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运输类专业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46:33

交通运输类专业篇1

【关键词】管理运筹学研究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09)05-0041-02

运筹学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应用学科,它广泛应用现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和数学方法,解决实际中提出的管理决策问题,为决策者选择最优决策提供定量依据。运筹学的特点是应用系统的、科学的、数学的方法,通过建模、检验和求解数学模型而获得最优决策的科学。运筹学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领域,涉及空运、水运、公路运输、铁路运输等。空运问题涉及飞行航班和机组人员服务时间安排。水运有船舶、港口装卸设备的配置和船到港后的泊位安排。公路运输除了公路货运车运营调度外,还有公路客运网络的设计和分析。铁路运输方面包括铁路编组站作业组织、列车运行调整优化、区段能力的计算等。管理运筹学课程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所有专业基础课中难度较大的一门课程。该门课程对于交通运输类专业学生的培养不同于数学类专业,其主旨在于运用运筹学方法去分析和解决交通运输管理中的问题,而不是单纯学习运筹学理论本身。管理运筹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掌握运筹学理论的基本思想方法,掌握各种定量模型及其求解方法,为今后运用运筹学理论解决实际交通运输管理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性教学是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生与学生的合作,由学生主导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把学生位于教学活动的中心,是学习活动的关键角色,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管理运筹学不同于纯数学课程,模型的求解并不代表问题的解决,还需要考虑许多因素,这又要求在教学中不能片面地追求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而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研究性教学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拘泥于课本,不墨守成规,鼓励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主观能动性,独立思考,大胆探索,提出自己的新观点、新思路和新方法。

一、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适当增加案例分析和课堂讨论。

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然而目前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还停留在传统的模式上,把学生当作消极被动装填知识的对象,大量灌输现成的定义、公式及定理之类的知识,强迫学生接受和记忆相关内容,缺乏对运筹学应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方法的讲授。这样,学生只记住了一些基本理论、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对其背景及来龙去脉了解不多,当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茫然无措、无从下手,也感觉不到管理运筹学的实际应用价值。

管理运筹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一方面需要一定的数学理论支撑,另一方面又与问题背景与应用实践密切相关,这就要求课程教学中必须两方面并重,数学理论基础的内容必不可少,同时必须让学生通过学习和掌握典型问题的分析及建模的技巧,这样为进一步学习其他有关课程,并在以后的实践中灵活运用运筹学的知识和理论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干交通运输类专业,学习一些基本的计算方法和原理是必要的,但是不能陷于复杂繁琐的算法之中,教学重点应该转移,“用运筹学工具解决管理决策问题”的根本思想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强调运筹学只是工具,解决实际问题才是目的。教学的重点内容就从数学定义、定理及其推导到分析实际问题、建立优化模型和寻找求解方法上。

管理运筹学的教学内容应考虑到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既要为学生打好理论基础,又要突出培养学生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做到教学内容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例题与案例,使它们能基本覆盖主要教学内容。在讲解这些经过精心选择和设计的典型例题和案例的过程中,逐步地使学生掌握运筹学基本理论方法及其应用。运筹学中很多理论方法涉及数学证明和推导,有些证明过程还比较抽象,学生感觉难度很大。但是,实际上抽象的定义、定理及证明都有着其直观形象的背景,可以通过讲解直观而简单的典型例子,减少学生对抽象逻辑的畏难情绪,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运筹学的分支较多,许多分支的独立性也很强,但都涉及到问题的提出、模型的建立及其求解方法等方面。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增加案例的讨论,在讨论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使知识得到综合运用,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筹学的案例有很多,案例的选取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的好坏,所以在选择案例时,根据本专业的特点,选取启发性强、实际应用方面的典型案例。同时还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围绕案例主题进行讨论。另外,运筹学博大精深,课时又有限,所以要合理安排时间,使理论部分与案例分析融会贯通,以达到能活学活用的教学效果。

二、有效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

管理运筹学既有数学类学科的特点,又有很强的实际应用背景,所以适合采取研究性教学模式,把课堂讲授、课堂讨论、案例教学及优化软件的应用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如对运筹学基本概念的理解,就可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强化学生的学习效果,激发学生的探索性。通过讨论典型案例,让学生借助所学的理论知识,分析和提出合理假设,建立模型和求解模型,然后把所建立的模型及其求解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可使学生明白运筹学还有很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增强他们的研究意识,使他们养成在研究问题中学习知识。

管理运筹学课程是交通运输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重点放在理解问题的思路、建模、算法及解决实际问题上。利用抽象的数学理论,花费大量的时间来推导运筹学的定理,将管理运筹学变为“运筹数学”,不仅学生的收获不大,而且降低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因此,在安排教学内容的时候,尽量弱化抽象的数学推导和证明过程,尽量用简单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有关模型和求解方法。而且,要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尽量当堂学当堂掌握,强调利用计算机进行运算,使学生能够利用运筹学的思想分析问题,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解决问题。

课堂教学主要采取多媒体的教学方式,但应该少量结合传统的板书。板书是传统的教学方式。板书的特点是教学内容展开的节奏是根据讲授的节奏进行的,因而比较清晰。然而,运筹学解题表格多,步骤复杂,计算量大,因而板书量非常大。如果全部采用板书教学,那么花在板书上的时间占的比重就很大,课堂教学环节会因此而浪费掉许多时间,而很难保证正常教学计划的完成,更谈不上开展研究性教学。与传统的板书教学相比,多煤体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而且能加快教学速度,加深理解教材的深度。然而单纯采用多媒体教学,信息量增大,特别是对于一些重点及难点部分的问题,缺乏逐步的推导过程,节奏上比较难把握,学生往往会产生视觉上的疲劳和理解上的困难。

因此,有效的教学方式应该是将多媒体辅助教学与板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包括案例分析使用多媒体教学,而对于推导性、论证性以及概念上的差别等则利用板书教学,这样,既可避免大量重复,节省时间,加快教学速度,也可使问题更清楚、生动,同时,还能使学生站在较高的层次上理解知识,把握知识的起点和层次。

三、增加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

教学过程中缺乏教师与学生的相互沟通是运筹学乃至其它数学类课程的共性。研究性教学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应该始终是主动的、积极的,强调理解、运用及发挥,并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在教学过程中,要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激发学生的能动作用。改变“教师教学生学”的单一传授过程,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运筹学学习中的感受与体会,增加互动环节。将以“灌输”为主的课程教学改为以“引导”为主。相应地教师的主要精力放在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课堂设计上,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敢于发言,形成一种研讨辩论式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步养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鼓励学生多提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习中的“怀疑”精神和独立思考的习惯。这样,使得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始终处于积极探索的主动状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要改变那种认为学生记住了运筹学中相关概念与算法、能够把课后习题计算正确就完成了教学任务的观点,要对思维活跃、经常提出问题的学生进行表扬,形成学生竞相提出问题和提供解决问题的思路。

四、增加优化软件应用方面的教学内容

现在很多管理、数学类软件都有求解优化问题的功能模块。在实际遇到的大型优化问题,很难用人工计算和求解,但大多数都可以用计算机求解。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有必要讲解如何用计算机求解运筹学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用实例讲解怎样用最广泛使用的办公软件excel来求解简单的运筹学问题,怎样用CpLeX求解复杂的大规模优化问题。

根据教学的需要,可以安排若干次的上机实践课。通过上机实践课与课堂讲授的有效结合,让上机实践课紧跟理论教学课与案例教学的进度,使学生对理论讲授和案例分析得到最及时的实践,以期达到完美协调的教学效果。借助上机实践,学生可以对实际问题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运算和分析。对运筹学数学模型的表达、运算和分析能力是学生在该课程学习过程中必须要掌握的一个重要技巧。通过这样的教学安排,不仅改变了以往教学中满堂灌的弊端,使学生在掌握已学算法的基础上学会使用优化软件,还能提高研究和解决问题的速度与效率,增强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进行实践应用的能力。

五、改变考核办法,注重平时环节。

传统的考核方式主要依据单一的闭卷考试,也就是通常的期末考试,整门课程的学习成绩主要凭最终两个小时的卷面成绩。对于运筹学来说,若考核理论与方法,则离不开大量费时的计算,若考核解决实际管理问题的能力,也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分析、建模和求解,期末考这种单一的考核方式,受时间所限,所出的考题就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并不能真实反映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真实把握程度。因此,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的有效考核方式不仅能科学地反映出学生真实的学习效果,还能在整个课程学习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为此,整个考核可以分为四个环节。每次课根据当次课堂教学内容布置课后作业,作为学生对基础理论部分各章节学习情况的衡量。案例分析可以课堂讨论,最终以案例分析报告的形式提交,讨论情况和报告质量作为评价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依据。上机实践环节,对习题和案例中建立的模型用优化软件进行求解,这一部分的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动手能力。期末考试闭卷进行,作为对基础理论的掌握和分析问题能力的综合考核。这四部分各自所占的比例,可以根据教学情况具体分配。通过这种全面的考核方法,一方面督促每个学生通过完整的学习过程全面深入地掌握该课程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另一方面给予学生充分展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机会,从而避免一次考试定成绩的弊端,能有效地引导学生由注重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注重理解和创新。

总之,交通运输类专业管理运筹学教学应采取研究性教学方法,根据本专业的特点,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注重选择和讲解典型例子和案例,适当增加上机实践课等,灵活地采取多种教学形式,使学生学到更加丰富的理论知识及其应用,也使得课堂教学更加精彩和有趣。

参考文献

1李苏北、姜英姿、张红雷.运筹学课程建设与改革实践研究[J].大学数学,2005(5)

2罗桂荣、原海英.运筹学教学改革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2005(24)

3孙喜梅、杨兆升.从交通需求看运筹学的学科建设[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3(2)

4《运筹学》教材编写.运筹学(第三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6

5[加]peterC.Bell著.管理科学(运筹学):战略角度的审视.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交通运输类专业篇2

在日常生活中,交通运输业扮演了“衣食住行”人类生活四大基本要素之一的“行”的角色。每个人从踏出家门的那一刻起,就开始与交通运输打交道。乘车上学上班、购买车票、快递物流、旅游出行,交通运输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我们。可以说,交通运输就是国民经济的“传送带”。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就是能够研究交通运输设备,组织、规划和管理交通运输,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的专业人才。

交通运输专业是一个实用性和专业性很强,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理工科基础的专业。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全国共有120所本科高校开设有交通运输专业,在招生时,有部分高校按照交通运输类专业进行招生。交通运输主要分为汽车运用工程、交通安全工程、交通运输管理三个专业方向,汽车运用工程和交通安全工程方向的学生重点学习汽车机械方面的课程,交通运输管理方向的学生重点学习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方面的课程。大一、大二学生在学好高等数学等公共基础理论课程的同时,要重视力学、运筹学、机械设计、电工电子学、技术经济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

《求学》点津:

1.毕业生主要到交通运输部所属的企事业单位、大型交通运输企业、运输场站、交通类院校和研究院等单位就业。对口的硕士专业主要有交通运输规划与管理、交通运输工程、载运工具运用工程、车辆工程等。

2.推荐院校有长安大学、北京交通大学、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中南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专家支着・

1.交通类专业属于工科专业,适合数理基础较好,行业兴趣浓厚的考生报考。

交通运输类专业篇3

小贴士

交通运输类专业包括交通工程专业和交通运输专业。目前,大多数院校采用前两年大类培养,后两年进入专业阶段学习的培养模式。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交通运输系统规划、运输运营组织与管理、交通运输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铁路运输、物流运输、港口运输某一专业方向的专门技术。毕业生就业范围涉及铁路、公路、水运政府管理部门,运输企业营运组织部门,现代物流企业,交通运输规划、设计与研究院所。

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道路交通规划、交通工程设计、交通控制与管理、交通工程经济等专业基础知识,并熟悉公路交通工程、轨道交通工程、城市交通工程某一工程领域专门技术。毕业后,学生就业面向铁路、公路行业和城市交通领域。从工作技术性质看,可从事交通系统规划、工程设施设计与建设、基础设施运营阶段的维护与管理,道路交通行政管理,公安交通安全管理等工作。从就业的单位性质看,可以在交通规划设计院(所)、科研院(所)、政府交通管理等部门就业

一句话概括,交通工程专业的学生主营“建设”,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主要应对运输道路以及与运输相关的各种问题以及现象。

交通运输类专业篇4

[论文关键词]交通运输特色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课程体系设置 教学方法与手段

[论文摘要]以西南林业大学为例,分析交通运输专业的发展现状,围绕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几方面,对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研究。

特色专业建设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是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内容。根据“质量工程”的部署,“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建设了3000个左右特色专业建设点。西南林业大学获得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立项。学校一直以来也在积极探索特色专业的具体建设,并以此带动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

一、交通运输专业发展现状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前身为林业机械运用与维修,成立于1980年,该专业为西南林业大学最早成立的专业之一,也是云南省开办最早的专业,至今已有30多年历史。于2010年被评为云南省特色专业。

目前,本专业拥有一个载运工具运用工程二级学科硕士学位点,一个云南省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本专业具有良好的办学条件,实验、实习、教学设施较齐全。经过30年的建设发展,本专业已为云南省乃至全国交通运输行业及其它行业培养了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已培养本科生近1000名、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其中成绩显著者已成为企事业单位主要技术骨干和高层管理人员。本专业已成为云南省乃至西部地区交通运输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目前交通运输专业无论在本科生的培养目标、培养的具体措施和方案,还是在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都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因此,研究当前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对于培养符合我国国情且与国际接轨的交通运输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交通运输理论及应用是当今最为活跃的研究方向之一。未来十年,上海、大连、天津等对交通运输专业人才需求数量之大、质量之高将是空前的。依据对港航企业走访调查及与毕业学生座谈的反馈意见,本文所指交通运输特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是指突出航运特色的交通运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课程体系设置、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人才综合素质的方法和途径。

西南林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自创办以来,经过多年的办学积累,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专业方向,即现代汽车运用技术与管理和现代物流方向,目前该专业的主干课程为现代汽车故障测试与诊断、汽车维护与维修、维修设备的维护与使用、现代物流技术与管理等方向的教学与研究;本着“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设计了符合交通运输专业知识结构要求的柔性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案;在面向行业办学、校企合作方面具有较为鲜明的特色,创立了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体现产、学、研一体化的本科生培养机制。

二、交通运输特色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要求

(一)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遵守的基本原则为认真贯彻“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育理念,通过培养使学生达到“素质高、强能力”的要求。本专业培养具备运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工程学、汽车构造、汽车运用工程、现代物流工程等方面理论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技术人才,能在国家及省、市的交通运输管理部门、交通运输、汽车维修与营销、物流等企事业单位从事交通运输组织与管理、汽车运用与维修、汽车检测、汽车营销、物流企业生产与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

(二)专业人才素质与能力要求

考虑到将来学生毕业多工作在汽车、物流等企事业单位,在学生的培养上更加注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1)专业人才素质要求。

专业人才素质培养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熟悉交通运输行业的政策和市场发展变化;第二,对行业具有较深刻的见地并能作出透彻的分析;第三,具有较好的学术素养和技术功底。

(2)专业人才能力要求。

从事汽车行业的学生主要应该掌握汽车结构的甚而理论和专业知识,学生应具备对汽车使用、检测、维护、维修以及汽车营销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从事物流业的学生应该熟悉现代物流以的新发展、新要求,以及了解物流工程及供应链物流的相关知识等。

三、专业课程体系设置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目标是以最新科学研究成果和前沿科技发展充实教材并反映在课程体系建设中,体现交通运输中对汽车使用、检测、维护、维修以及现代物流的新发展、新要求。引进和吸收国外本专业的优秀教材,用双语教学方式与国外教育保持同步,提升课程教学质量。通过向道路运输企业、汽车销售以及售后服务市场的服务,形成全面开放的教学内容,以服务求发展,以学科建设为龙头,打造一批适合本专业发展的特色精品课程。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设置:

(一)改变教育观念,树立市场意识

高校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培养,还要重视人才市场的需求,这是目前高等学校生存的关键。因此,高校必须转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市场意识,打破按专业培养的方法,实行“按类招生、分段教学、中期分流、按需培养”的模式。“按类招生”是指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招生,实行大口径进入:“分段教学”是指前两年按交通运输学科大类进行“厚基础”的基础理论教学,后两年进行“宽专业”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教学;“中期分流”是指从第五学期或第六学期学生凭个人兴趣和人才需求取向按专业方向实行分流;“按需培养”是指按国家、行业、地区经济和科技发展的需求,适当考虑相关学科和行业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生自身知识结构和能力的需求,实行因时、因才制宜的“按需培养”。

(二)改革人才培养方案,构建毕业生培养合作机制

坚持校企结合办学的思路,使学生所学专业知识与工作岗位对应,缩短就业上岗的适应期,将交通运输专业的宽基础教育和企业岗位专项知识有机地结合,不断完善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本科生培养合作模式,形成交通运输专业更加规范、适应性强、特色鲜明的“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的培养合作机制”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对员工岗前教育培训相互渗透、提前结合。

(三)制定合理的教师培养和使用机制

以学科建设和教学内容的要求制定教师的教养和使用机制,通过特色专业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师素质,形成一支学历结构合理、专业基础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积极引进社会人才资源,通过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特色专业平台建设,让国内外本行业的优秀人才参与交通运输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国内进修以及出国深造,不断提高专业水平;积极开展与国内外同类院校及交通相关产业和领域人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改革课程体系,推进教学内容的现代化

我们按照“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原则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和综合提高”的要求,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等三大模块,共2280学时,177学分。各个模块内又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模块,学生除了必须接受必要的基础教育和专业知识外,还可以自由地选择选修课程,达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的目的。同时对各个模块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了大的改革,将交通运输、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管理科学及经济学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交通学科为背景的,集多学科于一体的宽口径、多模块的柔性培养系统。

(五)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

虽然我们根据宽口径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建立了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但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知识的掌握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教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的前提,为此配合学校做了以下工作:

1)所有上讲台的教师必须持有教师资格证书;必须通过学校的普通话水平考试;必须通过教研、院两级试讲考核。

2)提高高级职称教师的授课率。要求所有教授至少开设一门本科课程。

3)建立教师传、帮、带制度。每位老教师至少带一名年轻教师,对年轻教师的讲课内容、方式、方法进行指导。

(六)改进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良好的教学方法是提高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为此我们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

1)采用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互动式教学模式,通过实施启发、讨论、参与等多种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效果明显。

2)精化课堂教学内容,压缩课堂讲授时间,为学生创造更多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时间。

3)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学、网上教学、网上讨论、网上缴作业批改作业等。既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举,又增大了信息量,提高了教与学的效率和效果。

(七)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运行保障机制

强化教学管理过程中“管理与服务并重”的责任意识,建立科学、规范、合理的教学科研运行保障体系,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科研活动中最大的自身价值。完善大学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有效机制,培养鼓励大学生的科研创新意识,积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完善就业机制,通过毕业生就业反馈促进教学改革,提升办学水平。

四、结语

交通运输专业是一门实用性、专业性很强的专业。因此大学教育必须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实际进行教学内容上的改革,方能做到与实践同步。随着我国交通运输业水平的提高,对交通运输专业的学生素质要求也随之提高,大学期间的人才培养模式显得至关重要。交通运输专业的教学改革仍需要教师在实践中摸索教学经验,以培养出胜任交通运输专业的人才。

项目资助名称:云南省交通运输特色专业建设,云教财[2010]第23号

[参考文献]

[1]司景萍,林丽华,陈永艳.交通运输类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设置[j].内蒙古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2)

[2]卢胜,李傲梅,张金.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军队院校教学改革[j].华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01,(s1)

[3]姜伟,袁炎清.适应广东经济发展的交通运输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2)

[4]黄金鹏,邵千钧.关于交通运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的研究[j].高教论坛,2009(6):72-74.

交通运输类专业篇5

交通运输专业课程

1、通识类知识

除国家规定的教学内容外,人文社会科学、外语、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体育、艺术等内容由各高校根据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目标确定。

2、学科基础知识

公共基础知识主要包括数学、力学、经济学、管理学、系统科学以及交通运输专业教育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教学内容应满足教育部相关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对工科类本科专业的基本要求,各高校可根据自身的人才培养定位调整提高相关教学要求。

专业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工程制图、土木测量、机械基础、传热学基础、工程材料、电工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信息及自动化控制、通信导航、运筹优化、技术经济分析等知识领域。

3、专业知识

交通运输专业的课程须覆盖相应的核心知识领域,并培养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交通运输系统实践中的能力。

交通运输专业核心知识领域一般包括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载运工具理论与技术装备、交通运输系统规划、港站枢纽规划与设计、旅客运营组织、货物运营组织、运营调度指挥以及交通运输政策法规、交通运输商务、交通运输经济、交通运输安全、现代物流和综合运输等知识领域。具体课程及内容,可针对各种运输方式的共性知识领域,也可结合某一种运输方式(道路、铁路、水运、航空)或者综合运输的特点设置。

交通运输专业就业方向

1、到大型的交通运输企业,比如中国远洋运输集团公司等就业。这是交通运输专业对口的行业,并且入门比较低,工作比较容易上手,待遇也不错,许多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生直接到这些部门工作。

2、到物流公司就业,比如顺丰等公司。随着电子商务近年来的蓬勃发展,物流行业也迅速壮大,吸收了大量交通运输专业的毕业生,有时还会出现交通运输专业毕业生供不应求的局面。

3、到国家交通部、地方交通厅(局)、行业协会等单位就业。这些单位一般都是公开招考,职位大多工作稳定,并且社会地位高,很受毕业生的青睐。

交通运输类专业篇6

关键词:运输组织学;实践性教学;教学设计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2)-12-0173-01

《运输组织学》是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需要通过实践性教学来强化学生对其知识体系的理解,因此,该课程的实践性很强。但是现阶段大部分高校该课程的教学实践环节缺失严重,即使进行了设置,较大的随意性也成为了操作性差的主要原因。

本文将结合我校及部分高校《运输组织学》的实践,探索适合本校交通运输专业实际情况的、适应性、操作性强的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以提高实践性教学水平。

一、《运输组织学》实践性教学关键问题分析

1.课程教材与专业方向的适配性。现阶段各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在用的《运输组织学》类教材大约有30多种,虽然基本上都能设置各类运输方式运输原理和运输组织方法的相关内容,但是各自的侧重点与匹配专业却不同,很多高校交通运输专业在选用教材时希望能够“高大全”,其实这样做是不对的,贪多务得势必会造成知识面太过宽泛、深度不够,学生会感觉和实际脱轨,这种情况对于实践性教学的危害是比较大的。

因此,在选用课程教材时,应当针对专业大类与学生就业方向选用适用的教材。如汽车类交通运输专业可选用道路运输组织方向的教材,铁道类交通运输专业可选用轨道运输组织方向的教材。在具体选用教材的过程中,应当注意出版社的属性特点对于教材的影响,如铁道出版社出版的运输组织学教材势必会侧重铁道类交通运输问题。

2.指导教师的实践性素质结构。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指导老师应当是实践性教学的主体与主导,因此其实践经验是否丰富、其素质结构是否合理并适用与指导实践性教学环节变成为实践性教学环节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

高校交通运输专业教师基本是从学校到学校、课堂到课堂,重理论轻实践,指导教师的“眼高手低”某种程度就造成了实践教学环节偏弱,进而学生实践能力差也与此有直接的关系。现实的实践活动是教师丰富实践经验,提高实践教学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师首先参与实践积累经验,之后进行传帮带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方式,提高并改善教师的实践性素质结构对改善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夯实学生技能功底具有重要的意义。

3.实践性教学的激励与促进。《运输组织学》课程很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是贴合学生生活实际的,因此,大部分高校《运输组织学》实践性教学开始,学生都跃跃欲试,但不久热情逝去。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学生的有效的组织、适当激励、教师指导方式欠妥等。

实践性教学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推进及配套政策激励。实践性教学应以制度的形式约束推进,并且需有适宜的资金支持。

二、《运输组织学》实践性教学设计

实践性教学是对学生学习和运用专业知识的综合考核和检查,使学生接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重要环节,是整个课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性教学的特点是,内容所涉及的知识面较一般习题为广,有较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在运算、绘图、编写说明书方面也有较高的要求,但份量应适当控制,注意不使学生负担过重,因此,可采取集中设计和通过课外习题分散进行两种方式。

1.总体设计。宁夏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属于道路交通大类,因此在设计本专业《运输组织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时,综合考虑专业方向特点、学生就业要求以及实践对象现状,选用教材并设计该课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案。

《运输组织学》是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本文中实践性教学的手段通过日常作业和课程设计来完成,核心围绕三个课程设计展开: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计算、公交线网调查及线网特征分析、运输企业组织管理信息系统开发。

2.教学内容与方法设计。《运输组织学》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内容为交通运输基本原理、知识技能,以及如何组织社会化的交通运输活动。

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表现力,适当已有设计实例增加感性认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此外通过趣味提问的启发式教学,将实际现状及新思想、新发展向学生做全面介绍,活跃学生思维,提高实践教学感染力,使学生对实践教学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为后续教学创造条件。

3.实践性教学评价设计。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人数原则应不多于6人。考核形式为提交的报告和图表,同时进行简单的答辩,包括自我陈述和教师、同学提问,可任意或指定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间和组别由教师掌握。成绩评定时首先统一给出基础分;之后按照小组内部分工再次进行评定给出个体分,两方面分数相加为该同学的最终成绩。在教学评价实践中,应该注意如下一些方面的考虑。

(1)概念的准确性和要素的完备性;(2)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和论证过程的严密性;(3)数据分析的正确性和结论的可信性;(4)研究工作的原创性;(5)分工安排的合理性及贡献。

最后,应当对学生的实践工作进行点评,点评从报告完成情况和实践工作组织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采用方法是否得当;观过程是否正确;优化措施是否合理、可行进度安排是否得当;团队分工是否合理;各环节衔接情况是否良好;报告写作能力如何;表达能力如何等。

实践性教学是系统工程,通过课程的实践性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投入到运输组织实践中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所学理论的掌握理解,并有效增进其实际动手能力和团队配合的意识。

参考文献

交通运输类专业篇7

有的拥有多个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以同一专业名称招生,但在经过一段基础学习后,会选择具体的方向深入学习:有的拥有多个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在招生时就以“()”标注其具体方向,从一进校就专门针对具体方向而开设相应课程。在本文中,笔者将根据院校特色而设定了某些专业方向的专业梳理出来,以供参考。

目前我国的大学都朝着综合型发展,但追根溯源,不难发现每所院校会在某些学科、专业有较强的优势,如财经类院校的经济、管理类专业,外国语院校的英语、小语种专业等。在走向综合型的过程中,拥有某些学科优势的一些院校所开设的专业也与学校的特色联系起来,成为普通中的与众不同。

公共事业管理

专业方向: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体育管理方向、城市管理方向、教育管理方向、招标采购方向等

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建立起来,但如何对其完善及进行有效管理,在我国却长期处于空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诞生于社会急需拥有管理公共事业人才的背景之下。从在部分院校试行到目前开设该专业院校达到上百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经过十余年时间逐渐发展起来。

在较多开设该专业的院校中,并未细分专业方向,而主要是进行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主要课程也较多为一些系统性的课程,如管理学原理、管理心理学、公共事业管理、行政学原理、公共关系学、管理伦理学、公共政策与分析等。但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所覆盖的范围,先天性地针对文教、卫生、体育、环保、社会保险等领域,因此一些高校根据本校特色而设定了不同的方向。

兰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成都医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为卫生事业管理,培养在卫生行政、医药卫生事业及社会医疗保险等部门从事行政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不管是专业课程学习中的医学类相关课程,还是面向医药卫生事业的实践活动,都突显了本专业浓浓的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与卫生事业管理方向相近的还有南方医科大学的医院管理方向和江西中医学院开设的卫生法学方向。

北京体育大学、首都体育学院、天津体育学院等则将公共事业管理的方向定位于体育管理,除了在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之上增加职业体育管理、健身娱乐管理等相关课程能体现其特色外,就业方向也转向了各级政府体育部门、社会体育组织。

拥有建筑特色的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则专攻招标采购方向。作为全国第一个设置“招标采购方向”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这也离不开建筑行业的需要。因此,到从事招标投标活动的企事业单位从事招投标业务管理工作、到招标机构从事招标工作、到建设与房地产企业从事工程招投标工作、到政府部门从事政府采购管理工作、到工程咨询机构从事招投标工作就是该方向的就业前景。

而以我国仅有的以防灾减灾高等教育为主的防灾科技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为应急管理,结合预防灾害发生,培养具备突发事件应急处置和应急指挥辅助决策能力和一定的灾害风险管理、防灾规划组织能力的专业人才,故而专业课程也就多了灾害学原理、应急管理概论、灾害经济学、灾害风险管理、灾害经济损失评估、应急指挥系统建设与应用等。

除了以上详细介绍的各个方向外,陕西师范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为教育管理方向、西南政法大学为城市管理方向、淮南师范学院为会展策划与管理方向等。

相信看了这些介绍,你眼中的公共事业管理再也不是那个大而空的理论专业,而是行业针对性极强的专业吧!

交通运输

专业方向:汽车运用工程、交通安全工程、民航信息工程、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机场运行与管理等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一千多年前,身在西安的妃子想吃到千里之外岭南之地的新鲜荔枝,要千里马日夜奔徙才有可能。现在,早上从岭南各地树上摘下的新鲜荔枝,下午就能到达我国东南西边的任何地区的超市、水果铺。同样,要参加在京城举行的科举考试,许多应试子弟提前一年,或者半年就需要出发,而如今从最南的海南到最北的黑龙江也不过短短三四个小时的时间。可以说,交通运输的发达不仅让物品在异地之间的便捷交换成为可能,也让人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发生空间位移。

交通运输专业培养的就是能运用统筹学、管理学、交通运输组织学等方法,具有运用运输技术设备,合理组织运输生产以获得最佳社会与经济效益基本能力的人才。一般来讲,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主要有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等。所以开设交通运输管理专业的大学也因院校特色而注重培养在某一类型运输领域从业的人员。

长安大学交通运输管理专业分为汽车运用工程和交通安全工程两个方向,主要为交通运输行政管理部门和大中型运输企业、运输主导型物流企业、城市公交企业及相关单位培养高层次的运输管理人才。学生在校期间将系统掌握现代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技能,熟悉交通运输行政管理、运输企业管理、运输技术及运输实务,训练管理工程师业务素质、理论水平和从事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毕业后学子的就业领域主要是公路运输。同样以公路交通为侧重方向的还有山西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

以航空航天为特色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航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等开设的交通运输专业则集中于航空领域,开设民航信息工程、空中交通管理与签派、民航机务工程、民航电子电气工程、机场运行与管理等方向。中国民航大学设有空中交通管理、公司运行管理、机场运行管理方向,开设航行系统工程、系统分析及控制、交通安全工程、空气动力学、航空气象、航空运输的组织与管理、飞机系统、领航与导航、通信与监视技术、交通运输专业英语等课程,就业领域为民航各地区空管局、空管分局(站)、航空公司和机场等地。

有着“中国铁路工程师的摇篮”和“东方康奈尔”之称,在铁路学科有着较强实力的西南交通大学交通运输专业则把专业方向分为铁路运输、城市轨道交通两个方向。通过行车组织、货物运输组织、旅客运输组织、铁路车站与枢纽、城市轨道交通规划与设计、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城市轨道交通安全、集装箱运输与多式联运等课程的学习,铁路运输方向的毕业生主要面向铁路局或公司、设计研究院、大型工矿企业、教育院校等交通运输企事业单位就业;城市轨道交通方向的毕业生主要面向交通管理部门、科研院所、城市轨道交通设计单位、地铁公司、教育院校等企事业单位就业。

新闻学

专业方向:财经新闻方向、经济新闻方向、法制新闻方向、国际新闻方向、体育新闻方向等

每个十七八岁的青年都有一颗不安分的心,如果说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让我们对外面的世界还带着一丝浪漫的情绪,那么通过电视镜头和报纸文字传递给我们的则是一个更真实的世界:政治风云变幻、经济浪潮此起彼伏、社会百态冷暖人生……新闻学专业培养的就是走进这第一现场,用自己眼睛,用自己的笔传递出天下事的人才。

新闻是一个既要动脑又要动手的专业,从它的专业课程设置可见不一般。新闻学的主要课程包括理论与实务两类。理论主要有新闻学概论、传播学、中外新闻史等,通过记忆和理解就能转化为自己所得;实务包括新闻采访、新闻写作、新闻评论、摄影、新闻编辑等,这些则要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试验才能日有所长。记得大学的时候,同宿舍的同学订阅了《南方周末》等深度周刊,也订阅了一些都市类报纸,通过阅读其中的文章,锻炼自己的新闻敏感性。同时,还常常以这些报纸的新闻进行评论,锻炼自己的新闻采写能力。另外,到微机室练习排版,扛着摄像机、相机在校园转悠,到摄影实验室冲洗照片等,都是新闻专业学子日常学习、生活的一部分。

学习新闻,实践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而且可以说是很重要的部分之一。校报、校电视台、校广播台是新闻学子锻炼自己最方便的平台,能通过实地采访、策划等活动,锻炼自己的实践运用能力。但不要仅限于校园媒体,校园媒体的运作方式与社会媒体还有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校期间应该积极创造条件到社会媒体真正体验一把“记者瘾”。

交通运输类专业篇8

关键词: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产业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3-0092-01

一、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建设的背景

一是轨道交通行业从“铁路交通――城际铁路――城市轨道”的高速发展,为轨道交通运输产业集群带来良好发展机遇,对轨道交通运输产业群技术技能型人才数量需求持续增大。

二是轨道交通运输业从“客运高速――货运重载”,轨道交通运输产业“客货分离”发展趋势,相关产业面临新一轮发展机遇,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与平台。

三是轨道交通运输产业从“中低速磁浮列车―真空管道运输”运输方式变化,从“国内-国际”的运输体系发展,急需具备良好职业道德、创新能力、心理素质,具备机电综合等复合型、复杂型专业技能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是“南北车强强联合――高铁输出”的实施,使得牵引、供电、通信信号、运营管理的技术联合程度高度集合,更有以高铁动车引导专业群形成合力发展的必要性。

二、高职院校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建设的实践

立足湖南省“新型工业化”和株洲市千亿产业群,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周边企业为主导,对接湖南省主体产业--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配套产业和支撑产业共同构建的产业集群,依托“南车大学”“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示范性职教集团”平台,对接产业集群,系统设计以电气化铁道技术专业为龙头的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整合资源,优质配置专业群优势互补的师资团队、实践基地,创新专业群校企合作共同发展的机制,形成专业群的集体优势。全面提升培养高素质轨道交通装备制造的加工、组装、调试、试验、售后、检修等岗位的技能型人才水平,与湖南省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协同发展,共建共赢。

(一)创新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五对接、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

对接广铁集团、长沙地铁等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知名企业,充分调研企业对应的主要岗位、装备、核心技术及工艺、标准、素质能力要求等,结合轨道交通运输类企业的半军事化管理文化,建立满足企业需要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及时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方案等,创新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产教融合,工学结合”的“五对接、五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轨道交通运输企业需要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二)科学设置专业群“基础课程共享,专业核心分立,拓展课程互选”的“能力”与“素养”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开发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

科学设置专业群“基础课程共享,专业核心分立,拓展课程互选”的“能力”与“素养”双线并行的课程体系,开发专业群人才培养方案。轨道交通运输专业群课程体系架构如图2所示。

结合专业群岗位工作任务,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针对专业群核心课程开发《动车组的操纵》等9门名师课程(空间课程),针对群内共享的专业基础课程建设《铁道概论》等5门专业群mooC课程。以“专业-课程-模块-知识点(技能点)”自顶向下进行系统分析与设计,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开放式教育平台,探索全程在线和“翻转课堂”的信息化教学新模式,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方式,将课程跃升至深度探究、互动与实践的新高度,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

(三)突出“三四五”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形成“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过程式学习+专业实习+顶岗实习”的实践教学体系

根据岗位群对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要求,引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的岗位作业标准,对接岗位工作内容与工作环境,系统设计专业群的“基础实训+专项技能实训+模拟仿真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专业实习”五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引入轨道交通运输行业企业的新技术、新标准、新设备、新工艺、新知识,动态更新教学内容,深入开展项目教学、现场教学,形成“层次化、模块化”的实践教学实施计划、训练与考核标准,从基础到专业、从校内模拟仿真至校外真实环境运用,逐层提高,满足不同层次、不同阶段实训需要,提高实习实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专业群学生专业实践能力。

建成涵盖轨道交通运输产业的区域共享型国内一流的轨道交通综合运输实训中心,设备技术含量达到国内一流水平,能同时容纳2500名学生实训,实践基地实现全天候开放;新增校外实训基地20个,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四)校企合作,共同培养,专兼结合,建成“建设改革专家+现场专家+校内双师+企业兼师”专业团队

在行业领军人物刘友梅院士的指导下,通过国际交流、行业职业标准的开发、现场挂职煅练、课题研究和技术报务,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双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打造师德高尚、技能精湛、教学过硬的国内一流双师专业教学团队。聘请校外具有丰富经验的技术人员为专业兼师,进行毕业设计指导、专业讲座、现场教学和顶岗实习指导。形成专业素质过硬,创新意识先进,学术造诣优秀,专业技能突出,专兼结合的优秀教学团队。制定团队发展规划和教师生涯规划,形成青年教师-骨干教师-专业名师的生涯规划,实现团队的可持续发展。造就“工(工程)学(教学)并重”的专业师资团队,为工学结合课程改革和课程实施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波.高职院校特色专业及专业群建设的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9

[2]张芳.专业市场与特色专业群互动发展研究-以嘉兴为例[J].上海经济研究,2008

[3]《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课程开发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高等职业教育综合实训典型方案[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曾庆军.自动化省级特色专业控制类课程群建设[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6

交通运输类专业篇9

论文摘要:随着物流业的迅猛发展,道路运输安全问题日益凸显,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是深化道路运输行业管理工作的需要,也是确保道路运输实现新一轮跨越式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我国道路运输管理存在的问题,阐述了构建道路运输管理体系的意义,提出了具体建设举措。

1引言

近年来我国陆续发生了一系列的重大自然灾害,灾害发生时如何确保道路畅通、转移受灾群众、运送救灾物资等问题给交通运输应急机制屡屡带来考验,也逐渐暴露出了很多问题,集中体现在我国当前的道路交通运输应急保障机制不够健全。进一步完善和健全道路运输应急保障机制,搞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及运输保障已刻不容缓。

2构建道路运输管理保障体系的意义

2.1交通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建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必然要求

当前我国社会各个方面及各个层面都在发生深刻变化,道路交通也不例外,市场经济形势下的运输业是多种经济形式并存的交通格局,这种变化给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很多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此新形势下,研究和探索道路交通运输管理工作的新机制,已成为交通运输管理者工作内容的重中之重。

2.2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

当前,道路运输方式已发展成为交通运输行业的主体,但与运输业的快速发展相比,运输安全管理还显滞后,特别是近些年呈现的道路交通运输安全重特大事故频发。针对道路交通运输的特点,构建有效的运输安全保障体系,加强道路运输安全管理工作,减少道路交通运输事故发生,降低交通事故损失,对保证交通运输安全、畅通,促进交通运输行业发展及提高运输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均具重要意义。

2.3客观经济环境促进了运输业的快速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必然会有力促进运输业的大发展,交通与经济两者是紧密相连的。改革开放特别是我国加入加入wto后,经济一体化进程逐步加快,人员的流动和物资的流通日趋频繁,形成了全国商品大流通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格局。随着交通量的大幅度增加,交通事故频发,这是世界各国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都无法回避的有一定规律性的现象。依据国外专家的统计分析和对比研究表明,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超过6%即会引起交通事故的大幅增长升,而我国的实际情况是自1994年始GDp增长率已连续十几年超过8%,处在一个经济快速增长时期,所以说客观的经济环境是目前事故多发的一个重要诱因。

3构建道路运输保障体系的措施与建议

3.1不断完善道路运输管理技术支撑体系

与交通相关的各级行政主管部门特别是交通部,应提高交通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速度,要重视运用科技途径提高针对道路交通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不断加强道路交通保障相关理论及政策的研究,以及对决策技术和事故救援及处置等关键技术的研究,提高道路交通保障的科技水平。

3.2加强运输队伍建设,强化运输保障体系

要加大对道路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方面的人才建设力度,特别是要加强专业人才、技能人才及应急救援管理人才的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专家学者的技术专业优势及特长;以地市为单位整合组建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合理规划省级运输保障队伍和应急救援布局,提高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的覆盖面;发挥和利用社会救援力量的作用,努力构建“专群结合、军地结合”的道路交通事故应急救援及运输保障体系。积极构建运用市场机制组织协调专业运输企业、非政府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救援的应急管理服务长效机制,逐步形成专兼职队伍结合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及运输保障队伍,勇于探索建立健全社会参与的动员机制,力争实现道路突发事故应对工作的社会化。转贴于

3.3加快对道路运输应急救援机制的建设进度

加快对道路运输事故预警机制的建设步伐,结合现实情况可建立四级预警体系,形成规范科学的预警信息、更新及解除程序,并对有关的违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制度的制定和完善;逐步构建起与相关政府部门及新闻机构的信息沟通制度,及时准确地收集道路突发事故的相关信息,实现信息筛选、统计及分析的相关机制,提高信息分析研判的能力和预警水平。加强信息报告制度的建设,建立健全应急信息的报告、举报、传递和共享机制,建立事故应急值班、渠道联络、应急会商、信息报告等制度,明确各个级别的应急信息报告标准、时限及相关程序,实行分级上报、归口处理、同级共享的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应急决策机制建设步伐,尽快建立责任明确的科学决策机制。建立健全危机决策问责机制,明确责任追究的相关细则,积极探索构建应急保障事后独立调查制度。加强对事故相关信息机制、社会动员机制、恢复重建机制、应急运输补偿机制等的建设。

3.4加强道路交通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和应急演练

构建道路交通事故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各级、各类交通应急预案的衔接和互补,针对事故损害严重程度编制相应级别的事故救援应急保障预案,形成覆盖面广、种类齐全,有很强实用性及操作性的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对道路交通应急危险源的相关调查,结合风险隐患进行风险评估方面的调查分析,尽快建立分级和分类管理制度,就道路突发事故整个过程的每一个环节详细设置相关人员的工作机制,加强对工作责任的追究制度,明确工作流程,努力实现动态监控和管理。规整现有的各类各级道路事故应急救援及保障的相关培训和演练设施等资源条件,逐步构建起事故应急科普、宣教、培训及演练基地,进一步规范培训内容,逐步形成基本上能覆盖各类道路突发事故的应急培训和演练体系,推动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工作的深入全面开展。

结束语

道路运输管理保障工作是积极有效应对当前交通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道路运输保障能力和事故应急处置效率的重要手段。因此,交通运输管理部门务必要下大气力积极构建运输管理保障体系,开拓思路,提高认识,全面提升道路运输管理保障水平,维护运输企业合法权益,保持国民经济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伟华,刘丽.浅谈构建道路运输生产安全技术保障体系及其完善措施[J].黑龙江交通科技,2009(8).

[2]孟明,左琳.浅析北方地区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及运输保障体系的建设[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09,(2).

[3]肖殿良,田雨佳.公路应急运输保障体系现状及对策[J].交通企业管理,2009,(1).

交通运输类专业篇10

关键词:跨区划检察体制构想

1953年5月,经政务院批准的第二届全国司法工作会议的决议指出:“有计划有重点地逐步建立与健全工矿区和铁路、水运沿线的专门检察署与法庭。”,1954年宪法和人民检察院组织法颁布后对铁路运输检察院(以下简称铁检或铁检机关、铁检制度等)职责做出规定,1980年4月,成立全国铁路运输检察院筹备组,1982年5月1日起,全国铁路系统共建立20个铁路检察分院、62个基层铁路检察院,并正式开始办案。2005年,104名人大代表就提出了立法禁止在行政机关、企业、事业单位设立法院、检察院的议案。2009年铁路公安机关正式移交地方,铁路检、法移交正式进入日程。2012年6月,铁路检、法将全部完成体制改革,完成属地移交。60年的时光飞逝,铁路检察机关经历了设立、建设、撤销、重建、移交的曲折历程。全国共有铁路运输检察院76个,现有17个铁检分院,59个基层铁检院,遍布全国25省区、4辖市,(由西宁铁检院管辖)、海南(由广州铁检院管辖)和特区未设铁检机关外,铁检机关基本涵盖全国。

2008年经全国人大会议表决通过,涵盖民航、公路、航运管理在内的大交通运输部在国务院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大部制改革的阶段性实现。2013年3月10日,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亮相,决定铁道部政企分开,一拆为三,并入交通部,大部制改革进入实质性阶段。在这一改革的基础上建立与此相适应的跨区划检察机关,机构设置上将会更加具有操作性,实际办案中管辖对象更为简单明确,改变了办案过程中重复处理、与多部门沟通协调的局面,有效地发挥了检察机关职能,提高了司法效率,节约了司法成本。

1、民航、铁路、水运、海关的刑事案件具有相似性

一方面,我国交通行业整体(含海关)建制沿袭原苏联政治体制,各行业体制从军民合一逐步向政企分离过渡,但至今行业整体依然呈现出高度的跨区域流动性、独立性、封闭性,“条”状化的管理体制与地方“块”状属地的党政监管和有效人大、司法监督脱节。二方面,为了维护运输行业整体安全和秩序需要,民航、水运、铁路、海关均设立相关公安执法机关,铁路公安、空警、机场公安、水运公安、海关缉私公安均属于国家公务员序列,比各自交通行政管理部门低半个级,四个警种间体制略有不同,虽经过多年来的体制改革,但仍然保持了企业执法性、执法专业性和跨区域执法性的根本特点。三方面,从案件种类上看,交通运输领域的案件尽管种类繁多,但常见多发的案件种类却相对比较单一,主要集中在盗窃、违禁品运输、损坏交通设施、交通工程建设中的贪污贿赂等案件。从案件发生的地点来看,绝大多数都集中于交通运输工具内或车站、机场、码头等交通枢纽地区。交通检察机关的建立,有利于将发生在同类地区、同类性质的案件进行集中处理,更有效地打击交通运输领域内的刑事案件,其专门检察机关的性质和作用将更加突出。四方面,我国具有建立大交通检察体制的制度基础。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了相对成熟的铁路检察制度。民航、公路、水运虽然在运输方式上与铁路不同,但在构造模式上大体相当,都是由管理局、交通沿线、车站(机场、码头)、附属服务单位等基本要件组成。铁路检察制度几十年的发展为我国在处理交通运输类案件和跨区划检察业务管理等方面都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也培养出了一大批能够处理交通运输类案件的专门检察人才队伍,这些都为建立跨区划检察机关打下了良好的制度基础和人才基础。

2、世界跨区域检察制度有例可循

如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都建有跨区划的交通检察体制。美国虽然不设立交通检察院,但在处理公路交通肇事案件时,由处理案件的交通警察作为控方出庭,交通法院作出判决。

交通运输检察制度最早确立于前苏联。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于经济实力增强,客货运输量显著增长,苏联铁路运输领域恶性事故频发,故而在1977年2月28日,苏联总检察长签发了《关于组建铁路运输检察院工作的命令》,重新组建了铁路运输检察院。重新组建的铁路运输检察院拥有区级检察院的权限,但是直接隶属于加盟共和国检察院的检察长。其后直至1980年11月,苏联在铁路运输、水上运输和航空运输领域都建立了拥有区级检察院权限的跨区域运输检察院,完整的交通运输系统专门检察体系至此全部建立完成。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延续了前苏联的交通运输领域专门检察制度,并持续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2003至2005年,俄罗斯实施行政体制改革,将原交通部和联邦运输部合并为大运输部,并于2008年与之相适应进一步恢复和完善了交通运输领域专门检察机关。

俄罗斯交通检察制度为我们带来了重大的启示:一是交通运输类检察制度具有重要的存在价值。尽管其经历过短暂的撤销阶段,但很快就恢复重建。我国与俄罗斯有深刻的政治法律渊源,我国检察制度曾受到苏联社会主义时期检察制度的影响。二是检察机关的设置并不一定完全与公安、法院相一致。长期以来“公检法是一家”的思维模式始终让我们觉得三机关在设置上应该一一对等。而俄罗斯在这方面(特别是基层司法机关的设置)却结合了案件种类和发案率等实际情况进行设置,比如在违反治安类行为多发带可设立较多的公安机关,职务犯罪类高发地区可设置两个检察机关,而民事、经济类多发地区可增加设置法院等,这对我国建立类似的检察制度也是一个有益的借鉴。

目前,我国除铁路运输行业设有专门的检察机关外,民航、公路、航运三大交通体系尚未有独立的交通检察制度,仅在各自系统内设有公安机关,其主要职责是负责本系统的治安管理和刑事侦查。对于批捕、、职务犯罪侦查等检察工作则由地方检察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和《高检规则》等法律规定进行办理。在建立交通运输检察体系后,可以将现行铁路运输检察制度与其他运输领域的检察制度相整合,统一纳入到各级交通运输检察院之内,实行专门化管辖,从而建立出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交通检察体制。

第一,因地制宜推进跨行政区划检察机关建设。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探索设立跨行政区划的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办理跨地区案件。”2014年12月28日,上海市三中院依托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设立;同时组建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与上海市三中院合署办公。同一天,上海市人民检察院铁路运输分院加挂上海市三分院的牌子。两天之后,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四分院,分别依托北京铁路运输中级人民法院和北京市人民检察院铁路运输分院设立。2015年2月,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见――人民法院第四个五年改革纲要(2014-2018)》,明确提出“将铁路运输法院(检察院)改造为跨行政区划法院(检察院)”。只是北京是知识产权与跨区域检法分别设立,上海已实现三院合一。包括广州等地,已经将地处偏僻的肇庆铁检院搬迁至广州市内,并逐步推进跨区域检察机关建设。

考虑到四川省和成铁检察分院的实际情况,由于我国大交通运输体系尚未完全实现,仅在中央一级建立了大交通运输部(不含铁路系统),大交通包括铁路、民航、海关等西南地区的主管机构都将在四川成都设立,加上长江水运涵盖成铁检察分院管辖的两省一市(三个省区),以成铁分院为中心建设四川跨区域检察机关是因地制宜的。西昌铁检基层院按照省院党组要求搬迁至成都,建议可以考虑广东肇庆的模式,建设符合四川的“成铁模式”,也就是两个省内基层院开展大交通和跨区域的分别试点。一个基层院整合业务管辖全省范围内的铁路和交通案件,一个基层院管辖跨行政区划的重大案件和公益诉讼案件,成铁分院依旧作为二审和上级监督领导机关,按照省检察院统一部署和要求,管理两个基层院的人员和业务,实现专业分工,统筹管理,资源整合。

第二,跨行政区划的管辖与跨区域办案的区别。在建设跨区域检察机关和法院的时候,我们必须要搞清楚一个问题:什么是“跨行政区划”案件?

课题组认为,不能笼统地理解“跨行政区划”。不是说当事人一方在成都金牛区、另一方在成都青羊区,就要到成都铁路中院或者铁检分院来打官司,我们认为也不是简单的指定异地管辖。跨行政区划案件管辖的要义在于“跨地区+重大”,二者缺一不可;目的很明确,就是促进法律适用统一,防止诉讼主客场,打破地方保护。

结合中央和“两高”的顶层设计,以及上海市三中院、三分院成立以来的司法实践,课题组深入上海实地调研梳理发现,“跨行政区划案件”的范畴,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重大“民告官”行政案件。行政案件,就是“民告官”案件,其公正性备受关注。具体而言,目前上海市三中院受理的行政案件,主要包括:以上海市政府为被告的第一审案件;以市级行政机关(主要是各委办局)为上诉人、被上诉人的第二审案件。

此外,根据2015年5月起实施的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级人民法院管辖对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所作的行政行为提讼的一审案件。告区县政府,如果在本区县法院审理,老百姓容易产生合理怀疑,提级审判正当其时。

第二,环境资源保护、企业破产、食品药品安全等有重大影响的案件。此类案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跨行政区划特点,也符合“重大”原则。例如水体污染,污染源和受害对象往往很难用行政区划来界定。

上海市三分院检察长陆建强告诉课题组,这家检察院已经确定对“跨地区”并“有重大影响”的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破坏环境资源保护案件实施刑事检察。

第三,“大交通运输”案件。上海市三分院确定的刑事检察管辖范围中,包括海关公安机关侦查的刑事案件;民航、水运、城市轨道交通专业公安机关侦查的可能判处无期徒刑以上刑罚或者有重大影响的刑事案件;涉及铁路企业、海关、民航、水运、轨道交通系统及有跨行政区划特征的重大的职务犯罪案件等。

第三,明确交通运输案件的专属管辖。铁路运输检察院的管辖范围已经在上文中述及。而同为交通系统的航空、公路和航运在机构设置上具有类似性,基本上包括管理局、直属机构、派出机构、辅业单位、交通沿线、与本行业相关的企业组成。结合我国交通的管理模式,最高人民法院已于2012年7月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铁路运输法院案件管辖范围的若干规定》,对铁路运输法院的案件管辖范围进行了相应调整和扩充。根据中央编办、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铁道部于2010年12月会签的《关于铁路法院检察院管理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铁政法(2010)238号〕第四条明确规定:“铁路法院和检察院的业务管辖范围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另行规定。新规定出台前按原规定执行”。我们认为,这一司法解释应当还进一步明确以下内容:

第一,下列刑事案件由铁路运输检察院管辖:一是铁路公安机关、航运公安机关、机场公安机关、海关缉私机关侦查的案件;二是铁路运输检察院职务犯罪侦查部门侦查的案件;三是其它应当由铁路运输检察院管辖的案件。

第二,下列刑事案件由铁路运输检察院负责侦查:一是铁路运输系统的机关部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包括铁道部委托各路局、铁路公司代管单位、铁路与地方合资并由铁路控股的铁路公司)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二是铁道部投资或铁道部与地方共同投资的铁路工程建设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三是铁路主辅分离改革前和改革过程中,原铁路主管部门管理的单位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四是其他危及铁路公共财产、国有资产安全和铁路经营管理秩序的职务犯罪案件;五是铁路运输法院、海关、海事法院、民航管理局、民航企业、机场、机场公安机关、航运管理机关、航运企业中发生的职务犯罪案件;六是其它应当由铁路运输检察院负责侦查的案件。

第三,在列车上的犯罪,由犯罪发生后该列车最初停靠的车站所在地或者目的地的铁路运输检察院管辖;但在国际列车上的犯罪,按照我国与相关国家签订的有关管辖协定确定管辖,没有协定的,由犯罪发生后该列车最初停靠的中国车站所在地或者目的地的铁路运输检察院管辖。

第四,铁路运输检察院应将其审查的案件向相应的铁路运输法院提起公诉。经省级人民检察院批准,也可向驻在地相应的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第五,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检察院可以指定辖区内的铁路运输检察院处理其它刑事案件。

第六,铁路运输检察院负责对铁路运输法院受理的所有案件实施法律监督。参考文献:

[1]刘向文.俄罗斯法学研究论丛.2010.

[2]]曾宪义,郑秦.检察制度史略.中国检察出版社,2008.

[3]陈光中.铁路司法体制改革的成就与展望.中国法律发展评论,2012(5).

[4]张双喜,刘建刚.铁路运输检察的理念和制度.人民检察,2011(8).

[5]韩志成,陈健.铁检院管理体制若干问题比较研究.人民检察(铁检版),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