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基础课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3:58:39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课;中职学校;课堂教学;学习兴趣;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2-0190-02

计算机在当今社会占据重要的地位,它正逐步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正如纸和笔,离开笔,纸则毫无生机。倘若离开计算机,各行各业则有如被当头重击,举步维艰。在中职学校,作为各专业必修课的计算机基础课,更显示出其尤为重要的学科地位。计算机应用能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搞好计算机基础课的教学,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但长期以来,中职学校学生的素质参差不齐,给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造成了很大的困绕。因此,提升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质量,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已成为中职学校刻不容缓的任务。为了保证我校的计算机基础教学紧跟时代的发展,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下面谈一谈我对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的看法。

一、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面临的问题

(一)学生的文化素质参差不齐

近年来,尽管国家重视职业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但职业教育的地位并没有因此而确立。社会上仍旧普遍认为,初中毕业升高中,考人大学是成才之路,而进入职业学校完全是没有考入普通高中的“迫不得已”。因而,中职学校现在面临生源的文化素质较差,并且严重参差不齐。部分学生在中小学的学业都没能认真完成,有的学生甚至连键盘和鼠标都不会用,使得计算机基础课的学生基础严重参差不齐,阻碍了课堂教学的正常进行。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因材施教,既让已经具备一定基础的学生不乏发展拓展的空间,不断增强学习兴趣,又能激发基础薄弱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成为当前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缺乏学习兴趣和自制力

多数学生在以往的九年义务教育中,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在中职学校仍旧延续以往的学习态度,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只想混一张毕业文凭。这种“混日子”的学习状态导致课堂教学很难顺利进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究,是中职学校课堂教学的重要研究方向。此外,还要增强学生的学习自制力,否则,兴趣动力难于长期坚持。

(三)教学模式的改革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使得学习成果的检测都要通过理论考试来验证。按教材先讲授大量的计算机基础理论知识,会给学生造成计算机很难学,抽象的误觉,容易打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磨灭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厌学。因此,我们不能单单一味要求学生改变学习态度,更应该首先改变我们自身的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模式

综上,面临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的现状,要提高中职学校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质量,必须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

(一)理论与实际完美结合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的理论教学都是在教室进行的,尽管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精心制作图文并茂的课件丰富理论知识,可学生对于枯燥的计算机硬件理论还是觉得犹如天书,提不起兴趣。记得有一次我在课堂上正津津乐道地拿一台演示机讲授计算机硬件知识,一个学生竞问我:“老师,什么时候上机呀?”顿时,全班响应。我才恍然大悟,自认为借助计算机,已成功地演示硬件的组装并讲授其功能,还是让学生兴趣不浓厚,并且听完就忘。我尝试着改变了教学方法。计算机基础的前几堂课都要讲授理论知识,我则在第一次课就把学生带人了机房,学生立刻提起精神。首先让学生开机,过程中让大家仔细观察机房的设备,导出硬件由哪些设备组成,并简介其功能。让学生打开桌面上的软件,同时讲授常用的软件归属哪类。学生再不是死气沉沉地听我讲,而是参与其中,并主动提出一些感兴趣的问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既讲授出了知识点,又增强了学生对计算机的浓厚兴趣。据此,我深刻意识到,既然是计算机课,就让我们的学生充分地与计算机亲密接触吧,做到在用中学,在学中用。

(二)浓缩知识点 计算机基础课主要讲授了几大常用软件的使用,windows、word、excel、powcrpoin工等。对于每种软件,知识点都比较繁杂,教师可以把一类知识点归类并串联到一起,这要求教师必须精读教材,精通知识点。比如,讲windows操作系统,直接归纳为七大操作:选定、新建、删除、拷贝、移动、重命名文件和更改文件屙性。一次实际操作课就可以让学生完全掌握其精髓,并且让学生觉得计算机操作其实很简单,既轻松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又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增强其自信心。

(三)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1.任务驱动法。

所谓“任务驱动法”就是在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内容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的学习。在实施这一教学方法时,要做好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两方面的设计。爱因斯坦说,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像力。任务的选择要能吸引学生的兴趣,最好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学有所用。比如:在word2003的图文混排中,给学生一些素材,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份班级板报。课堂上,学生的学习热情高涨,每个学生都利用已有素材,力求与众不同,各具特色,并在设计探索中,既复习了已学知识点,又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每个学生的基础不同,思维方式不同,决定他们的完成任务结果不同。社会上不同行业不同岗位在不同情况下也需要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办事风格的人。这也应是我们职业教育所不断追求的目标。

2.案例教学法

在计算机基础课的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通过设置具体案例,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积极思考、主动探索,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案例的选择很重要,案例题材来源非常广泛,最好采用跟学生专业相关就业岗位的题材,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样的案例让学生兴趣浓厚又容易接受,这要求教师必须具备丰富的知识储备。在设计案例时,突出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学生参与程度,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和帮助,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的思想贯穿始终。学生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知识,鼓励学生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开阔思维、创新与实践的空间。通过跟实际专业相关联的案例探究,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不仅掌握了操作知识点,又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一帮一学习机制的贯穿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2

我国计算机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知识、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特点是比其他学科的内容更新快、实践性强,但是在教学中要有一定的硬件进行支持,而相关的教师也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与熟练的操作技能;目的是为国家培养应用型人才;作用是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以及操作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毕业后就可以立即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进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

二、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面临的形势

据相关的调查显示,大多数的学生在入学前对计算机的使用只限于初步的应用,而与我国高职院校计算机的教学目标相差甚远,尽管在计算机教学的普及下,我国各地的中小学也已经开始加入计算机课程,但是仍没有显著的效果,究其原因可分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教学方法不当,大多数的教师仍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即教师“满堂灌”,学生被动听,最终只能是事倍功半。

二是学生的学习方法不当,对有兴趣的课程就学,没兴趣的课就不学,长此以往,不但会降低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是教学条件有限,教学设备少,学生人数多,致使学生在上机时无法得到有效的练习。

三、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的目标

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的改革目标应以培养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素质为中心,因此,高职院校的计算机课堂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作用,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并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要重点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使学生可以在新的教学模式下总结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此成为认知的主体。

四、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

1.改变教学模式

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已经成为当下的一种潮流,高职院校可以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在计算机基础课堂上融入探究性的教学方法。学生要在教师的引领下主动获得知识,并且可以运用自身的理论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学习问题,重点的教学内容就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与创新精神。具体操作方法有以下三点:一是利用媒体完善课堂教学,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能够熟练掌握基础操作;二是根据不同的专业设计不同的教学目标,还要对w生的兴趣、就业前景进行深入的分析,确保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三是加强教师队伍的专业素质,只有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才能提高计算机课堂的教学效果。

2.完善改革的操作方式

在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教学改革的实践探索中,完善改革的操作方式共有三种:一是实现任务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在教学时注意问题的引入方式,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二是实现情境教学模式,教师可以在计算机课堂上融入一些图画、声音等,进而全面调动学生的五官,以此使学生在视听中形成强烈的探究欲;三是积极交流或探讨,实现协作学习,学生可以在共同探讨中加深理论知识的印象,并形成一种创造性学习思维与批判性学习思维,教师可以对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正确的指导,以此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随着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的不断完善,对计算机基础课堂进行改革已经是必然趋势。在现阶段的高职计算机基础课堂中,教师不仅要掌握计算机教学的有效方法,还要学习计算机教学的新观念,进行全面的推广,进而促进我国的教学事业。

参考文献:

[1]孙彬.高职《计算机基础》课程课堂教学有效性提升路径探究[J].科技创新导报,2016(26):133-134.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3

关键词:优化教学导入教学方法

一、引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必修课,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具有操作和使用计算机的基本技能,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然而,如何在该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挖掘学生的学习动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我们教师探索的课题。本人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以下几点心得体会,与大家交流。

二、中职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学科特点

1.基础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是计算机的入门课,又是计算机的基础课。这门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学会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为进一步学习计算机学科的其他课程建立良好的基础。

2.综合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既是一门基础课,也是综合性很强的一门课程。它融合了计算机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word、excel、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等多方面的内容。

3.实用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另一个突出的特点是它的实用性。学生通过对办公软件的学习,可以在今后的工作学习中,熟练应对一些文档的编排处理;而对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的学习,又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ie浏览器及电子邮件的使用,满足和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

二、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1.精心设计新课导入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的兴趣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设计的导入内容,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主要采用以下几种导入方法进行课堂教学。

(1)问题式

带着问题去学习,能使学生学习目标明确,有的放矢。课堂教学应从问题开始,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疑惑学习新课内容,在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讨论中解决问题,从而达到掌握知识的目的。例如:在讲授“word2000基本操作”这一内容时,教师在演示或示范操作中设疑提问,教师先把“关闭应用程序的方法有几种”这一问题清楚地提出来,然后,组织学生展开争论,举例子、做实验,引导学生对实验操作进行细致的观察和分析。

(2)演示式

演示式的导入也就是通过可见的演示导入课堂内容,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例如,在学习“word图文混排”这一课时,先通过电脑演示一些电子小报作品,当学生边欣赏边揣摩时,教师趁机插入:“同学们,这些作品都是通过word制作出来的。其实很容易,我们只要通过今天的学习,就可自己动手做出更美的作品来。”学生的学习激情与兴趣一下子就被提高了。

(3)任务式

教师在课前设计出科学、切实可行的“任务”,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用演示式导入法学习完“word图文混排”后,教师可以布置任务,让学生自行设计一张贺卡,注意文字与图片的合理安排,并且将优秀作品打印出来,并在全班展示。教师以任务引路,学生边学边练,完成自主学习任务,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对比式

将以前学过的知识同即将要学习的知识放在一起进行对比,突出新授内容的优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进行“excel图表的建立与编辑”教学时,笔者将相同数据信息分别用文字、表格、图表三种形式展示放在一起,让学生比较,先展示文字形式信息,指出缺点后转换到表格形式的信息,最后再展示出图表形式的信息,让学生通过这三种形式的对比,强烈感受到图表形式的优点:形象、清晰、一目了然。从而引出学习图表的目的和好处,明确学习目的。

所以说,好的导入是课堂教学成功的一半。

2.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采取多种手段,提高学习热情,巩固课堂知识。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过程中,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采取多种有效手段,巩固课堂知识。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

(1)讲练结合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门重在操作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有些内容讲得越多学生越糊涂,讲了一节课不如操作10分钟。所以,在许多需要操作的课程中,教师应注重讲练结合。讲完一个或几个知识点后再出几道题让学生练习操作,加深学生的印象,最后巩固练习。

(2)任务驱动

任务驱动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从繁多的教学内容中“抽丝剥茧”形成精彩的案例,引起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欲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充分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不仅让学生亲身感受认知的过程,而且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意志。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首先想如何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将会遇到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调动了学生主动求知的欲望,学生为了完成任务,会不断探索、创新,互相交流、互相合作,这样既完成了学习任务,又在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团结协作精神。

(3)运用多媒体课件巩固知识

这种手段主要是针对一些理论知识性强的课程。这一类课程的内容主要是一些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比如《计算机系统组成》,如果采取一般的讲解法比较单调,学生容易分心。但可以将相关内容做成课件,以交互的练习形式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比如在讲授常见的输入输出设备时,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常用设备的小图片,做成匹配题,让学生通过移动对象进行配对,这样既生动活泼又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学习兴趣。

3.提高计算机教师素质。

计算机教师队伍不仅决定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更重要的是决定着计算机应用基础教育的进程。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师在努力提高自己计算机应用基础业务水平的同时,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把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学、心理学知识灵活运用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培养学生对问题主动探索、独立思考、亲自动手的积极态度,不断探求,不断总结我们的教学,达到不断提高中职学校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教学质量的目的。

总之,课堂教学是学好每一门课程的主渠道,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多渠道、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不断探索、研究,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适当地运用到每一节课中,并不断总结好的模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学生每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都能有所收获。

参考文献

[1]邵鹏飞.计算机应用基础教程.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2.

[2]孙秀青.如何优化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教学交流・理论版.2009.11.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4

目前在机房上理论课的时候仍然是以教师讲授或演示为主。在90分钟课堂里,学生守着计算机却在听老师滔滔不绝讲理论,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注入式”的教学方法,单调、呆板,导致学生听课兴趣差。即使在实验课上由于距离理论课间隔了几天,老师还需要占用一定时间带领学生回顾件woRD的“基础知识+项目”教学方案如图1所示。几天前讲过的理论知识点,使得学生动手实践的时间减少了。还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面向全校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新生,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文理科混杂,学生接受能力、理解能力差距很大,在课堂上需要找到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解决学生的差距。综上所述,寻找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弱化原有知识的层次区别,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学生和教师教学相长、有一个和谐的教与学的过程。

2“基础知识+项目”方案的实施

项目教学的内涵是强调学生为了完成某个项目,在真实情境中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

(1)课堂内容以“基础知识+项目”的形式组织教学。首先打破传统的上课内容结构,重新组合课堂内容,将课程内容设计为某一个或几个项目,每个项目再细化为若干个专题。然后把知识点贯穿到每个专题中。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共同完成一个个具体的项目或专题,难易程度要适中还要全面,要实用还要有趣味。让学生体会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变抽象的理论为生动的实际操作,可以极大地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应用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下面举例来说明“基础知识+项目”教学方案,“文字处理软件word”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重要内容,我们将“文字处理软件word”设计为一个项目,再将其细化为四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具体的知识点。把学生毕业时必须写的毕业论文设计为专题3:毕业论文排版。毕业论文属于长文档,编写完论文后,需要为其排版。如何把长文档制作得简单直接,能很直观地显示长文档的目录和所包含的内容,给出章节所对应的页数等等,学生通过这个专题的学习制作,掌握文档的编辑、排版技术、文档管理、页面设置、表格处理等基本知识点。文字处理软在课堂中以项目驱动任务,师生互动,兴趣盎然,在研究、探讨、动手制作的过程中,将“教与学”融为一体,课堂上以学生为中心,以项目为中心,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中心,通过“基础知识+项目”教学,学生不仅对理论知识有更深刻的理解与掌握,认知能力和完成实际项目的能力得到提高,而且能够表现出更好的交流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日后具备胜任各自岗位的工程能力和综合素质奠定基础。

(2)课堂时间安排“基础知识+项目”在课堂时间安排上应有所体现。在不改变授课计划规定的理论课学时和上机实验学时的基础上,将理论课的学时分割为几个小段时间,穿插在实验课中,用于每个项目或专题的知识点的介绍,这样避免90分钟满堂灌输理论知识。学生在听完知识点的介绍之后,马上可以动手操作。在制作、设计专题的过程中学生边学、边做、边发现问题、边解决问题,还解决了学生水平参差不齐的问题。例如,项目1文字处理软件word,理论课2学时,上机实验课8学时,共10学时(五次课)。将理论知识点穿插到五次课中,每次课的理论介绍约占时18分钟左右,首先导入专题,讲解与专题相关的知识点,教师可以演示专题的产品,让学生对实验内容有感性认识。然后剩下的时间学生进行项目或专题制作。

3结语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5

信息时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对国内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文章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分析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方式,以此促进翻转课堂在当代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摘要:信息时代,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将对国内教学改革产生一定的影响。翻转课堂要求学生课下自主学习内容,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文章以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为例,分析翻转课堂的教学设计方式,以此促进翻转课堂在当代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1学习资源准备

1.1微视频资源

“微课”是以微视频为主要载体的学习资源包,“微课”的核心内容是精心录制、制作的课堂教学视频(学生可以反复观看学习),同时还应包含与该教学主题相关文字素材、图片素材、ppt课件(知识点的汇总以及案例操作的提示)、学习任务单(任务的要求)等辅教学资源。“微课”的主要特点:教学时间短,教学内容少而精,资源容量较小。因此,非常灵活方便地将其下载保存到终端设备上实现移动学习。

1.2学习任务单和辅助学习资源

除了视频资源外,本课程依据学习者需求、学习内容还设计了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学习任务单和辅助学习资源。学习任务单的主要作用是帮助学生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资源(学习资源以文件夹的形式存储),明确自己怎么去学,学什么,学了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学习任务单主要包含主题的学习要求,学习方法,课后巩固案例,课堂案例等,主题知识资源主要通过ppt课件、文本、图形、声音等多媒体形式展示教材内容,主题案例资源主要收集和制作与课题相关的各种课件、文本、图形、声音、视频、课堂案例等资源,为了便于知识的巩固和开拓视野,学习能力较好或感兴趣的学生可以利用拓展资源继续更深入的学习。

2学习过程设计

根据对职业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分析,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理念,经过对翻转课堂内涵、模式、案例等的研究,整个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前自主学习、课中成果展示、交流合作与评价、课后巩固拓展四个阶段,教师在每个阶段扮演多种角色去引导、帮助、监督学生完成学习任务。

2.1课前准备

教师在学习者、学习需求和学习内容的分析基础上,确定教学目标,根据案例中包含的知识细化为相对较小、较完整且相互关联的知识点录制成视频资源、设计出学习任务和相关学习资源共享到微信群、QQ共享群、微博等网络共享平台。

2.2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学习是翻转课堂的关键环节,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设计了以下四个子环节:一是明确学习任务环节:教师学习任务到QQ群或微信里,学习者了解学习内容,明确学习任务。二是自主学习环节:借鉴自学资源,根据学习任务,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三是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完成自主学习后,根据小组成员的反映的学习难点,通过QQ群或微信群进行合作学习,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内成员相互交流沟通,共同解决自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小组内先通过交流与讨论,小组长同时负责定期督促与检查小组成员的任务完成情况。最后,每个小组将各个成员的疑难问题汇总。四是师生互动:在任务完成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则可以通过组内讨论解决,也可以通过网络向其他同伴或教师求助。教师则需要对学习者自学过程中的疑惑与问题进行及时解答。

2.3课后巩固拓展

学习的过程不仅存在于课堂,还应持续于课外。①知识的补救。收集并整理学生的作品,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及作品点评,这些资源可以长期保存,并将这些资源分享给学生,如果课下还想继续学习的学生可以利用拓展资源进行更深入的学习,形成一种持续性学习。②对整堂课的评价。评价的科学合理才能使学生学习的相关环节得到真实可靠的数据,从而提升在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如何更好的应用翻转课堂的教学效果。

3学习评价设计

评价方案的设计是对整个课堂教学评价的实施规划。目前职业学校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上,主要还是以传统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中期成绩+期末成绩为主,传统的考核评价模式单一落后,所以传统的考核方式并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适应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的需要,老师应该更加看重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此过程中的表现而不是注重最终的成绩和结果,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主要以学生自主学习完成情况、课堂交互、合作表现情况以及最终对计算机实践操作的掌握情况作为参照。

3.1小组合作评价

(1)自评:学习者的自评要客观公正,自评内容包括掌握知识的程度、任务完成情况、小组合作情况、课堂出勤情况等。(2)互评:为了学习者更好的参与小组活动中,提高小组合作精神,在进行互评时一定要客观公正,评价的内容包括学习者从对小组做出的贡献、小组活动参与情况及和小组其他成员讨论问题情况等。(3)教师评价:为了尽可能做到公平公正,教师需多注意观察学习者的表现,通过学习者提交作品情况、小组合作情况以及课前自主学习情况等多方面对学习者做出客观、综合的评价。

3.2课堂参与表现评价

课堂参与表现评价包括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课前自主学习、学习者出勤情况、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评价。最终学习者的课堂参与表现评价主要由教师通过记录每个学生的考勤次数,观察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积极性的表现情况和学生完成作业情况构成。

3.3技能抽考和期末测试

根据成都市职业学校技能抽考大纲要求,技能抽考采用的测试方式纯实践考试。结合职业学校的特点,为了综合考察本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实际动手能力的掌握情况,期末考试采用的测试方式以实践为主。

参考文献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6

关键词:慕课;“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

1慕课简介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等教育界兴起了“慕课”,即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openonlineCourses,mooC),最早2012年在美国发起,迅速发展到世界多个国家,慕课拥有大量的优质课程资源,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知识分享。慕课翻转课堂是运用现代技术将传统课堂知识传播顺序进行颠倒,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对提高教学效果具有积极作用,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1]。

2“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问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近几年使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出现新的问题。“计算机基础”是高校公共基础课程,目前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学模式单一,理论课与实践课缺乏衔接等。“计算机基础”是重要的技能性课程,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辅相成。为提高教学效率,教师通常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但很多教师使用多媒体教学仅改变以往的教学形式,将教学内容通过ppt展现,未改变传统教学模式的实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仍处于被动听课状态,难以发挥其主动性,师生交流沟通较少。将教学内容利用电子信息技术教学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学生难以完全掌握,实践中往往不知道如何操作。“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包括基础知识、办公自动化等,教学内容知识点多、课时有限,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通常重点讲解难点内容,有些内容无法细致深入讲解,知识内容独立性强,学生难以快速掌握[2]。目前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中小学普及计算机基础教育,学生进入高校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甚至有些学生能熟练操作计算机。但高校招生面向全国,学生入学时计算机应用能力差异较大,在高考制度下,部分中学大量压缩计算机课时,导致高中毕业生计算机基础差异较大。

3“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设计

高校学生课余时间较为充足,学生有较多的课外时间自主学习,有利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大学生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中学阶段学生学习掌握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为实施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奠定了基础。目前高校网络设施基础建设较为完善,学生的智能手机基本普及,能支持学生随时进行网上学习。但高校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学习自觉性等方面存在不足,在实施翻转课堂教学中应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设计。“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校的公共基础课,教学目标是将“计算机基础”课程建设为学生喜欢的实用课程,符合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课程中一些知识点较为简单,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视频自主学习掌握。课程内容包括很多模块,如word,ppt等,每个模块知识点不同,课程操作性较强,学生可以通过课前视频自主学习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操作练习[3]。翻转课堂教学中课前知识传播非常重要,主要由教师录制课程相关视频文件供学生观看学习。应用慕课平台使学生通过手机上网观看视频,完成必要知识点的课前学习。教师随时查看学生的课前学习情况,通过网络平台与学生相互交流,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指导。经过课前视频学习后,学生对课堂知识有了一定的基础。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以往课堂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课,很少有时间练习计算机技术操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缩短讲授时间,通过慕课平台总结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遇到的普遍问题进行讲解,留下大量的时间供学生操作练习,“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大量的操作练习才能掌握技术知识,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较少进行课前预习。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讲解课程内容,学生进行练习的时间不足,课后学生练习没有电脑等设备无法完成上机操作,“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大量的练习才能掌握基础技术,学生缺少足够的练习无法达到教学目标。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课后上机操作练习转移到课堂完成,教师对学生学习遇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有效提升教学效果。课后主要进行学习反思,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4基于慕课的计算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

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可以实现包括学习进度管理、在线交流答疑等全面的教学过程,翻转课堂实践表明,不能将其作为简单的网络视频自学,课堂教学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课外线上学习需要教师的帮助,需要有支持翻转课堂的教学平台。基于慕课的特点,选择慕课平台进行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慕课在线教育平台操作权限分为管理员与师生,学校管理员账号下可以创建教师的信息,需要按固定格式导入学生信息,管理员账号下主要操作有用户管理、内容管理、课程管理等[4]。教师先创建课程信息,包括课程图片、课程片花等,课程内容信息可以加入知识点讲解,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模式可以进行章节进阶设置,要求学生学习时长达到一定进度才能进入下一章节,为每章节设置测试题考察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教学组织按照慕课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展开,教学评价采用慕课在线自动评价方式,为课程设置五章的翻转课堂教学活动。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教师的教学活动与传统教学不同,主要包括重新进行教学设计、课堂教学与学生慕课平台自学进度分析,主要的部分是教学视频制作,将知识点分为计算机理论知识、ppt操作、word操作等章节,操作题知识点以案例为主,每章内容包括不同的讲座视频,每个讲座视频3~5min。学生通过学号登录进入平台,操作方式分为网页版与客户端版,网页版登录账户后选择“我的课程”进行学习,可以查看学习状态、笔记等信息。为方便学生进行移动在线学习,平台设置移动客户端,学生通过扫描二维码登录账号,实现与网络平台相同的功能,方便学生进行手机移动学习完成课程内容。学生选择相应的内容学习,平台记录学生的学习情况方便学生下次登录继续上次学习。学生可以在平台上发表提问,看到其他学生的提问,并进行相互讨论。课程教学组织按照慕课自主学习与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模式开展,课程评价采用慕课在线自动评价方式,教师登录平台后可以查看学生的自学状态,包括学生的学习时长、作业完成情况等,教师通过查看学生的学习情况数据能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状态。目前慕课在线测评主要是选择题、填空题等题型,可以评价语言知识性内容,但无法满足应用技能的考察,慕课平台教学只能作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辅助手段,需要教师进行课堂应用技能评价[5]。

5“计算机基础”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反思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7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计算机作为一种基本的信息查询、交流工具,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学习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正因为如此,在技工学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也成为中技生必须学习的一门基础课,计算机操作能力也是技校学生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能力。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好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除了计算机老师的精心的演示讲解之外,还应注重学生的亲自操作练习。因此,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水平,合理地安排“教”与“学”,从而能够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进一步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教学质量。

 

一、充足的课前准备

 

上计算机课前,教师先要了解清楚所带班级及本班学生对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是否浓厚、课堂纪律如何等等。

 

计算机基础课老师必须首先掌握好基本情况,然后再因材施教,准备好上课的内容,由简到难安排教学过程:认真分析弄清学生将会在哪里容易出错、如何解决,然后提前设计好教学的重点、难点,妥善分配好学生独自练习的时间、老师巡回指导及检查作业的时间和老师集中释疑的时间,最后还要给学生一部分时间消化难点。做好了这一步,老师才能胸有成竹地走入计算机实训室。

 

二、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

 

以往的计算机课存在这样的情况:老师在不停地认真地讲授、演示操作,学生一直在听,但是等练习的时候,学生拿着鼠标在桌面上左点右点,不知该做些什么。上完一节课后,学生本人都不知道自己究竟做了些什么,又学会了些什么。

 

为了改善这一情况,笔者仔细观察、研究,发现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太多、太杂,学生反而容易糊涂,并且如果老师没有非常明确地布置任务的话,他们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因此,每一堂课,老师对知识点的讲解应分层次,逐一讲解,即老师讲授演示完一个操作,就给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消化吸收。另外,老师还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练习任务,逐步引导学生自主练习。

 

但是有时布置了任务后,上完课后,仍有学生提出疑问:“都不知今天学了些什么,感觉什么都不会”。因此,为了上好每一堂计算机课,老师必须要给学生提供一个紧张有序的学习氛围。

 

首先明确学习任务,让学生知道上课要做些什么,要掌握哪些内容和操作,这样才容易提起学生的学习劲头。

 

其次要耐心地巡回指导。为了避免有的学生上课偷懒,不练习,或是有的学生遇到难题卡住,所以老师,应不停地巡视课堂,为每一位学生耐心地答疑,同时提醒不练习或练习不认真的学生。

 

再次要给学生及时中肯的评价。在每一位学生做完练习后,老师都应给每一位学生检查、打分,肯定学生自己的练习成果,对成绩高的学生多鼓励,耐心帮助成绩差的学生分析原因,教他们改正,这样学生每上完一堂课,都会对自己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有一个明确的认识。

 

最后总结,让学生自查、自改。下课前,老师应把当堂课中所出现的难点,用多媒体教学软件,为大家集体讲解一遍,以加深学生的课堂印象,为接受慢的学生创造一个复习的好机会,让大家在自查中,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留一点时间给学生改正错漏。

 

三、科学的教学方法

 

对于任何一个老师,上一堂课容易,但要上好那就不是那么简单了,而且要组织好一堂课,更加离不开好的教学方法。

 

一是任务驱动法。即每堂课都要有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这样学生就有了学习目标,以任务为主线,引导学生学习基本的操作。同时也是教会学生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二是讲授演示法,它是教学的基本方法。三是巡回指导法。很多实习指导老师都习惯用这种方法,它也是实训课基本的教学方法。四是“小老师”指导法。有时带的班人数过多,一时间需要答疑人数较多,但老师又要检查学生的作业,所以在分身乏术的情况下,笔者大胆起用了“小老师”,也就是找几个品学兼优的学生做助手,帮着笔者检查作业,同时还可以帮其他学生答疑。用了这个方法后,老师可以有更多时间集中辅导那些性格内向、学习接受能力差的学生。

 

总之,不论是理论老师还是实习老师都应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主,为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而努力。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8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

在信息化时代,计算机教学已经成为中职教育不容忽视的组成部分。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公共课。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越来越成为一种最基本的生存能力,它已成为人们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的一种技能,是人们获取新知识、应用新技术的手段。对于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来说,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是学生进入计算机领域的一个入口,它可以培养学生适应信息化社会要求,使学生在毕业后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因此,这门课程在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为学生日后在计算机发展道路上的探索奠定坚实的专业基础。

1.中等职业学校计算机教学面临的问题

(1)新生入学水平参差不齐。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中考分数较低,学习习惯较差和自主性不强的孩子,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掌握水平差别很大。有的学生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操作系统和上网以及收发邮件,而有的学生甚至没有摸过计算机,这主要是由于我国中学计算机及信息科学的普及极不平衡。他们中绝大多数都是在初中时因为文化课差而成为不被关爱的或经常被批评的学生,由于学习的压力与对成绩的不满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但学习依然是他们生活的重心,他们依然渴望被关爱,依然渴望获取成功。我们认为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学习上必须正视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的才能都得到充分的发展。

(2)教师过多的注重课堂教学,而忽视上机操作。为学计算机而学计算机,都会导致教学效果不佳。有的学生课堂听课很认真,上机时间也能完成各项实验任务,但是遇到实际问题仍然解决不了。而有的学生则因为要用计算机完成某项任务,于是便很快地掌握了相关的操作技巧。此外,长时间上计算机基础理论课会让学生感觉到单调乏味,接触不到真实的操作会使其产生抽象的感觉。

(3)学校没有足够的重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由于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到各个学科领域,计算机应用基础对于各类专业的学生来说更是计算机的入门课程,计算机应用基础强调了计算机基本技能训练和新技术的使用,强调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如熟练的键盘汉字输入和文字处理能力、数据处理能力、获取信息能力、发送和信息能力等。掌握计算机应用基础的熟练程度,即应用能力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因此,应把计算机基础作为中等职业学校学习的一门重要课程,并且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

(4)教师的更新不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日新月异,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内容的更新速度越来越快,从最初的DoS系统到现在的windowsXp、windows7,涉及的应用软件知识也越来越多,而以前被称为“基础”的那些知识,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已经变得不再是基础。随着新的理论和技术不断涌现,教师应不断学习,不断更新知识,学习课程体系中所要求的教学内容,从而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

2.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堂教学改革思路和方法探讨

(1)如何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去组织教学。学生作为知识的接受者,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取决与他们原本已经拥有的知识量,在这样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接纳新的知识,如果教师不考虑学生当前所拥有的知识储备量,即使把课上得再漂亮,学生也接受不了,这样的课程只会打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到最后只会让老师和学生都一无收获。因此,教师在备课时应多想一下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学生的立场上,把学生的知识水平考虑在其中,准备一堂简单而精彩的课程,让学生听完后有收获,那么你的教学目的就达到了。

(2)如何组织课堂教学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一门操作能力极强的课程,计算机学习环境的搭建是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各项环节中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很多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人士提出,鉴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效果不佳,应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注重引导学生的兴趣,并采用多媒体手段教学,等等。这些都是必要的,但实际的情况是,绝大多数的学生对计算机都有浓厚的兴趣,但是苦于上机的机会太少,或者上机后不知道干什么。前者是由于计算机教学的硬件环境不健全,后者却是由于计算机教学的软件环境不健全。因此,在硬件方面不足条件下,应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软件方面,例如学校机房硬件配置不是很高,不能达到多媒体教学,我们就在软件方面下功夫,在机房安装了优网科技的极域电子教室V4.0版,安装教师端和学生端,教师上课通过它进行演示,来达到多媒体教学效果,教师操作直观、形象,使学生产生学习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兴趣,增强了自信心,从而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计算机学习环境。

(3)实施分组教学,提高学习成绩。由于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这给老师上课带来一定的困难,这门课等级考试,所以要求老师教学中要兼顾差生。建议在新生入学时进行计算机应用基础水平考试,以便教师掌握学生情况,因材施教。在讲课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把他们分组,水平比较高的学生担任组长,利用课余时间辅导差的学生,让他们尽快的赶上来,一个也不掉队,平时鼓励学生多上机,更多地注重课外的学习。

(4)提高学生自学为主的学习模式。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上课时只传授课程的基本概念和经常用到的一些操作,以及遇到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仅仅起到引导的作用,应把大量的时间留给学生自己去学习、思考、体会,培养学生在使用计算机的过程中遇到问题,能够自己通过该软件的帮助系统来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用不多的时间演示令学生感兴趣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自己摸索、学习使用这个软件,从而完成实例。

(5)及时更新教学内容,紧跟计算机发展的步伐。及时更新教学内容,指的是追赶那些已经在社会经济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或者很有潜力、即将在社会各层面得到广泛应用的新的信息技术,对新内容的讲解应该随时间的推移和计算机知识的普及程度而不断加深。例如,介绍一些硬件知识,应该领学生参观电脑城,了解一下硬件的最新配置,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这些新的内容介绍,才能使学生从技术角度认识到高性能的CpU,其性能高在何处。教学方式必须采用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新型教学方式。具有现代教育特色的新型教学方式是指:按照教学大纲的规定,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信息进行综合处理和控制,并根据教学需要进行有序组合,随机再现,来表达教学内容。

(6)增加实践性教学,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差的主要原因是上机实践的时间太少,而且学生不重视上机练习。计算机专业是实践能力要求很强的一个专业,针对以往学生的情况,在现在的教学中我们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尤其是一些应用软件,我们基本上都能安排每个学生每周每门课程平均上机时间数不少于2课时。在课时安排方面,实践课时与理论授课课时比为5∶5或6∶4。实践的考核成绩同样不低于课程总成绩的50%。

今天,教育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也面临着发展和创新的机遇。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知识面广,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研究和探索,需要我们不断创新,逐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适合当前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王春秀,刘福来.计算机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探析江西教育科研,2007(1)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9

1.1教学方式有些单一。目前在诸多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教师使用的教学方式有些单一,缺少创新的特征。因为师资以及教学设施资源较为匮乏,导致部分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只能以理论基础知识为主开展教学活动[1]。即使运用新颖的教学方式,也就是项目教学法,不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参与程度。1.2教学主体没有充分展现。不管是最近几年教育领域中的教学改革计划,还是与素质教育为方针的教学改革计划,都提倡学生在课堂中占有的主体地位。但是在目前大多数的高职院校中,教师开展的计算机基础课堂中并没有充分的展现教学主体,学生往往处在被动状态接受计算机课程知识,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此外,教师在课堂上缺少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机会,学生存在的学习问题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学习疑惑,久而久之,学生学习信心不会充分提升,甚至导致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内容产生厌烦情绪,不利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进行。1.3学生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操作要求存在差异。因为高职院校的教学宗旨为发展学生就业能力,并且在制定的招生标准较低,被录取的学生自身具备的计算机知识技能与实践操作的要求之间存在差异。同时学生学水平有所不同,导致同一个年级的学生也存在较大计算机操作能力差异性[2]。这样即使学生对计算机内容产生兴趣,但是在没有得到因材施教的教育之下,便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学习效果,甚至阻碍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发展。

2.高职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中翻转课堂的有效融合

2.1借助翻转课堂,创新教学方式。高职院校计算机基础专业教师在运用翻转课堂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组织学生对课堂内容进行课前预习,另一方面要确保自己做好备课的工作,创新教学方式,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展计算机基础课程活动。教师可以把和课堂上相关的理论知识以视频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也可以将学习的视频发送到网络平台中,帮助学生全面的对学习内容进行预习,便于学生在课堂上针对性的进行分析与探究,完善学生计算机知识结构。此外,教师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引导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巩固学习知识,加强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了解,提升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前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整体把握,适当的对教学环节进行优化与整合,更好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证学生学生学习效率。2.2借助翻转课堂,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高职院校的计算机专业教师需要全面的认知自己在课堂中扮演的角色,在保证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的情况下,确定自身的辅助职能与引导职能。特别是针对翻转课堂,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积极的参与课前预习学习活动,促使学生初步的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此外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对教学内容进行讨论,强化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便于学生更好的适应就业环境[3]。2.3借助翻转课堂,完善教学评价环节。借助翻转课堂能够促进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高职院校的教师需要完善教学评价环节,在此期间,教师可以运用特殊的教学手段,包括游戏教学手段或者分组合作手段,促使学生整体上掌握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鼓励学生积极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评价,扩展学生学习视野。此外教师要时刻的了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学生针对性的引导和指引,增加学生计算机知识储备量,激发学生学习潜能,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计算机基础课堂篇10

关键词:“翻转课堂”;理论;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设计

随着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的逐年增大,高职院校成为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的选择。高职院校的学生和本科院校的学生在特点上还是有一些差别的,越来越多的高职教学工作者寻求教学模式的创新来提高教学效率。“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引入,打破了传统教学那种“先教后练”的模式,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惯来安排学习进度,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意识,在网络反馈下教师能够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难点,增强了课堂互动性,最终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

一、“翻转课堂”相关理论

“翻转课堂”亦称“颠倒课堂”,是从英文”invertedClassroom”或“FlippedClassmodel”翻译而来。最早美国化学教师Jonathan在其课堂上应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并在全美中小学推广后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传统教学往往都是教师讲,学生课后练,“翻转课堂”则颠覆了这种形式:课后通过信息技术辅助完成知识传授的过程,而具体的知识内化则是在课堂上师生互动完成。“翻转课堂”这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索能力和团队协作学习能力。在“翻转课堂”当中,一般都会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了更多与同伴交流的机会,这样在解决问题的策略上也拓宽了途径。

二、“翻转课堂”理论下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的设计

基于“翻转课堂”理论下的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首先就应当借助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一个相对开放的系统;其次,以学生为主体,改变传统教学那种以知识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来创建教学情境、设置相关问题、提供学生写作探究以及展开会话交流的机会。最后,在运行机制上也应改革创新,创建提升能力的资源环境。既要关注传统教学资源,也应当注重在信息化环境当中开展各类优质资源建设,给学生提供以学生为主体的全面线上线下服务。

2.1“翻转课堂”教学模型创建

首先,传统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分成两个阶段,首先是“信息传递”,其次“吸收内化”。前者主要由教师来完成,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知识;后者是学生自主完成,在课后吸收内化课堂所学知识。这种模式下大部分学生很难顺利完成“吸收内化”阶段,长期累积下来则会挫败学生的自信心,进而对课程失去学习动力。而翻转课堂就是重构学生的学习过程,通过课前视频学习完成“信息传递”,课上则通过讨论和互动练习来辅助“吸收内化”,这样也就能更好地解决学习过程当中遇到的各种障碍。“翻转课堂”课堂的引入,无论对基础好还是基础差的学生都非常有益,在一定程度上也扮演了分层教学的角色,进而可以帮助教师因材施教。

教学视频可以帮助学生课前理解学习内容,视频当中的问题也可以帮助学生及时对所学进行检测,并能够正确判断自己的学习情况。如果发现视频当中的某些问题答的不是太理想,学生可以反复观看教学视频,认真思考究竟问题出在何处。云平台及时汇总处理学生的答题情况,及时反馈给教学导师,这样教师就能够更加清晰地了解学生在课堂上需要关注的点。同时教学视频还能够帮助学生在一段时间过后继续复习和巩固,特别是当前评价技术的不断跟进,使教师能够第一时间了解学生学习相关环节的实证资料,这也有利于教师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了解学生的真正情况。

2.2“翻转课堂”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由于高职院校学生一般多以住校生为主,具备充裕的课外自由支配时间,且学习自主能力要较中小学生来说更强一些,本身就具备了很高的信息素养能力,这些特点都比较有利于翻转课堂”教学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的应用。要想在基于“翻转课堂”理论的前提下,成功应用到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当中去,就应当保证在三个方面能够获得信息技术支持。

在具体“翻转课堂”活动学习阶段,可分为体验参与、场景导入、意义建构和展示应用四级思维模式,同时也是四个阶段。譬如就拿中央处理器教学来说,首先在体验参与阶段,教师可以让高职学生借助手机客户端观看计算机硬件系统当中关于中央处理器相关知识点,其中就包括了中央处理器的概念和一些性能指标等。其次在场景导入阶段,教师可以将一些电脑公司日常销售台账作为课堂背景,介绍该公司的一些主推产品,并对这些产品进行导入电脑配置报价单。第三,在意义建构阶段,通过前面导入的电脑配置报价单当中的相关中央处理器型号,对当中的某些参数进入深层讲解,使学生能够及时把理论知识和实际内容关联起来,加深他们对于中央处理器相关知识的记忆。第四,在展示应用阶段,把配置报价单当中关于中央处理器的另外一些不常见参数进行延伸,在此基础上可导入一些历年来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当中关于中央处理器知识点相关的经典试题。

结语: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中应用“翻转课堂”理论,也应当考虑到因材施教的问题,以及教师专业水平等相关问题。尽管“翻转课堂”理论在国内外应用都取得了一些成功,但我们还是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翻转课堂”顺利开展还是应当建立在完整的教学设计基础之上的。随着移动多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教师专业水平要求也不断提高。高职计算机教师更应当在教学当中及时充电,适应教学改革大潮。这样才能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也才能从根本上提升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陶西平.“翻转课堂”与“生成课程”[J].中小学管理.201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