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量化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6:49

经济量化分析篇1

[关键词]经济改革、市场化、制度变迁、市场化程度

中国经济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经济改革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市场化的动态演进过程。20多年过去了,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如何,目前达到什么样的程度?需要做出冷静的分析和科学的度量,以便展示出中国经济市场化的整体图景,并为今后的改革提供一个重要的标志物和参照系。

一、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实质和进程

所谓经济的市场化主要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涵义。广义地讲,市场化泛指一国经济中市场产生、发育、成长和成熟的自然的动态的演进过程,几乎所有的国家或迟或早、或先或后都要经历市场化的过程,发达国家这一过程早已完成,市场化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在经历这样的过程。狭义来说,市场化是指原来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过渡,即市场体制对计划体制不断渗透和替代的过程,大部分社会主义国家正在经历这样的市场化过程。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实际上面临着双重转轨的任务:一方面是从落后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这一转轨与大部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转轨有大体一致的意义;另一方面是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这一转轨与大多数社会主义国家面临的转轨的含义大体相同。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又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市场化实际上是以上双重转轨的综合。本文所研究的主要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后一方面的转轨。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实质上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建国以来中国模仿“苏联模式”建立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以计划手段作为配置社会资源的核心机制。30余年的实践证明,计划体制由于信息不完全、产权不清晰、计划者自身能力的限制等原因,这种经济的交易成本很大,体制运行僵化,效率不高,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沿,不得不进行改革。改革的起初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要改掉传统体制的弊端,基本上是“摸着石头过河”。市场化取向的目标是在改革的过程中逐步明确的。之所以走上市场化道路,实际上是一种必然的选择。市场经济制度是人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过自然淘汰不断优化而保留下来的最适合的经济发展道路,发达国家之所以经济发达就是因为较早选择了市场制度。市场机制的优势在于,它以理性的经济人作为出发点,符合了个人自利的天性,具有内生的激励机制和持续发展的动力;以此为核心的经济制度,能够有效地配置社会资源,并通过“看不见的手”把个人利益“加总”为社会利益,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尤其是它能够通过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发现交易对象,形成价格,传递信息,从而节约交易费用,大大提高制度运行的效率。这既是现代经济学理论研究一致的结论,也是人类社会实践文明的成果。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道路的选择,不是个人主观意志的产物,而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显然,中国经济的市场化改革,不属于那种一般的市场改良或形式变革,它表面上解决的似乎只是一个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但实际上是从传统的计划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向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制度的转轨,从这一角度讲,市场化过程实质上是一种制度变迁过程,是一场深刻的制度革命。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走的是一条渐进式改革的道路。纵观世界各国经济改革的历史,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激进的方式,如俄罗斯和东欧一些国家采取的“休克疗法”,在短时期内直接从计划体制强行过渡到市场经济体制;一种是渐进的过渡方式,即在计划体制基本保持不动的情况下,通过在旧体制之外引入市场因素来发展新体制,逐步对旧体制进行渗透、替代,最终过渡到市场经济新体制。中国经济改革由于市场化起点太低,加上转轨的双重性特点,市场化改革是十分复杂的,因而走上了渐进式的市场化道路。事实证明这种选择是十分正确的。渐进式市场化改革避免了经济大的震荡,改革风险较小,阻力较小,成本较低,推进的速度虽然慢些,但改革的成效显著,效果良好。渐进式推进成为中国经济市场化获得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过程中,实际上得到了两种力量的推动:一种是民间力量等内生因素的自发作用,另一种是政府力量的推动。虽然改革首先发轫于民间部门如农村土地承包等,但总体上说,政府在整个市场化进程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政府部门利用自己的权威地位和在资源配置中的优势地位,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改革措施,为新体制的生成提供了有利的制度环境,促进了市场因素的发育和市场机制的形成。这种政府主导型制度变迁模式也是中国市场化改革取得巨大成功、受到世界各国推崇的主要原因之一。

经济市场化的过程在现实中表现为计划和市场两种力量相互对峙、相互较量的过程。市场一方要在转轨较量中取得主动,关键是自身力量的发育和增强。这主要表现在市场规模的扩大,市场体系的构建,市场结构的延伸和市场机制的形成,而且还表现在企业的成熟程度,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在开放经济中还包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等。所有这些方面的综合构成了经济市场化的主体内容,中国现实的改革也是从这些方面入手和不断推进的。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始于1978年,伴随着整个经济改革的推进已经走过了20余年的曲折历程。总的来说,20余年的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效果是显著的。整个市场化进程可以划分为三个大的阶段,这里有必要作以总结性的回顾。

第一阶段(1978~1984):这是市场化的起始阶段或者说初期阶段。随着农村改革的率先启动,国家逐步放开和发展了集市贸易,放开了个体经营,消费品市场最先得到较快发展,并带动了生产资料市场的萌芽和产生。这一阶段的市场化基本上是在原有计划经济体制总体格局未变的态势下展开的,计划机制仍占主导地位,市场发育刚刚开始,虽在某些方面引入了市场机制,但基本上是在“体制外”展开,因此有人把这一阶段的市场化称作“体制外市场化阶段”(常修泽、高明华,1998),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二阶段(1985~1991):这是市场化的展开阶段。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后,确认生产资料也是商品,国家调整了生产资料购销政策,生产资料开始进入市场,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开始实行“双轨制”,生产资料市场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尤其是1987年9月党的“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市场体系”概念和“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模式后,生产要素市场开始启动,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相继起步和迅速发展。另外,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业的市场化也获得进展,从扩大企业自到实行两步“利改税”,从推行承包制到试行股份制,从乡镇企业崛起到国有企业改革,都穿插在整个市场化的进程之中。这一阶段的特点是市场化已经进入“体制内”,市场体系的框架开始显现,市场的力量和计划的力量开始抗衡,突出表现在“双轨制”并存的体制模式上。“双轨制”这一市场化必经的阶段,在我国经济改革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它同时带来了“寻租”现象和腐败行为的滋生,致使市场化进程受挫,加上这一阶段两次严重通货膨胀(1984和1988)的发生及其他经济社会问题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总之,在这一阶段,市场化改革已全面展开,市场力量迅速成长,并开始与计划机制相抗衡,是市场化获得重大进展的阶段,另一方面市场化改革也进入了“不进则退”的关键时期。

第三阶段(1992~现在):这是市场化的深化阶段。1992年邓小平南巡谈话发表以及党的“十四大”召开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市场化进程驶入“快车道”。要素市场发展明显加快,明确提出发展资本市场和劳动力市场,股票交易所正式设立,劳动力全国性的流动势不可挡;企业市场化由以前的“放权让利”进入到深层次的“制度创新”,股份制改革大面积推广,资产重组、资本运营、结构调整浪潮涌现,民营经济登上经济舞台;政府适应市场的程度增强,宏观调控方式开始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转化,同时政府退出微观经济活动的步伐加快;国际贸易不断扩大,市场化的对外开放程度扩大,尤其是加入wto的日程临近,更增大了国内外市场接轨的压力。总之,这一阶段的市场化进程无论在广度上还是在深度上都是前所未有的,市场机制在经济体制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市场化进入了纵深推进阶段,正向着成熟阶段迈进。

综上所述,经过20多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经济的市场化进程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市场规模明显扩大,市场结构得到延伸,市场主体开始成熟,市场体系逐步健全,市场机制基本形成,市场调控效果显现。一句话,市场力量已经从总体上占据优势,在经济的主要领域替代计划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体框架已经形成。但是,中国经济市场化的进程并没有完成,离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制目标还有较大的距离,并且越到后来难度越大,市场化改革尚需继续付出艰辛努力。

二、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定量分析

如果从理论上把纯粹的计划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设定为0%,把纯粹的市场经济国家的市场化程度设定为100%,那么,实际上世界各国都位列这两个极端之间,按市场化程度由低到高的次序从左到右排列,并从总体上呈现出显著的右偏的正态分布。中国在改革前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位于这一分布的左端,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位置不断右移的过程,即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经历20余年改革后的今天,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到底达到什么程度?需要在以上质的分析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定量分析。对此,国内一些学者如常修泽、高明华(1998),陈宗胜等(1999)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拟在吸收这些成果的基础上做进一步的探索。

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定量分析是一件十分复杂的工作,它首先面临以下几个棘手的问题:一是市场化的终极目标值的确定。尽管理论上存在100%的市场化终极目标,但现实中这种国家根本不存在,即使是欧美市场经济最发达的国家,市场化程度也不可能达到这一绝对数值。中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发展中国家,市场经济基础较差,即使将来发达了,市场化也不可能实际上也没必要达到完全的程度。一般认为,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终极目标确定在85%左右较为合适。二是市场化分析内容的界定。严格来讲,经济的市场化不仅仅是“交换”领域的市场化变革,而且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再生产各个领域的市场化,经济整体的市场化是这些领域市场化程度的综合。但是,由于领域众多,纷繁复杂,而且各自市场化程度的要求不同,因此,万物巨细地进行测度不仅不可能,而且没必要。只要选择主要领域和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测度,然后按照一定的方法进行加总,得出整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的基本判断即可。基于此,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计量分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产品市场的成熟程度,包括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市场化;(2)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包括资本、土地、劳动力的市场化;(3)市场主体——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程度,包括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的市场化程度;(4)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包括政府从微观经济领域的退出程度,宏观调控方式的间接化程度等;(5)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包括外贸依存度、资本依存度以及投资结构水平等。三是市场化分析指标的选择。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和指标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市场化程度的度量选择正确的经济指标无疑是重要的。基本的原则是,指标的选择和设计要有代表性,既不能过简,也不能过繁,力求避免指标覆盖面的空缺和内涵上的相互重叠。

按照以上原则和想法,这里对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做以下的计量分析和判断:

(一)产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产品市场是市场体系的基础,是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首要标志。中国经济市场化首先是从产品市场开始的,产品市场也是目前国内市场最发达、发育程度最好的市场。产品主要包括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产品的市场化程度由这几方面综合构成。资料显示,1993年农产品中国家定价部分已经下降到15%,轻纺工业品国家定价部分由原来的41种减少到9种,工业消费品国家定价部分只占10%,其余产品基本上由企业根据市场供求状况自主定价。1998年产品市场普遍出现了全国性的“买方市场”态势,标志着产品的市场化达到了较高的程度。如果依据这些产品流通方式的变化以及各自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的程度,可以估算出1999年农产品、工业品和服务产品的市场化程度分别为85%、84%和42.27%。然后以农业、工业和服务业的产值分别占该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进行加权平均,结果得出1999年中国产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大约为71.16%。

(二)要素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要素市场是市场体系的主体,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依托,它的发育程度直接关系到市场经济成熟程度。要素市场由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构成,改革以来这些市场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相对而言,发育滞后。

1、资本的市场化程度。资本的市场化程度一般采用两种指标来测量:一是有价证券占金融资产的比重,用来测量直接融资的发展程度;一是浮动利率贷款占全部贷款总额的比重,用来测量整个社会货币供应的结构和规模。运用这两项指标进行测量,1999年中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大致为20.9%。

2、土地的市场化程度。测量土地的市场化程度一般采用的指标是土地市场交易量占全部土地出让量的比例,据此测算,1999年中国土地市场的市场化程度约为26.7%。

3、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劳动力市场的情况较为复杂,包括农村劳动力的自由流动程度、城镇职工的自由择业行为、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难易、大学生的毕业分配渠道、新劳动力的就业状况等方面的市场化。据估计,1999年中国劳动力的市场化程度约为77.1%。

对以上三项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进行平均计算,可以得出1999年中国要素市场的整体市场化程度大致为41.58%。

(三)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市场是企业生存的环境,企业对市场的依赖程度和适应程度是决定经济市场化程度的重要因素。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一般从以下几方面来测量:(1)企业制度的自主选择度;(2)企业经营者的市场选择率;(3)企业经营自的落实率;(4)利润最大化作为第一目标的企业比重;(5)企业产权主体到位率;(6)企业破产法制化程度;(7)企业的履约率;(8)民营企业的比重。有学者根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有关数据,对1997年以上8项指标进行测算的数据分别是60%、47.4%、85.5%、68.5%、60%、2.3%、38.5%和45.6%,并据此计算出1997年我国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为51%(常修泽、高明华,1998)。我们估计1999年这一程度没有太大的变化,也在51%左右。

(四)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经济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是衡量经济市场化程度的主要方面。在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政府是宏观调控者,运用“看得见的手”弥补市场机制的缺陷。然而在中国经济转轨时期,政府既是市场的调控者,又是市场的参与者,同时还是市场化改革的推动者,这种多重角色随着市场化进程的推进必须逐步改变。政府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政府角色由市场参与者向市场调控者转化的程度;二是政府从微观经济领域退出程度;三是政府宏观调控方式由直接化向间接化转变的程度。根据调查和估算,1999年中国政府对市场的适应程度约为40%。

(五)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经济的市场化程度还表现在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即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接轨程度。中国的市场化改革过程也是对外开放的过程,目前国际化程度大为改变,没有一个质的提高。衡量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的指标一般有:外贸依存度、资本依存度和投资结构水平。运用有关数据,1999年中国上述三项指标的数值分别为:外贸依存度40%,资本依存度15%,投资结构水平14.9%,通过平均计算,可以得出1999年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大约为23.3%。

为了清晰起见,这里把以上五大领域的市场化程度列表如下:

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

年份指标19781980198419871990199319971999

产品市场化程度2.5611.122.2740.5745.0855.4261.7171.16

要素市场化程度0.02.177.8811.7914.6922.1536.5741.58

企业市场化程度0.03.016.123.026.7334.751.051.0

政府对市场适应程度------36.640.0

市场对外开放程度3.34.27.713.715.419.121.323.3

资料来源:①《中国统计年鉴》;②常修泽、高明华,1998:《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程度及发展思路》,《经济研究》第11期;③1999年数据为估算值。

可以看出,在我们选择分析的五个领域中,市场化程度是各不相同的。考虑到这些指标的实际内涵、各自在中国经济市场化中的重要性以及未来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格局,可以从总体上判断:1999年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经达到60%左右。与经济市场化程度最终目标值85%比较,目前已经走过了七成的距离,这一方面显示中国经济市场化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另一方面预示着今后的路程还很遥远和艰难。

三、结论和改革方向

通过以上的定性研究和计量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经济改革的过程实际上是不断市场化的过程,市场化改革实际上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制度变迁过程,计划成分的退让和市场机制的生成是一个自然发育和政府推动相结合的演进过程。经过20余年的改革历程,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已达到令人欣慰的60%的水平,市场机制已经基本形成,并从总体上替代计划机制占据绝对优势,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成为经济体制的主体。可以说,中国目前已有相对发达的商品市场(市场化程度70%以上),发育中度的要素市场(市场化程度40%以上),一个种类齐全、作用灵活的市场体系的框架已经形成,并正朝着统一的、开放的、竞争有序的、调控灵活的市场体系的目标模式迈进。但是,在市场化总体进程令人乐观的同时,也存在着不可忽视的问题:市场结构发展不平衡,尤其是要素市场的发育相对滞后;国有企业改革难以突破,企业行为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的职能虽在改变,正在退出不该介入的微观经济领域,但适应市场的能力和程度尚不能令人满意。这些方面是影响中国经济市场化总体进程的主要因素和障碍,也是今后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此,在新的世纪中国经济市场化的着力点应放在以下方面:

(一)要素市场化的重点推进。鉴于要素市场的发展严重滞后,市场化程度目前仅达到40%左右,是整个市场化进程的薄弱环节;而要素市场在整个市场体系中又处于基础和关键地位,是社会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的依托,因此,今后市场化改革的重点必须由产品市场转移到要素市场上来,与此相适应,价格改革的重心也应由商品价格转化到要素价格改革上来。具体来说,资本市场、土地市场、劳动力市场等传统要素市场的培育应重点推进,技术市场、信息市场等新经济时代要素市场的发展也不能忽视。只要要素市场发达了,整个经济市场化程度就会大大提高。

(二)产品市场的继续完善。产品市场是前期市场化进程的排头兵,发育最快,程度最高,对整个经济市场化的贡献最大,已经告别“短缺”时代呈现显著的买方市场态势,因此,今后不再作为总体市场化改革的重点。但是,不作为重点并不意味着不要继续深化。不过,产品市场今后深化的策略应该从政府推动为主改变为市场的自我完善为主。另外,由于其中服务产品的市场化程较低(仅为42.27%),因此,应成为今后产品市场深化的重点,特别是交通运输、民航、邮电、电信等行业的市场化改革速度应该加快,由官办垄断为主向民办竞争为主过渡,价格由国家定价向市场定价转化。通过努力,使产品市场的市场化程度再提高一步,争取率先达到或超过85%的目标程度。

(三)企业市场化步伐的加快。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关键在于作为国民经济主体的国有企业改革进展缓慢。因此,国有企业改革的突破仍是重中之重。当然,国有企业的改革要由表层关系的梳理进展到深层次的制度创新,尤其是产权改革的步伐要加快,推进以股份制为主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争取早日使国有企业改革取得实质性突破。另一方面,应着力发展民营企业,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形成新的市场主体,从上促进国有企业适应市场能力的提高,从而在整体上加快企业市场化的进程。

(四)政府适应市场能力的提高。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行为原则应该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要充分相信市场的力量,注重发挥市场的基础作用,尽量把可为可不为的事情交给市场去办,坚决退出不必要的微观经济领域,重点履行好社会管理者的职责,尤其要实现宏观调控的间接化,把握好国民经济运行的大方向,为市场的正常运转和深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使政府适应市场的能力有显著提高。

(五)市场对外开放程度的扩大。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格局下,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是大势所趋,一方面是国内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另一方面是中国加入wto的压力所迫。今后中国市场的国际化应在重视商品的进出口,积极扩大国际贸易,引进国际资本、技术和项目,不断提高外贸依存度和资本依存度的同时,重点提高国内企业的综合素质,培养一批大型的、符合国际惯例、具有很强实力的跨国企业集团,走出国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拓展国际生存空间,从而加快国内外市场接轨的步伐,提高中国市场的对外开放程度,带动国内经济的整体发展。

总之,只要我们继续沿着市场化的道路前进,努力推进和搞好以上这些重点和难点方面的综合配套性改革,中国在新世纪的前二三十年里达到中度发达的市场化程度,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参考文献]

常修泽、高明华,1998:《中国国民经济市场化的推进程度及发展思路》,《经济研究》第11期;

陈宗胜,1999:《我国经济市场化程度达60%》,《证券时报》8月3日;

任兴洲,1998:《中国市场化进程》,《经济与信息》第8期;

张卓元(主编),1996:《新价格模式的建立与市场发育的关系》,经济管理出版社;

经济量化分析篇2

关键字:文化消费、收入、计量经济学分析

一、经济理论

客观上对文化消费一种解释是说文化消费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主要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等方面。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相应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的提高),我们都知道在收入提高的前提下,人们就会相应的增加消费,其中包括物质消费和文化消费等方面的支出。在西方经济学中,我们都知道收入是影响消费支出的最重要因素之一。与物质消费相比文化消费是属于精神层次的消费,是高于物质消费的一层。文化消费的主体主要是以收入水平较高,接受教育时间长的人群为主。所以,受教育程度也是影响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而另一方面,人们收入的提高时,即也会使消费支出增加。这就为本文研究收入对文化消费影响提供了一个经济理论方面的支持。

二、问题的提出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历史古国也是一个文化大国。中国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而我们作为在这种文化氛围熏陶下生活的个体,对文化知识的渴望应该说并没有减少半分,人们内心依旧渴望文化和知识对自己的影响。人们对精神层次的追求并不因为的时代的更迭而改变。在现代社会,在经济高度快速发展的今天,在物质极度发达的今天,人们已经不再仅仅满足于吃饱肚子,穿暖衣服的这种基本生活需求。对精神层次的追求也成为人们新的消费点和新的满足点。

本文是主要通过研究收入对文化消费影响程度的大小,来观察在文化消费领域收入是如何影响消费的,进一步了解到对整个经济社会的影响。

三、计量分析

根据1993-2011年居民文化消费及人居收入的数据,采用eViews软件进行以下回归分析。

(一)变量间相关系数分析

根据相关性分析,(中等收入)城镇居民的文化消费Y与城镇居民人居可支配收入X的相关系数为0.9767386983586031,呈高度正相关。这表明利用线性模型解释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适合的。

(二)绘制散点图

根据操作原理中的方法,可以绘制出被解释变量Y与解释变量X的散点图,从图中可以看出,大多数散点都分布在一条直线附近,可认为Y和X呈高度线性关系。

(三)建立回归方程

对统计数据做回归,根据回归结果可得到下面的估计方程:

(1.679020)(2.623276)

根据=0.954214可以表明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F检验的相伴概率为0.000000,反映变量间呈高度线性,方程回归效果显著。

(四)参数的置信区间估计

根据变量显著性检验可以推出:在的置信度下的置信区间是(),其中,为t分布表中显著性水平为,自由度为n-k-1的临界值。如果给定,查表得,

从回归分析中得到

因此可以计算得出的置信区间分别为(0.01263516,0.245789)显然,参数的置信区间小,这意味着在同样的置信区间下,的结果精度高一些。

四、检验

(一)经济意义检验

(1.679020)(2.623276)

根据公式可知,的符号为正,即与文化消费成正比关系,且数值在[0,1]之间,符号经济发展规律。

,表明在其他因素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人均收入每增加1个单位,文化消费增长0.065862个单位;

综合以上分析,该模型设定符合经济意义,通过了经济意义检验。

(二)统计检验

1.拟合优度检验

由以上回归结果,,。、的值越接近1。表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效果越好;反之,、的值越接近0,表明回归直线对观测值的拟合效果越差。

样本可决系数和修正可决系数都非常接近于1,说明本次回归模型对样本的拟合效果很好。

2.F检验

假设:==0,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文化消费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文化消费存在显著性相关。

通过样本求出统计量的数值后,通过>或,(n为样本个数,k为解释变量个数),来拒绝或接受原假设。

在给定显著性水平的情况下,查表知,回归结果中,显然有>,表明模型的线性关系在95%的置信水平下显著成立。人均可支配收入对文化消费存在显著影响。

3.t统计检验

针对解释变量设计原假设和备择假设分别为:

===0,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文化消费不存在显著性相关。==,即人均可支配收入与文化消费存在显著性相关。

给定一个显著性水平,得到临界值,(n为样本个数,k为解释变量个数),通过样本求出统计量的数值后,根据来决定拒绝或接受原假设,从而判定对应的解释变量是否应包含在模型中。

查表知,样本回归结果中,的统计量分别为2.623276,即>。从的统计量的p值小于0.05,也可以看出,解释变量X通过了t统计检验。

五、经济预测

根据计量预测,已知的2012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3607.2元,可预测出2012年的Y是1785.45元

根据上述的分析,可知我国在19年间文化消费得到快速增长,得益于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和其他因素的影响。而可支配收入对文化消费的贡献尤为突出。在预测中,2012年我国的文化消费依然会平稳增长。

经济量化分析篇3

关键词动态计量分析;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城市化

中图分类号F32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1)01-0007-06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1.01.002

随着经济持续平稳较快的增长,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从2000年的36.2%增加到2009年的46.6%,未来一段时期,我国仍处于高速城市化阶段。城市化进程伴随着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转移,农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和集中,导致大量的农地向城市用地流转和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同时也使得各种非农业发展的经济要素向城市集聚,从而促进了经济发展,并且经济的发展也会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率,引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进一步增加。

目前关于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研究文献较多,主要集中在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机制的研究或者两者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1],巴曙松[2]认为城市化可以通过影响总供给和总需求两方面的基础性因素而对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和模式转变产生持久性作用。李金昌[3]利用时间序列数据,运行两变量协整的理论和相关的计量经济方法,检验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动态关系。在此基础上,高魏[4]将农地城市流转纳入到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系统来研究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5]考察了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联系。关于城市建设用地的研究,学界主要集中于城市建设用地的驱动力[6-8]、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9,10]两个方面,所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灰色关联分析和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主的计量经济分析。虽然上述角度的研究文献较多,但将城市建设用地与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作为一个系统进行研究的文献较少。本研究利用我国1981-2007年的时序数据,利用动态计量分析中的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及方差分解模型,对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长期均衡和短期变化关系进行检验和分析。

1理论框架、研究方法与数据处理

1.1理论框架

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关系非常复杂。根据西姆斯的理论,如果在一组变量之中有真实的联立性,那么这些变量就应平等地加以对待,而不应该事先区分内生和外生变量[11]。因此,研究将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同视为被解释变量,考察其滞后值对被解释变量的影响程度,其之间关系的计量模型如下:[KG)]

式(1)中,UJS、GDp、URB分别表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α、β、χ、ε、、φ、η、ι、κ为各变量回归系数,δt、γt、λt代表各方程的随机扰动项,并且与解释变量和自身滞后值不相关。

1.2研究方法

传统的经济计量方法是以经济理论为基础来描述变量关系的模型,但是经济理论通常并不足以对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提供一个严密的说明,而且内生变量既可以出现在方程的左端又可以出现在方程的右端,使得估计和推断变得更加复杂[12],VaR模型能够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并具有易操作性。

1.3变量选择

(1)城市建设用地(UJS)。我国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以及经济的强劲增长,还会使更多的农地转变为建设用地,其中主要为城市建设用地,并且城市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处于主导地位,城市建设用地是城市经济的载体。因此选取城市建设用地面积(km2)作为研究对象。

(2)经济发展。研究选择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经济发展水平。为剔除价格影响因素,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将当年GDp调整为以1978年为基年的实际GDp,折算公式为:GDpt=GDp1978×(当年GDp指数/100),单位为亿元。

(3)城市化(URB)。对于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学者们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观点,有单一指标法、综合指标法等,角度不同,指标也不一样,综观各类指标,还是从人口角度衡量得到广泛的认同,一般来说,中国有两个城镇人口的统计指标:“城镇总人口”和“非农业人口”[4]。二个指标无论选择哪个作为城市化水平的衡量标准都存在一定的缺陷,研究选择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测度城市化水平,单位为%。

1.4数据来源与处理

1981-2007年的城镇人口、全国总人口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摘要2009》,国内生产总值(现价)、国内生产总值指数(可比价,1978=100)、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数据均来自于《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2007》,只是其中2005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不含北京市和上海市。为此进行了如下处理:

UJS2005=UJSother+UJSBJ+UJSS(2)

式(2)中,UJSother表示2005年除北京和上海外其它省、直辖市以及自治区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UJSBJ、UJSS分别代表2005年北京市和上海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因为统计数据中查找不到,只能根据2004年和2006年统计数据进行推断。依据《2005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和《200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推断2005年北京市的建设用地面积为1254km2,上海市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以2004年数据作为替代。因此2005年中国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为32715.8km2。

为了消除异方差,使得研究结果更有实际意义,对UJS、GDp和URB三个时间序列分别进行了对数化处理,这并不改变三者之间的协整关系,变换之后的序列分别为lnUJS、lnGDp和lnURB。计量分析软件采用的是eViews5.1。

赵可等: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关系的计量分析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1期2计量分析结果

2.1平稳性检验

本文利用aDF检验和pp检验对时间序列的平稳性进行检验。检验结果表明lnUJS、lnGDp和lnURB三个时间序列在10%显著性水平下都是非平稳的,而其一阶差分序列dlnUJS、dlnGDp和dlnURB则全部平稳。因此,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三个时间序列均是一阶单整序列,即lnUJS~i(1),lnGDp~i(1),lnURB~i(1)。表1为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和城市化三个时间序列的检验结果。

2.2协整检验

本研究采用Johansen协整检验的方法来检验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的协整关系,选择序列有确实性线性趋势,但协整方程只有截距项,做协整检验。表2迹统计量和最大特征根统计量都表明在1%显著性水平下,存在一个协整关系。

根据检验结果,将协整方程写成数学表达式,并令其等于VeCm,得到:

VeCm=lnUJS-0.6lnGDp-0.39lnURB-2.52(3)

采用aDF方法对VeCm进行单位根检验,发现其是平稳的,进一步验证了协整关系的正确性。式3清楚地表明了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的弹性为0.6,即经济增长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0.6%;而城市建设用地对城市化的弹性为0.39,表明城市化水平每提高1%,城市建设用地增加0.39%,后者的弹性小于前者,说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主要是因为经济发展引起的,而城市化所起的作用较小,这是因为我国城市化的进程还落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的步伐,农民转变为市民还存在着一些制度、经济等方面的障碍。研究结果还表明城市建设用地的增加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中的必然现象。

2.3误差修正模型

协整关系反映的是变量之间长期稳定的关系,如要反映变量之间的短期变动关系,则需要建立误差修正模型[Cm)]

-3.1273(C,0,1.18)-2.9862(5%)平稳[BG)F]注:dlnUJS、dlnGDp和dlnURB分别表示UJS、GDp、URB的一阶差分序列;(C,,K)代表aDF检验时包含截距项、时间趋势项和滞后阶数,滞后阶数由eViews5.1根据aiC准则自动给出;括号中的百分比为检验的显著性水平;(C,,B)表示pp检验时包含截距项、时间趋势项和采用Bartlettkernel估计方法时根据andrewsBandwidth自动选择的带宽。

表2变量的协整检验结果

ab.2Resultsofco-integrationtestofvariables

零假设0特征根eigenvalue[B(][BDG6mm,K63mm,K]迹检验racestatistic最大特征根检验maxeignstatistic[BDG6mm,K21mm。5,K]统计量5%临界值prob.统计量5%临界值prob.[B)]r=0*0.685737.501029.79710.005327.780121.13160.0050[BD]r≤10.33119.720915.49470.30289.650214.26460.2359(VeC),VeC模型是含有协整约束的VaR模型[13]。下面建立lnUJS、lnGDp和lnURB三个变量的误差修正模型:

VeC模型整体检验结果表明,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城市建设用地的误差修正项系数为-0.45,符合反向修正机制,表明在短期偏离长期均衡时,将会以45%的力度被调整到均衡状态;经济发展的误差修正系数则不显著,且为正值;城市化方程的误差修正系数为正,在滞后4阶的条件下,误差修正系数为-0.12,而此时,经济发展误差修正系数及其显著性无太大变化,城市建设用地的误差修正系数为-0.71,跟滞后2阶相比,可以发现随着时间的增加,非均衡状态被调整到均衡状态的力度更大。

2.4脉冲响应函数

脉冲响应函数用于衡量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的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和未来取值的影响[14]。图1为lnUJS、lnGDp和lnURB对各自一个标准差冲击的响应函数,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滞后期数,纵轴表示因变量对解释变量的响应程度,图中实线为脉冲响应函数,虚线表示正负2倍标准差偏离带。

首先考察lnUJS对各变量标准差冲击的响应情况。图1第1行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对其自身的一个标准差信息立刻有较强反应,但影响的时间不长,到第3期即回复到原来的水平。这说明当前的城市建设用地面积与其滞后值有一定的关联性,城市建设用地扩张具有一定的惯性特征。对来自lnGDp信息的冲击,lnUJS的响应函数呈正弦波状,第1期冲击为0,第3期冲击达到第1次波峰,之后衰减,直到第6期达到波谷,第8期又达到了第2次波峰。[KG)]

再考察lnGDp对来自各变量标准差冲击的响应情况。图中第2行说明当lnGDp受到来自lnUJS标准差信息的冲击时,响应为正向的,而且持续的时间较长,比较稳定,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增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比较大,而且持续的时间比较长。lnGDp对自身标准差信息的冲击的响应在滞后期内也一直是正向的,第2期达到最大值,之后虽有起伏变化,但总体是衰减的。lnURB对lnGDp的冲击力度很小,直到第8期之后,力度才有所增强。

最后考察lnURB对来自各变量标准差冲击的脉冲响应函数。图中第3行显示当lnURB受到来自lnUJS标准差信息的冲击时,lnURB的响应力度先是增加,后是减小,5-7期之间保持稳定,而且力度最大,lnUJS带给lnURB的冲击一直是正向的。lnGDp对lnURB的冲击虽然为正,但力度较小,呈现先递减后递增的态势。lnURB对来自自身标准差的冲击的响应,总体上呈减弱趋势,并在第9期之后变为负向。

总的来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变化与其滞后值、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水平有着非常强的关联性,特别是与经济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阶段,城镇土地仍然是一种重要的投入资源,加上土地市场的不完善,地价的不合理,地方政府追求GDp政绩,以及高耗地企业的普遍存在,经济增长对建设用地的冲击力度非常大。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逐渐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农地特别是耕地资源的进一步稀缺,经济发展对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冲击将会减小。

2.5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的变化(通常用方差来度量)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12]。表3、表4、表5分别是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方差分解的结果。

表3表明lnGDp对lnUJS变动的影响在前4期增长较快,平均每期增长达到7%,之后基本稳定在28%左右,最大贡献度为30.1%;而lnURB对lnUJS的影响在前4期增长很快,5-8期基本稳定在13%,之后影响程度又以较快的速度增长;lnUJS变动主要还是来自其自身的冲击,贡献度达到55%。表4表明lnGDp的主要影响因素是lnUJS,前5期贡献率增长很快,从23.5%增加到52.1%,之后保持相对稳定,最大贡献率达到55.2%,说明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最为重要,而城市化的影响不大,最大贡献度也只有1.6%。表5分析结果表明lnURB的变化主要受到lnUJS的影响,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吸纳了更多的农业人口到城市就业、居住,逐渐转变为城市人口,有利于城市化进程。经济发展对城市化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第1期贡献度最大,之后以较快的速度降低,第5期最小,然后又以1%的速度增加,第10期贡献度达到10%,在预测期内并未出现较为稳定的状态。

3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

通过1981-2007年我国城市建设用地、经济发展与城市化三个时间序列的计量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

(1)城市建设用地lnUJS、经济发展lnGDp与城市化lnURB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

(2)误差修正模型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在短期偏离长期均衡时,会以45%的力度被调整到均衡状态。

(3)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变动主要受到自身冲击的影响,与其滞后值关联度很大;城市建设用地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并且城市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张有利于城市化的进程。

研究结果表明城市建设用地扩张是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必然结果,因此,未来一段时期,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还会进一步增加,但鉴于新增加的城市建设用地的主要来源是农地流转,而这些流转的农地多为优质耕地,会危险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因此,城市政府应该:①严格遵循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控制城市增长的范围;②清理辖区内非法和违法建设用地,目前城市边缘区存在着大量的农地非法流转为建设用地的现象,不利于中央政府的宏观调控,也不利于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③提高城市范围内土地利用强度,城市政府不仅从外延上寻求建设用地面积的扩张,更应该提高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向“空间”要土地;④积极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改变过度依靠投资推动型的发展模式,曲福田[14]研究发现,固定资产投资很大一部分用于城市和工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场地的购买,这直接拉动了土地非农需求量的扩大。另外还应积极鼓励节地型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张翼,何有良.中国城市化水平与产业生产率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24(4):9-12.[hangYi,eYouliang.heempiricalStudyofUrbanizationLevelandindustrialproductivityGrowthinChina[J].economyandmanagement,2010,24(4):9-12.]

[2]巴曙松,邢毓静,杨现领.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力:一种长期观点[J].改革与战略,2010,26(2):16-19.[BaShusong,XingYujing,YangXianling.UrbanizationandeconomicGrowth:aLongrunView[J].ReformationandStrategy,2010,26(2):16-19.]

[3]李金昌,程开明.中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动态计量分析[J].财经研究,2006,32(9):19-30.[LiJinchang,ChengKaiming.ananalysisofDynamiceconometricRelationshipbetweenUrbanizationandeconomicGrowthinChina[J].JournalofFinanceandeconomics,2006,32(9):19-30.]

[4]高魏,闵捷,张安录.农地城市流转与城市化、经济增长动态关系的计量经济分析――以湖北省1980年至2003年为例[J].资源科学,2010,32(3):564-572.[Gaoei,minJie,hanganlu.Dynamiceconometric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sBetweenRuralUrbanLandConversionandGrowthofUrbanizationandeconomicinubeiprovince[J].ResourcesScience,2010,32(3):564-572.]

[5]中国经济增长与宏观稳定课题组.城市化、产业效率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9,(10):4-21.[ResearchGrouponChina'sGrowthandmacroeconomicStability.Urbanization,industrialefficiencyandeconomicGrowth[J].economicResearchJournal,2009,(10):4-21.]

[6]刘瑞,朱道林,朱战强,等.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的德州市城市建设用地扩张驱动力分析[J].资源科学,2009,31(11):1919-1926.[LiuRui,huDaolin,huhanqing,etal.analysisoftheDrivingForcesofUrbanSprawlinDezhouCityBasedonaLogisticRegressionmodel[J].ResourcesScience,2009,31(11):1919-1926.]

[7]鲍丽萍,王景岗.中国大陆城市建设用地扩展动因浅析[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8):68-72.[BaoLiping,angJinggang.DrivingForcesofUrbanConstructionLandexpansioninthemainlandofChina[J].ChinaLandScience,2009,23(8):68-72.]

[8]陈利根,陈会广,曲福田,等.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建设用地规模控制――以马鞍山市为例[J].资源科学,2004,26(6):137-144.[ChenLigen,Chenuiguang,QuFutian,etal.economicDevelopment,industrialRestructuringandScaleRegulationofUrbanConstructionLand:heCaseofmaanshanCity[J].ResourcesScience,2004,26(6):137-144.]

[9]姜海,夏燕榕,曲福田.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区域差异研究[J].中国土地科学,2009,23(8):4-8.[Jianghai,XiaYanrong,QuFutian.StudyonContributionofConstructionLandexpansiontoeconomicGrowthanditsRegionalDifference[J].ChinaLandScience,2009,23(8):4-8.]

[10]姜海,曲福田.不同发展阶段建设用地扩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响应[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19(1):70-75.[Jiangai,QuFutian.ContributionandResponseofConstructionLandexpansiontoeconomicGrowthatDifferentDevelopmentStages:aCaseStudyforJiangsu[J].ChineseJournalofpopulation,Resourcesandenvironment,2009,19(1):70-75.]

[11][美]达摩达尔•n•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基础(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Damodarn.Gujarati.Basiceconometrics(Fourthedition)[m].Beijing:people'sUniversityofChinapress,2005.]

[12]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eViews应用及实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Gaoiemei.analysismethodandmodelofeconometrics:applicationandexamplesofeViews[m].Beijing:singhuaUniversitypress,2006.]

[13]易丹辉.数据分析与eViews应用[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02.[YiDanhui.DataanalysisandeViewsapplication[m].Beijing:ChineseStatisticpress,2002.]

[14]曲福田,陈江龙,陈雯.农地非农化经济驱动机制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5,20(2):231-241.[QuFutian,ChenJianglong,Chenen.heoreticalandempiricalStudyontheLandConversioneconomicDrivingForces[J].JournalofnaturalResources,2005,20(2):231-241.]

aneconometricanalysisoftheRelationshipsamongUrbanConstructionLand,economicDevelopmentandLevelofUrbanization

aoKeanGanlu

(CollegeofLandmanagement,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uhanubei430070,China)

经济量化分析篇4

1物流经济批量

物流经济批量是近年来形成的,针对物流发展研究的一种经济学研究概念,这种概念是研究物流发展总体趋势以及在经济学上意义的重要手段。

1.1经济批量

“经济批量”economiclotsize,又称“经济订货批量”,指在保证生产或销售需要的前提下,从耗费成本最小这一目标出发所确定的每批材料采购数量或产品投产数量。在确定材料采购或产品投产批量时,既要考虑材料采购费用或产品投产生产准备费用,又要考虑材料、产品保管费用。在实际生产和制造过程中,利用经济批量进行生产和销售以及仓储计划的规划,进而实现材料消耗最小化,即在成本最小化的条件下实现生产量的最优化,达到实现最大化效益的目的。在进行经济批量的核算和使用的过程中,经济数学的应用相当广泛,它不仅被用于经济批量的合理计算以及后期的整理核算,还被应用于经济批量的整体规划以及生产、销售等计划的制定和规划中。

1.2经济批量的优劣

经济批量是指假定技术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实现产出最优化的一种经济概念。它强调在保证销售量前提下的生产最优化,忽视了产品的自身特性,比如稀缺性的特点,同时也没有考虑生产以及销售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相关费用。经济批量的一大优势在于其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到销售以及供给情况,从而使得其在进行生产成本最低化考量时必然要优先保证销售的存续,从而避免因过分降低成本而导致的生产短期性提升造成的短视现象。

1.3物流经济批量

将经济批量的概念应用于物流管理,形成最优化状态下的物流体系,是现代物流发展的一大趋势,这一趋势有利于物流行业整体成本的降低以及物流业总体的发展。物流经济批量要求在最小化的运行成本条件下,合理设置仓库存量,以及进出货物的总量,实现最优化的环节设置。物流批量包含仓库存量、在途货物、进货进化以及出货计划等方面。通过合理配置各环节的货物量,实现运行成本最低化以及运行收益最大化。

2经济数学与物流经济批量

物流经济批量在进行其规划和各环节配置的过程中,需要科学计算和统计相关信息,进而实现数据化的分析,通过分析预测相关环节的最优化存量,实现成本最低化和收益最大化。

2.1统计

在物流发展和运行过程中,涉及到相当多的数据,这些数据是分析物流企业发展规律以及物流运行规律的最要资料。通过分析物流数据进而预测物流发展的趋势是物流企业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经济数学通过统计分析实现了这一功能。统计即通过对散乱数据进行整理和一定形式的处理,进而使其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序排列,进而方便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提炼。经济数学通过利用数学相关理论实现数据分析以及数据信息预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提升物流企业发展预测的准确性,进而降低成本,实现最大化的配置。物流行业的货物吞吐量以及进出货物的季节性、空间性因素往往可以通过对物流企业历年数据以及物流行业的历年数据来体现出来。实现物流经济批量的一项重要因素在于实现物流配置的最优化,而这个最优化的实现需要物流分析数据为支撑和依据,也可以说这些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直接关系到物流经济批量实现的可能性。经济数学中的统计知识和工具在对物流数据进行统计的同时,实现了数据层面的分析,利用数据的对比分析以及同一数据的差异化分析,实现对于物流数据的整体把控和对于未来数据的正确预测。统计往往与概率以及函数分析综合应用,通过概率以及函数的知识和工具进行必要的规律摸索和研究,进而提炼出物流行业发展的规律,实现物流各环节配置的最优化,节省运营成本,实现物流经济批量。经济批量是一个全局性的概念,这一概念需要统计数据的支撑以及分析数据的提炼。因此,可以说统计是经济批量运行的基础,也是物流经济批量存在的基础,没有准确而翔实的统计数据,经济批量无法实现和运行,统计是物流经济批量实现的首要工作。

2.2分析

分析指的是利用经济数学的相关知识进行统计数据的分析整理,形成规律性的总结和汇总。物流行业存在的大量数据经过统计后,形成大量的数据源,这些数据源中蕴含大量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对于实现物流合理配置,进而实现最优化的经济批量配置具有重要的意义。提炼这些信息需要利用经济数学工具进行必要的分析。利用经济数学工具分析物流数据主要通过函数以及微积分等工具实现。函数分析主要是通过对统计数据进行整理,在一定的数据基础上进行函数总结,进而实现函数形成,总结出相关规律,进行必要预测。函数分析的最大优势在于其完整性和客观性,其数据来源于物流数据,分析过程来自于标准的经济数学工具,这些信息保证了整个分析的完整性和客观性,避免了人为因素的影响。随着经济数学的发展,利用经济学相关函数对于物流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形成函数,应用于物流配置的最优化对于物流批量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在经济分析中运用数学符号和公式推倒,可以使对经济过程和经济现象的表达更简洁、清晰,经济数学分析确实比单纯的文字表达更富逻辑的严密性、精确性,比形象的图形表达更多的变量,可分析更多复杂的问题。因此,运用经济数学的手段进行物流经济数据分析,对于物流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合理配置自身运行各节点最大化收益实现具有重要意义。经济分析手段主要有数理分析、统计分析以及计量分析等,而统计分析则是进行物流经济数据分析的主要手段。统计经济分析是运用统计方法,以统计资料作为论述现实经济变动过程的手段,对经济的变量数值求解,并验证经济理论的真伪,通过对统计资料的搜集、分析、图示,来验证统计结果。

2.3预测

经济预测指的是与未来有关的旨在减少不确定性对经济活动影响的一种经济分析。它是对将来经济发展的科学认识活动。经济预测不是靠经验、凭直觉的预言或猜测,而是以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可靠的资料、精密的计算及对客观规律性的认识所作出的分析和判断。这样的预测是一种分析的程序,它可以重复地连续进行下去,目的是为未来问题的经济决策服务。为了提高决策的正确性,需要由预测提供有关未来的情报,使决策者增加对未来的了解,把不确定性或无知程度降到最低限度,并有可能从各种备选方案中作出最优决策。物流经济批量中利用经济数学手段进行必要的预测,实现有计划的规划各环节配置,进而实现最优化运营,减少运营成本,提升运营收益率。经济数学条件下的预测不是主观的臆测,而是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基础上,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以及一些其他手段进行的有针对性的预测。这个预测的整体水平是建立在客观数据基础上的。一般而言,经济数学的预测是基于计量经济以及函数基础之上的。利用经济数学的函数统计分析手段得出相应的函数之后,就可以按照目前的实际情况模拟数据进行函数演算,进而推导出相应的未来发展趋势。根据这种趋势推算出各环节的合理配置,进而完成物流的经济批量计划,实现物流最大化收益与最小化投资。在现有的物流企业数据基础上得出的规律性的函数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建立在这个函数基础上的,利用固定数据推导的模拟规划其客观性将得到大大提升。预测应注意两点,一是现有数据要尽量翔实和准确,这样得到的函数才能符合实际情况;其次,函数推导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依据客观事实进行推理,不能夸大或者缩小,避免出现预测失真,进而影响物流企业批量经济的实现。

2.4仓储存量分析

仓储存量分析指的是按照销售情况或者供给情况进行的,基于市场情况设定的,针对仓储存量合理性以及科学性的分析。分析的目的在于找出规律及合理性,利用科学手段进行必要的总结和汇总,进而提升仓储存量的利用率,降低不必要的仓储费用。物流企业发展的一个关键点在于降低仓储费用,进而提升收益的纯利。在物流企业中使用经济数学手段进行必要的仓储存量分析,进而推导出合理的仓储存量,实现存量与出量的合理比例,实现费用最小化与利润最大化。经济数学手段在物流经济批量中的应用,一个很大的方面就是进行仓储存量分析,得到合理的仓储存量,实现仓储费用最小化。仓储存量分析应注意下列问题:首先是市场需求的经济分析。物流市场的整体形势支配着单个企业的发展。整体仓储存量形势在市场范围内的波动和规律性变化对于物流企业至关重要,把握正确的信息,得到相应的市场形势高低就可以实现物流企业自身的发展。利用经济数学手段针对整个市场进行必要的分析,进而得出物流仓储的市场形势,推导出企业应有的发展形势和发展策略。物流经济批量要求以最小化的投入和损耗,实现最大化的收益,而经济数学对于市场分析的整体把控能力成为了这一需求的强力工具,使得物流经济批量得以顺利达成。其次是针对企业自身仓储存量进行分析。在进行物流市场整体分析,即进行外部市场分析之后,物流企业有必要针对自身的仓储情况以及自身的历年发展状况和仓储配置量的具体情况,利用经济数学分析工具进行研究和数据分析,归纳总结出相应的分析结果,达到仓储存量合理化的目的。企业自身仓储存量分析的关键在于利用有效的数据和经济数学方法,而这些方法的选择是企业对于自身数据了解程度的体现。经济数学方法中的概率分析以及统计理论对于企业内部仓储存量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可以帮助企业通过数据的整合和整理,实现数据的有序化和合理化,提炼和总结出企业的真正情况,进而提升企业对于自身仓库存量的了解。物流运行数据的内部分析,可以使其了解以往数据,从而推动其对于自身改造的方向,保持安全而又经济的存量,减少成本而又不影响出量,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经济量化分析篇5

关键词:经济学 数学 定量分析 定性分析

定量分析是指对事物进行数量分析,定性分析是认识事物的质、寻求事物的本质联系。定性分析是定量分析的基础,定量分析是定性分析的深化,是认识的精确化。所以,在经济学分析中,不仅要有定性分析,更要有定量分析。要考察和研究事物的量,就必须应用数学方法。在经济学中,数学分析通常可以分为三个方面:数理经济分析、统计经济分析和计量经济分析。

一、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

在经济学过去的发展中,经济科学日益朝用数学表达经济内容和统计定量的方向发展。数学与经济学的不断结合,从而使经济学的数理特征不断明显。是现代经济学的重要特征。

早在古希腊时期,亚里斯多德就说过,必须把交换的条件归纳成用数字表示的比例,否则双方中的一方将试图争取优势,以少量换取多量,只有数字比例确定以后,双方就可以进行公正的联系,否则两者之间是不可能建立恰当的平衡关系。英国古典经济学的奠基人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将算术引进经济学,首次运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学问题。这是经济学与数学结合的一个里程碑。法国重农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魁奈在其《经济表》中,通过循环的数量关系来反映国民生产总值的生产、流通和分配。英国古典经济学派的代表人物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都应用了一些初等数学知识进行经济学研究。尽管在经济学发展的早期,经济学家已开始采用一些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但是当时研究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的方法仍然以定性分析法为主,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应用还非常有限,仅限于一些简单的算术和初等数学的知识。

从19世纪20年代开始,经济学与数学的结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特别是19世纪70年生的“边际革命”使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进入了渐趋成熟时期。德国经济学家屠能在1826年出版的《孤立国》中,最先利用了微积分来表达一些经济范畴和经济原理,法国经济学家库诺在1938年发表的《财富理论的数学原理研究》中用高等数学来研究经济问题,是经济学发展史上第一部用高等数学研究经济问题的专著,但是库诺的这种研究方法并没有受到当时经济学权威的重视,直到19世纪70年代,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瑞士经济学家瓦尔拉斯和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几乎同时各自独立地出版了启动“边际革命”的代表性著作,从此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进入了成熟和完善时期。在这一时期。经济学中应用的数学知识主要以微积分、概率论以及线性代数等高等数学为主,同时在这一时期开始建立经济数学模型分析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而且由于数学知识在经济学应用中的不断发展,使一些应用经济学领域亦开始采用数学分析,如货币银行学、财政学等。另外,这一时期,数学与经济学结合的最大成果是数理经济学的产生。

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新应用数学理论的出现,有力地推动了数学和经济学的结合,从而使两者的结合进入了全面发展时期。美国数学家诺伊曼和经济学家摩根斯坦在1944年合著的《对策论与经济行为》和纳什于1950年发表的《n个人对策中的均衡》,使对策论研究在经济研究中被采用。此外,信息论、控制论、模糊数学等应用数学理论被大量应用到经济研究之中。同时,计算机与数学模型的结合,进一步促进了数学与经济学的结合。促进了经济理论的发展和经济决策的科学性。

总的说来,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数学已作为一种表述和分析工具,深入经济学各个领域,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即使是传统上大多采用定性分析的一些流派,如制度学派等,也在这种氛围下,开始利用一些定量分析方法。

二、经济学定量分析的必要性

定量分析使经济学不断精密化、准确化。应用定量分析是经济学进步的标志,它可以使经济学走向精密化、准确化。杰文斯认为经济学要成为一门科学,必须是一门依赖数学的科学。数学语言作为一种适宜于定量分析的比较严格的符号系统,其内在逻辑与其他语言系统的逻辑有所不同,这使得在经济分析的演绎和归纳过程中,它有可能给分析者提供新的思维工具和视角,展示普通语言逻辑系统所无法展示的现实奥妙;数学具有较强的客观性,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分析中的主观随意因素的影响;数学比普通语言具有更多的共通性,可以为分析者提供一种真正的“普通语言”。正是数学的这些特征。使得经济学充满活力。这正如布留明所说:“无论如何,数学方法有一系列的优点……这是不可能有任何怀疑的。数学能够使结果更精确,使各个概念的内容更明确,能够引出新的问题,所以借口数学无效而拒绝数学的帮助。是不合理。”正因为如此,熊彼特才把包括数学方法在内的分析工具的改善视为衡量经济学发展的重要标志。事实上,合理而有效地运用数学分析工具,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

定量分析使经济理论政策主张具有很强的操作性。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对现实的指导,这亦是经济学的生命力所在。在经济学的发展中,数学不断推进经济理论对现实的指导意义,并且走进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活。马歇尔运用均衡分析方法开创了微观经济学的先河,研究了价格、供给、需求、竞争等具体问题,精确地揭示了它们之间内在联系和变化规律,为人们了解价格、供给、需求等变量,制定价格策略、供给策略、作出消费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此后,凯恩斯科学运用了数学研究方法,才使他的“宏观经济学”具有划时代的现实指导意义。翻开凯恩斯的全部经济学著作,不难看出。没有数学就不可能为政府出台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如此具体的决策依据。没有数学也不可能使凯恩斯的力量令世人折服。

在我国,经济分析的侧重点应是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源配置最优以及如何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有序运行。而国民经济是一个非线性的巨大系统,在这个系统中,经济运行呈现出复杂的函数关系,我们必须借助于数学和统计学等分析工具,对经济问题和经济现象进行定量分析,不能仅仅凭定性分析去揭示社会经济的运行规律。唯其如此,才能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才有助于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三、如何正确认识经济学的定量分析

经济量化分析篇6

关键词:FDi;城市化;经济增长

一、文献综述

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由来已久。20世纪二战结束后,全球化的浪潮席卷全球,跨国公司为追求利润在世界范围内寻找最佳生产区位与获取廉价资源,大量进行跨国投资。西方学者对跨国公司的投资活动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从理论上看,主要有Vernon(1965)提出的产品生命周期说,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钱纳里提出的“两缺口”模型,Dunning(1977)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以及小岛清(1982)的边际产业扩张学说等等。之后,大量学者从实证角度研究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VolkBornshier、ChirstopherChase和RichardRubinso(1978)年对76个发展中国家利用FDi的情况研究后发现,FDi促进了经济的长期增长,但在短期内作并不明显,mello(1999)利用面板数据研究FDi的综合效应,认为FDi通过资本积累、技术溢出促进了经济增长。国内的相关研究起步于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赵晋平(2001)通过建立FDi与经济增长模型,从定量与定性的角度分析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毛定祥(2005)实证研究发现FDi有效地促进了我国的资本积累,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郭熙保、罗知(2009)通过比较FDi与国内资本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后,发现FDi资本中的技术因素使得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显著大于国内资本;庞柏林、张帆(2012)认为FDi能有效地促进经济增长,并且应当提高利用FDi层次与质量;陈春根、胡琴(2012)通过对金砖国家对比后发现,FDi对中国经济增长有长期积极作用,但在短期内有负作用。

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国外的研究已有较长时间,Berry(1965)用主成份分析法对95个国家的截面数据分析后揭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存在相关性关系;north(1975)提出了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线性经验关系方程式。在国内相关的研究也非常丰富,周一星(1982)揭示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是对数曲线关系;刘耀彬(2006)利用协整关系检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化与经济增长是互为推进的,并呈现阶段性;闫晓红(2011)利用面板数据,考查了省际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表明整体上我国城市化水平促进经济增长,但部分省份城市化对经济的作用并不明显,甚至为负作用;杨智恒、杨雪儿(2012)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促进城市化水平提高,但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并不明显。

以上的研究成果尽管结论未得到完全统一,从FDi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有部分学者对FDi能否促进经济增长产生质疑,但大多数研究结论肯定了FDi对经济增长的积极作用;从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来看,虽然有部分学者认为城市化并没有很好地带动经济增长,但更多的研究结论显示城市化是经济增长的必经之路,城市化会有效地带动经济增长。从已有文献成果来看,大部分文献都集在孤立地研究FDi与经济增长、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过程中,FDi与城市化是同步进行的,两者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如何?以及三者之间存在怎样的动态关系?很少有文献作过相关的深入研究。回答这些问题有助于我国在进一步扩大开放,继续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推进城市化的可持续性增长,实现利用外资与城市化协同促进经济增长。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FDi与城市化同时纳入到分析框架中,分析FDi与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相互影响,基于VaR模型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以及因果关系检验对三者的均衡关系进行检验与分析。

二、模型、指标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将采用VaR模型来分析我国FDi、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互动机制。Sims(1980)提出VaR模型,该模型是一种动态联立方程模型,克服了传统联立方程受制于经济理论的局限,并且可以进行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检验与脉冲响应分析。本文在VaR模型分析的基础上,依次进行单位根检验、Johansen协整分析与脉冲响应分析、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为了研究FDi、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各变量系统内相互影响的综合动态效应,本文建立由FDi、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变量组成的多变量VaR模型,并将其它影响因素排除在外,具体的形式为:

Yt=c+ajYt-j+εt

其中,Yt为时间序列构成的向量,即FDi、城市化与经济增长。p为自回归滞后阶数,εt为白噪声序列向量,c为常数项。

本文涉及的三个变量为FDi、城市化水平与经济增长。FDi变量使用历年我国实际利用外资额来表示,由于统计年鉴上的数据单位为美元,本文将美元依据当年的汇率转化为人民币计价,并用Cpi指数进行平减。城市化水平(URBa)的内涵很丰富,不同学科对城市化的定义也不同,衡量标准也不统一,城市化水平的主要衡量指标有:城市人口占比、城市用地占比、城市财政支出、工业行业人口占比等指标。本文认为城市化进程的一个重大表征是人口从农村集聚到城市,借鉴刘耀彬(2006)等人的研究成果,本文选取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衡量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GDp)的度量指标相对也较多,有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与众多文献一样,本文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代表经济增长,并经价格平减,调整为1978年的价格水平。

本文的研究区间为1978年~2011年,数据来源均为各年度的《中国统计年鉴》以及《新中国60年统计年鉴汇编》。为消除异方差,保持分析的科学性,对FDi、经济增长数据均作取对数处理。本文的所有检验都是在eviews6.0软件下进行的。

三、计量分析

1.变量的平稳性检验。大多数宏观经济数据都是非平稳的,而采用非平稳数据进行分析会带来虚假回归的问题,因此建立VaR模型之前需要对各变量的平稳性进行检验,以保证回归结果的无偏性与有效性。本文采用aDF检验方法判断变量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1。

从检验结果来看,本文的三个变量LnGDp、LnFDi、LnURBa时间序列都是不平稳的,而经过一阶差分之后,它们都是平稳的,所以它们是一阶单整序列,可以用于协整分析。

2.协整分析:Johanson检验。为了进一步分析FDi、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关系,需要对诸变量进行协整分析。通过上面可知各个变量LnGDp、LnFDi、LnURBa满足协整分析的前提,因此可以采用Johanson方法对三个变量进行协整关系检验。结果如表2。

通过Johanson检验发现,迹统计量为20.41610大于在5%的显著水平的临界值15.49471,即在5%的显著性水平拒绝了原假设至多存在一个协整方程,表明存在2个协整方程。因此,FDi、城市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

3.VaR建模。为了说明FDi、城市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采用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研究这一动态过程。本文综合考虑aiC、SC与HQ取值最小的准则,经过多次试验将变量滞后区间确定为1到4阶,将变量的滞后1-4阶的值作为内生变量,如表3,并采用oLS方法来估计模型,如表4。

4.脉冲响应函数。在向量自回归的基础上,采用脉冲响应函数对已建立起来的VaR模型进行解释。脉冲响应分析用于考察来自随机扰动项的一个标准差冲击对内生变量当前值与未来值的影响。通过比较不同变量的脉冲响应,可以分辨不同变量所受冲击大小,进而知道变量之间的互动关系。本文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1978-2011年间FDi、城市化通过怎么样的路径影响对经济增长,以及它们之间的交互影响。

5.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通过协整关系检验得到FDi、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对于三者因果关系方向还有待进一步验证。1969年Granger提出的一种检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方法:检验一个变量的滞后变量是否受到其它变量的滞后影响,如果影响成立,则称它们具有Granger因果关系。表5为检验结果。

从表5检验结果来看,FDi对经济增长的检验拒绝了原假设,表明FDi是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这与协整分析结果是一致的。而经济增长并不是FDi的原因,似乎与理论相悖,从理论上讲经济增长会带来教育水平的提高、基础设施的完善等会为FDi进入提供良好的支持。但众所周知,中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一直以劳动力密集为主导,是一种粗放式增长,外资的大量流入的动因更多是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环境成本低,产品更多地供应国际市场,对国内市场的需求并不是太强烈。因此,本国经济增长的本地市场效应不是FDi进入的原因。从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关系来看,城市化也不是经济增长的原因,说明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与质量还比较低,对经济增长的提升作用很有限,而经济增长却是城市化的格兰杰原因,进一步证明了经济增长带来劳动报酬与生产效率的提高会促进人员、资本向城市转移,进而提升城市化水平,加快城市化的发展。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利用在1978年~2011年的年度时间序列数据为研究样本,选定经济增长、FDi与城市化为指标,建立了FDi、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长期均衡方程,并利用单位根检验、协整分析、脉冲响应函数与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等计量方法,探求三者之间的动态作用机制。本文研究表明,FDi、城市化与经济增长存在一个长期的均衡关系,FDi为我国经济增长提供了资金、技术支持,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增长。城市化初期并未促进经济增长,从长期来看,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有积极作用。本文有如下政策建议:(1)合理利用FDi,引导FDi的利用方向与规模。FDi通过技术溢出、示范与竞争效应,带来产业结构优化与升级,而产业结构的升级与转换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要积极引导FDi流向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产业,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淘汰落后产能,优化产业资源配置,从而推动经济增长。(2)加快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的质量。研究结论显示城市化在短期内对经济增长效应不明显,原因在于城市化初期资源的利用还属于粗放式,人口的大量集聚反而给城市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不利于经济增长。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提高城市化的质量与水平,增加城市教育投入,加快城市化的知识型产业的集聚,进一步推进城市的国际化,从而增加城市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力。

参考文献:

1.庞柏林,张帆.FDi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12,(2):106-110.

2.陈春根,胡琴.FDi对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经济问题探索,2012,(11):79-83.

3.闫晓红.城市化水平与长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经济经纬,2011,(3):25-28.

4.杨智恒,杨雪儿.城市化进程与服务业发展对经济拉动作用的实证分析.城市发展研究,2012,(4):1-5.

5.刘耀彬.中国城市化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商业研究,2006,(24):23-27.

6.VolkBornshierandChirstopherChaseandRichardRubinso.Cross-nationalevidenceoftheeffectsofForeigninvestmentandaidoneconomicGrowthandinequality:aSurveyofFindingsandaReanalyis.theamericanJorunalofSociology,1978,84(3):651-683.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1BGJ036)。

经济量化分析篇7

关键词:经济数学;金融经济;经济分析

金融经济的发展速度非常迅速,要对金融类的实际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就不能仅靠经济定性分析,而是要结合定量分析。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领域的应用非常广泛,能够解决很多金融分析实际问题。金融类院校教师要将经济数学应用到金融经济分析中来,利用经济数学来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对经济数学的应用能力。

一、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函数模型来进行金融经济分析

经济数学的基础就是函数,在进行金融分析时往往必须以函数关系作为研究经济问题的基础,才能将数学理论引进经济实际问题中。例如,对市场供需问题进行研究时,如果能够充分利用经济数学知识,建立函数关系,则可以对供需问题进行更明确的分析。在供需问题中,能够对市场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商品价格、商品可替代程度、人们的价值取向以及消费者的消费水平。在这些因素中,以商品价格最为重要,可以商品价格作为基础进行函数关系的建立。供需问题的研究中可以建立两种函数:供给函数和需求函数。供给函数作为增函数,随着商品价格的上涨,供给量也逐渐增加,而需求函数作为减函数,随着价格的上涨,需求量不断降低。价格的决定问题也就是在市场的供需变化中所形成的最终价格,要能够使供需双方达到平衡,能够成交。

在研究成本与产量的关系时就要使用到成本函数,假设产品的价格和产品的技术水平不发生改变,那么产量与成本之间就会形成关系。生产者在进行产品生产时,要注意成本与收入的关系、收入与销量的关系。对的收入指的是售出商品后生产者能够获得的收益。这样一来又形成了收益函数。从这些函数关系中我们可以发现,以经济数学中的函数关系建立来进行金融经济分析有着良好的效果,在经济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如果能够适当地结合经济分析实例,能够提高课堂效率,对提高学生的经济分析能力有着很好的作用。

二、利用经济数学中的极限理论来进行金融经济分析

极限理论是很多数学理论概念的基础,在经济数学中应用的非常广泛。在经济分析、金融管理和经济管理等领域都经常用到极限理论。极限理论可以表现事物衰减与增长的规律,包括设备的折旧价值、人口的增长、放射性元素的衰变、细胞的繁殖、生物的增长等。在经济分析领域中,极限理论在储蓄连续复利的计算中运用得非常普遍。可以利用极限理论对储蓄连续复利中的利息和本金之和进行计算。

三、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导数来进行金融经济分析

导数在经济数学中用的比较普遍,而导数又与经济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济学中,利用导数可以建立边际概念,从而通过建立边际概念引进导数。这样一来,就使变量代替常量成为了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这也是经济学中最常用的数学理论,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学的发展。经济学中常用的边际函数有边际需求函数、边际利润函数、边际收益函数和边际成本函数等。通过导数,可以对经济学中自变量的微小变化进行研究,了解在自变量变化非常微小的情况下,因变量会产生怎样的变化情况,从而对函数的变化率进行研究。

在成本函数中,首先对一种产品在固定产量下的边际成本进行计算,此时的边际成本也就是该生产者重新生产一件同样的产品需要的成本,再将计算出来的边际成本和平均成本进行对比。通过比较的结果,可以对该商品的产量变化进行决策,以此为依据判断应该缩小或者扩大该商品的生产产量。如果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则说明可以对该商品的生产产量进行扩大;如果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则应该对该商品的生产产量进行缩小。

在经济分析中弹性是导数的另一个重要应用方面。对于函数的相对变化率,就必须应用弹性进行研究。例如,可以通过弹性来研究某商品的价格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通过弹性可以研究出一个价格值,如果商品的价格低于该价格值,则价格提高的比率大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企业提高价格将获得收益;如果商品的价格高于该价格值,则价格提高的比率小于需求量减少的比率,企业提高价格将降低收益。这样一来企业就可以制定出合理的商品价格。

在金融经济分析领域中,经济最优化的选择问题也可以应用到导数。在制定经济决策时需要用到最优化理论来解决最大经济效益、最优收入分配、最大利润以及最佳资源配置等问题。此时可以利用导数知识、最值、求极值等数学原理。

四、利用经济数学中的微分方程来进行金融经济分析

微分方程指的是含有微分、未知函数和自变量的函数关系。在很多实际的金融经济分析问题往往会出现复杂的函数关系,难以直接写出反应量余量的直接关系,此时可以建立微分或者变量和导数之间的函数关系,建立微分方程。如果函数中的自变量不止一个,则可以将另一个变量假设为常量再进行计算。这就涉及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偏导数理论的应用。

在具体的经济学问题的研究中微分学、微分等知识理论运用的非常广泛,经济分析中经常用到求近似值的计算法,此时公式的推导就要用到微分理论。

在经济、金融等各个领域,数学的计算方法和理论思想都应用得非常广泛,能够分析和解决这些领域中的很多实际问题。而经济学要对复杂的经济现象进行分析,其中往往含有不同的影响因素,难以进行量化。经济数学中的很多理论和计算方法都能够在金融经济分析领域中被应用。因此经济数学也成了金融类院校金融类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学科。

总之,金融类院校往往普遍开设经济数学课程,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函数模型、极限理论、导数和微分方程对于分析和解决金融经济中的实际问题都有着极大的作用,经济数学与金融经济分析互相渗透和交叉,在未来必将融合的更加紧密。

参考文献:

经济量化分析篇8

关键词:边际分析边际效用作用

一、边际的含义

经济学中的边际指的是因变量随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的程度,即自变量变化一个单位,因变量会因此而改变的量。边际的概念植根于高等数学的一阶导数和偏导数的概念。在经济学中根据不同的经济函数,我们可求不同的边际。如边际成本、边际收入、边际效用、边际消费、边际储蓄等。

二、边际分析特点及对经济学发展的作用

边际分析是马歇尔二百多年前创立的,它告诉我们人们在作决策的时候,除了应用绝对量作决策参数外,更应该运用增量参数进行决策。这种方法有以下几个特点:1.边际分析是一种数量分析,尤其是变量分析,运用这一方法是研究数量的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这一方法的引入,使经济学从常量分析发展到变量分析。2.边际分析是最优分析。边际分析实质上是研究函数在边际点上的极值,要研究因变量在某一点递增、递减变动的规律,这种边际点的函数值就是极大值或极小值,边际点的自变量是作出判断并加以取舍的最佳点,据此可以作出最优决策,因此是研究最优化规律的方法。3.边际分析是现状分析。边际值是直接根据两个微增量的比求解的,是计算新增自变量所导致的因变量的变动量,这表明,边际分析是对新出现的情况进行分析,即属于现状分析。这显然不同于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总量分析和平均分析实际上是过去分析,是过去所有的量或过去所有的量的比。在现实社会中,由于各种因素经常变化,用过去的量或过去的平均值概括现状和推断今后的情况是不可靠的,而用边际分析则更有利于考察现状中新出现的某一情况所产生的的作用、所带来的后果。

边际分析法在1870年代提出后,首先用于对效用的分析,由此建立了理论基础——边际效用价值论。这一分析方法的运用可以说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的革命,具体说它的意义表现为:

1.边际分析的运用使西方经济学研究重心发生了转变。由原来带有一定“社会性、历史性”意义的政治经济学转为纯粹研究如何抉择把有限的稀缺资源分配给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的用途上,以有效利用。2.边际分析开创了经济学“数量化”的时代。边际分析本身是一种数量分析,在这个基础上,使各种数量工具线性代数、集合论、概率论、拓扑学、差分方程等,逐步渗入经济学,数量化分析已经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要特征。3.边际分析导致了微观经济学的形成。边际分析以个体经济活动为出发点,以需求、供给为重心,强调主观心理评价,导致了以“个量分析”为特征,以市场和价格机制为研究中心的微观经济学的诞生。微观经济学正是研究市场和价格机制如何解决三大基本经济问题,探索消费者如何得到最大满足,生产者如何得到最大利润,生产资源如何得到最优分配的规律。4.边际分析奠定了最优化理论的基础。在边际分析的基础上,西方经济学从理论上推出了所谓最优资源配置,最优收入分配,最大经济效率及整个社会达到最优的一系列条件和标准。5.边际分析使实证经济学得到重大发展。研究变量变动时,整个经济发生了什么变动,这为研究事物本来面目、回答经济现象“是什么”问题的实证经济学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从平均分析进入到边际分析,是经济学分析方法的一个重大发展和转折,意义十分重大它表明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迈出了重大一步。希克斯1946年的《价值与资本》与1947年萨缪尔逊的《经济分析基础》全面总结和发展了边际分析阶段的研究工作,使边际分析达到顶点,从而成为经济学史上的两部名著边际分析阶段,形成和发展了一大完整的微观经济活动行为理论,提出了一般经济均衡问题,建造了一般经济均衡的理论框架,创立了当今的消费者理论、生产者理论、垄断竟争理论及一般经济均衡理论的数学基础,因此边际革命的影响是深远的。 三、边际分析在经济分析中的两个简单应用

1.应用实例:最佳产量的确定

(1)不计税收下,最佳产量的确定

结论:利润在边际收入等于边际成本时的产量水平上达到极大值。此时的产量水平称为最佳产量水平。

例1某食用油生产厂的收人函数R()=6140-302(元),成本函数C()=102+60+1200(元),其中为每周产量(单位:吨),求最佳产量和每周预期利润。

解:由已知边际收入R‘()=6140-60,边际成本C’()=20+60,由上结论有:6140-60=20+60解得=76,即每周最优产量76为吨,预期利润为L(76)=R(76)-c(76)=219040元。

(2)赋产量税后,最佳产量的确定

例2:在例1的已知条件下,若每吨产量缴纳t元产量税,求最佳产量和每周预期利润。

解:由已知吨应缴纳元的税。则该厂利润为:L()=R()-C()-t

由前面结论可得最佳产量为边际利润为零时的产量。即由L’()=0,解得:。

这样产量税将影响最佳产量水平,当然对预期利润也有影响,且赋税越高,最佳产量水平越低。

2.应用实例——确定白酒储存期

例3假定有白酒100吨,现价8元公斤,多陈一年可增值2元/公斤,贮存费每年10000元,因贮存酒积压资金引起机会成本每年增加105p.r,(其中105为酒的贮量,p为当年白酒价格,r为利息率,且假定r=10%),那么这些酒须储存多久效益才最大呢

分析:假设须贮年才最佳,由已知可得如下函数关系;

(1)年增加的总收人函数R()=105×2=2×105(元)

(2)年增加的贮存总成本C()=10000+×105×10%[(105×8+2×105)/105]=90000+200002(元)

(3)年净增利润函数L()=R()-C()=2×105-(90000+200002)=110000-200002

此时边际收人R’()=2×105,边际成本C’(×)=90000+40000

因为当R’()=C’(×)时利润最大,所以有2×105=90000+40000,即=2.75(年)

由于驻点唯一,故只有当储存期为2.75年时,企业才能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其最大净增利润为151250元。

由上进一步表明边际分析这种以微积分为工具,以经济现象为内容的数学分析方法已深深融人到了经济学中,并成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经济量化分析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对其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为更好地发挥数学经济在金融经济中的作用,本文主要针对经济数学中的极限理论、函数模型、导数以及微分方程在金融经济中的应用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

经济数学;金融经济;应用市场

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现象的不断复杂化,使得市场经济竞争愈加激烈,如果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控制,则会对企业的生存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经济分析模式影响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走向,但原有的分析模式无法适应新的市场需求,需要更加严谨的分析模式替代原有的经济分析模式,对金融经济进行科学的分析促进金融经济的发展。数学经济具有一定的严谨性,对结构以及数量关系较为重视,符合当前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将经济数学应用在金融经济分析中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极限理论的应用

极限理论是数学理论的基础概念之一,在数学经济中应用较为广泛,不仅如此,它还被广泛地应用在金融管理、经济分析等方面。极限理论是对事物的衰竭以及增长规律进行体现,其中包含了人口增长、折旧价值、细胞繁殖等方面的内容。在进行经济分析的过程中,使用极限理论可以更加快速且准确的计算储蓄连续复利,提升金融经济分析的效率。

二、函数模型的应用

(一)供需关系的应用

在金融经济分析的过程中,离不开函数关系的应用,这是使用函数模型就可以快速、有效地解决问题。在对市场的供需关系进行分析时,需要对函数知识有充分的认识与掌握,在此基础上建立科学的函数关系,从而为金融经济分析提供帮助。在市场供求关系上,不同因素都可能会给市场发展带来影响,如消费者的价值取向、商品的市场价格等等。以市场价格为例,在建立函数模型时需要包含需求和供给两种元素。当价格上涨时,供给量呈上升趋势,由此可见其是增函数。反之,当价格上涨时,需求量逐渐呈下降趋势,则说明其是减函数。因此分析人员在对市场经济的供需问题进行分析时,可以根据价格的变化进行研究,最终达到供需双方都满意的效果,从而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的调节。

(二)成本与产量的应用

在研究产量与成本的关系时,需要使用成本函数进行分析。在保证生产技术与产品价格不变的情况下,产量与成本会产生一定的函数关系。在生产产品时,分析人员需要对销量与收入、成本与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明确,然后根据函数关系进行分析,这样让生产者盈利,而这又会涉及收益函数。研究人员在分析各类函数的过程中发现,将经济数学应用到金融经济当中,可以对目标进行高效率的分析,进而更好的处理经营者以及生产者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如此,高校在进行经济数学的讲解过程中,如果能够将金融经济融入其中,也会让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提升教学质量。

三、导数的应用

导数在经济学中应用也非常广泛,但在经济学中,导数还有一个概念,被称为边际概念。通常情况下,分析人员会将研究目标从一个常数量引入为变量,它不仅促进了经济学的发展,同时也成了经济学中的典型。在经济学中导数主要包含边际收益函数、边际利润函数、边际成本函数等内容。分析人员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根据导数的特征,对自变量中的变化分析因变量的发展走向,从而保证函数研究变化的客观性。对于成本函数,如果需要对其固定产量下的边际成本进行分析,需要计算出平均成本,然后进行对比,进而客观的分析出其变化的情况,确保生产产量的增加或者减少。如果平均成本小于边际成本,则需要减少商品的生产产量,如果平均成本大于边际成本,则需要增加商品的生产产量,确保生产者的经济效益。在分析函数的相对变化率时,可以利用经济分析的弹性特征。例如在需求量和商品价格的关系上,使用弹性特征,可以较为客观的得到一个价格值,如果商品的价格小于价格值,则说明需求减少率应小于价格提升率,反之亦然,这样可以在保证厂家获取效益的同时,使商品价格处于科学的范围之内。

四、微分方程的应用

微分方程是经济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经济学中的问题都需要微分方程的帮助才能更加有效的解决。在进行金融经济分析的过程中,常常会存在量与量的关系,这都可以利用函数的关系进行分析解决。而在遇到较为复杂的函数关系时,则需要利用微分方程进行分析解答。微分方程作为函数关系的一种,其包含了自变量、微分、未知函数等内容。分析人员在分析复杂的金融经济问题时,不能使用导数来准确地体现数量关系,所以需要使用微分方程将其直观地展现出来。但由于微分方程难度较高,内容复杂,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需要分析人员格外注意,避免信息的遗漏,从而保证微分方程能够充分发挥出其在金融经济中的作用,为金融经济的研究分析提供帮助。

五、结束语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金融经济选取更为适合的经济分析模式,经济数学作为一门科学且严谨的学科,可以对金融经济中的各种变量进行分析,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将抽象的问题具体化,使得金融经济分析变得更加简单,从而保证经济分析的准确性、客观性,为金融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促进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月梅.经济数学在金融经济分析中的应用浅析[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02:34-37.

[2]曾金红.浅析金融经济分析中经济数学的应用[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4:7-8.

经济量化分析篇10

关键词: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指标;内容;基本方法;改善途径

近年来,电力企业加快了自身改革的步伐,在电力企业管理工作中,经营决策在企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经济活动分析作为企业经营决策的重要依据,因此通过对电力企业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利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及时对电力企业经营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偏差进行纠正,以便于更好的实现对电力企业合法权益的维护,为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电力企业经济活动体系与指标

在电力日常经营活动中,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盈亏分析法、因素分析法和趋势分析法来进行经济活动分析,通常都是会在每月的月底来对本月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在具体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会涉及到安全部门、财务部门和调度部门。而且需要构建电力企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从而确保经济活动分析的顺利开展。

1、电力企业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在电力企业进行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过程中,通常都会采用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构建一套全面、复杂的指标体系,另一种是从企业自身条件出发,然后从多种指标中挑选适宜企业发展且具有代表性的几项指标来构建指标体系。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种指标体系结构具有庞大性和冗杂性,操作上具有一定的难度,但一旦该系统构建成功,则会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种指标体系操作性较强,而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企业的发展具有较好的契合性,而且实施起来难度不大,因此在实际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时多会选择第二种方法。

2、电力企业经济活动相关评价指标

生产安全指标,主要包括变电过程中发生的事故、配电过程中发生的事故、供电可靠率、电压合格率、一类责任障碍、电力设备运行健康状况等;营销指标,主要包括电力企业供电量、用电户用电量、线损所支出的资金、售点单价、用电户电费缴纳情况、电费余额等;财务指标,主要包括电力企业内部的利润、企业内的固定资产、企业可变动成本、企业员工福利费用、材料费、企业盈利能力等。生产指标,主要包括电力报装率、电力接电率、电网负荷率等;劳动生产率指标,主要包括企业中所有员工的劳动生产率等;多种经营指标,主要包括企业缴税金额、企业生产经营总产值、完成工资额等。

二、经济活动分析的组织形式和基本要求

1、经济活动分析的组织

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需要构建完善的网络系统,因此需要遵守统一领导及分级重审的原则,针对各部门分管的业务来进行有效的分析,并提供具体的分析材料。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需要在电力企业公司领导的领导下进行,电力企业经营部门来组织,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分工协作,通过成立经济活动分析小组,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明确。

2、经济活动分析的形式

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开展过程中,通常以两种形式进行,即书面分析和会议分析,而且需要建立健全经济活动分析制度,同时要对会议召开时间、参加人员及会议中要分析的内容进行明确,针对于经济活动分析中内容和侧重点的不同,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可能是全方位的分析,也可以是专题分析。

3、经济活动分析的基本要求

(1)领导重视

由于经济活动分析能够进一步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具有积极的作用,因此需要电力企业领导要对经济活动分析给予充分的重视,需要将经济活动分析作为常态化工作来抓,通过定期开展经济活动分析,而且企业领导来亲自对经济活动分析进行主持,抓好各项准备工作,对分析的进程进行控制,而且对分析时所形成的决议的执行情况要进行监督检查。

(2)持之以恒

要把资料的准备、分析报告的编写、会议决议的执行与检查等工作组织好,并落实岗位责任制。

(3)持续改进

任何一次经济活动分析的开展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和针对性,而且所分析的问题也在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这样参与经济活动分析的人员才能从中受到启发,从而进一步对企业经营管理进行改善,确保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电力企业进行经济活动分析的常见内容

1、对宏观层面上的经济环境进行分析,比如说国家政策、宏观调控以及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因素可能给电力企业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

2、电力企业总的经营状况的分析

3、电力营销方面的分析

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中,电力营销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且会对电力企业经济带来较大的影响。在电力营销分析中,主要是对企业售电量和用电单价等方面进行分析,负责电力管理的部门,需要根据电力企业的经营目标,全面对电力市场的变化及营销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对一定时间内电力企业营销状况进行掌握,从而更好的对市场的变化进行掌握,并针对企业经营的实际状况来对企业未来发展规划进行制定。

4、电力企业成本和费用分析

在对电力企业成本和费用进行分析时,主要以购电量、购电价格和固定成本等分析为主,通过对这些与成本和费用有关的内容进行具体的分析,从而为电力企业经济活动提供必要的依据,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

5、电力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

在电力企业生产资源利用率的分析中,其所包括的内容主要以安全生产情况分析、电网运行与设备情况分析等为主,通过对这些情况的分析,从而更好的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了解,从而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6、电力企业财务分析

在对电力企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财务也是对企业经济影响较大的部分。财务分析主要以企业成本及相关费用分析、企业财务与资产分析为主。在企业成本与相关费用分析过程中,可以通过对用电户购电价格分析、用电户购电量分析、企业供电固定成本分析等所显示出来的数据信息,对电力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全面的分析。而在企业财务与资产分析方面,主要包括企业盈利能力分析、企业资金流动情况分析、企业还债能力分析等。另外,在对企业财务状况进行分析过程中,还涉及到企业内部利润的变化情况。

四、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基本方法

在电力企业经营过程中,通过建立一定的经济指标,然后对电力企业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状况进行全面、彻底的研究和分析,及时找出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对策,以便于更好的提高电力企业生产经营效率,为电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时,通常采用的基本分析方法大致包括以下几种:1、因素分析法。对经济指标变动组成因素的分析,即单个因素的变化对总量的影响给予定量的描述。2、对比分析法。通过把有关指标进行对比来分析企业经济状况的分析方法。3、比率分析法。是把有关指标进行对比,用比率来反映指标之间的关系。包括相关指标比率分析法,如将资金指标同销售指标、利润指标进行对比,可求出资金周转率、资金利润率,以便更深入地提示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4、趋势分析法。是将一个企业连续几年的生产、销售、财务等技术经济指标进行比较,观察这些指标的变化情况,用以提示这些指标在分析期间增减变化的性质和趋势,判断生产经营成果的好坏和财务状况的优劣。5、敏感性分析方法。是指对分析对象因其相关因素指标变动而发生的变化进行衡量,从而为决策者权衡如何通过控制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使目标变量处于最有利的状态提供依据。6、成本、业务量、利润分析法。据成本、业务量、利润之间的相互关系,测算、分析三者之间变量关系的方法。这种方法在规划、预测和经济活动分析中得到广泛运用。7、盈亏平衡分析法。该分析法实质上是量、本、利分析的特例。即利润为零时,其他各因素间的关系。

五、改善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有效途径

1、改善分析方法

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时,由于其涉及内容较多,因此在具体分析过程中,需要坚持统一的规律及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对经济活动分析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有效的提高整个分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的科学性和合理解性。具体分析时需要遵循定期分析结合不定期分析,单项与综合分析相统一,事前和事后分析并存,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等原则,只有这样才,才能通过经济活动分析更好的掌握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对市场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以便于针对市场的变化情况来及时调整企业发展方案并制定相应的对策。

2、加强分析质量

为了能够更好的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质量,则需要充分把握所处的经营环境,通过收集大量资料,并对其进行归类,从而针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同时在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过程中,对于分析中重点和难点问题需要重点分析,并采取有效的措施来确保重点和难点问题分析的充分性。另外还需要重点分析主要经济指标,确保能够对经济运行规律更准确的进行掌握,从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

3、创新分析方法

电力企业需要进一步对经济活动分析方法进行创新,从而有效的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的活力,以便于更好的确保实现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目标。

六、结束语

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电力企业面临的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就需要进一步强化对企业内部和外部经济活动的分析,从而找出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采切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加以解决。而且通过分析中得到的数据,能够更好的对企业发展状况进行掌握,更好的推动电力企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付淑洁,周健,曾鸣.电力市场环境下电力企业经济活动分析及综合计划管理[J].电力技术经济,2013,8(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