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经营之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05:58

企业的经营之道篇1

关键词:国有企业;经营方式;分析

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营方式分析

1.1承包制经营。这种经营方式签订承包合同时,是国家直接的同主承包商签订,合同的完成是由主承包商完成的,国家只需监督、检测主承包商的合同履行情况。政府不管合同中的任务及经营项目是否发生转包。这种经营方式中,政府在企业经营业务中不插手。政府只作为招标人,对国有混合公司通过择优原则选定一个承包商,来承担企业的经营项目及一定比例的订货任务,余下的转包其他的厂商,主承包商作为管理者角色存在于这一系统中。

1.2股份制,这种经营方式在西方国家在较多使用。国家在国有企业中作为股东持有股份,成为主体股东从而掌握控股权。国家通过委派董事、董事长或与企业签订计划合同等措施对企业的发展方向、经营方针进行调控。对于日常经营、管理等不加干预,由董事会自主经营。股份制经营的国有企业在法国最为普遍,政府对国有企业经营给予较大的自。

1.3租凭制经营,在西方国家这种经营方式是指在不改变国有资产所有权的条件下,分离所有权和经营权,出租方既是国家的授权机构,将国有企业有限期地交给承租方经营,承租方向国家交付租金,在符合合同范围内承租方可以自主经营。具体操作方式就为:租凭双方通过签订合同,承租方根据合同条款向国家交租,一般租凭期限在4至5年,资产折旧费与利润共同构成租金。通常国家只收取利润,折旧费作为国有固定资产损耗的补偿,返还给企业。如承租人在承租期限中,用国有资产为己生产产品,政府不对其干预。也有一些国家租赁经营制企业所生产的主要产品要交给国家,国家向承租人支付生产费用和经营管理企业的报酬。

1.4计划合同制经营,在法国一些企业中运用较广。国家与企业签订项目或计划合同,将双方的权力义务通过法律形式做出明确规定。通过四条原则来解决国家与企业的关系:一、保证国有企业财务收支平衡;二、贯彻执行政府的经济政策;三、国有企业以经济实体的身份开展自己的业务;四、企业承担社会义务付出的代价,国家要给予补偿。这一方式还存在着国家单方违约,企业无法进行制裁、法律效力欠缺、实施的行业单一等缺陷。但是计划合同制在国有企业中确是可以将企业发展和目标同国家的计划和目标相协调的一种经营方式。

二、我国国有企业经营方式分析

2.1厂长任期目标责任制经营,这一方式中的厂长在任职前,要同政府签订责任状,把任职期内的目标明确在责任状里。经营者就担负起了企业经营的责任,也是责任同权力相结合的初步表现,通过强化刺激促进经济效益。这一方式对国有企业的作用是局限的,存在着不利于政企分离的消极作用,企业不能根本摆脱对政府的依附关系。在我国采用这种方式的经营的企业非常少,在国有企业的改革中,这种方式经营成为了历史形式。

2.2承包经营责任制经营,基于利改税,将所有权同经营权适当分开的原则下产生的。从本质来看,并没有改变传统的依附关系,不同点为这一经营方式通过合同形式,固定了一定时期内,政府对企业的行政干预。在承包时政府的干预既定,企业可以有所作为。在某种程度上,这一方式限制了政府干预,搞活了企业。例如,我们鞍山铁塔制造总厂,由中能建下达具体指标,企业负责实施,只要完成上级的承包目标,企业员工的收入才能增加,企业资产才能增值,企业才能解决技术改造和新项目投资,企业才得以存活。这一经营方式的优点为简单易行,而且既可以保证稳定的国家财政增长、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推动企业自我发展;与此同时,还对企业经营者积极性的调动有利,便于自主经营权的扩大。这一方式对企业和各方面都较容易接纳。由于这些优点这一方式得到了全面的推广。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一方式中的问题也较为突出,第一、承包的多为盈利和市场好的企业,那些微利与亏损的企业不愿承包。第二、承包基数的确定较难,通常政府同企业一对一讨价还价的谈判。在谈判中得利多的通常是“会叫”的,竞争条件的平等受到影响,第三、承包期限通常为2到8年,比较短,难以根除企业经营的短期行为。

2.3租凭责任制经营,这一方式运用较多的为国有小型与亏损的企业中。出租方为政府,经过招标投标来确定承租方,确定承租方后缴纳风险抵押金,按时在承租期内交租凭金,双方根据合同,明确所有者与经营者的权力、责任、义务。结合实际经营情况,这一方式使企业同国家、主管部门的关系明确,调动了企业经营者的积极性,有效改善了那些经营不善企业的状况。但是也不乏有一些企业实行租凭责任制经营失败。

2.4资产责任制经营,这种经营方式核心是资产增值、分享收益及责任经营。在责任期内,经营者在确保国有资产增值、上缴利税的情况下,有较大自主经营权。通过对企业资产账面价值对比、上缴税的数额及合同条款的履行情况对经营者进行业绩考核。这一方式约束机制上更加硬化,若经营者没有完成国家规定的资产收益指标,就要进行抵赔。这使得它在企业自选改革方案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部分企业对资产经营责任制表现的冷漠和观望的态度。而且这一方式实施中对干部素质的要求相对高,许多部门和企业的同志反映难度大,推广有阻力,有时使这种经营方式只流于形式,无法实施。

2.5股份制经营,是一种比较规范化的企业经营模式,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方向之一,呼声较高。同时选取了试点企业,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和转换机制,建立法人治理机构,进行清产核资及资产评估,促使企业实施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实践中的功效不单是开辟新的资金筹措和融资渠道,还从产权关系、制度创新入手,通过硬化约束来改变企业行为,实现出资者所有权与企业法人财产权的分离,确保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保障出资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从股份制经营实际效果看,它最有利于两权分离。对国有企业形成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克服企业短期行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和国家对企业资产管理由直接向间接控制转变都十分有益。但我国资产交易市场和政策配套等方面的不完善,个别企业搞股份制经营流于形式。

三、结束语

国有企业在各国中的企业类型、条件、和经济环境都有着很大的差异,在实际的实施中根据自身的情况采取最有利于发展经营方式,各国企业在股份制经营方式上也是相互取长补短,不断推进企业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企业的经营之道篇2

一、林恩公司的经营状况

江西林恩茶业有限公司自2002年创立以来一直从事我国传统绿茶、特种茶的种植、收购加工、拼配、分装、研发和国内外市场营销业务。公司通过十年来的奋力拼搏,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不断创新发展思路,探索出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路径。公司出口规模不断增大,2012年达1800多万美金,安排就业100余人,为国家上交利税260万元,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为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公司目前拥有景德镇浮梁县、南昌新建望城新区生产基地10,000多平方米的食品级茶叶生产加工厂房,组建了多达120人的产、学、研、销一体化的团队,连接专业合作社、经纪人30多家,茶农4,000多户、上游加工企业80多家,涉及茶园面积50,000多亩,建立起横跨国内茶叶主产区的战略伙伴货源基地和遍及五大洲的海外销售网络。公司引进日本、印度、英国、德国先进茶叶自动化清洁化加工、称量、刻读、分装设备,为江西省内首家同时通过QS、HaCCp、iSo9001-2002、eCoCeRt等国际认证的专业茶企。公司的货架式立体仓库、立体三角包袋泡茶、全自动果味茶生产线、全自动小包装分装线在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2012年公司茶叶经营4,6oo吨,实现销售收入1.3亿元。“林恩”品牌荣获2012年度江西著名商标,公司被评为2009年度国家质检总局质量诚信企业、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江西省重点农产品出口企业和江西省十大茶叶名企。

二、林恩公司经营做法和发展路径

林恩公司针对目前茶叶出口市场的新状况、新挑战,不断创新经营方式,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和全球分工,善于引进和借助外力,将经营延伸到价值链上游的品牌、研发、融资、渠道和下游的营销网络,占领每一个经营环节的制高点,提高了企业国际竞争力,实现了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开辟生产基地,稳定货源供应

随着制造业的全球化和网络信息化的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区域性竞争发展为全球性竞争,企业之间争夺市场、争夺顾客的竞争关键是质量竞争,如何保证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已成为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关键。

茶叶质量安全是茶产业的生命线,是产业化的核心问题。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已被茶企奉为行业的第一准则。为了产业链的稳定,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林恩公司2003年开始在景德镇浮梁县、南昌新建望城新区建立自控茶叶生产基地,通过对产品质量进行全程控制,提高源头掌控能力,规范对生产过程中风险的控制,确保茶产品随时与随机的可追溯。建立自控生产基地实现了生产过程的标准化、精细化,稳定了产品质量,降低了生产成本。公司茶叶实现季产年销,帮助客户稳定了货源,实现了产品有效供应,增强了客户对公司和产品的信任度。

(二)建立加工基地,提高经营效益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世界各国对食品安全越来越重视,茶叶进口国食品安全门槛越来越高。如果茶叶加工生产不规范,则会对饮用者的健康带来危害,降低茶叶的商品价值,影响茶叶产值,所以加强对食品安全方面的控制,推广应用先进的生产加工技术是茶企加快发展的方向。

建立加工基地是林恩公司致力茶叶品牌化、高附加值化的又一新招。林恩公司自建10,000多平方米的现代化高标准的无公害茶叶加工厂,投资300多万美金引进日本、印度、英国、德国先进茶叶自动化清洁化加工设备和技术,实现了省内首家全程清洁化、不落地、中央除尘和灰尘集中收集,激光刻录,自动称量分装,全程现场监控的流水化生产。公司的货架式立体仓库、立体三角包袋泡茶、全自动果味茶生产线、全自动小包装分装线在行业处于领先水平。茶叶加工基地的建设,确保了茶叶加工过程中的质量安全,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和企业经营效益。

(三)设立研发机构,丰富产品种类

为适应现代消费观念的变化,进一步提高茶叶的利用率和经济效益,世界上很多产茶国和消费国都开始致力于茶叶新产品研发,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目前世界上研究开发的茶叶新产品已成为拉动茶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并成为茶产业发展的新增长点,茶叶行业必须采用新的技术开发新产品,丰富茶叶种类,满足更多层次消费者需求,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

林恩公司始终保持创新的热情,早在2006年便率先在公司单独设立新产品研发部,并与国内知名院校专家合作,紧跟国际市场潮流,引进专门人才从事茶产品的科技研发和持续创新,走环保、美味、多样化和便利化、国际化的消费新路子。引入国际大企业参与投资和全球合作,开发全球研发共享平台,把国外茶实验室搬到了茶叶基地。通过对茶产品的深入研究和海外市场的流行趋势摸索,围绕中国茶的多品种做文章,每年定期向市场推出一批国际流行的新类别、新口味、新款式,树立起中国茶在国际市场时尚、安全、健康的新形象,走在了产业链的最前端,实现了科技创新的最佳价值。

(四)吸引国外投资,壮大企业实力

中小企业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有充足的资金,不断增加投入,然而中小企业获得银行贷款和国内投资困难较大,吸收外商投资是中小企业解决资金短缺的一条出路。通过利用外资,中小企业可以提高整体素质,从产品、技术、管理、机制等多方面入手,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

作为一个以茶产品出口为主的创业型民营中小外贸企业,在与英国一家老牌茶厂通过业务关系建立信任后,林恩公司主动放低门槛,以资源换市场,邀请英方投资入股,2005年获得英方100万美金投资。吸引国外投资不仅能够使林恩公司在创业初期得到急需的资金,弥补资本缺口,壮大企业实力,还能把英方原来在中国分散的货源和产品资源整合到林恩,提高了公司运营效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公司竞争力。同时还引进了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知识,利用英方的海外营销渠道顺利进入国际市场,拓展了公司发展空间。

(五)引进国外品牌,增强竞争能力

没有品牌,就没有竞争力。目前,国外品牌最渴望的是找到具有良好市场通道并且信誉可靠的合作伙伴从而进入中国市场。针对国外品牌的心理和需求,国产品牌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以积极的态度与国外品牌合作。对于众多的中小型外贸企业则可以采取灵活的方式国外品牌或与国外销售商合作开发品牌,加速对目标市场的占有以及自有品牌策略的实施。

林恩公司五大类40多个品种产品80%以上以品牌小包装方式进入海外终端市场如麦德龙、沃尔玛、欧尚等,部分品种的市场占有率在20%以上。同时公司还引进了面向白领和时尚人士、行销五十多个国家、横跨五大洲的英国品牌红茶。时尚的英式红茶自投放中国市场以来一直得到业界高度关注和市场青睐。通过引进国外茶品牌,林恩公司不仅迅速占据了国内茶叶市场的一定份额,增加了公司经营收入,还在规范的市场运作中学习了国际知名茶品牌的经营理念和管理经验,从而提升了自己的品牌文化和企业竞争力。

(六)开展多种经营,拓宽业务渠道

自中国加入wto之后,许多西方国家在取消关税壁垒的同时,逐步将绿色壁垒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形式来保护国内的相关产业。国外茶市场发生了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欧盟和日本的农残标准进行了大幅度的提高,给茶叶出口造成很大的困难;二是国家全面取消了茶叶出口许可证管理,国内的中小企业都可以做茶叶出口贸易,行业无序竞争激烈,影响了中国茶叶行业的健康发展。

基于发挥优势抓住市场机会的考虑,林恩公司制定了内外并举的发展战略,在开拓国外市场的同时,也积极做好内销:一是兼并了南昌的百年老字号“春蕾茶庄”,开启了内销之路,整合了“春蕾茶庄”自身强大的采购和传统加工技艺;二是面向国内中高端市场打造了林恩商礼茶。林恩茶叶占有江西出口茶市场占有近40%的份额,已成为江西的一张文化名片;三是引进英国品牌红茶,推广西方时尚茶文化,扩大国内茶叶市场份额;四是从事茶加工贸易,从国外进口香精、香料,加工成新茶复出口到国外市场;五是进口非洲欠发达国家的红茶。非洲一些国家茶叶进口享受我国零关税待遇,且卫生质量安全有保障,因此非洲进口红茶在国内市场的销售将不断扩大,林恩公司通过多种商业模式并举,开展多元化经营,拓宽业务渠道,不断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实现了企业的快速发展。

三、林恩公司的经验及启示

(一)加强行情调研,掌握市场动态

国际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业务机会稍纵即逝,中小外贸企业必须加强行情调研工作,通过调研了解外国的经济情况、市场情况、竞争情况,做出口要了解世界市场的需求,做进口要了解国外的供应。国际市场行情经常发生错综复杂的变化,中小外贸企业只有通过调研及时了解这种变化才能正确制订和实施企业加快发展的战略和策略。

林恩公司通过加入江西省茶业联合会、江西国际贸易企业协会等行业组织,与其他会员单位建立茶行业市场动态和资源内部共享机制,加大了对市场动态的了解。同时将公司内训常态化,邀请国内茶叶行业专家讲座交流,传递茶叶市场最新信息,开拓员工的视野。另外,林恩公司始终认为国际化的业务必须有国际化的视野,国际贸易团队必须要到国际市场第一线去深入开展行业调研,所以经常外派员工出国,每年十几次,以了解国际市场行情,为公司正确制订和实施加快发展的战略和策略提供依据。

(二)重视互利双赢,增强合作意识

为了开辟新的增长点,中小外贸企业需要逐步打破传统界限,增强合作意识,与产业链其他企业通力协作,实现互利共赢。企业之间的协作,本身不是目的,而是企业发展和运用资源的手段,已经成为一种战略。通过合作,各方可以利用合作的整体优势,把蛋糕做大。与此同时,合作各方都能从中获得较多的收益。

多年来,林恩公司正确运用比较成本论,通过联合发展和对外分包等方式,与农户共同入股建立茶叶专业合作社,采取最低保护价收购全部原料,逐年分批培训加工技师和评茶员,免费提供统一的包装材料和标签,统一加工技术和标准,培植茶叶生产大户和农村茶叶经纪人,提供季节性预付收购款等各种综合手段,想方设法让利益链上的上游茶农和加工户首先获益,以此调动了茶农规模化、清洁化和标准化生产的积极性,也保证了企业内外销市场的货源和质量稳定,有效地降低了经营成本,实现了茶企、茶农互利双赢,共同发展。

(三)组建专业队伍,重视人才培养

人才是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企业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变幻莫测的国际市场竞争中,面对国际买方市场的现状,高效的人才队伍已经成为中小外贸企业角逐世界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林恩公司始终重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将注意力放在客户满意和员工满意之上,坚信员工满意可以提升客户满意,积极倡导尊重员工的企业氛围,让员工做体面的工作、有体面的收入、过体面的生活。同时努力在企业内部打造基于制度的人性化管理模式,设立了员工子女励志奖学金、无上限助学金、员工应急帮助基金等,每年投入十几万元用于一线员工帮扶济困,同时暑期为员工家属子弟和社会大学生提供大量见习、锻炼机会。“唯有敬业,方能专业”,企业每年拿出大笔资金和时间用于员工的培训和学习,资助骨干员工接受再教育和岗位资质提升,极大提高了员工学习热情和企业忠诚度,造就了一批忠诚、专业、有学习力、创造力、国际化理念的专门人才队伍,为企业加快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支撑和保障作用。

(四)讲究诚实守信,提高企业信誉

惟有诚信至上,企业才能长久不衰。讲究企业信用是一种社会责任。著名管理学家克拉伦斯·沃尔顿曾说应该把企业看成是讲信用、讲商誉、讲道德的组织而不是赚钱的机器。诚信意味着企业具有良好的信誉,它虽然不会像有形的产品那样给企业带来直接的市场和利润,但它是企业的一种重要“资源”,是企业发展的一种无形推动力。

林恩公司坚信国际贸易就是诚信贸易,一直奉行“诚信为本,攻心为上”。2003年创业初期,公司没有自己的工厂,由于上游企业使用旧包装,在发给斯里兰卡客户价值2万多美金的茶叶中,发现很多杂质颗粒,导致客户无法销售。林恩公司获悉后立即决定由客户就地销毁,再发一批新货。此诚信之举令客户感动,客户决定自己帮助安排人手进行二次分拣,剔除杂质,只收分拣费用,为林恩挽回了大部分损失。林恩公司认为商业竞争不是价格竞争,而是品牌竞争、信誉竞争、实力竞争。诚信经营,讲究信誉,树立良好的企业外部形象,从而使客户信任自己,产生忠诚,有众多这样的忠诚客户,企业就可以最大限度的赢得市场,从而能够维持企业长久的生存和发展。

(五)强化内部管理,降低风险成本

在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内部管理问题也随着企业自身发展以及经营环境的变化,问题越来越显现出来:企业组织结构较为简单,规章制度缺失,人才缺乏,管理水平不高,对风险尤其是投资、筹资、资金管理方面、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等方面也认识不足,风险管控较弱、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不健全,极大地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林恩公司紧紧围绕公司发展目标,不断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意识,重视人力资源的科学管理,强化内部审计,协调外部监督,在加强基础管理、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继续强化制度管理,形成以制度约束行动的规范管理模式,建立了适合企业自身成长的内部管理制度,公司内部管理实现了体系化、流程化、管理化和制度化。同时还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财务透明度,加强了对企业内部控制的主要风险防范,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

(六)重视对外联络,优化发展环境

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外部环境,中小外贸企业的发展更是如此。在协调外部关系的工作中,建立良好的行业、政府关系非常重要。中小外贸企业要制定具有前瞻性的行业、政府关系计划,与相关行业组织和政府部门建立紧密的联系,通过与其有效的联络沟通获得更多的理解和支持,从而提升企业信誉度。

林恩公司深知对外联络工作的重要性,常怀感恩之心,感恩客户,感恩同行,感恩政府。公司董事长袁利人先生当选为江西省茶业联合会副会长、江西国际贸易企业协会副会长、南昌市农业产业化协会监事长、南昌市2010年度十大能人创业标兵,获得了更多的行业话语权和同行、政府部门的认同。通过与行业、政府建立良好关系,不仅能够了解到更多的经贸信息,在经营上获得一定的先发优势,而且通过参与行业、政府组织的一些活动,对自己进行宣传推介,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增进了与各界朋友的相互了解,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获得了更多的支持,从而有效地促进了企业良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芳,邹俊.欧债危机下中小外贸企业转型问题的思考[J].对外经贸实务,2012(08):28-31.

[2]朱小燕.对中小企业国际竞争方式的分析——基于演化博弈的视角[J].国际经济合作,2010(08):86-90.

[3]刘惯超.出口型企业扩大国内市场:问题、原因与对策[J].国际贸易,2012(1):13—17.

企业的经营之道篇3

关键词:管理理念;核心竞争力

引言

现代企业的竞争能力由低到高表现为技术、管理、人才、团队、机制、规则、理念等几个层面,它们的相互交融和集中则构成了现代企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在企业核心竞争力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因此,由来自不同知识领域的、已掌握企业所需知识的那些人构成团队来运作成为一种趋势,而企业正是以这种团队为基础来实现管理的。因此,按企业管理的理念、模式与方法就成为提升现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手段。

每届世界杯无疑是最受世人关注的事件之一,比赛期间,空气中四处都是足球的味道。看球时,几个朋友聊着聊着,话题却联想到企业管理上来,看来不光是我,很多朋友都是“举头看足球,低头思管理”了。管理企业就像管理一支球队,要获胜就要有好教练、好球员、好团队……如何才能实现梦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鉴于球队管理与企业管理的相通之处,我们不妨从球场上来寻找灵感。

1.教练就是Ceo。

青岛啤酒总经理金志国说:“我在青岛就担任着一个教练的角色……”。Ceo最重要的职责就是明确愿景,排兵步阵,管理团队。而知人善用也是教练的首要,一旦球队战绩不佳,教练一般都会成为替死鬼。企业管理也是如此,业绩不好,更换Ceo也是家常便饭。选教练就是选职业经理人,足协也好,俱乐部老板也罢,非常类似。教练和Ceo的管理智慧是实现梦想的关键。

管理是科学和艺术的统一,是知和行的统一,它包括管理知识和管理技能。管理知识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但管理技能的培养往往需要长时间、大量的管理实践才能获得。可以说,管理技能对于管理实践而言,比管理知识更重要,是管理知识的内化和升华。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有不少从事管理工作的人员仅仅掌握了管理知识而缺乏与之相配的管理技能,所以使人们难以取得预期成效。

2.排兵布阵与部门结构。

足球场上有442、433、352等战略意味不同的多种阵型,教练对阵型的选择关乎每场比赛的胜负。对于企业各部门的设置而言,不同的部门结构对整个企业的发展也显得异常重要。众所周知,世界杯32支队伍分别来自世界各地,均是由预选赛选拔上来的,赛场由小组赛到淘汰赛,从32强至4强到冠军,场场扣人心弦的比赛,层层激烈异常的竞争,是捧起大力神杯的主旋律。商场如球场,企业如球队,激烈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关键是如何取胜,核心是我们应采取何种最适应行业竞争的企业部门结构,选用什么样的人员搭配,采用什么样的战略战术,如何发挥出自身的技能和潜力,从而击败对手。

部门的结构设置,部门职能的规范以及岗位的设置并非只有一种模式,但是我们必须掌握管理规律和实际情况,尤其是当企业发展到相当高度时,必须让企业管理朝规划化迈进,实现企业管理升级,从而让企业管理正常化,让企业运营长远化,减少个人色彩的影响,让企业通过制度和机制就能自动自发地运行,这才是企业长存之道和百年企业的风范。

在新部门的设置上,必须慎之又慎。企业组织结构必须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尤其是组织结构必须确保组织内员工通过努力,达成相应的业绩目标,具备相当的经验积累和处理事务的能力,并且通过相关测试与考核之后,可以有清晰的职位升迁。而且,除非整个企业组织成员在某些方面有了共同的见解,认为这个部门非设立不可,然后才设立这么一个部门。其实在很多情况下,将一些职能放到某个部门内部,聘请相关的专业人员从事具体的策划和管理职能即可,而不必单独为其另外设立部门。在对待职员能力提升的问题时,国外企业一般在员工进入这个公司时,便已经为他设守了职位升迁路径,尤其是设定了行政主管升迁与专家参谋级别升迁两条成长路径。有些人适合于做参谋,有些人则适合于做将军。如果让做参谋的人去做将军,或者是让做将军的人去做参谋,都是不适合的管理方法,也不利于人的核心专长的发挥。

3.球员管理与团队建设

众所周知,足球比赛中,中场、后位的保驾护航,是前锋攻城拔寨、球队取胜的保障。每支球队可以带23名球员到南非,对于教练来说,这是件很痛苦的事,也近乎于。既要考虑球员的竞技状态、比赛对手的特点,还要考虑一旦某个位置上的球员受伤或者停赛,得有其他人能顶上。所以教练都会带上几个“多面手”的球员,例如意大利的赞布罗塔,左、右后卫都能踢。一般来说,教练选择的球员都有很强的互补性,风格多样。例如阿根廷队的前锋,有速度快的阿奎罗、有身高体壮的米利托、有嗅觉灵敏的伊瓜因。上场踢球11人,不能都由着自己的特点、个性来踢比赛,得有个核心球员来穿针引线、组织比赛,防守如何布置,进攻如何发起。每个团队都必须有这样的核心,例如巴西的卡卡、荷兰的斯内德。反观小组赛表现低迷的法国队,没有了核心齐达内,每个人都按自己的方式在踢球,场面混乱,攻防无序,“无核则无胜”。人们常说“雁一样的团队”,群雁高飞头雁领。在组建团队时,组织者必须根据具体任务要求,尽量选择性格、能力、态度等各方面能够互补的队员,这样开展工作起来,就会有很强的灵活性与应变性,同时,在团队发展过程中,要大力培养核心队员,发挥他们的组织才华,带领团队朝向目标前进。

(1)强调协作和团队精神。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经营才能的专业化,以及市场环境的日益复杂化,使得管理者往往领导的是比自己更专业的下属,管理的是自己并不熟悉的领域,不同的岗位人员具有很强的不可替代性,因此,传统的“胡萝卜加大棒”式的命令与控制手段已经落伍,必须充分尊重雇员的个人价值,给他们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工作环境。企业管理目标的实现,也不再主要依靠指派和命令,而更多地依赖于成员间的配合和协作。由于人力资本具有较多的“归属于人”的特性,雇员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对人力资本的生产率影响很大,企业必须致力于培养“团队精神”,使每个成员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使命感,相互理解,相互协作。

(2)强调个人之间的能力差异。人与人之间存在能力上的差异,而且这种差异的幅度可能很大,正是能力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分工的不同,进而导致对企业贡献的不同。

(3)强调个人之间收益差距。个人能力的不同,收益方式的不同,都会导致收益大小的不同。人力资本必须得到相应的报酬,如果报酬不足以补偿它的损耗,或是不足以体现它的价值,那么,技术人员就没有动力去进行技术创新,企业家也没有动力去全身心地投入经营活动。

(4)强调企业必须讲求效率。企业注定是要以利润为最终目的的。在企业中,衡量一切人力和物力贡献大小的标准,不是其自身价值的大小,而是其对于企业利润产生的作用。只有讲求效率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住脚,才能赢得更多的利润。

企业的经营之道篇4

关键词:企业;企业营销;道德;绩效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竞争已经是企业与企业之间不可避免的,然而,企业的盈利与否不仅取决于产品的质量,还有就是企业的营销策略。企业的营销活动是企业以盈利为目的,通过与人们之间的交换活动,满足其各种需求。这就使得企业的营销者在制定营销策略的时候,把企业利益的最大化放在首位,把对社会和人们的危害程度放在次要位置。因此,在这个活动中就难免会出现道德沦丧的问题。

一、企业的营销活动现状分析

企业若想盈利,就要有一个准确的市场定位,知道自己的产品质量,应该采用适合什么样的销售渠道,消费人群是怎样的群体、属于什么水平的人群,之后从产品的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打造,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一定的形象地位,目的是给消费者留下一种深刻的印象。其实,消费者在购买某种产品的时候主要有以下几种活动:

首先,消费者要确认自己有对这种产品效果的需要,这就是购买活动的第一步。其次,在确定要购买需要的之后,消费者开始关注查找有关这种产品的资料,主要通过其他人的使用心得、服务员的介绍、产品的自身说明等方式来获得所需的信息。第三,选择相似性的其他产品进行对比,在确定这种需要之后,也了解了这种产品的性能,但是人总是追求完美,希望通过有限的付出得到最大的回报,因此还会选择一些类似的产品进行比较,从中选出最好的,适合自己的,最大限度的满足自身的需要。第四,确定购买,在进行了一番综合的比较之后,消费者心目中已有了对该产品的评价,在没有其他因素的限制下,就会进行购买活动。最后,消费者在购买该产品之后,会对产品的效果进行对比,得出自己的评价。

以上就是消费活动的整个过程,消费者在经过一系列的评价和心里斗争之后,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这个结果不仅是对产品的,还有对生产该产品的企业和销售者的评价,决定着企业的营销绩效成果,也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该企业的诚信度,这也是企业营销活动中的道德所在。然而,在这里不得不说有些营销者为了完成自己的目标额度,满足自身的需求,从而采取不道德的营销策略,比如之前出现的“三鹿奶粉”事件,最受关注的“皮鞋果冻、皮鞋胶囊”等等。虽然企业在这上面得到了很大的利润,但是就长期发展来看这是不利于企业发展的。企业从市场反应的消费需求为根据,依照这种要求,比与之竞争的对手更好地完成这种需求的生产与销售,便达到了企业的盈利目的。但是,企业生产的产品,不但要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使用欲望,从长远的角度来讲,还要满足社会的发展。将企业、消费者和社会三者的利益合理的安排,达到最大的统一,是企业发展的最优目标。经营者在制定销售策略的时候就要综合考虑着三者的需求,在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还能够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社会的利益。这也是一个企业的诚信度问题,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要善于利用这种资产的效应,创造出企业独有的品牌效益。

二、营销道德与营销绩效的关系

企业的营销道德是企业的诚信所在,诚实守信也是一个企业最根本存在基础,更是营销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始终遵循“顾客是上帝”的原则,满足消费者的实际需求,不掺杂虚假成分。在市场开放化的今天,竞争是无时不在的,适者生存是竞争的最后结果,企业若想长期生存,就要靠自身的良好信誉、产品过硬质量和正规的经营策略,时刻以消费者的利益为本,以赢取自己在市场的一席之地。

(一)良好的营销道德有利于企业营销绩效的提高

良好的营销道德对企业的品牌和形象起着一种很好的提升作用,这种营销道德不仅表现在产品的质量上,还有营销人员的销售活动中。在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营销人员的素质也成了企业产品营销活动好坏的标志,也是一个企业诚信度的真实体现。所谓“做事先做人,做人德为先”,只有具有道德的人才会在做事的时候赢得对方的信任,提高做事的成功性,也就是说良好的品德是一个人成功的根本所在。同样一个企业若想立于不败之地,营销道德的好与坏也是不可忽视的,企业良好的营销道德是企业最终取得更好绩效的保证,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企业营销绩效的提高是营销道德的基本保障

所谓营销绩效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的业绩,而经营者的绩效主要体现在经营者在这段时间内完成的销售额,和对企业的贡献等方面。一个企业的营销绩效的好坏对该企业的运营状况起着重要的影响,企业效益好,资金就充足,企业人员的工作所得也有保障,在心理层面上,对企业员工的素质和忠诚度也起着保障的作用。在一个各方面在运行良好的企业里,员工们的所有精力都集中在怎样提高自己的销售额,为自己也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但如果是在一个经营效益差的企业里,员工们心里也担心着企业的绩效,但是更多的是对自己前途的考虑,这就会有很多员工产生跳槽的念头,这不仅对企业的绩效产生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也对企业的营销道德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这就是一个恶性循环。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

综上所述,企业在营销过程中不能为了企业的绩效而不择手段,忽视了企业营销过程中的道德所在。企业的营销道德与绩效二者是相互存进,相辅相成的关系,企业良好的营销道德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而企业的营销绩效也是企业营销活动中的良好道德素质的保证。

三、结论

在企业的营销活动中,企业的营销道德对企业营销绩效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于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个企业营销绩效的好坏是这个企业能否继续立足的基本,然而,若想保持企业的良好竞争力,企业的营销道德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作者单位: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苏醒.论我国企业市场营销道德[J].现代商贸工业,2009(1)

企业的经营之道篇5

一、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的理由,是源于“企业存在的二重性”。而企业的这种二重性,很大程度上又来源于它生产过程的二重性。企业的生产过程不只是一个从燃料、原料、资金、技术、人力的投入,到产品、利润的产出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从关系、契约、责任、义务的投入,到荣誉、满足产出的过程。透过本质来看,企业的生产既是“经济的生产”,同时也是“道德的生产”。企业既是“经济的实体”,又是“道德的实体”,这就是“企业存在”的二重性。

这种“企业存在的二重性”为企业制定了应该并行但不能同步完成的目标---企业对“道德”的追求,要求其将“人类共同的幸福”作为目标;而对“经济”追逐,则要求其将“利润的最大化”作为目标。正是企业在目标上的这种矛盾、尴尬和困惑,诱发了“苏丹红”事件的爆发。

实际上,企业这种常常处于矛盾和排斥中的经济性和道德性并非是不可“通约”的。社会道德法则作为那只“看不见的手”,可以使不同利益的人得以和平共处,达到人类社会政治生活的平衡。事实上,经济规律与社会道德法则是同时并存于并存且作用于同一社会经济运动过程的。这就决定了企业的经济性和道德性兼容性和共生性。

但目前现实是:大部分企业极力否认甚至抹杀企业的“道德性”,认为追求“成本收益的最大化”或“利润的最大化”才是企业的唯一的“经济性”。而期望着用“制度工具”来解决企业利益同社会利益的平衡问题,并由此达成经济社会的“帕累托最优”。事实上,制度执行中的信息非对称性决定了“制度总会有打盹的时候”,这就显得道德力量非同小可。如果说,“制度是器”的话,那么道德就是弥撒在企业内部的“无所不在的空气”。道德是建立在自律基础上的企业内外部利益关系的有效“调节器”。

显然,经济不能没有道德的干预,经济学更需要道德学的视角。

二、导致企业营销道德建设缺位的因素分析

企业在生产经营实践中,能否注重道德建设,增强社会责任感,做出符合道德规范的决策,主要受制于以下因素:

企业领导者个人道德观

个人道德观是指用来指导个人行为的原则或规则。企业运作中,领导者是导航人,是企业发展方向的决策者,他个人道德观,必然会渗入企业实践中。其正确与否及水平高低,必然会影响企业决策是否符合道德标准及道德水准的高低。

企业价值观

企业价值观是指企业职工拥有共同性的价值观念。它是在企业经营哲学指导下构成企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它决定着企业的经营目标、企业的管理风格及企业的行为规范。因而,它是决定企业战略是否符合道德规范的关键。

还有许多公司甚至在挑选合作伙伴时,都把工人的工作环境、待遇以及企业的环保措施等作为考虑的首要因素,在这些方面有违背社会责任行为的企业,将被排除在合作大门之外。这些信息显示,企业价值观如果没有把讲究社会责任遵守企业道德的作为共识的话,营销道德缺位就成为必然。

企业内部人际关系

内部人际关系是指在企业中,领导与员工、上级与下级、同事之间的关系。在这些诸多关系中要保持相互信任、履行相互的责任及义务等。一般来说,高层管理者设计整个企业管理的道德性基调,中下层领导干部则根据高层管理者的决策指示,结合自己的个人道德哲学观,去影响道德性决策的实施。职工在道德性策略实施中发生相互影响。而职工在道德性决策中的作用程度取决于个人受道德行为与不道德行为影响相比的程度。如果职工面临越多的不道德经营行为,他就越可能做出不道德的经营行为;反之,如果职工面临越多的道德经营行为,他就越可能效仿做道德的经营行为。

企业奖惩制度

奖惩制度是指经营者给员工作为或不作为提供的一些标准要件,通过减少障碍或提供报酬来影响经营决策的道德性。如果员工的确用正当手段做了社会公认的有益于他人的工作,理应得到领导者的提升和加薪、同事的赞扬等。但如果当某一员工采用欺骗手段为增加销售额而增加个人提成,获得领导的奖励而不是惩罚,这就表明,领导者肯定了其不道德行为,从而为他指明了未来努力的“方向”。可见,领导者对员工的奖惩对企业职工的经营道德进而对企业道德性决策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社会总体环境

最主要的是营销道德观的树立与统一。缺乏良好道德观的宣传、贯彻、落实。企业求真回馈于消费者不制假、不售假获利远小于制假售假者,一定程度上使正确营销道德观受到质疑、滑坡,恶化了营销环境。

三、提升企业营销道德水准的对策

优化市场环境

一是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丰富市场商品供应,强化竞争机制,运用经济规律淘汰非道德营销行为。社会生产力不发达,市场商品供不应求,企业之间缺乏竞争,消费者没有选择余地,只以被动地接受质次价高乃至假冒伪劣商品,非道德营销行为乘机猖獗。反之,市场商品供应丰富,企业之间竞争激烈,遵循营销道德规范的企业维护了顾客和社会利益,受到市场欢迎蒸蒸日上;违背营销道德的企业损害顾客和社会利益,会受到市场抵制而被淘汰;

二是政府职能部门强化引导,尤其是在原始资本积累期,通过各种途径如税收、工商、物价、银行、市政等协调扶持,扶活、扶正,送上马,严格沿着法制及道德的轨迹运行一程,基础打好,发展壮大中时常检查、监督;

三是加强法制建设及强化执法力度,既打击非法营销行为,又要保护和鼓励合法营销行为。加强法制建设的首要任务是立法,做到有法可依。企业在营利性和安全性的双重约束驱使下,往往寻找国家法律和行政管理的漏洞、社会舆论的盲点和其他市场环境因素的可乘之机,以实现安全性,增加营利性。如果法制不健全,无法可依,非道德营销行为就会泛滥。加强法制建设还需加强执法力度建设,做到“有法必依、违法必究、执法必严”。我国已经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企业的营销行为,为约束企业的非道德营销行为提供了法律依据,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非道德营销行为的发生。但是,我国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有法不依、违法不究、执法不严”的现象非常普遍,造成对非道德营销行为打击力度不够,甚至许多造假行为是在当地政府支持之下进行。

奉行社会营销观念

企业要自觉树立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真正地将企业利益、消费者利益及社会利益结合起来,并成为企业制定道德性营销策略的保证。

制定营销道德规范

企业在社会道德标准下,自觉地建立营销道德标准,并将道德标准实施融入控制系统中。西方国家的企业对道德标准的创建及实施,为我国企业营销道德的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国家许多大企业创立起道德决策及执行机构,并制订了用来约束职工经营行为的道德标准,如美国营销协会(ama)制定出协会成员必须遵守的职业道德条例,并规定了相应的惩处办法。又如iBm公司、Ge公司及mcDonald公司等均制定出各具特色的营销道德标准,有力地规范了企业的营销行为。

塑造优秀的企业文化

在企业经营活动中,企业文化渗透于企业经营哲学思想、价值观念、群体意识、管理方式、道德规范及行为标准中。如果每个企业都重视塑造具有创造力、影响力、凝聚力、显示出鲜明个性的高水平的企业文化,将有利于企业领导者及广大职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有利于企业做出道德性的营销策略。在营销实践中,企业文化的建设应以营销道德规范的树立为核心,形成“重道德,讲责任”的氛围,把营销道德规范渗透到全体职工的意识中去,把执行营销道德规范作为自己的基本责任。

加强行业协会建设,强化行业监督

行业协会是同行业企业之间的组织。由于个别企业的非道德营销行为会损害全行业的商业信誉和利益,行业协会应针对本行业的特点,制定相应的营销道德准则以及对非道德营销行为的处罚规则,规范全行业的营销行为,维护全行业的利益。

充分发挥媒体和群众利益团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对于企业的非道德营销行为应借助新闻媒介和利益团体的作用予以监督和约束,唤起全民抵制其产品,引起国家执法部门的注意,增加这类企业的经营风险和"投机成本",通过舆论的力量使其回到道德营销的规范中来。"中国质量万里行"等活动对假冒伪劣产品大量曝光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全社会广泛开展营销道德观念教育

企业的经营之道篇6

关键词:营销渠道;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279.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8-0-01

一、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重大意义

风险管理是管理领域内的一门新兴学科,其研究内容是风险发生的概率和控制风险能力等相关内容。各个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之初,企业管理者对企业即将面临的各种困难进行风险识别,之后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由此评估结果来制定企业的经营战略和指导方针,施行有效的风险控制机制,降低风险来临后所造成的损失,最大可能地保障企业的安全。

企业管理者最应该关注的两个重要问题就是创造价值与风险控制。但是国内绝大多数企业在盲目的追求价值最大化,往往忽略甚至是无视对企业风险的管理,下面的统计数据可以证明这一点:欧美国家企业的生存年限是40年,日本企业的生存年限是30年,国内企业的生存年限是7年,而国内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只有3年。专家研究证明国内企业通常“短命”的主要原因是不重视风险管理。企业不重视风险管理就好比人不重视自身的健康,那么他生病的概率就要远大于他人,因此也很难长寿,两者道理是一样的。

二、营销渠道管理风险的重要性

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众多跨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使得国内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加大,我国的企业迎来了机遇但也面临着很大的挑战。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营销渠道环节的价值越来越明显,它作为市场营销中的最为重要的环节,它不仅对企业的扩大再生产起着关键的作用,也是企业利润的重要保证,更是成为企业对外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据统计得出,企业七成以上的的营销业绩靠的是渠道,同时企业在营销渠道环节所花费的费用也要占该行业的商品或者服务价格的两成到三成,这也就意味着如果企业想大幅度降低成本、提高产品或者服务的利润率、增加竞争优势,是可以通过改进营销渠道来实现的。因此可理解为营销渠道风险管理也可以创造价值,而且是非常重要且行之有效的手段。营销渠道风险管理合理,不仅可以降低企业的管理成本、减少了内部损耗,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效率,并且能够提升该企业的品牌效应,最终提高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三、当前国内企业在营销渠道风险管理方面的不足

国内大部分企业家盲目的追求价值最大化,往往忽略了、甚至是无视对企业营销渠道风险的管理,因此造成国内大多数企业频频爆发风险而“短命”。经研究证明,国内企业在营销渠道风险管理方面有如下不足:

1.对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的认识度不足,国内大多数企业家并没有很多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的意识,因此对营销渠道的风险管理也无从谈起了;

2.对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的投入不足,国外大型企业在营销渠道风险管理中投入的资金达到全年营业收入的百分之一,而国内企业在此项上的投入只有万分之二,远远低于国外大型企业;

3.相对于发达国家,国内的经济正处于市场经济初期,相应的法律体系仍然不完善,市场法律体系仍然不够健全,这种状况加大了风险因素;

4.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尚短,对国际贸易的规则并不完全熟悉,因此导致贸易风险系数加大,贸易风险频繁发生;

5.在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的理论知识不足,对企业在营销渠道风险方面的教育也就不足,因此在对风险管理方面的服务也不够系统;

总的来说,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时间太短,市场发育、市场体系及相应的法律法规都不够完善,而且国内企业家的风险意识也不够敏感,还仍然忙于盲目地追求价值,因此还需要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在实践中多多磨练,在摸爬滚打的过程中提高风险意识,这需要一个过程。

四、提高国内企业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的必要措施

随着现代企业经营范围的不断扩张,大型的跨国垄断集团大量涌现,不仅企业之间的经济关系更加复杂,加剧了市场的竞争状态,而且也加大了国内企业所面临的管理风险。迫使国内企业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提高国内企业营销渠道风险的管理能力。

1.提高营销渠道风险意识

由于企业营销渠道风险管理关乎企业的经营成本和利润实现,甚至关乎企业的生死存亡,因此也是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要求企业的全体员工,尤其是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要对其风险管理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进而形成有企业自身特色的企业营销渠道风险管理文化,纳入企业的日常鬼城当中。

2.充分评估企业所处的风险环境

充分评估企业所处的风险环境,全面识别企业有可能存在的风险,将风险区分为重大风险、重要风险、一般风险几个级别,对每个级别的风险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再聘请专家对制定的措施进行评估,建立专门的体系对措施进行监督,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形成闭环的、切实有效的系统。

3.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

建立完善的企业风险管理体系,其中包括风险管理组织、风险管理职责权限、企业风险文化氛围、企业风险识别评估体系、专业风险审查制度、风险管理奖惩机制等,使企业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真正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管理成为常态化,达到减少、甚至避免企业营销渠道风险的发生。

随着企业营销渠道风险管理的不断深入,企业所面临的营销渠道风险会随着环境而变化,这些变化的情况应该及时反馈给企业的管理者,使企业的风险管理体系能够对新状况及时地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形成一个闭环的系统,达到风险管理的预期目标。

总结

企业进行市场经营活动,营销渠道难免遇到风险,不可能完全避免,只要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提高风险意识,做好预先评估和制定相应的处理措施,可以降低或避免风险来临时造成的损失,收货风险所带来的利益。

参考文献:

企业的经营之道篇7

伴随经济全球化网络化的逐步形成,大众的购买行为和消费越加个性化,面临这种严峻形势,对于企业来说,如果要适应生产,确保发展,那么就必须适应发展变化的新形势,完善和创新营销渠道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利润,实现企业的发展和壮大。市场营销渠道管理指的是企业为了渠道成员和公司、渠道成员之间实现协调密切合作,促使公司分销目标的顺利完成,对已有渠道进行合理优化管理。市场营销渠道如何才能实现科学有效管理,事关企业能否实现营销目的和增加企业经济利润。当同一品牌的分销商的价格出现差异,作为企业来讲,更应该有效加强市场营销渠道的优化管理,科学分析这种冲突出现的根源,研究可能出现的问题,努力解决渠道冲突问题,进一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一、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管理的意义

1、有效保障企业的再生产顺利完成。作为生产和经营商品的基本单位,企业要确保产品符合社会的发展需求,只有切实管理营销渠道,才能实现现出企业产品的使用价值,提高企业的利润目标,实施企业的发展规划。企业产品能否及时销售出去,这就与销售渠道密切相关了。销售渠道的畅通,就能让企业提高产品价值,提升企业再生产能力。

2、营销渠道影响产品决策,和产品决策密不可分。营销渠道的有效管理能够满足时间、空间、质量和数量等的市场需要,和企业产品策略能否成功实现密切相关。借助营销渠道建设,实现产品的促销和定位,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3、能够加快企业产品的流通运转速度。借助科学合理的营销渠道管理,能够有效保障企业生产的顺利进行,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提高。企业产品的销售状况和企业营销渠道状况和数量的多少密切相关。所以,科学管理营销渠道,能够促进企业各项管理职能的顺利完成,对新渠道的开拓和产品的流通有很好的促进作用。良好的市场营销渠道能够提高企业资金的运作效率,确保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管理存在的问题

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管理过程中仍然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制约着企业市场的开拓和长远发展,制约着企业市场空间的扩大和利润的增加。这些问题中,首先表现在市场营销渠道的不统一上面。目前企业市场营销的渠道模式日趋复杂,对渠道模式的选择性,生产商的需求越来越大。企业之间应该主动解决因为市场狭小造成的企业和运营商之间的各种管理和利益冲突,通过建立统一的企业渠道计划,确保各种服务标准规范化,为企业发展提供更好的外部环境。因为有些企业妄图迅速占领市场份额,所以在产品营销初期,往往选择两家以上的总。两家总之间很容易产生恶性的价格竞争。这样虽然有利于品牌知名度的提高,但是对于市场拓展却没什么好处。市场营销渠道如果出现覆盖范围过广过大和冗长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需要投入更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也就会增加企业的生产成本,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市场利润提升空间,同时会增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渠道的难度,不利于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管理效率提升。

三、企业市场营销渠道的管理策略

1、努力拓宽企业的市场营销通路,提高营销水平。伴随信息技术的飞速进步,环境的不确定性特点更加突出。而互联网等媒体的应用也是层出不穷,打破了市场上的空间界限。所以,技术改革的加速和信息爆炸的到来,必然带来环境要素联系更加复杂和多变。这样一来,就加大了拓宽销售通路的难度。如何开发营销渠道,是企业市场开发的一大问题。通过拓宽营销渠道,加大力度修正和创新原有市场营销的问题和不足。充分调研市场实际需求情况,促进营销渠道的开发和优化。事实上,拓宽通路已经是大势所趋,作为一个能够不断创造财富的方法,将会成为未来企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企业的经营之道篇8

摘要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升,现代企业制度的发展逐渐完善,而由现代企业制度导致的风险渐渐地显露出来。道德L险作为其中的风险之一,导致企业内部交易成本上升,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其的研究,探索对道德风险的规避策略。

关键词企业管理道德风险风险规避

在企业的日常管理当中,会面临着许许多多的风险,道德风险就是其中之一。随着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生产组织形式逐渐发展出企业这一生产组织方式。但由于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并不是同一人,导致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经营目标不一致,从而导致道德风险的出现,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发展。

一、企业管理中道德风险出现的原因

在经济学的经典假设中,存在着“理性经济人”假设,为道德风险的存在提供一定的依据。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人所从事的活动都是利己的,都是为了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就导致企业中的人员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从事一些利己的活动,这些活动间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导致企业可能存在着经营风险。这些情况的存在是由于企业缺乏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导致管理内部由于工作人员的干扰而影响企业的正常管理和经营。

在企业的管理过程中,由于企业的所有者与经营者相互分离,两者之间存在着委托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利益的分歧,从而导致了两者之间的行为活动的目的不同。一般而言,在自身并不是作为企业所有者的情况下,经营者会在内心产生相应的规避心理,将自己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在企业管理过程中会更多的关注企业的产品销售额或市场占有率,这更能体现出企业经营者的能力,从而获得升职加薪或更多管理权限的机会。

二、企业管理中道德风险规避的方式

(一)在企业内部加强诚信意识建设,尊重契约精神

人的社会存在和发展,是建立在众多契约关系之上而存在的,而各项经济活动从根本上来说也是一种契约活动。在企业内部存在的各种雇佣劳动关系也是一种契约关系,想要更好的维护这种契约关系的存在和有效执行,需要在企业内部营造尊重契约关系的环境,从而在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影响各个雇佣劳动者的思维方式,达到维护雇佣劳动契约关系的存续。

在企业与员工建立的雇佣契约关系中,只有两者相互之间的信任才能使得两者都能达到最终理想的结果。即企业的所有者能够了解员工的发展期望,并且尽可能满足员工对个人价值的实现;而员工尽可能的与企业达成情感上的一致,为企业的利益与发展着想。在这种遵守契约精神的条件下,企业与员工两者都能够获得各自想要的结果而达到最优的状态。

当然,在企业内部建立诚信意识不能仅仅依靠企业与员工这两者的自觉行为,而要通过相关的制度建设达到相关的制度约束下的诚信行为。将制度建设作为诚信建设的重要桥梁,能够减少道德风险出现的风险,通过制度行为的约束,达到塑造诚信环境的结果。

(二)在企业内部建立员工激励机制

在企业与员工的委托关系中,由于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身份的分离,无可避免的导致两者目标不一致,从而引发道德风险的出现。在这一种情况下,为了降低道德风险发生的机率,需要通过一定的激励机制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目标统一。

激励机制的建立主要是通过将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的利益进行捆绑,将利益在企业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进行合理分配,从而实现两者的统一。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措施可以融入到绩效考核制度之中,并辅之以相应的奖惩措施,充分调动企业经营者对企业成长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在现代企业之中,大多数企业会将企业的经营者纳入企业所有者的范畴,即通过股权激励的措施,形成利益、风险共担的局面,最大限度的避免了道德风险的出现。

(三)在企业内部结构中构建权利制衡的格局

企业的经营之道篇9

关键词:市场营销渠道模式企业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大多采用渠道营销作为主要营销模式。渠道的选择直接影响其营销策略。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变化,传统的渠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来不断调整渠道模式,以使企业的销售量持续增长,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营销渠道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纽带,作为市场营销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传统模式下的企业营销渠道是:厂商—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市场渠道存在严重缺陷,其厂商和最终用户之间包含的中间销售机构的层次较多,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为了改变其模式,使厂家与消费者更直接、更便捷地交流沟通,采用“零级渠道”、“一级渠道”模式,从而使厂商的业务及市场开拓面较宽,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更好把握整体渠道市场格局和动态。目前,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直接营销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加强。随着现代型企业的不断涌现,很多企业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优势,包括专业性、技术含量等各方面,由于产品技术越来越复杂,中间商就很难为消费者提供较好的售后服务,例如:产品安装、操作指导等,只能厂商与客户直接交涉沟通,这就要求使用直接营销渠道;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希望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市场信息,把握产品策略,从而有利于产品的营销及推广。而中间商经营产品种类繁多,很难针对某个企业的产品进行推荐宣传,客户对产品的评价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所以有些企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承担起了产品分销的工作。

(2)加强营销渠道的整合。传统营销渠道系统中,渠道成员之间都是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独立完成各自的职能。其存在的关系只是纯粹的买卖关系,而很少重视相互间的交流合作。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想适应其发展,使渠道能够高效运作,提高各自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成员之间的协调统一,促进垂直营销渠道模式的发展。在这种新型整合的营销渠道下,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就要联合成一体,由以前的“你、我”关系转变为“我们”的关系,从以前的交易型活动方式转变成伙伴型活动方式。这样大家都以渠道系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联合在一起营销,将会提高其经济效益,提升行业地位,也是今后渠道发展的重要方向。

(3)加强直接零售的短渠道营销模式。目前,厂商为了其产品能够更好地打入并深入拓宽市场,积极创造营销条件,也希望能够掌握更丰富的市场信息,以便厂商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这就需要厂商与消费者直接沟通。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产品多样化的厂商来说,其客户群体很多,如果直接与消费者进行营销不切实际,因此,企业就采取减少渠道营销环节,缩短渠道,绕过批发商直接供应零售商,既可以让零售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自己也能获得直销的好处。随着中间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分工界限的淡化,缩短渠道成为可能,但是对于批发商来说,地位逐渐下降,其经营方式与零售商趋近相似。

(4)零售终端实力增强,大型零售企业积极争夺市场主导地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购买力的增强促使零售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其竞争实力也逐渐提高。零售商绕过批发商,享受厂商的优惠价格销售产品,同时也将与厂商进行价格战,来尽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价值,还能够利用其企业实力及声望拓宽市场,与厂商争夺市场支配地位。

(5)电子营销渠道成为渠道营销的创新方式。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电子营销渠道成为主流渠道,其主要是指利用简单、快捷的电子通信方式使厂家与商家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与传统渠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营销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也能够使营销市场无限化,营销方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节省了商品流通中经历的诸多环节,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对消费者也是一种极大的优惠手段,其空间开放性又打破传统营销手段的局限性,从而使企业的渠道营销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二、现代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随着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变化,从形式上向“短化”和“宽化”发展,使渠道成员的关系趋于整合,其功能趋于丰富,管理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因此,我国企业为了适应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遵循以下原则,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

(1)渠道成员关系战略化,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模式的构建。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是实现专业化管理和集中控制的网络构造,其中有一个渠道成员拥有其他成员的所有权,大多数是生产者占主导地位。事先规定好要实现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生产者和经销者一体化经营,消除各渠道成员为追求各自的利益而造成冲突。这样,通过协同合作,生产者与中间商双方共同提高市场营销网络的运作效率,减少其中的复杂运作环节,获得更大的利润。

(2)营销渠道多极化,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的模式建立。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指的是企业建立两条或者更多的分销渠道来获取更多消费者市场信息,而传统的生产者只通过一条渠道来销售产品,营销渠道属于单极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趋完善,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一些企业采取了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这样对生产者来说,提高了市场覆盖率,降低了渠道成本,同时也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价值,何乐而不为?

(3)中小企业营销渠道的新选择,中间商为主导的渠道模式构建。垂直型渠道和多极型渠道的建设,都是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营销渠道,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实力和完善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资金以及高质量的产品系列,才能保证渠道营销正常运转。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产品较单一,资金基础薄弱,对于渠道经营资金成本占用比重大的产品无法有效、较好地营销,如果企业把营销渠道的主导地位转移给中间商,产品营销的主要任务交给实力较强、信誉度较高的中间商负责,可以通过其实力提升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也可以将重心转移到产品的质量和新技术的研发上来,将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从而使企业从自身提高经济实力。这样,生产商和中间商就可以分工合作,各行其责,达到双赢的效果。

(4)营销渠道的革命,电子商务的兴起。虽然我国企业的电子商务业务水平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受物流配送系统及安全保障体系等因素的制约,但是企业已经在最大限度缩短新产品的由销售到形成现金流的时间,减少了各个组织层次的运作,同时全方位通过信息传递产品本身及售后服务内容等,便捷、有效地完成商品的营销过程。

总之,现阶段我国企业的营销渠道构建处于一个发展建设的关键时期,应该从整体上把握好其可操作性,企业营销渠道的建设受到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等诸多因素的制约,所以要在宏观上进行整体规划,使其建设适应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

企业的经营之道篇10

[关键词]民营企业家;人格化;蜕变

[中图分类号]F2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1)35-0017-02

1民营企业与民营企业家的关系

现代企业是一个机体丰满、有血有肉的有机生命体,企业的体制为企业之骨骼和血液,企业同样具有性格(或人格),而企业的性格很大程度取决于其经营者的人格(或性格),企业是经营者人格化的组织。

1.1企业是人格化的组织

经营者人格决定企业命运,所谓人格,就是指个体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能动的个体心理行为系统。企业经营者的人格转化为企业人格,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命运。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认为,历史是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发展有它的必然性,也就是说即使德国不出现希特勒这个人,也会出现类似希特勒这样的人,做出和希特勒相似的事情来。其实,在一个国家或者是一个社会组织之中,其杰出的领导人物同样会赋予这个民族独有的特色和影响这个国家或组织的命运。中国在成立初的三十年的时间里呈献给世界的是一个政治大国的形象,而后来的三十年里呈献给世界的是一个经济大国的形象,其原因是前三十年的中国是人格化的国度,而后三十年是邓小平人格化的国度。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是民营企业家人格化的组织。

1.2民营企业家深刻地影响着民营企业

中国的民营企业是在中国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的亲力亲为下创立的,企业无时无处不在折射着民营企业家的影子。德隆的创始人唐万新的人格深深地影响着德隆整个企业和每一个员工,用投机、疯狂和盲目自信来形容唐万新人格化的德隆是再恰当不过了,所以韦桂华在评价德隆时说“德隆是一个人的企业”;任正非骨子里的狼性也许就是华为狼文化最初的渊源;宗庆后谦虚、节俭的作风可能就是娃哈哈帝国之所以能由“一分一分钱垒起来”的重要原因。同样,我们很难想象一个做事拖拉的总裁会带出一个办事雷厉风行的组织,民营企业家深刻地影响着企业的发展和命运。

2我国民营企业家的现状

2.1我国民营企业家根深蒂固的家族化观念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就是“家本位”的代表,这种文化从一开始就给我国的民营企业打上了家族化的烙印。正泰集团的南存辉不无忧虑地说道:“公司股东们的子女在对企业经营一无所知的情况下,已经非常清楚其父辈们在公司的股份了,并开始按照持有股份的多少排座位的顺序。”由此可见中国民营企业家的家族化观念之深厚。我国民营企业家强烈的家族化观念直接导致了其企业普遍存在的内耗严重、执行力差的弊端。而欧美国家的企业家们则把自己一手创办的企业视为社会化的企业,并把这种想法落到实处――公民大众持股。如今欧美的大型企业基本上都是大众持股的形式,如比尔•盖茨个人只持有微软13%的股份,其余的绝大部分股份都是由社会大众持有的,由此郎咸平教授惊呼“如今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不再是马克思笔下的资本主义国家了”。而中国的民营企业直到如今依然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状态,企业创始人始终掌握企业的生杀大权。

2.2我国民营企业家相对匮乏的社会责任感

民营企业是伴随着改革的春风发展起来的,并日益演变成我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民营企业家则理应担当更多的社会责任。然而,静观时下,有关民营企业家缺乏社会责任乃至丧失伦理道德的报道不绝于耳,由此我们看到了我国民营企业家相对匮乏的社会责任感。究其原因,一是我国企业文化的弊端,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企业文化是在伦理真空的环境下起步的,从而导致我国某些企业家在制造假冒伪劣产品和违基本原则的情况下丝毫没有负罪感;二是在民营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过多地强调了民营企业的贡献和追求经济的快速发展,却放松了对民营企业伦理道德的监控。

3我国民营企业家蜕变的思路

3.1充分认识到民营企业也是经济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达半年的“国美之争”,最终还是以陈晓出局为终结,国美之争导致的严重后果是中国民营企业家将非常慎重地起用职业经理人。中国民营企业普遍存在的“规模小,寿命短”问题的根本原因之一是中国民营企业家的传统意识在作祟。民营企业要做大、做强、做成长寿企业,就必须引入职业经理人和采用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和方法。要实现这一转变,必须要求我国的民营企业家在思想意识上做出彻底的转变,充分地认识到自己一手创立的企业并不是企业家个人所有,而是属于社会,是经济社会的重要成员,所以,民营企业担当社会责任――为社会提供优质的产品或服务,创造就业机会,缴纳税收,保护环境,关爱社会,投身于公益活动等应该是义不容辞,在经营企业的过程中,处理好企业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让企业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健康成长是民营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蒙牛的牛根生正是在这条路上前进着。牛根生将自己持有的10%的股份全部捐出来组建老牛基金会,把蒙牛看成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组织,以身作则,打破家族、血缘关系招贤纳才,时刻把企业员工、股东、奶农的利益放在心里,从而奠定了企业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基础,牛根生用企业家的胸怀引领着蒙牛踏上了成就百年基业的长寿发展之路。

3.2民营企业家伦理道德的回归

民营企业家作为民营企业的领导者,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作为企业的领导,他们所持的伦理观念直接影响着企业员工的伦理观念。企业家在经营中的伦理决策,直接体现了企业对外经营行为中的伦理选择,“上有好之,下必甚焉”,民营企业家正确的伦理道德意识不仅影响着企业行为,更影响着员工做人做事的意识,所以,企业家的责任,尤其是占中国经济社会比重之大的民营企业家的责任,就是在经营企业的时候,迫切需要伦理道德的回归,这个回归,将决定着中国经济社会未来的健康发展,也决定着中国和谐社会建设的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