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规划的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02:20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1

关键词测绘城乡规划地理信息系统发展趋势

“规划是龙头,测绘是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乡建设日新月异,城乡规划正发生着重大变革,这些变革对测绘行业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一、城乡测绘的主要内容

城市、乡镇、地籍以及房产测绘是城乡建设中具有交叉的四大块,测绘数据主要是反映城市乡镇地表的自然、经济、社会诸多要素的特征、形态、位置、大小、分布、类别、名称以及其他的重要信息。城乡测绘资料直观反映城乡的面貌,城乡规划都需要测绘提供基础资料,测绘资料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将直接影响和决定城乡规划的制定和城乡建设的实施。城乡测绘内容包括:城市乡镇现状大比例尺地形图测绘、城市乡镇平面、高程控制网测量、地下管线的测量、建筑用地界线拔定、建筑物的施工放样、竣工测量、城乡规划道路定线、大型建筑物的沉降测量等。地籍测绘内容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测量、地籍要素调查、地籍要素测量、地籍图绘制、面积量算、地籍数据库建设、地籍信息管理系统建立等等。地籍测量的成果包括数据集(控制点和界址点坐标等)、地籍图和地籍册。房产测绘的基本内容包括:房产平面控制测量、房产调查、房产要素测量、房产图绘制、房产面积测算、房产权属、变更测量、成果资料检查验收、房产信息系统建设等等。

二、测绘的社会需求

测绘工作的主要作用体现在:对于行政区域的识别划分;布设和加密城市控制网,使城乡的规划建设在一个共同的平台下有序进行;为各级政府机关、企事业用户提供可靠的多比例尺的地形图,满足各行各业的使用要求;根据设计要求准确划分相应建设用地,并对用地情况的监控提供可靠的依据。

社会对测绘信息的需求量很大的,其中大多数是各级政府机关,其次是企业单位。当然,这其中的绝大多数资料都被用于城市乡镇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规划管理始终是城乡管理工作的热点,规划管理工作程序中无不与测绘工作紧密相联,需要测绘工作有力的支持,从工程建设前的选址用地,建设工程的设计、实施以及最终的规划验收,以及规划行政执法,都离不开地形测量、综合管线测量、工程测量(建筑放线、验线)、规划竣工验收测量等工作,这些工作贯穿在整个规划行政管理的每个环节。因此,重视和促进依法测绘才能确保城乡规划的连续性、完整性和统一性。

三、测绘在城乡规划管理中的作用

1.红线管理。红线管理分规划红线和建筑红线,规划红线包括道路红线和用地红线,要求1∶500~1∶2000地形图,是规划管理的重要手段;建筑红线包括放验红线和竣工验收,要求1∶500地形图,对图纸的精度要求比较高。

2.市政管理。包括市政道路设施和地下管线。市政道路管理要求掌握完备的现状道路,需要建立专题的现状道路数据库,细分道路等级、路面组成和路面设施。地下管线管理不仅要重视各类管线的水平位置关系、纵向交织关系,还要细分其区域结构,反映出供电配电区域、排水汇水区域划分等界线。

3.旧城改造与拆迁管理。拆迁补偿是旧城改造的关键,需要建立旧城改造拆迁估算系统,对整片街区改造、道路沿线拓宽涉及的拆迁量进行准确测算,要求调查表格输入计算机,在GiS平台上建立拆迁管理信息系统。

4.智能交通。智能化交通涉及的关键技术有3个方面,一是卫星定位系统(GpS),为车辆跟踪、出行路线规划和导航、信息查询、话务指挥、紧急援助等提供支持;二是电子地图,为区域、城市、街区道路系统及周边环境提供实时的无缝漫游和信息查询。

四、测绘的成果体现――地理信息系统

1.地理信息系统属于地理学研究领域,是以各种测绘数据为基础,采用地理模型分析方法,为地理研究服务的计算机系统。城乡规划信息系统以地理信息系统各种技术为基础,综合各种城市测绘数据,目前应用已初见成效。在城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测绘机构的地理信息应用技术、基础地理数据库正在发挥着“基础设施”的巨大支撑作用。随着这些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测绘在城乡建设中所占据的作用和地位也越来越高,也使得我们的工作和学习变得越来越轻松。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可以服务于城市的规划与管理工作,如果能增加统计分析功能、计算几辅助设计结合交通规划信息,则地理信息系统完全可以获得更大的拓展,如可以应用在智能交通、现代物流等相关行业。

2.各种测绘数据亟待整合以发挥更大功用。地理信息系统主要是为了查询、分析方便以提高管理、决策的效率、质量、水平。有了数据库,有了分析工具就可以辅助管理、辅助决策,可以说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掌握了决策的主动权。在现实工作中,规划、建设管理常用的地形信息比现行的标准地形图简单,而非地形信息,如土地使用、地籍、房产、管线往往很重要,需要和地形信息结合在一起使用。

集成公开化的数据服务从理论上说可避免各个部门重复性地收集与输入数据,大大降低费用,获得明显社会效益。因此,为了更好地发挥测绘保障服务水平,发挥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作用,应由政府测绘主管部门牵头,规划管理、土地管理、房产管理、路政、水利、交通和市政建设等部门共同担纲,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相关政策,确定唯一的地理信息基础数据的作业要求、精度、成图质量,整合现有测绘力量,制定相应的维护、更新机制,确保地理数据的正确性和现势性,进行统一的城市大比例尺基础图提供,各部门在基于一个共享数据平台的基础上挂接本部门的专业数据,直接获得数字化的地形信息,从而极大地减少重复劳动,降低全社会的信息收集与输入成本,保持空间位置的统一性和精确性。

五、现代测绘在城乡规划工作中的发展方向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2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前景

在未来几十年内,就业前景很好,能毕业就能就业,不能毕业也能画图!就形势来看,中国需要规划的乡镇太多,对规划师的需求量巨大。国家最新的政策也是接下来十年大力推进乡村规划建设!

城乡规划专业就业方向

随着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的铺开,我国城市化进程将加快步伐。一个城市能否规划得当,关系着城市的发展与稳定布局。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公众参与热情的提升,城市规划者开始从幕后走到前台,城市规划人才的价值越来越得到领导和群众的认可,其影响力也越来越受人注目。城镇规划专业主要就业岗位为:建筑设计师、规划设计师、建筑师、城市规划师、景观设计师、规划师、城市规划设计师、设计总监、景观方案设计师、助理规划师、方案设计师、设计部经理等等。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建筑、餐饮业、房地产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建筑/建材/工程;

2餐饮业;

3房地产;

4快速消费品(食品、饮料、化妆品);

5教育/培训/院校;

6互联网/电子商务;

7广告;

8其他行业。

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城乡规划、城乡生态与环境保护、城乡交通、城乡市政工程规划、区域规划等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城乡规划设计等基本训练,掌握城乡规划、城乡设计和城乡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培养能力

1.掌握城市规划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与城市规划学科相关的知识,具有综合分析城市问题、协调解决城市问题的能力;

3.具有城市规划管理的基本能力;

4.熟悉国家有关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的方针、政策和法规;

5.了解城市规划学科发展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3

[关键词]新型城化;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

[Doi]10.13939/ki.zgsc.2017.08.194

1新型城镇化概述

新型城镇化是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而逐渐被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表现在:其在城镇发展的过程中不再只是片面地追求重量、规模以及城乡区域空间的扩展,而是要将发展的中心放在“质”上,要在城乡发展的过程中以人为本、统筹好城乡之间的发展。新型城镇化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农民的知识水平、道德素质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对于城镇协调发展的需求更大。同时,农民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更加渴求得到专业化的城乡帮扶,使他们的城乡发展更具科学性、合理性。此外,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村社区的类型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这就对城乡之间的合理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城乡规划方式已不能满足当前城乡间的发展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就要对此开展一定的实践教学研究,使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真正能够所学为所用。

2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目标

2.1城乡规划专业的明确定位

地方高校的城乡规划专业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专业发展方向定位,城乡规划专业尽管主要是针对城乡区域发展所设立的,具有大致的发展方向,但就其专业涵盖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性质而言还是存在范围过广的现象,这就要求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的专业定位时,要有计划地对城乡专业进行严格的性质、方向定位,使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生能够在专业方向、领域内有明确的学习发展目标,对于未来的就业有更加光明的展望。举例来说,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定位时,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才培养需求,制定不同的专业发展方向,可以设置以研究小城镇的城乡规划方向的专业分支;还可以设置以研究景观设计为主要方向的城乡规划专业分支。通过这两种细分专业方向使高校大学生能够术业专攻,更好地将所学的城乡规划专业知识致力于城乡建设中去。

2.2打造一支专兼结合、素质良好的城乡规划教学队伍

教师在高校的教学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学生在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始终是学生的指路明灯,无论是在课堂中、还是课下;无论是实践教学,还是城乡规划的理论教学,教师都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对城乡规划专业进行教学改革时,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也要有一个清晰的选拔、培养、发展目标。要致力于在城乡规划专业教师中培养出享誉国内外的知名的城乡规划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此外,高校还要组织有关城乡规划专业课的最新教学内容的学习,确保教师的教学理论永远走在时代的尖端;再者,就是高校在对外招聘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时,要注重选拔那些兼具实践教学技能与理论教学能力的“双师型”的城乡规划专业教师。力求在本高校内打造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的教学队伍。

2.3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完善

在一门专业课程的学习中,课程体系的设计直接对学生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地方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时要注重城乡规划专业课程体系的设计与完善,由于我国当前正处于新型城镇化高速发展的阶段,所以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城镇化的发展需求,传统模式培养出的城乡规划毕业生已不能很好地满足地方城镇对于人才的需求,为此,在进行课程设计优化时,要结合最新的城镇化发展现状。同时,要在课程体系中加入一定的实践教学的环节,以此保证城乡规划人才的发展质量。

2.4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构建

实践教学平台的设计与搭建同样是确保城乡规划专业学生实践教学改革成功的关键。我国目前在人才培养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高校学生普遍缺乏一定的实践机会以及实践经验,使得其一毕业就进入工作岗位,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的需求。为此,高校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改革时要能够为学生搭建一个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平台,使学生们有机会到城镇一线去锻炼、学习,从而将所学转化为所用;能够将所用上升到理论教学。

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3.1城乡规划专业教学队伍的建设

上文中提到高校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对于高校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性,同样表述了地方高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中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基础上,我们在本节将讨论如何在高校建设一支高精尖的城乡规划教师队伍。首先,就是对在校城乡规划专业教师的培训,并且要针对不同类型的教师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培养;其次,就是要鼓励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师积极在授课外时间开展多种学术研讨活动、学术比赛等,同时,还要鼓励这些教师多多参与与城乡规划专业学科相关的省部级、部级的教学实验活动、比赛以及其他设计活动等,以此来提高教师队伍的质量;最后,就是在城乡规划教师人才选拔方面,要优先考虑兼具城乡规划理论教学能力与实践教学能力的“双师型”专业人才。

3.2城乡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再定义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城乡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大致方向,因此,在进行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时,要能够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将实践教学有机地融合到城县规划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中去;在进行城乡规划专业人才方案设计时要加强课程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与严谨性;另一方面,在城乡规划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要着重加强教学资源的建设,尤其是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互联网应用领域扩大,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会用到相当多的网络知识,因此,在城乡规划专业的设计中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

3.3城乡规划专业教学方式的变革

教学方法、手段直接关系着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因此,为了能够激发城乡规划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需要对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方式进行一定的变革,丰富城乡规划的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开展多媒体教学,并将多媒体教学设备与其他教学方法相融合,进行教学创新,例如,在城乡规划专业课堂引入项目教学法、微课授课的方式等开展城乡规划的专业课教学;另一方面,还要在城乡规划专业课教学中引入一定的实践环节,鼓励学生们亲身参与,通过实践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4城乡规划实践教学探索

实践教学是新城镇化背景下地方高校城乡规划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城乡规划是一门兼具实践与理论的专业学科,因此,高校在开展城乡规划专业课实践教学探索时首先要构建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其次,就要对城乡规划的课内教学实践展开教学研究,在课堂中引入一定的城乡规划的教学案例,指导学生们学习;再次,就是搭建课外的城乡规划专业的教学实训平台,方便学生们的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最后,就是要对学生的城乡规划的专业实践教学有一个评价活动,通过考核、评价将学生们的实践成果反馈回去,使其能够更有效地开展下一阶段的城乡规划的实践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4

本文主要提出了我国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缺陷,相对应地提出在实施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建设的策略,从而促进乡村地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关键词:

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策略

在新时期,我国一直倡导必须把建设新农村作为我国当代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然而,结合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三农问题依旧是滞后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也屡次颁布诸多关于规范乡村建设的文件及纲要,这在一定程度体现建设现代新农村是我国当代实现社会主义的核心。如今,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成为众多乡村民众追求的目标,其也是一项较为宏大的工程任务,因此,广大人民群众要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进行长期不断的奋斗。坚持城乡共同发展,努力做好建设乡村景观的保护工作,有效落实新农村建设。

1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出现的缺陷

1.1部分区域的领导只提倡急功近利的规划

目前,我国很多地方未能准确地认识及把握国家提出的乡村改革目标和要求,并且没有调查乡村基层,因此,最终未能形成针对性的工作方式及工作步骤。诸多地方仅仅把新农村建设单纯地理解为实施工程建设,也有很多领导只为了追求个人的政绩,而一味地实行迫切的规划,在进行村落编制规划时,没有重视村庄的发展现状,使得乡村人民在欣赏城市文明发展时,没有看到自己价值连城的东西,从而使得传统的乡土文化逐渐消失。现在的农村有各类缺乏乡土气息的建筑设计,造成乡村建筑设计与乡村景观呈现一片混乱的情景。虽然也有部分地方充分认识到,但没有进行具体的规划设计,而是主观臆断,这些片面的认识出现的差错都会影响乡村景观的发展。

1.2乡村景观建设没有“城市规划师”的主宰

由于乡村景观的规划量大,涉及的面积较广,加上相对繁重的任务,除此之外,还有时间及经济水平的束缚,已经有许多地方实施低价的方案,把乡村规划编制的重要任务转租给规划部门和私人,或者未毕业的学生。在实施编制时,一些乡村建设“规划师”因为经济因素未能实施全面的前期调查,这样所做出的规划不可避免有点粗糙。还有些参编人士缺乏乡村工作经验,几乎不了解乡村出现的实际难题和人们的真实需求,没有周全考虑乡村的发展,比如:部分地区在房屋设计、环境整治等诸多方面几乎按照城镇的标准,完全脱离自身的实际,没有显现出乡村及地域的特色。还有一些规划仅仅关心农民怎样建房,而对人民最为关心的增收问题,虽然制定了一定的目标,但是对增收的具体渠道缺乏可操作性。

2乡村景观建设的具体对策

2.1科学处理好乡村景观的保护与开发的难题

众所周知,以乡村景观为基础的乡村旅游能够促进该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然而在发展乡村旅游时,必须要合理有效地处理好乡村景观保护和开发之间的关系。进行乡村旅游场地景观的开发理所当然要结合该地区的生产及生活的实际情况,以达到旅游设施投入、所开发的项目与区域的景观、文化环境相融入。在保护自然景观和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努力发展适合该地区,而又具有区域特色的相关产业,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活模式,只有以和谐发展为前提,才能使得乡村景观更具有长久的吸引力。

2.2合理制定相关政策及制度

目前,我国的乡村景观建设依旧处在初始阶段,而乡村景观的规划主要是采纳村镇规划的较为规范的技术标准体系。面对在建设新农村中所呈现的一系列问题,并非通过村镇规划就能完全覆盖和解决,因此,亟需制定一些涉及乡村景观改造的政策及法律,并且制定一些实施乡村景观改造的标准,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实性和可操作性,以便促进乡村景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还需要适当地制定有关保护乡村景观的法规,让乡村景观的保护力度逐渐上升到法律阶层。

3结语

现代的乡村景观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成分,已经被广泛区域接受,并进行不断的改造和完善。乡村景观建设在发展过程中虽然也突出了一些问题,但也提高了乡村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和要求,促进了该地区经济的发展与建设,因此,要充分发挥好乡村景观建设的作用,让其真正造福于民。

参考文献:

1刘滨谊,王云才.论中国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基础与指标体系[J].中国园林,2014(15)

2苏少锋,刘维团.村庄规划过程中有关乡土景观保护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5(19)

3刘滨谊,陈威.关于中国目前乡村景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J].小城镇建设,2015(19)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5

1引言

乡村有景观吗?乡村有园林吗?乡村需要景观园林吗?在城市化进程快速发展的今天,在大地景观开始深入人心的现代,对于中国规划建筑界,这些问题已经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众所周知,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乡村园林以乡村景观为背景,乡村景观在客观方面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水、土、气候、动、植物、人工物等,在主观方面包括经济发展程度、社会文化、生活习俗,乡村园林正是在这种综合的景观中孕育、演变、发展、生成,所以乡村园林与乡村景观密不可分,故而,乡村景观园林也就成为本文的论题。根据人类聚居环境学理论(刘滨谊1999),作为乡村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背景,乡村景观园林作为乡村规划的基础背景,它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的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的面貌、格局、规划、建设决定着乡村环境的生死存亡。合理而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表面看上去朴实无华,然而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致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指导下,其内在却是丰富多彩、形态各异、耐人寻味的,其中,不乏有许多优点而令今天的城市人神往。当今中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类聚居环境规划建设中的作用、地位日渐重要。对于迅速城市化的乡村地带,乡村景观园林正处于十字路口,迫切需要予以定位、定性、定向、定型,而对于当今那些步入病态衰败的城镇,理想的乡村景观园林无疑将成为“治病”“健身”的一帖灵丹妙药。

在学术界,德国、荷兰、奥地利、美国、日本、韩国等工业先进国家早已关注乡村景观园林这一领域,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理论研究与规划实践几乎还是一片空白。

2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

“乡村景观园林”(RuralLandscapeandGarden)是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对其研究的范围和研究的对象,目前还尚无完整而确切的定义。单单从字面上看,它由“乡村”和“景观园林”两个概念组成。这里用“乡村”而没用“农村”一词,主要因为农村是与农业产业联系在一起的,是以农业生产为主体的地域,如今在农村,作为农业生产主体的农民,有一部分并不一定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非农事活动,因此,用“农村”来界定范围具有一定的难度域概念,泛指城市和原始无人聚居地带以外的一切地域,特指城市(包括市和镇)建成区以外的地区,是一个空间的地域系统。“景观园林”的定义可以分解为“景观”和“园林”两个方面。对于“景观”,从景观规划设计学科角度,笔者曾有阐述:扼要地讲,景观包含着地球表面自然的、人工的人类聚居环境,并且与社会、文化、习俗、人类精神、审美密不可分(刘滨谊1990,1996,1999)。对于“园林”,张家骥先生在《中国造园论》一书中汇总了许多专家学者对“园林”的理解和定义(张家骥1991),并在此基础上对“园林”下了定义:“园林是以自然山水为主题思想,以花木、水石、建筑等为物质为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创造出视觉无尽的,具有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因此,广义的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其以大自然真山、真水等自然材料而形成的具有审美价值、高度自然精神境界的环境。

需要说明的是乡村景观园林的界定是相对于城市化而言的,过去许多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目前已成为城市园林,它们不在笔者所研究的范围内。

3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目标

乡村景观园林存在着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演变,传统乡村景观园林伴随着农耕文明而出现,随着工业文明及当今后工业文明的进化,乡村景观园林同样也在走向现代。其演变的根本动力是乡村人们生活的演变,乡村景观园林始终与广大乡村居民的日常生活环境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然而,它的地位和作用长期以来一直未引起学术界和规划设计界的关注重视。

从历史的演变着眼,就乡村景观园林与中国古典园林的关系而论,乡村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地位也不容低估。长期以来人们普遍以为中国传统园林起源于古代帝王的苑囿,这是极为片面的。根据不断的考古发掘和对古代诗歌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其实全世界最早的园林应该是原始聚落中及周边的园圃和树木绿化等实用性的园林化的土地,它也是中国园林最早的雏形,并对后来发展起来的恬淡素静的文人村居园林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就是明清之际的文人园,也不断从乡村园林中得到启发,从中汲取营养(刘天华1994)。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乡村园林在中国园林发展历程中,起着基础和源泉的作用,尤其是乡村园林为江南文人园积累了经验、提供了素材、丰富发展了中国古代园林文化,这是确定无疑的。

从现代人类聚居环境建设入手,目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的进程中,村镇建设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着。截止1998年底,全国有建制镇17015个(不含县城关镇),集镇29118个,村庄3557700个,随着撤乡建镇和拆村并点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建制镇比上一年增加480个,集镇减少1206个,村庄减少101635个(1998年村镇建设统计公报)。这种乡村城市化不是意味着把乡村变为城市,而是在于节约用地和提高乡村居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因此,随着乡村城市化的不断进行,乡村居民的居住方式、居住文化必然发生相应的变化,许多传统的聚居村落也将随之消失。乡村城市化使乡村景观园林正在经历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一方面,一些有研究价值的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已经或将要遭到扼杀的命运;另一方面,乡村城市化已经或将要产生出新型的乡村景观园林。新一代的乡村景观园林应以什么样的面貌出现在人们的面前,如何继承和发扬传统的乡土文化,创造出具有乡村特色而非城市发展模式拷贝的现代乡村景观园林,以改变当今新建村落的平庸无味、千村一色的状况,这是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基本目标。

4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动态

国外许多工业先进国家在这一领域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如德国、荷兰、奥地利以及美国和日本在乡村景观(RuralLandscape)、乡村地区的规划与建设方面都有非常成熟的经验。但由于现有的资料和技术手段有限,对当前国外在乡村景观园林领域的研究成果没有更详尽的资料,但仅此还是可以看出,国外非常注重对乡村景观的系统研究。

在国内,有关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和发展,尤其是对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几乎都是一片空白。长期以来,人们更多地是关注中国传统园林的研究。尽管如此,仍然存在与之相关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五个方面:4.1传统地方性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结合农村园林的实例对江河流域的农村园林的产生原因及其特色分别进行了阐述(舒楠1997,陈志华1999)。此外还有对徽州古典园林有较为详细的研究(程极悦1987,肖国清1988,殷永达1993,张浪1996),这些文章对乡村园林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例。

4.2传统乡土建筑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彭一刚院士的《传统村镇聚落景观分析》一书(彭一刚1994)为代表,该书的视点不只停留在乡土建筑上,而是切入到传统村落的研究,对村镇的景观进行了分类和分析,其中包含了构成乡村景观园林的一些要素。此外,陈志华教授等人编写的《浙江省新叶村乡土建筑》和北京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主持的《诸葛村乡土建筑》两套乡土建筑丛书的有关章节也阐述了乡土文化和乡村景观的关系(陈志华1998)。

4.3历史文化传统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风水—中国人的环境观》、《古村落:和谐的人聚空间》两本书为例(刘沛林1995,1997),作者从风水的角度阐述了风水思想与风景、园林、建筑及城市设计的关系,在风水对园林规划的启示”一节中,着重论述了乡村园林的一种类型—水口园林。在中国古村落的景观建构中,分别就村落“八景、“十景、水口园林、村落点景建筑等进行了阐述。

从上述的研究成果来看,虽然有一些与乡村景观园林有关的研究成果,但不成系统、很不完善。乡村景观园林尚未作为一个独立而完整的课题来研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进行大量的基础调查、分析论证。

4.4空间格局演变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从人类聚居环境学的角度,选取从古至今的村落实例,分析乡村景观的构成元素,对空间化、时间化等可以量化的元素予以量化,分析其演变发展(刘滨谊,毛巧丽1998)。

4.5现代人类聚居环境与乡村景观园林研究

以《现代景观规划设计》一书为例(刘滨谊1999),以生态意识、大地景观等现代思想为世界观,以“设计结合自然、现代宏观区域景观规划等理论方法为导向,书中重点分析阐述了欧、美等国现代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与实践。

5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内容

虽然乡村景观园林只是乡村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却涉及到社会、经济、文化的各方面。乡村景观园林所要研究的内容非常丰富,包括历史、地理、建筑、民俗、社会结构、景观、环境、艺术等等。综合上述分析,笔者提出了下列乡村景观园林的主要研究内容:

5.1乡村景观园林的产生、发展和演变过程。

5.2乡村园林在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

5.3乡村城市化和现代化对乡村景观园林所造成的影响冲击。

5.4乡村景观园林与社会形态的内在关系。

5.5乡村景观园林与乡村经济的内在关系。

5.6乡村景观园林与乡土文化的内在关系。

5.7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

5.8乡村景观园林的空间格局特点。

5.9乡村景观园林的艺术处理。

 5.10乡村景观园林的未来发展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重点不在于保护传统的乡村园林,而在于寻求乡村景观园林规划建设的规律和特点,尝试地探索未来乡村景观园林的发展模式,以便能切实有效地指导今后乡村规划中的乡村景观园林规划设计,创造出超越城市的自然而和谐的乡村人类聚居环境。

6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方法

国内有关中国造园理论的论着很多,在此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与实证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于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文献资料是了解乡村景观园林形态构成的一个重要途径,它包括地方史书、地方志、家谱等,这些文献资料对村落的选址、布局、发展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目前乡村景观园林需要大量的基础性研究,这就必须建立在大量实证的基础上,然后从社会、经济、文化等不同层面来进行分析、比较,找出规律。由于传统乡村景观园林大多遵循自然法则,随着村落的布局而形成,很少受到来自外界人为规范的约束。因此,选择典型的、有代表性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实地调查和测绘,并结合对当地居民的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在居住方式和价值观上的变化,以及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对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受到来自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土地使用政策的影响,因此,还需要认真领会政策、法规的精神。通过对乡村景观园林进行系统的调查研究,通过实证对传统的乡村景观园林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乡村景观园林进行分析、比较,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内容和形式的演变;总结归纳乡村景观园林的基本类型;分析乡村景观园林的构园特色;找出乡村景观园林成园艺术的规律和特点。乡村景观园林研究不是单一学科所能解决的,它在景观建筑学、生态学、地理学、城市规划、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多学科、多角度交叉综合研究。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方法目前还处于探索阶段,还有待于进一步补充和完善。

7乡村景观园林研究的意义

乡村景观园林有别于城市景观园林,城市景观园林是通过人工再现自然,而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运用自然,更为朴素地保留着更多的自然真迹,从艺术追求而论,如果说,城市景观园林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那么,乡村景观园林则是虽由天作,宛自人开”,各自的艺术倾向不同,并无艺术的高下之分。但是,倘若从自然美的角度来看,乡村景观园林远比城市园林自然优美。“师法自然”只有从乡村景观园林中才能获取第一手的灵感源泉,而目前国内的景观园林规划设计界在这一领域几乎还处于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乡村园林的研究更具有特殊的意义。

7.1建立乡村景观园林的观念意识

乡村园林虽然早就出现,但是由于人们理解和认识上的偏差,对乡村园林没有产生足够的重视,以致于长期以来没有人对它进行系统的研究。因此,通过建立乡村园林的概念,使人们对乡村园林有一个较为全面的认识,从而激发更多的人从事乡村园林的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以填补国内在乡村研究领域的空白。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6

关键词:乡村;景观园林;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7731(2013)16-119-02

乡村是以农业为基本经济活动内容的一类聚落的总称,是中国绝大部分人口主要的聚居区域[1]。而乡村的景观园林作为乡村总体规划的基础,对于乡村人口聚居区域的整体布局、乡村特色的塑造与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2]。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景观园林在乡村人口聚居区域环境规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日趋明显。乡村景观园林是中国园林发展的基础与源泉,但目前中国乡村景观园林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探索乡村人口的景观需求,进行主要类型乡村景观园林规划的探讨,对于未来乡村景观环境规划建设以及乡村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1乡村景观园林概述

1.1乡村景观园林的含义乡村景观园林是景观规划设计界新兴的研究领域,由“乡村”、“景观”、“园林”3方面构成。从广义上来讲,乡村景观园林是非城市化地区人类聚居环境以大自然的真山、真水等自然素材塑造而成的具有高度审美价值和自然精神境界的境域[1]。

1.2乡村景观园林的功能作用第一,生活、生产功能。村落景观、农业景观与城市景观的风格迥异,它们是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源地,故进行乡村景观园林设计时首先要满足生活与生产功能。第二,生态功能。乡村景观的生态功能主要表现在净化空气、调节小气候、降低噪音、减轻“三废”污染、吸收粉尘、有害气体,维持生态平衡,最终创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人居环境。第三,文化功能。乡村居民之间具有较为一致的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意识行为,久而久之在交往方式、价值观念、道德观念上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第四,美学功能。乡村景观园林“就地取材”、“因地制宜”、“因材致用”,它的线条、色彩、形象无不透露出朴实无华的自然气息。

1.3乡村景观园林绿地系统的类型根据功能和乡村生活的需要分类,乡村景观园林绿地系统分为:公共绿地、生产绿地、附属绿地、自然绿地以及防护绿地。

1.4乡村景观园林的规划原则乡村景观园林的规划原则如下:规划先行原则、特色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实事求是原则、属地实施原则。

1.5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具体模式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具体模式分为:宅旁绿化、道路绿化、水岸绿化、公共空间绿化、防护绿化等。

1.6乡村景观园林绿化存在的问题与不足第一,乡村景观园林绿化规划不科学,过于追求城市化;第二,乡村绿化规划结构不合理;第三,乡村绿化科技含量低,质量参差不齐;第四,乡村绿化植物种类单一;第五,乡村绿化宣传力度不够,绿化管理不力。

1.7乡村景观园林绿化植物规划原则第一,适应生态环境,适地适树,因地制宜。第二,根据地域特点,体现区域特色。第三,强化植物配植的季相变化,增加新优植物。第四,突出绿化植物功能性、艺术性与文化性。

1.8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管理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管理分为: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规划管理、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建设管理、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产权管理、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监督管理、乡村景观园林绿化古树名木的管理。

2乡村景观园林绿化的发展趋势及模式

2.1发展趋势乡村绿化一体化趋势、乡村景观化趋势以及乡村园林化趋势。

2.2发展模式乡村绿化与景观生态建设相结合的发展模式、乡村绿化与发展农村旅游业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3主要乡村景观园林类型的规划

3.1道路绿化乡村景观中道路绿化的设计形式包括:一板二带式、二板三带式、三板四带式以及四板五带式。在行道树的选择方面,应满足如下标准:适应当地气候条件和生长环境;树形整齐、枝叶茂盛;移植容易成活,生长健壮,病虫害少,养护管理粗放;叶、花、果具有一定观赏价值,并能够体现当地乡村风貌;抗性强,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

3.2乡村庭院绿化乡村庭院是农业社会的产物,乡村家庭既是生活单位也是生产单位,在承载广大村民生活起居的同时,也承载着村民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庭院不仅是养花种草的地方,也为人们带来惬意的生活体验。乡村庭院绿化应注重植物选择、空间营造等诸多方面的考虑,在突出园林艺术的基础上,充分体现出乡村庭院的特殊要求。

4结语

乡村景观园林绿化是国土绿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系到乡村的可持续发展、乡村的长远利益以及乡村居民的切身利益。乡村景观园林绿化在城镇化进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乡村城镇化进程提供了环境基础条件。忽略乡村景观园林绿化,城市绿化搞的再好,也不过是沙漠绿洲,难以形成城乡一体化局面,难以创造出人类美好的生存空间和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7

关键词:村庄;规划设计;探讨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对村庄规划布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实施有效分析,对于搞好村庄规划布局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村庄的布局与各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都应当采取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村庄的布局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与现有条件基础,逐渐推进城镇的基础设施不断向村庄的延伸。

1村庄景观特色的特点

通常我们把村庄景观的发展划分为三个阶段,即:1、原始村庄景观;2、传统村庄景观;3、现代村庄景观。当前我国正处在由传统村庄景观转变为现代村庄景观的阶段中,因为受到急功近利思想和短期利益的驱动,致使村庄建设无序,建筑外观布局混乱并且与本土特色相脱离。所以,目前村庄的选址与布局已不再过份依赖自然环境,村状空间结构逐渐发生转变。在转变过程中,要根据村庄地形地貌之特征,不能盲目模仿生搬硬套城市居所规格方正的构成空间,应当保留传统自然构成的丰富多样的村庄空间,传统村庄的改造可谓我国目前建构新农村的主要内容,可传统村庄的保护同时也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之构成部分。因此,规划部门要侧重倾向于保护古建筑与古村庄环境布置,改造提升村庄景观质量,不断发掘新的景观亮点,营造古村风范,促使村庄景观的特色建构尤为明显。

2当前村庄规划布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2.1村庄布局一般散小、凌乱,土地资源浪费严重

村庄居住分散化的现象一直未得以妥善地解决,长期以来,村民们习惯于在自然构成院落环境里散居,促成了村民居所“满天星”形式的分散存在格局。而随着村庄的不断扩张,导致土地的粗放利用,致使土地资源严重浪费,不但为耕地保护工作招来很大的压力,而且也为经济社会之可持续发展带来直接的影响。造成此原由是多方面的,不仅有产业结构特征方面的影响,同时也有政策管理方面的原因。

2.2村庄基础设施匮乏,人居环境很差

目前,有些村庄不但基础设施严重匮乏,而且公共服务设施也及其缺乏,大多数村庄不具备较通畅的道路、排水等系统以及垃圾处理设施等,人居环境较为恶劣。

2.3村庄建设存有盲目照搬模式,传统特色趋于消失

我国在建构社会主义新农村与土地整治过程中,因为缺少生态景观理论及其技术指导,导致原有村庄的乡土特色消失殆尽,产生了景观污染抑或“千村一面”的不利局面,致使蕴含了不同地域文化的生态村庄景观遭受破坏,生物多样性大幅度减低。

3产生问题的原因

3.1城乡二元体制是导致村庄落后面貌的根本原因

体制断层可谓我国农村落后的基本原因。由表面层面来看,农村落后的主要因素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也就是城乡之间经济发展的差距比较大的缘故。可由本质层面来看,它体现的是我国经济社会的更深层面的问题,其矛盾的根源即城乡二元体制,也就是所谓的“城乡分割,一国两策”之社会经济制度建构。此种制度化之城乡分割,促进了城乡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分化,并且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实际表明,城乡二元体制导致产生了很多不容易处理的困难和矛盾,为城乡发展带来紧迫的失衡局面。具体可从如下两个方面进一步说明:

3.1.1二元经济结构的实质在于二元体制

体制性因素实际上构成了农业与农村发展以及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的互相隔离,此主要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多导致的。

3.1.2农村市场经济体制滞后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业已迈入一个完善的阶段。尽管经济创新在农村刚刚开始,可自从农村经济改革转移至城市经济改革以来,经过二十多年的市场经济培养以及十余年的市场经济体制建构,农村经济方面工作已被落下了很大的距离,表现为市场化程度极其低下。市场经济体制构架严重滞后。

3.2分散城市化过程致使“农村病”的产生

“农村病”即由于分散而造成的农村非农业投资的得不偿失。“农村病”的表现可分为两个方面:

3.2.1分散对农村非农产业发展的约束

因为分散,农村水、电、路、通讯等诸多方面的基础设施比较差,大部分地方缺少工业基础。

3.2.2分散对农村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约束

农村若全面进入小康,基础设施与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必须有大发展。可因为分散,不但投资额大,并且利用效率也比较低下。

3.4投资不足,规划管理缺位是如今村庄规划布局凌乱的主要原因

村庄建设缺乏先规划后建设的理念,因为经济水平和能力的影响,村民建房一般均属于自筹自建。规划构架的不一致,建筑水平能力的高低,村庄道路的大小不同,居所的零零散散,没有办法构成地方特色。致使村庄规划布局凌乱的原因主要表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3.4.1资金投入不足

乡镇规划及建设近年来虽取得一些的成效,可因为乡镇规划管理工作的滞后,以及乱占乱建等方面问题的不断突出,尤其是在村庄建设方面,因为资金投入不够以及体制不畅通等诸多伊苏,导致乡镇后于城市建设,而村庄规划又滞后于乡镇建设,致使乡镇建设失衡,以至于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从而制约了乡镇的发展,村民建房规划与管理呈无序状态。

3.4.2规划管理缺位

因为多种原因,当前一些乡政府所处集镇未编制总体规划,村庄与非政府所处集镇也基本上未有规划,乡镇政府所处地建制镇,虽然个别已有总体规划,可大部分已长久失“修”,人口与用地规模业已突破,原有规划早已发挥不了科学引导乡镇建设的功效。

4结束语

村庄是村民生产生活的居所,村庄规划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村民的生存与发展。各个村庄的用地环境,建筑模式与分布,及至生活习惯也都不尽相同。可从已编汇的一些村庄规划来看,各地村庄人均利用土地的指标和布局结构以及配套公共设施等内容并未在规划殊对待。而且各个村庄之经济实力,同城镇的空间距离等也未在村庄规划殊考虑。村庄系人类千百年来活动生活的地方,及至具有比城市更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村庄规划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系统,在村庄规划中一定要结合不同的地域实情,采取因地制宜和分类指导的举措实施。不断针对村庄规划布局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实行探讨分析,有助于我们及时有效地处理解决村庄规划布局中所产生的各类问题。

参考文献:

[1]刘志超:关于加强镇总体规划村庄布局引导的探索[J].小城镇建设,2011,(08).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8

[关键词]乡村景观;历史园林;现代园林设计;现代风景园林规划;乡村景观规划

自人类定居以来,乡村一直都是人类重要的生存与发展空间。人类在乡村地区因生产、生活的需要,逐渐改造自然、适应自然而形成的乡村景观,展现了农业文明特有的田园风光。现代文明诞生之后,科学、艺术和社会的发展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多方面的影响,使之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但不管怎样,园林依然是人们“理想的天堂”,是人们为了补偿人与大自然环境的相对疏远而创造的“第二自然”。乡村是人居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成区域环境和国土环境的主体。20世纪之后,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以及乡村地区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进行转变,传统美丽、和谐的乡村景观受到冲击,也对乡村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在现代风景园林规划中,风景园林设计师涉足乡村景观规划的领域,可以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传统乡村风貌,提高乡村地区的景观品质和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区域的协调发展。

一、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状况

我们从乡村景观与东西方历史园林、乡村景观对西方现代风景园林的影响两个方面来阐述乡村景观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中的意义,进而对中国现代风景园林作了一定的思考。一方面,我们塑造属于中国的园林景观,除了延续中国历史园林的优秀传统之外,也可以回到中国园林的本质——向自然学习;不仅将天然的山水风景作为参考对象,还可以放宽视野,将乡村景观作为研究和考查对象,从中汲取设计的语言和创作的灵感;另一方面,在当前我国乡村地区面临巨大发展和变迁的情况下,关注乡村景观规划,有助于改善我国乡村地区的人居环境,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改善国土面貌,也有助于学科向大地景观规划的层次进展。影响园林设计的因素很多,哲学思想、自然观念、功能需求、艺术潮流、技术水平都会对园林设计产生深刻的影响;但无论如何,建设园林也就是建设一种人类理想的生活环境。生活在不同地域环境中的人对理想生活环境有不同的认识,会形成特定的文化形态,这一文化形态继而也影响到特定环境中的园林形式。这些地域特征除了纯自然环境之外,在相当程度上就体现在农业景观上。地域的农业景观对西方历史园林以及对西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我国对乡村景观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比较新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地理学界和规划学界;对乡村景观规划的研究目前主要是在其他知识结构体系的规划学科中。

二、乡村景观的概念

1.乡村

乡村,在现代地理学词典中的解释为:非城市化地区。通常指社会生产力发生到一定阶段上产生的、相对独立的、具有特定的经济、社会和自然景观特点的地区综合体。国内外对乡村概念的理解和划分不尽相同,一般来说,乡村的人口密度低,聚居规模较小,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社会结构相对较简单、类同,居民生活方式上及景观上与城市有明显差别。典型的乡村地区包括城镇、村庄、村落和环绕它们的开放地带;森林、农田、湿地、牧场及其它开放地带构成了围绕乡村居民点的环境。

2.乡村景观

景观一词自出现以来,人们就没有停止过对它的概念的争议,在地理学、生物学、生态学等学科中,景观都有着不同的定义和理解,纷繁复杂。论文从地理学的角度来认识景观以及乡村景观,认为景观是一个地理区域的总体特征,它是复杂的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在大地上的烙印,是多种功能(过程)的载体。

三、乡村景观的特点

乡村景观是当地人为了生产、生活而采取的对自然和土地的适应方式,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乡村景观的形成和构成来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生产性:乡村景观与人们的生存、生活息息相关,使用者为了满足生产的需要对原有乡村地区的土地进行完善、修正和创造,这种行为本身是以生产、实用为功能目的的,因此,生产性是其最基本的特点。

自发性:乡村景观的形成是“劳作”出来的,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使用他们所能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在最低能耗下去满足生产、生活和居住的需要。

地域性:乡村景观是自发或半自发形成的,受所处地域影响较大。另外还有生态性、审美性,还有文化与历史的体现

四、乡村景观的价值意义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乡村景观这种“人工化的自然”所具有的独特特点,不断的体现出其所对于人类文明的内在价值。

1.农业文明时期: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在农业社会中,农业开发活动创造了农业文明所特有的“田园风光”,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也体现了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

2.工业文明时期:对环境的意义

在延续着农业文明时期所具有的价值意义的同时,乡村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鲜花盛开的果园、落英缤纷的田野等自然气息,在工业文明下也突出的体现出对于城市环境、对于城市居民的环境价值和休闲游憩作用,成为一切美好事物的源泉,也是智慧的源泉,对后来的城市规划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后工业文明时期:地域认知价值和文化历史价值

乡村景观所体现的这些特点和价值意义,既是影响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主要因素,也是在乡村景观规划中所应关注的方面。

参考文献

[1]陈志华.外国造园艺术[H].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2]陈晓彤.传承整合与嬗变——美国景观设计发展研究[H].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3]单德启著.从传统民居到地区建筑[H].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

[4]韩炳越.风景园林规划中历史景观保护、恢复与更新研究[博士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5

[5]韩西丽,俞孔坚.伦敦城市开放空间规划中的绿色通道网络思想[J].新建筑,2004

[6]韩选棠.农村社区更新规划之基本理念与实务[J].台湾:农业工程学报,1992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9

关键词:生态设计地域管理发展与保护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

1.我国生态设计发展趋势与现实问题

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正处于发展中国家,还致力于大规模工业生产,工业生产虽然带动了国民经济,却给我过环境带来了严重伤害,导致中国目前形成大量的畸形生存空间。但值得庆幸的是,有关部门学者已经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然环境保护和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相克性,但是这挑战正是我国城乡生态空间发展的趋势。

为了减少城乡差距,我国实行了城乡一体化战略方针,不仅从信息、文化、教育处着手,到城乡建筑基础设施,到城乡建设规划,都实行了一体化方针,但是城市中的某些元素却破坏了乡镇原有的生态环境,如某些大工厂,带给乡镇的只有伤害。所以我国现在必须致力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去发展、研究我国的生态城乡规划设计。

2生态规划设计的理念与概念解析

2.1生态规划理念

城乡生态规划概念即在尊重我国基本国情的基础上,以生态理念为指导,将生态理念运用到实际的城乡规划设计中,更新现有陈旧规划设计理念与技术,实现人类进步与环境保护同时进行的一种思维理念。

2.2解析

如英国人霍华德在1898年提出的著名的田园城市(GardenCity)这一学说。之所以提出田园城市这一理论,正是由于当时英国出去大规模工业化生产,造成了城市与居民生活条件相矛盾,城市与生态环境相矛盾。当今社会仍然以这一学说为基础来建设城市,综合考虑城市经济、城市人口、城市生态环境等有机结合。

在田园理论提出的同时,美国社会迫于社会条件的影响下也提出了相关的理论,即用大范围绿地将城市包围,在绿地做大量卫星式城镇,而且同城市一样,设有工厂等、娱乐、医疗等相关设施,以此吸引城市居民向外扩散,减少人口,降低城市压力。在我理解看来,当时所谓发展的卫星城市即我国现阶段实行的快速发展小乡镇,来减少大规模乡镇所面临的生态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处。

3.生态城市实例研究(欧洲)

欧洲城市由于处于发展期时大规模工业生产影响,同中国现在国情相似,大量的工业建筑打乱了原有的生态建设基础,大量的污染破坏了生态环境。但是大批有责任心的建筑师,规划师站了出来,致力于生态城市的改造与建设,到今天可以说有了巨大的变化。

实例:康斯坦茨市北有根哈德居住区

城市背景:

1960年的跟哈德居住区,没有考虑到周围环境,即没有对周围自然环境做有效的认证,做了大概的规划。到了1983年,规划师将居住区地理位置做了规划,并且同时意识到环境与居住区的相互影响,通过一系列对现实条件的检测,做了评估,对该居住区可能对周围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做了预测。

但是由于进一步的检测发现,1983年中所做的居住区规划周围大部分为农业用地,更由于水文条件的影响,此处为动植物生存生长的料号区域,此处不适合居住区的建设,为了尊重自然,此前的规划全部被放弃,取而代之的是此区规划为生态保护区。居住区整体向西移动。这充分说明了设计者是从自然出发,从生态出发,将人文以生态相结合的前沿思想。

4.生态城乡规划实现手段

4.1提高城乡绿化容积率

城市与绿化的关系可以说是共存亡的,绿色代表生命,当下退耕还林便是最好的见证。大量做绿色景观,将其真正溶于人类生活,提高人类对生态环境的认识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条件。在提倡发展生态空间的同时,一定要强制性保护生态区,制定相关法律来阻止人类进行破坏。

4.2提倡小城镇快速增长

小城镇即前文所提到的美国的卫星城镇,建设小城镇的目的即小城镇由于规模小,发展迅速,能快速带动经济发展。与此同时,配套设施齐全,环境优良的小城镇可以吸引大量城市居民到城镇发展,以此减少城市交通、能源的消耗,这也符合低碳城市理论。但是近些年来一些小城镇资源的浪费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如何进行下一步改革也是我们值得思考的问题。

4.3科学性

科学定位,即科学合理的给城市定位,关其中要考虑到城市的人文和社会环境,同时,同时判断城市与乡镇的价值所在。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进一步拓宽规划视野,例如:我国在珠江区做规划,必须先考虑其沿海的大背景,在次前提下才能更具有科学性;要全面考虑结合全县各镇的功能布局,规划体系。

4.4生态城乡规划设计理念影响

在此理念影响下,中国很多城市有了很大变化。例如山西省今年将建设60余个森林公园,这样在保护了自然环境的同时又给城市带来了经济效益,这是个一举两得的措施。同样深圳也在提倡绿色规划,成为生态低碳之城。在天然的青山背景下,深圳将公园数达到60余个,与滨海大道有机结合,使深圳成为真正的绿色长廊。

5.当地域管理缺陷

由于很多地区为重工业区背景,例如辽宁省鞍山市,鞍钢工厂是历史的延续直接建立在城市中央偏西处,周围环绕了居民区,商业区,如果说要鞍山市为了生态规划理念将鞍钢移除市区,那么只能说这是纸上谈兵的想法,这跟不不可能实现,或者翻过来考虑将居住区规划远离工业区,那么这也将是一项长久的工程,我认为这是不可实现的。在中国像鞍山市这样地域特征的城市有很多,有些情况甚至于更加复杂。所以现在很多理论上说,在规划时要优先考虑环境、考虑生态,这一说法对于很多地区是不不靠实际的,那么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我们所能做的是将二者统一协调,共同发展。我们要保证土地和城市共同健康成长。

如今生态规划理论很过,像美国以及很多发达国家传来了很多方法,但是我国必须是以经济发展为主要前提,而且美国社会地广人稀,不同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国情。我们不能像发达国家那样随意规划谋篇空地作为景观绿色规划,我们要从实际情况出发,我们要像发展中国体制那样,首先尊重国情来足部探索属于中国特色的生态规划事业。

总结

在科学理论引导下,打造生态城乡空间将是中国城乡规划的终极目标。这一行业将在中国未来建设中起主导地位,这里除了对生态区域的规划保护还要充分考虑到城市规划中的重要元素,例如我们要大量生产绿色能源、绿色材料、这样我们才能将这些绿色材料运用到绿色建筑中,做我们的低碳、环保、节能建筑。为城市建设减少压力。

总而言之,中国在经济发展的道路上正在迅猛前进,我们在立足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要统筹兼顾,着眼于生态环境的建设与保护,为了城市建设的可持续、生命的可持续,作为新时代的规划师要站在科学的前端,在合理规划的同时,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带领中国城市走向健康、安全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古今中外城市规划理论》

2.《考工记》

城乡规划的前景篇10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号)、《建设部关于建立派驻城乡规划督察员制度的指导意见》(建规〔20****〕81号)和《****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城乡规划工作的决定》(云政发〔2004〕196号)精神,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开展城乡规划督察工作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建立城乡规划督察工作协调领导机制

开展城乡规划督察工作,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城乡规划工作,维护城乡规划的严肃性,更好地发挥城乡规划作用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入实践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开展城乡规划督察工作,有利于监督权力的行使,增强城乡规划的权威性,促进城乡规划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有利于形成快速反馈和及时处置的督察机制,进一步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规划执行力;有利于公众参与,强化城乡规划的公共属性,切实维护、发展和实现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全省城乡规划督察工作由省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统一协调领导,省建设规划主管部门具体组织实施。省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加挂省人民政府城乡规划督察办公室(以下简称省规划督察办)的牌子,具体负责全省城乡规划督察的日常工作。根据工作需要,成立滇东、滇中、滇南、滇西北和滇西南5个城乡规划督察组,分别负责滇东(曲靖市、昭通市)、滇中(昆明市、玉溪市、楚雄州)、滇南(红河州、文山州、普洱市、西双版纳州)、滇西北(大理州、丽江市、迪庆州、怒江州)和滇西南(保山市、临沧市、德宏州)片区的城乡规划督察工作。每个督察组由4至5名督察员组成。督察员由符合条件的公务员和规划技术专家担任,其人选由省规划督察办推荐并初审,报省城乡规划建设领导小组审定后聘任。

二、明确任务,突出重点,规范城乡规划督察工作

(一)督察原则。坚持依法督察、公正公平、到位不越位、监督不包办、参与不决策的原则,以城乡规划法律、法规和政策、国家强制性标准以及经批准的城乡规划为依据,对各州(市)城乡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工作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督察,及时发现违法违规行为,并提出书面督察意见。

(二)督察范围。对违反城乡规划法定程序和审批权限,编制、审批和调整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规划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行为进行督察;对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规划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各类城乡规划和行政许可建设项目的行为进行督察;对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规划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督察;对群众举报和投诉的城乡规划重大问题进行督察。

(三)督察方式。参与各地规划委员会有关会议,参与各地城乡规划技术论证和审议,参与各地重要建设项目立项专家论证,对经批准的城乡规划实施情况进行经常性巡查,参与大中型建设项目选址审查,受理群众举报、投诉和并进行调查。

(四)督察程序。针对督察中发现的问题,督察组要及时形成初步意见书面报告省规划督察办。省规划督察办按照程序报批同意后,以省规划督察办名义向被督察地人民政府发出督察意见书。被督察地人民政府对督察意见书提出的问题,要在20个工作日内向省规划督察办说明理由。对经调查确实属于违法违规行为,并造成重大损失的有关责任人,由监察部门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督察重点。一是突出重点城市。重点督察昆明市、设市城市和州人民政府所在地城镇总体规划的审批、执行等情况。二是突出重点内容。突出督察城市总体规划、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的编制、审批和调整情况,区域重大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发放情况,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的划定和执行情况,历史文化名城(村、镇)保护规划和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执行情况,以及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侵害群众切身利益的行为。三是突出典型问题。对督察过程中发现的典型问题和重大问题要重点督察。

三、加强协调,密切配合,积极稳妥推进城乡规划督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