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减排体系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00:05

节能减排体系篇1

关键词:能源消耗;绿色社会;可持续发展;节能减排

本文对我国的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简要分析,分析了其相关性构建原则,然后对国内外的节能减排体系进行了对比探究,分析出我国公路节能减排体系的不足之处。我国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还处于发展水平,应该给予更多的研究投入,这样才能满足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具体要求。

一、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

整个交通系统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以及相关能耗的使用情况就是通过交通运输节能减排以及低碳发展指标体系来进行描述的,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科学的判断出交通运输系统里面存在的矛盾和问题,能够及时的协调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方向,从而促进交通行业的不断发展。社会、资源、经济以及能源等多方面的内容都与低碳交通的发展息息相关,其中涉及到了多种易变因素以及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所以说,对于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一定要进行正确的解读,对其主要主导原则以及基本框架要有一定的了解。

(一)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指导原则

在交通运输行业中建立的相关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一定要遵循相关原则,只有按照相关规定对评价体系进行创建,才能让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发挥出其最大的用处。

(1)科学性原则

相关体系应该在正确的科学基础上进心建立,一定要明确相关的指标,让指标和目标达到一致,并且各个指标之间要保持独立性,还要相互协调的发挥其作用,这样才能把公路交通行业的低碳发展状况体现出来,并且能够把交通运输行业的低碳发展状况突出表现出来。

(2)系统性原则

我们应该把公路交通的节能减排工作当成一个独立的整体,将其放入经济社会这个大系统里面,然后分析整个系统中影响公路交通节能减排工作的相关因素,从而能够更好的发展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我们不能单纯的发展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要把它系统性地进行分析,这样做出的效果才会最好。

(3)简明性原则

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在选择相关指标的时候一定要遵循简明性原则,抽选那些最有代表性、能够清晰的反映出整体目标的指标。在设置指标的时候也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选择,不但要满足指标的独立性和全面性,更要让指标体系达到最简洁明晰的地步,这样才能做出最优的体系。

(二)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要想建立一个完整的体系,就必须先确定一个评价性的指标框架,对于一些特定性的象征对象的解释系统就是通过这个框架来实现的,所以说,构建整个评价指标体系的关键所在就是构建指标体系的框架。在构建指标体系框架的时候一定要选取合理的评价指标,因为合适的指标将会影响到整套系统的评价结论。但是,并不是越多的评价指标越好,如果评价指标过多就会导致各项指标之间产生矛盾,同时,指标过少也有缺点,就是不能够起到代表作用。所以说,每一项指标的确定都要进行反复的确认,综合型的对指标进行选取。我国不同区域的地理资源相差很多,在构建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就要对这方面的因素进行充分的考虑。那些靠海的交通地区的评价体系要有相关的改变。不过,地理资源的优劣并不能反映出该地区的节能减排工作的好坏。所以说,对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还应该剔除不利于对比的因素,这样才能公平的进行区域间比较。

二、国内外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

(一)国外评价指标体系

在国外,他们会从不同的角度入手,对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理论讨论和相关实践工作。例如,加拿大政府创立的公里交通运输可持续发展的性能指标体系以及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交通运输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等等。国外的交通发展中非常重视汽车的各种污染,并且已经开始对尾气的排放污染、生态的保护政策、噪音的污染等反面进行了整治,并且确立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

(二)国内评价指标体系

我国国内的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还处于发展阶段,并且国内能够进行借鉴的评价体系也只有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综合评价体系以及城市交通的可持续发展规划评价体系了。其中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综合评价体系比较符合我国的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确立,能够实现低碳的目标。总体而言,对于我国的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确立还是借鉴国外的相关指标体系比较实际。分析上述国内外的评价指标体系我们不难发展,国际上的专业人士早就重视其交通系统的环境保护问题以及其带来的能源消耗问题了,并且还制定了相关的评价指标体系。我国处于发展的阶段,专门的评价指标体系还是太少,并且在创立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的时候,对于指标的选取如果单纯的从国内筛选,可行性很低,并且不能非常合适的进行配对,所以说我国还是应该借鉴国外的指标体系。对于交通体系的科学制定来说,应该明确低碳、绿色社会的发展方向,这样就能够制定出合理科学的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了。

三、结语

影响公路交通能源利用的原因有很多种,并且之间也有很大的联系。所以说要建立一套科学的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来对其进行统计归类,本文着重介绍了我国的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的概况,然后分析了评价指标体系在国内外的不同应用情况。总的来说,我们明确了绿色、低碳的大框架发展方向,剩下的就是对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确立工作,然后通过对国外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分析探讨,筛选出我们需要的内容,就可以成功的建立出适合我国发展的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

作者:徐敏勇方文斌单位:龙泉市公路管理局杭州途新路桥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扬,褚春超,陈建营.公路交通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及应用研究[J].公路交通科技,2013,01:141-145+158.

[2]饶清华,邱宇,许丽忠,张江山.节能减排指标体系与绩效评估[J].环境科学研究,2011,09:1067-1073.

[3]李明.高校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及综合评判方法[J].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11,04:404-408.

[4]李秀邦.交通行业节能减排指标体系建立研究[J].交通节能与环保,2012,03:104-106.

节能减排体系篇2

关键词:电力节能减排理论技术支撑完善措施

节能减排指的是减少能源浪费和降低废气排放。如果电力经济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没有被加以抑制,那么要做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也就遥遥不可及了。因此,为了长远的目标,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必须做到“先治污、后发展”,是节能减排在电力经济中得以发展。

1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的重要意义

国务院在提出节能减排方案的时候就公布了“十二五”节能减排的主要目标:至2015年,全国万元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0.869吨标准煤,比2010年的1.034吨标准煤下降16%,比2005年的1.276吨标准煤下降32%;整个“十二五”期间,共节约能源6.7亿吨标准煤。至2015年,全国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47.6万吨、2086.4万吨,比2010年的2551.7万吨、2267.8万吨分别下降8%;全国氨氮和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38万吨、2046.2万吨,比2010年的264.4万吨、2273.6万吨下降10%。

1.1电力节能减排理论体系与支撑体系实施节能的方案

电力行业“十一五”节能减排指标主要包括:供电煤耗、火电平均厂用电率、线损率、发电水耗、电力二氧化硫排放总量、脱硫机组投运容量、现有电厂二氧化硫达标率等。实施节能减排的方案包括制度管理手段、技术创新手段以及调整改变产业结构。目前我国形成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符合中国国情,它引导电力节能减排主要从市场机制、技术手段、产业结构这三个方面进行节能减排,必然能够带动到社会经济发展的进步以及改善社会生态资源。

1.2电力节能减排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中的市场机制

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这就要求市场机制通过一定的宏观手段以及法律手段,对电力市场资源进行充分的配置。因为根据国外许多电力节能减排国家的经验总结而来,要实现电力经济的节能减排必须要利用好国家的市场调控机制,帮助电力经济解决节能减排遇到的挫败。

1.3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相关政策的完善

国家政府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继续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改革。实行鼓励余热余压发电的上网和价格政策。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使可持续发展成为节能减排的主要目的。继续推进电价改革,完善需求侧电价管理制度。继续实行促进节约用水的水价制度,鼓励使用再生水。完善老旧汽车报废更新补偿制度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宣传教加强当地群众的节能减排意识,减轻节能减排的技术压力,研究建立污染物减排激励机制。完善当地的法律法规政策,继续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政府采购政策,完善清单动态管理制度、公示制度和执行政策的奖惩制度。

1.4电力节能减排的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的监督

节能减排的监管机构要对节能减排的工作人员进行监督。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制度和结构的节能减排在节能减排工作中占绝大部分,完成节能减排工作的必要途径。在节能减排的工作中,对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定期考核与培训,以提高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节能减排的后期工作中,主要是靠技术和管理手段来实施。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必然选择。强化管理体系的结构,制定一套完备的制度来保证节能减排工作的顺利实施。是推进经济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是维护中华民族长远利益的必然要求。

2电力节能减排理论体系与技术支撑体系的启动

我国目前的国情与社会体制表明,在设备节能减排改造的技术认证方面,很多内容都还是一片空白,尽管设备节能减排技术认证的缺位,但是在减排工程方面,工业领域的治理将不断深化,使节能减排用户和节能减排服务企业在项目可靠性、项目节能减排效果的认定等方面的疑问和分歧逐步得以消弥,在即将公布的新排放标准要求下火电脱硫改造与新增脱硝的趋势十分明确,进而改善了节能减排用户对节能减排新技术、新产品持观望态度。

已经有不少电力企业扬言要“在被减排中,走向自觉减排”,而国家政府也已经确立了明确的目标:“未来要把80%以上的企业纳入到我们的管理范围。”循环经济方面,涉及资源综合利用、废旧商品回收等多个方面。节能环保相关行业除了能得到资金支持外,还能在所得税、增值税方面得到优惠政策支持。其中50个城市扩产示范基地、100个城市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示范工程等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十二五’期间,国家节能减排的指标将分解到企业头上。”除此之外,以特许经营、合同能源管理等业务模式为基础的市场化机制有望在十二五逐步形成,国家重点监测考核的企业数量可能由“十一五”期间的1000家调整到3000家甚至5000家。节能减排综合解决方案将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与市场机遇。

3完善电力节能减排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的措施

3.1改善产业结构,加快节能减排

建立政府节能减排工作问责制,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监测体系和考核体系。调整和优化电力产业结构,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加快节能减排技术产业化示范和推广,完善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措施,推进电力环保产业健康发展,促进服务业和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依靠科技,加快技术开发和推广。改善电力企业的发展模式,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推进垃圾资源化利用,全面推进清洁生产。

3.2政府充分发挥市场机制

政府带头,发挥节能表率作用。在电力发展中,利用市场机制进行宏观调控,加大监督检查执法力度。完善节能和环保标准,开展节能减排专项执法检查。

3.3完善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政策

政府加强电力节能减排工作的宣传,提高全民节约意识。把电力节能减排理论体系与支撑体系不断完善,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理念渗透在各级各类的学校教育教学中,从小培养儿童的节约意识。

4结束语

只有建立规范、科学的电力发展经济指标考核体系,始终坚持以经济效益为核心,做好减排协调工作,指导、督促、检查各地区、各部门落实国务院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和本工作安排的各项工作,强化管理和新技术的应用。建立基于能耗和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进行排污权交易、碳排放交易等,才能不断开创节能降损工作的新局面,最终实现公司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完善的节能减排理论体系和技术支撑体系能够使到电力经济与人类自然社会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尚金成.节能发电调度的经济补偿机制研究:(二)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补偿机制设计与分析.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3):46~50

节能减排体系篇3

【关键词】节能减排业绩;评价指标;指标体系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能源和污染物排放问题日益突显,成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国家已经把节能减排确定为企业的约束性指标,一些企业也根据要求作出调整,把节能减排业绩纳入企业的业绩评价,以获得长期的竞争优势和保持可持续发展。但是,现行的业绩评价指标以财务业绩指标为主,没有考虑节能减排业绩,企业为节能减排作出的“努力”和“贡献”无法充分地体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自觉参与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基于此,建立一套有效的节能减排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已经刻不容缓。

一、现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

我国现行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财政部于2002年颁布的《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修订)》,该细则将评价指标分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两大部分,由基本指标、修正指标和评议指标三个层次,共计28项指标构成。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是财务指标,评议指标是非财务指标。总体来看,现行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仍是以财务业绩指标为主,没有反映企业节能减排业绩的指标,存在着一定的缺陷,这些缺陷不仅反应了现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不足,也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而影响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现行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现行评价指标计算时忽略了对能源和节能减排成本的有效计量

能源是有价值的。随着能源的日益稀缺,价格呈上升趋势,按照历史成本计量能源使用不能补偿对能源的耗费。节能减排成本包括废弃物、污染物处理成本、废弃物再利用成本、节能减排技术投入成本等。大部分企业只在排污费和相关税收补贴及罚款等显性成本上有计量,而那些隐性成本却被忽略了,例如对废物进行管理、测试、检测和监控的成本通常暗含在制造费用中。管理者只重视经营成本,忽视了这部分成本,因而不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业绩。

(二)忽略了节能减排业绩对财务业绩的影响

从近期看,治理污染物排放增加的成本必然会降低企业的当前盈利水平,而过分注重当前的财务业绩将不利于企业可持续发展;但从长期看,节能减排业绩和财务业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推进节能减排可以控制企业的生产成本,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投资者的回报,达到通过改变节能减排业绩来影响财务业绩的效果。

(三)忽略了企业对能源、环境的影响

一些企业一味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采取“高开采、低利用、高排放”的经济模式,使用高能耗的设备,不注重能源的利用效率、回收率,给国家的能源带来危机。更有甚者,为了节省污染物治理的资金投入,对排放的“三废”稍加处理,甚至不处理就直接排放,给周围的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由此可见,建立节能减排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是治理我国能源危机和环境污染的有效措施,是鼓励企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有力方式。

二、企业节能减排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针对现行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缺陷,结合当前的形势,加快构建节能减排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

(一)节能减排业绩评价指标的选取

构建企业节能减排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既要考虑企业能源利用和污染物的排放情况,同时也要考虑企业在节能减排技术上的投入情况。因此,企业节能减排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反映能源消耗状况的指标;二是反映能源利用效率的指标;三是反映废弃物、污染物排放状况的指标;四是反映节能减排投入情况的指标。根据这一思路,笔者构建了企业节能减排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二)节能减排业绩评价指标解释

1.能源消耗状况指标

能源消耗量主要是指电能消耗量、燃料油消耗量、燃料煤消耗量和原煤消耗量等四项消耗量。电能消耗量是指企业厂区内生产、生活用的电能;燃料油消耗量是指企业用作燃料的油的消耗量,包括企业厂区内生产、生活用的所有燃料油;燃料煤消耗量是指企业用作燃料的煤炭消耗量,包括企业厂区内生产、生活用燃料煤;原煤消耗量是指企业在生产工艺中用作原料并能转换成新的产品实体的煤炭消耗量。

2.能源利用效率指标

废弃物回收利用率是指企业产生的废弃物利用量占废弃物产生量的百分率。废弃物利用量是指通过回收、加工、循环、交换等方式,从废弃物中提取或者使其转化为可以利用的资源、能源和其他原材料的废物量(包括当年利用往年的废物累计储存量)。

3.污染物排放状况指标

排放物处理设备是排放物污染末端处理的必不可少的设备。污染产生的地方应设置排放物处理设备以保护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保护周围的环境。

5.评议指标

企业节能减排业绩评价的评议指标主要有相关法规的执行情况、企业节能减排管理水平、节能减排指标完成情况、污染物达标排放情况、污染物治理措施和结果等五个指标。评议指标是以定量指标的内容为基础,积极开拓思路,对企业节能减排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定量指标未考虑的内容以及各种潜在的因素予以充分的考虑,尽可能地使评价结果更加完善。

在企业节能减排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设置评议指标,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通过设置定性评价指标,可以从更加广泛的范围对企业节能减排业绩状况展开定性分析和判断,进一步补充定量指标的评价结果。

第二,使企业节能减排业绩评价制度更规范、更科学。根据指标设置的一般原则,定量指标应该与定性指标相结合,综合评价企业的节能减排业绩。

第三,评议指标是一套独立的体系,对于某些企业,如果无法取得定量评价资料,可以单独采用评议指标直接进行定性评价。

三、现实意义和发展趋势

节能减排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可以完善企业业绩考核的评价机制,并促进企业主动参与节能减排。企业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通过财务业绩与节能减排业绩相结合的方式,并采取相应措施,以求促进自身的长期发展。这样,既能使企业为节能减排作出的“努力”和“贡献”得以充分体现,又能对企业节能减排的信息进行定期、连续地统计,以便于根据实际需要对节能减排的措施、策略及评价指标进行相应地调整。因此,节能减排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不仅能使企业实现财务目标与节能减排目标的“双赢”,更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标的实现。

本文所构建的节能减排评价指标,是针对企业提出的普适性要求,不可能对每个企业的节能减排业绩都能够作出完美的评价。因此,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状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节能减排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必定会显现出其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张涛,文新山.企业绩效评价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

[2]李玉萍,冀祥.基于业绩三棱柱的企业环境业绩评价指标研究[J].生产力研究,2008(7).

[3]张蕊.循环经济下的企业战略经营业绩评价问题研究[J].会计研究,2007(10).

节能减排体系篇4

关键词“两型社会”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

一、引言

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我国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的战略目标。衡阳市各企业对“两型社会”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节能减排环境审计也随之受到市府部门的关注。节能减排是我党提出的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大举措。降能耗、控制排污量,不仅是节能减排环境审计的目的之一,同时也是我国贯彻美丽中国的主要审计类型,因此,节能减排环境审计已成为政府审计的重要选择。

二、两型社会环境下节能减排审计理论

(一)节能减排审计的含义

节能减排是指审计部门及相关工作人员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标准,运用专来的审计流程,对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能源的耗用、废弃污染物的排放等节能减排相关信息进行实质性测试、复核、分析评价及完成审计报告,从而完成审计的全过程,节能减排审计的本质是借助审计的力量推动节能减排工作的落实,从而促进经济社可持续发展的实现。

(二)节能减排审计的目标

节能减排审计就是为了促使企业从自身长远发展和履行社会责任为切入点,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保障节能减排工作的有效执行,从而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节能减排审计的目标包括:第一,对企业节能减排经济活动和行为进行审查,审查是否达到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环保标准;第二,对企业节能减排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审核,审核是否真实准确;第三,对企业节能减排项目专项资金进行审查,审查是否使用合理;第四,对企业节能减排管理工作进行评价,评价其有效性;第五,对企业节能减排工作进行评估,评估其的经济效果与环境质量的优劣。总之,节能减排审计的最终目标则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保证我国尽快实现两型社会。

(三)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指标

定量指标:排污治理的措施、结果指标和企业节能减排的完成效果指标[1]。

定性指标:企业内部管理者和治理者对节能减排的重视度;企业节能减排内部的控制度和执行状况;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企业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守情况[1]。

三、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的意义

(一)有利于节能减排审计方法的完善

企业在实施节能减排环境审计,采用科学创新的技术手段,采用新的技术手段能更有效的对企业的节能减排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价;能更有效的对企业节能减排情况进行监督,节能减排审计方法的创新,有利于节能减排审计方法的完善。

(二)有利于推动审计理论的研究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随之产生了受托经济责任,受托经济责任为节能减排审计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节能减排审计从属于环境审计范畴,这旨一门交叉学科,因此建立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有利于推动审计理论的研究。

(三)有利于指导实践性的审计工作

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能为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程序时提供科学的依据,指标评价体系是以指标要求为依据,按照审计准则、实施审计程序、开展审计工作、收集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从而对企业排放的污染物进行科学全面的鉴定与评价,因此,科学合理的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有利于指导实践性实计工作。

四、构建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

(一)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主体

政府对节能减排项目非常重视投入了巨额的财政资金,在节能减排审计项目只形成了针对资金使用情况的管理和节能减排审计。我们国是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是构成审计评价的主体,其中社会审计属于第三方审计所以他的审计地位是处于独立、公正,社会审计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更加具有说服力和可信度。此外,注册会计师审计能够对企业平时的节能减排行为形成持续的监督和评价,因此我国应该形成社会审计为主体,以政府审计和企业内部审计为辅,通过不同层次的监管,对节能减排审计工作进行客观公正、充分适当的综合评价,三者互相配合,共同为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而努力。

(二)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客体

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客体是体审计过程和节能减排实施效果的评定,其包括对节能减排资金的使用合理性;节能减排制度的有效执行程度;节能减排评价指标完成情况等方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对节能减排实施的效果[2]。

(三)节能减排审计评价的内容

企业以节能减排政府审计评价目标为前提,与节约能耗、减排治理、投资绩效、企业社会责任审计相结合,最终形成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审计评价体系内容,其内容包括:节约能耗审计、减排治理审计、投资绩效审计、企业社会责任审计。在节能减排审计中主要审计减排资金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审计执行节能减排制度的效性和效率性。在企业社会责任审计方面主要考核节能减排提标的完整性及完成的效果。

五、结语

在“两型社会”环境下衡阳市企业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在进行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时应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利有审计人员专有的职业判断,进而建立节能减审计评价体系。在实施节能减排审计时要有别于传统审计方法,它实行的是专门针对工能减排审计方法和措施,同时应单独出具被审单位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专业审计意见。鉴于衡阳市越来越重视于节能减排工作,建立健全企业节能减排审计评价体系,不仅能够提高衡阳市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排放,而且有助于推动衡阳市企业积极进行设备技术改造,并在企业内部形成良好的节能减排习惯,从对全市开展企业节能减排工作发挥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作者挝晃湖南工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作者简介:沈航(1971―),女,辽宁沈阳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成本管理,审计与内部控制,环境审计。课题项目:本文系衡阳市科技计划项目:衡阳市节能减排审计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于“两型社会”建设,课题编号:衡科发[2016]11号。]

参考文献

[1]唐艳芬.低碳经济环境下节能减排审计的评价体系研究[J].低碳世界,2015

(33):5-6.

节能减排体系篇5

【关键词】温室气体;低碳;污水系统;碳尺;节能减排;

前言

开展污水和污泥处理系统低碳技术研究,目的是在我国污水处理工作向中小城镇快速推进时,在排水规划、工艺技术选择方面,不仅仅关注工程造价,也不仅仅采取包含运行费用后的全寿命方案比较,而应在更高层次上关注低碳技术的研发。近期应特别关注污水系统碳排放指标研究,在方案选择中注重污水输送、污水处理和污泥处理的全过程整体性考虑;注重分析污水输送的方式,工艺技术的原位排放和异位排放,污泥处理过程的能源资源回收;注重分析低碳运行指标;采用碳尺进行方案比较,推动我国低碳污水系统的建立和发展,使城镇污水系统的建设运行实现低消耗、低污染、低排放目标。

一、污水输送过程温室气体排放问题分析

在污水输送过程中,温室气体的直接排放主要途径是排水管道厌氧环境产生CH4,间接排放则包括污水提升所用电耗等。有研究表明,污水在压力管道中停留的时间越长,产生的CH4量越大,管道的管径越大,产生的CH4量越大,压力管道中的CH4浓度接近甚至超过标准状态下CH4的饱和浓度22mg/L,这些溶解于污水中的CH4,通过放气阀、有压流转换为重力流或者进入污水处理厂后,释放到空气中。

二、污水、污泥处理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研究

1、温室气体排放途径。污水处理是温室气体的主要分散排放源之一。就污染物去除过程而言,主要产生Co2、CH4和n2o,对能量供给过程来说,发电、燃料生产会排放Co2。按照温室气体产生位置划分,污水处理的温室气体可分为原位排放和异位排放两种类型。原位排放是指污水和污泥处理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异位排放主要是指污水处理厂现场消耗的电能、燃料和化学物质在生产和运输过程中排放的温室气体,除此以外,还包括尾水排放至自然水体中污染物降解产生的温室气体,以及污泥运输和处置过程排放的温室气体。但因缺乏n2o排放的准确数据,现有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研究主要集中在Co2和CH4排放方面。

2、污水处理过程温室气体的排放。污水处理过程涉及到的温室气体产生环节较多,需要限定的边界条件也很多。对好氧工艺而言,其碳排放量与工艺泥龄和进水BoDu浓度均呈正相关。比较好氧和厌氧工艺,在进水BoDu浓度小于300mg/L时,由于厌氧工艺可回收利用的CH4对碳排放的削减不足以抵消其处理出水中溶解的CH4量,此时,三种好氧工艺的碳排放量均低于厌氧工艺。当进水BoDu浓度超过300mg/L,厌氧工艺通过回收沼气,一方面可减少CH4排放,另一方面降低化石燃料消耗,使处理过程的碳排放少于好氧工艺,此时,进水BoDu越高,厌氧工艺的优势越明显。

3、污泥处理过程温室气体的排放。污水中的有机碳有相当部分转移到污泥中,计算和评估污泥处理处置过程中温室气体排放量已成为美国、英国等国家的污水处理厂削减碳排放和评价项目长期可持续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力浓缩、气浮浓缩和离心浓缩3种浓缩工艺中,离心浓缩的碳排放量最大,气浮浓缩次之,重力浓缩最少;通过回收厌氧消化过程产生的沼气,厌氧消化反而降低了碳排放量;在板框压滤、离心脱水和带式压滤等3种机械脱水技术中,碳排放总量从高到低次序依次为:带式压滤板、离心脱水和板框压滤;对焚烧/熔融技术来说,沸腾炉的碳排放量最高,流化炉次之,熔融最低。由此可见,污泥厌氧消化过程的沼气回收对减少污泥处理处置过程的碳排放量贡献较大。

三、温室气体减排途径分析研究

1、树立低碳规划理念。污水系统规划最为关键的问题是科学选择排水体制和处理模式,实际规划中应在综合考虑城市规模和布局、受纳水置、环境容量等因素的基础上,评估不同方案并统筹考虑污水再生利用和污泥资源利用的方向和规模。显然,就污水收集系统而言,采用分散处理的方案,既有利于污水的再生回用,又可降低污水长距离输送过程中的能耗和CH4排放。

2、选择低碳水处理技术。(1)选择生物处理降低药剂用量。在污水生物处理中,药剂消耗所排放的温室气体量超过污水处理厂排放总量的50%,是生物处理原位排放量的2倍,是电力消耗排放量的4倍。而化学处理往往需要消耗比生物处理更多的药剂,药剂制备和运输过程产生的温室气体更多,因此,生物处理比化学处理更低碳。(2)选择节碳工艺减少外加碳源。选择节碳工艺,避免外加碳源,是减少生物处理过程碳排放的关键。短程硝化反硝化和反硝化脱氮除磷技术是两种广受关注的节碳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是通过创造亚硝酸菌优势生长条件,将氨氮氧化稳定控制在亚硝化阶段,使亚硝酸盐氮成为硝化的终产物和反硝化的电子受体,短程硝化反硝化技术可节约25%左右的需氧量和40%左右的碳源,减少50%左右的污泥量;反硝化脱氮除磷是利用反硝化聚磷菌在缺氧状态下以硝酸盐为电子受体,同时完成过量吸磷和反硝化脱氮过程,可节省30%左右的需氧量和50%左右的碳源,减少50%左右的污泥产量。(3)高浓度污水可选择厌氧工艺。污水厌氧反应产生CH4的量随着进水有机物浓度的增大而增大,污水浓度越高,采用厌氧处理所回收的沼气越多,经过收集利用后削减温室气体排放的贡献越大,当减碳量足以抵消厌氧处理出水中溶解的CH4量时,厌氧处理技术较好氧技术更低碳。

3、关注污泥处理处置能源回收。(1)选择厌氧消化回收能源。在污泥处理方面,厌氧消化是一种较为低碳的污泥处理技术,在生物降解有机物质的同时回收沼气,实现污泥能源回收。沼气可以用于发电和加热,沼气发电可补充污水处理厂20%~30%的电耗,发电过程还可从内燃机热回收系统回收40%~50%的能量。(2)避免污泥填埋降低碳排放量。污泥填埋不仅占用大面积土地,且填埋过程会产生大量无法有效收集的CH4,在污泥处置中属于高碳排放工艺。因此,在工艺选择时应避免采用填埋。

4、加强低碳运行措施。(1)提高收集输送系统的有效性。排水管道的作用是将污染物输送至污水处理厂,因此必须提高输送系统的效率。管道淤积将增加CH4的产生,而管道渗漏将影响污水管道的污染物输送能力。因此,建立日常养护制度,借鉴国外先进养护技术和修复技术,减少管道污染物沉积量和渗漏量是污水收集系统低碳运行的关键。(2)改善曝气处理过程的精确性。污水处理厂的各种能耗中,曝气系统日常运行的能量消耗中占40%~50%,曝气系统的节能效果直接决定污水处理厂的温室气体排放水平。精确曝气系统是对污水处理过程的精细化控制,能够实现按需曝气、降低电能消耗、稳定生化环境等功能。以上海桃浦污水处理厂为例,通过在3组生化处理单元中,选择一组作为试验池(2万m3/d)进行精确曝气控制试验,连续监测数据表明,曝气量可节约30.51%左右。

节能减排体系篇6

关键词: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

在题为《携手构建合作共赢、公平合理的气候变化治理机制》的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在“国家自主贡献”中提出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6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如何实现这一节能减排战略目标?2016年7月中旬上海环境院董事长张益为此提出了“十大绿色主题”概念,包括深入实施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污染物达标排放和总量减排、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严密防控环境风险、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本文认为,要贯彻落实提出的节能减排战略目标,除了实施“十大绿色主题”计划外,还应加强对节能减排绩效进行综合评价。

1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应考虑的因素

1.1社会舆论因素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飞速发展,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付出了非常大的资源环境作为代价。从河流湖泊到海洋,从土壤到湿地到空气质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生物多样性锐减。环境问题对经济发展,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及生态系统都产生了较大的威胁。

近年来,大气污染的治理、水资源的保护、土壤污染防治、节能减排、新能源突围等问题作为被公众热切关注的话题屡屡在各种两会中被普遍提及。目前,我国的大部分农化企业都严重违背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威胁到了人们的生产居住环境,农化企业的整治革新已刻不容缓、迫在眉睫。

1.2环境污染因素

我国农化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只着眼于短期发展,如果对“三废”的处理不能及时落实,农化企业的发展必将威胁到人们的身心健康并给生态环境造成难以逆转的毁灭性伤害。这些都是盲目追求高规模经济利益而导致的必然结果。发达国家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对我国的环境污染转嫁也不容忽视。

1.3企业因素

化工企业节能减排的三大“绊脚石”。其一,经济效益低下。其二,技术升级难度高。其三,政策短板。迫于新常态下对经济下行的担忧,我国对节能减排的要求还仅限于国务院文书,没有真正意义上上升到法律层面,缺少一定的强制约束力。

1.4地方政府因素

自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就把环境保护列为一项基本国策,以此明确环保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同时提出“经济建设、环境建设、城乡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的环境保护指导方针。换而言之,缺少一个有效的“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体系”。

2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

2.1可行性原则

可行性原则是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的基石。可行性原则又分为技术可行性原则、政策可行性原则和经济可行性原则。技术可行性原则主要体现在对技术的要求,即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建立有相关应用技术的保证,当前可应用的技术能够支持数据收集及统计分析。

2.2公开透明原则

公开透明原则是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的总导向。群众路线是我党的根本工作路线,体现了我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公开透明原则保证了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监督,切实体现了“人民当家作主”。公开透明原则有利于建立“服务型”政府,有利于维护和稳定和谐的官民关系,有利于提高节能减排工作的效率,对构建“绿色社会,和谐中国”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2.3数据化原则

数据化原则是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的主要依据。我党“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要求我们必须用事实说话,规避主观评价的盲目性,研究客观数据,使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有据可循。以往政府的节能减排工作由于缺乏相关技术数据的支撑,能以考核工作完成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减慢了节能减排的实际进度。

2.4可比性原则

可比性原则是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的内在要求。可比性原则是衡量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动态规律的保证,是数据化分析的关键。没有比较价值的数据是无效数据,可比性原则可以剔除数据收集过程中的无效数据,使得节能减排过程中少做甚至不做无用功。

2.5“两手抓”原则

“两手抓”原则是节能减排综合评价的根本战略。“两手抓”原则为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体系构建了一个整体性框架,将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政府评企业,根据监测部门的监测数据对企业具体情况进行审核,二是,监察部门评企业,根据对相关企业的走访以及附近居民的反馈,对政府节能减排相关负责人进行业绩考核,对工作业绩不合格的相关负责人及负责小组进行批评教育,工作懈怠情况尤为严重的进行公示批评、停职察看。“两手抓”原则对维持和巩固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体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有利于层层监督、步步落实。

2.6“专项专管”原则

“专项专管”原则是节能减排综合评价的基本方针。“专项专管”原则主要体现在,设立节能减排管理专设机构分管节能减排监察部门,使节能减排监察独立于政府节能减排工作之外,属于政府外部监督。

3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3.1综合评价管理体系

综合评价管理体系是在基本原则的框架下,就各项基本因素分析概念化建立的一种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管理体系。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节能减排评价体系能够有序化,能够在有关部门搭建的平台中落到实处,对节能减排的工作起到积极的影响。

3.2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是基于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管理体系建立的一种评价指标体系,以经济效益B、污染程度p、综合能耗e、生态补偿C四大指标为节能减排管理体系中的监测提供数据依据,简称BpeC评价模型(见表1)。其主要目的在于明确评价管理体系中对监测数据的要求。如果说综合评价管理体系是一个框架,那么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就是整个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体系的精神支柱。二者相辅相成,构成了完整的节能减排绩效综合评价体系。BpeC指数越高,代表企业的节能减排效果越好,且与企业经营的协调性也较好;反之,代表企业的节能减排效果越差,且与企业经营的协调性也较差。

表1中各指标及其相互关系可用公式表示如下:

表1中评价系数α的测定(YaaHp分析):

①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②数据

③测定结果

即,由上述yaaph分析结果可得:

a1=0.3289;a2=0.2891;a3=0.2080;a4=0.1740

4企业节能减排路径评价之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从分析企业节能减排绩效的因素分析、建立相关评价指标、完善体系的构建等方面对企业节能减排绩效评价进行了全面剖析。如何更好地推动企业节能减排,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赖于政府、居民、监察部门等各方的努力,应该重点关注企业是否能完善节能减排目标管理体系。对此,有以下对策:

(一)加强节能减排的管理,合理利用能源,坚持节约优先,突出节能减排工作的地位.

(二)企业要积极开发、引进先进的节能设备和技术,对现有设备和技术进行完善,用信息化手段完善节能减排管理体系,继续推动企业设备ip化,建立工业耗能和污染物在线检测平台。

(三)相关部门做好职工岗位培训,组织开展节能减排宣传工作,增强员工节能减排意识,推广节能减排的好方法。

(四)企业可以建立节能减排分析例会制度,按季度召开例会,对照年度节能减排工作目标计划,总结节能减排工作的进展情况,分析查找问题所在,研究制定改善措施。

(五)贯彻节能减排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制定符合本企业节能减排目标管理的实施细则。

(六)企业组织开展节能减排的年终考核评比,对节能减排岗位责任不清、工作开展不力、制度不落实、能耗超过定额、浪费资源严重的单位进行通报批评,限期整改。

(七)政府继续落实《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切实落实好新环保法,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严格项目管理,加速高耗能、污染排放量大、产品附加值低的生产企业的淘汰。

(八)政府要结合西部大开发和“新丝绸之路”发展战略,加快西部的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转型,大力开发高附加值产品,延伸产业链,实现向精深加工的转变,同时发挥西部的地区优势,利用好风能发电、水能发电。

(九)环境监察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和企业做好交流和沟通的工作,以批复的要求为依据,监察地表水的水文状况,控制质量和污染程度,做好巡视工作,提高预警功能和高效性,同时时刻做好相关记录,将监控数据与实际数据相对比,提升监测数据的准确性。

(十)作为社会公民,监督企业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工作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发现企业严重大量排污时,要及时向监管部门报告,协助监管部门的采访调查。监管部门对认真大力协助部门工作的群众可给予相应地表彰。

节能减排体系篇7

关键词:节能减排效率;技术进步;技术效率;malmquist指数;tobit模型

中图分类号:F2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07(2014)04-0137-07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已位居世界第二,取得的巨大的成就。但同时,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已制约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中国这种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代价太大,资源环境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传统的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经济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无论是内在的可持续发展需求,还是外在国际的压力,中国亟需节能减排。“节能减排”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2015年实现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比2010年下降16%,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8%等约束性目标。这是在“十一五”规划目标完成基础之上的新目标,因此更加具有挑战性。近年来,中国各省市积极开展节能减排工作,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效。评价分析中国各省域节能减排效率,并分析找出效率的影响因素,这将对中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的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及各省市的节能减排工作开展有着理论与实践意义。

目前,国内外学者使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来测算我国能源效率和环境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14]。但对于节能减排研究,以上这些研究只研究能源效率或者环境效率,或者说将能源与环境(污染排放)分开研究还是不够全面的。现实中节能减排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具有一定的协同效应。在生产和能源消耗的过程中,得到产品的同时,亦带来废水、废气及固体废弃物等污染物的排放,在节能的同时也实现减排,同时也可以对“三废”进行有效利用,获得效益。所以将节能和减排放在一起研究是对现实的一种反映,有必要重新构建节能减排评价指标体系,评价研究节能减排效率。

目前有些文献对中国节能减排效率进行评价研究。宋马林等采用Dea方法对中国区域节能减排效率进行评价[5];孙欣运用malmquist指数对中国及省市节能减排效率进行评价研究[6,7]。但这些研究设计的指标体系不够完善,更没有对影响节能减排效率的因素进行研究。鉴于此,本文建立中国节能减排评价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HJ70x〗Deamalmquist指数对中国际省市节能减排效率进行评价分析,进而分析其影响因素。

〖Bt4〗一、评价方法模型、指标体系及数据

(一)节能减排效率评价方法模型

节能减排体系篇8

一、电力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的整体架构

对于电力行业整体而言,从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的角度来看,宏观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制度手段进行节能减排。根据中国能源的分布、电量的需求,加上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建设既高效又节能的机组,优化火电结构。尽快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加强技术创新及推广应用。对污染物排放数据是否达标进行监测,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节能减排系统的优化。确定最佳的资源配置方案与能源流向及输送过程,完善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可再生资源发电的利用率,在制度、技术、结构上采取综合性对策。采用行政法律法规和市场竞争相结合的机制,重视能源节约和污染物减排工作,使资源优化配置。根据节能减排的国际经验及中国国情,通过节能调度的措施、有效监管及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通过市场机制来促进节能减排工作。

二、电力节能减排的技术支撑体系的市场机制

火电企业是中国电力行业的中坚力量,考虑部分市场机制的节能减排模式,在其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中,建立基于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节能减排的市场机制,并且要建立促进可持续发展、健全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支持鼓励进入机制辅助以加大国家的宏观规划,限制约束进入机制调整电力产业的整体结构。利用法律法规与市场手段相结合,以技术标准、差别价格、经济补偿等机制引导高能耗、高污染的火电机组有序退出市场,真正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弥补市场机制的不足。从而确保了电力产业结构的科学化,强化了执行节能、环保等社会性的监管。

(1)市场机制电力节能减排过渡模式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针对各行业的不同特点制订相应的政策和法规,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没有真正地抑制火电企业废气的排放,仍需加强对污染气体排放量的控制。由于电力市场机制还很不成熟,可以通过停止使用部分小火电机组并同时建设大容量、低耗能、高效率、少排放的机组,促进节能减排的发电权交易机制。发电权交易,就是计划合同电量的有偿出让和买入,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借鉴普通商品二级市场交易,从源头上解决问题。通过转让或购入发电权电量实现发电企业之间的交易,更快更好地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实施发电权交易是促进节能减排的有效方法,也是促进高效节能环保的重要途径,会直接影响中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通过以市场机制促进节能减排,来达到结构上的优化及降耗。此外,通过竞争达到管理上的优化及降耗,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利用法律和长效市场机制来确保节能减排的目标更好更快地完成。

(2)调整市场机制的节能减排管理手段,提高经济效益通过实施差别电量(政府宏观调控或计划调控),调整电力产业布局使电力结构科学化。改变传统的平均分配发电,抑制用电量的迅猛增长。通常情况下,发电都是利用小时数的模式,发电利用小时数就是一定时期内平均发电设备容量在满负荷运行条件下的运行小时数。平均发电用小时=报告期发电量/报告期的平均发电设备容量。通常都是从工业快速发展的实情出发,实行机组类型差别、能耗差别,增加高效环保机组的发电小时数,并通过对产业结构的调整来解决工业的高耗电量和节能的问题。实施“上大压小、关停小火电”政策,达到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目的。对列入关停序列的小火电机组,从问题的源头出发,进行合理的规划,给予一定的补偿性发电量指标,避免火电企业的无序建立。关停盲目建立的导致煤炭供需失衡的小火电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措施。同时,通过竞标及充分配置市场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基于经济发展同环境保护协调的目的,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维护节能减排的技术体系,弥补市场机制在节能减排中的不足。

(3)增进质量监督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通过电力节能减排的方式和手段促进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机制,是电力节约、减少排放的根本所在。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一些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外部问题。重视安全问题基础上,以能源价格为核心内容的经济手段来激励相关各方自觉遵守节能减排的基本政策,完善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因其直接危及到工人及附近居民的切身利益和自身的保障,将节能减排目标的责任落实到地方政府及国有企业,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强当地人民的节能意识。同时以经济手段为基础,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此为保证,作用于各级政府及国有企业。狠抓节能减排责任落实和执法监管,进行以安全为主题的思想政治教育,对节能减排技术人员进行全面培训、监督及考核。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加快节能减排的法制建设,制定完整齐备的方案来保证电力节能工作的顺利执行。发挥各种措施相结合的积极作用,推进能源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减轻减排的技术压力。

(4)加强成本管理,完善组织体系建立集中统一、高效透明的节能减排监管体系,使其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理顺节能减排监管职能,落实政府在节能减排中的作用。解决节能减排监管职能的配置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促进个人的学习,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公平公正地进行工作的投入,理顺能源主管部门、环保部门与监管部门的关系,制定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与环境保护程度及电力资源稀缺程度的机制。履行对电力节能减排的专业性监管,将工作责任落实。建立有效的财税激励政策,大力抓日常管理,制定出行之有效的奖励机制,增加节能减排投资,健全节能减排工作的标准,实施所得税优惠政策。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发展,对节能减排产品的生产企业给予一定的所得税优惠,将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与经济协调统筹起来。立足于鼓励节能减排产品生产企业的生产,形成良性循环。引导节能减排产品的使用和消费,通过源头的控制,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建立基于能耗和排放的市场准入机制,走清洁生产的模式,把发展经济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结合起来,让公民从思想上建立节能环保的意识。

三、结束语

节能减排体系篇9

关键词:节能减排环保低碳

引言

目前,我国的环境污染、资源浪费已经成为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节能减排工作势在必行。所谓“节能减排”,即降低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1]。这是在资源短缺和环境承载力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1.我国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当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工作形势非常严峻。近些年,我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开展节能减排工作作为检验经济增长的重要指标,使一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开始实行节能减排,有了一定成效。但我国目前经济增长方式是粗放型,在资源、环境方面付出了很大代价,节能减排工作依然严峻。综合减排措施与项目投资并未完全展开,激励减排的政策有待完善。此外,部分地区的节能减排工作还没有落到实处,节能减排形势依然严峻。个别地区、个别行业的能耗指标、排放指标不降反升。

2.我国节能减排存在的问题

2.1建立节能减排法律管理体系,但相关配套措施有待进一步完善

我国建立了节能减排的法律法规及管理体系。但节能标准、标志的制定和修订较为缓慢,能效标准没有考虑未来的技术发展;《节能产品目录》尚未制定,无法对相关企业实施政策补贴或税收优惠;能耗和污染物统计指标、监测与考核体系仍不够完整。www.lw881.com

2.2节能减排市场机制初步建立,但市场规模相对较小

近年来,我国不断探索建立推动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新机制,重点推广了合同能源和清洁发展机制,但和我国庞大的节能市场相比,这两种新机制的市场规模还相对较小。由于税率错位、融资困难和相应行业标准缺乏,阻碍了合同能源管理公司的发展壮大;由于对最新清洁发展机制方法学的研究相对滞后,相关跨学科专业人才相对缺乏,制约了清洁发展机制的发展。

2.3经济发展方式的调整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在短期内效果不明显

目前,高耗能企业的快速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特征。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仍在建设,这给节能减排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而且我国小企业数量较多,如果简单地大量关停小企业,将会对社会安定以及生产供应稳定带来许多问题。

2.4节能措施薄弱,优质能源不足,现有能源结构不利于节能

目前,我国的能源主要以煤为主,煤炭消费比例大,优质能源消费比例小,这是造成我国能源效率低下原因之一。加上生产工艺落后于西方国家,而且产品的能耗较高。

2.5新能源及节能新技术投入力度较大,但其推广应用相对缓慢

为了推动新能源的研发,我国加大了对新能源、新技术的投入。由于新能源成本相对较高,导致市场规模较小;我国大多数节能技术与国外先进技术存在较大差距,且研发推广缺乏有效组织,节能技术发挥的作用相对不足[3]。

3.节能减排的对策措施

节能减排是一项系统工程,只有制定完善的政策体系,并做好各项工作之间的衔接,才能达到节能减排的目标。提出以下对策措施:

3.1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加大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执行力度

运用各种有效手段,使政策体系、制度体系、管理体系等形成合力,切实把节能减排工作做好。把节约资源基本国策的要求具体化,体现在制定和实施发展战略、规划、法律法规、产业政策以及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等方面,实现节能优先[4]。

3.2优化能源结构,加大节能新技术引进、吸收、研发的扶持力度

积极发展光能、水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并采取政策倾斜等措施推动中西部地区的新能源建设;进一步加快引入包括生产制造技术、组织管理技术和市场营销技术在内的复合式技术结构;加大研发创新的政策支持,尽快制定并完善节能新技术的各级标准及相关认证体系[5]。

3.3控制高耗能、高污染项目的发展

通过经济手段,控制高耗能、高排放产业的发展。加大差别电价的实施力度,实行更加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同时,为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应逐步提高环保收费标准,并把环保收费通过税收的形式确定下来。

3.4制定并完善节能减排的税收制度

抓紧通过出台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完善节能减排的税收体制。充分运用税收政策缓解环境污染,保护紧缺资源和能源,从源头上限制高耗能、高污染产品的生产和出口。通过促进新能源发展的税收政策,实行鼓励节能环保新技术设备进口的优惠政策。

3.5加强节能环保领域的资金支持

积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环境保护、节能减排项目的金融支持,优先为符合条件的项目提供直接融资服务。环保部门与金融部门建立环境信息通报制度,将企业环境违法信息纳入人民银行企业征信系统,从而控制企业盲目投资行为,确保主要污染物减排目标的完成。

3.6借助法律手段推动节能减排目标如期实现

借助于法律手段健全节能各级标准体系,并从源头上控制高能耗行为;加大政策激励力度,明确国家实行促进节能的税收、价格、信贷政策。同时,在环境保护方面将严格查处各类违法问题,如违规审批、越权审批、降低环评等级等,进一步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与公平性。

4.小结

我国的节能减排形势非常严峻,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也是防止经济由偏快走向过热、保障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前提。目前,各职能部门应对节能减排工作进一步提高认识,从体制入手,积极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这是遵循自然规律与顺应时代潮流的战略措施。只有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的节能减排理念,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晶莹.对节能减排问题的重新审视[j].有色冶金节能,2008,1:18~19

[2]遏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n].石油商报,2007

节能减排体系篇10

1节能减排概念

“节能减排”出自我国“十一五”规划纲要,该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根据这两个指标,如中国GDp年均增长一成,五年内就需要节能六亿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硫620多万吨、化学需氧量570多万吨。这是中国政府对国际社会的庄严承诺。节能减排是指节约物质资源和能量资源,减少废弃物和环境有害物排放。节能减排的最终目标是保护环境,减少因人类的经济和社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包括对各种环境资源的占用和向环境的有害排放。我国《节约能源法》对节能的定义做出进一步的阐释:“节能”即节约能源,指加强用能管理,采取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以及环境和社会可以承受的措施,从能源生产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降低消耗、减少损失和污染物排放、制止浪费,有效、合理地利用能源。减少环境有害物质使用、废旧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再利用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等是减排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实际上,节约能源和减少排放并不是相互独立的领域,对一个产品或系统从设计、开发、生产、使用、维护和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评价成为包含节能和减排要求的综合评价体系。

2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法规

2.1国际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法规

国际上对电子产品能效的政策法规要求主要集中在北美、欧盟、大洋洲、亚洲等主要区域。各国普遍采用的是“法规+标识”的管理模式。企业根据对应的标准进行评价和自我声明,然后由标识的管理机构根据自我声明的结果和验证确定产品的能效等级,并向相关方公示。政府管理部门、采购商和消费者对标识产品的采信推动了这种能效或环境评价标识制度的有效实施。比较有代表性的标识见表1。以上各国采用的能效标识管理制度是在相关法规要求的基础上,企业根据对应的标准进行评价和自我声明,然后由标识的管理机构根据自我声明的结果和验证确定产品的能效等级,并向相关方公示。政府管理部门、采购商和消费者对标识产品的采信推动了这种能效或环境评价标识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时,欧盟RoHS指令、eup指令、weee指令、ReaCH指令,以及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逐步成为国际社会通过节能减排实现环境保护的一道道绿色屏障。

2.2我国节能减排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于2007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提出,要建立节能标准体系、鼓励开发和利用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淘汰落后产能、实行能效标识管理、加强节能认证、实行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建立健全能源统计制度等,并在能源合理开发和有效利用方面提出了明确要求;2007年实施的《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中要求限制产品中有害物质的使用;2011年即将实施的《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规定了生产者、使用者和回收处理者在废旧电子电气产品回收处理中各自的责任和义务。此外,《清洁生产促进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循环经济促进法》等法律将共同构成了我国节能减排工作的基础。200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关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决议》,强调要立足国情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并把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长期任务。同年,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2020年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并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近年来,为配合各项节能减排相关法规制度的推进,国家各领域主管部门纷纷出台各种政策措施。其中包括:“节能技术产品惠民工程”、“国家支持新能源发展和节能减排十项重点工程”、“能效标识制度”、“节能产品认证”、“低碳产品认证”等。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电子信息产业主管部门先后编制、了《信息产业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发展规划》、《工业领域节能减排电子信息应用技术导向目录》等具有指导意义的政策文件;各地方信息产业和信息技术应用主管部门对列入“推荐”目录的方案给予配套支持,工业和信息化部在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及“倍增计划”专项中择优支持,并将向社会推荐采用。

3节能减排标准化领域

3.1节能减排标准化领域框架

在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的基础上,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的《2008-2010年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中制定了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总体框架,共包括了节能、节水、节材、节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废旧产品及废弃物回收与再利用、清洁生产等八个标准分体系,如图1所示。结合国家“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发展规划”表1国际有代表性的能效或环境评价标识和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工作部署,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工作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领域作为标准化发展重点领域:生产过程节能、用能产品节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有害物质污染防治、废旧回收、清洁生产、碳排放、产品环境意识设计领域、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如图2所示。其中,生产过程节能、用能产品节能、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主要解决的是开发与合理利用能源以及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的问题;有害物质污染防治、废旧回收、清洁生产和碳排放领域主要解决的是减少有害物排放的问题;产品环境意识设计领域则是针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评价。以上几个领域均可作为电子信息产业自身节能减排标准化领域,而“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领域”则是通过应用网络、云计算、数据中心等电子信息技术实现其他传统产业(如钢铁、电力等)节能减排的新兴标准化领域。可见,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在国家节能减排标准体系框架的基础上既有共性,又根据产业发展有自身的特性。要实现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需要结合节能减排对标准化的需求在这些标准化重点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3.2节能减排标准化领域研究

(1)生产过程节能领域

该领域包括为实现用能产品在生产过程中节能目的而制定的标准。具体包括生产设备的节能和生产过程管理的节能等方面的标准。如电子工业炉窑能耗等级系列标准、GB/t23331-2009《能源管理体系要求》等。

(2)用能产品节能领域

该领域包括为实现用能产品使用时节能目的而制定的标准。具体包括电子信息产品相关节能基础、管理、方法以及以节能为直接目的的用能产品、材料性能标准,不包括一般的用能产品、用能材料性能标准。主要包括终端用能产品强制性能效标准、工业用能设备节能监测和经济运行、产品能耗以及高效节能产品技术规范等方面的标准。如电子信息产品能耗要求和测试方法相关标准等。

(3)产品环境意识设计领域该领域包括为改善电子信息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环境绩效而从产品设计出发制定的标准。具体包括电子信息产品环境意识设计的基础、方法、技术与管理标准等。如GB/t23687

-2009《信息通信技术和消费类电子产品的环境意识设计导则》、GB/t24044-2008《环境管理生命周期评价要求与指南》等。iSo/tC207和ieC/tC111以及eCma“欧洲计算机制造商协会”和ieee“美国电气工程师协会”等标准化组织都了相关标准。

(4)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领域

该领域包括为实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有效利用而制定的标准。具体包括太阳能、化学能、新电源等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的技术和产品标准、综合性基础和管理标准等。如光伏产品与系统系列标准、半导体照明系统系列标准;新能源电池相关标准等。

(5)污染防治领域

该领域包括为实现电子信息产品污染控制而制定的标准。具体包括电子信息产品中有害物质的标识、限量、检测、认证等标准,不涉及电子信息产品生产过程中三废排放的控制。如《电子电气产品污染控制管理办法》配套行业标准,包括限量、标识、拆分和检测方法标准等;无铅焊料系列标准等。

(6)清洁生产领域

图1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标准体系总框架图2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标准化领域该领域包括为实现清洁生产目的而制定的标准。清洁生产是指不断采取改进设计、使用清洁的能源和原料、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与设备、改善管理、综合利用等措施减少或者避免生产和服务过程中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以减轻或者消除对人类健康和环境的危害。清洁生产标准具体包括清洁生产综合、基础类标准;方法标准;通则类标准(清洁生产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等)。由于各行业生产过程、工艺特点、产品、原料、经济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不同,应根据行业情况和特点分别建立清洁生产标准体系。

(7)废旧回收与综合利用

该领域包括为实现废旧电子信息产品回收与综合利用而制定的标准。具体包括废弃电子信息产品回收处理再利用的综合性基础与管理标准;回收方法、工艺、设备标准;二手产品检测及鉴定标准等。涉及的领域包括废弃电子信息产品、电子工业废弃物以及再制造产品等。如《废弃电工电子产品资源化体系评价》、《电子电气产品可再生利用率和可回收利用率计算方法》、《废弃电工电子产品再生利用通用技术要求》、《废弃电工电子产品回收处理设备的技术要求》和《废弃电子产品回收利用技术要求》系列标准等。

(8)碳排放领域

该领域包括为实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而制定的标准。碳排放评价是指对组织、项目或产品在给定周期和范围内碳排放总量的计算与评估活动。目前,国际上通常使用和参考的标准为iSo环境管理技术委员会温室气体管理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iSo/tC207/SC7)制定的系列标准以及英国BSi制定的产品碳排放评价标准paS2050。我国碳排放标准和体系正在研究制定当中。(9)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领域该领域包括在传统产业中应用电子信息技术推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的相关标准化活动。例如包括数据中心能效关键技术和评价、智能网格对电网的升级管理、网络和云计算对系统资源的虚拟化和共享、以及为能源消耗最大的产业部门建立统一的能耗测量方法等将使电子信息技术成为实现绿色iCt,推动传统产业节能减排的强大动力。

4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标准化发展趋势和任务

结合我国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重点标准化领域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我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应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1)结合国际标准化发展和我国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完善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标准化体系,结合我国政策法规体系和产业发展实际情况,有效开展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

(2)通过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加快相关技术研发和推广,鼓励企业加大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3)推动电子信息产业节能减排信息平台建设,开发有效的信息和数据采集、监测和分析系统,研究碳排放、碳足迹和生命周期管理的数据库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