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历史故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47:38

数学历史故事篇1

1鲁班造锯与类比思想

鲁班造锯是学生熟悉的一个历史故事.当鲁班的手不慎被一片小草割破后,他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小草叶子的边沿布满了密集的小齿.于是便产生联想,根据小草的结构发明了锯子.鲁班在这里就运用了“类比思想”.

所谓“类比思想”,就是在两类不同的事物之间进行对比,找出若干相同或相似点之后,推测在其他方面也可能存在相同或相似之处的一种思维方式.类似的故事还有“叩诊法”的发现.

18世纪中叶,奥地利医生奥恩布鲁格,从制酒商经常用手指关节敲叩木制酒桶,凭着叩声的不同,就能准确地估计出桶内还有多少酒.由此他联想到,是否可以把人的胸腔类比作酒桶,根据用手指敲叩患者胸部所得的不同音响来作出诊断呢?由此他发明了“叩诊法”,此法至今仍是临床医疗中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在中学数学中,应用类比推理的例子是很多的.比如,从整数的运算与性质,可以推想有理数的运算与性质;从分数的有关性质与法则,可以推想分式的有关性质与法则;从实数的有关运算,可以推想代数式的有关运算;可以根据三角形的性质,推想四面体的性质;等等.

2曹冲称象与转化的思想(化归的思想)

在曹冲称象的故事中,聪明的曹冲运用了这样一种方法:要知道大象的体重但不能直接去称,便把问题变为容易办到的去称石头的重量,最后由石头的重量还原为大象的体重.

这里曹冲运用了一个极为普遍的思想:转化的思想.即把有待解决的问题,通过适当的方法,转化为已经解决或已经知道其解决方法的问题.

类似的故事还有“七桥问题”:在18世纪,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今属立陶宛共和国)内有一条大河,河中有两个小岛.全城被大河分成四块陆地.河上架有七座桥,把四块陆地联系起来.当时许多市民都在思索如下的问题:一个人能否从某一陆地出发,不重复地经过每座桥一次,最后回到原来的出发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哥尼斯堡七桥问题.大数学家欧拉用“一笔画”的方法解决了这个问题,就是巧妙地运用了转化的思想.

在中学数学教材中,运用转化方法的例子是很多的.如,多边形内角和定理是转化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而得到解决的;分式方程是转化为整式方程得到解决的;方程组(不等式组)是转化为方程(不等式)得到解决的;等等.

3司马光砸缸与逆向思维的思想

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是人们很熟悉的历史故事.当一个小朋友掉进大水缸里以后,其他小朋友想到的是让“人离开水”,当无法把落水小孩捞起时便惊慌失措.司马光想到的却是让“水离开人”,在紧要关头把缸砸破让水流去,救活了这个小朋友.这里便运用了逆向思维的方法,即“人离开水”的逆向思维是“水离开人”.

逆向思维是一种积极的具有创造性的思维形式.它可以培养人们思维的灵活性与创造性.然而人们却往往受习惯思维(思维定势)的影响,喜欢从正面,也就是顺向去思考问题,而不愿意或很少从反面,也就是逆向去思考问题.实际上,有些问题,正难则反,如果我们不要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从反面逆向的去思考问题,或逆用公式、性质等,常常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而且还训练了学生的灵活思维能力.

逆向思维的运用是很广泛的.我们可以逆用公式、性质、法则等进行计算、化简、求值;运用逆向思维进行巧妙的证明(如,反证法与分析法);甚至在游戏中也可用逆向思维的方法.

4开普勒以直代曲的思想

微积分源于解决四大问题:速度、切线、最值、面积(体积).其最基本的思想就是“以直代曲”.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开普勒很喜欢喝啤酒.一天,喝着喝着,突然怀疑起啤酒商的啤酒桶的体积来,想验证一下体积是否符实,有没有耍什么花招.经过苦思,找到了一种《测定啤酒桶体积的新方法》,书中讨论了多种旋转体的体积,基本思想就是“以直代曲”.

5“道旁李苦”与反证法的思想

王戎七岁的时候,和小朋友们一道玩耍,看见路边有株李树,结了很多李子,枝条都被压断了.那些小朋友都争先恐后地跑去摘.只有王戎没有动.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去摘李子,王戎回答说:“这树长在大路边上,还有这么多李子,这一定是苦李子.”摘来一尝,果然是这样.(《世说新语》)

这个故事说明,王戎小时候能够勤于观察、善于动脑,能根据有关现象进行推理判断,而且他的推理是正确的.这里王戎运用的就是反证法的思想:论题是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论证过程应是:假使不是苦李,那么长在道边没人看管的李子一定会被人吃了,但实际上李子却没有人吃,这与假设相矛盾.所以,假设不成立,一定是苦李.

6“大敦穴”的发现与归纳法的思想

《内经》是我国最古老的一部医学宝典,其中的《针刺篇》曾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樵夫经常犯头疼病,但找不到治疗的办法.有一次,这个樵夫上山去砍柴,无意中碰破了足拇指,出了一点血,但这时他却感到头部不疼了,当时他也没有在意.后来,他的头疼病复发,在砍柴时又偶然碰破了上次碰破过的地方,这时他的头疼病又好了,这次却引起了他的注意:奇怪,为什么碰破了这个部位,我的头疼病就好了呢?于是便记住了这个部位.以后,每当他犯头疼病的时候,就有意识地去刺破这个部位,结果头疼病马上就好了,或是减轻了疼痛.这个樵夫所碰的部位,就是现在人体穴位中的大敦穴,它在足拇指的指甲的外侧根部.

这个樵夫发现大敦穴的过程,就是采用了归纳法的思想.

归纳法就是从特殊的具体的认识推进到一般的抽象的认识的一种思维方式.它是科学发现的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思维方式.

比如:“哥德巴赫猜想”的发现、多面体中的“欧拉公式”的发现、费尔马大定理的发现都是运用归纳法的典型例子.中学数学中的例子更是多的不胜枚举:多边形内角和定理、幂的运算法则等无不是用归纳的思想得出的.

7《庄子》与无穷的思想

早在远古时代,无限的概念就比其他任何概念都激动着人们的感情,而且远在两千年以前,人们就已经产生了对数学无穷的萌芽认识.在我国,著名的《庄子》一书中有言:“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而万世不竭.”从中就可体现出我国早期对数学无穷的认识水平.而我国第一个创造性地将无穷思想运用到数学中,且运用相当自如的是魏晋时期著名数学家刘徽.他提出用增加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来逼近圆的“割圆术”,并阐述道:“割之弥细,所失弥少,割之又割,以至于不可割,则与圆周合体而无所失矣.”可见刘徽对数学无穷的认识已相当深刻,正是以“割圆术”为理论基础,刘徽得出徽率,而其后继者祖冲之更是得出了圆周率介于3.1415926与3.1415927之间的领先国外上千年的惊人成果.

8“二桃杀三士”与“抽屉原理”

《晏子春秋》里记载了一个“二桃杀三士”的故事:齐景公门下有三名武力超群的勇士,他们虽为齐国立过不少功劳,但却都因居功自傲而目中无人、横行霸道.齐国的宰相晏婴就想除掉他们.晏婴知道,用武力绝对制服不了三人,只能用别的计谋.于是,他请齐景公赏赐三名勇士两个桃子,并且吩咐说:“你们自己按各人功劳的大小去分配桃子吧!”

三名勇士都要求自己单独吃一个桃子,否则,就意味着自己的功劳不大,岂不有失勇士的面子,这是绝对不能让步的.但他们又感到虽然自己单独吃一个桃子是受之无愧的,但这样一来,其余两位就只能合吃一个桃子了,这将使他们感到奇耻大辱,为了夸耀自己而羞辱朋友,又有损哥们义气.他们左右为难,便都赌气自杀了.

晏子不费吹灰之力便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实在算得上“阴谋”.但有趣的是,他却运用了数学中的一个重要的原理――抽屉原理.

抽屉原理又名鸽笼原理或狄力克雷原理.这个原理形象的说法就是:把三件物品放到两个抽屉里,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两件物品.

数学历史故事篇2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故事教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340089

中国、世界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故事作为历史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高中的历史教学中合理巧妙地穿插运用历史故事,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不小的作用。

一、当前高中历史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浓

历史博大精深,内容庞杂,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加之历史严肃沉闷的课堂气氛,也使得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不浓。这就给日常的历史教学带来较大的困难,课堂的教学质量较差。学生的兴趣不高,在课下更加难以投入更多的时间来丰富自己在历史方面的文化知识。

2.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教学质量不高

虽然不少学校实行了新课改,但是在高中学校里,灌输式的魍辰萄б廊徽季葑胖鞯嫉匚弧8咧欣史教学任务重、时间紧,许多教师为了追求教学质量,在课堂上对学生灌输大量的理论知识,让学生课后消化,而事实上许多内容都没有被学生真正理解,大多数学生都是一知半解地记下笔记应付考试。另外,由于历史具有不可变更性,有些历史知识需要学生记忆,因此大多数教师忽视了对历史教学的创新,甚至是一套备课方案使用许多年,这就直接影响了课堂的气氛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二、历史故事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许多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会“疯狂”地追赶教学进度,往往在课堂开始就直奔主题开始向学生灌输各种课本知识,而此时许多学生的注意力还没有完全集中到课堂上,这样教学只会收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其实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采取讲历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让学生在听故事的同时渐渐调整自己的学习状态,将注意力集中到学习当中,如此便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同样地,在历史的教学过程中,如果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重难点,教师同样可以运用历史故事加以讲解,将复杂的课本内容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历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的同时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避免学生因为知识太难产生负面情绪,消极对待学习,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三、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恰当引入历史故事的作用

1.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历史学习更是如此。因为学习历史事件通常都是了解其背景、经过和意义这三个部分,学生对此容易产生抵触的情绪。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穿插讲历史故事,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毕竟大多数的历史故事都是十分具有可读性的,这可以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积极主动去思考历史问题。这就使原本沉闷的课堂有可能融入更多的思考讨论的声音,气氛变得更加活跃,同时使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提升。学生在分析、比较和归纳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将抽象的史实转变成具体的历史故事,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掌握历史知识。

2.突出历史教学的主题,加深学生对历史的感悟

数学历史故事篇3

关键词:初中历史;历史教学;故事;运用策略

许多学生喜欢历史,主要源于历史中的人和事所形成的故事。初中历史包含许多小故事,有效运用这些小故事,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还能使学生深刻了解历史知识和历史学科,从而有效提高课堂质量。

下面,从故事化教学的概念着手,简述故事化教学的方式与实质,分析故事化教学的注意点,论述故事化教学的几点可行措施,以期共享。

一、初中历史故事化教学的优势

历史知识多而且杂,历史时间跨度大、历史事件多,历史人物更多,记起来的确容易混淆,采用故事教学可以让学生在故事中感受历史的魅力,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习惯,并且故事能够使初中生充满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故事的融入彰显历史教学的生动有趣,可以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故事化教学中的注意点

历史故事的渗透应与历史事实相符,并且与课堂教学直接相关,如果教师将教材中的历史故事重新读一遍、讲一遍,也未必能起到提高课堂效果之作用。因为学生在课前大都会主动预习,对教材中提到的小故事已经有所了解,课堂上教师再将教材中的小故事复制粘贴一次,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可以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前提下,在课程基础上进行人物虚构,从他们的视角进行相关知识的教学。

如,学习《》时,教师可以结合《白毛女》的故事片段:恶霸地主黄世仁逼死杨白劳,杨白劳的女儿――喜儿逃入深山多年,头发变得全白了,老百姓称之为“白毛仙姑”。八路军解放了这个地方,喜儿获得翻身。这个故事虽然历史教材中没有提到,但在教学中借助于这个故事,根据这个故事,提出问题:是什么迫使喜儿逃入深山的?这种制度何时在我国被消灭的?标志是什么?请结合所学的知识,设想如果喜儿生活在1952年,生活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样,借助于故事,与所学的知识紧密相连,设计问题,使学生学以致用。

三、历史故事运用的教学策略

1.用故事营造乐学的氛围

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日军进攻卢沟桥、发动卢沟桥事变的史实,让学生先说一说日军为什么要进攻卢沟桥,为什么发动卢沟桥事变?呈现日军炮轰卢沟桥、中国军民守卫卢沟桥的真实画面,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激发他们对这段历史的深刻记忆。在学生听故事、融入情景的同时,教师再提出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做才能使中日关系得到健康发展?联系当前的时事政治,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和真实的想法,引导学生正视历史、尊重历史、以史为鉴、发展未来等正确的世界观和发展观。

2.故事使历史课堂更生动

历史因为人物众多、事件复杂、故事性强等特点,而赋予历史课堂教学多姿多彩的特点,不像数学那样乏味,不像英语单词那样难记,因为学科的故事趣味性强且故事多而被多数学生所喜爱。尤其是课堂上教师知识的渊博,令学生叹服;课堂上巧妙引用的小故事,改变一条条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的知识点的枯燥的教学,使课堂精彩无限,尤其是给学生时间和空间,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为他们展示自己提供了平台和机会。小故事也可以拉近师生间、生生间、生本间的和谐对话,构建乐学的互动课堂。

如,学习《》时,如果教师沿袭一言堂的做法,首先给学生讲清楚的必要性,叙述的经过以及结果,再让学生背诵的意义等,这样的教学,教师“教”得多,学生“学”得少、“活动”少,但“背诵”得多,同时,也忘得多。而如果教师课前整合一些这方面的故事,如《白毛女》的故事,则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参与度。再如,教师结合史料记载,根据当时当地的地主欺压和剥削农民的真实故事,介绍中的典型故事,讲讲当时农民烧地契、开地主批斗会等故事,也可以用多媒体呈现这些视频,进一步讲述分田地、分牲畜的小故事等,让学生根据这些情景和故事,感受到的必要性,实现了知识的自主构建和主动探索。

3.让学生感受故事的真情实感

“学史可以明鉴”,历史中蕴含着做人的道理、人生的哲理。精妙绝伦的小故事都会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有利于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如“明朝的对外交流与冲突”等史实的学习,运用故事,借助史料,都是实现情感教学的主要途径和关键素材。语文课堂中,学生学过了“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的事件,让学生自主讲一讲郑和和戚继光的故事,开展一次演讲活动,教师提出:郑和下西洋和戚继光抗击倭寇都取得了胜利,他们取得胜利的原因是什么?他们身上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学生畅所欲言,积极投入到课堂讨论之中,看似是评价故事中的主人公,实则是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在听、将、评中提高历史分析能力,提高自己的情感水平,真正实现三维目标。

总之,历史教学故事化,虽然不是全新的理念,但行之有效。它既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气氛,培养学生在喜爱的故事中积极主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又能培养历史思维能力,有效使用故事教学,历史课堂定会发生质的改变,历史课堂教学定会有新的突破和改观。

参考文献:

数学历史故事篇4

【关键词】历史;故事;兴趣;常态;有效课堂

历史是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行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诠释和研究,是客观存在的事实,真相只有一个。历史可提供今人理解过去,作为未来行事的参考依据。历史学科的教学是在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展开的,这使很多历史课堂教学的内容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显得抽象,很难让学生在已有知识体系基础上建构起对历史的理解。

许纪霖说:“历史学骨子里就是讲故事。这就是我对史学的理解。这么多人不喜欢历史教科书,但喜欢看历史电视剧,看历史小说,历史回忆录,为什么?因为故事吸引人。他们关心故事里人物的命运(历史课程网谈话)”。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恰到好处地运用情节紧凑、感彩丰富的历史故事,会使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亲近历史,理解历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由此,我们不妨在历史课堂中引入历史故事,让大家都来听故事、讲故事、编故事,在故事中感知历史,自由徜徉在历史的长河中。

一、让学生在听故事中亲近历史

培根说:“知识是一种快乐,而兴趣则是知识的萌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历史感兴趣,他们才会去关注历史,思考历史,认真学习历史。近些年来,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减弱,已是不争的事实。例如,2000年一项中国香港地区中学学科凋查的结果指出:历史是最不受欢迎的科目[1]。日本文部科学省的一份报告称,日本青少年学生对各学科的喜恶状况中,历史课是最不受欢迎的学科[2]。在西方国家,历史系学生注册人数减少。笔者于2011年3月对自己所教授的三个毕业班,共156名学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初步统计后发现,其中有23%的学生不喜欢或不太愿意学习历史,有58%的学生则是迫于考试压力而被迫学习,有12%的学生是比较喜欢任课教师或教师的教学方法,只有7%的学生是真正出于对历史的感兴趣和喜爱。在这种形势下,老师如何利用故事唤起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也就成为我们的研究课题之一。

历史学习的首要目的是了解历史事实,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并重新建构,才能考虑以史为鉴,史论结合。现行的人教版《历史与社会》教材中,对历史知识的呈现比较有限,更多地是对历史知识整体认知的宏观框架。如果没有知识点的层层铺垫,让初中生建构起宏大的知识体系基本只是空谈。而农村学生拥有的课外知识面相对狭窄,这使农村中学的历史教学面临更大的挑战。所以,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述帮助学生了解宏观框架后的史料背景。

例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中“农牧文化的交融”一课中,教材以“农牧文化的交融”为主线,将唐末至元朝一统近五百年的史实囊括于一课之中,如何在40分钟的时间内既呈现五百年的历史,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农牧文化的交融”是本课要解决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就尝试选择宋真宗赵恒、宋高宗赵构的故事来作承转和铺垫。

公元1004年秋,辽国萧太后亲率大军20万南下,直逼黄河岸边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城,警报一夜五次传至东京。赵恒问计于群臣,副宰相等人主张逃跑,任职才一个月的宰相寇准则厉声反对,说“出这种主意的人应当斩首!放弃东京,势必动摇人心,敌人会乘虚而入,国家难保,而皇上亲自出征士气必定大振,就定能打退敌兵。”于是,赵恒同意御驾亲征,寇准随同指挥,行至韦城时,赵恒听说辽兵势大,又想退兵,寇准力劝后才又勉强同意继续进军,渡河进入澶州城。宋军见皇上亲征,士气大涨,寇准指挥宋军出击,消灭辽军数千,射死辽军主将萧达兰。萧太后见辽军陷入被动,主动要求议和。说到这里,老师问到:“你觉得赵恒这人怎么样?”学生甲:“能顾全大局,会御驾亲征。”学生乙:“很胆小!”……师:“如果你是赵恒,萧太后主动要求议和,你选择怎么办?”学生甲:“议和,可以早点结束战争!”学生乙:“打,为什么不打?”也有人附和:“就是,又不知道会不会输。”学生丙:“议和,战争的最大受害者是老百姓!”学生丁:“可议和后北宋不是还要送辽岁币吗?”……师:“那赵恒又是如何选择的呢?”众生:“议和,澶渊之盟。”其实在学生回答的过程中他们自己已经把澶渊之盟进行了分析,认识到了议和可以换来和平,而胆小的宋真宗也会选择议和。随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在议和换来短暂和平的基础上分析农耕民族与游牧民族如何实现交流和融合,甚至还可以分析战争的过程也是交融的过程。在分析郾城大捷时笔者则加入了赵构建立南宋的史料故事,以帮助学生理解赵构为什么在抗金形势对南宋非常有利的情况下十二道金牌招回岳飞,甚至杀害岳飞。

无论是袁腾飞的现代版讲史,还是易中天的品三国,都是迎合了现代人快节奏生活下的阅读习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妨在历史课堂上多给孩子们讲讲故事,激发孩子们爱听故事的天性,让他们在听故事中亲近历史,慢慢喜欢上这门看似枯燥的学科。我们甚至可以像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一样,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的时候或矛盾冲突到剑拨弩张的关键时刻设置“悬念”,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当然历史故事应该是为教学目标服务的,在上述内容教授过程中笔者也尝试过使用“抗金英雄岳飞”的故事,虽然很多学生都比较了解,但说得再多,也只是突出了岳飞一人,对于本课教学并没有多少实际效果。

二、让学生在讲故事中理解历史

讲故事是在尊重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经过想象加工并以口头形式传递社会生命诉求的一种艺术。它生命力极强,只要人会讲话,故事这种艺术就能生存下去。小孩子们爱听也爱把听到的故事讲给别人听,可是这种良好的学习表达方式由于年龄的增大及应试教育体制的压抑,到了初高中绝大多数学生渐渐萎缩,学生们从爱讲到不愿意讲再到不会讲,这不能不说是教育的悲哀。

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之四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起来,他认为:“话语能力是一个人终生最有效的重要本领。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是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而我们的学生常常是听读有余,而说写不足”[3]。只有先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讲起来,再慢慢要求他们把故事讲好,这不仅能改变初中学生不愿意讲、不会讲的被动局面,为学生学习历史创设良好环境,让学生在亲近历史中理解历史,同时还能提高学生的思辩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甚至能从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例如在教授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中“变革与争霸”一课时,我们本地区的学生对越王句践都会有一定的印象,导入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对句践的认知,出示句践卧薪尝胆的图片,让学生来讲述句践卧薪尝胆的故事。在学生讲述故事前老师也要对讲故事的学生提出适当的要求,要求他在叙述时故事脉络清晰,语言生动,必要时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加入动作等等。其实,学生要把故事讲清楚,讲生动,在不了解历史故事背景及前因后果的情况下是不可能的。因而,学生们可以在讲故事、听故事中感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血雨腥风又人才辈出的特殊时期,甚至也为后面变革、争霸相关教学内容的展开作好铺垫。就在一个学生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其余不了解历史背景的学生便会集中注意力听,因为他想通过别人的讲述了解个中奥秘,而了解的学生往往也会注意听,因为他想找出别人讲述过程中的漏洞和错误,这既达到了吸引注意力的目的,又让学生近距离地接受并理解了历史。其实有许多经久不衰、广为流传的故事都可以让学生在平时挖掘、整理,以作为我们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极佳素材,例如:秦汉时期的楚汉相争、白马盟誓,三国时期的三顾茅庐……也可以是抗战时期的地道战、地雷战等等。

真正有效的课堂必须是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有话能说的课堂。我们不应忽略学生讲的能力的训练,在讲的过程中,如何将故事的前因后果叙述清楚,怎样让其余的同学喜欢你的故事,这都需要学生有一个思维的过程,只有当他真正了解这段历史故事的背景,熟悉了故事发展的逻辑顺序,才能用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也是对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一下子要让学生具备这种高要求的故事叙述能力肯定是做不到的,我们应该把这种能力的训练变成日常教学中的常态。

三、让学生在编故事中享受历史

历史故事的编写本身就是信息的搜集、分析、利用、管理的过程。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规定:“改变课程学习方式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都要求学生时时处处注重收集利用信息,认识到信息是无处不在的。事实上学生搜集信息的方式很多,因为历史课程资源包括教材、教学设备、图书馆、博物馆、互连网以及历史遗址、遗迹和文物等物质资源。学生只有在历史信息收集的基础上再对这此信息进行细致地分析、利用和管理,才能形成符合课堂需要的历史小故事。

同样在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中“变革与争霸”一课时,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请你结合课本内容和所学知识,想象葵丘会盟的场景,以第一人称,阐述你对葵丘会盟的认识,也可以描述你当时的心境。”学生在作简单的准备后很快拟出故事稿。生甲:“我是以齐桓公的身份来写的。朕今天终于登上了霸主宝座(众生笑)。”师:“这个时期称寡人可能会好一些?”生甲:“寡人终于登上了霸主宝座,连那所谓的周天子都派人来祝贺我(众生笑),寡人,哈哈哈(众生笑)!想当年,为了有朝一日能登上此位,寡人甚至不计前嫌重用管仲(之前讲述过管仲射杀姜小白的历史故事)。今天这些人虽然都在这里称臣于寡人,可有谁知道这些人以后会不会反将于我(众生笑),寡人,又有谁知道寡人这些年是怎么走过来的!”……生乙:“我是管仲(众生笑)。主公今日能登上此位真好!想当年,我射他两箭他居然也没有死(众生笑),还能重用于我,让我锐意改革,功成名就,没有主公便没有今日的我(众生笑)!”……

再如八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七单元《走向现代世界》中“全民族的抗战”一课时,笔者也设计了一个编撰的环节,要求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以“西安事变”为基调,分别从张学良、杨虎城,、,、宋美龄,这四类人物中挑选一位或一类人物,描述他或他们当时的心理活动及最后的选择。这一环节的设计在学生想象力的支撑下很快帮助我们解决了本课教学中的难点。学生的想象力是丰富的,他们的叙述也都基于课本中所提到的历史事实,虽然在叙述的过程中会有些漏洞甚至是错误,但也正是这些漏洞或错误促使他们更进一步了解史实,理解历史,成就了他们的历史课学习。

历史故事的编写,必须是在史实基础上形成,学生只有走进历史,了解历史故事发生的背景,才能通过自己的理解,提取有效的历史信息并加以分析利用,在想象的基础上编撰而成。历史猜想的过程不是胡思乱想,毫无规则可言的,历史猜想必须结合历史时代背景,有一个思考辨析的过程。在这毫不起眼的故事编写中,学生们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和发展。只有神入历史,才能再创造出精彩绝伦的故事,才能真正地享受历史给我们带来的无限乐趣。

总之,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的合理使用,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亲近历史,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改变学生对历史课兴趣减弱的不争事实;还能让学生理解历史,增强对历史知识的认识,增进对课本知识的理解与把握力;更能提高学生的历史猜想能力,神入历史,走进历史长河,真正感知历史,享受历史,同时增强学生的历史思辨能力。一个小小的历史故事,却能激趣促能,这不正是我们有效课堂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杨秀珠.近代中国及香港历史上的英雄儿女:香港初中学生的声音[J].教育学报(香港地区),2001,2。

数学历史故事篇5

关键词:历史课堂教学故事走近学生

《历史课程标准》指出:“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关于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要求“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由此可见,新课程要求历史增强课堂教学的实效性,着力创设美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历史教学本身的一个特点就是过去性,发生过的历史事件不可能再重新出现。初中历史教材中涉及的史实往往只是梗概,历史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难以接受。如果教师照本宣科,一堂历史课尽是时间、地点、人物及事件,灌输给学生的只是条条框框,不见情节和过程,那么学生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另外,目前的历史课注重弘扬世界的和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内容大都远离现实生活,而初中生知识范围狭小,抽象思维能力较差,所以对于许多历史问题往往很难理解,时间一长就会产生厌烦情绪。再者,由于中考分数所占比重小,一些地方仍把它列为副科,使学生对学习历史兴趣不浓,这样老师要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就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历史课程的有效教学势在必行。

初中生活泼好动,求知欲强,兴趣广泛,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根据这一特点,教师应根据教材内容,把史实故事化,在教学过程中巧妙穿插一些与教材相关的典型短小有趣的故事,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历史的证据意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活跃课堂气氛,最终将学生引入乐而忘返的胜境。这样既让学生在愉悦的心境中轻松地掌握历史知识,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对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起着重要作用。

所谓历史故事,就是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或故事的主人公在历史上是存在的,但又不完全遵从历史事实,有虚构的部分情节,它不是野史,是基于原始资料的二手资料。历史教学,如何让故事走近学生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课前精选历史故事,故事要有典型性

把历史故事运用于历史课堂,首先教师必须在课前进行筛选,只有课前准备充分,才能在课堂上运用自如。要大量搜集与教材内容有关且有教学价值的故事,去伪存真,识别出真假。同时教师也可以让学生搜集故事并对其加以指导,教会学生辨别故事真假的方法。其次,选择的故事应是对学生有所启发,能说明一定问题,为教学目标服务的。有的小故事即使再精彩,若对课堂教学没有太大作用也不宜采用,否则只能浪费学生的宝贵时间。所以选取的故事要有针对性,有利于突破教材的重、难点,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教师应明确穿插的历史故事对课程标准起到怎样的辅助作用

每一节课都有课程标准,教师的教学紧紧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在讲授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设置一个历史故事是为了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获取经验与教训,还是加深学生对一个历史人物或者历史事件的深刻了解,或者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一定要在备课之前做到胸有成竹。要想利用历史故事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以达到历史课程标准规定的“历史课程应使学生获得基本的历史知识和能力,培养良好的品德和健全的人格”的目的,教师可以突破课本,挖掘历史上伟人们的事迹,以故事的形式让学生从中受到感悟。比如,讲授徐霞客历尽千辛万苦,经30年考察写出《徐霞客游记》,李时珍脚穿草鞋,翻山越岭,访医采药,走了上万里路,历时27年写成《本草纲目》的故事,让学生领悟不经一番艰辛,不可能获得成功。教师还可以在课堂上利用历史故事,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目前中学生独生子女多,承受挫折能力差,因经不起教师家长的批评而离家出走,甚至轻生的事时有发生。对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历史教材中的相关故事,如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终于“三千铁甲吞吴”。西汉韩信忍受胯下之辱而成一代名将;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受残酷宫刑写下不朽的《史记》;大音乐家贝多芬经历千百次的失败,创作著名交响曲等。并引导学生通过故事真切地感受人物的灵魂,产生思想共鸣,从历史故事中感悟、领会做人的道理,从而敢于面对困难、挫折,做生活的强者,这样“昨天的故事”就变成“今天的故事”了。

3.故事教学形式多样,可以在故事前、中、后进行有效提问

在课堂中展示故事的方法很多,如讲故事、展示故事、编写故事、播放故事录音、投影电影故事片断等。各种方法要视教学内容灵活应用、综合运用。教师既可以把故事应用在一节的开始导入中、讲授新课中,又可以用在一节课的总结中;既可以用在新授课,又可以用在复习课中。无论故事在何时切入到教学中,都要把握一个原则,就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如我在对九下前苏联的历史进行复习时就用了一段笑话故事进行讲解:“话说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五人同坐一列社会主义号火车前进,突然火车停了,车长过来报告:‘前面铁路断了。’列宁说:‘发动一次星期六义务劳动,把它修好。’斯大林一瞪眼:‘一定有阶级敌人搞破坏,抓起来枪毙!’赫鲁晓夫若有所思:‘前面不通,就倒车吧!’勃列日涅夫:‘找几个人下车摇火车就行了,乘客感到车在动就以为在前进。’只有戈尔巴乔夫最绝:‘把火车拆了,每人扛一件零件前进,,到有铁轨的地方再装起来!’于是就拆了火车。”然后根据这段笑话故事中涉及的五个人物设计了四个问题:①列宁在苏俄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怎样探索和实践?②斯大林的话反映了其政治制度的什么特点?③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如何评价?④戈尔巴乔夫“把火车拆了”喻义是什么?实质是什么?这样通过对问题的回答就可以轻松地掌握有关前苏联的历史。

4.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播放影音资料

影音资料包括真实可靠、具有文献意义的历史纪录片、历史科教片和以历史题材为中心的内容基本上能反映当时历史情景的历史故事片。

近年来,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和录音大量增加,成为一种重要且易获取的历史课程资源。而文献纪录片一般能够真实生动地再现某段历史,刻画某些历史人物,叙述某些重大历史事件,对学生理解和体会历史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其次,历史题材影视作品,它们或多或少能够提供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生活风貌,有益于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感受历史,增强历史感和历史理解能力,进行综合技能的训练,所以历史题材影视作品也是可以有选择地加以利用的资源。教学中可以利用的影音资料很多,如《中华历史五千年》、《中国猿人》、《都江堰》、《万里长城》、《马王堆》、《长征》、《抗日烽火》、《南京大屠杀》、《开国大典》等;历史故事片有《屈原》、《张衡》、《汉武大帝》、《武则天》、《努尔哈赤》、《康熙王朝》、《林则徐》、《甲午风云》、《垂帘听政》等。

5.演练创新故事让学生融入历史故事,体验历史,理解历史

故事的生成在课堂,课堂给学生以乐趣,他们就会积极参与进来。如在学习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主张之后,让学生表演短剧(由5个学生表演)。1个学生表演一个老百姓因赋税过重,生活困难,偷盗了邻居钱财。另外4个学生分别扮演儒家、道家、法家、墨家来评价这一现象。通过表演,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学生经过亲身的体验,把握历史的脉搏,更加理解历史。同时在演练故事的过程中,激发出无穷的兴趣与乐趣,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综上所述,在历史教学中穿插短小故事,能把空洞的内容具体化,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分析故事,能养成历史思维习惯,使历史课走出“听”、“划”、“背”的误区;其次,学生上完语数外科目后精神疲倦,引入小故事能振奋精神,激起学习兴趣,点燃对历史探索的热情。但教学时切记:故事一定要短小精悍,真实典型,否则会喧宾夺主,本末倒置;也不能将历史课上成故事会;更不能将历史故事和野史、秘史等同。只有合理地穿插故事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数学历史故事篇6

我们伟大的祖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到现在大约有4000多年的历史了,通常把这段历史叫做“上下五千年”。这期间,在华夏土地上演出了一幕幕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一个个叱咤风云的人物,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我最近有幸精读了《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感慨万千。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又一个曲折动人的故事,每个故事都教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做人的道理。比如:《盘古开天地》、《卧薪尝胆》、《火烧赤壁》、《郑和下西洋》……其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故事就数《卧薪尝胆》了。《卧薪尝胆》讲的是越王勾践兴越灭吴,报仇雪恨的故事。春秋时期,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又被抓去当人质。于是,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就这样,勾践在吴国屈辱地度过了三年,最终博得了吴王夫差的欢心,放勾践归越。勾践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报仇雪耻,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还在房间内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一尝。后来又在范蠡和文和的辅佐下,励精图治、富民兴国。并使用了许多办法麻痹吴国,其中就有大家都熟悉的“美人计”。最终,勾践灭掉了吴国。学习了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一个人失败并不可怕,只要不屈服于命运,不断警醒自己,不断磨砺自己,就能获得新生的机会。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不仅故事扣人心弦,更让我们积累了许多历史、文化知识。从这本书中,我知道了许多“中国历史之最”。比如: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地理书——《三海经》,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郭守敬,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像这样有趣的文化历史知识真是数不胜数。我为这些“中国历史之最”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中华上下五千年》这本书,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学习了许多历史故事,让我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还让我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这真是一本值得我们一读再读的好书啊!

山东济南天桥区济南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四年级:闫子聪

数学历史故事篇7

关键词:历史故事;初中历史;学习兴趣

一、借助历史故事进行情感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可以通过历史故事的讲解丰富课堂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例如,在学习《明朝的对外交流与冲突》一课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行阅读书本内容,学生阅读完毕就会知道文中主要讲了两个故事,一个是郑和下西洋,另一个则是戚继光抗击倭寇。这时教师就可以对学生提出问题:“不论是郑和下西洋还是戚继光抗倭,最终都取得了胜利。你们知道原因吗?又能从他们身上看到、学习到哪些珍贵的品质?”这样的提问,答案已经不再重要,学生在回答中得到了情感的升华,激发了爱国之情,也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质。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历史故事教学可以为学生与书本文字之间构造一座桥梁,完成情感

输送。

二、借助历史故事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历史自己具有生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看历史、读历史、讲历史,从而达到在历史记录中找到疑问、思考疑问的目的,让学生能够展现自己在学习的整个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比如,在教师教授《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篇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让独立编写一个关于“同张骞出使西域”的文章。教师可以就故事内容不断提出疑问,例如,在出使西域的过程中主要存在的困难有什么?他是怎样克服这些困难的?这次出行的最主要目的是什么?当所有问题被提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相互讨论,最终就会得出张骞出使西域的本意在于军事需要,但却带动了文化和经济上的发展与交流的结论。通过提出疑问来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解决问题,这样的教育模式可以让教师获得最真实有效的教学成果反馈,同时能给学生带来更加贴近实际的问题环境。

三、借助历史故事强化学生理解

数学历史故事篇8

何为故事教学?最通俗的说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开展教学。这些故事可以是人物故事、战争故事、成语故事、幽默故事、乡土故事等,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在历史事实上虚构的,通过对故事的生动形象的讲述培养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探究、辨别、思考等,以达到教学目的实现。历史故事进教学有哪些妙用,如何操作呢?

一、运用历史故事培养兴趣

初中历史教学特别注重对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宋代大教育家朱熹说:“教人未见意趣,必不乐学。”中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强,他们爱听故事,容易被历史故事感染。教师在教学中善用小故事,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集中他们的注意力,变无意注意为有意注意,大大提升课堂学习效率。如我在讲授中国历史《社会大变革》这一节时,首先生动形象地讲述了“商鞅立木为信”的故事: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国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五十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最终统一了中国。学生被故事中商鞅的机智所吸引,激发了探究知识的兴趣,主动去翻阅课本了解变法的时间、内容、结果等,大大有利于完成本课教学目标,同时学生也对诚信的重要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有利于情感教学目标的实现,实现了一举多得。

二、运用历史故事突破重点、难点

初中历史中有些重点、难点,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如果让学生死记硬背,学生记住的只是死的知识点,不会迁移运用。这时候教师除了深入浅出地讲解外,再讲一个相关故事,效果尤佳。如我在讲解君主立宪制特点时,讲了“小磨坊主与国王的官司”,这个故事发生在19世纪末的德国,此时德国是一个君主立宪制国家,德皇威廉一世想要建一座宫殿,但是他发现在要建宫殿的那片土地上有一个小磨坊,这让他觉得很扫兴。于是皇帝派人与小磨坊主商议,想把小磨坊搬走,可这个小磨坊主也是一个很固执的人,坚决不搬。终于德皇龙颜大怒,派人拆了小磨坊。小磨坊主也很生气,把德皇告上了法庭。最后法庭判决农夫胜诉,皇帝为农夫重修磨坊,并赔偿经济损失。这个故事后来被人们归纳成这样一个谚语:“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历经了多少沧桑岁月,作为法律至高无上的象征,直到现在,那个磨坊,仍然像纪念碑一样屹立在德国的土地上。这样,通过故事,学生深刻理解了在君主立宪制下,国王权力受到法律限制的事实,并在心中树立对法律的敬畏之心,受到了很好的法制教育。

三、运用历史故事化抽象为具体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问题答案比较抽象,学生难记、难理解,容易混淆,对于这些内容,可以通过自编历史小故事,设计具体的故事情节来帮助理解。如我在讲解百家争鸣中诸子百家主张时,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小故事:一个老百姓张老四因赋税徭役过重,生活困苦潦倒,于是偷盗了邻居家的钱财,被邻居发现并告到了官府,如果法官分别是孔子、老子、韩非子、墨子,他会怎么判?学生积极主动探究讨论各派主张及异同点,发表自己看法,学以致用,通过具体案例达到了让学生掌握诸子百家主张的目的。

四、运用历史故事落实新课标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教育工作者“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实践活动,为学生营造一个兴趣盎然的良好环境,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故事教学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地理解历史,克服历史学习的障碍,符合新课标要求。学生通过听故事、讲故事、分析故事,能养成历史思维习惯,使历史课走出“听”“划”“背”的误区,体会到自己是历史知识的体验者、质疑者、感悟者,并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正确的价值观。

数学历史故事篇9

【关键词】兴趣;故事;开端;核心;系统总结

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和发展,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以及师生间的互动性已经有了很好的改善,那么如何让学生对新学知识产生兴趣才是问题的关键,在此,我结合自己多年来的教学经验为大家做以总结,以助学生能对历史产生兴趣从而喜欢上历史这门课,进而学好历史这门课程。

一、由历史故事导出课程

在用历史故事导出课程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手段是很自由的,可以自己总结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故事,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给学生以多媒体来展现教学内容,据统计得知多数中学生都会对多媒体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他们对这种方式汲取到的知识记忆会比普通教学高出很多,因此老师可以根据条件来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如上到甲午中日战争这节课时,老师可以自己来谈谈当今社会的中日关系,而中日战争给国人带来的灾难时前所未有的,它上承两次鸦片战争,下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这一次深重的民族灾难值得我们每个人铭记在心。当然老师还可以给学生放《东京审判》等一些比较有历史意义的电影给学生看,在初中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培养的是时候他们有必要了解历史学习历史,这对学生这些“观”的形成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在故事中会逐渐有自己的想法,就是这种想法会点燃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这样一节课的顺利展开也有了保障。

二、以故事的方式展现内容

历史课的内容往往就是历史故事的再现,简单地说就是复述故事,一般也就是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所涉及事件的历史性质等,来复述历史“故事”。比如讲到战国时期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诸侯国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地图上找出各诸侯国的位置然后再帮学生分析当时各个诸侯国的军事实力以及国情等,根据“优胜劣汰”的规则,“秦王扫六合”以及秦王完成统一国家大业建立秦王朝就被顺理成章的导入到课程当中,这时老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己来讨论为什么秦王要一统国家,他统一了国家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联系当今世界,秦王当时的举动对后世有什么样的影响,以及当时的中国在世界范围内的地位和声誉如何等等。我相信,在老师的带动下,学生只要跟着老师的“故事”往下走,一节课下来,听到的不仅仅是历史故事,更是学到了历史知识,了解了历史事实,甚至还会总结出历史教训。

三、用故事将课程推向高潮

细看每个故事,我们都会发现所有故事都有其发生的地点、时间和人物,与此同时,所有的故事也都有其起源、经过和结果,即便是神话故事也是如此。对中学生而言,如果只是自己一味的在课本上看教学内容效果远不如在稍作预习之后,在老师的带领下,以听故事的心态来听所学内容效果好。在讲课的时候,老师尽可能以风趣幽默的言语边将课程内容,便启发性的给学生提一些相关问题,比如讲到古代社会的内容时,由于时间跨度比较大,老师可以启发学生在听课的时候学会承前启后的联系史实,讲到文艺复兴的时候可以引导学生探索什么事文艺复兴,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又是谁,文艺复兴又是在哪种社会制度下发生的等等。就这么反复提问反复讨论的过程中,课堂就会随着被推向了高潮,学生沉浸在故事当中,听取故事中的精彩内容就是在汲取历史中的精华。

四、用富含故事色彩的言辞总结课程

所有的学问经过总结就会把很多琐碎的知识点集中到一起,这样便会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链,学生接受起来便会相对容易很多。比如老师在做总结的时候可以说“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那个组织在哪位领导者的指引下做出了什么惊天地泣鬼神的事情,这件事情发生的根源是(承上……),发生的经过又是什么,结果就是对后世产生了什么养的影响,该事件属于什么性质的事件,其历史意义又是怎样的等等”,这样一节课很系统的在学生的脑海中有过了一遍,学生易于接受又便于记忆,学习起来势必会简单很多。

数学历史故事篇10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学生多种能力

传统的能力观是一种否定多数人、肯定少数人的教学能力观,它将学生的优秀范围限制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内。与此相应,传统的能力测验通常仅仅凭逻辑数学能力和语言能力,判定人能力的高低,并假定个体特质能被单一的、标准的、可量化的数据所描述。由此,教育工作者忽略了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造成许多具有其它方面之天赋与才能的学生没有得到及时和更深层次的关注。以专制化的教育方式、单薄化的教育内容、单一化的课程教法以及“标准化”的评价体系来对待所有学生,严重忽略了学生个别差异的重要性和他们的相关教学内容外的能力。

一、空间能力的培养

空间思维是获取、处理和呈现信息的基本方式。当今的学生是观看电视长大的一代人,具有高度视觉化的学习倾向。因此,教学用的图片、教具、投影片、动画和电影都是很重要的学习辅助材料。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包含了很多的历史材料,这些材料很多又被拍成了动画短片、电影甚至是歌曲,这些多媒体信息通过观看、制作电子作品激励学生投入到练习自己的空间能力中去。同时,漫画对很多学生也影响深刻,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流程图或者漫画的形式来让学生讲述或者制作一个或多个的历史知识点、相关联系图,这些形象化的思维方式可以大大加深学生的知识吸收,并培养和挖掘他们的空间能力。

二、运动能力的培养

当被问起最难忘的教育经验时,多数人会想起的是一个全身心投入的课时、一次提供亲自动手和充满意义的学习。初中历史比较充裕的教学时间安排给历史活动课程提供了条件。比如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的应用:学生通过海量的互联网资源搜索图片和信息、由优良软件公司设计、只需教师设计题目的游戏化的教学等,这些计算机的操作如敲打键盘、使用鼠标或者触摸屏幕都有赖于手脚协调。同时,能结合历史课堂中所学的内容旅游或者参观(尤其是乡土教材的教学内容)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那些平时讨厌在教室里学习的学生,在实地考察中却兴致勃勃的搜集信息,并将这些信息在研究学习中呈现出来。

三、语言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学内容包括了很多的名人小故事和历史背景故事等,而初中历史教师通过何种方式让学生来了解这些故事(如读一本书、利用互联网等)、以何种方式来讲述或者是让学生以何种方式来讲述故事、编写一个历史小剧本等,通过听、说、读、写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并在这些方面培养学生更熟练的技能并运用这些人生技能。

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初中历史教材中有许多历史故事,其中不少故事中都蕴含着数学思维方法。由这些故事我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的数学思维方法,如祖冲之与圆周率的计算方法、司马光砸缸与逆向思维,教师可以通过一系列的知识点的讲述、多媒体的展示、学生自主计算研究、学生研究型学习等方式来不断开发诸如熟悉数量时间和因果的概念等逻辑数学能力。

五、音乐能力的培养

加德纳在《智力结构》一书中声称:任何正常人只要经常生活与音乐环境中,就能够掌握音调、节奏和银色,并能用某种技能参与音乐活动。由于音乐于情绪有密切的联系,初中历史课堂中可以运用音乐来加强一个课时的凝重、悲伤、喜悦等来配合教学内容。而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中包含了众多历史时期的音乐作品,教师通过这些作品让学生了解、欣赏、演唱甚至创作性的修改都可以激励学生音乐能力的发展,相辅相成的也让学生对音乐作品同与之相对应的历史时期的背景更加理解。

六、认知能力的培养

认知能力包括认识自己的价值、情绪、情感、思维、信仰等,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的认识自己和处理个人的问题。教师可以通过一个哲学家、哲学观点来让学生思考如何形成自己正确的思维方式并决定如何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也可以通过正面或者反面的历史人物形象来决定一个事件的解决。初中历史教师应提供一种平等、参与、合作、主动地课堂氛围来创设一个培养自我认识的环境。

七、观察能力的培养

要发展自然观察者的思维,不一定必须亲自接触沼泽等自然环境,学生可以通过各种科技设备,漫游各种历史地理环境。多媒体技术就可以通过图片、360度景观图来展示如福建土楼、安徽宏村等建筑物,诸如此类的电子技术可以让学生超越现实的环境来认识全世界。而教师带领学生参观当地的博物馆、文史资料馆也是很好的选择。

八、人际关系能力

人际关系能力可以让我们了解他人,与别人沟通。在初中的历史学习中,教师可以通过一个个的研究性学习、合作学习来让学生明白与他人合作的重要性,并学会如何与他人更融洽的相处。

九、结语

多种能力的培养不仅是辨识和归纳人类能力的理论和系统,它更进一步地解释了学习与学生内在的天赋、能力和兴趣相关的特性。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多种能力的培养为教师提供了有效了解和培育受教育者的理论依据和实际操作的可能性,更关注了初中历史教师如何进一步挖掘学生的各种潜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完善学生的能力,从而让学生得到最优化的教育。

参考文献:

[1]中学历史教学大纲[m].人民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