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读后感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49:12

入木三分读后感篇1

【教学设计】:

一、初识《诗经》(出示):

同学们,知道《诗经》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我国诗歌文学的源头,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共计305首诗歌,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称“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颂”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二、朗读《木瓜》(出示)

我们这节课要学的《木瓜》选自《诗经》中的“卫风”,是卫国诸侯管辖地域内的乐曲,就是卫国的地方乐调。(一起读文题)

1.出示诗歌(带注音):自读诗,正音

2.指名读,正音

3.屏幕出示标记,师范读,生竖起耳朵仔细听,发现标记的意思,师点拨:

!(入声字、短促)

――(平声字、延长)

出示:平长仄短押韵长

4.按这样的方法自读,指名读(三人依次读三段)

5.齐读

三、理解诗意

读着读着,你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1.出示“木瓜、木桃、木李”的图片,它们都是――(植物的果子)

2.出示“琼琚、琼瑶、琼玖”三个词,齐读词,观察:有什么发现?(斜玉旁,都是指美玉)

出示图片,师介绍:古代,人们佩玉是有讲究的,尤其男子腰间佩玉。玉是他身份地位的象征,洁白无瑕的玉为上等美玉,有裂缝和杂质的玉品级就要下降了。

3.出示诗中字词的注解:投:赠送;报:回报、报答;匪:非,不能。(指名读)

4.把字义送进诗,理解就不难了,师述:你将木瓜赠送给我,我拿琼琚作回报,无以为报,我会永远与你相好。出示第一段注释,齐读。

5.指名生解释第二段,第三段,出示注释,齐读

6.出示“果实”与“美玉”:你送给我――果子,我回报你――美玉,对比看看,你发现什么问题了吗?(所赠事物价值并不对等)

7.小组讨论:既然不对等,那为什么还要这样做呢?这样回报究竟想表达什么?学生很快得出答案:确实,投之以桃,报之以李,送与收基本对等就是一种礼尚往来,有个成语就叫“投桃报李”,就是懂得感恩的表现;而这里回报更多,报之以最贵重的东西,足以说明对这份情意的看重,把他人送来的情意看得如美玉一般贵,甚至觉得这样也不足以表达感激之情,说“匪报也”,这表现的是对他人情意的珍视。“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四、吟唱《木瓜》

1.其实,《诗经》每首诗背后都有一个故事,这首诗也不例外。出示汉代《毛诗序》:“《木瓜》,美齐桓公也。卫国有狄人之败,出处于漕,齐桓公救而封之,遗之车马器物焉。卫人思之,欲厚报之,而作是诗也。”指定学生来读。

师介绍故事:春秋时,各国争雄。当狄国较卫国强大,将卫国打败,卫国国君沿通粮河道而逃,被齐桓公相救,并封之以地,赠之以车马器服等。卫国人十分感激,于是作歌曰――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事实上,卫国君此时无力相报,只是表示永远与齐国相好之意。所以他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卫国与齐国结成联盟。《诗经》中说:《木瓜》,美齐桓公也!即传颂齐桓公的美名,《木瓜》在卫国百姓中广为传唱。(出示全诗,播放歌曲《木瓜》)

2.歌曲很美妙,我们给诗谱谱曲,就能像这样唱出来。师生回忆四声,一起谱第一段的曲(在字上以四声做标记),师示范吟唱第一段。

3.曲调是跟音律走的,依字行腔,依意行调,依照这方法,做手势自学二三段。指名吟唱。想试试吗?(配乐齐吟唱)

4.出示文字:投我木瓜,报之琼琚,匪以为报,永以为好!

是啊,句式错落,一唱三叹,音韵悠长!这首《木瓜》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情意的美好,还让我们感受到音韵的美妙!

五、背诵《木瓜》

孩子们,从朗读、诵读到吟唱,你们记住这首诗了吗?谁能试着填一填?

1.出示:投我以(),报之以()

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出示:()木瓜,()琼琚。

(,!)……

3.你怎么一下子背出来的?是啊,句式相同,很容易吟唱,想表达的是――(对他人情意的感恩)

4.齐桓公在卫国公身处困境时赠予车马,卫国人为什么不吟唱“投我以车马”,而要吟唱“投我以木瓜”呢?

老师查了资料,有一种说法是:有木,有树,才会有瓜,瓜中有籽,又可长成树,有树又长成瓜,如此生生不息。卫国人吟诵《木瓜》就是想世世代代铭记当年的恩情,木瓜是浓浓情意的象征。

5.创设情境带生反复吟唱:卫国君身处困境时,幸运地遇到了齐桓公,齐桓公不仅救了他的命,还赠送给他兵器衣物,卫国君心中满怀感恩之情,

当卫国公吃木瓜时,他一定会轻轻地吟诵――

当他拿着木桃时,他忍不住吟诵――

当他从树下拾起木李,他会大声吟诵――

六、深化拓展

1.卫国君啊卫国君,你是在感激送来的礼物吗?

原来是珍惜别人对你的恩情,铭记这份情意啊!孩子们,当别人对你有恩时,当别人对你好时,你要对他说:“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2.学习赠送礼仪:

古时候,赠予的言行是非常讲究的。出示《礼容》,齐读:足容重,手容恭,目容端,口容止,声容静,头容直,气容肃,立容德,色容庄。

??起立,跟老师学习做动作:脚站稳,双手交握于胸前,女孩右手在外,目视前方,保持安静,站姿端正,神情严肃。赠礼或受礼时,双手从胸前送出去,还回到胸前,当表示非常感谢时,要双手高举齐额,作揖,女孩微微屈膝。

3.出示全诗,配乐,配动作吟唱《木瓜》。

七、布置作业

感恩是种美德,礼仪是种修养,它可以让我们的言行举止更优雅。

出示作业:

1.吟诵(吟唱)《木瓜》;

2.读《诗经》,选择喜欢的篇目试着吟诵。

注意吟诵方法:平长仄短押韵长

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次吟唱《木瓜》,感谢你们,也感谢听课老师陪伴我们度过这段美好的学习的时光。(起立,向后转,目容端,色容庄,大方吟唱。)

【教后反思】

课堂在悠悠的吟诵声中结束了……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眸,听着他们动情的吟诵,我感受到了古典文化的无限魅力。

在当下大课程观的引领下,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择,应当有更宽的视角,有更高的敏锐度。《诗经・卫风・木瓜》不是教材中的内容,但它兼顾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时代精神的需要。让孩子们大量地与我们的经典“邀约”,他们的视野就会更开阔,他们的感受就会更敏锐,他们的思维就会更深刻,他们的才能够拥有更为扎实的语文素养……

入木三分读后感篇2

教科版组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学会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沁人心脾”“馋涎欲滴”等关键词语的意思并尝试在生活中运用。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知文意,并学会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体会细节描写表现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4.培养学生边读边思、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读书习惯。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体会文章中每一个细节描写中体现的信任与被信任的喜悦。

教学理念:

1.探究式阅读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以“聚焦细节,感悟信任”为主线,力求充分尊重学生的探究需要,为学生创设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的情境。

2.对话式阅读教学理念。以“读“为载体,让学生在广泛而深入的读书活动中与同伴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教学过程:

一、蓄情: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见过小木屋吗?在哪见过?

生:我在公园里见过。

生:我在野外见过。

…………

师:小木屋一般都坐落在郊外,它远离城市的喧闹,会给人一种朴实的感受,一座小木屋如果坐落在人间仙境般的桃林中,一定会更温馨,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桃林那间小木屋。(板书课题。)

【此处的交流,既为学生搭建了口头表达的平台,又激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为下文学习埋下伏笔。】

二、入情:自主阅读,初知信任

师: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难读的词句做上记号多读几遍。

出示词语:

茂盛的野草醒目的告示黄色的桃子红色的箭头大红漆

一道木栅栏一个小木屋一张木桌几只竹篮一张纸条

茂盛的桃树沁人心脾馋涎欲滴跳跃欢吠朴实纯洁

(指名朗读词语,正音,学生齐读。)

师:上面的15个词语中,你认为哪几个词最有价值?抄写在听写本上。(生书写。)

师:谁能试着用上你选用的这几个有价值的词,说说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生:作者在告示牌的指引下,来到了桃林那间小木屋。后来又在两条狗的引领下,来到了茂盛的桃树,亲自采摘桃子并自觉把钱放在纸箱里的事。

…………

师(小结):这就是故事的主要内容。我们通过抓住关键词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基本读懂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这一检查预习的环节,通过有效重组词语,浓缩文本精华,多层次、多角度带领学生反复触摸文本。从而丰富词语的内涵,借助这些关键词讲述故事主要内容,实现语言与思维的同步发展。】

三、动情:聚焦细节,感悟信任

师:木屋还是那间小木屋,为什么作者在离开的时候会久久地注视着那间小木屋?小木屋有什么特别之处?在文中找一找相关的语句,用“波浪线”画出来,然后和伙伴之间交流一下。

【本环节紧抓“小木屋究竟有什么特别之处”这个核心问题统领全课。通过引导做批注这样的方式,让学生在静思默想中对课文有了进一步的整体感悟。读后让学生自由组合、自主学习、集思广益,采用自学讨论、汇报交流的形式,进行开放性的研究学习,使学生受益匪浅。】

板块(一):聚焦“红色的箭头”

师:当作者行不到1千米时,是什么为我们指明了方向?

生:红箭头。

师:当我们在泥石小路行驶不知去向时,什么又出现了?

生:红箭头。

师:每当我们失去方向时,什么又出现了?

生:红箭头。

师:谁来读读这段话?

(幻灯出示:从公路拐过去不到1千米,路边出现了一块醒目的告示板,板上画着黄色的桃子,红色的箭头向右指。我把车开上右边的泥石小路。汽车往前又开了一会儿,一个红色的箭头又把我带向野草茂盛的小路。总之,每当转个弯,眼看就要失去方向时,红箭头就又出现了。)

师:一次又一次的红箭头,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哪些词带给你这样的感受?圈一圈,画一画。

生:我从“每当……就……”中感受到木屋主人很细心。

生:我从“醒目”中感受到木屋主人像火一样热情。

师:读出你的感觉!(多种形式的读。)

师:信任来自园林主人热情的箭头。(板书:箭头。)

【这是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一段话,文中多次提到红箭头。这是桃园主人真诚待客之始,每当客人就要失去方向时,红箭头就会出现。本环节一次次地追问引读,使学生一步步地明白是红箭头把客人引到了桃林,感到红箭头对客人找到桃林的重要性,从而体会桃园主人对客人的真诚信任之情。】

板块(二):聚焦“篮下的纸条”

(幻灯出示:屋前有一张木桌,桌上搁着几只竹篮,篮下压着一张纸条,上面写道:朋友,欢迎您。每篮桃子5元钱,请自己摘,然后把钱放在篮子里。祝您愉快!)

师:把“然后”换成“一定”读一读,感受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1:不好,有强迫的意思。因为这样就不信任来买桃子的人了。

生2:“然后”这个词语更好,更体贴。

师:我们抓住了一个细节,感受到了主人的什么?

生1:热情。

生2:“朋友,欢迎您。”欢迎是热情,“您”是尊重。

生3:“祝您愉快!”看出主人热情。希望来人喜欢这个地方。

生4:“5元钱,请自己摘……”不管摘多少都5元,大方。

师:把你的感受放入字里行间,读一读。

(1)有礼貌的桃林主人好像对我说――(生读)朋友,欢迎您……

(2)热情的桃林主人好像对我说――(生读)朋友,欢迎您……

(3)信任的桃林主人好像对我说――(生读)朋友,欢迎您……

师:桃林里没有主人,那一张纸条就是约束;桃林里没有秤,那竹篮就是唯一的计量容器;桃林里没有收银台,那箱子就是装钱的工具,这一点一滴无处不显示出桃林主人对“我”的信任。所以作者说――

生:(接读)在那儿,我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师:所以汽车往回行走十几米――

生:(接读)我不禁停住车,再一次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桃林,那间小木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

师:信任来自桃园主人温馨的纸条。(板书:纸条。)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言语,一定要让“词深入到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此环节通过换词品读的方式,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让孩子们真切地感知文本内涵,走进人物的内心深处,体验到桃林主人对客人的信任之情。从而让学生从词语中读出厚度,读出情味,感受语言魅力,培育人文情怀。】

板块(三):聚焦“欢吠的小狗”

师:你还从哪些地方看出小木屋的与众不同?

生:第四自然段“小狗”,小狗遇到陌生人是“狂吠”,而文中却是“欢吠”。

师:老师发现你把读书和生活联系起来了,很好!“那两条狗看着我,在我身边走来走去。”这里的“看”读一声,还是读四声?

生:读第四声,如果是第一声的话,就失去信任感了!

师:我们发现小狗不是看家护院的,是训练有素的。所以说作者说――

生:(接读)在那儿,我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师:所以汽车往回行走十几米――

生:(接读)我不禁停住车,再一次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桃林,那间小木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

师:信任来自桃园主人训练有素的小狗。

【本环节紧紧抓住“欢吠”和“看”,通过联系生活、辨析比较引领学生感悟来自动物的信任,体现了第二学段的目标要求。整个学习既有学法的收获,又有情感的共鸣。】

板块(四):聚焦“熟了的桃子”

师:让小狗带领我们一起走进桃林吧!(幻灯出示画面)请像老师这样,摘一个桃子放在手心里,使劲闻一闻,你感受到了什么?再想一想,像老师这样,(闭上眼睛,深深地闻一闻)香味到哪了?

生:我感受到神清气爽。

生:我觉得香味都钻到我的心里了。

师:这就是――沁人心脾。

师:那你们能根据“涎”的偏旁猜猜“涎”是什么吗?

生:口水。

师:把眼睛闭上,想象一下,你现在手中就有一个又大又红的桃子,想吃吗?馋吗?什么感觉?

生:流口水了,馋涎欲滴。

师:所以“馋涎欲滴”就是想吃的都要流口水了。有时解决一个关键字,再联系生活,整个词语的意思就解决了。看看这些又香又甜的大桃子(出示图片),带着这种感觉读读句子。

师:所以作者说――

生:(接读)在那儿,我得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被信任的喜悦。

师:所以汽车往回行走十几米――

生:(接读)我不禁停住车,再一次回头,久久地注视着那片桃林,那间小木屋,那张木桌和那道木栅栏――一个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

师:信任来自桃园主人训练有素的小狗。(板书:小狗。)

【先看一看桃林,再闻一闻桃香,闭眼感受它那“沁人心脾”的香味,使得“馋涎欲滴”与“沁人心脾”两个词语在体会和感悟中植入了孩子的心灵,提升了情感。既淡化了说教的指导,又使知识目标、情感目标落实得更加高效而无痕迹。】

四、移情:关注表达,深化信任

师:愉快的旅程就要结束,汽车往回走。我们就要离开了,最使你难忘的是什么?

生:那红色的箭头、那间小木屋和那道木栅栏。

生:一个个又大又甜的桃子。

生:那可爱的小狗,还有那张桌子。

师:我们忘不了主人为我们精心留下的小纸条,也忘不了那间小木屋,更忘不了主人的――

生:信任!

师:让我们带着这份信任和喜悦,齐读最后一段。(配乐)你想对桃林主人说些什么?给主人写留言条。

生:你好!虽然没见过您的样子,可是您的细心周到、您的淳朴纯洁深深地留在了我的脑海!那醒目的告示牌、红色的箭头、欢吠的小狗、篮下的纸条无不给了我们充分的信任。再次谢谢您!

生:你好!来到您的桃林,仿佛走进了人间仙境一般;走进您的小木屋,犹如走进了自己的家。桃林里,没有您的看护,没有收银台,有的是无限的信任,这是多么朴实而又纯洁的地方。我还会和家人再来的!

师:课文快要结束了,老师带给大家一首小诗,师生配合读。(和着音乐,读出诗味。)

师:信任如一缕阳光,

生:折射出暖暖的关怀。

师:信任如一阵清风,

生:吹来了深深的友谊。

师:信任如一杯牛奶,

生:浸润着浓浓的思念。

入木三分读后感篇3

知识与技能:反复诵读,背诵全诗;体会排比等手法的表达效果和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复述等方式,把握诗歌的情节,认识木兰的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古代巾帼英雄的形象,学习劳动人民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赏析木兰的英雄形象;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有哪些?

学生回答:穆桂英、梁红玉、红娘子、花木兰等。

我国古代确有一位女英雄——花木兰,她女扮男装,替父从军。千百年来,她已成为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形象,她的艺术形象还被美国迪斯尼公司搬上银幕。今天我们来欣赏这位女英雄的飒爽英姿。

二、背景解题

《木兰诗》又叫《木兰辞》,是北朝乐府民歌。这首民歌可能产生在后魏,形成于民间,经后代文人加工润色,成为我国古典诗歌中一首脍炙人口的优秀诗篇。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

《乐府诗集》是一部完备的乐府歌辞总集,其中的民歌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分南歌、北歌两部分,北歌即北方民歌,题材广泛,格调雄劲、热烈、质朴。

三、诵读诗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勾划出不认识的字,并注意教师朗诵时的断句和节奏。

2.识记生字。教师重点强调:“十二转”的“转”zhuàn、“可汗”kèhán等。

3.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对字音,读准句读。

4.疏通文义,质疑释疑。

5.学生分组开展诵读比赛。

四、整体感悟,走近木兰

1.这首诗叙述了什么故事?

明确: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

2.请学生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复述木兰故事。

3.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与结构。

依据故事发生、发展、结局的几个阶段,诗歌可分为哪几部分。

明确:

第一部分(第1-3段),交代木兰从军缘由,叙述出征前的准备、征途中的见闻。

第二部分(第4段),写木兰万里出征,十年转战凯旋的经过。

第三部分(第5-6段)写木兰请求还乡,和亲人团聚的情形。

第四部分(第7段)以兔为喻,赞美木兰。

五、品读探究,走进木兰

1.人物赏析:

你觉得花木兰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你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看出?同座位交流。

明确:

(1)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勤劳孝顺。

(2)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深明大义、忠孝两全。

(3)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勇敢坚强。

(4)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不慕荣华,愿过普通百姓生活。

(5)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机智、谨慎。

总结木兰形象特点,板书:深明大义、果敢坚强、英勇善战、不慕名利、谨慎机敏。

诵读并体会木兰的形象。

2.写法探究:

(1)第3自然段为什么不在一个地方买齐东西?这样写繁琐吗?

(2)文中哪些句子描写她踏上征途和途中的感受呢?

(3)第5自然段写木兰辞官还家,运用哪些修辞手法,表现木兰什么样的情操?

(4)第6段写木兰回家与亲人团聚,采用什么修辞手法?表现她怎样的心情?

(5)结尾附文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全诗结尾以兔作喻的原因是什么?

(6)这首诗在叙事的详略上有什么特点?为什么这样安排?

讨论明确:

(1)不繁琐。①渲染战前紧张气氛,表明战事紧迫。②表现木兰准备从军的繁忙细致和出征前的急切。③这是乐府诗常用的铺陈写法。

(2)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运用夸张,写出木兰功劳之大,天子赏赐之多。木兰辞官不就,表现她不图功名利禄,向往和平劳动生活的高尚情操。

(4)排比,渲染了木兰一家人团聚的欢乐气氛,表现了木兰回到家中的愉快心情。

(5)结尾一段用兔比喻,说明在“十年征战”的生活中,识别不出木兰是女郎的原因,赞美木兰的机智谨慎。木兰在艰苦的战斗生活中,不但巧妙地隐瞒了自己的女子身份,而且能同男子一样英勇无畏,为国立功,一个聪明勇敢的女英雄形象,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6)从军缘由――详写;出征前准备――详写;关山飞度——详写;沙场征战――略写;凯旋辞官――详写;家人迎接――详写;木兰改装――详写。

这样写,(内容上)突出木兰的儿女情态,丰富木兰的英雄性格,使人物形象真实感人。(结构上)详略得当,使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诵读并体会诗歌的写法。

六、体验交流,分享智慧

任选下面的一个话题,先小组内部讨论,再全班分享。

1.试想你是木兰姑娘,说说自己替父从军前后内心的想法。

2.假如你是英雄木兰,说说自己的十年征战生活。

3.假如你是木兰的亲人,相别十年,如今见面会说些什么呢?做些什么?

七、拓展延伸,练习巩固

(1)诵读与背诵课文。

(2)完成想像作文:《木兰到家第二天》

板书设计

深明大义巾

木果敢坚强帼

兰英勇善战

入木三分读后感篇4

我第一次在《花木盆景》上发表的短文是1988年4月号上《龟背竹的扦插育苗》,此后不断给贵刊写稿、投稿,也有一些有关花卉、盆景的“豆腐块”文章相继发表。2000年2月起,应邀为贵刊《读者来信》栏目回答问题,一直坚持了数年,有关文章在2005年编辑成《花卉专家门诊》一书,由湖北科技出版社出版,后在台湾大展出版社出版繁体版。2007-2010年间,相继在贵刊开辟了《花卉病虫害播报》、《花卉主要常见病虫害的诊断与处方》、《花卉疑难杂症诊断》、《花卉医院》等专栏;2011年以后,尽管由于工作负担太重,推掉了专栏文童,但始终割舍不掉对《花木盆景》杂志的那份情真意切的关爱,只要有可能还是挤出时间为其写稿。

三十年来,由于不间断地阅读贵刊、撰写稿件,认识了包括王志宏、刘启华、李琴等一大批富有才华的年轻编辑,从他们身上也汲取到不少的营养,对我的工作裨益多多。

在此我衷心祝愿步入30华年的《花木盆景》杂志,在领导、编辑、读者的共同浇灌、精心呵护下,长得树大根深、枝繁叶茂、花鲜果硕!

《花木盆景》我的良师益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我还是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喜欢和花花草草、盆景打交道,经常购买一些花卉类的书籍以及期刊杂志,其中的《花木盆景》杂志以内容新颖,贴近生活吸引着我,很多新品种花卉及盆景造型都是首次在《花木盆景》杂志上看到的,当时是双月刊,往往是刚刚看完这一期,就盼望着下一期的到来,并在旧书摊上购买以前缺失的杂志。后来,虽然数次搬家,但我一直没有丢弃《花木盆景》杂志,直到今天它依然静静的立在我的书柜里,虽然纸色已经微微发黄,却增加了几分历史的厚重感,这是我喜爱花草盆景的岁月见证,也是我与《花木盆景》杂志之间的缘分见证,我将会更加珍惜这份花之缘,将其好好保存。

二十多年来,我人到中年,垂垂老矣。《花木盆景》杂志也从当初的两月一本,变成了《花卉园艺》、《盆景赏石》每月各

本,内容也更加顺应潮流,翔实新颖。我,也从忠实的读者成为《花木盆景》杂志的作者,不时有作品在杂志上刊出,本人在花卉圈儿内也有了一定的影响,在此特向《花木盆景》杂志表示深深的谢意。

如今,随着网络的日趋完善普及,花友之间的交流增多,获得花卉盆景知识的途径也越来越方便,但我依然喜欢《花木盆景》杂志,因为它已经深深融入我的生活,成为我的良师益友!每到新的一期杂志到来,都要认证阅读,有了好的文章,自然也要首先投给《花木盆景》杂志,让花友分享我养花的乐趣。同时,也经常向花友推荐《花木盆景》杂志,把花友好的文章推荐给杂志社。

入木三分读后感篇5

千万富翁之痛:

早恋的儿子离家出走了

2007年9月的一天,身为江西上饶市余干县黄金埠中学校长的戴峰,在办公室里接待了一位特殊来客——当地名人李金木。没想到,45岁的老李竟告诉戴校长,他想来这所学校读初一!戴峰听了十分诧异,心里嘀咕道:“这么个大老板,而且一把年纪了,能耐着性子当初中生?他不会是想炒作吧!”于是便正色对李金木说:“你要慎重考虑,这可是教书育人的地方,容不得半点玩笑。”

戴校长的担心并非没有理由。李金木是个货真价实的千万富翁,其创业经历令当地人钦佩不已。

1962年,李金木出生在黄金埠一个农民家庭,因家贫,小学毕业后就辍学了。为了谋生,他砍过柴,种过田,跑过运输,办过香槟酒厂,但都没有成功。

1992年,李金木只身到上海闯荡。但因没有文化和一技之长,起初他处处碰壁,最难时睡过桥洞。好在李金木勤劳肯干,后来在郊区承包土地种葡萄、养鸡,渐渐在上海站稳了脚跟。1995年,他又与人合伙在嘉定区办起了家具厂,因生意红火,他的腰包渐渐鼓起来。后来通过经营几十间仓库和店铺,以及在郊区开发房地产,李金木的生意越做越大。

尽管戴峰校长无法理解,李老板为什么要放下日进斗金的生意来读初中,但考虑到李金木在家乡黄金埠也有房产公司,一直是个口碑很好的诚信守法之人,他最终还是接收了这名特殊的学生。

李金木为何要重返校园念初一呢?这还得从他儿子说起。由于长年忙于赚钱,他和许多先富起来的人一样,缺失了对儿女们的照顾和教育。大女儿李萍,儿子李波,二女儿李丹,小女儿李丽,从出生到上中学,一直扔给老家的妻子和保姆管。2004年大女儿考入南昌大学后,李金木对聪明伶俐的儿子更是寄予厚望。“我在社会上打拼了30年,失败多,赚钱少,吃苦与回报不成比例,可以说历尽磨难才创下这份家业。所以不想让儿子步自己的后尘,希望他能考上一所好大学,毕业后找份稳定的工作。”

可事与愿违。2006年,李波不仅没能如父亲所愿进入名校,甚至连普通专科都没有考上。曾经学习优异的儿子,高考成绩怎么会如此不堪呢?身在上海的李金木百思不得其解,他让妻子去学校多方打听后才明白:李波落榜的原因是早恋!

原来,早在读初三时,李波就与同桌黄真产生了感情。后来两个人没能考进同一所高中,情窦初开的他们几乎每天都思念着对方,于是就频繁约会,最终导致高考双双落榜……更令李金木感到痛心和自责的是,不仅儿子没考上大学,女儿李丹、李丽的成绩也不理想。

以李波的成绩,除了复读无路可走。李金木再也坐不住了,专程从上海回家劝儿子复读。但父子俩没聊几句就吵了起来,叛逆的李波不但不愿意复读,最后还离家出走了!在向黄真打听儿子的行踪时,任李金木如何哀求,女孩只是埋头哭泣。更令李金木心痛的是:落榜的何止是儿子,这个曾经全年级第一名的女生,也同样被早恋给害了啊!现在他们的心情一定很难受,如果强行“棒打鸳鸯”,对两个孩子来说无疑是双重的伤害。

想到此,李金木和蔼地与黄真谈了话。推心置腹的话打开了小黄的心扉,她终于把李波在南昌的地址告诉了李金木。

为唤浪子回头,

不惑之年勇当初中生

从南昌找回儿子后,李金木通过做黄真父母的工作,两家人决定送这对小恋人一起复读。2007年,黄真顺利考上了大学,但李波再次名落孙山。这次他死活不肯再复读了,并对爸爸说:“你小学毕业,不照样能当大老板吗?干脆让我到你的公司帮忙吧。”两个妹妹也在一旁附和哥哥。李金木当然不同意,他知道李波就是两个妹妹的榜样,这个头万万不能开。

气呼呼地回到上海后,李金木又打电话劝儿子:“爸爸再求你一次,你再复读一年好不好?”李波一口回绝说:“不!复读的滋味太苦、太乏味,我真的受不了了!”李金木气愤地说:“苦?如果能让我坐在教室里安心念书,简直是一种享受!要不是小时候家里穷……”不料儿子却讥讽说:“念书是享受?那你回来念书好了,你敢念我就敢复读!”儿子的一句气话,却让李金木看到了希望,他严肃地问:“此话当真?”“当真!你读多久我就读多久!”李波掷地有声地回答。

李金木想,如果能让儿子回校复读一年,考上大学,自己“陪读”一年也值了!一番权衡之后,他聘请了一位副总打理上海的生意,家乡的房产公司也交给手下管理,自己真的到黄金埠中学上起了初一。这在当地制造了一场不小的轰动,随之而来的是不少质疑和闲言碎语。“笑话我,说我脑袋不正常的都有。”但李金木都低头不理。

当时他的两个女儿也在该校读书,一个念高一,一个念高二。为了便于监督儿子,他把李波也从鹰潭转到了黄金埠中学的高考复读班。从此,李金木就与三个孩子成了校友。论起“辈分”,45岁的他还是年级最低的“小学弟”。学校开家长会的时候,李金木的妻子会以他和三个孩子的“家长”身份出现。

入木三分读后感篇6

关键词: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天山珠玑朗诵会文化活动

中图分类号:G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2-0054-01

近年来,新疆地区各级各地公共图书馆根据自身环境特点和资源优势,积极发挥文化阵地宣传、教育和引导作用,丰富服务形式,拓展服务群体,打造特色活动,以吸引更多读者走进图书馆。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则看准了新疆地域特点和首府专家人才聚集的资源优势,挖掘和展示新疆各民族文化内涵,与新疆朗诵艺术协会联合打造了“天山珠玑”新疆优秀文学作品系列朗诵会,以全新的形式展示、宣传和推介近年来新疆本土各民族优秀作家的文化作品,推广新疆风土人情、传播新疆民族文化、加强各民族文化交融,吸引更多的读书学习和文学爱好者走进图书馆、爱上阅读。经过两年多的不断探索实践和雕琢打磨,“天山珠玑”已发展成独具地域特色,宣传新疆、推介新疆的一道文化风景,得到了市民的广泛好评和认可,其管理也日趋科学化。

一、顺畅运行机制,实行科学管理

1.社会联办机制

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实现免费开放以后,积极探索建立公共文化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到图书馆建设中,以拓宽事业发展渠道。“天山珠玑”文化品牌在这个前提下应运而生,与新疆朗诵艺术协会共同打造,每月一期,每期推介一名新疆本土优秀作家及其作品,邀请作家本人和文学评论家到场与大家互动交流,由优秀的朗诵爱好者对其作品进行演绎。

2.组织保障机制

乌鲁木齐市图书馆成立了由馆长、项目执行负责人、执行小组组成的三级工作组,由馆长直接牵头负责,小组讨论确立朗诵会的工作目标、发展方向、活动主题,明确工作职责和分工,理顺管理机制,确保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

3.志愿服务机制

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读者参与其中,有限的场地每每座无虚席、甚至有读者站着看完整场朗诵会,现场工作压力不断增加。2014年初,乌鲁木齐市图书馆面向社会招募文化志愿者,一米阳光爱心服务社加入,每场活动至少有5名爱心人士驻场服务,担任灯光、舞台、读者引导、秩序维持等工作,有效缓解人员不足的问题。

二、找准工作定位,明确发展方向

新疆文化具有多元性、民族性、交融性的特点,其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底蕴深厚。朗诵艺术则以绘形绘声绘色的层次感将观众带进美文中的感情世界。乌鲁木齐市图书馆以此为切入点,将新疆文化与朗诵艺术有机结合。一是宣传推介新疆本土作家及作品,注重宣传新疆历史、地理、文化,希望引导读者通过对相关书籍的深入阅读,丰富知识储备,拓宽自身知识面,为广大市民开启又一扇了解新疆人文知识的大门;二是让文学爱好者齐聚一堂,以作品为媒,与经典为友,与作家面对面对话来陶冶情操,开拓视野;三是让朗诵爱好者以此为平台,加强互动交流,提升朗诵技巧和感受,传播朗诵会理念;四是发挥图书馆作为本地保护和传承地方文献中心的作用,收集本地优秀作家作品,充实地方文献馆藏,为地方史志研究提供资源;五是通过举办朗诵比赛,延伸活动形式,吸引更多朗诵爱好者走进图书馆。

三、突出地域特色,丰富作品展示新疆

为突出“天山珠玑”的地域特色,在每期朗诵会的主题和表现形式上都斟酌再三,力求做到精心设计、精心选题,推出系列化朗诵会,将新疆文学作品的时代性与沿袭性、通俗性与高雅性、文字的静态和朗诵的动态有机结合,从而吸引不同群体的市民群众走进图书馆观看朗诵会。一是优秀本土作家系列朗诵会。先后邀请鲁焰、黄毅、熊红久、刘亮程、李娟等多位本土知名作家到场与读者互动交流近年创作的作品,经过朗诵爱好者精彩演绎,表达出作者对新疆饱满的热爱之情。二是专题作品系列朗诵会。推出醉爱新疆2014新年朗诵会、《天山文萃》丛书系列朗诵会、温暖2015新年朗诵会、兵团情文学作品专场朗诵会等。三是儿童文学作品系列朗诵会。面对越来越多对朗诵感兴趣的家长和孩子,我馆先后推出黄山、毕然、于文胜等作家的系列儿童文学作品朗诵会,不仅让大人们怀想孩提时代,同时也为孩子们的朗诵兴趣打开启蒙之窗。四是各民族诗歌作品朗诵会。推出祝福自治区成立六十周年朗诵会、柔巴依――世界文学花苑中的玫瑰园朗诵会。朗诵爱好者用优美的声音对作品进行独到的表达,他们用诗歌深情地表达了对新疆的热爱,诠释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主旋律。

四、加大对外宣传,扩大活动影响力

为充分发挥“天山珠玑”活动的文化引领作用,扩大活动影响力,乌鲁木齐市图书馆借助传统主流媒体和新兴媒体进行多角度的强力宣传。一是加强传统主流媒体宣传。通过新疆人民广播电台、《乌鲁木齐晚报》、《都市消费晨报》、乌鲁木齐市电视台、乌鲁木齐人民广播电台等多家新闻主流媒体进行及时报道。二是加强新媒体宣传。针对自媒体时代特点,开通政务微博和微信,并利用市图书馆网站、亚心网、天山网、红山网等本地新闻网站及时信息。三是加强行业信息报送。活动信息多次被刊登在行业权威报纸《图书馆报》上。四是赢得社会关注。针对商会、酒店、楼宇、市场、机场等发行的旅游杂志《游览时代》,对“天山珠玑”新疆优秀文学作品系列朗诵会进行了跟踪报道,该杂志期发行量为2.5万册,极大的提升了活动的宣传力度。

五、存在的不足及对工作改进的思考

一是活动经费不足。经费短缺一直以来都是公共图书馆发展的瓶颈,由于财政支持有限,活动没有专项经费,限制了活动开展的规模和形式。我馆积极向上级财政部门争取经费的同时,已计划建立阅读公益基金,吸引慈善人士和企业的赞助,确保活动经费,推动活动高层次、深发展。

二是文化衍生不够。一个成功的文化品牌,除了时间、内容和受众人群上的积累,也需要有衍生产品作为品牌营销手段。可以通过制作相关主题的LoGo、手提袋,出版纪念图书,组建读者兴趣小组等形式,扩大活动影响面。

入木三分读后感篇7

【摘要】诵读法是学习语文传统的行之有效的方法,笔者在教学中通过尝试,也有一点收获: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鉴别句读,疏通词句;模仿练读,读出韵味;图文赏读,掌握思路;想象品读,渐入意境;分类赛读,激发兴趣。【关键词】诵读法

阅读古诗文是我国古代优秀文化的宝贵遗产。如何让学生在品味这些脍炙人口的佳句时,得到最真切的美的享受、情的熏陶?我觉得首先得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教学变为以学生诵读为主,让学生吟咏诗文,逐步形成语言的感悟能力。一、正音听读,读得文通字顺学生最基本的要求读通顺。能读准字音,对文章的字词也就能有所掌握。如“间”,《扁鹊见蔡桓公》“立有间”读“jiān”,“一会儿”。而《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读“jiàn”,有“夹杂”的意思。文言文中多有生僻字、多音多义字,又兼有通假字,对于这几种类型的字词,诵读时进行认真训练,及时纠正,学生读准字音时很自然就掌握其含义,把文章读得文通字顺。二、鉴别句读,疏通词句诵读目的是理解文章。古文因其句式的独特,读错句读,就会曲解文意。我首先是把不同的句读标示出来,让学生对比判断;再通过录音范读,掌握正确的句读。如《狼》“其一犬坐于前”,先标出不同的停顿方式:“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我让学生读课下注解,“犬”的意思是“像狗一样”,是修饰“坐”的。又如《捕蛇者说》“而乡邻之生日蹙”一句,通过对比鉴别,定出了正确的句读应是“而乡邻之生/日蹙”,而非“而乡邻之生日/蹙”,因为“生”是“生活”,“日”是“一天天”的意思。这类情况还有不少,须在诵读时,指导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清句读,才能疏通句意,理解文意。三、模仿练读,读出韵味诵读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喜怒哀乐之情。通过朗读将其外化,先定出感情基调,再指导正确的朗读法,让学生在诵读时达到眼观文、口出声、耳悦音、心会义、神会情的多重效果。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听录音,小声跟读,再模仿诵读,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注意重音:高音响亮表达兴奋、喜悦的感情;低音幽沉表示肃穆、悲哀的感情。如读《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重音落在“千帆过”“万木春”上,这六字形象地表现激昂、乐观的生活态度。注意语调:诵读时,根据内容处理好语调的平淡、上升,更好地把握作者的感情。如仿读杜牧《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商女”读得平缓,“不知”开始上升,“亡国恨”达到顶点,“恨”更重,领会作者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的情感。注意节奏:感情欢快的用快节奏,感情忧郁的用慢节奏。如诵读《木兰诗》木兰归家一段,基调热烈、欢快。第1节节奏最快,极力渲染喜庆的气氛;第2节放慢,表现木兰恢复女儿妆时轻松、喜悦的心情,末句轻读,为高潮蓄势;第3节再加快节奏,着力表现伙伴的惊奇感。课堂处理时,我会先教学生朗读的技巧,然后抛砖引玉,提出问题“怎么读”“为什么这样读”,对比揣摩各种读法,在争论与研讨中、在模仿与实践中,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四、图文赏读,掌握思路诵读中应抓住支撑句,掌握文章的思路,把握文章结构。我们充分利用多媒体优势,变静为动,为学生的抽象思维提供形象依据。诵读时根据文意、诗意配图、配乐,让学生在优美的图像、音乐中朗读文章、诗歌,深刻地领悟文意、诗意。如教《陋室铭》时,配上古色古香的图片和《高山流水》的音乐,使学生把握作者的思路,文章所表达的高洁傲岸的志趣和抱负就呈现出来了。熟读后,利用计算机可随时变动的动态板书,抓住关键句,扣住思路,用缺字法训练背诵,从易到难,不断减少屏幕出现的字数,最后让学生全文背诵。五、想象品读,渐入意境反复诵读可以激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诵读的兴趣。雨果说:“想象就是深度。”诗歌用极有限的字数表达极其深刻的内涵,不展开想象,无法走进诗人创设的意境,无法体会诗人的思想内涵。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让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如读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先以图像渲染离情别绪的特定气氛:烟雨蒙蒙,旅舍前垂柳摇曳,再在凄冷氛围中配一曲《阳关三叠》,让学生从中慢慢品读,想象诗人的心境,走进诗人的意境。六、分类赛读,激发兴趣指导诵读如采用多种诵读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加深对文句的印象。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如分组读《狼》,一组读写屠夫的句子,要求读出其由“迁就退让”到“勇敢警觉”的变化过程;一组读写狼的句子,要求读出狼的凶狠狡诈;最后,两组合起来读议论的段落。第二次,两组调换读。这样,不但激发了兴趣,也掌握了课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诵读得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心灵通了,无论兴味方面,或受用方面都有莫大的收获。”古诗文教学中,通过诵读训练,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而且背诵、理解的能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那声情并茂的诵读,更直接把学生带入文章意境,产生联想和情感的共识,达到提高学生欣赏古诗文水平的目的,增加文化积累,提高文化修养与审美情趣。

入木三分读后感篇8

《羚羊木雕》教学设计文章作者:吴高珍文章加入时间:2005年8月22日8:49二十二羚羊木雕应城市城南初级中学吴高珍课文解读本文讲述了一件发生在孩子身上的普通事情。“我”把爸爸送给我的珍贵物品羚羊木雕送给了我的好朋友万芳,父母知道后,硬逼着“我”去要回来,“我”迫于无奈,只好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父母的不理解和对自己的出尔反尔的做法感到极度伤心。课文提出的问题是,怎样既尊重父母,又尊重孩子的情感。本文是描述少年儿童心灵世界的一部杰作,对家庭教育提出了一个严肃的问题,对刚步入中学阶段的七年级学生会产生强烈共鸣。课文中父母再三强调羚羊木雕的,讨论问题1、至“……‘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时,讨论以下问题:(1)爸爸把羚羊送给了“我”,“我”把羚羊转送给好朋友,这样可以吗?为什么?(2)爸爸说,羚羊木雕很贵重,是相对什么而言的?他忽略了的、更重要的参照物是什么?2、至“……‘您不知道那是多么名贵的木雕!’”时,讨论以下问题:(1)奶奶突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样是哪样?有哪些不好?(2)在父亲与母亲的逼迫下,你希望我怎么做?为什么?3、至“她不会再跟我好了……”时,讨论以下问题:万芳还会跟我做朋友吗?为什么?4、至小品结束。讨论以下问题:(1)万芳为什么最后原谅了“我”?(2)在这个故事里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二)朗读总结,拓展思维1、朗读课文并用简单的话总结一下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2、思维拓展:(1)你认为应该怎样处理这件事?(2)现实生活中你遇到过类似的事情吗?怎样才能避免这类不愉快的事情的发生?三、故事新编1、按自己的想法合理改动课文的部分情节,编成一个新的《羚羊木雕》。2、将改动的情节讲给同组同学听,请同学评说。教学后记在上《羚羊木雕》一文时,我紧扣教学要点,结合教材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因文定法,因生定法,采用了对话式教学法。整节课中,我以“对话”贯穿始终,采取了不同的对话方式,如师生对话、生本对话、生生对话等。在师生的相互交流中,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在学生与课本的交流中,使学生理解课文展示的两种内心世界,并在总结课文的基础上,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激发学生的灵感,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教学效果。下面将对话教学中把握的三个要点分别进行分析。一、师生对话,培养能力为了在学习课文的同时,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与创造性阅读课文的能力,我特地把课文制成了一个短片。在学生在观看短片的时候,每至一个转折处便停下来,通过师生对话的方式,让他们猜测情节将如何的发展,并就关键性的问题进行探讨。这样不仅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还达到了培养能力的目的,一举两得。播放短片,吸引学生是一个方面,但更重要的一个方面是,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领悟。师生的对话过程不宜过长,重要的是抓住课文关键,关键是什么呢?关键是奶奶的一句话,奶奶说得好:“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样是哪样?有哪些不好,要讲出来。那些关于我的心情的话,如“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为什么孩子的心灵会受到那么大的伤害,要从妈妈和爸爸的话里找原因。他们喋喋不休的是“贵重”“贵重”,就是没有“情谊”二字,所以是似是而非的道理。课文的好处在于作者的思想倾向隐藏在故事之中。在教学中,抓住了关键性的话语,就能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引出作者作品的思想倾向。如呆停留于故事,就很发现中心意思。在这个环节中,我还特别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二、生本对话,拓展思维生本对话的形式就是朗读课文。朗读课文不是为朗读而朗读,而是为了弥补师生对话过程中的不足。因为在学生观看短片时,仅从片断上感知了故事的情节,缺乏对课文的整体把握,这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有障碍的。因此,我特地安排了自由朗读课文这一环节。从整体上感知,课文《羚羊木雕》写的是一家人因为一件贵重的工艺品而发生的很不愉快的事情,“我”的心灵遭受了伤害。“我”和万芳是“合二而一”的好朋友。“万芳到我家来玩。我见她特别喜欢我桌上的羚羊,【大中小】【打印】【关闭】

入木三分读后感篇9

一、“文本适度解读”的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而当今的语文教学呢?特级教师沈江峰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大量的“家常课”上,多的是人云亦云的浅阅读和贴标签式的教学。而一些公开课上,则又多了充满“文化味”“文学味”的深度阅读课堂。基于此,沈老师呼吁:“文本适度解读”是当今语文教学较为迫切需要进行的事情了。

二、对“文本适度解读”的一些粗浅看法

1.解读容量的适度。

怎样的一堂课才算好课呢?许多老师在考虑这个问题的时候,心中想的是“怎么教”的问题,先怎么教,再怎么教,后怎么教,其间又该采用哪些新颖而易引起热闹场面的教学手段。王荣生教授认为,一堂语文课,如果教学内容有问题,即使老师的教学再精致,再精彩,课堂的气氛再热烈,再活跃,价值都极为有限。而那些只关注教学手段的课堂,其教学内容往往是大容量的,教学环节则只有蜻蜓点水似的过程。一堂课下来,学生学了很多,可又不知道学到了什么。

有舍才能有所得,教师需要的是大胆地舍弃一部分所谓的中心内容。一堂课下来,让学生带着收获出来,这是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

郑桂华老师上《安塞腰鼓》,“看录像,感受安塞腰鼓的气势――带着同样的感受阅读全文,说说阅读感受――寻找能传递这种感受的句子――反复朗读相关句子,读出其中的气势,读出句子特点――感悟文章风格和作者的风格”。整堂课上,聪明的郑老师只选择了“气势”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录像的气势、文章的气势、句子的气势、作者的“气势”(风格)。浑然一体的课堂结构,读出了语文味,读出了作者,读出了读者自己。这样的课堂,带给学生的是记忆犹新的收获。

2.解读深读的适度。

(1)防止文本解读过浅。

新课标下,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提倡学生发表富有个性化的见解。但在肯定学生阅读过程中主体性地位的同时,也不能否定教师的“主导”作用。

记起了我对《好一朵木槿花》的试教过程。一堂试教课上,我让学生谈谈自己从文中读出了木槿花的哪些精神。在我心里,始终不断反复警告自己“让学生说,让学生谈”。结果,因为太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造成了课堂的琐碎和缺乏深度。学生们你一句我一言地阅读交流,而我呢,我只在旁边不断地说“好”,不断地提示其他学生继续交流。教师的引导没有了,阅读的深度没有了,学习的整体性没有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应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

如果说这文本是一粒种子,怎样才能让这粒种子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中去成为足以荫庇他们一生的浓阴呢?

比如,《好一朵木槿花》中,当学生读到句子“见一朵紫色的花缀在不高的绿枝上”时,学生会说“‘缀’字说明了花的小”。那么,教师还可以发问“在这个荒草没膝的小园里能开出紫色的花很不简单,然而它却‘缀在不高的绿枝上’,这里面你能读出哪些感受呢?”当有学生读到“薄如蝉翼的娇嫩的紫花”时,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的句子出现了几次?句子中词语位置的不同能读出什么信息呢?”当学生读到句子“却丝毫不知道自己显得很奇特”时,激发学生思考“木槿花真的不奇特吗?木槿花自己感觉不奇特,你能从中读出哪些信息呢?”读到句子“一朵紫色的花正在颤颤地开放”,启发学生思考“‘颤颤’能用‘顽强’代替吗?你能感悟出哪些含义?”

适时、适度、富于技巧的提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走进文本,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沈江峰老师说过:“先学后教,因学定教,能学缓教,观学思教。”教学就是要促使学生由自以为知到明白无知,再进而获得新知。所以,课堂上需要多问问学生读懂了什么,然后再在学生已知的基础上进行未知的教学,“懂――不懂――懂”,如此的学习过程是比较科学的。

(2)防止文本解读过深。

我们一些教师现在授课,喜欢一开始就站在一个很高的层面去思考,似乎那样就可以把文章阅读引领到一个更高的高度上去。通过这次研讨会,我知道了这是一种误解。因为,阅读始终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相对比较低的起点,不但容易活跃起课堂所需要的氛围,更有利于思维的层层推进。

教学这篇抒情散文《好一朵木槿花》,教学前我设计了十多个教案,其中的8份教案是截然不同的设计思路和教学环节。比如,遵循抒情散文的学习规律,“理清作者的情感变化”,让学生学会“从篇到类”的阅读方法;比如,遵循散文的特点,“美美地品读句子”;比如,紧紧抓住文本题目中的“好”和“一朵”,以此为学习的切入口展开学习;比如,根据老师的阅读发现,抓住“奇特”进行学习,感受木槿花精神;比如,“从《好一朵木槿花》读《论语》,看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设想,努力想把自己的这堂课上成一堂文化课;比如,从“一花一世界”展开,用《华严经》中的理论来学习此文,让学生感悟“花的世界,就是真善美的世界,就是梦幻的世界”,同时告诉同学们“人,该有梦想”……但是,最后的教案,还是化“复杂为简单”:“温故而知新,你从《紫藤萝瀑布》中学到了什么”“你从《好一朵木槿花》中读懂了什么”。在耐心地倾听学生最初的阅读感受后,顺着学生的思维锁定一个“关于木槿花”的话题,再次让学生细读,并说说“你又具体地读出了哪些信息”。如此的学习环节,没想到大大地促发了学生的思考。课堂上,从孩子们声情并茂的朗读和争先恐后的回答中我感受到了教学的乐趣。

新课标虽提倡我们教师个性化教学,但无论哪一种个性的凸显,哪一种角度的侧重,尊重学生、尊重文本,都应该是教师进行教学首要考虑的问题。

(3)防止文本解读过偏。

我看到过这样一个案例:上《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时,有位老师设计了一个“鲁提辖是英雄吗?”的教学活动主题,意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让我们仔细咀嚼一下:首先,老师设计“鲁提辖是英雄吗?”这样的主题教学活动,是不是教学的主要问题和实质问题?是不是拉动解决课文所有问题的关键所在?如果说是训练学生的思维,语文课的语文味又何在?其次,“鲁提辖是英雄吗?”这个话题,究竟是对阅读的深层挖掘,还是对文本的背离?鲁提辖这个人物在小说中就是以除强扶弱、劫富济贫、忠肝义胆的形象出现的。在我们民族文化中,他就是一个英雄。解读文本可从现代的角度切入,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无限制地超越文本。

“我很反感那种在阅读教学中有意识地放弃文本的本初意义,而仅仅抓住皮毛来发挥,甚至是故意颠覆的做法。我以为,有意地撇开作者的生存环境和思想认知水准,而只用现代人的某种眼光来品评古代作品,实在是对古人和古代经典作品的亵渎。”江苏刘祥老师的观点值得我们三思。

3.解读节奏的适度。

课堂上,需要教师耐心倾听,需要给学生真正的阅读思考时间,有些环节需要精雕细琢,需要放慢节奏。

让我们看看宁鸿彬老师执教的《七根火柴》。让学生自己拟标题,学生踊跃发言,畅谈自己拟定的标题,教师积极评价。随后宁老师是如此耐心地引导的:“既然你们拟的标题都不错,为什么作者却用‘七根火柴’做标题呢?请研究一下谈谈自己的看法。”果然,接下来学生很快发现七根火柴是作者写作的线索,于是教学流程顺势转向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在这里,宁老师不急于抛出自己所设计的思考问题,他耐心倾听学生的发言,然后机智地引导学生用学生所想的与作者所想的作对比。通过对比,学生们自然地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这样的教学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体现得更强一些,他们的学习劲头也更足一些。

学习前辈们在教学节奏上的处理艺术,我们可以发现,教学节奏的快或慢,都应该与具体的学情紧密相连。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行为,如果离开了对学情的关注,教学就失去了它的合理性和存在性。

不要轻易把答案送给学生――希望这话也能时刻提醒作为语文教师的我。

4.解读序位的适度。

比如:对作者介绍的灵活处理。

江苏施老师执教杏林子的《奖》时,对作者的介绍可谓独具匠心。施老师在课堂导入时选择了第1~4节,即截取了作者在遭遇挫折后对生活丧失目标、绝望无助的段落进行配乐朗读,并设计问题“你听懂了小女孩怎样的心情”,让学生猜想小女孩的命运。当学生感伤世界又多了一个可怜的残疾人时,教师却适时得出结论:在病魔面前这世界不是多了一个可怜的残疾人,而是诞生了一个创造生命奇迹的作家。这样对比鲜明的结论,使得学生在巨大的反差与震撼中,迫切希望了解作者的传奇一生和文本的具体内容。运用如此灵活的教学次序来介绍作者,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幻灯片的适时播放。

谈谈研讨课《好一朵木槿花》中多媒体的使用。尽管木槿花十分坚强,但此文中的木槿花精神似乎被夸大了很多。读完此文,会明白:作者的主观心态已经控制着这朵花的一切。此时作者的情感已浑然化为了外在的木槿花。花中有人,人已忘我。正如王国维所说,“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重精神”,这才是宗璞此作品的核心!考虑于此,决定当学生仔细地阅读了文本,感受了木槿花的精神,有了欣赏木槿花图片的欲望后再插入木槿花的图片,从而让学生兴趣盎然地探究出“重精神”的可贵性,也明白平时的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学生最后的学习情况证明了以上这样的思考是正确的。

5.拓展阅读的适度。

拓展教学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的,教师更不能将拓展环节当作一个“卖点”来展示自己的才学,卖弄才思。

北京特级教师李卫东执教《背影》。李老师对朱自清先生家庭琐屑的拓展延伸运用十分巧妙,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教学功底。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父亲买橘子的经典动作,理解祸不单行的家庭状况,体会父亲的外貌描写,感受父亲深爱儿子的真挚情感后,似乎教学环节已经很完整。李老师没有满足于自己的预设,而是对“家庭琐屑――父子之间关系不和,作者离家北上”进行拓展,让学生更为深刻地理解“父亲是在跟儿子关系不太融洽的情况下送我北上,不顾体胖,艰难地翻越栅栏为我买橘子”的。在学生积聚一定的理解感悟后,教师的拓展延伸似乎更能让学生体会作者对父亲的愧疚、自责,然后再让学生用文中的具体语句描述作者的愧疚,深化了学生对父亲舐犊之情的理解。

入木三分读后感篇10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当中的重点教学内容,在教学任务中占的比例比较大。每一个小学生心里都有一个梦想,那就是希望在学习中自己扮演一个主动探索发现奥秘的人。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创新型思维的基础阶段,阅读是一项特别灵活的思考行为和教学活动,不可以将阅读教学的模式规范在单调统一的标准教学方式中。所以在小学的语文阅读教学当中老师要引导学生进行大胆的探索,追求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造性思维培养的方法

(一)在阅读的同时提出问题

一位名人曾经说过,比起解答问题,提出问题往往更重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对阅读中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质疑。想要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主疑问,就要让学生对提问题这件事抱有积极的态度,只有学生积极地阅读才会在阅读中进行思考。思考就意味着对阅读中的某些知识的看法不同,因为不同才会有自己新颖的想法。因此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主动发问,提出质疑。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第三单元语文课文“小木偶的故事”,老师先让学生进行阅读并要求学生在阅读完以后将自己不理解的问题提出来。在阅读完以后学生提出各种新颖的问题,如“为什么蓝鼻子女巫能闻到空气中伤心的味道?”“老木匠为什么让小木偶出去?”“为什么小木偶不会向别人表示同情和关心了?”当学生提出问题时,表示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在进行思考和质疑。学生提出的问题都不同,表示学生在发挥自己的创新性思维。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学生阅读之前老师提出若干问题,就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进行思考,这样的教学模式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跳动,制约着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

(二)主动参与课堂阅读

在小学语文阅读的教学中,因为小学生还处在孩童时期,在自主阅读课文的过程和老师上课时难免会出现心不在焉的状态,这时候老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课堂内容中去。引导学生主动地去思考,在思考中发展培养创新性思维的能力。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魏巍的“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老师可以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的进行思考,如:同学们已经读过课文了,现在老师给你们5分钟的时间思考一下,志愿者为什么称朝鲜的人民为亲人?”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会进行自己的思考,主动地参与到问题中去,发挥自己的思维能力,得到问题的答案。问题的答案往往不是统一的标准,学生会有很多不同的想法,老师要听取所有不同的答案,并鼓励学生多方面、多角度的思考,这样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三)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大胆想象

阅读最吸引人的地方就在于每个人在阅读的过程中想象和感受到的东西都不一样。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老师应该在学生阅读过程当中引导学生大胆的想象,发挥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如上述的例子“小木偶的故事”老师可以在课堂结束前,言犹未尽的提出几个问题让学生自己在课下思考,如:小木偶会哭、会笑、会生气以后遇到了什么样的事情?小木偶最后有没有回到老木匠身边?这样言犹未尽的问题可以使学生自己想象,学生的想象也许很离奇、很大胆,但这就是学生内心最真实的想法,也是学生创新性思维的体现。正确引导学生将大胆地思考融入到阅读中,正是培养学生创新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创新思维培养的重要性

阅读是一种通过视觉感官传入到心里的一种认知活动。通过阅读可以增加学生的知识、拓展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从而通过思考、疑虑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小学语文阅读是小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培养的基础,老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表现出来的特征,通过阅读语文来挖掘学生身上的创新性思维,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因此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创新型思维有着重要性:

第一,学生可以通过老师的引导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进行深一步的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需要创新性思维作为基础,只有培养好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等才会多元化和独立化。

第二,创新性思维可以使得学生在阅读中以不同的方式思考,可以看到其他人看不到的方面。在阅读中运用创新性思维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想象思路,通过对不同思路的感受和总结,得出较新颖和独特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