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6:34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篇1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

2014年5月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德的关系:“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国家的德”“社会的德”“个人的德”,从三个层面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重大问题。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内在要求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作为第一位教育贯彻高校教育教学始终。

当前,在高校某些专业、学科中,存在着一种不协调的声音,认为核心价值观教育是非专业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外加于专业教学的临时任务。虽然这种不协调的声音不是主流,但也反映出某些学者视高等教育为纯粹专业知识教育的错误认知。实际上,这种看法早已受到中外有见识的学者的批评。美国学者德怀特・艾伦就指出,高等教育有两个目的,“一个是要使学生变得聪明;一个是要使学生做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使学生变得聪明而未使他们具有道德,那么,我们就为社会创造了危害。”(德怀特・艾伦:《高等教育的新基石》,《求是学刊》2005年第3期)这里,“聪明”说的是专业知识,“道德”则包括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在德怀特・艾伦看来,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尤为重要,缺失了这一方面的教育,就会给社会带来危害。这一观点表明重不重视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教育,不是个别性的问题,而是涉及办学方向的本质问题。当然,这里说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的具体内容与我们所讲的不同,但就教育的一般原则而言,这些观点还是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的。政治方向和思想品德教育事关“办什么学”“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的人跟谁走”的问题,具有极端的重要性。

始终坚持“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高等教育办学理念,要求高校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使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的基本遵循,形成优良的校风和学风。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落实好、履行好首要责任人的责任。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首要责任人是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一所高校的党委,特别是书记和校长等主要负责人的思想政治状况,往往决定着一个学校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阵地的存亡。现实中,高校的领导干部坚持什么样的办学路线,重用什么样的人,能不能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在大是大非面前清楚不清楚,在学生中有没有应有的威信,实际上关乎高校走什么路、是不是坚持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等重大问题。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是统管全局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在高校有无地位,能否列入高校工作的重要议程,并作出长远安排,持久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下去,完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和工作部署。所以,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必须担当起首要责任人的重任。

事实表明,凡是核心价值观教育搞得生机勃勃、成效显著的高校,无不是学校党委和行政领导特别是一把手重视的结果。所以,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对核心价值观教育认识是否到位,是否有贯彻落实的思路、要求、措施与行动,决定着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成效及成效的大小。假若一所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认识不到位,甚至连有关文件都不看,有关精神都不知,有关会议都不开,有关工作都不部署,或只走过场一般开开会、讲讲话,不身体力行,不深入学校教学工作一线开展调研、掌握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措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各职能部门人员再努力,也难以有明显成效。

把核心价值观教育贯彻到高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必须落实好高校党委书记和校长的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首先,要从思想上认识到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关系高校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掌握在谁手中的大事,是确保国家政治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部分,是落实“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在这方面的失职是事关政治方向、办学方向的过错。其次,要建立长效机制,定期研究,有效指导,具体部署,督导检查,确保核心价值观教育在组织领导、学科建设、课程设置、科学研究、人才培养、队伍建设、后勤保障、综合管理、社会服务等各方面持续进行。再次,要密切关注高校教学,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教学与研究领域的思想动向。对于在思想观念上崇尚西方思想理论,在价值取向上追名逐利,在教育教学上弱化、淡化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在科学研究上以学术探索为名宣扬错误思潮等倾向,都要及时给予引导和批评。对于个别一贯抵制四项基本原则,经多次教育而坚持不改者,应果断采取组织措施,决不能听之任之。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发挥好高校所有职能部门和全体教职员工的作用,形成教育合力。对于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肩负着重要责任,首当其冲,责无旁贷。但是,他们不是唯一的教育任务承担者。高校所有教师包括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教师、管理人员等都肩负着这一重任,任何人不能置身事外。

就高校组织机构来说,也不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部)才担负着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任务。应该说,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所有院系、所有职能部门都肩负使命和责任,区别只是在于实施和体现这种教育的方式、内容、途径有所差别。一所高校对弘扬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认识深度和自觉程度,决定着它在核心价值观教育方面所取得的实际成效。

真正发挥好高校所有职能部门与全体教职员工在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重要作用,首先,在思想上,要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育人观念。高校的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体现在教书一个环节上,还体现在管理与服务等环节上。观念是行动的先导,只有高校各职能部门、所有教职员工在观念上真正确立起“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方位教育观念,才能真正消除核心价值观教育只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或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部)的责任的偏见,也才能在实践中形成各职能部门相互支持、所有教职员工相互配合的全方位育人格局,进而形成推进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强劲合力。其次,在实践中,要真正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优势和全体教职员工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走向深入。高校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等职能部门要联合马克思主义学院(或思想政治理论课部),以全面贯彻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契机,采取师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加强以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校园文化建设,把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涵养在各种文化活动之中。

深化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将其内容和精神渗透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育之中。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育在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担负着重要任务,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离不开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专业教育这一重要路径。要坚持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哲学社会科学专业课相结合,注重发挥和落实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的育人功能与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的育人职责。

第一,要对哲学社会科学的本质与功能有清醒认识。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中,哲学、法学、政治学、社会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文艺学等绝大部分学科都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它们作为高校文科的基本学科和基础课程,以理论的形态表达着一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如西方人文社会科学著作一般说来具有强烈的为资本主义服务的政治倾向性一样,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特别是贯穿于其中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的反映,理应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要求。为此,它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灵魂,也必须把学习、研究和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

第二,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以来,我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在其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大致概括为“五种西化”,即一些人的思想西化,一些教材内容西化,一些研究方法西化,一些学术话语体系西化,一些科研成果评估体系西化。这“五种西化”倾向反映在法学、政治学领域,有极少数人顽固坚持西方民主,企图瓦解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国家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反映在经济学领域,有极少数人坚持新自由主义观点,主张全盘西化,彻底私有化、市场化和自由化,企图瓦解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反映在史学领域,有极少数人竭力宣扬,抹黑党领导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企图瓦解我们党执政的历史支撑;反映在社会学领域,有极少数人竭力鼓吹“公民社会”,企图瓦解我们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反映在新闻学领域,有极少数人竭力鼓吹“新闻自由”,企图摆脱、否定党对新闻工作的领导,如此等等,虽是支流和杂音,但仍值得高度重视。高校要克服这些噪音、杂音,排除前进中的干扰,最根本的是要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工作,组织广大哲学社会科学教师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都要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作为第一工程、铸魂工程,旗帜鲜明地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学科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充分发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功能。

第三,要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优势。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篇2

坚持“三化”

准确把握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的关键

作为国有企业,要将党建工作科学化这一目标落到实处,在加强理论武装、加强党建规律研究的基础上,要设计好工作路径,我们从载体、管理和手段三个方面切入,努力做到“三化”。

载体品牌化。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并不是载体越多越好,载体过多,可能也会导致精力分散,资源浪费,我们要选择最符合企业实际、符合中心要求、适应企业党建现状的载体,花力气、下功夫,做成精品、创出品牌,不能“贪多求全”,否则,什么都想抓,结果什么都没有抓好,也没有抓出成效,出现“两张皮”现象。因而,我们一定要有品牌意识,在打造载体上坚持精而管用,集中精力和智慧,打造精品、亮点工程。在党建方面,创立了“三示范”活动品牌,即:示范党支部、示范党小组、党员示范岗,把党支部和党小组堡垒示范作用与党员示范作用的发挥“三位一体”,以党建整体和个体的全面示范,带动全体员工。

管理精细化。科学管理建立在管理精细化的基础上的。精细化就是能量化的要量化,用具体、明确的量化标准,取代笼统、模糊的管理要求,用量化的数据作为衡量党建工作成效的依据、分析判断的基础和考察评估的尺度。推进干部绩效考核中,坚持月度管常规、季度管重点、年度管目标,做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在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中,实行“一月一评”;在精神创建中,每月对职工的文明行为进行考评,每季度召开文明创建工作分析例会,每年进行一次全面深入的综合检查,另外,根据新形势、新情况和新任务对创建标准、考评细则进行修订;在党建“三示范”活动中,制订层层分解的目标体系,实行自报共议、上墙公示、公开承诺、接受监督,各党支部、党小组及每名党员结合实际,制订示范目标,经党支部、党小组讨论通过后,在本支部范围内上墙公示,向广大职工群众公开承诺,接受监督。

手段现代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多元化、思想多元化,对我们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既带来机遇又带来挑战,传统的方式已经难以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必须改革传统的工作方法,探索运用现代管理学、组织学、心理学等现代科学方法,善于借助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成果、新技术开展党建工作。结合公司党建工作实际,坚持“灵活实用、操作方便、易于管理”,建成与企业发展相适应,业务功能完整、标准规范统一、安全性能可靠、管理模式先进的党建数字化系统,推出党员信息管理、网上党校、党内生活、活动评估、动态管理等多种服务功能,提高公司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坚持“五个融合”

努力实现党建工作与生产经营的有机统一

在学习贯彻同志关于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五个必须”的总体要求过程中,不断强化实践的观点,坚持以“五个融合”落实“五个必须”。

坚持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与保证企业有效运行有机融合。党委把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保证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有效运行有机融合起来,把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贯穿于企业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做到四个融入,即:制定企业改革发展稳定的工作标准和目标,牢固树立服务中心的意识,从思想上融入;把党组织机构设置、职责分工、人员编制纳入单位的工作机制之中,从体制上融入;党建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部署、同推动、同落实、同评价,在管理上融入;与生产经营、改革发展同步推进,合拍联动、协调运作,从方法上融入。党委围绕中心抓大事,一心一意谋大业,把企业工作的重点、热点和难点作为实现党建工作科学化的重点、突破点和探索点,确保党组织各项工作举措“踏准”企业各阶段重点工作的“节拍”,保证了党委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

坚持贯彻党管干部原则与实施人才强企战略有机融合。企业间的竞争,核心就是人力资源的竞争。推进党建工作科学化,就要按照党管干部的要求,结合市场化选人用人新机制,积极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建设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以岗位培训和技能练兵为主要形式,把现场当课堂、把难题当课题,让更多的职工在参与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解决企业生产技术难题的同时,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

坚持注重基层党小组建设与强化班组日常管理有机融合。党小组是党组织的最小细胞,班组是企业的最小单元,它们在基层车间往往又是融为一体的,只有激活了这两个细胞和单元,使它们彰显生机和活力,才能实现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的有机融合。党委以党小组建设为抓手,采取三项措施来引领和推动班组建设:一是把发展党员和骨干员工培养结合起来;二是把党小组活动与班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三是把红旗责任区考评和班组定级考核结合起来,实现了企业党建与生产经营的有机融合。

坚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与开展企业文化建设有机融合。强化以人为本,把职工放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点上,强化职工的思想提升、文化认同。在核心价值观、企业精神、经营理念提炼过程中,坚持以党建文化作引领示范,坚持与时代主旋律合拍,坚持自下而上的群众参与,让职工参与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成为其传承企业精神、激发主人翁责任感的过程;让企业文化建设项目推进的过程,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不断加强和持续改进的过程。

坚持党建工作方法措施与现代企业管理手段有机融合。作为基层国有企业,要将党建工作科学化这一目标落到实处,就必须重视方法研究,讲效率、讲效益,注意借鉴和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的科学方法和手段开展工作。一是加强标准化建设。引入的“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管理体系,提升了企业管理效能,为实现科学化党建提供了有效的管理参照。二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局域网、办公自动化系统,将党务工作制度、党建工作流程、党员基本信息、支部工作考评、小组特色展示、课件、创先争优典型、纪检监察信息、员工论坛等,纳入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时,方便查询,为推进企业党建工作科学化提供了新型的物质基础。

建设“三大机制”

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机制建设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的基石和重中之重,就企业而言,党建工作机制创新如果滞后于企业发展,党建工作就缺乏活力。因此,必须切实提高对党建工作机制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下大力气抓好机制建设,并在创新上取得突破,以此来推动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构建党建动力机制。一是强化价值认同,解决思想动力问题。各级领导人员都要统一思想,深刻认识到加强党建工作是坚持党对国有企业领导、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是《》和《公司法》赋予企业党组织的崇高使命和神圣职责。党建工作不单纯是党务部门和党务工作人员的事,各级行政业务部门、各级企业管理人员同样肩负重要职责,必须高度重视、充分理解、全力支持企业党建工作。二是纳入管理体系,解决组织动力问题。各单位必须从党建工作是企业核心竞争力重要组成部分的高度,深刻认识党建工作在国有企业的独特优势。把党建工作纳入企业管理体系,作为企业价值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把党务部门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职能部门,把党务工作人员作为企业重要的人力资源。三是搭建岗位平台,解决成长动力问题。党务工作岗位是培养各级领导人员综合素质能力的重要平台,必须充分利用和发挥好这个平台作用。四是拓宽发展渠道,解决再生动力问题。主管部门要研究出台加强企业党务工作人员队伍建设的系统规划,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拓宽入口、打通出口,使党务工作人员活起来、流起来、有盼头、有奔头,形成党务人才不断涌现、持续成长发展的良性循环,从根本上改变党务工作人员选拔难、安心难、后继乏人的局面。五是完善绩效考评,解决工作动力问题。进一步加强党建工作科学考评体系研究,使党建工作成果易于体现、便于考核,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应有的理解尊重;同时强化绩效考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努力克服党建工作失之于软、失之于宽,干好干坏一个样的弊端。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篇3

关键词: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回顾展望

管理自形成理论以来,历经了近一个世纪的演变。总结近百年来管理理论的成就,以其在管理学体系中的价值及对管理实践的指导价值为出发点,笔者认为,管理理论发生了四次质变。

管理理论的四次质变

古典管理理论

20世纪初至30年代,管理理论形成了以泰勒、法约尔、韦伯为代表的古典管理理论。

泰勒的管理理论和思想,体现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中,他首创“科学管理—泰勒制”,提出了“科学管理的核心”、“第一流的工人”、“差别计件工资制”、“例外管理”、“计划与执行相分开”等思想,首开管理理论研究之先河。法约尔的理论和思想,体现在《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一书中。他提出“管理功能说”、“管理职能五要素说”、“一般管理十四条原则”等思想。韦伯在其名著《社会和经济理论》一书中,主张建立一种高度结构化的、非人格化的、正式的“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此外,其他一些先驱者共同探讨的管理理论在传播拓展过程中最终使之系统化,形成古典管理理论。讲求效率的优化思想、调查研究的科学方法、一般管理的十四条原则等,今天仍被认为是企业管理的有效法宝。当然,对人的因素,特别是人的心理因素考虑较少或根本不予考虑成为该理论的严重缺陷,这成为下阶段行为科学理论研究的重点。

行为科学理论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大危机。在此背景下,管理研究者重点研究微观层面人的心理、人的行为,由此行为科学理论应运而生。

行为科学理论以梅奥为代表,以霍桑实验(1924—1932)为基础,着重研究人的心理、个体行为、团体行为、组织行为等对高效率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霍桑效应引起了管理研究者对人的行为的兴趣,促进了行为科学理论的大发展。

这一时期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表现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要求管理者因地制宜、随机制宜地对待员工的各种需求)、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要求管理者正确把握“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善于抓住使员工满意的因素)、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沿此领域,学者们又相继提出“复杂人”、“生态人”、“智慧人”、“知识人”等人性假设理论)、波特——劳勒模式(要求管理者仔细评价员工薪酬结构,将努力——成绩——报酬——满足这一连锁关系整合到管理系统中)、费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始于顾客,终于顾客)等。

行为科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古典管理理论的缺陷,也为后来研究者开辟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和研究方向。时至今日,以人为本的人本管理思想仍被这个时代所关注。但行为科学理论只注重感情逻辑而忽视效率逻辑,只注重精神激励而忽视物质激励成为其自身无法超越的缺陷。

相关企业战略理论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经济内临石油危机,外遇经济迅速崛起的日本及欧洲的挑战,科技竞争越演越烈。在此背景下,管理学界开始重点探讨如何对充满危机和动荡且不断变化的国际经济环境的适应问题。基于此,来自战争的词汇——“战略”开始被引入管理学界。以此为切入点,形成了相关企业战略理论。其中最有影响的是:

安索夫的战略规划思想1965年,安索夫的《公司战略》一书问世,开战略规划之先河。1975年,安索夫的《从战略规划到战略管理》一书出版,标志着战略管理理论体系的形成。他最早提出了产品—市场矩阵。据此提出四种战略选择:市场渗透战略、产品开发战略、市场开发战略和多元化战略。同时,他认为战略管理就是面向未来动态地、连续地完成从决策到实现的过程。

迈可尔波特的战略竞争理论1980年,迈克尔波特的《竞争战略》一书问世。其最著名的思想有:五种竞争力(进入威胁、替代威胁、买方侃价能力、供方侃价能力、现有竞争对手的竞争)、三种基本战略(成本领先、标新立异、目标集聚)、价值链分析,以及通过产业演进和产业环境分析,得出不同的战略决策等。该理论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企业战略联盟理论战略联盟这一概念源于日本企业界的合资浪潮,由美国DeC公司总裁简霍普兰德和管理学家罗杰奈格尔最早提出。著名的战略联盟理论有:以沃纳菲尔特等学者提出的企业资源基础论、以哈默和普拉哈拉德等学者提出的企业核心能力论、以帕维特等学者提出的企业知识基础论、以拜瑞J内勒内夫等学者提出的合作竞争(Co-operation)理论。此外,美国学者穆尔提出的生态战略理论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的新模式。

相关组织设计理论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信息化和全球化浪潮迅速席卷世界,跨国投资不断增加,以及顾客的个性化、消费的多元化趋势。基于此,管理学界提出要在企业组织制度、流程、文化等方面进行创新,以使企业能够合理组织全球资源,在全球市场上赢得顾客。代表性理论有:

组织设计的权变思想1979年,卡斯特与罗森茨韦克合著的《组织与管理——系统权变的观点》一书问世,标志着组织设计的权变思想形成。他们认为,在企业管理中要根据企业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组织应在稳定性、持续性、适应性、革新性之间保持动态的平衡。

企业再造理论该理论的最终框架由迈克尔哈默、詹姆斯昌佩两人搭建。1993年,两人合著《再造企业-管理革命的宣言书》一书,他们论述了:企业再造的首要任务是BpR-业务流程重组;BpR的实施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及高素质的人才两个基础,以BpR为起点的”企业再造工程”将创造出一个全新的工作世界。除哈默外,特蕾西高斯、日本学者小林裕等人对企业再造理论的完善做出了相应的贡献。

虚拟组织思想1990年,《哈佛商业评论》第六期发表了哈默和普拉哈拉德的文章——《公司核心能力》。作者建议企业应将经营的焦点放在不易被抄袭的核心能力上,由此引发后来的“虚拟组织热”。1994年,史蒂文L戈德曼等合著的《灵敏竞争者与虚拟组织》是反映虚拟组织理论与实践的代表作;作者认为,虚拟组织能缩短从观念到现金流的周期,可以避免环境的剧烈变动给组织带来的冲击。

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思想该理论体现在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一书中:企业唯一持久的竞争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学习型组织正是人们从工作中获取生命意义、实现共同愿望和获取竞争优势的组织蓝图。罗勃特奥伯莱与保罗科恩在其合著的《管理的智慧》一书中描述了管理者在学习型组织中角色的变化,即领导者、师傅、教师的多重角色。

此外,阿里德赫斯通过考察四十家国际长寿公司,得出结论:成功的公司(长寿公司)是能够有效学习的公司。

在对近百年的管理理论和思想进行简单回顾后,笔者认为,无论是行为科学理论、权变管理思想,亦或是战略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仍旧是这个时代关注的主题。

管理理论的未来展望

新世纪管理理论和思想可能发生的重大突破与管理理论面临的挑战紧密相关,对管理理论的挑战来自于管理环境、管理对象和管理实践的变化。

就管理环境而言,管理环境日趋复杂化,环境变化的速度明显加快。就管理对象而言,其变化表现在:个人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在增强、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对知识和信息管理形成新挑战。就管理实践而言,管理目标从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组织结构和企业治理结构面临挑战。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在新世纪,管理理论与思想可能呈现如下重点研究趋势:

对动态复杂环境中组织创新问题的深入探究。环境变动与组织创新是互动性活动,企业若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趋势,就必须科学认识环境与组织创新之间的关系。具体而言包括:第一,对动态复杂环境的正确认识与分析。在众多关于环境的分析中,格罗夫关于环境界定的“三维说”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学者在进一步研究中,分别引入“可预测性”、“信息分布”等概念,最终形成环境四分矩阵模型。该模型的建立表明了从稳定环境向动态环境、从简单环境向复杂环境变化是环境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及成功“入世”,我国企业组织将面对日益动态化和复杂化的环境,如何从战略高度上分析和把握现实环境,以期制定与之相适应、相匹配的管理战略。第二,环境变动限定了组织创新的界区,组织创新促进组织更好地适应环境。笔者认为,该命题研究的关键点在于:一方面,组织对其所处环境的科学分析。从方法论角度而言,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战略管理学对组织环境的分析形成了“长寿公司关键要素”、“顾客矩阵”、“生产者矩阵”、“iS/it分析”等方法。另一方面,寻求组织最佳创新方式和路径。在这方面,长寿公司四大关键要素说及“核心能力说”值得深入研究。此外,组织与环境的协同效应研究。第三,在环境的变动中寻求和促进组织创新。在日益动态化的复杂环境中,企业必须实现从”被动适应”到”主动适应”的转变,才能保持组织的活力和培养核心竞争力,赢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因此促进企业战略创新的研究,促进企业组织创新的研究,促进企业业务流程重组的研究等成为企业管理重点研究的领域。

在知识经济时代,相关知识资本与企业核心能力命题的研究。知识资本的概念是革命性的,它拓展了“物质资本”与“非物质资本”概念,将“无形资产”和“有形资产”整合在一起,并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生产活力、技术创新能力紧密结合在一起,事实上共同构成了企业的“经营资产”和“核心能力”。知识资本核心能力理论的形成是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理论与思想的辉煌成果。笔者认为,该领域今后研究的重点将体现在:从人力资本与核心员工的整合出发,关键在于企业如何构筑合理有效的知识分享机制与企业制度安排;从技术资本与核心创新能力的整合出发,关键在于如何将企业的技术创新机制体现在企业的“构架-元素”、“隐含-显性”、“个人-群体”知识复杂的交互转换过程中;从组织资本与核心组织能力的整合出发,关键在于如何通过购并、战略等企业重构的学习方式;从客户资本与营销能力的整合出发,关键在于如何体现客户资本价值的营销渠道与网络结构物化;从社会资本与核心关系能力的整合出发,关键在于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具体展开是企业“大客户”价值链命题的探讨。

此外,在知识经济时代工作者的管理激励和领导理论研究、隐性知识显性化研究,也将成为今后重要的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美]Fw泰罗.科学管理原则[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3.[美]彼德圣吉.第五项修炼[m].上海三联书店,1994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篇4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高校管理工作;大学生

一、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的必要性

1.适应时代变化发展的需要。在新形势下,国内外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经济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思想观念有了深刻变化。这些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机和活力,但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正是由于这些变化,也使得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市场经济在价值观念上表现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思想。这些不良思想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是非判断,甚至导致大学生做出错误的决定。科技的高速发展,使大学生接受到国外先进的思想,但也应看到,国外的敌对分子也可能利用高科技对大学生进行错误的指引。在这种环境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学生,有助于抵制西方敌对分子利用大学生对我国进行西化,有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尽快实现祖国的繁荣昌盛。

2.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需要。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方针是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政治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所在,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核心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是全面的,具有大众化和普遍化,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活跃大学生的思想,正确引导大学生的观念,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3.树立科学价值观念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思想,高校开展马克思主义思想课程是教育部对其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我们国家的根本指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必须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南,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实际结合起来,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武装大学生,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经过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和科学的,为此,高校学生工作要善于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学生工作实践。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课程在高校开展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1.开展政治思想课程以公共课为主要形式。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以公共课为主,在大的阶梯教室授课,可能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一些学生由于对此不感兴趣,在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甚至还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私下聊天,影响其他同学听讲,在大的阶梯教室,出现上述情况,教师不好管理课堂秩序。

2.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单一。教材编写比较滞后,从而导致教学内容相对狭窄和滞后,教学内容针对性不强,学生不感兴趣,自然就不会认真学习。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3.高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缺乏。高校大学生学习的主要是理论知识,但理论与实践毕竟有差距。在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广大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理论应用到实际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由于高校对社会实践活动重视不够以及对社会实践经费投入不足,导致大学生毕业后面对现实的问题时,不知所措,甚至所学理论根本与现实不符。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有效途径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高校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应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一全新观念,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导,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纳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让大学生时刻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所在,让大学生能够学以致用。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和掌握,使同学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创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社会实践平台。学习科学知识理论的目的就是应用于社会实践,大学生通过课堂教育和校园文化的熏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观念上有了认同,但认同只是纯理论的行为,应把这种认同感付诸于实践,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社会实践对于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社会实践中,引导大学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客观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

3.提高教育工作者的基本政治素质,促进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不断加强政治理论学习研究,提高政治敏感度和洞察力,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素质,根据实际情况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要求。有一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教师干部队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就有了可靠的组织保障。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篇5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人本管理;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4-0016-02

1引言

科学发展观是我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是社会发展的本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归根到底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因此,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价值取向。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理论,是我党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成果,是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长期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核心思想也为教育管理领域注入了新的元素,尤其是对高校的人本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2高校人本管理的内涵和要求

人本管理是社会不断发展对高校管理的现代要求,亦是高校管理的必然趋势和重要发展取向。科学发展观理论提出:"既要坚持教育人、鼓舞人、引导人、鞭策人,又要做到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帮助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高校人本管理是以科学为依据的人本原理在学校管理中的运用,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即把人做为学校管理的主体,以关心人、尊重人、激励人、解放人和发展人为管理的根本指导思想。

2.1高校人本管理的内涵。

人的因素在高校管理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们既是学校管理的主体,又是学校发展的终极目标。高校人本管理的内涵就是"以人为本"思想的根本体现,其实质即是以学生和教师的成长、发展为学校管理和发展的根本,在管理中要尊重广大师生的意愿,尊重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要求,并给予理性关注、价值观引导和精神锻造,用学校的发展目标影响广大师生的价值选择和生存理念,提升学校的人文境界,达到学校目标与个体价值追求的理性整合,最终实现学校持续发展与师生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协调统一。在管理的实施中,人本管理思想应该始终贯穿于高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之中,要运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进行教育目标的制定、管理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教学任务的分配、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过程的实施以及教学评价、学校环境建设等各个方面,促进学校教育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2.2高校人本管理的具体要求。

"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贯彻落实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就是要突出管理的人本化意识。其具体要求:首先是管理者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要求管理要具备基本的思想道德素养,以礼服人、以德服人,在管理中不断加强自身修养,提高管理能力,以身作则来影响和感染被管理者。其次是"以教师为本",赋予教师学术尊严和学术的自由,强调平等交流、沟通和支持、尊重教师的工作,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搭建平台,使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再次是"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个性特长,尊重学生的人格,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发展作为教育的根本目标。

3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高校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当今高校之间的竞争,不仅是教育思想的竞争,更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的竞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管理理念,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系,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然是高校提升管理水平,真正实现人本管理的有效途径。

3.1树立科学的价值理念。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学校的所有工作皆是为"育人"这一根本目标服务的。人才是高校管理的关键,所谓"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高校管理中最重要的因素,首先要树立科学的理念,正确认识人的价值,重视人的因素,做好人的工作。高校是科学和文化的殿堂,必须把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摆在管理的第一要位,体现尊重人,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的价值追求。尊重必然是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首先要确立教职工的主体地位,尊重教学和学术的权威,尊重广大教职工的基本权利,让广大教职工参与到学校的发展决策和各项规章制度的确立中,体会到平等的主人翁地位。其次是要树立服务至上的人性化价值理念,以教学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和个体特征,相信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真正实现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3.2构建创新的管理制度。

完善和创新的规章制度是人本管理得以实现的基础和保障,新时期高校的管理制度不仅要合法、科学,又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核心思想。规章制度是规范人行为的一种手段,真正的人本管理制度不应该是"束缚"人发展和进步的"牢笼",而更应该是满足人的需求、服务人的需要、提升人精神世界的途径和方法,因此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首先要建立在民主参与、公平公正的基础上,以尊重和保护广大师生的主体地位和根本权益为前提,充分考虑广大师生的需要,更好的调动他们自觉按照制度行事的积极性,既要遵循科学性的原则,又要体现创新的以人为本精神,真正实现让管理者自觉自律去管与管理者自觉自愿服管的和谐管理境界。

3.3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

激励是激发人行为动机的心理过程,是现代人本管理的核心,通过激励将有才能的、学校发展需要的人才吸引并长久留存下来,是高校不断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学校实现育人目标的组织需要。实施人本管理,提高学校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的关键在于教师,建立人性化的激励机制,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高校人本管理的关键。首先要赋予教师学术的尊严和自由,听取教师的意见,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其次要信任、关心、尊重广大师生,给予他们学业的认可和精神上的支持,运用物质、成就、参与等多种激励方法,形成良好的整体激励氛围,为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提供长期的保证。

3.4创设和谐的人文环境。

美国管理学家哈罗德・孔茨曾说"管理就是设计和保持一种良好的环境,使人在群体里高效率地完成既定目标。"学校的人文环境,是广大师生价值观念、信念、传统、习惯的提炼和结晶,是全体师生自觉遵循的原则,具有着强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是培养新时期创新型人才的必要"软件"。只有创设优美的校园环境,积极向上、勇于创新的良好校风、学风,平等的师生关系,宽松的言论氛围,才能为广大师生的身心发展及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健康的环境保证。

4结束语

科学发展观对于新时期我国高校的人本管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必须要站在时代的高度,认清人本管理的必要性,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准确把握高校人本管理的内涵,探索真正适合高校人本管理的科学管理之道。

参考文献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篇6

一、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对于学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学校管理首先就要以教师为本,尊重信任教师,让管理充满人性。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个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和人的极强的事业心来实现,即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如此这样,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高为师”,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教师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科教学的前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因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建设者,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而以学生为本不是一般步骤、程序的方法问题,更不是应付某种需要暂时采取顺应时世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主导行为规律,指导行为规范和通过努力要达到目标的原则问题。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重点的开放的发展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宜,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开始,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我认为主要的是要做到五个方面:一是关爱,真正爱生如子,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二是信任,信任学生的能力,信任学生的人品,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起点;三是民主,讲求管理民主、教学民主和组织民主,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四是转变,切实转变育人观念,转变师德行风,转变管理和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关键;五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做到坚持依法执教,坚持科学管理,坚持德育为首,坚持相互协作,坚持耐心细致,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保证。

三、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创新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最好的发展。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能力,促进学校全面、健康、稳步的发展。听从时代的呼唤、社会和家长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并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同时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并能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能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管理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更能激发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增强和谐的氛围和整体的凝聚力,更能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校风

学校的管理,说白了就是要想办法调动师生的积极性。以制度管人,以制度服人,用合理的制度来制约人,引导人,激励人,有利于管理行为的公开、公平、公正和民主、科学。要切实建立完善必要的制度,首先是“五定”制度,即定岗、定员、定人、定工作量和定岗位职责,切实精减机构,减少管理层次,杜绝因人设岗;合理设定管理、教学、服务三大类型岗位的相对比例;根据岗位性质和人的思想觉悟、能力高低、性格特点等择优上岗,做到知人善用、扬长避短、人尽其才;工作数量要相对平衡和达标,工作质量要高标准;岗位职责要具体且易操作和检查。其次,要认真落实主管和分管负责制、教职工聘任制、工作目标责任制、工作质量考核制和奖惩制,建立规范的用人制度,因为用什么样的人就是树什么样的旗帜。再次,要建立以工、青、妇工作制度为主体的民主管理制度,发扬民主,提高学校依法民主管理水平和效能。

制度管理固然不可缺少,但绝对不能忽视情感管理。学校的制度管理如果过于僵化、死板、苛刻,必然导致职工怨声在道,必然影响师生的情感,进而影响教学质量。不顾广大职工的意愿,把领导的意志强加与人的做法,更是影响职工的积极性。要重视对教师的真心呵护,诚心关怀,耐心扶助,细心体察,全心依靠,做到思想工作灌注情,物质激励富于情,精神鼓励满含情。真心换来诚心,热情换来激情。这样做,学校教职工往往能够自觉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关键时刻站得出来,名优教师“冒”得出来。

科学发展观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作为一种全新的发展理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发展观在坚持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还必须包括对人的道德素质的提升和健全人格的培养。因此,在学校管理中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创新,,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关键是要树立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校、教师、学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总书记在《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讲话中指出:“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在学校管理中树立科学发展观,对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制度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就这个问题结合我校的情况谈一些看法。

一、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师为本的管理思想

学校的中心工作是教学,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师,教师对于学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是以人为本。学校管理首先就要以教师为本,尊重信任教师,让管理充满人性。教师们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有各种需要,渴望自身价值的实现——这些正是作为生命体的人的主要特性。学校管理要正视这个特性,在注重管理的科学化、有序化的同时,确立生命意识,关注生命,以教师的发展为本,树立人本主义的现代教育管理理念,进行民主管理。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管;人人能做事,事事能做好;人人兢兢业业做事,事事认认真真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靠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文化管理和人的极强的事业心来实现,即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如此这样,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的管理。科学发展观还要求学校重视教师专业化发展,“学高为师”,学校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帮助教师了解社会发展趋势,掌握最新的教育理念,站在学科教学的前沿,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

学校的服务对象是学生,因此,我们要确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思想。因为今天的学生就是明天社会的建设者,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中必须坚持以生为本。而以学生为本不是一般步骤、程序的方法问题,更不是应付某种需要暂时采取顺应时世的权宜之计,而是一个主导行为规律,指导行为规范和通过努力要达到目标的原则问题。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以学生为本。坚持以学生为本,就是坚持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目的,以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科学文化、劳动技术、身体心理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为着重点的开放的发展的教育体系。这个体系以全新的教育理念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关心爱护全体学生,充分相信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宜,尊重学生的人格,公正、平等对待学生等方面开始,真正做到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如何坚持以学生为本?我认为主要的是要做到五个方面:一是关爱,真正爱生如子,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前提;二是信任,信任学生的能力,信任学生的人品,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起点;三是民主,讲求管理民主、教学民主和组织民主,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基础;四是转变,切实转变育人观念,转变师德行风,转变管理和教学方法,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调动全体师生的积极性,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关键;五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长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做到坚持依法执教,坚持科学管理,坚持德育为首,坚持相互协作,坚持耐心细致,这是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保证。

三、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实现教育创新

学校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和造就人才。在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为国家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做出我们应有的贡献。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即以教师和学生的发展为核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创造良好的发展条件,实现教师和学生最大、最好的发展。增强学校自我发展、自我生存的能力,促进学校全面、健康、稳步的发展。听从时代的呼唤、社会和家长的要求,适应国家教育发展的需要,用科学的发展观来统领学校当前的各项工作,并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各个方面。

同时加强学校的民主管理。并能做到人人有事做,事事能做好;人人高兴愉快和谐做事,事事高质高效低耗完成。要做到爱护人、关心人、尊重人、善用人、培养人、满足人在物质和精神、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培养集体精神和合作意识,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创造良好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条件,充分体现出每个人的人生价值。这样的管理才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它更能激发出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更能增强和谐的氛围和整体的凝聚力,更能出色的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四、学校应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确立制度管理与情感管理相结合的校风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篇7

关键词: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随着公共卫生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化,疾控中心作为一种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在不断进行自我机制创新和体制改革的基础上,工作人员的思想观念、思维结构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认真分析新形势下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积极探索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方法和新途径,努力增强疾控中心工作的活力,对疾控事业的发展有着积极而重要的意义,这是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探索和思考的重要课题。

1、认清形势,充分认识当前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工作发生变化。

近年来,许多疾控中心在推行改革的同时,坚持不懈地抓好思想政治工作,凝聚人心,汇聚正能量,共谋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要清楚地看到,以“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标准来衡量,思想政治工作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主要有三种表现:

1.1方法不新颖。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手段不能适应人们当前的思想状况,过于强调召开大会、造大声势,不分对象、不分层次地一味地搞“一刀切”,做起来省事,看起来热闹,总结起来看似有内容,但未必有多大效果。

1.2内容不实用。思想政治工作与疾控中心改革和可持续发展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往往止步于直白的正面宣传和空洞的理论说教,务需内容多、务实内容少,不能有针对性对职工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解疑释惑,造成工作的无的放矢,往往是既不适用,也不管用。

1.3成效不明显。一些单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做法很难引起人们的思想共鸣,你说你的、我的,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解人忧、暖人心、释人疑、顺人意得不到有效发挥,固然思想政治工作的成效微乎其微。

2、健全完善,建立适应当前形势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在当前新形势下,疾控中心要建立符合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精神、与疾控中心自身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四有”人才相符合的、具有良好风貌的思想政治工作新局面。把疾控中心建设成为精神风貌健康向上、医德医风高尚优良、干部队伍勤政廉洁、广大职工爱岗敬业、学术思想严谨活跃、人际关系团结和谐、文化氛围浓度高雅、中心环境整洁优美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窗口。

2.1建立齐抓共管的组织领导机制。要建立起一个以党组织为领导、专兼职政工干部为基础的思想政治工作新体系,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多管齐下的立体式组织领导体制。同时,应从疾控中心的实际出发,试行党政干部一肩挑、双向兼职等模式。

2.2建立内容丰富的思想教育机制。要从超前引导机制做起,对职工思想热点、难点进行调查分析,实现在思想教育上由滞后向超前转变,变被动教育为主动工作,变消极等待为主动出击,把思想政治工作的触角伸向疾控中心的每个角落。逐步形成由多种教育体系构成的思想教育机制,如经常性的形势教育体系、激励性的典型示范教育体系等。

2.3建立科学有效的工作责任机制。要像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那样,完善和落实思想政治工作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一级管一级,分工到科,责任到人,及时把握职工的思想状况,建立经常性的分析研究制度,健全必要的监管约束机制,明确党、政、工、团、妇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责任,使教育人的工作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不留空白,真正落到实处。

2.4建立规范有序的管理机制。要保障思想政治工作的正常运转,必须在完善管理机制上下功夫,形成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体系,强化基础管理和制度化管理,把思想政治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变静态管理为动态管理,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及时调整工作部署。

3、开拓创新,积极探索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趋势。

3.1创新工作思路。由被动向主动转变,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必须冲破思想“”,倡导创造性思维,实现思想再解放、观念再更新、思路再突破。要从等布置、等指令,转变为从实际出发,把握工作的主动权。要根据疾控中心和职工的实际需要确定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路,一切从为人民谋利益出发,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彻底改变生、冷、硬、差现象,争做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

3.2创新工作模式。运用现代高科技的手段,使思想政治工作从育向层次教育转变,从单向灌输向自我学习转变,从被动应付向超前预防转变,从单纯说理向结合解决实际问题转变,使单位内部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政治局面。

3.3创新工作内容。由单一性的思想教育向提高队伍整体素质转变。公共卫生服务质量是疾控中心的中心工作。疾控中心思想政治只是围绕中心工作进行,将其作为自己的工作重点,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3.4创新工作载体。把学习教育活动同疾控中心文化活动结合起来。疾控文化建设是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载体,疾控文化以共同的价值观为核心,通过疾控精神塑造疾控形象,创建疾控品牌,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将教育培训、人员培养、科学创新同人文环境等工作连接起来,使职工在浓郁的文化氛围中得到心灵的陶冶。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篇8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理论自觉;行为实践

中图分类号:G61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749(2012)03-0085-02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和基础,具有提升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凝聚力以及引领社会思潮的作用,是我国价值体系的基石和支柱。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贯穿于高校教育的全过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容武装大学生头脑,引导学生知行合一、内化信念、外化实践,积极推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自觉与主动践行,是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发展规律和思想实际的价值观建设路径。

通过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在价值理念认同所蕴含的理论和实践张力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是将实现自身自由全面发展与现代社会需要有机统一起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和条件,为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了所需要的价值认同,是遵循社会意识发展规律的自觉。而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促进人类精神觉醒、人格提升的重要作用。自觉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思想保证,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需要。

二、科学培育——增强大学生理论自觉

要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同,实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就要切实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方法,从多渠道入手,坚持科学灌输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提高其认知积极性,增强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意志。

1.发挥教育主阵地作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同意识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体现着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因此,首先要积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突出实践特色,注重学生的参与需求,引导大学生准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和精神实质。其次,要重视在专业课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渗透。因为专业课程是从不同的角度认识世界,展示着人类追求的理想和价值取向,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息息相关。因此在专业教学中要将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教学活动有机地融为一体,使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科学性、针对性、生动性和有效性。要发挥学科教学的多重功能和独有的优厚教学资源,以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核心价值观三维教学目标的统一。

2.发挥校园文化的载体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特殊文化,具有渗透力强、影响力强、持久力强、吸引力强等特点,对广大师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并具有持久的继承性,因此要充分重视校园文化环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精髓的结合,要重视审美化的校园物质文化环境与校园精神文化环境以及校园制度文化环境的合力作用,以校园环境的有序结合产生潜移默化的育人作用。注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就要以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发展的主要内容,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作为力量之源激发高校文化创造的活力,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准则,形成培育校园文明道德风尚的内在动力。

3.加强宣传阵地建设,营造良好内化的环境氛围

高校宣传思想战线尤其要深刻认识和牢牢把握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识形态属性,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的使命意识、责任意识和阵地意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到高校各级各类媒体传播之中,优化社会舆论环境。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橱窗等载体,开辟专栏,面向大学生宣传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大力宣传像沈浩、杨善洲、郭明义那样的先进典型,用人们信服的榜样来进行引导,用令人景仰的模范来进行示范,增强人们对主流价值观念的认同感和践行力。同时要开发网络潜力,把现实生活的教育与网络教育平台结合起来,运用网络技术,利用其开放性、交互性、及时性等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可以开设以马克思主义最新理论成果和人文社会科学成果为主旋律的专题网站,将网络、手机飞信、QQ群、微博等信息载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工具,实现理论灌输与互动交流的良好配合,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活的各个方面。

三、体验认同——增强大学生行为实践自觉

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植根在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成为大学生的价值观,取得良好的内化效果,一方面要注重理论教育,另一方面受教育者就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增加情感认同体验、坚定信念,从而实现行为自觉外化。

1.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融入学生日常管理,增强体验认同

高校学生管理是指对大学生从入学到毕业这一期间学生学习、生活、行为规范的管理过程,其基本管理内容包括学籍管理、课外活动、校园秩序、奖励与处分等。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化过程中要注重运用以上管理载体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充分发挥体验认同的积极作用。在管理活动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学生的切身实际利益挂钩,运用管理为载体把思想政治工作与专业学习、实践体验结合起来,通过管理这个环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容能更好地渗透到大学生活的方方面面,使思想政治工作更深入、更贴近学生的思想实际,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2.积极指导大学生角色承担,促进行为外化

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是辩证的统一,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外显和表现。大学生只有到社会中去实践、去锻炼,借助社会已有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平台,体验自己承担的社会角色,深刻地理解体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传播和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化抽象理论为具体行为,才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为自觉行动。高校可以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民情体验活动以及各种社团活动,团日活动和主题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切实做到用思想指导行动,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落实到实际行动。自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践行为生动的道德实践。

3.构建科学的践行激励机制,增强制度保障

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有力保障。高校要不断创新教育的方式和手段,健全和规范奖惩制度,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中的绩效进行评定,找出成效不佳的主要原因,积极制定进一步的优化措施。要制订科学的考核体系,细化考核标准,将大学生在理论学习、实践体验等环节的表现和取得的成果、社会反响给予定性定量评定,将评定成绩与学生评奖评优挂钩,使符合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得到鼓励,违背核心价值体系的行为受到制约,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 陆 昊.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8-06-10.

[2] 中共中央办公厅.关于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2-03-02.

[3] 涂小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政工研究动态,2008(11):22-23.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篇9

新媒体背景下,每天都会有数以万计的信息喷涌而出,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思想文化通过信息载体被悄然传递,既有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也有消极落后的思想文化,各种思潮交织在一起,对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产生了复杂多元的影响。在这种信息化的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如何使高职大学生从认同核心价值观的内化过程达到主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过程,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院校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分析

(一)理性认知欠缺

高职院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首先要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历史背景、时代特点、主要内容、发展意义与实现途径有相应了解。这也是促使高职院校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步。然而,通过调查研究发现,不少大学生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括的主要内容”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有什么重要意义”不是很清楚,这就意味着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没有最基本的了解。如果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基本内容都不了解,就更谈不上深入理解它的内涵了。

(二)情感认同偏弱

高职院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需要在大学生能够理性认知与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在心理情感上要也要表现认同感。相对于理性认知,情感认同更深刻、更全面。根据调查发现,大部分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对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赞成态度的人数超过了调查人数的一半,对“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也是比较认同的。但是,还有一部分人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继续前进”抱怀疑态度,对“时代精神”是促使人们奋发图强、锐意进取的强大动力不予支持。由此可见,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上,还存在情感认同偏弱的情况。

(三)信念意志不坚定

高职院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目标就是为了让大学生能够理性的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情感上深信社会主义价值观对社会主义建设发挥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自身的生活、学习以及未来的工作中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自身具备坚强的意志品质、优良的道德情操,基本的法制观念等。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建设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并且将自身的全部精力与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中去。在调查中发现,虽然大多数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前景”持坚定的态度,但是在“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有钱能使鬼推磨”等价值观选择上,却也有大部分学生认为这些是“真理”,这从一个侧面反应了不少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产生迷茫。

(四)知行脱节严重

高职院校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就是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学生的思想之中,指导大学生的行为,促使观念意识外化,形成良好的行为结果。通过调查发现,高职院校的大部分学生都是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但是,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出现矛盾时,在“大公无私”“先已后公”与“公私兼顾”上的选择分别是30%、10%和60%。由此可见,很多大学生还是十分看重“自身利益”的,这也侧面反应出“说和做是两回事”,也就是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识与自身的行为存在矛盾,知行脱节。

二、高职院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培育的对策思考

(一)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1.将核心价值观融合于教学内容之中

明确与突显马克思主义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上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们充分的认识到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灵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思想政治理论的重点不应该是政治理论内容的简单传授,更要将共同理想的培养与教育列作课程教学的重要内容。引导大学生要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作为自身的终身的奋斗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大力提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让大学生从中国五千年悠久文化与灿烂文明中具有民族自豪感,从创业典型事迹与创业模范中学习到创新进取的重要意义。教师要在传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让大学生“知荣辱”,提醒大学生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2.将核心价值观的精彩展现于教学过程中

思想政治理论是让大学生接触、了解、认同的最主要渠道。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紧跟时展的步伐,认真讲解并让学生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相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发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成功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主义生产、生活产生的指导作用。教师要从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内容,变换教学方法等手段,让思想政治理论课堂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具有感染力与喷发召力,让大学生乐于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并且从内心深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的重要意义。

3.将核心价值观消化于讨论交流中

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提升教学质量,就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模式与方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科学,认识它并将它内化到自身的思想与行为中,需要消化吸收核心价值观的相关内容。思想政治理论教师要将讨论交流引入到课堂之上,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可以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学生自觉认识核心价值观的能动性。在讨论交流活动中,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把握学生的需求心理、好奇心理,坚持以人为本,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

(二)将核心价值观贯穿于高校学生管理服务的全过程

1.操行管理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导向

为了规范高职院校的学生管理工作,通常设置操行评定管理体系。操行评定管理体系可以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应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的融入操作管理工作中去,让操行管理成为促进大学生理解与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方式。分析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心理特点与行为特点,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大学生基于自身人格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约束自身的一言一行,指导大学生要以操行评定管理规定为准则,约束自我、鼓励自我、督促自我。

2.学习管理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精神导向

学生管理是对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计划、毕业设计等与学习相关内容的管理。学习管理工作的过程中,要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习惯,谦虚好问、勤奋好学的好品质。学生管理工作者在对大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的过程中,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神导向,让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的意志品质,养成刻苦钻研的工作态度,这也是学生管理的最终目标。鉴于当前高职院校大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学习目标不明确、“拼学习不如拼爹”、诚信缺失、考试作弊等行为,学生管理工作者要高度重视,这些都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的,我们必须要严格管理,让大学生具备优良的学习品质。

3.生活管理中注重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导向

生活管理为大学生顺利的完成学业与成长提供后方保障。在大学生的生活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导向作用,将和谐的文化氛围与生活管理工作有效的结合到一起,帮助学生适应日常生活中的变化,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首先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寝室文化中,开展丰富多样、健康文明的文化活动,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改善人际关系,增强集体主义观念,构建和谐、友爱的寝室文化。

(三)将核心价值观寓于校园文化建设中

1.利用校园传统媒体加强核心价值观思想宣传

校园传统媒体包括广播、校刊、宣传橱窗等,经历了多个的发展建设阶段,校园传统媒体已经完善成熟,并且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鉴于校园传统媒体在高职院校的影响力与号召力,要发挥其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的地位优势,将其当作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的主阵地,潜移默化的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将校园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有机结合到一起,促进核心价观认同教育取得成功。

2.利用校园新媒体强化核心价值观思想的文化引导

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大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习惯,将新媒体应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中,是很多高职院校都在积极进行的尝试。针对新媒体技术的应用现状与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可以创建校园网站,设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页,为大学生们提供丰富的文献资源库,拉近先进文化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通过微信、微博、贴吧、BBS与大学生进行互动交流,解决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方面的困惑,提升大学生的认同感。

科学管理的核心思想篇10

关键词: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1-0025-03

党的十七大对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即全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树立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神,讴歌时代精神,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体现核心价值,并积极探索核心价值体系,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引导、疏通、激励、保障作用。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思想政治工作者只有把握时代特征,用创新的方法和改革的精神推动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更好地为社会和谐服务。但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毕竟是一个新课题,大家在理论上还缺乏概念,在实践上也做法不一,于是就产生了一些理论和实践上的盲点和误区。为此,笔者集数十年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经验,就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过程的主要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以期引起专家学者以及广大思想政治工作者的关注和重视。

思考之一: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主体问题。创新主体一定是企业全体职工。这一论断是建立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理论基础之上的。诚然,企业专兼职政工人员,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主力军,是广大职工进行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核心力量,他们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与创新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全体职工是企业管理的主体,所以,全体职工必然是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的主体。如果创新只局限于企业专兼职政工人员,那就否定了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是企业现代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基本论断,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及其创新也就失去了群众基础,就成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职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原动力,战略由职工执行,流程由职工运作,产品由职工实现,也只有以广大职工为主体,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才能落实到企业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角落,不留空白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才真正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永恒的创造力。同时,广大职工是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目标、执行企业经营管理制度、提升企业经济运行质量的主体,他们围绕提高企业凝聚力、向心力和核心竞争力,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既需要自我约束职业行为,又需要监督和调整别人的职业行为;既需要在民主管理程序中向决策团队质疑决策行为,又需要在与外部沟通工作的过程中转化他人的职业行为,这种种行为都包含思想政治工作因素在内,这就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现实性、广泛性和互动性,也是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全员化的具体体现。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认同并自觉自愿去实践,只有这样,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才能真正与企业生产经营工作融为一体,才能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