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题报告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3:46

实践课题报告篇1

葛洲坝西陵中学附小,现有25个班级,__8名学生,教师总人数62人,活动课专职教师3人,活动课兼职教师16人。20__年9月1日,葛洲坝城区进入新课程改革试验,小学三年级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西陵附小积极加入到课改的浪潮中,坚决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全面落实《课程计划》。特别是综合实践活动课,作为独立的课程形态来加以设计和实施,学校给予高度重视,不仅严格按葛洲坝教委相关规定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安排专、兼职教师任教,而且成立了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通过多种途径学习、探索,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能根据相应的课程资源,进行校本开发和实施,力图体现学校特色,满足学生的个性差异。学习方式强调学生亲历,注重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学习的时空突破课堂时空的局限,向社会生活领域和自然环境延伸。促进学生多方面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信息的能力和创造精神。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时,我校还努力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采用“自我参照”标准,引导学生对自己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的各种表现进行“自我反思性评价”,强调师生之间、学生同伴之间对彼此的个性化的表现进行评定,进行鉴定。注重把评价作为师生共同学习的机会。学校要求教师要鼓励每个学生建立自己的综合实践活动档案,以便学生深入地了解和肯定自己的能力,并能与其他人分享自我探索的体会以及进步的喜悦。通过近两年的实践,我校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从课程实施、课程管理,到课程评价已形成系列,并取得了一定成绩,受到葛洲坝教委及兄弟学校的高度肯定。

省立项课题《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得到了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的高度重视。我校刘立丹校长(省心理学会会员),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教研室主任丁朴(省教学学会物理教学研究会理事)共同担任此课题实验与研究的负责人。葛洲坝教育实业集团领导及教研室主任丁朴曾多次到我校莅临指导,参与课题的实施与督导。课题组主要成员囊括了学校教学管理的各个层面,它由教务处主任,教科室主任,综合实践活动课教研组长,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课和劳动课教师等7人组成。3—6年级学生是本课题实验与研究对象,3—6年级班主任也是本课题的参与者与组织者。学校70的学生及教师加入到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此项实验与研究工作是我校教科研工作的重中之中,为此学校拟定了实验方案,确定了实验步骤,保证实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同时,每月召开一次课题实验与研究工作会,实验学生与教师汇报实验进展,提出遇到的问题,共同讨论解决的办法。本课题除了在人员组织上得到保障以外,学校还投入了一定数量的科研经费,购置了一些在实验过程中所需的设备(如:电脑、数码摄象机等)、工具(剪刀、纸张等)、书籍等。对积极参加本课题研究及作出突出贡献的教师给予一定的物资奖励。所有这些,调动了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发挥了教师的聪明才智,使本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在一种愉快的氛围中进行,使每一阶段实验与研究都取得了良好的成绩。

二、阶段实验与研究的内容及成果

本课题实验与研究的主要步骤:(一)准备实施阶段:20__年9月—20__年3月,成立课题组,拟定课题方案,进行课题方案论证。(二)启动阶段:20__年3月—20__年6月,组织课题组成员学习教育理论及相关文件,经验材料,学习新课程标准,进行学科综合现状调查,拟定具体实施方案。(三)实施阶段:20__年9月—20__年12月,实施研究计划,展示研究成果。本阶段是课题研究的重要阶段。

前两个阶段已顺利完成,目前,实验正处于第三个阶段。在第三阶段——实施阶段中,依据学生、学校、社区及地理环境,分别进行了三个内容的研究,并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内容一“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

我校地处葛洲坝西坝小岛上,学生家庭环境、经济状况不一,在学校、家庭中常有一些学习、生活废旧物,丢之可惜,留之又无用。如何使这些废旧材料再利用,让它们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呢?为此,“利用废旧材料美化校园环境“这一子课题便应运而生。政教、少先队先后在全校开展了“巧手扮我家”、“环保小制作”、“争当环保小卫士”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动脑,运用劳动技术、绘画等手段制作出了一幅幅精美的装饰品。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反应能力、审美能力、与他人合作能力等,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

2、内容二“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

这一课题来源于葛洲坝学生特殊的家庭环境。我校位于宜昌市葛洲坝,紧邻三峡工程,我校千余名学生都是“三峡世纪工程”建设者的后代。工程的设施、施工技术人员、当地的风土人情等都为本课题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广泛的社会资源。20__年10月15日,我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科研课题组向全校学生发出倡议:寻找前辈的足迹,了解葛洲坝人为祖国水利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收集到了葛洲坝人曾修建的大坝、大坝的所在地、大坝修建的时间,坝长、坝高、大坝水利发电装机容量、年发电量、大坝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建大坝时的趣闻或感人事迹,与大坝有关的实物、图片等。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动用了身边可利用的调查手段:⑴访问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亲人、朋友,或让他们帮助查找资料;⑵访问知情的相关人士;⑶查阅书籍、报刊杂志;⑷网上查询;⑸让老师帮助查找等。在课题的实验与研究中,学生把收集到的信息有的制成表格,有的在日记中记载,有的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写了调查报告。通过此课题的实验与研究,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动手操作的能力、与人合作的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20__年2月,在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课成果展示中,六年级学生撰写的调查报告“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获报告类一等奖,学校被评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实验与研究先进单位。

另外,在进行第二个内容“寻找葛洲坝人的足迹”的实验与研究时,第一个内容仍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进行。20__年2月,葛洲坝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中,我校的手工制作有8人获一等奖,6人获二等奖,8位教师获优秀辅导奖。

3、内容三“走进三峡,感受三峡文化”。

随着三峡工程的兴建,三峡越来越受到世人的关注。三峡文化的内涵不断丰富,它不仅包含有数千年历史长河里沉淀下来的古老文化遗存,还包含有现今三峡建设者所创造的新文化。作为地处宜昌,三峡建设者的后代,他们对三峡有着浓厚的感情,他们更愿意亲近三峡、走进三峡、感受三峡地区的呼吸和脉动。随着第二个内容的深入,学生对三峡文化有了浓厚的兴趣和愿意探究的愿望。为此,第三个内容“走进三峡,感受三峡文化”便应运而生。围绕此内容,政教、少先队组织学生参观“三峡大坝”,游览“三峡风情园”,感受农家生活。学校语文教研组在充分利用现有课程资源基础上,努力挖掘三峡区域的诗词文化资源,提出了“三峡诗词文化探究”的课程开发方案,此研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并在实践中提升了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通过此内容地开展,有效利用了本地区域文化,将区域文化资源与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机结合起来,发展了学生动手、动脑、收集信息的能力,学生在实践体验和搜索、记忆中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三、下一步实验与研究工作打算

1.进行阶段实验与研究工作总结,撰写阶段实验报告或实验论文。

2.挖掘新的社会资源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研究。例如:开展长江水污染调查;长江鱼类资源扫描;宜昌土特产概况调查等。

实践课题报告篇2

课题名称:小学音乐激趣实践法教学探究

1.音乐教学

音乐教学是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主要教学形式。在本课题中音乐教学的主体内容是学生音乐学习和音乐教师教学评价。音乐教学是教师根据音乐课程标准、课本内容以教学班为单位进行的统一教学。

2.音乐激趣实践性教学

音乐激趣实践性教学,就是在运用激趣和实践,来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同时使他们内在的创新意识、智力得到发展;思想得到启迪,提高创新能力,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小学音乐教学现状的需要

(1)教学效果不明显。最终的结果是,学生虽然当堂课所教的歌曲会唱了,跟着老师能简单的进行歌表演,但过一段时间又还给老师了。让学生学会唱歌、会正确的处理歌曲的情感、会通过肢体语言来表达所学的内容。因此,重视音乐课堂激趣教学,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提出本课题,就是为了探索小学音乐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提高全民的素质奠定基础。

(2)学生主动性被遏制。音乐课相对于语文、数学课来说,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门学科,只注重教师的教而忽视了学生学的主体性,没有让学生从知识与技能学习中获得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学方法单一。回顾音乐教学,不难发现目前大部分音乐课堂教学仍然是“教师教唱、学生跟唱;教师动、学生做”的现状,始终没有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依然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

2.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

(1)区情的需要。作为秦皇岛市主城区,海港区一直重视素质教育,其教育教学改革一直走在全市前列,乃至全省的前列。各种教科研活动是学校提升办学品位的需要。

(2)学生提高艺术素养的需要。我们期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提高学生音乐素养,切实培养师生关系,让师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3)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强调人的主题地位和素质教育。对教育多方面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而教学研究应如何应对新课程改革,这是摆在研究者面前的新课题。因此,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做人,在音乐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积极向上的思想和奉献的精神。

3.教育发展的需要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民族素质,培养21世纪创新人才是一项关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系统工程。然而,长期以来,忽视对学生激趣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是我国教育的一个突出问题。小学各科教学中普遍存在着思想上的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目标和评价上的单一、教学过程中的单向灌输、方式上的机械单调、内容上的强调知识记忆等现象。这些现象,实际上,否定了学生是一个能够主动探索求知的主体,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创造潜力,泯灭了学生的思想火花。要想全面解决这些问题,正在呼唤着我们进行教育改革和实践。

三、本课题研究现状及创新之处

(一)研究现状

现在的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仍然以教唱为主,学生被动地机械的学唱,许多教学资源和多媒体利用不够,教学气氛不民主、不平等,学生的个性特长、激趣意识很难有机会得到培养,我们必须改变这种状态,适应课程改革,适应素质教育,构建一种新的教学结构,把学生从枯燥的学唱中解放出来。这就要求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学会激趣,引导学生激趣,帮助学生实践。而学生的激趣实践意识不是自然生成的,它需要一定氛围,一定的情境来激发。因此,我们要在小学教学过程中利用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学习原动力,建立一种适合学生主体主动发展、乐于激趣的教学活动框架,使学生的激趣意识得到培养。人们普遍认为,激趣实践教育不但是一次教育理念的创新,而且更是一次以培养激趣精神和激趣能力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活动。强调要把激趣教育落到实处,特别是把激趣教育与课堂教学充分结合起来,把课堂教学作为实施激趣实践教育的主渠道。具体表现在:一是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激趣教育的尝试;二是学科教学中激趣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三是激趣教育中课堂教学评估体系的建立;四是课程教材改革的有益尝试。当然,激趣实践教育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对学生的激趣实践精神、教师的激趣实践能力等指标的量化评定上仍有一定困难;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均阻碍激趣教育的深入研究。特别是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对学生激趣实践能力的评价方面,还不曾有人进行过系统的研究,这是我们需要认真思考和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二)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1.在音乐教学上提供一些有效的教学理念。

2.改变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形式,寻找一条适合小学音乐教学的新模式。

3.提高教师对课堂的驾驭能力。改变教师,音乐课只是教会学生会唱几首歌曲的观念。改变学生和家长,音乐课是一种可有可无的课程的思想。

4.为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力提供一切有利的条件。

四、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依据

一是在教学活动中能创设一种情感和认知相结合的教学环境,既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气氛中有效地获得知识,又使学生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教与学这一对关系将变得十分地和谐有趣而轻松愉快,利于学生激趣实践精神的培养。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认知情感,产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愿望,并能调集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通过语言描绘、实物演示、音乐渲染等手段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场景,以激起学习的情绪,这也正是激趣思维的萌发点。

二是在教学中注意和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上进心,是激趣意识的潜能,也是激趣意识的萌芽,这些都是激趣实践的动力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成功的欢乐就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足以促进儿童好好学习的愿望。而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主要动力,他强调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从而对学习充满兴趣。”依托这种教育思想,我们必须坚持鼓励每一个学生,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加以肯定,让他们体验成功,充满自信的投入学习,使学习成为他们创新的乐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否融洽也是影响学生学习态度的一种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如果师生关系和谐、融洽,学生喜欢任课教师,认为这位教师对学生热情、平等、关心,并且有很高的教学水平,那么学生就喜爱他所教的此门功课,乐于接受他所讲授的课程,从而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相反,如果师生关系紧张,学生不喜欢某一教师,认为该教师对学生不友好,不关心,不公道,知识水平不高,学生就会对此教师产生反感,惧怕或抵触情绪,并进而发展到厌烦该教师所教的那门功课,对该门功课的学习就会失去兴趣,从而产生消极的学习态度。因此,教师应创建一种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在民主、平等的良好氛围中,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去。

根据上述理论,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现实创设情境,引导他们在学习中去发现、操作、尝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实践性,让学生在观察、思考、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激趣意识。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价值

音乐激趣教学,是建立较为完整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体现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学方法、新的教学手段、新的教学评价。促进学生音乐素养的提高,促进音乐教育审美功能的有效发挥,促进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更好地发挥音乐教学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主要内容

1.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灵活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获取知识,从而探索出不同的学习方式。

2.根据学生特点、教材特点,探索新型的教学结构

(1)课堂教学的不同阶段,根据教学实际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生活情境等,进行激趣、导学,调动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获得解决的方法,在解决问题中培养激趣意识。

(2)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开放的教学结构,使学生能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中培养和发展实践能力与激趣意识。

(3)利用已有教学内容或补充教学材料设计创新点,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新的火花,培养他们的独创性、探究性、灵活性。

3.在不同的情境中探索新型的有利于激趣意识培养的评价方式。

(二)研究方法

在课题的研究方法选择上,决定本课题以实验法、观察法、教育调查法、个案法为主要研究方法,适时也采纳分析法,比较法、综合法及文献资料法等,保证得到资料信息的全面性和深刻性,促使本课题的价值深化。

六、本课题的研究步骤和主要措施

(一)研究步骤

本课题研究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工作阶段(2017年9月——2018年3月)

(1)健全课题研究组织:成立课题研究领导小组、确定研究教师和研究对象。

(2)进行师资培训:将集中式的通识培训、有计划的校本培训、经常性的及时培训相结合。

第二阶段:课题研究阶段(2018年4月——2020年3月)

1.加强课题研究教师的培训

(1)理论培训:认真领会、学习课程标准,研读课题研究相关的理论书籍。

(2)课堂教学培训:观摩优秀课堂实录;深入课堂第一线进行指导;请教科研人员进行课堂指导。

2.共同研究新的教学思路、模式

(1)集体组织进行现场说课、备课。

(2)教师进行互听、互评课活动。

(3)对先行班进行指导、示范。

(4)骨干教师、青年教师做研究课、示范课。

3.进行课题研究阶段性小结、年终总结

(1)个案分析、课堂随笔的积累。

(2)教学案例、课例的整理收集。

(3)阶段性经验交流研讨。

(4)进行案例、随笔、课例、论文等评比和交流。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20年3月——2020年6月)

对课题研究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总结研究成果,撰写课题研究总结报告,召开课题总结会,举行音乐激趣教学展示课,推广先进经验。

(二)主要措施:

1.激发学生的情趣思维

情趣思维,是不受固有模式束缚而进行的有创造性的心理反应。就是鼓励学生以标新立异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促使学生想得多、想得新、想得巧。所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更能激发学生情趣思维的发展。

2.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

(1)巧设创新平台。了解和挖掘学生的激趣实践意识,运用这个平台,借助于联想、灵感等思维方式,加以组合,从而使激趣实践活动有可能变为现实。

(2)体会激趣的快乐。当学生体会到因为激趣实践而带来的成功和快乐后,他们将把追求成功作为学习动力。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步提高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能从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创新实践,提出独特的见解。因此,学生更爱上音乐课。

七、课题研究基础

本课题组成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均为教育教学骨干力量。课题主持人有较强的音乐教学能力。在工作中勤与思考与钻研,深知教育科研与学科教学的密切联系,并且经常自己撰写有关音乐教学的论文。论文反思及课等在市、区获奖。本课题组成员曾多次主持参与过各级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八、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条件

本课题组成员热心于教育事业,热爱孩子,他们有积极学习不断提高的勇气和信心,是精通业务,富有吃苦精神、奉献精神、精益求精的团队,具有调动各方的积极性的能力,将采取深入调研,讨论;积极学习先进经验;通过小组研究、专家指导、实践探索、重复研讨、形成结论这一过程来完成课题研究任务,实现研究目标。《小学音乐激趣实践法教学探究》这一课题研究仍具有相当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认真学习的同时勇于探索和创新,摸索出一条培养学生激趣能力的有效课堂教学途径,使激趣教育的实施得以延伸和拓展。

九、本课题研究的预期成果

1.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

2.典型的案例分析材料。

3.各阶段素质检测相关材料。

十、课题承担者科研水平及分工

课题主持人**,参加工作以来获得国家、省、市、区级教育教学奖励多项,所撰写的论文被刊登在国家、省级刊物上,多篇论文在评比中获奖。工作中能够更多地深入到教育教学一线中去,了解学校课堂教学实际与学生需求的差距,调动广大教师积极参与有效课堂教学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研究。多年来,她围绕中小学音乐激趣实践教学,进行了系统的、多元化探究。

课题组成员**,多次荣获市区教育工作者、优秀辅导老师、艺术教育先进个人称号。教学经验丰富,教学实绩显著。有很强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有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在省市级论文评比中获奖或发表。

课题组成员平均年龄46岁,业务能力强,具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对科研有浓厚的兴趣。课题研究小组成员分工:

课题主持人:**,中学一级教师,负责课题报告的撰写、资料汇集及整理工作。

课题组成员:**,小学高级教师,负责课题管理和设计课堂实践、理论探索和论文撰写。

实践课题报告篇3

1.幼儿成长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社会领域明确规定: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2.教师发展的需要

教师是教育的先导,什么样的教师决定了会教出什么样的学生,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决定了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传道、解惑、授业者,要完成自己国家、自己民族的文化传承教育,要发展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教师必须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了如指掌,了解其来源,挖掘其内容,探究其发展。

3.民族进步的需要

任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近些年来,我国的传统文化已经悄悄地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西洋文化强烈冲击着中国的文化市场。在西洋文化倾注中国的过程中,中国传统节日逐渐退位、淡化,西洋节日逐渐上演、盛行。为了使中国的传统节日文化继续发扬光大,必须从幼儿教育抓起,让中国心、民族魂深入人心。

二、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①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形成对幼儿进行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培养的模式,总结形成节日教育的一般方法,建立具有特色的节日教育内容。②开展节日课题研究,让幼儿感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并在节日的生活体验中,树立家庭与社会的亲情意识、传统美德意识、爱国爱民的思想意识,让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承递下去。③进一步加强园本课程开发和园所文化建设。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党中央制定的《公民道德建设纲要》第27条指出:“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蕴藏着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第28条指出:要利用重要法定节日、各民族传统节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节日期间丰富多彩的习俗风尚、民族的传统艺术、以及人际之间的各种情感、传统的道德意识都会在学生面前得到充分展现,强烈的文化氛围以及其中蕴含着的教育资源,在新时期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意义。对节日文化进行研究,开发并利用好节日文化资源,将有助于提高对学生的教育实效,也是对国家教育法规要求的具体落实。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

以节日开展的教育内容为载体,研究如何促进幼儿传统节日意识有效形成,研究幼儿园如何成为幼儿了解节日文化的重要渠道,依托课题研究探讨形成的培养方式。

五、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六个中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重点研究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传统节日蕴含的节令风俗、蕴含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民族情感等。

六、课题实施过程

(一)准备阶段:(2012年5月~2012年8月)

课题核心人员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与学习,就本课题研究的“价值性”“必要性”“可行性”进行讨论,初步完成课题设计方案,完成课题申报工作;了解本园幼儿家长的文化背景、家教方式等相关的资料搜集与分析工作;开展园内教师的培训。

(二)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3年12月)

①创设适宜的节日文化环境,与幼儿家庭、社区建立良好的共融沟通关系;②设计满足幼儿德育发展的传统节日文化课程;③续培训教师、家长;④断修正完善课题的实践内容、方法;⑤获取相关资料,进行中期汇报。

(三)总结阶段:(2014年1月~2014年6月)

①整理课题过程性资料、完成统计分析工作;②撰写课题研究报告,总结论文等;③举行课题成果鉴定会,请有关教育专家现场鉴定。

七、课题研究方法及措施

本课题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为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研究法:通过搜集有关中国传统节日资料,筛选出适合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分析文献,进一步明确自己当前研究的起点。

行动研究法:确定适合幼儿园研究的中国传统节日时间,创设相应氛围、环境,开展主题教育活动,不断反思与总结并改进研究工作和教育方法。

经验总结法:在课题实验研究的过程中,我们将通过行动研究,不断进行总结和反思,按照制订计划――实施行动――反思总结――调整方法的方式循环进行,不断进行思考和分析,从而总结出经验以及实际工作中的规律,更完善地、更加理性地开展和改进自研究的相关活动。

八、课题研究成效

通过《在幼儿园开展中国传统节日教育实践与研究》的课题研究,我们不仅摸索到了通过中国传统节日开展幼儿德育活动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使幼儿了解了中国优秀的传统节日文化,扩大了幼儿的视野,丰富了幼儿的德育经验,对幼儿的智力、情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都能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同时也促进了我们教师从观念──行为,从行为──观念的转化和提高。

(一)幼儿园形成了具有本园特色的“传统节日德育教学活动”

①传统节日是生活中非常值得纪念的重要日子,它们每一个都有着各自特殊的含义。我们选择了中国传统节日中的几个典型节日作为切入点,开展传统节日主题教学活动,形成传统节日教育特色课程。②从本园、本地的实际出发,根据幼儿的兴趣、能力与教师经验、园内外教育资源状况等,来挖掘节日文化中的德育价值。

(二)细化了“传统节日文化中德育教学”的实施途径

优化幼儿园教育环境。幼儿园的教育环境是一种“隐形课程”,关注幼儿成长和学习的环境,积极开发和利用环境因素对幼儿成长、发展起着巨大的教育作用。我们通过反复学习、研讨与实践,努力营造节日文化的氛围并与主题环境相结合,让幼儿主动参与到节日文化的活动中,亲身体验传统节日的德育价值所在,从而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创设宽松、接纳、积极发展的心理环境。努力创设有益于幼儿亲近的心理环境,强调不同年龄段幼儿对环境的特殊心理需求,使其真正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并与幼儿产生互动作用,从而对其情感、意志、行为发生潜移默化的推动作用。

(三)多彩的传统节日活动,促进了幼儿全面发展

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感知动作、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对抽象事物的认识需要以感知动作、具体事物形象为支柱的。所以,在挖掘孩子在节日文化中的教育价值过程中,我们充分协调、整合节日文化教育资源,扩展教育空间,重视孩子在主题、一日生活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亲子活动等多种活动中的体验;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及生活适应、社会适应、学习适应多角度的培养,使幼儿在自发、自主的活动中感受节日文化的内涵,主动融入到节日的文化意境中,身心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实践课题报告篇4

一、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和重大意义

(一)反腐倡廉建设提出的历史背景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反腐倡廉工作。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同消极腐败现象是水火不相容的。我们党从诞生之日起,就把反对消极腐败、建设廉洁政治作为重要奋斗目标。

1.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十分重视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和纪律建设。早在井冈山时期,就制定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成为全党全军必须遵守的铁的纪律。经过,我们党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新中国成立前夕,同志告诫全党,务必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针对夺取全国政权后党内在作风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他严肃指出,一切党员干部利用职权实行贪污和浪费都是严重的犯罪行为;必须毫不迟疑地开除一批贪污蜕化分子,撤消一批严重的分子和居功自傲、不求进取、消极疲沓、毫不称职分子的领导职务;一定要警惕作风,不能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无论任何人,都要接受党的监督,接受派和党外人士的监督。这些重要思想奠定了我们党早期反腐倡廉理论的坚实基础。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及时清除现象,严厉惩处刘青山、张子善等一批腐化堕落分子,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监督,为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提供了有力保证。

2.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清醒地认识到改革开放过程中可能出现腐败现象的严峻形势,作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的重要论断。强调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要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反腐败要靠制度、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要加强思想教育,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坚持这个传统,才能抗住腐败现象;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要从党内抓起,从高级干部抓起,从具体事件抓起;国要有国法,党要有党规党法,是最根本的党规党法;党要接受监督,要有专门机构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这些重要思想丰富和发展了党的反腐倡廉理论,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3.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继续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提出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开展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思想。强调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把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作为党必须解决好的两大历史性课题之一;把党风廉政建设放到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中把握,更好地为推进改革发展服务;认真贯彻“八个坚持、八个反对”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坚持对党员干部进行思想教育和法制教育,坚决查处违纪违法行为,牢固建立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两道防线;要把防治腐败作为系统工程来抓,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坚持加强教育、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强化监督、创新体制,把反腐败寓于各项改革和重要政策措施之中,从源头上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坚持和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形成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整体合力。

4.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同时,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出了一系列反腐倡廉重要战略思想。如,在和平建设时期,如果说有什么东西能够对党造成致命伤害的话,腐败就是很突出的一个;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是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领导干部要牢记“两个务必”,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等等。这些重要论述体现了时代要求,是对党的反腐倡廉理论的继承、发展和深化。

确定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一重大命题,是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深刻总结建党80多年、改革开放30年特别是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历史经验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对新时期反腐倡廉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

——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才能推进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为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保持党的先进性提供坚强保证。

——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才能适应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和党的历史方位改变,顺应当今世界形势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增进反腐倡廉能力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

——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才能着力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着力消除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障碍,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保障。

——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才能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提高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进一步增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二)反腐倡廉建设的提出是适应反腐败斗争形势发展的必然要求

1.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反腐倡廉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形成了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反腐倡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方针、工作格局、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法规制度体系基本框架,形成了全党全社会反腐败的可喜局面。二是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由于坚持反腐倡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全局,在坚决查办案件的同时,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和制度,强化对领导干部的监督,推进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有力地维护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三是纯洁了党的组织和队伍,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严肃查处了一大批违纪违法案件,大力加强党风党纪教育,有效促进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维护了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的先进性。四是赢得了党心民心,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腐败现象进一步得到遏制,党内违纪违法案件总量有所下降,群众对反腐败工作成效满意度逐年提高,国际社会对我国反腐败工作也给予了积极评价。

2.当前我国反腐败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一是有的领域案件发生率仍在上升。如工程建设、土地管理等领域案件有较大幅度上升,近5年比前5年增长61.3%;失职渎职案件增多,近5年比前5年增长39.8%;国有企业中发生的案件也有所增加。二是出现一些案件多发的新领域。高校、医院等单位案件呈多发趋势,拉票、贿选等案件时有发生,串案、窝案也有所增加。三是涉及高级干部的案件居高不下,党员、干部受到刑事处分的案件有所增加。2006年全国受刑事处分的党员、干部14121人,比2003年增长11.2%。四是一些党员、干部仍存在不廉洁行为,一些党内不正之风仍比较严重。诚信缺失、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五是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仍然比较突出。在征收征用土地、城镇房屋拆迁、环境保护、学校教育、食品药品安全、医疗卫生、企业安全生产、企业重组改制中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一些重大恶性事故和背后也隐藏着腐败问题。

3.腐败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原因。一是当前我国进入改革发展关键时期,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一些领域体制机制制度还不完善,客观上存在腐败现象滋生的空间和漏洞。三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推进,而形成完善的法治环境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尚需一个过程。四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得到加强,而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等腐朽思想以及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对党员干部的影响不可低估。五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仍有一些基层组织存在管理不严、软弱涣散的问题。六是反腐倡廉工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不能完全适应反腐败斗争的需要。这些特点决定了现阶段反腐败面临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并存、成效明显与问题突出并存的复杂局面。

因此,我们既要充分肯定改革开放以来反腐倡廉取得的重大成绩,看到面临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坚定信心,相信我们党有决心、有能力、有办法解决自身的腐败问题;又要深刻地认识到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认识到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极端重要性,更加自觉地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始终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反对腐败,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

二、反腐倡廉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要求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强化权力制约和监督,深化改革和创新体制,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工作领域,努力形成拒腐防变教育长效机制、反腐倡廉制度体系、权力运行监控机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政治保证。实践中,要把握以下基本要求。

(一)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和自觉运用邓小腐倡廉理论、反腐倡廉思想和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关于反腐倡廉一系列重要论述,不断探索符合我国现阶段基本国情的反腐倡廉新措施新方法,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与时俱进地推进反腐倡廉工作。

(二)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实践证明,坚持党的领导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政治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作出符合中国国情的反腐倡廉决策部署,使反腐败斗争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发展。中国共产党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力量,领导和带领全国人民最终解决存在的腐败问题,夺取反腐败斗争的胜利。各级党委是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主体,要担负起全面领导反腐倡廉建设的政治责任。必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巩固和发展全党动手抓反腐倡廉建设的良好局面。

(三)必须坚持服从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是引领我们党、我们国家、我们民族进步的伟大事业。要通过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决遏制和克服各种消极腐败现象,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健康发展;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先进文化发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四)必须坚持纳入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之中。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是一个有机整体,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缺一不可。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抓好了,反腐倡廉建设在思想上、组织上、作风上、制度上就有了坚实基础;反腐倡廉建设抓好了,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就有了重要保障。反腐倡廉建设对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尤为重要,必须坚持不懈地抓下去,确保党始终成为带领人民团结奋进的坚强领导核心。

(五)必须清醒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总书记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充分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我国现阶段的腐败现象,有着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原因,反腐败斗争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将反腐倡廉建设贯穿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一刻也不能放松。

(六)必须坚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党的十七大强调,要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这是我们党深刻总结反腐倡廉实践经验、准确把握我国现阶段反腐倡廉形势得出的科学结论。2005年中央颁布了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实施纲要,明确了开展这项工作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工作原则、基本任务。二零零八年又颁布了《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二零零八—2012年工作规划》,进一步明确了今后五年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要按照《实施纲要》和《工作规划》的要求,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扎扎实实地把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七)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也是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反腐倡廉建设实践中,要自觉树立群众利益无小事的观念,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坚持走群众路线,把群众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需要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满意作为第一标准,切实保障人民权益。要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贯穿到反腐倡廉建设中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真心实意为群众多做好事、多办实事,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八)必须坚持统筹推进、重在建设。要坚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与加强制度建设相结合,既通过教育引导使人自觉从善,又通过制度规范使人不能从恶。要坚持严肃查办大案要案与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相结合。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特别是大案要案,绝不姑息,绝不手软。同时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反腐倡廉的实际成果。要坚持廉政建设与勤政建设相结合。既一刻不放松地抓好廉政建设,又持之以恒地抓好勤政建设。要坚持加强对干部的监督与发挥干部的主观能动性相结合。既切实加强监督制约,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又充分发挥广大干部的主观能动性,保护他们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工作格局和主要任务

(一)扎实推进反腐倡廉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

1.以领导干部为重点开展教育。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就,使党员干部始终做到思想上清醒,政治上坚定。加强廉洁从政教育,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打牢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加强党风党纪教育,教育引导领导干部牢记“两个务必”、弘扬八个方面良好风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加强党纪国法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自觉遵纪守法、依纪依法办事。加强艰苦奋斗教育,使广大党员干部做到生活上艰苦朴素、勤俭节约,作风上联系群众、脚踏实地,工作上艰苦创业、开拓进取。

2.面向全党全社会加大教育力度。将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纳入全党宣传教育总体部署,纪检监察、组织人事、宣传思想、文化教育、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部门各负其责,健全反腐倡廉联席会议制度,完善宣传教育工作格局。按照《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要求,抓好面向普通党员的纪律教育和反腐倡廉教育,建设一批反腐倡廉教育基地,丰富“”内容,创新示范教育、警示教育、岗位廉政教育和主题教育形式,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提高针对性、有效性。加大宣传力度,深入宣传党的反腐倡廉理论、方针政策、基本经验和工作成果,大力宣传廉洁奉公、勤廉兼优的先进典型。整合宣传教育传播手段,在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和重点新闻网站、政府网站开办反腐倡廉专栏、专题节目。加强反腐倡廉网络文化建设,开展反腐倡廉网上宣传和热点问题引导,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

3.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结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廉政文化创建活动。挖掘中华优秀文化的丰富资源,实施廉政文化精品工程,推动廉政文化作品创作。推动廉政文化内容形式和传播手段创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尚。

(二)健全反腐倡廉法规制度,提高反腐倡廉法制化水平

1.完善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制度。健全党内民主集中制的具体制度,完善党委议事决策制度和程序。健全党内民主制度,推行党代表大会代表任期制、试行党代表大会常任制,健全党内情况通报、情况反映、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健全党内监督制度,细化《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配套制度,完善领导干部重大事项报告和收入申报制度,进一步规范领导干部从政行为。

2.完善违纪行为惩处制度。完善对违纪行为惩处的实体性规定,制定《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和《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的配套规定,解决处分的法律依据问题。规范纪检监察机关办案工作,制定纪检监察机关依纪依法办案意见,完善相关程序,促进控告申诉工作规范化、制度化。规范纪检监察机关与检察机关协作配合机制。

3.完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具体制度。修订《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针对国有企业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研究制定《国有企业纪律检查工作条例》。尽快研究起草关于实行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推动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落实。通过抓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在法规制度上的落实,推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真正形成。

4.加强反腐倡廉国家立法工作。适时将经过实践检验的反腐倡廉具体制度和有效做法上升为国家法律法规,有计划、分步骤地制定或修订一批法律、法规和条例。如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完善惩治贪污贿赂等职务犯罪规定;研究论证建立国家公职人员财产申报方面的法律制度;制定规范国家公职人员从政行为方面的法律法规。

(三)强化监督制约,保证权力正确行使

1.加强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的监督。加强对遵守党的政治纪律的监督。加大执行政治纪律力度,维护和其他党内法规,维护中央权威和党的集中统一。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情况的监督,防止和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要求的行为。加强对执行民主集中制情况的监督,反对和防止个人或少数人专断。加强对落实领导干部廉洁自律规定情况的监督。加强上级党委和纪委对下级党委及成员的监督,健全上级党委对下级党委常委的经常性考察和定期考核机制。加强巡视工作,制定《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完善巡视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提高巡视工作水平。进一步完善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统一管理,制定纪检监察机关派驻机构工作有关规定,完善管理机制和工作机制。

2.加强对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权力行使的监督。加强对干部人事权行使的监督,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健全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交流制度,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加强对行政审批权和行政执法权行使的监督,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各种行政执法行为,完善行政审批项目操作规程。加强对财政资金和金融的监管,推进财政管理制度改革,针对财政资金运行的重点环节加强监督,对“小金库”加强专项清理,加强和改进金融监管,健全金融企业内控机制,完善反洗钱合作机制。加强对国有资产的监管,对企业国有产权和上市公司国有股权交易、重大投资决策等事项强化监管,加强对企业重组、改制、破产和国有资本运营各个环节的监管,加大对国(境)外国有资产监管力度。

3.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作用。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支持和保障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舆论监督。改进政府专门机关的监督,积极开展行政执法监察、廉政监察和效能监察,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加强审计监督。加强司法监督,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审理和执行行政诉讼案件,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支持人民检察院依法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保障群众监督,推进政府上网工程,深化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制度。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的监督作用,做好来信来访工作,落实领导干部接待群众来访等制度。发挥国家预防腐败机构职能作用,在《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框架下借鉴国外预防腐败的有益做法。

(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铲除腐败滋生的土壤和条件

1.继续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完善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差额选举办法。建立公务员正常退出机制,完善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回避和交流制度,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办法,建立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体系。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推进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

2.继续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职权配置,强化司法机关的配合与制约。改善司法管理制度,促进司法规范化建设。健全司法人员执法过错、违纪违法责任追究和领导干部失职责任追究等制度。完善司法人员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标准。积极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和警务公开。完善法律统一适用制度,规范司法人员自由裁量权行使,保证严格、公正、文明执法。

3.继续推进行政管理和社会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理顺关系,优化结构,提高效能,建设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大力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推进教育、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加快住房改革和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4.继续推进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深化预算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和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健全政府非税收入管理体系。推进党政机关干部及国有企事业领导人员职务消费改革。改善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收入分配制度,继续清理规范津贴补贴。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完善金融企业公司治理,建立健全现代金融企业制度,依法落实金融账户实名制。进一步规范企业投资核准制、备案制,健全政府投资项目决策机制,加强政府投资监管,推行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

5.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深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激励约束机制。推进国有企业监管体制改革,切实抓好以《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暂行条例》为核心的配套规章制度的落实,制定完善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法律及配套法规。健全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和企业重大决策失误追究等制度。建立健全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完善国有金融资产、行政事业性资产和自然资产监管制度。

6.继续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及相关改革。完善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制度。规范土地征收和使用权出让制度。推进征地制度改革,规范征地程序,完善征地补偿和安置办法。落实并完善经营性用地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规范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程序。深化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和矿业权市场化改革。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建立完善国有产权交易监管法规体系。严肃查处商业贿赂案件。深化政府采购制度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实行“管采分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加强诚信法制建设。

(五)深入开展专项治理,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1.解决热点难点问题。把民生问题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维护群众切身利益。当前,要重点解决物价、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生产、征地拆迁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加强对环境污染防治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制度,严肃处理重大质量安全事件。开展对安全生产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进一步加大责任事故调查处理力度,坚决查处事故背后的失职渎职行为和腐败问题。严肃查处征收征用土地和矿产资源开发中的违纪违法问题。

2.继续加大纠风工作力度。强化对社保基金、住房公积金和扶贫救灾专项资金的监管。认真治理公共服务行业侵害群众消费权益等问题。加强对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的监督管理,规范服务和收费行为。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健全医疗卫生机构绩效评价制度,推行网上药品集中采购,严格医药医疗器械价格监管。规范涉及农民负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管理,治理涉农乱收费。整顿农贸市场秩序,坚决纠正和查处截留挪用、克扣政府支农惠农补贴款等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查处侵害农民和进城务工人员利益问题。清理评比达标表彰,纠正举办节庆活动过多过滥等问题。

3.健全防治不正之风的长效机制。落实行风建设责任制,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政府总体部署、部门各负其责、监察机关和纠风部门组织协调和监督检查的纠风工作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完善民主评议行风等制度,办好政风行风热线。

(六)加大查处腐败问题力度,始终保持惩治腐败的强劲势头

1.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严肃查处、权钱交易、权色交易和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滥用人事权、严重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案件,利用司法权、审批权、行政执法权索贿受贿、的案件,落实《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重点查处党员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八种行为。查处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中的案件,涉及规避招标、虚假招标及违法转包分包的案件,非法批地、低价出让土地、违法审批房地产开发项目或擅自变更规划获取利益的案件,违法审批探矿权采矿权、非法入股矿产开发的案件,金融领域违规授信、内幕交易、挪用保险资金、违规发放核销贷款和财产处置的案件,在企业重组改制、产权交易、资本运营和经营管理中隐匿、私分、侵占、转移国有资产以及企业领导人员失职渎职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的案件。严肃查处领导干部和执法人员为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和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的案件,查处安全生产领域权钱交易的案件。

2.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工作。推进自查自纠检查评估和问题整改,纠正不正当交易行为,规范交易活动。查处重点领域和重点方面的商业贿赂案件,依法惩处行贿受贿行为。重点查处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政府采购、资源开发和经销等领域以及银行信贷、证券期货、商业保险等方面的商业贿赂案件。加大改革和制度建设力度,建立健全防治商业贿赂的长效机制。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大力倡导健康廉洁的商业文化。

3.提高执纪执法水平,严格依纪依法办案。落实“事实清楚、证据确凿、定性准确、处理恰当、手续完备、程序合法”的要求,严格履行办案程序,按照规定正确使用“两规”等案件措施。健全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注意保障涉案人员的合法权利,满足其正当合理的要求。进一步加强案件的监督管理,在查办案件的全过程中都要加强内部监督工作,加强对办案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的教育和管理,严明工作纪律。进一步改进办案方式和手段。

4.健全查处案件的协调机制。充分发挥各执纪执法机关的职能作用,形成查办案件的合力。健全纪检、审判、检察、公安、监察、审计等执纪执法机关的协作配合机制,健全违纪违法线索移交和案件移送等方面的制度,完善跨区域协作办案及防逃、追逃、追赃机制。建立健全国际执法合作、司法协助和涉案人员外逃预警、遣返、引渡,以及涉案资产追回等工作机制。

5.发挥查处案件的综合效应。发挥查处案件的治本功能,深入剖析案件中暴露出的问题,查找体制机制制度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及时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四、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注重的几个问题

(一)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1.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观的理论、重大战略思想运用到指导反腐倡廉建设之中。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对于深入开展反腐倡廉建设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2.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运用科学发展观体现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来谋划部署和推进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思想方法和观念、工作方式方法、人员素质和工作作风的与时俱进。着眼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全局来开展反腐倡廉工作、制定反腐倡廉政策,不断优化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切实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理念,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以反腐倡廉建设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按照全面协调的要求和统筹兼顾的方法开展建设,整体推进教育、制度、监督、改革、纠风、惩处等工作,把改革的推动力、教育的说服力、制度的约束力、监督的制衡力、惩治的威慑力结合起来,把战略性目标与阶段性任务结合起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积小胜为大胜。

3.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加强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监督检查,保证中央关于推动科学发展重大决策部署的落实。近年来,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贯彻落实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些党员干部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还不高、一些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还比较突出、保障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如不认真解决和纠正,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就难以实现。因此,当前,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以落实科学发展观为重要着力点。积极开展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优化经济结构和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等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加大对违规违法行为的查处力度,确保中央各项政策落到实处,为促进科学发展提供保障。

(二)坚持和完善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坚决惩治和有效预防腐败,关系人心向背和党的生死存亡,是党必须始终抓好的重大政治任务。加强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的反腐倡廉建设,理所当然成为全党的一件大事。抓好这件大事,必须坚持和完善党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的总要求,把各方面的力量有效组织和调动起来。

1.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坚持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是根本。首先要坚持党的统一领导,保证反腐倡廉指导思想、基本原则、战略方针和工作格局的正确方向。其次是党政齐抓共管。反腐倡廉建设既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需要,也是加强政权建设的需要,既是各级党委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工作的职责要求,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的各个领域,许多具体的工作都要靠各级政府及其组成部门去抓落实。只有党政齐抓共管,协调一致,同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部署的反腐倡廉工作任务,才能扎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三是纪委组织协调。按照规定,作为党内专门监督机关,协助同级党委研究部署、协调指导、督促检查反腐倡廉的各项工作是各级纪委的职责所在。组织协调涉及推动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解决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等多方面。四是部门各负其责。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使各部门切实负起责任,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只有充分发挥各部门熟悉业务,了解滋生腐败现象的薄弱环节的优势,把反腐倡廉建设与本部门本地区的实际结合起来,才能把各种腐败现象解决在萌芽状态,达到有效预防和惩治腐败的目的。五是依靠群众的支持和参与。人民群众是腐败的受害者,对腐败带来的危害有切身感受,他们反腐败的愿望最强烈、最坚决。只有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相信和依靠群众,激发群众的参与热情,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反腐败才能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

2.推进反腐倡廉建设,落实责任是关键。必须按照反腐败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的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做到工作职责和掌握的权力延伸到哪里,党风廉政建设的职责就延伸到哪里。1998年,中央颁布实施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对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中应负的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10年来,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在工作中还存在认识不到位、领导不得力、追究不严肃、工作不规范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二零零八年10月,同志深刻指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项基础性制度,各级党委、政府要清醒地看到工作中仍存在的问题,严格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扎实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解决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突出问题的力度,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必须按照中央要求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切实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加强督促检查,实行分类指导。要紧紧围绕责任分解、责任考核、责任追究三个关键环节,细化工作责任和目标要求,真正将责任制落到实处。

(三)进一步加大预防腐败工作力度

惩治和预防腐败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两个方面。惩治这一手,必须毫不动摇、继续加大力度。但是如果不注意推进预防腐败工作,腐败现象往往会查不胜查、纠而复生。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必须关口前移,注重预防,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更加注重治本,更加注重预防,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努力从源头上解决腐败问题。

从世界范围看,加强预防也是许多国家应对腐败的普遍做法。北欧一些国家的廉洁程度比较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些国家在发展市场经济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套预防腐败的制度。《联合国反腐败公约》把预防腐败作为基本宗旨,强调各成员国应当在预防上下功夫。按照《公约》要求和我国反腐败的客观需要,2007年9月,根据中央决定,国家预防腐败局正式挂牌成立,加强对预防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和政策制定。这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大预防腐败力度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是我国反腐倡廉建设向纵深发展的必然要求。

预防腐败工作目前还是比较新的领域,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一是要加大组织协调力度,建立预防腐败协调机制,加强预防腐败工作的综合规划、政策制定、检查指导。要形成腐败相关信息采集和研究分析、共享的有效办法,构建廉政指标体系和腐败预警机制。二是要指导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的防控腐败工作。腐败不仅发生在公共事务、公共领域和公职人员之中,也出现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预防腐败机构要发挥相应的职能作用,提出指导性意见,协助有关行业组织建立行业自律制度和机制,在商务活动领域积极防范商业贿赂,加强面向社会公众的预防腐败知识的宣传教育。三是大力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建立双边多边开展反腐败合作的长效机制,借鉴国外有效经验,改进国内预防腐败工作。

(四)加大反腐倡廉法规制度的执行力

目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但是,徒法不足以自行。现在,由于一些地方和部门管理不严、执行不力,有的甚至人为破坏法制,导致一些法规制度落实不到位,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效力,成为一个突出的问题。加强反腐倡廉建设,不仅要重视制定和完善有关法制体系,形成用制度规范从政行为、按制度办事、靠制度管人的有效机制;同时也要在严格执行法规制度,在抓法制落实上下功夫。

1.严格执行法规制度。加强法规制度的宣传教育,增强党员干部的制度意识,营造制度执行的良好氛围。领导干部要带头遵守制度,自觉用制度约束言行。加强法规制度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督办机制,及时汇总执行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加以研究解决。运用信息网络等先进技术,发挥现代科技在落实制度中的作用。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不严格执行甚至破坏制度的,要依纪依法进行处理,切实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2.不断完善法规制度。在实践中及时总结,切实提高反腐倡廉法制建设的质量和水平。重视制度的修订,建立法规制度实施情况的评估机制。注重制度的系统配套,使各项制度协调配合,发挥整体效能。注意制定实施细则,将一些原则性要求转化为可操作性的具体规定。努力使党内制度与国家法律相衔接,适时将经过实践检验、适应形势发展的党内制度转化为国家法律法规,增强约束力和强制力。注意借鉴国外经验,立足国情,拓宽视野,吸收借鉴国外反腐败制度建设的有益做法。当前,尤其要做好我国法律法规与《联合国反腐败公约》的衔接工作,对一些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和完善。

(五)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反腐倡廉建设

改革是防治腐败的必由之路和根本途径,是推进反腐倡廉建设的强大动力和根本途径。当前,反腐倡廉工作有许多新情况需要研究、新问题需要解决、新领域需要探索。只有通过不断改革创新才能解决导致腐败现象发生的深层次问题,拓展从源头上防治腐败的工作领域,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

必须积极适应形势和任务的发展变化,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深化改革为动力、创新制度为保证,以建设性思路、建设性举措、建设性方法推进反腐倡廉建设各项工作。以容易滋生腐败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为突破口,深入推进干部人事、司法、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等各项改革,推进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及相关改革,最大限度地堵塞、权钱交易的体制机制漏洞,努力解决导致腐败的深层次问题。

实践课题报告篇5

通过这一年的小课题的研究与实践。今天,我校化学组申报的乌鲁木齐市市级的《初中化学课后作业兴趣化的探究与实践》的小课题申请结题了。在这里,首先感谢各位评审老师在百忙中对我们的课题进行鉴定,由于笔者知识、能力有限,文中错误和不当之处,请导师不惜斧正。下面我就《初中化学课后作业兴趣化的探究与实践》的小课题的研究自申报、立项以来,我们所做的一些不成熟的做法和想法和大家一起交流:

1.课题的提出背景和意义

初中化学教学是化学教育的启蒙阶段,能否激发并长期保持学生的兴趣是教育教学成败的关键。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尽管“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口号的提出也由来已久,但目前大部分教师做得最多的就是为了夯实化学“双基”而设计的常规型作业,大量的作业都是简单重复、机械训练,缺乏针对性、探究性。而且因为太多使学生没有时间深入思考,往往是马虎应付,老师没有时间研究性地批阅,往往是简单查看对错。这种状况不仅使训练难以到位,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而且抑制了学生的学习的积极性,忽略了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为改变当前这种状况,提高课后作业的兴趣和质量势在必行!通过设计富有兴趣的课后作业,使课后作业同样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同样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使学生在一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激情。通过课后作业兴趣化的设计,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能只关注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应该抓好课后作业的辅助教学,它是课堂教学补充和延续,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课后作业的兴趣化的设计,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让课内和课外双剑合璧,是化学课堂展现生命的活力。于是我们确定了自己的实验课题--《初中化学课后作业兴趣化的探究与实践》,希望能在实践与探索总结方法,积累经验,找到切实可行的能有效提高学生化学课后作业兴趣化的方法与策略。

2.理论基础和事实依据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学习兴趣、强烈的求知欲,是学生获得学习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人的学习是一种积极的主动过程,当学生把被动、消极的“要我学”变成热情、主动的“我要学”时,这种转变过程就是一个不断增强学习兴趣,走向成功的过程。

赫尔巴特说:“兴趣意味着自我活动。兴趣须是多方面的,因此,要求多方面的活动”。多方面兴趣理论是赫尔巴特教学论的核心。它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之上的,它与现实教育的目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向学生传授知识,这些有关教学理论的问题是直接联系的。它将教学原理中的重要问题全部含概了进去,是一个比较宽泛问题,所以它自然而然的成为了《普通教育学》一书第二卷的卷名。多方面兴趣理论是人意识的“内在动力”,是传授新知识、形成新观念的基本条件,是教学的直接目的。

如果我们把多方面兴趣理论比作一个“多面体”的话,在教学中,使学生产生兴趣的首先应该是“心的活动”,是一种使其“沉浸于其中”的状态。这时,新观念被旧观念吸收的各个阶段就会出现与之相适应的兴趣作为它的“引导者”和“支持者”:兴趣始于对外界现实的注意,随后兴趣便“荡漾于期待之中”,然后兴趣便进入“探究新事物的本质”的阶段,最后兴趣表现于实际应用新观念的行动。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兴趣的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之中,“我们有兴趣,我们的内心是主动的。”“由于爱好而占有人的心灵”,学生就能有效的掌握知识,达到教学的目的。

作为教师,应该有计划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这种多方面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意愿”之下使能力得以提高,这也是教学工作应该担当的责任。同时,也是我们课题研究的主攻方向,让学生能够在自己的“意愿”之下使能力得以提高,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生的兴趣充分应用于化学教学的环节中。课后作业的兴趣化和多样化,便能够给学生提供这样一个平台,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促使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3.课题研究应达到的目标

3.1提高课后作业的兴趣化,就是要适当减少课后书面作业练习的数量,切实减轻了师生由作业带来的过重的负担,真正给学生以自主选择、自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使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和谐发展。

3.2通过设计富有兴趣的课后作业,使课后作业同样成为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活动过程,同样成为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促使学生的角色变化,学习由被动转为主动,学生的个性得到了极大的张扬。

3.3通过富有兴趣的课后作业的实施,使学生在一种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验成功的乐趣。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产生学习的激情。而且促进了学生化学成绩的提高。

3.4通过课后作业兴趣化的设计,促使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不能只关注课堂教学的改革,还应该抓好课后作业的辅助教学,它是课堂教学补充和延续,对提高教学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5通过富有兴趣的课后作业的实施,培养了学生合作、自主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3.6通过《初中化学课后作业兴趣化的探究与实践》的小课题的研究。提高了教师专业素质,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良好的教研氛围。

3.7通过《初中化学课后作业兴趣化的探究与实践》的小课题的研究。促进了一些青年教师的成长,引领了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大大改善了学校的教学环境。

4.课题研究的对象

多种类型富有兴趣化的课后作业设计。

5.课题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实践课题报告篇6

一、结题报告的标题:

课题名称和文种——结题报告。

二、结题报告的前言:

简述课题概况,包括课题来源及级别、历时,对课题成果的总体评价及作用意义。

三、结题报告的正文:

主要包括三个部分。

(1)课题的一般情况,阐述列题的背景;指明课题目标、研究思路及原则;说明研究历时及阶段,并分析各阶段的主要工作和特点。

(2)课题的研究成果,简要阐明本课题的基本观点及其逻辑联系;着重揭示本课题的特色和创新之处;强调本课题与实践的关联性,乃至在实践工作中应用的阶段性成果。

(3)课题的评价意见,自我评价——根据国内外、所在地区和同类单位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工作的现状,对本课题的地位给予正确的定位,并揭示本研究成果的作用及前景。

专家评价——综述专家对本课题的意见,并点明典型评语。

实践工作者的评价——如果本课题在实践中已有应用端倪,则可给出实践者的反馈意见。

四、结题报告的结尾:

对与本课题相关的问题,指出进一步探索的方向;对本课题的应用推广等问题,表明课题组需作出的努力。结尾的写作应视情而定。

五、结题报告的附件:

列具课题组成员名单;附上课题研究过程中已发表的论文篇目,研究成果已被采纳或开始应用的佐证材料,致谢等其他材料。

上述结题报告,在课题鉴定会结束以后,可根据专家意见作适当的修改。然后经课题组长签署后存档。根据课题级别的高低、研究成果的大小、研究者认识的深浅,结题报告将各具特色,但其总体要求是,反映全貌,突出重点。反映全貌,要求撰写者把握从立项到结题的“全程”轨迹,把握课题预定目标、探索重心和研究成果的“全素”关节,把握研究者、评价者乃至实践者的全员意见。突出重点,既需要突出研究成果的创新特色,更需要突出实践中已有效果的评述和将有效果的预测。(摘自:《宁波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原题“课题结题报告的框架结构”作者:徐挺)

结题报告中常见问题及对策

一、结题报告中常见的问题

1.从研究进度看,有的缺少部分研究、探索过程的叙述性材料。比如外出考察报告(有的写了,但仅用几十个字写出到某某地方考察就完了)、基本情况调研报告、验收申请书等。

2.从课题结题总结看,有的基本情况部分概述不全;有些地方缺少应有的数据及过程;有的有一定成果,但缺少推广方面的材料。

3.从结题报告看,主要有3个问题:一是缺少引文或引文附录,看不出通过研究得出的创新理论以及该理论和支撑实验研究的理论有什么区别或联系;二是有的课题负责人把学校的常规教学活动作为课题的实验研究成果展示,给人一种勉强凑材料的感觉;三是有的课题负责人把课题立项之前的成果当作课题立项后的实验研究成果。

4.从研究结论看,大多数结题报告或论文都缺少理论上的升华,对材料及论文没有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与提炼,没有理论的提升,结题报告只见“材料”不见“观点”,苍白无力说服不了人,更不具有可操作性,不能推而广之。

5.从所附资料看,也有两大问题值得注意:一是一些所附调查报告或科技小论文撰写不规范;二是一些研究论文比较粗糙,不仅行文不太规范,而且内容也不大充实。

·科研结题报告·德育结题报告·课题结题报告·怎样写结题报告

二、撰写结题报告须注意的几点

1.多参阅立项时所引的支撑理论和近年来国内外的有关新信息。

2.仔细阅读课题立项时的研究进度计划,尽量搜齐各阶段的过程性探索、研究资料。

实践课题报告篇7

关键词: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法学;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4)01-0001-03

一、当前高校法学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实践课程之间缺乏匹配性

当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政策非常重视实践教学。在这一政策指引下,各高校法学院都增加了实践课程,主要包括案例讨论、审判观摩、模拟法庭、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由于以前实践教学研究的对象都是具体针对某一个环节,未注意到从宏观层次把握每个环节的联系和区别[1],所以导致法学实践课程设置类型单一,内容简单,缺乏综合性、系统性、匹配性。这不利于全面性、渐进性、与各学年理论教学相对应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法学专业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是以“发散与逻辑相结合”的思维能力、验证性实证能力、学习能力、收集运用信息能力等为基础的。目前,很少法学院设置相应的实践课程来有针对性地培养这四种能力。

(二)大学一、二年级缺少实践课程

当前,我国许多法学院在实践教学的时间安排上存在着不足。其主要表现是缺少大学一、二年级的实践课程,这非常不利于全面性、渐进性地培养大学生的综合能力。目前的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普遍养成的是“应试型”思维方式,只知道背记教师或书本给定的所谓“正确答案”,不知道接受课本以外的知识,不知道怀疑给定的答案。在这种思维模式下,他们的创造才能和个性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要打破这种思维方式,法学院就必须加强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开拓思维能力、到课堂外寻找案例以验证课堂知识的实证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一个系统的、长期的过程,不可能单靠一两门实践课程来完成。

(三)实践教学评价不合理

实践教学评价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教师的评价;二是学生的评价。从教师方面来看,当前“重科研轻教学”、“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一些法学院不理解实践课程的重要性,不把实践教学的研究成果当作“学问”看待,对于实践教学的能力和水平不给予应有的评价,导致了法学实践教学师资呈现出结构性不足:其一,高职称、高学识、经验累积丰富的教师不愿意、不屑于指导实践教学。其二,导师不能像上理论课那样规范化地进行实践课的教学。其三,教师没有途径去积累法学实践课的经验。由于法学院对于教师晋升职称评价依据主要是理论科研文章,导致青年教师往往利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理论研究,很少研究法律实践问题和法学实践教学问题。从学生方面看,当前一些法学院对于实践课的考核不像理论课那样规范、严格,学生在实践课中表现的好与坏一般不影响考核结果。这导致学生参加实践课的主动性不高,付出的努力不多。

二、法学专业“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

(一)“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含义与内容

所谓“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是指对法学专业大学生从大一到大四的各学期不间断地安排实践课程,各课程的功能与各学期的理论课程相匹配,按照培养学习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三个层次渐进性地设计课程内容的实践课程的有机组合形式。下面以广州大学法学专业的“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为例,来介绍其主要内容。

1.读书报告。本门实践课程的功能是改变一年级大学生“背教材、背答案”的思维定式,让其思维视野跳出课堂、跳出教师讲授知识之外,养成根据自我兴趣、自我发展需要来培养学习知识的能力。同时本课程还能强化学生的表达能力与写作能力,锻炼其文字书写能力。这一实践课程的基本要求是:(1)学生在大学一年期间每两个月写一份读书报告,全年共需要写四篇。(2)读书报告是实践课的重要环节之一,合格者获2学分,不合格者不能毕业。(3)读书报告应以认真阅读一本书为基础;阅读的书目可在法学院“推荐书目”中选读一部或自选一部法学名著。(4)每篇读书报告应在2万字以上,由三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阅读书目作者的生平和学术地位等加以介绍;第二部分针对阅读书目中的重要内容加以摘录,每摘录一段落,必须按写科研文章之注释(夹注)的方式标出该段的出处和页码;第三部分对所阅读书目的观点进行简单评价。(5)读书报告必须用手写,不得打印、复制。

2.结案报告。这门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的“发散型”思维能力、收集运用信息能力和创新能力。二年级大学生学习到了一些法学基础知识,为了防止其被动地陷入教师的知识背景下和思维模式中,必须设置实践课程来促使其怀疑教师的观点,使其能接触到实践部门操作的案例,理解案例解决方案与教师讲授的理论课之间的差别及其原因。其基本要求:(1)二年级学生必须每月写2篇结案报告,全学年共需要写16篇。学生可以从网上、书中查找案例素材,或到法院、律师事务所等部门调研取得案例素材。(2)结案报告一般分三个部分:首先是对案件事实的概括,其次是对争议各方观点及根据的总结,第三是判决结果、依据以及自己的看法。(3)学生必须用打字电子版存档并用a4稿纸手写,每学期末统一上交指导教师手写稿和电子版,由指导教师评分存档。

3.模拟法庭。这门课程的功能是锻炼学生对实际案例的分析能力和法律知识应用技能,提高概括案件事实能力、形成意见或辩护观点的能力。其基本要求是:(1)以班级为单位,精选案例,对案例事实加以准确、精练概括。(2)根据法庭审判的角色,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以刑事审判为例,可分成法官组、公诉人组、证人组、被害人组、被告人组、辩护人(律师)组等。(3)各角色组要共同撰写法庭审判过程的诉讼文书。例如,法官组要准备审判提纲、判决书等;公诉人组要准备书、法庭调查提纲、法庭辩论提纲等;辩护人组要准备阅卷摘要、法庭调查提纲、法庭辩论提纲、辩护词等。证人组、被害人组、被告人组的学生必须熟悉掌握证人权利义务、证据理论、被害人陈述的证据特点、口供的证据特点、被害人和被告人的诉讼权利等知识。司法警察扮演者在法官组、公诉人组或辩护人组中产生。(4)各班级在模拟法庭表演开始前,必须向指导教师上报各角色组名单。法官组,辩护人,人组,公诉人组的成员应当占班级学生的2/3。其余1/3学生参加证人组、被害人组、被告人组。(5)在法庭模拟表演时,学院随机抽取某位学生参加法庭模拟表演。(6)法庭模拟后,由学院指定教师和聘请实务部门专家进行点评并打分。(7)模拟法庭表演结束后,每位学生必须写一份《参与模拟法庭报告》,写明自己参与诉讼角色的相关法律知识是如何被应用的、理论知识与实务技术如何衔接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等。此报告作为评定成绩的根据。

4.学年论文。这门课程的功能是使学生对大一、大二所学专业知识和基础理论进行反思和总结,温故而知新,锻炼学生检索、利用文献技巧,提高学生书面表达能力,初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撰写毕业论文打好基础。其基本要求是:(1)学生在第二学年之第一学期中,必须与指导教师联系,并确定论文题目。学年论文题目以学生自拟为原则,教师指定为补充。(2)学年论文一般以两年来所学法学必修课涉及的某一特定知识、某一专门理论为研究内容。(3)在第二学年之第二学期末必须上交论文定稿。(4)学年论文一般要求写5000字左右。学院统一制定学年论文写作格式模版。(5)对学年论文学院统一组织检测,重复率不超过35%者为合格。

5.侦查与鉴定实验。这门课程的功能是培养学生实验报告的制作、分析能力,使学生养成实证思维模式,能对案件事实用多个证据从反复实验的角度来证明其真实性、客观性,养成重实证调查,重实验数据,不轻易下逻辑推理式的判断结论的思维方式。

6.法律诊所。这门课程的功能是通过模拟案例与真实案例的实际动手操作,让学生掌握从事相关工作的基本技能与技巧,为学生走向法律工作岗位提供实践基础。其主要内容是让三年级学生将具体的案件事实概括成典型法律事实,根据诉讼角色要求,担当不同的诉讼角色,形成不同诉讼角色的思维方式,掌握不同诉讼过程的诉讼法律知识,形成不同的诉讼观点,多角度地提出并合理论证自己观点。学生要分组训练当事人会见、事实调查、法律分析、接待当事人咨询、法律商务谈判、调解、诉讼等实验项目。

7.办案实习。这门课程的主要功能是使学生从感性上掌握各类案件的司法实务流程,提高案例分析能力,让其学习律师的思维模式,锻炼其阅读卷宗、提炼概括案件事实的能力。其主要内容是:三年级学生必须撰写2篇办案报告。学生可利用第三学年的短学段或寒暑假到律师事务所实习,尽量直接参与律师办理案件的全过程,在征得办案律师同意的情况下,将该律师办理结案的案件卷宗的全部材料加以抄写并写出总结。办案报告一般包括如下几个部分:(1)对案件事实加以概括;(2)摘抄律师阅卷记录;(3)摘抄律师调查取证过程及证据种类、证据内容、证明方向等方面资料;(4)全文抄录书;(5)全文抄录律师的词、法庭调查提纲、法庭辩论提纲、辩护词等;(6)全文抄录法院判决书;(7)写出参与办理案件、抄录案卷材料的体会和总结等。学生必须用a4稿纸手写,不得打字或复印。

8.毕业实习①。这门课程包括学院统一安排集中实习与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分散实习两种形式。实习单位要与学生所学专业对口,一般是法院、检察院、律师事务所等。集中实习由学生报名,学院统一安排。分散实习事先由学生报名,由学生家长出具同意的意见书,学院出具联系函,学生本人自主联系,学院审核批准后派出。分散实习的学生应向学院提供实习单位的指导教师姓名、联系方式及联系电话。学院随时派人检查。

9.毕业论文。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尽量通过毕业实习获取真实的案例素材,将解决此案例的方案和论证作为毕业论文选题。这种选题方式能将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两个实践课程有机地连接起来,能与法律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一般不会与往年毕业论文题目重复,能够调动学生的研究兴趣。撰写这样的毕业论文(设计)能锻炼学生独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二)“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特点

1.各门课程能够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能力。读书报告能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知识选择能力;结案报告和法律诊所能培养学生的法律知识应用能力和对于课堂知识的鉴别能力;侦查与鉴定实验能培养学生的实证分析能力;办案报告能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案件操作能力;学年论文能使学生反思大一、大二所学基础知识,初步确定研究方向;毕业实习能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法律职业特点,获取毕业论文写作素材,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毕业论文(设计)能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法律知识解决实际案件的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课程之间具有渐进性和功能互补性。“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的设计,充分考虑了一年级到四年级学生的知识背景和能力特点,各门课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由校内到校外,依次渐进开设。一、二年级学生法学知识积累较少,应对其开设自主性学习、课外实践素材收集、实证或发散思维培养等类型的实践课程。读书报告、结案报告、侦查与鉴定实验等课程都具有这样的功能。三、四年级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掌握了一定的专业知识,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法律诊所、模拟法庭、办案报告、学年论文、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等课程主要对大三、大四学生开设。以上课程分别着重培养学生的不同能力,具有很好的功能互补性。

三、“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实践教学研究,实现课程的预定功能

实践教学研究是当前本科教学研究的重中之重。一门实践课程对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功能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其各功能是主次有别的。课程设计者在设计课程之初并不能预见到其全部功能。这就要求指导教师在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不断地研究和发现其规律和新问题。当一门实践课的新功能在教学中呈现以后,指导教师必须及时发现它,并把它固定在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考核方案中。这样会使实践课程的内容不断地发展,也可以根据其新的功能来不断改革实践课程体系。

(二)科学设计考核方式,增加学生参与实践课的强制性和体悟性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宪法,能从根本上规范教学活动。实践课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必须被纳入整体的人才培养方案中。首先,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把每一门实践课开设的学期、课时数规定清楚,必须将实践课程规定为必修课。其次,法学院一定要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来制定实践课的教学大纲,要把教学目标、基本内容、基本要求、考核方式规定清楚。再次,实践课程必须“学分化”。学院必须安排专职的实践课教师按一定量的课时来组织教学。最后,必须强化对学生参加实践课的考核。教师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严格、规范化地组织实践课的考核,学生要通过考核过关,考核不合格不能毕业。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主体性。让学生把自己参与实践课的直接经验和体会表达出来,是促进学生主体性的重要手段。不同实践课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及考核环节都必须围绕着显示学生对实践活动产生直接体悟这一核心指标。

(三)成立实践课导师组,使指导教师专业化、固定化

高校教师承担自己的专业理论课教学几乎是一种自觉的有预期性活动。到哪个学期上哪门理论课,教师都一清二楚。教师与理论课程之间几乎形成了固定的联系。这有助于教学活动的专业化、学术化。教师会自觉地在理论课上积累知识,总结经验,精心组织各个教学环节。

根据以上教学规律,“全学程”实践课程体系实施的关键是指导教师专业化、固定化。学院要成立班级实践课导师组,要使每位教师固定地承担某一门实践课。这样做可以使教师自觉地与学生建立联系,自觉地积累实践课的经验,精心组织实践课的各个教学环节。这样也有利于教师自觉地对于自己固定承担的实践课进行研究、开发,充分实现实践课应有的功能。另外,学院应当设置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这一体系应当使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科研工作同等看待。

注释:

①毕业实习及毕业论文是各学校普遍开设的实践课程,其

功能已成为本科教学界的共识,因此本文对此不予阐发。

参考文献:

[1]李小鲁.本科实践教学的现状分析及改革对策――以法

实践课题报告篇8

一、理论背景

(一)事理学原理

基于事理学,任何一个具体工作岗位不外乎要求在岗位人员善于发现并解决与本岗位职责相关的现实问题,从而体现其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水平。岗位上的具体问题,大到投资项目,创办或经营某企业、研发某产品、实施某项体制改革,小到制定一道工艺流程、实施某一技术革新、诊断某一机器故障等,通常先有解决问题的可行方案或思路,然后实施解决问题的方案。先思后行表明工作方案与方案实施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一个问题的解决通常需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一是方案的制定;二是方案的实施;三是方案的实施与操作的优化选择。同理,一个高职学生应职应岗的专业能力主要表现为:一是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思路及其优化选择的能力;二是方案的实施操作及其优化的能力。为此,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培养重点在于如何培养学生应职应岗的专业能力,即对本岗位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能力本位的职教观

由于高职教育肩负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所以“能力本位”(CBe)理应成为指导我国高职教育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想。其中的能力是指个体所具有的一种状态,一种能在动态的社会环境、职业环境和生活环境,采取专业化的、全方位的并勇于承担个人与社会责任的行动。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要求学习主体在学习中有意识地发展以下三个相互依存而有机联系的本领:(1)学会独立制定计划;(2)学会独立地实施计划;(3)学会独立地评估计划。能力本位的职业教育,强调个体在生存与发展的社会体系中,对由学科体系所获得的理论知识与由行动体系获得的实践经验,经由“获得―反思―内化―实践”的反思性实践过程形成的、不能脱离个体而存在的本领。显然,能力本位教育观,注重学习主体通过行动实现能力的内化与应用,彰显职业教育中的素质教育。

(三)行动导向的教学观

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的转化必然以具体的行动情景为载体,因此,行动导向的学习必然成为高职教育的一种普遍范式。高职教育教学以服务于“就业导向”为主目标。其目标的定向性、应用性与整体性表明,高职教育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行动”。行动导向的职业教育教学强调: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者,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定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真实的实践体验中,习得专业知识,训练与掌握职业技能,从而构建个人意义的经验和知识体系。无疑,“行动”在这里构成一个框架,知识体系是在学生个体内有机生成的,因而在具体的行动情景中,其内化于个体大脑中的有机成分将能快速地从内部输出,迅速转化为实用而有效的行为。职业教育的行动特质,正是高职英语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的有力理论支撑。

二、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

基于上述理解,我们构建与实施应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借助学生创新创业素质教育平台,从专业学科教学的视角设计行动项目群,采用动态的发展性管理与评估办法,实施综合英语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主要由以下8个方面组成:(1)导师组织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4-5人)开展商务话题报告项目选题;(2)组员任务分工;(3)完成话题报告方案设计;(4)小组讨论与方案优化选择;(5)方案实施;(6)方案实施报告与成果展示;(7)教师点评和同伴评价;(8)活动反思。

应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的初期,教师根据课程目标和学校综合实践教学的总体部署,从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的角度,结合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坚持学生主体、任务导向的原则,分析在综合英语课程中出现的典型商务话题,确定不同学期的综合英语课程综合实践教学的重点和目标,构建国际商务话题报告实践项目组。各个项目尽可能有层次感,满足不同学生的要求,体现因材施教。每个学期针对不同学情,即不同的学习小组与学习任务,导师组织学生深入讨论与修订课程综合实践项目的要求、内容与实施方案。各个项目包括项目简介和不同的技能要求、工作重点和难点、考核标准等有用信息,供学生设计与实施课程综合实践方案时参考。

为了确保综合英语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质量,在活动的第一周,导师首先做项目介绍,明确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其次,导师要求每个学生选定一个项目,以项目相同为原则形成不同话题报告项目组,并由学生推选各自小组组长;然后各个小组长组织组员仔细开展项目学习、话题报告选题、工作任务分工、话题报告方案设计与优化。第二周是主要工作方案的实施阶段,学生收集资料并以小组为单位按统一格式写出1000字左右英语话题报告演讲稿,同时做ppt辅助课件。学生分小组开展话题报告排练。每个小组的英语演讲稿由小组长负责修改,然后提交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负责材料审核并提出必要的改进意见,以确保话题报告演讲的质量。第三周总结交流、答辩与成果展示阶段,每个小组派代表做ppt辅助的口头话题报告,即小组项目实践成果汇报与展示,演讲一般限定在10分钟内完成。主报告人(学生)1人,其余小组成员可以在规定时间内陈述自己的辅助观点。每个小组陈述结束时,观众席的“评委”(其余小组学生代表扮演)通过英语提问、评论或提出改进建议,进入答辩环节,提问环节一般不少于2个问题。同时学生评委根据事先确定的项目评价标准给各小组口头话题报告的表现评价并打分,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最终学生评委小组的平均分记入考评栏目,作为学生课程综合实践成绩的重要参考依据。

三、学习任务的特点

(一)融合性

应用英语专业综合英语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任务源自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综合英语课程教学目标,结合学生实际,针对应用英语专业岗位群中真实(或接近真实)工作任务,设计与实施英语商务话题报告。这种教学活动实现理论与实践平衡,知识与技能的转化,专业教育与就业(创业)教育融合,激发学生合作、探究的兴趣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职业能力。它使学生平时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直接为具体工作服务,有利于学生实际应职应岗能力的培养与发展,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为将来的就业(创业)做准备。其中英语组织能力,口头表达能力,活动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的融合性教育对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具有深远意义。以第四学期的课程综合实践项目“模拟广交会”方案设计的话题报告为例。该项目要求学生团队协作完成一系列学习任务,其中包括展位布置,同商家谈判,拉赞助,商品名称和价格的中英文目录单制作,产品简介,广告设计和产品营销策略等全部要求用英语完成,是对学生的商务英语技能一次全方位的训练与检测。

(二)实用性

基于商务话题报告的高职英语课程综合实践的学习任务具有很大的实际应用价值,与学生的生活现实和就业密切相关。应用英语专业以培养高技能商务英语人才为主,其中英语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是重中之重。以此为基础设计“话题报告”的实践项目,根据不同的商务活动情景制定相应的话题报告方案,精选话题内容,利用网络等多媒体手段收集信息,分工与合作,小组研讨与排练,方案设计与优化,小组演讲与反思等一系列合作学习活动。这样的课程综合实践教学不仅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而且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从撰写项目方案设计说明书到英语演讲稿书写和英语演讲与问答的整个教学活动过程,知识应用、思维发展、职业关键能力训练等环节,同学生的未来职业生存与发展息息相关。

(三)实践性

高职英语课程综合实践教学需要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人际交往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学习资料的收集和选择能力、口笔头语言表达能力、临场应变能力、深层次思考能力和强烈的责任感的共同参与。在不脱离综合实践课程目标的条件下,指导教师鼓励学生自行设计话题报告,有时候连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下一步的学习中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需要什么样的学习材料,动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除必要的指导外,在整个过程中学生都是在一种未知中探索。教师把学生像“小羊”一样放出去“寻草”。教师自己做好“牧羊人”的工作,教师仅仅提供指导性建议,决不“越俎代庖”。这种开放性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常处于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超越日常课堂的深层次思考和探究式实践状态,应职应岗能力和综合素质得到实实在在地训练和发展。

(四)互动性

为了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想象力,在综合英语课程综合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拥有很大的自主选择权,决定项目内容的取舍,思考,提问,讨论,比较,批判地接受他人的观点。其次教师对学生的话题报告创新度高低有比较,有点评,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增加了交流和沟通的机会,一些平时课堂里教师感觉比较棘手的任务,如学生不爱用英语问答、无话可说、缺乏信息交流等问题,借助话题报告综合英语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得到解决,实现有意义的学习。例如,有的学生介绍如何找工作的话题,讲述自己真实的求职经历,引起了众多学生的兴趣和共鸣,评委学生提出多个颇有深意的问题,使得大家对将来就业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指导教师由此顺藤摸瓜,深入学生进行就业与择业的思想教育。

四、教学效果分析

(一)语言技能提高

经过2年的综合英语课程综合实践教学,学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都有了明显提高。例如,第三学期基于典型商务案例分析的话题报告,要求分小组广泛阅读成功或失败的商务活动并写出分析性报告,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英语阅读、写作、分析与比较能力。实践中,学生精选有关的商务活动案例,群策群力,充分展示自己的才华和专业实力。成果汇报展示时,各小组通过不同形式,如视频录制、情景剧表演、图片展览与介绍等,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极大提高了学生的英语能力。有学生在活动反思中写到:“这样的课程综合实践的过程其实是自主学习和应用英语的过程,它给我们提供了比平时课堂多得多的行动机会,切实提高了我们的英语应用能力。短短3个星期的实践活动,我们所读和所写英语文章比之前的十几周作业还要多。同时,我们的参与意识、学习兴趣和热情都得到提高,英语听说能力的进步感觉比较明显。”

(二)学习行为变化

1.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往往被某一教材“绑架”,偶尔也读些课外读物,但题材零散。商务英语话题报告的课程综合实践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项目完成的前后都要阅读大量相关的课外读物,规定至少5篇,每篇文章字数500-800,并要求写出50-100个主题词的读书笔记。

2.综合实践前的课堂上,虽然学生偶尔做些活动,但多以老师问学生答的形式为主,参与活动的人数不多。到了课程综合实践阶段,学生才真正成为学习主角,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的机会大大增多。更为可喜的是,话题报告时经常出现抢先问答的场面。有的学生为了得到提问机会,一直站立而不愿意坐下。这在课程综合实践前的课堂教学是罕见的现象。每个学期,每个项目,每个学生至少有3次自我展示的机会,分别是小组排练、汇报交流、随机问答、活动点评和活动反思等。成果形式别出心裁,演讲主题新颖,多媒体课件设计精美有创意,有时甚至还有动漫效果。

(三)学习心理

1.目的明确,兴趣激发

平时学习,通过大学英语四、六级等级证书考试成为众多英语专业学生的“主要目标”。课堂上教师讲解、学生聆听的教学模式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以及想象力的发展。课程综合实践使他们对英语学习有了深层次的认知,学习不只是要考试分数,更重要的是英语综合应用能力。课程综合实践中,学生被赋予了更大的自主权,围绕项目,他们可以自主选择选题,设计话题报告内容,自我评价。学生从被动地接受向主动学习转变。

2.自信心加强,成就感显现

课程综合实践教学淡化分数,强化能力,学做合一,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和成就感。有学生在学习反思中说:“以前英语学习就是无休止地做各种题目,深怕单词不会写,听不懂,更不要提什么职业关键能力了。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确不同”;“在完成项目过程中,我们全力收集新颖、有趣、时代感的话题信息,于是我们读了好多资料、做读书笔记。尽管如此,成果汇报很是吸引大家的眼球。各个小组的交流更是极大拓展了我的学习。学了不少管用的东西,很实在,收获不少。”

(四)综合社会能力

商务英语话题报告的课程综合实践不仅充分展示了学生学业的发展状况,而且项目建构、方案实施和活动反思的整个学习过程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综合能力,学生从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好处。首先,小组协作中,合作学习能力提高了。通过构建项目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了独自学习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如演讲的排练。其次,创造意识得以培养。话题报告实践教学项目的设计、内容的取舍以及成果汇报环节都凸显学习的实践性和探究性。第三,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生学会了制定学习目标和活动计划;完成学习任务的前后,能合理选用材料,决定完成学习的时间和方法;监控自己学习过程和方法;自我评估学习成果。

实践课题报告篇9

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张茜赵世杰王培陈欣邢晓凯剧倩倩摘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目前医学类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仍是薄弱环节。本文总结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经验,通过带领学生参观学习、组织学生感知典范、指导学生调查研究等,探索出适合医学类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模式。

关键词:医学类;民办高职院校;思政课;课外实践

医学生是医疗卫生队伍的后备军,担负着维护人民健康,推动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使命。医学类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是培养医学生具备这些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由于经费不足、认识不到位、保障机制不健全等问题,目前课外实践教学仍然是薄弱环节,探索适合医学类民办高职院校的课外实践教学模式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思政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出发,探索出切实可行的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模式。

一、带领学生参观学习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批河北省有特色的红色革命实践基地、改革开放实践基地,组织学生进行实践考察,进行体验式教学。红色革命实践基地包括,西柏坡、涉县赤岸村、易县狼牙山、白洋淀、保定城南庄、冉庄地道战遗址、华北军区烈士陵园等;改革开放实践基地包括,鹿泉县曲寨乡、韩村河乡、邯钢、曹妃甸等。在“走出去”活动中,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让他们撰写心得体会,通过实践展开理性思考。系列活动使学生加深了对理论的理解,增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感、坚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发了爱国热情,使思政课真正做到“入耳、入脑、入心”。

二、组织学生感知典范

1.听报告和观看红,是学生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的生动鲜活的教材

在教学过程进行中,组织学生听取中国载人航天指挥中心副总指挥关于神州五号载人航天的报告、“雷锋传人”——郭明义事迹报告、新华社刘洪潮的形势报告、全国劳动模范张殿龙的报告、“两代会”代表关于“两会”精神的报告,以及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各种学术报告等。这些都使学生大开眼界,受益匪浅。为了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中国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意识,我们组织学生观看《小兵张嘎》、《建党伟业》、《红色娘子军》、《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建国大业》等红以及《复兴之路》、《大国崛起》、《新时期的旗帜》、《光辉的历程》、《走近》、《邓小平》、《改革开放三十年大事记》、《重托》等纪录片。并请学生发表观后感,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增强社会责任感。

2.阅读红色经典书籍,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开拓学生视野

为了提高教学的效果,学校建立了思政资料室,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并为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提供文献资料。思政课教师精心筛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学习材料。搜集的文献资料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列宁选集》、《邓小平文选》、《高校“两课”教育教学热点难点问题解析——学习贯彻十精神专辑》、《理论热点18题》等。学生参与形式以读书会为主,每月举办一次,地点在基础部政治教研室,教师和学生共同参加并做主题发言。另外,每周三举办“开放日”活动,为同学们提供读书场地及书籍。

3.鼓励学生热衷公益

公益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热衷公益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校内公益活动主要是主题宣传。致力于传播公益理念,倡导公益行为,培养公众公益习惯,营造一种充满公益的校园氛围。如节约校园行,主要宣传节水、节电,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学楼的长明灯和长流水现象。校外公益活动主要是“三下乡”。思想政治教研室和学生处积极配合,充分结合我校的优势和特色,组织了多次以“送医、送药、送健康”为宗旨的校外实践活动。深入农村向广大农民提供医疗保健咨询、健康检查、赠送健康资料、发放常用药品等。这些“卫生下乡”、“送医下乡”、“青年志愿者在行动”等活动,围绕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科学发展观的落实等问题开展。学生们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指导学生调查研究

指导学生调查研究,先由任课老师拟定好调查报告若干选题,放假前给学生说明调查报告的具体要。在下学期开始上课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之后选出代表将学生修改好的调查报告提交给任课老师。由老师进行阅读和审阅并将评定后的成绩计入平时成绩内。参加过课外实践活动的学生都能深刻体会到假期做报告,不仅开阔了视野还能从丰富多样的现实生活中了解我们的国情和民风。这样的感性体验为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提供了有利条件。生活中有着很多在课堂和书本无法学到的东西,学生在假期进行调查工作的同时再结合三下乡活动作为辅助,可以让学生在深入实际考查的基础上去撰写调研报告,这项活动受到了当地政府和学校给予的一致好评。

总之,经过几年的努力,石家庄人民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已经初步探索出一套思政课课外实践教学模式,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与实践,从而充分思政课实践教学的育人功能。

参考文献:

[1]陈刚,刘刚,孙淑萍.“大思政”视域下高职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

[2]王培,张茜.高职思想政治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

实践课题报告篇10

环境教育起始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环境问题不但涌现而发展兴起。越来越多的人们意识到,自然栖息地的破坏和环境质量退化所带来的经济、社会、自然和生态等各种危机。环境教育也随之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和思考。在1972年在斯得哥尔摩召开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上,环境教育的重要性被广泛地接受与肯定,由此拉开环境教育大发展的序幕。之后,在1975年的贝尔格莱德,1977年的第比利斯,1987年的莫斯科和1999年的塞萨洛尼基会议中,环境教育的定义不断清晰,也被越来越多的机构组织重视和执行起来。各国对环境教育的定义有不同的描述,1987年莫斯科环境教育和培训国际会议上的定义为:环境教育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个人和群体意识到自己的环境和学习的知识、价值观、技能、经验以及从个人和群体层面使他们能够采取行动应对当下和未来环境问题的决心[2]。我国关于环境教育的定义,可引用百度百科的概述:环境教育是以人类与环境的关系为核心,以解决环境问题和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有效参与能力、普及环境保护知识与技能、培养环境保护人才为任务,以教育为手段而展开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过程。环境科学专业科班培养的本科生,无疑是环境教育的直接受体,通过系统的环境专业教育训练,使学生不但掌握环境专业领域知识,而且兼具使命感和责任心,成为环境保护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引领者、倡导者。

二、中西(欧)环境科学实践教学差异对比

1.实践课程设置。国内环境科学的实践课程设置大致分为两类,下面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专业为例进行阐述:一类是与专业课相关的实验课程,比如普通化学实验、环境检测实验、生物化学实验、环境毒理学实验等等。该类实验课程设置与专业课学习相对应,内容多为专业课原理的演示或验证实验。该类课程分布在教学周中,需要实验前进行实验报告撰写的形式进行,实验结束后撰写实验报告进行总结。另一类是参观实习类的实践课程,如同济大学环境科学系组织的参观云南水务集团、上海杨树浦自来水厂等实践,这些实践课没有对应的专业课程,而是在培养计划中作为暑期实践单独出现,具有比较高的独立性,时间上它们分布在暑假开始的阶段,一般为期两周。学院组织以系(或班)为单位,集体前往参观地点进行实践,而地点和参观的企业分布广泛,有上海市内的环境企业,国内的污水处理公司(云南水务公司),也有国外的大学(日本九州大学)和环境基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参观结束后,同学们需要撰写对每个场所的心得体会和报告。在参观时,所参观的企事业单位机构的专业人员向同学们介绍相关专业知识,这拓宽了同学们的专业专业知识学习途径。费用方面,远途的参观考察基本上是学校学院的经费承担,但是也有同学自费的部分如机票和其他一些费用。一般都在普通家庭可以承担的范围之内。总体来看,国内的实践课程种类比较多,时间地点都很多样,而目的就是培养同学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对理论知识的感性认识。而课程的评价体系则主要参考学生的报告评价,如实验课的实验报告的平均分和考察报告的评分等。此外,以同济大学环境科学创新试验区为例,通过组织小班教学,引导学生们循序渐进参与创新实践,以提高综合能力。如从大学一年级开始参观教授实验室,大学二年级开始“一对一”的导师制,通过学生和教授的双向选择,确定学生的导师和课题组。这样,学生可以进入各个不同的实验室参与到课题研究中,更早地接触到科研和相关的活动。这样的教学模式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也为学生开阔视野提供了很好的途径。欧洲的环境科学实践课程设置与国内有所差异。以试验区同学交流学习的西班牙瓦伦西亚理工大学为例,环境科学实践形式也分两种,和国内一样,是实验课程和参观实践。但是欧洲的实践课程强调本地化和可操作性强。这里的实验课和理论课不分家,如环境生态学,课程分为两部分———课堂和实验室,同学们进实验室的频率也是一周一次到两周一次,此外,同学们无须撰写预习内容,但实验报告和国内相似,区别在于这边要求以一定的格式标准,将实验报告打印出来,由老师收集,作为评分的依据。而参观实践也是与课堂结合的,并不同于国内实践教学课程独立设置。往往在某门课程学习当中,安排整天的实地考察(fieldtrip)。实地考察地点则由课程的性质而决定,例如地理课会选择附近的山体,而环境修复会安排在周围的某个垃圾填埋场。偶尔也会有远途参观的课程,行程从3~4天至一星期不等,这些课程通常出现在大学高年级如大四阶段。这种远途实践是自愿参加,部分自费。如同学因为费用问题不参加将另外安排任务。在实地考察过程中,由于自然场地更多,通常都是任课老师担任解说员的职责,因此需要老师对该场地有一定的了解。据来自德国和奥地利环境科学专业的同学叙述,当地的课程设置和西班牙相差无几,也是实验课和理论课相结合,而实地考察也是根据具体课程来安排,有的课程会固定每两个星期有一次,有的课程则不定期举行。而且普遍没有长途的行程,时间最长则只有3~4天。课程的评价和国内相似,也是根据学生的报告进行评分,不同的是,该分数是理论课的一部分,并不像国内有单独的实验课分数。

2.学生态度。在国内教学普遍以应试为目的的大背景下,实验和考察这种非考试科目,在一定程度上应该是符合学生的兴趣,并且能够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而实践考察中,同学们普遍对轻松的行程比较感兴趣,而在具体的企业和工厂参观热情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该主题的熟悉程度和讲解人员的表达能力,积极主动性上受限制。部分同学对实验预习报告和考察报告的撰写不够重视,仅仅是完成任务,会沦为“形式主义”。在西班牙或者德国的环境科学主修学生则对实验和考察有不同的态度,学生们普遍乐意接受实验和考察教育,相比中国学生,他们更有兴趣参加实验或者考察形式的教育。但是同学们普遍为实践课百分之百的出勤率要求感到苦恼,在西班牙尤为严重。因为西班牙18~24岁学生平均翘课率为23.5%,为欧盟国家首位。此外,实践考察报告的撰写不是必须的,受到部分同学的欢迎。

三、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