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建设的途径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05:49

文化建设的途径篇1

关键词:会计文化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F27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4-159-02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动机与效果是辩证的统一,也就是说良好的动机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途径”。探索会计文化建设的途径,对于实现会计文化建设上的动机与效果的统一,具有决定性意义。满足会计文化建设的条件要求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为两种类型:一种类型为主体型,其所承载的是会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亦即直接用以满足会计文化发展变化的条件要求;另一种类型为载体型,其所承载的是会计文化建设的手段和保障,亦即间接用以满足会计文化发展变化的条件要求。

探索会计文化建设的途径、应该充分考虑会计文化建设条件要求的类型特征,科学整合两种分别负有不同使命特征的途径资源,使所采取的会计文化建设措施,既有充实和明确的内容及目标指向,又有具体和完备的手段及保障体现。

一、突出会计文化建设途径的主体型特征,以直接的措施作用于会计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变化

突出会计文化建设途径的主体性特征,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会计文化建设的内容和目标开展工作,直接满足于会计文化建设的条件要求。

1.要坚持以会计物质文化建设为依托。会计物质文化包括办公、交通、通信、后勤等设施,是会计文化的物质形态。马克思曾说: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就是生产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会计物质是会计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由此决定了会计物质文化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加强会计物质文化建设,一是要采取有力措施,建设较为完善的会计基础设施,为优质、高效地开展会计工作提供物质保证;二是要努力提升会计新技术、新工具、新手段的拥有程度,不断提高会计的现代化水平;三是要时刻关注会计人员的生活状况和工作条件,安排好会计人员应有的福利待遇和改善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

2.要坚持以会计制度文化建设为保障。会计制度文化是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中的各种规章制度、行为准则、法律意识的总和。从社会学制度理论关于制度对于事物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规范性,稳定性等属性特征,可以看出会计制度文化在整个会计文化建设中的保障性作用。加强会计制度文化建设,要求我们要在不断完善会计制度体系和增强会计组织、会计人员的规范意识的基础上,把会计制度同党和国家依法治国基本国策有机地联系起来,充分发挥会计制度在提高全社会的法律意识方面所具有的强化性作用,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方面所具有的建设性作用。

3.要坚持以会计精神文化建设为主导。会计精神文化是会计组织中的会计人员所共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活动,包括会计价值观、会计伦理、会计道德、会计风气、会计思维等,是会计文化中起主导性作用且相对稳定的内核。加强会计精神文化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和以会计价值观为核心的方针,具体做到:用政治理论教育人,促进会计人员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用明确的目标感召人,引导会计人员把本职工作与远大理想有机地联系起来;用反面的例子警示人,增强会计人员廉洁自律的自觉性;用健康的情趣熏陶人,培养会计人员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生活品位;用模范的作用带领人,以领导干部的模范作用引导群众的良好行为。

二、突出会计文化建设途径的载体型特征,以间接的手段作用于会计文化的健康发展和变化

突出会计文化建设途径的载体型特征,要求我们要紧紧围绕构建会计文化建设的中间环节开展工作,间接地满足会计文化建设的条件要求。

1.要努力提升知识水平。知识不仅是文化的结晶、代名词,而且是文化的载体,始终是与文化溶为一体的。知识融汇在物质文化中,体现出来的是民族的智慧;知识融汇在制度文化中,体现的是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水平;知识融汇在精神文化中,体现的是社会道德和风尚。就会计文化建设而言,会计组织和会计人员知识水平的高低,是决定会计文化兴衰的基本因素。因此,加强会计文化建设,必须依赖于知识水平的提升。

提升知识水平,对于会计人员而言,要树立强烈的学习意识。要充分认识正确的会计价值观,具备科学的会计思维方式,培养高尚的会计道德情操,保持昂扬的会计精神状态,只有在学习中才能得到;要充分认识人生有限,知识无涯,追求知识是永无穷尽的,不断学习、善于学习、终身学习,应成为每个会计人员的自觉行动。

提升知识水平,对于会计组织而言,要努力建设学习型组织。要积极借鉴特,罗伯特・哈钦斯的“学习化社会”、彼得・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等国际现论观点,加强学习型会计建设,使整个会计组织置身于强烈的学习气氛空间中。总之,要通过不断丰富学习内容、不断拓宽渠道、不断完善学习机制,努力学习政治理识、科学技术知识、人文社会知识等,从而提高会计组织的整体素质和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推动会计文化建设。

2.要积极营造浓重的氛围。宇宙一切事物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和条件下发展的,会计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同样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和条件。因此,加强会计文化建设,必须依赖于适合会计文化的环境和条件。

(1)要提高全员文化自觉,积极打造人人参与的局面。要引导全体会计人员充分认识会计文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认真分析会计核算客体的变化所面临的形势。进而使会计人员清楚地看到,加强会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会计核算客体变化的必然要求,是会计主体所面临形势的必然要求,从而高度自觉地置身于会计文化建设之中。

(2)要强化组织领导,积极打造齐抓共管的局面。各级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会计文化建设,健全会计文化建设的组织保障体系和运行协调体系,制定会计文化建设的总体规划和具体方案,实行严格的会计文化建设工作检查考核制度,切实将会计文化建设纳入重要工作日程和贯穿会计工作始终,做到上下齐管,左右联动。

(3)要搭建工作平台,积极打造相融共进的局面。会计文化是与会计相生相长的,因此,会计文化建设就必须与会计各项工作相伴而行。要把会计文化建设同会计业务工作、会计管理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党务党建工作、工青妇团工作等相结合,不断拓展平台,为会计文化建设插上凭风借力的翅膀。

(4)要拓宽宣传渠道,积极打造社会关注支持的局面。要通过会计工作上的各种会议、各种活动,向党委和政府请示汇报工作的各种机会,提交会计信息、会计报告等各种方式,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大张旗鼓、广泛深入地宣传会计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宣传会计文化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宣传会计文化建设的方法和步骤,以取得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取得社会各界的良好回应,取得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

参考文献:

1.张云.浅谈具有中国特色的会计文化.财会通讯,2009(6)

2.郭杭.论会计国际化与我国的会计文化建设.会计之友,2008(8)

文化建设的途径篇2

关键词:廉政文化建设,重要性,途径

廉政文化建设,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上的一个重要创新,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和廉政建设理论的重要发展. 同志在党的十报告中向全党全社会发出号召要"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①可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对推进新时期反腐倡廉建设,推动社会和谐将产生深远影响.

一、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廉政文化,就是关于廉洁从政的知识、信仰、价值观和与之相应的行为规范、传统习惯和社会风气的总和,是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廉政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就是以先进的廉政文学艺术为载体,围绕廉政主体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教育活动,是运用文化的力量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途径,目的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良好风尚,为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营造良好的道德环境和社会氛围.

1、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基础性工作。

文化属于意识形态和精神领域的范畴,内化于人心便成为人们内心评判是非曲直的"法官",将起到法律制度不能替代的作用。我们在加强反腐倡廉、廉政建设方面出台了很多的规定和制度,现实生活中无论制度如何完善,执法如何严厉,任何好的制度都会存在漏洞,容易滞后,制度只对有制度认同和修养的人才能真正发挥作用。廉政文化的作用是使人"能贪而不为",设立抗拒贪腐诱惑的最后防线,使人秉持道德操守、坚守思想防线。历史上用严刑苛法治腐,因缺少社会文化基础都半途而废、寸步难行。文化的功能是使观念、制度根植于人心,内化为价值观和信仰,最终转化为自觉维护执行廉政制度的行动。但反腐倡廉教育能否入耳、入脑,感召人心,既取决于内容又在于形式, 廉政文化中的"训育" "化育"等教育形式对公职人员形成廉政信仰,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感召力、感化力,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难以比拟的作用。

2、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有效预防腐败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由于腐败文化的影响,在社会上产生了一些啼笑皆非甚至是本末倒置的事情,有些甚至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影响,社会上有的人"笑贫不笑贪",那些拒贿官员被孤立而陷入被动,无法正常工作。有关专家指出,目前确实在中国社会存在这样一种腐败文化,一边骂腐,一边羡慕腐败分子的现象。廉政是当前中国公众最为关心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政府的信誉。廉政文化具有导向规范和约束功能,通过弘扬和倡导自律,抨击和贬斥等不洁行为,使廉荣贪耻的价值观被广大群众所认同和接受,成为普遍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在全社会为领导干部抵制各种诱惑,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3、加强廉政文化建设, 是大力增强监督的有效途径。

廉政文化作为面向社会的大众文化,播撒廉政的种子,种植廉政的理念,其目的在于把群众动员起来,唤起人们的监督意识,形成人人监督政府、"人人问廉问贪"的局面。加强廉政文化建设,采取行之有效的方式对群众开展反腐败工作的宣传教育,引导他们正确看待反腐败的斗争形势,增强监督意识和政策法律观念,积极有序地参加反腐败斗争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二、目前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认识不到位

有些单位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对廉政文化建设缺乏正确的认识,认为经济建设是硬任务,廉政文化建设是软指标,把廉政文化等同于"艺术"放在可有可无的地位,只是被动参加上级组织的活动,片面地认为演上几出戏、唱唱歌、看看警示片,搞上几场活动就是抓廉政文化建设;有些单位的领导干部热衷于搞形式主义,一心只想为自己的仕途升迁着想,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只做一些吸引人们眼球的表面文章。这样的廉政文化建设,这些活动表面上看起来开展的轰轰烈烈,但由于反映廉政教育的内容很少或没有,廉政教育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

2、对廉政文化建设的方法采用不科学。

在廉政文化建设中,"拿来主义"严重,与本地方本部门的实际情况相脱节,谋划缺乏创新,有的甚至在照搬照抄别的地方和单位的方法,根本没有针对性。一些单位和部门的廉政文化建设"墙内开花墙外香",热衷于参加上级组织的各项活动,认为只要得到上级的好评和认可就万事大吉。有些不能广泛发动党员群众参与,仅仅停留在少数有专长的人参加这个层面上,因而在单位干部群众中并无多大影响,对于本单位的反腐倡廉工作也没有促进作用。

3、对廉政文化建设的主体认识不明确。

廉政文化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理应是人人动手,全员参与的事情。可是在实践过程中模糊认识不少,有的群众的廉洁意识不强,对反腐倡廉工作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不高,认为那是纪检委的事,对腐败现象熟视无睹,见怪不怪,甚至认为"能搞腐败是本事,不会谋私是无能",出现了明显的"腐败麻木症";有的人认为贪污腐化是领导干部才会犯的事情,与自己没有多大关系。在有些人的眼中,腐败竟然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身份地位的象征,这些错误认识都极大地干扰着群众对廉政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并且使那些搞腐败的人我行我素,甚至肆无忌惮地践踏法纪、侵害国家财产和职工利益,腐败行为得不到遏制和廉政行为得不到支持,都极大地损害了党在群众中的形象。

4、对廉政文化建设的作用认识不客观。

有的领导和党员群众,任意拔高廉政文化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好像廉政文化成了灵丹妙药,只要廉政文化建设好了,党员干部到廉政广场走一走,听听模范人物事迹和领导的讲话就都廉洁了,腐败现象就销匿迹了,社会风气就根本好转了;有的人认为腐败分子无处不在,只有严惩腐败分子才会使党风和社会风气有所好转,廉政文化建设不过是花拳绣腿,起不到任何作用,对反腐败没有信心。过份高看和低估廉政文化的作用,都会放松反腐倡廉的其他工作,结果必然削弱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

三、大力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途径

1、 深化认识, 拓宽渠道。

认识是行动的先导. 要从党风廉政建设基础工程的高度充分认识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广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认识到廉政文化建设是反腐倡廉建设的有力支撑.加强廉政文化建设,说到底就是要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就要自觉做到从实际出发,努力拓宽工作渠道,加强基层党的作风建设,结合"基层组织作风建设年活动"的开展,转变工作作风,把解决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作为反腐倡廉工作的重点,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合法权益. 要围绕地方实际、群众实际和工作实际,举办各种廉政文化活动。同时,不断创新廉政文化载体,从廉政典型中挖掘素材,利用正反两方面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大力繁荣廉政文化作品创作,作品融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趣味性为一体打造廉政文化品牌,不能流于形式,否则不能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要充分发动群众,让全社会的人都来参与,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影响。

2、立足教育,突出重点。

强调要抓干部教育,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各级劳动班子主要负责人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点,这是由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的地位和作用决定.提出"严重的问题在于教育干部",就在于我党有宗旨高悬,那就是立党为公。官员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为人民服务。尤其是,我们现今处于执政的地位,手里掌握资源,更要拒腐蚀永不沾,权为民所用,资源用于民生。否则,一朝权在手,便把钱来捞,哪管百姓死活苦乐那就叫天怒人怨、背叛宗旨了。值得注意的是,官德影响民德,官风连着民风。当前,面对腐败现象在一些领域依然易发多发的态势,在坚决惩治腐败的同时,必须要有效预防腐败.要立足教育,抓住树立正确的权力观这个关键,筑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防线。

3、创建基地,注重实效。

加强廉政文化阵地建设,依托形式多样的宣传载体,以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和内容,使广大党员干部和普通群众在欣赏中接受教育,在审美中学习清廉从政的榜样,在审视中批评各种贪腐现象,让反腐倡廉的思想意义和成果,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熏陶和启发,抵制各种消极腐败行为,并坚决地与各种腐败现象和行为做斗争。在廉政文化建设工作的过程中,要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选题要切合实际,要讲求实用,切勿做表面文章,假大空甚至是作秀。开展廉政教育必须讲求实效,不论采取何种形式和载体都要以是否增强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意识,是否形成良好的社会反腐氛围,是否促进反腐倡廉工作的深入开展为根本标准。要将党风廉政教育工作置于党的思想教育工作的全局之中,综合运用法律的、道德的、思想政治工作的多种手段,把反腐倡廉教育与党对群众的思想教育结合起来,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设结合起来,与公民道德建设结合起来,与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结合起来,多管齐下造成声势,切实增强教育的实效性,为构建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相适应的宣教大格局提供坚实的思想保证。在全社会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廉洁文化相承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廉洁文化,不断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4、严肃法纪,惩治到位。

对一些信念不坚定、思想不健康、素质不高的人经不住金钱的诱惑,铤而走险,腐败堕落给党和国家造成严重损失的腐败分子要严格执法不容情,要严肃执纪不变通,给予法纪的严惩。违纪人员要严格按照《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给予处理,是党员的还要依照《纪律处分条例》处理。在对违纪人员的处理上要公正无私,不迁就、不变通,维护纪律的严肃性,以儆效尤。同时,对受处分人员要加强回访,观其改正效果,以达到教育的目的。通过对违法违纪人员的严肃处理,鞭挞邪恶,伸张正义,不断净化社会环境,为廉政文化建设保好驾护好航.

5、整合资源,机制长效。

廉政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动员各方力量积极参与,共同完成. 总书记在十六届中央纪委五次全会上强调,"要把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并进一步完善反腐倡廉教育的工作机制,形成反腐倡廉教育的整体合力。"要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纪委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各负其责、各展所长,人民群众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发挥好组织协调作用,制定规划,精心组织,抓好落实,开展督促检查.要发挥好党风廉政建设宣传教育协调的作用,调动宣传文化教育部门和新闻媒体的积极性形成整体合力。把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到文化建设整体规划之中,与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利用各自的优势,整合资源融入到各项工作中去,努力形成廉政文化建设的长效机制。

参考文献:

文化建设的途径篇3

(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实现社会主义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本保障

开展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培养可靠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需要,是实现社会主义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然要求。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高校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

近年来,但高校腐败现象也日益突显。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校腐败产生的负面影响,将比其他领域的腐败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因此,在高校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建立高校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形成思想道德教育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对于推进高校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三)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是提高党员干部和师生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的有效途径

廉政文化具有导向功能和教化功能。廉政文化可以引导人们的行为,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氛围。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开展廉政教育是为了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只有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提高了,良好的社会风气形成了,党风廉政建设才能有浓厚的群众基础。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从廉政文化建设的内涵、基本问题出发,结合目前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实际,高校应该多途径、统筹规划、形成合力地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进高校的工作。

(一)高校廉政文化建设应把握的原则

1、围绕学校中心工作展开的原则。高校廉政文化建设要融入到学校的教学、科研和其它各项工作中去。在各项工作中进行廉政文化建设,以廉政文化建设促进各项工作的展开。

2、资源充分利用原则。充分利用一切有效载体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服务。在党风廉政教育已有形成形式的基础上,利用校园报刊、杂志、广播、有线电视、校园网络和校园文艺活动等等开展多形式,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廉政教育。

3、潜移默化原则。德育教育提倡“教化”,“教”是“化”的前提,而“化”是教的结果,要用有形的“教”达到“无形化”,在润物细无声中,追求“化”的最高境界。

4、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发展廉政思想,创新廉政理论,改进廉政文化建设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逐步深化认识、把握规律,不断把廉政文化建设提高到新的理论水平。

(二)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措施

1、提升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水平,首先要加强廉政文化的理论研究,总结高校进行廉政文化建设的规律,不断丰富和发展廉政思想、廉政理论。其次要结合高校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实际,从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为高校的党风廉政建设提供指导。最后,高校要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组织专家、学者,广泛开展多层次、多角度,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理论研讨活动,扩大廉政文化建设的认知面和影响面,提高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水平。

2、加大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投入。高校开展廉政文化建设,需要必要的资源投入,其中主要是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一方面高校要组织廉政专家,开展廉政理论研究。另一方面,高校要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廉政文化建设的宣传和建设。再一方面,政府也要为廉政文化建设出一份力,对高校加大经费和人力的投入,只有政府和高等学校联手,廉政文化才会在高校得到更加顺利地开展。

(三)提高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效能

1、组织好高校廉政文化建设的教育内容。完善的廉政教育内容,可以使廉政文化建设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挖掘和整理廉政文化素材,就需要组织相关人文社会科学的专家、政府监督部门、现代传媒制作技术人员等参与,编辑、剪裁廉政文化素材,形成成熟的、喜闻乐见的、教师员工易于接受、成熟的廉政文化“素材”。

2、重视对高校廉政文化建设效果的评价。通过评价,对符合廉政文化价值取向的言行给予肯定和赞扬,公开给予支持,这就逐步形成一种支持、鼓励廉政文化的力量。同时对那些不符合廉政要求的言行进行批评和谴责,形成抵制反廉政文化的力量。

文化建设的途径篇4

关键词:煤矿企业;文化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D922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安全文化的分支。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领导员工齐动员,从制度、生产、培训、宣传入手打造安全长效机制,将“要我安全”转变为“我要安全”的意识深入到每个职工心中,真正用文化铸造起安全盾牌。一些企业家和煤矿企业的办理者对煤矿企业文化配置的呼声日益高涨,纷纷出台各种办法来提高自身的文化内涵。远离都市的地方,经济和文化生存相对落后和缺少,而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计划企业文化配置来到可以让企业“长治久安”,尤其是我国南方一些小型煤矿,为了促进企业办理上新台阶,应该学会如何控制煤矿企业文化配置的各个关键。对于煤矿企业,这些都是形势发展的要求,也是切合企业发展规律的,在实际工作中,本文试就企业文化配置的现状、意义和途径等方面,写了一些个人的见解,来对煤矿企业的文化建设做出探讨。

1、对于煤矿企业文化的建设探究

对于煤矿企业的文化建设,一些历史方面的原因和地域方面的影响,所以各个企业的发展速度也是不同的,有的会极其缓慢的,甚至还有出现倒退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第一点是错误的认识了浅层文化和深层次的一些文化。从企业文化的外延和文化内涵方面分析的话,文化的层次可以分为:表层的、浅层的、中层的以及深层次的文化,最高级别的文化是精神文化。现在煤矿企业的大部分员工,甚至是某些领导干部在企业内部举办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以及企业内部的文化涵养方面的认知都是片面的。所以说,会让工会组织错误的认识企业文化的建设,开展的活动就有可能是低层次的,这种做法是非常不应该的,和地方工作单位的最终目的是相互违背的。地方上的文化构造是挂靠在宣传部上的,开展意识形态范畴里的文化活动。其次是把制度文化当作企业文化来对待,编写一整套企业规章制度都不能提现文化内涵,是胡编乱造的一套企业文化书刊。有时候会在种种公开场所大张旗鼓地宣传自己配置的企业文化,要么便是“求实创新”,要么便是“开辟奋进”,宣传已建成了企业文化的无本之木,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这种现象也是相当广泛的,它严重地拦阻了企业文化配置的连贯性和连续性。那些属于上层构筑范畴里的精神文化,内容显得非常缺少、空洞,不能让煤矿企业文化建设成功进行下去。这些工作不能由党委统一构造向导,单纯喊着“团结奉献”之类的企业精神口号,于是乎,就会让文化提升工作本末倒置,使企业文化配置越来越差,成为无源之水,应景之作。企业文化配置随着企业向导人的变乱而无法进行下去,有些企业办理者不惜血本耗费巨大的人力财力和物力,但企业则是“一任向导一种文化”,而在心里对企业文化的内容又没有深入的研究,非常不应该。

2、加强煤矿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2.1、党建工作要以企业文化为载体,引领企业文化的创新

煤矿企业要想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应该加强党建工作,并根据自身发展情况,使党建工作的内容与党员职工的思想、生活工作实际相适应,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与企业安全工作相融合,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企业文化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煤矿企业要把党建工作贯穿到企业文化建设中,不断的对企业的改革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并保证煤矿企业的党建活动内容和形式一定做到满足煤矿企业需求、为职工所接受、党员作用得到发挥的有效互动,也就通过这样的途径才能真正地实现煤矿企业的党建与企业文化共融,促使煤矿企业稳步发展,凝聚企业发展活力。同时,党建工作的开展硬通过具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教育和引领企业职工互助、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积极举办多种文体活动和送温暖活动,以提升企业的亲和力,建立职工之间和谐诚信的人际关系。

2.2、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思想

人的安全行为是复杂的、动态的,它受安全意识水平的调节,受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支配,同时也受道德观、人生观的影响。煤矿职工在生产过程中,对安全有着不同的认知和态度,不同的安全观念必然导致不同的安全活动效果,从而影响安全生产的规划、决策、管理和指挥。煤矿企业要抓牢职工安全意识,规范职工安全行为,从职工岗位行为规范、班前会规范、入井着装、乘坐交通工具规范和日常行为规范入手,使职工的安全行为成为自觉行动。职工个人安全素养的提高,除了自身的努力外,还要依靠安全文化氛围的引导。煤矿企业应该为职工创造一种浓郁的安全文化氛围,促使职工在接受安全文化理念的基础上,开始实践它、体现它,从“要我做”变为“我要做”,将遵守安全行为规范变成自觉自愿的行动,不遵守安全行为规范的举动变得与群体格格不入并遭到排斥,将追求安全变为一种本能。职工有了安全意识,就会有安全需要,从而在生产或行为的各个环节进行规范的安全行动,职工整体的安全修养就会大大提高。

2.3、突出煤矿企业特色,丰富企业文化内涵

煤矿企业特殊的工作场所特点,决定了企业文化建设必须围绕安全开展工作。为此,我们以“抓生产、保安全、贯标准、惠民生”为工作主线,通过宣传栏、标语、广播、电视等宣传途径,不断加大宣传力度,同时在生产区队建立了企业文化长廊、安全文化长廊等,通过宣传和引导员工统一思想,提高员工参与企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营造浓厚的企业文化氛围;结合“三化”建设,着力提高员工的行为养成,充分展示企业新风貌;结合“争创学习型企业、学习型党组织”活动的深入开展,组织全矿各部门每周进行一次集中学习,学习操作技能知识,政治理论知识、安全基础知识等相关内容,全面提升员工整体素质。2013年,我们制定了60余条新理念,通过各种会议、oa网络进行了全员学习,并对全矿200名副科以上管理人员和170名一、二线班组长进行了《煤矿矿长保护矿工生命安全七条规定》及“三个三”、“五个一”战略体系考试,对327名员工进行了“岗位描述”和“手指口述”考试,并进行了奖惩兑现。安全、文明、幸福、美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增强了全体员工以企为家的主人翁意识和为企奉献的坚定信念。当前,面对煤炭市场疲软,经营下滑的被动局面,我们更要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量,带领全体员工锐意创新、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践行“人本强企、科技兴矿”的企业精神。

2.4、进行班组文化建设

班组安全文化就是依托班组、结合企业与区队在班组安全理念、安全管理制度、安全操作措施、安全工作氛围等活动中而形成的具有本班组自身特点的安全思维观念和安全行为方式,是班组成员付诸实施的共同安全价值体系。班组的安全文化建设就是通过各种载体、手段或有效形式,把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安全管理制度、安全行为规范,融入或渗透到班组成员的思想,使班组职工树立起正确而牢固的安全意识、安全价值观,营造安全生产的班组安全文化氛围。

3、结语

煤矿企业若想要更好地发挥企业党建工作的优势,就务必做到提高自身思想认识,加强党建工作的开展,全面提高党员职工的思想道德水平,把党的思想落实到煤矿企业日常经济活动中,并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有效地在煤矿企业文化建设中发挥党建工作的作用,强化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张跃兵.企业安全文化结构模型及建设方法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3.

[2]卢守青,李子文.煤矿企业安全文化体系和建设[J].现代矿业,2009,08:130-133.

文化建设的途径篇5

关键词:企业、思政工作、文化建设、结合、相互关系、意义、有效途径

思政,即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一定的政党或阶级通过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其成员进行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方面的影响,使其思想和行为习惯能符合社会需要的社会实践活动。企业文化实际上就是一种管理的文化,是由企业成员长期在一定的价值观念影响下所形成的具有企业特色的行为、习惯及准则。当前,思政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为经济建设服务上来,在企业中开展思政工作不仅符合我国的国情,而且也对促进企业改革及其经济效益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在新的发展时期,对企业思政工作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将企业文化建设与其结合起来,既是一种创新,也是时展的要求。

1企业思政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关系

1.1两者的区别

首先,企业思政工作主要对员工政治觉悟、思想意识等方面的培养,是政治范畴的,而企业文化建设是文化范畴上的,培养的是员工的文化意识与观念等。其次,企业思政工作以对员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为主,而企业文化建设不仅要确立企业的价值体系和精神内涵,还要帮助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改进企业环境和制度等。再次,两者的主体不同,企业思政工作的是企业中的党组织、工会,而企业文化建设的是企业中的管理者。

1.2两者的相似性

企业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虽然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很多的相似性。两者工作的对象都是人,即企业的员工,都是要协调企业里的人际关系,在意识形态上对员工进行培养,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1.3相互关系

企业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之间虽然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是不能轻易地互相取代的,而是要在促进它们独立发展的基础上,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既要运用企业思政工作来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思想保障,进行正确的政治指导,又要运用企业文化建设中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手段来促进企业思政工作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2企业思政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进行结合的意义

2.1有利于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良好的、稳定的发展环境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来说,是重要的保障。企业思政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都是要通过在思想意识形态上对员工进行培养,从而使企业上下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向心力,营造出和谐、友好的企业氛围。将企业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可以让它们的优势可以更充分发挥出来,为企业增添更多的动力与活力,从而促进企业更好的发展。

2.2是企业进行创新的保证

创新是企业发展最强劲的推动力。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可以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而在企业中,创新的主体是广大员工。企业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对象正是企业的员工,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有效提升员工的培养水平及质量,更好地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为企业不断创新提供有利的保证。

2.3推动企业形成本土文化特色

促进企业文化的本土化建设对企业特色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将企业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可以帮助企业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更迅速的适应我国的国情,适应企业发展的要求,推动企业形成本土文化特色。

3企业思政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结合的有效途径

3.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员工是企业各项活动的主要实施者,因此,在企业的发展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并以此作为企业思政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的结合点,共同推动企业不断发展。在两者的结合中,首先,要积极主动地改善员工的工作及生活条件,帮助员工解决问题,让他们可以没有后顾之忧的投入工作;其次,要积极开展培训,加强员工教育,不断提升其综合素质;最后,尊重员工并关注其发展,有效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可以增强。

3.2积极发挥企业思政工作的优势推动企业文化建设

党团员和领导层作为企业的先锋与模范,是企业发展的先进力量,同时也是企业思政工作的主体。因此,应该积极发挥企业思政工作这一优势,推动企业文化建设的进程。例如,可以通过广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树立良好的榜样,来促进员工自觉学习并规范自身的言行;也可以在党团员活动中号召广大党团员以身作则,积极在企业中推广企业的文化和理念,带动企业全体员工共同进步等。

3.3充分利用企业文化建设的特点来拓展企业思政工作

当前,企业思政工作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方法单一、内容滞后、枯燥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工作的成效。而企业文化建设形式丰富多样,而且灵活多变,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来拓展企业思政工作,促使其更好地为企业发展服务。例如,唱歌跳舞、户外运动、旅游参观等文体活动不仅对丰富员工业余生活、活跃企业氛围、营造良好企业文化有很大帮助,而且还可以使企业思政工作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展,增加亲近感;另外,企业还可以充分发挥企业网站、QQ、微信、微博等的作用,在有效建设企业文化的同时,加强与员工的交流与联系,为思政工作的开展建立良好基础。

4结束语

企业思政工作和企业文化建设之间具有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在新的发展时期,应该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既要积极发挥企业思政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优势,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保证,又要充分利用企业文化建设所具有的丰富多样化的特点,为企业思政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通过结合,将两者的功能有效发挥出来,才能更好地推动企业不断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存柱.浅谈企业思政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J].学理论.2015(13)

[2]钟雪萍.探究企业思政工作与文化建设的融合发展[J].科技风.2015(02)

[3]姜复乐.浅析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的结合路径[J].东方企业文化.2011(08)

文化建设的途径篇6

关键词:国有企业廉政文化建设途径

中图分类号:C29文献标识码:a

2014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全面深化改革推动行业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关键一年。全国上下、各行各业都在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之以恒纠正“”,积极推进反腐败体制机制创新和制度保障。国有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所在,其是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主要力量。在国家狠抓反腐倡廉建设的过程中已经披露出中石油、华润集团等都因主要负责同志贪污、受贿、挥霍国有资产,违法乱纪行为的现象,为国家造成巨大损失,阻碍和破坏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国家也正在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将文化建设放在了重要位置。笔者认为,当前,国有企业应该高度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创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廉政文化,通过廉政文化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的内部环境,推动企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文就国有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的途径做以粗浅分析。

一、抓载体,增强廉政文化感染力,塑造好员工

抓载体,是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环节。国有企业在开展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要结合自身实际和廉政文化的特点,根据员工的愿望和需求,创新活动载体,传播廉政文化,弘扬社会正气,不断增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感染力。

(一)因地制宜地开辟宣传活动阵地。如在办公区域、厂区等醒目位置设立廉政教育专栏,经常将一些法律法规、案例进行公示等,另外还可以充分利用企业自身的优势,利用内部局域网等有利条件,经常性的从互联网上面下载一些有教育意义的案例到局域网上,将廉政信息带给大家,使大家时时处处感受到“可耻,廉洁自律光荣”的气息,事半功倍地将廉政建设工作融入到大家的日常工作中去,增强大家的反腐倡廉意识,营造勤政廉政的氛围,使企业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廉政文化。

(二)开展多样性的廉政文化活动。在工作中开展灵活多样的廉政文化活动,使廉政文化渗透到工作、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一是以廉政文化长廊和公开栏为载体,展示干部群众自己创作的廉政警言和书画作品,引发人们对廉政的思考。二是组织一些大家愿意参加的群体活动,如开展一些廉政作品征集活动,摄影比赛等,既可以陶冶大家的情操,又可以增强大家的参与意识,提高员工对反腐倡廉工作的认识,自觉增强员工的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注重廉政文化建设的群众性。企业廉政文化建设离不开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要力求用员工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宣传廉政建设内容。要以廉政文化活动为载体,开展革命歌曲大家唱、演讲会等群众性文娱活动,把廉政文化融入到内容健康、形式活泼的文体活动中。有条件的话可以定期播放一些廉政教育录像片,使大家可以对一些国内的腐败大案、要案涉案人员的腐化堕落过程有一个清晰的了解,使大家举一反三,做到时时警醒,分清好与坏,自觉的保持廉洁自律。

二、抓好重点人的工作、重创新,使廉政文化深入人心

结合企业特点,根据廉政教育对象的不同层面,确定不同的教育内容,围绕重点对象,突出重点内容,创新工作方法和活动方式,确保取得较好的效果。

(一)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领导干部是保持企业各项生产经营工作的中坚力量,是企业人、财、物方面的主要管理者,这个地位决定了领导干部应该是是企业廉政教育的重点,要求我们要从多方面来强化领导干部的廉政教育。一是开展企业党委书记讲廉政党课的教育形式。企业党委书记作为企业党委工作的负责人,应该经常性给领导干部讲解企业生产经营、思想政治工作,以及国家反腐倡廉形势,使大家明确企业的发展方向,明白自己身上担子,从而端正态度、投身工作,自觉抵制腐败。二是开展领导干部配偶警示教育。企业党委、纪委可以举办一些领导干部配偶廉政教育学习班,使领导干部的配偶参加廉政知识学习培训,使领导干部的配偶成为领导干部“廉内助”,成为企业党委、纪委工作的助手,使领导干部的工作和生活都能得到有效监督。

(二)重视廉政文化建设内容与形式的创新。廉政文化建设要真正深入人心,必须走出传统单调的教育模式,让教育增加人情味和亲和力,体现人文关怀。可以在一些部门设置一些廉政信息公开栏,定期更换内容,使大家在平时的工作中就能感受到廉政的氛围。逢年过节和平时工作中,可以给予领导干部必要的温馨提示,发送一些清新隽永、寓教于乐的“清风”短信,既能增强教育的亲和力,也能提高党员干部接受廉政文化熏陶的自觉性和参与度,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三、抓落实,抓实效,增强廉政文化的影响力

要坚持把促进企业生产经营,促进党风政风,作为企业廉政建设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着力点,不断提高干部职工反腐倡廉工作的自觉性,营造修身律己、崇廉耻贪的良好氛围。

(一)构建反腐倡廉“大宣教”格局。借助内外部宣传媒体,有针对性地扩大反腐倡廉教育,不断健全制度,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活动为契机,不断扩大教育的普及面,及时报道企业内外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动态,曝光典型案例和不正之风,大力营造反腐倡廉氛围。

(二)建立民意调查分析制度。通过定期不定期开展党风廉政建设民意问卷调查活动,收集员工对大家关注的一些热点、焦点、难点问题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分析,找准廉政建设的重点,增强工作的主动性与实际效果,促进企业廉政建设的深入开展。

文化建设的途径篇7

关键词:企业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的概况

企业文化是当今国内外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新的管理观念,它开创了人类企业管理的新阶段,是以人为本的较高层次的管理。国内一些专家认为它是与市场经济接口、相配套的管理模式,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支撑点,也越来越引起大中型企业的高度重视

(一)企业文化的含义

企业文化指的是企业所创造的精神财富和寄托于特定物质形态之上的人文成就的有机总和。也就是说,企业文化的精神财富包括企业哲学与制度、道德风尚、精神风貌、价值观、团体意识和科技素养等

等。寄托于物质形态之上的人文成就则包括企业的人文环境、文艺、

体育、服饰等等。这一切都是经过一定历史过程的文化积淀,逐步走

向成熟和定型的,是随着企业实践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二)企业文化的特殊性

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在市场经济大潮中的特殊性表现在三个方

面:

1、建筑企业是劳动密集性企业,生产力构成中人的因素比例大,劳动者个人的质量意识、协作意识和责任都直接对工程质量构成影响。大量的隐蔽工程除靠有限的优秀工程设计、严格的工程质量监督、检查把关外,主要靠员工的负责精神和自觉性,因此企业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职业道德上。

2、施工现场的高度分散性造成企业文化建设的离散性。由于农民工多、临时工多、异地施工多、工作强度大,工作条件艰苦,使得建

筑企业文化建设难度大,需要企业文化建设工作更灵活、更有声势、

更富感染力,要把企业文化建设工作做到施工现场去。

3、文明施工是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体现。通过文明施工促进和完善企业整体管理,改善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培养企业尊重科学、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生产意识,从而促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企业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wto,国有建筑施工老企业与国外的建筑公司相比,基本上没有优势。提别是,建筑企业文化领域里还存在着许多问题,甚至成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巨大障碍。具体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1、计划经济体制形成了一些不适合市场经济体制的不良文化国有建筑企业经历了几十年一贯制的计划经济运营模式,企业形成了服从命令、遵章守纪等优良传统,但在向市场经济模式转轨时,暴露出了许多不适应形势发展的不良企业文化。如:物力资源作用凸现,人力资源的重要性相对弱化,职工对企业的依附性强,人性相对压抑;职工的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淡薄,冒险意识、创新意识不足,安逸感强,惰性足,危机意识弱,存在求稳知足,依赖企业,不思进取的“等、靠、要”思想,对改革带来的利益格局的调整产生抵触情绪……这些又是构建新型企业文化的沉重包袱。

2、企业文化主体意识淡薄,不重视自身文化的价值

国有建筑企业的企业文化带有浓厚的伦理化色彩,忠诚、勤劳节俭、团结、礼貌、遵纪、守信等伦理道德在国企的企业道德中占主体

地位。企业的经营者往往重视企业的“道德形象”,而不大注意企业的经济效益;更重视职工对道德完善的追求,而不大重视职工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在强调“集体营誉感”的同时,忽视了职工实现自我价值的需要。这就造成经营者一只眼睛盯着市场,一只眼睛不得不盯着上级脸色的经营管理局面。在这种背景下,造成了经营者行为的短期化,缺乏创新意识,开拓性、创造性差。

3、企业文化建设浅层化,不重视实施企业文化战略

由于体制、机制和认识观念等方面的原因,国有建筑企业在企业

文化建设方面普遍存简单化的倾向,把精神文明建设等视同企业文

化深层整体内涵,有的将思想政治工作代替企业文化,还有的将企业

文化体育娱乐活动简单视为企业文化活动。企业使命、企业经营目标、企业价值观、企业精神等企业理念不明确,殊不知企业文化是一个战略系统,不是支离零散的组合体。

二、企业文化管理的作用

企业要实行有效的管理,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关键在于它的内聚力、向心力和持久力,而企业文化对此正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影响,具体说来,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主要有:

(一)具有实现企业振兴的激励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一方面使员工增强对本单位的巨大凝聚力,生激发员工积极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它能使员工通过工作成就、领导信任、同事尊重、个人素质提高等途径,达到自身最高层次的需求满足,激励员工为实现共同目标进行不懈的努力,使员工产生对企业目标和价值观的认同。

(二)具有发挥企业灵魂的导向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的形成,使企业具有一种“文化定势”,能把员工

的努力方向引导到企业所确定的目标上来,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动力。企业文化建设越强有力,越能促使工把实现企业的目标变为自觉的行为,从而促进企业朝着选定的目标发展壮大。

(三)具有行为规范内在的约束作用

优秀的企业文化作为一种无形的、非强制性的约束力量,它能够

弥补规章制度的不足。这种软约束即内在约束就是员工在认同企业价值理念的前提下内在约束自己的行为,是一种自我约束。有了这种

内在的自我约束,才有利于排除企业制度管理上的潜在障碍。

(四)具有团队精神建设的凝聚作用

优秀的文化,能使广大员工产生对企业目标、准则、观念的认同

和作为企业员工的使命感。就会潜移默化的认同和接受企业的共同理想和价值观念,从而把自己融合到集体之中,使企业所有成员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在这种文化氛围的作用下,员工从对本职工作的使命感,又激发出对本职工作的自豪感,以及对价值的认同和人的主体性的尊重,使企业成为全体职工利益感情的统一体,自然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员工中“认同感”、“使命感”、“自豪感”和“归属感”的树立,潜意识地产生对企业的向心力,这种巨大的心理力量,就不断产生着把每个职工凝聚在本企业集体之中的整体效应。

(五)具有企业形象美化的辐射作用

企业文化要通过塑造企业产品形象、员工形象、企业家形象、企

业环境形象来确立自己的美好形象,进而在社会上产生一种辐射作用;形成一种形象感染力,扩大企业的知名度,提高企业的美誉度。改变营销策略、更新人员配置。因此,企业建设企业文化,是为了进一步变革和理清思路,从而推动企业的全面发展。

三、文化构建的途径

每个企业素质不同,条件不同、环境不同,企业文化构建的方式

也不同。建筑企业文化建设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打造品牌文化,树立企业形象,发挥导向功能

我们在塑造建筑施工企业形象时,必须要根据建筑施工企业特点和实际,有针对性地塑造建筑施工的企业形象,从而构建施工企业的企业文化,提高企业竞争力。

1、建筑产品的质量是塑造建筑施工企业良好形象的基础

公众和社会对企业的认识应该说首先从产品开始,产品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企业的声誉和企业的形象,质量好的产品既可以取信于民,而公众获得质优价廉的产品必然产生满足感,这种满足感自然使他们将产品与企业联系起来。建筑产品尤其如此,甚至超出了仅使公众满足的意义,它可以成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的象征。

2、文明工地活动是塑造建筑施工企业良好形象的最佳形式

文明施工是国有建筑企业文化建设的直接体现。通过文明施工促进和完善企业整体管理,改善生活条件生产环境和生产秩序,培养企业尊重科学、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大生产意识,从而促进企业的精神文明建设。以文明施工为重点,大力推进企业文明建设和企业形

象建设。企业的文明形象是企业文化和精神面貌的展示,更是企业的

一笔无形财富。大力开展文明创建活动,不仅是企业形象的需要,更

是市场竞争的需要。

(二)健全服务体系,扩大社会美誉,发挥辐射功能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建筑领域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情况下,服务竞争的重要性就凸现出来。建筑施工企业的优质服务一方面为用户树立诚实、信用,为用户着想的形象,为以后承接工程项目打

下基础;另一方面能树立企业在社会上的形象。因为用户满意的结果

也是建筑施工企业对社会负责的表现,必然导致社会公众对该企业

的认可,从而树立该企业在社会的形象,因此,建筑施工企业要尽可

能地为用户提供优质服务,做到无可挑剔,让用户感到满意,只有这

样,建筑施工企业良好形象的塑造才能得到可靠的保证。

(三)推动创新进步,提升竞争实力,发挥振兴功能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以科技为先导在建筑施工中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将成为企业追求的经济增长方式。因此,建筑企业要注意跟踪科技成果动态,把适用的科技成果及时转化为企业现实的生产力,提高建筑产品的科技含量,进而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综上所述,今天的经营理念,决定了今后的经营业绩。21世纪的管理是文化的管理,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建筑企业只有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用新的思维方式研究企业未来的发展,创造富有个性的企业文化和企业形象战略,才能在竞争中图生存、谋发展,才能创造出更辉煌的业绩。

参考文献:

[1]阎世平.制度视野中的企业文化,北京:中国时代出版社,2003

[2]林泽炎.企业文化建设与高效管理,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文化建设的途径篇8

关键词:文化建设;图书馆文化;服务质量;以人为本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7-0011-02

图书馆文化是20世纪80年代末才产生的一个新概念,它是图书馆内部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管理作风、精神面貌、道德标准、思想意识等因素的总和。高校图书馆文化跟图书馆文化一样,也是工作人员在长期为读者服务的过程中,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下逐步形成和建立的。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的三大支柱之一,是大学生的第二课堂,也是社会文化信息的重要转播者,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图书馆的建设是高校发展过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这些年来,高校图书馆的发展遇到了很多瓶颈问题,主要表现在人才瓶颈。加强图书馆文化建设,已经成为高校图书馆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一、文化的定义与内涵

对于一所大学的图书馆而言,图书馆文化是高校图书馆管理的重要成果,是影响广大借阅者一生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一所大学的图书馆文化可以说是一所学校学风、教风、师生文化素质和科学研究水平的集中体现和良好象征。图书馆的文化大体可以分为三个层面,即:图书馆物态层面的文化、行为层面的文化和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三种层次的文化相辅相成、相互依托,形成了密不可分的统一体。物态层面的图书馆应该建立起具有行业特点的馆舍及馆藏文化,为广大借阅者提供洁净、明亮安静和优雅的阅读环境。这是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硬件平台,是良好思想修养和习惯养成的重要场所。而行为文化是图书馆所扮演的文化传播的角色,要开展文化传播活动,开展经常性的主题活动。普及科学文化知识,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对于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来讲,新校区图书馆的环境已经有很大的改善,馆藏图书以航空航天特色为主。作为该校的行为文化建设,应该将重点发在航空航天文化的宣传和普及上,开展航空航天主题文化展、开展航空航天论坛、开展航空航天相关知识竞赛等。而对于图书馆意识形态层面的文化建设,就要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素质,建立良好的图书馆管理制度,同时定期开展图书馆相关管理制度的教育活动,提高广大借阅者的素质,也是提高图书馆整体文化的集中体现。

二、图书馆文化建设的作用

高校图书馆在中国的教育体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文理念是高校图书馆的重心,是一个学校留给毕业生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良好的人文环境不仅仅是提供了人文关怀和优雅环境,而是在于良好人文文化的普及和传承。高校图书馆的人文建设不仅仅是要求图书馆馆员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怀,良好的爱岗敬业精神,更重要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普及和传播。要用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更要用切身的实际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使学生在图书馆有主人翁意识,有爱家、爱馆、爱学和爱文化意识,培养出不仅仅学业优良的毕业生,同时也是具有高雅情操和深厚文化底蕴的爱国人才。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广泛的文化宣传活动和职业培训活动可以大幅度提高图书馆馆员的积极性、凝聚力和规范性,同时也提高竞争意识和先进意识。优秀的图书馆文化对读者的素质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的塑造、品德的修养、情操的陶冶、文化的积累、知识的拓展等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对一个人的成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当今高校综合素质文化教育的主要基地。

三、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途径

高校图书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坚持教育原则。即提高工作人员素质,丰富高校图书馆的文化活动等。二是“以人为本”原则。即任何建设、工作都必须以为读者为中心,以读者的满意度为中心,让读者感受更好的服务。基于上述原则,高校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应重点考虑如下几方面:

1.加强图书馆的硬件环境建设。要着力打造图书馆的文化特色,首先在图书馆的第一层次上做工作,即物态层面。建设图书馆的建筑、合理设计图书馆的设施摆设、优化设计整体布局。同时购进先进的现代化设备来提升图书馆的服务质量。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氛围,创建一个具有广泛的教育功能、生机勃勃、稳定和谐、健康向上的环境。举例来说,沈阳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在建筑风格上采用了航空发动机的结构设计,整体上具有航空特色。该馆的文化基调就是航空情怀。类似的相关摆设布置在图书馆的每个角落,著名的航空人物、重要的航空产品、航空历史等。另外,优雅的环境也体现在绿色环境和环保理念的体现。图书馆摆放了大量的植物,可以说就成为了一个小型的植物园,同时也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一个绿色氧吧。努力营造出一个优雅、恬静、深邃而又轻松的学习环境;努力使学生的学习在这里成为一种不由自主的习惯。另外的硬件环境就是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文化资源,要把图书馆建设成高校文化中心,首先要完成和完善图书馆的馆藏文化建设。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丰富的图书资源及历史史料是吸引读者的必要条件。只有具有了充分的图书资源及普遍可查的图书资料才能使阅读和科研成为可能,才能使走进图书馆成为可能,才使图书馆的文化建设和人才培养成为可能。而在图书馆的文化资料选择和筛选上图书馆都应严格过滤,确保给读者呈现出优秀、先进的文化,抵制和阻止那些文化垃圾和有害信息的侵扰。要积极向广大师生推荐内容健康、思想向上、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精神产品,满足不同层次的文化需求。

2.加强工作人员整体素质的建设、重视人才引进。在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文化建设中,软环境是关键,这里说的软环境是指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没有一批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没有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就谈不上图书馆的文化建设。甚至一个好的图书馆馆员起的作用及影响要大于一名高校教师的作用。同时,图书馆馆员的职业道德也影响着每个阅读的学生。每个职工的高素质、爱岗敬业、团结和谐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位前来阅读的学生。因此,每一名馆员既是学生查找资料的引路人,又是学生文化学习的指路人和行为规范的榜样。还有就是对图书馆馆员业务素质的培养,图书馆的重要任务就是知识传播、服务社会。高校图书馆员应该有文化传播和传承的危机感和使命感,要充分认识到作为一名馆员学习的重要性,提高自身素质。只有自己具有丰厚的文化知识和崇高的文化素质,才能更好地为广大大学生读者服务,才能了解每个学科体系和知识脉络,也才能以丰富的知识和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打动学生,教育学生和培养人才。

3.高校图书馆应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当前是各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各种媒体及信息资源以多种形式普遍存在。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获取知识和文化。所以,高校图书馆要完成从传统意义的只提供有形的纸质资料到无形的电子资料的蜕变,要完成以年或五年为单位的更新速率到以天为单位的更新速率的蜕变,要完成智能提供有限新资料到能够完全提供最新资料的蜕变,要完成硬件服务到数字服务的蜕变。

4.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图书馆服务的创新。高校图书馆的主要功能是给高校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这一服务并不简简单单的像大型超市一样,具有良好的硬件环境,摆设整齐就可以的。这种服务更多地体现在图书馆给广大师生所呈现出的软实力,这种软实力的增强需要图书馆不断地创新服务。软实力的培养和提升是在平时的教育和积累中不断形成的,这与图书馆管理理念的先进性管理方法的创新性和文化底蕴息息相关。所以要将培养软实力的意识渗透到平时管理与各种文化活动的每个细节当中。创新活动要紧密围绕文化建设、围绕先进技术与先进信息,这直接反应了高校图书馆的整体水平,也影响到图书馆的文化建设。首先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优势,拓展服务领域。例如,开展富有新意的各种科普活动,面向各个二级学院开展富有专业性的专业知识展览。其次,要鼓励图书馆馆员、学生及老师参与或组织创新活动,大量的活动可以激发学生和老师的新想法,并使其灌输到文化活动当中。目标,奖励有贡献的老师、学生,设立相关知识的贡献奖,鼓励具有学术先进性的专业在图书馆设立专项奖,开展文化教育活动,使图书馆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局面。

四、文化建设中要注意的问题

作为高校图书馆的最高领导的馆长,要注意学习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要将图书馆的文化建设放在首位,而不是片面追求大而空,空而静。图书馆应力求在每一个空间都有特定的文化反映,在每一段时间都有不同的学习氛围。要用气氛感染人,要用服务感化人,要用文化培养中国建设的栋梁人才。只有提升图书馆的文化力才能使图书馆建设不断跨越新台阶。高校图书馆在文化建设中要以主人翁的服务意识和思想为指导。

参考文献

[1]陆琦.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简论[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6,(02):107-110.

[2]郭红转,李琛.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13):25-27.

[3]李莉芳.关于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6,(03):136-137.

[4]周虹.浅谈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J].价值工程,2010,(36):252.

[5]卢增强.浅谈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的意义及途径[J].中国电力教育,2010,(36):205-207.

[6]张旭S.浅议高校图书馆文化建设[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0,(21):143-144.

文化建设的途径篇9

关键词:协同创新;高校;档案文化

一、高校档案文化及其建设模式

1.高校档案文化释义。对什么是档案文化,至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时任上海市档案局宣传部主任、《档案春秋》杂志主编姜龙飞发表的《我说档案文化》对档案文化进行了研究和定义,认为档案文化就是人们创造并面对和围绕档案所展开的全部生活方式。档案是人创造的,创造了以后还要收藏它、管理它、使用它,人在这一从创造到使用过程中所形成的能力、规则、观念、习性等物质及精神成果,就是档案文化[1]1。由此及彼,高校档案文化是指高校从事招生、教学、科研、管理等活动产生了档案,并在收集、管理、使用档案过程中形成的体现高校档案的能力、规则、观念、习性等物质及精神成果。应该说,高校档案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是大学精神文化,是在大学发展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反映着人们在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上有别于其他社会群体的一种团体意识和精神氛围。高校档案不仅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提供最原始、最基础、最真实、最可靠的信息和实物支撑,是高校校园文化的“核”和最基本的元素,而且高校档案在发展过程中也形成了自身的文化特质,即高校档案文化。2.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模式。档案文化建设是各级各类档案机构的工作内容之一,经过长期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档案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比如,编辑出版档案资料、档案实体展览、实物陈列、“国际档案日”主题宣传等传统做法,以及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举办档案网上展厅等。国外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也会开展档案周或档案月活动,举办相关主题的展览,譬如“档案:过去到现在的桥梁”、“印第安纳家庭历史月及美国档案月”、“伦敦街道市场漫步”、“伦敦市的自由档案”等等,目的就是为了让一般民众提高对档案的认识[2]36。但就档案文化所要达到的目标而言,这些手段仍然不够。高校档案文化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环境,有档案学者认为,高校档案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心理文化[3]25。因此,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也应紧紧围绕这些方面开展工作,建立规范和长效的工作机制,而且还要根据高校的特点,突出高校档案文化的特色,以及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模式。

二、协同创新为高校档案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环境

协同创新是指创新资源和要素的有效汇聚,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活力而实现深度合作。协同创新的内涵本质是:企业、政府、大学、研究机构、中介机构用户等为了实现重大科技创新而开展的大跨度整合的创新组织模式。现阶段,协同创新犹如催化剂,激发了高校与社会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开展全方位、深层次、多领域的合作。在协同创新环境下,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也迎来了难得的机遇。在以往的实践当中,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仅靠档案机构“单打独斗”,虽然付出不小的努力,但收效并不明显。而参与是最好的宣传方式,通过参与活动,参与者不仅自己受到教育,也会成为传播者将信息传递出去。因此,高校档案机构要抓住协同创新的机遇,突破自身的局限,加强与校内外其他单位的交流、合作与创新,使更多的社会组织、高校其他部门和个人参与到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中来,开辟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新的模式,新的路子。

三、协同创新环境下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1.与教学机构的协同创新。高校档案机构人员参与档案教学由来已久,这本身也是传播高校档案文化的一条途径,但一些高校因为各种原因使档案教学工作总是断断续续,不能持之以恒。在新形势下,高校档案机构应该走向讲台,面向学生,将档案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将高校档案文化传承给学生。我校档案馆自2012年开始至今,承接了文学院档案公选课《档案学概论》的教学工作,由4名专职档案员分担课程,这样既不会影响档案馆日常管理工作,又能发挥各位老师的专业特长。档案教学以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每位老师在授完自己的理论课后,都会安排2个课时带学生到档案馆实践,拉近档案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对高校的档案门类、档案的整理流程、档案的检索利用等有直观的认识和亲身的体验,提高了教学效果,受到学生的欢迎。在协同创新环境下,高校档案机构可加强与文秘、汉语言文学、历史、思教等相关专业的院系合作,申报档案专业或选修课程,通过课堂将档案文化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我馆还与教学院系建立实践基地,利用档案馆专业和资源优势,分批次接收大学生来馆实践,档案馆老师手把手指导学生开展档案收集、整理、鉴定、保管、编研、提供利用等传统档案管理事务,还参与纸质档案扫描、模拟信号录像格式转换、电子目录输入等数字化工作,使学生提高了动手能力,加深了对档案管理和档案文化的认识。2.与宣传机构的协同创新。高校宣传机构主要功能是向社会广泛宣传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和改革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树立学校良好的外部形象,不断扩大学校的知名度,是高校文化建设的主阵地和主力军。在实际工作和现实生活中,档案与新闻的关联度越来越大,如2004年10月4日,央视第一次以电视栏目的形式创办《国宝档案》栏目,为国宝级文物重器进行揭秘建档。而今,利用新闻媒体开发档案的例子不胜枚举。在高校,档案机构与宣传机构的合作多在于校史的编研方面,对档案文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仍显不够。在协同创新理念下,可从多角度、多层次共同建立合作项目,用更加敏感和独特的视角发掘档案资源,发挥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特殊作用。比如,微校园是当今信息时代学校宣传的新形式,更加适合现代人在掌上关注学校的动态,而且有一支善于捕捉信息、新闻嗅觉灵敏的管理团队。档案机构可向宣传机构提供老照片、早期视频、实物档案等有价值的档案信息,与宣传机构共同挖掘新闻题材,将学校档案文化辐射出去。另外,档案机构和宣传机构还可发挥各自的优势资源,在校园文化宣传方面采取更加多样的方式加强合作。3.与大学生协同创新。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应该吸收广大学生来共同参与,只有面向学生,高校档案文化才能迸发生机,也为其传承和发扬播下种子。而建立大学生生涯历程档案就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大学生生涯历程档案是学生在高校就读期间形成,对大学生职业生涯成长和发展有价值的各种文字、图表等形式的历史记录。完整的大学生生涯历程档案可以反映大学生在高校期间的学习成绩、社团活动、比赛获奖、兴趣爱好、入党过程、课外生活、参加培训等综合性的情况。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欧美国家高校已开始推行学生生涯历程档案。在2006年,台湾地区“行政院青年辅导委员会”针对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力不足的问题,提出了“2006年度强化大专院校职涯辅导功能以提升青年就业力试办计划”,推动了台湾地区高校建立学生生涯历程档案的施行,学校也从个人资料、学习资料、活动资料和反思资料四个方面制定了归档范围[4]50。新形势下,高校档案机构应加强与大学生的协同创新,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对在大学生涯中产生的有价值记录进行收集、整理、立卷。由于大学生档案与大学生本人息息相关,不仅是大学生对大学的美好记忆,并且在建立生涯历程档案的过程当中,使大学生更加客观了解自己,进行自我能力评估,清楚需要加强的方面,既有利于个人的成长成才,也为毕业后的就业提供全面可靠的参考。因此,一定会得到大学生的支持和参与,为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增添新的内容。4.与其他高校协同创新。在办学过程中,高校与高校之间的交流是最频繁和密切的,通过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可以促进全社会教育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于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校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必然促进高校档案文化建设的发展,特别是在档案的能力、规则、观念、习性等方面,相互间进行学习、融合、创新、发展,使高校档案文化在高校协同创新推动下,更加丰富、全面和规范。广东省高校档案工作协会成立于2016年,脱胎于广东省档案学会高校系统委员会,增强了高校档案协会的独立性、自主性和能动性,管理职能更加具体,制度更加完善,工作更加到位,有利于高校档案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也必将使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在新的平台上有新的发展。5.与当地相关机构协同创新。高校档案文化建设不能只囿于高校本身,高校的发展与当地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因此在协同创新理念的指引下,高校档案文化建设还要将视角向外扩展。加强与当地各级政府档案机构或企事业单位档案机构,以及图书馆、博物馆等相关机构的联系与交流,形成资源共享、信息互通、项目共建等良好关系,为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比如,我校档案馆与市图书馆、档案局以及市委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合作,在学校成功举办了“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粤北抗战”图片展,并策划下学期在学校举办“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长征在韶关”图片展。使高校档案文化建设内容更加丰富,精神更加饱满,意义更加深远。6.与其他培训机构协同创新。2014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全国档案事业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各级党委和政府加大对档案工作的支持保障力度。档案事业发展需要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硬、纪律严的高素质档案干部队伍,全国对档案职业人员的培训已延伸到了县、镇。高校是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的重要机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协同创新环境下,高校档案机构可与相关培训机构联袂,参与档案专业培训,提供专业和人员支持,并且在培训过程中更加宽泛地了解或专门研究我国档案事业和档案职业的发展。为高校档案文化建设注入新的理念、新的思路和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1]姜龙飞.我说档案文化[J].中国档案报,2010(2).

[2]杨飞.现阶段档案文化建设的困境与未来走向探究[J].黑龙江档案,2015(3).

[3]边文婧.对档案文化建设的思考[J].档案建设,2013(1).

文化建设的途径篇10

一、当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困难

⒈农村文化设施不太健全,文化活动无阵地的问题依然存在

近年来,尽管上级加大了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投入,但由于上级的投入标准太低、县乡财政困难难以配套、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缺乏,再加上管理不善的原因,农村文化设施与活动阵地仍比较落后。一是文化场地设施缺乏。目前,我县大部分的乡镇没有文化活动中心,大部分的村没有文体活动场所。农民文化生活简单、枯燥,单一。而现有的文化活动场所大多缺乏配套设施,成了“空壳子”。全县117个村级文化活动室除了21个配有少量图书外,其作用等同于一间会议室。二是文化阵地功能退化。现有的文化活动阵地的文化功能大多萎缩退化,多数文化活动中心其公共服务职能基本被弱化,难以发挥引导先进文化的作用。

⒉农村文化队伍不尽人意,文化工作无人做的问题比较普遍

目前,农村文化工作队伍大多待遇不高,人心不稳,工作不力。一是人心不稳,在其岗不谋其事。乡镇文化站与广电站合并之后,文化站由原来的全额拨款单位改为差额拨款单位,再加上目前大部分乡镇电视台系私人投资创办,文化、广播形合而心不合,乡镇文化工作收入乏源,工资待遇难以保障,导致乡镇文化工作人员不愿做文化工作。二是人才缺乏,心有余而力不足。隆回县26个乡镇文化广播站共有工作人员133人,只有2人具有文化专业技术职称,33人具有广电专业技术职称,很难承担起农村文化建设的重任。

⒊农村文化市场管理失范,文化市场无序化的问题十分突出

乡镇文化广播站及其工作人员没有任何审批权和执法权,审批网吧、文化组织以及安装卫星电视地面接收设施等都没有规定乡镇文化广播站参与,因而无法进行监管,形成了“上级鞭长莫及、乡镇无能为力”的农村文化市场管理状况。农村文化组织基本处于放任自流状态,农村网吧缺乏有效的监管,未成年人上网现象屡禁不止,通宵网吧仍然存在。经营盗版、色情等非法音像制品和出版物的违法现象时有发生。一些地方封建迷信死灰复燃,不健康文化活动愈演愈烈。

⒋农村文化生活单调贫乏,农村群众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

近年来,各级加大了文化下乡的力度,群众自办文化活动也有所增加,但是文化下乡的范围和次数毕竟有限,乡镇举办的文体活动也不多,农村文化生活依然十分单调贫乏。有72%的村民主要文化生活方式是看电视,有23%的村民主要文化生活方式是打牌。群众普遍反映,一般只在村里办红白喜事时才能看到电影和文艺演出。农村文艺演出被群众戏称为“珍稀物种”,难得一见。

二、新时期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途径探索

1.夯实基础、整合资源,建设一个较为完备的农村公共文化体系

要按照国家和省要求,建好农村文化活动阵地。一是应当制定农村文化建设的详细规划。要按照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和投资主体多元化、主要功能公益化的思路,逐步推进农村文化活动设施建设,形成乡(镇)有文化活动中心、村(居)有文化活动室和体育活动场所、组有文化中心户的农村文化阵地体系,并充分发挥其在传播先进文化中的主导作用。二是拓宽农村文化活动载体。要积极开展送书、送戏、送电影下乡活动。要加快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进程,积极开展农村数字化文化信息服务,同时实施农村电影“2131”工程,缓解农村群众看电影难的问题。

2.创新工作机制,加强管理,建设一支素质较高的农村文化工作队伍

创新工作机制是进步的灵魂。首先在乡镇事业单位改革中,要逐步理顺管理体制。坚持乡镇文化站为公益性事业单位的性质,科学界定乡镇文化站的管理职能并授予相应的职权,切实让其承担起相应的文化管理职责。其次,要努力提高队伍业务素质。鉴于文化工作的专业性,乡镇文化工作人员应通过有关部门组织的业务考试合格方能上岗,要加强对文化工作人员的培训,并有计划地从高等院校毕业生中选拔优秀专业人才充实文化工作队伍。

3.加强组织引导,有计划地经常开展农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对农村文体活动的开展,要着力改变当前自发和单一的状况。一是加大农村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促使文化活动进村入户经常化、制度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只有将文化的发展融入经济建设大潮,加大文化产业化力度,整合文化资源,打造特色文化,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文化的发展才有生命力。二是注重形式的多样性,有计划地经常开展农民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如农民运动会、歌咏比赛、书画展览、节假日喜庆活动、评选种菜、养鱼能手等,繁荣农村文化。要整合农村民间文化组织,着力打响一批文化品牌,做大做强一批文化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