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技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49:58

农业生产技术篇1

1.1概况

地理信息系统的优势在于可以利用与计算机网络技术紧密相关的数据库或者网络图形处理等技术,对所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整合和分析,从而为决策者提供有效的可视化信息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具备数据采集、编辑、变更,数据统计和分析、产品的二次加工等功能。依托这些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可以广泛地应用于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为各个产业的发展提供信息资源。

1.2在农业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是一种计算机软件平台,能够对空间的地理信息进行数据的保存及分析,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精细化的数据平台,包括土地的管理、土壤所含的物质成分、自然水文地质条件、农作物品种和种类以及病虫害的类型等,通过这些数据准备地分析农作物生长过程中需要的自然环境和水土条件,可以为农作物的差异性和实施调控提供必要的支持。地理信息系统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领域,其作用于农业生产中的分析方法也促进了更多网络技术在农业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3辅助农业资源调查

农业发展是我国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对农业资源进行调研分析,使得数据库中现有的地图与属性进行有机结合,为农业的现代化管理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农业资源的估算可以利用空间分析模型来进行,这种手段使人们能够更清晰地了解农业资源的变化情况。

1.4在农业灾害控制中的应用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产生的灾害进行风险预警和评估,为决策部门提供及时有效和准确可靠的信息,使灾害的防治具有充分的科学依据,这样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具有比较完备的属性信息,对区域内农作物灾害发生的基本规律、危害程度等进行综合评价和模拟,并对灾害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2遥感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遥感技术概况

所谓遥感技术,就是通过物体自身的电磁波特性识别物体及其存在的环境条件的一种先进的技术。与传统观测技术相比,遥感具有可以实现大面积的同步观测以及短期内的重复观测,遥感技术还能够实现对既有物体的24h全方位高精度观测。

2.2遥感技术在精细技术中的应用

遥感技术能够详细、客观及快速地为作物生态环境和作物的生长提供各种信息,是精细农业获取农业信息数据的重要来源。遥感技术在精细化农业生产中主要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2.2.1对农作物的生产状况进行监测

通过对农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时间序列图像进行遥感观测,农田管理者利用该技术能够捕捉到的信息,及时发现农作物在生长的各个阶段出现的病虫害,从而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还能够利用不同时间序列的遥感图像,了解不同阶段农作物的长势,提前预测农作物的产量。

2.2.2作物生态环境监测

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对土壤侵蚀面积、土壤盐碱化面积及其主要分布区域、土壤盐碱化变化趋势等进行监测,也可以对土壤、水和其他作物生态环境进行监测,这些信息有助于田间管理者采取相应的措施。

2.2.3灾害损失评估

气候异常对作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利用遥感技术可以监测与定量评估作物受灾程度,对作物损失进行评估,然后针对具体受灾情况,实施补种、浇水、施肥或排水等抗灾措施。

3结语

农业生产技术篇2

关键词:农业种植技术;农业机械化生产;问题及措施

引言

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无论是在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还是在机械化生产的推广方面,都由于起步时间较晚而存在着诸多不足,在将机械化理论向实际应用进行转化时,同样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基于此,保证农业种植技术得到推广的关键,是对农业机械化进行科学、合理的应用,换言之,实现机械化生产的前提,是结合实际情况,完成农业种植技术的选用工作,二者既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

1农业种植技术及农业机械化生产存在的问题

1.1小农种植局限性明显

众所周知,与西方发达国家普遍采用大农场或种植园模式对农业进行发展不同的是,在我国,作为推动农业发展的中坚力量而存在的模式为小农模式,该模式的特点如下:农民整体素质偏低;机械设备成本过高,导致“大材小用”的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受自身能力及水平制约,农民对农业机械知识往往知之甚少,由此而引发的问题即为养护不到位,人为因素极易给设备带来难以弥补的伤害,这对于机械化生产的落实而言,是十分不利的。

1.2区域差别较大

由于我国的国土面积较大,不同地区间的差异往往十分明显,也正是因为如此,才导致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存在差别,适用的农业种植技术自然有所不同,在不适合大规模种植的地区开展机械化操作,不仅会导致资源浪费,还会给环境带来不必要的污染[1]。例如,南方和北方地区适合种植农作物的时节不同,南方多为三季稻,北方则以一季稻为主。

1.3人才储备稍显不足

作为文明古国,观念保守的情况在我国的农村地区较为常见,保守的农业观念,不仅会影响农民对新知识的接收,还会给农业种植技术、机械化生产的完善与发展带来制约。除此之外,从教育的角度来看,政府将目光过多的放在经济总量的方面,教育的重心集中在工科领域,种种现象的存在,导致当代大学生逐渐丧失了对农业教育的兴趣,人才储备不足的问题自然无法得到有效解决。

2农业种植技术及农业机械化生产的有关研究

2.1结合实际情况,制定农业扶持政策

政府应当以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完成农业扶持政策的制定工作,在保证所制定政策科学性的基础上,引导并鼓励农业种植技术、机械化生产的发展,当然,作为肩负着统筹规划任务的政府部门,农业管理部门不仅需要保证所制定资源分配方案的合理性,还应当具备合理应用促农扶持资金的能力,无论是对农业种植技术还是对机械化生产而言,上文所提及的内容都具有推动发展的作用。除此之外,定期组织科研人员前往农村地区,开展以农业种植技术、机械化生产为主题的知识讲座,为农民提供沟通、交流的平台同样很有必要,实践结果表明,这样做能够帮助农民实现“农业致富”的目标;还能够为科研人员提供便利,使其在创新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开展相关工作的过程中,充分发挥相关技术所具有优势的目标,自然也就成为现实。

2.2逐步落实区域差异生产

将农业种植技术和机械化生产相结合的前提是区别对待不同地区,根据地区间的差异,确定需要应用的农业种植技术,从根本上杜绝“一概而论”的情况出现,这是因为实践结果表明,应用农业种植技术时不考虑地区差异,不仅会导致人力、物力、财力的大量浪费,还会制约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由此而引发的问题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首先是农民收入受到不利影响,其次是基于农业经济所制定的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难以实现[2]。基于此,“因地制宜”自然应当成为开展相关工作时需要遵循的首要原则,以所在地区的地形和气候为依据,完成对农业种植技术进行选择与应用的工作。例如,在我国的华北和东北地区,平坦、肥沃的平原十分常见,集中存在的耕地对经济、粮食作物的种植规模具有决定性作用,适合大型机械设备运行的地形,为农作物的大规模种植提供了便利。与之相对应的即为以山地和丘陵为主的南方地区,无论是山地还是丘陵,都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地形不平坦,地势起伏大。正是因为这样,才导致集中耕作的目标始终难以实现,农民应当根据这一情况,选择中小型机械设备作为农业种植所依托的主要力量。

2.3将工作的重心放在加大扶持力度方面

政府应当以不同地区所表现出的农业形态为依据,调整惠农政策,通过重点扶持农业机械设备的方式,为相关机械设备所涉及应用范围的增加奠定良好基础。与此同时,需要政府完成的工作还包括增加农民接受培训和教育的机会,较为常见的方法包括选派技术人员前往各个地区,将机械设备的使用方法、维修方案以及保养措施向农民进行传授,并通过大力宣传对机械设备加以应用所具有积极作用的方式,转变农民的农业种植理念,使农民能够明确的认识到对农业的机械化生产而言,机械设备具有的重要意义。另外,对小型机械设备来说,加大补助力度同样很有必要,因为只有补助力度得到提升,机械设备的利用效率才能随之提升,为“机械化生产”这一最终目标的实现提供帮助。

2.4完善以市场监测网络为代表的保障措施

随着政府宣传力度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农民投身到对当季农产品进行种植的过程中,与之相对应的问题就是市场状况难以达到预期,不仅政府公信力受到了损害,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损失也是难以弥补的。解决上文所提及问题的关键,是完善包括市场监测网络在内的保障措施,通过对市场信息进行实时的方式,杜绝“闭门造车”的情况出现,能够与市场时刻相连的农产品,自然不会出现缺少市场的情况[3]。除此之外,资源整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该项工作的意义主要体现在帮助农民在广告宣传、产品包装等方面获取更加可观的利益,在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落实政府“为人民服务”的口号。

2.5加强人才培养力度

着重面向各大高校就读相关专业的人才开展教育和培养工作。为在校大学生提供对农业种植技术、机械化生产所具有积极作用加以了解的渠道,引导并鼓励学生开展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实践活动,在系统认知相关知识与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亲身实践的方式,深化掌握程度。当然,在开展实践活动的同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以国内外现有的、与农业生产相关的科研成果为依据,以我国经济状况、实际条件为参考,对个人的能力及专业水平进行提升,对推动我国农业的生产水平而言,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农业生产技术篇3

关键词:农艺节水;现状;应用;途径

农艺节水技术是兼顾节约水资源与作物生长需求的新农艺技术。随着对节水技术、水与植物之间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农艺节水技术应用逐渐增多,其在种植过程中节约水资源的作用愈发重要。

1农艺节水技术的重要性

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农业方面的需求越来越大,如何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成为当前农业研究的重点问题。农艺节水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水资源浪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例如:保墒节水类技术能够根据农作物的用水量相应地提供不同量的水资源,从而严格控制农作物生长所需的用水量;可以通过降低蒸腾的方式不断控制农作物用水量;能够促进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改善群体叶面积指数,从而全面增强水资源的利用率;能够有效减少农艺生产过程中的水处理环节,减少污水排放量,从而达到保护环境和保护土壤的作用;还能够有效解决半湿润地区的干旱问题。实施农艺节水技术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更大的支持。

2农艺节水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利用耕作技术措施,提高土壤墒情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部分灌溉用水依靠天然降水。耕作保墒技术是指在耕作过程中进行人为干预,提高天然降水的利用率,增加土壤墒情,增强土壤肥力,充分激发土地的增产潜力。耕作保墒技术要点:1)通过改变农田地势、地形等方法拦截更多的天然降水,增加土壤可利用水量。2)适当施用肥料可以有效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土壤的蓄水能力。3)在降水量较大时期进行抗旱播种,将天然降水蓄积在农田中,在作物生长初期储备充足的水资源。4)选择抗旱能力强的品种进行种植,抗旱能力强意味着作物对土壤中水分的利用能力强,可以促进植株生长发育,有效增加产量。

2.2覆盖减少土壤,保护土壤墒情

受季节影响和出于土地休养生息的目的,必然会存在一段农闲时期。农闲时期土地无覆盖,土壤完全暴露,稀少的降水量加上干燥的大风等因素,使得土壤中的水分大量流失,不利于后续的农业生产。覆盖保墒技术是指用地膜或秸秆将的地表遮盖住,减小土壤水分蒸发量,保护土壤墒情。以秸秆覆盖技术为例,具体操作是将作物的秸秆打碎平铺于地表,再将一层土覆盖到秸秆上。利用作物秸秆覆盖土地的优点是:首先,将收获后的秸秆再覆盖于土地上,是自然循环中的一部分,既省去了农户后续处理秸秆时消耗的人力物力,又不需要过多的科技手段介入,避免对土地造成破坏;同时,覆盖于土地上的秸秆相当于为土壤加盖了保护层,大大减小了土壤水分蒸发量,为土壤保墒提供了保障;另外,秸秆的自然腐烂过程为土地注入了大量的有机质,是天然的土地肥料,能够增强土壤肥力;最后,散落在土壤表层的秸秆就像是土地上的一个个小型水坝,能够截留水分,减少水分流失。

2.3化学调控介入,实现灌溉水与肥料耦合

根据经验建立的农业种植模式中,水和肥料是作物生长的两个必要因素,但主要是定性地为作物施加肥料、灌溉水分,没有对作物进行定量计算。如果转化一下思路,在农业生产中水与肥料的耦合就是为作物调配了营养液,在作物的不同生长时期,水与肥料之间的复杂关系决定了作物的生长情况。传统的种植模式消耗了大量的水资源,信奉肥料施加与农作物生长之间的关系都是积极的,所以不合理的水肥施用导致水肥利用率低下,不仅不利于作物生长,还会造成大量浪费。水肥耦合技术是指以化学调控作为辅助手段,在灌溉水的同时耦合肥料。水肥耦合的优点是:化学调控可以改变作物的蒸发率,使被作物吸收的水分更多转向作物生长的需要,而水肥耦合能够保证在最佳的施加范围内,让土壤和作物吸收足够的水分,获得充分的营养物质,使传统农业向更为精准的高科技农业发展。

3提高农艺节水技术应用效果的途径

3.1提升农艺节水技术的科技含量

由刀耕火种慢慢转变为二十四节气等规律性种植,自古以来的农业发展多为经验发展的结果,增加农艺节水技术中的科技含量是农业更大进步的契机。以美国的耕作模式为例,美国利用大型设备对土地进行灌溉,在作物生长过程中省去了大量的人力,而且通过灌溉设备的精准调控能够保证每一片土地都获得足够的水分,却不会有灌溉水过量而浪费的情况。在我国的农艺节水技术发展中,节水灌溉设备的科技含量仍比较低,未能做到质量与价格共赢,质量优秀的节水灌溉设备价格昂贵,价格低廉的节水灌溉设备又容易损坏,使得农户对节水灌溉设备产生抗拒,而且地膜覆盖保墒之类的节水技术,在使用过后残膜会留在土地中,破坏土壤质量,不利于下一次耕种。为此,急需提升农艺节水技术的科技含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让农户更容易接受。

3.2提高农艺节水技术的适用性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每一个区域都种植着不同的作物,每种作物都承受着不同的气候风貌和地形环境。例如,就北方与南方而言,北方的水质大多为硬水,而硬水产生的水垢会堵住滴水孔,应用节水灌溉技术就会受到限制。要想更好地推广应用农艺节水技术,必须要开发多样性的农艺节水技术,增强其适应性,以满足不同环境下农业生产的需求。

4结语

粮食安全问题和水资源紧缺问题是世界发展不能忽视的问题。农艺节水技术是促进节水农业发展的重要手段。推动农艺节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能够以合适的水量实现作物产量提高的目的,且在作物增产的同时还可以保护和有效利用水资源。

参考文献

[1]胡也男.农业发展中农艺节水技术的应用研究[J].农机使用与维修,2020(8):139.

[2]韩宪东.现代农业中推广节水农业技术的策略研究[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9(5):92-93.

农业生产技术篇4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技术;农业生产;植保

中图分类号:S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0)-12-0222-1

去年春季,我县各地方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和农村基层农业机械化推广站采取各种形式,加大了对于我县农村的农机各项推广的工作力度,实践证明,在我县农村农业春耕生产中大力开展推广普及农业机械化新技术,通过农业机械的大力推广和普及有效地促进了我县春季农业的生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1我县农业机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使用已经凸显出对于农业春旱的优势

长期以来,我县属于农业大县,风沙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因此春旱一直是我县农民应对农业生产的头等大事。尤其是在去冬今春,在我国北方绝大部分地区受到了严重的春季旱情的危害。由于我县各级农业机械化主管部门有效地发挥了农业机械的保护性耕作的抗旱模式,并相应的采取了一系列的对策和措施,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来促进我县农业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此我县在春季专门召开了春耕生产机械抗旱播种动员大会,专门组织专家现场说法,让广大农民切身体现到了农业机械对于广大农民朋友带来的好处,通过学习使广大农民朋友了解到了农业机械保护性耕作技术抗旱在我县春耕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通过在全县20多个乡镇的农机保护性耕作的推广和实践,并且相继地举办了各种形式的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演示会,比如说在田间地头亲自指导和手把手的教农民,不但使农技人员得到了自己对于农村生活实践经验的提高,还进一步拉近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距离,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通过对于农民的教和自己切身体验,增加了农民朋友对于农业机械化抗旱播种使用的信心和决心。

2我县农业机械化旱作节水技术的大力推广和使用显示出了节约成本的潜力

我县在实施上级农业部门农业机械化旱作节灌溉示范基地建设项目中,积极认真地开展对于春耕生产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耐心细致地做好农民朋友的工作,在春耕生产的关键阶段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总共为农民举办各种农机技术培训班10余次,并且还编印培训了各种材料500余册,培训人员近1200人,并且在广大的农村召开了农机抗旱的宣传材料画册,还进行了现场演示9次,此举辐射带动了县城周围的20多个农村乡镇。经过县里权威部门组织专家进行测试的结果得知,实施了农业机械节水抗旱播种的农田亩均可节水40吨。我县的新兴乡等乡镇还在玉米滴灌式节水滴灌机械化上下功夫,首次对常规玉米播种机进行改制,推广玉米大面积进行滴灌播种2万亩。我县的双岗镇通过春播种玉米全部采用了滴灌播种技术,显示出了良好的节水潜力。经过测试得知,采用滴灌式播种技术比常规淹灌种植可节省费用12%,节约用水20%以上,同时也能大大地节省种子和提高肥料的利用率,据测算,如果使用农业机械抗旱播种技术,每亩可以减少人工费用60-70元,提高玉米亩单产100-150kg。

3我县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耕播技术已经在各地方提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中央下发了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精神以后,已经对农业机械加大了补贴的力度,这就使得我县的农业机械化管理部门更好地发挥了对于农业机械深松等耕整地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土壤蓄水保墒的能力,从而来充分地接纳我县珍贵的天然降水的作用,解决制约我县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的增收增产的瓶颈问题,从而促进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生产发展。在今年的4月中旬,我县在全县广大农村地区专门举行了“农业机械化土壤深松抗旱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启动仪式,县里农机推广总站与多个乡镇的农机大户签定了农业机械深松技术合同,据不完全统计,今年共落实了8万亩土壤深松示范推广任务。通过试验得知,我县的农业机械化抗旱深松技术播种普及推广应用使我县的玉米播种全年共增收了粮食100万斤。除此之外,我县还不断地绕降低生产成本这个主线,加大农业机械新科技、新技术和新品种推广使用力度,同时我县还狠抓了小米、干红辣椒、西瓜、棉花经济作物的高产播种和栽培技术,通过农机抗旱播种技术的推广,我县八面乡的棉花不仅实现了100%的四月苗,同时每亩还可为棉农节省棉花放苗费用10多元,这样一来,一个乡镇就可以节约生产成本支出10多万元,全县下来就可以节约成本300万元。通榆县开通镇通过进行农业机械化节水灌溉技术微耕机、垄间作业耘锄机等农机作业的的现场操作和演示,使开通镇的广大农民全面实施了“无耕牛区”建设,此举对于我县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抗旱耕作技术和整地建设进程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农业生产技术篇5

中共党员,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院长,高级经济师。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工作委员会副会长。

2007年5月1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王乐泉视察了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并为学院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启动揭牌。

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李玉鸿、院长告诉《教育与职业》,作为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学院不仅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技能专门人才,还依托自身的科技和人才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经济建设,通过教学服务农业生产、科技带动农民致富,社会服务功能逐渐扩大,实力不断增强,走出了与我国西部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社会发展实际相适应的农科教结合之路。

创新服务模式,培养新型农民

学院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形成了“农科教结合,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六种模式。

校乡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乌兰乌苏”模式2005年,学院与乌兰乌苏镇签订协议共建“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基地”,以“政府买单、农民受益”的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合作。2006年,乌兰乌苏镇政府继续加大与学院合作,签订了校乡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镇”协议。

2005年冬季至2007年夏季,学院为乌镇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60余期,召开各类现场会30余场,编写《农事指南》9期,培训农民23829人次,扶持高产棉花、加工番茄、林果、奶牛养殖等农民科技示范户共计210户。

产业带动――“新实”模式新实良种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学院实验农场改制而来的,是学院控股的自治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及科技厅认定的重点科技企业。公司组建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充分依托学院的人才、技术优势,致力于种子的产业化发展。公司以玉米制种为重点,涉及蔬菜、花卉、牧草、西甜瓜、草坪种子等制种业务。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了3万多户农民脱贫致富,使农民每年增加收入上亿元。

科技下乡――科技特派员模式科技特派员模式是学院十几年来一直坚持的服务“三农”模式。学院组织教师以科技特派员身份采取科技承包、技术合作、咨询指导等形式送科技下乡,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

如今,以果树专家高俊萍、栽培专家苑爱云为代表的一批中青年教师活跃在农业生产第一线,为农民提供职业技能培训及技术服务。

教学服务生产――“动物防疫”模式2002年9月,呼图壁县发生口蹄疫疫情,急需大批防疫技术人员。疫情就是战情,学院紧急抽调5个班近200名师生分赴呼图壁县各疫区进行紧急接种。牧区条件艰苦,师生们风餐露宿,经过一个多月的艰苦奋斗,顺利完成了30余万头牲畜防疫的任务。

五年来,春季防疫工作效果显著,一方面使学生的技能得到了明显提高,意志得到了锻炼,加深了对畜牧兽医行业的认识和工作能力;另一方面,有力地支持了畜牧防疫工作。通过这样的支农活动,既解决了农牧业生产中的燃眉之急,又建立了学院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

农科教结合――“大丰”模式学院从1994年起,派出以棉花专家夏德修老师为代表的技术服务组,常驻呼图壁县大丰镇。采用农闲时办班、农忙时指导生产的方式,进行植棉技术服务,使该镇的棉花面积从1.5万亩增加到8.5万亩,皮棉单产由45公斤增加到120公斤,人均收入由1600元提高到7200多元。该镇现已成为昌吉回族自治州依靠科技奔小康示范乡镇,2003年被国家定为优质棉生产基地,被科技部命名为“农村星火科技示范乡镇”。

通过与大丰镇的全面合作,大大提高了学校在服务地方经济中的地位。大丰镇的成功,引起了周围县市的关注,一些地方政府纷纷找上门来,要求到他们那里搞科技服务。

项目示范――“技能培训”模式学院积极采取措施,多方筹措资金,创建了一批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基地(中心),作为农科教结合的平台,开展农业实用技术示范、培训,为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增加农民收入做出了积极贡献。

创新服务体制,构建多个平台

为满足自治区畜牧业大发展对人才的需求,2002年,学院提出了为昌吉回族自治州畜牧业大发展培养“百千万畜牧人才”的计划,决定用五年左右的时间,为昌吉回族自治州培养百名掌握高级畜牧专业知识技能、具有创新精神、懂经营会管理的高级人才;培养千名熟练掌握畜牧业专业知识技能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培训万名畜牧从业人员。这一想法正好与昌吉回族自治州的人才发展战略不谋而合。

学院认识到,仅靠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一家难以完成这样一个庞大的工程,必须集政府、行业、企业、学院之合力。由此催生了一个新的办学共同体――昌吉畜牧学院。2003年初,由昌吉回族自治州政府牵头,学院、昌吉回族自治州畜牧局、十一家畜牧龙头企业共同组建的昌吉畜牧学院办学理事会正式成立。由大型龙头企业的董事长担任理事长,州畜牧局局长担任院长。先后十一家龙头企业通过校企联合办学,实施“订单培养”,实现了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学院就为企业培养什么人才的愿望,使“订单教育”变成了现实。

2006年7月22日,由学院牵头组建的“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正式挂牌成立。职教园区是由农业职业院校、科研院所、科技园区、科技推广中心、企业和地方政府等多类型、多层次单位自愿组成的联合体,学院被选为理事长单位。职教园区现已形成以乌昌地区的7所职业院校,8个职教中心、科研院所,80多个涉农企业为核心,以“教育+培训+就业+创业”为特色,适应地区发展的人才培训及服务的平台。通过优化、整合资源配置,实现了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了群体优势,为自治区建设新农村、培养新农民、推广新技术和发展新产业服务。

建设示范院校,辐射天山南北

2006年,学院进入全国首批28所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行列。学院在《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方案》中明确提出:要依据自治区“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棉花、粮食、特色林果和畜产品四大基地和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的发展战略,结合学院实际,确定“种子生产与经营”、“畜牧兽医”、“园艺技术”、“农畜特产品加工”、“农村能源与环境技术”为重点建设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农业机械方向)为自主建设专业。

在建设期间,共建3个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乡镇,使其成为新疆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者。学院已为地方培训各类技术人员8400人次,其中职业教育师资690人次。学院还积极开展对口支援建设工作,对口支援5所疆内和青海、甘肃等西北地区的同类高职院校,扩大与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及中亚国家的合作办学。

农业生产技术篇6

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应用,在改善农业生产方式、提升农业劳动生存率、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上发挥了积极作用。然而,在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过程中还存在机械使用不合理、保养不科学,农业机械管理队伍素质不高、缺乏完善的农机设备使用及操作规范等问题。基于此,分析影响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的因素,并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

农业机械化;农机管理;农业生产;农技推广

农业现代化迫切需要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支撑。近年来,随着农业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也取得了显著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作为农技推广的重要内容,在保障农业生产、服务农民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由于我国农业政策在执行与贯彻中,缺乏对农业现代化,特别是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全面引导,使得农业生产模式整体水平不高,限制了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为此,结合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问题,分析和提出推广应用的积极对策就显得更加迫切。

1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现状

农机推广是将最先进、最适用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中,提高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科技的进步与发展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升,越来越多新型农业机械被应用于农业生产实践中,如小麦收割机、玉米收割机、免耕播种机等,这些小型农业机械使用灵活、操作简便、价格便宜,受到广大农民的喜爱。然而,受传统耕种思想的影响,在农业生产活动中,农民对新型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应用并未给予足够重视。调查发现,在农机选择和使用中,大中型农机设备运用较多,而对于高科技含量、高生产效率的智能化农机使用较少,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农村,农民对农业机械的接受程度不高,仍以传统人力耕作方式进行生产,对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应用缺乏积极性。可见,立足当前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应用现状,打破传统农业耕作方式,转变观念,营造农业高产、优产技术应用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2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主要问题

农业机械化是推进“三农”工作的重要内容,肩负着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重任。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就是要推进农机现代化、专业化、集约化、社会化进程,促进农业机械化全面发展[1]。然而,在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中还存在几点突出问题。(1)农业机械选择存在不合理问题。农业机械本身需要科学操控,才能提升生产效率,而在机械的常规负荷内无法满足需求时,应在确保生产质量条件下提高其速度。一些机械使用者未能认识到速度与作业质量的关系,一味追求速度,从而造成生产质量不理想的问题。(2)缺乏对农业机械科学的保养。农业机械在使用及推广中具有季节性,在大部分时间不使用时要给予科学的保养,同时,机械保养也是确保农业机械良好运行的基础[2]。由于一些农机使用者缺乏保养意识,对保养技术使用不当,导致农机老化、变形,直接直接影响使用质量。(3)农业机械化科研水平偏低,缺乏完善的农机行业标准。从农机化建设来看,我国在农机科研领域还落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农业新技术难以满足农机化需求,农机设备质量、可靠性、安全性缺乏保障;在农业机械化推广人才队伍建设上,专业技术人才偏少,降低了农业机械化水平。

3推进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的对策

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是将科学技术转换为农业生产力的重要桥梁,围绕当前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应着力从以下几个层面构建长效机制。

3.1加强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政策法规体系建设

完善农业机械化推广政策法规体系,要全面贯彻农机促进法、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从政策法规层面建立综合配套体系,如进一步降低农机购置使用成本,加强农业财政补贴、税费减免政策,调动广大农民使用农机的积极性。

3.2完善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社会化服务体系

针对农忙时节农机设备欠缺、人员和技术推广不到位的问题,在提升农业规模经营实践中,必须从促进农机社会化服务中壮大农机服务组织,提升农机利用率,建立以农机大户为主体的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政府引导组织和规范农机社会化发展;加强多种形式的农机具、技术、人才横向协作与联合,探索农机作业公司模式,提升农机服务发展质量;注重农机市场环境建设[3],从信息、市场秩序规范、燃油供应、农业机具维修等方面来增强农机作业服务活力。

3.3强化农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

农业机械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与应用,离不开科技创新的保驾护航。因此,从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上,培养农技推广人才,充分整合资源,以农机化主管部门打造农业机械化科技人才,尤其是对中青年农机化装备技术科研人才的引进,鼓励他们多钻研,多出成果。注重对新型农机实用人才的培养,立足农机新购农民培训,完善农机化教育培训体系,培养一大批既懂农机使用,又懂农业、农艺生产的新型农机手。

作者:石桂平单位:长葛市农业机械管理局

参考文献

[1]朱明,陈海军,李永磊.中国种业机械化现状调研与发展分析[J].农业工程学报,2015(14):1-7.

农业生产技术篇7

[摘要]我国计算机技术发展已经到了日新月异的程度,计算机技术的应用领域已遍布社会的各个方面,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强有力的助手。基于此,论述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现存问题与其解决良策。

[关键词]现代农业;农业生产;计算机技术

1农业计算机技术概述

农业计算机技术是以现代的计算机科学、系统科学和计算机控制等理论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为主导,将计算机技术应用于农业科研、生产和管理等系统中。通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可以加速农业发展和产业的升级换代。可以这样认为,借助计算机技术来推进农业生产现代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2计算机技术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1监测作物

生长精确地监测作物的生长情况是自动控制作物生长环境的前提。比如,利用计算机的视觉技术来监测植物生长情况,作为自动控制灌溉系统进行工作的信号;利用计算机视觉和近红外光技术,进行非接触式植物生长信息的测定,以此作为控制植物光照条件的依据;利用连续采集植株图像的方法,作为分析昼夜生长率的数据样本。

2.2监测生长环境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需求的增加促进了工农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大量产品的问世需足了需求,同时也带来了生存环境的严重破坏和污染,导致了健康、食品和环境问题的产生。为了生产出合格的农产品,就要做好农作物生长环境的监控工作。利用计算机技术对农业环境的变化进行有效的监测,预防各种危险事故的发生,保护和优化农业生产环境。2.3监测自然灾害随着当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必须构建全套预防及解决措施,保障农作物的健康生长,将风险比率降至最低限度。比如,可以利用GiS技术获取灾情信息与地面现实信息,并将二者结合进行分析,实现对干旱、洪涝和病虫害等方面的动态监测。实践证明,运用此项技术能够促进作物的生长,提升计算机技术监测作物生长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农作物生产管理的现代化,为提高经济效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现在问题及解决良策

3.1智能化水平有待提高

1994年,我国农业部首次提出了旨在推进我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金农工程”,由此正式拉开了我国农业信息化的序幕。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已取得不错的成就,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尤其是计算机智能化应用体现在农业生产中还不多,有待今后加强这些方面的工作:耕作机械智能化、灌溉机械智能化、收获机械智能化和采摘机器智能化。

3.2农业机械化普及力度不够

要想达到农业现代化水平,就要引进先进的农机设备,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但随之而来新问题产生了,农民由于经济条件的限制,无力购买昂贵的技术装备,使农业计算机化难以得到推广。虽然国家已经针对各地区情况出台了一些相对优惠的政策,但补助力度还不能满足一些贫穷落后农业地区的需要,这就需要国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给予多种政策的支持。比如,货款条件灵活、采用租赁方法和合作经营等方式来加大普及农业机械化的力度。

3.3文化素养有待提升

实现农业现代化首先要实现人才现代化,普及和应用计算机技术急需高科技型人才,这一问题不解决好,则难以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因此,要建立和完善农业计算机化体系,普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相关职能部门要多提供培训和技术交流的机会;组织农业科技人员下乡指导;选派大学生深入农村工作,带知识到农民中;对本土的“草根技术员”要多鼓励和扶持;开展村民间科技的“帮扶活动”等,在不断提升农民文化和专业知识素质的前提下,共同努力、共同致富,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梅方权.中国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前景展望[J].计算机与农业,1997(3):1-3.

农业生产技术篇8

为此,本文选定了“测控技术与农业生产智能化”的课题进行分析与研究。充分利用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加快研发和应用农业生产智能化产品,对农业发展现代化存在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系统分析

农业生产环境是一个复合式开放型的生态系统,包括土壤、肥料、水分、温度等因素,对农田生产中的环境数据进行迅速、准确地收集、传输、控制,对相关因素进行系统性地分析,有利于对农作物生产进行科学化管理。基于农业生产的智能测控系统,是信息的采集、近程通讯的使用、信息远程传输、信息智能分析与测控技术,结合农业生产技术信息,研究完成了智能农业生产测控系统,开发了一系列农业生产环境监测、叶绿素分析、无线传输等低成本、实用型的产品。该系统的应用与推广将有效提升农业生产的技术管理水平,促进农业产业化及现代化的发展。

2系统设计

分析物联网功能特点及现代农作物特征,设计基于测控网络的农业生产作业流程。系统开发紧紧围绕测控网络“感知全面化、传送可靠化、处理智能化”三项功能的实现,为智能浇灌、仪器导航、自动控制、及时溯源的实现打下研究基础。

基于测控网络的农业生产智能系统,智能监控系统的框架结构一般可分为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和智能信息处理这3个子系统。每个子系统的功能如下:(1)数据采集系统――可采用DCS与数据库结合的方案,主要任务是数据采集和存储;(2)数据处理系统――主要通过数据分析,从大量初始数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状态信息;(3)智能信息系统――利用智能特征提取、知识处理和决策支持。

3农业生产信息采集终端

“智能测控”的核心是感知,感知包括传感器信号的采集、集中智能化、组网智能化和服务信息化。生产信息采集终端主要完成农业信息采集与预处理,并通过网络将信息传输给智能测控系统。采集终端还带有精确计时的时钟及GpS可准确标定采集信息的时间、地点等信息。

4智能信息处理过程

4.1知识发现

在智能信息处理系统中,典型的信息加工实质就是知识发现(KDD)的过程。其中,趋势分析、特征提取和数据开采(Dm)是关键技术。据此可以说智能信息处理的核心是KDD,而实现KDD的关键是Dm。

4.2动态数据的趋势分析方法

4.2.1方法选择

在现代过程监控中,由于过程变量的动态趋势能够很好地反映出技术过程的历史与现在的工作状态,并且能对动态过程未来可能的变化进行有效地评估和预测,因此,以动态趋势形式存储的历史数据要比实时数据更为重要和富有价值。这样,动态数据的趋势分析方法已成为现代信息处理的重要内容,也为智能信息处理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基础。

4.2.2趋势分析

在传统趋势分析方法中,进行动态过程的趋势分析一般需要分为:系统建模、参数辨识和外推预测。然而,对于一个不确定的非线性动态过程,若采用传统方法,从模型结构的选择到参数辨识,要大量的数据分析和计算,难以实现实时趋势分析由于人工神经网络(ann)具有通过学习逼近任意非线性映射的能力,将ann引入系统建模与辨识,并应用于动态过程的趋势分析是一种新的选择和努力方向。当前,在系统建模、辨别与预报中使用最多的是采用静态多层前馈神经网络,通过对大量历史数据的离线学习,从样本中获取描述系统的未知非线性函数,然后进行在线实时趋势分析。

农业生产技术篇9

1农业机械深松整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1.1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的应用关键点

1)明确深松时间。一般可以选择每年秋季进行,这样有助于存储秋冬雨雪。2年一次即可,秋季在深松起垄的时候应在起垄后按时填压,避免跑墒。2)深松深度合理控制。应基于因地制宜原则控制深度,若土壤比阻大、犁底层厚实,要通过浅松铲和深松铲联合的方式将犁底层打破,从而确保耕层土壤松紧度的适宜性。3)控制好深松质量。要坚持“深、实、平、细”的原则展开作业,深松深度要大于25cm,作业后应确保田面整齐划一、土壤内无土块及下虚上实。4)做好深松整地机具的日常保养维护。按时对机械设备的螺栓紧固状况、焊口等进行检查,若焊口或螺丝松动要及时紧固、焊接,若铲尖磨损严重要及时更换。5)做好作业路线的科学选择。在深松整地阶段农机设备要从耕地一端朝另一端推进,到头后再反复来回操作,一般每行侧铲沟距要小于70cm。

1.2农机深松整地技术在农业生产作业中应用的原则

1)要结合土壤墒情、耕地土质状况展开研究,若耕层较厚、耕层里面没有石头等杂质可采用深松,反之浅松即可。2)若作业时土壤内含有大量水分,且粘重系数大则采用浅松作业,这样可以避免由深松造成的坚硬板结垄条耕作难度大的现象发生。3)秋季要全面采用农机深松原则,夏季可结合耕地状况局部展开深松。4)农业生产阶段若主机牵引正常要及时加大油门,这样可以提高深松效果。

1.3农机深松作业机具在应用中的合理选择

以作业形式为标准,农业深松机具由间隔及全方位深松机两种组成:1)分析间隔深松机,其通过入土效果好的铲柄与铲尖有效插入土壤,彻底抬起土壤后再放下土壤,使其彻底松动,并将犁底层打破。同时,要将双翼铲安装在深松铲上,从而增加深松土壤的范围。间隔深松会将耕层结构变成虚实两部分,前者可蓄水保墒,后者可提墒供水。在操作中应结合农业生产状况对深松铲间隔进行调整[1]。2)常用的全方位深松机多采用“V”型铲刀部件,耕作时从土层的底部切离出梯形截面的土垡条,并使它抬升、后移、下落,使得土垡条得以松碎。偏柱式深松机利用偏置铲柄扩大对土壤的耕作范围,效果与全方位深松机近似。上述种类的深松机都可以对大范围耕层进行松土、碎土,不过要耗损大量动力,必须为拖拉机安装大马力发动机[2]。3)分析振动式深松机,其由自激式、驱动式两类,前者深松铲由拖拉机动力输出轴提供动力,可以在震动的同时完成深松,达到减少耕作阻力的目的。后者将适当规格的弹簧安装在深松铲上,利用弹簧可以伸开、压缩的特点让深松铲通过振动实现深松松土。不过这种深松机结构复杂、造价高昂,不建议大范围推广[3]。4)复式作业机,具备深翻、浅翻等多种用途,可以将灭茬碎土、底层深松等工作同时完成,且效率好、功能多样,值得广泛推广使用,不过要为拖拉机配备大马力发动机。

2农业机械深松整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推广意见

2.1做好农业机械深松整地技术应用意义的宣传

要在实验区内积极的宣传农业深松整地技术的应用价值,比如可以有效保护耕地、改善耕地质量、提高土壤蓄水保墒的效果、改善抗旱排涝的能力等。同时,积极宣传农机深松整地技术应用后各类粮食种植产量的增长效果,吸引农民使用农机深松整地技术[4]。

2.2不断增加补贴投入

国家对实验区内使用农业机械深松整地技术的农机户给予了适额补贴,有效的帮助农机户降低了设备购买压力及日常维护的经济负担。另外,负责实验区管理的政府相关部门要结合本地区土壤类型、作物种类等,配合农机户选择合适的机械型号;同时,有条件的地方政府除了要对国家农机采购补贴资金合理运用外,还要为农机户提供地方财政补贴,降低农机户引入农机深松整地技术的压力。

2.3做好组织领导和督查工作

管辖实验区的当地政府要积极协调各部门配合农机部门展开相关工作,推动区域内农机化事业、现代化农业建设等工作的发展。实验区内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相关工作,要将其提上议程,做好方案的研究、落实;同时,要积极吸引外界资金、推广岗位责任制,扩大机械深松技术的推广、应用范围。

2.4做好技术培训、指导等相关工作

负责实验区管理的政府相关部门要组织专业的技术人员深入农村基层展开农业机械深松整地作业技术实地培训指导工作,要及时帮助农民解决机械深松整地技术应用中遇到的问题,确保农机深松整地作业的效果。

农业生产技术篇10

1传统玉米生产中遇到的问题

1.1传统灌溉模式比较落后

对于大部分农户来说,玉米种植通常采用夏灌的方式,这种方式能保证土壤湿度,在一定程度上预防干旱,但在具体浇灌过程中会出现水资源浪费的现象。在如今水资源愈加稀缺的情况下,要想扩大玉米种植面积,就需对灌溉方法进行优化。

1.2大面积灌溉比较普遍

玉米是重要农作物,随着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其用水量也在不断增多。大部分的农户为了节省人力资源,依旧会使用大水漫灌的方式进行浇灌,这种方式不仅能保证土壤湿度,且成本投入较少。但采用大面积灌溉的方式会给土壤造成一定的侵蚀,产生缺氧情况,然后使土壤的团粒结构分离,会对土壤的正常状态产生影响,形成板结盐碱化情况。在玉米播种后期,若灌浇水量过多,会使其根部腐烂,影响到玉米发芽率。大水漫灌的方式还会造成大量土壤养分流失的现象。

1.3节水技术推广不足

玉米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与经济作物,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近些年,中国很多地区都在积极引进和推广玉米种植技术,通过这样的方式来实现对种植结构的合理调整,进一步提升玉米产量。但目前玉米节水技术推广还存在较多问题。很多干旱地区对水量要求较多,但无法在短时间内提升灌溉水平。部分种植人员认为灌溉技术成本较高,浪费资金,对其没有形成正确的认知,部分农户认为节水资源收益无法满足实际投入。

2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应用

2.1完善节水机制

按照要求制定出完善的配套设施后,相关部门需关注高标准的农田建设,强化配套设施的完善,保证做到旱涝保收,充分发挥出现代技术支撑的重要作用,通过构建起节水灌溉技术网络设施平台来实现对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服务。除此之外,还需关注创新机制,学会让政府参与和引导、社会公众共同参与,对后备的力量资源进行积极调度,让农户可以真正成为节水技术推广的受益者,进一步提升节水灌溉效果,提高玉米质量和产量。

2.2创新灌溉方式

想要对玉米种植节水效率进行提升,种植户需对传统的灌溉方式进行改善,可以采用滴灌、喷灌的方式来最大限度的实现对水资源的节约。对相关数据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采用漫灌的方式需蓄水2000t/hm2,若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就可以节水800t/hm2。通过调整灌溉方式,可提升节水效果,因此农户在种植玉米的过程中,需关注玉米生长的基本特性,然后将气候变化的特点作为基础,与环境温度和湿度变化进行有效结合,关注灌溉时间和模式,保证玉米产量。

2.3推迟浇灌时间

在正常情况下,玉米第1次浇灌时间为玉米拔节期前后。若将灌溉时间推迟到玉米大喇叭后期或玉米抽雄前期,这样就可以减少灌溉次数,保证玉米生长过程中所需要的水分,继而实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在对浇灌时间进行推迟的过程中,中国夏秋季雨水普遍偏多,会给予玉米足够的水分补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发挥出雨水的价值,进而实现对水资源的合理分配。

2.4多样化施肥

在种植玉米时,需综合考虑土壤土质、湿度和温度等因素,对施肥方式进行创新。想要在种植的过程中达到节水的效果,需对施肥方法进行合理的调整,通过增加施肥量,将多次追肥改为1次追肥,将追肥划分到基肥中,让整个施肥环节的操作变得更加简单和方便,这样农户就可以根据玉米的生长周期来对施肥情况进行合理的控制,从而更好的提升玉米质量和效益。

2.5全膜覆盖

在玉米种植过程中,浇灌是重要的组成部分,需要花费较多的人力、财力、物力等。全膜覆盖的方式最适合应用在秋季耕作中,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还能降低各种机械应用的费用。另外,采用全膜覆盖的管理方式,还能减少土壤的水分蒸发量,还能对雨水进行收集,可以利用雨水进行浇灌,实现节约用水的目的。

2.6对节水新策略进行宣传

对玉米节水情况进行完善,需不断宣传水资源利用知识。首先,玉米灌溉过程中存在着过度浪费水源的情况,这时就要求农业部门发挥自身作用,重视玉米的规模化种植,改善分散化种植和经营情况,进一步提升节水技术的推广效果。运用合理的灌溉方式,推广使用新技术及灌溉设备,强化对农户的灌溉技术培训工作,让农户充分认识到节水灌溉的重要性。

3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在玉米生产中的效益分析

3.1节水成效

高效节水农业技术可节约2000t/hm2的水量,具有较显著的节水效果,能够在很大程度上节省人力、物力和财力,还能保护土壤和作物根茎,避免出现土地板结的现象。

3.2生态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