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地产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42:38

商业地产报告篇1

商业地产的概念有广义、狭义之分。从广义概念上讲,商业地产是指各种非生产性、非居住性物业,包括写字楼、公寓、会议中心以及商业服务业经营场所等。而狭义的商业地产概念是专指用于商业服务业经营用途的物业形式,包括零售、餐饮、娱乐、健身服务、休闲设施等,其开发模式、融资模式、经营模式以及功能用途都有别于住宅、公寓、写字楼等房地产形式。

本报告主要是研究狭义概念的商业地产。

商业地产的形式多样,规模大小差别很大,大的商业地产如大型SHoppinGmaLL项目,规模可以达到几十万平方米,规模小的如小商铺,规模仅几百平方米甚至更小。

商业地产的主要特征表现在:开发模式是先招商后开发,融资模式是以非银行贷款为主,运营模式是以出租为主。

2004年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的主要指标

投资增幅高于整个地产平均水平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10月,全国房地产开发投资9526亿元,同比增长28.9%,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4.7%,可见,商业营业用房的投资增幅大大高于全国整体地产的投资增幅水平。

从月度变化情况来看,2004年2-10月,全国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额月度同比增速分别为64.9%、61%、48.6%、38.7%、33.6%、35.6%、37%、35.1%、34.7%,如下图-1所示。从图-1中可以看出,商业营业用房投资额月度增速呈下降趋势,并在一定水平上保持平稳。

竣工面积增速放缓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1-10月,全国房屋竣工面积累计完成1.98亿平方米,同比增长9.8%,其中商业营业用房竣工面积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增长16.2%。从各月情况看,2004年4月开始,全国商业营业用房竣工面积月度增速呈下降趋势,分别为39.80%、35.70%、22.40%、21.90%、18.20%、16.20%,增长的速度逐步放缓。

部分地区空置率居高不下

空置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地产市场供求状况的重要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40个重点城市中,重庆市商业用房空置面积高居榜首。截至9月末,商业营业用房空置总面积同比增长9.6%,面积为230万平方米,占整个商品房空置面积的44%。其中,空置一年以上的商业营业用房面积为150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0.9%。

由广东省房协市场分析课题组所做的《2004年前三季度广东房地产市场分析报告》显示,广东的商业用房空置全线上升,上升幅度达22%,其中滞销和积压面积(即一到三年的空置以及大于三年的空置)上升42%,大大高于其他物业空置量的增幅。

商业地产在城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商业地产在城市经济发展中承载城市新引擎的作用。

带动三产迅速发展

城市化是中国未来的必然趋势,而第三产业的发达程度是体现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商业地产的发展正是带动第三产业发展以及消费率提升的有效推动力。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消费率仅为55.4%,是1978年以来最低的水平,而就全球的平均水平来看,根据世界银行资料,2002年,世界平均水平为80.1%,显然,我国目前消费率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改善人们生活品质

近年来,人们的居住条件发生很大变化,无论是居住面积还是住房标准均有大幅提升,而与之配套的现代商业发展不足,特别是社区商业发展严重滞后。迈向小康社会后,流通不再是简单地满足人们生活需要,而同时承担着提高人们生活品质的功能。发展商业地产能改善居民购物环境,方便人们生活,是改善人们生活品质的重要途径。

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现代商业的发达程度直接关系一个城市的商务功能,进而影响城市综合竞争力,而现代商业的发展特点要求商业物业专用化。深圳市曾做过调查,商业物业中58%均是底商,而专用商业物业仅占12%,这一比例远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很多住宅项目热衷于开发底商,大部分商业网点是以底商的形式出现,而真正专用的商业物业并不多。

吸纳社会就业人口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失业率居高不下,发展商业地产可以有效缓解就业压力,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公布的数据显示,到2002年年底,中国有失业人员770万人,失业率已经达到了4%,这是近5年来最高的水平。此外,到年末还有下岗职工410万人。而当前,就业的渠道也不在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都有剩余劳动力,吸纳社会就业最多的是第三产业,商业地产的兴起将有力地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大大促进我国就业率的提高。

承载城市景观功能

大型购物中心、商业街不仅是商业地产的重要开发形式,也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到南京路就没有到上海,不到王府井就没有到北京”这样的印象已深入人心。

2004年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的五大特征

投资主体多元化特征

2004年,随着国家对土地的出让,特别是这些年来投资开发过度的住宅类地产的土地出让逐渐严格以及住宅项目的过度竞争,造成开发商向相对竞争较弱的领域――商业地产转型,商业地产的投资价值逐渐被更多的开发商认识到,市场上有更多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由住宅开发转向商业地产开发。万达、金源就是典型的例子。大连万达已将商业地产作为与住宅开发并重的主攻目标,与国际商业巨头沃尔玛结成了战略性同盟,并很快吸引了家乐福、欧倍德、百安居、肯德基、必胜客、百脑汇、吉盛伟邦等国内外著名新型商业企业的加盟,并计划在上海和北京等15个城市开发商业地产。金源黄总提出:要在退休前,把住宅房地产公司转成商业房地产公司。“只有商业地产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黄如论希望经过努力能在全国建10个左右大型摩尔购物中心。

投资结构不平衡特征

非专业资本在不断的逐利过程中,并不可能站在地区商业平衡的基础上进行建设,造成了阶段性、结构性、地域性的不平衡和网点布局的不合理。

这种投资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突出表现在网点布局上。商务部公布的资料显示,东部沿海地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36%,商业网点占全国商业网点的比重高达62%;西部地区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为17%,零售网点占全国零售网点的比重不足16%。此外,农村、城乡结合部和新建居民区的商业设施严重不足,网点市中心区热而社区及边缘区冷等现象比较普遍。

在商业地产的投资业态结构上,普遍热衷于追捧底商、大型购物中心和商业街。尚没有形成以新型业态为主体的现代流通业态体系,商业地产的投资业态不尽合理。

投资规模扩大化特征

商务部一项权威性调查显示:近两年大型商业设施投资来势很猛,北京、上海在建和拟建的大型购物中心的建筑面积也在100万平米以上,深圳已建成和在建的购物中心面积也在100万平方米,武汉市在建的5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设施达到150万平方米。2004年1-10月份,全国商业营业用房完成投资同比增长34.7%,高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幅5.8个百分点;全国商业营业用房竣工面积增幅达16.2%,高于房屋竣工面积增幅6.4个百分点。

目前我国一些地方政府不顾当地的实际经济发展状况,一味地积极推动,已经出现了盲目求大的商业地产政绩工程,这些商业设施已经对中小商业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生存压力,而且过于重视城市景观要求,忽视了商业功能的开发,致使项目陷入招商难的尴尬境地。

投资建设盲目性特征

大公司的转型带动了一大批住宅房地产公司进入商业地产领域,许多小企业不顾自身实力有限,盲目跟风进入商业地产开发领域。有的开发商不考虑区域科学性,重复建设,造成了网点布局结构性、地域性的不合理,也造成社会资源的浪费,加大了开发风险,一些地区商业地产的空置率居高不下就是最好的说明,另外还出现了许多隐性空置现象。一些开发商仍然采取“先开发后招商”的方式,凭非理性的感觉进行项目投资,在缺乏专业的市场研究和商业策划的前提下,在没有明确的目标、明确的客户,甚至没有明确将要对哪些业态进行组合的情况下就开始敲定方案,紧接着破土动工,然后再考虑如何招商的问题。其结果是招商效果不好,最终造成项目的损失巨大,还易形成开发商、经营商、物业管理商三方的矛盾,成为新一轮投诉热点。有的还出现了影响交通、破坏环境等一系列问题。

运营模式回归性特征

前两年大多数地产商都抱着“卖完就走”的经营思路,以售代租,尽量缩短开发周期,

这既不可能进行完善细致的商业地产规划,同时也将风险完全留给了中小投资者。特别是底商和商铺,由于缺乏整体的经营主体,开发商只能将商铺卖给中小投资者以便回笼资金,中小投资者再根据自己对市场的判断进行经营,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混乱的局面,开发前的规划被打乱。2004年,面对诸多不成功的经营现实,受市场因素影响,有实力的公司开始着手聘请专业的商业规划和招商公司进行整体运作,运营上采取以商业持续良性发展的物业出租方式为主,说明在运营模式上开始出现回归,但由于刚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还未完全到位。有的开发商则承诺将售出的商铺从投资者手中回租,整体交由有实力的商业经营主体进行运作,并给予投资者一定的回报,即返租,客观地说,返租作为一种营销策略,在收益性物业销售中确实能起一定的作用,从某种程度上是发展商信心与实力的体现,是对市场的认识与把握。但我国内地商业地产市场仍不成熟,这种策略一旦不能兑现时,将给个人投资者造成巨大损失;同时对开发商的伤害也相当大。因为“返租”形式可以在短期内聚集大量的资金,但资金成本高,经营压力大。返租的承诺不能兑现,不仅信誉和形象受到伤害,还可能被告上法庭,承担经济责任等。

商业地产的核心是商业,而商业是微利行业,超过商业利润率的地产开发和租金回报则必然存在“泡沫”成分,是不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

2004年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的影响因素

宏观政策方面的因素

商业地产项目的开发与经营周期长、不可预见性因素较多,受相关政策的影响相对较大,商业地产市场的发展与商业地产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息息相关。由于目前商业地产融资的渠道比较单一,主要来自间接融资渠道,即银行的贷款,直接融资渠道还不多。全国商业地产业银行信贷依赖水平在70%-80%左右,而部分大型城市开发商对银行信贷资金的依赖度已超过90%。由于商业地产业对金融的依赖度太大,也导致了金融机构对单一产业发展的贷款集中度过大的风险。在目前的商业地产市场资金链中,银行基本参与了商业地产开发的全过程。通过住房消费贷款、商业地产开发贷款、建筑企业流动性贷款和土地储备贷款等,银行实际上直接或间接地承受了商业地产市场运行中各个环节的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

因而在2004年上半年的宏观调控中,商业地产也被列入了调控的范围。国务院领导明确指示:大型商业设施建设也应合理规划,防止盲目投资和重复建设。国家加强了对开发用地和投资审批的管理,并且明确要求将购物中心列为固定资产投资加以清理,2004年4月11日央行宣布,从2004年4月25日起,资本充足率低于一定水平的金融机构,将执行8%的存款准备金率,国有独资、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等金融机构将执行7.5%的存款准备金率,目的是限制商业银行的信贷盲目扩张。商业地产业是信贷调控的首要对象之一。银根紧缩导致许多在建项目搁置,同时影响了更多项目的立项和上马,下半年商业地产的新开工项目明显少于上半年。

在土地政策方面,按照国土资源部的71号令,2004年8月31日以后,国内土地市场不得再采用协议方式出让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国有土地使用权必须以公开招标、拍卖、挂牌的方式出让。这意味着:仅凭政府一纸批文就协议取得土地使用权的大门彻底关上了,取而代之的是以招投标方式为主的“阳光地政”。“8・31”大限后,商业地产开发商的资金压力更进一步加大,开发成本大幅提升。

宏观调控不仅影响了企业的开发能力,而且降低了企业对市场的预期,市场上解读不一,普遍弥漫着悲观情绪,一些地方甚至出现了“一刀切”的说法。2004年4月份,商务部颁发的《全国市场体系建设纲要》,对中央的宏观调控做出了科学权威的解读,并就商业网点的建设发表了明确的政策信息。商务部认为:当前的商业网点开发和布局在一些地区确实存在着一定程度的过热倾向,但总体来看,还是结构性的矛盾。从总量上看目前我国商品市场建设远不适应翻两番战略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要继续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各方面资本加大对商品市场的投入,研究制定吸引投资的政策,调动各方面对市场建设投资的积极性,加强对各类投资主体的指导,提高投资成功率,加大对流通基础设施和带有公益性的市场建设项目的资金支持。

2004年初,商务部与建设部还联合发出通知:要求地市级以上城市加紧制定商业网点规划,由于规划的制定与实施周期较长,所以对2004年市场的调控并未产生实质性影响。西安、上海等部分城市对商业网点的建设虽然实行了听证试点,但由于仍处于摸索阶段,效果也不尽理想。总之2004年政策宏观调控对商业地产的影响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市场环境方面的因素

市场供给方面,一方面各地政府投资热情高涨,导致商业地产开发热度不减,特别是一些代表城市形象的大型商业项目的陆续建成扩大了市场供应量。另一方面众多住宅开发商转向商业地产开发领域,特别是2004年一些大型开发商开发商业地产的力度加大,起到了市场的带动作用,促进了市场供应量的上升。

市场需求方面,一方面自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许多国际零售、娱乐、家居、餐饮业的商业巨头均在加快进军中国市场,特别是2004年12月11日,随着零售业全面对外放开,外资零售业扩大了在我国的扩张区域,加快了发展步伐,使商业地产需求量进一步加大。据了解,在2005年之前,家乐福计划在目前50家中国分店的基础上再大幅增加15家分店,沃尔玛计划今年之内在中国再开设7家新店,使在中国的连锁店总数将达到35家,百安居2004年计划新增门店7家,对商业地产需求容量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目前市场处于品牌商家的买方市场,一些知名商家凭借自身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在商业地产的选择、租金价格的谈判中占据主动权,可以在好的地段、好的项目中以较低的价格得到理想的经营场地,这无疑又给开发商增加了资金回收难度,减少了商业地产投资者的收益,这种现象预计将会持续一段时间。

2005年中国商业地产发展的四大趋势

商业地产发展的供给趋势分析

随着国内各项商业地产调控政策逐步到位,特别是房地产信贷门槛的提高以及《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即将出台,都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商业地产的盲目开发。商业地产的门槛抬高后,将淘汰众多不具开发实力的小公司,而使大公司开发的集中度提高,投资开发的盲目状况将有所改善,将会出现一些无力继续开发的商业地产项目被大公司并购的现象。

投资渠道方面,构建渠道多元化、高效并且有利于风险分散的房地产金融成为中国商业房地产发展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国内并没有完全开放房地产金融市场,除银行信贷之外没有更多的金融工具,国外基金是否能进入将对商业地产的开发产生很大的影响,这是2005年市场发展的不确定因素之一。

商业地产发展的需求趋势分析

中国连锁百强从2001年到2003年所用的店铺数量呈现出的快速增长的势头,对国内的地产开发商意味着商铺成为一种直接的需求。目前,国内前100名的零售企业的发展速度非常快。2001年,每家连锁百强的企业可用的店铺数量是111家,2002年达到了169家,2003年达到了204家。一些具有优势的连锁企业,已经把加快开店速度,扩大规模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战略目标。但是由于边际效益的下降,内资连锁企业开始放慢了扩张速度,而更加注重门店的管理与效益,从开店数量的增长速度看,略有下降。

随着中国商业零售业2004年12月11日彻底对外开放,中国商业市场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国际商家的关注,寻找适合商家发展的商业地产项目,成为众多国内外商家扩张规模,占领市场的基础。据了解,家乐福将在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等四大城市各新开12家店铺,在其他一些大城市各新开6到8家新店,同时计划,2005年新开100家迪亚店,新增10至15家冠军生鲜超市。2005年,外资商业对商铺的需求将会有大幅增加,同时商家对商业物业的选择标准将更为严格,物业结构适用性好、位置优越的项目将成为追捧对象。

商业地产发展的结构趋势分析

2005年初,国务院将颁布《城市商业网点规划条例》以及听证制度的草案,商业网点的业态结构、布局结构将趋于合理,网点规划管理条例将参照发达国家的做法,引入听证制度,邀请专家、利益相关者参与听证,避免开发盲目性。根据《条例》规定,今后10000平方米以上的商业地产设施项目必须进行听证,由发改委建设规划、工商行政管理、交通环保等部门、生产流通部门、消费者协会、行业组织及专家学者参与听证,商业网点的所在区、街道也将推选社区代表发表意见,开发商经过听证之后必须拿到书面同意建设意见,方可办理有关建设手续。而建设1万平方米以上的商业网点,还必须到国务院有关部门进行听证。今后政府将对商业网点的统计纳入到法定的统计范围之内,在此基础上对商业网点的数量、布局、结构以及市场需求情况进行动态的检测,及时向社会信息,引导企业和银行包括个人投资者决策,增加科学性。同时开发商逐渐开始重视科学地调研分析,也会促进商业地产结构更趋合理。这一政策的出台,将对今后商业地产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从各种类型商业地产的发展趋势看,由于城市新社区建设步伐加快以及各级各地政府目前积极鼓励发展社区商业,因此2005年及今后的一段时期,社区商业将呈现出较大发展潜力。商务部认为:当前,新建居住区商业设施滞后的矛盾比较突出,不仅数量少、布局分散而且设施落后、现代化水平差,离以人为本、服务居民生活的要求还有相当差距。商业网点建设要在促进城市商业繁华、繁荣的同时,更加注重满足老百姓日常需求的商业和生活服务的设施建设,要把社区商业作为规划的重点;在业态上,要体现便利性、实用性;在功能上,要以老百姓不断发展变化的消费需求为取向,完善服务设施,提高服务功能。这些精神将对各地商业网点的建设产生重要指导意义,可以预计,今后一些适合社区商业发展的商业形态,包括社区型购物中心、邻里中心以及现代生活广场等将会得到快速发展,逐渐成为商业地产中的新亮点。

商业地产发展的效益趋势分析

商业地产报告篇2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大宗农产品系指生产量、消费量、贸易量、运输量等较大的关系国计民生的农产品。

第三条商务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调整《实行进口报告管理的大宗农产品目录》(以下简称《目录》)。

第四条商务部委托有关组织(以下简称受委托组织)负责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信息的收集、整理、汇总、分析和核对等日常工作。

第五条进口《目录》项下大宗农产品的对外贸易经营者(以下简称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向受委托组织办理本企业基本情况备案。

备案内容包括:对外贸易经营者名称、企业海关代码、对外贸易经营者备案登记表复印件、工商营业执照复印件、法定代表人和统计负责人姓名与签字等。

第六条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填报《大宗农产品进口报告统计报表》(格式见附件),报告事项主要包括:对外贸易经营者、联系人、联系方式、商品名称、商品编码、贸易方式、贸易国(地区)、原产地国(地区)、合同号、合同数量、合同船期、装运港、预计抵港时间、实际船期、装船数量、进口报关口岸、进口数量和实际抵港日期等。

对外贸易经营者应通过相应电子报告系统向受委托组织进行报告。如无法通过电子方式报告,可下载报表传真报告。

第七条对外贸易经营者应在下述情况发生后三个工作日内履行进口报告义务:

1、签订进口合同;

2、货物在装运港出运;

3、货物抵达目的港;

4、报告事项发生变更。

第八条对外贸易经营者应严格遵守规定,及时、准确报告有关进口信息,并对报告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不得虚报、瞒报、伪造、篡改、迟报和拒报。

第九条受委托组织应向商务部报告大宗农产品进口的信息情况,并提出建议。

第十条商务部定期在商务部政府网站“大宗农产品进口信息专栏”对外《目录》项下大宗农产品进口信息。

内容为:预计进口数量、预计货物到港时间、实际装船时间、实际装船数量、装运港、原产地国(地区)、主要口岸进口情况等。

第十一条受委托组织根据海关、质检相关数据核对大宗农产品对外贸易经营者报告情况,向商务部报告结果。

第十二条对外贸易经营者违反本规定,虚报、瞒报、伪造、篡改、迟报和拒报大宗农产品有关进口信息的,商务部应向国家统计局通报。

统计部门依法对违法对外贸易经营者处以行政处罚后,商务部可以禁止违法对外贸易经营者自行政处罚决定生效之日起一年以上三年以下的期限内从事有关的对外贸易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对外贸易经营者违反本规定的,商务部按照《对外贸易经营者违法违规行为公告办法》的规定公告,并通知海关、税务、质检、外汇、工商等部门以及地方商务主管部门、行业中介组织、银行等单位。

第十四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可向商务部举报对外贸易经营者虚假报告进口信息的行为。

第十五条商务部及受委托组织有关人员应当为履行进口信息报告义务的对外贸易经营者保守商业秘密,不得向任何企业、机构和个人透露对外贸易经营者报告的信息。违反上述规定的,依照《外贸法》第六十五条及《货物进出口条例》第七十条进行处罚。

第十六条本办法适用于《目录》项下以各种贸易方式进行的大宗农产品进易,包括由境外进入保税仓库、保税区、保税港区和出口加工区等。

第十七条《目录》、受委托组织名称以及大宗农产品进口信息周期由商务部以公告形式。

商业地产报告篇3

一、指导思想

以促进科学发展为核心,以服务经济发展为重点,以为当地党委、政府科学决策、为生产经营者、消费者和社会公众信息需求提供服务。

二、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

县级和各工商分局、所要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

1、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日监测制度。将当日采集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信息按时间要求报州局市场科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2、完善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周分析报告制度。市场股和各工商分局、所每周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每周二报州市场科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3、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季度分析报告制度。市场股和各工商分局、所每季度要对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上涨、下跌或者小幅上涨、小幅下跌的原因,价格基本稳定的因素,以及供求之间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形成季度综合分析报告,并于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报州局市场科和当地政府有关部门。

4、从2009年4月1日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每日监测制度,将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监测情况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5、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化情况每周综合分析制度,并于下周二前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

6、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建立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化情况季度综合分析制度,并于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形成综合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三、建立市场监管信息定期分析报告制度市场股和各工商分局、所从2009年第二季度起,要对市场主体变化、流通领域食品监测、消费热点、违法广告、商标申报注册等情况每季度进行分析,并在下一个季度第一个月3日前形成分析报告,报当地党委、人民政府。一是市场主体变化。包括国有企业、私营企业、个人独资企业、外资企业、个体工商户等增加或减少的原因、对策以及投资的领域、投资的热点等进行综合分析。二是流通领域食品监测。主要是对监测的数量进行归纳,综合判断市场食品安全的指数,存在的问题,应对的措施等进行综合分析。三是消费热点。主要是分析当前民生较关注的消费热点问题是什么,对消费与发展的关系等进行综合分析,为政府引导消费提供依据。四是违法广告监测、通过监测数据,分析违法广告重点及表现形式,提出下步监管重点。五是商标申报注册,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的件数,未来商标拓展趋势等进行综合分析。

三、工作要求

1、各部门要将农副产品和农资价格变动情况每周综合分析报告和每季综合分析报告抄送市场,由市场股综合后将每季度市场监管信息分析报告抄送州局对口科室。

商业地产报告篇4

为行业生产消费者促进消费

报社广告部门的角色一般是被动的,联系客户、刊登广告,策划实施活动,吸引广告投放。在广告客户与读者之间充当着一个牵线者的角色,甚至可以说是旁观者。至于他们是否能“成交”则一般不在考虑范围,有时候即使考虑到了也很难落实到位。

但在当前这种要充分扩大消费的经济形势下,这种广告模式无助于充分挖掘报业广告潜力。《华西都市报》副总经理郭登礼认为,广告部门不应仅仅是拉广告、登广告,策划活动那么简单,在当前这种经济形势下,广告部门的功能除了牵线,更要为行业生产消费者,推动行业的消费。

他认为,即使现在信息多元化,海量信息扑面而来,但由于消费者无法甄别,商品信息与消费者需求之间仍然存在着不对称的关系。如汽车、房产等大宗商品,许多消费者往往了解不够,把握不住而常常蒙受损失;从另一方面来看,信息不对称也导致消费者对大宗消费产生畏惧心理,进而影响消费行为。

因此,面对太多杂乱无章的信息,报纸专刊一定要为受众做消化、过滤、选择、梳理工作。做读者的“信息管家”。使每个版面都有明确定位,将客观事实和专业信息转译为目标受众能听懂并喜闻乐见的信息。

另外,对于汽车专刊而言,举办车展活动是营造消费气氛,培养读者的较好方式。只要车展事先详细调研,合理安排时机,营造的现场气氛火热,消费者的购车欲望就被激发出来。

点评:其实,现在广告部门策划的活动都大同小异,不外乎车展、楼展、读者俱乐部、团购侃价;关键点在于是否在策划中有促进行业消费的意识,并把这种意识落实到策划的每一个细节中,在拉动消费的过程中,将实现三赢的局面。正如郭登礼所说,要和消费者、行业共同成长。

报业广告的一般模式是刊登广告,然后从广告客户手中获得广告费用,这种赢利渠道比较单一。在广告商缩减广告费用的情况下,报业广告有必要拓展赢利的获得渠道。《成都商报》广告部主任黄成军认为不仅要从广告客户手中获得广告费用,还应该直接到消费者中寻找广告增量。据他介绍,《成都商报》举办“旅游直通车”活动,组织游客乘坐专列到旅游景点参观玩耍,直接从消费者手中获得收入,把终端消费者和商家联系起来,还能从商家获得广告收入。

点评:在这样的活动中,报社就充当着旅行社的角色。初一看,这种活动与这几年来报业所倡导的多元化经营没有多少区别。多元化经营也是“直接从消费者中获得收益”。事实上,许多报社的多元化经营刚开始虽然搞得红红火火,但后来由于业务不熟悉及各种各样的问题,很多都黯然收场。旅行社、房地产、出租车公司、甚至还有服装厂,大部分的经营都没有给报社带来多大的利润,反倒是让报社平添了许多麻烦。

关键在于没找准与报社经营的契合点。上面提到的这种到消费者中直接寻找广告收益的活动对于报业经营活动的借鉴意义在于不仅能直接从消费者中获得收益,还能从商家获得广告投放。也就是它找准了跨业经营与报社经营的契合点。这一点无论对报业广告经营,还是报业多元化经营都有借鉴作用。

构建健康的广告结构

所谓健康的广告结构是指一家报社的广告收入应来源于多种行业,而且应该比较平均,这样,当某种行业遭遇困境或者由于某种其他原因而导致广告突然减少时,报社利润不至受到太大影响。据郭登礼介绍,《华西都市报》的广告结构相对健康,各行业的广告分布比较平均。房地产20%、汽车15%、奢侈品、医疗、it通讯、旅游、教育、快速消费品各占10%,因此,每年的发展都比较稳健,在今年报业广告遭遇困境的情况下,仍然实现了两位数的增长,纯利润达到1.1亿。

点评:构建健康的广告结构的话题应该属于老生常谈了,特别是在当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导致某一行业广告突然减少时,就会有很多广告人提起健康的广告结构这个话题,比如以前医疗广告由于有关部门治理而不得不减少时。

商业地产报告篇5

(一)目前对报业电子商务的认识

网络时代,数字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正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传统图书阅读率呈下降趋势,而电子书和网络出版物的阅读率却大幅上升。面临着新型网络媒体的巨大威胁,以纸质为载体的传统报社不得不思考如何将其传统业务拓展到互联网上,建立报纸网站。作为报纸网站的关键部分——报业电子商务,也成为报业重点探讨与发展的对象。

在国内,就报业电子商务的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论,甚至于其所涵盖的内容在国内仍存有很大的分歧。例如林秋生在《报业电子商务系统应用》中对报业电子商务这样描述:“对于报业,主要是BtoB和BtoC这两种模式。其中BtoC包括网上订书订报、网上新闻订阅、网上个性化服务与支付等,BtoB包括网上广告管理与网上交易管理等。”青鸟华光照排开发部oa项目经理魏守亮则认为创建新闻报业电子商务平台的主要目标为“创建新闻报业的电子网站”“创建新闻社区平台”“创建数字交易平台”“创建单位移动办公平台”“建立新闻报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因此报社电子商务平台的基本框架由“新闻网站管理系统”、“网上社区服务系统”、“网上电子交易系统”、“新闻报社办公系统”、“报社信息管理系统”五大板块组成。

(二)报业电子商务的概念

报业电子商务的概念分成广义和狭义两种,从广义上来看是指在计算机与通信网络基础上,报业企业利用信息技术、电子工具以及其他现代方法等进行的所有商务活动,它包括企业通过内联网、外联网以及互联网实现企业自身的信息化管理,移动采编系统,新闻网站管理系统,并且与有关业务对象(例如报业物资供应商、业务合作伙伴、读者及广告客户等)直接进行信息沟通以及在线交易,实现报业企业内部商业信息共享、企业间的行业数据交换、报纸网站的新闻、广告等信息与传递、网上交易和服务,以及其它利用数字技术产生的新型报业媒体(例如手机报、户外数字媒体、电子阅读器等),并包括相应的电子化支付等一系列活动;从狭义上来看即指通过因特网上的报纸网站所进行的信息、商品和服务的交易活动。

根据报业自身的特点,一方面报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如同广播、电视、图书出版等行业,必须追求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发展,且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影响着其经济效益的实现;另一方面,报业在消费者对象和赢利来源上又不同于文化产业中的广播、图书出版、电子音像制品出版行业,它的消费者既包括读者也有广告客户,即其包括报纸发行和广告两种赢利来源。这种特殊性决定了报业电子商务的概念及具体内容必然有其独特性,从某种程度上看,它的概念范围将比一般产业的电子商务更为宽广。

二、报业电子商务的具体内容

结合目前国内报业电子商务的现状进一步探讨报业电子商务的具体内容。考虑到广义电子商务概念的范围涉及甚广,本文仅限于讨论狭义上报业电子商务的具体内容,即报业网站上所进行的各种电子商务活动。

目前报业内就报业电子商务具体内容的两种不同看法共同之处是都已充分表明目前报业网站中所谓的BtoC和BtoB两种模式(即网上订书订报、网上新闻订阅、网上个性化服务与支付和网上广告管理与网上交易管理等)已被公认为报业电子商务的典型内容,魏守亮将其统称为“数字交易(电子交易)”。而分歧之处则在于魏守亮所谓的五大报业电子商务基本框架中的“新闻报业的电子网站”、“新闻社区平台”、“单位移动办公平台”、“新闻报业的信息管理系统”是否可算作报业电子商务。从上文的定义来看,魏守亮所提出的“新闻报业的电子网站”中的新闻采编系统、“单位移动办公平台”、“新闻报业的信息管理系统”只能属于广义的报业电子商务范畴。因此,关键在于对“新闻报业的电子网站”中的新闻信息在线和网上发行(通过邮件)、“网上社区服务系统”所属范围的界定。而这就必须结合报业电子商务的最终目的进行探讨。从根本上讲,报业电子商务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报业双效益的最大化,即促进新闻报业的发展,为新闻报业获取最大的经济收益。而就狭义上的报业电子商务而言,报业网站所从事的种种交易活动就是为了使报业获取更多收益,达到赢利目的。因此首先必须分析目前报业网站的赢利模式。

(一)报业网站的赢利模式

传统的报业市场分为报纸市场和广告市场两部分,一方面报业将报纸以低于生产成本的价格向读者出售,在为其提供新闻及其他等信息服务的基础上赢得声誉,形成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它又将形成的传播能力和影响力出售给广告主,以此作为为广告主促销商品和塑造形象服务的基础,从而最终实现报业运作过程中的价值补偿与加值增值,获得经济效益。作为报业的新兴媒体——报业网站的市场并未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是报业网站为读者和广告客户服务所采用的方式、手段。目前国内报业网站主要提供以下产品和服务: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通过邮件),在线订阅,网上个性化服务与电子支付,数据库查询、邮箱和论坛等网站服务,网上广告业务,网上交易等。其中直接面对广告市场的只有网上广告业务,它采用收费方式,通过网络这一最新技术,它不仅实现了网上签订广告合同,使用户能够方便查询新闻广告的公开报价、使客户网上提供广告的意想(初步广告定单),实现新闻单位与广告企业之间的网上广告的谈判,实现客户和服务商之间的定单签订与网上付费;而且通过点击率等各种统计数据分析帮助广告用户方得以即使查询一定时期内其广告的效应分析结论等,以便用户更加灵活地调整广告策略应对市场,这样报业网站将对广告客户的服务提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报业网站从其中获得的是广告收入。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通过邮件),在线订阅,网上个性化服务与电子支付,数据库查询、邮箱和论坛等网站服务直接面对的市场是读者市场,然而在收费方式上,在线订阅和网上个性化服务与电子支付是向读者收取费用的,而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通过邮件)以及数据库查询、邮箱和论坛等网站服务则是免费的;在收入上,以上四种产品和服务都可以为报业网站聚集人气,赢得声誉和产生影响力从而给报业带来间接的广告收入,然而在线订阅和网上个性化服务与电子支付最先得到的是来自读者方面的收入,因此相比之下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通过邮件)以及数据库查询、邮箱和论坛等网站服务的设置目的更为集中和单一,即为读者服务并以此来获得间接的广告收入。网上交易管理则较为特殊,它所面对的市场是读者和产品提供商,报业网站在其中的角色是中介人,它免费为读者和产品商提供这个网络交易平台,从中获取交易佣金,例如网上书店等。网上交易是报业网站结合报业自身的传统优势与网络媒体的特点所创新的一种赢利模式,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二)狭义报业电子商务的具体内容

分析得出,目前报业界公认的几种狭义报业电子商务——在线订阅,网上个性化服务与电子支付,网上广告业务,网上交易,即所谓的BtoC、BtoB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这些产品和服务是付费性质的,无论从广告客户或者是读者那里都可以获得直接的收入。而目前尚有争议的新闻信息和网上发行(通过邮件)以及数据库查询、邮箱和论坛等网站服务其共同特点是它们直接面向的市场虽然是读者,然而是免费性质的,只能获得间接的广告收入。在此,界定它们所属范畴的意义就显得极为重要了,只有对其进行明确而科学地定位后,报业网站才能正确摆放其在整个网站经营中的位置,将其功能最优化和最大化。

商业地产报告篇6

插图,拉丁文(Ⅲustrate)原本有“照亮”、“使之看得见”的含义,即将被解释的内容视觉化,把思想内容变作可以看得见的具体形象,也可以说是“将被解释的内容视觉化,把思想和内容变作可以看得见的具体形象”;中国古籍中的插图称作“相”(如“全相”、“出相”),同样是绘制“看得见”的形象。一提到插图,历来主要指插附于书籍间的图画,中国古人以图书并称,讲究“凡有书,必有图”。现代商业插图从广义上说是为企业或产品绘制插图,获得与之相关的报酬,作者放弃对作品的所有权,只保留署名权的商业买卖行为,即为商业插图。平面广告中的插图主要是指商业插图,商业插图服务对象首先是商品。商业活动要求把所承载的信息准确、明晰地传达给观众,力求受众能够正确接收、把握这些信息,并在让观众采取实际商业行动的同时使他们得到美的感受,因此说商业插图是为商业活动服务的。

吸引注意力的功能主要指吸引消费者的注意。最佳的广告应该是简洁而明确的,甚至便于读者在匆匆一瞥中抓住重点,并且能够得到心灵上的共鸣或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有一些广告设计家通过“藏身法”测验广告插图的表达能力:把广告的正文掩盖起来,让观众只能看到插图,看能否看懂“故事”。有时广告的插图通过“阅读最省力原则”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也就是说,看一眼广告比不看它也费不了多大劲。

插图创意在平面设计中的作用

1、报纸、杂志中的商业插图。报纸无疑是最多、普及性最广和影响力最大的媒体。报纸广告插图几乎是伴随着报纸的创刊而诞生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报纸的品种越来越多,内容越来越丰富,版式更灵活,印刷更精美,报纸广告插图的内容与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所以报纸与读者的距离也更接近了。报纸成为人们了解时事、接受信息的主要媒体。报纸广告插图的主要特点有:(1)传播速度较快,信息传递及时。对于大多数综合性日报或晚报来说,出版周期短,信息传递较为及时。有些报纸甚至一天要出早、中、晚等好几个版,报道新闻就更快了。一些时效性强的产品广告,如新产品和有新闻性的产品,就可利用报纸,及时地将信息传播给消费者。(2)信息量大,说明性强。报纸作为综合性内容的媒介,以文字符号为主,图片为辅来传递信息,其容量较大。由于以文字为主,因此说明性很强,可以详尽地描述,对于一些关心度较高的产品来说,利用报纸的说明性可详细告知消费者有关产品的特点。(3)易保存、可重复。由于报纸的特殊的材质及规格,相对于电视、广播等其他媒体,报纸具有较好的保存性,而且易折易放,携带十分方便。一些人在阅读报纸过程中还养成了剪报的习惯,根据各自所需分门别类地收集、剪裁信息。这样,无形中又强化了报纸信息的保存性及重复阅读率。

报纸广告插图也有其不足之处。(1)时效短,效力不易持久。作为新闻,报纸的时效只限于短期,因为每天都有新的报纸通过邮送网络送到读者面前,每天都有新的广告出现,所以一般化的报纸广告便会很快地被读者逐渐淡忘。(2)视觉干扰多,注意不易集中。报纸的内容十分庞杂,政治、经济、文教、卫生,无所不包,就版面的视觉效果来说,也是密密麻麻、满目琳朗。因此,广告设计要设法从这些干扰中脱颖而出,才能引起读者的注意。(3)印刷条件差,受限于报纸印刷和印刷厂的设备,不易获得高水平的美感。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消费需求的变化,报纸广告插图版面越来越丰富,印刷质量大幅度提高,彩色的商业广告插图时常活跃其间,大大地增强了报纸的可读性。

商业插图在杂志广告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是最为突出的类型、特点明确,可以划分为综合性杂志、学术性杂志、娱乐性杂志、商业性杂志等多种类别。企业在投放广告时可以选择对于本行业有重要意义的或者声誉高的杂志,以此向消费者表明自身产品与服务的特殊性。因此,商业插图在杂志广告当中所体现出来的风格形式是最为多样的。再加上杂志本身在印刷条件方面所独具的优越性,使插图的色彩及复制效果较报纸要好,持续的寿命也较长,有一定的资料价值。杂志的广告插图通常会出现在许多非常引人注意的位置,比如封二、封三或目录页前后的版面上,当然,这也要视不同的杂志而定。商业插图在这些有利条件的支持下会越发地凸显其卓越的表现力。如《瑞丽》杂志主要针对的受众就是女性群体,所以在杂志中出现了很多服装以及化妆品等针对女性的商业广告。

(2、海报中的商业插图。有了文字创意还不够,视觉的感染力才更胜一筹,插画为海报设计插上真正的翅膀。所以海报通常以图像与文字结合的方式进行视觉信息传达,表现手法灵活多样,注重设计创意和形式的运用,强调视觉语言的力度,是具有大众亲和力的广告形式。插图不仅仅提供我们视觉上的愉悦,它更可被赋予其他的使命及意义。插图在这个读图时代中,没有人会拒绝这种直观的沟通手段,有了插图,概念不再晦涩,文字不再抽象。在不知不觉中,我们便可轻松地接受它所传达给我们观念。很多海报的图像部分都以商业插图为中心,或平面、或立体、或写实、或抽象,具有极强的可观赏性和艺术性。海报是传统的户外广告形式之一,虽然如今的户外广告媒体形式众多,但是它仍然在商业宣传中充当着重要的角色。海报对环境有着极强的适应能力,无论是张贴在商场或剧院内外等公共场所,还是在城市街道的任何角落,它都可以与人们产生一种近距离的沟通。海报在印刷和纸张规格方面,也有着出众的视觉品质和制作成本优势。

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户外广告媒体越来越丰富,现代社会环境在不断变化,海报的应用领域也在不断调整,但无论怎样,商业插图图家的艺术观念和绘图风格总是能够通过海报展示给社会大众。

3、包装中的商业插图。包装所涉及的对象是极为广泛的,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包装是使产品真正走向市场的一个重要环节,商业插图在包装设计的应用可以说是意义重大。包装中的插图从其产品销售的功能层面来说,首先是要确保信息传达的准确性,插图设计与商标设计、色彩设计、文字设计等视觉元素相互关联,共同构成了包装形象的整体,向消费者传达产品的商业信息。包装装潢的图形主要指产品的形象和其它辅助装饰形象等。图形作为设计的语言,就是要把形象的内在、外在的构成因素表现出来,以视觉形象的形式把信息传达给消费者。要达以此目的,图形设计的定位准确是非常关键的。定位的过程即是熟悉产品全部内容的过程,其中包括商品的性有、商标、品名的含义及同类产品的现状等诸多因素都要加以熟悉和研究。

商业地产报告篇7

[关键词]解放日报;广告;上海经济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摇1009-928X(2011)09-0018-03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翌日,中共中央华东局和中共上海市委的机关报《解放日报》诞生。作为党的机关报,《解放日报》于5月28日当天即公布《本刊广告刊例》[1],对广告的刊登进行了严格的审查与规范,并严格广告制度,以“业务政治化”为原则,在广告的取舍方面是以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为选择标准[2]。本文仅以上海解放后至1956年期间《解放日报》刊载的商业广告为样本,从中可以看出上海经济的变迁。

一、《解放日报》广告的变化

(一)广告中的繁华

1.广告版粗略统计。上海解放后头三年《解放日报》一直以6-8版为主,其中许多版面会套印广告,并且具有相当的数量,如1949年各月广告篇幅基本上占整报的30%左右。有时广告甚至占据整版,特别是一些重大节日,会增加版面。1952年,《解放日报》多期减为4版,同时增产节约运动展开,继之“三反”运动开始,加上“报社领导层对广告意见不一”[3],广告较前减少,但是基本上第4版最后半版固定为广告。1953年后,《解放日报》的广告由二栏改为一栏,加之各单位节约刊费的原因[4],广告明显减少,特别是第四季度广告显著减少。1954年、1955年与1953年相似,但是国营、公私合营品牌的广告占多数,特别是国营品牌成为绝对的主体。1956年随着全行业公私合营的开展,加上《解放日报》改版,一月广告停止刊登,二月开始接受广告,但是受之前不刊广告的影响和广告公司的垄断导致广告一直不多[6],最后一版广告栏除一些演出广告外商品广告很少,以国营和公私合营为主。

2.广告的分类。《解放日报》广告栏目中的品牌琳琅满目,不计其数,仅1949年11月16日第7版,半个版面就有23个品牌登报公示商标。那些夺人眼球、图文并茂的商品广告大致可分为五类:烟草类广告,如美丽牌、金鼠牌、双斧牌、飞马牌、中华牌等;药品化妆品广告,如信谊化学制药厂各品牌、海藻晶、黑人牙膏、双妹等;百货、服装类广告,如回力、宝大祥、白毛女、永安等;食品饮料类广告,如冠生园、正广和、光明等;还有其他如美国总统轮船、永久牌自行车、扳手牌自行车等。1953年后,很多在1949年上海解放后头三年经常出现的品牌呈现广告减少迹象,但是出现了许多机器类广告,如国营中国电器公司、浦江机器厂等。

(二)广告的变化

1.一些品牌性质未变,持续刊登广告。如产品一度畅销国内及东南亚一带的信谊化学制药的广告几乎期期可见,大量的广告可以看出信谊药厂在当时制药业的规模和地位。而信谊在1954年7月1日前,始终属于私人性质。又如美丽牌和金鼠牌香烟,都是闻名全国的香烟,由华成烟公司生产。解放初期,华成保持着私人企业的性质逐步恢复与发展,直至1954年3月。

2.许多品牌虽然连续登载广告但是企业性质发生变化。如上海中华烟草公司在1949年11月7日的广告中改称“上海国营中华烟草公司”,说明企业性质在解放初即发生变化。又如白毛女绒线是中国纺织建设公司(简称中纺)的产品。中纺是官僚资本,当时在全国纺织工业中占相当比重,接管和改造之后,即组成国营公司,并在《解放日报》1950年7月1日第三版登载广告同时声明公司名称改为“国营上海纺织厂”。

3.一些品牌消失,或结束或退出中国。如美国总统轮船公司的广告在1949年10月之前的《解放日报》上经常可以看到,但是新中国成立后销声匿迹。又如1950年9月21日第五版有奇异安迪生电器的广告,著有代表美国通用电器的“ge”标志,后来华东工业部上海灯泡厂登广告声明“奇异安迪生”电器更名为“人民”牌,可见被接收。还有些企业转移至别处,如1933年创立于上海并发展壮大的好来药物公司以生产黑人牙膏著称,后移至香港,再无广告。而震旦机器铁工厂无限公司自1949年7月2日第4版刊登鸡球牌灭火机的广告后,便再无出现,可见品牌消失。

4.许多国营新品牌诞生。在广告版的醒目位置,国营品牌越来越多,并且占据了主导地位,如:华东工业部益民工业公司食品一厂的光明牌冷饮,国营中华烟草公司最新出品的中华牌香烟等等。尤其要强调的是,《解放日报》一改之前很少在报头两侧登载商品广告的作风,多期将国营品牌的广告登载在两侧醒目位置,如:1950年1月8日登载的双斧、飞马牌香烟;1950年3月18日和20日登载的永久牌、扳手牌自行车等等。1952后虽然广告总体数量减少,但是国营品牌的广告都占据着主体地位。

5.许多品牌广告减少。如佛慈药厂的海藻晶、广生行的双妹化妆品等在上海刚刚解放时广告很多,新中国成立后,广生行将业务集中到了香港及东南亚,佛慈药厂后来为支援西北建设移至了甘肃兰州,由此在《解放日报》上的广告大量减少。当然更多的可能是企业自身发展进入低谷。1952年特别是1953年后,除企业节约刊费等自身原因外,《解放日报》固定广告版面、“三反”运动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等也导致了广告的减少。

二、广告变化背后折射出的经济变迁

第一,上海产业结构的变迁。刚解放时的上海几乎没有重工业的身影,广告的主角也都是烟草、化妆品、食品等轻工业。重工业的广告缺乏印证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重工业比重偏低。上海虽是中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基础很薄弱。据统计,1949年,上海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88.2%和11.8%[6]。1952年虽然国民经济得到恢复,但是重工业的提升有限,重工业产值只占工业总产值的20.9%。这一现象在1953年后有所改观。国营机器生产厂家的广告逐渐增多,如1953年1月10日第6版刊登的国营中国电器公司、浦江机器厂等,这些都说明上海产业结构调整,开始重视工业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据1956年统计,上海三次产业比重为3.7:55.4:40.9,第二产业结构开始发生比较大的变化,轻工业从88.2%下降到70.2%,重工业从11.8%上升到29.8%。”[7]

第二,民族工商业的品牌在公私合营前始终占据数量多数。如华成烟公司、信谊化学制药公司等都为私人企业,都是民族工商业的代表品牌。上海解放前夕,上海各业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工商业的恢复势在必行。中国共产党积极扶持私营工商业,上海解放后的第六天,中共上海市委和市政府就邀集工商界代表人士90多人召开座谈会,与工商界共同协商,尽快恢复生产。1950年上海市第一届第三次各界代表会议后,通过调整公私关系、劳资关系,救济失业工人,调整税收[8]等,帮助工商业恢复和发展。公私合营前,《解放日报》的广告版集聚了众多民族工商业品牌,说明上海解放后处于平稳过渡中,许多民族工商业在中国共产党的扶持下得以保全,并继续发展,为上海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国营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在国民经济中起领导作用。解放后,国营品牌广告从一开始的星星点点,到逐渐占据广告版的主置,甚至出现在报头两侧,说明了国营经济的建立、发展与繁荣。随着新的国家政权的建立,我们党制定了“迅速组建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使之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9]的经济方针。如:上海军管会轻工处接管中华烟草公司,经过改造成为国营经济,“在卷烟行业内发挥了国营经济的领导作用。”[10]1952年上海的国营工业在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950年的45.3%上升到了56%,国营工业同公私合营、加工订货加在一起,就占到82.9%,基本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11]。而《解放日报》对国营经济也给予了照顾,“要特别重视国营企业的广告,不论他马上有多大发展,因为它终归使我们中国走向社会主义居领导的经济。”[12]1953年到1956年,虽然商业广告减少,但是国营品牌的广告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并且在数量上也占据了绝对多数,如1955年1月3日第5版、第6版,整版都是国营产品的广告。由此可见,《解放日报》对于扩大国营经济的影响作出了贡献,也体现了作为党的机关报的办报方针。

第四,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1953年后社会主义改造开始,各企业忙于公私合营进而推进到全行业的公私合营,广告版出现的商品广告随之减少。在存在的广告当中随处可见“公私合营”现象,如1953年3月28日第6版刊载的公私合营荣达水泥工业厂、公私合营启明木业公司;1956年1月13日的报头部位刊登公私合营永安公司获得批准的巨幅照片等等,都说明上海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上海的所有制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1956年,在全市工业总产值中,国营工业占32.2%,公私合营工业占64%,合作社工业占3.3%,私营工业占0.3%。

第五,广告纷繁的背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为维护经济的稳定与发展所作出的艰辛努力。上海解放后投机活动猖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政权艰难打击投机,开展“银元之战”、“米棉之战”,反对西方国家的封锁和轰炸,艰难地维持和发展生产,统一财经,进行工商业的调整,经历了艰难复杂的过程才实现了上海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中华烟草公司解放前是国民政府的官办企业,但是因经营不善、贪污舞弊,已处于倒闭状态。上海解放后,军管会接管进行改造,组建国营经济,才让中华烟草重新复苏。中国纺织建设公司各厂在解放后三天内全部复工,但是这已经是由官僚资本的企业变为人民政权接管的企业,从领导权交接、财产清点所有权转移,到解决职工工资,再到原料缺乏动力不足,三天实现复工,这其中艰难转变的过程我们无法从那夺目的广告中看到。1950年,上海工商业发生了“四月危机”,由于坚决执行中央统一财经、稳定金融物价、调整工商业等重大决策,从1950年6月起,上海的经济情况逐渐好转,工商企业停工歇业户数大为减少,复工开业的日益增加。到10月份,好转趋势更加明显,10月1日的《解放日报》增至22版,许多企业登报以广告联展形式庆祝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也证明了上海经济的好转。所以广告只是一种现象,告诉我们上海建国初期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在直观现象的背后,我们还应探寻更深的本质。

三、结论

从1949年5月到1956年《解放日报》琳琅满目的广告中我们看到了上海解放后着手接收帝国主义在华企业、没收官僚资本、组建国营经济,使得上海经济逐步恢复与发展的足迹;也看到上海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大力发展工业和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在这繁华广告的背后,实际上透露出共产党人坚持打击投机资本、反对封锁和轰炸维持发展生产、统一财经、不断扶持调整工商业、组建和壮大国营经济、进行民主改革、开始工业化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等等,不断面临和克服各种困难的艰难历程。

参考文献:

[1]解放日报社.解放日报五十年大事记1949-1999[Z].3.

[2]解放日报广告制度[Z].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a73-1-20-26.

[3]顾雪雍.奇才奇闻奇案――恽逸群传[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282.

[4]解放日报社广告科1953年工作总结[Z].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a73-1-153-37.

[5]解放日报发行广告科1956年上半年工作小结[Z].上海档案馆馆藏档案,档号:a73-1-264-33.

[6]上海工业结构的调整[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3.

[7]徐建刚.上海经济及产业结构的转型[a].上海城市的发展与转型[C].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09.160.

[8]中共上海市委关于三届代表会议后调整工商业的工作给并中央与华东局的报告(1950年6月)[a].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上海卷(上)[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3.72.

[9]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1949-1978):上册[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52.

[10]上海烟草志[m].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1998.59.

[11]汪道涵.解放初期的工业接管与改革(节录)[a].上海解放初期的社会改造[C].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1999.53.

商业地产报告篇8

六.招商费用预算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当企业决定通过招商的方式招募通路经销商之后,就要在经费上给予充分的考虑。企业采取什么样的招商形式、团队组成以及招商广告策略等,这些都是在编制招商费用预算时所要重点考虑的。很多企业对编制招商预算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有的企业根本就不编制招商预算,花钱就像拧开的水龙头,毫无节制,等到发现不对时,已造成了很大的浪费。有的只好在招商后期拼命节约经费,试图挽回前期的浪费,结果却影响了招商的质量和效果。有的企业虽然有招商预算,但却根本没有按招商预算执行,最后导致招商费用大大超过预算,增加了招商成本,如果招商失败,损失将会更大。

有的人认为,通过招商的方法招募经销商,成本很高,费用更大,事实果真是这样吗?让我们试做分析。用传统方式招募经销商,在广告投放、产品资料印制和终端推广方面,其费用一点不比招商来的少。

招商的经费使用比较集中,所以给人的感觉好像是,通过招商方式招募经销商费用更大。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所分析的,招商所具有的四大好处,即借资金、借网络、借关系和借时间,这些是传统方式所无法比拟的,所以说,招商的效益和成本之比是很高的。有人会说,如果招商失败怎么办?实际上,通过传统方式也存在失败,这是另外一回事了。

中国人有句老话,有多少钱办多大事。招商企业实力如何,决定着它招商预算的大小。

下面,我们把招商企业分成大型、中型和小型企业三种,看看他们的招商预算应如何进行合理安排和分配,以达到成功招商目的。

大型企业

大型企业通路力强,在招商中往往居于主导地位。招商中,经费不是他们首先要考虑的因素,为了招商成功,他们会不惜资金,印制最精美的招商指导书,在强势媒体上刊登整版广告,选择豪华酒店召开招商会议,目的就是要使自己的招商形成一股强大的气流,将经销商吸到自己的通路中来。

现将某大企业的招商预算列表(见表1),并作一分析。

招商广告的费用一般要占到整个招商费用的40%左右,这在整个招商费用预算中占的比重较大。大型企业会选择强势媒体招商广告,而且每次都会是半版或是整版。像在《中国经营报》一次整版招商广告,需要近10万元,在《销售与市场》杂志内页整版广告,一次需要3万余元。对于医药保健品企业来说,除了在上述报刊杂志广告之外,还要在《中国医药报》、《医药经济报》等行业报刊杂志招商信息,这样算起来,招商广告的费用就不小了。

近年来,招商广告越来越集中于强势媒体,招商广告的集中,也使经销商的“眼球”集中到了这些媒体。企业在这些关注率比较高的强势媒体广告,避免了招商信息的无序传播。在效果不变的前提下,企业广告次数也因此可以减少,节约了招商费用。

小型企业

小型企业由于资金实力有限,对于招商预算更要认真编制,严格执行。表2是一家小型企业的招商费用预算表:

小型企业的招商广告不能因为节省经费,就选择弱势媒体草草,如果这样,只能导致广告效果差。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是,企业仍然选择强势媒体广告,但可以缩小版面,减少次数,或者只在行业报刊。

在招商广告招商的同时,企业可采取诸如熟人推荐、药交会招商等方式,多管齐下,提高办事效率,争取招商成功。

招商资料的印刷及制作不应追求豪华,务求简洁大方,以节省开支,但又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费用和招商时间始终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招商时间越长,费用越高;如果能够比预定的招商时间缩短,可以节约办公场地租金、办公费用及人员开支,也就是节约了招商费用。

从成功招商角度来说,企业应该聘请招商服务机构帮助招商。表面上看,可能要花费一笔咨询策划费,但是大大增加了招商的成功率。这和招商失败所浪费的资金来比,无疑要合算的多。

对于某些采用otC方式进行市场运作的产品,还要增加电视广告片的预算。

中型企业

对于中型企业招商费用预算,我们认为应该介于大企业和小企业之间。其经费使用原则应是,首先保证事关招商成功的项目经费使用,比如招商广告,招商会议经费。对于办公场地费、办公费、人员开支、差旅费等,应节约使用。需要强调的是,招商费用的预算安排伸缩性很大,招商企业一定要量力而行。要避免两种倾向,一个是小企业大预算,招商还没结束,经费就已经用完了,要么借钱继续招商,要么中途夭折,招商不了了之;另一个是大企业小预算,目的是为了节约经费,可工作中只好缩手缩脚,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致使招商不能成功。

七.指导书的撰写

招商指导书是全面展示企业形象和产品形象的重要途径。一本有杀伤力的招商指导书,往往让经销商心动。许多好产品、好项目,因为宣传资料的粗糙让经销商不感兴趣,或因为内容缺省让经销商不知所云。

招商指导书本身也是企业形象的一次很好的展示。如果连招商指导书都不能让经销商满意,那么很难相信,经销商会相信你推介的产品。

招商指导书的内容应着力传递经销商关心点:

要素排序及权重经销商关注要素见表2。

下面,我们就招商指导书的写作,和大家作些探讨。

企业的包装

招商市场上,大企业、著名企业通路力强,往往会形成以厂家为主导的通路合作模式。而中小企业通路力弱,通常会形成以经销商为主的通路合作模式。面对这种情况,中小企业是不是就无所作为呢?在招商指导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企业的包装,赋予企业一个独特的概念。

1.傍名人

一般来说,好的公司,会得到社会各界青睐,人们也愿意和这样的公司打交道,有时国家领导人也会视察这样的公司。所以在招商指导书中,很多企业会将国家领导人、各界人士视察企业、与企业领导人的合影,刊登在招商指导书上。以此来提升公司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的尊重。

傍名人不仅仅是傍政治领袖、国家领导人,还可以是其他各界知名人士,这要看企业的目的。比如,有一家招商企业,在招商书中,赫然刊登着两位福布斯上榜富豪的照片,并声称这两位富豪都是公司的董事。这给人的印象是,这是一家非常有实力的公司。实际上,两位富豪只是和公司董事长关系比较好,友情出任公司董事而已,并没有在公司中投资。

2.傍有实力的机构

一个企业有谁投资,他的母公司是谁,往往决定了公司的实力大小。比如,“好心情驻颜口服液”的招商指导书中,就首先介绍了自己的母公司,中国建昊实业(集团)公司,并刊登了集团总裁、著名青年企业家袁宝的照片。以母公司的实力来提升自己企业的实力。

3.塑造高科技企业形象

再比如,中科减肥胶囊招商书,就力推企业的科技实力。企业背靠中国科学院,并与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等单位结成合作伙伴,其招商书的封面干脆就写着:中国科学院金牌产品。这一切都向经销商表明,我们是一家有科技实力的公司。

还有的企业,为了塑造高科技形象,特意到当地高科技园区注册公司,这样,企业在招商中就可以打高科技牌了。

4.地域形象包装

为了招商,有些国内企业到欧美国家注册公司,使自己企业罩上外资的光环。茅台镇以出产茅台酒出名。有一家广东白酒产商,为了招商,他们将酒厂注册地放在贵州茅台镇,大打产地牌,使其招商获得成功。联邦欧美雅美体仪为表明自己是美国公司的背景,其招商书的图片中,模特、专家和科研人员,都是金发碧眼,甚至钞票也都是美元的图片。

产品的包装

1.科技含量的包装

消费者比较认可具有科技含量的产品。因此,很多企业招商时,竭力树立自己的高科技产品形象。

力丽减肥功能饮料在招商书中称,自己所有技术、配方和主要原料都来自美国联邦安康公司,并被授权在中国境内分装。招商书还用相当篇幅介绍了安康公司的情况。

有的美容产品为了表明自己的产品品质,声称已经过香港美容中心认证。实际上,香港美容中心只不过是该企业在香港注册的空壳公司。

2.质量的包装

产品的品质看不见摸不着,如何能够让人“看见”?好心情驻颜口服液聘请打假英雄王海担任产品的质量总监,其大幅照片刊登在招商书上,增加了经销商和消费者对产品的信任。有一个牙膏产品,在招商书上宣传自己是中华预防医学会牙防组推荐产品,用这种方式表明产品质量是过硬的。

3.形象的包装

特别是时尚产品的招商,其产品形象就更加重要。比如,柯蓝胶囊就邀请了台湾歌星伊能静作产品形象代言人。“牛仔秀”收腹带的招商手册中,其产品形象代言人影星舒淇的大幅照片夺人眼球。可以说,明星代言提升了产品的形象,大大有利于招商经销政策的包装。

经销政策的包装

1.营销支持

拿减肥产品来说,每年有几十个新产品推向市场招商,经销商凭什么经销你的产品?你必须有独特的营销政策。

2.眼见为实的样板市场

产品投放市场之前,谁也拿不准其“钱景”如何?据一份资料介绍,2002年中国招商市场,有95%的招商产品是以失败而告终的,由此可见,招商市场是多么低迷。在这种情况下,与其匆匆忙忙的招商,不如把资金投入到样板市场,打造好样板市场,让经销商眼见为实。

3.广告

不管人们如何议论,为产品制作一部好的电视广告片,给产品提供“空中支持”,仍然是打动经销商的好的营销政策。所以,应利用有限的资金,精心构思,从广告语的创意、模特的选择、画面和音乐等各个方面精雕细琢,拍出一部具有震撼力的广告。

4.市场深度帮控

招商书中,我们还可以向经销商表明,

一旦招商完毕,厂家将派出自己的营销人员,到各地市场去帮助经销商开辟市场。有资料表明,中国经销商最希望的就是得到厂家市场营销方面的支持,也就是建立厂家的协销体制。企业把经销商扶上马再送一程,对经销商进行深度帮控,深得经销商的欢迎。

八.招商信息

招商广告的撰写

很多招商广告,通篇都是介绍其产品是如何的好,很少有分析如何帮助顾客赚钱的,要不就是胡乱吹嘘,这样的招商效果差,也是在情理之中。招商广告要打动经销商,关键是要明白经销商需要什么,经销商怀疑什么,以及经销商所面临的困难,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诉求,方能打动经销商。

招商广告撰写的头一关,就是广告题目的撰写。有规律表明,看广告题目的人是看正文人数的5倍。广告题目写的好,就能吸引读者继续看正文。一个好的题目,就等于广告撰写成功了一半。招商广告题目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直接式。比如,“某某减肥胶囊招商”、“某某药品诚征各省市经销商”等属于这种形式。这种题目适合于行业内有影响力的大企业,或有独特卖点的产品。

2.吹嘘式。比如,“今年岁末挖掘金矿”、“送你一台印钞机”等都属于这种形式。这样的题目充分暴露了招商者的浮躁心理。

3.悬念式。比如,“谁将引爆新一轮热点?”、“你能找到一颗真正的珍珠?”等属于这种形式。这样的题目吸引人,能激发人的好奇心。

4.震撼式。比如,珠海威尔药业的虎们清烟片的招商广告--“招募新财富英雄”,陕西德通医药公司的祛斑美容胶囊招商广告题目是――“暴风雨,暴风雨已经来临”。这样的题目和悬念式题目一样,吸引人,能给人很深的印象。

5.直诉卖点式。就是产品的独特的卖点直接以题目写出来。美国功能减肥饮料力丽的招商广告题目是:喝饮料也能喝出好身材。山浦减肥仪的广告题目是:我做样板市场你来看,赚钱你再干。

6.思考式。这种形式的广告题目写的好的不多,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的写作趋势。最近,我们看到一则回春花通秘茶的招商广告,其题目“中小经销商如何运作大市场”就属于这种写作风格。

招商广告内容,应着力传递产品的优势和开发亮点,招商企业的实力、背景、市场策略以及对经销商的支持,还有服务保证等。

对产品的宣传应该采用软硬结合的方式。硬广告主打产品的USp(独特的销售主张),以加深经销商对产品的记忆和印象;软性文章诉求点是产品功效的具体化讲解,从每个角度,按不同的方式,向消费者细致的讲解,达到理性诉求的目的。

目前整个招商市场正逐步趋于冷静,经销商也越来越理性,那种煽情式和吹嘘式的招商广告,已经令人生厌。与其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实事求是地帮助经销商分析产品,把握市场,这样才能赢得经销商的信赖,于是便有了这篇招商广告的诞生。

招商信息

1.通过媒体

现在刊登招商广告的媒体很多,选择余地很大。在行业专业报刊中,比较集中招商广告的有《中国医药报》、《医药经济报》等媒体。

在经济类报刊中,以大量集中刊登招商信息的有《中国经营报》、《销售与市场》和《商界》杂志。

招商广告有越来越集中于几家媒体的现象。也就是说,招商者和经销商都关注这样的报纸,一般来说,在这样的报纸刊登广告效果较好。像我们前面提到的大都属于这类媒体,招商广告应尽量选择此类媒体刊登。

2.圈内招商

这样的招商,要求招商者熟悉行业状况,在圈内有朋友,有资源,特别是要有经销商资源,这样就可以完成招商工作。

3.直接邮寄

收集经销商的资料,根据自己的招商标准,筛选出合适的经销商,然后将招商资料寄出去,电话跟进,展开后续工作。

4.上门推荐

企业划分招商区域,派出专人到指定区域上门推荐。比如,力丽减肥饮料招商时,将全国市场划分为几个大区域,由专人承包,上门与经销商作一对一的推荐,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商业地产报告篇9

关键词:都市报;党委机关报;新闻事业双重属性

中图分类号:G21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1-0162-02

一、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性内涵和双重性概念

我国新闻事业的属性是:“事业编制,企业管理”。这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这也是我国新闻事业的外在表现形式。这意味着新闻事业的性质决定他不能像一般企业那样自由地进出市场,可以作为“无主管的企业”,可以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但在管理上采取企业的方法。新闻媒介属于独立的法人,在经济上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或者说新闻媒介必须在政治上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可以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行事。

在这一定义之下,我国新闻报业大概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各级党委机关主办的党委机关报,例如《人民日报》等,他的主办经费主要来自于党委政府。他的销售运营一般也是各级党委行政机关强制性的订阅,市场化程度较弱。另一类就是都市报,首先从销售上真正做到了市场化运作,购买的消费者基本上都是处于自费购买或订阅而不是强制摊派,收入的其他较大来源就是广告收入,它的运营机制和原理比较接近西方现代报业的形式,由于经济上的相对独立,都市报给人的感觉是非常有亲合力的姿态,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脱离“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或者说只具有“双重属性的”的后一种,企业性质,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忽略由党和政府管理的“事业编制”的属性。

二、都市报在自身定位上给人带来的错觉

传统的党委机关报例如《人民日报》,《陕西日报》这样在体现我国新闻事业双重属性的时候非常的标准,刊登的内容是严格地报道领导人讲话,国家主席访问XX国家之类内容的官家报纸,以《人民日报》为例“社论”这一栏目是党委机关报的标志。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各级党委机关报在零售报刊市场上表现不佳已经是新闻界和广大受众所知的不争事实。

但是相对于都市报,给人从报面上的直观感觉和报纸的运营机制上貌似都可以脱离“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或者说能够从某种程度上更贴近人民群众。

从媒介体制来说,我国报刊是“事业编制,企业管理”,管理上是事业单位属于被党和政府领导,得听党和政府的话,至于经济上,要像企业一样自负盈亏大多数报刊是这样,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于是报刊就得想着法子去自己盈利。

相对于《人民日报》之类的党委机关报,都市报在运营上貌似可以脱离“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最大的原因,在于都市报的发行基本上不靠行政命令的强制执行,他施行的是一套市场化的运行机制,报纸的购买完全靠消费者的自愿,以及广告商对其的广告消费,它实行的是一套企业市场化的原则。从理论上来说,都市报确实可以做到所谓的中间路线,或者就像某些都市报的发刊词一样:“倾听和诉说市民的声音。”从理论上来说,各地都市报确实可以做到只要满足普通受众的需要,尽量让广告商投放广告获取收入而不以党或政府官方的口吻来传达信息。

再从都市报的内容上看,以西安的《华商报》为例,都市报脱离“”的属性似乎更有感性的证据。《华商报》的报道不能说没有某领导访问某国,某市长讲话,但是给人的感觉要少很多。相对从内容上看,报道市民身边事情多一点,大一点的比如今年多少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使用公交公司发放的老人卡免费乘坐公共汽车,区市医保在一定范围内可以通用等,小一点的比如那条路上有个井盖子没有了,某小区出租房内夜间有施工影响居民休息等等。

报刊在零售报摊的受欢迎程度是一个报刊市场化认可度的最直接表现。不说别的只是去随便找个街边的书报亭,在放报纸的那一栏你就可以看到最显眼的就是各种都市报。在同样是西北地区的新疆乌鲁木齐,每个报摊上你看到都有的就是《晨报》,《乌鲁木齐都市报》,就类似西安的《华商报》,《三秦都市报》等等。

而《人民日报》,《陕西日报》,《新疆日报》这些中央和各地方省的党报,它们在资金上有较为牢靠的保障,来源于中央和地方的财政,报面内容和倾向也当然是党的主张和立场。剩下的这些报刊例如各地的都市报,如西安的《华商报》、乌鲁木齐的《晨报》、《都市晚报》这些市民报纸,刊登的消息更加贴近民生,还有大量广告,似乎这说明它们不以政府的经济支持来换取唯一的生存方式。

三、都市报背后的官方化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其实我国所有的都市报报刊都是,或者说是间接或者直接的是为官方服务的。

为什么呢?笔者想从两个例子来阐明下,首先说一下西安的《华商报》,华商报在定位上是一家都市报,也确实十分成功,在西安、宝鸡乃至关中地区有十分强的认知度和覆盖率,西安的各阶层人民都比较认可华商报,比较喜欢看。如果随便拿一天的报纸,百分之八十的几率第一版应该不是类似人民日报或者陕西日报那样报道领导人出访国外或者市长讲话的报道,即使有也应该在稍微偏一点的第二版之类。而且华商报有近一半的版面是广告,且广告印制十分精美,十分大气,大小有整版的广告或者打开两面都是广告,这个气势确实比较震撼。想想有两张近八开的纸都是广告确实很威风。这些广告主要是汽车、房地产,可以说每天这两位广告大类的主角都不可缺少,其他再夹杂些化妆品百货等当汽车和地产的龙套。

从第一印象来看,华商报不太应该是党政的喉舌旗帜鲜明的吹鼓手,它貌似是贴近我们广大群众的商业报纸,好似有了一些民国时期《申报》的感觉,不太强调政治,只是关注民生,不管是报道内容还是广告上。而且,《华商报》从其起源来说也确实不是正宗的党政报纸,是陕西省侨联办的,这样一来让民众敬畏的那种党政报纸形象就淡化了。

但是这只是一个错觉,如果认真地想一想,《华商报》在广告上最大的一类就是房地产广告,在《华商报业》旗下,还有一家名为《房周刊》的专业房产报纸,主页介绍西安地产各种相关的信息。当然,我们可以从经济的角度来理解,房地产商各个财大气粗,在广告投入上一向是比较大气,我们报人也是生意人,当然追求利益最大化,顺理成章地接受房产广告。

但是,这里需要联系一点政治经济的背景。到现在,众所周知,土地财政已经是各个地方政府非常重要的税收来源,具体的比例可能各个大城市不一样,但是可以说大城市的土地财政一般都超过了其他的工商业收入。也就是说,房地产业最大的既得利益者应该还是地方政府,不管是西安在高新区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卖个办公住宅楼盘,还是西安曲江万科卖个高档别墅楼盘,最大赢家应该是政府,因为据说一套房里最大的成本不是水泥砂浆以及民工的材料和劳力成本。最高的是土地出让金,也就是买地皮的钱。这样看来,《华商报》,《房周刊》大做房地产广告,为市民介绍房产信息,有意无意地创造了这种房产舆论环境,促成广大民众买房,客观上还是为地方政府土地财政做出了推动。当然房产广告盛行也不是《华商报》《房周刊》的专利,在各地方都市报,房地产广告都是报面主力。

再说一说新疆的《消费者晨报》,这也是一家典型的都市报,在新疆乌鲁木齐有很大的影响力。这家报纸有个特点,除了一般的都市报竭尽全力用一半的版面做广告,它特别喜欢报道新疆广汇篮球队的新闻,以及投放新疆广汇集团的地产广告。新疆广汇篮球队是现在新疆乃至西北五省唯一一支在中国最高级别职业篮球联赛CBa打球的球队,并且成绩不俗,一般在三四名左右。也许有人说,从新闻的就近原则来看,新疆广汇飞虎球队是广大新疆市民关注和喜爱的家乡球队,就类似陕西浐灞足球队一样,但是新疆广汇球队的比赛屡次被放在头版报道笔者认为这就有些夸张,毕竟这不是专门的体育报纸。说到这里还得说一下新疆广汇的背景,这是新疆最具有影响力的民营企业,与政界也有很强的联系,这样说来新疆广汇企业的发展与成功也与地方的财政有很强的联系。

最后再说说地处西安在全国都很有影响的都市报《华商报》,《华商报》给公众的普遍印象是比较市民化的报纸,但是,如果稍微关注下《华商报》背后的主管单位——陕西省侨联所主管,如果说侨联还不能算绝对的党政官方代表,那么看看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南方都市报》为广东省委机关报《南方日报》的子报。华中地区最有影响力和代表力的报纸《楚天都市报》,它是由单位是湖北日报报业集团主办,《湖北日报》是湖北省党委的机关报,这样也就是说《楚天都市报》的上上级其实也是湖北党委。再拿地处于新疆乌鲁木齐的《新疆都市报》为例子,《新疆都市报》是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机关报《新疆日报》主管主办的子报。都市报在外表形式上努力地打造一种非官方化,市民化的第三方路线,但是主管单位仍然能够体现出党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来。

这样前后串起来理解就不难了,虽然《晨报》、《都市报》是新疆的都市报媒体,但是他们和《人民日报》、《陕西日报》一样从侧面还是利益相关的。

这样看来无论《人民日报》类党报,还是各种有意淡化政治的都市报,他们其实都是为人民大众服务的,不同的只能是形式和议程设置的不同。虽然在外观的包装和对一些新闻事件的报道上与党委机关报有一定的差别,但是本质上应该严格遵循着我国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

参考文献:

[1]李良荣.新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2]丁柏铨.传播学基础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3.

商业地产报告篇10

新规禁止承诺户口、学位

下月1日起,国家工商总局公布的《房地产广告规定》将正式实施。根据该规定,房地产广告必须真实、合法、科学、准确,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同时,规定提出,在房地产广告中,房源信息应当真实,面积应当表明为建筑面积或者套内建筑面积,并不得含有升值或者投资回报的承诺;不得以项目到达某一具体参照物的所需时间表示项目位置;对价格有表示的,应当清楚表示为实际的销售价格,明示价格的有效期限。

半年来,长江商报记者接到过不下4起开发商承诺买房可上好学校,最后却无法兑现的投诉案例。而且,以买房送学位为噱头吸引消费者购房并非武汉特例,也不是单个开发商独有的伎俩。全国多个省市都发生过承诺买房送学位,最后却不能上学的问题。针对部分房企广告大力宣传的买房可上名校等广告语,规定提出,房地产广告中不得含有广告主能够为入住者办理户口、就业、升学等事项的承诺。

此外,在记者接触的诸多业主投诉中,曾涉及到广告模糊周边学校、医院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情况。而此次《规定》明确提出,广告中涉及的交通、商业、文化教育设施及其他市政条件等,如在规划或者建设中,应当在广告中注明。

房地产广告将逐步返璞归真

新规出台会武汉房地产市场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中原地产资源中心总监郑源滔在接受长江商报记者采访时说,就武汉房地产市场来看,广告宣传大多较为简单粗暴,以赤裸裸的价格宣传为主,尤其是刚需型项目。另外,还有部分高端项目属于较有调性的楼盘,在进行广告宣传时也会更注重业主的精神需求。

不过,虚假承诺、夸大承诺等情况确实存在,因为房地产行业的预售特征,买房人更多是根据沙盘、广告、样板房、销售人员介绍等判断楼盘和具体户型。湖北房地产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指数研究院(华中)市场研究总监李国政称,在相关法律法规知识欠缺的情况下,如果合同方面不够严谨,后期往往会在交房或者入住后产生纠纷,影响行业健康发展和社会稳定。

2019年以来,购房者关注度较高的学位房纠纷特别多。房地产广告方面的透支型宣传,会对购房者产生误导。然而,开发商之所以做出购房送学位的广告宣传,与消费者有强烈的学区房需求密不可分。郑源滔称,决定教育资源分配的是武汉市教育局,而不是开发商,这样的承诺在项目竣工之后未必能够兑现,反而可能造成严重的纠纷、投诉,甚至上升到法律诉讼层面。此外,规定中还提到不能以项目到达某一具体参照物的所需时间表示项目位置,而这也是吸引购房者买房的重要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