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生活故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0:40

幼儿生活故事篇1

【关键词】户外活动;避免;事故发生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而活泼好动是幼儿的天性,户外自由活动是最受幼儿喜欢的活动之一,在活动中他们难免要奔跑、跳跃、钻爬、攀登等,往往因为过度的兴奋而淡化了自己安全的意识,所以常常会遇到幼儿在活动中突然跌倒,或因争抢玩具打架,从秋千上摔下来,抛接的物品落到自己或同伴的身上等情况。那么如何在户外活动中培养幼儿的安全意识,消除安全隐患,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呢?在我多年的保教工作中,有了以下体会与大家分享:

一、创设安全、舒适的环境,为幼儿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纲要》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为此,幼儿园应当重视创设安全、舒适、健康的物质生活环境,在每天两小时的户外活动中,秋千、跷跷板、木马等大中型器械玩具使小朋友们爱不释手,因此幼儿园在选择购买此类玩具时,要求检查制作材料要否环保,是否耐用,还要注意检查螺丝、钉子等工具是否外露,是否会对幼儿造成扎手、划伤等危害。幼儿园中这类玩具的定时检修也是老师至关重要的一项工作,每周有专门的工作人员进行维修,看螺丝是否松动,玩具是否完整,并及时处理掉因长期风吹雨晒和孩子使用时间过长而导致的破裂、断掉的玩具,减少因此原因对幼儿引起的伤害。除了对户外玩具进行定期检查,消除安全隐患以外,幼儿活动场地地面也需要老师经常清理,孩子们在自由活动中奔跑、追逐,并经常有不慎摔倒的事情发生,有很多幼儿会站起来继续游戏,而也有很多幼儿却因地面有树枝、石子等硬物而把皮肤铬伤,也会因有钉子等尖锐物体扎进幼儿身体里,为了避免这种事例的发生,要求老师要经常清扫地面,做到防患于未然,为幼儿的活动提供安全保障。

二、引导幼儿自由与规则并存,减少安全隐患

幼儿园的户外自由活动时间是最受幼儿喜欢的,在这个时间里,幼儿不再受常规的制约,随心所欲的玩,滑滑梯、荡秋千、玩荡船等等,常常是玩的不亦乐乎,笑声喊声此起彼伏,有时还会夹杂着哭喊声,为了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要求老师在给孩子以充分自由的前提是,让孩子掌握一些基本的、必须的安全行为规则。当孩子第一次玩某一器械,或对一些游戏设施还未完全适应,或尝试某些具有危险性的活动时,教师会作为一个有经验的成人,与孩子们一起讨论、分享如何安全使用某一器械、可能存在的危险以及如何避免危险发生的经验等,并在儿童对这些器械设施活动的反复尝试中给孩子以适当的安全指导与提醒,如秋千的使用。教师并不规定某一特定的玩法,但要让孩子理解一个基本的安全规则,即当你在荡秋千时手要抓紧绳子,避免从秋千上摔下来,还要注意前后有没有其他小朋友,以免相撞。滑滑梯时教育幼儿不要在滑梯上拥挤,不要趴着滑滑梯等,为了让幼儿更好的掌握玩具的正确使用方法及游戏规则,教师可在课堂上对幼儿进行专门的教育引导,采用游戏或观看课件等方式对幼儿进行安全意识的培养,并教会幼儿掌握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

幼儿的自我中心特点极为突出,玩得高兴时,常常忘记了要遵守规则和秩序,往往一拥而上,你推我挤,争抢玩具等,此类现象极易造成身体伤害。因而,在自由活动中,注意引导幼儿同伴间友好相处,培养幼儿按秩序活动,遵守活动规则,也是使幼儿获得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重要途径。

三、充分发挥教师职责,做好监管工作

在幼儿园中保护幼儿的安全是教师的职责之一,教师也是幼儿园安全教育的主要实施者。在户外自由活动中,户外场地活动范围较广,幼儿四处分散活动时,老师的视线不能同时顾及到每个幼儿。活动前老师要向孩子不断重复交待活动的规则和有关安全事项,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活动中教师还要四处巡回走动观察,时刻关注幼儿的活动情况,及时纠正幼儿的危险动作,对部分幼儿不遵守规则、争抢玩具,不正确使用玩具等现象,发现问题及时进行必要的安全指导和安全教育。使幼儿了解不正确的做法会给自己或同伴带来如何严重的后果等。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调节幼儿的活动量,防止幼儿因活动失控而受伤、更要时刻提高警惕,以防周边外部不法分子侵袭。老师要多聆听幼儿交谈、评价,以便更好的走进幼儿的内心,了解幼儿的需要,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和谐的发展。

安全教育是一个长期、连续的过程。因此,定期对活动场及幼儿玩具的检查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园的孩子年龄小,安全意识差,每次活动前的安全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并在幼儿原有的认识的基础上,要适时、及时地提醒幼儿,让幼儿巩固已有的知识并获得更深层次的认识。让安全意识逐渐在幼儿心里扎根,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让幼儿能健康快乐的度过每一天。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幼儿生活故事篇2

故事是人生的第一套教科书。它以生动有趣的情节、形象活泼的语言来吸引幼儿。我们思考以“幼儿故事教育”为抓手,以讲故事为载体,培养幼儿大胆自信、活泼开朗、敢于表达、善于合作的能力,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在实践研究中,不断提升全体教师的素养与理念,让幼儿和教师在故事教育中获得“双赢性”发展。

三年中,上海市高科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围绕“幼儿故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为突破口,开展“幼儿故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特色项目课程的探索与研究。具体做法:

一、把握基础课程与特色项目课程之间的关系

基础课程以新教材为蓝本,占总课程85%,特色项目课程以“幼儿故事教育活动”为特色项目课程活动,故事教育特色课程活动每班每两周一次,占总课程的15%左右,引导教师在实践基础课程的同时,教师根据比例选择活动内容,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幼儿故事教育”特色项目课程活动。

二、以课题研究为核心,初步形成特色研究项目课程

自2007年3月,“幼儿故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被批为区级课题以来,我们本着严谨、踏实的态度在教育实践中开展着相应的科学研究,努力寻找着幼儿故事教育的规律。通过不断研究和实践,以“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物质环境的创设”、“幼儿故事教育活动实施途径”、“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研究具体做法”三方面着手,深入实践与探索,使得幼儿故事教育渐显特色。

1.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物质环境的创设。

(1)幼儿故事物质教育环境创设的特点。为营造故事教育的氛围,幼儿园整体上对幼儿园的内外环境进行设计。从门厅、从走廊通道、从故事专用活动室到各班活动室,教师可以设计或选择、制作具有故事教育特色的环境布置,使幼儿及家长一跨进幼儿园就能感受到故事教育的氛围,产生认知、探索、表达的欲望。

听觉、视觉多感官刺激的综合。幼儿园的故事教育环境对幼儿所起的作用是潜移默化、耳濡目染的。我们在创设环境时,尝试从视觉、听觉等多感官施以故事教育影响。如:在幼儿的活动环境中,通过展示生活故事、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图片、图书,引起幼儿视觉关注,引导幼儿自觉关注它、欣赏它、评价它;每周一次的“精灵小广播”,幼儿园通过播放故事、大班幼儿讲故事让幼儿欣赏和表达;在故事教育专用活动室中,提供丰富多样、可操作的皮影活动材料与工具,引发幼儿主动探索、尝试、表达。

科学性与童趣性。幼儿园的欣赏环境能被幼儿所喜爱、理解并接纳。在设计故事教育环境时,尽可能增加其童趣性,才能真正引起幼儿的共鸣,唤起幼儿的经验。走廊通道及班级环境的故事形象都以儿童化为主,如:“城里老鼠和乡下老鼠”的老鼠、“东郭先生”中的东郭先生、“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人物形象等,尽可能采用艺术化、童趣化的娃娃体形式。

情景化与生活化。在故事教育中,创设富有生活化、情景化的幼儿园、班级环境,使幼儿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如:在美工室这个开放的环境中,我们根据幼儿所熟悉的――张江特有的环境资源挖掘,鼓励老师、家长、幼儿共同参与材料的收集,创设了张江鞋坊、张江墙纸、张江家园不同区域,幼儿可以在其中创建张江的居住环境、墙纸加工厂,生活化、情景化的场景也能给孩子无限灵感,幼儿在边玩边画、边想边讲过程中激起兴趣与动力,又发展了想象力和创造性。

(2)幼儿故事物质教育环境创设的途径。

走廊通道。幼儿园利用走廊展示各类故事图书,如:三只小猪、猴子捞月、东郭先生等故事。幼儿自己绘制的“童画林”故事等,在这些故事世界中,幼儿可以进一步感知传说、神话、童话故事中的角色形象,增强对故事的认知、欣赏、表达的敏感性;还利用楼层走廊创设“幼儿故事长廊”,让幼儿在餐后散步、来园、离园、自由活动时间能自主的欣赏、回忆故事情节及内容,不时唤起幼儿参加故事特色活动的兴趣。

故事专用活动室。为了促进幼儿故事教育的深入有效开展,幼儿园创设了故事专用活动室:图书室、美工室、皮影吧,引导幼儿充分欣赏、感受故事作品,并大胆的想象创造。

班级环境。各班级可根据年龄特点,创设相应的故事教育特色活动区域。如:小班侧重生活故事;中班侧重童话故事;大班侧重成语故事和寓言故事。在区域中幼儿可以随时看、玩、说、想、表演等,尝试用故事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想法与感受,引导幼儿更加广泛、积极地参加各种故事特色活动。

2.幼儿故事教育活动实施途径。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是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主渠道。幼儿故事教育活动是将幼儿故事教育目标具体落实到促进每一位幼儿发展的最重要、最有效的途径。我们从“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目标的确立”、“幼儿故事教育活动内容的筛选”、“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研究具体做法”三方面为着眼点尝试研究。

(1)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目标的确立。故事教育总目标:通过创设丰富的故事教育环境,选择适宜的故事教育内容,开展多样的故事教育活动,帮助幼儿从故事中获得感受、体验和启迪,从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发展幼儿的倾听、表达、想象和思维等能力,培养幼儿大胆自信、活泼开朗的良好个性品质。

根据故事教育总目标我们又制定了相配套的各年龄段教育目标。

(2)幼儿故事教育活动内容的筛选。挖掘、筛选适宜的幼儿故事教育内容是实施幼儿故事教育的关键。我园在选择和确定具体的教育内容时,以《幼儿园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遵循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规律,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与教师的经验、园内外资源状况等,筛选适宜的故事教育内容,是有意收容的,而不是随意收容的。如:与主题整合的故事教育活动内容;经典的、具有乡土特色的故事教育活动内容;个别化学习活动中的故事教育内容。

(3)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的途径。在实践中,我园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的实施途径分为两类,即专题性故事教育活动与渗透性故事教育活动。专题性故事教育活动包括主题背景下的特色教学活动、多种形式的故事活动,渗透性的故事教育活动包括主题活动渗透、区角渗透、环境渗透。

3.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研究具体做法。幼儿故事教育活动研究具体做法主要是立足于教师的困惑,立足于园本自培、研究、实践、反思,帮助教师转化理念,落实行为,促进专业化成长。

(1)课题引领与培训相辅相成――使课题研究更有保障,使培训更具针对性。

“请进来”――针对“幼儿故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研究过程中,对于教师普遍存在的问题,邀请浦东新区教科所专家开展培训。如:如何撰写故事教育活动案例、故事教育活动经验总结的撰写。

“走出去”――输送教师外出参加浦东新区教科研培训。通过培训,申报了区级青年教师研究课题,开展了“幼儿故事教育策略的研究”的课题,提升了教师的课题开展、实施能力。

“扶一程”――新教师(专业、非专业)、青年教师的培训,新教师、青年教师的续编故事、创编故事、讲故事活动,提高了她们自身开展故事教育活动的技巧及素质。

(2)教研与科研并驾齐驱――使教研融入理性思考,使科研更具实际意义。根据科研促教研的理念,我们成立了由行政及全园教师加入的课题组,将“幼儿故事教育的实践与研究”作为园内统领性的主课题,并以此作为主线,引领教师立足课堂教学实践,确立并开展相关应用性的故事教育专题研究,使教师的研究更具计划性、方向更明确。在此过程中,把握教研与科研的价值取向,促进教科研融合渗透,使教研融入理性思考,使科研更具实际意义。

(3)个体与群体交融共振――使个体研究浸润群体互助,使群体研究凸显个体价值。在园内课题的统领下,采用大小教研组与教师个体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各教研组根据计划以年级组、大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选择专题进行研讨,注重教育内容、方法策略有机渗透的研讨。在此基础上,教师则可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尝试,将自己的体会与反思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互动。

同时倡导组际间有更多的交融,研讨中团队力量与智慧的集结凸显,以年级组为单位,大家共同讨论、选择内容、实践反思、改进提高。相互间有了更多的联系、交流与合作,呈现出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4)研讨、反思与调整结合――使实践成为主体,使研究更有实效。活动中,以“教师的即时反思”、“活动后反思”、“课题组集体反思”对一个个故事进行最深入的分析,通过这样的方式使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教师从关注教材到关注幼儿,从关注教育结果到关注教育过程,从关注即时效果到关注对孩子的长远影响。在这样的研究实践中,教师面对理论与教育行为间的矛盾时,能尝试用生动的案例来“解剖”、“审视”自己的教育行为。在对幼儿个体关注中也形成了新的感悟,幼儿喜欢故事活动,但不同个体又都有不同,分析了解他们的不同认知与情感需要让教师对故事活动选材、设计、实施有了新感悟和理解。

三、故事教育的实践成效与思考

幼儿生活故事篇3

一、以故事化叙事教育为主,重视幼儿的成长需求

对于幼儿来讲,其生活在美好的童话故事中,学习、生活乐趣及身心成长均与故事息息相关,幼儿不仅喜欢听别人讲故事,还爱好自己讲故事,其所讲故事的形式多样,如自言自语、流水账式经历讲述、故事转述等,且故事内容涵盖范围广,一般包括简短对话、情节叙事等,但许多故事内容并不完整,成人倾听耐心不足,很少能够将其所讲的故事详细记录下来。事实上,幼儿在讲故事的时候,即是其通过叙事的方式将内化的生命经验实现外化,以及组织和探索全新生命经验并将其转化为内部认知的过程,对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至关重要。

在以往传统的幼儿生命教育中,教育者仅单方面地为幼儿提供故事和素材,过于重视幼儿通过听故事获取知识,却严重忽视幼儿的故事创作主体性及其参与故事体验的过程,教育效果不理想。在此笔者建议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应用叙事教学,通过讲故事创设情境,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同时将幼儿作为叙述主体,激发幼儿主动讲故事,鼓励其将自己内心体会与自己的见解和探索过程采用故事叙事的方式表现出来,促进其个体成长,并在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认真倾听,从其个体生命需求出发,保证其生命教育活动的顺利进行,实现故事化叙事教学的真实性与人文精神。

二、以文本叙事为教育基础,开发和利用幼儿文学资源

文学故事是一种特殊的教育资源,大部分为著作者自身的经历、经验,其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蕴含着丰富的生活经验、生命体验与多元化的价值观,是幼儿生命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教育资源。同时,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素质教育在各级教育机构中的大力推广,幼儿生命教育工作逐渐得到教育行业与幼儿家长的重视,相应地出现一些以“生命”为主题的优秀作品。例如《活了100万次的猫》、《爷爷变成了幽灵》、《一片叶子落下来》等,均包含有多元化、多样化的生命知识,用于幼儿生命教育中可为其叙事教学提供宝贵财富和丰富的教育资源。

纵观以往传统的幼儿教育,大多数教育者经常将“幼儿故事”作为教育教学载体,在此过程中,许多教育者过于重视故事内容与相关情节知识,却忽视故事本身的价值和作用,其教育目的是通过故事叙事方式向幼儿传达故事中蕴含的教育知识或相关理念等,易导致幼儿生命教育失去“生命”本质,教育效果不佳。现阶段,在幼儿生命教育中应用叙事教学,主要是指将文本叙事作为教育基础和教学起点,重视故事本身价值,通过叙事教学法让幼儿在听取故事的过程中充分理解故事内容,积极参与教育过程并鼓励其主动表达自身对该故事的理解,实现“从故事中来,到故事中去”,指导幼儿通过故事体验,完善生命知识观与个人价值观的构建。同时,在幼儿生命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需充分开发和利用幼儿文学资源,以此作为教育基础和依据,将原有的故事情节进行细化,并科学设计教育内容与教学方法,使幼儿在故事体验中通过主动表述的方式积极参与故事化教育过程。

三、促进师生共叙,启迪生命教育

幼儿生活故事篇4

但是,有的老师讲故事幼儿爱听,效果很明显,而有的老师讲故事幼儿却不爱听,收效甚微,这是为什么呢?我想,给幼儿讲故事其实也是一门学问。要想自己讲的故事得到孩子们的喜爱,同时收到良好的效果,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择适宜的好故事。

给幼儿讲故事,既要考虑幼儿的心理需求,又要考虑故事的教育性。要选择那些思想健康,艺术性强,具体生动,饶有情趣,又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和生活实际的幼儿易于接受的故事。对幼儿来说,童话、神话故事最有魅力,如《安徒生童话选》、《格林童话》、《叶圣陶童话选》等都是讲故事的好材料。

幼儿儿期有两个显着的特点,一是喜欢拟人,把小猫、小狗甚至小瓶子、小凳子等都想象成"人";二是"真假不分",对虚幻与真实还缺乏分析。这两个特点正是童话故事中经常出现的,什么小猫和小狗对话呀,小凳和小瓶会走路呀,等等,幼儿把它们当作真人真事,听得津津有味,感到其乐无穷。另外,童话说的是孩子话,口语多,句子结构简短,且篇幅小,角色不多,主题简单明了,好坏分明,幼儿易于接受,乐于模仿。对大一点的幼儿,要选择有些悬念的故事,那些一猜就着,听了开头就知道结尾的故事,他们一般不感兴趣。

二、讲前认真分析故事。

选择好故事后要进行分析,以准确地掌握故事的中心思想,确定教育目的。找出故事的重点段落和重点词,重点句,在分析故事的中心思想和重点基础上,还应针对故事内容,提出帮助幼儿需要理解的问题。对那些故事内容很好,但情节、语言偏深奥的故事,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改编。去掉一些次要的情节,把较难的词句改为幼儿能够接受的语言。

给幼儿讲故事前,老师一定要认真阅读故事,熟悉和理解故事的内容,要具体分析故事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特别要抓住故事的高潮。还要分析人物(角色)的性格特征和作者倾注在故事主角身上的感情,通过情节和角色的分析准确故事的主题思想。只有透彻地,正确地理解,使自己的感情和故事的角色产生共鸣,才能在讲故事时以真挚而强烈的情感去感染幼儿,激起幼儿感情上的共鸣。另外,分析角色时还要区别角色之间的细微差别,仔细揣摩各个角色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现不同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语言特征等。

三、讲述故事要讲究艺术性。

给幼儿讲故事要掌握技巧,如果照本宣科,平铺直叙,幼儿肯定会兴味索然。因此,在讲述的时候必须要讲究一定的方式方法,要有艺术性。

第一,开个好头。教师在开始讲故事的时候,态度要和蔼可亲,要有亲和力,开讲前猜个谜语或提个问题或看个图片等,引起兴趣,再自然引出故事。这样孩子们才容易被吸引,注意力自然就集中了,更乐于去听。

第二,充分关注幼儿。故事要讲不要念,也不要背,语言要口语化。而且要有对象感,讲故事时,要时时想着他们,看着他们,注意他们的反应。试想如果老师讲故事的时候一直看着书,完全不顾幼儿的反应,不管幼儿是否在听,这样的讲述肯定不会有好的效果。

第三,讲述要有感染力。要有起伏高低,抑扬顿挫。根据故事情节的发展,声音有高有低,节奏有快有慢,重点的地方要突出。要有动作,有表情。要想把故事讲活,不但要有喜怒哀乐的变化,而且应学会用眼神和手势,做到心到、话到、眼到、手到。

第四,要有参与性。故事活动不是教师一个人就能完成的,如果仅仅是教师一个人在讲,那就不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幼儿也会觉得索然无味。教师在讲述的过程中,一定要让幼儿参与进来,或听,或看,或说,或思考,这样才能达到活动的目标。

幼儿生活故事篇5

【关键词】幼儿故事教学策略自主参与

1引言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们对生活的追求也越来越高,对于幼儿的教育也越来越重视,所以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来说,研究适合幼儿教育的方法也越来越重要。通过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发现故事教学对于幼儿的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幼儿故事教学就是运用通俗易懂的适合幼儿思维方式的语言来写的一些文学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适合幼儿的听说读写方式,语言比较活泼可爱,对于幼儿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起到良好的基础作用。

2在故事教育中对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

要想使幼儿的生活更加丰富,让幼儿能够积极自主地参与各项活动,首先应该培养幼儿良好的语言能力。幼儿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能力,语言影响着人类的认知,在幼儿进行各项活动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所以我们提出了几项比较适合幼儿语言能力培养的策略。

2.1声音和画面的同步

之所以动画片和广告能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是因为它们的画面比较有冲击力而且语言也有很强的吸引力,尤其是动画片中那些卡通人物,更是生动形象、活泼可爱,加上专业人员的配音效果,更是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所以在幼儿教育中,我们可以借鉴这种方式。相关的研究已经证实音乐文学和美术在感知方面是相通的,所以在幼儿教学中,教师可以先营造一个幼儿比较喜欢的意境,拥有美丽的画面、舒缓的语言,然后缓缓让幼儿进入角色。比如在一个大家都熟知的《馋嘴的老鼠》的故事中,就是一个很好的幼儿故事教学的案例,当天真无邪的幼儿看到美丽的小河边,推着一只可爱的瓜皮做的小船缓缓走来时,伴着清新的音乐,很是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引导幼儿扮演其中的角色,根据各个幼儿的性格特点,可以选择喜欢的角色,然后共同来完成这个小故事。这样一来,不仅能使幼儿生活更加丰富,还能很好地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自主参与能力。

2.2在教学中应用生活化的语言

我们的学习能力、认知能力都是在生活中逐渐培养出来的。生活是一个大课堂,我们能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而且还能逐渐锻炼我们的各种能力。因此,在幼儿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将故事中的各种词生活化,让幼儿能够比较容易学会这个词,可以应用好多种方法来将故事中的词生活化。比如可以营造一个生活的场景,可以将词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比如在《馋嘴的老鼠》的这个小故事中,有一个词“窟窿”对于幼儿来说比较难理解,但是教师可以列举生活中的例子来引导幼儿,比如可以告诉小朋友,当你比较调皮捣蛋时把衣服挂了个小洞,那么这个小洞就是我们所说的窟窿;也可以带小朋友去观察生活,地上捡起一片树叶,上面有一个小洞,那么这个小洞也叫做窟窿,所以生活是一个丰富的大课堂,可以帮助幼儿很好地锻炼语言能力,还能在学习中锻炼自己的实际观察能力。

2.3采用多种形式的阅读模式

幼儿故事教学最大的特点就是以故事为主,幼儿的画册教材以及一些课外读物和参考书等都有好多有趣的小故事,图画书配有很多生动形象的动画、人物和故事情节。所以在阅读时配合这些画面就能让幼儿对故事的情节印象更加深刻,阅读要采取多种模式来进行,这样可以改变枯燥的课堂氛围,让幼儿能够更快更好地学到更多的知识。可以采用老师朗读小故事,幼儿边看图边学习的阅读模式,这时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阅读能力,能够把握幼儿的思维方式和感兴趣的地方,能够做到有感情地阅读,能够带动起小朋友,做到抑扬顿挫;还可以采用小朋友分组阅读的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就要求教师能够采用一些小方法,小奖励,对敢于阅读,并且能够有自己的感情的小朋友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能够增强小朋友的自信,还能够鼓励更多的小朋友积极参与。还可以让小朋友根据图画自己配相关的故事,这样不仅能够提高小朋友的语言能力,还能够开发小朋友的思维。让我们能够更加充分地了解小朋友的世界,从而研究出更多的适合小朋友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小朋友赢在起跑线上。

3在幼儿故事教学中培养幼儿的判断能力

在幼儿故事教学中很有必要培养幼儿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之所以每个故事中都有好坏角色的区分,就是在培养幼儿的选择判断能力、明辨是非能力。所以在幼儿教育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幼儿,通过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体会真实的感受,让幼儿能够知道一个好角色和一个坏角色的不同,以及不同角色带来的不同影响,引导幼儿能够明辨是非,知道自己应该做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对待好人,怎么对待坏人,在生活中能够有自己的判断力,将故事与生活相结合,为幼儿以后的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除此之外,还要在游戏中锻炼幼儿的自主参与能力,可以通过抢答游戏来锻炼幼儿思维和竞争能力,增强幼儿的自信,通过演读结合的游戏可以锻炼幼儿的表演能力、语言能力等,在表演和阅读中不仅能够丰富幼儿的生活,还能够积极地锻炼幼儿,在游戏中学习,轻松快乐地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

4结语

幼儿故事教学在幼儿教学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要积极地研究和应用更多的小故事来让幼儿获得更多的知识和经验,让幼儿在这个纯洁的年纪获得更多的爱和知识,积极引导他们,让他们幼小的心灵中充满爱和正能量,让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娟,张积家.幼儿语言学习的机制及其对教育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0(6).

幼儿生活故事篇6

怎样才能改变传统的数学教育模式,让幼儿对数学感兴趣,并乐意参与其中成为学习的主体呢?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园开展了“运用故事培养幼儿数学兴趣”的课题,并且以红樱教育的《帮我学数学》这套教材为载体进行研究。《帮我学数学》全面借助起伏跌宕的数学童话故事,系统演绎幼儿数学,让孩子感觉数学好玩,在好玩中培养孩子的想象力、推理能力,探险精神和凡是多问一个为什么,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幼儿学数学的兴趣。所以说这套教材有它的理论依据和可行性。下面是我参加课题研究的一点心得。

一、运用故事培养幼儿数学兴趣

1.生活化、情景化的故事引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世界上不爱学习的孩子有很多,但不爱听故事的孩子一个也找不到。”孩子们对故事有天生的兴趣。他们能记住故事中发生的每一个细节,将数学知识融汇于幼儿喜欢的故事情节中,使幼儿在听故事的过程中不知不觉的培养了学数学的兴趣,如大班第五册“按用途分类”。故事讲述的是:小猴是小松鼠商店的采购员。你看它又采购了一批奥运会指定产品回来了。小猴问:“松鼠妹妹,东西买回来了,你看怎么办?”松鼠说:“这样吧,电器跟电器放在一起,交通工具跟交通工具放在一起。”小猴很快就把货物按电器、交通工具两类摆放好,还高兴地说:“奥运会开幕了,生意看好啊!”奥运会是我们每个人都知道、期盼的大事。将这一主题作为故事的引线幼儿非常熟悉,兴趣当然很高,自然也就对融汇其中的数学知识感兴趣。而通过小猴对货物的分类摆放则又引导幼儿在故事情景中学习了“按用途分类”这一知识。

2.运用故事改变了以往数学活动的陈旧形式,激发了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中的二级分类一直是重点。以往进行的常规活动是:教师先借助一个故事或小游戏引出一大堆图片或教具,请幼儿说一说都有什么、是什么样的、有什么不同。然后再请个别幼儿上前操作并一起判断对错,找出规律。最后让幼儿或按标记进行分类,或按一定的规则集体操作或游戏。虽然活动中也有故事、游戏,但幼儿对这一套形式早已熟悉、教师提供的教具、学具对幼儿也不再有吸引力。整个活动在教师的预设中按部就班的进行,没有什么新意。而“运用故事”将数学知识贯穿融汇于童话故事中,幼儿的学习和故事情节同步进行易于理解和接受,学习起来兴趣较高。如大班内容“按形状和颜色分类”,故事内容是:小熊电话订购了一袋雪花插片,小狗来送货。(小狗送的插片有黄色、红色;有圆形、三角形)结果小熊看了发怒道:“我不是说只要圆形的吗?怎么里面还有三角形的?”小狗说:“哦,对不起,可能是我们的包装工人弄错了。我帮你挑挑。”(小狗很快将插片分为圆形一堆、三角形一堆)可小熊还是生气的道:“你挑好我也不要了。这么折腾,插片弄得脏兮兮的,谁还愿意要?”小狗说:“请你别这样!回去我没法交代。”这时站在一边的小猴说话了:“小熊,别难为人。你不要,我要。不过,我只要红色的插片,形状无所谓。”小狗又把插片按颜色分开。在这个故事中巧妙地利用矛盾将“按颜色和形状分类”展现出来。幼儿被深深地吸引到故事中,在为小狗担心的过程中学习了按两个特征分类。

3、运用故事表演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使幼儿主动参与到活动中来。

“运用故事培养幼儿数学兴趣”课题研究主要模式是让幼儿先通过表演故事情节,展现故事内容。教师再进行提问、引导幼儿回想故事情节、挑起矛盾最后达到学习相关数学知识的目的。《帮我学数学》整套教材都是一个个有趣的童话故事。在让幼儿进行一个个故事表演的过程中,幼儿兴趣高涨、活动气氛活跃。如6的分解组成。如果按照以往的方式,则是老师出示数量为6的教具如一些水果、动物、花的图片,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然后是由老师再讲解引导之后操作或是请个别幼儿操作将分合式写出并指读。最后再进行一些练习、游戏,一节数学活动就结束了。如果准备得好、讲解充分则气氛热烈、效果较好。反之则会让幼儿茫然。或者就自玩自乐,毫不理会老师的“循循善诱”。而采用故事表演小猴教小兔怎样按互补的关系来进行6的分解组成后,情况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宋安其和石佳路小朋友表演得很好,后面的小朋友都忍不住站了起来,观察这个小猴怎样教小兔分萝卜的故事。幼儿的兴趣被极大地调动起来。虽然两位表演者没有按照我预想的那样把萝卜按互补关系分得很好,但在随后的几次故事表演中,幼儿都能分得很好。

4.在运用故事进行表演的过程中,根据情节及时提问,帮助幼儿分析、思考,而幼儿也容易从故事情节中得出答案。老师不必同一个问题“豆腐三碗、三碗豆腐”反复地不厌其烦地讲,而幼儿也不用不胜其烦地听。总之,运用故事教学从形式上新颖、生动、贴近幼儿生活,幼儿乐于听,自然也就乐于学了。老师也和幼儿一起融于故事中,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三课题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1.班级情况影响了故事表。

幼儿生活故事篇7

关键词:儿童故事幼儿园教材想象力创造力重要性

一、文本分析结果

1.儿童故事的人物分析。

人物是故事的主体,不仅能丰富故事的内容,还能增强趣味,吸引幼儿,满足幼儿的需要。

选取幼儿园教材中小、中、大班儿童故事158篇,对故事中的人物类型进行统计,分为动物、人物、植物,只要故事中出现任何一种人物类型,就记一次。具体结果如下:

表1人物类型统计次数表

图1人物类型百分比分布图

由表1、图1可知,在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的人物类型以动物为主,其次是人物,再次是植物。

幼儿个性活泼,小动物的形象、性格和塑造的个性都符合幼儿的认知水平和天性,顺应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适合幼儿阅读。

在小、中、大班儿童故事中,动物、人物和植物的人物类型出现的次数和百分比不是固定的,有一定的变化规律。经过统计,具体结果如下:

图2小、中、大班人物类型次数比较

相较于小班,中班和大班的儿童故事中人物、植物形象出现的次数、比例明显增加。

将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地分为爸爸妈妈、老爷爷老奶奶和叔叔阿姨这些角色进行统计,只要故事中出现任何一种角色,就记一次。具体结果如下:

表2角色统计次数表

幼儿由于年龄小,父母是他们最亲近和熟悉的人,因此,幼儿园教材中选取爸爸妈妈作为出现次数最多的角色。

2.儿童故事的主题、内容分析。

儿童故事与成人故事不同,单一、简单的故事主题,可以让幼儿在阅读故事的过程中清晰地抓到主题,以故事《爸爸回来了》为例:

通过对3个爸爸下班后渴望喝水、擦脸、休息的描写,使幼儿了解爸爸上班是很辛苦的。故事的后半部分以对比的手法描写了孩子们看到爸爸后的不同做法及爸爸表现的态度。故事主题十分明确,就是爸爸上完班后很累很热,作为孩子,应该体谅爸爸、关心爸爸。

儿童故事的内容通常有教育、认识和愉悦作用。再如故事《团结树》,通过讲述喜鹊、兔子、猴子和大象种树奉献的过程,教育幼儿要和同伴团结、和和气气的,从而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社会交往习惯。

3.儿童故事的种类分析。

儿童故事种类很多。笔者从题材这一角度出发,分为生活故事、历史故事、动物故事,对选取的幼儿园教材中的儿童故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表3故事种类次数、百分比统计表

图3故事种类百分比分布图

选取的158篇幼儿园教材中的儿童故事,其中动物故事所占比例最多,为55%,其次是生活故事29%,最后是历史故事16%。笔者觉得历史故事所占的比例可以适当增加,通过让幼儿阅读以一定历史资料为基础的历史故事,可以让幼儿了解历史知识,学习历史人物身上的美好品德。

4.儿童故事的修辞手法分析。

儿童故事除了拥有有趣的人物类型、曲折丰富的情节外,还需用到各种修辞手法。下面笔者从这三个主要修辞手法对幼儿园教材中的儿童故事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如下:

表4修辞手法出现次数、百分比统计表

图4修辞手法百分比分布图

统计发现,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的拟人这一修辞手法运用得最多,其次是象征,最后是夸张。幼儿园教材中儿童故事较多地运用拟人这一修辞手法,有很大好处,适合幼儿的发展水平。

二、问卷调查结果

1.儿童故事在幼儿园的实行现状。

语言教育活动在幼儿园的实行时间基本上是一周一次,但是其中儿童故事出现的频率只能达到两周一次。大部分教师都有过增加儿童故事的教学,但没有实施,只有30%的教师有过明确的设想。在进行儿童故事教学活动时,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的注意力只能注意二十分钟,有48%的教师每次组织儿童故事时间为二十分钟。

2.儿童喜爱的儿童故事类型。

依据个人的教学经验,大部分教师认为幼儿对动物故事最感兴趣,但他们认为幼儿园教材中比较缺少历史故事,可以适当增加。教师认为幼儿最喜爱的是动物形象。几乎所有教师都认为儿童故事对幼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其中37%的教师认为人物故事对幼儿的影响最大。

3.儿童故事教学手段。

大部分教师认为儿童故事对幼儿影响最大的方面是想象力。大部分教师通常使用角色表演法组织儿童故事教学活动,同时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建议

1.教师、家长要认识儿童故事对幼儿的重要性。

儿童故事对幼儿来说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教师应注重在幼儿园对幼儿进行儿童故事教学。教师在固定的教学计划之外,可以为幼儿适当增加儿童故事的数量。同时,儿童故事也是家长在家庭中一个重要的教育内容。家长对幼儿进行语言教育,使他们的语言交往能力不断提高。此外,还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可以不定时地给幼儿阅读儿童故事,或者陪着幼儿一起欣赏儿童故事书。

2.家长、教师要选择幼儿喜爱的儿童故事。

教师在选择幼儿喜爱的动物故事的基础上,为幼儿选择一定的人物故事和历史故事。人物故事在教育幼儿的同时,还能让幼儿认识到一定的社会关系。历史故事可以让幼儿在欣赏的同时了解历史,丰富知识面。家长可以为幼儿选择动物故事。家长选择的动物故事中动物的形象要丰富,激发幼儿阅读欲望,使他们从被动阅读变为主动的阅读,养成喜爱阅读的好习惯。

幼儿生活故事篇8

互说故事技术是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和认知能力发展出的―套独特的治疗师与儿童对话的治疗技术。旨在通过辅导老师引导幼儿自发讲故事,让幼儿通过“隐喻”这种初级历程的语言来安全的表达心中的冲突、焦虑、困惑和顾虑,从而释放心中潜在的心理压力;另―方面,辅导老师也可以通过故事这种媒介,在了解幼儿故事隐喻的前提下,向幼儿传达更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和生活态度。让幼儿看到其他的应对方式,并引导幼儿用这种更加积极健康的应对方式来解决故事中的冲突,从而引伸到现实生活,用新方法应对生活中的问题冲突。这种心理治疗技术与成人的心理治疗技术有很大的区别,没有采用模式化的强化与惩罚训练模式,也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心理咨询对话。换句话说,该技术是为儿童量身定做的。

爱故事是每个幼儿的天性,把互说故事技术运用到幼儿发展性心理团体辅导中,可以使幼儿在积极、愉快的氛围中,讲述自发性的故事,辅导老师能够深入地倾听、了解幼儿的心声,巧妙地规避幼儿意识层面的掩盖和粉饰,直接进入幼儿心灵深处的潜意识层面。可以说,互说故事最明显的优点在于它能够快速建构幼儿和辅导老师间沟通、对话的良好关系,是幼儿发展性心理团体辅导理想的技术与方法。那么,互说故事辅导中,辅导老师是如何帮助幼儿习得新的应对方式和观念,从而形成新的生活故事呢?我们从三个步骤去实施:

一、实施互说故事技术

1.建立平等的辅导关系

在这种辅导关系中,辅导老师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幼儿求助于辅导的动机,并

将幼儿与他们所带有的问题分开看待。辅导伊始,辅导老师会鼓励幼儿介绍自己,分享他们的生活故事。在建立了安全舒适的对话气氛后,辅导老师用一种称为“隐喻”的语言过程。在这―过程中,隐喻可以帮助幼儿将自己和所面临问题分离开来。在对于幼儿的辅导过程中,幼儿的防御会更少,因此他们很容易用动物或者其他卡通人物来编造自己的故事,因此他们的问题很容易就被外部化了。因此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往往更加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投入到故事辅导中,在这种使用隐喻,使用想象的辅导中,幼儿可以说是如鱼得水,自如非凡。

2.探索幼儿的生活风格

幼儿在故事主题中,指代自我的人物表现出来的生活风格、家庭结构、家庭成员见的互动都折射出了幼儿真实生活的场景。我们辅导过程中运用了解早期经验,探索家庭结构,探索错误行为背后的目标来揭示儿童的生活风格。听幼儿叙述自己的故事就是在了解他们的生活风格的―种方法。我们相信幼儿按照自己创造或者叙说的故事来自生活,幼儿的生活风格十分近似的描绘了他们如何生活。辅导老师在听幼儿讲故事的同时,十分关注故事的主题。无力,缺乏权力,抑郁,愤怒、完美主义等是问题故事中常常出现的内容。有问题的故事将会阻碍人们生活的更美好。在互说故事辅导中,将问题外部化和创建治疗隐喻是帮助幼儿重塑问题故事的两大手段。

3.解释儿童的生活风格

辅导老师根据故事中呈现的动力学因素、客体关系情景、自我和客体关系、故事的情感基调、幼儿的肢体表现和表情、幼儿防御机制与冲突策略等方面因素,通过故事中的情景和假设证实幼儿的生活风格,孩子将自己的生活风格隐喻故事中,辅导老师也通过故事形成假设,并挖掘故事中的意义。幼儿在创造隐喻告诉辅导老师自己的故事,同时也能从辅导老师的隐喻中获得对自己生活的洞察和理解,从而更好地了解自己,解构错误的应对方式和信念,重建积极的元素和良好的应对方式。

二、依据不同类型故事,选择不同应对策略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假设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有目的的,人们通过对自我目标的感知进行思维、感受和采取行动。他们将儿童的不良行为依据不同的目的分为四人类:获得注意、争取权利、报复和自卑。事实上,这些目的也存在于较大的儿童及成人的行为中。我们根据这四大类目的的不同在辅导做回应故事时采用不同的策略。

1.获得注意类

几乎所有的孩予都有想得到他人注意的欲望。有些孩子认为唯有得到他人的注意才有归属感。在辅导的过程中,希望获得注意的孩子总是以夸张的行为吸引辅导老师的时刻关注。这类故事隐藏的心理动力是认为唯有得到他人的注意才有归属感。回应故事隐喻策略:你很重要,你属于这个家,你属于这个班级。

2.争取权力类

寻求权力的孩子觉得,只有在他们发号施令的时候才显示自己的重要。在辅导过程中,寻求权力的孩子会经常挑战辅导教师的界限,如错误地使用玩具和材料,行为粗鲁,有攻击性,脾气不好等。这类故事隐藏的心理动力是只有在他们掌控的时候才显示自己的重要,才觉得安全。回应故事隐喻策略:你很重要,要尊重他人,大家一起协商有其他更多的好方法。

3.报复类

追求报复的孩子常认为自己是不被爱、不被注意的,是被拒绝、被排斥的,只有当他伤害别人时,才会被看重,也只有以残酷与讨厌的行为出现,才会获得一席之地。在辅导的过程中,追求报复的孩子可能会经常以言语或行为的方式表达对他人的报复,包括情感或和肢体上的。这类故事隐藏的心理动力是不被爱、不被注意的,是被拒绝、被排斥的。回应故事隐喻策略:你是被爱的,攻击和暴力是不被接受的,还有其他更好的解决方法。如:一个男孩的故事结局:“……道路很曲折,爸爸车开得飞快。小男孩说:‘爸爸,你开得太快了。’‘闭嘴!’爸爸说,并开始打小男孩,妈妈也打了他,姐姐在一旁说:‘用力打。’突然,车失去了控制,冲出道路,掉下山崖,撞毁了。全家人,除了小男孩和婴孩,其他人都死了。”我们回应故事的结局:“‘爸爸,你开得太快了,让我有点害怕。你不是说会给我们安全感,我现在觉得有些不安全了,请你开慢点儿。’于是,爸爸慢了下来,小心驾驶。”

4.自卑类

自卑常是那些受到极多打击、对自己非常灰心的孩子的表现。他用“我没有办法”、“我无能为力”来保护自己,使别人对他不再存有任何期望,也籍此逃避责任,省去许多责备与不安。在辅导的过程中,自卑的孩子通常无法承担责任,他们会时不时地要求辅导教师为他们做事,尽管这些事他们有能力自己做。受过特别打击的孩子,可能根本不愿意做事或与辅导教师交流。这类故事隐藏的心理动力是我无能、我一无是处;回应故事隐喻策略:你也会,你一直很棒,我相信你!例如:当辅导老师要求小朋友用教室的玩具讲个故事时,hh只是站在教室中间,盯着地板。辅导老师从玩具架拿了两个布偶递给hh,她仍然低头盯着地板。辅导老师提议:“也许我们可以一起说个故事?”她把一个布偶套在手上,把另一个给hh。hh只是把布偶攥在手上,并没有套上。辅导老师开始说:一天,母熊在给小熊上咆哮课。“现在是你学习自己咆哮的时候了,不要再依赖我为你咆哮。”小熊认为自己不能咆哮,所以她甚至不想试。她希望妈妈继续为自己咆哮,以保证自己的安全。小熊只是站在那里,有些难过和害怕得看着地。妈妈一次次想让小熊咆哮,可小熊就是不试。后来,有只蜜蜂落在小熊的鼻子上,小熊咆哮了。妈妈说:“你自己咆哮了!多好呀,你能自己咆哮了!”小熊笑了,觉得很自豪。她向妈妈小声地咆哮了一声,再一次笑了。

三、创造形式多样游戏,诱发幼儿叙述自发性故事

互说故事技术实施过程中,辅导老师首先引用一个幼儿自己创造的故事,去推测故事的心理动力意义和儿童的生活风格,然后回应幼儿一个包含相同故事框架和人物角色的故事。通过回应的故事,教师向幼儿传达更加健康地解决方案,或者提出对幼儿生活风格的假设。但是在实施研究的过程中,有些幼儿会抵触讲故事。因此适当地引入一些游戏形式能够有效提高幼儿的参加积极性和悦纳程度。我们引入玩偶、面具、绘画、表演等辅助手段,配合一些独特的游戏形式加入互说故事辅导。例如:我们利用魔术袋游戏、图画故事卡、选脸游戏、感觉和说游戏、与幼儿轮流作画、邀请幼儿做主持人和特约嘉宾等各种形式多样的衍生游戏,以适应不同幼儿的兴趣和需要。虽然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引导幼儿自发的讲故事,但是由于幼儿可能处于不同的原因会抗拒讲故事,这些衍生的辅助手段就可以打破尴尬的局面,使得辅导可以顺利进展。虽然这些衍生手段在某种意义上会有损幼儿自我创造,但是较之让幼儿压迫潜意识去创造一个有特殊目的的或者迎合辅导老师的故事,这种方式还是更有益些。

四、幼儿的变化

1.幼儿能够获得积极的元素和良好的应对方式

互说故事是一种有效的深入了解幼儿不良目的的策略。它有利于主导目标,改变幼儿错误的自我认知,发展她们的社会兴趣,重述故事的过程能够帮助幼儿获得行为的调整,获得生活的意义。在新的故事中,幼儿习得新的应对方式和观念,从而形成新的生活故事,他们将会是自己生活的主人,而不再受问题困扰。

2.提高幼儿的自我管理意识

互说故事辅导中,辅导老师与儿童―起确定问题是如何在儿童生活中立有一席之地,并一起描绘出问题对儿童生活的影响。在这种反建构的过程中,辅导老师可以通过故事中的隐喻来假设一些问题。问题不仅仅旨在了解问题故事的历史,更是寻求儿童成功克服问题的特例情景。在故事情景中幼儿不仅认识到错误的自我认知而且提高了自我管理能量,知道区别“我想做什么”和“我可以做什么”的不同。

五、反思

1.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达、表现自己

幼儿投射性的故事及其他幻想游戏为辅导老师提供了相当重要的心理活动信息,能够帮助辅导老师发掘幼儿所特有的冲突和适应。如果幼儿能够决定自己说什么故事、怎么说,那故事的使用最具有价值。因为,自发性故事,可以让幼儿有机会透过不受意识左右的隐喻,“安全”地表达不合理的希望、恐惧和防御机制,能够更忠实地重现幼儿的关怀、冲突与问题解决方式,也更具有心理学的意义,使重建新的较健康故事成为可能。

2.让幼儿解释自己的故事,认为幼儿有能力改变并解决问题

故事的想象与幻想绕过了幼儿的意识防御层面,将幼儿心中的冲突、愿望和压抑表现了出来。辅导老师会鼓励幼儿自己解释自己的故事,而非辅导老师自己本身去分析幼儿的故事。这样的好处是,幼儿一方面不会因为辅导老师的分析而感到反感、困惑或者尴尬,从而导致阻抗,另―方面也激发了幼儿探索自我的过程,这样幼儿更容易获得对自己行为和情绪的洞察,有助于幼儿心理问题的缓解。

3.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在与幼儿讲故事的过程中,我们会经常问自己“哪些角色可能代表说故事的人?哪些角色可能代表儿童生命中的重要人物?”“幼儿的生活风格、家庭结构和互动是怎么样的?”“幼儿的假设是什么?”我们静心去感受幼儿故事的情感基调、幼儿的肢体表现和表情等细节之处。有了这些疑问和观察,我们才能确定什么模式、什么应对方式和什么防御机制才是较成熟健康的,适应幼儿的。我们先大胆假设,再搜集幼儿生活中的事件、故事中隐喻的线索小心求证。在回应的故事中,不会将自己的故事强加于幼儿身上,而是让他们自己归纳故事中的寓意。如果他们不满足于这种结果,可以让他们继续改编故事,以揭露更多的心理内容。

参考文献:

[1]杰洛德・布兰岱尔著,林瑞堂译.儿童故事治疗[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幼儿生活故事篇9

摘要

从儿童期开始进行民间故事教育,把民间故事作为幼儿园课程资源之一,对儿童的终身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儿童的心理特点决定了民间故事是否被他们接受,民间故事自身的特点及其对儿童的教育价值决定其是否能融入幼儿园课程。

艺术是感情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纲要》多次提到: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

关键词

开展的途径内容的开发情感民间故事

艺术是感情启迪、情感交流、情感表达的良好手段,是对幼儿进行情感教育的最佳工具。《纲要》多次提到: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愉悦和创造的快乐,体现自我表现和创造的成就感。

一、研究概述

对于文化传承与发展,教育无疑是一种重要的途径。人是从一个生物人不断走向社会化人的过程,除了拥有动物的本能,还拥有情感、价值观、信仰等,这都是文化的结果。而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核心,将知识、信仰、态度、价值、艺术和习俗文化系统的内容经过科学的组织与编排一代一代地传递下去,因此,教育通过课程对其进行文化教育,是个体学习文化的过程。民间文化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理也相同。在学校教育中,必须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和教育内容,如民间历史、民间故事、民间风俗等,以地方课程的形式或课程资源的方式进行,通过系统的学习或在课程中融入,从而培养儿童积极、良好的民族心态和民族归属意识,形成对自己民间文化的认同,激发儿童对民间文化的热爱情感。

民间文化由民间游戏、民间文学、民间艺术组成,而民间文学又包括民间故事、民谣等,在平时的工作中,经常开展各种课题研究,如语言方面的、科学方面的、艺术方面的等等,基本上都是单一的研究,但通过幼儿园开展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活动促进幼儿多元发展的研究还很少。开展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的课题研究,不但能促进幼儿艺术、文学等方面的发展,能使自己获取更多的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理论知识,也有助于准确的把握民间故事作品丰富的内涵,提高本身对民间故事与艺术的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民族文化素养。我们向幼儿介绍的民间故事能符合他们的兴趣,而且大多数故事中的人物是可亲、可信、可敬、可学的榜样,他们的成长故事及成功经验,能为处于成长阶段的儿童提供多角度的帮助,给他们启迪,让他们从故事中汲取经验,这对培育儿童基本人格和情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艺术教育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在整个幼儿教育中,在幼儿教育改革中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意义。因此,我们开展“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研究”的课题,具有独特的价值。

二、研究目标

《幼儿园工作规程》明确规定:幼儿园要将“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的情感”“萌发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作为教育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儿童的理想发展离不开教育,适宜、有效的民间故事对儿童有着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如促进儿童民族意识的形成、促进语言的发展、促进社会性地发展、促进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发展。而《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又要求我们“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向幼儿介绍各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等等。因此把开展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起来,使其融入到课程之中,从而让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的整合真正成为一个生活化、趣味性的和综合性的过程。

三、研究方法

我以幼儿多元发展为中心,把研究内容融入到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活动的丰富性、趣味性、科学性、地域特色性,便于操作的特点,使活动开展得更有意义。在研究的过程中我细心观察、耐心分析、及时反思,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

1.行动研究法。

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活动,对每周的研究活动进行认真的分析与反思,结合在活动中观察到的幼儿行为和发展水平,结合目标和内容的适宜性、教育策略方法的有效性等,并将有关情况及时和课题组成员研讨。2.行为观察法。

在幼儿学习、游戏的自然状态下,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幼儿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活动中最真实、最典型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记录,从中获得幼儿的发展信息,并结合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加以分析、反思、调整教育措施。

3.体验提高法。

丰富多样的课堂教学、园内课余教学、游戏教育活动途径是幼儿园实施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活动的体现,只有找到与现代教育方法、手段的结合点,拓宽教育途径,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手段,才能使幼儿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活动开展得更加顺利、成功。

四、研究过程

(一)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活动开展的途径

在进行民间故事与艺术的整合教学活动时我们根据民间故事内容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幼儿进行集体或小组的学习活动。一般分为两个层次:

1.民间故事与艺术的整合教学以开展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它注重的是各教学活动之间横向的联系与拓展,注重故事的社会文化价值,注重各教学活动之间领域的整合和渗透。

它适合在某一个年龄段、某一个时间段内组织开展。如大班进行主题教学活动《司马光砸缸》时,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唱一唱“我心中的司马光”之音乐活动,寓故事于思想教育之中,使孩子们懂得遇事要冷静、机智、勇敢。演一演“勇敢的司马光”之角色表演活动,通过掌握歌词内容和音乐结构,尝试根据不同的角色,用合适的动作和表情表现游戏情境,培养幼儿乐意与同伴合作游戏,感受游戏的趣味性。画一画“乐于助人的司马光”之绘画活动,主要涉及单幅画,如果孩子掌握的情况较好,那可再进一步要求,进行连环画,最后绘画展示。幼儿通过绘画,更进一步地理解故事情节。

2.民间故事与艺术的整合教学单个活动是以某一个民间故事为活动内容开展的一个独立的教学活动。在儿童民间故事教学活动中,许多单个教学活动都具有一定的整合性,其范围往往不仅涉及幼儿园教育的语言领域,而且涉及科学、社会、艺术、健康等其他领域。如由民间故事《龟兔赛跑》生成的音乐游戏中,引导幼儿能完整地理解作品含义。初步了解京剧是我国特有的剧种,尝试用体会角色的情绪,学唱京歌,并用丰富的表情、动作和语言进行表达和表现,既理解了故事内容和寓意又感受到表演所带来的乐趣,一举两得。

(二)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内容的开发

1.内容的整合,具备实践性和较强的可操作性的教育内容。

5~6岁幼儿的身体和手的动作发展已经比较自如,手指的灵活性、双手的配合能力也有不断提高。因此,在小、中、大班开展民间故事与剪纸、泥工、蜡染手工系列教学相结合的活动,让民间故事教育与这些课程联系起来,既符合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又可丰富幼儿的审美感受,提高创造意识、动手能力。如由《年的故事》展开的的手工活动《剪窗花》《做灯笼》《包饺子》等,幼儿尝试用折剪、组合累加、团、压、捏、粘等方法创作手工作品,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想象和体验过新年的热闹、喜庆气氛。通过内容的结合也让幼儿知道剪纸、包饺子、做花灯是我国传统的民间习俗,进一步激发幼儿了解有关过年的风俗习惯。

2.内容的整合,融入经典的、有代表性地教育内容。

中国神话《大闹天宫》是幼儿百看不厌的文学作品,其中富有想象力、离奇曲折的情节、鲜明的人物性格特征深入到每位幼儿的心中,尤其是神通广大的孙悟空是孩子们心中英雄。而京剧又是我们中国的国粹,如果把它们整合在一起,既让孩子们深刻了解故事情节,又知道了京剧的唱腔、服饰、脸谱、动作等与都与故事中的人物角色息息相关,还萌发孩子对京剧的兴趣,关注京剧艺术。

3.内容的整合,结合本地区的民间故事教育内容。

《马驮沙的传说》是一个关于靖江由来的地方风物传说,从文学的角度看:尽管它是靖江特色的口头文学,但深入挖掘,会发现:故事具有一定的情节性、思想性和审美功能;中间有一个超自然的形象———宝马,容易引起幼儿学习的兴趣;其主人公的行为,亦可作为幼儿道德提升的一个内容。此活动内容纳入乡土文化园本课程之内,有它独特的意义。为了能够达到弘扬靖江民间文化的作用,我们开展“我是故事大王”活动,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要求幼儿用普通话讲述、口齿伶俐,能根据故事角色的需要进行声音的调整,创造性地使用一些肢体语言,做到声情并茂。通过这个活动吸引更多的孩子了解民间故事,增进孩子对民间故事的喜爱,促进民间故事的传承,进一步有效地弘扬家乡优秀的民间文化。

4.内容的整合,紧密联系幼儿生活世界的教育内容。

在我们生活中大大小小的节日很多,对幼儿来说印象较深刻的节日有“六一”儿童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因为好吃、好玩是他们的年龄特点,那我们就投其所好开展活动。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以故事《中秋节的由来》为主题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幼儿初步了解中秋节的相关文化,感受花好月圆和合家团圆的美好气氛。开展的活动有:歌曲《爷爷为我打月饼》、泥工《做月饼》、剪纸《大家来赏月》、情景表演《嫦娥奔月》。

(三)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组织实施

1.专门性活动。

在各年龄段的教育教学计划中,以主题的形式设计组织一些集体的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整合的教学活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与幼儿的发现、探索的体验相结合;计划的学习情境和变化的学习情境相结合;园内的学习活动和园外的学习活动相结合。

2.渗透性活动。

将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渗透到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晨间入园时,播放一些民间音乐,如《杨柳青》《拔根芦柴花》等;区域活动时,投放一些民间艺术创意活动的材料,如剪纸材料、编草绳材料、陶泥、蜡染材料等;餐后,带幼儿欣赏好听的民间故事,如《神笔马良》《龟兔赛跑》《愚公移山》等等。把它们与幼儿的一日活动紧密联系起来,做到了情景化、生活化。

3.节庆活动。

这里所指的节庆活动是一些中国传统的节日,如元宵节可以开展:做汤圆、欣赏花灯;端午节以开展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为主题进行相关活动;中秋节由节日的由来开展:自己设计月饼、做月饼;以春节所生成的活动有:剪窗花、做灯笼、包饺子等等。我们在不同的节日开展不同的庆祝活动,全园庆祝、亲子庆祝、向社区开放庆祝,让幼儿在节日气氛的烘托中,亲身感受到民间艺术的乐趣。

五、研究中应注意的问题

1.情景的真实性。

在开展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活动时,应选择幼儿感兴趣的话题,精心设计问题情景,避免那种观光式的活动。强调在真实的情景中帮助孩子走向社会、走向生活,让孩子们在真实的情景中感受、体验生动的问题情景。

2.研究内容具有教育价值。

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研究的内容应具备艺术性、教育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的,其内容值得我们去认识、学习、研究。把教育作为传承文化的主要途径,把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放到课堂中、游戏中、生活中,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意义。

3.关注幼儿的自主性。

老师要尊重幼儿,相信幼儿,为他们创设良好地活动氛围,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并给每个幼儿都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使其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体。

4.重视老师的引导性。老师具有理性和强大力量的影响源,教师自身的支持、合作、引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应把握好契机,及时捕捉有价值的信息,积极为孩子们的学习“牵线搭桥”,能真正成为孩子们学习的引路人、生活的指导者。

六、研究成效和体会

我们带领幼儿从语言、美术、音乐等方面去感受民间故事与艺术整合的教育活动,它的魅力是无穷的,孩子们在我们为之营造的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极地、主动地去发现民间故事与艺术整合在一起的内在美。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的整合活动开展,初步研究成效是:1.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研究活动的开展不仅让幼儿了解了民间故事的风格、特点,还通过寓教于乐的艺术活动,使幼儿萌发了幼儿对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的兴趣和初步的感受意境美、形式美的能力,陶冶了情操,提高了幼儿的审美能力。

2.培养了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

研究活动的开展让幼儿深刻理解了什么是真、善、美;通过活动还使幼儿进一步学会了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学习互相谦让、互帮互助、关心他人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3.有效的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

研究活动的开展深深吸引着每一位幼儿,大大激发了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幼儿乐意学、好学。如丰富多彩的手工制作、音乐游戏深受幼儿的喜爱,在幼儿积极主动的创作过程中左右手灵活、身体协调的配合,有效促进了大脑左右半球的交替循环运用,使思维得到了有效的发展。

通过民间故事与艺术的整合教育,我们老师积累了初步的相关研究经验,也对次课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对周围环境生活中的民间故事与艺术活动的敏感性明显提高;在幼儿阶段开展民间故事与艺术的整合教育,使民间故事与艺术教育整合的研究能循序渐进、有条不紊的开展。

虽然,我对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研究还不是很细致、完善、,但我们将继续研究下去,使研究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民间故事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研究不是纯粹的加入到教育教学活动中来,而是要将它与课程内容融合起来,成为我们幼儿园的特色教育。

参考文献

[1]赵玉兰主编,《走进民间艺术世界》,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刘守华著,《民间故事的艺术世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王春燕著,《浙江民间文化与幼儿园课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

[4]周兢主编,《幼儿园课程实施指导丛书》,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5]丁兴国主编,《马洲印记》,中国文史出版社,2006

[6]南京梅花山庄幼儿园科研室,《儿童民间艺术教育的目标及内容》,学前教育研究,2004

[7]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室编著,《幼儿园综合活动课程》,江苏少年儿童出版社,2010

幼儿生活故事篇10

幼儿最喜欢听故事,家长每晚都要给他们讲一个故事。要给他们讲那些内容健康、情节生动、语言形象的故事,是很有必要的。讲故事会使幼儿从中学量新词,尤其是抽象意义的词。如,光荣、勇敢、诚实、满意、感激等。通过故事生动情节的形象描述,帮助幼儿理解和掌握词义,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每天睡觉前讲故事对幼儿来说是最温馨最幸福的时刻,幼儿依偎在妈妈、爸爸身边,听着有趣的故事,不但是一种美的享受,还可以让幼儿在不知不觉中接受到语言的熏陶。家长讲完故事要及时向幼儿提问,让幼儿思考、回答。也可以启发幼儿提问或发表自己的感受,活跃思维,理解故事内容。通过这样的交谈、发问,帮助幼儿记住主要情节和一些词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幼儿一般都喜欢听儿童生活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和科学幻想故事。讲的时候要用亲切的口吻,用变化的语调,绘声绘色地把故事讲得动人又富有感情,以感染幼儿。案例:小女儿今年五岁。她也跟其他幼儿一样非常喜欢听故事,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我给她讲故事听。她听完故事总爱拿自己与故事中的主人公作比较。如果听到故事中的小白兔勇敢、聪明,她就会说“:妈妈,我也像小白兔一样是个勇敢、聪明的好孩子。”听到故事中的小花猫打破了花瓶时就会说“:妈妈,我是好宝宝,不打破花瓶。”通过听故事,她不但学会了很多相关的词汇,还学会了很多知识。

1.反复地讲一个故事有的故事可以反复地讲给幼儿听。对讲过的故事可以让幼儿用片段的话完整地复述,锻炼幼儿的记忆力,提高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幼儿语言发展。有的家长用录音机把幼儿讲的故事录下来听,更能激发幼儿讲故事的积极性。也可以选一些艺术性强、篇幅长些的作品,每天给幼儿读一段,边读边讨论,像这样定期给幼儿念书听,能使幼儿在听讲、说话、想象力和阅读能力等方面有所改善。

2.讲不同形式的故事或创编不同的故事给幼儿听幼儿通过听不同的故事,学会不同的语言结构和词汇的运用方法,丰富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3.通过看图讲述,发展幼儿思维,培养独立创编故事的能力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和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幼儿掌握语言的过程也就是思维发展的过程,而思维的发展,又促进语言的构思能力、逻辑能力及表达能力的发展。因此,在家庭生活中准备一些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图片,家长一边让幼儿观察,一边启发、引导幼儿思考、推理、想象,用恰当的词汇组成句子,讲述图片的内容。

二、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