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一件难忘的事作文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48:42

写一件难忘的事作文篇1

冀教版三年级下册“综合学习三·我的小笔头”:在你身边,一定发生过许许多多的事情:有的让你高兴,有的让你感动,有的让你委屈,还有的让你惭愧……好好回忆一下,将你最难忘的一件事记下来,把你最想说的话写出来。你的故事里会有谁?如果你愿意把自己的文章拿给他看,也许会有想不到的收获。

拓展思路

写一件难忘的事,选材范围可广啦!家庭里的事,学校中的事,社会上的事……就内容而言,成功事,失败事;高兴事,伤心事;自豪事,后悔事;惊喜事,恼怒事;受褒奖的事,受委屈的事;受感动的事,受伤害的事……只要这件事深深地触动了你,让你“难忘”,都可以写!

习作提示

1.选择材料是关键。要想让别人读了你的习作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也觉得这件事“难忘”,你就要尽量选择那些能打动人的材料。材料选得好,你的习作就成功了一半。不过,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虽然经历了很多事,但大多是平平常常的小事。我们要学会从“小事”中选择有意义、令人难忘的事来写。你可以像放电影一样,让那些“难忘事”在脑海里先过一遍,然后再进行比较,看看哪一件事最能打动你。那么,你就选择那件“最难忘”的事来写。

2.细致描写是保证。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当时的情景如何,这是习作的重点内容,一定要细致描写。特别是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和神态以及某些重要的细节和场面要写细腻,让人读后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这样才能真正让人“难忘”。如一位同学在《车费不够》一文中写道:

写一件难忘的事作文篇2

一、让“情”发泄

情文并茂,以情感人,可以说是记叙文的最高境界。张志公指出:“最生动的文章还是来自那些能牵动你感情的主题。”有无真情是记叙文成败的关键。当你真正将生活的喜怒哀乐付诸笔端时,才能使读者如临其境,如遇其事,如见其人。

要有真情,就得让情发泄,我认为写好“三个一”是关键,即写好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发生的一件事情中的一个细节。

首先,创设特定的环境,选取事件发生的特定背景进行渲染。如《金黄的大斗笠》设置的环境为晴转阴转狂风雨稀,最后为狂风暴雨,极力渲染暴雨的情状。而《背影》的背景为祖母去世,家境凄惨,父亲赋闲只能借贷,将祸不单行的日子渲染出来,让人体味到生活的惨淡。通过特定的背景设置,为“情”的发泄埋下了伏线。

其次,选好一件事件。选好事件是完成记叙文的必要条件,它可大可小,而初中写作应以小事为主,通过对小事的叙述描写,交代清楚事件的来龙去脉。如《金黄的大斗笠》写的是姐姐通过观察乌云、风声为弟弟送来斗笠的事情,《背景》说的是父亲送“我”上火车,并在车站买橘的事情,作者都是通过小事件来提示主题的。

再次,刻画好一个细节。刻画细节是让“情”发泄的关键。叶圣陶在谈到朱自清的《背影》时是这样说的:“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他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吗?在我只不过是一闪即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抓住了什么?由“车站买橘”这一情节我们可以略知一二,朱自清先生从感觉的角度出发,对人物进行描写,有外貌、动作、语言、神态,还有心理活动的外在展示,将父亲的爱充分地表现出来,留下了一位至亲至爱至善的父亲形象。由此可见,写好“三个一”是让“情”发泄的重要手段。

二、把“情”留住

阅读实践告诉我们,久久难忘的情怀来自栩栩如生的形象,忘不了的“情”,实际上就是忘不了的“形”。六七百字的记叙文没有曲折复杂的故事可言,要使文章产生久久难忘的效果,必须根据形象与情感的内在联系使之与内在的旋律合拍。如《最后一课》韩麦尔先生的形象,“正当每个人炽热的爱国情感都凝聚在‘最后一课’中,而这感人的情景又激动着每个人的心的时候,教堂的钟声和普鲁士军队收操的号声,令人心碎地宣告了‘最后一课’的结束”。韩麦尔老师此刻的悲愤和哀痛难以形容,作者应说明出处。这引号内的文字来自哪里?他“脸色惨白”到嘴边的话都哽住了,说不出来。于是“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下“法兰西万岁”这振奋人心而含义深刻的几个大字,这几个光彩夺目的大字,表达了韩麦尔老师此刻的心声,也是法国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屈意志的表现,这样收尾,使文章的主题升华,同时收到意境深远的艺术效果,给读者以丰富想象的余地。也正是这“用力写”“呆”“靠”“不说”,令人终生难忘,将韩麦尔先生高越激昂的爱国情与无可奈何的亡国恨相互交融发展到了一种外泄的极点,有力与无力的交替正好与他内心滚动的感情旋律合拍,“这内蕴的情感真而且深,自然成了很好的文字,它对人家具有一种近乎压迫似的力量,使人家不得不感动”。

三、让“情”闪光

张志公在《谈作文教学的几个问题》中明确指出:“中学的作文教学就应当着重指导学生解决‘怎么写’这个问题,至少要为他们解决这个问题打好必要的,结实的基础”,“必须根据中学作文教学任务,针对青年在工作和生活中的写作实践,把作文教学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搞清楚”。因而,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是引导学生创作的冲动,而是教会学生如何面对命题选好材料提炼出健康向上而又符合要求的文章主题来。

写一件难忘的事作文篇3

一、素材积累的小组合作

很多学生怕写作文,常常为此苦恼,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写好作文,语言材料和生活感悟的积累是基础,只有厚积,才能薄发,我们可以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积累素材。

1.阅读和摘记。这里的阅读不仅仅是指语文课内的阅读,主要还指大量的课外阅读。笔者在此课题研究中,每个班级以6人为一组,并将组内成员固定下来,每周的阅读课,由组长负责确定阅读内容,并由教师指导各组成员写好读书笔记,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观察日记。作文源于生活,我们身边每天都发生着许多的新鲜事。可惜有些学生对此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材可写的根源是不善于观察,要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的素材,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考,并随时随地用日记或周记的形式记录下来,做生活的有心人。为此,笔者在研究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和要求学生写随笔、周记等来引导他们积累生活素材。

二、作文解析时的小组合作

作文讲解,可以是写作前的指导,也可以是写作后的讲评。作文的指导和讲评同样重要,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可以灵活设计。下面笔者以作文课评讲“难忘_____________”为例,谈谈作文解析时如何运用小组合作。这是一个半命题作文,命题决定选材。教师首先让学生思考选材的要求有哪些。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切入点要小,要联系生活才能写出真情实感,要有一定的意义……”接着教师让学生自由拟题,并说说设想的写作素材,小组讨论交流。通过交流,学生所拟题目如下。

①难忘那一件事

难忘友谊

难忘挫折难忘苦涩

②难忘那场电影

难忘学校

难忘郊游难忘运动会

③难忘奶奶的叮咛

难忘那副羊毛手套难忘粗鲁的温柔

④难忘青石板小路

难忘雪夜的祷告之音

难忘粽子香……

在小组合作交流拟题的过程中,小组的每个同学其实都听到了6人的观点,这样他们写作的视野开拓了。老师的点拨指导建立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将题目分类,再由此指导。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所拟作文题目更具体、新颖,切入口小,写作记叙文容易在描写方面取胜。

三、作文评改时的小组合作

作文评改应改变教师一改到底,一切包办的老方法。教师要把批改作文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养成学生自己修改作文的习惯”,“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在作文评改的过程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作文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写作教学中,笔者尝试着按自评;小组合作互评;班级交流,教师复评的思路评改作文。

1.自评。学生自主完成,学生从审题、字数、书写、病句四项人手,自评自改作文。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作为读者和自己的作文对话,产生了新的情感体验。学生发现并审视自身不足,进而不断改进和提高。

写一件难忘的事作文篇4

从题面上来看,“那一幕,我难以忘怀”的范围限制非常具体,包括时间、地点、场景以及故事的主人翁,只选取某一时刻的画面。如“奥运会上的那一幕”“上学路上发生的那一幕”“我被挨打的那一幕”等等。“不可忘却的记忆”并不限制于某个场景,也可以选取某个时间段,或是几个场景串联,材料范围更宽泛。

内容重点的区别

这两个命题虽然都是围绕“不可忘记”来选材成文的,但是二者内容却有很大的差异。“那一幕,我难以忘怀”有两个着重点,一个是要突出题眼中的“难以忘怀”,也就是说那一幕的场景应该非常特别,非常感人的,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深刻感受。更重要的还是细化那个时刻,表现出“我”在“那一幕”发生后所产生的特殊心理感受。比如:

一个深秋的下午,我独自在街上散步。突然,我的眼前出现了@样的一幕:一个双腿截肢的中年人在地上爬着。他穿着破烂不堪的衣衫,脸上显得苍白而愁苦,他左手抱着一打报纸,脖子上挂着一个破旧的书包,沿着广场的花坛,不停地喊着“晚报,晚报”。他一边喊,一边在人们脚前爬行。

这是对街上一幕独特场景的特写,文章的重点是对那位残疾人的细节描写和形象刻画。

而“不可忘却的记忆”的着笔就不同了,它既可以是对多个生活片段的展现,也可以是一个完整的事件经过。写作中要注意这个事件给自己带来的影响――为什么它会导致“我”不可忘却,文章又是怎样来表现这个不可忘却的。如:

写一件难忘的事作文篇5

笔者以为,理论上,作文讲评课应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思维,以“培养学生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为引领,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实践中,讲评课不能搞形而上学,其核心是内容的研制,要从学生的基础和需要出发,精心研制讲评的内容和实施步骤。笔者认为作文讲评课的内容研制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拿什么讲”、“怎么讲”、“期望达到什么目标”。

笔者针对作文讲评课中教师重方法指导、轻学生反馈的现状,利用本届初三月考、期末考、中考模拟考中的学生考场作文,把批注阅读引进作文讲评的课堂,进行为期一年的实践。2010年中考,笔者实验的301、302班综合成绩分别位列年级第一和第二(共14个班级)。笔者以为批注阅读是走出作文教学高耗低效的一条捷径。批注阅读的主体是学生,对象是各场考试中的学生习作,目的是把握作品文理,落实“文感”;推敲语言技巧,提高“语感”;体味现实生活,触发“生活感”。

下面笔者谈谈初三阶段批注阅读运用于作文讲评课的操作方法和意义。

一、确定讲评内容,教有所依

作文讲评课的首要问题是“拿什么讲”。是以名家经验理论为主体,还是用学生作文为载体?这是能否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第一步。笔者以为讲评内容应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讲评的第一手材料要从学生作文中来,使教有所依。有些教师忽略学生考场作文的价值,仅以此为判定分数的依据了事。其实,考场作文是学生冥思苦想、精血诚聚而成,里面蕴藏着许多有价值的东西。教师要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整理、归类,把学生习作分为优等文、中等文和下等文。每次讲评课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1~2篇优等文、下等文作为讲评对象。由于实践处于尝试阶段,所以一年来笔者停留在对优等文的批注上。批注阅读进作文讲评的课堂,如果从初一开始,则可从批注优等文始,到批注下等文止,使学生从取他人之长到攻他人之短,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二、指导批注方法,授之以渔

作文讲评课内容研制的第二个重要问题是“怎样讲”。批注阅读可以使学生真正地入情入境,与作者、作品进行心灵对话。正是这种心灵的对话,在读写融通中培育学生对生活的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

批注阅读运用于作文讲评课主要包括两个步骤:批注和交流。为习作做批注,使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这一缄默知识得到了“外显”,就具备了交流的基本条件。

此处所讲之批注与阅读教学中之批注并无不同,然批注法运用于阅读教学,教师普遍停留在对学生“圈点勾画”这些批注符号的指导上,不惜时间地讲“用什么批注”,而对学生实际操作中至关重要的“如何批注”即“批注内容”却指导缺失,使学生批注时或无从下笔,或流于形式。笔者以为批注阅读重在告诉学生“如何批注”,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具体的、可以操作的批注之法,真正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笔者对批注之法主要提炼为“整体三问质疑”和“语言技巧质疑”。

“整体三问质疑”包括写什么(概括作品内容)、怎样写(分析作品结构)和为什么写(把握写作意图)。“整体三问质疑”主要是帮助学生准确地解读作品,架起学生走进作品的桥梁,为后面的“语言技巧质疑”铺路。学生只有准确地把握作品要旨,批注才有情感的立足点。

“语言技巧质疑”可以引导学生分层次进行。例如:从字入手,你认为作品中哪些字极富生命力,能起一字千钧的作用?从词入手,你认为作品中哪些词特别精妙?试联系语境来赏析。从句入手,你认为作品中哪些句子特别精彩?因何而精彩?从章入手,你认为作品最大的写作特色是什么?

如此设计,整体把握方向,局部落到细处,从整体到局部,便于学生操作,利于学生深入,使学生感到有章可循,批注时自然“胸中有丘壑”。

受课堂时间的限制,我们可以把这一环节作为作业提前布置给学生,这样可以使学生更细致、更深入地批注,也可以留出足够的时间进行成果交流。

三、交流批注成果,融通“三感”

多数教师在作文讲评课时重方法指导、轻学生反馈。教师满言堂,师生、生生缺乏交流,课堂气氛死气沉沉。批注阅读进作文讲评课堂之第二步——交流,既弥补以前作文讲评课之不足,又给学生展示批注成果提供平台,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使课堂呈现百花齐放的生机。

建立在学生书面批注上的成果交流,须同教师传授的“如何批注”之法相对应,口头交流应与书面批注一脉相承。下面结合月考作文《难忘那张脸》谈谈批注阅读第一次进作文讲评课课堂的交流成果和意义。

(一)把握作品文理,落实“文感”

“文感”是对作品整体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整体三问质疑”的“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写”帮助学生把握作品文理,交流进一步落实“文感”。

“写什么”?

生1:本文主要写了作者难忘一位云南老人的笑脸的故事。

生2(补充):本文主要写了作者难忘在天堂般的云南,巧遇一位满脸皱纹却有似弯月的笑脸、经营饭店却不收取“我”饭钱的天使般的纳西族老人的故事。

师:这两位同学有概括有具体,各有所长。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扣住了“难忘”二字,这两个字是文眼,看来作者选材时扣题很准确,而同学们概括也很到位。

“怎样写”?

生3:文章第①②段引出在云南与老人相遇的故事,并交代难忘,第一次点题。

生4(补充):第②段还写到“因离别而感伤”以及“她是我的天使”,所以我认为这两段在内容上暗示了下文是怎样一件事和怎样一个人。

师:很好,结构上点题、内容上铺垫。看来我们写文章用笔之处要关照内容和结构,我们读文章更是要多角度分析。起因、经过、结果呢?

生5:起因是第③段,写“我”独自漫步于古城小道,闻香而入一家朴素的饭店,巧遇老人。

生6:经过是第④⑤段,主要写老人带着不变的笑容为“我”做饭、和“我”聊天,想请“我”客不成就送我亲手制作的东巴纸。

生7:结果是第⑥段,主要写老人带着笑容目送“我”。

师:记叙文有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文章的条理就比较清楚。那么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为什么写”?

生8:我认为作者赞美了人性中的真、善、美,从文中作者称老人为“天使”可以看出。

生9:作品中写到“我们聊了很久”,“似乎没有任何民族与年龄间的代沟”。可见,作者要告诉我们,只要真诚以待,人与人之间可以跨越民族和年龄的界限,尤其体现了不同民族间的和谐相处。

师:这两位同学对《难忘这张脸》一文的立意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清代学者王夫之说:“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之众。”这里的“意”,就是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或主题,它对文章的高低优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考作文评分时“立意深”也是一等文的重要条件。

以上为交流批注成果的第一环节,使学生进一步把握作品文理,落实“文感”。同时可以帮助学生为后面的反观自己的同命题作文《难忘这张脸》“写了什么”即选材、“是怎样写的”即构思和“为什么而写”即中心思想作好铺垫。

(二)推敲语言技巧,提高“语感”

“语感”对应的是对言语和言语形式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批注用“语言技巧质疑”从字、词、句、章四个角度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技巧,交流则可以分成两块,先按段落逐段逐句从字、词、句进行择优赏析,再从章的角度赏析,提高学生的“语感”。

在课堂中引导学生推敲语言技巧,更好地感知语言,提高学生敏锐的感悟力,这是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思维活动。通过交流,进一步促使学生摸索语言规律,发现运用语言的钥匙,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智慧,使学生敏锐的表达力出现质的飞跃。

(三)挖掘作品价值,触发“生活感”

“生活感”对应的是对作品中的生活(间接生活)和阅读、写作时观照的自身生活(直接生活)的敏锐的感悟力和表达力。缺乏“生活感”就失去了灵魂,这样,学生即使阅读再多的名家美文、背诵再多的写作技法,也难以与作品形成情感的共鸣,更无法打动读者的心灵,所以笔者认为“生活感”是学生写作的翅膀,只有具有“生活感”的学生才能自由翱翔于写作的天空。

交流之第三步主要引导学生挖掘记忆中“难忘”之脸的价值,触发“生活感”。此环节教师须在课前从学生作文中选出一份选材尚可但缺少深度的下等文备用。上课时先让学生(包括备用下等文的作者)交流:现实生活中你“最难忘的那张脸”是怎样的?为什么难忘?文学作品中你“最难忘的那张脸”又是怎样的?为什么难忘?以此告诉学生,文章来自生活,直接生活和间接生活都是作文的源泉。其次以课前备好的下等文为例,引导学生对“这张脸”进行灵魂的追问、道德的理解、人性的思考,深度挖掘“这张脸”背后的价值所在(难忘的深度原因),可教师设疑,可学生辩论,以掀起学生情感的波澜,使他们倾听自己心灵的声音,触发他们的“生活感”。

四、反思自己的文章,以改促进

通过课前批注和课堂交流,此时学生对上次作文已经获得了重新认识。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把从讲评课上得到的有效信息转化为自己的写作经验呢?笔者以为让学生课后反思自己的文章,以修改促进步,是写作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的保障。

修改时学生可以参考批注之法,先用“整体三问质疑”反思自己的作品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写,审视自己的作品选材是否准确、立意是否深刻、布局谋篇是否合理。再用“语言技巧质疑”反思自己的字、词、句、章:我的哪些字可以进行修改,使其更富生命力,能起一字千钧的作用?我的哪些词可以修改得更精妙?我的哪些句子可以修改得更精彩?怎样改才能体现我的写作特色?

写一件难忘的事作文篇6

一次难忘的经历

我的一生中有很多的第一次,比如:第一次撒谎,第一次不写作业,第一次挨打,第一次受到教训,第一次做饭……但是,今天的事让我久久不能忘记。

我马上就是6年级的学生了,我的妈妈为我订了本,我就早早的上学去了。到了学校,同学们正在朗读课文,我拿下书包,准备找语文书。我翻过来翻过去,就差没把书包里的书倒出来了。可是我怎么也找不到语文书,我想:“这可是我从小到大第一次忘带书啊,是不是我的妈妈看我的书忘还了我啊?嗨,自己没带书关妈妈什么事啊,还可能是我忘带书了!”我只好可同桌看一本。嘿,这个我平时都称为“可恶的同桌”的人,今天也有善良的一面啊,借给了我书。读书的时候,我的头都不敢抬起来了。老师来了,我只能看我同桌的书,头也没抬起来,朗读的时候,我的声音越来越小了。老师终于发现了我,点名让我站起来,说为什么不带?我低着头,没说什么,老师让我罚了我,让我站一节课。后来的老师让我们背写的课文,因为这件事我也没写好,好几个错别字都错了,还有落下的语段也有几个错了。我心想,我以后再也不忘带书了。

这个教训令我终身难忘。

写一件难忘的事作文篇7

阅读《晶莹的泪滴》,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情感冲击力,同时很能激发我们深思、回味以及自我反省。作品是实先生对“近40年前”一件往事的追忆。文章叙及的那件本可表情淡漠、公事公办、三下五除二就搞定的事,却让女教师费了一番踌躇。在这一事件中,一个最不应负责任的“年轻职员”却成为尽最大努力避免学生流失的守护神。正因为如此,她才给“我”留下刻骨铭心的印象,让“我”近40年来念念不忘――难忘她不肯轻易出具休学证明的坚持,难忘她追着送出校门的叮嘱与不舍,更难忘她因“我”辍学而流出的“晶莹的泪滴”。

文章在组材上的过人之处在于抓住了最能表现人物精神的“晶莹的泪滴”这一细节。在实写女教师的眼泪之前,文中有一段对她的眼神的精彩描写:“我看着那双滋浮着忧郁气息的眼睛,忽然联想到姐姐的眼神。这种眼神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的心平静下来,足以使任何被痛苦折磨得心力交瘁的灵魂得到抚慰……”这里,作者写出了自己对老师的眼神的感受。读懂了这段话,我们就能很容易理解那女教师为“我”的辍学遭遇而流的泪,也是她为自己的爱莫能助而流的泪。那是她的同情之泪,是她善良美好人性的显现,是纯洁真挚情感的自然流露。她的泪使“我”感受到了爱的强大力量,并将这种情感转化为滋养自己生命的精神泉源,成为一个富有良知、同情弱者、关注人类命运的人。而在实写女教师的眼睛时也十分细致:“我抬头看她,猛然看见那双眼睫毛很长的眼眶里溢出泪水来,像雨雾中正在涨溢的湖水……”融情入文,细加描摹,并辅以恰切的比喻和生动的侧面衬托,既扣题点题,又刻画了人物形象,并为结尾处的抒情做好铺垫。

文章的另一个特点是善于深化题旨、催人反思。文章结尾写道:“我今天终于把近40年前的这一段经历写出来,对自己算是一种虔诚祈祷。”“我”为什么要“祈祷”?联系全文尤其是“在各种欲望膨胀成一股强大的浊流,冲击所有大门、窗户和每一个心扉的当今”这一背景,我们便不难理解:“我”之所以“虔诚祈祷”,是因为女老师的泪珠体现了人间真情挚爱,给“我”留下了深刻记忆,成为“我”人生的前进动力;“我”也希望像女老师一样,保持一颗真诚善良的心灵;同时,在这样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我”非常希望我们的民族也受到这种精神的滋养。

写一件难忘的事作文篇8

被一只“癞蛤蟆”打败

在《中国汉字听写大全》《汉字英雄》这两档汉字听写节目中,一些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率很高的词却难住了参赛选手和电视观众。如“癞蛤蟆”一词可谓妇孺皆知,几乎不会有人念错,可是却只有30%的人在听写大会上写对了这3个字;“间歇”这个词在生活中很常用,但听写错误率竟高达40%。而更多的,如“貔貅”“簸箕”“桀纣”“甄”“挑衅”“犒赏”“东施效颦”“一瘸一拐”“瓮中捉鳖”等稍显复杂的词,能写出的人就更少了。

八成多大学生曾“提笔忘字”

大众网曾在山东省聊城大学随机采访过100名大学生,其中有86名大学生承认自己曾“提笔忘字”,其中表示经常“提笔忘字”的有13人。但他们认为,这并不能证明自己对汉字掌握得不好。

有大学生表示,明明很简单的一个字,自己有时候会莫名其妙地忘了该怎么写;有时候明明写对了,却越看越觉得不像。还有一部分大学生表示,平时一些较复杂的字,如“喷嚏”“璀璨”“罄竹难书”……真心写不出来。在课堂上做笔记,忘了字怎么写,只好先写拼音。还有的大学生在写字时把近义词、同音词混淆,如“品位”“品味”,往往用错。

作家、老师都远离书写

有调查结果显示,现在有近43%的人基本全用电脑写字,另有43%的人因工作会手写,但这些人所指的手写主要是指签名、写几行字和填表格数据。绝大多数人平时已不太用笔写字。

不要说普通人,就是人们眼中的“文字工作者”也在疏远手写文字。网络自不用说,像慕容雪村、当年明月、鬼马星这些网上出名的作家一直都是用电脑写作的。即使是传统作家,坚持手写的也属凤毛麟角,“自己平时写诗的时候用笔和用电脑写都有,但会比较多地用电脑写。”著名诗人横云说。而在高校,几乎所有老师都利用电脑撰写论文,如用手写还需二次誊抄,不仅麻烦还不利于修改。手写的录入方式跟电脑打字比起来确实更为费时费力,因此键盘上的“敲字如飞”也就逐渐代替了一笔一画的汉字书写。

溯源・传统汉字为何遇冷

e时代电脑手机的普及

在不少专家学者眼中,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冲击是汉字书写遇冷的首要因素。《人民日报》也指出,新技术的确给古老的汉字艺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美国学者杰茜卡・贝内就曾把电脑称为“手写体的诅咒”。因汉字象形表意的文字结构十分特殊,电脑输入对汉字手写的冲击尤为严重。如今,通讯,有电话、手机、电子邮件;写作,基本上靠电脑;办公,大多已做到“无纸化”……凡此种种,决定了书写的地位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越来越低,以致无足轻重。

但同时我们应该看到,将汉字手写危机的尴尬完全归因于新技术,乃是推脱我们自身传承文化的使命与责任。因为无论电脑怎么发达,它也只是一种技术、一种工具。把汉字书写危机单纯地归罪于电脑,无异于喝酒伤肝归罪于杜康,走路扭脚归罪于马路。

中小学忽视手写教育

近年来,在许多发达地区,中小学生汉字书写量大大减少,学生们平时完成许多作业,动辄递交打印稿;许多老师也喜欢采用多媒体教学。此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在语文学习中,考试时选择题的题量较大,真正需要学生书写汉字的题型越来越少;而像多年前深受学生们喜爱的书法课、练字课,更是几乎绝迹于课堂。

这种忽视手写教育的行为长此以往,势必严重影响学生们对汉字的认知和记忆。古人云,“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拼音输入法的冲击

近年来,中国社会充斥着过多过滥的拼音文化快餐,可谓“拼音风行,汉字式微”。因为英语是拼音文字,拼写单词的过程就是书写的过程。而在使用键盘拼写汉字时,其笔画顺序与字形构造被拼音取代。用拼音的方式书写汉字,很难体会其本身的词汇意义和文化魅力。提笔忘字,看似是忘记了笔画,实则是忘记了这些笔画背后的文化。

美国《洛杉矶时报》曾在2010年就报道过:中国大陆民众由于使用罗马拼音来撰机短信或在计算机上打字,取代传统的一笔一画汉字书写,因此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发现,他们已经忘记如何用笔书写汉字。不仅如此,我国的小学语文教育,更是过分抬举拼音的功能,不问青红皂白,强按牛头喝水,拔苗助长,强制学童一律学拼音,不但使之负担沉重,而且疏远汉字。某种意义上说,“汉字危机”可以理解为拼音文化的扩张。

观点・如何寻回汉字的荣光

恢复发扬书写文化

现在亟须在全社会倡导书写文化,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了解汉字,感受书写的魅力和汉字一笔一画间的意蕴。汉字是表意的,包含着许多中国文化的核心。手写汉字是接触中国文化核心的重要方式,因此必须要接触手写汉字,感受汉字。汉字文化的普及和开发需要多方的努力,这就需要社会上多开一些具有公益文化性质的汉字书法课和讲座,把书写文化恢复起来,尤其是大众文化媒体,应该多设置传播汉字文化的节目。

―――节选自《光明日报》

规范中小学汉字教学

重拾汉字之美,仅仅依靠文字测试节目的火暴来激发我们对汉字书写的兴趣还远远不够,化解“汉字危机”,首先应当关注中小学汉字教育,当务之急需要做好一件事,那就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规范中小学汉字教学行为。写字、练字的使命在学校里就该完成,因此学校要重视这方面的教育,尤其是大学生,无论是作业、笔记都应该手写,少用电脑。此外,键盘时代的高效与用笔书写的乐趣,并非是“二选一”的关系。在速度和效率面前,我们大可以使用键盘,但在不需要过于追求速度与效率的时候,我们能否拿起久违的笔,写一封信、题几句诗,这不仅是对中华汉字文化的一种传承,或许更是一种获得温暖与真诚交流的方式。

―――节选自“中国广播网”

用一封家书重拾汉字之美

钱钟书习惯给自己的孩子写家书,这是一种很好的家庭教育方式。家长可以每个星期给子女写一封书信,并让他们回复一封。这就是一种非常有效地、直接地锻炼家长和子女汉字书写水平的方式。文化的承担者是个人,要提高全民汉字水平,就应该先明白为什么会造成今天这个局面,从自己开始,共同转变观念,重视汉字学习。

―――节选自“新华教育”

把汉字书写落到实处

提笔忘字逐渐演变成了大众的一种通病。用进废退是事物发展的趋势,但汉字的书写和汉字本身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载体,却是我们不能忘记和荒废的。我们提倡一些用人单位要求应聘者投递手写的简历,这或许能让汉字书写这回事被更多的人重新重视起来,展现我们悠久灿烂的文化文明。

写一件难忘的事作文篇9

一件让我难忘的事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许许多多的事情我已经想不起来了,但唯有那件事却一直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它时时提醒我怎样做人。

那是一个星期天,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作文,这篇作文不但难写,而且老师也催得很急。看着作文题目,我一时又不知道写什么才好。我左思右想了很长时间,还是没有一点结果。时间一点一点地过去了,可是我的作文本上还是一个字也没有写出来。这下,可把我愁坏了。如果不写吧,肯定要挨老师的批评;写吧,自己又写不出来。这可怎么办呢?我看看家里,就我一个人,妈妈爸爸都不在家,我心里萌生了抄袭的念头。于是我找来几本作文书,一个一个地找起来。忽然我眼前一亮,呀,这不是我需要的那篇作文吗?我偷偷地看看四周,家里静悄悄的,还是没有人。我想:没关系,我就抄这一次,老师是不会知道的。又没有人看到,况且,谁叫老师催得这么急呢?不然,怎么向老师交差呢?想到这,我便拿起笔,匆匆地抄了起来。

可是不知道怎么回事,越向下抄,我的心里越不是滋味。一种羞耻感越来越强烈地占据着我的心灵。我想起了老师给我们讲的孔子的话:“人无信不立”。做人要诚实守信,不讲信用、不诚实的人是没法在这个世界上立足的。我的脸火烧火燎的,于是我把抄了一半的作文撕下来,丢进了垃圾桶里,重新坐下来认真思考。

虽然那次我没有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我也不觉得羞耻,因为我做到了诚实守信。这件事一直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让我永远难忘!

写一件难忘的事作文篇10

关键词习作训练小学生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1创设和谐的作文情境,让学生――“自我表现”

《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提出了这样的要求:“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是作文教学的第一步,也是培养学生习作个性化的前提。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个学生的内心世界是独特的,世界在他们心中是丰富多彩的。因此,教师在指导作文时必须创设和谐、宽松的写作情境,让学生――“自我表现”: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用自己的心体验生活,用自己的手描绘多彩的人生。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写作内容、构思和个性语言,形成有个性的作文。创设情境首先要营造宽松氛围,让学生感到写作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教师从学生最感兴趣的地方入手,激趣导入,给学生一个思维可以自由驰骋的空间,让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为。如写作文《假如我会克隆》,教师抓住本单元训练重点:如何收集和整理材料。几天前就让学生设法想方收集有关克隆知识材料,并让学生在“口语交际”课上畅谈“假如我会克隆”,相互交流讨论。在这样的基础上,作文课上,让学生展开想象,把自己克隆什么说给大家听,看谁的想法最奇妙。“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争先恐后,兴趣盎然,把自己美好的愿望寓于幻想的克隆技术中。先说后写,写起来得心应手,有的学生从患绝症的亲人写起,说要克隆人类各种器官,挽回生命,让人们永远健康;有的同学说要克隆濒临绝种的珍稀动植物,让地球更加丰富多彩……各具特色,情真意切。其次要创设实践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习作乐趣。作文教学个性化,就必须树立大语文观,改变作文教学以课堂为中心,以课本为中心的封闭状况。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走向社会,去实地观察、体验生活,“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作素材。”如组织学生参加社区公益活动,开展社会调查实践活动,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等等。不同学生的不同体验和感受,必然产生个性化的作文,当这一切化为语言时,“溪水自然活活泼泼地流个不停”。

2拓宽无限的写作时空,让学生――“自作主张”

作文教学的过程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水平与学生的写作能力辨证统一的过程。教师应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让学生――“自作主张”,轻松自由地写作文。(1)自主拟题。自由拟题是学生比较喜欢的习作方法,学生脱离了文题的束缚思维就活跃起来,便能从个人角度去看世界,想问题。(2)开放时间。承认个体差异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生活空间和认知水平,如果把作文教育囿于课堂的四十分钟,这势必割裂了作文教学的系统性。所以我们应打破传统观念,把一次作文看作是一次不断反复的心灵体验过程。(3)开放空间。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哪里有生活,哪里就有习作的广阔空间。古今中外,天文地理,无一不是作文的素材。所以教师应有目的地、有计划地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走向生活体验,走向社会搜集,树立“大语文”教育观,走一条“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作文教学之路。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写作文,“自作主张”地叙述印象深刻的事,记难以忘怀的人,抒发自肺腑的情。

3鼓励创新的表达方式,让小学生――“自我作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