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制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2:54:47

改制方案篇1

大部制改革方案

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开启新一轮大部制改革。国务院组成部门将减少至25个。

(一)实行铁路政企分开

将铁道部拟订铁路发展规划和政策的行政职责划入交通运输部。交通运输部统筹规划铁路、公路、水路、民航发展,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组建国家铁路局,由交通运输部管理,承担铁道部的其他行政职责,负责拟订铁路技术标准,监督管理铁路安全生产、运输服务质量和铁路工程质量等。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承担铁道部的企业职责,负责铁路运输统一调度指挥,经营铁路客货运输业务,承担专运、特运任务,负责铁路建设,承担铁路安全生产主体责任等。

不再保留铁道部。

(二)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将卫生部的职责、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职责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资源配置,组织制定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拟订计划生育政策,监督管理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负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等。

将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的研究拟订人口发展战略、规划及人口政策职责划入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由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管理。

不再保留卫生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三)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的职责、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的生产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的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整合,组建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主要职责是,对生产、流通、消费环节的食品安全和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实施统一监督管理等。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相应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队伍和检验检测机构划转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保留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具体工作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承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加挂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牌子。

新组建的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负责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农业部负责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将商务部的生猪定点屠宰监督管理职责划入农业部。

不再保留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单设的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

(四)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将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的职责整合,组建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主要职责是,统筹规划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事业产业发展,监督管理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机构和业务以及出版物、广播影视节目的内容和质量,负责著作权管理等。国家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加挂国家版权局牌子。

不再保留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国家新闻出版总署。

(五)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

将现国家海洋局及其中国海监、公安部边防海警、农业部中国渔政、海关总署海上缉私警察的队伍和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海洋局,由国土资源部管理。主要职责是,拟订海洋发展规划,实施海上维权执法,监督管理海域使用、海洋环境保护等。国家海洋局以中国海警局名义开展海上维权执法,接受公安部业务指导。

为加强海洋事务的统筹规划和综合协调,设立高层次议事协调机构国家海洋委员会,负责研究制定国家海洋发展战略,统筹协调海洋重大事项。国家海洋委员会的具体工作由国家海洋局承担。

(六)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

将现国家能源局、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的职责整合,重新组建国家能源局,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管理。主要职责是,拟订并组织实施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研究提出能源体制改革建议,负责能源监督管理等。

不再保留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

改革概念:

大部制改革的核心是转变政府职能。根据一些学者的不完全统计,在国务院现有的66个部门中,职责多达80多项,仅建设部门就与发改委、交通部门、水利部门、铁道部门、国土部门等24个部门存在职责交叉。另外,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管理涉及14个部委。行政职能的错位和交叉,不仅造成了部门之间扯皮现象多,行政效能低下,过多经济资源被行政机构自身消耗掉;更重要的是,它无法履行宏观经济管理、市场监管、社会管理等职能,无法向民众提供合格的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因此,必须对现有政府机构进行有效整合,改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的现象,通过减少机构数量,降低各部门协调困难,使政府运作更有效率,更符合市场经济的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角色定位。而不仅仅是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虽然这些是政府机构改革中最基础性的工作。

改制方案篇2

一、建立政法系统财政保障机制,政法经费由中央财政统一保障二、检察院刑侦职能划归公安局管辖,检察院专司法律监督

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原有的《刑事诉讼法》规定,检察院享有对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等部分刑事案件的侦查权(自侦权)。对于公安机关侦查的案件,可以由检察院进行法律监督,但是对于检察院的自侦案件,则长期缺乏必要的制度性限制,只在检察院内部进行监督。根据“有权利就有监督”的原则,本次司法体制改革将检察院对经济犯罪和职务犯罪的刑侦职能从检察院剥离开,划归公安局管辖,检察院主要专心做法律监督建设,以实现加强权力监督制约的目标,其中包括对法院的监督和对于司法系统其他部门的监督。

三、法院执行职能划归司法局管辖,法院其他有关行政职能划归司法行政机关管辖,法院专司审判

在我国,法院判决后案件“执行难”很突出,影响到法院判决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本次司法体制改革将包括法院执行在内的有关行政职能划归司法行政机关管辖,法院专司审判。

四、看守所划归司法局管辖

长期以来,看守所作为主要的羁押场所,由同级公安机关管理。在侦查、羁押、改造主体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下,看守所对侦查机关的讯问活动缺乏有效的监督,容易出现刑讯逼供现象。近年来曝光的佘祥林案、聂树斌案中,都存在刑讯逼供,这些案件主要发生在看守所。许多学者提出,为了体现程序公正和控辩平衡,必须做到侦查权和羁押权的分权与制约。本次司法体制改革将看守所的管理移交到司法部体系之下。

五、决定劳教权力由法院行驶

六、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司法体制改革提出要把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上升为法律制度,转化为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落实到执法实践中去,使之既有利于控制社会治安大局、增强群众安全感,又有利于减少社会对抗、促进社会和谐。一方面,适应新时期犯罪行为发生的变化,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安全的犯罪从严打击。另一方面,对轻微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按照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实行宽缓处理,尽量教育挽救,增加社会和谐。

改制方案篇3

一、水管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水利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县相继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成立了水库管理局这个国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形成了防洪、排涝、灌溉、发电、供水等水利工程体系,在抗御洪旱灾害、保障经济社会安全、促进工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保护水土资源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下简称水管单位)存在的问题也日渐凸现,并严重影响了其生存和发展。主要表现在:单位性质不明,定位不准;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经费来源渠道不畅,投入短缺;供水价格形成机制不合理,水费征收难;专业技术人员少,素质偏低;内部管理粗放,效益低;社会保障程度低,负担沉重。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导致了大批已建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积病成险,效益严重衰减,水利国有资产难以保值增值,而且对全县乃至全市的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因此,全面推进水管体制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刻不容缓。

二、水管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一)水管体制改革的目标

通过深化改革,初步建立符合县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1.建立职能清晰、权责明确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

2.建立管理科学、经营规范的水管单位运行机制;

3.建立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的水利工程维修养护体系;

4.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和有效的水费计收方式;

5.建立规范的资金投入、使用、管理与监督机制;

6.建立较为完善的政策法律支撑体系。

(二)水管体制改革的原则

1.正确处理水利工程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确保水利工程社会效益的充分发挥,又要引入市场机制,降低水利工程的运行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

2.正确处理水利工程建设与管理的关系。既要重视水利工程建设,又要重视水利工程的管理,在加大工程建设投资的同时加大工程管理的投入,从根本上解决"重建轻管"问题。

3.正确处理责、权、利的关系。既要明确政府各有关部门和水管单位的权利和责任,又要在水管单位内部建立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使管理责任、工作绩效和职工的切身利益紧密挂钩。

4.正确处理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既要从水利行业的实际出发,大胆探索,勇于创新,又要积极稳妥,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改革的时机与步骤,确保改革顺利进行。

5.正确处理近期目标与长远发展的关系。既要努力实现水管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又要确保新的管理体制有利于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三、水管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和措施

(一)理顺管理体制,明确管理权责

本次水管体制改革的对象为:本县管辖下的现有国营水利工程管理单位,即水库管理局。

根据我县的实际情况,本着精简机构、理顺管理机制,继续保留水库工程管理局,隶属县水务局。水库工程管理局履行下列工作职责:1、负责管理油罗口、跃进、垅涧里三座水库及灌区的调度运行及日常管理维护,安全生产等工作。2、按照工程管理规范要求,负责工程的检查、观测工作,建立、健全、管理各水库工程技术档案;3、负责完成主管局交办的各项工作。4、负责执行县防汛抗旱指挥部的命令,服从统一指挥与监督。5、负责本单位的资产及水库工程管理范围内水土资源的管理和开发。6、及时收缴发电水费、灌溉水费等。

(二)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严格定编定岗

1、科学、合理地划分水管单位类别和性质。根据水管单位所管理工程的功能、承担的任务和收益状况,水库管理局定性为纯公益性事业单位,其单位级别仍为副科单位,隶属于县水务局管理;

2、严格定编定岗。遵循“因事设岗、以岗定员”的原则,确定水库管理局定编总数仍保持原有的18人,其中单位负责岗2人,行政、后勤财务与资产管理岗2人,技术管理岗14人,其中:油罗口水库5人,跃进水库3人,垄涧里水库2人,水雨情信息中心及防汛调度4人。吉村水文站在添锦潭电站蓄水后撤消。

(三)深化水管单位内部改革

1、进一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水库管理局副科级以上干部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党政领导干部选择任用工作条例》的规定由县委确定。各岗位人员实行全员聘用制,抓好岗位设置、竞争上岗、签订聘用合同三个环节,制定单位《竞争上岗全员聘用实施方案》并报县人事劳动局和社会保障局批准,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的原则,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签订聘用合同,实现由固定用人制度向合同用人制度的转变。

2、积极探索,逐步推行分配制度改革。为调动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逐步实行“岗位目标管理制”为基础的考核计奖分配方法,实行档案工资与实际收入分离,按考核结果进行收入的再分配,使内部分配向生产一线、关键岗位、优秀人才和有突出贡献的人员倾斜,把职工的收入与工作责任和绩效紧密联系起来。

(四)规范财政支付范围和方式,严格资金管理及资产管理

水库管理局编制内在职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离退休人员经费等基本支出,由水库管理局编制预算,纳入县财政预算,由县财政部门核定,依照有关程序批准执行,所需经费由县财政负担。人员经费、公用经费的支出标准,按县统一标准执行。编制内人员工资由县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按照全额拨款事业单位重新核定。实行全额拨款后,原超编的三人的人员经费、单位所需业务费、农业排灌抽水电费以及水库日常维护费等,在水库管理局征收的非税收入(即发电水费等收入)中由财政核定列支。工程除险加固、更新改造资金纳入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由县发展和改革部门在非经营性资金中安排,县财政每年根据油罗口、垄涧里、跃进等水利工程状况,在预算内单列各工程的防汛经费。县水务局应及时向县财政部门报告水库管理局各种收入的变化情况,以便财政部门实行动态核算,并适时调整财政补贴额度。同时要加强对资金的使用情况的检查和监督,做到专款专用,严禁挪作他用。

水库大坝、输水建筑物、泄洪建筑物、渠系建筑物等工程由水库管理局管理;发电所属设备及厂房和其他有关设施归产权所属企业。

(五)实行管养分离

根据我县工程实际情况,本次改革,水库管理局不设维修岗位。工程进行维修时,公开向社会招聘具备资质的维修养护队伍。

水库管理局负责所有的非税收入(发电水费等收入)的代缴工作,其中:章江公司下属的油罗口及跃进两电站和垅涧里电站按发电年收入的10%征收发电水费。所有非税收入都必须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额缴入县预算外资金专户。

县设立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岁修资金,其主要来源是县财政安排用于水利的预算资金和发电水费收入。

(六)社会保障政策

改革后的水库管理局职工参加住房公积金、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按全额拨款事业单位的统一标准编制预算,职工需按原办法及标准继续参加以上各项社会保险,预算内不足支出部分由职工自行解决。

四、加强水管体制改革工作领导,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

(一)加强领导,密切配合

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是一项政策性强、牵涉面广的系统工程。县成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县水管体制改革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水务局,负责日常工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密切配合,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确保各项措施到位,保障水管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县水务局和各水管单位要认真组织落实改革方案,并做好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积极稳妥进行改革,确保水管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和水利工程的安全运行。

(二)工作步骤及时间要求

为加快水管体制改革工作步伐,我县水管体制改革工作将工作步骤及时间安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组织准备阶段。2005年4月底前,主要工作是传达部署,成立机构,制定工作计划,宣传发动,制定县水管单位体制改革实施方案。

改制方案篇4

××街道企业综合经营部成立于1970年10月,属城镇集体街道企业,现有职工*人,退休职工××人。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街道企业在竞争中已处于劣势:传统的手工作业形式逐渐淘汰、企业设备简陋,人员大多数是文盲或半文盲、老龄化、无劳动技能的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现仅靠房屋租赁收入艰难支撑,企业职工强烈要求企业改制,参加社保、医保,解决个人后顾之忧。经××××年*月*日召开企业职工大会,应到会人员××人,参会人员××人,赞成企业解体的××人,反对的*人,同意企业解体的人员达到职工总人数2/3以上。在会上选举产生了××*为组长的*人组成企业改制清算小组,经主管部门同意,发改局批准实行全面解体的产权制度改革。

一、指导思想

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依照法律、法规和改革政策,严格按企业解体程序操作,资产处置按“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妥善解决好退休和职工的一次性经济补偿,主要用于参加社保、医保等,维护好社会稳定。

二、组织领导

1、成立××*街道企业综合经营部改制指导小组。

组长:××县发改局××长

××××党委委员,分管企业改制领导

成员:××××××××*××*

2、企业解体清算组

组长:××*

成员:××××××××××××××

三、企业基本情况

现有职工××人,其中:职工*人,退休职工××人,企业现有资产5个门市和住房一套。本文来源:文秘站

四、职工安置

1、18名退休职工一次性移交社保、医保、丧葬抚恤、社区管理费按*府办发(××××)××*号文件精神执行。一次性移交社保××××*元/人,医保(基本医疗)××××*元/人,丧葬抚恤××××元/人,社区管理费××*元/人。上述费用以现金方式支付给个人。

2、对*名职工一次性经济补偿按劳动部(××××)××*号文件精神执行,每一年工龄补偿一个月本月工资标准的经济补偿金,每人月工资标准按××*月计算。

五、改制风险金按××%提取。

六、现××*社区居委会办公室住房一套作为社区公益股,社区长期作办公使用,不再另外提取。

七、改制工作经费按××%提取。主要用于档案移交、企业法人的离任审计、资产评估、终结审计、办公费、协调费、打印费、上交岳阳镇企业办的管理费(含欠缴款)清算组人员工资、有功人员奖励、遗留问题处理等。

八、除去以上开支企业剩余资产按工龄进行分配。

九、21名职工工龄计算办法:有一年算一年,不足一年算一年。

1、3名职工的工龄计算到××××年12月31日。

2、退休(职)职工的工龄计算至退休时止。

3、知青工龄的计算依据根据劳人培[1985]23号文件规定“由国家统一组织下队的知识青年,在他们到城镇参加工作后,其在农村劳动的时间,可以与参加工作后的时间合并为计算为连续工龄的规定,知青龄应算工龄。

十、调出人员处置:根据劳动部发(××××)××*号文件第二十条“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由于主管部门的调动或转移工作单位未造成失业的,用人单位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规定不给予经济补偿。

十、退休(职)后留(聘)用期间不计算工龄,不参加分配。

十一、根据《劳动法》规定,过去解除劳动合同关系(事实解除)时,已经给予经济补偿的人员,自动离职的、借(欠)企业款项未偿还的人员,均不给予经济补偿。

十二、曾在企业连续工作满一年以上的事实劳动关系人员根据有关规定视为事实劳动合同关系,在企业出勤累计工作时间满一年以上的人员,每工作一年按当时本人月工资标准补偿一个月经济补偿金,最多不超过十二个月,曾在企业做临时活的天天工、季节工一律不给予经济补偿。

××*街道企业综合经营部

改制方案篇5

一、深化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近年来,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各省市相继推行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政府收支分类等重大财政管理改革,为构建公共财政,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强财政资金监管起到了积极作用,大多数违规和不规范操作问题得到了有效遏止。但也应当看到,大量提取现金规避监管的现象仍然存在,从而对规范现金管理和加强财政监督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将现行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引向深入,建立以推行公务卡应用为抓手,构建预算执行监控体系为目标的现代国库管理制度。

今年5月,财政部和中国人民银行在武汉召开全国公务卡推行工作会议中,再次向各省市提出加快推进公务卡在财政财务管理领域应用推广的要求,并于近期制定了《中央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为各省市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起到了指导性作用。而本市的《20*年*市银行卡产业发展工作要点》中,也对深化公务卡应用提出了明确要求。

推行公务卡管理是提高财政财务管理透明度的内在要求,是源头防治腐败和减少违法违规行为的重要举措,是进一步提升单位财务管理水平的迫切需要,对于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加强财政支出监督管理,提高财政资金运行透明度,建设“阳光财政”等具有重要意义。

二、深化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的目标和原则。

(一)目标

坚持公共财政改革方向,以公务卡及电子转账支付系统为媒介,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以现代财政国库管理信息系统为支撑,逐步实现使用公务卡办理公务支出,最大程度地减少单位现金支付结算,强化财政动态监控,健全现代财政国库制度。

(二)原则

1.有利于完善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推行公务卡制度,要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按照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中有账户管理的要求,通过单位零余额账户向公务卡直接划款,保证财政资金在最终支付之前保留在国库中。

2.有利于加强财政动态监控。推行公务卡制度是通过制度创新和技术手段革新,使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能够掌握所有通过公务卡支付的详细信息,实现公务支出的“阳光消费”。

3.有利于方便预算单位用款。推行公务卡制度,可以尽量减少传统现金管理方式下存在的繁琐的管理和使用环节,进一步提高预算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调动其参与公务卡应用推广工作的积极性。

4.有利于分步实施。改革以建设预算监控体系为主要目标,系统建设要兼顾财政性资金管理方向,兼顾区县管理内容,最终实现监控所有财政性资金运行。

三、深化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的主要内容

(一)规范公务卡申领

公务卡由各单位为工作人员统一办理,公务卡卡种为个人贷记卡,最高信用额度控制在2万至5万元。各单位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行选定发行贷记卡的本市发卡金融机构作为签约单位,定期签订公务卡合作协议,明确双方权利义务。为确保公务卡支付的安全性、独立性和有效性,根据中国人民银行的有关要求,本市市级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卡原则上应使用银联标准卡。已经完成公务卡申领工作的单位,可以结合期满后的换卡工作,逐步将已发放的公务卡换成银联标准卡。

(二)拓展公务卡使用范围

各单位财政授权支付业务中原使用现金结算的公务支出,包括办公用品、差旅费、培训费、会议费、招待费和5万元以下的零星购买支出等,一般应当使用公务卡结算。各单位在进行公务支出消费时,应当优先选择具备受理银行卡能力的商户。

(三)规范公务卡报销流程

各单位要积极研究制定本单位公务卡使用、报销和转账程序,加强单位职工个人公务卡的管理,建立规范的财务管理制度。各预算单位在公务支出报销过程中,原则上应当以银行卡支付为主要手段。使用公务卡进行公务支出后,报销人应当同时提供报销凭证(发票)和银行卡付款单据(银行卡签购单),按照原财务报销程序审批,与供应商、银行信息核对无误后办理报销。财务人员应当将上述报销单证作为原始凭证一并登记入账。

(四)加强监督管理

各行政机关和事业单位要加强财务制度管理,对提取现金进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并加强对单位公务卡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

四、改革配套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公务卡应用推广工作的组织领导

按照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的工作要求,本市财政部门、人民银行、信息委要协调配合,做好组织、动员、布置落实工作,把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工作作为重头戏抓实、抓好,抓出成效。要按照《20*年*市银行卡产业发展工作要点》的要求,督促各部门制定工作计划,加大工作力度,加快工作步伐,积极、稳妥、快速、有效地推进这项工作,争取“*”期间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公务卡管理制度,完成公务卡推行工作。

(二)完善相关规章制度

研究制定《*市预算单位公务卡管理暂行办法》等规章制度,规范财政部门、中国人民银行、预算单位在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中的职责,为改革提供制度保障。

(三)加快信息系统建设。

公务卡管理工作中,应当充分利用信息系统,提高公务卡支付信息的透明度和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及时性。要结合“金财工程”建设,建立起财政动态监控系统,并将公务卡纳入该系统的监管,从而实现公务卡监控、透明、效率的管理目标。

(四)认真做好深化公务卡应用推广的试点工作

要选择一部分财务管理基础较好,具有代表性的部门进行试点,以积累工作经验,完善制度措施。试点工作要准备周密、积极稳妥、循序渐进,要慎重初战、务求必胜,为整个工作开好头,起好步。

五、实施步骤和时间。

本市深化推行公务卡制度改革应与整个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同步,分步实施,稳妥推进。

(一)20*年在深入调研基础上,拟定财政动态监控体系建设方案,并启动项目建设,完善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办法,将公务卡纳入国库系统建设范围。

(二)20*年根据市政府批准的实施方案制定本市政策和操作管理制度,完成财政动态监控体系和公务卡系统建设,并争取年内在市级或部分区实行国库制度改革的预算单位中进行深化公务卡推行试运行。

改制方案篇6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各级党委、政府“菜篮子”工程的决策部署,通过加强生产能力建设、完善市场流通设施、严格食品安全监管、创新调控保障机制,推动我区“菜篮子”工程建设步入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农民稳定增收、市民得到实惠的可持续发展轨道,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的需要。

二、基本原则

市场调节与政府调控相结合。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加大对“菜篮子”工程基础设施的投入和行政调控力度,为“菜篮子”稳定发展和保障城市居民消费提供良好的公共服务。

产区生产与采购调运相统筹。加强“菜篮子”基地建设,发挥我区“菜篮子”产品的生产基地,增强自给能力建设的同时,加强与辖区外“菜篮子”产品主要产区购销联系,密切与产区协作的利益关系,保障城市居民的消费需求。

能力建设和机制创新两手抓。要以保护、保有我区“菜篮子”基地和蔬菜种植面积为基础,注重生产要素集成和资源整合,在改造升级原有生产基地的同时,重点规划建设一批高起点、高标准的新基地,稳定存量,提高增量,确保质量。注重利益联结,密切产销衔接,通过“基地+公司+农户”等合作形式,提高“菜篮子”产品生产、流通的规划化、标准化和组织化程度,促进“菜篮子”长期稳定发展。

供需监测和流通监管相呼应。要进一步建立风险控制和市场预警机制,完善与流通监管相适应的“菜篮子”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制度,并据此采取相应的市场管控。

生产发展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积极推进生产方式转变,既重视生产能力提高,又重视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农业,实现“菜篮子”产品生产可持续发展。

三、工作目标

重点抓好肉、蛋、菜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总量满足需求,品种更加丰富、季节供应均衡、自给水平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流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与产区的利益联结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菜篮子”主要产品基本实现可追溯,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菜篮子”区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和完善,供应保障,应急调控、质量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四、主要任务

(一)加强领导,完善“菜篮子”区长负责制

1、完善工作机制

建立“区商品市场供应保障联席会议”制度,由区经贸局为联席会议召集单位,区直有关部门为成员,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经贸局。要充分发挥联席会议的作用,进一步强化联席会议办公室职能,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做好相关事项的组织研究和协调工作。各镇(乡)要加快建立或健全完善联席会议制度。

2、建立考核评价体系

加强对“菜篮子”生产、流通各环节的综合考核。以年底56万常住人口为基数,按平均每人年需购买猪肉36.5公斤、鲜蛋18.3公斤、蔬菜182公斤基本需求(根据人均日消费猪肉0.1公斤,鲜蛋0.05公斤,蔬菜0.5公斤测算),测算全区年需求量分别为:猪肉2.04万吨(约折合22.69万头)、禽蛋1.02万吨、蔬菜10.19万吨。据此组织好“菜篮子”产品生产和外地调入,确保基本供求平衡。按照国务院的要求,将“菜地和种植保有数量、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蔬菜价格异常波动、蔬菜产品质量安全合格率四项指标进行量化,作为各级政府行政首长负责制的内容。其中:菜地和种植保有数量,按照全区城镇实际吃菜人口(全区常住人口56万,城镇化率38%,即城镇人口为21万人)人均有三厘菜地的标准,确保全区常年蔬菜种植面积达到6300亩以上,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菜地面积占常年蔬菜基地的60%以上,长短菜地面积结构比例合理,无公害蔬菜比例逐年提高;重要蔬菜产品自给率,全区蔬菜自给率达到70%以上,供应中心城区的本区蔬菜达到50%,其中叶菜类达到80%以上;以年10月31日为基点,蔬菜价格波动幅度控制在±25%以内;蔬菜产品质量安全,产销环节蔬菜农残和重金属超标率控制在5%以内。

3、明确部门责任

区副食品生产供应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要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全区副食品生产供应的组织协调工作,负责“菜篮子”生产扶持和市场调控的任务,制订“菜篮子”发展的政策措施,做好“菜篮子”生产流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工作目标、发展任务和政策措施,定期研究解决副食品产销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改部门要在整合现有各类资金和扶持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省、市、区三级城市副食品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基地基础设施条件,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生产水平和应急供应能力。农业部门要稳定和增加蔬菜种植面积,调动和保护菜农的种菜积极性,稳定并逐步提高本地应季蔬菜的自给能力。进一步加强“菜篮子”质量安全工作,加快建立高产、高效、优质、安全的产业约束机制。支持蔬菜标准园区创建工作,推进标准化生产。加强对蔬菜病虫害统防统治、菜地质量修复与平衡施肥等技术指导,依法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推广使用蔬菜良种和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含生物农药)。建立质量安全检测及可追溯机制。经贸部门要加强对“菜篮子”产品加工、流通业的行业指导、技术改造和规范管理,合理规划布局蔬菜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社区便民店;要对重要“菜篮子”产品供求进行宏观调控,制定和完善蔬菜市场供应的应急预案,保障本区居民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要根据消费需求和季节变化,建立蔬菜储备制度,确保重要耐贮存蔬菜品种5-7天消费量的动态库存。海洋与渔业部门负责渔药等渔业投入品的使用管理,开展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抓好水产品生产技术培训和指导工作。卫生部门要完善并贯彻执行“菜篮子”产品按照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协助开展“菜篮子”产品进行食品安全抽查和执法。国土部门要实行更为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机制,保障“菜篮子”基地和蔬菜种植面积的保有量;要适当提高新菜地开发建设基地收取标准,并落实新增菜地开发建设基金返还补助;对“菜篮子”批发市场和菜市场建设用地要给予优先保障。财政部门要统筹使用土地出让收入,新菜地开发建设基金必须全部用于建设新菜地和发展蔬菜生产,加大对“菜篮子”产品生产设施的支持力度,研究对蔬菜农贸市场和社区菜店建设给予必要的补贴。环保部门要制定“菜篮子”产品种植、养殖生产环境安全标准和监管办法,对影响种植、养殖业的生产环境及污染源进行监督管理和行政指导。水利部门要加强水源基础设施建设,配合其他部门加强对“菜篮子”产品供水源的检测与监督管理,保证“菜篮子”产品生产的供水质量。公安交警部门对符合标准的配送蔬菜等生鲜农产品的厢式货车,要通过发放特别通行证等措施,允许其24小时进城通行和便利停靠;要配合有关部门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经济秩序的不法行为。交通部门要继续落实“绿色通道”政策,尽快研究扩大“绿色通道”政策覆盖的品种范围,解决由于少量超载和少量混装其他农产品而产生的整车全程收费等问题。物价部门要加强对涉及农贸市场和超市收费的监管,规范明码标价行为,重点打击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变相涨价以及合谋涨价、串通涨价等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恶性炒作行为;加强价格监测预警,按规定实行报告制度。民政部门要制定异常情况下保障城市低保户蔬菜基本消费需求的补助办法,保证其基本生活水平在蔬菜等产品价格大幅上涨时不降低。工商部门要加大监管执法力度,对经销商销售假冒伪劣、侵害消费权益行为依法进行查处;加大对市场销售“菜篮子”产品的抽检频度和力度,保障市场稳定和消费安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要加强对“菜篮子”中加工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抽查、监管,进一步规范与“菜篮子”产品认证认可有关的监管工作。各部门还要根据各自职责做好其他各项工作。

(二)强化“大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保障作用

我区“菜篮子”产品生产供需基本平衡。从年末的统计数据看,我区蔬菜自给率达88%,猪肉自给率达95%,蛋禽自给率达63%。

要继续发挥2家省级,7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的保障作用,推进“基地+农户”发展模式建设,带动更多的农户发展生产。要采取积极有效措施,鼓励农业化龙头企业在各地设立基地,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保障城市自给率,保障城市副食品的供应。

要加强2家年出栏商品猪2万头以上、4家年出栏商品猪1万头以上的城市生猪基地建设。巩固和发展年产蛋100吨以上及4家连片200亩以上城市蛋禽、蔬菜基地。吸收一批符合条件的规模种养户纳入城市蔬菜基地管理。各镇(乡)要相应建立一批骨干城市副食品基地,进一步完善基地管理制度,提高城乡自给率。利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积极引导城市基地在优先保障本市市场供应的前提下,鼓励外销。

(三)加大投入,切实增强副食品生产能力

1、建立“菜篮子”专项资金

“菜篮子”专项资金由副食品风险资金、价格调节基金、新菜地开发基金三部分组成。副食品风险基金要列入区、镇(乡)两级财政年度预算安排,并做到逐年有所增加。要建立健全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工作管理制度,有效促进征收工作逐步走上正常化、规范化、和制度化轨道。要按照省、市政府有关规定,开征新菜地开发基金。区本级财政要预算安排“菜篮子”专项资金,用于“菜篮子”及“食品放心工程”建设。各镇(乡)也要相应安排“菜篮子”专项资金。

2、加强“菜篮子”产品生产能力建设

(1)做好规划,推动畜禽养殖健康发展。加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和地方遗传资源保护,促进畜禽健康养殖、规范化养殖、标准化养殖。一是要做好规划。根据全市重点水流域整治及饮用水源保护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合理划定禁养区、禁建区,科学规划可养区,逐步实现“人畜分离、场地分离”,推动我区畜牧业健康稳定发展。二是要加快畜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重点培育优势畜禽主导产品的畜牧龙头企业;扶持已形成的区域特色产业,引导发展牛、羊等草食动物。三是要进一步优化畜禽品种区域布局。立足资源和市场,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合理布局,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形成区域生产产业带。加快笏石、东峤、埭头、平海四镇的良种猪生产基地建设,鼓励笏石、东峤两镇发展蛋禽生产,扩大饲养量和规模,形成蛋禽生产产业带。四是要完善畜禽良种体系。采取政策引导、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等措施,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重点完善种畜场基础设施和优化种质种群结构,建立品种资源保护场。

(2)综合开发,大力发展蔬菜生产。综合利用基本农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项目,加强蔬菜专业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扶持蔬菜基地水、电、路及栽培设施建设,提高菜地高产稳产、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大力发展反季节蔬菜生产,扩大设施栽培面积,促进蔬菜均衡上市。鼓励发展“一村一品”,充分发挥地域特色,创建特色品牌。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提高蔬菜栽培管理水平,增加科技含量,从而提高单产和品质。

(四)搞活流通,确保“菜篮子”供应稳定

1、推进流通设施升级改造

积极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加强产地蔬菜预冷设施、批发市场冷藏设施、蔬菜低温配送中心建设,推广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车辆及相关配套设备。继续实施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项目,积极争取商务部“双百”市场工程项目,加快我区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升级改造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范围广的大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推进农贸市场标准化建设和“农改超”改造。积极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充分发挥农家店“双向流通”功能。

2、提高农产品产销的组织化程度

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加大支持力度,扶持蔬菜生产合作社的发展,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发挥各种养专业协会的作用,科学引导生产经营活动。经贸部门要大力发展“农超对接”,鼓励大型综合超市、生鲜超市直接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长期的产销关系。充分发挥笏石农贸市场的集散中心作用,指导建立健全蔬菜采购调运渠道,鼓励与辖区外的蔬菜主产区签订购销合同,增强蔬菜市场主要时节的应急供应能力。

(五)制定预案,切实保障弱势群体基本生活

食品类价格指数每月涨幅达8%以上,持续上涨3个月,启动应急预案;低于8%,退出补贴机制。除省、市补助外,费用由区、镇两级财政各自承担。应急预案分三级,由低到高分别为:单月食品类价格指数持续上涨8-10%时,启动三级响应,向城市低保人员每人每月发放副食品补贴8元,农村低保人员每人每月发放副食品补贴5元;持续上涨10-13%时,启动二级响应,向城市低保人员每人每月发放副食品补贴16元,农村低保人员每人每月发放副食品补贴10元,持续上涨13%以上时,启动一级响应,向城市低保人员每人每月发放副食品补贴25元,农村低保人员每人每月发放副食品补贴15元。对生活有困难的大中专学生,也给予适当补贴。补助资金由区教育局调查摸底后,提出补助方案。补贴资金发放到学校,由学校将副食品价格补贴打入学生伙食卡。

(六)减免税费,落实“绿色通道”政策

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继续对整车运输粮食、食用油、蔬菜、禽、蛋、生猪(包括猪肉)、牛羊(包括牛羊肉)、水产品、鲜牛奶等车辆免征普通公路车辆通行费。

(七)加强监测,规范“菜篮子”流通秩序

经贸、农业、物价部门要根据职责分工,协调配合,建立和完善覆盖“菜篮子”主要品种的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制度。按照公开、透明的原则,通过政府和部门网站、主流媒体等传播平台,及时相关信息,加强舆论引导。农业部门对“菜篮子”产品生产环节进行及时监测和预警,引导生产者、经营者合理安排生产和经营活动,稳定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的市场预期。经贸部门要对“菜篮子”产品流通环节进行及时监测和预警,在大型猪肉、禽蛋、蔬菜批发市场建立主要“菜篮子”产品的交易量的日监测制度,加强市场运行的监测、分析和预警,及时掌握市场供求走势,做好市场调剂和调控工作。物价部门要对“菜篮子”产品消费环节进行及时监测和预警,注重市场运行中苗头性、趋势性的问题,发现异常情况要及时发出预警并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确保市场稳定。

五、工作要求

(一)落实责任制度。从全局和政治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副食品生产、保障市场供应、保持价格基本稳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切实落实“菜篮子”区长负责制,充实和完善负责制的内涵。各镇(乡)政府一把手对管辖区内的“菜篮子”工作负总责,并确定一名副职具体分管,列入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列入政绩考核的重要内容。加强组织领导,强化目标责任,明确工作任务,加大人、财、物的投入,做到“三纳入”、“四到位”,即纳入政府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财政预算安排重点项目,机构、人员、资金、责任到位,切实保证中央和省、市、区的各项政策及时落实兑现,“菜篮子”产品供应不断档、不脱销和市场价格基本稳定,保证群众消费安全。

(二)加强督促检查。按照各级政府规定,制定完善相关制度、方案、预案,加强检查督促,不折不扣地落实省、市的政策。各镇(乡)也要制定“菜篮子”各镇(乡)长负责制工作方案。各地各部门贯彻本方案情况应在11月30日前报告区政府。12月10由经贸、农业、物价牵头分赴各地检查督促本方案落实情况。

改制方案篇7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养护转型、管理升级、改革加速、服务提高”的要求,因地制宜、注重实效,加强引导、强化监督,进一步健全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机制,强化农村公路日常管养和预防性养护,推进样板示范路建设,实现公路通行环境“畅、安、舒、美”的总体目标。

二、活动安排

(一)宣传动员阶段(2011年2月)。街道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制定活动方案,深入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二)组织实施阶段(2011年3月至2013年12月)。各管区、村认真查摆农村公路管养工作开展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深入组织开展路容路貌整治、边沟疏通、公路绿化、文明样板路建设、危(窄)桥整治、标准化养护站建设、路田(路宅)分家和公路安保“八项养护工程”。通过活动开展,到2011年底,全街道主要道路基本实现标准化养护,宜林路段全部进行绿化,加强路域环境整治,保障公路安全畅通;到2013年底,完成所有农村公路管养提升工作,实现农村公路“畅、安、舒、美”的总体目标,基本建立符合我街道实际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和运行管理制度,建立稳定的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筹集渠道,实现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正常化和规范化。

街道办事处领导小组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并及时通报情况,保证活动深入扎实开展,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三、工作措施

(一)深入宣传发动。采取发放宣传单、悬挂横幅、喷涂标语等各种有效形式,扎实开展宣传发动工作,做到家喻户晓,深入人心。

改制方案篇8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人口合理有序流动,逐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户籍制度,从而进一步促进本市失地农民和外来人口向城市(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进程,推动我市城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基本原则

1.积极稳妥。户籍制度改革要适应当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城镇化发展的新形势,一切从实际出发,既要大胆改革创新,又要科学稳步推进,充分考虑城区和三县城镇发展差异、政府承受力和城镇资源承载力,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地引导本市失地农民和外来人口平稳有序转移,加快我市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2.以人为本。户籍制度改革要按照自愿原则,充分尊重本市失地农民、外来人口、大学生等人群的转户意愿,切实维护群众利益,不断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确保新增进城转户人员工作生活得到保障,实际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创造活力进一步激发。

3.综合协调。户籍制度改革要有利于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做到户籍制度改革与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城市(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公益事业的发展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城乡经济社会共同进步。

二、户籍制度改革的内容和办法

(一)建立城乡统一的居民户口登记制度

在全市范围内,取消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登记制度,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分为城镇居民户口和农村居民户口。

(二)适度放宽市区落户政策

1.放宽购买商品房落户政策。凡在城区购买60平方米及以上成套商品房的,可凭房产证、购房发票等有效证明(尚未拿到房产证但已实际入住的,凭购房合同、购房发票),申办本人(指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且在市行政区域以外无工作的人,下同)及其无工作配偶和未婚子女户口。

2.放开购买二手房落户政策。本省户籍人口在城区拥有55平方米及以上二手房的,可凭房产证、购房发票等有效证明,申办本人及其无工作配偶和未婚子女户口;外省户籍人口拥有55平方米及以上二手房的,可凭房产证、购房发票、工商营业执照或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认可的与用人单位签订的劳动合同,且具有社保经办机构出具的连续缴纳社会保险费2年以上证明,可以申办本人及其无工作配偶和未婚子女户口。

3.放宽大学生落户政策。省内生源大学专科以上毕业生,允许本人在的合法固定住所、单位集体户、直系亲属或人才交流中心集体户落户;省外生源大学本科以上毕业生,在就业或有稳定生活来源的,可在单位集体户或人才交流中心集体户落户。

4.放宽引进人才落户政策。国家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正式录、聘用,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称资格的人员,以及我市急需的高级技术工人、技师或其他在技术、管理等方面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员,本人可在单位集体户口或人才交流中心集体户口落户;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准许本人及其无工作配偶和未婚子女落户。

5.放宽投资兴业落户政策。凡在我市(市区30万元、经济技术开发区20万元、外商一次性投资5万美元)投资的企业,经有关部门验资核实,且有固定住所的,允许本人及其无工作配偶、未婚子女落户。

6.放宽纳税落户政策。个体私营业主在本市当年纳税5千元或3年累计纳税1万元以上,具有合法固定住所的,凭税务机关出具的完税证明,准许本人及其无工作配偶和未婚子女落户。

7.对失去耕地的“城中村”和“城郊村”的农业人口,按照自愿原则,就地转为城镇居民户口。

(三)实施居住证制度和“蓝印户口”制度

拟在市内务工经商、投资兴业的暂住人口,到达现居住地后,须在3个工作日内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明到居住地派出所办理居住登记。居住30日以上的人员,应当申办居住证。

办理居住证的暂住人口,在居住地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1.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

2.按规定享受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

3.实行计划生育的育龄夫妻免费享受国家规定的相关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4.政府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5.申领机动车驾驶证、办理机动车注册登记手续。

暂不具备办理常住户口条件,在市内连续居住并已办理居住证1年以上,有固定住所、有稳定职业或生活来源、无犯罪记录的暂住人口,可申办“蓝印户口”。办理“蓝印户口”人员其常住户口不予注销。

办理“蓝印户口”的暂住人口,在居住地除享有办理居住证后的权益和公共服务外,还享有下列权益和公共服务:

1.子女接受高中阶段教育;

2.参加专业技术职称的任职资格评定或者考试、职业(执业)资格考试、职业(执业)资格登记;

3.依法承租城镇公共租赁住房;

4.依法参加社区组织和有关社会事务管理;

5.政府提供的其他服务。

三、建立健全相关配套机制

(一)建立健全承包地处置机制。转户居民整户迁入市区落户的,允许5年过渡期内继续保留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转户农民在过渡期或承包期内,自愿将土地交回村委会的,应获得合理补偿。过渡期或承包期满后,土地由村委会收回。

(二)建立健全宅基地处置机制。转户居民继续享有农村宅基地、农房的使用权和受益权。对符合条件的农村宅基地及其地上房屋,颁发《集体土地使用证》、《房屋产权证》等证书。允许农村宅基地、农房进入农房土地交易市场,合法上市流转。自愿退出的宅基地、集中安置后退出的宅基地和房屋,由所在村集体收回,并给予合理补偿。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宅基地、农房置换城市(镇)住房。

(三)建立健全林地处置机制。转户居民迁入市区落户的,允许5年过渡期内继续保留林权,积极引导农民将承包林地(包括林木)依法通过转包、入股等方式,流转给本村的股份制林业经营组织、农户或其他经营主体;对自愿退出承包林地和林木资产的,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过渡期或承包期满后,林地应交回村委会,对有资本投入的林木,给予适当的经济补偿。

(四)建立健全计划生育权益保障政策。转户居民在5年内,继续享有原计划生育政策和享有农村牧区计划生育奖励优待政策、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并由现户籍地人口计生部门负责落实。过渡期满后,执行城镇计划生育各项政策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五)建立健全养老保险制度。已参加新农保的转户居民,允许在3年过渡期内继续选择参加新农保。在城镇就业的,可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未就业的可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同时按规定终止新农保关系,已参保资金按相关规定办理。

(六)建立健全医疗保险制度。转户居民在转户前已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继续在原农村户口所在地享受医疗保障直到年度期满;转户后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动合同并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其他人员参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纳入城市低保对象的,同时纳入城镇医疗救助范围,享受医疗救助待遇。

(七)建立健全教育保障机制。转户居民的子女,享受与现有城市(镇)学生同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和待遇;各级政府要及时将转户居民子女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教育纳入城市(镇)教育发展规划,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调整优化学校布局,确保有学可上。另外,外省籍落户人员子女在我市参加高考的,按有关政策执行。

(八)建立健全住房保障机制。转户居民符合住房保障条件的,可享受城镇保障性住房相关政策;符合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的家庭,可享受廉租住房相关政策;符合城镇低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可享受经济适用住房相关政策;符合城市中等偏下收入住房困难的家庭,可享受公共租赁住房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进入城市(镇)落户人员购置普通商品房。

(九)建立健全就业保障制度。转户居民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可纳入城镇失业登记服务范围,与我市城镇居民享有同等的就业扶助政策;同时,以提升综合素质和转移就业为目标,对劳动年龄段人口进行多种类型、多种层次、多种方式的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促进转户居民由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

(十)建立健全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保障制度。转户居民中符合当地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救助政策的,按照属地管理原则,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原农村五保对象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日常生活确有困难,需要集中供养的五保户进入当地福利机构集中供养。

(十一)建立健全优抚保障制度。转户居民子女在转户前应征入伍的,服役期间和期满后享受城镇入伍义务兵的优待和安置政策;转户居民中的烈属、牺牲病故军人家属执行城镇烈属、牺牲病故军人家属的定期抚恤金标准,并享受相应的优抚优待政策。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市政府主管副秘书长和市公安局相关负责同志任副组长,市发改委、教育局、公安局、民政局、司法局、财政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国土局、规划局、建委、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局、农牧和扶贫开发局、林业局、卫生局、计生委、法制办、工商局等部门分管负责人为成员的市户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公安局。负责组织、指导、协调全市户籍制度改革工作,制定户籍改革实施方案,组织实施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的具体工作,配套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大力提高城市(镇)承载能力,确保户籍制度改革有序过渡。

(二)明确部门责任。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密切配合,加强协作,衔接上下,抓紧制定细化相关配套政策,确保各项改革措施落到实处。要搭建土地(草场)流转服务平台,负责办理转户居民土地、草场、林地、林木以及宅基地、农房的处置和补偿事宜,切实防止转户居民权益受损,防止土地、林地闲置和撂荒;要研究出台转户居民附着在原集体经济组织上的各类权益保障办法,鼓励以股权等形式予以确认和延续。要研究出台转户居民特别是失地转户农民的养老保障办法,尽可能在征地拆迁补偿时一并考虑。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持续加大城市(镇)道路交通、给水排水、供热供气、邮政通信、环境保护、文教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度,大力提高城市(镇)承载能力,尽力满足城市(镇)新增人员的基本生活需求,切实保障城市(镇)的协调有序发展。具体办法和补偿标准由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后报市政府批准实施。发改部门要负责户籍制度改革相关政策措施的协调平衡;公安部门要认真落实户籍管理各项政策规定,做好具体实施工作;财政部门要积极筹措资金,为顺利推进改革提供保障;住房保障和房产管理部门要根据城市(镇)发展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做好住房保障工作;农牧和扶贫开发、林业、国土部门要制定土地、草场、林地、林木的承包经营和农村宅基地、农房处置的相关政策,引导依法流转;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要积极落实就业和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相关政策,促进新落户人员就业,及时参保;民政部门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落实好最低生活保障等有关政策;教育部门要安排好城市(镇)新落户人员子女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卫生部门要加强城市(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积极落实新农合制度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相关政策,为城市(镇)新落户人员提供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计生部门要建立完善生育政策界定程序,提供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改制方案篇9

一:改造目的

实现光整机入出口防皱辊全行程任意位置定位,并显示实际高度值。

二:改造方法

1、增加2只绝对值编码器位于同步齿轮轴外端,用于检测升降高度。

2、增加2套比例阀用于控制升降高度。

3、增加2个模拟量输出通道用于控制比例阀。

4、安装绝对值编码器、比例阀及模拟量输出模块,敷设控制和通讯电缆、接线等。

5、编写相应控制程序并调试。

三:所需资材

1、绝对值编码器(带柔性联轴器)2只。

2、比例阀2套。

改制方案篇10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政〔20**〕82号),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确保我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顺利开展,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确立农民的经营主体地位,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保障收益权,规范森林资源流转行为,创新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调动广大农民和社会各界参与林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解放和发展林业生产力,促进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加快林业生态市建设步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二)基本原则

1.尊重历史,保持政策连续性。稳定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以来落实的林权,不打乱重来,保持林业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妥善处理各种历史遗留问题,对权属不清的依法确认、协商解决,确保林区社会稳定。

2.权益平等,尊重群众意愿。充分发挥农民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中的主体作用,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改革的内容、程序、方法、结果要向群众公开,确保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通过多种形式使每个村民平等享有权益。

3.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各乡(镇、区)根据实际情况,通过民主决策,自主选择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方式,自主确定经营管理形式。实行分类指导,不搞“一刀切”。

4.综合配套,系统推进。把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与创新林业管理体制和服务体系有机结合起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确保改革达到预期目标。

二、改革范围、总体目标和主要形式

(一)改革范围

本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范围包括全市集体所有的林地林木,重点是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尚未明晰的集体林以及市政府规划的宜林地。国有林地林木暂不列入本次改革范围。集体林地林木权属有争议的先行调处,再进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二)总体目标

通过改革,基本建立起产权归属明晰、经营主体到位、责权划分明确、利益保障严格、流转程序规范、监管服务有效的现代集体林权制度,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逐步形成集体林业的良性发展机制,实现资源增长、农民增收、生态良好、林区和谐的目标,力争到20**年底基本完成明晰产权、确权发证的主体改革任务。

(三)主要形式

在坚持集体林地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依法对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进行确认,明晰到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或其他经营实体,确立农民或其他经营实体的经营主体地位,并依法签订林地林木承包(流转)合同,明确双方的责、权、利。及时进行现地勘验,确定四至界限,依法进行林权登记,颁(换)发林权证书,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

1.村集体经济组织可保留少量的集体林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依法实行民主经营管理。要按照“分股不分山、分利不分林”的原则转换经营机制;也可以通过承包、租赁、拍卖等形式确定由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或其他经营主体经营,实行股份合作,所得收入按规定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进行分配,均股均利到人到户。对利用贷款营造的集体山林,在落实经营主体时,必须按照“债随林权走”的原则明确债务偿还主体,落实抵押物。

2.妥善处理已经流转的集体林地、林木。集体经营的林地、林木已采取招标、租赁、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流转给集体经济组织内部成员承包、内部自由组合、联户承包或其他社会经营主体依法承包,凡程序符合法律规定、承包或流转合同规范的,要予以维护;承包或流转合同不规范的,要予以完善;不符合法律规定的,要依法纠正。

3.落实“谁造谁有,合造共有”的政策。自留山和责任山撂荒后,由集体收回统一组织造林的,可由集体与农户协商确定比例分成。“四荒”拍卖进行经营权流转的,要依法确权发证。

4.家庭承包经营。对集体统一经营的商品林,可按人口折算,分包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户为单位划片承包经营,或有组织联合承包经营。

5.对于公益林,可以采取以下三种形式进行改革。一是把公益林的产权落实到村组,由村组集体管护经营;二是将其产权明晰到农户,由农户管护经营;三是将其产权明晰到联户,由联户管护经营。不论采取何种形式,都要做到均山均林,让农民确实得到利益。

6.对不宜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林地,可以通过均股、均利等其他方式落实产权。

无论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召开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经2/3以上成员或村民代表同意。

三、工作步骤

(一)组织准备阶段

1.成立机构。为确保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顺利推进,市政府成立林改领导小组和林改办公室,负责全市林改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工作协调。各乡(镇、区)也要成立相应机构,配备专职人员,具体承担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日常工作。

2.宣传发动。广泛深入开展宣传发动,调动广大干部群众参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的积极性。各乡(镇、区)要召开动员会,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全面安排部署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

3.调查摸底,制度方案。各乡(镇、区)要根据实际情况,认真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工作,准确掌握情况,结合本方案科学制定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方案。各乡(镇、区)林改方案要上报市林业部门审批备案;行政村的林改方案,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村民会议2/3以上成员或者2/3以上村民代表表决通过,报乡(镇、区)审批备案。

4.组织培训。各乡(镇、区)要有重点地组织好林改骨干培训,使所有参与林改工作的人员充分认识林改的目的和要求,熟悉林改的程序和步骤,掌握林改的政策和方法,并能在改革中正确运用,确保改革严格依照法定程序规范操作。

(二)勘界确权阶段

1.实地核查。在市林业部门的指导下,由乡(镇、区)抽调专业人员组成工作组,利用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成果(图表资料),对各乡(镇、区)、村组的集体林地和林木现状进行实地调查核实,确定林地四至边界、面积及林木株数、蓄积,把林地所有权、使用权及林木所有权落实到山头地块,并按照统一要求绘制图表。

2.公示结果。完成集体林地和林木实地核查之后,将调查核实情况进行公示,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制定切实可行的分类改革方案,张贴招标公告,确定标的和承包期限,公开招标。属乡(镇、区)集体所有的林地和林木在乡(镇)政府、区管委会所在地公示,属村组集体所有的林地和林木在各村组张榜公示。

3.勘界确权。根据林改方案的要求,组织村组干部和林业技术人员现场核实山林权属、勘定面积和四至界址。外业勘界采取1:10000地形图勾绘和实地丈量(GpS)的方法,绘制出详细的地形图和小班图,标明林地位置、林种分布等。要将勘测结果和发包结果在村、组显著位置张榜公示,涉及相邻集体经济组织或国有单位的,在所属乡(镇)政府、区管委会所在地公示。公示时间不少于30天,实行两榜定案。

4.调处纠纷。对林权争议或林权流转过程中引发的矛盾纠纷,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依法调处”的原则,制定切实可行的调处预案,明确各自的工作职责,加大纠纷调处力度。对历史遗留问题,本着“尊重历史、依法办事、妥善处理”的原则,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广泛听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通过协商等办法妥善解决。

(三)建档发证阶段

1.登记备案。对经公示无异议的林权,按照林权改革方案将纳入林改的林地或林木,通过承包、拍卖、租赁等形式分别落实经营主体,明晰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重新签订或补充完善承包、拍卖、租赁等经营合同,并以乡(镇、区)和村(组)为单位造册登记,形成完整的集体林改资料报乡(镇、区)备案。

2.审核输机。林地和林木产权明晰之后,各乡(镇、区)要对林权权利人申请登记办证资料进行审核,确认无误并签章同意后报市林业部门申请登记办证。市林业部门对申请办证资料再次进行审核,经审核认定符合办证条件的,将相关文字信息和数据输入计算机。市林业部门要将输机有关内容和以村为单位的林地使用权、所有权,宗地图制成公示表,在相关乡(镇、区)、村组公示,公示时间为30天。

3.颁发证书。公示无异议的,市林业部门要及时将林权登记申请材料报市政府审批。按照有关规定和程序核发全国统一制式的林权证书。全市统一采用1:10000地形图作为外业调绘和内业宗地转绘底图,林权证附图用宗地转绘图作底图,通过计算机扫描制作。发放林权证时要做到图、表、册一致,人、地、证相符;核发新林权证后,原有的林权证要依法予以注销。

4.建立档案。根据档案管理的有关政策,按照客观、完整、准确、系统的基本要求,把林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文件、方案、图表、记录、声像、数据等各种形式和载体的原始资料及时整理造册、立卷归档、分级保管。林改档案实行市、乡、村三级保管制度,档案管理要有专房或专柜。市林业部门在归档保存的同时,要将一套原件移交市档案馆保存。

(四)检查验收,总结表彰

1.自查整改。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自查工作以乡(镇、区)为单位,对已完成林改的村,由所在乡(镇、区)组织验收组,按照全省统一检查验收标准和办法,逐项进行验收。自查工作结束之后,写出林改工作总结和验收申请报市林改办。

2.检查验收。在各乡(镇、区)自查整改的基础上,市林改办组成检查验收小组,对各乡(镇、区)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进行全面量化考评和检查验收,合格后报请**市、**省林改办检查验收。

3.巩固完善。市林业部门和各乡(镇、区)要结合林改后千家万户造林、营林、护林、发展林业和林地经济的新形势、新特点,积极引导林农采取多种形式,建立民间护林防火和病虫害防治组织,组建新的经营实体,健全保护森林资源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林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

4.总结表彰。检查验收结束后,市林改领导小组将对这次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进行全面总结,并表彰奖励工作突出的单位和个人。

四、运行机制和职责分工

为把林改任务落到实处、抓到细处,要按照“市政府直接领导,乡(镇、区)组织,村组具体操作,部门搞好服务”的原则,在全市自上而下建立起职责明确,突出效能的工作推进机制。

(一)建立分级负责的领导机制

市林改领导小组负责统一部署我市林改工作,贯彻落实省、**市有关林改意见,制定全市林改实施方案,审核各乡(镇、区)林改方案,组织落实各项林改工作。市林改办负责检查督导各乡(镇、区)的林改工作,配合**市林改办搞好各乡(镇、区)林改检查验收工作。各乡(镇、区)林改领导小组负责领导本乡(镇、区)林改工作,制定林改意见和实施方案,落实林改政策,并做好林改自查验收工作。

(二)建立分工协作的工作协调机制

市林业部门负责林改方案审定、操作规范和业务培训、政策法律咨询、林权登记、换发林权证书等。市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要研究出台减费让利、资金扶持等优惠政策,加强对林改和林地资源开发、生态公益林保护等资金保障。市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要按照精简效能的要求,从机构和编制上保证林业部门正常开展各项工作。市监察部门要建立健全林农负担监测、举报及检查监督机制,确保不因林改增加林农负担。市档案部门要为林改搞好档案管理服务指导工作,按照规定做好林权档案接收进馆工作。各新闻媒体要积极宣传报道集体林改的意义、法律、政策和各乡(镇、区)在改革中总结出来的好经验、好做法等,加大林改宣传力度,营造林改舆论氛围。市民政、国土、建设、交通、水利等部门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积极主动支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形成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整体动力。

(三)建立自上而下的督导检查机制

市林改领导小组在配合**市林改督导组工作的同时,也要成立督导组,重点对林改等落实情况进行全过程督导检查。同时,邀请市人大、政协对林改工作进行视察和工作监督。

(四)建立运转高效的工作联系机制

各乡(镇、区)林改领导小组要及时向市林改办上报林改进展情况,原则上每月一报。阶段性工作基本完成后,要写出详细的总结汇报。对于林改中需要请示、报告的重大问题,要按程序逐级请示、报告。各乡(镇、区)要办好工作简报,及时向市林改领导小组和市林改办上报信息。市林改领导小组要适时召开经验交流会、座谈会,总结好的经验,推广好的办法,推动改革工作。

五、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有序开展工作

各乡(镇、区)要切实加强对林改工作的组织领导,采取分片包干的形式,落实责任。同时,在组织发动、规范操作、林权纠纷调处以及林改重大问题的研究解决等方面充分发挥作用,确保不发生集体上访等突发事件。

(二)保障资金,落实工作人员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时间紧,任务十分繁重。各乡(镇、区)和财政等有关部门要安排落实好工作经费,促进林改工作顺利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政策性、技术性和社会性很强,各乡(镇、区)和有关部门要挑选责任心强、甘于奉献、群众信得过的、认真负责的同志,组成林改工作班子,保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工作成效。新晨

(三)规范操作,确保林改质量

在此次林改工作中,各乡(镇、区)要严格按照政策,认真执行,实行阳光作业,严禁暗箱操作。同时,借鉴其他县(区)、乡(镇、区)林改的成功经验,结合本乡(镇、区)实际,因地制宜制定切实可行的操作办法,确保工作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