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移教学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4:10

平移教学设计篇1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41~42页的内容。

二、课标要求

经历从实际物体中抽象出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过程,了解一些简单几何体和常见的平面图形;结合实例感受平移、旋转现象;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三、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图形与变换”第二课时的内容。平移的教学(例1),教科书提供了三个生活中的例子:建筑工地上的升降机、观光缆车和推拉窗,以帮助学生建立平移的表象。通过在方格纸上向不同方向平移的小房子,来画出简单的几何图形平移,使学生了解平移的两个参量:移动的方向、移动的距离。通过向上平移5格和向右平移7格的示例,使学生了解向哪个方向平移多少格的意思。这部分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尤其是教科书中提供的小房子图形比较复杂,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

旋转教学(例2)和平移的编排思路一致,教科书中也是通过三个实例帮助学生建立旋转的表象。教学时,关键是把握物体旋转时是围绕一个点或一个轴做圆周运动。相应的“做一做”的习题,让学生看到通过旋转可以引起神奇的变化,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皆有数学。

四、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过位置关系,能够正确判断上下、左右的位置变化,并且在生活中或多或少地接触过“平移和旋转”现象,他们通过玩各种游戏项目,对一些简单的物体运动形态已有了一些体验,但这些体验积累往往是非正规的、不系统的,甚至是相当模糊的。本节课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平移和旋转的概念。通过以往的学习和经验,学生能够很容易建立平移和旋转的表象,但要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另外判断生活中没有旋转一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对学生来说也相对困难。

五、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六、教学重点

正确区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七、教学难点

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八、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具。

九、教学设想

从学生原有的认知水平和二年级学生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出发,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充分地回忆、观察、操作、探索思考,力求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唤起他们对已有的生活经验的回忆,进而分析和认识这两种运动方式及特点。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成功地主宰课堂。

十、总体设计和说明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规划,遵循目标性、启发性、主体性等一系列原则,设计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出示数学书37页的主题图,学生在游乐园玩耍的画面。

仔细观察游乐园中有哪些游戏项目。(学生观察,鼓励学生完整阐述图片信息)今天我们学习的数学知识就和这些游乐项目的运动有关系,我们一起去看看。

模仿图中游乐项目的运动方式。

提问:根据你模仿的动作把这些游乐项目按运动方式的不同分类。(同桌互相说一说)[一类平移(直直的运动)、一类旋转(转圈)]

设计目的: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营造积极活跃向上的学习氛围,为解决教学重点作了铺垫,也使学生知道数学来源于我们的生活。

第二环节:“手拉手”探索新知

这一环节分三个层次进行,第一层次:分类比较,建立表象;第二层次:观察分析,探究特征;第三层次:动手操作,体验平移、旋转特征。按照这样的层次分别进行平移和旋转的教学。

(一)教学平移

第一层:分类比较,建立平移表象

从主题图上运动方式的分类引出平移现象的概念:像小火车这样直直的、平平的移动是平移现象。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让学生对平移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比较清晰的表象。

第二层:观察分析,探究平移特征

1.课件出示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得出“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运动方向不改变”这一平移现象的本质。

2.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平移现象,理解平移现象。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第三层:动手操作,体验平移特征

1.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平移现象。

2.教学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1)引入小故事:《蚂蚁搬家》。(课件:蚂蚁搬房子画面)

(2)请学生猜想:哪只蚂蚁走的路长一点?

①引导学生找平移前后的对应点。(一只蚂蚁一点移动,四只蚂蚁的移动就是一个面的移动)

②小组合作完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验证猜想。

③学生汇报验证方法和结果。(注意学生回答问题的完整)

④回顾数方格的方法,优化学习方法,让学生直观地感知小房子的平移过程。

(3)小结:由于平移的过程中,图形中每个点都向同一个方向移动了相同的距离,所以要知道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出对应点,数一数两点之间有几格就行了。

设计目的:用故事引入,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通过操作验证,让学生知道物体平移的过程中每个点走过的距离都是一样的。让学生大胆猜想,并亲身动手验证猜想,目的是避免学生误认为两幅图之间的距离就是平移的距离。

(二)教学旋转

第一层:分类比较,建立旋转表象

从主题图上运动方式的分类引出旋转现象的概念:像风车、转移、摩天轮这样转圈的运动就是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引导学生观察和发现,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等思维过程,对旋转的运动特点了解得更深刻,初步形成了比较清晰的表象。

第二层:观察分析,探究旋转特征

1.课件出示旋转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旋转,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从而了解旋转的本质。

2.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现象,注意学生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设计目的:通过观察、判断和发现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帮助学生更深刻、更准确地理解概念,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第三层:动手操作,体验旋转特征

1.让学生利用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现象。

2.用一根线拴住一只粉笔旋转,然后停下,让学生判断这是什么现象。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再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像刚才粉笔的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的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让学生做表示旋转的动作,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上,让他们用独创的形体语言来表示这种运动方式的特征,充分感知旋转这种运动方式。并通过实物点拨生活中没有转到一周的现象是旋转现象,帮助学生解决理解上的一个难点。

第三环节:趣味游戏,灵活应用

通过多个游戏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夯实本课的知识点。

1.抢船游戏,老师想送给同学们一条小船,谁先找到它谁就能得到它。

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向左平移两格后得到的小船。

2.我的动作快:学生在方格纸上快速按要求移动学具和画移动后的图形,速度最快的获胜。

3.欣赏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设计目的: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下用所学的知识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学生亲手去移一移、画一画,巩固理解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发展学生的平面空间变换观念。

第四环节:总结质疑,自我评价

平移教学设计篇2

摘要:弄清平移的实质、平移的方向是解决向量平移问题的关键.在教学中可以通过点的平移,利用数形结合及由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推导出平移公式,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本质,再把它拓展到函数平移问题进行解决.

关键词:向量平移问题;平移公式;平移本质;函数平移

向量平移问题是高中数学教材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高考的常见考点之一.利用向量平移公式可有效地解决平面上点的平移问题及函数的平移问题.它涉及的三个量――平移前的坐标、平移后的坐标及平移向量可以通过平移公式联系起来.而弄清平移的实质、平移的方向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正确运用平移公式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粤教版教材在处理此问题时体现了入口大,坡度高的特点,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学设计中要根植于教材、用好教材,而不拘泥于教材,要引导学生把握平移的本质,不断深化对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拓展思维空间,提高思维水平.

教学目标为:(1)理解向量平移的概念.(2)理解向量平移的实质,弄清向量平移方向与图象平移方向两者之间的关系.(3)理解平移公式中各个坐标的意义.(4)进一步领悟特殊与一般及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为:(1)向量平移的实质.(2)平移公式及其运用.

教学难点为:运用向量平移的实质及平移公式求向量平移中的坐标、函数解析式等.

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引入需要设计问题,激发兴趣,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问题1请大家思考下列问题,看看能否用图示方法求出点的坐标及向量.

(1)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2,3)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到B点,求B点的坐标.本题中的向左平移2个单位,再向上平移3个单位能否表示为向量a=?

(2)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x,y)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到点B(4,-2),求a点的坐标.本题中的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下平移2个单位能否表示为向量a=?

(3)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2,3)向左或向右平移a1(a1>0)个单位,再向上或向下平移a2(a2>0)个单位到点B(4,-2),求a1,a2的值.本题中的平移能否表示为向量a=?

点评设计一个好问题,建立数与形的结合,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开展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从中发现规律及问题解决的途径,使他们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向量的平移公式及平移向量的实质

1.问题导学拓展问题,深入思考,探索及发现规律,把握本质.

问题2用图示方法解决此类问题虽然直观、好理解,题中的数也都是整数,容易看出来,但它们的坐标关系能否用一个关系式表示其本质?另外,由以上三个例子,你能发现平移向量a的实质吗?

点评学生在观察、操作、归纳、猜想、验证、推理等活动中体验数学,并通过设计的一串问题促进思维发展.

2.探究与发现通过解决问题,让学生感知知识的生成过程及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

问题3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x,y)按向量a=(a1,a2)平移到点B(x′,y′),求B点的坐标.

解析将问题1一般化,让学生探究三个坐标的关系.向量平移公式为向量加法的三角形法则,即+a=.平移向量a的实质:可以把平移看做是分两步完成的,先向左或向右平移横坐标,再向上或向下平移纵坐标.a1>0表示将点向右平移a1个单位长度,a1<0表示将点向左平移a1个单位长度;a2>0表示将点向上平移a2个单位长度,a2<0表示将点向下平移a2个单位长度.

[⇩]求解点的向量平移问题的方法

1.知识运用与巩固学以致用,巩固新知识,弄清平移前后的坐标关系,掌握解题方法,并注意题目的类型.

问题4用什么方法求下列各题的坐标?

(4)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

,2按向量a=(2,-1)平移到点B,则点B的坐标是.

(5)在直角坐标系xoy中,将点a(x,y)按向量a=(1,-2)平移到点B(-4,3),则点a的坐标是.

(6)将点a(-3,-4)按向量a=(a1,a2)平移到点B(5,4),则a=.

点评通过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思想方法,运用平移向量的实质及平移公式解决问题.

2.师生互动预设

生:(4)题是已知平移前点的坐标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后点的坐标,可用平移向量的实质或平移公式解决.

(5)题是已知平移后点的坐标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前点的坐标,可用逆向思考向量平移的实质解决,也可用平移公式解决.

(6)题是已知平移前后点的坐标求平移向量,可用平移向量的实质解决,也可用平移公式解决.

师:由以上解法可知,解决这类问题最基本的方法是使用平移公式,但必须弄清平移前后的坐标及向量坐标.

[⇩]函数图象的向量平移

1.问题拓展变式探求新知,深化对向量平移实质的认识,巩固平移公式及其应用.

问题5函数图象是由满足一定条件的点集合而成的.在(4)(5)(6)题中,把a点变换为函数,平移向量不变,又如何解决?它们又是什么类型题?例如:

(7)把y=cosx的图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函数y=f(x)的图象,则y=f(x)的解析式是.

(8)把y=f(x)的图象按向量a=(1,-2)平移后得到函数y=ex-2+3的图象,则y=f(x)的解析式是.

(9)若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函数y=f(x+2)-3的图象,则a=.

点评函数图象的向量平移实质是点的坐标平移,也就是说平移的实质不变,平移公式同样适用.

2.师生互动预设学生合作交流讨论后说结果(以下相同).

生:(7)题是类型1,也就是给出平移前的函数解析式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后函数的解析式.可用方法1(向量平移的实质)和方法2(向量的平移公式)进行求解.

3.探究与发现在问题的解决中发现规律,把握本质.

问题6对于(7)题,能不能把它推广到一般情况?结果是什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能.把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的函数图象解析式是y-a2=f(x-a1),也就是把原来的函数y=f(x)中的x换成x-a1,y换成y-a1,可以将其表示为[y=f(x)y-a2=f(x-a1)][平移向量a=(a1,a2)].

师:正确啊!这是运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也就是通过认识一道题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型问题的解法及其规律.同学们同样可以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8)(9)两题.

生:(8)题为类型2,也就是给出平移后的函数解析式及平移向量,求平移前的函数解析式.解决的方法如下.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方法1(向量平移的实质);方法2(向量平移的公式);方法3(逆向思考向量平移的实质):把y=ex-2+3看成原函数,按a=(1,-2)的相反向量-a=(-1,2)平移,则可得所求函数.即把y=ex-2+3的图象向左平移1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即y=f(x)=ex-1+5.

方法4(逆向思考向量的平移公式):把y=ex-2+3看成原函数,按a=(1,-2)的相反向量-a=(-1,+2)平移,设a(x,y)是函数y=ex-2+3图象上的任意一点,平移后函数图象上的对应点为B(x′,y′),由平移公式得x′=x-1,

y′=y+2,即x=x′+1,

y=y′-2.代入y=ex-2+3得y-2=e(x+1)-2+3,即y=ex-1+5.故y=f(x)=ex-1+5.

问题7对于(8)题,能不能把它推广到一般情况?结果是什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能.把原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的函数图象的解析式是y=g(x),求原函数y=f(x)的解析式.则y=f(x)就是y+a2=g(x+a1).也就是把函数y=g(x)中的x换成x+a1,y换成y+a2即得结果,即[y+a2=g(x+a1)y=f(x)][平移向量a=(a1,a2)].

师:正确啊!这也是运用了由特殊到一般的思想方法,也是通过认识一道题来深刻理解和掌握这一类型问题的解法及其规律.同学们同样可以用这种思维方法解决(9)题.

生:(9)题为类型3,也就是已知平移前后的函数解析式,求平移向量.解决的方法如下.

方法1(向量平移的实质);方法2(向量的平移公式);方法3(逆向思考,即上面的方法3及方法4).

问题8能不能把(9)题推广到一般情况?结果是什么?能发现什么规律?

生:能.把已知的原函数y=f(x)的图象按向量a=(a1,a2)平移后得到的函数图象解析式是y=f(x+h)+k,h,k∈R且为常数,求平移向量a=?则y=f(x+h)+k就是y′-k=f(x′+h),与平移前的函数解析式y=f(x)比较可得y=y′-k,

x=x′+h,即x′=x-h,

y′=y+k与平移公式比较得a1=-h,

a2=k.平移向量a=(-h,k).

即[y=f(x)y′-k=f(x′+h)][平移向量a=(a1,a2)],则y=y′-k,

x=x′+h.这就是平移关系式,也即

a1=-h,

a2=k.

师:完全正确!在学习中我们要善于从特殊中发现共性的东西,再尝试将其推广到一般性,从中发现规律.

点评问题(6)、问题(7)、问题(8)引导学生多联系、多联想、多反思、多类比,在变式教学中学会归纳类型、总结规律,把握问题的实质.

4.反馈练习

(1)按向量a将点(2,-3)平移到点(1,-2),则按向量a将点(-2,3)平移后的点是()

a.(-3,4)B.(-1,2)

C.(4,-3)D.(2,-1)

(2)把y=x2+4x+5的图象按向量a经过一次平移后得到y=x2的图象,则a为()

a.(2,1)B.(-2,1)

C.(-2,-1)D.(2,-1)

(3)若直线2x-y+c=0按向量a=(1,-1)平移后与圆x2+y2=5相切,则c的值为()

a.8或-2B.6或-4

C.4或-6D.2或-8

(4)点p在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向量v=(4,-3)(即点p的运动方向与v相同,且每秒移动的距离为|v|个单位).设开始时点p的坐标为(-10,10),则5s后点p的坐标为()

a.(-2,4)B.(-30,25)

C.(10,-5)D.(5,-10)

(5)把函数的图象按向量a=-

,3平移后得到函数y=sin2x的图象,则原函数的解析式是()

a.y=sin2x+

+3

B.y=sin2x-

-3

C.y=sin2x+

-3

D.y=sin2x-

+3

5.课堂小结

(1)向量平移公式.

(2)求点的向量平移问题:三种类型及其解题方法.

(3)函数图象的平移问题:三种类型的解题方法以及规律.

(4)基本思想方法:①数形结合的思想;②一般与特殊的思想.

(5)通过例题的变式教学学习,让学生从中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发现规律.

本节课的主线:点的平移平移向量向量平移公式点的坐标按向量平移的三种类型函数图象按向量平移的三种类型及其解题方法按向量平移前后的函数解析式的变化规律.

这节课就围绕这条主线设置问题,以问题的形式对教材进行整合,并适当引申.教师授人以“渔”,让学生学会思考.实践证明,这样的设计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探究问题的意识和思考能力,促进他们数学能力的发展.

[⇩]教后反思

教是为了不教.教学过程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能力、智力等方面综合发展的教育已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学会思考,掌握解题规律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教学不仅是练,更要注意“变变变”,所以,教师应试图从一道题引出一类题.从一题出发,不断地改变题中的条件,环环相扣,步步为营,逐层推进,加强逻辑性,提高效率.同时注意总结反思,回顾经历了哪些过程才做出了这道题,还要做到层次分明,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形成探究意识,提高应变能力.

教学生“学会思考”及怎样从题海中解放出来.学会思考和掌握解题规律同样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学会思考不同于概念复习,属于默会知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培养学生的主要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老师不仅要过程,更要讲原理.多让学生感到自然,并感到没有强加于他们,尽可能(不是全部)使学生觉得,老师能想到的,他们也能想到,使学生真正理解问题的所在.要“鱼”“渔”都给学生,重视思想方法的复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没有把解题的各种方法作为本课的重点,而是要将求向量平移的坐标作为本课的重点,把解决问题思考的出发点作为本课的核心内容.通过变换题目的条件与结论,使学生遇到求向量平移问题时,学会思考问题,知道如何下手,而不是利用各种方法进行简单、机械地操作.

怎样实施解题教学?解题规范包括审题规范、语言表达规范、答案规范.解题教学不仅是练,更要注意“变变变”.教师试图从一道题引出一个话题,通过开放一题达到复习一片的目的.在设计本课时,从一题出发,不断地改变题中的条件,环环相扣,加强逻辑性,提高效率.同时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挖掘出学生的创新潜力,让他们形成一定的探究意识,从而提高他们的应变能力.

解决教学必须注意总结反思,回顾经历了哪些过程做出了这道题,做到层次分明.条件用在哪里?结论合理吗?多问几个为什么.通过解剖一个个小问题,达到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一定要做好题后反思,哪怕只有一句话,也必须在质量上下工夫,而不仅仅是数量.

平移教学设计篇3

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moderneducationandteachingplatform

basedonmobilenetwork

ZHoULin1,CHenXu2

(1.innovationandentrepreneurshipteachingandResearchSection,JilinmedicalUniversity,Jilin132013,China;

2.admissionsandemploymentoffice,JilinmedicalUniversity,Jilin132013,China)

abstract:inordertoprovidethesuperiorteachingresourcewiththeminimumcost,amoderneducationandteachingplatformbasedonmobilenetworkwasdesigned.onthebasisofmVCframework,theapplicationlayerandinformationmanagementlayerareusedtoprocesstheteachinginformation,andtheteachingcontentneededbystudentsistransferredtothehuman?computerinteractionlayerfordisplay,whichcanformaclosed?loopcontrolforthemobileterminaloperatinginstructions.theLpC2000microcomputerisusedtocontrolthemobilenetworktoconnectwithmobileterminalandsendtheoperatinginstruction.theoperatinginstructionistransmittedtothedatabaseoftheinformationmanagementlayer.thecompletedatabasee?RdiagramisaccessedwithSQLlanguage.themobile4Gnetworkistakenasthecoretotransmitanddisplaytheteachinginformation.thetestresultsshowthattheplatformhastheadvantagesofhighthroughput,perfectresponseeffectandhighdatapassrate.

Keywords:mobilenetwork;moderneducation;teachingplatform;databasedesign

0引言

现代教育教学平台以远程教育为主,在开放式的网络部署下进行教学数据管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教师教学能力。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壮大,现代教育教学平台的管理能力得到提升,为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少贡献,平台的完善离不开网络的支持和数据库逻辑的建设,为了积极应对网络运转、保证师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教学体验,设计完整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是十分必要的,其通过主动整合网络资源和学生需求,为远程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沟通与服务平台。

1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

移动网络指的是通过手机、笔记本、平板电脑等非固定式的便携设备连接公共网络,从而实现网络数据访问的方法。移动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率很高,其便捷、廉价的特点受到了大众的欢迎,设计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是与时俱进的,具有非常明显的发展优势。

1.1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框架设计

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是面向我国教育信息进行教学服务与信息操作的一体化智能信息平台,是对传统书本教育的信息集成与网络表述,能够简短、精要地提炼学生需求,公正、透明地对教学进行改革,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对知识接受能力的最终目的。在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框架的设计上,需要将众多跨学科的信息凝结成知识网,利用最小代价提供最多教学资源[1],对此,将平台框架分为三层:顶层与中间层的信息经过口令转换,将学生所需教学内容传递到底层进行显示。最顶层是用于安置信息接口、进行信息集成与资源整合的应用层,负责将不同架构、不同源头的信息引入平台,供学生进行个性化选择;中间层是信息管理层,该层对应用层引入平台的信息进行统一访问、管理与授权。信息管理层的主要构件是数据库,数据库负责访问、存储信息,并为信息提供管理与授权标准;平台底层安置的是人机交互层,负责将教学内容展示给学生,将教师的教学资料与视频、音频上传到教学页面。学生通过人机交互层登录到服务器查看教学页面,此过程需要移动网络的支持。

整个平台框架是一种mVC架构,mVC指modelViewController,即“模型?视图?控制器”架构。mVC架构兼具信息接入、处理与显示能力,拥有独立的视图逻辑架构,各层之间的数据能够及时进行互换[2],无需准备高容量存储设备,在信息管理过程中表现出色,能够实时编辑URL(Uniform/UniversalResourceLocator,统一资源定位符),对学生发出的教学页面点选请求进行快速响应。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的mVp架构如图1所示,理论上讲,模型位于平台中间层,与数据库进行数据存取与逻辑判断等信息交互,控制器和视图位于底层,将人机交互层连接到信息管理层的数据库中,实现平台服务器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互[3]。但实际上,在平台最顶层进行资源整合时,mVp架构就已经开始进行全员行动,帮助平台整合到最全面、最有利的教学资源。

1.2移动网络设计

移动网络在人机交互层的作用是联系学生移动终端发出指令,调动应用层和信息管理层将相应教学内容显示在人机交互层中。移动网络的硬件支持如图2所示,主要包括电源、LpC2000微处理器、联合测试工作组、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音频麦克风、耳机、音频插口和Sim卡(Subscriberidentificationmodule,客户识别模块)。LpC2000微处理器采用5V外接电源,移动网络需要24V电源。联合测试工作组是一种四线接口,用来进行LpC2000微处理器内部调试。Sim卡位于移动终端,是移动网络的承载者,通用异步收发传输器则是人机交互层中的移动网络承载者。

LpC2000微处理器是一种嵌入式的低耗aRm7处理器,可进行零响应高速闪存访问,拥有片上代码保护机制和串行通信接口,极其适合应用其进行通信增强和复杂控制[4]。如图3所示,LpC2000微处理器控制移动网络进行双向通信,正向通信时向学生的移动网络终端发送教学内容,反向通信时从终端提取操作指令传向现代教育教学平台的服务器。

1.3数据库设计

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的核心是信息处理,教学资源包含的一般是应用型信息,数据库能够对应用型信息进行规则处理与分类存储。信息的输入与输出是数据库基本职能,数据库以学生需求为主导进行信息处理,其中拥有的e?R图以及表单是存储学生所需教学信息的功能选项[5],根据功能选项,信息管理层能够将信息整合成视图进行展示,保证平台有序、科学地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难题。数据库使用SQL语言(StructuredQueryLanguage,结构化查询语言)进行信息编译,在信息管理层与人机交互层之间设置一个访问接口,以便在平台执行学生操作指令时减少服务器出错的几率,优化移动网络通信速率,减少平台的扩展与维修难度。图4对数据库中的教学信息基本e?R图进行了设计,通过SQL语言访问完整的数据库e?R图[6],访问方式采用开放数据库连接方式,介绍了平台中学生与教学课程的实体联系,数据库将学生的数据标识、个人档案、个人编号、登录账号与联系方式保存起来,记录下存储位置,根据学生操作指令对应到相应的课程数据标识,将课程档案、相关教师以及可选的听课方式提供给学生。如果学生选择听这个课程,可在平台教学页面点选“是”选项,选择进入播放页面或者收藏待听。如果是在线实时听讲的课程,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还提供了智能提醒功能,在课程开始之前利用手机短信、邮件等形式提醒学生前来听讲。

1.4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实现

目前,移动网络已经发展至4G网络,4G网络在人们生活中被普遍使用,其技术参数如表1所示,速度快、覆盖范围广、调制与编码技术能够惠及广大移动终端是移动网络的主要优势。移动网络的部署与管理是现代教育教学平台在具体实现过程中的最大难点。

如图5所示的平台网络架构将移动网络部署在核心区域,以公共交换电话网络和3G网络为备用,让学生可以在偏远区域、电梯、列车等移动4G网络信号不好的区域登录平台服务器。平台通过移动通信系统地面无线接入网保证学生在移动终端中发出的操作指令不在传输过程中被恶意修改,同时保证学生所需教学内容能够被传输到正确位置,实现教学信息的传输与显示。

2仿真测试

2.1测试环境

针对本文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性能进行测试的环境如表2所示,采用最新、功能最全的windows8操作系统,平台中使用的网络服务器带宽为100m,测试人员使用的移动网络终端带宽为20m,处理器均选用因特尔奔腾品牌。测试人员在移动网络终端点选基于移动网络的现代教育教学平台中的感兴趣内容,要求在单人点选过程中,本文系统需要保证页面响应时间低于5s,100人以上点选过程中,保证页面响应时间[7]低于10s。点选内容后产生的数据通过率应高于60%,响应出错率低于5%。

2.2结果与分析

根据上述测试标准设计测试内容,构建出318个虚拟用户,点选次数为41238次,本文平台总吞吐量为138.175kmB。每2s向本文系?y中加入1个虚拟用户,到达用户上限后持续进行3min满载测试,此后每2s移除1个虚拟用户。实验测试内容包括本文系统的吞吐量、响应情况以及数据通过率,测试结果如图6~图8所示。

从图6~图8中能够看出移动网络在现代教育教学平台中的应用优势,其在处理用户点选内容的过程中,服务器吞吐量与服务器正确响应数量的发展趋势具有一致性,很少存在服务器响应出错的情况。随着虚拟用户的不断加入,平台的响应情况能够在波动过程中逐渐变得稳定,响应出错情况很少,数据通过率也呈稳步上升趋势,服务器错误通过率低于9%。

表3对3个图中的测试结果进行了统计,其中所有统计数据均能通过测试,测试误差在测试标准的容忍范围内,表明本文平台能够发挥不错的吞吐与响应效果,数据通过率高。

平移教学设计篇4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化学平衡的建立,化学平衡讨论的是可逆反应。

2.理解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理解平衡移动原理的涵义。

3.能够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解图象题。

过程与方法:知识回顾,精讲精练相结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能力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复习重点:

1.浓度,压强和温度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应用平衡移动原理解图象题。

复习难点:应用平衡移动原理解图象题。

教学过程:

引言:我们知道化学平衡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下的,我们研究化学平衡的目的,不是要保持一个化学平衡不变.而是要研究如何利用外界条件的改变,去破坏化学平衡.使之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移动,去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知识回顾:什么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呢?

化学平衡的移动:

可逆反应中,外界条件的改变使旧化学平衡被破坏,新化学平衡的建立的过程就叫做化学平衡的移动。

追问:哪些外界条件的改变能使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呢?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浓度,温度,压强分别能使化学平衡向什么方向移动?

由学生回答: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任何一种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任何一种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增大任何一种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任何一种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处于平衡状态的反应混合物里,对有气体参加的反应,气体总体积有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平衡向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气体总体积不变化的反应,改变压强,化学平衡不移动!

注意:充入稀有气体:

a.密闭容器容积固定,充入惰性气体,体系压强虽增大,但平衡不移动,因惰性气体不参与反应,平衡混合气体各组分浓度因容积固定而不发生改变。

b.恒压条件下充入惰性气体容器容积可变,平衡移动。因容积增大、平衡混合气体浓度减小,平衡向气体体积增大的反应方向移动。

温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吸热或放热的可逆反应中,反应混合物达平衡后,改变温度,也会使化学平衡移动。

在可逆反应中,正反应如果放热,则,逆反应必定吸热!反之亦然。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平衡向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降低温度,平衡向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催化剂能同等程度的增加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即:催化剂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但催化剂可以改变达到化学平衡所需要的时间。

(一)平衡移动原理:

即:勒夏特列原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就向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

过渡:下面我们来探讨怎样应用化学平衡移动原理来解答图象题?

.例题精讲:

化学平衡图像题的解法探讨。

例.可逆反应ma(固)+nB(气)eC(气)+fD(气)反应过程中,当其他条件不变时,C的体积分数j(C)在不同温度(t)和不同压强(p)的条件下随时间(t)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达到平衡后,若使用催化剂,C的体积分数将增大

B.当平衡后,若温度升高,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C.化学方程式中,n>e+f

D.达到平衡后,增加a的质量有利于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

[答案]B

[点评]解答这类图象题时,必须要抓住纵坐标(变量)即C的体积分数与外界条件变化的关系,分析得出相应正确的结论。

变式探究1(学生相互探讨解法)

.反应2X(气)+Y(气)2Z(气);ΔH<0,在不同温度(t1和t2)及压强(p1和p2)下,产物Z的物质的量(n2)与反应时间(t)的关系如下图所示。下述判断正确的是()

a、t1>t2,p1<p2B、t1<t2,p1>p2

C、t1>t2,p1>p2D、t1<t2,p1<p2

[答案]C

变式探究2(师生共同探讨解法)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下列表述中正确的是()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n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答案]D

对点练习:

1、已知某可逆反应ma+nB(g)pC(g)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右图表示在不同反应时间t时,温度t和压强p与反应物B在混合气体中的体积分数B%的关系曲线,由曲线分析,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t1<t2p1>p2m+n>pΔH

B.t1>t2p1<p2m+n>pΔH>0

C.t1<t2p1>p2m+n<pΔH

D.t1>t2p1<p2m+n<pΔH>0

[答案]D

(方法点拨)化学平衡图象题的解法。

(1)看懂图象,一看横纵坐标的含义,二看线的变化趋势,三看曲线的起点、终点、交点、拐点、原点、等,四看有用的等温线、等压线及做相关的辅助线,五看有关量的多少。

(2)知识联想,联想外界条件对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影响规律。

平移教学设计篇5

关键词: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团队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2-0074-03

一、引言

据2016年8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截至2016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7.10亿,而手机网民规模达6.56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2015年底的90.1%提升至92.5%;手机上网主导地位强化,网民以10―39岁年龄段为主要群体,比例达到74.7%。其中,20―29岁年龄段网民的比例为30.4%,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最大。随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各种智能手机的普及和移动网络的全覆盖,手机通信资费下调,终身学习的意识增强等因素催生了移动学习,大学生则是移动学习的率先体验群体,移动学习应用于课程教学的思想,把移动技术和高校课程学习有机结合,打破时空限制,实现随时随地学习,是行之有效并值得探索的。

二、移动学习

移动学习(m-Learning,mobilelearning的简称),它是指在终身学习的思想指导下,利用移动通信设备,如手机、pDa、mp4以及手持电子书阅读器等设备进行远程学习。它的研究从2000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UCBerkeley)人机交互研究室启动“mobileeducation”项目开始,目前越来越多的学校和企业加入到移动学习的研究和实践中。“活动学习”是当前国内外移动学习应用的代表性的理论实践之一,以问题为中心组成学习团队,在外部专家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帮助下,通过主动学习、不断质疑、分享经验,解决问题。而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建设为“活动学习”的开展提供了技术基础,可以让学习者充分发挥“活动学习”的优势,活动的设计为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建设提供了活力,可优化活动学习的效果,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三、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

(一)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构建理念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指学生采用教师团队开发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进行移动学习,与目前推广的e-learning(electroniclearning,电子学习)相比,不受时空限制,尊重个体的个性化学习特点,让更多的学习模式成为可能。围绕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以网页制作课程为例,通过把教学内容(如何利用网页设计软件制作网页)、教学软件(如网页设计软件Dreamweaver)、教学网站(包含网络课件、教学大纲、教学案例、任务项目等常规分离的教学项目)统一到教师团队构建的真实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中,精选、设计符合移动学习的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把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学生的能力培养进行统一,把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时时贯穿在真实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中,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知识学习环境的无缝衔接,且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继续深入学习课程相关知识,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及拓展学习。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构思,如图1所示。

(二)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在建设之前,需考虑适合移动学习的知识模块和各模块的知识点及相关的学习内容。同时,还需考虑学习策略的设计、学习界面的设计。

1.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创建的前期工作。“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创建的前期工作,包括确定并划分移动学习的知识模块和各模块的知识点、根据划分的模块,设计课程移动微平台的教学素材。

(1)确定、划分适合移动学习的课程知识模块和各模块的知识点。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划分课程知识模块。由于移动学习片段化的学习内容呈现松散的组织结构,研究移动学习“微”发展的应对策略,因此对学习内容的知识点进行明确划分,层次清晰,能持续激发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关注学习内容间的隐性关联,有利于学习者系统化知识体系的建构,并注重学习内容的质。根据国内外教材的知识体系,为更好地适应课程技术快速发展的特点,把课程内容划分为若干个知识模块,分为图像、文字、多媒体、超级链接、表格、框架、网页布局、模板、扩展、表单、开发和管理网站等模块。

(2)根据划分的模块,设计课程移动微平台的教学素材。在确定划分课程知识模块及知识点后,以分层案例和任务驱动为引导,收集、选择、设计、创作若干个模块的不同层次的案例,包括各章的基本案例、拓展案例,拓展案例包括课程组成员自己设计的案例,同时也提取并组建一些与课程模块有关的互联网上的优秀网站的现实案例,并附上相关知识点和操作步骤供学生学习。由于选课的学生来自全校不同的专业,所以案例的设计根据专业和学生兴趣爱好为导向,部分内容来源于学生的作业案例。课程移动微平台的教学素材除各层次难度的案例外,还包括各章节的网络课件、重难点视频制作、动画等移动学习内容。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前期工作创建时,需注意在更好发挥移动学习的特点外,同时保持与原有课程教学平台的一致性。

2.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创建和实施。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创建除需考虑平台自身的因素外,需兼顾与课程组原先设计的课程网站的内容、风格的统一,还需考虑融合多种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团队学习。

(1)设计课程移动微平台页面。由于考虑到学校教学质量工程中的网站、自己设计的课程网站和移动微平台网站中的课程资料的统一性,把相同部分课程资料关联在一起,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根据手机屏幕的大小,设计微平台首页和常用的友情链接。通过在手机浏览器的地址栏输入网址或扫二维码访问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资源,图2为课程移动微平台的首页界面。由于站点申请受到客观条件限制,所以站点资料存放在学校服务器,其栏目有:首页、课程简介、教学队伍、教学大纲等,以红米2、android安卓操作系统手机为例,利用手机浏览“课程移动微平台”上的课件界面如图3所示,视频界面如图4所示,分为左右栏的目录界面形式,按模块设计,便于教师和学生访问。

(2)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融合的多种教学方法。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是参照课程教学平台的规划设计的,目的是实现课堂内外学习时不受时空限制,利用手机就可快速访问和下载,实现课堂内与课堂外浏览内容的一致性。

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创建不是简单的课程教学资源的堆砌,除常规课程教学项目外,课程移动微平台融合了多种教学方法,集分层案例教学、任务驱动、情景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课程组创建的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是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点的综合体,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大项目或大任务,由许多子模块组成。而子模块的子任务的设计就是一个小项目或小任务,学生可以在案例的操作步骤或操作视频的指引下完成任务的操作。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除各级难度的案例外,还包含错误的案例和学生平时学习中遇到的困难。移动微平台上时时更新的各级案例、视频、课件等教学资源为学生课后自主学习带来很大方便,一些能够突出移动学习优势的功能得到采用,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发挥更大的作用。

(3)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上的学生团队建设。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实施解决了课堂教学的一系列客观问题,如单一教材知识深度不够、覆盖面不全、多本教材内容无交集、上课时间冲突等问题,对学习内容、时间、地点进行拓展。为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团队式学习模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根据相同或相近专业组建学生团队,为使团队成员特性具有互补性,也可组建若干个不同专业特长的学生团队,其角色模拟企业实际工作岗位。分配学生团队任务时,以教师为主导,从课程体系中选择若干个适合开展团队任务的学习模块作为学生团队明确的学习目标,包括“学期中”完成子模块的任务和“学期末”完成所有模块的综合任务。

四、结束语

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当前许多高校的一项主要工作,课程教学移动微平台的建设为移动学习提供行之有效的途径,它的发展任重而道远。通过对我校网页制作课程的探索和实践,把融合多种教学方法的移动微平台、课程网络平台和学生团队建设结合起来,把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应用能力放在首位,坚持教师传授与拓展学生课内外学习、实践相结合,优化融合多种教学方法,以能力评价为核心,探索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团队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陆国栋,何钦铭,张聪.强化过程、深化互动的教学方法改革[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

[2]王伟.大学英语移动学习系统模型研究[D].吉林:东北师范大学,2011.

[3]菅春叶.国内外微课程的比较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4.

[4]吴燕琴.基于手机的移动学习资源设计研究[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5]牛鑫.大学生移动学习设备使用现状的调查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3.

[6]屠昂燕.高校网站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索[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3,(07):92-95.

[7]凌雄娟,彭建喜.基于工作过程的网页制作技术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20):47-50,64.

theConstructionoftheCurriculumteachingmicromobileplatformandResearch

tUang-yan1,CHenJian-cheng2,ZHaoJian-yue1

(1.DepartmentofComputerScienceandengineering,ShaoxingUniversity,Shaoxing,Zhejiang312000,China;

2.Schoolofinformationengineering,ZhejiangindustrypolytechnicCollege,Shaoxing,Zhejiang312000,China)

平移教学设计篇6

关键词:生活本源;概念教学;过程性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一、第一次教学设计

本节课的导入,刚开始采用ppt展示3幅图片:小孩滑滑梯、传送带上物体的移动、观光缆车的平移。然后教师告诉学生平移变换的概念,指出平移变换的两个要素是:平移的方向和平移的距离。

在这个教学设计中,教师直接应用多媒体演示图形变换,然后将结论告诉学生,再讲几个注意点。这种过快的教学过程只能使少部分学生听懂,大部分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只能靠死记硬背。因此,学生没有自己的独立思考,仅停留在模仿、记忆的层面上,这样的教学效果往往不大理想。因此我对本节课又进行了一次设计。

二、第二次教学设计

1.从生活本源出发,合理创设情境

笔者认为,数学课堂不应仅仅是学习数学的地方,更应是学生“生活”的乐园。课堂教学是学习过程的关键,生动形象、深入浅出的生活化语言,降低了数学知识的难度,让学生倍感亲切。

这次用一个方块平移的游戏导入:经过平移,当同样颜色的三个及以上方块成一直线时就能消去并得分。教师让部分学生上来玩游戏,然后提问游戏中的方块经历了什么运动,由此从学生口中得出“平移”这一关键词。教师紧接着再问生活中还有哪些平移变换?这时学生纷纷发言,从学生交流回答中发现学生已经认识到平移无处不在。然后再播放几个学生提到的平移变换的动态图片,让学生找到这几幅图的相同之处,并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平移变换的特征。

这样的设计,利用动画充分展示平移的过程,从纯数学知识延伸到生活中的数学,从静态教学延伸到动态教学。学生通过观察、交流,教师提示、补充,共同归纳出平移变换的概念,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突出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2.合理转化例题,形成概念体系

为了加深学生对平移变换性质的理解,教师需要根平移的要素画出简单图形经过平移变换后的像,并设置一些例题加以巩固。

本节课课本中的例题是:把长方形aBCD沿箭头所指的方向平移,使点C落在点C’。求经过这一平移变换后所得的像。

笔者将上述例题进行了更改,设置了以下作图:①点的平移作图;②线段的平移作图;③面的平移作图(以四边形为例);④体的平移作图(以长方体为例)。

教师将这4个问题分4次抛出,由浅入深,层层深入,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进行小组交流,总结出平移作图的基本要点是作出关键点经过平移后的像,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会类比。教师再利用多媒体演示,帮助学生加深印象,从而真正认识平移图形的形成过程,由概念出发,从简到难,形成知识体系。

3.小结整合提升,达成实际运用

视频播放海宁纺织业中窗帘的制作过程,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出发,赞扬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并布置作业:①为工人设计一些由平移变换得到的精美图形;②相机拍下生活中的平移或将关于平移的小文章发到班级数学兴趣群。

这一教学设计真正体现了数学知识“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定位初衷,体现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并发展了学生的开放性思维。我们还能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天气预报、储蓄、市场调查与预测以及工程设计等方面问题。只有学生意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才能够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才能够真正被激发。

三、结语

教师在教学中体现了新课程所提倡的“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尊重学生的需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只要我们平时做个有心人,仔细观察,认真积累,大胆尝试,一定会给我们的课堂设计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平移教学设计篇7

【关键词】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模式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随着高校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信息化教学已成为广泛应用的模式之一,而利用微信公众平台建立移动学习模式也是信息化教学的一种外延拓展模式。利用智能移动终端进行学习,可以让学生寻求更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能够更加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但由于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模式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移动学习目标的设定,移动学习内容的设计以及师生角色的扮演等都需要在尝试中不断的完善,切实发挥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模式的优势。

一、移动学习目标的设定

(一)具备移动学习的能力。利用微信公众平台进行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需要学生具有移动学习的能力,首先是移动工具,学生需要通过智能手机、笔记本等智能终端获取教学讯息。其次是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软件的熟练程度,能够熟练操作微信公众平台的各项功能及时进行线上学习。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两种能力都是学生所具备的,所以可以为后期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基础。

(二)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微信本身是为智能移动终端提供一种即时通讯服务的软件,在起始阶段主要是为人们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聊天平台,所以成为人们热衷的聊天工具。而随着微信功能的拓展,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为学生提供移动学习的机会,有效的拓宽了学习的方法,但是需要学生养成随时随地学习的习惯,在娱乐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移动学习内容的设计

构建移动学习模式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学习者能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在不同的时间和地点选取不同的学习内容。所以,移动学习内容的设计应在满足移动学习特点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用户体验。

(一)移动学习内容设计原则。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移动学习模式,在内容的设计上非常关键,需要从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以及取得的效果等方面综合考虑。首先,因为学习信息接收终端的屏幕较小,所以学习内容尽量要精炼,避免长篇大论而引起学生的厌烦,将学习内容进行“碎片化”处理,尽量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学习内容的精华,提高学习效率。其次,学习内容要倾向于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娱乐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因为微信具有很强的交互性的特点,所以在设计学习内容时,尽量采用交互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效率。再次,由于学生的受众面较大,并且每个学生的学习习惯、思维方式以及对知识的渴求点不同,所以应该制定丰富的学习资源,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喜欢的学习内容,控制自己的学习进度,全面提高学习效率。

(二)移动学习内容的设计过程。内容选取是指根据学习目标分析哪些内容是最适合的,应从专业知识体系中选出适宜基于微信平台移动学习的知识点。内容解构是指根据移动学习内容碎片化的设计原则,以知识点的微型模块为主,一个学习模块针对一个知识点,将内容分割成微小或者极小的知识点,或是一个单一且具有实际意义的主题。分割后的知识点是能够满足实用目标的某个自包含的知识组块,以某种信息形式呈现。内容编辑和呈现是指媒体呈现形式与内容传输形式的设计,使得内容满足学习需求,又适合移动学习。内容的呈现还包括交互设计、界面设计及导航设计等方面,在进行呈现设计时以移动学习内容设计原则为基础,注重用户的学习体验。

三、移动学习中师生角色的定位

(一)教师由“单能型”向“多能型”转变。移动学习中,教师除了应具备基本的教师职业技能和素养,还应具备现代教育教学理念,应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和方法,成为一个既能教书,又会育人,既掌握本学科业务知识技能,又掌握计算机、外语、心理学等工具型技能的多能型教师。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了解科技信息,多思考,多做研究,研究如何将学习者最喜欢玩的手机变成学习者学习的工具以及学习的动力,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学习者要做学习的主人。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传统的课堂教学无法实现完成项目任务的目的,更多的是学习者课后的自主练习,自主安排好训练时间和内容以及强度,这样学习者能够有效地提高学习能力。对于教材以外的学习资料,学习者完全可以自由学习和把握,安排好学习的程序和节奏,完成自定的学习任务。这也是移动学习的内容丰富,随机性强,学习者可以寻找感兴趣材料随时随地进行英语听读练习,做学习的主人。

四、结束语

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是一种全新的学习模式,采用移动学习模式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一种创新以及补充,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平台以及智能终端即时性的优势,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学习渠道,学生获取学习资源也不再受到时空的限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能够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信息,可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还需要学校创设有利的网络环境,教师制定合理的学习目标以及学习内容,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完善微信公众平台移动学习模式。

参考文献

[1]袁磊,陈晓慧,张艳丽.微信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研究――以摄影基本技术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2-07-10.

[2]纪福菲.基于用户体验的手机移动学习内容设计研究[J].科技信息,2013-09-10.

[3]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04-06.

[4]阎瑞华,陈红梅,江燕.互联网“+”对提高地方高校教学质量的实践性研究[J].人才资源开发,2015-08-06.

作者简介

李金姝(1995-),女,黑龙江肇东人,佳木斯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研究方向:网络教育。

平移教学设计篇8

 

0引言

 

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斯说过:“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现如今计算机作为日常生活中随处可及的应用设备,掌握其相关的应用技术对于我们学习及工作尤为重要。而“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国家开放大学教学计划中第一学期规定的统设、必修课程,其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素养,帮助学生具备相应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实用信息技术与基本软件操作方法,还能有益于提高学生日后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生活变得更为便捷、高效。然而,由于目前大多仍沿用着传统的课堂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传统的教学手段越来越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甚至引起学生的厌学情绪。截至2016年,全球移动互联网用户将达到20亿,其中,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达到7.9亿,占有率达34.5%。因此,要充分发挥移动互联网的高便捷性、智能性、开放性以及传播性,从而改善、优化教学氛围,满足学生学习的个性化需求,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动性。本文以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和创新信息化教学理念为目标,对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1移动学习平台相关概述

 

移动学习(m-learning)的研究最早开始于1994年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开展的wireandrew研究项目,其是一种在数字化学习的基础上发展而成,并随着信息技术的更迭而不断改进、升级的学习方式。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移动学习具有开放性、可及性以及便捷性,它通过智能手机、ipad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帮助,使求知者在任何时间、空间、地点都能够学习,并实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真正意义上打破了时空的局限,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延展到校外。微信是一款由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具有社交、通讯以及学习功能的移动软件,微信学习平台则是基于微信平台化功能,实现跨空间、跨地域学习交流的目的;Blackboard平台则是由美国Blackboard公司所开发的数字化教学平台,其以课程为中心,集成了网络中“教”与“学”活动的环境。通过教师在相关平台上面学习资源和开设网络教程,使学生能够结合自身学习状况,选择相应的内容进行学习,并与教师就教学内容进行实时的交流和讨论,其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便捷的移动网络学习虚拟环境。而网易公开课是由网易于2010年推出的一个涵盖社会、金融、历史、科学以及生物等各个领域的公开的免费课程平台。通过网易公开课移动平台,求知者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来自哈佛、剑桥以及麻省理工等世界名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2“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移动学习平台教学的必要性

 

(1)顺应时展的趋势。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普及,以智能手机媒体为代表的移动设备以势不可挡地席卷了我们的生活。相较于传统的pC(电脑)端,现今的学生更偏向于手机移动端这种更为自由、便捷的学习方式。而且在信息大爆炸的21世纪,知识和技术的日新月异使得人们需秉持终身学习的观念才不至于被时代给淘汰。未来的学习要求求知者能够打破时空的禁锢,能够根据自身实际的需求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和增值,而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则能够将这种理想转化为现实。因此,为顺应时展的趋势,教师有必要结合移动学习平台实施教学活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2)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大多数都采用ppt讲解为主,辅以相应教材内容解析的传统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虽然对传统的板书教学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善,但是在移动互联网猛烈发展的今天,这种以理论讲解为主,配以简单图片的教学模式难免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学习自主性。而通过借助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平台进行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不仅能够通过智能手机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如电子书、视频、音频、照片以及文档等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随着3G移动网络技术的成熟和4G网络通讯的日益普及,其还能够使学生通过移动网络获取丰富的学习资源,锻炼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以及实践的能力。

 

(3)满足“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需求。“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具有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其教学目标本身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帮助学生掌握相关软件操作,如word、excel以及ppt等。而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一方面通过教材内容的学习满足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的需求,另一方面计算机中大多数的软件和智能手机中的app的操作方式是同源的,在完成课堂的理论学习后,学生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app使用进行实时的教学实践,满足学生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教学内容,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实际应用能力。

 

3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模式改革

 

(1)课前教学资源设计。传统的教学模式单纯以课堂教学为主,在短短的45分钟内,学生要完成知识点初识、了解、领悟再到牢记的全周期过程,这种教学模式显然是难为了大多数的学生,给他们增加了不少压力。而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则将知识点学习的初始以及了解的过程放在了课堂之外,实现了学业减负。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通过选择设计相应的教学内容,并将其上传至移动学习平台上以便于学生再结合自身学习状况的前提下,选择合适的教学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而且,在进行教学资源设计时,教师要秉持微内容原则、兴趣性原则以及完整性原则。

 

其中,微内容原则是要求教师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选择位微不卑、效微不薄的微型学习内容。这是由于移动学习平台的学习虽然便捷、开放,但是学习时间零散、学习环境复杂,若是教学内容繁杂冗长,学生难免无法集中注意力,遵循微内容原则则能充分发挥其短小精悍、移动性强、资源容量小的特点;兴趣性原则是指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表达形式上,都应具有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学生对学习内容有兴趣,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去学习,才能有效提高学习效率;而完整性原则则是指在选择设计的教学内容虽微小但完整,各个微内容之间要有整体上的联系,形散而神不散,这样才能形成系统的框架,帮助学生有更深入的了解。

 

(2)开展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对教师上传到移动学习平台上的教学资源进行学习之后,对于教师课堂所教授的知识点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这时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帮助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深刻的领悟。但是在此之前,需要学生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设备将在移动学习平台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和重难点发给教师,这样教师在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综合性分析之后,可以在课堂教学时进行针对性的重点讲解,不仅能够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质量,还有助于引导学生对于知识点进行进一步的领悟。例如,笔者在进行word这一章节的学习时,还未借助移动学习平台开展教学活动,前后共花费4个学时的时间才完成教学内容,但是学生仍在上下标设置、插入页眉和页脚等方面存在不少问题,课堂教学质量低下,课后测试成绩不佳。而在借助移动学习平台之后,在进行ppt的教学时,笔者提前上传了微视频以及相关教学资源于班级QQ群和微信群中,学生在学习之后实时提出了不少问题,如ppt背景设置、动态效果设置以及视频插入等问题。通过对问题的及时了解,笔者只用了2个学时就将这一章节内容完整讲解,课堂效率有效提高,课后测试成绩亮眼,完全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课后巩固和评价。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为对所学的知识点进行巩固和牢记,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结束之后需布置相应的习题以及作业。如在学习word之后,教师可以使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制作“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结构脉络,并在课堂上进行小组展示,就各个小组的制作成果与全班学生进行探讨和评价,点出word文档制作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亮点,使学生在课后的学习以及作业制作过程中认识到自身的长处和短处,扬长避短,不断地改善和优化,完成知识点的牢记过程。

 

4结束语

 

随着智能手机、ipad以及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的快速普及以及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一门帮助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一定软件操作能力的统设、必修课程,若是仍旧固步自封在传统的注入式的教学模式中,则将淹没在信息时代的大潮中。而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以其便捷性、交互性以及开放性的特点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它更为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发展趋势。但是由于基于移动学习平台的教学模式对于教师的个人素养以及国家开放大学教学的环境配置等方面都有着极高的要求,若是希望能够在未来的教育领域中占有一席之地,则需要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探讨。

平移教学设计篇9

[關键词]云计算;移动学习;移动学习资源;学习资源开发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识码]a[论文编号]1009-8097(2012)11-0059-03

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移动计算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发展,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移动学习应运而生。移动学习能满足人们随时随地自主学习的需求,必将成为未来学习的新型模式,移动学习资源也将成为决定移动学习能否顺利开展的關键因素。然而,随着互联网中信息量的不断增大,移动学习资源呈现“信息冗余、存储不足、有所限制”等缺点。而云计算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能有效解决目前移动学习面临的难题,能为移动学习者提供合理、丰富的移动学习资源和方便、快捷的网络服务。

一、移动学习简介

1.移动学习的含义

移动学习是一种依托无线移动网络、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通过无线通信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pDa等)的网络服务,随时随地地获取学习资源和服务的一种新型数字化学习方式。

2.移动学习的特点

(1)灵活便携性

移动终端体积小,方便携带,学习者不受时空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地通过移动终端的浏览器,获取学习资源。

(2)内容零散性

学习者是在“零碎”时间,利用屏幕较小的移动终端,进行“碎片式”的学习,学习内容是零散、有限的,适合采用独立的模块化呈现方式。

(3)互动及时性

移动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无线移动设备中诸如移动QQ、移动微博等通讯软件和交流平台,及时、分享自己的想法,与学习共同体一起讨论、解决相關问题。

(4)个体自主性

学习者根据自身需求,确定学习目标,通过移动终端,解决现实困境。

3.移动学习存在的不足

移动学习的发展现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移动设备类型不一、无法达到无缝兼容;数据计算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较低;对移动设备的性能要求高:移动设备中的教育资源传输受限;学习模式的实时性、灵活性和交互性差:学习软件数量较少;学习内容涉及面窄;课程学习资源匮乏;学习系统不稳定;操作性较差;资源分布不均;资源更新成本高;资源共享程度低等不足之处。

二、云计算简介

1.云计算的含义

云计算是网格计算、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传统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发展融合的产物。它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将存储于移动设备中的大量信息和处理器资源集中在一起,协同工作的超级计算模式。它将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中,使各种应用系统能够根据需要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软件服务。

2.云计算的特点

云计算依据分布式数据处理技术,对当前互联网中海量的信息进行合理有效的检索、存储和管理,使数据更加智能化,为用户提供更加方便、快捷的服务。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1)“云”由数十万甚至数百万台庞大的服务器集群组成,具有超大规模的存储空间;

(2)云计算具有安全可靠的存储中心,“云”使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节点同构可互换等技术,保护用户存储于“云端”的资源,有效避免数据丢失或遭受病毒破坏:

(3)“云”具有超强的计算能力,为用户提供迅速、准确的数据计算和处理能力,存储于云端的学习资源,可自动更新、升级,传输速率快、使用效率高,十分便利;

(4)云计算具有“通用性”,在“云”的支撑下,可以构造出千变万化的应用,同一个“云”可以同时支撑不同的应用运行;

(5)云计算具有“高可扩展性”,“云”的规模可以动态增缩,以满足不同用户对应用规模的需求;

(6)用户按需交付低廉的网络费用,享受云计算提供的超强服务,教育领域租用云端设备,可方便构建教育信息化平台,使教育效益最大化。

3.云计算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1)实现资源共享

云计算技术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等特点,学习者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移动终端之间同步获取资源;教育领域通过云计算平台,可达到共建、共享、高效利用教育资源的目的,便于统一管理。

(2)降低教育成本

学校将硬件设备连接到互联网中,建立云计算平台,可以减少学校对购买大量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设备、教育软件的资金投入和人力维护。

(3)促进教育公平

合理、均衡地分配教育资源,将优质资源集中存储于云端超大规模的网络数据中心,作为一个开放、公平的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供所有学习者使用,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需求,自由获取学习资源。

三、云计算对移动学习的作用

在云计算模式中,互联网的计算架构由“服务器+客户端”向“云服务平台+客户端”演变,由云服务提供商提供具体的硬件配置和更新,用户端所需做的只是通过各种终端设备享受自己需求的信息、知识、服务等。云计算作为移动学习的主要支撑平台,能将海量的学习资源聚合于其大型的存储器集群中,为移动学习者提供快捷、安全的信息存储和网络服务,使学习者的学习真正达到无缝学习的状态。

云计算技术适应移动学习的特点,能有效促进移动学习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提供强大的移动学习支持服务

云计算技术具备大型数据中心和无限计算能力,能安全存储大量数据,高度整合学习资源,有效实现资源共享,为移动学习者提供强大的学习支持服务,特别适合大规模使用智能终端进行学习的移动学习模式。

(2)实现移动学习资源的无限共享

云计算技术能为移动学习建立一套统一的学习资源管理系统,移动学习者只要通过移动终端的网络连接,便可实现软硬件资源的全面共享。同时,移动学习者可根据云计算能灵活定制资源这一优点,因地制宜地制定一套最方便快捷、最具个性化的学习方式。

(3)降低移动学习者的学习成本

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不再需要高性能的智能学习终端,它由“云端”统一提供高性能服务。移动学习者只需要普通的、能够连接网络的移动设备,即可无限制的获取学习资源,这既大幅度地提升了学习资源的利用率,也大大降低了移动学习者的学习成本。

(4)具有高可靠性和安全性

在云计算中,移动学习者的数据存储在服务器端,应用程序在服务器端运行,计算由服务器端来处理。云计算所提供的服务都分布在不同的服务器上,即使服务器端的节点出现问题,或者移动学习者的移动设备出现故障,都不会影响移动学习。

四、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资源开发

1.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技术

移动学习资源开发者可以充分利用移动开发工具包(SDK),下载J2me、FlashLite等技术程序,根据所要开发的移动学习资源的类型、支持移动学习资源开发的Symbian、android、iphone等技术平台,选用C、C++、Java、net等编程语言,开发各种移动学习资源。

2.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资源的特征

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各种多媒体信息、教育软件以及支持移动学习的硬件平台。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资源具有实用性、零碎性、动态性等特征。

(1)实用性

移动学习资源的呈现方式应切合移动学习工具的呈现及操作特点。移动设备的显示屏一般较小,因此,学习内容的呈现页面要与显示屏的大小对称,导航和菜单的设置应该简单、明了,正文字体和背景颜色的选择要符合人的视觉特点。

(2)零碎性

移动学习是一种随时随地地“碎片”式学习。移动学习者基本处于一种边缘性的投入与非连续的注意状态。即移动学习者是在一定的零碎时间内获取零散的知识,移动学习的摄入时间具有非连续性,学习资源具有不连贯性。

(3)动态性

云计算能够动态分配、自动更新学习资源,并实现资源在不同设备问的兼容,能充分发挥移动终端的交互功能,保证移动学习者间及时、畅通的信息交流,以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提高移动学习的有效性。

3.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资源开发要求

(1)依据移动学习设备的特点

开发移动学习资源,应该将学习内容细化为相对独立却又有所联系的知识点系列,并设置容易操作的交互模块。这不仅能促使移动学习者充分利用业余学习时间,还能有效提高学习者进行移动学习的效率。

(2)满足移动学习者的需求

移动学习资源开发者应充分利用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实现学习资源在不同移动设备之间的无缝兼容,并对学习者的需求给予迅速而准确的反馈,以满足学习者对自身建设性学习内容的个性化需求。

(3)确立资源开发的统一标准

确立一套统一的学习资源开发的规范化标准,充分发挥云计算技术对移动学习资源的管理功能,最大化减少资源消耗,能有效提高移动学习资源的利用率,最终实现学习资源的跨平台共享。

4.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资源开发形式

(1)创建基于云计算的多元虚拟学习社区

学习者可以充分利用聚合于云端的所有学习资源和应用程序,依据共同的学习目标,自主创建虚拟社区,与学习伙伴互动交流、协作学习、共享知识,自由发挥各自优势、展示自身个性,各取所需、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

(2)开发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网络平台

将moodle这一移动学习网络平台连接于云端,将大幅度提高移动设备访问的速度,彻底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实现学习者之间的相互协作、共建知识,真正做到随时随地地学习,这将成为学习模式的又一创新。

(3)搭建基于云计算的移动网络协作平台

基于云计算的webex网络协作平台,可以为众多网络用户提供实时的互动交流,及时响应客户的需求,使用户随时随地地享受流畅的网络会议、课件视频点播等服务,能极大地提高移动学习的效率。

五、结语

云计算平台是一个强大的“云”网络,连接了大量并发的网络计算和服务,可利用虚拟化技术扩展每一个服务器的能力,将各自的资源通过云计算平台结合起来,提供超级计算和存储能力。云计算能根据移动学习者的动态需要,为其提供各种所需学习资源的优质服务,基于云资源技术条件下的开放教育资源,将为创新情境感知的泛在生态学习环境体系提供无限的可能性。因此,促进基于云计算的移动学习资源的开发,最大化满足移动学习者对学习资源的需求,真正实现“以人为本”,是我们对未来移动学习发展的最大期望。

平移教学设计篇10

关键词:校园;移动信息化;一卡通系统

一、校园移动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各大院校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指导下,积极开展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大部分学校已经建成教务系统、教学管理系统、选课系统、考试成绩系统、毕业信息系统、oa办公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的建立在提高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效率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是也暴露出传统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弊端,易产生信息孤岛现象,难以满足信息快速传递与共享的要求。如,教务系统、教学管理系统、oa办公系统只允许教师和部分学生干部使用;选课系统、考试成绩系统只能在必要时供学生使用。同时,这些信息系统仅涉及教师工作与学生学习方面,而缺乏对学生生活、娱乐方面的设计,加之系统之间无法实现互动交流和信息内容的实时更新,从而导致系统利用效率偏低。为了有效改善这一现状,学校应充分利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在校园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建设校园移动信息化平台,使信息化服务全面覆盖学习、生活、娱乐、办公、社交等多个领域,实现各个系统的综合移动应用。

二、校园移动信息化平台的基本构架

校园移动信息化平台的构架分为以下三个层次:一是软硬件支撑环境。校园移动信息化平台要以学校原有的数字化平台和无线网络环境为基础,充分整合身份认证、信息门户、数据中心、业务应用等系统资源,实现数据信息共享。同时,科学分布校园无线网络,引入3G无线网络技术,实现数据在各系统与移动终端设备之间的交换;二是基础公共平台。学校要建设用户数据库、oa业务数据库、教务教学数据库等,基于平台中间件建立集数据同步、交互管理、电子支付于一体的基础公共平台;三是服务支撑平台。由移动运营商为校园移动信息化平台的构建提供技术支撑,实现单点登录和个性化服务,不仅为普通终端用户提供应用服务,而且还为平台管理员提供基础服务。在校园移动信息化平台中,由专门的服务提供商负责平台管理与维护,保证平台的稳定运行。

三、校园移动信息化平台的功能实现

(一)移动oa系统

在学校原有的oa系统基础上,根据web服务和XmL标准数据接口规范,对信息机进行二次开发,设计移动oa系统。在该系统中,要提供公文手机终端下载、批准和流转,以及消息提醒、权限管理、会议通知等功能。通过在办公中引入移动通信技术,可全面提升办公效率,为学校办公管理创建协同工作环境。

(二)移动一卡通系统

校园移动一卡通系统是校园移动信息化平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为学生、教师、家长提供便捷的信息化服务。该系统要结合学校其他业务管理信息系统,构建覆盖范围广的信息采集网络,实现业务数据的快速交换,并将传统的一卡通业务转移到移动终端设备上来,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功能,具体包括以下方面:一是综合管理子系统,提供一卡通账户信息变更、流水检索、报表审计、状态监测、数据备份等功能;二是门禁与考勤系统,在学校大门、学生宿舍楼等处设置门禁或考勤读卡器;三是电子消费系统,用户只需使用移动终端设备在读卡器上刷一下,就能够实现小额支付,如在学校食堂消费;四是图书馆借阅系统,使一卡通系统完成与图书借阅管理系统的对接;五是校讯通系统,使用户在移动终端设备上及时获取学校公众信息、一卡通服务信息、余额信息、消费账单、特殊服务提醒等信息。

(三)移动教务系统

学校要利用wap技术建设移动教务系统,使教师和学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电脑、ipaD等设备,可以随时随地访问教务系统。在移动教务系统中,为师生设计教学计划、选课管理、排课管理、成绩管理、教学评价管理等功能模块,师生可利用该系统查询课程、网上选课、查询成绩。

(四)校园监控系统

校园监控系统是以手机视频监控为基础而构建的校园安全管理系统,通过手机可实时查看被监控区域的状况,使校园安全管理步入到移动信息化管理阶段。该系统具备以下两个功能:一是手机视频监控功能,通过将监控设备安装在校园重点安全管理区域,并对接学校安保系统,实现数据的交换,从而使管理人员在手机上便能够实时监控校园安全情况;二是预警通告功能,一旦监控现场出现安全事件,可通过移动信息机向手机及时发送报警信息。

(五)移动图书馆系统

学校要在整合校园数字化图书馆资源的基础上,建设移动图书馆平台,使师生通过手机关联数字证书就能够获取身份认证,享受移动图书馆的各项服务,包括在线阅读、文献下载、书目借阅等。移动图书馆系统基于wap服务接口获取数字化图书的丰富资源,能够为师生提供便捷的图书信息资源服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结论:

总而言之,校园移动信息化平台建设已经成为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学校要立足于已有的信息管理系统,结合校园网络结构特点,整合各项教育资源,构建个性化、一站式的移动服务平台,使该平台覆盖移动oa系统、移动一卡通系统、移动教务系统、校园监控系统、移动图书馆系统等信息管理系统,从而全面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水平,为师生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信息服务。■

参考文献

[1]陆敏.移动信息化建设在高校中的应用[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4(10).

[2]胡桂香.钱新杰.基于移动平台进行的教学信息化探索[J].科技资讯.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