓励,让身边的人因他的存在而倍感幸福,也让身边的人因他的真心赞美,改变了心情,改变了对世界的看法。所以影片中的莱昂内尔与乔治六世,是作为一对精神气质上的对比存在的,影片既表现了乔治六世及其妻子的深刻惆怅,也表现了莱昂内尔的智慧与大气。在一场又一场的国王与平民的冲撞中,国王显得暴躁不安,平民却一直镇静如常,两个地位完全不平等的男人之间又团结又斗争,最后终于获得了难得的友谊,建立了真正的平等与信任。

《国王的演讲》不是一部励志片,片中也没有常见的热血澎湃的战争和斗志昂扬的创业。然而就在国王细小而微妙的苦恼里,通过影像、旋律、文字、情绪传诵出一个美好的箴言:最大的敌人是你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一百年前,成功励志导师奥尔森・马登博士把他从苏格兰作家塞缪尔・斯迈尔斯那里传承来的智慧花朵栽种在了无数人的心里,被“马登精神”感召的,除了美国第25任总统威廉・麦金利,中国著名文学家林语堂,成人教育之父戴尔・卡耐基等,也许还有电影《国王的演讲》中那位充满爱与力量的无执照语言治疗师莱昂内尔,还有经过莱昂内尔的治疗之后,真正地登上国王宝座的乔治六世。总之,《国王的演讲》是一部优秀的影片,该片以人性化极强的皇家人物和平民人物形象,以及传统的记叙格式和精细写意的英伦风光,创作出一部英伦玫瑰宝刀不老的童话。

[参考文献]

[1]许介鳞.英国史纲[m].台北:三民书局股份有限公司,1981.

[2]王丽.二十世纪英国文学史[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

[3]曹毅梅.世界电影史概论[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10.

国王的演讲篇2

她失去了情人,命运给予的弥补是戴上王后的头冠。

奥斯卡大奖上风光无限的英国电影《国王的演讲》,让公众忆起二战中的“英国脊梁”――乔治六世。电影里,恩爱的国王夫妇一起经历了突然上位的手足无措、治疗口吃的艰难、二战中的生死考验,感情在同甘共苦中不断升华。

但真实的乔治六世夫妇却与之相差甚远。

真相一:王后不爱国王

英国第四频道电视台的纪录片《恋爱中的王太后》,颠覆了英国民众对已去世王太后的认知。和女王同名的伊丽莎白王太后,当年是被迫嫁给乔治六世的,她真正爱的人是乔治六世的哥哥――为爱而弃江山的爱德华八世!

王太后的暗恋要追溯到她5岁时。她是斯特拉斯摩尔伯爵和伯爵夫人的女儿,在一次派对上认识了11岁的爱德华王子和9岁的艾尔伯特王子。14年后,窈窕淑女伊丽莎白进入王后的眼。当时的玛丽王后知道二儿子艾尔伯特和音乐剧女星菲莉斯・蒙克曼关系暧昧,她怎么能容忍王室发生这样的丑闻。

王后私下召见了斯特拉斯摩尔伯爵,向他谈起希望伊丽莎白嫁入王室的想法。双方一拍即合。

这是一桩充满政治交易味道的婚事。但在订婚确立以前,英国人更津津乐道的是爱德华王储与伊丽莎白的暧昧情事。1923年1月5日,一家伦敦报纸甚至听信谣传,在头版宣布伊丽莎白和爱德华王子订婚的消息,白金汉宫立即否认了这则谣传,并在不久后就公布了伊丽莎白和艾尔伯特王子订婚的消息。、

当事人的反抗在强大的王室和家族面前无济于事。伊丽莎白的母亲甚至戳破女儿的心事:“你这一生,都不可能嫁给你爱的人(指爱德华王储)。”

一年后,伊丽莎白在王室和家庭的双重压力下嫁给了自己不爱的艾尔伯特王子。但即使结婚了,伊丽莎白和爱德华的关系仍然亲密,她在一封给他的信中写道:“亲爱的戴维,你真是非常非常调皮和有趣。”

真相二:王后很记仇

因为和丈夫一起带领英国人战胜德国,伊丽莎白王太后一直以坚韧勇敢的形象出现。但历史学家说,她在感情上是一个“极其记仇”的人。

1934年,爱德华八世不顾世人反对,将寡妇辛普森接进白金汉宫。11月27日,当辛普森夫人和伊丽莎白在白金汉宫中首次见面后,两人的关系就充满了剑拔弩张的味道。辛普森夫人的出现让伊丽莎白意识到:这个美国女人让自己和爱德华再无可能,爱德华已经是别人的了。

更让伊丽莎白无法相信的是,当年年底,因为辛普森夫人不能嫁给英国国王,爱德华八世竟然为此宣布退位,让弟弟艾尔伯特亲王接替王位,自己则降为温莎公爵。

她失去了情人,命运给予的弥补是戴上王后的头冠。伊丽莎白不缺政治头脑,她明白只有丈夫才能陪自己走完人生。但她不会轻易放过爱德华的“背叛”,不惜用王后的权势要求“所有王室成员都不得参加温莎公爵的婚礼”。

辛普森夫人了解王后,她对丈夫说:“这是王后的主意,你知道艾尔伯特不会这样无情,和他的妻子比起来,他要软弱得多。她恨透了我们。”

辛普森坚信自己的判断,尤其当夫妻俩被流放到巴哈马群岛后。1970年,传记作者索恩顿在巴黎拜访了温莎公爵夫妇。温莎公爵对索恩顿说:“她将永远不原谅我和沃莉丝堕入了爱河,那就是她一直让我们这么多年生活得这么糟糕的原因。”

真相三:国王的童年很悲惨

同样是在这部纪录片里,人们看到王室里的阴暗面。

乔治六世有不幸的童年。他的父亲严厉而强势,除了自己热爱的集邮,甚至不允许孩子有其他爱好。当他发现二儿子是左撇子时,第一反应是:“你必须立即纠正它!”而被拿来与聪慧的哥哥爱德华作比较更是家常便饭。

父亲的挑剔指责,哥哥的光环,艾尔伯特的童年充满了孤独和忧伤。“他的口吃是心因性的,他怕表达自己,怕出口就犯错、被呵斥。”历史学家说。

纪录片里有这样一幕:在即位之前,他曾经代表父亲进行广播演讲。当红色的信号灯闪过三次后,他艰难地张开嘴,双唇颤抖,喉头却难以发出任何声音。几经挣扎,也只能断断续续发出几个单词,留下大段令人尴尬的寂静。

童年阴影在结婚后得到缓解。1926年,乔治六世有了第一个孩子(也就是今天的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1930年有了第二个女儿玛格丽特公主。那几年中,他的信心大大增强,有婚姻的原因,也有他成功完成公务的结果,还有一部分原因是在医生的治疗下,他的口吃得到了较好的矫正。

但这些都不能彻底治愈童年创伤。

爱德华八世宣布放弃王位,1936年12月11日夜晚,他和弟弟做最后的告别,向继任者深深鞠了一躬。乔治六世的反应是惊呼:“这不可能!我宁愿这一切没有发生!”爱德华的光环太耀眼,艾尔伯特从未想过登上国王宝座,承担领导一国的重任。

上位后的好几个月里,乔治六世都生活在战战兢兢中,他的低气压情绪笼罩着整个白金汉宫。

真相四:国王靠打老婆发泄压力

由于战争的压力和君主的负担,再加上不会演讲的挫折,乔治六世的脾气变得越来越暴躁,他经常会朝妻子发火。

英女王丈夫菲利浦亲王曾经回忆称,他岳父的一些话,是他一生听过的“最偏激的语言”。“你不敢相信那些字眼出自一国之君之口。”

夫妻俩争吵时,会把旧事翻出来,包括王后当年与爱德华的暧昧。当伊丽莎白试图劝说丈夫“振作起来,不要被现在的困难打倒”时,沮丧的乔治六世对妻子说:“我不是爱德华!不要对我指手划脚!”

除了争吵怒骂,乔治六世还会在某些场合殴打妻子。据一些王室仆人回忆,乔治六世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时,曾当着仆人的面殴打妻子,“她很憔悴,外面是战事,家里也乌烟瘴气,还有孩子要安慰,在公众面前要维持端庄、自信的姿态。她的侍从们常常要想办法去遮掩她脸上、身上的瘀青。”

王后就一定和国王过着幸福的生活吗?未必。

真相五:国王夫妻没那么正义

在电影《国王的演讲》里,人们看到的是一个正义感十足、始终对纳粹充满憎恶的国王。但事实上,在乔治六世发表那篇著名的鼓舞士气的演讲之前,接近3年的时间里,英国政府一直对纳粹德国让步,表现可以用“声名狼藉”来形容。时任首相张伯伦前往德国与希特勒会面归来后,随即得到了国王和王后的接见。

英国王室在上世纪整个30年代对纳粹德国的态度都很暧昧,甚至曾表示出好感。众所周知的是爱德华八世,他一直亲近希特勒,甚至前往德国成为希特勒的私人访客。

还有历史学家表示,乔治六世曾委派一位弟弟与纳粹接触,希望与纳粹德国达成和平协议。

国王的演讲篇3

[关键词]《国王的演讲》;精神文化;王室

课题项目:本篇系2013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科课题“跨文化功能派视角下影视翻译效果实证研究”研究成果(批准号:yy1333)。

电影《国王的演讲》是由汤姆・霍伯执导的佳作,整部电影采用了叙述的形式,以时间为线索,讲述了英国国王乔治六世国王的故事。在整部电影的表现和叙述过程中,故事本身并没有很大的悬念,讲述的是乔治六世从小患有口吃的毛病,几乎与王位失之交臂。由于处理社会事务的公共责任,乔治六世开始承担王室的工作并求医治疗口吃。在此过程中,乔治六世遇到了从澳洲而来的莱昂内尔・罗格,在治疗的过程中二人的友谊也越来越深厚。恰巧乔治六世的哥哥因个人婚姻问题未能继承王位,乔治六世临危受命。两年后,德国和英国在二战中成为对立国,不可避免面临了开战的严肃问题,而乔治六世作为王室的代表和发言人,无可厚非承担了王室通过演讲振奋国民信心的重要使命。最终罗格帮助乔治六世战胜了他从小的梦魔――口吃,并发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讲,成了英国反法西斯和抵抗战争的代表。

《国王的演讲》之所以能在平淡的剧情中取得重大的成功,不得不归功于其并没有落入好莱坞大片的俗套,而是延续了传统的英国电影的风格,在电影中蕴涵了深刻而丰富的精神文化主题和内涵,体现了深厚的英伦文化。通过对影片中精神文化主题的仔细解读能够帮助我们进一步理解和赏析这部佳作。

一、电影《国王的演讲》的欧洲王室风范主题

《国王的演讲》中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若对英国王室的表现,同时这个主题也成为该部影片中重要的精神文化主题之一――王室风范。其展现了世界上最具有生命力的王室,而英国王室恰恰又是大英帝国从建立直至发展延续过程中媒体聚焦的焦点,是整个大英帝国的象征,虽然在权力上受限于内阁,但其代表的整个民族的灵魂却始终让其国民对王室满怀着深切的崇敬。电影《国王的演讲》实际上成为英国王室文化的载体,通过具体的故事情节和叙述将人们眼中神秘的王室生活淋漓尽致展现在了观众的眼前,同时也体现出了英国王室深厚的历史。在影片中,当罗格为了刺激乔治六世而随意趔趄在他的王位椅上的时候,乔治被激怒了,公然告诉罗格那是世代国王才能够拥有的待遇,同时在椅上也明确标示有国王的标志,这样的穿插使得英国的王室风范从书本中跃然到了观众的眼前,对英国王室的底蕴和悠久的历史继承也产生了更为直观的了解。

与此同时,在影片《国王的演讲》中并不是泛泛而谈对英国王室进行了介绍和体现,而是细致到其特定的政治文化内涵中。诸如在乔治六世的哥哥因为个人婚姻问题而受人非议的时候,首相严正提出如果不能遵守一个王室的风范则必须退位,否则内阁将集体辞职。这样的政治文化恰恰是英国立宪制的完美呈现,作为联邦的元首,首要认为是维系民族的团结和民心,而在触犯基本信仰和要求的时候,内阁则具有弹劾的权力。这样的政治文化主题统统丰富展现在了《国王的演讲》中,而在内阁的严正抗议下,乔治六世的哥哥不得已放弃王位,交由弟弟继承,这不仅呈现出了英国王室的政治精神文化,同时也对英国王室的至高的道德操守进行了合理的呈现。

二、电影《国王的演讲》的欧洲传统文化主题

影片《国王的演讲》中精神文化主题的蕴涵不仅仅在于其展现了王室风范这一特定的领域,同时也在更大的范围上呈现了文化和高贵精神。影片所选用的演员几乎都是地道的英国演员,在具体的表现过程中,演员们所具有的英国人特有的气质和礼节也成为影片所要负载的精神文化内涵之一,无论是从对话的优雅的英式口音还是从整体的行为表现中,无不流露着英国本身体现出的高雅和贵族气质。

影片中有两个情节实际上也安排了英国文化中植入,其一是乔治六世的哥哥在为自己中意的女人找寻一瓶红酒的时候一定要找到二三年的陈酿,这个小情节看似无意,实则很好体现出了英国上流社会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追求至高的精神世界和内涵,对生活品质和思想高度都有纯度较高的要求。其二是在乔治六世开始治疗的前期,罗格为了让乔治六世能够顺利发音,给他戴上了一副正在播放音乐的耳机,音乐播放的是莫扎特的伴奏曲,在这样的伴奏下,乔治六世的手稿中呈现的是莎士比亚著名的“tobeornottobe”选段,而对这样的小细节影片都把握得十分到位,从细微处注重植入和渗透英国文化本身。

同时在英国风度的展现上,影片通过一定的安排呈现了出来。在乔治六世和妻子去当时还处于国王位置的哥哥家中做客时,从路途中有秩序修剪的园林和会客过程中客人的穿着打扮,都不免透露出闻名遐迩的绅士风度和淑女气质。这个情节对英国绅士文化的呈现是较为持久的,包括侍从和客人之间的礼貌,女主人和客人之间的礼貌,男主人在接待方面的礼节等,都无一不细致得以呈现。而关于服装的着色,则略显朴素却充满格调。影片中呈现的精致的景物加重了英国文化呈现的气息。在静景的设置中,包括建筑的风格和作为平民阶层的罗格家中的布置,都采取了较为简洁而又不失贵族气息的布置。而在动景的处理上,包括乔治六世协同妻子一起出席哥哥家的酒会及战争爆发时刻罗格和妻子乘车去王宫路上的景物设置,都具有浓厚的英伦色彩。期间穿插了林荫小道的静谧和别有生趣,也穿插着颇具有英国味道的老爷车的出场。总而言之,无论在故事情节的设定还是在更为细致的景物小品的呈现上,《国王的演讲》中都体现着无处不在的英国文化符号。

三、电影《国王的演讲》的人文主题

影片《国王的演讲》中最具有精神内质的是影片对于其核心的支柱精神的展现――励志精神。相比于好莱坞的商业大片,传统好莱坞的商业片中往往成就的是一种英雄的个人主义,而对于《国王的演讲》一片中,更多的是延续了传统英国电影的叙述方式,缓缓道来,并没有特别大的情绪起伏,但细腻的感情逐渐渗入了影片深处,达到了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影片中,很少有好莱坞的那种中苍白肤浅,而更多的是探究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和受众心理,契合了人们对精神上的励志需求。

在影片中,影片开头的部分类似特写的为乔治准备了一段“戏”――公众演讲。在那次演讲中,乔治丢进了颜面,在广大的听众环绕的氛围下,他紧张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父亲的训斥和哥哥的嘲笑,都使得乔治封闭的内心一次一次承受着打击和煎熬,甚至在议员面前都觉得无法开口。当乔治自己寻求医师进行治疗的时候,不得不说,瞒着所有人私下里找医生也从侧面衬托出了乔治的自卑心态,他不希望他人知道后而取笑自己。开始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自己很深的自卑情怀,往往在行为上较为得体,穿着中也时刻注重着王室风范的规定,尤其是在当乔治和罗格还没有成为朋友的治疗初期,乔治对罗格始终保持着英国绅士特有的距离态度,这也帮助乔治很好隐藏了自己的自卑心理。而渐渐地,随着乔治和罗格的友谊更近一步,其从小的生活状况逐渐为罗格所熟知,罗格进一步感受到了眼前的公爵实际上并没有看上去那样的威风,而是始终带有童年的阴影,甚而阻碍了其自信的发展和建立。

罗格对乔治的帮助是十分励志的,他在治疗的过程中并不仅仅为了治疗乔治的语言障碍,还尽己所能帮助乔治重新建立自己的自信。当乔治六世成为一代君王而进行演讲的时候,罗格责无旁贷陪伴乔治进行现场的广播。在治疗方法上,罗格也尽量使乔治处于一种放松的状态,通过肢体表现、歌唱甚至爆粗口达到减轻心理压力的作用。可以说,假如没有罗格,乔治的口吃可能会成为他一生的梦魇,而罗格的鼓励和温情,一步一步帮助乔治走出了自卑的状态,成功培养了乔治六世作为一代君王的伟岸的国王形象。

这其中的励志精神也成为影片所主要想要赋予的精神文化内涵,其深刻之处不仅在于这样的激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心和帮助,它满足了普通观众的期待,获得了人们精神上的共鸣,使得很多徘徊在自卑边缘的人重新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同时,影片《国王的演讲》将这样的激励精神放在了特定的故事和历史背景中,就使得这部影片本身具有更为独特的精神主题。这样的励志超出了人与人的广泛意义上的帮助和激励,同时被赋予了君王与平民、上流与市井的深刻内蕴。它所呈现出的更是一种接近人们喜闻乐见的心理状态,即人非全能,即使是高高在上的国王也一样需要温情与激励,而这样的平民对国王的激励则首先表现出了个人之间的独特友谊,同时,在更深的层面上,罗格的形象代表的精神内质超越了个体,上升到了以罗格为代表的平民群体,由此在精神层面上更深一层升华了影片所想要阐发的激励精神主题。

四、结语

影片《国王的演讲》中融合了较多的元素细腻丰富表现出了英国影片的风格和特色。在影片中,在整体的风格层面呈现出了很深刻的英国传统文化内涵,包括对演员的选用和场景、氛围的设定,同时也包括对英国政治文化的阐发和细腻的呈现,使得在影片中“英国风味”成为一种独特的呈现视角。同时,在影片《国王的演讲》中,也十分深刻呈现出了激励精神,这种激励精神通过十分具有代表性的两个人物:国王乔治六世和平民莱昂内尔・罗格作为载体,突出表现出了即使是一国的君王,也一样在人生的重要时刻面临着困难和需要克服的挫折。而罗格在帮助了国王的同时,实际上也呈现出了一种十分深刻的激励精神。这种激励精神不仅限于人与人之间广泛意义上的互相帮助和激励,由于其代表人物的关系,成功上升为了一种子民对支撑国家灵魂的国王的精神激励和人性温情,使得在更深的程度和范围内,这样的激励都成功激发了观众的期待视野和情感共鸣,不得不说,影片《国王的演讲》在彰显其unhann的精神文化主题和内质的过程中取得了成功,激发了观众共鸣,而影片所提供的诸多精神文化主题的元素帮助观众在挖掘自我的过程中也找到了合理的途径。

[参考文献]

[1]吴宇.《国王的演讲》语言与文化研究[J].电影文学,2012(17).

[2]陈晋华.从《国王的演讲》看人性与权力的对等[J].电影文学,2011(14).

[3]孟玲.从平凡人到真英雄――解读《红色英勇勋章》中的英雄主义[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

国王的演讲篇4

[关键词]《国王的演讲》;叙述风格;研究与分析

《国王的演讲》的叙述风格更具戏剧张力,能够将平淡的语言转化成一种精神力量,通过描绘二战时期的社会现象,让观者切实体会到乔治六世统治时期的英联邦政府执政压力巨大。在语言艺术表达上这些更倾向于写实,在构思上更喜欢透过现象探讨社会本质上的根源问题。

一、相关理论分析

(一)《国王的演讲》内容摘要

《国王的演讲》主要描写了乔治六世通过心理治疗师莱纳罗格的帮助克服了自己口吃的毛病,在圣诞演讲时为鼓舞二战将士士气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临危受命的乔治六世并没有被执政压力击垮,而是通过自己的毅力和恒心战胜了自己的缺点。文章在描述乔治六世治疗口吃顽疾的同时,还着重描写了罗格与国王之间的情谊。

(二)叙述风格内容简述

一部电影要想获得成功,体现丰富的思想内涵,必须与观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和沟通,叙述风格既可以奠定整部电影的写作基调,也可以表现出作品的艺术个性。作为人文关怀类的电影,其叙述风格、电影结构步骤、细节运用、语言风格上都能集中体现叙述风格。与此同时,任何电影都具有一定的叙述,不同叙述角度所体现的叙述风格不同。叙述角度也可以看作是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一个社会立场,自我意识与舆论意识,这两个意识形态可以表现出作者与观察者之间的社会关系变化。

二、《国王的演讲》的叙述风格研究

(一)叙述方式

《国王的演讲》体现的是一种意识条件下的讲述与思考,文学作品中无论是电影人物语言叙述还是故事情节叙述,都能够体现出乔治六世心底的压抑和社会的黑暗。电影中心理治疗师莱纳罗格以第一人称讲述了与国王谈心、治疗的过程,通过莱纳罗格的眼睛,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二战前期,英联邦政府的政治压力和战争压力。二战是整部电影的叙述背景,乔治六世的口吃顽疾是引发电影故事情节的主要线索,作者祖父在文章中担当的是一个游离在社会高层之外的旁观者,在了解了乔治六世痛苦和内心矛盾之后为乔治六世提供心理帮助的治疗师。在《国王的演讲》文章中,经常可以看见莱纳从客观的角度评论看到的达官显贵,用平稳的叙述语言讲述乔治六世传奇的命运。通观电影可以发现,电影的叙述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

1.年实

电影背景对保持文章叙述内容的真实性具有很大帮助,生活在二战时期的乔治六世在历史使命、现实情况与思想精神之间压抑自我,禁锢自己的思维模式,在接受治疗的过程当中,乔治六世多次回想起父亲管教自己的画面,“黑白背景下,父亲严肃地站在我面前,拄着金丝拐杖,他所讲的任何事看起来都是那么的理所应当和意义深刻,我在父亲面前渐渐地变得寡言少语。”由此可见,历史故事在描写过程中,必须具有明显的时代感,还应保持语言的戏剧冲突性。

2.深刻文学含义

叙述风格往往能够表现出多种思想,历史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将《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的生活境遇描绘得淋漓尽致,在潜意识中乔治六世是无法摆脱使命压力的,所以当莱纳罗格一步一步走进乔治六世内心深处时,深厚友谊在他们之间逐渐展开。从冷峻和深沉的语言描写中,导演在努力探索乔治六世的悲剧命运成因,讲述生存环境与政治本质的同时,还采用隐喻式的方式表现了与乔治六世在人生理想上的精神共鸣。综上分析,电影在揭示历史内涵的同时,还选择了独特的叙述角度,展现了人性弱点在操作上、情绪感染上的可伸缩性,给《国王的演讲》涂上了一层文学的光环,丰富了电影主题的多元性。

(二)叙述风格

1.标记叙述

在《国王的演讲》中,作者并没有一味地选择叙述性的语言表达方式,而是采用标记叙述方式调整文章的语言结构。文中现实主义内容在封闭的故事情节中并不能够很好体现出来,因退位风波、引发的演讲窘境,可以精准体现出文章现实主义的价值内涵。“钟声”的意象在文中多次出现,乔治六世在接受心理治疗过程中,钟声始终影响其演讲的思绪,在阴森、恐怖的演讲台上,任何异响都会引起乔治六世情绪的波动。在电影场景中,钟声就是一种典型的标记叙述形式,钟声引起的背景场景变化,会牵动独自构思人物心理状态,将文中多个标记叙述内容进行分析和比对可以发现,文章中的标记叙述是连接文章核心内涵和语言艺术风格的重要纽带。

2.语言艺术

语言艺术是电影表达叙述风格的重要媒介,语言节奏、词汇应用、词组变化等都展现语言艺术价值。20世纪90年代,谐音等词汇逐渐被广大电影家所引用,在《国王的演讲》中,导演经常会采用一些谐音词汇,展现语言的多变性和多词意。如:他报以维多迷人的笑容,道:“年轻人,我很欣赏你。”乔治道:“您是前辈,我要向您学习。”海瑟斯做了一个不置可否的表情,说道:“哎,未来就是你们年轻人的天下啦。”乔治谦虚道:“哪里,您是我的老师。”文章中“不置可否”与虚伪做作的词意是相通的。这种语言论述方式,会不经意增加文学作品的现实批判意义,使语言表现出具有明显文化特色的生命力和激情。

3.句式变化

在电影创作过程中,导演经常会通过句式的变换增加语言词汇符号的连贯程度,这种表述方式不仅可以增强句式的语言表述能力,还能大幅度提高语句中词汇发挥的作用。从审美角度讲,句式可以体现电影的语言美和语意美,句式的变换能够增强电影语言的戏剧张力。《国王的演讲》中经常使用长句来进行场面描写和景物描写。较长的句式可以增强语言在语言环境中复杂的思想情感,读者只有通过断句和语意分析才能了解真实的语句含义。所以作者经常在描写宏大场面上应用长句式,叙述在历史背景下,冷寂、肃穆的演讲台与滞重、惊恐、压抑的人物心态相适宜。如“一阵冷风袭来,乔治六世迈着沉重的步伐向演讲台走去,乔治六世莫名感到一种坚硬的凉意,将石头慢慢敲进他的身体,乔治六世开始往回走,速度很快,在感受到其他人异样的目光之后,乔治六世停止了脚步,稳定心神之后,回头看了看不远处的演讲台,在演讲台上的横幅上写着语意并不清晰的欢迎字样,乔治六世感到奇怪,为什么自己会在这里,为什么自己要承担这一切,猛然他又想起了父亲。”上述描写体现了乔治在登上演讲台时的心理状态,内心惊慌、恐惧、无奈的情感都隐藏在句式当中。这种突破常规的艺术手法,着重体现了人在复杂环境中的无奈,也体现了整个篇章严肃、冷酷的叙述风格。

(三)情感色彩

人物情感是描写电影人物感情的重要手段,《国王的演讲》中对人物情感的描写真实、到位,传神地表达了乔治六世在面对国家与人民期盼时的无奈心境,父亲与兄长在危难时期带给他的不是温暖而是前所未有的压力,在政党与社会的双重压力下乔治六世身心俱疲,在心理治疗师莱纳罗格面前他逐渐卸下了防备,选择了相信、选择了信心、选择了勇敢。在描写乔治六世与莱纳对话时,作者经常会采用较短的句式来体现人物情感的突变。充分显现乔治六世具有冷漠、隔膜、猜忌、多疑的情绪特征,对话简单并含蓄地表达了对话背后的社会背景和人情冷暖。国王夫人在听完丈夫的演讲之后,连声说道:“罪过,罪过”。两次“罪过”所表现的情感含义非常丰富,第一次表现的是对乔治六世的失望,第二次表现的是自己面对这种情形无可奈何的感受。综上分析可知,在情感色彩上《国王的演讲》充分体现了人物情感魅力,无论从语言表述上,还是在心理描写上,人物情感始终贯穿全文,具有丰富情感内涵的语言是文章最重要的情感爆发点。

三、基于《国王的演讲》叙述风格

研究电影的价值体系(一)个体意识

文章构建的价值体系既表现在情节叙述风格上,也体现在人物情感描写上,针对这种双向的价值体系构造,电影可以进行更深层次的艺术构思和研究。20世纪五六十年代,电影已经初步形成了统一的价值体系构架,以叙述风格、艺术价值为主要结构内容的价值体系不仅可以提高作者对作品的自我辨识度,还能增强社会与历史文化在叙述风格上的戏剧体现。

(二)叙述风格的艺术价值

在《国王的演讲》一书中,作者将叙述风格和艺术价值进行了系统的艺术加工,将其对生命体验的沉重和思索传达到书中,通过词汇组合和人物情感、情景描写展现出来。在文学作品中,人的生存环境能够体现出不同的社会发展规律,叙述风格是体现其创作水平和艺术价值的直观载体,所以导演要想提升电影创作艺术构思的严谨性和价值,必须集中一种创作风格,通过丰富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描写展现给观者。与此同时,还应着重研究电影叙述风格的多样性,在统一化的语言情景中找到符合自身语言风格和创作意图的叙述风格,尽可能避免因语言陌生化造成的语言沟通障碍。规范性的语言虽然能够准确地反映电影的叙事风格,但是其并不能体现出电影的创造性价值,使语言失去原有的表达观念,偏离符合电影发展的社会艺术魅力。《国王的演讲》中采用了多种陌生化语言结构,在句式、语意表达、语言结构上都进行了系统化的调整。

四、结语

通过上文对《国王的演讲》进行系统分析可知,在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中,要想突出语言叙述风格和情感表达之间的空间联系,需要拓宽叙述角度,应用不同种的叙述方式进行语言沟通和情感交流,作者在与读者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之后,再通过细腻的语言表达阐述乔治六世因为口吃顽疾在其父乔治五世手中所受到的种种精神折磨,作者在文章中集中表现了对英国王室的描述从未有过如此私人化的角度。

[参考文献]

[1]穆军芳,高维婷.从中西文化差异解析电影字幕翻译――以《国王的演讲》为例[J].电影文学,2011(13).

[2]曹静,吕红艳.《国王的演讲》中英国文化的透视[J].电影文学,2011(24).

[3]凤群.中美大学生英语演讲叙述性特征对比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0(12).

[4]于晴.多梅尼科・斯卡拉蒂键盘奏鸣曲的风格与结构[D].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

[5]张育琴,黄赤强.“国王的演讲”引发的思考――多维视角解析影片《国王的演讲》[J].新余学院学报,2011(06).

[6]车文静.爱的演说――浅析《国王的演讲》中的主题音乐[J].电影文学,2012(12).

[7]肖莉.小说叙述语言变异:从激情叙述到冷叙述[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23).

[8]柯索莉.从感性领悟走向理性综合――唐诗风格研究的回顾与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1993(02).

国王的演讲篇5

[关键词]《国王的演讲》;个性化语言;修辞方法;文化

在第83届奥斯卡奖颁奖典礼上,《国王的演讲》一举囊括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和最佳原创剧本4项分量最重的奖项。影片讲述了英国乔治六世国王的故事。他在爱德华退位后,被迫坐上了国王的宝座。但乔治六世有严重的口吃,发表讲话时非常吃力。幸而他遇到了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通过一系列训练,国王的口吃大为好转,两人也成为好友。随后乔治六世发表了著名的圣诞讲话,鼓舞了当时二战中的英国军民。

电影主要依靠画面和声音传情达意,给人们提供审美享受。但是,电影也是一种语言。(冯学民等,2007)一部电影有没有生命力关键在其艺术价值,而语言是重要的手段。本文对影片中的台词进行详细的分析和挖掘,使更多的观众能够体味和享受该电影在塑造人物时语言方面的独特魅力。

一、个性化的语言

语言是塑造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在《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和伊丽莎白王妃的语言极具个性化特征,刻画十分生动鲜活、微妙且令人印象深刻。

(一)乔治六世

乔治六世在接替哥哥爱德华的王位之前,是有严重口吃缺陷的约克公爵殿下,他的第一次公众演讲以失败告终,他的数次治疗的努力也以失败告终,乔治六世表现出疏离和逃避的姿态,不愿作更多尝试:“promiseme:nomore.”“thematter’ssettled.”“istammer.andnoonecanfixit.Hopeless!Hopeless!”

乔治六世具有极其优异的品质:勇敢、敢于担当,以大局为重。这种优良的品质通过人物对白得以完美展示出来:乔治六世在规劝哥哥以国事为重,不要沉迷于个人感情时,“idon’tcarewhatwomanyoucarryonwithatnight,aslongasyoushowupfordutyinthemorning!”在面对他人对哥哥的责难时,乔治六世做出了自己的承诺:“iknowmyplace!i’ll…doanythingwithinmypowertokeepmybrotheronthethrone.”面对巨大压力时,乔治六世想到的是民众的利益,“there’llbe…KingmadGeorgetheStammerer,wholetthepeopledownsobadlyintheirhourofneed!”

但同时,乔治六世也是一个矛盾体,由于在家中排行老二,作为次子不能继承王位,而王位在这个家庭中被认为是最重要的东西。因而在父亲和哥哥面前,乔治六世会表现出不自信,这也是他之所以口吃的一个重要原因,例如,当父亲要求他演讲时,乔治六世表现得非常紧张,through…the…oneofthem-…m-marvelsofm-Science,iamenabled,thisC…thisChristmasDay,tospeaktoallmyp-;乔治六世对自己是否能胜任国王这一职曾一度缺乏自信,“plansfortheCoronation.ithinkthat’sanevenbiggermistake.i’mnotaKing.i’manavalofficer.that’salliknowi’mnotaKing,notaking.”

最终,在妻子和莱昂纳尔的帮助下,乔治六世表现出对自我身份的肯定和担当,变得坚定和自信起来,“Becauseihavearighttobeheard!iHaVeaVoiCe!”他的首次战前演讲非常成功。

(二)莱昂纳尔

莱昂纳尔洞悉世事,冷静睿智,宠辱不惊。莱昂纳尔与乔治六世的交锋,则是贯彻全片的美妙二重奏。两人就像一对反义词:地位一尊一贱,态度一张一弛,情绪一明一晦。然而,尊者常露荏弱之态,贱者并无卑微之心。

Sorry,mrsJ,mygame,myturf,myrules.

ineedtrustandtotalequalityhereinthesafetyofmyconsultationroom.noexceptions.

perfect.inhere,it’sbetterifwe’reequals.my“castle”,myrules.

莱昂纳尔聪明睿智,他巧妙地使用激将法,使乔治六世愿意配合治疗。

i’llstakeyou.andyoucanpaymebacknexttime.thenyouowemeashillingfornottrying.

therecordingisfree.

莱昂纳尔如兄长般、朋友般地鼓励乔治六世,最终使他对自己树立信心。

i’mjustsayingyoucouldbeKing.Youcoulddoit!

i’mtryingtogetyoutorealizeyouneednotbegovernedbyfear.

You’rethebravestmaniknow.iamsureyouwillbesplendid.

Forgeteverythingelseandjustsayittome.Sayittome,asafriend.

You’llmakeabloodygoodking.

(三)伊丽莎白王妃

伊丽莎白王妃谦虚,平易近人,具有亲和力,而且幽默俏皮,她的语言充分展示了个性魅力。

tick,tock,tick,tock.

no.Dear.Dear,dearman…

…thenithought…hestammerssobeautifully…

这些话语表现了王妃对国王的宽容和无限爱意。

当莱昂纳尔的夫人见到国王和王妃感到手足无措时,王妃用幽默的话语缓和了紧张的氛围,拉近了与民众的距离,显示出与民众平等的气质。

it’s“Yourmajesty”,thefirsttime.afterthat,“ma’am”,asinham,notma’lmasinpalm.itrustyouwon’tcallmeLiz.

伊丽莎白王妃的语言运用非常委婉,得体,“asfarasiseeit,myhusbandhasmechanicaldifficultieswithhisspeech.”她将国王的“stammer”说成“mechanicaldifficulties”,既道出事实,又典雅含蓄;她对辛普森夫人的评价也同样如此:“well,asalittlereward,apparentlyshehascertain…skills,whichshelearntinanestablishmentinShanghai.”

二、修辞手法的使用

作为一门艺术语言,电影除了使用通俗的口语外,还经常大量使用修辞来实现电影语言的艺术美,一方面使得语言表现更加形象,烘托人物的个性,另一方面,能够给观众以极大的审美享受。电影《国王的演讲》对白中使用大量的修辞手法,举例如下:

(一)比喻

比喻是最常见和最为活跃的一种修辞手法之一。它主要是就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进行比较,用较为具体、为人们熟悉的事物来说明或描写生疏的事物。

aslongasheliveshewastheguidingstarofagreatnation.

乔治六世将父亲比喻成“theguidingstar”,喻义父亲的卓越成就,对于整个民族的重要性,就如“指路明灯”。

再如,“Davidandiwereveryclose.Youngbucks…Youknow.”此处,乔治六世将自己和哥哥比喻成“两头年轻的雄鹿”,年少轻狂,敢作敢为。

(二)典故

典故是文学殿堂里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人们长期的实践与认识过程中凝练而成的思想结晶。它具有自身深厚的历史渊源和鲜明的民族特征。体现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

ah,yes,wirelessisindeedapandora’sBox.

“pandora’sBox”(潘多拉之盒),起源于希腊神话,潘多拉出于好奇,想看看盒子里装的是什么,便把装有世上各种灾祸的盒子打开,只留下盒底的惟一美好的东西――“希望”。根据这个故事,人们常用“pandora’sBox”来比喻“灾祸的根源”。(曾庆茂,2007)

(三)委婉语

语言的使用者考虑到社会文化、社会心理等因素,为避免对听者和说者造成伤害,通过使用礼貌的表达方法及其他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来代替直接的、普通的说法。以上所举伊丽莎白王妃的话语就使用了委婉语的修辞方法:

asfarasiseeit,myhusbandhasmechanicaldifficultieswithhisspeech.

well,asalittlereward,apparentlyshehascertain…skills,whichshelearntinanestablishmentinShanghai.

三、丰富的文化内涵

电影是文化的传播者。(杨柳,2007)影视作品可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的文化及人们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风土人情等。(于金华,2008)被誉为“软性大不列颠形象宣传片”的影片《国王的演讲》由真实故事改编而成,以叙述故事的形式,讲述了英国乔治六世国王的故事,向观众展示了英国的王位传承制度,等级制度,二战的相关史实,王室礼仪,英国国王形象和绅士形象。除此之外,影片还大量应用了英国文化的瑰宝――莎士比亚的著作,例如,莎士比亚戏剧《哈姆雷特》的名言“tobeornottobe…thatisthequestion”以及莎士比亚戏剧《理查三世》第一场:

“nowisthewinterofourdiscontent

madeglorioussummerbythissunofYork.”

“andallthecloudsthatlour’duponourhouse

inthedeepbosomoftheoceanburied.

nowareourbrowsboundwithvictoriouswreaths;

此外,影片还运用了绕口令、歌谣以及著名的演讲等丰富的语言形式,充分展示了英语语言和文化的魅力。

影片《国王的演讲》人物话语的独特魅力无形中为电影的成功增加了重工级的砝码。从语言特点分析影片,能使人们体味到其人物话语设计的独特魅力及其绝妙之处,深切感到剧作家在话语设计上的别具匠心。此外,在一定程度上把握语言特点,也可以帮助剧作家更好地组合人物之间的对比及对话,使塑造人物形象更具魅力和表现力。

[参考文献]

[1]冯学民,王珍.试论电影语言的含蓄美[J].电影文学,2007(03).

[2]杨柳.英文影片及其英语习语对英美文化的影响[J].电影文学,2007(08).

国王的演讲篇6

[关键词]合作原则;间接言语行为;预设

电影《国王的演讲》讲述了艾伯特王子(即后来的乔治六世,也即伯蒂Bertie――家族昵称)由于身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在妻子伊丽莎白的(elizabeth)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语言治疗师莱昂纳尔•罗格(Lionel)。艾伯特开始对罗格并不信任,首次诊疗也不欢而散。但是,回家后他偶然收听了自己在罗格家边聆听音乐边朗读莎翁的录音,意外发现自己朗读得竟然十分流利。这让他开始信任罗格,配合治疗,慢慢克服了自己在语言方面的心理障碍,树立起演讲的信心。父亲乔治五世去世,哥哥爱德华八世为了辛普森夫人选择退位。艾伯特成为乔治六世。在罗格的帮助下,乔治六世在二战前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罗格成为乔治六世一生的挚友。

一、合作原则在幽默对白中的运用

美国哲学家Grice认为,在所有的语言交际活动中为了达到特定的目标,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存在着一种默契,一种双方都应该遵守的原则,他称这种原则为会话的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简称Cp)。为了保证会话的顺利进行,谈话双方必须遵守一些基本原则。他将这些原则归纳为四个准则:

(1)数量准则(Quantitymaxim):使自己说的话达到所要求的详尽程度。不能使自己所说的话比所要求的更详尽。

(2)质量准则(Qualitymaxim):不要说自己认为是不真实的话,不要说自己认为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Relationmaxim):说话要贴切有关联。

(4)方式准则(mannermaxim):说话要清楚明白,避免晦涩的词语和歧义,要简要有条理。

(一)数量准则在幽默对白中的应用

在电影中,伯蒂和莱昂纳尔医生第一次在诊室见面时,根据莱昂纳尔的经验,很多口吃患者是由于童年受到过心灵的创伤而变得口吃的。因此他试图让伯蒂谈谈自己对于童年的回忆,而伯蒂由于身份的原因,他不喜欢向外人谈论自己的私事,而且对伯蒂来说,自己童年的不愉快经历给他的内心留下了阴影,因此他非常生气,于是他说:

Lionel:whyreyouherethen?

Bertie:Becauseibloodywellstammer!

Lionel:Youhaveabitofatemper.

Bertie:oneofmymanyfaults.

在这里,伯蒂在回答莱昂纳尔问题时,不仅肯定了自己脾气不好,还说除此之外,他还有很多其他的缺点,伯蒂自嘲的行为让我们感受到他的可爱和幽默。因为伯蒂在回答莱昂纳尔问题时,不仅满足了莱昂纳尔的问题,而且还提供了其他的信息,违背了数量准则,从而产生了幽默。

(二)质量准则在幽默对白中的应用

该幽默产生于伯蒂和他的夫人伊丽莎白第一次去莱昂纳尔诊所治疗之前,夫人向他介绍莱昂纳尔医生的情况。因为这时的伯蒂已经很排斥四处就医治疗口吃,并且对能治好口吃已经失去信心,所以夫人想方设法地说莱昂纳尔的好话,提高他的形象,尽管这时她自己也不清楚莱昂纳尔究竟治疗水平怎么样。于是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Queenelizabeth:Hecomeshighlyrecommended.

Queenelizabeth:Chargessubstantialfeesinordertohelpthepoor.

Bertie:ohdear,perhapshesaBolshevik.

伯蒂非常清楚自己妻子伊丽莎白的用意,他明明知道莱昂纳尔不是布尔什维克,却故意讥讽地说“噢,亲爱的,也许他是一个布尔什维克吧”,说出自己认为不真实的信息,使得他们的对话违背了质量原则,从而产生了幽默。

(三)关系准则在幽默对白中的应用

在莱昂纳尔和伯蒂第一次交谈时,莱昂纳尔已经知道对面坐着的是艾伯特王子,不免有些紧张,同时也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这位特殊的口吃患者,于是他试图让伯蒂讲笑话来缓和一下气氛。于是有了下面这段对话。

Lionel:whenspeakingwithaprince,onewaitsfortheprincetochoosethetopic.

Bertie:waitingformeto…commenceaconversation,onecanwaitaratherlongwait.

Lionel:Doyouknowanyjokes?

Bertie:timingisntmystrongsuit.

讲笑话对伯蒂来说无疑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情,所以他不想讲。然而他也没有直接回答莱昂纳尔说不讲,而是用看似和这个问题不相关的答案否定了莱昂纳尔的提议,违反了关系准则,从而产生了幽默。

(四)方式准则在幽默对白中的应用

Lionel:theyreidiots.

Bertie:theyveallbeenknighted.

Lionel:makesitofficialthen.

这段幽默对白产生于罗格自认为只要伯蒂愿意配合治疗,就能治好口吃。伯蒂却说自己已经接受过好多非常著名的语言专家的治疗都不能奏效。因此莱昂纳尔说这些专家实际上都是。伯蒂说他们都是被授予过爵士头衔的。莱昂纳尔用简单晦涩的方式又进一步指出了他们还是一群的说法让我们感受到了他的智慧和幽默。

二、间接言语行为在幽默对白中的应用

美国哲学家JRSearle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speechact)理论。一个人直接通过话语形式的字面意义来实现其交际意图,这是直接的言语行为。当我们通过话语形式取得了话语本身之外的效果时,这就称作间接言语行为,也就是说,话语意义与语句本身意义不完全一致。

在电影中,伯蒂接受莱昂纳尔的训练时,莱昂纳尔发现伯蒂在说脏话的时候并不会口吃,因此他采用了一种特殊的训练方式,引导伯蒂边说脏话边进行演讲。

Lionel:Defecationflowstrippinglyfromthetongue?

Bertie:Becauseimangry!

Lionel:ah.Knowthef-word?

Bertie:F…Fornication(通奸)?Fornication?

f-word在这里指的是英语中fuck这个词。莱昂纳尔问伯蒂是不是知道f-word的意思并不代表莱昂纳尔自己不知道这个词是什么,而是他想让伯蒂说出fuck这个词。这时的疑问句已经失去了疑问句本身的功能,而变成了一种带有命令功能的祈使句,也就是说,莱昂纳尔的间接言语行为是让伯蒂直接回答fuck这个词。可是一直接受皇室教育少有机会用到这个词的伯蒂第一次羞于说出这样的粗口,于是故意说出了让莱昂纳尔和观众都倍感意外的fornication(通奸)这个词,违反了间接言语行为,因此令人感到非常可笑。

三、预设在幽默对白中的应用

预设概念最早由德国著名哲学家弗雷格提出。英国语言学家斯特劳森在20世纪50年展了弗雷格的思路,指出了词语本身不指向任何东西,说话人使用语言让听话人识别事物时,词语便有了指称。当有人问CanilookatyourChomsky?而另一人回答说Sure,itsontheshelfoverthere时,双方都知道此处的人名Chomsky不是指人而是指书。在使用指称词语时,发话人假设受话人知道他的所指对象是什么。交际双方的信息建立在共享的假设之上,发话人假设受话人已知的信息叫预设。预设是一种潜在已知信息,是交际双方共同的背景知识。交际双方的信息建立在共享的假设之上。但是有时会出现错误的假设。

对话1:

Queenelizabeth:myhusbandisrequiredtospeakpublicly.

Lionel:perhapsheshouldchangejob.

Queenelizabeth:Hecant.

Lionel:indenturedservitude?

Queenelizabeth:Somethingofthatnature.

对话2:

Lionel:wellweneedtohaveyourhubbypopby.tuesdaywouldbegood.

Lionel:Hecangivemehispersonaldetailsandillmakeafrankappraisal.

Lionel:andthenwecantakeitfromthere.

Queenelizabeth:Doctor,forgiveme.

Queenelizabeth:idonothavea“hubby”.wedont“pop”.

Queenelizabeth:andnordowenevertalkaboutourprivatelives.

上面两段对话都是发生在伊丽莎白第一次来到莱昂纳尔的宅邸向他介绍自己丈夫情况时。两段对话的幽默同时产生于莱昂纳尔的错误的预设。因为这时的莱昂纳尔并不知道伊丽莎白的丈夫就是艾伯特王子,因此在第一段对话中伊丽莎白委婉说出自己的丈夫虽然口吃却一定要作公开演讲的时候,他的答案是建议她的丈夫更换工作。而在第二段对话中又建议伊丽莎白带着她的丈夫随便到诊所来转一转。如果莱昂纳尔知道他们的皇室身份的话,就不可能以这样的口气对伊丽莎白夫人说话了。因此在预设信息错误的情况下产生了幽默。

四、结语

本文从语用学理论中的合作原则、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预设等方面分析了电影《国王的演讲》中的幽默。经过分析发现语用学理论在影片幽默话语的构建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为幽默在塑造电影人物形象、营造影片氛围、提升影片感染力方面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如果电影能够从语用学角度出发设计幽默的对白,会取得很好的效果。当然,语用学的理论在幽默话语的运用中会出现重叠的现象,比如文中预设在幽默话语的应用中还出现违背了语用学的礼貌原则的问题,这种语用学在话语幽默中的应用重叠现象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聂玉景.《疯狂的赛车》幽默对白的语用分析[J].电影文学,2010(02).

[2]GriceHp.LogicandConversation[a].pCole,JLmorgar(eds.).SyntaxandSemantics[C].newYork:academicpress,1967.

[3]何自然,陈新仁.当代语用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4]彭卓.从语用学的视角解读《阿甘正传》中的幽默[J].电影文学,2010(20).

国王的演讲篇7

论文关键词:国王的演讲,爱的缺失,爱的补偿

 

《国王的演讲》是由汤姆·霍伯指导,科林·费斯担当主演的英国电影。本片于第35届多伦多电影节获得了最高荣誉观众选择大奖。在2011年第83届奥斯卡提名名单上,《国王的演讲》获得12项提名,并最终拿到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原创剧本四大奖项。科林·费斯也凭借本片获得全球最佳戏剧片男主角。影片还获得金球奖、美国制片人公会、导演公会和影视演员公众奖等多项提名和奖项。故事讲述了一个有口吃的国王因为演讲需要,不断克服生理和心理障碍的故事。影片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功,正如影评所说——它迎合了观众的口味“一部披着王室外衣的励志影片。”(穆冉,2011)然而,在影片满足大家对成功的渴望和猎奇王室生活的同时,可能也忽视了:其实乔治国王并没有最终克服口吃,即使在最后的原声演讲中,他能做到的也只是尽可能流畅。本文通过分析国王乔治六世与他父亲与兄长,老师之间的关系,发现造成国王这一辈子悲剧的原因在于他幼年时期爱的缺失。

一、爱是何物

“爱为何物?”一言蔽之,爱是人类亘古至今心灵深处至真至诚的感情,是人与自然、人与人,尤其是亲人之间精神上产生的共鸣。拥有爱自然是幸福无比,但假如人没有了爱,生活会怎样?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弗里兹·李曼(2007)指出不被照顾和不被关爱会对小孩的成长造成严重的影响:“要让一个小孩好好长大,必须有人照顾,这个小小世界必须是他能接受的,并且让他渐渐产生信赖感……一出生就与母亲长时间分离,或者很早就经历母亲离去的小孩,在小孩成长过程中仍然有难以弥补的创伤……不被爱的婴儿特别容易形成分裂人格。”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1997)也指出爱能克服人的孤独感,爱能使人和睦共处,爱能使人和世界重新联系起来。通过爱,人类彼此间加强了联系和团结,人们依据它与世界保持联系,把世界真正作为人自己的世界,从而消除了孤独和恐惧。爱是对人的生存处境问题的真正解决,是人与自然、人与自己建立联系的最健康途径。通过爱可以消除异化,解答人类的生存困境,从而实现人类解放。

二、父爱的缺失

根据历史记载,国王的父亲乔治五世是一位严厉且强势的父亲。和儿子的关系远没有同他自己父亲的关系那么好。他热爱集邮,便不允许自己的孩子有其他爱好。其实,王室成员之间的关系不仅仅是血缘关系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乔治五世和约克郡公爵(后来的乔治六世)之间不仅仅只是父子之情,还有君臣之间的关系。显而易见,群君臣关系远没有亲情关系来的亲密。这一点我们在约克郡公爵继承王位成为乔治六世后,见到自己的妻子和孩子的场景中也可以窥见一斑:妻子和两个女儿改称他为“Yourmajesty”。乔治六世明显感觉到被疏远的不习惯。所以推测幼年时期两个王子都没有生活在父母身边,也难怪乔治五世和两个孩子之间没有平常老百姓家庭父子之间的亲昵。

此外,有影评说乔治五世是偏爱约克郡公爵的。然而,英国王位的继承是根据长子继承权来决定的,即王位应先由现任君主的长子继承,然后才依次序轮到其他儿子爱的补偿,最后才轮到女儿。电影中乔治五世的第一继承人是爱德华王子,然而由于爱德华是个不爱江山爱美人的主,他与情人辛普森夫人一直关系密切,甚至有迎娶她的想法,这让爱德华王子和他父亲乔治五世的关系一度僵硬。根据英国国教的教义,国王作为英国国教会的领袖,离婚和再婚都是不能被接受的,所以乔治五世开始有了传位给约克郡公爵的想法。

影片中,乔治五世要约克郡公爵试读一段圣诞演讲稿的文字材料,约克郡公爵磕磕巴巴念完,乔治五世看起来很是头疼。乔治五世本身是一位强有力的公众演说家,他深知作为身系大英帝国命运的国王,如果连话也说不清楚,人民很可能失去对政府的信任,那后果是不堪设想的。所以尽管有影评指出乔治五世是爱小儿子的,想让约克郡公爵做国王的,但是乔治五世还是接受不了一个口吃的国王,即使他是自己的儿子。要知道,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王室与广大人民交流的唯一可行的方式就是通过广播演讲。最后,乔治五世还是将王位传给了爱德华王子。所以,与其说乔治五世偏爱约克郡公爵,倒不如说他仅仅是因为考虑到爱德华王子与情人的关系才不得不考虑约克郡公爵做储君,但意识到约克郡公爵因为口吃不合适做国王之时,还是选择了第一继承人。

三、手足之情的缺失

与生来就是王位继承人的哥哥爱德华相比,成为乔治六世前的约克郡公爵,从小生活在哥哥的光环之下。从幼年时期起,两位王子都没能生活在父母身边,兄弟二人相依为命,但是由于哥哥一出生就是第一王位继承人,受到的呵护和关爱自然会比较多。影片中约克郡公爵就曾经告诉治疗师莱纳尔罗格,小时候保姆更疼爱爱德华,并且保姆还曾用有手掐过自己。除此之外,兄长本身的个性开朗大方,魅力十足,自己却连话也说不清楚然,尽管他是很爱戴自己的兄长的,但在这样的环境下,国王的童年充满了孤独和忧伤。

再者,爱德华王子是一个生性热情大方,做事不拘小节的人,这一点可以从他为了爱情不惜放弃江山的事情中看出他的敢爱敢恨,所以即使弟弟经年饱受口吃带来的心理折磨,他不但没有试图帮助过他,还反过来以此嘲笑他。在约克郡公爵夫妇出席辛普森夫人的宴会时,约克郡公爵好心提醒哥哥:可能因为和这个有夫之妇的女人搅和在一起,有损王室的尊严时,爱德华反而模仿弟弟的口吃爱的补偿,这越发让约克郡公爵更加口吃,说不出来话。不难看出,即使成年人了,爱德华也是如此放浪形骸,相信在两位王子幼年时期,约克郡公爵也是经常被哥哥取笑的对象。这一切都导致了国王越发自卑。从医学角度来讲,自卑心理是形成口吃的重要原因。有些人由于对自己的外貌或能力不自信,担心别人嘲笑和讥讽自己,因此面对生人时就容易紧张、焦虑,从而使说话变得磕磕巴巴。

有人说长兄如父,父亲般的关怀在父亲和兄长身上都没有找到,直到贤惠妻子伊丽莎白慕名来到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宅邸。

四、爱的补偿

如果说在父亲和兄长那里,约克郡公爵没有找到应有的爱,那么在莱纳尔罗格治疗师哪里,他找寻到了亦师亦父,亦友亦兄的关怀。

故事开始约克郡公爵因患口吃,无法在公众面前发表演讲,这令他接连在大型仪式上丢丑。妻子伊丽莎白为了帮助丈夫,到处寻访名医,但是传统的方法总不奏效。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慕名来到了语言治疗师莱纳尔罗格的宅邸,传说他的方式与众不同。然而,第一次上课,莱纳尔罗格就执意不尊称“殿下”而坚持直呼公爵的名字“Bertie”,令公爵大感不快。所以公爵对莱纳尔罗格稀奇古怪的招法并不感兴趣,首次诊疗也不欢而散。但是随着故事的发展,公爵发现在聆听音乐时自己朗读莎翁竟然十分流利。公爵开始对莱纳尔罗格产生信任。在随后的治疗中,莱纳尔罗格就像在教自己年幼的孩子一般,教他骂粗口,唱歌,大叫,乱蹦乱跳地解放肢体,和他轻松地聊天,公爵将莱纳尔罗格看成家人一般。我们可以从电影里的两个细节看出:一是在父亲乔治五世去世之时,公爵的内心因为失去父亲而倍感伤心,在自己母亲和家人面前,他很好的控制住了自己的私人感情,但是伤心总是难免的,没有预约,没有告诉任何人,他一个人来到莱纳尔罗格住处,甚至于让莱纳尔罗格非常措手不及,他和莱纳尔罗格谈自己儿时的事情,谈自己的父亲,甚至像一个孩子请求得到父亲允许般的,问莱纳尔罗格自己可不可以给飞机模型涂上颜色。由此我们也看出王室成员从小在宫廷生活所受到的束缚。此外,在国王加冕前,国王带着莱纳尔罗格去彩排爱的补偿,并且要求大主教在自己家人的包厢中为莱纳尔罗格安排一个座位,即使大主教揭穿了莱纳尔罗格没有医疗从业资格证的时候,国王还是一如既往的信任他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最后,在这位“父亲”的帮助下,乔治六世终于成功地在二战前这样紧急危难时刻发表了鼓舞人心的演讲。

其实,莱纳尔罗格心里非常明白,国王之所以患上口吃,很大一部分原因应归咎于他从小所受的宫廷束缚。再加上父亲的严厉和兄长的奚落,让他卡在自信与自卑的缝隙里,既放不下高贵的身段又惭愧于自我的缺陷,心理负担压迫住表达的自如,陷入内心苦闷却辞不达意的窘境。不管是要国王在地上打滚还是要他骂粗口,或者给他玩在皇宫中没有机会接触的飞机模型,种种办法都是指向同一个目的,那就是让国王卸下身负的十字架,放下作为“国王”的自我,重新拥有平凡人那样活泼健康的心智,将幼年时期缺少的爱通过种种看似幼稚的治疗方式重新赋予给他。

因而,可以看出莱纳尔罗格给予国王的关爱分四步:首先,建立朋友之间的信任,而不是医患之间关系。朋友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为此莱纳尔罗格不惜挑衅国王的权威,摔碎国王的神像,逼着他为了捍卫自己的尊严而发声,让他像一个正常人那样说话。然后,试图给予国王父亲般的关爱,陪他做游戏,当他想给飞机模型上色时,以条件诱导他说出自己内心想法。这些都是国王小时候从未做过的事,让国王有一种回到幼年,享受父爱的感觉。接着,像一个父亲般,循循善诱鼓励国王去迎接挑战,当国王在广播室要发表他第一次战时演说的时候,莱纳尔罗格就站在紧张的国王面前,对他说,看着我,就好像在对我说话一样。是的,如果眼前站的是自己无比信任的良师益友,他的眼光似父亲般慈祥,他的脸上刻着兄长般的关爱……有什么理由做不到呢?只听到国王的语速缓慢,语调沉重,这正好符合当时大敌压境,人民内心惶恐的语境,他的声音与所有听者的心跳落在了同一个频率。而帮助他做到这一点的,正是“放下”——放下恐惧,放下掩饰,放下过去爱的补偿,放下自卑,也放下自傲。而当他终于完成这次演说,并接受民众欢呼的时候,莱纳尔罗格默默退到了角落。被拉下神坛的国王,完成了他的蜕变,踩上了重新登上象牙塔尖的阶梯,而“君之师”也重归于“君之臣”的本分。所以最后,莱纳尔罗格不再叫他名字,改口尊敬地称呼他为“陛下”,这是另外一种爱——敬爱!

五、结论

而今,在高度物化的世界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疏远让人们感受的是孤立无依和失去归宿。人们之间的爱正被形形色色的需要所代替,例如金钱、权利等欲望。这种残酷的社会现实造成人们普遍的精神危机和对未来所产生的不确定感,在看过《国王的演讲》这部电影之后,让我们重新深深感受到爱是必不可少的。而这部电影之所以获得这么多的好评,除了因为有好的叙事角度,励志的精神享受,还和该片宣扬的相同的跨文化理念——爱,是分不开的。在这世间,有“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的父母之爱,有“润物细无声”的师生之爱,也有“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的异性情爱,古今中外为爱而讴歌的文学作品也是浩如烟海。本文通过对电影《国王的演讲》中乔治六世与他的父亲,兄长和老师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再次提醒爱是人类生活中永恒的主题,也是最容易打动人心的东西。

参考文献:

[1]埃?弗洛姆.爱的艺术[m].康革尔,译北京:公认出版社,1997.

[2]弗里兹·李曼.直面内心的恐惧[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

[3]穆冉.《国王的演讲》英国式“冲奥”[J].南方人物周刊,2011(5).

国王的演讲篇8

演过三次达西先生:除了《傲慢与偏见》,费斯还演过两次“达西先生”,之后是在前后两部《BJ单身日记》当中。《BJ单身日记》的作者海伦・菲尔丁是简・奥斯汀的书迷和费斯迷,在她的书里,好男人也叫达西,也被别人中伤,也有一点傲慢,最重要的是,也是费斯演的。

片中老被戴“绿帽”:费斯在戏中总是被抢走心上人,《莎翁情史》中被约瑟夫・费因斯抢走格温妮丝・帕特洛,最后格温妮丝虽与他结婚,但心已不再属于他;《英国病人》中被约瑟夫・费因斯的哥哥杰拉夫・费因斯抢走老婆,最后想三人同归于尽,但是只尽了他一个;《BJ单身日记》跟迷死人不偿命的休・格兰特争瑞尼・齐薇格,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成功一次,真不容易!

费斯是师奶杀手:“我发现我总是被高于普通粉丝年龄的群体所追逐。”最让他感触良深的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民间事例――一位因为患高血压而住院的女粉丝,被医生警告道,以后绝不许再看一集他的《傲慢与偏见》了――要知道的是,此女当时103岁。

年轻的心不怕禁忌

这个24岁出道、一向以不温不火著称的英国男演员,说他是“贵族”并不奇怪。由于祖父是传教士,父母都是大学老师,他从小在家庭的熏陶下开始发展多种兴趣爱好,唱歌、朗诵、体育、戏剧表演,在科林.费斯的少年时光里并不陌生。说他是“古怪少年”,也不无根据――他并没有正经念过大学,而是参加了一所位于伦敦的私人表演学校,自作主张地认为表演是自己的终极职业目标,并试图依靠自己的力量在表演界崭露头角。

显然,这和费斯辗转生活的童年经历有一定关联。他在英国出生没多久,父母因为工作调动带他去了尼日利亚生活,5岁时回到英国念书,11岁时全家又移至美国圣路易斯居住一年,最后落脚在英国的温切斯特。或许正是这种流动感,让菲斯身上始终充斥着不安分的血液。

这种不安分的释放最初表现在他对音乐的敏感上。在他读中学的那个年代,和所有英国的高中生一样,费斯深受甲壳虫乐队和大门乐队的影响。写歌、组乐队、演出,似乎是所有年轻男孩内心想证明自己热血的最明了的一种呐喊方式。科林・费斯做到了,名为“还不算太糟”的乐队经常在温切斯特的各个校园里巡演,费斯作为乐队主唱,并没有遭到父母的反对,开明的家庭环境让他有理由建立和发展自身的喜好。歌曲《Ladycomingdown》出自费斯之手,《ourlastsummer》在电影《妈妈咪呀》中,也有来自费斯的深情演绎。在《国王的演讲》中,口吃的乔治六世试图用歌曲来表达流畅的发声,那句台词“ihavemyvoice”(我有我的话语权)似乎正印证了费斯的年少时光。

迷离、脆弱、纯真、可爱,这些词多半用来形容大多英伦歌手。尤其是费斯那双略带忧郁的眼睛,懒洋洋的声线,似笑非笑的笑容,天生是文艺女青年们的杀手。

这样的贵族气质一直伴随着科林・费斯开始他的演员生涯,他没有穿上皮裤,没有蓄上一头飘逸长发,但他读陀思妥耶夫斯基,写随笔集,在表演学校里上演的舞台剧《同窗之爱》里积极表现出自己对舞台的热忱。这部取材于真人真事,描写有同性恋倾向的青年突破排挤和压抑的故事,可以说是科林・费斯在演艺界的起点。直至1985年,该舞台剧被搬上电影屏幕,科林・费斯受导演之邀出演汤米・贾德一角,他的银幕生涯正式开始,只是,那时还并没有多少人知道他。

永远的达西先生

如果不是《傲慢与偏见》在荧幕上的出现,科林・费斯的名字和那张贴着英伦标签的脸,不会成为们的杀手锏。1995年BBC投拍的六级电视剧《傲慢与偏见》,让科林・费斯饰演的达西先生,瞬间成为大街小巷中、咖啡馆里、办公室里,甚至化妆间的谈资。该剧荣获广播电视协会最佳男主角、英国电影电视协会最佳女主角、艾美奖、纽约电视节奖等十六项大奖。剧情中的“湿衬衫”也成为了生活中男人们诱惑女人的性感标志。这源于剧中达西先生在湖边浑身湿透,眼神迷离,头发上还吊着水珠之际,遇见他心中的女神伊丽莎白女士,并朝之深情走去。这一幕也被延续改装在了电影《真爱至上》中费斯饰演的作家和女保姆在湖中激情迸发的桥段中。

因为《傲慢与偏见》,达西先生不光邂逅了伊丽莎白,费斯也和伊丽莎白的扮演者珍妮弗・艾莉展开了一段不解情缘。同时也捕获了海伦・菲尔丁的“芳心”。前者和他经历了一段扑朔迷离的感情,后者为他量身打造了《BJ单身日记》中的男主人公达西。达西先生之所以成为费斯身上不可磨灭的印记,还在于在继《BJ单身日记》之后的《单身日记2》中,仍然有不厌其烦的向《傲慢与偏见》中的“湿衬衫”的达西先生致敬的桥段。

这一年,科林・费斯36岁。

在此期间,费斯还出演过不少清新浪漫的文艺片。比如《英国病人》、《莎翁情史》、《戴珍珠耳环的少女》、《新乌龙女校》、《妈妈咪呀》等。不论是担当主角还是配角,费斯的角色定位一如既往的沉稳浪漫,不温不火,甚至带点愚钝的可爱的中规中矩。也是因为一贯的戏路让影迷们对其大喊“突破”之声。就像莱昂纳多凭《泰坦尼克号》一举成名、其痴情男子形象赚足了影迷的眼泪一样,观众同样为他在《盗梦空间》中出现的果敢式英雄形象埋单。大家对科林・费斯的期待似乎也是如此。

2009年,是费斯的丰收年,也是他的转型年。即使转型对他来说,也许不是刻意为之的事。一切要从那部《单身男人》说起,在这部片中,科林・费斯饰演一个遭遇丧妻不能自拔的大学教授。这部片让他拿到金球奖最佳男主角奖、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主角奖、英国学院奖最佳男主角奖。虽然他凭借该片获得了第82届奥斯卡最佳男主角提名,但终究差那么一点火候与该奖失之交臂。

2010年《国王的演讲》,国王一角不能说是为费斯量身打造,但也找不到比他更适合的人选。即使去年的奥斯卡最佳男演员得主杰夫・布里吉斯,今年同样和他同台竞技。但这次的费斯不再是之友,而变成了全民之友。尤其是他在《国王的演讲中》结局处的那个挥手,凝重深韵,完全具备了获奖的气场,加上奥斯卡奖一贯的评奖路数都偏向王室题材,天时地利人和,都决定了费斯捧小金人而归。

三个女人,两段婚姻

费斯之所以能成为们心目中永远的达西先生,很大部分来自于他年过半百的人生中简单的爱情经历,对于自小被认为是“文艺青年”、“反叛青年”的费斯,在娱乐圈中用简单形容他的三段感情之路并不突兀。他的每段感情都很干脆,没有绯闻,结束得果断,开始得充满激情。

费斯的第一段婚姻在他29岁时。通过出演电影《最毒妇人心》,他和有一半中国血统的女主角梅格・缇丽喜结连理,他们结合时梅格・缇丽已经有过一次婚姻并育有两子。用心经营婚姻的费斯淡出银幕,和妻子一同搬进加拿大的森林,在小木屋里过起了做做木工、写写小说的生活。这一举动再次证明费斯骨子里就有一种自得其然的对自我价值的认定。可惜长久的隐居对30多岁的费斯来说,还不能作为这个阶段的生活节奏,于是,4年之后,他们的婚姻和平解体。费斯的人生,并没有因为这次婚姻而影响他对道路的选择,也没有伤及和前妻的过往爱恋。

离婚后的第一年,科林・费斯有了新的爱恋――《傲慢与偏见》中,与他演对手戏的女演员珍妮弗・艾莉。也许是刚刚走出婚姻,他和艾利的感情持续了不到一年,两人同样以和平分手告终。15年后,在《国王的演讲》中,艾莉与费斯有一次非常短暂的对手戏。相信这对许多影迷来说,也是难以跨越的银幕情结。

当下费斯的妻子,是他在1996年,也就是刚刚和珍妮弗・艾莉分手不久,通过出演电视剧《nostromo》认识的意大利纪录片制作人LiviaGuiggioli。当时LiviaGuiggioli是科林・费斯的助理。他们的婚礼,在意大利的托斯卡纳浪漫举行。在刚刚结束的第83届奥斯卡颁奖典礼上,科林・费斯和LiviaGuiggioli共同走红毯的亲密身影也让影迷们唏嘘。

纵观这个可爱大男人的半生,不论是从出演角色的选择来看,还是从他对婚姻的随性来说,对每一个欲望无憾,也许是对他每一个欲望最好的诠释。这次的奥斯卡最佳男主角奖,恰恰是他人生中已有诠释的高潮。

纯情有才郎科林・费斯

费斯之所以能成为们心目中永远的达西先生,很大部分来自于他年过半百的人生中简单的爱情经历。在接受法国杂志《madameFigaro》采访时被问到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是谁,费斯答道:“我母亲、我妻子,和简・奥斯汀。”

《真爱至上》中的作家角色不需要演,费斯现实中就是个业余写好者,他出版过故事集《与天使的对话》,由他曾出演过的《发烧友》的半自传作者尼克・霍恩比亲自编辑,其中的短篇小说《theDepartmentofnothing》后来还被改编成了一部短片。

费斯不止一次在电影中展现过歌喉,最有名的当数《妈妈咪呀》,此外,和缘分搭档鲁伯特・艾弗雷特还曾分别在《认真的重要性》和《新乌龙女校》中飙歌过。

原来皮克不是Gay

国王的演讲篇9

摘要:作为英国名义上的国家元首和最高权力拥有者,英国女王是英国礼仪的典范,女王纯正英语被许多英语学习者模仿,本文选取了女王登基60年发表的演讲,运用韩立德衔接理论加以分析,旨在对演讲中出现的衔接手段进行分类,总结女王演讲中衔接手段的使用特点,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学习女王演讲。

关键词:女王演讲;衔接理论;衔接手段

一、引言

伊莉莎白二世,现任英国君主,是英国,英联邦(theCommonwealth)及15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同时也是英国国教会的最高首领。作为官方英文的代表,女王演讲成为许多英文学习者模仿的典范。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于2012年在国会,对上下两院发表登基60周年(钻石禧年)演讲。无数英国国民及外国民众聆听女王演讲。因此女王演讲具有重大意义。本文将借助Halliday&Hasan的衔接理论,对女王登基60年演讲中的使用到的衔接手段进行分类总结。通过女王演讲中衔接手段的分析,便于读者更好的理解和学习女王演讲。

二、女王演讲中衔接手段的分析

(一)照应

照应包括人称照应personalreference、指示照应demonstrativereference和比较照应comparativereference。照应具有衔接功能,在语篇层面上照应成分,预设了照应对象的存在,照应成分本身的具体意义只有以照应对象为参照才能得到解释,照应成分的出现使读者从语篇上下文中寻找并识别其照应对象。照应在女王演讲中多次出现,以人称照应和指示照应为主。例如:asparliamentarians,yousharewithyourforebearsafundamentalroleinthelawsanddecisionsofyourownage.例句中you指代前面的parliamentarians即议员,要理解you的含义,必须阅读上文才能得知。代词you起到了衔接两个小句的作用。

(二)替代

替代可分为名词性替代、动词性替代和小句性替代。替代是为了避免重复而采取的一种有效手段,它既可以出现在句子层面,也可以出现在语篇层面。在句子层面上,替代的主要作用不仅在于避免重复,发挥句内衔接功能,使整个句子显得非常紧凑。在语篇层面,通过替代成分与替代对象的索引关系使语篇中的句子连接在一起,从而发挥语篇衔接功能。在女王演讲中,句子层面的替代出现较多。例如:anorganizationdedicatedtocertainvalues,theCommonwealthhasflourishedandgrownbysuccessfullypromotingandprotectingthatcontact.原文中organization与后面的theCommonwealth表达的都是英联邦国家,但女王为避免重复,用前者替代了后者,读者理解了前半句的前提下,并不影响语篇语义的表达。

(三)省略

省略是指篇章中句子或小句中某些结构成分的缺省。从语法上讲,这些成分是需要的,但作者或说话人认为它们在上下文中非常明了,因而不必重复。省略分为动词性省略、名词性省略和小句省略。省略既可出现在句子层面,也可出现在语篇层面。从修辞的角度考虑,省略是为了避免重复,使语言表达更简练、紧凑和清晰,具有衔接功能。因为省略结构的出现预设了被省略成分的存在,作者或说话人决定省掉某一成分,是以该成分在上下文中的存在为前提下发生,且阅读者或听话人也能够从语境中寻找到被省略的成分。在女王演讲中多用到动词性和名词性省略。例如:Historylinksmonarchsandparliament,aconnectingthreadfromoneperiodtothenext.原文中省略了thenext后面的period,原文本来表达的语义为fromoneperiodtothenextperiod,省去period后并不影响读者对其语义的理解,上文中有period的出现,也更符合英文的标准用法,使语言显得紧凑和简练。

(四)连接

连接是衔接手段中比较复杂、较难以完全统一分类的一种,它和前面所提到的几种衔接手段不同,它不使读者联想到上文的实体。连接成分既包括句子语法的连词,也包括具有连接意义的副词或介词短语构成的状语。连接成分不仅是在语法结构上将前后句子连接成为整体,更重要的是通过自身的意义将其他部分的意义逻辑性地连接在一起,形成连贯的语篇。女王演讲中,一些常见的连接词多次出现,比如so,and等等。例如:Sincemyaccession,ihavebeenaregularvisitortothepalaceofwestminsterand,atthelastcount,havehadthepleasurabledutyoftreatingwithtwelveprimeministers.上文女王提到了历史上她在位期间有影响的年份,例句中since之后引出自女王即位以来,具体阐释女王所履行的义务,跟英国政府间的来往。since的出现更好地连接了上下文,便于演讲语篇语义的展开和推进。

(五)词汇衔接

词汇衔接是指语篇中跨越句子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词项之间产生的意义联系,通过一定词汇选择和应用,在语篇中形成一种意义链条,从而建立语篇的连续性,形成语篇连贯。词汇衔接手段大致分为两种一是重述,一是搭配。同一语言单位在同一语篇的不同句子中重复出现,无论是对已经出现的事物或话题进行重述,还是提供某种新的信息,都对语篇的前后衔接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词义的重复可以把语篇前后衔接起来。女王演讲中,一些承载重要意义的词会反复出现。例如:myownassociationwiththeCommonwealthhastaughtmethatthemostimportantcontactbetweennationsisusuallycontactbetweenitspeoples.原文中重复使用了两个contact,是为了突出人民间之间交流的重要性。女王认为英国与众多非本国人民的友好交流,才是促进英国与他国之间关系和谐的关键因素。

胡壮麟在《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一书的相关章节中也论述了组合搭配问题。他指出“我们不能从分开的角度看词项的关系,因为许多词项并非名词,而是动词、形容词和副词,难以放在一起分类。但这些词项倾向于在同一语境中出现,具有语篇衔接力”。此处的搭配包括一般意义上句子中同一结构内的词语搭配如动词与名词,形容词与名词等和跨句词项习惯性共现类型的搭配。女王演讲中出现了很多专有名词,因而出现了许多固定搭配。例如athome,princephilipandiwillbevisitingtownsandcitiesupanddowntheland.例句本义是表达女王与菲利普王子在国内到访了许多地方,为了突出他们到访地之多,原文中用了upanddown固定搭配,形象的比喻英国的上上下下各个地方,来突出在位期间女王和菲利普王子辛勤履行自己的义务。

三、结语

通过对女王登基60年演讲中衔接手段的分析,照应,替代,省略,连接词语和词义衔接等衔接手段都在演讲中出现,且都发挥了重要的衔接连贯的语篇作用,使得演讲语篇语义的层层展开。对女王演讲中使用的衔接手段进行分析,可以更好的使读者理解和学习女王的标准英语,希望为英语学习者的阅读和写作有一定的影响。(作者单位:河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国王的演讲篇10

这是英国向希特勒德国宣战后,国王的第一次战时动员。也许,换个随便什么人,早轻松拿下了。然而他不行,演讲前一分钟,他还在怯场,坐立不安,犹如热锅上的蚂蚁。

国王平时说话缓慢,想一句说一句,以为他在深思熟虑或欲言又止,其实他患口吃。有些场合,用时过长,近乎围棋长考,半天不吱声,只是表情不像下棋,张口结舌,两眼干瞪,唾液随着痉挛的上下颚发着令人窒息的黏稠的声息。

作为一国之君,每遇这样的状况,他难堪,他的臣民也不好受,既不能笑,还得装作没看见,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这样的装也不是一般的修养能达到的层次,要是换了我等做他的臣民,大概早憋不住喷饭了。记得有一回一家杂志社组织笔会,其中有两个作者都患口吃,而且程度都不浅。不知是谁恶作剧,晚上将两人安排睡一个房间。名单一公布,几乎所有人都笑得直不起腰,大家都展开想象,猜测他俩面对面会怎么交流,两个“欲言又止”凑一起,天,那有多累!还不如干脆洗洗睡了图省事。这事过去了很久,每次提起,大家还是乐不可支。因此,乔治六世如果在我们这儿做国王,估计会出人命,不是我们犯上定死罪,就是他被我们活活气死。

这回国王的演讲,已经不仅仅是难不难堪还是好不好受的问题了,而是大不列颠帝国生死攸关的大事。一旦民众听得心里不爽,群情无法激愤,军队的士气也得不到鼓舞,这仗还怎么打?看看人家希特勒,慷慨陈词,手舞足蹈,将一广场的纳粹兵鼓动得像点着了火的干柴,英吉利海峡的这边反倒是有可能因为这位国王“欲言又止”的演讲,只见唾沫不闻声音,而淋湿了大家的热情。

尽管我们都知道,国王的这次演讲必定成功,否则这电影还怎么拍,但是当我们看着国王一步步如赴刑场般沉重地走向播音室时,还是在为他祈祷:上帝保佑国王。我们知道现在唯一的“上帝”就是“语言矫正师”罗格,看他如何在关键时刻点化这位陷入绝境的国王,起死回生,一举读完这9分钟的演讲稿。

罗格与国王这一对人物关系的设计是电影最出彩的地方。按国王对罗格的评价,这位来自澳大利亚的“语言矫正师”,是个“没有训练,没有文凭,没有执照”的“乡下来的新手”,也就是说罗格几乎就是个江湖骗子。他原本是个来自澳大利亚的话剧演员,对莎士比亚台词烂熟于心,但因为年纪大了,没有剧团愿意收留他了,幸好语言功底尚在,又懂得点心理辅导,于是便名不正言不顺地来英国混口饭吃吃。

当罗格失去赖以生存的演员职业的时候,国王却因为继承王位而开始当起了演员。用王后伊丽莎白的话来说,他的职业就是专门“公开讲话”,而老国王乔治五世的话则说到了本质,他说:“现在,我们必须去主动迎合大众的需要,我们成为了最卑微的存在……成了演员。”

没错,两个“演员”。一个是以演戏糊口的职业老演员,一个是必须放低了身段迎合大众的新演员;一个以舞台为舞台,一个以所有公开场合为舞台。你很难说谁是真演员,谁是假演员,因为他们的的确确都在演戏;他们也都需要在演戏时进入某种语境,因为他们都需要以这样的语境来打动人,以获取票房或换取民心。

虽说同是“演员”,但地位相差悬殊,一个贵为君王,一个充其量只是个被淘汰的老戏子,但今天君王有求于老戏子,于是天枰便开始走向平衡。只是君王不会轻易甘拜下风,他骨子里蔑视演员,认为卑微,尽管连话也说不周全,但损人的话他都说得毫不含糊,而且口齿清晰。

说罗格“江湖骗子”,我觉得还真有点像,那些所谓的“物理治疗”,甩头、打滚、下巴抖动等,和先前王室请来的医生要国王嘴里含着玻璃弹子发音的方法大同小异,都有点扯淡。真正有效的,是他的那句经典台词:放手,其实很容易。

所谓放手,就是彻底放下自己的身段,不要总记着自己是贵族,是国王;所谓放手,也就是敞开胸怀,不要老是对过去的事耿耿于怀;所谓放手,也就是学会平等待人,学会尊重;所谓放手,也就是看淡一切,不该有过分的压抑;所谓放手,也就是国王算个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