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48:14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1

(一)群众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

我们知道,无论是国家经济的建设,还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离不开广大的劳动群众,离开了广大群众,国家经济建设将无从开展,再好机械设备也将成为一堆废铜烂铁,再好的市场我们也只能望之兴叹;然而,我们又知道,错综复杂的市场经济,更需要我们的广大群众都朝气蓬勃的、敢拼爱赢的投入到他们的生产建设中去。

首先,作为上层建筑的群众文化建设对生产力的要素之一的劳动者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劳动者作为社会生产力的要素之一,对生产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劳动者的一个状态也直接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们通过积极的群众文化建设,给劳动者以足够的精神粮食,让我们广大的劳动群众始终保持充沛的精神面貌,来进行相应的生产活动。铁人王进喜的例子至今让我们历历在目,记忆犹新,这样的例子与当时的群众文化的活跃不无关系。粮食给了群众体力,教育给了群众知识,那么我们群众文化则给了我们群众充足的活力。

科学技术给生产力要素之一的“生产工具”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我们称之为“第一生产力”;那么群众文化给生产要素之一的“劳动者”带来了积极的活力,我们虽不能断言它就是生产力,但是称为生产力的动力源泉应该是当之无愧的。

其次,作为上层建筑的群众文化建设对生产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

从群众文化的开展形式上来看,群众文化活动大量采用群众自主组织的团体活动的形式,在活动的过程中,群众之间形成了很好的相互分工、相互协作的合作关系。那么这种互相之间的良好合作关系也会潜移默化的被带入到他们的生产活动过程中,从而对生产关系产生积极的影响,整个生产关系和谐有序,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生产制度的不足,甚至超越,并最终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二)群众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措施

我们伟大的改革设计家邓小平同志在大力开展经济建设的一开始,就告诫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要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其中就提示我们,只有把握好精神文明建设的方向,我们的经济建设才能得到保障。而群众文化建设是最直接、也是最广泛的精神文明建设,其中的意义我们更是可想而知。

当今社会世界经济一体化,国内市场经济日益复杂,经济活动中客观存在的道德失败、诚信缺失,恐吓诈骗等等一系列现象,不停的冲击人民群众的价值观,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受主义,都给我们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观带来了风险。如果广大群众的价值观有了问题,那么也必然会严重的阻碍经济建设的发展,甚至于让经济建设走错了方向。正如我们的改革创始人邓小平同志说,经济建设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但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

因此,在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注重群众文化建设;我们也只有通过丰富的群众文化生活,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在自娱自乐、享受快乐的同时,充分理解党的方针、政策,帮助广大人民群众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改革和建设,只有得到人民群众的理解、支持和参与,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顺利推进;党的领导地位,只有赢得人民群众的信赖和拥护,才能巩固和加强。”由此可见,群众文化建设对于经济发展起到了一种保驾护航的功能,对经济成果则起到了巩固的作用。

(三)群众文化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补充力量

随着文化建设的大力发展,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要也在不断的提高、扩大,那么作为我国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群众文化产业也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逐渐形成并迅速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同样,作为文化建设最广泛、最重要的一个方面,群众文化产业也得到了全面的、前所未有的发展。

据相关统计,2004年~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长速度超过13%,2010年全国文化产业的增加值突破了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8%。而2011年,我国文化产业总产值超过3亿万元,占GDp比重首次超过3%,文化产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上升,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力量。显然,群众文化产业也承担了自身应有的贡献。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2

【关键词】校园文化建设;德育教育工作;意义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和实施文化强国战略的重大命题,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的时代要求、与时俱进的创新思维和意识形态的价值需求。必将给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彰显文化的育人功能和发展功能;也必将给促进技工院校德育教育工作创造新契机、带来新气象、开拓新途径。本文试图在这方面做一些初步探讨。

一、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属性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前提

文化是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十九世纪二十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先进文化建设中,形成以文化为核心以及具有深刻内涵、深厚底蕴、深邃神韵的强大政治优势、崇高精神境界和鲜明文化风范。革命战争年代,这种文化现象集中反映了革命党成熟、正确、坚定的政治主张和奋斗目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精彩纷呈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成果,从整体上代表着执政党为公、为民、为国的思想路线与行动纲领。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历史时期,不同阶层、不同群体、不同领域、不同行业,都有不同的文化需求与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多元文化的精神价值体系,弘扬一脉相承的文化传统,在多元中求主导,多选中求优势,多样中求创新,构建相同的文化尊严。校园文化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结合的群体文化,也是社会文化体系中最有朝气和活力、具有鲜明时代色彩的组成部分。技工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在文化驱动和熏陶下,坚持以德育为首的办学方针,开发受教育者的智能、锻炼学生体能、传授专业知识、培养优秀道德品质,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强烈社会责任感的任务以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传递科学知识、阐述科学事实、解决教学疑难问题和“传道、授业、解惑”的神圣使命,以学生德智体美劳和创业意识全面发展为目标。并以现代意识推动学生观念的更新与促进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任务。实践证明,校园文化建设的独特属性,确定其与德育工作的关系密不可分。如果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受到良好熏陶、启迪心智、砥砺品质和健康成长,德育教育必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德育只有依托校园文化建设才能实现创新突破

21世纪,承担培养高技能人才任务的技术院校,从历史的角度,发展的使命,未来的呼唤来考量,如何建设和弘扬校园文化、重视和追求学生内在的成长与提升、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塑造和优化整体素质,德育教育无疑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法宝。德育教育的全部内容是政治思想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并为其服务;思想是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产生结果的客观存在,其内容为社会性质和人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在阶级社会中,思想具有明显的阶级性;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一定社会调整人际以及公民和社会之间关系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和偏私、真诚和虚伪、诚信和失信等道德概念来评价个体言行,调整人际关系。并通过各种形式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社会道德典范、社会舆论力量,使人们逐渐形成坚定信念、养成良好习惯、努力弘扬传统而发挥作用;品质是社会成员行为、作风上表现的思想、认识、品行的本质。犹如粒粒珍珠,以文化为纽带有机连接,以智育为支撑搭建平台,以体育为基础形式多样,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不断完善、缺一不可,成为德育教育的重要体系和培养合格人才的完整链条。进而上升为以民族精神为灵魂,以理想信念为砥柱,以道德情操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要求的德育教育重要宗旨。

新时期校园文化建设的功能全面,意蕴深厚,内涵深刻,可从不同角度认识与探讨。文化是一种精神期待,是一种创意、创新和创造。需要用民主的意识、法制的精神、规范的管理振兴和活跃,以文化发力,用德育促进。使师生努力有目标,赶超有榜样、奋进有方向和认真的学习、快乐的生活,健康地成长。让学生经过学校培养和社会实践锻炼,成为对新事物最敏感、对工作更积极的群体,视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在团队中发展健康个性,在创新中实现自我、塑造灵魂。能够立足新的起点,以坚定信念和完善人格,为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在人生征途上,以良好的人文素质、高尚的道德品质、精湛的专业技能,承担合格的代际更替功能。能正确认识和适应社会进步、观念多元、利益多样、职业自主的时代变迁,成为国民表率和社会栋梁。着力营造“至艺术于起始,尚知精神之本源;至艺术于精神,方知文化之内涵;至艺术于教育,能知德育之完美”的崇高境界,真正让德育教育工作依托校园文化建设的无穷魅力实现创新突破。

三、校园文化建设的蓬勃开展是德育的重要保证

在对学生的教育管理实践中,“没有无德育的教育,没有无感情的管理”,已经成为教育工作者的宝贵经验和广泛共识。进一步证明德育为首宗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充分诠释以感情管理、用感化明理、收感动效果的真谛。古人说:“文化如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文化如山,能生万物而不衿。”彰显了中华文化熠熠生辉的鲜明特点,照耀着民族复兴之路。我们用创新思维,回眸厚重深邃的历史文化,才能领略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精彩纷呈的时尚文化,五光十色的商业文化,深感中华民族的历史是文化创造、韬光养晦、文明进步的历史;中国革命的历程是文化先导、精神信仰、鼓舞人心的历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亘古未有的事业,更是文化创新、凝聚力量、与时俱进的成功实践。演绎了校园文化建设与德育及教育并驾齐驱、互相促进、相得益彰的因果关系。用校园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潜移默化地开启学生的心灵之门,为德育教育提供坚实和可靠保证。让学生沐浴文化的阳光雨露,以文树德,以德立行,以德立志。做一个正直的人、不追求名利的人、健康向上的人;达到科学求真、人文求善、艺术求美、道德求好的素质教育目标。这是心灵的坚守,信念的呵护,精神的追求和德育的价值。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文化是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每个人身上,都有深深的民族文化印记;道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现实生活中,处处都有它闪烁的光芒;德育教育是塑造灵魂的工作,神圣而光荣。只有依附文化瑰宝,才能释放活力、拓展空间、异军突起。真正做到让学生的美好人生、精神家园、道德标准植根于文化沃土之中。体现德育教育工作的强大凝聚力、强劲感召力和强烈向心力,展现技工教育的卓越风采,我们的事业才能无往不胜。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社会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3-278-02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面对日新月异的信息更替,企业的文化建设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企业要发展,在企业文化的建设上既需要思想上的高度重视,又必须在实践中因地制宜地开展。因此,我们探讨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一、有利于提高企业的凝聚力

企业的凝聚力一般指企业全体员工团结一心的状况,表现为全体员工对于共同的企业目标和企业领导的认同与拥护程度,是企业的核心理念在每位员工心目中的情感体现。从管理学角度来看,全体员工对企业所有者的满意度、全体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及创造性、全体员工的公平感及幸福感、企业内部和谐风气的营造等构成了企业凝聚力的核心要素。由此可见,企业凝聚力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强弱是一个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引导着企业员工的士气,并进而影响着员工工作的精神状态。从企业文化的目标来看,所追求的企业凝聚力应该到达一定的高度,这种高度可以激励员工主动、积极、有效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相互间能很好地配合提高工作效率,从而益于企业文化的顺利建设。

特别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社会文化的多元化影响着企业员工的思想情感和价值取向,这对企业文化建设提出了迫在眉睫的时代课题。新时期所提倡的企业文化,应该将企业的经营目的、宗旨、理念等内容通过灌输、宣教及解读等方式告知员工,使员工对企业产生一种强烈的向心力,进而对企业自情感深处产生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企业文化如同一面迎风飘扬的旗帜,把全体员工凝聚成一股合力,“共同的价值观念形成了共同的目标和理想,职工把企业看成是一个命运共同体”{1},使之同心同德、同舟共济,主动地加强对企业文化的学习,不断地钻研业务,自觉地提高自身的能力和素质,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

企业的凝聚力来源于企业文化,企业员工的工作热情同样与企业文化息息相关。我们可以借鉴丰田公司的企业文化核心:“事业在于人;上下同心协力,忠实于公司事业,以产业成果报效国家;潜心研究与创造,不断开拓,时刻站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力求朴实稳健,发扬友爱精神,以公司为家,相亲相爱;心存感激,为报恩而生活。”{2}这给我们的启示是: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强调尊重、相信每一位员工,倡导一种人人受尊重、人人受重视的文化氛围。这对员工有一种无形的驱动与鞭策作用,员工不但明白他在工作中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对于自身的意义,更要懂得对所在企业的社会意义,使他们从情感深处产生一种崇高的使命感,自觉地为企业勤奋的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就是员工主动付出智慧的意愿和行动,在工作过程中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以积极的工作态度与优质的工作能力感染身边的人,从而形成一股人人争先的良好风气。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重要的基本原则就是在智力、劳力的付出上采取“按劳分配”的原则,很显然企业员工在“付出”与“回报”间也应该得到足够的尊重,这也是提高员工工作热情所必须的。很多企业的管理者在认识上存在误区,认为基层员工的需求层次低,只要在金钱上予以基本满足即可,这种认识以及由此派生出来的管理制度及管理行为会极大地伤害员工的自尊。随着文明社会的不断发展,员工除了在基本劳动条件诉求方面有着不断提升的需求之外,对平等的劳资关系有着越来越高的期望,这一点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为对员工人格的尊重。管理者必须保障员工的基本权利,按劳动法要求给予员工基本生活环境和条件;必须设法培养员工的自尊,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必须制定人性化的规章条例,从制度层面上保障员工的利益。诸如此类的举措,在维护员工权益上所作的努力,将表现为员工积极工作下企业迸发的生机与活力。

三、有利于营造企业和谐的人际关系

企业的人际关系,一般指企业员工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相互关系,它既是员工之间的互相判断与定位,又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企业文化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它从人文关怀与道德培育的视角来营造员工的相处之道。通过开展各种文化娱乐活动,教育、感染员工,把清晰、理想和独特的核心企业发展观,“深深扎根于每一员工的心灵深处,融化在血液当中,表现在日常的行为中”{3},不但有益于消除员工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而且能加强员工之间的了解和沟通,增进员工之间的感情,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企业的人际关系是以情感思想为纽带的,不同的人际关系会引起不同的情感思想体验,不同的情感思想体验又反过来作用于人际关系。因此,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还必须遵循合理的路径。第一,统一思想认识。企业只有统一了思想认识,才能消除心理上的障碍,减少矛盾纠纷,避过影响团结的暗礁,才能产生同振共鸣,命运上互为一体,喜乐忧患相共,才容易形成协调融洽的人际关系及团结强大的群体。第二,树立正确的利益观。企业员工的利益观不仅仅反映的是对工资、奖金等物质的态度,更能体现出在精神层面所遵循的理念与原则。企业文化提倡社会价值、企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有机结合,使个人在企业的发展中身心愉悦,并通过彼此间利益上的互动来协调人际关系。第三,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企业的人际关系应是开放型的,即上情下达、下情上知,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上达成一致,才能形成一个团结融洽、充满温暖的企业群体,从而更好地为振兴企业尽职尽责、献智献策。

四、有利于企业融入经济社会的发展环境

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对社会的各个阶层与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市场独立主体的企业,在经济活动及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国内外的实践表明,企业的良性发展是社会和谐进步的物质基础,同样,社会和谐进步可以为企业的良性发展创造优质的环境。因此,企业发展必然受到社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必须切实承担起应负的社会责任,将自身的发展融入构建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才能完成现代企业的成功转型。

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的浪潮中,“现代企业越来越重视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都在努力打造独具特色的企业文化,用以指导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4}。这种企业文化将指导企业自觉将自身的发展置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全局中,主动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这种社会责任将是立体的,首先,在思想上要具备社会责任感,应遵循社会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公平交易、诚信经营,主动承担起与社会各利益相关者及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责任,使社会随着企业的发展而受益;其次,在行动上应积极参与社会事业,支持和赞助社会公益事业,扶危济困,减轻社会负担,缓解社会矛盾,为实现社会公平稳定、促进社会和谐作出贡献;再次,体现在创新上,要着力开发和应用新技术和新工艺,基于尊重自然、关爱民生的道德责任感的出发点,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改革开放的成功实践,代表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与时俱进,如文化强国战略的提出,这对企业的发展来说尤为重要。企业的成功不仅仅是看产生多大的经济效益,更重要的是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文化,也是本论文研究的价值所在。

注释:

{1}任雁霞.略论企业文化建设[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11(1)

{2}唐国忠.浅议企业文化建设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11(2)

{3}秦鸿波.对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管理论坛,2011(4)

{4}马建华,赵秀珍,邱丽平.关于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J].沿海企业与科技,2011(3)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4

 

关键词:高校教育校园音乐文化建设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校园音乐文化的地位也随之不断得到提高、巩固。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把素质教育中的美育正式列入国家教育方针,明确了美育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实施美育教育,最根本的就是实施艺术教育(包括音乐、舞蹈、戏剧和美术等),艺术比其它学科的审美含量充盈而集中,而艺术教育中的音乐教育由于它独特的情操陶冶、深化认识、智能开发和心理平衡等功能,是其它类教育不可比拟的。校园音乐文化恰恰是这些功能的综合体现,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确立了校园音乐文化在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中的重要地位。

   加强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校园音乐文化是一种独特鲜明的多样性文化。相对独立的校园环境、深厚丰富的学术理论以及优秀传统的历史积淀,是发展先进校园音乐文化的重要资源。利用校园文化资源丰富多样的特点,发展出有特色、个性化的先进校园音乐文化,不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而且对实现高校的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作为教育领域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是培养全面素质人才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校园音乐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种,特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学校音乐文化形态的总和。

   我们认为,校园音乐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内、课外音乐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的一种校园文化。

   高校校园音乐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是学校实施美育最重要的内容和途径。校园音乐文化的质量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美育的实施,关系到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校园音乐文化是素质教育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培养全方面发展人才,是普通高校的目的,而校园音乐文化对培养全面发展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因此,校园音乐文化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其独特作用已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

   校园音乐文化建设在高校教育中的地位和意义非常重要,具体可从其作用中体现出来:

   首先,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审美能力。

   校园音乐文化是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一种校园文化形式。大学中,开展什么样的审美活动,倡导什么样的审美情趣,如何使音乐更好地为审美服务,直接涉及到一个学校的风气乃至社会风气的形成。因此,在校园音乐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充分发挥音乐在美育中独特的作用,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念从而达到自我塑造、自我完善,乃至塑造完美的人格,促进精神文明素质的不断提高。音乐通过其优美的旋律,和谐的音调,给人们以美的感受。我们在欣赏贝多芬的《英雄》时,听到的不是别的,而是我们伟大时代精神的召唤,是我们自己的觉醒,是我们自己的英雄气概,是我们这整整思考的一代所深深感受到的人生使命,民族使命,时代使命,以及落在我们肩上的历史责任。这是对音乐内在美的感知。音乐的审美优势在于培养人的审美情感,学生之所以从音乐作品中感受到政治、道德、伦理方面的影响,主要是音乐中的情感对他们发生了巨大的作用,而审美情感往往和人们的道德情感相联系。

   我国从古就有“闻其乐而知其德”、“以乐观德”的论述,审美情感与道德情感的相通、互融,可以使人们的精神生活变得更加充实、丰富和高尚,从而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审美能力,培养了其高尚的人格。这正是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教育的体现,也是审美教育发挥作用的表现方式。

   同时,音乐修养高的人还能更好地洞察、感悟、理解人类的生活本质,能够以审美的态度对待人生,从现实生活中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体验。美国音乐家雷默教授认为“领会艺术作品这种有意义的审美特性的结果,便是更深刻地理解人类生活的本质。”而“如果艺术的体验对生活有意义,则艺术的体验必然是审美的体验。”作为审美教育的音乐教育,其目的就是要让人们在享受到审美体验所获得的那份快感,这种快感也就是人们在更充分的理解了人类的本质后所得到的快感。由于只有具备一定审美能力的人才有可能获得审美体验,因此,音乐文化教育的任务理所当然是“提高每个人在他一生发展的每个阶段的审美素质。”

[1] [2] 

   其次,陶冶情操,美化心灵。

   美育的中心是情感教育,音乐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音乐表现形式都包含着特定的情感和思想。美妙动听的音乐,能消除、缓解外界及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紧张状态,保持愉悦的心境。热情欢快的音乐可以使人心胸开阔、精神焕发;安谧宁静的音乐可以使人心平气和、安定沉静;深邃、博大、宏伟的音乐可以使柔弱的心灵变得刚毅和坚强;抒情温暖的音乐可以改变人烦躁与孤寂的情绪;气势磅礴的音乐则可以鼓舞人的斗志,产生向上的力量。大学生正处于身心发育趋于成熟的青春期阶段。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已基本确立。一部好的音乐作品不仅对他们紧张的学习起到缓解作用,而且对于身处他乡孤独的心灵,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都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再次,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创新精神。培养创新精神和开拓性的建设人才,是时代的需要,更是历史赋予教育工作者的使命。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现代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中,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重要因素。音乐可以激发和强调人的创造冲动。

   雨果曾说:“开启人类智慧的宝库有三把钥匙:一把是数学,一把是文学,一把是音乐。”音乐的魅力在于能给人们一个驰骋想象的空间。没有想象的人生是苍白的人生,没有想象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音乐教育定对人的智力的开发,提高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都是很有帮助的。从中外历史来看,许多着名的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等无不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造诣。

   据统计,世界上多个领域的多位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中,百分之七八十都受过良好的音乐教育。爱因斯坦是杰出的物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和钢琴手,他对古典音乐有着浓厚的兴趣和很高的造诣。年,他发明狭义相对论时.正是在弹钢琴时突然灵感来临,便一气工作了两周而完成的。所以他后来曾说:“没有早年的音乐教育,无论在哪一方面我都将一事无成”。他甚至认为“艺术使他比从物理那里获得更多的东西”,“从艺术而获得的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无限的,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5

[关键词]档案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创新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在档案文化服务中重要作用

(一)非遗档案充分体现档案文化特色

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一种文化资源,其不仅具有较高的价值,而且十分珍贵,其是各个民族和各个地区丰富精彩的社会活动的精华,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不仅承载着文化的丰富性,而且具有非常好的特色性,是对我国各民族及各地区多元化的文化形态的记载,不仅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具有非常明显的地域性和特色性。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具有丰富的内容,而且地域性和特色性较为明显,所以更加突显出来档案的文化特色。

(二)非遗档案充分发挥档案文化凭证作用

由于档案是对社会活动的最原始记录,所以档案文化对于文化历史具有重要的凭证作用。这种凭证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中得到有效的发挥出来,其不仅在申遗工作中有所体现,而且在对其他文化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上也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凭证作用,在进行申遗工作时具有不可替代性,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使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影响都能够得到有效的证明,对于申遗的成功率起到充分的保障作用,而且其档案文化凭证作用也有效的解决了社会实际问题。

(三)非遗档案充分凸显档案文化媒介功能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作为人类无形文化记忆的宝库,通过档案这个媒介来对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使这些优秀的文化得到发扬和传承,这时的档案发挥着文化媒介的重要作用,这是档案文化价值的重要体现。而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文化媒介功能的体现主要通过两个方面来实现,首先,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深入挖掘,从而将其以丰富多彩活动的形式呈现出来;其次,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进行传承,这就加快了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开发利用,从而更好的使文化媒介作用得以发挥出来。

二、以非遗档案为切入点,加快档案文化建设

(一)加强编研工作

在档案文化建设工作中,需要加强对非遗档案的编研工作,打造档案文化精品,近些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保护工作上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效,这也为深入进行档案编研工作提供了必备的条件,在进行非遗档案编研工作中,需要编研工作者能够对无形文化遗产的灵魂及其独特性进行充分的把握,从而打造出精品档案。在编研工作中,需要有效的将传统和新兴的文化进行充分的融合,从而使档案产品走进千家万户,使档案产品在文化产品中占有一席之地,打造优质的文化品牌。为了将非遗档案打造成文化的精品,则需要通过以下途径来实现:首先,撰写志书、文化图考等文献汇编材料:地方志、文化志的撰写与非遗档案的关系分不开,非遗档案可以编研出版民族志、民俗志等志书。其次,深入考证,还原历史面貌:根据非遗档案的原始记录、出生及地域特色性,深入考证、论证,可以实现对悬而未决的问题进行追溯及对失传的技艺进行再现和复原。我国“十大文艺集成志书”就是一个成功的非遗档案编研精品。

(二)加大宣传,传播多元档案文化

档案文化的发展过程是多元档案文化的不断交融、互补、趋同的过程,而非遗档案作为最鲜活的档案文化部分,所富有的多元文化更是异彩纷呈。必须对其加强宣传,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的内在要求。非遗档案的宣传工作从两处着手:一是传播文化的形式和作品,例如举办主题文化艺术节、民间艺术博览会等;二是档案编研成果,普及各民族优秀的文化知识。在信息发达的时代,信息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档案工作者应紧跟时代的发展,采取新兴的、受众广的传播手段来弘扬档案文化。通过互联网技术,我们可以对其进行数字化处理,构建非遗档案网上博物馆,真正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使人们与文化零距离感受,起到良好的宣传作用。此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是将“活态”的文化进行固化,特别是实物档案,若结合现场表演、专业人员讲解等现场展示的方式来宣传档案文化必将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开发利用,创造档案文化经济效益

加大对非遗档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弘扬档案文化的途径,档案文化不仅有社会效益.同样具有经济效益。非遗档案所承载的民间文化资源也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在国家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契机下,力争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纳入当地文化产业的开发战略体系,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作为文化产业开发的重要文化资源,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资源,为新建、重建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景观,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化产品等提供参考和指导,促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

档案文化建设工作中需要不断的进行创新,这样才能确保其能够健康、持续的发展,使档案文化充满生机和活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各民族、各地区文化的精髓,其是世世代代传承下来的,在这个过程中是离不开创新的,所以可以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创新的源泉,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不仅可以有效的激发人们的创造力,而且可能使非遗档案在传承中得到发展,在发展中得以创新,加快推动档案的文化建设,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王云庆,陈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展览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2(4).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6

 

随着时代的变迁,作为国有企业的管理者,单靠召开会议、学习文件等方式已经远远不可能将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抓出实效,也无法激发员工凝聚力,向心力和行动力,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落脚点只有转向企业行为文化建设,才能培养起一个有目标,有信念,有方向,能够彼此信任,相互支持的团体。

 

要将思想政治工作转轨到企业行为文化建设上来,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要明确企业行为文化的内涵。

 

企业和企业人在生产经营、教育宣传、人际关系、文娱体育等各种活动中,受到企业显性的或潜在的价值观念的影响,从而表现出种种不同的行为,它是企业精神文化的动态体现,我们称之为企业行为文化。也就是说文化决定行为,行为又能体现并创造文化。当企业的所有员工的行为都统一到企业的生存与发展上来的时候,这种企业的行为规范与理念则上升为精神文化。因此,行为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石,离开了行为文化便无法形成精神文化,企业也就无法凝心聚力,竞争与发展也就无从谈起。

 

第二,重视企业愿景的构建。

 

企业愿景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愿景顾名思义是指:根据企业现有阶段经营与管理发展的需要,对企业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期望、一种预测、一种定位。企业与内部员工之间关系不是指简单的劳动合同,而是指以相互信赖和密切联系基础上的关系。另外,这种关系的基础要求由企业成员共享的共同企业愿景。有了共享的企业愿景,就能迅速正确地沟通,企业成员在同一企业愿景、共同的目标下建立关系的话,企业成员就能在相互沟通和活动中创造共享价值。因此,企业的愿景不只专属于企业负责人所有,企业內部每位成员都应参与构思制订愿景与沟通共识,通过制订愿景的过程,使企业的员工充分体验到做企业的主人的荣誉感和使命感,从而将企业的发展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效应,使得愿景更有价值,也从而使员工的行为与企业行为文化相相趋同,回归到企业文化的洪流之中。

 

第三,构建企业行为文化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过去都讲“工人是企业的主人”。曾几何时工人确实是企业的主人,但并不是现在意义上的以人为本。随着经济与社会的不断发展,从最初工人下岗时的不人本,逐渐发展到今天的回归人本,社会在进步,企业同样在进步。但现代企业的以人为本在满足工人物质利益的同时,更应该注重工人的精神生活,特别是重视工人心理层面的东西,这也是企业行为文化建设中不为人重视的一个侧面。因此,在构建企业行为文化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员工的这种归属感,惟其如此,企业才能将员工的归属感与企业的愿景进行合理嫁接,让企业的梦想与员工的梦想和谐同步,企业通过员工的全身心投入实现发展梦,员工通过企业的发展满足归属感。

 

第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企业行为文化的构建离不开员工的交流,而员工工作期间的交流时间毕竟有限,业余时间非企业组织的沟通对企业行为文化的构建起不到整合和促进作用,往往会因此而滋生企业内部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往往会瓦解企业行为文化。因此,企业必须借助于丰富多彩的集体性的文体活动来强化企业行为文化,一方面,丰富多彩的集体性的文体活动可以为企业员工提供交流了解的机会,增进员工之间的友谊。另一方面,集体性的文体活动可以培养员工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在众多的新组合起来的集体中,员工扮演着一个全新的角色,作为新组合起来的一员,员工们都有为新的集体出谋划策与拼搏的兴趣,在每一次的集体活动中,员工们都强化着自己的集体荣誉感与为集体荣誉而战的动机与行为,不间断的活动所形成的行为习惯必将顺理成章地迁移到企业行为文化建设中去,在企业的经营与发展中被积淀和内化,最终形成优秀的企业行为文化。

 

第五,让榜样成为企业文化建设带头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企业管理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在企业行为文化建设中,密切关注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动态,及早发现和尽快树立起企业行为文化建设的榜样,先在小范围内激发起比学赶帮超的热情,形成一个进步的小团队,辐射周围的员工,形成学习、借鉴、模仿、整合、创新的环境氛围。企业管理者要勤于检查与评比,促进员工不断地模仿,模仿的次数多了也就成了习惯。

 

总之,在企业行为文化建设中,需要企业基于企业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因地制宜地打造适合自己企业愿景的企业行为文化,让企业员工的思想和行为统一到企业的发展和创新中,使企业的发展与员工的成长紧密相连。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7

关键词: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研究现状;评价

中图分类号:a8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01-0040-02

列宁作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和理论家,他的一生都在为无产阶级事业努力探索。新经济政策实施后,列宁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发生了根本的改变,由此他的思想也进入了一个“晚年”发展阶段。在对社会主义不断认识深化以及实践的过程中,文化建设思想成为列宁晚年思想的重心。他立足于文化的视角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进行了重新审视,对当时俄国以及当前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都具有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学术界对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研究和挖掘也越来越成为热点,且研究成果逐渐丰富和完善,但是在一些方面还是存在一定的不足,还有许多值得深入挖掘的重要内容。

一、国内外关于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研究现状

(一)国内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1.对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内涵的研究

对于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的内涵,学术界有不一致的看法,表现在文化建设的概念以及所强调的内容不同,一种观点认为列宁晚年所提的“文化建设”等同于“文化革命”,是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在内的文化。王丰在《列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中就认为“文化革命”既包含纯粹文化方面也包含物质方面,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李福麟在《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的思想及其当代启示》中也强调文化建设是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文化组织工作也包括经济组织工作。这种观点把文化工作与经济工作结合在一起,认为在进行文化工作的同时必然会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另一种观点认为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仅仅指纯粹的文化建设,不包含物质文化。宋仕平在《试论列宁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的思想》一文中,认为列宁晚年的文化建设是狭义的文化革命,即“纯粹文化方面。韦定广的论文《论列宁晚年的文化建设思想――从“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谈起》围绕《论合作社》中的原话阐述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内涵,认为应该把文化理解为精神文化或者“纯粹文化”。这一观点把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分割开来,认为文化建设的任务就是要建设精神文化,不涉及物质文化和物质文明。

2.对列宁晚年在俄国进行文化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的分析

学界大多都从俄国文化落后的国情出发,认为列宁强调重视发展文化是因为文化的落后严重阻碍了经济、政治的发展,扫除文盲,将工作重心“转到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上去”[1],是经济、政治、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宋仕平在《试论列宁的文化革命和文化建设的思想》一文中对列宁开展文化建设的原因总结如下:一是俄国当时的落后国情的迫切需要,二是无产阶级巩固领导权需要掌握文化,三是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建设密切相关。蒲建彬在《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中详细阐述了搞好文化建设是学会做经济工作,巩固革命成果、建设苏维埃经济等所必需的条件;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反对和贪污所必需的条件;是对群众进行整治教育的条件。朱宗友、许开轶在《列宁文化建设初探》一文中,指出文化建设关乎社会主义能否建成,关乎苏维埃政权的建设,还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必要条件。

3.对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的基本观点和具体内容的研究

这是学术界研究最为普遍和研究成果最为丰富的,对于这一部分的研究,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学者注重把列宁晚年发展教育以及加强机关工作者的教育措施看作主要内容。俞良早在《列宁逝世前夕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一文中提出关于加强文化建设的措施有:提高教师地位,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加强农村的文化建设;促进机关工作者管理文化的建设。有的学者将列宁对文化建设的态度及总的看法和观点作为主要内容,这一观点包含的内容比较宽泛,邹放鸣在《社会主义与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列宁晚年的意识形态学说》中提出了列宁晚年思考的文化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中的宝贵遗产。这些遗产包括: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必须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和过去时代的文化遗产;必须善于学习和吸收外国的先进文化;必须加强共产主义道德建设和思想教育;必须以循序渐进的方式推进文化建设。

4.对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对于我国产生的启示和借鉴意义的探索

由于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大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一定程度上与列宁时期的俄国有着相似的国情,因此学术界普遍认为学习和研究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对于实现我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以及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作用。樊敏在《列宁晚年的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文化建设的启示》中阐述了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启示我国必须高度重视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从文化教育的意义上重视人的全面发展,使社会主义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实现创新。王晶雄在《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论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当代意义》一文中,通过对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概括得出启示: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时要把文化建设与经济政治建设相适应;要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一观点启示我们要坚持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共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前进。

同时,有关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著作也纷纷出现,如俞良早教授的《列宁后期思想探要》,把列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尤其是列宁逝世前夕的文化建设思想研究作为重要的章节出现;马龙闪研究员在《苏联剧变的文化透视》中对苏联文化思维模式进行了全面研究,专列章节论述列宁时期文化建设的历史经验;韦定广教授在他的新著作《后革命时代的文化主题――列宁文化思想研究》中从十月革命后俄国社会进程的规律特点来考察列宁的文化立场、文化态度尤其是挖掘文化的落后性给革命和建设带来的各种制约;俞敏、李小珊在其著作《列宁后期重要著作与理论创新》下篇中研究了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的若干重要著作,提出了列宁晚年理论的三次深化,第三次深化就是创设以文化建设为核心的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体的社会主义建设蓝图。还有很多著作,如叶忠海、陈九华同志的《列宁人才思想研究》,孙来斌同志的《列宁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等,都对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做了一定的研究。

(二)国外学术界的研究现状

国外对列宁文化思想的研究较多集中在苏联。代表著作主要有苏共中央马克思列宁主义研究院编的《苏共领导下的苏联文化革命》、前苏联鲍・索・梅拉赫的《列宁和俄国文学问题》、布哈林的《列宁主义和文化革命问题》等等。此外,还有一系列相关论文,如在研究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现实价值方面,弗拉基米尔・萨普雷金教授在《列宁主义:遭遇无知》一文中指出,列宁的理论遗产绝没有过时,在现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法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理查德・科索拉波夫在《列宁与20世纪》的研讨会发言中,认为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反思和文化建设理论对现代社会主义国家的文化建设有着借鉴意义。在研究列宁的文化建设途径方面,格・卢・斯米尔诺夫在《关于列宁的社会主义构想问题》一文中,认为列宁的文化理论思想主要探索了俄国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方法和途径,探索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途径。他认为列宁坚决抵制教条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倡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推进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学术界对列宁文化思想的研究取得了一定成就,但是可能会存在一些意识形态与阶级偏见带来的影响。

二、对国内外研究现状的评价及进一步研究的思考

国内外学术界对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已有一定程度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能够从不同侧面,多个角度来深刻、全面地挖掘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精华,将这一思想的价值与理论意义运用到中国的具体实践,为该问题的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但是在某些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与欠缺。一是学界对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深层原因还缺乏一定的系统阐述,需要进一步挖掘和研究;二是对于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对当时苏维埃国家的重要性阐述不够彻底;三是对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内容可以概括得更加全面,从列宁经典著作中做更加细致的提炼与总结;四是对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对于我国当前文化建设的启示阐述不够充分;五是对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特点没有过多的论述和研究。

针对学术界研究成果的不足,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真研读列宁经典著作,从列宁文化建设思想的形成到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内容再到这一思想在当代的价值,每个部分都进行进一步的梳理和突破。第一,充分挖掘列宁晚年进行文化建设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深入研究列宁晚年迫切地将文化建设问题作为工作重心的原因,探讨这一思想转变前后列宁的文化态度。第二,系统全面地阐述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对各项内容进行梳理和归纳,不仅局限于发展社会教育方面的各种战略措施,更加注重列宁晚年对农村文化建设的关注,还要凸显列宁晚年文化建设的规律和原则。第三,在总结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对当前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上,要结合我国十报告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要求,进一步提出要加强学习型政党的建设,提升文化力量,推动“中国梦”的实现,“五位一体”相互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

参考文献:

[1]列宁全集:第4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

[2]韦定广.后革命时代的文化主题――列宁文化思想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3]俞敏,李小珊.列宁后期重要著作与理论创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王丰.列宁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构想[J].唯实,1997(11).

[5]李福麟.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启示[J].理论学习与探索,2000(4).

[6]俞良早.列宁逝世前夕关于文化建设的重要思想[J].东欧中亚研究,2002(5).

[7]韦定广.论列宁晚年的文化建设思想――从“和平的‘文化’组织工作”谈起[J].学习论坛,2004(9).

[8]蒲建彬.列宁晚年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启示[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9]邹放鸣.社会主义与文化建设的历史使命――列宁晚年的意识形态学说[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09(2).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8

关键词:哲学理论文化建设哲学基础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动力,是力量之源,一个民族和国家不能失去文化的支撑。因此,我党十分重注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文化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繁荣民族文化,满足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提高社会主义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任务。在探索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道路中,我们要在尊重文化建设的规律上,以科学的方法来指导,而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哲学基础。

一、必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以此作为出发点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我国的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我国国土面积大,地区差异也大,不论是经济发展水平还是人文历史条件,我国不同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传统和人文风俗都不同。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时,不能强调一律,而应突出差异性。一定要从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本地区的特色,建设当地特色的文化。而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时,应注重区分不同地区的不同文化,从客观的实际出发,找到适合自身的建设模式,只有适合自身的才是最好的。

二、要坚持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性和长期性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工程,既系统又复杂,在文化建设中,其中的每个要素、每个环节都是紧密联系的,我们要充分依靠各方的力量,形成文化建设的强大合力。我们在文化建设时应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开辟文化建设的多种途径,同时也要探索不同的文化建设形式,要突出主导力量,搞好每个部门的协调工作。我们一定要在整体上把握文化建设的方向,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处理好文化建设。既要考虑当前文化的需要,又要着眼于文化建设的长远利益,以求做到长期受益,要树立好“持久、系统”的思想,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为新时期的一项重要工程。

三、要运用矛盾的方法分析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在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必然存在着诸多矛盾,如政府较大的主导作用与较低的人民积极性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与文化的产品服务不能满足需求之间的矛盾等。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诸多的矛盾必然会制约文化建设的发展。然而,在这诸多矛盾中,必然有一种矛盾起主导作用,其他的起从属作用,运用主次矛盾的分析方法,要求我们在处理问题时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而在任何一种矛盾中又有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的主要方面对事物的发展起着支配作用,决定事物发展的性质,矛盾的次要方面起着从属作用,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告诉我们,要运用全面的方法分析问题,要运用两分法。因此,在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中,我们要运用这种辩证思维,不能离开矛盾的指导思想,既要抓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四、在实践中要坚持主体性与客体性的统一

人民既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客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在对经济、政治、社会进行建设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最主要的是加强人民的科学文化建设和思想道德的建设,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或者是说,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广大人民来实现,而人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又对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产生影响,直接关系到它的成败。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具有决定作用,决定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人的主体地位就表现着实践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体现着一种主体性的建设,即在建设中,把人和人的思想作为建设的对象。广大人民群众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客体,在文化建设中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依靠群众,在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明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素质,培养适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公民。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又体现着一种实践性的建设,其对主体的改造是通过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来实现的。也就是说,加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使得人们的素质有所提高,从而促使社会主义的其他建设的实现。因此,必须要以文化作支撑,加强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

五、建设先进的文化要坚持社会意识的能动性和独立性的统一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必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指导作用。先进文化具有凝聚力、整合力,是其他社会主义建设所不能取代的,因此,先进的文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国家综合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而只有先进的社会意识才能对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要掌握新的情况,以正确的意识为直到,探索文化建设的新途径,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新的力量保证和动力支持。

总之,文化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是灵魂、是血脉。文化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它的凝聚力和整合力是其他的社会要素所不能代替的,同时也在提高人们的文化修养、规范人们的行为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又复杂的工程,在建设中必然会有许多矛盾,我们要运用矛盾的方面处理,用哲学的思维处理各种矛盾,用发展和辩证的观点来正确对待,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一定要克服各种不好的思想,避免急于求成,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指导统领全局,把这项重要的工程建设好。

参考文献:

[1]宋一.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J].学术探索,2008/06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9

第一,加强党对文化的领导。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方向需要一个正确的导向和宏观的把握,而政党正是在文化方面起到引导和把握的作用。对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仅包括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振兴,而且也包括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发展。新时期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不仅仅是对于人民收入水平的表述,也包括了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展。葛兰西在文化霸权理论中提到的政党的重要作用,揭示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党应该发挥的作用。

第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人民群众积极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自觉贯彻党的群众路线,为广大群众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者提供广阔舞台。这就从根本上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思想保障,也为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指明了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是由社会主义文艺的基本性质所决定的。早在革命战争时期,在社会主义文化萌芽时期,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就特别强调了文艺为人民服务、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问题。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价值观的塑造拥有制度本身的优势,并且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这是相对于其他社会制度所不同的,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固掌握“文化霸权”就要充分依托制度的优越性和牢固的群众基础。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社会价值观的塑造拥有制度本身的优势,并且拥有强大的群众基础,这是相对于其他社会制度所不同的,我国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牢固掌握“文化霸权”就要充分依托制度的优越性和牢固的群众基础。

一个国家文化的发展方向需要一个正确的导向和宏观的把握,而政党正是在文化方面起到引导和把握的作用。对于我国来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仅仅包括经济的发展,科技的振兴,而且也包括文化的繁荣和多元化发展。新时期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不仅仅是对于人民收入水平的表述,也包括了人民文化生活的丰富和发展。葛兰西在文化霸权理论中提到的政党的重要作用,揭示出了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我党应该发挥的作用。

在新时期里,全球化进程不断加速,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对我国的冲击已逐渐显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人民的知识结构和价值观越来越多样化,文化方面的竞争在综合国力的比拼中越来越重要,西方通过文化对于我国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越演越烈。面对着更加严峻的国际和国内形势,我党必须切实担负起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健全推进文化建设的工作机制,健全我党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建设,加强我党对于文化工作的领导,这是我国文化发展和保证政党先进性的重要途径和根本方式。我国的文化发展和创新离不开党的领导,党自身的建设和改革会为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第四,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的发展和制度的创新离不开价值观的构建,可以说价值观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核心内容,在应对西方文化的入侵和提高自身文化实力的过程中,我们不能忽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建设。

我国核心价值观是具有时代特性和反应时代需求的,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和谐社会建设的要求,但是价值观的构建不仅要明确要求,更要付诸实践,贯彻到我国新时期的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政治建设工作中去,在工作中充分落实并在实践中去发展。通过社会的实践让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去接受熏陶,实现对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认同和遵守,让每一名社会成员充分的参与。

葛兰西在“文化霸权”理论中也充分表达了对于价值观的重视,指出了价值观是一种文化斗争的武器,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文化提升自身文化竞争力的过程中应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放到重要的位置。

第五,发展中国特色文化。中国特色文化应该是拥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性质,以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为核心,以为人民服务为重要目标,体现时代特征和民族特征的。

中国的文化建设需要拥有自身的特殊性,这不仅仅世界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具体需求,体现了人民对于文化的丰富和发展的切实诉求,只有更好的建设中国的特色文化才能够拥有自身的文化竞争优势,只有自身文化具有竞争优势,才能够使得中国文化在“走出去”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在“引进来”的道路上仍能够保持自我。

对于葛兰西文化霸权理论的研究不仅仅是有理论方面的重要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文化霸权理论的研究去挖掘它的当代价值,使其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产生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导。正是在不断的理论创新和在创新之中,无产阶级的革命和建设事业才会越走越好,才能更好的应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威胁,才能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争取主动。

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篇10

【摘要】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新的形势给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挑战。文章首先探讨了两者的关系,指出党建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的特殊部分,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思想领导,同时,两者又是相辅相成的。同时,还探讨了加强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校党建;校园文化;途径

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加强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不断探索两者互动的新途径,使两者互相融合、互相促进,发挥各自优势,促进高校和师生发展。

一、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关系

(一)党建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特殊部分

校园文化建设是党建工作的舞台。校园内的人、物以及制度都是文化的载体,校园文化又对校园内的一切事物产生着影响。高校党组织的组织建设、党员的思想作风、党内领导干部的廉洁勤政都对校园文化产生影响,党建工作、党建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必须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群体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用党的思想建设引领校园文化建设,用党的组织建设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用党组织和党员的凝聚力和先进性带动高校全员积极建设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

(二)校园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党的思想领导

党建工作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思想制高点。党建工作是建设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的理想引领和思想保障。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各种社会思潮经由大学学术传入我国,高校是各类社会思潮的集散地,校园文化受非主流意识形态影响更为明显。校园文化离开党的领导容易滑向自由主义深渊,影响校园稳定。在面对伪装在各类亚文化背后的非主流意识形态,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按社会主义方向办学的重要保证。必须坚持发挥党组织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核心作用,加强高校思想文化宣传工作,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在党的领导下一元多样的方针丰富校园文化生活。

(三)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相辅相成

高校党组织和师生党员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而校园文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满足高校师生的需求。高校校园文化中的所内隐的精神理念,可以成为高校党员党性修养的必要补充;高校校园文化的组织载体、物质载体、信息载体、制度载体或各类校园文化活动除了是承载校园精神的同时,同时也是培养和锻炼党员的良好平台;校园文化所体现的各种制度、规范也是对党员行为的要求,强化了党员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等要求。高校党组织、高校党员身处校园之内,必然无法脱离校园文化而游离在其之外。高校党组织、高校党员作为校园的主任,应主动地融入校园文化中,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实施人,扮演校园文化建设的主角。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一)增强党的吸引力的需要

当前,高校党建工作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足,如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工作机制不健全导致基层党组织、党员缺乏活力;与校园文化建设结合不够紧密等。发挥基层党组织优势,将基层党组织的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和党建的有机联动,使党建工作赋有文化底蕴,富有人文关怀,用文化吸引人,使高校党建以更平易近人的方式走近师生,深入人心,提高党建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增强党的吸引力。

(二)保障校园文化安全的要求

校园文化是一个大学区别于另一个大学的重要标志和特征,是学校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刻变革之中,高校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外部环境也已发生深刻变化。面对日益激烈严峻的国际国内环境的压力,如何在深刻变革中建设一个持续发展的高校,安全稳定、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是一个重要的推动力。而在各种思潮、各种意识形态的冲击下,党建工作要引导学校师生在比较与区别中分清是非、辨别主次,掌握思想武器,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师生,提高政治敏感性和识别能力,保障校园文化的安全,从而确保学校的健康稳定。

三、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的主要途径

(一)夯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核心地位

马克思主义是走我国特色道路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方面,“在意识形态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的实质是要在我国社会坚持其价值观念体系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中国的高校要有中国的气派、有中国的特色、有中国的风格。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指引下,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才能突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的文化主题,才能走得更远、更长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社会心态,统摄着各个社会层面的文化实践活动和文化理论创新。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不能脱离社会群体固步自封,必须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和规范,实现与社会主义大众文化的融合和接洽。高校校园文化建设还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强化社会主义道德实践的文化主题,提升高校师生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构建和谐友爱的校园。

(二)增强意识形态领导权建设引导校园文化

同志强调,“我们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是高校党组织对抗非主流意识形态对校园文化侵蚀的重要保证。由于高校学术研究无,高校师生容易受到西方社会思潮和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一部分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中的主导地位带来挑战,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要求我们在开展高校党建工作和校园文化建设时,注意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据高校文化高地,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在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增强高校师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认同、政治认同和情感认同。高校党组织和高校师生党员要科学地对待高校思想多样化的局面,在坚持马克思主义一元主导地位的前提下,理性地对待多样文化价值并存的实际,在多样的思想中达成共识,从而把高校中不同利益群体团结起来,共同繁荣校园文化。

(三)强化党组织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能力

高校因其学术特征和研究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非主流意识形态集散地。加强党组织建设,强化党组织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管理能力,方能保证高校校园文化健康发展。高校党组织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力度,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各种社会思潮,既要坚决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又保持管控适当的张力以使校园文化百花齐放。在以海纳百川心态坚持意识形态开放性的同时,必须认真分析、辨别各种社会思潮,扬弃非主流意识形态,保证高校校园文化活水长流。高校党组织对待非主流意识形态时,应当在坚持先进性引导的同时,注意高校各阶层及党外师生的需求,逐步建立广泛的、与高校内部环境、社会主义道德文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匹配的校园文化阵地,通过校园文化建设引导高校师生在遵循基本行为规范的基础上追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

(四)充分发挥师生党员校园文化建设主体作用

师生党员是高校活动参与者中最优秀分子的集合,是普通教师和学生日常生活中最真实的行为模范和榜样。在高校文化规划、建设、管理和实施中,在高校工作的各个领域,发挥组织、领导、协调、带头作用的大多是党员。在破解高校发展难题、维护校园稳定、推动各项事业快速发展等工作中,其到关键作业的是师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师生党员不仅能够通过个人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举止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者,而且能够凭借组织的力量,运用自己的学识专长和能力特长在各种文化活动中发挥骨干作用和带头作用。”因此,应当明确师生党员的校园主人翁意识,提升师生党员思想认识和理论素养,强化师生党员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主体性作用,一方面通过不断吸引优秀师生加入党组织以壮大建设先进校园文化的力量,在充实党的队伍的同时也扩大了党的影响力,另一方面也保证校园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先进性,保障了党在高校的文化阵地。

(五)注重网络新媒体在建设活动中的运用

新形势下高校党建和校园文化建设受到网络新媒体的影响。网络新媒体使得高校师生有更多机会参与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同时,也使得高校师生更容易被非主流意识形态所吸引。高校党组织和党员应当注重对网络舆论的辨别和研判,积极成为高校网络文化正能量的传播者,自觉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网络引导员、评论员和建设者。

总之,高校党建工作是高校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原则的重要保障,和谐的校园文化的建设对促进师生和学校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党建引领校园文化的建设,校园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创新了党建工作。因此,高校党组织和党员们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必须有更自觉的担当,充分发挥党组织的优势,起到党员带头表率作用,找准党建工作切入点,引领校园文化建设,在两者的良性互动中,促进学校的科学发展和师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