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业发展状况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04:58

零售业发展状况篇1

我国的零售业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特别是随着我国零售市场的对外开放,一些在国际上流行的新型零售业态传入我国后迅速得到普及和发展。但是也应该看到,我国的零售业尚处于初期成长阶段,有待于进一步规范与完善。成本居高不下、效率低下、管理松散、物流滞后等均成为制约我国零售行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对中国零售企业来说,各自的定位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特别是面对着日益成熟的、具有高度松散性和流动性的消费群体,消费内容的多元化、需求层次的复杂化和购买行为的理性化,都需要零售企业树立科学、整体的营销观念,研究自己的消费者,真正让消费者成为企业营销活动的中心。

入世后,国际零售业巨头无疑会对我国零售业市场造成巨大的冲击,民族零售业的市场份额将被分割,其绝对利润和相对利润都将进一步下降,甚至出现从“微利”到“负利”的转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零售企业关门倒闭或破产重组就不可避免。当然,wto的双刃剑在带来挑战的同时,也给中国零售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遇。有专家预测,在扩大中国商品出口业务的同时,大量国外价廉质优商品将进入中国消费品市场,会极大地补充、丰富商品市场的供应,对拉动国内需求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还将促进企业的竞争实力。

我国零售业要如何面对入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呢?

零售业从产生到现在先后经过了8次革命:百货商店、一价商店、连锁商店、超级市场、购物中心、自动售货机、步行商业街、多媒体售货包括邮购、网上商店等。零售业用了150年的时间形成了20多种业态,我国在90年代形成了综合性的零售革命。零售业的革命表明零售业必须进行连锁化发展,但发展的前提是业态转型。在综合性的零售革命中,百货商店的优势逐渐丧失,所以开始了专业化的发展,这是世界百货商店的发展趋势。但这种连锁化发展又不是局部的,从世界上来说其范围越来越大,对于入世后的中国更是如此,所以中国将面临着连锁化发展的大环境。

既然面对的是大范围的连锁,传统的经营模式已经不能套在这上面了,那要怎么实现这种业态经营呢?

首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我国零售企业长期来一直被看作劳动密集型企业,忽视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经营管理水平的提高,导致企业的竞争力低下。零售业的业态转型与电子商务的发展几乎同时进行,电子商务的发展促使了企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比如采用电子商务方式进行集中采购管理,必然会提高采购环节的透明度,降低采购成本,更可以管理商品的库存,链接商品的销售线和生产线,实现了销售商和生产商对商品的管理,提高利润等。

其次,充分利用客户关系管理,提高顾客满意度。无论是传统零售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业务,还是纯网络型零售企业的网上经营,都要面对千千万万的客户,要让他们满意并成为忠诚的客户,就必须实施客户关系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在零售企业的全面应用,将会对零售企业的决策支持和智能分析提供重要的依据,可以有效分析企业市场活动的回报,挖掘企业产品的市场卖点,确定企业的主打产品,进一步明确客户需求,并为他们提供更多更好的个性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提高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市场范围的扩大,还要求企业把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观念转变为以消费者和竞争者为中心的观念。同样的,客户管理系统可以实现这项工作。

电子零售制胜的四个步骤:

一是建立制胜品牌:

1.电子零售商需要新品牌;

2.保护自己的品牌;

3.实行实时营销;

4.利用各个层次的互练网促销。

二是为互联网商店做好充分准备

1.环境是关键;

2.决定选择合适的网站类型;

3.让顾客对你感兴趣;

4.使购物更简便;

5.轻松购物和用户友好;

6.检查网站的设计。

三是建立个性化的顾客关系

1.赢得顾客对网站真正的忠诚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同时也越来越困难。

2.建立个性化顾客关系的四个步骤:

(1)逐渐了解和理解顾客;

(2)与每个顾客单独交往;

(3)让顾客自己构建购物体验;

(4)促进顾客社区的发展

四是顾客为中心的业务流程

1.顾客订单制造产品会彻底变革产业活动链。

2.创建新的业务流程。

3.充分利用外包及合作伙伴。

零售业发展状况篇2

【关键词】城商行;零售银行业务

一、解读零售银行业务

零售一词原是营销领域的商业用语,营销学大师飞利浦・科特勒教授认为零售是指包括将商品或服务直接销售给最终消费者供其个人非商业性使用过程中所涉及的一切活动。零售银行已成为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利润中心。例如,花旗银行2003年上半年零售银行业务盈利达10.5亿美元,占集团利润63%,汇丰银行2004年上半年零售银行业务利润达50.77亿美元,在利润总额中占比为49.6%。我国商业银行在证券、保险、信托、银行相互分离、分业经营的前提下,提供的零售银行业务不仅包括居民储蓄、代收代付、转账汇兑、个人消费贷款、个人保险箱等传统业务,还包括信用卡服务、发行兑付承销政府债券、客户投资理财、买卖外汇、提供信息咨询等新兴业务。可以说,零售银行业务在金融市场上的优势不可取代。

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是城商行的必然选择

(1)零售银行业务的吸引力。一是利润空间大。资本市场日渐成熟,企业间接融资比例下降,批发业务的利润空间缩小、金融机构数量增加导致了现有信贷批发市场的急剧竞争,同时宏观政策积极调控,城商行也难以单纯通过扩大规模来盈利。二是巨大的市场需求。零售银行业务主要是针对居民个人,因此,对零售银行业务的需求也取决于居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能力。(2)我国城商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已具备一定的条件。一是政策环境――扩大内需带来便利。近年我国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与稳健的货币政策拉动内需,经济稳定增长推动了居民消费。二是经济发展程度――居民收入水平不断上升奠定物质基础。截至2008年年底,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超过21.7万亿元,居民消费稳步增长,零售银行业务在中国的开展拥有了广阔市场。三是城商行的网点布局――开创了条件。目前我国城商行数量庞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共42家城商行在省内外设立了115家分行,其中32家设立的跨省分行。零售银行业务需要直接接触,城商行网点布局之广无疑有利于零售银行业务发展。

三、城商行发展零售银行业务的实施路径

虞月君、李文、黄兴海(2003)在《国外商业银行零售业务经营战略》一书中指出,银行零售业务已成为商业银行创造核心竟争力的主要手段,是商业银行利润来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业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动力。(1)建立适合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专门的直线型管理组织,形成与城商行的组织架构现状不一样的模式。设立事业部型的组织架构可以很好地解决实际操作过程中的时滞和无效率。总部层次主要由业务部门组成,部门应尽量精简,风险控制、财务部门、人力资源部门直接对总行负责。业务部门依产品设置,部门内配备个层次产品经理和业务经理。事业部最高管理层设Ceo,建议由副行长担任。(2)优化股权结构,增强资本实力。城商行资本结构中,地方政府直接持股比例为平均24.2%,若加上地方政府通过其他企业间接持股,则地方政府对城商行基本拥有绝对控股权。城商行股权结构因此出现一股独大的现象,地方政府的过度干预是城商行的内控约束机制难以有效发挥作用,组织运行效率降低。因此,增强资本实力,城商行可通过引入外部资金来改善股权机构。(3)明确市场定位,实行客户细分,突出个。专家许荔榕认为现代商业银行应更加注重客户对银行的贡献度,这就要求我们的经营方式应从以产品管理为主转向以客户管理为主,从无差异服务转变为差异化服务,建立金融产品信息反馈体系和客户信息资源的开发运用体系,适应现代银行技术创新趋势。客户细分可依次从商业银行以下四个指标展开。首先是包括资产、负债和盈利状况的财务指标;其次是包括每项业务对银行贡献度、所使用的产品状况及其他同业产品使用状况的业务指标;再次是由客户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构成的客户指标;最后是包括客户生活观、价值观、风险偏好和产品需求在内的客户行为指标。

综上所述,在借鉴发达国家商业银行发展零售业务的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处于我国银行业“第三梯队”的城商行应该从建立适合零售银行业务发展的组织架构、优化股权结构、拓展零售产品种类、明确市场定位、实施职工持股计划等方面来逐步将零售银行业务的发展推向高潮。

参考文献

[1]艾智慧.个人理财:银行零售业务发展的战略重点[J].国际金融报.2000(8)

零售业发展状况篇3

关键词:连锁零售企业;发挥困境;破解策略

一、引言

连锁零售企业主要是靠规模在市场当中获胜,企业的规模和自身资源与能力相比之下较为匹配。但是,近些年,因为经济市场的不断改变以及连锁零售企业的持续快速扩张,大规模跨地区开店,盲目追求扩张现象为企业形成巨大的负面影响。伴随着连锁零售企业的不断发展,企业自身必须认识到所面临的困境,并针对困境的形成原因设计针对性破解方式,以此保障连锁零售企业在市场中长远发展。

二、连锁零售企业发展之困境

伴随着我国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和进度放缓,连锁零售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困境。从近些年连锁零售企业的实际情况也直观体现了连锁零售企业所遭遇的困境。例如近些年前百强企业门店的扩张速度、销售额增长速度、销售额占市场消费总额比例均有直观体现。2010年,前百强连锁零售企业销售总额约为1.8万亿元,同比整张保持在10%以上。在2013年,百强连锁零售企业的销售规模约为2.0万亿元,同比增长不足10%,销售增幅是连锁零售企业在我国十多年的发展中首次出现个位数整幅,也是自统计以来首次创增幅最低。2014年,百强连锁零售企业得到企业销售额占社会整体销售中总额的8%,不断降低。自从2010年以来,连锁零售企业的门店就在以飞速的扩张,销售增幅与销售额占比却一直下滑,这也说明连锁零售企业近些年并不景气,处在明显的困境之中。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华全国商业信息中心统计,2014年我国零售百强企业实现销售额33741.0亿元,同比增长26.2%,增速较上年加快6.4个百分点,高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4.2个百分点。但是,到2016年,总额增速不高于10个百分点,这一特点说明伴随着连锁零售企业的不断发展和扩增,零售企业内部必须建立相应且合理的结构。

1.经营模式滞后

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模式仍然是以产品为核心,这一种经营模式在零售市场资源稀缺的环境下能够实现最大化的经济收益,但是在如今的零售市场中,零售服务企业越来越多,原本的卖方市场逐渐成为买方市场,连锁零售企业逐渐失去了原本的市场占有率,传统的以产品为核心的经营模式逐渐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客户的个性化需求和客户的参与积极性成为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挑战之一,必须针对性转变经营模式。于此同时,某些连锁零售企业虽然意识到了经营模式的问题并采取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但是在具体的实施操作以及营销理念等方面仍然存在问题,仍需改进。

2.人力资源应用与管理存在问题

人力资源管理一旦存在问题必然会对企业的发展形成较大的威胁,在连锁零售企业中,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将会直接导致销售业务无法长远发展,对连锁零售企业的长远发展有着显著的制约性。就目前而言,连锁零售企业的参与人数并不少,至少有几百万人,但是其中能够真正推动企业发展的人数并不多。销售业务普遍需要长时间的培养时间,这对于销售人员的考验非常明显,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挑战,当前许多连锁零售企业都会选择在同行业中挖掘成熟人才作为人才引进措施,进而忽略员工的培养工作,导致销售业务工作人员无“新血液”。与此同时,许多销售业务人员都是从信贷员调过来的,其对销售业务的整体掌握能力并不高,业务方面的创新并不足,这对于销售业务的长远发展也有明显的影响。

3.连锁零售企业内部结构存在问题

连锁零售企业内部结构存在的问题并不是单部门、单职位的,会涉及到许多部门和相应的职能,新门店的开设问题较多并且约束条件非常多。这一种内部组织结构的繁琐性、复杂性也会导致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不足,工作效率较低,促使客户选择更加高效、顺畅的网络零售服务,最终导致连锁零售企业失去市场份额、流失对公客户。

三、连锁零售企业发展困境的破解策略

1.创新经营模式,改变经营理念

将以产品为中心转变为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应用科学的经营理念以及完善的营销流程,认真分析客户对零售行业的需求以及期望。在调查市场中客户的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并按照客户的需求设计针对产品和营销渠道,合理的定位产品价格,在营销策略完成之后开展回访工作,并按照回访信息对经营模式和产品内容进行合理调整。统计并整合城市综合性连锁零售企业经营、销售方式,了解客户需求和分布状况,按照实际状况明确清晰销售内容与业务。只有通过这样的改变,才能真正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模式,明确客户的需求,完善产品的信息,优化经营、营销手段,保障销售业务在连锁零售企业中的发展质量。

首先需要做好连锁零售企业的经营方式创新,在流通领域中,某些基础性的产业需要考虑为交换而并不是主导生产,也不是现生产后交换。传统的营销方式主要是以4p理论为主,现在逐渐转变为4C理论。所谓的4p理论就是市场营销当中的价格、渠道、促销以及生产手段,而4C理论则是先不考虑生产,先针对客户的需求,先不计算产品的价格,先考虑如何降低成本,先不考虑销售渠道,先考虑如何为客户创造便利。这一种方式与营销策略和手段并不相同,这一点更加注重市场的反馈和客户的需求。与此同时,还需要做好20%顾客的服务工作,并借助这20%带动其余80%的客户。充分尊重消费者,开设会员制,并且是开设等级式的会员制,不仅需要将客户当做是经济收益的来源,还需要真正将客户当做是家人,让他们习惯在连锁零售企业总消费。再例如,推动五个零销售活动,也就是顾客与企业零距离,销售与供应中间零环节,消费行为零风险,消费之后零遗憾,对客户零歧视。只有在连锁零售企业真正为客户着想的时候才能真正接近商业的成功,掌握市场中大多数客户。

营销模式的转变必须要求连锁企业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真正从客户的需求为思考角度,满足客户的各种实际需求,商业是城市的核心,社区的连锁零售企业便是其中的创新方式之一,其是否能够最大程度的方便消费者,便是该连锁行业是否长存的关键。

2.培养高素质综合性人才,优化门店开发

为了连锁零售企业的长远发展,必须构建相应的培训机制,力求培养业务能力充足、营销策略新颖的销售业务人员团队以及新门店的服务团队。首先,可以定期开展销售业务的相关信息分析和教育,提升销售业务人员对销售业务专业知识的掌握全面性。其次,完善奖励机制,在销售业务人员获得相应绩效的情况时,必须给予相应的奖励,同时也需要建立明确的考核制度,提升考核的指向性,考核不仅仅是短期的考核,也有质、量、长期的综合性考核。与此同时,还可以构建业务人员难度考核评价档案,实行分级评级,对表现不足的人员给予相应的培训和学习,对于表现优秀的人员需要给予提升与鼓励。培训工作并不是固定的,而是需要根据员工的实际情况设计个性化的培训机制,同时也可以定期开展技能比赛和优秀服务评选等竞赛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强化员工的内在潜力,优化业务能力。与此同时,为了规避人才被其他机构挖走,必须构建相应的保障体系,对于优秀人员给予充足的生活补助和精神奖励,同时还可以挖掘其他部门的优秀人才。除此之外,也可以借助二八定律,将80%的精力和空间放在20%优秀员工上进行针对性培养,并借助这20%的员工推动门店发展的80%。相对应的,企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必然需要集中优秀的工作人员,并集中配置人力资源,优化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源利用效率。

3.连锁零售企业建立全新营销方式,做好线上线下内外关系,协调自身

这一点主要体现在多个方便:(1)做好连锁零售企业与连锁业之间的内外关系。充分体现和应用营销学的二八定律。例如为供应商创造80%的利润,团结供应商,注重与处理20%的干部管理问题,并通过这20%带动80%的员工主动、积极工作。20%的商品营销利润,80%的商品低价甚至平价,应用薄利多销的销售策略,将利益偏向于民众。首先,必须要协调自身状况,不能盲目的开设新门店,必须按照实际的利润增长状况为基础,新门店周边消费者购物需求为根据,综合性考虑开设新门店,并在开设新门店时充分考虑资源、货物的配送成分和供应能力。除此之外,连锁零售企业必须主动追求占领空白的经营领域,尤其是当前电子商务没有占领的空间,这一点对于开设新门店而言更加重要。其次,即使是在竞争当中也需要考虑服务的差异型与产品的特点,因为市场是无限的,想要在竞争当中寻求差异性和经营特色,必须遵从有情、有信、有心、有客和有特的原则;(2)连锁零售企业必须与时俱进,根据主流消费群体的消费特点,合理的分析未来的局部情况,尤其是当前的90后与80后,这一群人在不久之后就会成为消费的主流群体,根据这类人群的喜好特点,在网络上开创开放式的信息交流平台,借助移动网络终端和现代化通信工具,应用品牌、网络、呼叫中心、会员制争取更多的主流消费群体。连锁零售与与电子商务本质上并不冲突,而是一种互补的联系,电子是一种方式和手段,能够促使传统的商业模式变得更加现代化,体现连锁行业的配送优势与品牌忒单,结合网上网下,实现虚拟、显示一体化经营销售模式。除此之外,还应当做好电子商务的调整,不能因为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否定传统连锁零售方式的存在意义,也不能因为电子商务的短板固步自封。应当正确的认识电子商务与连锁经营之间的关系,将电子作为手段,连锁作为模式,体现两者的优势,创建全新的手段与模式;(3)注重细节与客户体验。最大程度展现连锁优势的同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控制经营成本。不断的推动服务与产品优化,为消费者提供快捷、便利、是会的生活方式,满足他们对零售行业的实际需求。例如,近些年社会中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婚礼会馆,主要是将举办婚礼作为消费者的关注重点,满足许多人的现实需求,现在仍然处于良好的发展状态。在扩展过程中,连锁零售企业必须同时发展实体店的经营与虚拟化网络经营,有效的结合线上线下,实现资源的合理应用,降低成本。

四、总结

综上所述,伴随着电子商务与移动终端支付交易的不断发展和普及,连锁零售企业必然会发生彻底性的改变。连锁不再是传统意义的连锁,不再仅仅是实体门店,也需要包含线上线下的结合,并作为一种实体商业模式,这一种商业魅力并不应当跟随人们的消费方式而改变。相反,假设连锁企业能跟随时代的进步而进步,使用更加多元化、多层面的经营模式,不断控制运营成本,体现连锁的品牌优势以及供应链优势,必然能够获得更多的市场占有率,确保连锁零售企业持续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周素伟.连锁零售企业发展之困境及其破解[J].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2014,1(3):88-91.

零售业发展状况篇4

关键词:广州市零售业核心竞争力战略构建

零售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零售业独具的、支撑零售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零售业全面开放后,广州零售业如何通过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亟需探讨的课题。

广州零售业的整体竞争环境

“六资”零售集团抢夺市场份额

各种资本挟不同业态抢占广州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外国零售业资本以扩大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为战略目标,以其成熟的业态优势加快进驻步伐。与此同时,北京华联、上海联华、深圳万佳、台湾好又多、香港百佳纷纷抢滩登陆。广州本土零售业陷入了“外资”、“京资”、“沪资”、“深资”、“台资”、“港资”的六面夹击之中。

本土商业整合步伐加快

面对外来资本的强大威胁,广州零售企业加快整合步伐。广州本土企业中,通过对一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整合,培育出“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友谊集团有限公司”两大集团。广百集团旗下有“广百百货”、“广百电器”、“新大新”等企业,并与家乐福合资组建“家广”超市公司。友谊集团的资产则集中于广州市内及中山市共3家销售门店。

民营商业迅速崛起

近年民营商业崛起成为本土商业的生力军,如宝鑫集团已经发展到拥有“岛内价”超级市场、七八十家便利店,并拥有农产品实业公司、物流配送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成为广州最大零售集团之一。2005年8月1日,广州本土民营百货企业——中华百货全盘接手光明广场,正式入驻北京路商圈,成为广州首家全面接受购物中心经营管理的百货公司。

竞争走向全方位、系列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需求,从求量到求质,从求品种转向求品牌,从着重物质消费转向商品、服务并重,服务产品比例迅速上升,零售市场凸现品牌价值、信誉价值和服务价值,完成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市场过渡,并出现部分富裕型的市场结构。竞争由单一的价格竞争推向全方位、系列化的竞争。物流配送逐步走出贪大求洋的误区,向务实发展进入讲使用、讲配套、讲社会效益的阶段,立足于区域发展、重在终端配送、重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尽管wto三年过渡期之后的进一步开放带来白热化的竞争,但广州零售业的竞争优势不容置疑:本土零售商对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外资零售商,还具有外资零售商无法比拟的诸多本土化优势(如政府支持、主场作战、门店地理位置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广州零售业属于提前开放行业,早已习惯了与外商进行竞争共存的局面;外商在广州零售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外资商业企业的广州市场份额不超过10%。而且,除去超市、大卖场等业态,在电器连锁、专卖店等业态中本土企业占有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外资进入。随着我国市场准入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取消外商在行业、地域、规模和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给广州商业的招商引资或走出国门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宏观层面空间结构失衡。广州市商业网点等级长期以来按市级、次市级、区级进行划分,由于该等级划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未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圈和商业网点的特质及辐射范围,具体的商业网点分布则明显不均衡,商业网点多集中于老城区、闹市区、市中心,过于密集,新城区、市郊商业网点开发不足。新型业态在零售经济中尚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同业态竞争过度。近几年,由于百货商场数量、规模骤增,导致有限的购买力分流,各大商场在促销上都采取降价竞销策略,而不少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忽视对商业企业的管理协调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协调作用,使价格战升级。政策法规不完善,宏观调控不到位。发达的国外城市不但有零售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而且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也为零售业发展提供保证。而广州市目前还没有实施对零售业发展的系统规划。商业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法律体系还未完善。部分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零售业的管理和统计制度还不规范。

微观层面广州市零售企业与国外跨国零售企业相比实力相差悬殊。零售业主体规模偏小,95%为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行业零散度高达90%,而欧美国家只有40%左右;连锁化程度比较低,广州市连锁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仅为21.9%,而这一比例在美国达到60%;流通效率较低,体现在流通速度慢、毛利率低、库存率高和物流成本过高等方面。经营缺乏特色。在不同业态竞争上,百货公司失去规模优势后,在经营上缺乏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在同业竞争中,广州几家大百货公司同样没有明显的特色。从商品来看,其经营的商品基本是一样的。在目标市场定位上友谊公司的消费层次比广百、新大新、天河城要高,但经营的主要商品品牌仍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商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商圈特点形成了购物层次的差异。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流程和系统。企业信息系统落后,广州零售企业由于受规模和资金限制,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投入不够,即使有投入也存在资金缺乏和更新不及时等现象;商品组货渠道受限较多。国有转制企业在经营上的限制比较多,在货源组织方面供应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运作,造成合作成本的提高,影响货源组织的竞争力;转制企业经营者在意识上强调经营的安全性,尽量以赊销、代销的方式与供应商合作,将风险让渡给供应商。既降低了商品利润率,又流失了优质商品货源。企业人员成本居高不下。广州几家转制国有零售企业从国有企业变成国有控股企业,其国有性质不变,在构架调整上受限较多,不创造经济效益的部门和人员占据了企业的大量资源,如外资、私营企业没有的党团机构及其领导职位;受国家政策保护的转制前老职工,为人员成本带来沉重负担;转制前的旧作风及故步自封的用工方式制约人力资本的使用,不能人尽其用。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及战略应对

广州零售业在整体竞争能力和微观企业竞争力方面,都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在广州零售市场已经成为国际性竞争市场的情况下,这种竞争能力状况显然极不适应。因此,必须增强广州零售业竞争力。

广州零售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2004年,广州年人均零售额高达20605元,遥遥领先于其它城市,成为中国购买力最强的城市。近几年,广州市零售业的快速发展确实适应了现时经济发展和购买力增长的需要。然而,这种规模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度的标准,提出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综合效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社会效益;能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生态效益;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的经济效益。

业态结构与现代零售业发展状况相适应相对而言本土零售业的优势在于便利店、专卖店等服务相对比较重要的业态内,而外资零售企业的优势在于大卖场这种大批量销售,单品利润较低的业态。本土企业应发挥熟悉国情、适应本土消费习惯的长处,选择合适的业态,加强自身管理,完全可以在广阔的零售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各种业态必须互相适应,以合理的规模,自身的特色占据合理的市场份额,从而不仅促进零售业结构趋向合理,而且也保证自身得以良性发展。

商业网点结构布局与广州地域拓展配合根据广州市地域拓宽的发展前景,将广州市全区域以中心城区为内核向外分三级逐层展开,划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商业网点形成拓展“内精、中厚、外实”的布局。“内精”是把不适应在内圈层发展的业态移出,发展内圈层成为具有独特人文环境的现代消费、高级商务及综合会展功能区。“中厚”是依托中圈层地缘优势,发展中高级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外实”是借助港口、机场辐射能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潮流有机结合发挥交通线和商业街的橱窗展示功能和新、旧城市纵轴线的景观功能,构建广州商业文化景观轴,注重建设珠江岸线商业街,通过珠江水体廊道,展示从琶洲岛至百鹅潭一系列现代商业建筑景观、传统商业文化景观、公众休闲文化景观、自然水域生态景观,将广州市商业文化的特色和精华展现在最具南国风格的珠江岸线上。同时根据广州城区空间的多核心发展趋势,改造和建设一批零售主导型、服务休闲主导型、商务主导型的商业功能区。以商业功能区为平台,合理布局商业街和各种业态的零售、餐饮服务网点。构筑具备“商旅互动”的商业特征。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反映广州古城、名城、商都的历史文化精髓。

构建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资本运营广州零售企业应通过强强联合、收购兼并、优化组合、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壮大实力,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和完善连锁经营,改变商贸流通企业“小、散、乱、差”的状况,推进传统百货走连锁的道路或向连锁专业店、特色店转型。要培育连锁龙头企业,鼓励连锁企业通过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直营连锁网络,发展特许经管网络。鼓励具备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广州零售企业不可能和沃尔玛比大,但是可以做强,做出特色。只要管理得当,追求适度规模,发挥灵活性,广州零售企业可以发展得很好。

促进行业结构合理化准确定位。根据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认真搞好商品品种和档次定位,在经营中有所侧重,避免出现“大而全”的现象;树立自己的服务特色。零售企业的产品其实就是服务,如果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形成特色服务是零售企业能否立足于市场,站稳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建立科学的企业营运系统战略性竞争转变。从低层次的价格竞争、独家采购、不系统的间断性促销,向以营销技术(包括市场调查、连锁店开发、采购与供应链管理、库存与配送、店内布局与商品陈列、营业沟通与市场促销、运营信息管理等)品牌战略(包括品牌延伸、品牌特许连锁和开发自有品牌)为核心的战略性竞争转变。建立、健全三大网络(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网络、配送网络)。三大网络连结成高效的信息流、商流、物流体系,将是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制胜不可或缺的一环。

提高人才聚集能力在现代商战中,人力资源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因此,零售企业必须重视人力资源管理,建设学习型企业,在公司上下营造学习氛围,为增强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为公司今后的可持续发展积累雄厚的人力资源储备。“败不败在己,胜不胜在敌”。这个源于荀子的现代管理哲学的含义在于,与打击对手相比,企业更需要强调自身实力的积累,调动所有资源固本强身,让自己尽快强大起来。

参考文献:

零售业发展状况篇5

关键词:医药零售企业药品零售市场连锁经营核心竞争力

2004年,是我国医药体制改革继续向纵深发展的一年。对医药商业企业来讲也是改革力度最大,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最多的一年。按照加入wto的承诺,从2003年1月1日开始,我国医药商业领域已逐步开放。同时,wto还规定,要在正式加入后3年内零售市场完全放开,医药零售企业一方面面临加入wto的挑战,面临网络经济的发展机遇,面临具有雄厚资金实力、超前经营理念、高超管理水平、现代化经营手段的跨国商业集团的冲击。另一方面,还将面临国家GSp认证的实施,药品降价的冲击的压力。据专家预测,就目前的状况看,有50%的药店亏损。在这种严峻的形式下,医药零售企业如何走出困境,逆风扬帆,笔者意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对策。

我国医药零售业的现状

纵观过去,国内的医药零售行业呈现出连锁药店圈地、平价药店突起和外资药店挑战三大特征。目前,医药零售企业存在以下问题:

经营模式散乱,形成不了规模竞争力

目前我国有医药零售企业16万多家,其中大的连锁店就有300家左右,但每个零售企业拥有的门店数量不多,与发达国家几千家门店比起来小得多。从全球范围来看,医药零售市场的集中度越来越高。目前国内医药行业在生产环节积累了一定的国际化竞争经验,但在流通领域却面临强有力的挑战。

进入壁垒不高,加剧了市场竞争度

自从国家放开药品零售审批制度之后,“门槛”降低了,零售药店就成为中小投资者趋之若骛的投资热点,行业内外的资本对医药零售业的潜在市场的容量有着过分高估,以及对潜在市场变现速度的有着过于乐观的期望,于是在医药零售业进入壁垒不高的环境下,过度地对城镇医药零售业进行低水平、大规模地开发,有限的市场份额与过多的零售企业形成冲突。一时间,各种商号、各种店式的药房遍地开花,各大中心城市医药零售资源过度饱和的状况比比皆是。

恶性价格竞争严重,零售行业利润受创

药店数量多,并不意味着需求增加。目前我国医药零售企业在营销手段上尚不成熟,药店数量多,势必导致价格的无序竞争。为了吸引顾客,不少药店只好利用降价来进行恶性竞争。一批“平价药店”的出现,给本来竞争激烈的药品零售业雪上加霜。平价药店是一个含糊的概念。老百姓不知道究竟什么是“平价”,只知道便宜,所以,就出现了“平价药店”熙熙攘攘,其它药店冷冷清清的反常现象。没有顾客,就没有销售额,亏损在所难免。单纯追求“薄利多销”,只能说明销售额的增大利润的下降。

当前医药零售业的恶性降价,能否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将直接影响未来整个行业利润水平高低,影响未来零售业态的格局和模式,这种影响程度目前仍然难以估算。

连锁药店管理水平较低,有名无实现象突出

管理滞后也是影响我国零售药业发展的原因。时下,很多行业、企业以资本或品牌优势大开药店,先行建起销售终端,这固然有助于与即将全面进入的境外医药零售巨头相对抗,但由于药店的“附加条件”比较多,决定了其成本必然居高不下。另外,作为医药零售业重要环节的物流业也没有真正“上路”,物流业的不畅通,增大了经营的成本。如果没有较高的管理水平,经济效益如同水中望月、镜中观花。

所谓“连锁”=“连接(联盟)”+“锁定”。“连”是外在的,“锁”才是其精髓,“连”而不“锁”,只是形似而已。目前,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还是粗放型的。一部分企业还没有建立计算机管理系统信息,总部与分店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及时,没有构筑起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服务、统一核算和统一形象的连锁品牌体系,还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连锁。

医药分业不到位,药店面临不公平竞争

造成药店亏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医药不分家。表面上看,市场已经放开,实际上根本没有放开。国家虽然已经明确要求医药分家,像发达国家那样,医生只开药方,不许卖药(只允许有10%至15%的药品用于住院病人),患者持医生的处方到药店买药。但我国现在的情形是,医院既看病又卖药,卖药的收入占医院总收入的80%至85%。医药不分业,使医院一直扮演着垄断的角色。这样,对于十几万家医药零售店来说,销售份额微乎其微,只有15%左右,亏损是一种必然。

对医药零售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要改变当前医药零售企业处于寒流的局面,笔者认为以下几点是关键:

医药零售企业应向大型化、规模化、连锁化的方向发展

医药零售业面向普通消费者,必须考虑遵循零售商业的运作规律,即在经营业态上形成规范的连锁“大卖场”,我国医药零售企业“多、小、散、乱”的状况严重,未来的趋势只有通过行业的快速整合,将规模较小的独立药店逐渐淘汰出局,让少数几家全国性的连锁药店占据较大的市场份额,才能提高行业素质,应对外资的进入。连锁经营是药品零售业发展的一大趋势,连锁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采购成本,提高企业的综合价格竞争优势。从这一点来说,现代药品零售商能否具有足够的网络资源,从而增强其在价格谈判席上的影响力,成为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第一要素”。为此,各级地方政府要站在全局的高度,打破地方保护,支持我国连锁药业的发展。各连锁企业在做大规模的同时,也要严格准入条件,吸收那些管理模式先进、有成熟管理经验的企业加盟,并维护好已经构筑起来的营销网络。再者,国内医药零售业正在加速分化,传统的药品零售企业正面临无法逃避的变化。但从与海外药品零售巨头的抗衡的角度来看,这种变革是远远不够的,应该进一步加大医药零售业的优势整合,让大型企业集团各有专攻,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延续,树立市场分层意识。

优化竞争环境,建立完善的药品零售市场

首先,政府应加强药品经营许可工作的监督管理。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药品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已于2004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规定了开办药品零售企业应具有的条件。这些法规的实施严格了准入条件,对维护行业竞争秩序意义重大,各级地方政府应严肃对待,认真执行,而不是流于形式。

再者,加快医改和医药分业的步伐,将医药零售业的市场从“潜在”的状态推向现实状态。长期以来,城镇医药市场基本超过85%的比重在于医药一体化的各大小医疗单位中卖出,药店所占有的比例极低。因此我们可以说,医药零售业只是城镇公费医疗用药和劳保医疗用药的一种补充,是药品消费市场的一个配角。医保改革使医药零售业增加新的市场机会,这是市场变现的具体例子。但是,目前推行医保的城市都反映有共性的特点,就是持卡人凭处方到定点药店购药的机会很小,数量很少,医院普遍控制处方外流,这种现象更引人注目到千呼万唤的医药分业改革这块坚冰上。所以,医药零售业要获得更为公平的竞争环境,或者说医药零售市场真正能形成,需于医改和医药分业完全推开之后。

多管齐下,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加强信息化管理针对上述医药连锁零售企业的管理特点,医药连锁零售行业的信息化管理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药品信息统一管理。医药药品种类繁多,进行统一管理可防止编码混乱;药品和化学制剂作为一种特殊的药品,进行统一管理可在销售时对特殊药品进行控制;药品对批号和有效期的要求相当高,进行统一管理,管理者可及时了解哪一种批次号的药品是否超过有效期,给企业挽回许多不必要的损失。

价格信息统一管理。价格信息统一管理可使企业对各个零售店的利润率进行控制,防止造成地区性价格差异,还可防止出现零售店追求高销售额不顾及利润的情况。

进销存相关数据进行网络信息集成。采购配送信息统一,使企业可以实现采购统一配送,降低了采配成本;销售数据的集成可使企业及时了解各零售店的经营状况,进行相关的销售分析,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提供有力的保障。

统一财务核算。连锁零售的财务管理基本上都是采用统一财务核算,因为各零售店基本上都是非独立核算单位,所以零售店的财务都是由企业总部进行统一管理。

符合医药连锁零售企业管理特点的信息管理系统必须具备以下功能:基础数据设置、药品价格管理、订货计划管理、零售店订退货管理、零售店库存管理、Vip客户管理、零售管理、零售店销售分析、零售店数据传输和交换。

管理信息化将为医药连锁零售企业面对入世所带来的挑战提供有力帮助。医药连锁零售企业实施管理信息化后在工作环节方面,减少了以前手工整理、复核、汇总单据的繁琐环节,工作效率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一笔业务的完成时间将缩短,人工成本也随之降低。

引进Gpp,全面提升药房经营服务水平Gpp是《优良药房工作规范》的英文缩写。与目前国家强制执行的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不同的是,GSp是国家对药品经营企业的硬性规范,而Gpp则是一种行业自律规范,是在GSp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竞争平台,是全面提升药房经营服务水平的软件。

Gpp作为行业自律规范,对药店主要有四点要求:药店的药学技术人员在任何情况下首先关注的是患者的健康;药房所有活动的核心是将合适、合格的药品和健康的产品提供给合适的客户,并为患者提供适当的建议,监督药品使用的效果;将合理和经济地指导大众使用药品作为药师的一项重要职责;药房应该提供优质的、明确的、多样化的服务。

制定Gpp,是适应我国深化医疗保险制度和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立药品分类管理制度形势的需要,能满足广大群众自我保健、自我药疗观念日益增强的要求,它将充分发挥社会药房在医疗保健体系中的作用。

内外并重,培育品牌价值品牌价值包括品牌外延和品牌内涵两个层面的内容。品牌外延,是指消费者对于该品牌的认知度;而品牌内涵,则表现为消费者对该品牌的综合满意度。品牌价值将会受到该品牌的产品质量、售后服务、价格、促销、广告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个企业如果要创造最佳的品牌价值,需要实现两者的和谐统一,一方面通过品牌内涵的提升拉动品牌外延的增加,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发挥品牌外延对于品牌内涵的促进作用。

随着药品零售业竞争强度的增加,许多的企业开始充分意识到忠诚客户培育的重要性。在药品经营日益同质化的情势下,专做“市场专业化”或“产品专业化”的药品零售企业已经越来越少,大家面临的客户群体没有显著差异。这个时候,如何建立有效的客户资源培育机制,就会成为药品零售企业打造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综观成功企业的品牌运营之路,最为重要的一点启示是企业本身不仅注重品牌知名度的宣传,而且对于品牌美誉度的培育同样十分关注。事实上,作为药品零售企业来说,药店的知名度可以成为消费者选择的一个理由,但它却不能为企业带来长远可持续增长的顾客,主要决定因素在于品牌外延与品牌内涵的共同成长。

一个药品零售企业不仅需要对企业的品牌知名度进行推广,如果要培育忠诚客户,更为重要的还是需要苦练“内功”,从药品质量、服务水平、价格优惠、购买便利性等多方面进行综合改进。

参考文献:

零售业发展状况篇6

关键词:广州市零售业核心竞争力战略构建

零售业核心竞争力是指零售业独具的、支撑零售业可持续性竞争优势的核心能力。零售业全面开放后,广州零售业如何通过增强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是亟需探讨的课题。

广州零售业的整体竞争环境

“六资”零售集团抢夺市场份额

各种资本挟不同业态抢占广州零售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外国零售业资本以扩大在中国零售市场的份额为战略目标,以其成熟的业态优势加快进驻步伐。与此同时,北京华联、上海联华、深圳万佳、台湾好又多、香港百佳纷纷抢滩登陆。广州本土零售业陷入了“外资”、“京资”、“沪资”、“深资”、“台资”、“港资”的六面夹击之中。

本土商业整合步伐加快

面对外来资本的强大威胁,广州零售企业加快整合步伐。广州本土企业中,通过对一批原国有商业企业进行整合,培育出“广州百货企业集团有限公司”和“友谊集团有限公司”两大集团。广百集团旗下有“广百百货”、“广百电器”、“新大新”等企业,并与家乐福合资组建“家广”超市公司。友谊集团的资产则集中于广州市内及中山市共3家销售门店。

民营商业迅速崛起

近年民营商业崛起成为本土商业的生力军,如宝鑫集团已经发展到拥有“岛内价”超级市场、七八十家便利店,并拥有农产品实业公司、物流配送公司,年销售额超过20亿元,成为广州最大零售集团之一。2005年8月1日,广州本土民营百货企业——中华百货全盘接手光明广场,正式入驻北京路商圈,成为广州首家全面接受购物中心经营管理的百货公司。

竞争走向全方位、系列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结构的变化,消费者对商品需求,从求量到求质,从求品种转向求品牌,从着重物质消费转向商品、服务并重,服务产品比例迅速上升,零售市场凸现品牌价值、信誉价值和服务价值,完成从温饱型向小康型市场过渡,并出现部分富裕型的市场结构。竞争由单一的价格竞争推向全方位、系列化的竞争。物流配送逐步走出贪大求洋的误区,向务实发展进入讲使用、讲配套、讲社会效益的阶段,立足于区域发展、重在终端配送、重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状况分析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

尽管wto三年过渡期之后的进一步开放带来白热化的竞争,但广州零售业的竞争优势不容置疑:本土零售商对我国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和消费偏好的了解程度远远高于外资零售商,还具有外资零售商无法比拟的诸多本土化优势(如政府支持、主场作战、门店地理位置优势、区域销售规模优势、企业文化优势等);广州零售业属于提前开放行业,早已习惯了与外商进行竞争共存的局面;外商在广州零售业中所占的比重仍然很低,外资商业企业的广州市场份额不超过10%。而且,除去超市、大卖场等业态,在电器连锁、专卖店等业态中本土企业占有绝对优势,几乎没有外资进入。随着我国市场准入门槛的进一步降低,取消外商在行业、地域、规模和股权比例等方面的限制,给广州商业的招商引资或走出国门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存在的问题

宏观层面空间结构失衡。广州市商业网点等级长期以来按市级、次市级、区级进行划分,由于该等级划分以计划经济为基础,未能充分体现市场经济体制下商圈和商业网点的特质及辐射范围,具体的商业网点分布则明显不均衡,商业网点多集中于老城区、闹市区、市中心,过于密集,新城区、市郊商业网点开发不足。新型业态在零售经济中尚不占主导地位,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同业态竞争过度。近几年,由于百货商场数量、规模骤增,导致有限的购买力分流,各大商场在促销上都采取降价竞销策略,而不少商业行政管理部门忽视对商业企业的管理协调工作,未能发挥应有的协调作用,使价格战升级。政策法规不完善,宏观调控不到位。发达的国外城市不但有零售业发展的战略规划,而且在法律和行政方面也为零售业发展提供保证。而广州市目前还没有实施对零售业发展的系统规划。商业法规建设相对滞后,法律体系还未完善。部分行业管理缺乏法律依据,有关零售业的管理和统计制度还不规范。

微观层面广州市零售企业与国外跨国零售企业相比实力相差悬殊。零售业主体规模偏小,95%为单体经营的个体商户,行业零散度高达90%,而欧美国家只有40%左右;连锁化程度比较低,广州市连锁企业实现的零售额在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的比重仅为21.9%,而这一比例在美国达到60%;流通效率较低,体现在流通速度慢、毛利率低、库存率高和物流成本过高等方面。经营缺乏特色。在不同业态竞争上,百货公司失去规模优势后,在经营上缺乏明显的特色和优势,对消费者的吸引力逐渐减弱。在同业竞争中,广州几家大百货公司同样没有明显的特色。从商品来看,其经营的商品基本是一样的。在目标市场定位上友谊公司的消费层次比广百、新大新、天河城要高,但经营的主要商品品牌仍是基本相同的。只是消费者的购物习惯,和商店所处的地理位置、商圈特点形成了购物层次的差异。缺乏系统性的管理流程和系统。企业信息系统落后,广州零售企业由于受规模和资金限制,在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方面投入不够,即使有投入也存在资金缺乏和更新不及时等现象;商品组货渠道受限较多。国有转制企业在经营上的限制比较多,在货源组织方面供应商必须严格按照国家和地方的法律法规运作,造成合作成本的提高,影响货源组织的竞争力;转制企业经营者在意识上强调经营的安全性,尽量以赊销、代销的方式与供应商合作,将风险让渡给供应商。既降低了商品利润率,又流失了优质商品货源。企业人员成本居高不下。广州几家转制国有零售企业从国有企业变成国有控股企业,其国有性质不变,在构架调整上受限较多,不创造经济效益的部门和人员占据了企业的大量资源,如外资、私营企业没有的党团机构及其领导职位;受国家政策保护的转制前老职工,为人员成本带来沉重负担;转制前的旧作风及故步自封的用工方式制约人力资本的使用,不能人尽其用。

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及战略应对

广州零售业在整体竞争能力和微观企业竞争力方面,都与国外有较大差距。在广州零售市场已经成为国际性竞争市场的情况下,这种竞争能力状况显然极不适应。因此,必须增强广州零售业竞争力。

广州零售业发展的战略取向

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2004年,广州年人均零售额高达20605元,遥遥领先于其它城市,成为中国购买力最强的城市。近几年,广州市零售业的快速发展确实适应了现时经济发展和购买力增长的需要。然而,这种规模发展必须有一个适度的标准,提出规模发展与综合效益兼顾就是基于这种考虑。综合效益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满足消费者需要的社会效益;能维持企业正常经营活动和生态环境平衡的生态效益;取得尽可能多的利润的经济效益。

业态结构与现代零售业发展状况相适应相对而言本土零售业的优势在于便利店、专卖店等服务相对比较重要的业态内,而外资零售企业的优势在于大卖场这种大批量销售,单品利润较低的业态。本土企业应发挥熟悉国情、适应本土消费习惯的长处,选择合适的业态,加强自身管理,完全可以在广阔的零售市场争得一席之地。各种业态必须互相适应,以合理的规模,自身的特色占据合理的市场份额,从而不仅促进零售业结构趋向合理,而且也保证自身得以良性发展。

商业网点结构布局与广州地域拓展配合根据广州市地域拓宽的发展前景,将广州市全区域以中心城区为内核向外分三级逐层展开,划为内圈层、中圈层和外圈层。商业网点形成拓展“内精、中厚、外实”的布局。“内精”是把不适应在内圈层发展的业态移出,发展内圈层成为具有独特人文环境的现代消费、高级商务及综合会展功能区。“中厚”是依托中圈层地缘优势,发展中高级批发市场和大型购物中心。“外实”是借助港口、机场辐射能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传统商业文化与现代商业潮流有机结合发挥交通线和商业街的橱窗展示功能和新、旧城市纵轴线的景观功能,构建广州商业文化景观轴,注重建设珠江岸线商业街,通过珠江水体廊道,展示从琶洲岛至百鹅潭一系列现代商业建筑景观、传统商业文化景观、公众休闲文化景观、自然水域生态景观,将广州市商业文化的特色和精华展现在最具南国风格的珠江岸线上。同时根据广州城区空间的多核心发展趋势,改造和建设一批零售主导型、服务休闲主导型、商务主导型的商业功能区。以商业功能区为平台,合理布局商业街和各种业态的零售、餐饮服务网点。构筑具备“商旅互动”的商业特征。促进商贸业和旅游业共同发展,反映广州古城、名城、商都的历史文化精髓。

构建广州零售业核心竞争力

强化资本运营广州零售企业应通过强强联合、收购兼并、优化组合、与跨国公司合资合作等多种方式壮大实力,扩大规模,大力发展和完善连锁经营,改变商贸流通企业“小、散、乱、差”的状况,推进传统百货走连锁的道路或向连锁专业店、特色店转型。要培育连锁龙头企业,鼓励连锁企业通过以资本为纽带,建立母子公司体制的直营连锁网络,发展特许经管网络。鼓励具备条件的连锁经营企业通过兼并、联合等形式进行重组,实现低成本扩张和跨地区发展。在一段时期内,广州零售企业不可能和沃尔玛比大,但是可以做强,做出特色。只要管理得当,追求适度规模,发挥灵活性,广州零售企业可以发展得很好。

促进行业结构合理化准确定位。根据消费者不同层次的需求认真搞好商品品种和档次定位,在经营中有所侧重,避免出现“大而全”的现象;树立自己的服务特色。零售企业的产品其实就是服务,如果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形成特色服务是零售企业能否立足于市场,站稳市场,提高市场份额的关键所在。

零售业发展状况篇7

【关键词】库存周期实证经济分析销售链

一、前言

当今商业社会,越来越多的企业将降低成本的焦点集中到了第三方利润源――物流上,库存是其中的重要环节。通过科学的商品库存管理能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为企业注入新的活力。库存的竞争集中反映在零售企业中,这类企业普遍认识到搞好商品库存管理是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的关键。

自日本的Jit生产方式流行以来,“零库存”的概念开始受到了中国零售行业的青睐,竞相效仿。实际上“零库存”是指企业库存量接近于零,“零库存”只是实现库存合理化的一种形式。本文就是以数学的方法对库存问题进行了一些思考,并加以经济学的理性分析,得出了库存状况应就条件而定的结论。

二、库存周期结构的数学分析

我们利用数学符号、建立函数关系分析物流存储过程可以得到一些较准确的关系。

从商品的库存状况来分,库存有三个阶段――定额生产过程并转为库存、销售过程使库存减少、库存为零且新的定额产品生产过程并转化为库存,这是第一个周期,然后连续的进行下去,循环往复。同时,保证时间连续与空间的并存:也就是必须具有稳定的需求,只要保证一定的需求量,在经过一段销售期后,产品存量消失,也就是都创造出“市场价值”;生产能力相对于需求必须是无限的,厂商如果生产受到限制,零售商就会出现了缺货危机,导致生产――销售链的脱节,产品无法让渡使用价值,这对于处于竞争状态企业发展极为不利;不存在资金链的缺失,不会由于生产的变化而引发财务危机;产品可以在可预见的时间内生产出来,足够的供给应对市场需求,这个企业才能够健康发展下去。总的来说,假定的企业是一个处于上升期的小型企业。

在定额生产过程并转为库存阶段,生产商生产的产品(零售商欲售而从生产商手中购买的产品)一部分满足当天的消费需求,另一部分则储存待售。产量设为Q,生产Q的成本分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分别设为c1,c2,与Q的数量成正比。在销售过程使库存减少阶段,则要考虑销售和库存两方面因素,通过数据的统计调查,我们可以预测每天的需求情况,由于具有稳定性,可假设每天的需求量没有变化,简化为常数,需求量为d,厂商一次的生产量是一个无关的量,满足Q≥d条件就可以使销售得以保障。储存待售的商品需要为其支付储存费用,设为c3。

在库存为零且新的定额产品转化为库存阶段,标志这一周期结束的同时,新的周期开始,新的Q产品被生产出来。

设一个周期中产品的销售时间设为t,t为时间变量。现在可以得到如下关系。

1、当Q=d时,一次生产刚刚能够满足当天的需求,生产必须每天都进行,没有存货,t=0。

总成本=n(c1+c2),平均每天的生产成本为(c1+c2),

总成本只与生产的数量或每天的需求相关。生产的状况是天天生产。

这是一种绝对的情况,现实中难以实现,因为每天生产运作要支付较高的生产成本:对于包括可变成本和固定成本的c1,运作的高频率将导致机器的磨损和老化(折旧费用增加),由于只要生产就需要垫付一些必要的准备费用,每天都负担生产的准备费及较高的折旧费用将给企业带来沉重的负担。对于c2,一般要根据产品的质地与数量来支付运费,一般与数量成正比,如果每天都生产,每天就必须支付运输费用,也会增加成本。

2、当Q>d时,一次的产出在满足即时需求后还有剩余,剩余产品即为当期库存量,待后销售,t>0。在此条件下,t=0时,厂商进行生产,产量为Q;t=t时,产品都被销售出去,而新的生产又开始了,一直进行,循环生产;每天的需求量为d,在0到t的时间里,储存和销售同时存在,每天都销售出同样的数量,把它看作连续的函数,我们可以看到储存量随时间递减的过程。如下图:

d是给定常数,Q是由面对需求的厂商所决定的可控变量,c1、c2是随Q变化的变量,也可视为可控。现在就是通过确定时间t实现总成本的最小化。Q’、t’是有别于最优的生产规模与储存时间,在这种情况下生产成本与运输成本也不同,即c1、c2不同,是应该舍弃的。

在以上的若干公式中,我们很清晰的可以得出一些很精确结论,在t=0时,每天的成本由c1和c2决定,需求Q由d决定;在t≠0时,最优的t由c1、c2和c3决定,与c1、c2成正相关,c3成负相关,Q与t表现出的关系相似,C由c1、c2、c3决定,与它们是正相关关系。

对比没有存货的情况,从有库存量的库存决策中,我们可以观察一个企业对合适库存状况的选择,而不是盲目的追求零库存或是任意的选择生产规模和库存时间,而应该寻找最低成本的状况,只有这样才能优化自己的生产决策、实现利润最大化。

三、物流存储业的实证经济分析

在学术界,“零库存”被界定为库存状况接近于零,零售产业已将“零库存”视为创造第三方利润源的目标之一,在其它行业,诸如医疗、旅游、机械,“零库存”都受到追捧和礼遇。如果就字面意思而言,零库存就是①的情况,追求Q=d,只负担c1与c2的和,就本质来说,如果它始终是一种目标而难以实现,其原因有如下三点。

1、生产情况是否是相对于需求无限。一般条件下,资源稀缺的直接结果就是生产受限,具体反映到企业,就是资金、资源等供给、流动的问题。如果生产是有限的,就不能及时满足即时的需求。

2、市场需求的影响。需求是常数这一条件是在非常稳定的经济环境下才能得以保证,但是随着创新或新产品推出、市场失灵、政策时事变化、大众消费喜好倾向都对稳定的需求以强烈的冲击。

3、风险、不确定性及投机行为导致了一定量库存的存在。既然现实中难以实现零库存,那是不是趋近于“零”比较合适呢?通过以上公式可以看出结论,趋近于“零”是否符合利益最优取决于一系列的前提。

不同的产业具有不同的生产、销售、储存的特征,集中表现在成本的差异上。在零售业中,特别在超市行业中,我们会发现这类产品的生产只需要支付较少的准备费用及运输成本,也就是c1、c2较低,而它的存储成本c3较高,观察④式,在d一定的情况下,零售行业中的t值较低,我们可以极端的假设最优的情况是储存时间趋近于零,这就得出:在零售业中,储存时间越短越好。因此,把“零库存”看作是库存管理的目标是合理的。

由此可见,一个产业是否需要追求零库存,应该是取决于产品市场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和存储成本的状况,如果一个产业的生产成本、运输成本较高,而存储成本较低,那其中的企业必然是要延长储存周期,一次性大批量生产,如果这样的企业也盲目追求“零库存”,得到的必然是有违降低成本、提高利润的企业经营原则。即使在零售业中,不同的市场也有着不同的特征,对于“零库存”追求的程度也是不同的。

在④⑤⑥⑦式中,我们看到的需求d是一个常数,如果把需求看作一个变量,那么它与储存时间成反比,与产量成正比,与成本成正比。

这不仅符合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也是符合客观现实的。

四、物流存储业的规范经济分析

企业怎样把物流存储业发展好,笔者认为可以从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1、要建立库存状况评价制。不同的企业按照其产品特点对库存状况评级,以正确理论为导向,把握规律性。这有利于企业向着合理的目标可持续、健康的发展。

2、改变仓库库存管理所处和保管的被动地位,多考虑人的因素。改变仓库管理人员的工作重点,让他参与到库评级的中心决策中去,提高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3、建立完整的物资的库存流程体系,增加数据的现场效果。对物资存量的变化,特别是库存利用程度情况反映要及时、准确,使其更加适应生产环节的变化。通过库存管理状况明细表,决策人员可以更加直观地了解库存的状况,如有无积压,哪些存货急需采购等等。

4、要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要盲目崇拜特定库存量,而应该因地制宜,因性定量,在生产能够得到保证的前提下,了解需求状况,把握市场动向。

五、总结

笔者用成本分析的方法对储存过程中各类成本、销售量、产量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数学推导,并从经济学的视角解释了相互的经济含义,一定程度上较为客观的对库存状况做出评价,特别是对于库存量规划及相应的占用资金方面有一定的意义。据有关方面统计,日本一般企业的库存平均占用资金25%,美国的一般企业库存平均用资金30%左右,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在50%左右,但这无疑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企业对库存理论的的理解还不够充分,不重视对库存的管理。这将严重影响企业的生产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理清了库存的最优决策,就能减少企业在库存管理中的盲目性,有利于库存的合理化和采购的科学化,我国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了解其自身特征,加强库存管理,合理安排库存。

【参考文献】

[1]潘玮等:基于供应链管理的制造业库存管理系统研究[J].东华大学学报,2002(2)。

[2]艾浪滔:库存:中国纺织企业的尴尬[J].中国纺织,2004(21)。[3]梁小清:综合超市的赢利模式与库存管理[J].管理科学文摘,2005(4)。

[4]张根林、李怀祖:库存管理的组织背景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10)。

零售业发展状况篇8

关键词:多元统计分析卷烟商业企业零售客户管理判别分析因子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是经典统计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当前诸多企业广为应用的一种科学统计方法,其影响之大应该引起足够的关注。多元统计分析的基本精神是“尊重数据和规律,探求事实和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竞争和内部管理有效的统计路径选择。卷烟商业企业在面对激烈市场竞争的过程中,有必要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数据的研究和统计,尤其在零售客户管理中开展多元统计分析有利于提升客户依存度,形成核心竞争力。对当前卷烟商业企业客户管理中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应用进行研究,其现实意义还是很突出的。

一、多元统计分析在卷烟零售客户管理中应用的背景和意义

1.1背景分析

多元统计分析是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方法,指的是对个体的多个数据或要素进行多元、正态的分析,结合定量和定性的研究,最终得出数据或要素之间的规律、联系,进而形成可靠、科学的结论,为企业及管理者所用。因此,多元统计分析的概念界定就决定了这种分析方法具备“科学,全面,有效,务实”的基本特点,十分适合卷烟商业企业开展科学统计分析。对于我们重点研讨的以销售为主体的地市级商业公司来说,将多元统计分析完整、有效的应用其中,必然可以产生新的利益增长点,为企业的发展和壮大提供内部动力。我们还知道,对于卷烟商业企业来说,零售客户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而零售客户的管理也是很困难的。首先,零售客户是卷烟商业企业运营和谋求发展的支柱,只有零售客户业绩不断进步才有卷烟企业的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卷烟商业企业要汇聚多股力量,零售客户的管理就是其中的重要一环。做好零售客户的管理工作,必须对他们的各类数据、信息和要素“了如指掌”,这也就是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的基础和背景所在。

1.2应用意义探析

多元统计分析有多样的分支和不同的内容,也具备广泛的应用空间。在卷烟商业企业客户管理中深入而广泛的应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有的放矢,科学有度”。具体来说,将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应用与卷烟商业企业的零售客户管理,那么统计和分析的对象就是关于卷烟零售客户的一切信息,即零售客户将成为统计和分析的主体。开展这样的统计分析,意义十分深远,影响十分明显。首先,多元统计分析应用于卷烟商业企业的零售客户管理,可以对零售客户的信息、数据进行科学、公正、严格的评估与评价,最终形成企业完善的零售客户数据库,为企业客户资源的积累和日后的拓展奠定了基础。其二,通过多元统计分析的卷烟零售客户的数据和信息的结论,能够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构建数据和资料的支撑,帮助烟草商业企业管理者更好的制定企业发展决策,不断推动卷烟商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客户作为卷烟商业企业最重要的资源之一,加强对其数据、信息和各类资料的统计、分析,也理应成为企业的核心工作之一。运用全面、综合与科学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不但可以帮助企业更好的了解和掌握客户动态,而且能够稳固客户资源,促进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可谓好处多多。

二、多元统计分析应用于卷烟零售客户管理的思路探究

前面已经提到,作为卷烟商业企业,务必要把客户资源的稳固和拓展作为企业的核心工作来抓。多元统计分析作为当下最科学、最全面的统计分析方法,可以帮助卷烟商业企业更好的分析并统计客户数据,进而探究其间的规律和关系,帮助企业决策者做出更明智的战略决策。

2.1锁定零售客户群体,探究、分析其间的规律

零售客户可以说是构成卷烟商业企业运营体系的“细胞”,也是决定企业生死存亡的关键要素。这是因为,卷烟商业企业的销售必须通过零售渠道完成,而各级的零售客户构成了完整的卷烟销售链条,他们的销售状况其实就是卷烟企业的销售状况。还有,零售客户群体的状况如何,即客户的管理水平好坏,其实与卷烟商业企业的发展息息相关。所以,必须加强对其的管理和研究。只有找到零售客户之间的数据联系和信息关系,才能制定科学有度的管理举措,也才能更稳固的锁定客户群体,夯实客户资源,提升零售的能力和范围。所以,这是一个自然而然、循序渐进的科学过程,应该引起卷烟商业企业管理层的高度重视。

运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卷烟商业企业零售客户的各类信息、数据、资源等进行研究,就是为了探究零售客户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帮助企业管理者制定有效的管理决策和措施。例如,在加强对零售客户管理的过程中,要对客户的个人信息、零售数据、月度及年度销售情况、成本和利润情况、地域零售客户差异等变量进行统一的汇总、分析和研究。通过多元化、综合化分析得出的结论,最终可以做出企业管理层的绝对依据,为今后更好的管理零售客户提供第一手的资料。再如,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聚类分析、对比分析和因子分析等方法,可以分别对卷烟零售客户的类别、差异性和个体构成等要素进行定性的全面分析、研究。在类似的统计分析的过程中,多元统计分析发挥的作用往往更大,对于帮助决策者做出科学决策能够提供更有力的数据和资料。

2.2开展有效的判别分析,确定卷烟零售客户的类别

对于卷烟商业企业的零售客户群体来说,客户的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对其进行有效的分类至关重要。从理论上看,在日常针对零售客户的管理中经常需要根据观测到的数据资料,对所研究的零售客户对象进行分类,这也就是判别分析的基础。因此,判别分析是判断样品所属类型的一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其目的是对已知分类的数据建立由数值指标构成的分类规则,然后把这样的规则应用到未知分类的样本中去分类。

所以,判别分析从本质上与聚类分析是不同的,判别分析是已知研究对象分成若干类型并取得各种类型的一批已知样品的观测数据,在此基础上根据某些准则建立判别式,然后对未知类型的样品进行判别分析。具体到卷烟零售客户的判别分析,就可以按判别的组数来区分,有两组判别分析和多组判别分析;同时,按区分不同客户总体所用的模型来分,有线性判别和非线性判别;其三,按判别式所处理的变量方法不同,分逐步判别和序贯判别等。不难看出,判别分析可以全面、多角度的对卷烟零售客户群体进行分析,进而得出较为可靠的结论。诚然,判别分析可以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因此有不同的理论判别准则,诸如马氏距离最小准则、Fisher准则、平均损失最小准则、最小平方准则、最大似然准则、最大概率准则等。在研究和分析大卷烟零售客户群体的过程中,判别分析的方法十分有效,而且能够最终形成较为严谨、精确的数据结论。

卷烟商业企业在对零售客户的管理预测中,往往根据以往所调查的种种指标,用判别分析方法判断下季度是客户销售情况是畅销、平销或滞销。所以,在管理零售客户的过程中,判别分析要经常与聚类分析联合起来使用,形成合力。例如,在对卷烟零售客户开展的聚类分析中,我们可以若干家零售客户进行明确的分类,假定分类结果为一级、二级和三级,那么之后判断新进入的零售客户或商户属于哪个级别的时候就需要用到判别分析了。总之,判别分析其实就是将大卷烟零售客户的类别进行深度的分析,最终帮助企业构建分层次的零售客户体系,维持企业的健康运营和发展。

2.3进行严谨的因子分析,帮助企业深入了解零售客户

对于卷烟商业企业来说,各级零售客户构成了企业的骨架,也为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活力。在加强零售客户管理的过程中,进行严谨的因子管理,不仅是很有必要,而且势在必行。这是因为,将每个零售客户作为个体看待,他们自身的因子是不同的;在同等因子的衡量和比较下,对所有零售客户开展分析、研究,就可以找到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点,进而为企业加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所以,因子分析在卷烟零售客户管理中的作用不可低估。从理论上看,因子分析是主成分分析的推广和应用,它是将错综复杂的随机变量综合为数量较少的随机变量去描述多个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以再现原始指标与因子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具体的案例来说明因子分析在重点卷烟零售客户管理中的应用,其效果立显。例如,某卷烟商业企业要对50家零售客户和商户的零售策略知识和营销能力进行测试,并且设置了100道题目的试卷,由于试卷内容包括的面较广,“杂七杂八”,很难一概而论。但总的来说,通过应用因子分析方法可以将其归纳为四个方面,即零售客户的销售能力、宣传和推广能力、服务水平及售后状况、零售的可持续能力等,我们将每一个方面称为因子,这些因子也就构成了因子分析的框架。再如,某卷烟商业企业要对30个零售客户的月度销售数据、营业额、纯利润、开支情况、人工费用等10个指标进行分析,如果按照一般的分析方法,企业就需要处理10个指标,并赋予它们以不同的权重,这就是传统分析方法的流程。但是这样一来,不但使得分析的工作量变大,而且由于指标之间存在比较高的相关性,会给分析结果带来偏差。所以,这样的情况可以考虑采用因子分析的方法,从而减少分析变量的个数,然后再给它们以不同的权数,从而计算出各个零售商的平均综合实力得分,以便决定对不同的零售客户采取针对性的管理举措。

三、结束语

卷烟零售客户的管理是十分复杂而且困难的,不仅表现为客户管理中涉及的人事关系、利益关系等问题,还集中表现为传统分析方法的滞后和负面影响。采用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不仅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而且能够得出科学、严密的结论,最终为加强对零售客户的管理提供有效的数据和信息支撑。因此,适度和合理的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必然可以提升大卷烟零售客户管理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晓兰.浅析多元统计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China’sForeigntrade.2011(20)

[2]于华.多元统计方法在企业盈利能力评价中的应用[J].商场现代化.2007(22)

[3]霍远,王惠.多元统计方法在财务管理中的运用[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8(11)

[4]刘鑫.多元统计方法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半月).2008(04)

[5]甘露.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上市公司综合评估中的应用[J].企业导报.2009(05)

[6]彭文洁.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证券投资中的应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16)

零售业发展状况篇9

内容摘要:物流管理作为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之一,是连锁零售企业不断发展的基础和重要保证。在我国零售业向外资企业全面开放的情况下,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面临着日趋剧烈的竞争和挑战。然而,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管理依然薄弱,甚至成为制约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瓶颈。本文分析了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发展的建议,以使其朝着合理化物流运作的方向发展,从而进一步提高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经营管理

近年来,连锁经营以其专业化、规模效应和分工优势已经成为我国零售业发展的主要方向,随着各种日用品超市、家电超市、便利店和医药零售商店的不断增加,连锁经营这一新的经营模式正在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然而,在快速发展的同时,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却暴露出成本高、效率低、现代化水平低以及物流模式落后等缺点(杨善冰,2004),这些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连锁零售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为此,必须对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发展状况进行深入分析,以寻找解决措施。

物流在连锁零售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零售企业采用连锁经营离不开物流配送,国际著名企业沃尔玛、家乐福、麦德龙以及7-11便利店等规模效应的发挥,无一不是依靠高度现代化的物流运作模式。因此,建立高度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配送中心是连锁零售企业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配货、统一价格和发挥规模效应的基础。具体而言,有效的物流管理,在连锁零售企业发展的作用和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加快商品流通速度,节约流通时间,促进商品生产的良性循环;实现大批量商品的运输和存储,取得良好的规模效益;提高整个连锁企业的库存周转率,压缩库存金额和在途商品的金额;减少物流过程中的商品损耗和财产损失;通过集中采购、大批量订货等方式,可取得强大的议价优势;合理、通畅、规模化运作的物流配送,可以节约资源。因此,物流管理在连锁零售企业经营管理中居核心地位,甚至可以说是连锁企业经营的生命线,它直接决定了各种零售业态能否从连锁运营中获益。

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发展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连锁零售业在近几年中取得较大的发展,其中物流管理的发展在其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作用,然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是,我国连锁零售业的物流发展依然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存在着诸多的问题。

(一)物流管理观念落后,对物流的认识存在误区

我国引进物流管理的时间短,许多企业对物流环节的认识程度不够,对现代物流管理的理念仅限于概念层次的了解,国内商业企业普遍缺乏对物流在经营战略与战术层次上的综合运作能力。

目前,在这方面出现了两种不同的倾向,其一是重前轻后,其二是盲目跟进。所谓重前轻后,是指在许多零售连锁企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前台门店扩展和后台物流系统构筑之间的问题,从而出现了两者发展不协调的局面。物流系统在连锁零售企业经营中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但许多企业往往重视不够,投入管理力度不足,而只是一味进行前台门店的扩展,出现了一些连锁零售企业在前台店铺数量不断增长的同时总利润却在不断下降的奇怪现象。所谓盲目跟进,是指我国一些大型零售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下“大而全”的经营思想的影响,不充分考虑自身的实际情况,而纷纷盲目地建立起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增加了企业的经营成本,造成了巨大的成本负担。同时,由于零售企业对储运业务了解不多,因而对物流系统的利用效率低下,在加上市场波动性的影响,造成了车辆装载率低、仓库空仓率高等情况,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二)物流整体运作效率低,统一配送率不高

物流效率低在零售企业的突出表现是缺货率高。罗兰•贝格与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在2003年9月对国内连锁零售3个城市5家连锁零售企业的12家大卖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终端缺货率在10%左右,远远高于国际7%左右的水平。对零售企业来说,商品缺货状况将引发消费者的各种反应,最终导致企业的销售损失。

在美国,连锁零售企业如果商品缺货,60.5%的消费者会购买同一类替代品,21.6%的顾客不再购买,14.8%的顾客会到另一家店购买时再实施消费行为,顾客的转店率是17.9%;而在我国,当出现商品缺货时,48%的人会购买同一品种的替代品,15%的消费者不再购买,31%的顾客会选择到另一家店购买该商品,顾客的转店率是37%。这意味着我国的超市将因缺货而比美国的超市损失更多的顾客。

同时,我国零售业的统一配送率不高,不少零售业的仓库和车辆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车辆空载率普遍较高,商品的在库周转期一般都在15-30天。而且,我国零售企业的配送规模普遍较小,已经建成并投入运营的绝大多数配送中心也未达到经济配送的规模,其中约60%的人员和设施处于闲置状态。

据有关机构对内地16家比较成功的连锁企业的调查表明:没有一个企业的配送中心对各分店经营的所有商品实现了100%的统一配送,最好的达到80%-90%,如北京的华润;少数企业的统一配送率在50%左右,大多数在60%-70%之间,如北京的好邻居(60%左右),西客隆(70%左右)。不可否认统一配送率低也有其他原因,如对于鲜活易腐商品、冷冻商品,分店不愿意统一配送,多采用生产者直接送货上门的办法;而且,在国外连锁店的统一配送率也难以达到100%,但统一配送率低肯定将影响配送中心优势的发挥。

(三)物流设施落后,其现代化水平较低

目前,我国大部分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都是在原来的仓库或租用仓库的基础上进行改造而成的,甚至一些企业仍然保留了原来仓库的存储功能。总体而言,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基本上还没有以不带有存储功能的通过型配送中心,流通加工在很多配送中心内还没有开展起来,只有个别有实力的企业建立了生鲜食品的加工生产线,多数连锁零售企业的配送中心仍然以带有商品存储功能的流通型中心为主。

在国外,大多数连锁零售企业的现代化配送中心作业面积大,配有自动分拣机、自动升降机、自动传送带及真空包装机等机械设备,装卸搬运用吊车、电车和传送带来完成,设有高层货架的立体式仓库,并采用自动化管理。相比之下,我国的物流中心目前尚处于落后的状态,运输、通讯等都很落后,技术、设备都比较陈旧。在仓储方面,有近70%的是普通平房仓库,具有冷藏、保鲜、空调的仓库较少,现代化的运输工具很少,影响了配送效率。

(四)物流信息技术应用落后,增加企业成本

信息技术应用的落后也是导致我国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中心作业效率低下,运营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之一。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零售企业已逐步开始在企业内部进行信息化建设,并取得了一定进步,但从整体来看,客户关系管理、连锁门店间的信息化、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数据的准确与数据模型、系统的稳定性等,依旧是零售企业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目前的信息化水平还处在一个较低的层次。

在我国连锁零售企业中,由于信息技术落后,很多物流信息如订货、存货、补货、销货、货物的陈列配置、财务处理等仍然由人工操作;由于缺乏对顾客购买行为进行原始记录并进行数据分析的信息处理系统,使得管理者的决策缺乏必要的数据支持,致使很多企业货架空间分配不当,畅销品缺少陈列而滞销品充斥空间。一项调查显示,在我国商店中,约有30%的商品在相当长时间内无人问津。据业内人士介绍,仅poS系统的应用,至少可使经营成本降低1.5%,营业额提高8%。另外,由于企业间不能及时交换数据,致使发货方和订货方无法及时掌握订货状况、货物在库在途状况,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间的沟通成本。

(五)专业化物流管理人才缺乏,管理效率低下

受诸多原因的影响,目前我国商业企业人才的素质依然处于较低的水平,优秀的商业管理人才一直处于缺乏的状态。而连锁零售业近些年来才在我国获得了比较大的发展,因此,真正精通物流配送运作模式和连锁经营管理的人才少之又少。传统的商业人才要掌握这种新型的商业运营模式必须要有一个学习和提高的过程。而在中小型的连锁企业中,本身对引进物流人才、连锁经营人才就重视不够,并没有从人才战略上去寻找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解决之道。这种种原因,导致了许多连锁零售企业在物流方面管理不善,效率低下,影响了物流在提高连锁零售经营效益上的支撑作用。

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发展的建议

在连锁经营成为我国零售业主要发展方向的情况下,作为新的核心竞争要素的物流管理存在的种种弊端,已经成为我国连锁零售业发展的瓶颈。如何解决物流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解决好这个“瓶颈”,对进一步提高我国连锁零售业的经营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此,针对以上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一)转变观念并树立现代物流管理的新理念

根据美国物流管理协会推出的现代物流的定义:“物流是供应链运作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和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消费地之间实现高效且经济的正向和反向的流动和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和控制的过程”。因此,现代的配送中心不应该被动地接受委托存放商品,它应该同时具有集配作用,具有多样化的功能。现代物流管理以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核心,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实物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使供应链上的企业达到长期稳定合作的关系。与传统的物流管理相比,现代物流管理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我国连锁零售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取胜,就必须正确处理好“门前”和“后台”的关系,彻底改变过去只重视门店力和商品力而忽视企业物流管理的情况。必须把物流管理作为连锁零售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形成经营优势的战略内容进行研究,将物流管理看成是连锁零售企业的又一个核心竞争力要素,建立连锁零售企业现代化物流管理的新理念。

(二)连锁零售企业正确选择物流配送模式

我国连锁零售企业当前存在的四种配送模式,各有特色,连锁零售企业应该根据连锁企业经营所处的不同阶段和规模以及自身的发展实力进行选择,确定真正适合自身发展的物流模式,并无定式。

1.中小型连锁企业可以采取以外包为主的物流模式。物流配送中心是一项投资大,回收期长,管理复杂的服务性工程。近些年来,在外来零售巨头的强大冲击力下,我国的中小型企业也不得不考虑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中心。但由于经验不足,资金缺乏,再加上自动化程度低,运作不良等问题,反而使物流配送中心成为了包袱,增加了经营成本。结合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的现状,在我国目前的发展情况下,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物流业务量相对较小,应该采取以外包为主的物流模式。具体而言,中小型连锁零售企业可以将其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让其完成仓储和配送任务。同时,中小超市也可以尝试与第三方物流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加强运作管理监控,来确保实现良好的物流运作水平。由此形成的物流模式见图1。

2.向供应链发展,加强与供应商的合作。在经济和流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为得到更高的物流效率,企业应尽量将其物流管理“走出”企业内部,不断延伸至整个供应链,通过与供应链上的伙伴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提高自己的物流管理水平。与供应商的合作对连锁零售企业的物流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对于电子、电器、建材类连锁企业以及一些大卖场和综合企业,由于其供应商往往规模较大,实力雄厚,且具有较为完善的物流配送体系,因此在经营中可以优先考虑利用生产企业的配送模式,从而实现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共享。通过这种物流模式,连锁零售企业可与大型供应商之间可以及时进行各种数据的交换,而自动订发货系统的建立,可以顺利实现部分商品的自动补货,这无疑大大降低了零售企业的采购成本。同时,双方的信息共享,有利于供应商及时掌握连锁零售企业的库存、销售、价格等数据,因而也可以为其订货和库存等提供合理化建议。当然,这种模式的顺利实施,有赖于双方的信任的建立。

3.大型连锁企业自建物流配送中心并辅以外包,建立综合的物流配送模式。随着连锁企业的发展,以配送中心为核心的物流系统构建越来越重要。国内许多大型超市企业都十分注重现代化配送中心物流系统的建设,以巩固其核心竞争力。通过自建物流配送中心,连锁零售企业可以拥有一个运行稳定、完全受控的物流系统,可以对物流服务有更好的保持能力和管理监控,可以加强行业壁垒。同时,在部分区域的大型连锁企业可以外包一部分重要商品的配送业务,充分利用第三方物流的优势。再者,大型连锁企业可以利用其对供应链影响力大的优势,对供应链上的批发供应商进行物流业务的整合,使其成为专业的批发物流商,与其结成紧密的纵向协同的战略企业联盟,达到资源和优势互补。

(三)积极应用现代技术并加快物流现代化步伐

采用条码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应用自动识别技术,快速有效的收集、处理信息,并为连锁零售企业服务。采用自动化立体仓库。要用多层货架储存货物,以巷道堆垛搬运车存取货物,并通过周围的装卸搬运设备在通讯系统和计算机的控制下,自动进行出入库存取作业的现代化仓库。采用自动分拣系统。配送中心的作业流程包括入库―保管―拣货―分拣―储存―出库等作业,连锁零售企业配送中心要注重广泛使用电子票签拣货系统,提高分类工作的准确性和高效性。采用计算机智能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在物流上的应用已经远远超出了数据处理、事务管理,正在跨入智能化管理领域。采用自动补货系统。把供应商、配送中心、商场的产、供、销三者组成网络与eCR结合,使传统的企业内信息系统发展到企业间资讯系统、供应链上中下游进行垂直水平整合。

(四)加快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构建

企业物流管理信息系统在企业物流活动中起着神经中枢的作用。连锁企业物流有关的信息系统,包括企业内部的管理信息系统,与供应商进行数据交换系统(eDi)或电子订货系统(eoS)。目前企业内部管理信息系统已经相对成熟,连锁企业基本上应用了包括覆盖进销存的管理信息系统,一些企业还引入了商业分析智能管理以及与供应商进行数据共享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但物流信息系统还大都停留在库存管理的水平。

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和推广,连锁企业出现了网上进行数据传送和订货的应用,利用互联网与物流配送中心、上游供应商共享商品的销售、库存信息,在电子订货、商品验收、退货、促销、变价、结算、付款等环节提供系统支持,改善企业采购和销售、结算部门与物流配送中心、供应商、客户之间的业务流程和沟通。企业物流信息系统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实现供应商、分销商之间的供需数据及时共享,是大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一环。

(五)加强物流人才培养力度,提高物流人才综合素质

企业成立自己的培训机构,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或轮训,使其了解各自岗位的要求及在整个物流系统中的作用,并及时进行科学的反馈。对配送中心管理人才集中进行计算机应用和现代化物流理论知识的系统培训。与各高等院校、研究单位合作,联合培养、引进高素质的物流管理和连锁经营的专业人才。积极向国内外在物流方面表现突出的企业进行学习,借鉴其在物流管理方面的先进经验。

结论

据2010年3月25日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对外正式的“2009中国连锁百强调查报告”显示,2009年,连锁百强销售规模达到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其中,20家外资企业的销售和门店增长分别为20.4%和15.7%,增幅明显高于内资,外资企业的单店业绩也明显好于内资企业。2009年,连锁企业经受了金融危机的考验,正在以更稳健的姿态面对2010年和今后的发展。中国连锁经营协会根据调查预计,2010年百强连锁企业销售增长将高于2009年,达到18%左右。

在我国零售业向外资企业全面开放的情况下,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面临着日趋剧烈的竞争和挑战。在我国零售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日益暴露出了作为连锁经营核心的物流管理的种种缺陷。要想在连锁零售业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我国的连锁零售企业必须不断探寻适合自身的物流管理之道,并积极向国内外成功的连锁零售企业学习。唯有如此,才能克服物流管理这个制约其进一步发展的“瓶颈”,进一步提高自身经济效益,获得更大发展。

参考文献:

1.杨善林,丁欣,马溪骏.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发展对策研究.华东经济管理,2004.10

2.吴聪.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运作模式选择决策研究.物流技术,2005.4

3.李晓超,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探析.物流技术,2007(6)

4.我国连锁企业物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省略,2009.4

5.吴静旦.我国连锁零售企业物流配送发展策略探析.中国科技信息,2007.15

6.自营配送模式,wiki.省略,2009年4月20日访问。

7.共同配送模式分析及实施研究,省略,2009年4月23日访问。

8.金融界网站,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公布2009年连锁百强名单,finance.省略/biz/2010/03/2513457175722.shtml,2010年5月28日访问。

作者简介:

零售业发展状况篇10

2004年,该评级技术被商务部研究院引入中国,并与拥有该技术知识产权的相关机构成立合作研发机构,共同研发适合中国本土应用的themis异常值技术。在经过4年不断改进,并经过数万中国本土数据统计分析测试后,themis异常值信用评级技术成为我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信用评级技术。目前,themis异常值评级技术作为《中国信用评级技术标准》的企业基础评级模型,将在国家经济、金融体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themis异常值信用评级技术是通过以破产企业财务指标异常状况为理论分析依据,从企业运营过程中的资金筹集方式、资金筹集的内部使用方向和资金使用效率等环节入手,分析企业运营环节的资金使用效率和资金流向合理性,同时判断企业财务数据和指标的之间变化关系和合理化程度,从而预测财务风险和财务粉饰的分析模型。themis异常值信用评级技术与美国传统财务分析、信用评级、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等分析技术在理论体系和分析方法上均有较大差别,是一项理论完整先进、分析视角独特、提前预测企业财务风险和破产的信用评级模型,其理论严谨性和模型独特性、科学性得到了世界各国评估界的高度认同,在国际上被誉为企业财务风险预警和信用评级的新革命,在国际上应用非常广泛,大量应用于金融领域中的银行信贷、信用担保、小额贷款、信用保险、金融租赁、资产管理;投资领域的债券投资、股权投资、股市预测;企业赊销信用管理、企业内控以及政府监管等各领域。

为了给我国宏观经济决策提供科学数据支持,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价值投资、安全投资指导,商务部研究院采用themis技术,根据全部非金融上市公司财务数据,长期跟踪分析我国非金融类上市公司每个季度整体、产业、行业、地区财务安全状况和所有上市公司个体财务安全状况,并每年非金融类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评估报告。

我国零售业上市公司的财务安全状况如何呢?来看一下商务部研究院的2014年中国零售业上市公司财务安全评估报告。该报告是基于54家零售业上市公司上年度及之前年度的年报数据,使用themis纯定量异常值评估模型所进行的行业财务安全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