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意见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00:32

辅导员意见篇1

关键词:辅导员五个作用角色意识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当下“90后”大学生即伴随中国社会经济体制转型阶段成长起来的一代成为高等教育的受众群体,这就对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中央2004年16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主体是学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和班主任。”“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一般情况下,大部分地区辅导员职责包含了班主任的职责。

这不仅要求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教育背景、教育策略都要不断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更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力军――辅导员队伍不断探索掌握当前高校学生思想观念的特点,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效能,培养新一代合格主义国家社会公民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优秀人才。高校政治辅导员作为大学生德育工作的骨干力量,扮演着学生政治上的指导者、思想上的引导者、行政上的管理者、心理健康上的辅导者和生活上的服务者等多种重要角色,他们为维护高校的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成长成材、实施国家的人才战略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时期,为了更好地发挥政治辅导员的作用,使高校政治辅导员不断实现向专业化、职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的目标,应加强辅导员素质的全面化、知识的综合性,不断实现其角色的转换。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引路人,既是知心朋友又是人生导师,除了做到善于学习、深入学生、勤于思考之外,作为一名辅导员,还要充分发挥“五个作用”。

一、注重发挥辅导员的桥梁作用

辅导员作为学校和学生家长之间沟通与交流的载体,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每一个学生都背负着一个甚至几个家庭的殷切期望,在平时的工作中,辅导员要注意做到细致、敏锐,通过学生异于平常的言行洞察揣测、深入了解其身心的变化,及时与家长联系进行核实、沟通,充分发掘利用亲情的力量和优势,确保学生身心健康的成长成才,打造学校、家长、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模式。辅导员同时还是学生和专业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辅导员又要经常性地深入课堂,每周至少有两次进课堂安排,在监督检查学生到课率、听课情况的同时听取其对任课教师授课的意见和建议,将情况综合后及时反馈给学院领导及任课教师。

二、注重发挥辅导员的明灯作用

辅导员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与教育督导过程中主要肩负着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角色。针对大学新生“90后”一代日益增多且大都是独生子女又刚步入大学校门的情况,辅导员要经常深入宿舍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掌握学生的思想情况,及时发现学生思想中存在的问题,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帮助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信念及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协助他们进行人生规划。在这一过程中,着重注意避免空洞说教,以知心朋友的立场和姿态把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构建大学生自我和谐发展结合起来。

三、注重发挥辅导员的标尺作用

辅导员工作是一项政治性很强的工作,因此辅导员要加强自身的政治修养、做好学生的表率,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中注意一言一行,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影响和感召学生。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一部分,应牢记“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为首,育人为本”、“立德树人,润物无声”的教育宗旨,秉承“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理念,履行“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职责;按照十六号文件提出的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要求,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做到多看、多问、多做、多想,通过阅读管理学、教育学和思想政治理论方面的各种书籍等多种方式提高业务水平、政治水平、政策水平、理论水平、个人修养、工作方法。

四、注重发挥辅导员的朋友作用

十六号文件提出的“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在践行这一方针时,重点关注部分弱势学生。部分学生在进入大学之前往往对自己的期望值很高,一旦遇到挫折,如成绩落后、感情失意、经济压力、家庭变故等,便自认为遭遇了生命中无法逾越的挫折和打击,无法承受梦想和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从而产生无法面对的挫败感,甚至有可能酿成无法估计的后果。针对这部分学生的情况,辅导员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工作关口前移,善于利用心理疏导引导学生的负面情绪,做到多关注、多思考、多交流。在与学生交流时,做到主动沟通,同时充分调动一切可以使用的沟通平台,例如短信息、QQ、mSn等现代信息交流媒介,避免了很多学生不愿意当面表述的尴尬,可以更好地探知学生的真实思想状况。

五、注重发挥辅导员的细微作用

辅导员工作是纷繁复杂、细微琐碎的,更是多样化的,而辅导员的工作对象――“80后”、“90后”大学生的思想状况更是日趋复杂的,要想把工作做得更好,工作方法的创新更贴合实际,就要结合学生特点。首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好的形象,作为辅导员本身,要拥有工作热情和责任心,要保证充分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以学生成才为己任,制定好每一星期、学年的工作目标,充分调动、发挥每个学生特别是学生会主要学生干部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工作效率。还要利用各种机会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充分调动宿舍长这一老师与同学的联系载体的力量,缩小与他们之间的心灵距离,主动关心、亲近学生,要与他们敞开心扉,交心谈心,坦诚相待;对学生的困难尤其是家庭贫困生、心理弱势生等要热情帮助,对出现的细小问题要及时解决。同时在处理日常同学之间矛盾等问题时要做到实事求是、公正严明、秉公办理,热爱、了解、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公正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日常的评优评奖工作中奖惩分明,弘扬正气,使好人好事得到表扬和支持,不良倾向得到批评和纠正,这样才能树立起较高的威信,才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风气。

此外,还要克服对辅导员认识简单化的弊端,要有扎实的工作作风,要深入班级、深入基层、注重细节,秉持公平、公正的态度处理日常生活工作实践。不断创新工作方法,敢于克服工作中的困难,想方设法使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创新相结合,继承吃苦奉献精神的同时要根据学生情况多元化、生活网络化的特点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切实按照“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要求,牢固树立责任心、事业心、使命感,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

参考文献:

[1]游永恒.大学生心理咨询案例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刘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陈琦,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辅导员意见篇2

【关键词】民办高校;满意率;辅导员管理;自我提升

1.分析范围

本分析报告主要结合重庆市部分民办高校满意工程预评结果从辅导员以及学生自我提升两大板块展开调查。辅导员板块包括1.为人师表,2.敬业精神,3.常规管理,4.教育引导;学生自我提升板块包括1.素质教育,2.专业学习,3.实训实作,4.顶岗实习,5.拓展培训,6.全面发展。

2.数据分析

2.1辅导员满意情况分析

辅导员处于高校教育工作的主要位置,对于学生做人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故我们选择了辅导员的为人师表,敬业精神,常规管理和教育引导进行调查分析。

2.1.1辅导员的为人师表

从表2.1可见学生对辅导员的为人师表表示满意,满意率和较满意率分别达61.94%和32.34%,不满意率为5.72%,主要原因可能是因为部分辅导员未能注意个人形象,同时也未能意识到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模范作用。90后学生具有极大模仿性,对于一些他们尊敬的人他们会模仿其行为和举止,可一旦教师做出他们认为不合理的行为,那么将在他们心里形成不可抹灭的坏印象。所以“为人师者,必先正其身,方能教书育人,此乃师德之本也”。

2.1.2辅导员的敬业精神

从表2.1可见我们学院的辅导员具有较高的敬业精神,不满意率只有6.09%。辅导员工作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份极具挑战性的工作,作为年轻的80后,我们具有一种奋斗拼搏的精神,所以在处理学生工作中能够积极进取,同时也让学生看到了我们可敬的一面,但由于部分辅导员年龄较大,对工作缺少激情,很少和学生交流,造成了6.09%的不满意率。

2.1.3辅导员的常规管理

从表2.1可见学生对辅导员的常规管理不满意率较高,达到了10.95个百分点,在走访宿舍中我了解到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因为1.班会安排太多,同时形式单一,枯燥,造成学生的厌烦。90后比较喜欢新奇的东西和形式,同时他们也不太喜欢老师占用他们太多的业余时间,他们的时间更多花在了游戏与恋爱之中;2.部分老师讲话拖泥带水,往往简单的东西被反复讲解[1];3.学校的事务,通知太多,造成辅导员经常在通知事情,学生误以为老师没有良好的安排和计划[2]。4.学校的各种办事程序复杂,造成学生的厌倦,比如请假。

2.1.4辅导员的教育引导

从表2.1可见学生对辅导员的教育引导不满意率也较高,达10.67%,造成这样高的不满意率主要原因有:1.辅导员的专业知识不高,好多都不是本专业的老师,所以在给他们答疑的时候不能尽善尽美,2.部分辅导员没能意识到他们在高校教育中的三种角色,首先是领路人,我们辅导员经常和学生接触,我们的一言一行并成为了学生地楷模,“师不良,生无为”这是我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之一[3]。其次我们还是学生的人生顾问,作为德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帮助学生建立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生不为,师之过”这是我对德育工作的认识之二,同时我们也是一名服务者,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学校,服务于学生。

2.2学生自我提升满意率分析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于渔”。作为高校辅导员重在引导,教授学生学习方法。故我们从素质教育,专业学习,实做实战,技能拓展和全面发展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2.2.1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最早是在两千多年前由孔子提出,而后1983年左右倡导“着眼于未来,着力于素质”,并于1983年制定了一个非常完整的学校的素质教育大纲[4]。可以说我国的素质教育已经进行了很久,但民办高校学生对素质教育这一块的满意率却很低,只有47.73%,大部分集中在较满意上,归结原因主要是:1.素质教育目前在我国,尤其是内陆和广大西部地区并没有真真落实到位,本本主义,教条主义依然盛行,成绩依然是作为衡量一个学生好坏的标准,各项评优依然以学习成绩来做定论。2.民办高校学生层次不一,许多学生甚至未能真真理解素质教育,3.学生积极性不高,就算学校开展了各种课外拓展活动,参与性也不高,4.辅导员未能做好引导,动员工作,造成学生未能感受到民办高校的素质教育。

2.2.2专业学习

由表2.2可见学生对于专业学习的满意度也较低,只有41.51%,主要原因可能是由于1.老师自身的文化不高,2.学生基础太差,怎么教也听不懂,3.老师无社会实际工作体会,教育与社会分离。

2.2.3实做实训

由表2.2可见学生对实做实训不太满意,较满意的有42.59%,不满意的占16.05%,主要原因可能是1.实做实训时间太少,2.班级人数太多,实训期间老师无法面面聚到,3.实训设备不够。

2.2.4顶岗实习

由表2.2可见学生对顶岗实习满意率较低,仅为30.18%,不满意率高达19.74%。主要原因是学校和学生重视程度不高,同时民办高校因为自身性质,顶岗实习单位不愿意提供足够岗位和足够锻炼的机会。

2.2.5拓展技能

由表2.2可见学生对拓展技能满意率较低,仅为39.33%,不满意率高达19.89%。分析原因有第一,民办高校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学水平不高,学生觉得学不到东西;第二,学生水平参差不齐,教学难以统筹而论;第三,民办高校教学成本把控很严,在效益与支出两方面难以持平。

2.2.6全面发展

由表2.2可见,学生对于全面发展满意度较低,仅占40.89%,不满意占12.92%,据我所知原因如下:1.课程太多,学生的大多数时间已被学业占用,无更多精力提升其他方面才能,2.学校社团,学生会,校团委活动太少,学生的锻炼空间狭窄。

3.相关建议

3.1辅导员板块

辅导员是与学生接触的一线员工,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发展,所以学校应该设立专门针对辅导员的培训,加大对辅导员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培训,同时加强师德师风建设,重惩师德败坏人员,其次应该增加辅导员的福利待遇,减少辅导员的流失率。

3.2学生自我提升板块

学生是学校生存的根本,学生能否学有所为也直接关系学校的兴衰存亡,结合我的分析以及了解,我觉得我们应该从如下几个方面提高学生的满意率:1.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招聘一批有学识,有社会工作经验的老师,而不是刚走出大学校门的年轻老师,2.紧密联系社会,教育结合社会,我们属于职业院校,那么我们所授予他们的应该是一种技能,而不是理论,3.多联系企业,结成校企联合教学,增加实训实习的岗位,4.控制招生,不能一味的贪多,而忽略了学生的基础,应区分初高中学生,可以通过入学考试相应分为初级班,中级班,高级班进行教学。5.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参考文献:

[1]唐红超.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模型构建与实践探讨[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7:71-72.

[2]马国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燕山大学学报,2006:133-134.

辅导员意见篇3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班主任关系管理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辅导员应当努力成为学生的人生导师和健康成长的知心朋友。

一、中国高校辅导员班主任角色之辨

1.角色任务相同、称呼不同的教育发展史源流分析

我国高校辅导员、高校班主任名称在角色任务相同的情况下出现了混用。高校班主任在《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中叫高校辅导员,这是由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决定的。班级教育形式最早产生于15-16世纪的欧洲,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描述。18、19世纪成为欧美各国学校的主要教学形式。我国最早诞生于京师同文馆,设立“正提调”、“副提调”进行管理班级、辅助教学。发达国家完全学分制后就不存在这样的班级组织了。不过,班级在我国高等教育中一直保留下来,辅导员这种教育管理形式也保留下来。我国学分制改革后,有的学校取消了班级建制,尝试按楼来管理,突破班级界限。

2.年级辅导员、班主任共同存在协作及存在的现实

2004年8月2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以下简称《16号文件》),2006年7月23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两个重要文件均对辅导员、班主任的角色及工作任务进行了界定。

(1)辅导员、班主任不同角色,不同工作职责。“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辅导员在党建、共青团、心理健康、就业指导、生涯教育、品德教育、社会实践、公益活动等方面开展以年级或者院系为单位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在“思想、学习、生活”方面指导,强调以班级为单位,开展学业指导、生活关怀、思想动态把握等工作,做到无微不至。工作的内涵都是以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象的广泛性有所区别。

(2)辅导员年级建制,班主任班级建制。《16号文件》指出“要采取有力措施,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院(系)的每个年级都要按适当比例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每个班级都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鼓励优秀教师兼任班主任工作。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教育部重视辅导员工作,同时要求配备兼职班主任。

(3)辅导员、班主任关系。《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第五条……(六)以班级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班集体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组织力量;(七)组织、协调班主任、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组织员等工作骨干共同做好经常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在学生中间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辅导员对班主任和思想政治课教师和组织员的“组织、协调”作用。文件还指出,辅导员“以班级为基础”的工作职责,在现实工作中,有的班主任来自专业教师岗位或者其他管理岗位,辅导员在组织协调过程中,出现班主任不支持的情况,有班主任出现抵触情绪,导致班级工作不能顺利开展到班级。

二、近十年贵州省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研究

贵州省2005年5月8日下发《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05]10号文件),提出“着力建设一支高水平的辅导员、班主任队伍。高等学校根据需要,配足、配好辅导员、班主任。专职辅导员应按1:200的师生比配备,保证每个院系的每个年级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要为每个班级选拔配备1名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兼职班主任。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辅导员、班主任、完善辅导员、班主任考核和表彰奖励办法。”贵州省主张配备辅导员,再配备“兼职班主任”,未对辅导员与班主任的工作和管理层级关系进行规定。2005年6月16日,《贵州省教育厅中共贵州省委教育工委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黔教社发[2005]190号)文件出台,规定“各高等学校要根据实际工作需要,科学合理地配备数量足够的辅导员、班主任。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备,保证每个院(系)都有一定数量的专职辅导员。同时,每个班级要配备一名兼职班主任”。贵州省明确提出了辅导员、班主任是两个工作角色。文件未对辅导员、班主任各自的工作任务和关系进行清晰的说明。

三、贵州理工学院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及管理

1.加强宣传教育,明确角色关系,提高辅导员班主任认识,清晰自己的定位

主管辅导员与班主任的职能部门加强对辅导员班主任角色及工作职责、工作关系方面的宣传教育,使辅导员班主任铭记自己的角色定位和工作职责,加强合作。贵州理工学院的辅导员班主任关系没有超出国家和贵州省规定的关系,有依据执行依据,积极执行国家和贵州省颁布的相关工作规定。在执行的基础上追求创新创造,开展富有院系和班级特色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2.加强制度建设

(1)工作制度。在制度的设计上,主管部门清楚规定辅导员、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包括年级管理、班级管理、年级工作内容、班级工作内容等等。建立辅导员与班主任的沟通机制,班主任定期和不定期的向年级辅导员提交工作记录或者口头陈述班级工作情况,紧密合作。辅导员定期和不定期召开班主任工作例会,进行班主任管理。

(2)考核制度。在已有工作制度基础上,加强对辅导员和班主任工作的考核,以考核促进队伍建设。第一层级的考核:考核院系;第二层级:主管部门建立针对辅导员班主任的考核管理办法;第三层级:学评教。以学生为评价主体的考核办法。

(3)完善辅导员班主任的成长路径,促进辅导员班主任职业生涯的发展。开展辅导员班主任职业生涯管理工作,为辅导员和班主任的成长建立和完善机制,包括晋升、留学、考察、培训的方面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促进辅导员班主任职业生涯的发展。

总之,作为新建高校,无论从制度建设还是队伍建设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要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加强辅导员班主任队伍的建设与管理,使其成为一支高效率的政工队伍。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

[2]《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24号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令第24号

[3]《中共贵州省委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意见》(黔党发[2005]10号文件)

辅导员意见篇4

关键词: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

高等学校学生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骨干力量,在大学生人生发展,心理健康教育引导,成长成才,就业创业,维护高校安全稳定等方面肩负着重要的职责。

1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从辅导员制度建立以来,历经了“政治指导员”、“政治辅导员”、“辅导员”等演变进程,随着时代的前进,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进行,高校辅导员角色内涵也在不断发展。进入21世纪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2006年,教育部公布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上意见和规定都指出了高校辅导员的职责、定位,提出了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了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提出要鼓励和支持一批骨干攻读相关学位和业务进修,长期从事辅导员工作,向职业化、专家化发展。由此可见,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发展已是一个必然的趋势,通过专业化建设,才能提高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增强辅导员队伍的活力,保持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和连续性,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成效,更好的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服务。

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具体含义包括:①高校辅导员既有规定的学历标准,也有必要的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和职业精神要求;②要有高校辅导员教育与培养的专门机构、专门教育内容和措施;③高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既是一种状态,也是一个必需不断深化的过程。辅导员专业化,需要辅导员不断增长专业能力、专业道德、专业自主意识,并最终使辅导员真正成为一个职业,进而以专业人员身份得到社会的承认。⑴

2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现状⑵

2.1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

辅导员队伍知识结构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辅导员人员来源的多样性,普遍的认识是辅导员岗位的工作都是日常事务性工作,专业方向的要求不高,任何人都可以做。从目前来看,高校普遍引进硕士研究生担任辅导员,其学历结构较为合理,但是,辅导员的专业多种多样,其知识结构的不尽合理,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引导,学生管理技巧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够。

2.2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辅导员工作内容众多,事务繁琐,责任重大,任务艰巨。辅导员普遍感觉工作非常辛苦,却找不到成就感,个人将来的发展不明朗,从级别、职称、待遇等方面相比专任教师,感觉有差距等等,这些现状影响了辅导员对岗位的认识和热爱。绝大部分辅导员认为这个岗位是一个过渡性质的岗位,缺乏必要的工作热情,工作上的理论研究和工作力度不够。

2.3辅导员的个人发展不明朗。

目前,高校对于辅导员的个人发展的有关制度的落实不够。相比专任教师,辅导员在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学习培训等方面处于劣势。在职称评定中,以专任教师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量来要求辅导员,而辅导员工作繁琐,在教学、科研上的时间和精力远远比不上专任教师。由于目前高校的辅导员管理体制和培养制度不够健全,政策不够完善,使辅导员在行政职务晋升上也相对不利。因此,很多辅导员工作几年后,只能通过其他方法转岗,谋求事业的更好发展,这也影响到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

2.4辅导员的待遇偏低。

当前,辅导员的薪酬主要为工资和岗位津贴,而专任教师除了以上收入以外,还有课时补贴等其他收入;在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强度和重要性不亚于专任教师,但获得的薪酬回报却要低一些,这不利于提升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

2.5辅导员的职责大,工作多。

高校辅导员是学生工作第一线的战斗员,凡是和学生有关的任何事务工作都可以由辅导员来做,教务处、学工处、财务处、保卫处等职能部门与学生有关的各项工作都落实到辅导员层面,因此,辅导员就承担了诸如学生考试事务管理,学生日常行为管理,指导宿舍建设,学费催缴,贫困生资助等等大量事务性的工作,根本就没有时间和精力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生心理引导、学习教育等主要工作,而这些工作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

3加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途径

3.1加强辅导员队伍思想教育建设。

高校辅导员的主要工作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他们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辅导员通过各种形式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这就对辅导员本身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加强思想教育,是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根本之所在,是打造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学工队伍的必要措施。

通过理论学习、社会实践、经验研讨等各种形式,紧跟时展,丰富理论内涵,创新性的开展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升辅导员自身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增强责任意识,夯实辅导员职业认同感,提高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法、技巧和能力,更好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⑶

3.2建立辅导员队伍职责细分机制。

现阶段,高校辅导员承担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被弱化的现状,可将辅导员分工为两类,一类为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其工作内容主要有学生党团建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引导、学生干部管理、职业规划教育、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等;一类为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其工作内容主要有学生日常管理、学生奖惩、贫困生资助、一般性突发事件的处理等内容。以上两类辅导员的工作可相互融合,相辅相成。通过辅导员队伍职责细分,可以将辅导员从忙乱无序的工作状态中解脱出来,科学、合理的设立辅导员相应的岗位职责,明确职责,强化专业意识,提高工作成效。

3.3严格辅导员队伍准入制度。

建立科学的选拔机制,坚持以人为本,严格选拔程序,优化选拔标准,从政治、业务、综合素质等方面进行全面、科学的选拔。辅导员的工作内容丰富多彩,这就要求辅导员性格开朗、思维活跃、稳重,组织、协调能力好,沟通表达能力强,富有爱心、责任心,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针对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和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各自的工作内容,确定不同的选聘专业要求。把政治上可靠、业务上优秀、学历高、素质高的思想政治教育类专业的人才充实到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岗位上来,充分利用专业优势和技能深入、持续的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于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则侧重在服务意识、工作责任心、工作效率等方面进行评价和选拔,能高质高效的完成各项事务性工作。在个人发展方面,学生事务管理辅导员侧重从行政管理方面发展,而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侧重向专职教师方向发展。

3.4建立辅导员专业化教育体系⑷

结合辅导员专业化的具体要求,建立专业化教育体系,组织辅导员开展系统的专业学习和培训。要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政治学、社会学、心理素质教育、创业就业等专业知识,还要掌握思想政治教育、就业服务与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等专门技能。指导辅导员确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某一方向为自己专业发展的领域,在这一领域不断学习、实践、研究和提高,从而成为相应领域的专家型学生辅导员。

3.5搭建辅导员队伍学术创新平台。

在辅导员论坛的基础上,组建辅导员协会,创新辅导员组织形式,拓展辅导员学术交流渠道。通过辅导员协会开展辅导员工作的理论研究、经验交流,争取校内有关职能部门的支持,设立辅导员科研课题奖励基金,扶持辅导员开展相关课题的立项研究。

可把有关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项目整合,组建新的辅导员教学管理团队,其成员以辅导员为主,根据学生工作内容的不同,团队可划分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业就业指导、心理健康服务等若干方向,团队成员既可承担相应方向的教学任务、科研任务,又可履行具体的学生教育、服务职能,体现了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教育精神。

3.6形成辅导员队伍奖励表彰制度。

为表彰先进,进一步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形成院系、学校、省级教育管理部门的辅导员队伍建设多等级的高校辅导员队伍奖励表彰机制和制度。通过这些机制和制度,对在培育和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帮助大学生排忧解难、维护学校安全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重要作用,涌现出的爱岗敬业,热爱学生工作,乐于奉献,勇于开拓创新,业务能力强的优秀辅导员,预以表彰奖励。

这种制度,一方面,使受表彰者继续努力,发扬成绩,以更加高昂的斗志和热情投入到今后的工作中,争取更大的进步。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优秀典型的模范带头作用,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以形成一种积级的氛围,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进一步增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强学习,提高素质,扎实工作,开拓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做出更大贡献。

4结束语

在新时期,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是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通过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对于提高队伍整体素质,稳定队伍,增强工作成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叶甫能.试论制约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几个问题[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

[2]申文波.加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J].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

[3]徐锋华.思想政治教育: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关键[J].学理论.2010(22).

[4]王贵竹.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建设初探[J].资质文摘(管理版).2009(7).

[5]黄君录.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经验的启示[J].教育探索.2010(6).

辅导员意见篇5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探索性因素分析;影响因素

一、引言

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中发[2004]16号,教育部[2005]2号),是高校教师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事务管理的主要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服务于学生的质量,而辅导员积极性的调动又有赖于学校对辅导员的服务是否令他们感到满意。因此,本研究的主要任务就是帮助学校获得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信息,有针对性地去满足或引导辅导员的需求,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从而提高对辅导员的激励水平,有效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潜能。

台湾学者徐光中(1977)将工作满意度的定义分为三大类,基本概括了众多学者对工作满意度的观点:综合性定义(overallSatisfaction),即将工作满意度的概念作一般性的解释,重点在于个人对其工作及有关环境所持有的一种态度;期望差距定义(expectationDiscrepancy),认为工作满意度是个人满足的程度,是其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所预期应获得价值与实际获得价值的差距;参考框架定义(FrameofReference),指个体根据参考框架对于工作的特性加以解释后所得到的结果,重点在于个人对工作参考维度的情感反应[1]。对工作满意度的测量,主要包括单一整体测量法和总和评分法。前者就是从整体上考察员工的工作满意度,而后者认为员工的工作满意度是由与其工作相关的各个方面满意度组成。因此,本研究拟采用参考框架定义,以总和评分法来测量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

近几年已有研究中,徐明春于2007年基于心理契约视角对高校辅导员满意度进行理论分析,认为心理契约管理以关注情感交换和人际关系为基础,更能提升高校辅导员对工作的满意度[2];饶才敏(2007)探讨了提高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促进其队伍建设等问题,分析了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总体现状、在性别等社会背景资料上的差异及特点,并提出了提高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建议和对策[3];李林蔓(2008)根据管理学中的全过程管理理念从人力资源开发的角度在具体操作层面分析了辅导员从应聘到离开学校的满意度管理全过程,提出建立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满意度动态管理思路[4];程德华、陈志纤和龚娴静(2008)从组织行为学出发,对莆田学院辅导员进行有关工作满意度的问卷调查,对影响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5];张涛、杜倩(2009)调查了南京高校的辅导员满意度,并针对具体的不足之处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6];冼颖妍(2009)在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激励机制的构建一文中,探讨了从薪酬激励、环境激励、工作本身激励、管理激励、精神激励、发展激励、全面激励等7个方面构建辅导员激励机制[7];叶正平(2009)对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评估价值及方法进行了探讨[8];孙元元(2009)调查了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现状并提出对策[9]。这些探索和研究成果为本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本研究结合高校辅导员的特点,对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进行探索性研究,以期望能够为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做出基础性工作。

二、量表的编制

本研究以贵州省部分高校的专兼职辅导员为调查对象,以自编《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调查》为调查工具,在贵阳市内对六所不同类型高校的辅导员进行施测。深入研究:①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构成因素及各因素的满意度水平;②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个体差异;③阐明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对策。

1.预备问卷的编制

在查阅文献的基础上,走访不同层次的辅导员和学生工作干部,听取相关专家和学者的意见,于2008年3月底确定了预备研究的内容和结构。包括指导语、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入职动机、社会支持、职业发展5部分,每部分都留空以便辅导员根据自己的情况对相关内容进行充分描述。

(1)被试。预备研究的被试是50名专兼职辅导员,其中男性14人,女性36人;20-39岁的达到94%,其中20-29岁的占74%;来自省属本科院校40人,高职高专10人;专职辅导员44人,兼职辅导员6人。因此,预备研究搜集到的资料基本反映的是20-39岁年轻辅导员的情况。

(2)施测、回收并整理。预备研究于2008年4月底实施,被试答题时间跨度为2天。问卷发出65份,回收60份,回收率为92.3%。经检查,50份合格,进行汇总、统计和整理。答卷的内容在文字表述上多有不同,涉及的主要方面不是很清晰,为了尽量做到不遗漏、不重复,对问卷的汇总整理按以下方式进行:①对问卷进行编号。将50份问卷编为1-50号,再对问卷的每部分进行编号,如“1-1”表示第1份问卷的第1部分,以此类推。②按问卷中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入职动机、社会支持、职业发展4部分内容将所有答卷分成4份。③将4部分所有“原因”或“描述”分别记录,进行内容分析。

2.正式问卷的编制

(1)正式问卷的结构。整理出正式研究所用的8个维度,然后将辅导员特有的社会背景资料组成问卷的客观部分,最后就初步确定的问卷向相关专家征求意见,对项目的顺序、表达方式以及选项的一致性等做调整。

正式问卷的结构如下:

第一,项目编排。正式问卷最后确定96个项目,其中含4道效标题,14道客观题。

第二,问卷的记分。此问卷中1-78题均设计了5个选项,根据项目的意思不同,“5-1”分别表示从“非常肯定―非常否定”的不同程度;附加题和客观题设计了2-5个不等的选项,力求全面反映项目所包含的不同方面或程度,便于区分。

(2)正式问卷的被试。选取贵州省各高校辅导员作为正式问卷的被试,发出问卷280份,回收率100%,有效数据256份,有效回收率91.4%。被试的社会背景资料见表1。

三、数据处理与分析

1.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数据进行KmoandBartlett’s球形检验,结果显示:Bartlett’s球形检验的卡方值为12022.650(df=2278,p=0.000),取样适当性度量值Kmo=0.927,接近1,说明适合进行因素分析。

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问卷作初步分析,根据主成分特征值的碎石图,其曲线在第3个因子后开始趋于平缓,每个因子对累积的解释总变异的百分比增加很少(方差贡献率小于3.080%),故提取3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6.977%(见表2)。根据每个因子所含项目内容的分析,删除与维度相关较小的项目共11个(即20、30、35、38、43、49、55、60、65、67、68题)。

对其结果进行极大方差旋转,旋转后各项目的因子负荷均在0.344-0.741之间(见表3)。因子负荷量较高,各项目与对应因子的相关较密切,说明问卷的有效性较好。

据每一个公共因素所包含项目的内容,对这3个维度进行重新命名。维度1涉及薪酬、培训晋升、工作条件、管理等,共计26个项目,命名为“工作环境”;维度2涉及他人看法、地位等,共计14个项目,命名为“社会认同”;维度3涉及学校认可,领导认可、学生表现等,共计17个项目,命名为“工作效果”。

由于每个维度包含的题目较多,进一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每个维度分别进行二阶因素分析,结合碎石图,提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在“工作环境”维度的26个项目中,删除负荷值较小的7个题项(第7、11、19、40、45、50、56项)后,共提取3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9.332%;在“社会认同”维度的14个项目中,删去负荷值较小的第53题项后,共提取2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62.341%;在“工作效果”维度的17个项目中,删去不合适的题项(第2、14、18、22项)后,共提取3个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为51.751%(见表4)。

对其结果进行极大方差旋转,旋转后各项目的因子负荷均在0.378-0.816之间(见表5至表7)。因子负荷量较高,并根据每个因子所包含的项目,对各个因子进行命名。在“工作环境”维度中,分别将其命名为“薪酬环境”、“晋升环境”和“压力环境”;“社会认同”维度中,命名为“学校认同”和“工作认同”;“工作效果”维度中,分别命名为“班级工作”和“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最终正式问卷共包含有3个维度,分别是“工作环境”(薪酬环境、晋升环境和压力环境)、“社会认同”(学校认同、工作认同)和“工作效果”(班级工作、师生关系),共计45题。

2.信度分析

本研究采用Cronbach'sa1pha系数来考察自编问卷的信度。本问卷的Cronbach'sa1pha系数为0.8830,3个因子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230、0.8721和0.8035,表明该问卷信度较好。

3.效度分析

(1)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对各因子与总分、因子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得知,相关系数在0.450-0.930之间;各项因子之间的相关大于0.40;各因子分与总分的相关也大于0.40,且均大于各项因子之间的相关,均达到显著水平,说明问卷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见表8)。

(2)效标效度。本研究选用一项效标题(79题)作为问卷的效度指标。根据被试对正式问卷中第79题的回答,计算各项目、因子得分、总分与该项目得分间的相关,均在0.193-0.600之间,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说明问卷有较好的效标效度。

4.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特点

对总体满足感、各因子进行方差分析和描述统计,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其平均值与3分进行比较,结果见表9。从表中可以看出,工作满意度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各维度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工作效果、社会认同、工作环境。

(1)性别差异。对男性辅导员(81人)和女性辅导员(175人)在工作满意度整体及3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发现男性在“社会认同”上显著高于女性(t=1.725,p

(2)年龄差异。对不同年龄阶段(20-29岁,30-39岁)的辅导员的工作满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其在三个维度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F1=0.002,p>0.05;F2=1.437,p>0.05;F3=0.579,p>0.05;F4=0.323,p>0.05)。

(3)辅导员类型差异。对专、兼职辅导员的工作满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其在三个维度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F1=0.086,p>0.05;F2=0.698,p>0.05;F3=0.646,p>0.05;F4=0.005,p>0.05)。

(4)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差异。对经历不同工作年限的辅导员工作满意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其在三个维度及总分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F1=1.643,p>0.05;F2=0.439,p>0.05;F3=1.754,p>0.05;F4=0.613,p>0.05)。

(5)全年总收入差异。对收入不同的辅导在工作满意度上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在“工作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F3=4.769,p0.05;F2=0.539,p>0.05;F4=0.104,p>0.05)。

(6)带班学生人数差异。对带班学生人数不同的辅导员在工作满意度上进行方差分析,表明在三个维度和总分上均存在显著差异(F1=4.397,p

(7)学生类型差异。对带学生类型不同的辅导员在工作满意度上进行方差分析,发现在“工作环境”和“社会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F1=2.107,p0.05)。

(8)住所差异。对辅导员住所差异所导致的工作满意度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发现在“社会认同”和“工作效果”上存在显著差异(F2=3.718,p0.05)。

四、讨论

1.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问卷的有效性

对预测结果的探索性因素分析发现,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主要有三个因素层面,分别是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工作效果。满意度的三因素结构清晰,项目的因素负荷均在0.344-0.741之间,总方差解释率为56.977%,每一个因素项目含义清楚、可解释性强,表明问卷的结构效度较好。另外,表4显示的结果表明,所编制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问卷中,各因素之间的相关大于0.40,而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也大于0.40,且均大于各项因素之间的相关,达到显著,说明量表各个维度之间相对独立,量表具有一定的结构效度。

2.贵州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特点

总体上看,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处于较高水平,各维度均值从高到低依次是工作效果、社会认同、工作环境。工作效果满意度较高,表明其工作得到了学校及领导的认可,学生表现较好,这是因为高校给予了辅导员相应的关注,通过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考核、职称评定、教育培养等规章制度,充分调动辅导员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对社会认同满意度居中,说明学校对辅导员认同度还没有达到他们自身的预期,一方面有可能是辅导员自身的工作没有做好,导致学校对其认同度不高,另一方面有可能是辅导员不善于运用印象管理技巧来提高社会对其的认同,多提对学校发展有建设性的意见也许能够帮助提高社会认同度[10]。工作环境满意度较低,主要是由于对辅导员工作职责定位不清晰,辅导员额外承担了大量事务性工作,同时因为学生工作涉及面广,工作机制不健全与部门不协作无疑会增添辅导员工作的苦恼与诸多无奈,这些都使他们工作热情和满意度降低。

本研究对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后表明:性别不同的辅导员只在社会认同上呈显著差异,表现出男性高于女性。这是因为男性辅导员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可,认为男性辅导员在办事上比女性辅导员稳重,遇事冷静,而女性辅导员易情绪化,同时也面临结婚生子、管理家务等种种压力。

在年龄、辅导员类型、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这三个特征上,工作满意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因为现在很多高校都实行竞争上岗,定职定岗制度,这与以前的论资排辈不同,学校在对待年轻和年长辅导员的工作内容、管理方式上也是相同对待,因此工作满意度在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实际工作中,专职辅导员和兼职辅导员的工作内容没有很大的区别,学校在分配和管理专兼职辅导员时,给予的工作量如带班学生人数、学生管理和辅导员考核等方面都是相同的,所以,在这方面也没有明显的差异;学校在辅导员的管理上无论从事辅导员工作年限长短,辅导员管理制度合理化、工作量化,因此工作满意度在工作年限上仍然没有差异。

在全年总收入上,仅工作效果存在显著差异,调查结果显示,辅导员全年总收入在2万元以内的大部分都是工作年限较短,他们的工作积极性较高,在工作中投入了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效果。

在带班学生人数差异上显示为工作满意度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工作效果及总体满足感上均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带班学生人数在100人以内的满意度最高,这是因为辅导员所带学生越少,工作量较小,同时因为所带学生人数减少而使管理更加有序化。

在学生类型上显示工作满意度在工作环境、社会认同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工作效果和总体满足感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学生类型中“其他”所指为成人教育生、职业资格培训生等,在学生类型的分析中,“其他”在各个维度上的工作满意度都高于其余四种学生类型,这与高校的成人教育生和职业资格培训生的教育管理形式有关。他们在高校学习时很多情况下都不涉及住校、参与学校集体活动等,所以在他们的管理上就省去了很多管理工作,使辅导员工作量减小;另外,由于这些性质的学生一般都已参加工作,他们在学校学习的目的都是拿到相应的证书,能够很好地配合辅导员开展工作,因此在这种学生类型上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比较高。

调查结果显示,对于辅导员的住所差异在社会认同、工作效果和总体满足感上都表现为居住在自己家的工作满意度高,这是因为在当今房价上涨的社会环境下,辅导员有自己的房子,减去了购买新房的经济压力和租房的房租消费,从而在这方面提高了工作满意度。此外,工作满意度在社会认同、工作效果和总体满足感上都表现为“其他”高于“集体宿舍”和“租房”,这说明辅导员寄住在朋友或是亲戚家,也减轻了购房和缴纳房租的经济压力。

五、结论与建议

本研究的结果表明:(1)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包含三个维度7个因素:工作环境、社会认同、工作效果;(2)本研究编制的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问卷,具有较高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状况的工具。

同时,结合正式问卷中“评价与建议”部分的统计结果,本研究认为提高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应从政府与学校着手,从政策法规的制定、落实,到个人素质提升多方面共同努力。新时期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促进辅导员队伍建设,需要政府与学校的高度重视,以人为本,完善制度,改善条件,提升素质;加大宣传和落实政策的力度,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使高校辅导员职业真正成为既充分发挥作用,又广泛受人尊重的高尚职业。

参考文献:

[1]徐光中.工厂工人的工作满足及其相关因子之初探[J].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研究所集刊,1977.

[2]徐明春.基于心理契约视角的高校辅导员满意度分析[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7,(15):137.

[3]饶才敏.湖北省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7.

[4]李林蔓.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满意度全程动态管理探究[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8,(2):92-95.

[5]程德华,陈志纤,龚娴静.莆田学院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测量与评价[J].莆田学院学报,2008,15(1):94-98.

[6]张涛,杜倩关于在校大学生对辅导员工作满意度的调查――基于南京五大高校在校大学生的调查研究[J].今日科苑,2009,(12):212-213.

[7]冼颖妍.提高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激励机制的构建[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5):162-164.

[8]叶正平.高校辅导员工作满意度评估价值及方法探讨[J].健康研究,2009,(2):117-119,124.

辅导员意见篇6

【关键词】转型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的重要部分,辅导员队伍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的出台都标志着高校辅导员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而作为为适应社会需求的转型时期的高等院校,如何组建辅导员工作队伍,如何从根本上提高辅导员工作的整体水平,是当前高校特别是转型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一、转型时期高校学生的现状

近几年来,转型时期高校学生特点相对其他院校学生特点更加突出,学生工作的范围也进一步扩展,党建工作、资助工作、就业指导工作、心理咨询等一系列工作都转由学生工作系统来承担。在这种情况下,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显得更加必要。转型时期高校学生的特点主要体现在:

1.学生思想活跃,见多识广。

2.学生兴趣爱好广泛,特长突出。

3.学生理想远大,生活定位较高。

4.学生社会活动能力较强,重视社会实践。

5.学生渴望获得优良成绩,敬佩学业优秀的同学,但学习毅力和刻苦精神不够。部分学生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他们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饱满的学习热情,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毅力不够。表现在上课不专心,课后不自习,经常迟到、早退。

6.部分学生自律性差,缺乏良好学习和生活习惯。

7.学生心理问题突出,对生活、学习影响大。

二、转型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现状

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转型时期高校大学生人数与日俱增,大学生思想日趋多元化、复杂化,思想政治问题增加等实际问题不断出现。由于处于高校转型阶段,转型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一)转型时期高校辅导员工作现状

1.转型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短期性。转型院校对于辅导员大多实行聘任、聘用制,造成了辅导员在工作岗位上的短暂性。很多辅导员在工作两三年后就考上研究生或者转岗。而为使工作正常运转,学校不得不重新选配新的辅导员,这导致了“过渡性职业”在辅导员心目中根深蒂固。

2.转型院校辅导员工作量繁重,辅导员配备不齐,结构欠合理。随着高校事业的发展,连年扩招,高校大学生人数激增,大学生素质参差不齐,这客观上需要增加专职辅导员的人数,提高辅导员的综合素质。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规定,辅导员作为专职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配备原则上不应低于1:200。但是,目前许多转型院校由于学生人数的激增还未达到这个标准。

(二)转型院校辅导员队伍存在的问题

1.辅导员学历结构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新任辅导员基本都是本科学历,晋升空间压力过大,有部分辅导员存在紧迫感,大量日常事务性管理致使辅导员用于自身能力提高的时间不够,这必然导致部分辅导员会减少用于学生工作的时间,而用于考研或另外寻找出路。

2.辅导员队伍年龄结构不够合理。转型时期高校招生人数逐年增多,对辅导员人数的需求不断增加,部分院校为了解决这样的矛盾,从本院校应届毕业生中挑选大量的优秀学生留校做辅导员工作,虽然年轻人工作有积极性、有热情、富有朝气,与学生有共同语言,具有一定的亲和力,不少辅导员工作也很投入。但这部分辅导员普遍缺乏人生体验和工作经验、缺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完全是处在边学边干、边干边积累经验的一个逐渐提高的过程。同时,辅导员传帮带梯队没有完全形成,存在一定的缺陷。

3.辅导员专业结构不合理。在毕业生中挑选或招聘辅导员,原则上不可能从一个专业中挑选多名,辅导员队伍中所学专业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较少,致使他们普遍存在缺乏专业基础,掌握从事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的理论知识不够,从事学生工作的政策、理论水平不高。

4.辅导员流动机制不健全,队伍不稳定。辅导员是一支以年轻人为主体的队伍,随着时间的推移,流动是不可避免的。独立学院辅导员聘用时间一般为4-5年,这种短期化的聘用,使辅导员把工作作为一种过渡性、临时性的工作,一些辅导员干上几年取得一些经验,一有机会就“改行”。短期化的聘用使大多数辅导员对自己今后发展不乐观,担心自己的出路,造成整个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

三、加强转型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建议

1.明确转型时期高校辅导员队伍的定位和功能,分清职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辅导员按照党委的部署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班主任负有在思想、学习和生活等方面指导学生的职责。同时要建立科学的辅导员管理机制,优化辅导员工作环境,增强辅导员工作效能和事业成就感。

2.完善辅导员队伍素质架构,从而提升辅导员队伍的整体素质结构,使辅导员队伍的人力资源配置达到最佳效益。还要正确定位辅导员“导”的角色,辅导员除了要承担学生日常管理、思想教育等传统工作外,还应该掌握大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指导和创新技能培养等新的工作内容。要求辅导员要有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强烈的责任心和主人翁意识,用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去感化学生。

总之,在新形势下,我们要将转型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作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作为转型院校发现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一项重要战略来抓,不断开拓新渠道、探索新做法,使辅导员真正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力实施者和有效创新者,努力开创转型院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新局面。

辅导员意见篇7

>>论高校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和实现方式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方法如何实现高校辅导员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高校辅导员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影响因素及策略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技巧浅论高校辅导员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有效方法论高校辅导员有效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工作的途径浅析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的方式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技巧探析提升高校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沟通能力浅谈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技巧高校辅导员与90后大学生的沟通技巧初探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障碍的原因分析及对策如何提升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沟通素养高校辅导员如何有效参与大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高职高专辅导员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探析常见问题解答当前所在位置:中国>政治>浅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浅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摘要: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实现有效沟通是提高育人质量的前提。但目前辅导员与学生沟通存在多种问题,究其原因在于辅导员不太了解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缺乏沟通技巧。本文提出了端正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认识,掌握一定沟通技巧,并建立有效沟通长效机制的对策,以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大学生;沟通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理论教育、疏导教育、心理咨询是高校辅导员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这些方法只有在良好的沟通环境中才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教育部思想政治司司长冯刚曾指出“只有交流才能沟通,只有沟通才能影响,只有影响才能传承”,由此可见有效沟通的重要意义。但目前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出现大量缺位和障碍频频的情况。因此,如何实现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有效沟通,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一、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实现有效沟通的意义

(一)有效沟通是实现高校辅导员社会价值的前提

有效沟通是实现和谐人际关系的基础,它能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建立起相互信任、彼此理解的师生关系。而和谐的师生关系是辅导员身心健康的滋养剂。辅导员每天的工作对象就是大学生,如果没有处理好与学生的关系,会非常影响心情,相反,如果学生们都很认可辅导员,喜欢辅导员,并在辅导员的指导下取得很大的进步,这时辅导员的心情是非常愉悦的,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为热诚工作提供了巨大能量。

有效沟通还是辅导员顺利开展工作的前提,也是辅导员事业走向成功的基础。辅导员的日常工作离不开学生的大力支持,如果沟通有阻碍,学生工作是很难取得相应效果的,那么岗位的社会价值又如何体现?也正是在与形形的学生的交往中,辅导员的人际沟通能力、情商、修养不断增长,事业走向成功才有了可能。

(二)有效沟通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关键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有效沟通首先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辅导员要通过恰当的沟通来获取每个受教育者的思想信息,避免一刀切,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每个学生的思想观念都是不同的,对于思想积极向上的学生,我们要给予鼓励,引导他成为优秀人才;对于处于中间阶段的学生,我们应看准时机给予点拨;而对于思想偏激学生,我们更要重视沟通方法,对其进行长期的纠偏教育。

其次,有效沟通还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有效沟通要求教育者做到尊重学生、待学生真诚。在实践中不断践行这些原则,才能真正做到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实现教育目标、信息等生动且富有成效的传递,并在各个环节中通过情感交流增进沟通的吸引力与融合力”,使教育对象对我们的观念所触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才能得以提高。反之,如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是生硬的灌输、枯燥的说教、简单的定位、粗暴的批评,教育的成效就会很有限。

(三)有效沟通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保障

在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成长中的一些问题都能被挖掘。只有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有效地解决,才能引起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积极变化,才能逐步改掉坏习惯、消除负面思想,塑造成功因子。当前,大学生成长中的问题纷繁复杂,每个学生都有特殊性,如何大批量塑造优秀学生呢?那就需要辅导员与大学生建立有效沟通,才能在长期的思想教育中展现成效。通过构建有效沟通长效机制,把握专业学习、课外活动、网络平台的教育契机,以实现对大学生成长的全面引导,使其自我觉悟、自我教育、自我完善,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和道德水平,从而满足大学生健康成长和整体素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需求。

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日常沟通存在的问题

1.缺乏关爱色彩

作为一名辅导员,首要的应是有师爱,要真正爱学生。但现在的大学生有很多都是“95后”,身上总会有一些过于自我为中心、懒惰、意志力薄弱、不懂礼貌、说话过于直接等毛病。不少辅导员不能真正地了解教育对象,只看到缺点,忽略了优点,随意就给学生贴标签,对学生缺乏耐心和宽容。另外,辅导员工作工资待遇不高、事情多,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带着情绪教育学生、对学生不耐烦、学生只要不出事就不会找学生、不关心学生、不与学生交心等现象屡见不鲜。大学生成长上关爱的需求得不到满足,迷茫的大学生活也得不到及时指点。

2.沟通效果欠缺

目前,高校辅导员与学生的沟通一般停留在日常班会训话,个别差生座谈上,光是问题学生,就可以让辅导员应接不暇。现在有不少高校对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进行了考核,但却没有设立辅导员日常沟通长效机制,也没有为辅导员与大学生充分沟通提供保障,导致与学生的日常沟通成为辅导员个人的随意行为。很多辅导员没有形成与学生沟通的意识,只是应付式地上传下达,导致沟通频率低、范围窄、内容浅。除此之外,大部分辅导员缺乏沟通技巧,对学生沟通仅限于严责批评,不问原因,导致师生隔阂加深,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降低。

(二)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部分辅导员之所以不能真正关爱学生,与学生交流有障碍,是有着多方面的原因,从辅导员自身来看,主要是以下三个方面:

1.辅导员缺乏对大学生的科学了解

辅导员的工作对象是大学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不殆。但在一些学校,学生只有在“闯祸”时才会被辅导员找去谈话。长期缺乏日常沟通,辅导员不了解,甚至不认识自己学生的情况并不鲜见,反过来他们也难被学生接受,又何谈关爱学生。还有一种普遍情况就是,辅导员片面看待学生,学生某一个观点、行为与自己不相符,就将判定为差生。殊不知,每个学生都是有优点和长处的,我们不应带有色眼镜看待学生,不应从自己的角度看待学生,对学生加上自己的喜好。

2.辅导员缺乏与大学生沟通的技巧

据调查显示,有的辅导员摆不正自己的位置,将自己当做管理者、学校的传声筒,对学生的教育只有批评指责,上纲上线,导致有的学生见到辅导员就躲,不敢或不愿与辅导员沟通。由此可见,辅导员应该首先学会给自己定位,学会如何与大学生打交道,学会如何与人进行有效沟通。但事实上,不少高校并不重视对辅导员人际沟通方面的培训,许多辅导员并没有接受过人际沟通方面的知识,也没有进行心理学的培训,更没有提高沟通技巧的意识。

3.辅导员职业素养有待提高

辅导员与大学生沟通出现问题,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辅导员整体的职业素养不高。目前各高校大部分辅导员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思想政治觉悟、岗位使命感有待提升。另外,辅导员工作时间长、事务繁杂、工资水平低,导致有的辅导员表示有机会就转岗,岗位忠诚度不够。辅导员工作80%的时间用在处理日常事务上,15%的时间用于备课、上课,留给与学生沟通的时间就很少了,一般都是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在人员背景多元化、日常事务繁杂、职业幸福感不够、奉献精神不够和专业能力不足的情况下,辅导员很难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

三、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有效沟通的对策

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语言的传递,脱离了有效沟通,就如同鱼儿离开了水。针对以上问题及原因分析,提出如下三个对策:

(一)端正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认识

沟通从了解开始。首先,辅导员应多花时间去掌握学生的基本信息,如姓名班级、家庭背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能力特长等。这是我们深入了解学生的前提。其次,把握学生在教育中的正确位置。要把大学生看做是具有独立个性和特定观念的主体,“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民主、平等、和谐、合作中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第三,全面看待学生。了解学生的优点、缺点,了解学生的外在行为、内在因素。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蔺桂瑞在全国辅导员网络培训中指出,用积极正面的心态看待人际问题: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教师要接纳每个人的独特性。如果他都能按照理想样子来,那他就不是他了;每个人都有价值,都有闪光点,都会改变,身上的问题是成长的一个阶段才会出现的,当你提醒他的时候,他就会改变自己,活出自己的积极因素来。因此,辅导员应该用积极心态看待每一位大学生。只有把握学生的基本信息、了解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全面看待学生才能真正做到接纳学生,才能进行平等的、触及心灵的沟通。

(二)加强辅导员沟通技巧培训

要掌握与大学生和谐相处的沟通技巧,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出发:

首先,把握沟通的原则。一是尊重。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人的需求、兴趣、创造和自由,要平等待人,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思想沟通,求同存异。当今的大学生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教师如果还把他们当做中学生,采用上指下派、上传下达、指示型、命令型的沟通方式,显然是不大可能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教师只有平等地对待学生、尊重学生,才可能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二是真诚。有调查显示,真诚是人们最喜欢的朋友的品质,大家都愿意跟真诚的人交流,打开心门。真诚是以真正的我出现,不带任何面具不做任何伪装,自然和谐的状态。在日常谈心中,辅导员应放下老师的架子,不应带面具,与学生平等交流。三是共情。罗杰斯曾说:“体会来访者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可是却永远不能失掉有如这个特质。”共情就是要充分考虑人的内心心理需要和情感,比换位思考更进一步。而人的内在心理需求是接受外部教育影响的根本前提,因此,作为学生工作者,我们在与学生交流的点滴中,要暂时放下个人想法,不断地体会共情,感受学生的情绪,并表达出来,这样很容易走进学生的内心。

其次,运用沟通的艺术。一是建设性地表达真诚。在我们想给学生提建议的时候,我们要着眼于有利于对方的改变和成长,从这个角度提出来,学生容易接受。二是分批提出改进意见。学生身上的若干缺点要慢慢改正,每次帮助其改掉一个,然后再改掉另外一个,这样更容易实现愉悦成长的目标。三是包装语言。辅导员在做思想政治工作时,一定要多运用肯定的、赞赏的、委婉的语言。四是注意沟通时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五是善于倾听。在做思想沟通时,应做到七分听,三分说,先听后说,对症下药,有针对性地开展引导工作,激发学生内省。

第三,讲究沟通的时机。在沟通时机的选择问题上,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处于积极的、轻松的情绪状态时,对人往往怀有肯定的情感,容易“打开心扉”,乐于听取别人的意见,从而主动地接受教育。所以可以选择学生心情比较好的时候,在宿舍、教室、食堂跟学生谈天,尽量为学生营造轻松、自然的感觉,让学生心理处于松弛状态,这样效果会更好。

(三)建立有效沟通的长效机制

1.保障机制

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积极出台相关制度,保障学生与辅导员的有效沟通落到实处:辅导员定期与学生进行沟通的制度。辅导员每周在校值班的时候,可以走下宿舍进行交流,也可以鼓励学生到会谈室交谈;定期开展生动有效的辅导员培训制度。每个月都要开展不同主题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培训、理想信念培训、沟通技巧等培训,这样才能提高辅导员队伍育人水平;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行。辅导员应当在QQ群、微信、人人网等新媒体定时推送正能量信息,并主动与每位学生开展一对一网络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

2.考核机制

日常沟通实施效果如何,要通过构建考核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评价与反馈。当前,针对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构建一套科学、有效的评估指标体系势在必行。应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纳入年度考核数据中,考核主体由学校相关领导、学生组成。考核内容从质和量两个方面出发。首先应将沟通数据量化,辅导员个人撰写沟通日志,要达到一定的沟通时间,学校相关领导部门进行查阅;其次,沟通质量的考查可以采取现场模拟的方式来评比。成绩优秀的辅导员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这虽然给辅导员造成了一定压力,但会激励辅导员强化与学生沟通意识从而提高自己的育人水平,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这项考核机制对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学生的培养都会发挥巨大作用。

参考文献:

[1]骆郁廷.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2]徐丽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沟通障碍及消除对策[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7).

辅导员意见篇8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

以来,我市14个县(市、区)的乡镇文化站辅导员和农村电影放映员多次多人赴京、赴省上访。今年又先后到省文化厅和省政府信访局复访,要求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7号”文件以及省、市有关文件精神,解决他们的编制、待遇问题。经初步调查摸底,按照上

级有关文件精神,现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一、基本情况

1、乡镇文化站辅导员:我市乡镇文化站始建于1979年,当时共建站56个。经各县选拔、推荐,市文化局考试共聘用辅导员112名(均系临时工),此后又陆续聘用了部分辅导员。到1987年我市有近半数的县普及了乡镇文化站,全市文化站和文化辅导员的总数逾200个以。1985年国务院为加强文化站建设专门下拨转干指标,我市有56名乡镇文化辅导员转为文化事业专职干部。近年来,我市部分县解决了部分文化辅导员的编制和待遇,如偏关县、河曲县、五寨县。也有的县把文化辅导员的工资由几十元增加到100-300元左右,如繁峙、五寨、偏关、代县等。但神池县从94年以来文化辅导员工资分文未发。保德、岢岚县等县一直保持在每人每月30元左右。据最近摸底调查,我市仍有192名文化辅导员(在文化部门备案的有101人)编制未落实,这些人待遇微薄,生活比较困难。

2、乡镇电影放映员:我市乡镇电影放映队最早建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到1976年已普及到每个公社(乡镇)至少有一个放映队,2名放映员;大的公社(乡镇)发展到2-3个放映队,实现了“社社”有电影队的目标。当时的放映员由各公社(乡镇)自行选聘,待遇是工分加补贴。到上世纪80年代后期改为经济承包制。由于当时乡镇放映员选聘由公社(乡镇)党委、政府进行,县文化、电影主管部门只是给予业务指导、培训,为此,各县(市、区)文化局均没有放映员的档案资料。根据现在的调查摸底(乡镇出具证明),我市从七十年代初期至今,陆续从事农村电影放映至今无稳定职业的人员达561名。

二、处理意见

3月30日,省政府办公厅召开了由省信访局、省文化厅、市政府、市编办、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有关负责人参加的会议,就我市“两员”上访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按照省政府办公厅的要求,经市人民政府研究决定,现提出如下处理意见:

1、乡镇文化站和乡镇放映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阵地。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要站在发展先进文化,加强基层文化的战略高度,从稳定大局、满足基层文化需求和解决文化工作者生活困难的问题入手,认真研究,积极对待,切实拿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和措施,解决乡镇文化辅导员和放映员的编制和待遇问题。

2、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办发27号)文件精神,“乡镇可结合乡镇机构改革和站(所)整合,组建集图书阅读、广播影视、宣传教育、文艺演出、科技推广、科普培训,体育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站,配备专职人员管理”。各县(市、区)要尽快在各乡镇编制内配齐文化站辅导员,在符合录用条件的基础上要优先照顾多年一直从事该项工作的文化站辅导员。原乡镇文化站:辅导员在未解决编制、录用问题前,各县(市、区)要尽快解决文化站辅导员补贴过低的问题。

3、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7号)文件和山西省文化厅、发展计划委员会、财政厅《关于加快实施“2131工程”,加强农村电影放映工作的通知》(晋文社字15号)文件精神,各地要把农村放映队建设纳入基层文化建设之中,积极解决农村电影队伍的编制问题。要以目标责任制的考核方法和津贴制、补贴制等分配方式进行严格管理,切实保证农村电影放映。各县(市、区)在“十一五”期间,要逐步解决乡镇电影队的编制问题,争取达到每个乡镇1个农村放映员的编制,在符合录用条件的基础上优先照顾多年一直从事该项工作的乡镇电影放映员。在乡镇电影放映员未解决编制、录用问题前,各县(市、区)要结合本地实际,对于多年一直从事农村电影放映的乡镇放映员给予一次性的生活补助。查字典网

辅导员意见篇9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辅导员

一、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

1、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

2、2005年1月胡锦涛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讲话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形势及挑战

作为一线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教育和思想路线贯彻力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工作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1、高校辅导员工作量大、任务繁琐,工作难度大、工作压力强。高校辅导员身份特殊,不同于行政人员和专职教师,一般在本单位的地位比较低,工作头绪多,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在相当多的高校中,对辅导员职责没有明确划分,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事情,许多部门和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而不管事情是否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可见,辅导员工作的琐碎、繁重之程度。

目前大学生面临着就业体制、收费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增大,这大大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安全”和“稳定”是许多高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重点,这使得辅导员工作不能有半点疏忽,工作压力非常大。

2、高校辅导员配备不足,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而高校辅导员的编制却相对在不断缩减。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辅导员数与学生数的比例关系是1:120~150,但相当多的高校远远超过这一比例,一般都是1:260,有的甚至达到1:500。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事务性工作就相对越多,就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削弱了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凝聚力、影响力、说服力,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受到严峻的挑战,辅导员队伍的战斗力减弱,这是造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的主要原因。

3、高校对辅导员的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不够重视。高校非常重视专业教师参加大型的学术交流和出国访问,而辅导员参加大型的学术交流和校外学习的机会几乎没有。而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大多是专职辅导员,很少有向专业教师转行的机会,由于科研成果不多,在职称晋升上很不利。加之高校对于辅导员,又缺少相应的培养、使用、竞争、激励等有效机制,辅导员的地位低、待遇低、工作繁重、压力大、后顾之忧多,特别在新形势下,辅导员的待遇与其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承担的责任和实际付出相差甚远。许多辅导员感到无论是在学术成就还是经济效益上都没有希望,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进而出现队伍不稳定趋势。

4、辅导员缺乏从事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敬业精神,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淡薄。与此同时,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包容度增加,人们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影响,部分辅导员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同开始动摇,甚至一些辅导员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价值取向扭曲,不认真踏实地安心工作。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更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实效的增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2]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

辅导员意见篇10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辅导员

一、党和国家对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

1、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指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第一线,任务繁重,责任重大,学校要从政治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他们,在政策和待遇方面给予适当倾斜;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保证。”

2、2005年1月******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讲话时指出:“各级党委和政府都要充分认识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信心,狠抓落实,切实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高校思想政治辅导员的工作形势及挑战

作为一线的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高等学校辅导员工作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党和国家的教育和思想路线贯彻力度,直接关系到大学生能否健康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人才。目前,高校的辅导员工作面临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1、高校辅导员工作量大、任务繁琐,工作难度大、工作压力强。高校辅导员身份特殊,不同于行政人员和专职教师,一般在本单位的地位比较低,工作头绪多,涉及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在相当多的高校中,对辅导员职责没有明确划分,只要与学生相关的事情,许多部门和领导首先想到的就是辅导员,而不管事情是否属于辅导员的职责范围。可见,辅导员工作的琐碎、繁重之程度。

目前大学生面临着就业体制、收费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经济压力和就业压力增大,这大大增加了辅导员的工作难度;“安全”和“稳定”是许多高校领导对辅导员工作的考核重点,这使得辅导员工作不能有半点疏忽,工作压力非常大。

.2、高校辅导员配备不足,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学生数量不断增多,而高校辅导员的编制却相对在不断缩减。按照国家教育部的规定,辅导员数与学生数的比例关系是1:120~150,但相当多的高校远远超过这一比例,一般都是1:260,有的甚至达到1:500。辅导员带的学生越多,事务性工作就相对越多,就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去做大量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这样,削弱了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凝聚力、影响力、说服力,辅导员在学生中的威信受到严峻的挑战,辅导员队伍的战斗力减弱,这是造成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薄弱的主要原因。

3、高校对辅导员的理论学习和学术研究不够重视。高校非常重视专业教师参加大型的学术交流和出国访问,而辅导员参加大型的学术交流和校外学习的机会几乎没有。而许多高校的辅导员大多是专职辅导员,很少有向专业教师转行的机会,由于科研成果不多,在职称晋升上很不利。加之高校对于辅导员,又缺少相应的培养、使用、竞争、激励等有效机制,辅导员的地位低、待遇低、工作繁重、压力大、后顾之忧多,特别在新形势下,辅导员的待遇与其日益繁重的工作任务、承担的责任和实际付出相差甚远。许多辅导员感到无论是在学术成就还是经济效益上都没有希望,导致辅导员心理失衡,进而出现队伍不稳定趋势。

4、辅导员缺乏从事学生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敬业精神,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淡薄。与此同时,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的包容度增加,人们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的影响,部分辅导员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的认同开始动摇,甚至一些辅导员受经济利益的诱惑,价值取向扭曲,不认真踏实地安心工作。辅导员队伍的不稳定性严重影响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建设,更不利于思想政治工作水平的提高和工作实效的增强。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社政司.《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学习辅导读本[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赵庆典,李海鹏.努力建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保证和长效机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