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十篇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十篇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05:06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篇1

工程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一:工程技术经济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少

目前,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设置中只有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仅局限于习题练习与少量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的工程经济分析内容脱节较多。没有课程实训及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之后,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有可能会对工程技术经济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

2.实践教学课时不够

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为32课时,实践教学课时数为16课时,16课时的实践教学大多为前面理论教学的习题练习。并且由于总共的课时数只有48学时,因此在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上,只能够将前面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评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内容介绍完,后面的财务评价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部分的内容。只为学生进行介绍性的讲解,实际练习内容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整体项目的财务评价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练习分析较少。

3.电子表格eXCeL软件运用不够充分

工程技术经济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部分。在定量分析中,工程实际的经济分析都有可能会用到excel软件来处理函数计算及数据整理,其实践操作过程都离不开excel软件的运用。但是在该课程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只注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对于excel软件的操作运用,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只是做概要的介绍。很多学生对该软件不熟悉、不熟练,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济分析。因此,造成了该课程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节。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

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

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

4.在毕业设计环节中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工程技术经济的重要内容,可行性研究报告是从经济、技术等方面对项目可行或不可行做出的评价,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将所学的工程技术经济内容进行融会贯通。在毕业设计中,增加学生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内容,主要考察学生对工程技术经济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学生对理论的实践运用的综合能力。由教师提供一定的建设项目资料,由学生自行进行项目实地调查,项目预测分析,收集项目相关经济分析基础数据。再将搜集到的资料结合excel软件进行分析汇总,构建经济分析表格、模型。最后运用excel计算出建设项目相应的经济指标,并进行归纳、总结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从而将书本上所学的理论知识充分地与实践结合,为将来进入工作岗位并且顺利上岗奠定扎实的基础。

三、结语

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实践教学虽然非常重要。但是我们也必须认识到,实践教学必须在掌握基本理论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因此,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并且各个实践环节还要循序渐进,相互配合。这样才能达到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的效果,满足工作岗位的需求。

工程技术经济学论文范文二:工程技术经济课程实践教学改革

一、课程实践教学现状

1.实践教学环节设置较少

目前,我校工程造价专业《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设置中只有课堂教学部分,实践教学包含在课堂教学内容中。没有设置课程实训和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而在课堂教学中的实践环节大多仅局限于习题练习与少量的案例分析,与实际的工程经济分析内容脱节较多。没有课程实训及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的设置,使学生学过理论基础知识之后,不能将理论更好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并且在毕业的时候,有可能会对工程技术经济所学的内容产生遗忘。

2.实践教学课时不够

该课程课堂教学总共48课时,其中理论教学课时数为32课时,实践教学课时数为16课时,16课时的实践教学大多为前面理论教学的习题练习。并且由于总共的课时数只有48学时,因此在工程技术经济教学内容上,只能够将前面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评选、盈亏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等基础内容介绍完,后面的财务评价内容以及可行性研究部分的内容。只为学生进行介绍性的讲解,实际练习内容较少。学生综合运用理论基础知识,进行整体项目的财务评价以及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练习分析较少。

3.电子表格eXCeL软件运用不够充分

工程技术经济包括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其中定量分析占主要部分。在定量分析中,工程实际的经济分析都有可能会用到excel软件来处理函数计算及数据整理,其实践操作过程都离不开excel软件的运用。但是在该课程中,由于教学条件有限,只注重理论部分的教学。对于excel软件的操作运用,并没有给学生进行详细的讲解,而只是做概要的介绍。很多学生对该软件不熟悉、不熟练,甚至有些学生根本不会运用excel软件进行经济分析。因此,造成了该课程与实际运用有一定的脱节。

二、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措施

为了提高工程技术经济课程的教学效果,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该课程的实践环节设置改革迫在眉睫。针对上述分析的实践环境中存在问题以及多年工程技术经济课程教学的经验,建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进行实践教学的改革。

1.增加多样化的课程实践环节

首先,增加课程课堂教学的总课时数,及其中实践环节课时数。课堂教学课时,由以前的48课时增加为64课时,增加财务分析及可行性研究等方面内容的讲解。并搭配进行案例分析及习题练习,使学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其次,由于前面分析本课程没有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两个实践环节。因此在以后的教学计划中,应考虑增设这两个实践环节。通过课堂教学、课程实训、毕业设计这三个环节,循序渐进强化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案例教学分析

本课程的案例教学非常重要,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再适当增加实际案例,进行启发式教学。将前面所学的现金流量分析、方案比选、盈亏平衡分析等分散的理论、公式,融合在一起通过案例的方式进行表现出来,并进行综合练习。并且可以在案例中引入excel软件的应用讲解,向学生演示怎样整理基础数据,怎样处理基础数据。并通过基础数据编制相应的计算表格,将各种表格联系起来进行计算。最后,通过案例教学重点考察学生对工程项目经济效益评价的方法的实际应用能力。

3.在实训环节中加强excel软件应用

定量分析是工程技术经济在工程实际运用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它包含了大量的函数模型及经济技术指标的分析计算。而excel软件强大的函数与数据处理功能,正好能够完成工程技术经济定量分析这一任务。并且能够构建直观简明的计算表格,将各个表格通过数学公式及模型联系起来,对项目的经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将excel软件的基本操作向学生讲解。并且通过课程实训环节,将课堂教学所讲解的excel内容进行强化练习。例如,在课程实训环节中,设计相应的综合练习,让学生运用excel软件自己构建计算表格,练习资金时间价值的计算、运用软件函数计算npV、iRR等经济指标、通过函数的计算绘制盈亏平衡图及进行敏感性分析的计算,并在excel软件中绘制敏感性分析图,最终完成一个项目的综合的财务评价。由此使学生在扎实理论基础上,能够正确运用excel软件来强化实践操作。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篇2

[关键词]应用大学转型;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5)10-0065-03

[作者简介]林俊良(1986―),女,广西贵港人,硕士,钦州学院助教,研究方向:重金属污染评价。

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不同,应用型大学既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也重视学生的实践。这样,学生既有本行业扎实的基础知识,也有较高的职业素养,所学知识更接近岗位,对产业调整适应更快。应用型大学的试点,适应当前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有利于提高教学内涵和质量。

钦州学院是目前广西沿海唯一的公立本科院校,是北部湾大学的筹建单位,同时也是广西首批应用技术大学联盟学校之一。学校在筹建北部湾大学的同时也面临着转型发展的挑战。应用型大学转型是针对研究型大学提出来的,它在社会发展的浪潮中应运而生,是高校为满足地方发展需要而对人才培养方向做出调整的过程。而培养既具有自身特色又符合地方需求的人才是应用型大学建立发展的灵魂与宗旨。而转型的成功并非一朝一夕之事,需要在教学管理过程中潜移默化、循序渐进。

一、实践教学在人文地理学教学中的必要性

应用型大学与研究型大学的区别在于不仅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而且在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前,已具备一定的实践经验,使其更好更快地适应社会、适应工作;既提高学生走向社会的信心,也为地方培养实用型人才。在高校教学与社会需求衔接过程中,实践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曲艺[1]提出实践教学是高等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方面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面向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应用型大学。可以说,通过提高实践教学的质量是高校完成转型发展的可行方法之一。

根据地理学学科特性,人文地理学、自然地理学及经济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三大分支。课程所选用教材是赵荣主编的《人文地理学》(第2版),属“十五”部级规划教材。该教材以总―分―总的形式,将工业、农业、民俗、人口、宗教及政治等几个主要的部门地理囊括在内。其中工业、农业又是经济地理的范畴。资环学院将人文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实践教学结合组织学生进行一次为期一周的野外实践活动。

二、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现状

(一)实践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王国梁[2]认为野外教学是课堂必要的延伸,可分为短途实习与长途实习两种,其中短途实习也称专题实习,为期1~2天,行程200千米以内;长途实习也称综合实习,为期15天左右,行程1000~2000千米。目前钦州学院资环学院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与经济地理野外实习结合一起,为人文经济地理野外综合实习,实习的时间为一周左右,即两门课程一起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活动,平时的教学活动基本上都在课堂完成。学生真正参与到野外实践的机会比较少。另外,在野外实践教学过程中由于路线涉及区内的其他城市,为了到某个点进行实践教学活动,师生往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在乘车路途上,不仅在实践教学点开展活动的时间减少,也增加了师生路途疲劳感,以致实践活动的效果达不到预期所想。还有,由于学院资金、教师资源及个人时间精力等问题,难以将更多的资源投入到人文地理学的实践教学中。

(二)野外实践教学内容地方性不明显

野外实践教学内容的地方性取决于实习的路线,而课堂上的实践教学则取决于教师的授课方式与内容。在野外实践教学中,资环学院人文经济地理野外实习主要围绕广西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红色革命老区、具有生产规模的企业、工业及东兴东南亚民族风情等面向广西特色的人文经济物象。让学生通过实习相应地了解掌握广西人文经济历史与现状不仅帮助学生扩大视野,也帮助其提高主动观察、思考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但北部湾的开发、北部湾大学的筹建、应用型大学的转型等学校所面临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不得不引人深思。培养服务地方的人才是应用型大学的职责与使命之一,需要从专业的课程设置、人才培养的模式等方面体现,但是对人文地理学课程教学来说,人文经济野外实习是该课程实践教学中突出地方性的核心内容。目前的实践教学内容不能够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发展的需要和地方发展的需要,也没有充分体现地方性特色。

(三)课堂实践教学内容简单

从实践教学的授课形式来分,可分为直接实践教学与间接实践教学。直接实践教学是指通过学生亲身体验到真实情景所发生的教学活动,包括野外实习、调查活动等;间接实践教学则指教师为了与学生一起完成相关教学内容,通过讲授、讨论、模拟等方式让学生间接地体会到某情景所发生的教学活动。根据人文地理学目前的教学情况,学生除一次人文经济野外实习的直接实践活动外,大部分实践教学都是教师在课堂上完成的,即间接的实践教学活动。经对学习该课程的学生进行调查,75%的学生反映课堂教学缺乏实践教学内容,内容偏于理论知识的讲解,部分内容与社会发展衔接性不强;希望在课堂上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学习到更多与社会实践相关的知识。其实,在备课过程中,教师已经注意到尽可能地搜集与课堂知识相关的视频和案例,将其融入到课堂中。或许在传统教学中,该教学方法行之有效。但是社会知识的更新、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以及“90后”学生追求个性、向往开放自由的特点,使得课堂上简单的视频与案例讲解满足不了学生的需求。另外,由于授课时间的有限性,学生在课堂上难以完成连续的讨论。当学生已经准备好的材料和发言多次因为没有时间而未进行时,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会受到影响。

三、人文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探讨

为改善资环学院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现状,不仅需要在增加教学实践内容的同时丰富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开展形式,更需要突出地方特色,从地方发展的实际需要出发,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实用型人才,为地方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资源基础。

(一)增加实践教学内容

野外实践教学是学生亲身体验直接参与的教学活动,课堂实践教学是学生通过在课堂上参与教学活动间接地获得实践经验,掌握实践知识的教学活动。资环学院将人文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的实践教学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学生到野外进行为期一周的野外实习,这不仅考虑到了地理学的学科特性,而且结合了教材内容的特点。但是随着社会对人才需求及学生发展条件的转变,一周的野外实习难以满足人文地理学教学的需要。在实习过程中,师生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在乘车上,真正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比较少,以致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学院可为学生增加一次人文经济综合野外实习,也可适当地减少实践教学点或缩短野外实习的路程,合理安排开展实践教学活动的时间节点,让学生能更充分地了解和掌握实践活动内容。此外,课堂实践活动也是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实习经费及时间精力的不足,使得教学内容中所需的实践教学活动不能都由野外实习完成与实现,而课堂的实践教学正满足与弥补了教学现实中的这一缺陷。教师可通过视频、模拟、组织讨论、观点辩论及课后调查等方式间接地引导和启发学生,使其若身临其境地参与实践活动。课堂教学与野外实习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此外,增加专题性的短期实践教学活动,不仅让学生及时地掌握巩固所学知识,也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人文地理学实践教学安排如图1所示。

(二)突显地方特色

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一部分,也是学生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通过实践教学,既可帮助学生提高学以致用的能力,也从侧面反馈课堂教学的欠缺。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要面向广西、面向全国,更要突出地方特色。在此主要讨论四个专题的实践教学内容。根据目前发展的形势来看,学院地方特色指向海洋性、北部湾区域性。专题性实践教学为短期实践教学,活动开展时间为1~2天。

实践教学安排如下:专题一组织学生调查并分析钦州市人口、民族组成的情况,培养学生查阅、获取资料及分析问题的能力。专题二属于经济地理学的范畴,在设计实践教学活动时,需要考虑地方特色,现代农业种养模式及优势工业等。其中,莲藕套种(套养)水稻(鱼)农业示范基地位于钦北区那蒙镇竹山村,基地模式为“藕+鱼+鸭+稻+鹅+沼气”,改进了广东桑基鱼塘模式,充分利用与发挥了当地的地理环境优势。此外,位于钦州市南部沿海的钦州港经济开发区的工业技术水平与规范管理也是值得让学生了解与参观的。专题三包含内容较多,组织学生参观三宣堂、冯宫保、冯子材墓、天涯亭、广州会馆、基督教堂及建于明清时的灵山县大芦村古文化住宅群,并对比钦州老街骑楼及沿街建筑物的变化。专题四组织学生就时事政治问题开展辩论赛,提高学习思考问题与现场反应能力。

由于人文地理学学科的综合性,专题性实践教学内容安排体现连贯性与承接性,环环相扣。在进行某一专题的实践活动时,又会涉及另一专题的内容,这需要教师的科学引导与学生的积极配合。

(三)提高经费支持

实践经费的充足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实践教学活动能否按时开展,在增加外出次数的情况下,若实践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自身,则会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学校提高对实践教学活动的经费支持,既提高学生配合的积极程度,也促进课程教学的改革,完成应用型大学转型的使命。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篇3

人才培养是指对人才进行教育和培训的过程,它是高等教育的首要问题。我国高等学校人才培养可以分为学术型人才培养和应用型人才培养。学术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高、中级的专门人才,面向学术和科研的需求;应用型人才培养主要是培养高、中、初级的技术人才,面向应用和t程的需求。我国早期的人才培养注重教育精英化,但随着我国快速进行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用人单位逐渐加大了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面向市场、面向应用,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基础理论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而很多高校对人才培养进行了重新定位,要求重心下移,对专业目录、课程和教学计划进行了重新设置和调整。但是,目前许多高等学校尚缺少这样的思想准备,多数仍有攀高的倾向。因此,我们需要对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探索,以提升实践能力为抓手,包括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以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为准则,这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1.1应用型软件人才实践能力培养问题

应用型人才包括工程型、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生产、生活中的技术人才。应用型软件人才以企业需求为导向,主要面向软件产业培养高、中、初级的工程技术型人才,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水平,具有扎实的计算机软件及软件工程基石}i{理论与专业知识,能够熟练地进行软件开发、软件测试、软件维护的应用型人才,而较强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评价指标。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应用型软件人才的需求大大增加,高校越来越注重应用型软件人才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由于软件人才培养定位不准,人才培养方案仍以理论为主、实践为辅,培养出来的学生仍旧是“学术内芯,应用包装”的伪应用型软件人才;软件人才专业能力不强,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沿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培养方案和教学模式,忽视软件开发、软件工程、团队合作等软件人才必需的能力、素质培养;软件人才培养导向性不强,没有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忽视企业所急需的相关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终使软件专业毕业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与企业要求存在相当大的差距。

1.2融实训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应该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核心,以完整、丰富及融于最新技术的实训为手段,以完善的基于课程整合及融入实训的课程体系、软硬件兼备的实践教学平台、基于课程群的教材为保障,以提高学生的基本能力和专业能力为基础,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还需要辅以合理的考核方法和反馈机制,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针对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软件开发专业,建立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融实训于整个教学计划全过程的知识体系实施方案如图1所示。实训体系包括知识点实训一课程实训一综合实训一毕业实训,并在2—3年级暑期安排企业综合体验实训,实训贯穿于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全过程。同时,在人才培养中积极融入创新元素,使学生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2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及教材建设

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需要有完善的课程体系和必备的实践教学平台作为依托。郑州大学通过对课程进行整合,建立了新颖的、融实训的、基于课程群的课程体系;通过多年的实践教学经验,建立了软硬件兼备的实践教学平台;通过对传统教材的分析,发现其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方面的不足,提出了重在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材改革方法。

2.1课程体系建设

在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课程整合、构建课程群,可以理顺软件类课程之间的关系,确立软件技术人才的核心知识结构和能力;在课程体系建设中,可以优化软件类课程的结构,明确各门课程的教学目标,精炼课程内容,使软件类课程的教学和实训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可以为软件类课程的教学设置、实训设置及教材建设提供指导作用,最终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软件人才的需求。

如何有效地融合实训与课程群的知识结构是提升实践能力的重要课题,是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的基础,而合理的课程群的划分和建设是知识体系结构和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课程群应注重培养目标的制定、知识结构及内容的确定和划分、教学计划及教学学时的分配、各个知识结构之间的衔接,并设定具体的实践教学内容,重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程群建设以课程整合为根本,而融实训于课程群建设,使实训有效融入教学内容、课程体系和教材建设之中,能够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整合的方法和过程如图2所示。

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关键环节是实训,基于实训方式,可以分为知识点实训、知识单元实训、课程实训、课程群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针对课程群中每门课程的知识单元设计知识点实训,用于巩固基础性知识,是最小的实训方式,绝大多数课程都有知识点实践环节。针对课程群中每门课中的知识单元而设计的是知识单元实训,知识单元一般是一个课程中比较完整的一个概念,是多个内容紧密相关的知识点的融合,对此设计一些与整体概念相关的实践,使学生对知识单元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也是对基础性知识的巩固。课程实训是针对课程群中一个完整课程内容的实训环节,是一个综合性的实践,常以大作业的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形式出现,是对一门完整课程的总结。课程群实训是对一个课程群知识内容的实训,是对学生更加综合的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针对多门课程的综合性实践,使学生能够对相关的多门课程进行联系理解,常在特定的学期进行;课程群综合实训用于对一个专业的多个相关课程群设计实践环节,比如在某一平台上进行简单的项目开发,使学生掌握特定平台的软件开发流程,包括需求、分析、设计、测试等环节;毕业实训是在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实现的综合性实践环节,比如让学生模拟it公司、企业的开发环境,通过项目分组、团队作战、撰写开发文档、自我解决问题、使用正确的软件工程方法进行软件开发,使学生真正地了解公司、企业的需求。

2.2实践教学平台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还需要软硬件兼备的实践教学平台作为保障。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以平台建设为根本,以连贯的实训体系建设为保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提供可选择的实训项目,设计相对独立的实训课题。

实践教学平台建设包括实践教学的软件平台建设、硬件平台建设和制度建设。在实践教学的硬件平台建设上,需要注重实验室、实训基地的建设,加大资金投入,不断改善实验、实训的条件与环境。我们根据企业及用人单位的需求及信息化社会发展的需要,建立、建成了一批与专业需求相结合的、设备先进的、功能齐全的基础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包括软件开发实验室、软件测试实验室、eRp实验室、路由交换实验室、综合布线实验室等,用于支撑与国内外it公司、企业合作的多个校内和校外实训基地。

在实践教学的软件平台建设上,学校应该注重体系建设,实现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教学,尤其需要注意实训环节在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我们根据实践教学的需要,以课程体系为本,构建了知识点实训、课程实训、平台(学期)实训、公司模拟实训、毕业实训等多个实训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实践教学的制度建设上,我们还应该注意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补充和完善各种管理制度,如实验和实训的教学考核、实验设备的管理、安全管理、实验实训耗材的管理、实验室环保工作、信息和档案管理等方面的管理方法。学院为了保证学生实训的正常进行,还对承担合作的实训公司进行层层筛选,对实训公司的实训项目进行严格审核,向学生通告合作实训公司的相关信息及实训内容,对学生在实训公司进行实训过程的监控等,最终保证学生实训的顺利进行。

2.3教材建设

传统的课程教材都是从课程本身出发进行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布局,从而忽视了课程内容及结构之间的衔接,经常出现课程与课程之间教学内容的重复、缺漏等。另一方面,传统的课程教材注重理论内容,轻视实践教学内容,使得学生经常处于听懂了但是做不出的怪圈。

基于课程群进行教材建设的改革可以解决以上问题。一方面,课程群对课程内容进行了精确划分,优化了课程结构,所以根据课程群进行教材内容和结构的设计不会出现内容重复和缺漏现象。另一方面,对于课程群内容和实训方式的融合所划分出的多种实训方式,可以对课程教材中的实践环节进行指导,依据课程群知识结构的分类,分别设计知识点实训、知识单元实训、课程实训和课程群实训等环节,最终具有实践背景的教材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

3提高教学能力、创新教学方法

教师的实践能力决定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教师需要提高教学能力和水平,并采用能够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3.1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

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首先需要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it领域技术更新速度较快,要求教师熟练掌握专业领域的基础知识、相关技术和方法,更要注重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否则就无法及时更新教学内容,也会忽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师教出来的学生必然在毕业后很快就变得知识陈旧、技术落后,难以成为企业满意的应用型人才,因此需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建设“双师型”的师资队伍,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一方面教师应提高实践能力,积极学习新技术,掌握新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定期派教师参加企业技术培训,引入软件行业的企业工程师授课,使教师能够了解并掌握软件行业的最新技术。另外通过企业工程师的授课,教师能够耳濡目染,最终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其次,提高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还需要重视实践教师队伍的充实,聘请具有专业提供论文写作、写作论文的服务,欢迎光临dylw.net实践经验的it企业、公司的技术人员来校讲课或作为实践指导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学校定期举办由it企业、公司及实训机构参与的教学研讨会,使学院教师能够与企业的人员面对面交流,便于高校教师敏锐地了解软件行业的关键技术需求,有目的地提高自己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最终有针对性地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

3.2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良好的基于实践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是提高实践教学水平的前提。基础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的根本。在通识教育的背景下,利用计算思维的教学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特别是加强基础实践能力。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则需要特别的教学方法和实训手段,特别强调动手能力得到培养,而灵活多样的对学生课下科技创新能力的指导也是对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的有益补充。

针对重在提升学生基础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首先需要明确软件人才培养的基础知识、基础课程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在课程群对知识内容和知识结构进行划分之后,可以明确软件人才培养基础知识内容的基本框架。其次,要使用正确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环节,对于软件人才在解决相关问题的时候,应该首先明确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不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和内容。因此,对于软件问题的求解应该先采用描述性语言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再使用相关工具进行实践,对方法进行验证。

在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养时,需要在相关课程中使用案例教学法,层层剖析,把理论知识和相关项目相结合,使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根据案例更深层次地理解理论。另外,对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需要在机房授课,使教师在讲解事例的时候,学生能够跟随教师一步一步地操作。学生在理解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及时的上机操作,能够在课堂上验证老师讲授的知识点,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动手编写程序,快速掌握相关内容。

除了基础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的课上教授之外,课下科技创新的指导也可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学院建立了多个实践兴趣小组及科技创新基地,由实践能力强的教师建立兴趣实验室指导学生,以项目为依托、以兴趣为基础、以提高实践能力为目的,引导学生参与项目。为了使学生重视自身实践能力的提升,学院在奖励制度上也作了一定的尝试,对参与实验室、企业项目的学生给予学期及学年考核加分;对于获得国家、省部级奖项的学生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并优先考虑各个荣誉奖项的获取。

4建立新型考核机制,促进实践能力培养

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在考核学生的实践能力方面需要有一定的考核和反馈机制。学院在软件人才课程考核方面实行过程化实践能力的考核方式。针对每个课程群中的知识单元,教师教学过程完成就马上进行考核,主要以实践能力考核为主,即在知识单元实训的基础之上,进行知识单元的考核,上一知识单元考核不通过,不能进行下一知识单元的考核。过程化考核可以督促学生时时具有压力、时时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不是课程结束之后,为了应付考试才进行学习及实践。另外,针对课程实训,还会有一定比例的、在机房进行的课程实践考核。针对课程群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和毕业实训的考核,学院主要以机房项目考核为主,对项目进行成员分工、团队合作,最终的考核包括合作能力、沟通能力、项目实现、项目解答等方面的综合考评。

学院应对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采用反馈机制进行评价,针对课程群知识结构和内容的划分,根据学生实训发现问题,动态调整知识点、知识单元及课程内容;针对课程群实训、课程群综合实训及毕业实训,通过与用人单位的交互,发现他们的需求,及时调整实训内容。

5结语

应用型软件人才的培养是我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是面向市场、面向应用、满足企业用人需求的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应该从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平台、教材建设、基础能力培养、专业能力培养、教学实践能力和水平、教学方法和手段、考核方式、反馈机制等多维、多角度进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评估。今后我们的工作重点是继续探索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使用更多的提升实践教学能力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篇4

关键词:应用型院校;少课时;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潘钦锋(1975-),男,福建南安人,福建工程学院土木工程系,讲师。(福建 福州 350108)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5-0078-02

目前,我国经济建设保持着高速发展的势态,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已成了大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一方面,与研究型人才相比,应用型人才具有更强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能较快地适应岗位的需求,解决工作实际问题。这就需要高等教育教学增加更多的实践性教学内容。而另一方面,随着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课程教学时数日益减少已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因此,有必要在高等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工程类课程进行合理地改革,以便在有限的授课时数下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这对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建筑结构是指在土木建筑工程中,由若干构件连接构成能承受荷载和其他作用的受力体系。建筑结构类课程就是以这一受力体系为研究对象而开设的一些课程。对于土木工程专业,一般以“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高层建筑结构”、“基础工程”等多门课程分别开设,对于其他专业则多以“建筑结构”、“工程结构”或者“水工结构”等课程开设。本文以后者为研究对象。

应用型本科院校中,涉及建筑结构类课程的专业主要有建筑学、给水排水、水利水电、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工程造价、工程管理、房地产经营与管理等。该类课程一般作为专业基础必修课开设,课程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课程现状

1.教学大纲缺乏针对性

对于应用型本科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教学大纲应能体现该专业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性、实用性。但经调查比较,发现应用型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普遍与“985工程”、“211工程”院校并无明显的差别,即有些应用型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准确、缺乏特色。这势必导致难以制定出对应用型专业具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直接影响到应用型专业的课程教学效果。

2.教材建设相对滞后

现在有许多地方院校,尤其是新办院校,也都明确它们不能够再走研究型大学的道路,而要走应用型的道路,但是却没有相应的应用型教材。[1]教材的编著者及出版社出于发行量的原因,往往把几个相近专业的建筑结构类教材合并编著出版,使得市面上鲜有针对性较强的专用教材,更不用说应用型教材。另外,教材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滞后,较少体现新的技术、方法和工艺等内容。

3.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

建筑结构类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开设建筑结构类课程之前,学生一般要先经过“房屋建筑构造”、“建筑制图”、“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建筑施工”等多门课程的学习。建筑结构类课程是对这些课程的综合,并涉及到结构可靠度设计理论。课程内容涉及面广、综合性强是该类课程的主要特点。

4.课程实践性强

建筑结构的基本理论大多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而有的则是直接来源于对广泛工程实践经验的总结。国家颁布有相应的设计规范和规程,并会根据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经验适时修改。可见,该类课程实践性较强。

5.教学课时数有限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土建水利类专业中,几乎都开设了建筑结构类课程,虽侧重点有所不同,但其共同的特点就是总课时有限(基本都在50学时左右)。课时数有限、内容多,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难度加大,对教师的要求更高。

二、课程教学改革要点

1.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大纲

编制定位准确的专业培养方案(计划),再根据专业培养方案(计划)制定出相应的课程教学大纲。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大纲是课程教学及其改革的关键。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结构类课程教学大纲应体现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应用性、实用性。

2.结合教材建设合理改革教学内容

教材作为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的主要工具,对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该类课程内容涉及面广,加上教材的局限性,使初学者往往对各章节的学习目标和中心内容不明确,很难将各部分内容有机统一起来。因此,仅依靠教材进行授课很难使学生达到把知识点由点及线再提高到面的程度。要让学生融会贯通,还需发挥好教师作为教学组织者、指导者、促进者的作用,合理改革教学内容,组织好课堂教学。牢记教材只是教学的工具,不迷信教材、不把教材当做指挥棒,提倡应用型高等学校,包括许多新办院校、地方院校,尽可能地自编或者合作编写应用型的精品教材,使得教师的教学有所依据。[1]在教学过程中,明确只要是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有利于学生能力培养的就可以调整授课章节顺序或对教材教学内容进行选择性的增删。

3.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

为更好地提高教学效率,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采用多元化、多维度教学手段。[2]对于基本概念、材料性能、建筑构造及设计方法和计算步骤等叙述性内容的讲解采用ppt课件进行演示,归纳出学习目标和中心内容,加深学生对关键知识的学习理解。对于房屋构造组成、结构的荷载传递路线及各种基本构件的受力和破坏过程、破坏特征等内容,可采用多媒体课件动态模拟表达或者播放教学演示录像,引导学生进行形象思维。此法生动、直观,易于理解,既可获得其他方法无法取得的效果,又可节约授课学时。对教学内容中的门窗、楼梯、楼屋盖等的类型、组成与构造也可结合实物案例作现场讲解,通过现场参观实物并讲解可以使学生更直接地掌握课程内容,形成整体概念。对于教学内容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截面承载力计算基本公式推导等,则宜采用传统的板书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使其参与具体推导过程,以加深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入开放式工具箱软件,以提高学生对“混凝土基本原理”这门课程学习的积极性。[3]必要时还可以安排自学与组织课堂讨论,而且各种方法还可以综合运用,为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师授课前应安排、指导学生进行实践认知学习,使学生有一个直观认识。[4]

4.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

由于建筑结构类课程自身的特点,实践对该门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应该把实践性教学环节作为该类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往在该类课程的授课过程中常因教学内容多、学时数少等原因忽略了实践环节,使得培养的学生对工程应用缺乏了解和认识,以致在实际工作中不能很好地应用所学的知识,实践和动手能力较差。因此,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要在课程的教学环节中增加教学实践环节。建筑结构类课程的教学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一些现成的教学条件(如教学实践基地、校园内外各类现成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等)进行实践教学。并结合多元化教学方法制定出具体的实践教学方案,在授课时综合运用,这样就形成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实现了教、学、做相结合的教学法。[5]这样,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的感性理解,同时也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改革的实践

1.实施情况

根据上述课程教学改革的要点,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把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福建工程学院的办学特色之一,对课程教学大纲中的知识点进行了修订,增加了实践教学的要求,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学实践基地、福建工程学院的部级重点建设项目(施工馆)这一良好的教学实践基地以及大学城附近校园内外的各类现成建筑物及构筑物,把它们作为实践教学的素材。教材方面,着手编写适合各自专业的应用型教材。在此之前,我们暂时从众多教材中遴选出相对适合的主教材,并结合具体专业的特点及其人才培养目标,组织编写适合该专业的课程教学讲义,使其作为主教材的补充,摒弃了教材中的过时内容并添加了一些有关的新动向和新成就。如:采用现场参观教学,把教材不同章节中适合现场参观讲解的内容串联在一起,以减少现场教学的安排次数,提高效率;针对现有的高等学校规划教材《土建及水工结构基础》缺少有关结构设计基本原则和可靠度理论方面的内容,在授课时适当增加相关内容,使学生能较好地从基本构件的截面设计跳跃到泵房及水池的结构设计,有利于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同样,国家已明令禁止使用砌体结构中的粘土烧结实心砖,授课时就可以对过时的相关内容进行删除,以节约课时。针对教材相对滞后于实际应用的内容,授课时需及时补充更新,以便学生及时了解最新的工程动态。在课程讲授过程中,采用多元化、多维度的教学手段,课堂上以ppt课件为主,结合课程内容,在授课环节中播放钢筋混凝土梁受弯及受剪破坏和砖砌体受压破坏演示实验录像。通过播放演示实验录像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了钢筋混凝土梁和砖柱的破坏过程、破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加深了对相关计算公式、适用条件及其应用的理解,并引入了开放式工具箱软件;结合校内具体工程实例及施工馆内各种工艺模型,理论联系实际,现场教学讲解房屋的组成、门窗、楼梯、楼屋盖、墙面及地面装饰等知识点;布置建筑物的组成、梁与柱(墙)的连接等讨论专题。

2.教学效果

通过实施一系列课程教学改革措施,基本能够使建筑结构类课程在授课时数较少的情况下达到教学目的,保证在教学计划时间内能够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转变了学生死抱教材应付考试的心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课余时间里学生也更愿意就课程内容与教师进行交流,最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对该类课程的学习信心,不再认为建筑结构类课程是枯燥无味的、难于理解的课程了。同时,也能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较好的锻炼,对具体工程问题能有较直观的认识。从学生方面得到的反馈表明,该门课程的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成效。

四、结束语

在教学活动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任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都离不开受教者与施教者共同配合完成。教师只要用心挖掘和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条件,敢于尝试,就能找到相对合适的教学方式。一直以来,我们都在对应用型专业的课时数少的课程进行教学改革,现在所取得的仅仅是初步的成就,相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与教学环境、教学条件的不断改善,将来一定能够取得更进一步的成就。

参考文献:

[1]潘懋元.什么是应用型本科?[J].高教探索,2010,(1):10-11.

[2]程来秀.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混凝土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广东建材,2009,(6):316-318.

[3]白凤军.引入开放式工具箱软件进行混凝土基本原理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10,19(5):84-87.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篇5

关键词:光电检测技术;培养目标;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闫俊红(1978-),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李文涛(1963-),女,内蒙古包头人,内蒙古科技大学信息工程学院,教授。(内蒙古包头014010)

基金项目:本文系内蒙古科技大学教改项目(项目编号:JY2011021)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3)04-0056-02

一、“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光电检测技术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光电检测技术”的教学和研究也越来越得到国内外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重视。目前国内开设“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高等院校达50多所,专业覆盖了测控技术与仪器、光电信息工程、光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应用物理、探测制导与控制、生物医学工程等。[1-3]

内蒙古科技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充分结合教育教学背景及教学资源,以培养宽口径、综合实践型人才为目标,以光机电算一体化为主体,以光电为特色,开设了“光电检测技术”课程,对于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综合实践型人才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该课程衔接了“工程光学基础”、“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智能仪器”等,不仅能够使学生了解光电领域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宽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就业口径。“光电检测技术”课程具有内容多、应用性强、发展快等特点。如何通过课程教学与实践,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各高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都做了很多探索。[4,5]本文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教学开展情况,结合我校的培养目标对“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做出了改革探索,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

二、“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改革思路

“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是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该课程内容丰富、实践性较强,着重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测量与自动控制、智能仪器设计等领域的综合实践能力。根据培养目标和专业设置的变化,我校“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经历了几次改革。第一,为适应光电检测技术的蓬勃发展和学生就业的需要,开设了本课程,共50学时,包含了光电子和光电检测两部分,课程的内容主要是光电传感、检测原理及光电检测系统等几部分。第二,由于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培养目标及培养方案的调整,为满足我校学生的就业需求,将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学时数进行了改革,内容上着重光电检测及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学时更改为32学时。第三,为突出本校的办学特色及教育教学优势,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注重基础理论的讲授,更注重对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环节及实践环节进行改革,以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为目标,充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综合实践能力,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检测技术人才的需要。

三、“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1.教学内容改革

由于开设“光电检测技术”课程专业的多样性,应根据各个专业的培养要求合理选择教学内容。结合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对“光电检测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课程的学习,既了解光电检测技术的发展前景、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及光电检测的基本方法,又能对光电检测系统的设计有整体的把握,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具体改革方案如下:

(1)注重基础,突出重点难点,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目前“光电检测技术”教材内容各有优缺点,有些教材较注重基础理论、基本原理,而对光电检测系统设计的内容介绍较少;有些教材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但对于光电检测领域新技术、新发展的介绍较少,使教材内容落后于光电产业的发展;有些英文教材在光电检测技术新发展方面的编写较为突出,但对光电检测技术及光电检测系统的整体性上把握较差,且与教学大纲不符。因此必须结合本专业需求,合理选择“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材内容,做到基础知识重点讲授,难点重点精讲细讲。例如光电检测器件是光电检测技术的重要内容,在教学中着重讲解光电器件的工作原理、结构、性能参数及应用范例,而对于光电检测器件的偏置电路、前置放大电路、匹配滤波等前期课程中已经涉及的内容进行略讲。光电探测器分为光电效应型和热电效应型,由于热电器件在“热工测量仪表”课程中为重要学习内容,在本课程的教学中将热电器件一章改为自学。而涉及计算机接口等内容由于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中详细讲解,在本门课程中将其删去。

(2)结合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及专业设置,补充反映专业特色的内容。结合我校冶金背景、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就业需求,加强本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的衔接,对光电检测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应用和新成果进行了补充。例如在光电检测方法的讲解过程中以智能机器人定位技术为例介绍光电器件的应用,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在讲解光电位置传感器时,以光电位置传感器用于智能汽车防追尾系统为具体案例,启发学生认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解激光器、光电耦合器件CCD的过程中,结合器件的应用背景,把器件最新的制作工艺、应用前景介绍给学生,并将光电耦合器件CCD的成像原理与手机采用CmoS的成像原理进行对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学生的就业需求,在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补充与冶金企业生产过程密切相关的光电检测系统。例如基于CCD的锅炉燃烧控制系统,以光电耦合器件CCD获取锅炉内部燃烧图像,用图像信息确定炉膛内部的温度分布,确定锅炉内部燃烧机理,及时有效控制锅炉燃烧效率,达到锅炉温度控制目标。结合科研课题“基于CCD的比色测温研究”,将CCD的应用领域进行拓展,使学生系统全面地掌握光电系统的设计,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3)立足培养综合实践型人才,加强光电检测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该教学环节学时有限,如何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预期的目标,必须对基础验证型实验、综合型实验及创新型实验的比例作出调整。光电检测实践教学以我校光电检测实验室为基础,秋实科技创新实验室为媒介,构建实用型光电检测实验教学平台。在具体实践教学中,采用基于项目设计的实验教学方法,合理保证基础验证型实验,并结合集中演示的方式进行教学,提高综合型及创新型实验的比例。我校光电检测实验室的主要实验设备有CSY-2000型光电检测实验台,包含光电传感器模块、信号采集模块、信号处理及自动控制模块等。在实验室内不仅可以完成光电探测用光源、光电探测器原理及特性等验证性实验,还可以根据具体的对象搭建实用的光电检测系统。秋实电子实验室致力于鼓励大学生完成科技创新活动,在光电检测实验平台的基础上,结合秋实电子实验室现有设备,可以完成综合设计型实验,例如智能机器人视觉系统、智能小车竞速系统、智能小车防追尾系统等设计,帮助学生在完成“光电检测技术”基础知识、系统理论学习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使学生通过实践环节的学习,达到培养工程实践型人才的目标,并结合科研课题增设创新型实验,以具体的科研项目拓展实验教学内容,及时反映光电检测的最新发展情况,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2.教学方法改革

“光电检测技术”是一门多学科交叉科学,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升教学效果,使学生既能有效地掌握基础理论、基本方法,又能灵活运用基本原理。传统的以课堂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必须进行改革。

(1)有效地将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入多元化教学方式,增强教学效果。如讲解光电效应的过程中,采用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形式,制作动画效果,将涉及半导体理论的抽象原理直观形象地演示出来,并以日常生活中光电探测器的应用为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视野。在讲授光电器件的性能参数过程中,量子转化效率、光电响应度、光谱响应范围、光电响应时间等性能参数均为抽象的物理参数,而光电器件的性能参数又是光电检测系统设计的关键,在讲授中以光电检测系统中光电器件性能参数变化对系统测量结果产生的影响为例进行讲解,以直观的数据将抽象的物理参数简单化。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学生与教师的互动,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如绪论部分引入光电产业的发展前景,以日常生活中的小故事为例,引出光电产业的背景及发展趋势;以创新型实验为例,鼓励学生根据日常生活中的测量参数设计光电检测系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3)改变考核手段,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课程考核是评价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传统的考核方式均采用卷面形式,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本课程采用卷面考核成绩、课堂提问、综合设计作业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其中课堂提问成绩根据课堂提问结果给出,及时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综合设计作业成绩以学生所完成的综合型创新型实验报告书给出,全面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将三部分成绩结合起来,合理反映学生对于本门课程的学习情况。实践表明这种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四、结论

结合我校测控技术与仪器专业的培养目标及学生的就业情况,对“光电检测技术”课程教学进行改革,首先对课程教学内容体系进行了优化,接着采用项目教学法对原有实践教学环节进行改革,加大综合型创新型实验的比例,最后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有效的教学方式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实践结果表明,课程内容体系改革、实践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

参考文献:

[1]罗先河,等.光电检测技术[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994.

[2]雷玉堂.光电检测技术[m].第2版.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2009.

[3]郭培源,付扬.光电检测技术与应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06.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篇6

关键词:微课;可视化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6-04-25

一、讲授型理论课程的微课制作

纯理论课程一般为专业基础课程,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先修课程,也是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基础。纯理论课程地位明确,但在教与学两方面存在很多冲突。首先,“教”的方面,纯理论课程因其教学内容具有理论性、专业性、逻辑性及系统性强等特点,授课老师教学方法以讲授为主。其次,“学”的方面,由于课程重难点主要集中在理论、定律的推导、演算或计算方面,因此这类纯理论课程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最枯燥、需要记忆的知识点最多的课程,即学生眼中“死记硬背”的课程。

将可视化技术引入到教学内容中,挖掘教学内容中可以技术化表达的部分,通过制作Flash,以图、文、声相结合的方式显示,使教学内容丰富、形象。如C语言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该课程是计算机专业和软件设计专业学生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主要介绍程序设计的基本思想,让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语法,需要一定的程序设计逻辑思维能力,是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该课程老师通常通过ppt演示的方式讲解程序的结构、数据类型及程序举例,学生感觉课程教学抽象晦涩,如在该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通过选取生动有趣且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例子,将每个程序的设计、调试及运行制作成微课,让学生先通过程序案例来导入相关知识点,学生就会产生主动获取知识的欲望。比如在讲到随机函数时,可以制作一个随机抽奖的案例,通过Flash将程序的运行效果演示出来。通过随机函数编写程序,在全班同学中随机抽取几位同学作为幸运同学,如此让学生有自主参与意识,该课程可视化技术制作的多媒体教学资源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对课程的关注度,让学生在充满活力的教学过程中获取课程内容且记忆深刻。

二、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课程

理论与实操相结合的课程教学过程通常有先理论、后实操或边理论、边实操等方式。先理论、后实操的教学方式即讲解演练模式,教师先对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再提出实践任务、分析任务并通过教学广播软件进行示范操作,最后再由学生模仿教师的操作进行自主练习。边理论、边实操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实操教学场地,将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教师边讲解边演示,然后由学生现场实际操作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让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后能及时操作,及时反馈教学效果。但是该方式往往会导致学习者所学教学内容前后脱节,且因为学生的操作能力不一,导致课程教学进程缓慢。与此同时,一位老师与多名学生的一对多的课堂也很难做到对学生所提问题“有问必答”,老师只能针对共性问题来集中解答。要解决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可引入微课设计,通过可视化技术将理论教学内容重难点制作成动画或视频,对实践操作采取现场录制进行示范,通过引导学生将课堂的理论学习与实操观看效果相结合的微课视频,使学生快速掌握教学设计技能。这类课程通常使用录屏的方式来进行微课的设计。

三、纯实践类课程

以专业能力培养目标为主线,实践类课程主要分为专业操作技能、综合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层次。实践类课程是培养学生专业综合技能及综合素质的教学环节,通常实践教学环节教学效果不仅仅受教师和教学内容的影响,实践课程会更多地受制于实践教学场地或环境,部分实践教学环节不能正常开展而导致教学内容的缺失。除此之外,实践环节还会受到实践教学器具不足的影响,部分学生不能根据实践教学内容进行很好的实际操作或反复操作直至达到熟练。如计算机课程中安装计算机操作系统这个实践任务,不可能让学生或每个学生实际操作重装计算机的操作系统,教师通常会采取给出一至两台计算机让一小部分学生实际操作,其他学生观摩,由此大多数学生只有在课外自行创造条件来进行实践操作。

建立内容相对独立,学生能自主学习,易理解、易操作的微课资源库,使在实践环节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能增强,且打破实践环节受环境因素影响的瓶颈。减少对学校实践器具的依赖,使实践环节不再局限于课堂,实践场地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实验室、机房扩展到寝室;实践环节操作时间也突破课堂内的有限时间,学生能通过微课教学资源且结合自身的学习合理规划学习进度,甚至反复学习。

实践环节的微课程资源以课程目标为主线,通过可视化技术中的Flash制作、录屏、会声会影等视频制作手段,结合软件操作或媒体演示,将复杂的实操内容更具体地编排到实验步骤的微课。将教学内容按实践任务分割成独立的知识点,以知识点为单元进行微课设计,尤其对实践中的细节部分或主要问题点采用可视化技术强调,以“ppt文稿+标准操作演示”的方式呈现给学生。针对因受实践环境影响而达不到完整实践全过程的,以“视频记录方式,实践场景再现”将实践中的缺乏部分补充完整;针对实践场地或实验器具达不到实践分组要求的,以实际教学场地、器具录制“教学视频+问题讨论专区”,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之前对实践内容及注意事项能有全面的认识,以提升实践教学效率及效果。由于学生接受信息能力有差异,学习能力也各不相同,统一的教学进度很难满足每个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可将每个知识点制作成不同难度和层次的微课,学生可以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来学习。

四、实习类课程

实习通常分为专业见习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等几种类型。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是学生实际参与到企事业单位的生产劳动一线,毕业实习更是学生岗前专业实习,通常称之为“顶岗实习”。在这类实习中企事业单位的岗位员工就成为学生的实习指导老师,这些指导老师可能是岗位能手,但他们对如何“教”学生并不了解,学生对于不明白的问题也羞于提问或干脆不问,久而久之,学生只能通过观察、摸索、实操环节在反复操作中自学,这样的学习效率低。用摄像机将实习环节中企事业员工实际工作的场景以记录方式拍摄,以5~10分钟为一个工作流程,让学生反复观看产生共鸣。可视化技术中的视频是最为真实、直观的表现手法,实习环节以视频再现的方式进行微课设计,可帮助学生在有限的实习周期了解岗位要求及岗位工作过程。

微课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无论在教学形式、教学内容、课堂教学活动的开展等各部分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将现代信息技术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可视化技术的运用为微课在学生自主学习方面提供了资源。

参考文献:

[1]吴迪.论世界一流高校对本科跨学科专业课程的践行――普林斯顿大学的“综合科学”课程计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10):66-68.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篇7

关键词:高职;实践教学;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实施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以下简称设备专业)在实践教学过程中,依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以职业岗位的实际需要为依据,强调应用性、突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1],重点培养学生的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质量监测、设备管理及销售能力。学生毕业后,不仅能够胜任本专业职业岗位,而且具有较宽的多学科知识和较高的职业素质。

1高职设备专业实践教学环节设计

设备专业主要服务面向为唐山市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企业。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专业团队通过与企业专家研讨,确定了设备专业所对应的工作岗位、所从事的典型工作,将工作任务分析整合,确定专业课程,参照相关职业资格标准,与校外设备制造企业合作,构建了基于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实践教学是1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学方式,贯穿在整个课程体系之中,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综合实践课程及选修课程4部分组成。实践课程体系的构建注重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职业性,将实训基地作为课堂、以工作过程安排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工作中学习知识,在学习中学会工作,使得实践教学符合设备维修领域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2]。实践经验表明,专业实践教学总学时占教学活动总学时的比例应不低于50%。在制定课标和授课计划时,应根据课程的特点,科学合理的设计课时的分配,以达到最优化设计[3]。我院设备专业必修课程总学时2658学时,实践教学1462学时,占比达到55%,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实践教学201学时,专业基础课程实践教学100学时、专业课程实践教学261学时、综合实践课程900学时。另外,选修课实践教学还有50学时。

2高职设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设计

实践教学主要通过有计划地组织学生通过实验、实训、实习、竞赛等教学环节巩固和深化与专业培养目标相关的理论知识和专业知识,掌握从事专业岗位的职业技能,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课程内容及特点,实践教学呈现“多样化”,按照“能力递进”的原则序化技能训练项目[4],实现专业核心能力的逐步提高。设备专业“多样化”实践教学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实验教学:实验是理论知识得到验证、理论通过实践逐步转化为能力及技能的重要桥梁[5]。设备专业实验教学内容如表1所示。2)实训教学:实训教学是获得实践经验、提高职业技能的主要教学手段。我院设备专业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主要采用项目教学方法。根据专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确定教学内容,所有项目都来自企业实际维修工作任务,学生以小组形式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从资讯、方案设计与实施,到完成后的检查评价整个学习工作过程,教学做于一体,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潜能,培养创新能力。设备专业实训教学内容如表2所示。表2实训教学内容3)实习教学:实习教学一般包括认识实习、顶岗实习、毕业设计等。认识实习主要是金工实习,主要进行车、铣、焊、钳等工种的认识性操作训练。毕业设计是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通过完成工作岗位上的某一课题,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综合应用到实际问题中,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设计方法,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顶岗实习是学生将知识、技能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相结合,在真实的生产实践背景下,熟悉企业的组织及整体运作模式[6],在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护维修、管理等不同岗位上,完成真实的企业实际工作,接受实习单位管理,学习实习单位的企业文化、行业标准,为毕业后能够胜任工作奠定基础。4)技能竞赛:根据国家、省市各级组织的设备维修装调大赛要求,设备专业通过准确把握企业的技术发展现状和生产实际要求,将其及时纳入到设备专业课程与教学之中,并且每学年都要组织举行机械设备装调大赛、维修钳工大赛、设备故障检测维修大赛,相关专业教师为参赛学生在实际情境环境中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大赛指导放在选修课程中,训练内容具有先进性、综合性。通过竞赛不仅能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同时对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心理素质、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自信心、勇于实践、勇于探索的开拓创新精神的培养有巨大促进作用[7]。

3高职设备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组织安排

在教学内容的组织安排上,遵循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唐山市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业真实设备维修的典型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从简单到复杂、从单一到综合进行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按照“能力递进”的原则安排3个阶段。1)基础技能训练:基础技能训练主要通过金工实习、专业基础课等课程的学习来完成,安排在第一学年。通过实训使学生能够识读装配图、零件图,能够正确使用常用测量工具量具进行尺寸、形状、位置精度及表面粗糙度的测量,能完成变压器、电动机等基本控制线路的安装与维修,为学生继续学习专业课程提供保障。2)专业技能训练:专业技能训练主要通过专业课程的学习完成,安排在第2学年。通过液压系统应用与维护、机械系统安装与调试、机电设备自动检测、机械设备修理工艺等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装备制造企业常用机电设备的机械结构安装调试方法,能对设备机械、液压、电子电路的单项故障进行检测及维修,为学生以后学习综合故障诊断维修技能奠定基础。3)综合技能训练:综合技能训练主要通过机电设备故障诊断与维修、机修钳工综合实训及毕业设计与顶岗实习等课程的学习完成,安排在第3学年。学习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提高实际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综合职业技能,具有对机电设备综合故障进行诊断及排除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冯燕芳.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12(8):34-36.

[2]李海荣.实践教学在高职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4(9):1054.

[3]邱莉莉.高职院校标志与Ⅵ设计课程实践教学的探索[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5(6):125-126.

[4]罗威.高职财经类专业"三步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辽宁高职学报,2015(2):54-56.

[5]汤.实验实训教师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任务与作用[J].职业技术教育,2012(12):24-26.

[6]姚永聪.高职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研究[D].浙江:浙江师范大学,2012(5):1-2.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篇8

【关键词】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教学;改革分析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学科,所以教师在进行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必须要强化学生实践能力。

一、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我国高校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教学实际情况分析可以得知,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所设置的内容与运用的教学方法过于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实践能力的重要性。同时,教师过于注重课堂教学,轻视了学生课外能力的培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课程教材种类多,未能形成统一的教材体系,许多的教材往往为了追求丰富内容,而未能体现出侧重点。这样对于学生而言,不仅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同时这些教学内容多以概念及陈述为主,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2.教学模式较为传统,大部分的学校在进行工程项目管理教学时是以灌输式教学为主,课堂上缺乏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未能体现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3.教学与实际脱轨,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应当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但实际教学却很难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所以,针对以上所出现的教学问题,必须要深入进行改革工作,进而可以让课程通过实践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

二、工程项目管理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1.不能局限于教材

因为目前工程项目管理课程未能具有权威性且逻辑清晰的教材,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因个人教学逻辑差异以及各院校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实际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多的依赖教材内容。教师应当积极改进教材内容,要将课堂上所教的立足于学生的实际需求,不能局限于教材,教师需结合工程项目管理所涉及到的领域,及时对教材内容进行更新与补充,对教材内容进行梳理,以确保教学内容可以更好的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而促进学生获得更好的发展。

2.重视工程项目管理实际背景的拓展

工程项目管理是一门具有很强实践性的课程,所以教师在传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一定要重视体现工程项目管理实际背景,在教学过程中应当积极引入相关案例,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还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在讲解“风险管理”时,学生可能通过理论知识未能意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所以可以引入几个具体的实例,如美国钢铁工人大罢工事件,这些实例可以让学生意识到风险管理的意义,并且可以有效调动学生对工程项目管理的学习兴趣。

3.结合执业资格考试内容

因为工程管理所涉及到的职业资格考试非常多,而各项考试中大多都含有工程项目管理课程中的知识。工程管理人员必须通过执业资格考试,其内容也与最近的工程实际是相结合的。所以,教师将课堂教学内容与执业资格考试结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了解最新的实践动态。

(二)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

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的理解工程项目管理内容,应当积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具备足够的能力去进行具体的实践活动。例如: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在课前应当结合教学内容为学生准备丰富的案例,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还可以让学生在毕业是能够更好的让知识与实践进行联系。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将知识进行内化。同时,教师还可以积极构建工程项目管理题库,让学生能够通过网络平台来进行更多的训练,进而掌握更为丰富的工程项目管理知识。

(三)对教学实践进行改革

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一方面要加大课程案例,另外一方面学校需要配套与相关的社会,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学习。教学实践基地是学生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实践的重要场所,同时可以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高校要积极开发各种社会资源,让学生能够真正的走到岗位中,去体会工程项目管理的意义与价值。同时,高校还可以聘请实践能力丰富的专业指导人员,来为学生的实习进行有效的管理与指导。除此之外,还可以安排工程项目管理教师深入到企业内部去进行调研工作,让教师能够在基础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提高,进而建立高质量的教师队伍。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篇9

关键词:实践教学体系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现代工程教育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7(a)-0173-02

现代工程教育理念起源于美国,它是伴随美国工程教育的变革历程而生成的一套完整的指导工程教育改革的理论体系。现代工程教育理念非常强调工程实践训练在教育中的作用,尤其是强调对学生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这是对工程教育从“科学模式”回归“工程模式”的重大变革。

我国现行的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系统化传授与验证为主线,工程教育“科学化”的趋势越来越凸现,忽略了工程的系统性及其实践特征,致使工程能力与素质的培养零散。教育部于2010年6月启动了“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是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而实施的高等教育重大改革项目,旨在为未来工程领域培养多种类型的、优秀的工程师后备军,它要求高校转变办学理念、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以及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优秀工程技术人才,提升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竞争力,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竞争力,为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实现使大学毕业生能够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创造有利条件。同时还要求高校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所以,探索现代工程教育理念相适应的新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必要的,也是紧迫的。

本文以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材成)专业为例探讨了现代工程教育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实践教学管理及条件保障措施。

1材成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的基本框架

实践教学是本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过程。材成专业是一个具有典型材料学科特征的机械类学科,其专业基本知识体系由机械学科和材料学科的基础知识共同构成。材成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是由军训、实验、实习、毕业(课程)设计、社会实践等环节等构成。根据现代工程教育的“回归工程、回归实践”的要求,现有实践教学体系还需从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实践性教学质量控制、校内实习基地实训、校外实习基地实习、开放实验室提高技能、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创新训练等方面对实践教学体系进行完善。

实践教学内容改革:不仅要在数量上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实验、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的学时数,而且重点在质量方面下功夫以提高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过程控制,完善学生毕业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评,毕业设计选题要更多结合科研与生产以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学生做论文(结合科研)类、设计(结合实际生产)类课题,使学生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得到提高,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实习、实训与实践:依托行业地域优势、构建实践教学大平台,拓宽了学生校外实践渠道,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以河南科技大学为例,在完成校内实习实训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洛阳市机械制造业基地的优势,与中国一拖、中信重工等大型企业合作成立的十余个校外实习、实训与实践基地,拓宽了学生校外实践渠道,为产学研结合教育提供平台,学生熟悉了现代化生产技术和装备、生产管理、产品质量控制检测等,学生专业技能和专业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

开放实验室:所有的主干课程都应开设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或设计性实验开设率要达到85%以上。综合性实验确保使学生真正达到实验技能和方法的综合训练,设计性也使得实验的过程充分发挥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同时应大幅度增加实验室开放的范围与时间,增加学生自主开展实验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提高了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实验设计能力。

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创新的实践过程,科研训练是推进研究性学习的有效地手段。学生在老师指导下进行立项申请后,利用学校资助的一定数额的科研经费,通过为期一年的研究训练,使参加学生的实际能力、创新意识和科研精神得到充分锻炼。

2材成专业实践教学管理

2.1实践教学内容管理

大学生实践内容及过程篇10

关键词:统计过程及测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中国分类号】G40―051

《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的前身是《机械工程基础一》的实验部分,该部分为2学时,实验课时太少,实验的内容主要是为学生讲解一到两种最简单的检测器具的使用,实验形式主要是以学生单一检测为主。在这种老式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到企业后竟然连最常用的游标卡尺都不会读数,更别提复杂的检测器具了。基于此,我们开发了《统计过程及测量》这门课程作为实践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突破点之一,从“教、学、做”一体化出发,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经过多年艰苦的探索与实践,初步形成了本门课程的特色实践教学方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以往由于师资力量和教学设施等软硬件因素的影响,传统的理论、实习课分开由老师授课,分时段上课的教学安排不仅让授课老师感到讲课难度越来越大,而且更是让从未接触过机械类检测器具的学生如听天书,本应生动活泼的课堂变成了昏昏入睡的场所:学生听不懂,没兴趣,教师授课难,没激情,听者和讲者不能有效互动,使教学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在没有开发《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以前,学生所能获得的此类知识的途径仅是通过穿插在《机械工程基础一》的教学过程中的实验,实践教学方法以教师讲解演示法为主,实验课时很少,大多数学生在做实验时只能袖手旁观,此种教学方法存在如下几个方面的弊端:(1)教学用资源的缺乏制约了实践课程的发展,以往能供学生做检测实验的检测器具种类仅有最简单的1-2种。(2)实践教师理论水平较低,对实践教学方法的新内容新特色一知半解。(3)以实验课形式的教学方法陈旧。由于受实验资源的限制,学生实验都是大班授课,上实验课时,学生先坐在实验室听老师讲解演示各种检测器具的结构,然后学生参观,实践教师再讲解检测过程时很多学生看不见,仅有很少数的学生能有动手机会,有机会动手的学生也是在老师的手把手的教法下完成检测任务,过后还是不会。

二、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提高课程教学水平

课程设计组依据课程标准和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过程设计,在统计过程及测量实践教学中采用了项目化教学为主,以案例法、任务驱动法等为辅的多种教学方法相结合,具有本课程独有的特色。下面主要阐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体化项目教学方法。

项目教学法是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学习为基础,采用类似科学研究及实践的方法,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发展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2]。学习组织形式以小组为单位,每组人员确定5人左右,小组成员合理分工共同完成每一个任务。教学过程中,在每个任务教学前,教师将任务书发到每个小组,围绕学生职业行为能力的培养,提出任务目标,学生首先熟悉零件图,分析精度要求,通过讨论选择计量器具、测量方法、验收极限,然后制定检测方案,确定测量部位、测量次数和验收方法,开始实施检测,遇到疑难问题随时告知指导教师,教师一般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答案。每个任务完成后,小组内交叉互检,核对数据,讨论误差引起的原因、分析过程质量,并对数据进行处理,最后评估总结,资料归档。

这种以任务导向的教学模式,完全模拟企业检测过程,运用分析精度、选择计量器具、制订检测方案、实施检测、交叉互检、评估总结等教学实施过程来培养学生职业行为能力;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结合学生通过真实的产品测量工作体验后对课程教学新要求的信息反馈,再进行职业岗位调研、工作任务分析、课程内容设计、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过程设计五个步骤新一轮的循环,体现开放性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保持与企业需求的一致性,不断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三、调整技能实训环节的内容,突出工学结合的特点

在本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实训内容的调整是另一个重要的特点。以往只是做做实验,然后学生课后写写实验报告。但这次除了要学生会运用检测工具外,还要对每个零件进行测量,对测量中出现的误差进行合理的分析与处理。

按“认知规律由感性到理性,零件结构由简单到复杂,精度要求由普通到精密,控制方法由单一到综合”的原则,课程以企业生产中的真实零件为产品检测和质量分析的载体,选择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轴、箱体、齿轮等典型零件,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适用性。并由易到难确定各项目任务难度,便于学生掌握。

课程组在课程改革过程中,认真分析行业企业发展需要和完成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将内容比较繁杂,实际生产岗位较少应用的内容从知识体系中剔除;为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适当增加了统计过程控制方面的内容。把知识内容分为检测与质量管理、质量分析、尺寸的检测、形状和位置误差的检测、螺纹的检测、齿轮的检测等七个模块,浓缩了课程知识内容,增加了实验、实训、实习三个关键环节的课程内容,并引入中、高级车工、中、高级铣工等职业资格鉴定所需的应知、应会内容。由于实践性环节的加强,特别是综合实验实训课程的开设,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协同工作能力显著提高。

教材的编写突出了模拟企业检测环境的特点,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讲到了整个课程实训中所需要的理论知识,又强调了学生在企业中会涉及到的检测内容。本书编写的基本思想:(1)构建了行动导向项目化课程体系。(2)市场需要什么样的能工巧匠,我们就开设什么样的培养高技能人才的课程。以能力培养为导向,设计课程方案,确立课程目标。(3)企业调研结果表明,职业岗位需要这样的岗位能力,因此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围绕着职业岗位和职业需求,设计课程体系内容。(4)以项目驱动课程,围绕项目实施课程。以项目为中心分解教学内容,课程围绕项目进行。(5)聘请行业专家参与课程建设,不断将行业中应用的新信息、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建设。

结语:《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实训课,对本门课程进行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将项目化教学应用到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经过近些年的实践证明,项目教学法在统计过程及测量课程设计中应用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项目式教学中对项目的选择和把握具有一定的难度,这需要课题组成员不断的完善。

参考文献

[1]张宪丽.工程测量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J].职业技术教改探讨,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