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46:05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篇1

范文(一)

秉承学院团委实践真知,提升自我,服务社会,共建和谐的宗旨,今年我选择了社会调研活动作为我的实践内容。众所周知,法律是我们维护正当权益的武器,只有充分运用法律,才能很好地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而拥有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是运用法律的前提。大学生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21世纪高级人才,其法律意识是否健全呢?于是我对汕头大学留校过年的50名外地大学(非本科法学专业)进行了调查。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1、85.13%的大学生认为法律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但还有少数14.87%认为无关;

2、54.87%的大学生秉信法律能为他们解决现实中的问题纠纷,维护切身的利益,8.21%却认为不能,还有36.92%认为目前不能,但相信以后会逐渐完善;

3、23.59%的大学生对法律所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了解不是很清楚,73.33%大学生了解一般,只有3.08%了解很透彻;

4、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渠道获得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居多,占76.41%,12.82%是自己通过看有关法律方面的书籍了解,通过国家普通法宣传这一途径的占最少数,为10.77%;

5、问如果你在网上买到一件伪劣的电子产品,70.77%的人采取要求退货的措施,13.85%大学生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自好自认倒霉,15.38%表示要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6、问:某人经过一栋楼,刚好被楼上掉下的花盆砸中,大脑受了伤,导致下半身瘫痪。他的家人去了那栋楼挨家挨户地问是谁家掉下来的花盆,但大家都不承认。那他该怎么办?

其中1.54%认为找不到肇事者,只能自认倒霉,88.72%赞成报警,让公安机关介入调查此事的方案,9.74%的大学生主张把整栋楼的居民全告到法院;

7、12.31%学生认同违法行为一定是犯罪行为,犯罪行为一定是违法行为的说法,其余87.69%则反对;

8、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

9、83.08%大学生认为在不被告知的情况下,自己的照片被他人用于商业宣传属侵权行为,8.21%大学生持相反观点,另有8.72%表示不清楚侵权与否;

10、如果被侵权,5.13%大学生认为无所谓,反正对自己也没多大的影响,26.15%表示要私下和平解决,甚至有1.03%坚持私了不行,要用武力解决,67.69%大学生则希望通过老师了解相关法律知识,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11、对于大学生闯红灯或骑自行车载人的行为,15.38%以为不必大惊小怪,10.77%认为要严格禁止,甚至8.72%的大学生主张应加以处罚,65.13%认为应加强宣传教育;

12、50.26%大学生认为法律的执行在新闻、报刊、电视、广播等舆论的监督下最有效,18.97%认为在党委政府,人大,政协等领导机关的监督下行之有效,23.08%认为群众监督更有力,4.62%认为这取决于执行机关的自我监督,最后有3.08%表示说不清;

13、79.49%大学生同意欠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说法,14.36%则不认同,6.15%觉得得看钱数目大小,如数额较大则同意,数额小就无所谓;

14、80%大学生认为任意毁坏公共垃圾桶的行为属违法行为,13.33%则认为不违法,还有6.67%表示不清楚此种行为是否违法;

15、2.05%大学生表示从来不会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90.77%承认很少有这种自觉性,只有7.18%大学生经常关注这种法律案件且有汲取法律知识的热情。

备注:本次调查问卷共200份,有效填写人次为195。

三、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主动性。根据调查了解到,仍有14.87%大学生认为法律知识与他们的生活无关。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普遍认为专业知识才是他们应该努力与花放精力的方向,不是法律专业的学生把时间浪费在学法律知识上并不能获得什么实质性利益,是极愚蠢的行为。据我切实了解,多数大学生认为法律枯燥乏味,法律课上基本卧倒一大片,更谈不上会主动学习法律知识。学校开设的相关课程,也只求考试过关,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也是大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的原因之一;

(2)传统的妥协性与劣根性。调查表明,占很大比例的大学生在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坚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妥协观点,得过且过,不采取任何法律措施;(这将助长了违法分子的气焰)

(3)缺乏实践性。关注日常生活中社会发生的法律案件及从中汲取法律知识并尝试从法律角度来分析这一案件的学生仅占调差人数的7.18%,微乎其微。且只有少数14.36%大学生有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经历。大学生极少参加法律实践,是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的主要原因之一。

(二)、教师、学校方面的因素

(1)重视程度不够。除了法律专业的以外,其他院系的有关法律的课程,老师都不会严格要求学生,对于学生在课堂看其他与课程无关的读物或睡觉或听音乐等一切做与法律无关的事的现象,也司空见惯,这似乎也是近年各高校的教学传统了,这师生默契潜滋暗长,发展得顺乎自然。由此,学生得到的法律知识更加贫乏了;

(2)课堂气氛沉闷。法律知识相对于其他学科,确实比较枯燥,老师授课方式又缺乏生动性,导致课堂气氛呆板,学生昏昏欲睡,鲜有积极性;

(3)学校宣传力度不够,学生不能认识到法律的重要性以及其与生活的密切性。

四、调查总结及应对措施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维权及守法自觉性不高。要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必须采取多种途径和灵活多样的方法。为此,我建议学校可有针对性地从三方面入手。

(一)进行普法教育

1、教学内容的选择:

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与需要,有针对性地突出重点,应讲授与学生有一定联系的法律,容易提高学生兴趣,增强普法效果,从而也使学生通过普法教育获得值得运用法律手段保护自己合法权益的观念;

2、教学方法的改革:

原本枯燥的法律课加上教师死板的教学方式更使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因此,加强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也是真正提高普法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多种方式方法,比如课堂讨论,多进行社会著名案例分析,结合录像等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普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

(二)实践性的增强:

多组织学生进行与法律有关的活动普法教育毕竟过于抽象,要真正唤醒学生的法律意识,应采取一些更具体,更行之有效的办法,针对大学生年龄及性格特点,把法律意识的培养同组织活动相结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组织学生开展模拟法庭活动。学生通过自己模拟法官、律师、检察官、被告等角色,能更加深刻地把我国一些诉讼法程序掌握,也通过模拟对犯罪分子的审判,对旁听的学生起到震慑作用,提高他们守法的警惕性,从而自觉守法;

2、组织一些有关法学方面的知识智力竞赛;

3、组织学生去法院旁听,达到开拓视野,深入社会,更深切地体会到用法律保护自己的重要性的效果;

4、请有关办案人员或著名法学专家来校开讲座,既能让学生了解时事,也能使学生更深切体会法律的权威。

目前,公民法制观念还是比较淡薄,成为推进法治进程的障碍,所以,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全社会成员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我国法治化的前提,更是我们大学生的义务。

范文(二)

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对于法律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和情感、态度的总称。法律意识作为国家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对国家的法制建设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群体,大学生法律意识如何直接关系到未来国家法制建设的进程。为此我们对在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状况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法律知识的来源及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守法与护法意识、法制观及对法律的信任度、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计25道题。该次调查共发放问卷30份,回收30份。

(一)法律知识来源及法律知识重要性的认识。42.1%的学生的法律知识主要来源于课堂,47.3%的学生法律知识来源于电视、电台和报纸,受家庭影响及其他来源的占10.6%。说明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来源广泛,但课堂与其他传播媒介占据主要部分。当问及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时,只有20%的同学认为法律非常重要,我有麻烦首先想到法律途径解决,没有法律我就没有办法生活,63.3%的同学认为法律比较重要,我有时会尝试使用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另外16.6%的同学认为法律不太重要或者根本没作用。约1/2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受学校的影响最大,约1/3的学生认为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大因素,家庭及个人因素只占20%。从中可以看出,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部分同学对法律的认识仅限于理论层面,还没有渗透到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学校组织的一些宣传活动或讲座只有43.3%的同学觉得能学到一些东西,剩余56.7%的同学觉得太形式化,不愿去浪费时间,或者没有参加过。

(二)主动应用法律知识的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有意识的应用法律知识的学生比例仍然不高,问卷中,试过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学只有10%,90%的同学选择暂时没试过。参加勤工俭学或兼职时,有意向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的只占70%,仍有30%的学生完全没有这个意识。买了某种价值不菲的商品但后来现被骗后只有46.7%的同学会利用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40%的同学选择直接到商店找负责人赔偿,6.7%的同学选择把商品扔了,当买个教训,6.6%的同学选择到处跟别人说这个商品是假的,叫人不要买。这说明学生的维权意识普遍不强。但可喜的是,当问到当你真正处于一件法律案件中有83.3%的同学认为自身法律意识不够,但懂得咨询专业人士,16.7%的同学则认为自身的法律知识足够,而且懂得咨询专业人士。法律本身是一门学理性极强的学科,不掌握一定的法律基础理论,就难以用理论解决现实存在的法律问题。

(三)守法、护法意识。由于传统法律意识的思维惯性,以及教育与宣传舆论的局限,大多数学生的法律意识处于一种被动的守法状态,虽然有较高的守法意识,但自觉性仍有待提高。对于一些轻微的违法违规行为,有40%的同学坚决不做,56.7%的同学选择会视情况而定,还有3.3%的同学则不介意,跟大众一起做。对于一些来路不明的自行车63.3%的同学认为自己不会去买,36.7%的同学则会买,因为很喜欢。

(四)法制观及对法律的信任度。当问及一次你的一个亲密无间的朋友,向你借600元生活费,答应三个月之后还,你会要求他(她)写借条给你吗?时,46.7%的同学认为不用写,30%的同学认为写不写都无所谓,只有23.3%的同学认为应当写。大多数同学的法律意识还停留在法律心理阶段,只是基于自身日常生活对法律现象的一种表面的、直观的感性认识,远没有形成高水平的法律思想体系。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对国家有贡献的人与普通人一样犯了罪,应当公平对待。该选项得到了96.7%的支持率,说明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这一观念已经深入民心。守法是公民的基本义务,任何人犯了罪都应该受到应有的惩罚。另外,结果显示,所有被调查同学都希望能不断提高自身法律意识。这说明同学对法律意识在现代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有清醒的认识,希望提高自己的法律意识。

(五)基本法律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在调查问卷中,我们设计了10道具有固定答案的题目考查同学对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各题答对率如下:

9、你知道《劳动法》里面规定试用期最长是多久吗?30%

11、父债子还,是否正确76.7%

14、你知道全国法制宣传日是哪一天吗?67.7%

16、王某有三个儿子,王某在病死之前当某个儿子的面做了口头遗嘱,这种遗嘱是否有效?43.3%

17、刘某现在17周岁,父母双亡,主要靠自己打工维持生计,则刘某属于?26.7%

18、10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及不能完全辨别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按照民法规定称为?66.7%

19、刑法规定应负刑事责任最低法定年龄是10%

20、甲某和其12岁儿子共同抢劫,其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40%

21、投毒杀人,当被害人服毒后尚未死亡之前,犯罪悔悟,并积极采取措施进行抢救,但抢救措施未生效,被害人死亡,这种行为属于。60%

22.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放任这种结果发生是。33.3%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是明显欠缺的。在严峻的就业形势的压力下,大多数同学会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专业科目的学习上,从而忽略了对法律知识的学习。有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违法犯罪现象明显增多,占社会刑事犯罪的比例持续上升。其原因之一就是不懂法,不知法。没有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没有法律意识,那么,即使是当自己的正当权益被侵害时,也不懂如何通过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问卷调查的基本结论是: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仍亟待增强。

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修养,提升法律思维水平,不仅是我们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我们不仅要学习法律知识,掌握学习方法,参与法律实践,培养社会主义法律思维方式,而且要树立法律信仰,宣传法律知识,敢于同违法犯罪行为做斗争,自觉维护社会主义的法律权威。

另外,在学习法律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培养:

①法律至上意识。美国法学家伯尔曼说过在法治社会中,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他形同虚设。信仰法律,崇尚法律是人们对法律的一种尊重。法律的权威不仅来源于其强制性,更源于人们对法律的尊重、信赖和崇尚。

②公民意识。培养公民意识就是培养树立人人平等的法治观念,权利与义务辩证统一的观念,民主与法制辩证统一的观念。从而正确认识自己与国家的关系,与人民的关系,以主人翁的态度正确对待国家利益与人民利益。

③主体意识。市场经济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主体经济,只有作为生产者和经营者的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成为真正主体是,才会有竞争,有效益,有资源优化的配置。也才会有市场经济本身。因此培养自身的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到自己的独立的主体地位,要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这样才能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篇2

一、研究方法,问卷调查

调查时间为XX年年2月10日,在我的高中同学的帮助下,对汕大未返乡过年的50名非法学本科专业的外地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方式是无记名填写调查问卷,人工进行调查结果分析,从而得出调查结论。

二、调查结果

通过问卷调查,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有了基本了解,调查情况如下:

⑴、你生长在()

a、农村74%b、城市26%

⑵、在你所有的经历中,曾经运用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吗?()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大学生并不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当其政党权益受到侵犯时,都没有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问题,而是存在算了、算自己倒霉等等之类的想法。而在生长在农村的大学生中这一现象较为明显。

⑶、你能区分违法和犯罪吗?()

⑷、你认为你目前法律学习中的主要问题是()?

a、懂得法律知识但不会实际运用32%

b、缺乏法律知识40%

c、能运用所学法律知识并解决现实问题28%

⑸、你是否关注国家的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

a、经常12%b、偶尔74%c、从不14%

从以上的数据可以看出,只有12%,即6个人(调查对象为50人)会经常关注国家立法活动或是法律报告,还有14%,即7个人表示自己从不去关注,这表明了大学生对法律的重视程度是非常不够的,其认为自己只要守法不违法,法律是离自己很遥远的。

⑹、你知道《劳动法》里规定的试用期最长时限是()?

a、三个月22%b、六个月48%c、一年30%

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试用期最长期限不得超过六个月,而在调查中发现,有52%的大学生不知道,这一问题与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相关,可见大学生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法律知识了解并不多。

⑺、你认为法律在生活中的作用是()?

a、很重要,是维护权益的有效手段32%

b、比较重要,有时试图用法律解决问题42%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法律意识法律认知芜湖

investigationonstudents’legalconsciousnessstudyinginthehighvocationalacademyinwuhuarea

YaoweizhenningYongminLuRong

【abstract】itisverysignificativetocultivatethelegalconsciousnesscollegeofstudentswhoarestudyinginthehighvocationalacademy,becauseitistherequestformanagingstateaffairsaccordingtotheconventionanddevelopingthesocialisticmarketeconomicandforeducatingthemtobethecitizensofkeepingthepeace.Underinvestigation,wehavechosebasicknowledgeaboutlegaltheory,legal-systemsociety,thebeliefinlegalfunction,rightfeelingconsciousnesssituation,theunderstandingtothehotspotproblemofthejudicatoryactivityandsixanglesonthetwolegalsystemsexistingorbeingabolished.Startingfromhighvocationalacademystudents’specialtycharacterandknowledgelevelinwuhuarea,wehavedesignedsomequestionarytomakestudentsanswer.throughanalyzingandresearchingstudents’answer,wefoundthathighvocationalstudents’wholelegalconsciousnessisnothighandthetendencyofadvocatingrightisveryobvious.inaddition,theyhasalowbeliefinlawandpoliticsandtheconsciousnessofusinglawandprotectinglawisnothigh.

【Keywords】HighvocationalacademyLegalconsciousnessLegalcognitionwuhuarea

20世纪的最后几年里,高等职业教育迅速崛起,短短几年,高等职业教育几乎发展到与普通高等教育等量齐观的地步。安徽芜湖作为一个中等规模的沿江开放城市,拥有八所高等学校,其中就有四所是高等职业院校,它们是安徽机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芜湖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在校学生近四万人。

大学生是社会公民的特定群体,高职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培养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是实行依法治国的需要。中共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进程中,人是法治建设的主体,也是实行法治的最活跃、最关键的因素,无论是立法、执法、司法和守法,其状态都以人的行为和活动为最终依归,因此必须提高包括高职大学生在内的全体公民的法制观念,才能使人们自觉遵守法律,才能对立法、执法和司法进行有效的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目标的早日实现。其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当代大学生是未来的市场经济主体之一,将分布在各行各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资格的确认、市场主体权利的维护、市场经济活动的运行、市场秩序的维系、国家对经济活动的宏观调控和管理等各个方面,都需要法律的引导和规范,所以提高高职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发展市场经济意义深远。再次,是培养高职大学生成为守法公民的需要。近来,媒体报道了多起全国高职院校学生刑事犯罪案例,笔者及其同行们在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也发现少数学生违法乱纪行为。培养高职大学生法律意识,增强他们的法律观念已是刻不容缓、势在必行。

1.调查研究方法和调查研究对象。本调查的对象是芜湖地区的四所高职院校的06级、07级在校大学生,共抽取了二十个专业,四百名学生。调查的方式是发放和填写问卷。为了使调查能够真实、客观的反映被调查者的认知状况,我们设计的问卷充分考虑了被调查者的思维与文化水平,对各个方面的问题打乱编排顺序,对有关法律专业术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达,问卷也充分注意到问题的中立性。调查不记姓名,被调查者回答问题的方式采取封闭式和开放式相结合的回答方式,封闭式即预先设计好四到五种可能答案,将这些答案全部列于问题下面,由被调查者从中选择作为自己的答案。开放式不给选择项,让学生自己写出自己的认识、观点。调查内容除了对法律问题的回答外,还包括专业、年级、政治面貌、有无兼职经历[2]等一些基本情况,以便做比较研究。调查问卷在各校辅导员老师的大力协助下发放400份,收回400份,有效问卷396份,完整可靠资料占99%。

2.对法律基本理论知识的认知。作为非法律专业的大学生要求其应对一些常识性的法制观念和基本法律理论知识有所认识。调查问卷中设计了一些生活中经常看见或说到的法律概念、术语,选择项没有绝对标准的答案。如题13、关于“人治”的含义。a、一人之治,一把手说了算;B、专制,官员不听取群众的意见;C、权力运行中,官员自由裁量权太大;D、精英为民做主,精英的统治。这类题共有四道(题12、题13、题14、题16),统计分析表明,大多数学生对法律基础理论知识的认知处于较好和需加强的水平,局限于生活层面,没有上升到法律观念的层次思考问题。比如题12中“依法治国”的“法”是指法制的精神只有四人有此认识,绝大数人认为是整个法律体系。再如题14,“法律至上”的含义是法律作为最后的决策依据,即使有一些毛病也要遵守,这里多数学生被“毛病”二字干扰,认为有“毛病”的法律怎能遵守?其实,法治固然是良法之治,但是由于立法者的智慧和国家的现实形势,不能完全达到每一部法律没有任何毛病,“法律至上”包容了这样的有毛病的法律。法律作为最后的决策依据,即使有一些毛病也要遵守,既坚持了法律的权威性,又注意到了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理想化的。

3.对法治社会的认知。市场经济和法治经济有很大的联系,市场经济只有在法治社会中才能建立和运营,但市场经济并不等同于法治经济,市场经济除了法律来规制经济行为外,更多的需要诚信来引导。

题17:目前我国的法治状况。a、已是法治社会;B、有局限性,要严格限制法律使用的范围;C、各方面离法治社会都差距很远;D、整体上看人治的影响大于法治。能够选择D的学生对我国目前的法治状况有清醒的认识;选择B的学生对法律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有认识,但是很模糊;选择a的学生对我国法治状况没有思考。第18题: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a、完全正确;B、应该是诚信经济;C、法治建设促进市场经济发展;D、不正确,二者有交叉。市场经济离不开法律的宏观调控和具体运行,市场经济主体发生矛盾、纠纷时需要法律来裁判,这是市场经济和法律密切联系的方面,但是不能因此认定市场经济就是法治经济,市场经济还有很多自身的规律、特点,并不是法律能解决的。题19:法治的关键在于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B、必须保证法律是良好的;C、官员守法,受到法律的有效监督;D、大家都信仰法律,自愿服从法律的统治。本题的答题情况很不理想,选B项的在240人中只有44人,即使选择了本项,对法治的认识还不到位,真正法治的关键是大家都信仰法律,自愿服从法律的统治。

上述情况说明,芜湖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法治社会的整体认识主要集中在教条化的灌输里,接受法律知识没有主动性,缺少理性思考,不符合当今大学生具有朝气和思考的形象。

4.对法律作用的信仰。在现实社会中,法律的作用信仰问题有两种不好的倾向,一种是法律“万能论”,认为法律能在社会各个领域发挥作用,能完全取代其他一些社会规范;另一种是法律“无用论”,认为法律在社会中可有可无,抑或根本就没有多大用处,这在我国的普通民众中很有论调。我们在设计调查此项状况的试题时从直觉层面进行简单判断法律在现实生活中有没有用、用处的大小,因为调查的学生专业均不是法律专业。这方面题是:题1、你认为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用处?题20、对法律的作用你赞成下列哪项?

调查显示芜湖地区高职大学生对法律在现实生活中作用的信仰程度偏低。题5有近三分之一的人选D、e较为可喜,法律规定人们的权利、义务容易理解,但法律作用认识能上升到巩固阶级统治和规范人们行为的层面,说明大学生是有理性思考的,这可能与以前学过法律基础课,对此有基本了解有关,所以对在校大学生加强法律课的学习是有必要的。法律的作用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局限性又有消极性,题20的答题结果有兼职经历的学生比没兼职经历学生要好,这与他们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历有关。

5.权利情感意识状况。[3]大学生首先要有权利情感,才能关注自己的权利,进而在权利受到侵害时积极去维护。现代社会大学生要有权利意识以及维权意识,这是法治社会所需要的。

题3、当你的权利受到侵害时,你首先想到解决办法是什么?本题调查显示党员的法律意识较强,说明党员的权利情感较好。形成反差的是有兼职的学生选项差别较大,在56人中只有8人选用法律武器解决,大多数选用武力或关系解决,少数选没办法或无所谓。题25是关于父母打骂孩子的看法,本题结果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家长打骂孩子不好,措施不当,这是符合现今人权理念的。题26,一元钱的官司要不要打。党员学生的答题和普通学生大体相当,兼职学生没有人选择一定要打。题27,你认为穷人有流浪的权利吗?近九成学生回答处于好或较好档,值得注意的是在需加强档中党员学生很多,他们认为穷人没有流浪的权利,允许流浪会造成社会动荡。题30,假设你不幸遭劫或被盗,你会报警吗?本题结果中普通学生和上题近似,其中党员学生的意识较非党员学生整体好,有兼职经历的学生选择不会报警的比例较大。

对权利情感状况的调查表明有不少学生的权利情感意识还有待加强,在校时加强他们的权利情感意识教育是很有必要的。

6.对司法活动热点问题的认知。司法活动林林总总,近几年的程序正义、司法腐败、房屋拆迁等活动可谓热点。题21,号称“世纪审判”的美国辛普森案,你对他有何看法?题22,对当前的司法腐败,你的观点是什么?题24,对我国房屋拆迁中存在的问题的看法?是为了调查芜湖地区高职大学生对司法活动热点问题的认知的。题21结果中不少学生对辛普森被判无罪选“不可以接受”,然而有兼职经历学生回答较其他学生好。法治社会要想达到实体正义是须臾离不开程序正义的,对程序正义的不同态度反映着不同层面的法律意识。题22、题24回答特点是,首先党员学生的法律意识没有非党员学生活泼,平均低于非党员的水平;其二有兼职经历的学生的法律意识又比没有兼职经历的学生好。

7.对两个法律制度存废的看法。高职院校非法律专业学生对于容易引起人们关注的法律制度是应该有所认知的,这是新时期大学生的素质要求。比如律师制度(题28)是现代民主制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律师通过自己的职业活动使社会和法律实施更加公平公正,使社会正义得以伸张,使民主法制得以加强。从某种意义上说,律师是民权的维护者。但是现实中律师的社会形象和它的应有形象形成反差,很多人认为律师是谁有钱给谁说话。律师给聘请他的当事人辩护是他工作内容的应有之意,对此很多非法律专业人士并不理解。我们在调查题中设计了一题(题28)来调查芜湖地区高职院校大学生对此的看法。死刑在中国刑律上存在由来已久,时至今日,一般民众似乎已经习惯死刑的存在。客观地说死刑在我国今天的社会现实中还不能轻易地说取消,但是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对人权特别是生命权的重视,法学界要求逐步废除死刑的呼声已经愈来愈强,调查中我们设计题29来了解芜湖地区高职院校学生对关于死刑存废的看法。

从统计结果来看,学生对这两个法律制度的理解整体处于中等的水平,法律意识有一定的基础,但是还是有不少人处于需要加强的层面,党员的意识比非党员学生意识低,有兼职经历学生和无兼职经历学生大体相当。如果要加强这方面的法律意识水平,高职院校要多提供这方面的高水平的法律讲座,拓展学生的视野,丰富他们的法律知识。

8.芜湖地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状况总体特点。通过对涉及法律意识的六个方面调查统计,芜湖地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有如下总体特点:

①整体法律意识不高,处于较好和需加强层次的人还很多,他们的法律意识提升空间较大。

②崇尚权力的倾向明显,对法治的信心不足,法律的理论知识欠缺,更缺少对法律的精神实质理性思考,普遍认为政治权力比法律要强。

③积极的守法、用法和维法的意识不强。大学生的守法、用法和维法行为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外化,很多学生在遇到或处理法律问题时不能采取积极的守法、用法和护法的法律行为。

④党员学生的整体法律意识比非党员学生的法律意识要低,在有的调查项中很明显。有兼职经历的学生比没有兼职经历的学生法律意识略高,特别是在和实际联系密切的法律知识,他们往往有自己的独立思考。

注释

1引自《中共十七大报告》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篇4

―、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主要采取抽样调查、发放问卷的方式进行。本次问卷的设计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信息,包括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民族、专业等共四项。设计性别选项的目的在于了解性别对法律意识的影响;设计年龄的目的在于了解不同的年龄段对法律意识的影响因素;设计民族的目的在于限定这次的调查对象;设计专业的目的在于排除法学专业的大学生参与此次调查问卷;第二部分共计26道问题,可以分为六类:第一类(1~5题) 问题的设计目的在于研究被调查者的法律知识。第二类(6~9题)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研究被调查者的法律理想。第三类(10~14题)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研究被调查者的法律情感。第四类(15~16题)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研究被调查者的法律意志。第五类(17~23题) 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研究被调查者的法律评价。第六类(24~26题) 问题设计的目的在于研究被调查者的法律信仰。

为保证答卷内容的真实性,被调查者以匿名的方式答卷。我们共发放问卷500份,实收478份,其回收率为95.6%,符合统计要求,保证了抽样调查的可靠性。

二、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分析

被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和信息,包括被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籍贯、专业等共四项。

性别问题的调查表明,性别因素并未对此次问卷调查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影响。由于本次调查是随机抽取,这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表明研究者设计这项调查项目是欠考虑的。

关于年龄问题的调查表明,被调查的民族地区的大学生,其年龄段都在18~22周岁之间,其中18~19周岁的有405人,占被调查总数的81%名。20周岁以上(包括20周岁)的有73人,占被调查总数的14.6%。这表明民族地区大学生从法律责任能力上来讲,都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因为本次研究者主要研究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大学生的法律意识问题,故而研究者在培训调查员的过程中就已经明确指出被调查对象必须是民族地区大学生他们占被调查人数总数的100%。

关于专业问题的调查表明,专业和法律意识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专业对法律意识的影响是非常小的,或者说几乎不产生影响。

三、被调查对象对“法律知识”回答的相关分析

法律知识是人们关于社会法律现象科学认识活动结果,它是人们关于法的一般理论和法律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及其规律,以及一个国家和地区现行法律的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的知识的总和。法律知识是公民形成法律意识的知识和理性基础。[2]显然,法律知识也是民族地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认识和理性基础。

为此,我们设计了5道问题。它们包括:(1)您知道我们国家施行的《国家法》吗?(2)您知道我们国家施行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吗?(3)您知道我们国家施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吗?(4)您知道我们国家正在准备制定《民法典》吗?(5)您知道我们国家已经修订了《公司法》和《合伙企业法》吗?

研究者在这里用“听说”、“知道”、“知道该法的原则精神”、“熟知”和“不知道”来验证被调查者对于上述问题的认知状况。按照《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听说”是指“听人说”,[3]也就是听别人说;“知道”的解释是“对于事实或者道理有认识”;[4]“熟知”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解释是“清楚地知道”。[5]按照语言学的一般常识,我们得知五者认知程度的一般关系是:“熟知”>“知道”>“知道该法的原则精神”>“听说”>“不知道”。

通过调查,研究者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一)爱国和维护祖国统一意识非常强烈

众所周知,《国家法》是我们国家对台政策的法律化,而其本身也是对台政策的新发展,体现了我党执政水平的发展和提高,获得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理解,为反对和遏制“”分裂势力作出了重大贡献。[6]从调查结果来看,回答“听说”者占调查总数的26.9%,回答“知道”者占调查总数的37.1%,回答“知道该法的原则精神”者占调查总数的12.8%,回答“熟知者”占调查总数的22%,回答“不知道”者仅占调查总数的1%。这说明民族地区民族大学生对于国家政治层面的大事是十分关注的,这体现出其完美的政治理想、强烈的爱国精神和强烈的维护祖国统一的精神。

(二)《民族区域自治法》深入人心

我们知道,《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20多年来,对于保障各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和自治权利,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维护国家统一、加强民族团结、保持社会稳定,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保证民族自治地方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考察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于这项法律的认知程度,从一定意义上说,就是考察他们法律意识的基础问题。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回答“听说”者占调查总数的25.6%,回答“知道”者占调查总数的42.3%,回答“知道该法的原则精神”者占调查总数的10.2%,回答“熟知者”占调查总数的21.2%,回答“不知道”者仅占调查总数的0.5%。这说明民族地区大学生除了极个别的同学不知道外,99.5%的同学最低限度均知晓这项法律,而这对于他们将来在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在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自利,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自治地方的改革、发展和稳定,提高各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维护国家统一等方面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三)与自身有直接的利害关系之法律法规了解和掌握甚多

从“您知道我们国家施行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吗?”这一设问的调查来

看,回答“听说”者占调查总数的19.2%,回答“知道”者占调查总数的55.1%,回答“知道该法的原则精神”者占调查总数的11.5%,回答“熟知者”占调查总数的7%,回答“不知道”者仅占调查总数的7%。这说明对于像《治安管理处罚法》这样与民族地区的大学生之间有切身的影响和关系的法律,即便是新修订的,他们也会及时的予以关注。所以他们回答不知道者仅占总数的7%,这也就不足为怪了。

(四)对个别部门法了解甚少,部门法意识较为淡薄

我国著名的民法学学者苏永钦教授认为,民法典至少有五个方面的历史功能:统一国法、揭橥价值、建立体系、集中资讯、整套继受。[7]对于这样一部对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民法典来说,民族地区大学生群体应该了解和掌握。但从问题的回答来看,回答“听说”者占调查总数的23%,回答“知道”者占调查总数的17.9%,回答“知道该法的原则精神”者占调查总数的3.8%,回答“熟知者”占调查总数的1.2%,回答“不知道”者竟然占调查总数的53.8%。这说明民族地区大学生对于仅次于宪法的基本部门法的民法的相关内容并不十分了解,虽然知道民法与自己有很大的关系。这反映出我们在对新法律法规的宣传和教育工作及最新的法律法规动态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从另一个层面说明了西部民族地区大学生群体对于我国部分法律的漠视,法制意识在某些部门法中相对较淡薄,还说明了民族院校在《法律基础》课程的教学中相关内容并没有及时更新,教师在讲授时也缺乏对新知识的吸纳。

四、最终结论和讨论

通过对作为形成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大学生群体法律意识的知识和理性基础的法律知识的调查和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

(一)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大学生群体对法律知识的吸纳主要来源于《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课程的讲授,故而对《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知识》进行改革以适应新形式和新时代的需要就显得尤为必要。有学者建议,对《法律基础》课程改革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对教材的内容进行新的编排,可将教材的内容分为五部分:政治行为编;经济行为编;日常行为编;家庭行为编;专业部分。其次是教学方式的改革,在教学中要突出四种教学方式:一是与社会的重大时事热点结合起来;二是通过让学生更多的走出课堂,参观公开的司法行政部门的活动;三是设立相关校外法律实践基地;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亦应将单向的法律知识灌输式方式转变为双向互动的模式;最后需要改善的方面是考试模式应采取开放的命题形式。[8]对此,笔者甚以为然。

(二)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大学生群体虽然有着强烈的爱国热情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决心,但对于诸如像《民族区域自治法》这样与其将来从事的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缺乏相关的认知度。如上文所指出的调查结果,“知道该《民族区域自治法》的原则精神”者仅占调查总数的10.2%,这样的结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因此,我们认为,在民族地区的高等院校中,加大诸如像《民族区域自治法》这样与其将来从事的岗位或者工作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并通过相关的知识竞赛、社团活动等形式来更为深入的学习和交流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如上所述,西部民族地区经济的振兴、文化的发展、社会管理秩序的维护主要是靠现在还在民族地区院校的大学生尤其是民族地区的大学生。

(三)西部民族地区民族大学生群体受市场经济“利益”价值取向影响较大,应在实际工作中对此群体予以必要的正面引导。从对《治安管理处罚法》回答“不知道”者仅占调查总数的7%这个调查结果来看,有93%的民族大学生群体“知道”或者“听说”或者“熟知”这项法律,这是一个令人欣慰的数据。而这样的调查结果与西方法社会学中对于这个问题提出的两种基本的解释视角是基本吻合的。

西方法社会学认为,在研究人们的法律意识中有两种可供选择的视角:一种是工具性视角,即认为人们之所以服从法律,是基于实际利益的考虑,人们是否服从法律,取决于他们在法律服从过程中所获取的收益和所付出的代价。另一种是规范性视角,即认为法律服从的动因是内在的价值取向。人们之所以服从法律,不是因为这样做对自己“有用”,而是因为认为这样做是“正义的”,是“正确的”,是“应该的”。[9]显然,民族地区的大学生群体从法律意识纵向结构之法律知识的角度来看,更多的是工具性视角,在他们的“显意识层面上涌动的是道德符号,而在潜意识层面上涌动的则是利益追求”。[10]这说明,市场经济中过多的追求效率,过多的追求利益的价值观念已经影响到了“象牙塔”内的学子,而这样的价值观念应该重新引起人们的反思和探讨。

研究者认为,当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价值理念就应该随着社会经济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强调“效率”、“利益”等价值观念对于经济发展的作用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但是当越来越多的人以“利益”等价值观念来衡量对人或者物的取舍时,我们是否已经意识到,这样一种单一的价值观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当现代社会的各个群体把利益的追求推向极端,异化成为一种“利益拜物教”的时候,这样的价值观念是否应该引起我们长久的反思?而事实上,已经有很多学者在这方面进行了相关的探讨。①学术界的探讨应该和实务界结合起来才能起应有的作用,否则就是闭门造车。而在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中,对价值观重新认识无疑能够给西部民族地区的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必要的引导作用。

参考文献:

[1]朱玉福.民族高等院校实施民族法学教育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06(1).

[2]刘旺洪.法律意识之结构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01(6).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134.

[4]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457.

[5]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1056.

[6]张帆.国家法析[J].求实,2005(S2).

[7]苏永钦.民法典的时代意义[eB/oL]法律思想网.

[8]赵雪梅.《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江苏高教,2006(3)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篇5

论文摘要:高职高专学生的权利意识是高职高专学生的法律意识的核心内容,培养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素质教育、推行依法治校和实现政治文明的需要。本课题组对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等五所合肥市区高职院校的2008级和2009级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旨在探讨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基本现状和特点,寻求更加有效的应对性的方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调查显示,高职高专学生在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等仍然薄弱,但权利意识总体趋势在不断增强,并给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一些挑战。高职院校必须重新审视高职高专学生的权利意识的增强趋势,并为此对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必要的改革与创新,以应对其挑战。

近几年,学界关于大学生权利意识的调查与研究有不少成果,而专门针对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调查与研究相对来说则较少。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跨越式发展,它已经占有我国整个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高职高专学生的权利意识是大学生整体性权利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进行专门的课题研究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

1 调查实施方案

笔者以调查问卷、访谈等方式所收集的材料为基础,对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进行探讨。

1.1调查对象与方法。为深入了解高职高

专学生权利意识现状和特点,同时考虑调查便利与效率,本课题组于2009年10月以抽样方式选取了安徽艺术职业学院、安徽财贸职业学院、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和安徽体育运动职业技术学院五所高职院校的2o08级和2009级共计800位学生作为调查对象。这些高职院校集中在合肥市区,学生中有文科生,有理工科生,有艺术学生,有体育学生。在800位调查对象中,以安徽艺术职业学院的学生为调查重点,共计400人,其他四所院校各计100人。

在充分考虑专业覆盖面和性别比的基础上,对被调查班级和调查者采取随机抽样的调查方法,在课题组成员的主持下,现场发放调查问卷,60分钟后统一回收,确保了被调查者思考问题的独立性和问卷调查的真实性。另外,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课题组还结合个别访谈、小型座谈等方式,从多侧面获取相关信息。课题组对所有调查问卷数据采用SpSS软件进行处理。

1.2调查样本的主要特征。在所有被调查者中,大一和大二学生各占50%,其中男生占45.2%和女生占63.8%。问卷调查涉及艺术、经济、理工、体育等学科l6个专业。800份调查样本设计了50个调查试题,剔除无效问卷后,有效问卷为732份,其中2008级大二为371份,2009级大一为362份,有效回收率为91.5%。

1.3调查的主要内容。调查问卷圉绕高职

高专学生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权利要求等三类问题设计调查试题。问卷内容一部分选取高职高专学生作为公民在我国《宪法》中规定的政治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等;另部分选取其作为学生在我国教育法》或《高等教育法》中规定的参加教育教学活动、使用教学设备设施的权利,获得奖学金、助学金的权利、学业成绩和品行获得公正评价权,宿舍隐私权,参加学生干部选举和被选举、组学生礼团,对学校、老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的申诉权,等等。

2 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基本状况和特点

权利意识,是指特定社会成员对自我利益和自由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以及对他人认知、主张和要求利益和自由的社会评价。它涉及两个方面,一是个体对自我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二是个体对他人的认知、主张和要求的社会评价。

2.1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基本状况。为了获得高职高专学生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的基本现状,笔者对此设计了三个问题来进行分析。表1和表2的问题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个体对自我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表3的问题反映了个体对他人的认知、主张和要求的社会评价。

调查显示,“完全了解”仅为1%到2%之间,而“了解甚少”和“不了解”高达35%到45%。这表明高职高专学生不能完全了解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实际享有的权利,对权利认知程度不高。在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方面,40%以上的学生认为自己知道的权利就会主动要求学校确认,涉及切实利益的就会主动要求学校确认权利这一选项所占比例高达45%以上,同时不会或无所谓这一选项也占到10%左右。这说明高职高专学生对于“权利”具有强烈的诉求,自我主体意识比较强,特别关注与自己切身利益攸关的权利,但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存在一定的被动性。

表1和表3反映,高职高专学生整体权利意识不高,无论对自己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还是对他人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的社会评价的认同和尊重不够。调查显示,无论是2009级大一学生,还是2008级大二的学生,认为周围同学的权利意识很强的不超过13%,而认为周围同学的权利意识一般或较弱的两项加起来高达90%左右。

同时,在对2009级大一和2008级大二的列比分析后发现,无论对自己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还是对他人的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的社会评价,2008级学生的权利意识郡比2009级学生的权利意识要强,并且增强的趋势明显、凋查显示,在“对自己应享有的权利和实际享有的权利的认识与了解”这一问题的选项时,2008绒选择“完全了解”和“了解部分”两项比例相加为67%左右,而2009级的比例为47%左右,2008级比2009级高出20%;回答“主动要求学校确认你们的各种权利”问题时,在主张和要求权利的选项中,2008级的比例比2009级的比例同比比较都高出4%;而在回答“你对周围同学的权利意识的评价”问题时,在“较弱”选项中,2008级的比例比2009级的比例同比比较却低出10%。可见,高职高专学生无论在个体对自我权利的认知、主张和要求方面,还是在个体对他人的认知、主张和要求的社会评价方面.2008级大二学生都比2009级大一学生较高,权利意识增强趋势明显。

研究发现,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基本状况表现为学生在权利认知、权利主张和权利要求等仍然薄弱,权利意识整体认识水平不高,但权利意识呈不断增强的趋势。

2.2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特点。为了把握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的基本状况所呈现的一些特点,笔者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分析与概括。

其一,高职高专学生对自己应该或实际享有的权利认识与了解模糊,相关法律理论知识一知半解,文理专业之间差别不大,但文理专业学生与艺术、体育专业学生之间差距明显。对于“你可以说出多少部法律”这个问题,有92.1%的学生选择5到10部,而有32.3%的艺术、体育专业学生选择5部以下。文理专业学生有82%的知道每年的l2月4日为全国法制宣传日,而72.5%的艺术、体育专业学生的选项错误。有51%的知道公安机关是行政机关,33.6%的认为公安机关是司法机关,21%的对此说不清楚,而只有289%的艺术、体育专业学生知道公安机关是行政机关,53.4%的认为是司法机关。有55.7%的文理专业学生可以说出4项以上消费者的权利,而高达81.2%的艺术、体育专业学生只能说出3项以下的消费者权利。以上充分说明文理专业学生与艺术、体育专业学生对某些法律知识的认知存在明显差异,对于后者的法律宣传教育更为迫切。

其二,高职高专学生对权利期待的目标、内容比较实在,对自身利益的关注度较高,尤其对受教育的诸多权益。调查显示,高职高专学生最关心的四项权利分别是:人身权(57.7%),平等权(50.6%),受教育权(26.3%),就业权(24%),说明在读书期间更希望实现人格方面的权利,这可能与他们在中小学受到诸多管教与压力有关,转而希望在较为自由的大学校园得以释解。“你希望加强和完善哪些方面的权利?”则是一道体验题,试图想了解通过1—2年的学习、生活,对权利的感悟、期待:在思想品德、学业成绩等方面获得公众评价权(50.2%),申请奖学金、助学金及助学贷款(49.6%),对学校给予的处分或处理有异议,提出申诉权(41.7%),使用学校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31.8%),参加社会服务和参加学生社团及文体活动(30.3%)。这说明学生对《教育法》或《高等教育法》给予受教育者的权利都很关注,普遍认为涉及自身利益与自由的权利很重要,并迫切希望学校确认与改善他们的这些权利。课题组还设计了“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增强会导致大学生和校方的关系如何改变?”这样一道意境拔高题,目的是了解权利的互动结果:最终是有利于和谐校园建设(55.6%);校方会改变管理方式,增强服务意识(40%);影响和谐校园建设,很多问题无法调和(6.7%),说明对权利实现的良性后果充满信心,对教育者和管理者实现依法治校充分信任。

其三,权利意识已成为高职院校学生法律意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主张权利的愿望强烈。调查问卷设计了一道给被调查者自由表达的填空题:“利用本次问卷调查,围绕大学生法律意识这个主题,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53.5%的新生表达的基本意思是:很有必要增强权利意识,学习法律目的是应用法律,而应用法律主要就是维权。调查问卷还设计了一道敏感性的选题:“大学生是否可以随便在校园贴吧上传对学校或教师不满的言论?”42.2%的认为可以上传,但要注意方法;19.3%的认为如果是真实的,什么都可以大胆地说;l1.2%的认为可以随便上传,这是公民的言论自由。这两道调查题足以说明高职高专学生极其强烈的权利欲望,这与法治社会的基本目标不谋而合,是现实性与合理性的有机统一。

3 应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探讨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整体现状及其特点,旨在寻求对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应对性方法。面对当前高职高专学生权利意识整体认识水平不离、重视与自己切身利益与自由相关的实体权利、权利意识呈现明显的增强趋势这佯的现状与特点,笔者结合自己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工作实际,提出了以下三点应对性的意见与建议:

3.1精心设置法律教育课程规划,多开设法律选修课,首先,作为公共必修课思想道德修养洼伴毖础》的教师,在牢牢把握教材法律基知识的基础上,要深刻领悟课程的性质,把培育、提升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重要的教学理念,如果只是把灌输法律知识作为教学目的,那完全误解了课程的性质,这样的课堂教学注定要失败。其次,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围绕大学生关注的法律问题,确定主题,开设法律选修课。比如,大学生消费权益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人身权与财产权及其保护、婚恋权及其约束、隐私权及其保护等都是不错的选题。最后,校方要给大学生法律选修课设定必要的学分,大学生每学年要选修一到两门的法律课程。法律教育工作者要适时为新生作关于法律教育课程规划讲座,引导新生根据自身需要科学选修法律教育课程。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篇6

关键词:依法治校;法律意识;培养途径;实证调查;内涵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7)07-0123-02

在党的十八届四种全会上,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从而为依法治校在高校的实施奠定了理论基础。同时,大学生作为依法治国理念的主要执行群体,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依法治国战略的落实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虽然,近些年很多高校将大学生法律意识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进行培养,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如大学生法律维权意识普遍提升,但还是存在不足和缺陷。因此,本文选取某职业院校作为实际的调查案例,就其在法律意识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并提出对策和解决路径,从而提升学生法律意识。

一、依法治校和法律意识内涵

第一,依法治校内涵。依法治校作为一种办学的理念,通常按照主体的不同,分为不同的层次:从宏观层次来讲,是政府或教育部门为进一步地规范学校的行为而采取的依法治理方法;而从微观角度来讲,是学校为推进自身的建设和发展,而对内部事务采取的依法管理。在依法治校中,关键的问题在于“治”,即如何通过“治”来实现学校的良好管理,而这个“治”的根据必须是依托“法”。因此,我们可以将依法治校看成是在高校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在广大师生员工的配合下,以宪法、教育法等作为依据,对学校进行管理。而这个管理体现出两个典型的特征:

其一,体现出浓厚的“民主”氛围。法治通常和民主相伴,因此,我们可以将依法治校看成是民主治校,其主体就是广大的师生员工。换句话说,依法治校就是通过民主的方式对学校进行管理,从而调动全校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其二,充分体现“法治”精神。对高校法治精神来讲,其主要的表现体现在以教师为本,充分尊重广大教职员工的主人翁意识。同时,在学校管理中严格按照相关的规定和制度,维护师生员工的合法权益。

第二,法律意识内涵。对法律意识的定义中,刘旺洪认为,法律意识就是一种社会意识体系,是人们对社会法的理性、意志、信念等各种心理要素综合结果的反映。而大学生法律意识通常是针对大学生这个特殊的公民群体,其对于法的现象的一种主观把握和反映方式。通常认为,法律意识内容包含四个方面:法律认知、法律信仰、法律情感和法律意志。其中,法律认知是大学生群体对法律基础知识和现行法规的了解与掌握。通常将法律认知的多少作为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一个重要的指耍环律情感通常是大学生对现行法律的一种情感方面的体验,这部分通常被认为是主张群体的一种内在的驱动因素;法律意志则是维护法律尊严和不惧强权的一种心理表现;法律信仰是人们公平正义的一种追求,通常被看成是之前三个因素的一种深入表现。

结合上述的内涵分析,笔者认为,通过认知、情感、信仰和意志等内容构成了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形成了社会公民最为基本的法律意识结构,而这也被人们认为是当代大学生法治教育的核心部分。

二、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状调查

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查法等方法,同时结合法律意识的主要内容,对陕西某职业技术学院400名学生的法律意识培养进行调查,从而把握在依法治校背景下的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通过调查可以得到以下的问题:

第一,法律知识薄弱。通过调查发现,目前该校职业院校学生的整体法律知识水平中,9%的学生认为法律认知水平较高;48%的学生认为法律认知水平一般;而4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法律知识还比较薄弱。而在对现行的基本法律的了解方面,23%的学生认为自己比较熟悉当前的法律法规,而54%的学生认为只了解一部分;接近23%的学生认为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还不了解。而为了更进一步地了解学生对法律认知的程度,分别以宪法、根本政治制度等作为调查,可以得到认为《宪法》的是由中央政府制定的比例占到12%,而根本政治制度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比例仅仅占到62%。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对我国基本的法律常识的认识还是比较薄弱。

第二,法治精神的认可度不高。在对“你觉得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这个问题的调查中,认为人人平等的比例为46%,而认为相对平等的比例占整体比例的26%,不平等的比例占到28%。由此可以看出,很多学生对法律主张缺乏归属感。

第三,法律意志相对不强。为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法律意志,选择“你深夜经过市区马路斑马线时”这个问题进行回答,选择会遵守的比例为46%,而选择不断红绿灯的学生占到22%,根据情况来看的为33%。由此通过这个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在遵纪守法的过程中,大部分都可以辨别是非,但实际中还是缺乏自觉守法的意识。

第四,缺乏信仰。信仰是大学生对法律的一种更深层次的认识。对此选择“法律是否能真正维护自身的切身利益”问题进行提问,接近52%的同学认为目前的法律不能维护社会的公正性,由此可以说明很多学生认为法律缺乏公信力。同时在对“权大还是法大”问题进行调查中,接近50%的学生认为是法大于权,而接近20%的学生认为是权大于法,其余的无法判断。由此看出,当前很多大学生受司法腐败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对法的认识方面存在一定的扭曲,而这给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带来极大的挑战。

三、依法治校下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途径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还是要牢牢结合依法治校的内涵,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充分发挥课堂是培养法律意识的基础。法律认知作为法律意识培养的基础,扎实的法律认知基础对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依法治校背景下,在“以人为本”理念下,高校要充分发挥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以学生作为法律教育的中心,通过科学的课程设计来提升学生主动学习法律的主动性;其次,作为对“民主”的认识,教师必须要充分结合学生的需求,改变过去灌输的教学方式,而引入更多丰富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同时引导学生理性地看待司法腐败问题。

第二,营造良好的校园法治环境。在加强对课堂的利用的基础上,积极地在校园中加强法律知识的宣传,从而为学生营造学法、懂法、用法的氛围。同时以依法治校作为准绳,制定相关的制度,以此规范学生的行为,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对学生中存在的不良行为,要学会平衡权利和义务。同时在受到侵害的时候,要鼓励学生进行申诉,拿起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同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第三,以学生发展为主,加强学生心理方教育。针对调查中存在的法律意志和法律感情淡薄的问题,学校要高度重视,并加强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引导。通过帮助爱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让学生正确地看待事物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尊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同时加强意志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地认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挫折,培养学生抗挫折能力。另外,加强对学生正义感的培养,以成为合格的社会公民。

第四,加强法律意识培养的实践。对高校的大学生来讲,单纯地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门课程中学到的大部分是理论。而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不能完全依靠理论,还需要紧密联系生活,将其应用到实践之中,从而将其转换为一种法律能力。这是实践教育隐,可通过实践促使学生从“知法、守法”转变为“用法”的法律能力,并勇于维护法律自身和他人的权益。因此,高校可以建立模拟法庭的方式,让学生参与到模拟法庭之中,从而接触到更多不同类型的案件。同时,通过这些案件,对案件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了解法律知识的实际应用。另外,充分利用校外资源,与法院、检察院合作,建设校外法治教育实践活动基地,让学生了解法律诉讼程序,并可通过法院旁听、参与法律援助实践等过程提高他们的法律能力。

除拓展校外实践平台以外,还应该充分发挥校内实践的作用,如建立法律社团。对大学生来讲,社团是学生参加活动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重要方式。因此,通过成立法学会的方式,吸引学生参与到法律的学习和讨论中,并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法律活动,激发学生学法的兴趣,而这也是依法治校下以学生为本的管理要求。同时,在寒暑假中,组织开展“送法下乡”的实`活动,让志愿者做好普法宣传员,并提供基本的法律援助服务,帮助大学生更好地学法、懂法和用法,坚定法治理想信念,弘扬现代法治精神。

四、结语

总之,依法治校不是口号,也不是一种形式,而是着眼于依法治国理念和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而对于广大的高校来讲,只有从法律认知、情感、意志和信仰角度,并将这些方面映射到高校课堂和管理中,才能更好地进行培养。而通过本文的研究也可以得出,高职院校在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敏,胡晓玲,郭志敏.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河套学院为例[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74-76.

[2]韩学平,陈悦悦.当代学生法律信仰缺失原因及培育[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8-41.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篇7

[关键词]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对策

一、引言

在党的报告中,强调,“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依法治国和依规治党有机统一,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和道德素质”。为实现这一目标,我国政府已将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作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我国高等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和引领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作为当代大学生的听障大学生群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提升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内涵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1]。意识是一种对事物的感观思想,它是观念、观点、概念、思想、价值观等要素的总和。意识不是人脑中固有的,而是源于社会存在。人的意识受思维能力、环境、教育、价值取向等因素影响。不同的意识,对同一种事物的理解、认知也不同。而法律意识是社会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们关于法的思想、观点、理论和心理的统称,包括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体系两部分。前者涵盖人们对法的本质和作用的看法,对现行法律的要求和态度,常是自发形成的,属于法律意识的初级阶段;后者指人们对法律的评价和解释,对人们的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以及法制观念等,属法律意识的高级阶段,需经培养、教育才能逐步形成[2]。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是听障大学生对于法和有关法律现象的观点、知识和心理态度的总称,是听障大学生对现行法律的评价和理解,是对自己权利、义务的认知,对法及法律制度了解、掌握、运用的程度,以及对行为是否合法的评价等。

三、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分析

(一)样本描述

本研究以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为主体,面向江苏省内高校本、专科非法律专业的大一、大二、大三及大四各年级的听障大学生,采取多阶分层抽样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76份,回收率96.6%,有效问卷658份,有效率94%。

(二)研究工具与方法

本研究自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共25个题目,从听障大学生法律知识认知程度、学习法律知识主观意愿、法律公平性认同、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情况、获得法律知识的渠道五个方面进行调查。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有效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从中了解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的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

(三)分析结果与讨论

1.对听障大学生法律知识认知程度的调查法律知识的认知是衡量一定人群法律意识强弱的一个重要依据,通过对听障大学生基础性的法律知识问答,显示出一种不容乐观的现状。从表1可知,在调查问卷中选答“你认为宪法与其他法律的关系是什么?”的问题时,选答“两者是平行关系”的占25%,“其他法律是宪法的一部分”占40%,“宪法是其他法律制定的基础”占20%,“不清楚”占15%;选答“不告知财物所有者,私自使用其财物而不予归还是什么行为?”的问题时,选答“借用行为”的占47%,“偷盗行为”占32%,“介于借用和偷盗之间的一种行为”占15%,“不确定是何种行为”占6%;选答“19岁王某在今年1月的一个吃饭过程中认识了一位女生,经过交谈了解到女生今年11月年满14岁周岁,在双方认识3个月后确立了恋爱关系,并与今年8月发生了性关系,请问此种情况属于何种行为?”的问题时,选答“恋爱行为”占67%,“违法行为”占5%,“违反道德行为”占11%,“不确定”占17%。在问卷调查中高达67%以上的听障大学生对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法律法规方面的知识表现出“不清楚,不确定”,甚至出现误判。而对于与自身关系不密切的法律法规知识更是知之甚少。这表明听障大学生对法律法规虽有一定的认知,但缺乏系统规范的学习过程,使得其对法律法规的认知只停留在感性阶段,对法律知识的认知程度有限,无法合理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2.对听障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主观意愿的调查听障大学生对法律知识学习的主观意愿直接影响其学习效果和应用法律维护自身利益的能力。从表2可知,在调查问卷中选答“学习法律法规对自身学习和生活是否有帮助?”的问题时,选答“有帮助”的占67%,“没帮助”的占12%;在被问及“在课程以外是否会主动学习过法律知识?”时,有52%的听障大学生会通过课外途径了解和学习法律知识;在回答“是在何种情况下主动学习或查询法律常识?”时,有48%的听障大学生回应是在遇到涉及自身利益却无法维权时进行了解和学习。调查中了解到,很多听障大学生了解法律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并以此获得更多的帮扶支持。由此可见,听障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主观意愿有待提高,但整体显现出积极的态度和意愿。3.对听障大学生法律公平性认同的调查听障大学生对法律公平性的认同程度,直接影响其学习法律知识的动力及法律意识教育效果。从表3可知,在回答“你认为法律可以公平地维护你的切身利益吗?”的问题时,有59%的听障大学生认为通过法律可以维护自身利益;有22%的听障大学生认为不能维护自身利益;有19%的听障大学生认为不确定,要看具体案例。对“你对公检法部门做出关于听障人群的公正裁定是否有信心?”问题的回答时,有41%的听障大学生认为不确定,要看具体事件的情况。在回答“你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看法”的回答时,有55%的听障大学生认为不太平等,对听障人群会有区别对待。这说明听障大学生对当前法律公平及法制的整体现状满意度不高。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民主法治得到了一定强化,但受自身与外界环境影响,不公平现象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听障大学生对法律公平的认知,进而影响听障大学生法律信仰的确立,从而对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产生消极作用。4.对听障大学生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情况的调查对法律的学以致用是听障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运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的最终目的。据调查显示:因语言沟通不便、不了解办理程序等原因,仅有45%的听障大学生在被问及“当你被盗或者被骗时,会如何处理?”时选择向公安机关或学校保卫处报案。在被问及“在购物过程中如遇质量问题,你会如何处理?”时,呈现出两种现象。一种是在实体店购物时,因沟通不便,有77%的听障大学生选择“自认倒霉”放弃维权;另一种是网络购物时,有89%的听障大学生会通过网络平台维权,但当网络平台维权受阻后,很少有人能够最终通过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调查显示,无论上述哪种情况,在自身权益受到侵害时,最终能够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利益的听障大学生寥寥无几。在被问及“在校外应聘做兼职时,是否有意识与用工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时,仅有24%的听障大学生选择“是”。与此同时,因身体原因,不敢主动提出签订劳动合同,担心不能被录用的占76%。更值得担忧的是,在被调查对象中无一人在校外应聘兼职时与用工单位成功签订劳动合同(见表4)。这说明听障大学生因受自身身体状况影响实际维权效果较差。5.对听障大学生获得法律知识的渠道调查获取法律知识的渠道直接影响着听障大学生学习法律知识的准确性,进而影响其对违法违纪行为的自我判定,最终影响其对法律权威性的认可。由表5可知,在调查问卷中对“你主要通过何种渠道学习法律知识、理念和思想?”的问题选答时,“通过学校获得”占48%,“通过电视网络和看书看报获得”占45%,“通过家庭获得”占4%,“通过职能部门获得”占3%;对“你如何看待学校开设的法律基础课?”的问题选答时,认为课程有一定用处的占56%,认为基本无用的占28%。

(四)总结

通过对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调查结果分析发现:第一,听障大学生明白法律的重要性,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认知,但缺乏系统规范的学习过程,对法律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导致无法充分利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第二,听障大学生普遍认为学习法律对自身学习和生活有所帮助,对学习法律知识表现出积极态度,但只有在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时才会主动了解具体相关的法律条款,所以加强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十分必要;第三,听障大学生对当前法律公平存在一定的不信任,但这种不信任不是针对法律本身正义性的不信任,而是由于对法律条款及对司法程序的不了解,导致的对司法的某些信任缺失,加之当前社会中司法腐败案件的曝光,使得这种不信任得到进一步加深;第四,听障大学生对具体而确切的法律条款和司法程序了解较少,使其不能充分利用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加上受其自身身体状况影响,沟通能力较弱,实际维权效果较差;第五,听障大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媒体获得法律知识的比例占到被调查者的45%,这说明学校的法律意识教育没有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同时家庭和社会的法律意识教育不可忽视,若开发运用得当将对提升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四、提升当代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对策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犯罪)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3]法律意识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我国政府已经将加强当代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当作发展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我国高等学校必须充分发挥在教学过程中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和引领作用,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且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听障大学生群体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提升法律意识,从而带动整个残疾人群体减少违法违纪现象尤为重要。

(一)完善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机制

法律是道德的底线,道德是法律的基础。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依托,以法律基础课程为抓手,针对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薄弱的现实状况,加强对听障大学生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法律意识教育活动,使他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形成优秀的意识品质。由于听障大学生与普通大学生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较大差异,他们对外在事物的接受方式和思维模式与健听学生存在明显不同。所以,要针对听障大学生群体有目的性地完善高校法律意识教育机制。要建立起从大一到大四,从本科到研究生,贯穿整个高等教育全过程的具有延续性的、长期性的法律意识教育机制。与此同时,要更加注重因材施教,丰富和创新法律意识教育手段,通过从道德到法律、从知晓法律条文到明晰法律原理、从法律理论学习到运用法律维护自身及他人合法权益的深入浅出的学习、理解和应用过程,使他们做到学法、知法、懂法、守法、用法,以此提升群体的自我守法维权意识。

(二)提升听障大学生法律课程授课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

作为听障大学生法律课程的授课教师,不仅仅是简单地传授法律知识,还要教授听障大学生了解和认识法律原理,调动他们自主学习法律知识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和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这就要求高校要稳定教师队伍,制订教师准入制度,规范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背景,严把准入资格,要求教师应具备相应的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建设一支政治立场坚定、专业理论功底深厚、精通手语、热爱残疾人教育事业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建立法律意识教育教师队伍的培训机制,使教师不仅熟知法律条文,通晓法律原理,熟练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具体案例,同时具备哲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等诸多学科知识,通过培训、交流、研讨等形式不断提升法律意识教学水平、创新能力和手语沟通能力。

(三)改善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手段

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应坚持以教师教授为主旨,以学生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并重理念。在此基础上选择学生可以接受的科学合理的教育手段开展教学活动。高校在开展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以教化为主,引导听障大学生发自内心地、正确和健康地对待法律,从而形成规范的法律意识。立足于课堂,采用科学的、合理的教育手段开展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活动。通过课堂讲授,使法的内容、法的价值、法的设立理念深入人心,使听障大学生将法的精髓内化吸收并悦纳,从而形成自身内在的法律意识。并在此基础上,开展案例教学。传统的法律课程,往往将法律条文切割成条块进行介绍和解释,然后要求学生牢记。学生学习起来不仅枯燥乏味,而且由于分割导致法律条文孤立,难以理解,甚至出现混乱现象。在开展法律知识教学时可适时引入有说服力、无负面影响的当下热点、难点、疑点话题及案例,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己所掌握的法律条文对案例进行辩论分析,从而帮助听障大学生理解法律条文和法理精神,培养听障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使其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可以学以致用,解决实际问题。甚至可以与司法部门建立联系,开展模拟法庭教学活动,将与听障大学生相关的鲜活案例带入课堂,通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模拟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的过程,不仅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和听障大学生对案例的参与性,又调动了听障大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同时提升了听障大学生对法律条文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四)构建和完善高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的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体系

哲学认为事物运动、变化和发展是由它本身所固有的内部原因所引起,又同一定的外部条件密切联系,彼此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当前,我国改革正进入深水区,社会矛盾更加凸显、更加复杂,而听障大学生的年龄大都在17—24岁之间,这一时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不良外界因素的影响。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社会是学生的第二课堂,提升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不单是高校的责任,也是社会及家庭应尽的义务。只有高校、社会和家庭紧密配合,才能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因此,高校在注重提升听障大学生法律意识课堂教育的同时,在日常管理中应坚持在合法合理的原则上制定各项校规校纪,适时曝光一些不良行为,甚至是违法违纪行为,开展法律法规及校规校纪的学习宣传活动,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人人平等”“违法必惩”,以榜样示范作用示范课堂所授,即法律意识教育内容,做到“以法育人”;家长要关注听障大学生的行为举止和思想动态,为学生做好遵守社会公德及法律的表率,配合高校引导学生建立规范的法律意识;政府职能部门和司法部门应定期与高校联系,为学生答疑解惑,开展普法宣传活动及模拟法庭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对听障大学生进行规范的法律意识引导,为优化校园及社会环境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编写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30.

[2]刘建明,王泰玄.宣传舆论学大辞典[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3.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篇8

新沂市启明中学中学生法律意识调研报告

中国政法大学“法以求治、教以求知——苏北地区普法支教行动”项目组

一、前言

中学生是未成年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中学生只有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的武器,才能在现实生活中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强弱,法律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民主法制建设进程,关系到“依法治国”方略的实现,也关系到三个文明建设能否协调稳步发展。本次调研以问卷方式对新沂市启明中学的中学生做调查,调查中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在发出的150份问卷中,回收率是100%,其中男女比例比较平衡,大致平分,在这些调查对象中,其中有52%是来自城镇,48%是来自农村。由此可见,此次的调查对象是比较全面的分配了男女比例和从不同家庭背景出发,调查的结果有代表性和全面性。

二、中学生法律意识现状显示及分析

1.中学生大多认同法律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素质教育大力提倡与推进,加强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制素质已成为党和政府,成为全社会共识,青少年学法、用法、守法的良好氛围已经初步形成。调查显示,有67%的调查对象认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而没有人认为法律在日常生活中是不重要的。由此可见,法律在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还是得到中学生的肯定,而且也可以看出中学生法制教育日益受到重视,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力度不断加大,大多数学生具有了较强的法律意识。

2.中学生大都对法律有一定的了解

在时代的今天,作为明天的接班人的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备受关注,青少年的权益得到特殊保护,国家也不断加大对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调查显示,绝大多少中学生觉得自己对法律有一点了解,只有1%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不了解法律。但是,也只有5%的调查对象觉得自己对法律非常了解,所以由此可以看出,中学生虽然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可是具体到某一个特定情况时,仍然会比较模糊,也由此可以看出现在中学生的法制教育力度还不够大。

3.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广泛,但学校仍是主渠道

问题:您了解法律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从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渠道来看,学校、家庭和书籍、新闻媒体都起到了良好的作用如图所示,32%的学生表示法律知识主要是通过学校老师的教授获得的,可以看出,学校仍是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25%的学生表示通过新闻媒体也获得了一定的法律知识,表明在信息时代,各类新闻媒体,信息传播载体也成为中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载体。但是对比学校,各类媒体,家庭教育就显得比较低,只占9%。但是家庭教育作为学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青少年教育中发挥着重大影响作用,所以需要继续加大家庭对青少年的教育。

4.现今法制教育的效果

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校都有开展普法教育,但是在学校所开展的法制教育方面,大多学生认为效果一般,由此我们应该在学校的法制教育中推用多渠道;而在家庭法制教育方面,39%学生认为家长在这方面做的好,47%学生认为家长做的一般,只有一少部分学生认为家长在对自己的法制教育方面做的不好的。同时,根据调查,法制校长在中学生法制教育中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授课得到了学生认可:95%学生认为法制校长在法制教育中起着不同的作用。

5.中学生大都具有一定的自护意识,面对不法行为时能够作出较为正确的选择。

问题:您知道自己作为未成年人,享有哪些权利吗?

问题:当您遇到侵犯您权利的时候,您的解决方法会是

问题:在平时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问到是否了解关乎青少年利益的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时,78%的学生是部分了解,说明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还是比较关注,但是对该法非常了解的只有8%,由此可见,中学生有一定的自护意识,但是并不是很强,我们要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增强中学生自护意识。在遇到侵害时,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向老师反映、向家长反映、向司法机关救助等方法来解决,只有很少数学生会选择忍气吞声,不会选择正确的方法。但是调查显示,在权益收到侵害时,74%学生很少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说明学生的自护意识增强的同时,还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用法律来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

6.大多数中学生渴望或者愿意学习法律知识

79%学生会关注立法等法律热点事情,且有80%的学生有计划进一步学习相关的法律,说明中学生对法律的关注还是比较高的,随着法律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的不断加大,学生对法律的相关问题也不断重视。

三、建议

1.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学校法制教育的主渠道作用,创造良好的校园法制环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阵地,是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摇篮,学校坚持开展法制教育,能有效地增强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经问卷调查情况显示,学校仍是中学生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渠道,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但是,调查发现学校的法制教育虽然比起其他渠道,当前对中学生法律知识的传播的比例是最大的,但是总的来说学校的法制教育还不够到位,法制教育比较分散,没有形成固定完整的体系。对此,学校应该确立法制教育的目标体系,并逐一落实,对于不同层次的法律知识内容,应贯穿于不同的学龄阶段,形成一定的目标递进层次,使中学生在学校接受全面系统的法制教育。其次,学校还应注重课堂教学,将法制教育纳入教学计划,集中开展以政治课为主,逐渐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让学生时时受到熏陶。

再次,调查显示,绝大多数学校都有开展普法教育,但是在学校所开展的法制教育方面,大多学生认为效果一般,主要原因是法制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因此,学校除了确立目标体系和重视课堂教学之外,我们应该在学校的法制教育中推用多渠道,应选择适当的形式和内容,提高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形式要力求生动活泼、通俗易懂。学校可以通过办办报、手抄报、校刊专栏、校园广播、召开主题班会、办法制讲座、开展法律知识竞赛、开设法制诊所、开展模拟法庭,组织社会法制调查等形式强化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

2.言传身教,提高家长法律素质,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法制教育环境,家长的责任和作用不容小视。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每一个微小的行为就是孩子的活教材。孩子耳濡目染,受父母和家庭潜移默化的影响。如果家长不具备较高的法律素质,或者家长自己就是法盲,那么在这样的家庭法制环境中,子女的法律意识很难增强。作为家长,除了以身作则、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外,要对子女进行通俗的法制教育,充分利用自身己有的法律知识,采取科学的、行之有效的合乎法律规范的方法,时常教育自己的孩子学法守法,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权益,对孩子的不良行为及时予!以纠正。提高家长自身的法律素质是前提。为了提高家长的法律素质,应开办家长法制学校,以发放法律通俗读本、观看“今日说法”等专题法律节目,开展家庭法律知识竞赛,评定法律星级家庭等等,营造良好的家庭法制环境。

3.建立适合未成年人特点的其他法制宣传渠道,形成多元化

未成年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社会中,或多或少地从社会中吸取法律知识的营养,特别是在今天的信息时代,各类新闻媒体,信息传播载体也成为中学生获取法律知识的重要载体。文化、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和司法机关等部门要齐抓共管,积极主动地开展系统有序的法制宣传教育。如悬挂大型法制横幅,设置永久性法制宣传牌,张贴法制标语,开设法制宣传窗,主办法制图文展,召开法制教育大会,组织法制宣传游行,进行法制文艺演出,播放法制电视专题片,党报党刊设置法制专栏,定期开办法律培训班,举行法制演讲比赛、见义勇为表彰报告会,建设和评选法制文明社区等等。又由于中学生法律知识的重要来源还有影视文学作品,由于创作的需要,影视文学作品中传递的法律知识并不健全和准确,容易误导学生。作为影视文学作品的作者和出品人,要注意法制内容的准确性,以免误导学生。

4..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多方位、多层次提供法律服务

要注重从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入手,提高未成年人的法律意识。调查显示,在权益收到侵害时,74%学生很少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益。说明学生的自护意识增强的同时,还有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真正会用法律来保护我们的合法权益。因此,要建立和健全未成年人保护机构,条件允许,多设立未成年人法律援助中心。要关心和帮助流浪儿童、离婚家庭子女、孤残儿童、外来人口家庭子女以及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等特殊的弱势人群,减少未成年人侵权案件和违法犯罪案件的发生。只有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的保护,他们才会学法、知法、信法、守法、护法,法律意识才会得到相应的提高。

5、加大未成年人法制教育经费的投入,保证宣传教育活动的持续开展

经费短缺是未成年人法制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瓶颈”问题,未成年人法制宣传教育作为一项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需要长期坚持,经常开展,形式多样,加大经费的适当投入是非常必要的。

四、结语

通过本次调研活动,让我们了解到了当代中学生法律意识的情况,也使我们更进一步的了解到了法律在当代中学生的掌握和运用上存在的具体问题,通过数据显示,让我们看清中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通过分析数据,剖析现状,找出原因与不足,然后得出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的建议和结论。我们希望通过此次的中学生法律意识的调研,给今后如何提高中学生的法律意识,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通过增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中学生犹如初升的太阳,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接班人,是21世纪振兴中华的主力军。因此,加强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提高中学生法律意识,促进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兴衰、社会主义事业的继承至关重要。所以我们必须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进行综合治理,让广大中学生健康成长,并在美好的蓝天下闪耀出自己的一片光彩。

附件:

新沂市启明中学学生法律意识调查问卷

您好!我们是中国政法大学学生委员会学生,为了了解本地区中学生的法律意识状况,我们特设计了该问卷。请您如实填写该问卷,此问卷只供研究参考,我们决不泄漏您的任何个人信息!请您放心!谢谢您的参与!

请您在下面各题的选项下面划“√”,在“_____”上填上您所要表达的内容。

1.您的性别是:a.男B.女

2.您的家庭在:a.城镇B.农村

3.您自己觉得您了解法律吗?

a.非常了解B.了解一点点C.不了解

4.您认为法律在你的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如何?

a.非常重要

B.比较重要C.一般D.不重要

5.您了解法律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a.学校老师的教授B.同学朋友的交流C.家长的教育D.看电视、听广播

e.自己阅读报刊杂志F.其它

6.您认为法律的最主要的作用是?

a.保护公民的权利B.惩罚违法犯罪C.规定公民的义务D.其它

7.您觉得以前的中学在普法教育方面的开展情况如何?

a.开展过,很有成效B.开展过,效果一般C.开展过,没有效果D.没开展

8.您觉得您的家长对您的法制教育方面,做得好不好呢?

a.非常好B.好C.一般D.不好

9.您认为在中小学设法制副校长的作用如何?

a.有很大作用B.作用一般C.没什么作用D.根本没作用

10.您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吗?

a.非常了解B.部分了解C.听说过这部法律,但不了解D.没有听说过

11.您知道自己作为未成年人,享有哪些权利吗?

a.知道B.不知道

12.您是否遇到过侵犯您权利的事件?

a.有B.没有C.不知道

13.当您遇到侵犯您权利的时候,您的解决方法会是:

a.忍过去B.及时向老师反映C.向家长反映D.向司法机关求助e.其它

14.在平时的生活中,您是否注意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权益?

a经常B.很少C.没有

15.您会关注立法等法律热点事件吗?

a.会B.不会

16.您有无计划进一步深入学习相关法律呢?

a.有B.无

17.您对哪一方面的法律比较感兴趣?

a.刑法B.民商法C.行政法D.诉讼法e.其它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篇9

1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调查的内容框架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教育体制中,各高校采取的主要教育模式是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中向学生传授一些浅显的法律理论知识,严重缺乏实践教学环节,法律实践能力得不到正确锻炼,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对法律知识的渴求。针对上述情况,笔者以西安市某高校在校大学生为对象,采用无记名问卷调查的方式,就大学生法律素质的现实状况进行了问卷调查和分析。本次问卷调查对象为高校全日制大学本科生,采取随机抽取方式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900份,其中有效问卷780份,有效回收率达到86.67%,按照性别、就读年级、政治面貌和所在院系进行调查,满足了问卷分析的基本要求。本问卷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是高校学生对法律知识和法律素质的认知程度分析。问卷根据百分比来表示问题的回答程度,最后对获取的数据作出事实分析和价值判断,为大学生提高法律素质和高校制定法律素质教育方案提供合理化建议。

2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问卷情况及分析

大学生法律素质认知程度调查分析大学生法律素质的认知主要包括对法律规范、作用、体系的认知,法律按照立法程序被制定实施,成为一种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强大武器,维系社会关系的和谐稳定,是培养法律素质的社会基础。从一般意义上说,法律素质的内涵应当包括法律人的职业素质和普通民众的基本素质,它所体现的是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主要包含三层含义:一是在法律知识层面对相关法律规定的熟悉;二是法律意识层面尊崇敬畏法律、树立守法意识;三是法律信仰层面将法律尊为至上行为规则,这是对法律素质要求的最高阶段。当然法律素质的层次是一个渐进过程,一般要求普通民众所具备的法律素质就是能够熟悉并遵守法律规范。关于“当前规范人们行为的准则”选项,大学生选择“伦理道德”(48%)超过“法律规范”(34%),其次是“家庭教育”(13%)和“风俗习惯”(3%),“”最低(2%)。由于我国数千年来深受儒道思想为主的道德伦理文化的影响,内在的道德约束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深刻,但伦理道德竟然超出法律规范达14%,此现象需要我们关注并认真思考道德和法律的内在辩证关系和法律普及教育存在的问题。即大学生对法律社会作用认知单一。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从根本上体现人民的意志,反映我国社会的发展规律,在保障社会安定和惩治犯罪上,应当而且必须依靠法律强制作用来保证实施。然而法律的社会作用不止于此,我们实行依法治国目的在于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利,不断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通过高层次的法律引导来促进公民遵守法律,做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我国已经建成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针对大学生对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了解程度的问卷调查中,大学生了解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达到66%,然而不了解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人数也占有很大比例,了解和知道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学生占到98%,这是令人欣慰的。针对了解和知道我国现行法律体系的大学生,本问卷又针对宪法深入设置了几个问题:我国的根本大法、我国宪法宣传日、我国宪法修改次数,我国宪法规定的国体与政体等问题。从问卷调查反映的情况来看,没读过宪法文本的比例高达52%,完全不了解宪法的比例也高达9%,说明我国大学生对我国根本大法宪法文本内容严重缺乏了解和学习。从上述比较细致的调查中,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法律素质现状总体上是积极向上的,但也确实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对于大学生自身而言,自我性格缺陷和学习内容欠缺是形成这些问题的内因。而高校在法律普及教育中,教学目标教条化、教育内容陈旧化、教学方法单一化以及专业师资队伍不稳定等问题,是大学生法律素质问题的重要外因所在。

二提高大学生法律素质的途径

根据高校法制教育的特点,笔者认为法律素质教育必须树立创新意识,从自身意识、教育模式、校园环境三方面着手。

1加强自身法律意识教育,实现知行统一

大学生提高法律素质,不仅要贴近现实生活掌握基础法律知识,而且要重视自律,提高自身法律意识,这种自律的核心就是实现日常行为与法律规范的统一。一方面,日常行为活动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种自律与他律的结合,而更多时候需要通过自律来实现。如果大学生自身能够树立正确合理的法律意识,就能规范自己的日常行为活动。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加强法律基础知识学习,用法律眼光客观认识日常生活中的他人行为,能够有秩序地生活;加强自我保护,学会健康守法的日常行为方式,自觉抵制各种侵权行为;通过法律学习加强自我反省,经常反思自己的日常行为,提醒和告诫自己在日常行为中要以法律为准绳,不能随意侵犯他人的合法权益;通过自我教育,树立正确的法律观念和法律意识,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2改革法律普及教育模式,提高教育质量

大学法律普及教育要根据各高校实际教学状况和学生接受程度合理安排。学生可根据自己的专业性质及个人兴趣选择相关专业法律进行学习,如可根据理工科学生特点加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学习,根据经管会计专业学生特点加强商法及经济法相关法律制度学习,以拓宽法律知识面。师资力量较强的学校还可开设法学辅修专业,让有精力、有条件的学生接受系统的法学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丰富教学内容,结合社会热点法律事件,从现实生活中广泛猎取案例,进行案例评析和讨论,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浓厚兴趣。同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老师指导下,组织学习实践活动,如法制讲座、旁听案件、模拟法庭、法律知识竞赛、法律辩论赛,让大学生能切实体验法律、感悟法律,内心真正接受法律、信仰法律。

3建设和谐校园法治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大学生法律意识调查篇10

[关键词]高护生;医疗事故;举证倒置

[中图分类号]R19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4721(2014)03(b)-0161-03

随着医学知识的普及,人们法制观念的增强,医疗护理行为责任越来越受到社会重视,护理工作是高奉献、高责任、高风险的特殊工作[1],作为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高护生,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迫在眉睫。本调查旨在了解高护生对基本医疗法律知识概念的认知情况,从而为提高高护生对法律的重视程度和自我防护意识提供科学指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江西护理职业技术学院三年制大专护生100名,其中,在校高护生50名,临床实习护生50名,均为女生。

1.2研究方法

制订统一的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年级、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及10项选择题,每项选择题10分,共计100分,内容主要涉及医疗事故的概念及分级、举证倒置的概念及实行实践、护理差错与医疗事故概念的区分、医疗纠纷与医疗事故概念的区分以及对这方面知识的需求及来源情况。共发放调查问卷100份,回收率100%,有效率100%。

1.3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2.0统计学软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及χ2检验,以p

2结果

2.1两组高护生对医疗法律知识答对率的比较

对两组高护生答对率进行秩和检验,uc=2.276>1.96,在校高护生与临床实习高护生对医疗法律知识的认识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两组高护生医疗法律知识答对率的关系(n=100)

2.2两组高护生有关医疗事故及举证倒置等法律知识知晓情况的比较

两组高护生在医疗事故概念及举证倒置实行时间等法律知识的知晓情况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2)。

表2两组高护生对医疗事故及举证倒置等法律知识的知晓情况(n=100)

2.3两组高护生对医疗法律知识需求情况的比较

本次调查发现,认为非常需要医疗法律知识的高护生共35名,占总人数的35%;认为需要的高护生占58%;认为无所谓者占7%;无一人认为不需要(表3)。

表3两组高护生对医疗法律知识需求情况的比较(n=100)

2.4护生获得医疗法律知识的渠道

36名高护生通过课堂了解医疗法律知识,26名护生通过新闻、网络获得,30名高护生通过医院获得,其中,实习高护生为25名,占83.33%;8名护生的医疗法律知识来自家庭或社会。

3讨论

3.1相当部分高护生的医疗法律知识薄弱及意识欠缺与高校护理教育有关

本校高护生仅开设《法律基础知识》,而且《护理学基础》及《护理管理》中涉及的法律及医疗事故内容相对欠缺,所占课时数少且授课内容枯燥,因此学生掌握不牢固、记忆不深刻。本调查显示,17%的高护生不了解举证倒置的概念,而德国护理基础教育中设有《与职业有关的法律》《公民法》两门课程,总共140学时,占全部理论学时的5%[2],本校93%的高护生对医疗法律知识的需求强烈,因此,学校可聘请附属医院护理管理者开展有关医疗事故、举证倒置等法律知识的专题讲座,让护生了解护士的职责范围、患者的基本权利以及如何避免护理过失,杜绝医疗事故的发生[3]。当然,高护教育法学课程的不足与目前仍无一部完整的护理法规及较系统的可供高护生使用的法学课程专用教材有关[4]。

3.2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护生医疗法律知识教育的可行性

本调查显示,83%的高护生了解举证倒置的概念,但仍有67%的高护生不完全明白医疗事故的概念,7%的高护生对医疗法律知识持无所谓态度。大多数护生认为单纯讲授法律知识枯燥无味,应该用真实的案例来讨论分析,让大家各自查阅资料后分组进行讨论。有文献报道,案例教学法在培养学生的创新型思维能力、自己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培养学生团队协助精神及学习兴趣等方面与传授式教学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案例教学法具有真实、生动、客观和针对性强等特点,便于理解及加深印象,如判断是否构成医疗事故、护士是否负责任等,通过真实案件中主人公发生的事件及处理结果,更能增强护生的职业责任感和法律意识。对于高护生来说,在其独立护理行为开始之前应了解自身行为的社会要求及社会规范,对护理行为可能产生的法律关系及法律后果有必要的预见,以避免无意识违犯法规现象的出现[6]。

3.3实习护生对医疗法律知识的总体了解程度较在校高护生好

高护生对于医疗法律知识的了解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与是否立足于临床实践,且与临床带教老师传授相关法律知识和应注意避免的方面有关[7]。带教老师在护生进入医院实习前应组织其学习出现医疗差错事故的原因及处理等相关法律知识,这样可让实习护生明确自己的职责,提升自身素质,这对于预防差错事故,防患于未然起着重要的作用[8]。

作为新时代的高护生,应自觉不断学习医疗法律知识,与时俱进,开拓创新[9-11]。同时,护生还应做到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提前建立良好的职业形象,为护理事业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朱红娅,洪成波,孙一勤,等.国内护生证据意识研究的现状[J].护理研究,2009,23(11):3013-3015.

[2]李敏,孙霞.护生实习中潜在的法律隐患及对策[J].当代护士·专科版,2010,24(11):193-194.

[3]赵正慧,郑雪,罗婕,等.实习护生《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认知状况调查[J].护理学报,2009,16(10B):16-18.

[4]樊桂莲,梁爽,张梅,等.新形势下护生在实习中期发生护理差错原因分析及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8,5(8):109-110.

[5]刘芷颖,曾丽芳.实习护生医疗法律知识认知程度及存在的法律风险调查[J].护理学报,2011,18(19):74-76.

[6]陈莉军.实习护生法律意识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0,16(21):46-47.

[7]张卫飞.护理风险管理教育在减少外科实习护生医疗差错及纠纷中的作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2,22(7):44-45.

[8]窦娟花,申洪娇.培养护生法律意识的重要性[J].现代医药卫生,2011,27(11):1754-1755.

[9]莫碧娴.新形势下儿科如何开展临床带教工作[J].卫生职业教育,2011,24(8):103-104.

[10]徐贵红,徐桂梅,潘莹.妇产科护生实习带教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中国医药科学,2012,2(7):137,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