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传说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4 18:35:21

春节的传说篇1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

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春节的传说篇2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新中国成立,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通过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的元月一日定为元旦,俗称阳历年;农历正月初一通常都在立春前后,因而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俗称阴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有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熬年守岁

守岁,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夜里不睡觉,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来的习俗,也叫除夕守岁,俗名“熬年”。探究这个习俗的来历,在民间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太古时期,有一种凶猛的怪兽,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管它们叫“年”。它的形貌狰狞,生性凶残,专食飞禽走兽、鳞介虫豸,一天换一种口味,从磕头虫一直吃到大活人,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它是每隔三百六十五天窜到人群聚居的地方尝一次口鲜,而且出没的时间都是在天黑以后,等到鸡鸣破晓,它们便返回山林中去了。

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百姓们便把这可怕的一夜视为关口来煞,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守岁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梁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春节传说之二:万年创建历法说

相传,在古时候,有个名叫万年的青年,看到当时节令很乱,就有了想把节令定准的打算。但是苦于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树阴下休息,树影的移动启发了他,他设计了一个测日影计天时的晷仪,测定一天的时间,后来,山崖上的滴泉启发了他的灵感,他又动手做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天长日久,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轮回一次,天时的长短就重复一遍。

当时的国君叫祖乙,也常为天气风云的不测感到苦恼。万年知道后,就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上,对祖乙讲清了日月运行的道理。祖乙听后龙颜大悦,感到有道理。于是把万年留下,在天坛前修建日月阁,筑起日晷台和漏壶亭。并希望能测准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晨夕时间,创建历法,为天下的黎民百姓造福。

有一次,祖乙去了解万年测试历法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坛时,看见天坛边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六,周而复始从头来。草木枯荣分四时,一岁月有十二圆。

知道万年创建历法已成,亲自登上日月阁看望万年。万年指着天象,对祖乙说:“现在正是十二个月满,旧岁已完,新春复始,祈请国君定个节吧”。祖乙说:“春为岁首,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来历。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出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把太阳历呈奉给继任的国君时,已是满面银须。国君深为感动,为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德高望重的万年。

春节传说之三:贴春联和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大约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这是有史为证的。此外根据《玉烛宝典》,《燕京岁时记》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相传有一个鬼域的世界,当中有座山,山上有一棵覆盖三千里的大桃树,树梢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清晨金鸡长鸣的时候,夜晚出去游荡的鬼魂必赶回鬼域。鬼域的大门坐落在桃树的东北,门边站着两个神人,名叫神荼、郁垒。如果鬼魂在夜间干了伤天害理的事情,神荼、郁垒就会立即发现并将它捉住,用芒苇做的绳子把它捆起来,送去喂虎。因而天下的鬼都畏惧神荼、郁垒。于是民间就用桃木刻成他们的模样,放在自家门口,以避邪防害。后来,人们干脆在桃木板上刻上神荼、郁垒的名字,认为这样做同样可以镇邪去恶。这种桃木板后来就被叫做“桃符”。

到了宋代,人们便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的意义,二则表达自己美好心愿,三则装饰门户,以求美观。又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上写对联,新春之际贴在门窗两边,用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的美好心愿。

春节的传说篇3

关键词:中韩;春节;民俗;异同

中图分类号:K8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1-0116-04

从2005年韩国的江陵端午祭成功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始,中国越来越关注作为亚文化圈共同的岁时民俗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春节等。岁时民俗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岁时民俗和节日民俗。岁时节日民俗是指在一年之中的某个相对阶段或特定的日子,它在人们的生活中形成了具有纪念意义或民俗意义的社会性活动,并由此所传承下来的各种民俗事项。春节是中国三大传统节日之一,不仅在中国,由于受到儒家文化的影响,韩国、马来西亚等很多亚洲国家春节也是非常重要的节日,特别是韩国,春节即舍尔是韩国两大重大节日之一。中国的汉文化很早就传到了朝鲜半岛,两国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受此影响,韩国的传统风俗很多与中国相同或相似,但中国文化在韩国传播和发展的过程中,和当地的文化进行了有机的结合,形成了许多具有韩国特色的风俗习惯。农历春节在韩国和中国都是家人团聚的节日,但是由于民族、文化、思维等方面的差异,同一节日在两国的过法和意义却有所不同。本文将从中韩春节(舍尔)的由来、风俗特点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二者的异同,并探讨其对中韩两国交流的影响。

一、中韩春节(舍尔)起源的异同

(一)中韩春节(舍尔)的相同起源

春节也叫过年,古时候以“年”作为时间单位,因此春节和舍尔就成为了新年伊始。同时,由于它们与时间单位以及日常的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制定时间的历法相当重要。因此在中国和韩国,指定春节(舍尔)的日子是具有重大意义的问题。过去,春节与舍尔,是根据日月的组合周期换算成太阴太阳历得出的,即所谓的农历。而现在,以半个月和一个月为周期换算得出的太阳历结合季节形成了24节气,也就是阴历。阴历计时是统一的新罗时代从中国传到韩国并开始使用的。这就是中国春节与韩国舍尔的共同起源。

(二)中韩春节(舍尔)的不同起源

韩国的春节(舍尔)虽然是统一新罗时代从中国传过去的,但是传过去后和韩国国内文化相结合,对舍尔来源的阐释有些不同。而关于中国春节的起源在学术界也还存在一些分歧。

1.中国春节的由来。由于远古时代文献缺乏,春节的具体起源时间不详。学术界关于春节起源的几种假说(例如“源于腊祭或蜡祭”说、“源于巫术”说、“源于鬼节”说等),证据尚不充分。考古资料显示,我国七八千年前已经出现发达的农业生产。“岁”字原来是一种收割工具。当时的农业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获一次。收获之后,人们用“岁”杀牲祭祀,“岁‘又称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字成为时间段落标志,称为年岁的岁。“年”字原来也是标志农业生产的字,《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后来,“年”的字义也发展为时间段落标志,与岁相当。《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有了岁、年的概念,自然就会产生过新年的习俗。所以,新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关于春节民俗的兴起,民间的传说故事有所记述。传说故事《过年的来历》(参见《节日的传说》,湖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讲述了春节的来历。相传很古老的时候,我们的祖先深受一种最凶猛的野兽的威胁。这种猛兽“头如狮子一样威武,身躯像牛一样肥壮,力大无比,发怒时一声吼叫,山摇地动”。这种猛兽常常窜进人们的住处猎食人和牲畜,为害极大。特别是每年的岁末严寒之时,更是作恶多端,弄得百姓惶惶不安。人们同这种猛兽进行了不懈的斗争,终于找到了它的弱点,发现它最害怕三种东西:一是红颜色,二是火光,三是响声。于是,在每年的岁末之时,“家家户户门上都挂上红颜色的桃木板,门口烧着火堆,夜里还通宵不睡觉,打打敲敲闹得震天响”。这样吓跑了猛兽,求得平安。人们为了纪念这次胜利,以后每年岁末家家户户都张贴红纸对联,点灯燃烛,敲锣打鼓,通宵守夜。这种做法,“相沿成习,一代一代流传下来,这就是‘过年’。这日子就是现在的大年三十和初一”。还有其他一些传说故事,从“大年三十守夜”、“祭祀灶王神”和“贴春联”等多个侧面述说春节的兴起。

春节的传说篇4

1关于春节的介绍

1.1春节的起源

春节指华夏传统历法夏历的元旦(与中国现行的公历元旦不同),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新年、大年、岁首、正旦、正月朔日,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度岁、庆新岁。据记载,中国人民过春节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很多说法,但其中为公众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即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春节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中国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

1.2春节的习俗

扫尘

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1.3春节食俗

蒸年糕

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年糕的式样有方块状的黄、白年糕,象征着黄金、白银,寄寓新年发财的意思。

包饺子

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一家大小聚在一起包饺子,话新春,其乐融融。

2关于大学生对春节的认识了解调查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增强同学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在寒假期间,对在校大学生,通过问卷的方式进行调查,以了解他们对春节的认识和了解,从而更好的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110份,收回86份,有效问卷86份,问卷回收率为78.2%,问卷所反映出的问题具体如下:

2.1中国传统春节跟西方圣诞节相比,您更喜欢哪一个?

a春节B圣诞节

由图表可知,94%的同学更喜欢春节,这说明在文化开放交融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可程度还是比较高的,这一点是值得肯定的。

2.2您了解春节的习俗吗?

a非常了解B了解部分C不太了解

由图表可知,86%的同学对于春节的习俗只是了解部分,并不十分清楚春节的具体习俗。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却越来越少,必须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来提高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

2.3您知道春节的来历吗?

a非常清楚B不太清楚C不知道

由图表可知,仅有34%的同学非常了解春节的来历,而11%的同学不知道春节的来历,这反映出,当今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太少,缺乏对传统文化深入了解,不能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2.4您年三十的晚上你都干什么?(单选)

a看春晚,吃年夜饭B上网通宵(玩游戏、聊天)

C出去玩(放鞭炮、烟花)等D其他

由图表可知,71%的同学在年三十晚上还是会进行守岁、吃年夜饭的活动,10%的同学喜欢出门放鞭炮、烟花等,这说明,对于春节中一些常规性的活动,同学们还是比较能传承的。但是,在当今社会,这些习俗的味道却越来越淡,所以还需要多一些关注。

2.5您给亲朋好友拜年的主要方式?(多选)

a手机短信B打电话C上网发贺卡以及QQ拜年

D去家里问候e不拜年

由图表可知,42%的同学选择打电话拜年,18%的同学选择通过网络拜年,15%的同学选择电话拜年,仅有24%的同学选择去家里问候拜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的交流日益便捷,手机短信,网络聊天。这些技术在方便我们生活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会面越来越少。与以前挨家挨户拜年相比,现在的拜年大部分只是走一种形式而已,缺少了年文化的味道,这值得我们去反思。

3存在问题

3.1西方文化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青年们或多或少的会感觉身心疲惫,因而需要机会放松。此外,高新技术的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相互交融也十分明显。中国的传统节日注重的是一种习俗和纪念,比如清明节、端午节、劳动节、国庆节等,而西方的节日更多的是一种心灵的放松和情感的表达。受西方文化的影响,青年人逐渐热衷于西方节日,圣诞节、情人节、感恩节、父亲节、母亲节、万圣节,这些节日为广大青年提供了一个放松自己、张扬个性、表达情感的平台,同时商家也迎合了这股潮流,捕捉、甚至制造消费热点。从以前的不为人知,到现在的众人皆知,商家的炒作和新闻媒体的宣传都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从这方面来说,青年们更加追求一种享受,而逐渐淡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调查结果来看,虽然大部分同学还是比较喜欢春节的,但春节作为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更多的是出于一种对中国传统的崇敬之情。

西方文化节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不容小觑,我们必须正视各种文化,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3.2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年人们的工作压力越来越大,也很少关注传统文化方面的信息。对于青少年来说,更加注重生活的享受,对传统文化的起源等便很少了解。总之,现代社会的人们可能只是了解有哪些传统节日,而真正了解节日起源,深入体会传统文化的人却越来越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关注程度逐渐淡化,很多传统工艺也因此失传,对于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来说,无形是一重大损失。

3.3对传统文化的实践不充分

以前,人们对待传统节日都很期盼,而现在,更多的是一种形式。拿春节来说,以前的人们总是提前几周开始准备年货,做新衣服,收拾屋子,做各种春节食物,而现在,由于工作繁忙,人们很少去在意这些事情,多数到了春节前几天才开始准备。现在的春节,少了很多过年的味道。对于春节的各种习俗,以前人们总是习惯自己写对联以表示对新春的祝福,而现在,大街上各种对联花样十足,虽是好看,但却少了好多意义。

高新技术的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快捷的同时,也使得人与人之间生疏了不少。拿拜年来说,以前人们总会挨家挨户的拜年,以表新年的祝福,而现在,人们更多的是通过短信、网络等进行祝福。人与人之间面对面沟通的机会逐渐减少。人们对于传统文化的亲身实践越来越少,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4建议与对策

4.1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关注程度,合理的调整各种传统节日的休假实践。一方面,可以让人们得到身心的放松,从而有更多的时间去体味中国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可以提高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

政府应该加大对传统文化艺术的保护程度,对于那些即将失传的传统艺术,应该给予相应的财政支持,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才能使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政府可以建设相应的组织,以督促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为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更多可行的途径。

4.2学校及各工作单位

学校可以多组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活动,以提高同学们参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可以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活动,组织各种文艺演出,优秀文章征稿以及春节对联等活动。这样,学生们可以从中收获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从而更好的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此外,学校还要加强教育力度,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要多关注、多实践,在创新中继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

4.3媒体部门

媒体可以加大宣传的力度,增加各种途径,拓宽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比如一年一度的春晚,媒体方面应该迎合广大人们的需求,投其所好,才能达到更好的宣传效果。此外还可以增加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公益广告,加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4.4个人

正确对待西方节日和中国的传统节日,从自身做起,多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利用空闲时间,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多了解、多思考、多实践,不断加深对传统文化的了解。要具有责任意识,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做起,比如:自己写一幅对联,做一个油灯等等。用实际行动弘扬传统文化,在实践中体味传统文化的内涵。

同时,我们也应该做好宣传工作,让更多的人去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更好的关注中国的传统文化。

5参考资料

春节的传说篇5

立春,又称打春,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首,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节日,是农耕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节日。立春是春天的开始,也是一年的开始,故此,又有“一年之计在于春”之说。那么,立春时节究竟有哪些和春天有关的民俗呢?

春官说春

早在春秋时期,立春作为一个节气就已出现了,明清两代是立春文化的鼎盛时期。据记载,在周代时就已出现关于立春的记载,当时人们举行“东堂迎春”的仪式。辛亥革命前,中国历法中的春节即为立春节。

保留在传统民俗中的“说春”、“打春牛”、“咬春”、“吃春宴”等习俗,大部分就是农耕民族在立春时节准备耕作时举行的仪式。

“说春”是一项延续了几千年的独特的民间习俗。它是预告春天来临的活动。说春人有两种:一种是随社火走的春官;一种是独自走街串巷的艺人。尽管他们的身份不同,但是他们的目的是一致的,那就是宣扬春天,号召人们早点筹备种子、农具,准备耕种。这些说春艺人往往拿着鱼鼓简板(类似于竹板的一种乐器),唱一些宣传节气的曲调:“三月清明把谷雨送,家家门前拣籽种。一籽落地生万籽,来年五谷又丰登……”

人们往往将说春的艺人称之为“春官”。传说在黄帝时期,设有春、夏、秋、冬四官,分别负责管理春种、夏收等事务,后来春官一职就逐渐在民间延续了下来。今天流传在西北各地社火队伍中的春官即是佐证。也有人考证,隋唐时期设有春官一职,主要负责赞颂、祭祀等事务。

说春这一民俗形式在甘肃省各地都有,但是不同地方的风俗略有差异,称谓也不同。总体上有这样的特点:在人员选择上,说春的春官往往是当地有声望的绅士、读过书的文化人,或者是受人尊重的长者。在说春的时候,他们或者骑驴,或者骑牛,但是都要倒骑(有人说,倒骑的习惯,源自张果老倒骑驴的传说)。此外,春官一般都要戴墨镜、穿长袍,以显示其独特的身份。

春官说春的习俗在各地区有各自不同的变化,庆阳有些地方的春官坐轿子,还有些地方的春官坐在扁担上,这就要求春官的扮演者必须有高超的技艺。

随社火走的春官,一般流行在甘肃省的河西地区;独自走街串巷的春官在陇南、天水、庆阳等地较为流行。

唱响春歌

由于春官的一个主要职责是宣传节气和农业知识。因而人们往往对春官相当尊重。春官唱的曲调中最为著名的要数《二十四节气歌》。这个曲调共有12段,每个月分为一段,正好唱了两个节气;内容基本上都是些春种秋收、防病治病的基本知识:

打春牛:农事的开始

我国民间的诸多民俗都和春天密切相关,它们是从周朝延续下来的活动。今天华人最为隆重的春节,就和上古时代的春祭密切相关。

春节的传说篇6

很多时候人们离开家乡生活也并不是迫不得已,只是生活中的某些东西吸引了自己的目光,那么你们知道关于2022年的春节放假时间是什么时候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022年最新春节放假时间须知大全,欢迎参阅。

2022年最新春节放假时间须知1月31日至2月6日放假调休,共7天。1月29日(星期六)、1月30日(星期日)上班。

中国传统新年简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春节都是我们生命中非常具有记忆点的节日。所谓春节,其实就是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年节。春节也有新春、新年、新岁、岁旦、年禧、大年等各种别名,人们口头上也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春节的历史非常悠久,其是由上古时代岁首的祈年祭祀演变而来。春节的起源就蕴含着深邃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国各地在春节期间都会举行各种庆贺新春活动,各个地域的特色都非常浓厚,而各地也都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这些活动的内容主要是除旧布新、驱邪攘灾、拜神祭祖、纳福祈年等,但在表现的形式上是丰富多彩的,是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

春节是如何演变而来的1、传说中来源于叫“年”的怪兽。

在远古的神话传说中,有一种叫做“年”的凶猛怪兽,每到腊月三十,便窜村挨户,觅食人肉,残害生灵。有一个腊月三十晚上,“年”到了一个村庄,适逢两个牧童在比赛牛鞭子。“年”忽闻半空中响起了啪啪的鞭声,吓得望风而逃。它窜到另一个村庄,又迎头望到了一家门口晒着件大红衣裳,它不知其为何物,吓得赶紧掉头逃跑。

后来它又来到了一个村庄,朝一户人家门里一瞧,只见里面灯火辉煌,刺得它头昏眼花,只好又夹着尾巴溜了。人们由此摸准了“年”有怕响,怕红,怕光的弱点,便想到许多抵御它的方法,于是逐渐演化成今天过春节的风俗。

2、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

另外,春节从起源上来看,是由古代的丰收祭祀活动演变来的。《说文解字》中说:“年,谷熟也。”谷物多少意味着年景的好坏,因而,收获五谷称“有年”,丰收称“大有年”,亦称“丰年”。“过年”或“过大年”的意思就是庆祝五谷丰登。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皆大熟为大有年

过年期间有什么风俗

春节期间的风俗是非常繁多的,其中很多风俗又都会以禁忌、忌讳的方式存在。

春节的传说篇7

晚会荟萃看点:大牌歌手新歌献唱、歌坛老将再现经典、明星家庭其乐融融、明星辣妈惊艳突破、昔日童星首次聚首、新生代偶像老歌新唱、相声才子笑爆全场、百城主持团颠覆形象……四小时的百城春晚,在时尚欢腾热情温暖的氛围里落下大幕。

是夜,“百城春晚”名列新浪微博话题关注排行榜前十。从微博评论里可以看出,“向春晚致敬”的创作宗旨、流行感极强的明星阵容、前卫与怀旧混搭的节目编排,都使得这台晚会以倾国倾城之色,收万千斑斓跃动之心。

那么,光线传媒是如何用二十多天时间,来操作这台春晚的呢?春节前,《影视圈》记者走进光线传媒,采访晚会主创们,了解到制作背后的故事。

关健词1:资深传媒人、梦想、十年

采访对象:光线传媒总裁王长田

按自己的想法做一台春晚,一直是王长田的梦想,为这个梦想,他和他的团队准备了十年。

“其实,王总几乎每年都在跟我们说,做春晚,做一台春晚。但开头特别难。今年总算是把头开了,我相信‘百城春晚’一定会成为光线能够坚持做下去的品牌。”活动营销中心总经理黄瑾说。

目前光线传媒有自己庞大的电视网络发行平台,将近150家,自办春晚也到了时机较成熟的时候。早在去年11月,王长田就邀请百余家城市电视台负责人来京座谈,把联合办春晚的构想说出来后,留了一段时间给各电视台考虑。因为参与的地方电视台要在当地招商,直到12月底,电视台陆续有了回馈,这时离春节只剩下一个月的时间。

百城春晚播出后,王长田百感交集,他陆续在微博里写出自己的感受:

北京地区的百城春晚播出结束了,在大年三十的凌晨两点,百感交集,有泪想奔,我们对得起别人,却唯独对不起自己。

从技术的角度,做一台超过今日春晚的节目,只需要最多五分之一的经费和三分之一的时间。

光线百城春晚,是公司第一次做春晚,我刚在电视上第一次看,试着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身份看。当然对观众来说,不必了解晚会只有二十多天的操作时间,甚至连审片都来不及,以及少得可怜的经费。不知道今晚有多少人看了节目?感觉如何?(如果你问我,我会说,是的,我喜欢。)

……

关健词2:80后、20多天、崩溃

采访对象:光线传媒活动营销中心总经理黄瑾

见到年轻的黄瑾,一时很难想象这台制作周期二十多天、用时四小时的春晚,是在以她为首,由十几位80后组成的导演组完成的。她是81年生人,光线传媒活动营销中心经理,也是这次“百城春晚”的总负责人。

据她介绍,活动部每年要完成的中小型活动有38场,大型颁奖演唱会10场,周播节目18期,还有时尚盛典、音乐盛典、国剧盛典、新人盛典等大型活动。可以说,在做活动方面非常成熟、有经验。此次“百城春晚”,由活动部牵头,光线传媒几乎动用了所有部门的人力物力配合,才得以在时间短、压力大的情况下保证了晚会的顺利播出。

二十多天的制作时间,对于刚刚完成“国剧盛典”的活动部来说,无疑是巨大的压力。“真的,过程太崩溃了,特别特别的崩溃!”说到这儿,年轻的黄瑾眼泪开始打转。

“对于导演组来说,主要的压力来自节目创意和统筹协调。比如说,百余个城市,我们要跟每个电视台协调好,让他们调配最好的主持人过来,再为主持人安排节目。再就是春节前艺人的档期都定出去了,很难在同一个时间让所有的人都过来。包括这次录制,也是开创我们光线有史以来的一个模式。总共录制了48小时,艺人到一个录一个,整个过程像拍电视剧一样。”

“艺人几点来,我们会排一个时间表,所有人二十四小时待命。艺人来了之后,先走红地毯,然后进行现场采排,之后实录。节目录完后,再录后期需要的片花,最后再带艺人到新闻中心接受媒体采访。比如林俊杰,他只有半小时,三点钟到三点半就走,我们必须在半小时内把所有的环节完成,哪个环节出现一点疏漏,都会对后面的流程有影响。”

鉴于光线传媒多年来的品牌效应,在向艺人发出邀请之后,大多数艺人都觉得是好事,只要档期许可的都会全力配合。但对“百城春晚”的主创们来说,选择艺人的标准,还是要服务于节目大的主题和构想。为此,他们几乎把所有的艺人春节前的情况都做了摸底。

首先,这台晚会的基调是“向春晚致敬”,在对艺人的选择上,要多多少少跟央视春晚有些联系。比如说在经典再现环节,朱明瑛、毛宁、文章、羽泉等,都是在春晚有过经典曲目的。在主持人方面,最初考虑到倪萍和赵忠祥。赵忠祥老师以自己是央视员工为由,做主持人不太合适而婉拒,而倪萍方面则是因为档期无法配合。同时,他们也邀请了郭德纲,但他1月份一天空档都没有。

问及晚会的创意来源,黄瑾说,“我们是借了一个相对取巧的创意,加上主创团队都是80后,我们都是看着春晚长大的,每个人对春晚都有情结。尤其在开策划会的时候,大家对经典节目如数家珍,我们就想用80后对春晚的理解,把三十年来的经典重新演绎出来。比如在歌曲的选择上,每个十年都会挑两三首歌,重新编曲,让新生代偶像搭配来演出。”

“朱明瑛老师的《回娘家》,让她与台湾‘星光大道’冠军胡夏合作。当时之所以想到以这种方式混搭,是感觉如果朱老师直接唱没有新意,我们在编曲时加了一段R&B,本来打算让胡彦斌来搭,但音乐改编部分与胡彦斌磨合了几次,他感觉在曲风方面不是他的风格,最后才定了胡夏。”

“好多节目都是在不断调整的。比如性感火辣的《nobody》。为了吸引眼球,我们请了产后首次复出的刘芸来表演,而跟她能够做搭配的,最初找了孙菲菲,本来已经答应了,结果出了别的事情。后来,又找了很多人,直到很晚才定下叶一茜和牛萌萌。”

问及黄瑾自己对晚会的看法。她说,我们最大的优势是,这些歌都是老百姓熟悉的,我们用新元素重新混搭演绎,是时尚的、快乐的。最大的不足是,因为制作时间太匆促,没办法把语言类节目做起来。节后光线传媒会把参与的电视台都约到北京,聊聊今年的不足,也希望明年更多的电视台参与进来,把“倾国倾城百城春晚”的品牌做得更扎实。

关健词3:女子天团、配合、服务

采访对象:光线传媒艺人经纪事业部总经理孙永焕

各部门高速运转和部门之间的强力配合,在光线传媒办公楼的每一个人身上都可以明显感觉到,没有人的脚步不是匆忙的,也没有人的工作态度是互相推诿的。

从“百城春晚”立项到完成录制,光线传媒几乎所有部门都投入精力协调配合。负责艺人统筹的孙永焕聊起这事,先是盛赞活动部的姑娘们。“二十几天,我们每个人都觉得不可思议,活动部是我们光线的女子天团,她们特别厉害,整个导演组也就十几个人,而我们自然要全力搞好配合。”

问及艺人部在此次春晚的具体工作,孙永焕说,其实光线各个部门的分工都很明确,因为每天要录好几档节目,我们随时能掌握艺人的动态,而对于艺人来说,他们大多数也了解光线的活动安排。艺人来做通告的时候,大概会看一下光线近期的安排,档期不冲突的话,就会主动联络,这也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所以,当我们决定用二十天来完成春晚的时候,虽然压力确实大,但也不是绝对无法完成的。

当时,发行部把百余家播出平台的名单拿出来后,艺人统筹部会同发行部,了解各个地方城市对明星的具体要求,做完调研后拉出大致的艺人名单。因为年前艺人档期紧张,国内几乎所有艺人的通告他们都仔细摸底了一次,光是内地港台一线歌手,就大约摸底50余人。此外,为确保节目质量,每个节目的艺人都有三个备选。

“由我来统筹所有的艺人资源,但在具体发出邀约时,比如《音乐风云榜》就负责歌手的邀约,而影视这块人,就由《最佳现场》来邀请。每个部门都有具体的分工,包括活动部也要负责邀请,艺人邀约分工后再上报节目开策划会。”

在晚会主题确定下来后,艺人统筹方面完全严格执行导演组的要求。有不少歌手想在这个晚会上打歌或者宣传,但他们都进行了严格控制。包括光线自己的签约歌手“三帅组合”,也没有机会唱自己的新歌,而是表演虎年春晚小虎队重返春晚舞台情景。

“其实,最大的困扰是,实际播出的节目都不停在改变,因为有的艺人比较大牌会要求独唱,或者唱自己的歌。我们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做好艺人之间的平衡和沟通。虽然不少人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宣传机会,但具体的接受度都是不同的。如果实在很难沟通,那只能拿节目规则说话。毕竟节目是有宗旨的,这是谁都无法违背的,而规则是我们制定的,你可以选择不参加,但我们不可能因为某一个人而改变规则。”

孙永焕特别提到戴军。“戴军本来是主持人,我们当时也想过让他唱《阿莲》这首经典老歌,但他说,晚会主题是“向春晚致敬”,应该为这个主题服务,我可以尝试唱其他歌,比如《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或《冬天里的一把火》,这会给观众一个反串的效果,一定比《阿莲》有收视率。”

问及有没有特别放弃别的演出而专门来参加这次春晚的,孙永焕特别开心地说:“有啊。像羽泉、杨千本来都各自有商演,当时我跟他们定档期的时候,羽泉就说你们确定下来的话商演我们就不去了。其实,我们这次给艺人的酬劳,就是基本的梳妆费和交通费,对他们来说根本不赚钱。所以他们能来,完全是看中百城春晚这个舞台,以及这么多年来光线传媒对他们的支持。”

孙永焕坦言,虽然光线传媒是第一次操作春晚这样的项目,但丰富的节目制作和大型活动经验,让参与光线活动的明星都倍感信任。“我们各部门、各个环节都安排得特别到位,艺人选择光线传媒,也是觉得靠谱,他只需在台上展示自己就够了。”

毋庸置疑,春晚,曾经是个幸福的词儿,在娱乐匮乏的年代,它承载了60、70甚至80后的无数美好记忆。但在娱乐形式日渐多元的今天,这顿大餐,已经越来越像饺子,摆出来是传统是习惯,吃不吃倒在其次。而“倾国倾城百城新春晚会”无疑做了一次全新的尝试,打破观众的审美疲劳,挑动观众的娱乐热情。期待明年的今天,我们可以品尝到一桌更加韵味别具的精致美餐。

春节的传说篇8

《名人传记》:您在春晚的初创期和高峰期主持了十五届春晚,观众对您记忆很深。您怎么看待春晚舞台上的自己?

赵忠祥:春晚的主持人在观众的心目中很重要,甚至成为春晚的一个标志,但在春晚的主创人员中,主持人并不是最重要的环节。最辛苦的是编导们,他们付出了很多辛劳。其实作为主持人,这只是领导派给我们的工作而已。

《名人传记》:每一次主持春晚,您的心情都是什么样的?都是平静如常吗?

赵忠祥:每一次参加春晚,都有不一样的经历,有快乐的,也有悲伤的……我指的是那些演员。有的人辛辛苦苦地准备了节目来,辛辛苦苦地排练,到最后却被毙掉了,演员们很悲伤地离开;而那些节目被采用的演员就欢呼雀跃。主持人是台里人,心情没有大悲大喜,比较平静。

《名人传记》:舞台上,有时候您饱含热泪……

赵忠祥:是这样的,作为一名专业主持人,应该知道所有的演播元素都要遵循这个时代,主持人不可以超越时代、有自己的私人情感。那是不允许的。但主持人必然表现的,是这个时代和人物所体现的内容。这是所有的演艺人员的职业道德,也是所有演艺人员的职业素养。

经典节目越来越少不能全怪央视

《名人传记》:二十多年来,春晚催生了无数的经典节目。但随着人们的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样,春晚的节目反而越来越显得贫乏单一,经典节目更是越来越少。您认为这是什么造成的呢?

赵忠祥:它不是某一次晚会导致的。节目是社会上产生的,是由某一个演员长期以来创造的,不是电视台生产和创造的。因此,经典节目越来越少,不能全怪央视,那是不公平的。

《名人传记》:您的意思是说这是整个社会导致的?

赵忠祥:如果说社会上有一个好节目,我们没有去把它搜罗来,把它纳入到春晚来,那是央视的缺失;但如果社会上只有这么样一个节目,央视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搜罗来的就是这么样的节目,那你就不能完全把责任归到央视身上。文化现象不是春种秋收,一年一定有三个节目好。

《名人传记》:也就是说,社会上没有好节目,因此央视也搜罗不来好节目?

赵忠祥:中央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的导演们,都是尽心竭力地征求、搜集,广泛地去发现好的节目,然后把它拿出来满足大家的。我们是有网络的,各地电视台、各地的文化工作系统、各个演出单位和演员,我们都给他们发了信息,说你们有什么好节目,希望你们贡献出来。他们来了以后,我们和大家都觉得好,就保留了,就是这样一个工作流程。张艺谋导一个戏,那就是他的,中央电视台的导演导这个春节晚会,它只不过是一个隆重的形式,演出的是各地的演员和各地的演出单位。一首歌好不好听,不是导演自己唱的,还得靠宋祖英、毛阿敏她们去唱。有哪首好歌是中央电视台自己做的呢?

《名人传记》:看来,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贫乏,精神生活却很丰富;现在人们的物质生活丰富了,精神生活却越来越贫乏了。

赵忠祥:人们一定记得,有一年刮“西北风”,有很多很好的歌。但你记得2008年有什么好歌吗?不知道吧?我们也不知道。社会上没有好的,你却要让我们办好,这不是难为我们吗?电视台不是制造单位,也不是生产单位,它只不过是费了很大力气把这些节目集中起来,让大家来欣赏这些节目。我们请的也是大家心目当中最好的演员,而这些演员的节目也都达到了这些年来他们创作的最好程度。

当然电视台是有责任的,但同时你把所有责任都推到导演身上这实在是不公平的。电视台的责任,在于应该把节目磨合得更好一点。

《名人传记》:是不是可以这样说,央视春晚被大家认为越来越差,是因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赵忠祥:你认为央视一定要选大家讨厌的演员和最差的节目吗?不会。一定要想到,他们还要对自己的前途、自己的名声、自己的今后负责。一个觉悟不很高的人,也还得为自己的名声好好干。这是最起码的。

大家对春晚议论这么大,原因在于众口难调。我认为这是个好事。这是一个必然,你为大家服务,就得听大家的批评。一台晚会人们对它没有任何意见,只能说明大家对它的重视度和关注度不高。大家都关注它,肯定有一种批判在里面。

晚会的构成是由节目组成的,就跟年夜饭似的,既没有肉,也没鱼,要让这个菜很好吃,那是很难的。

《名人传记》:您的意思是说社会上出现了演艺人才匮乏的现象?

赵忠祥:好的演艺人才少了,或说人才断代了,这和央视是没有任何关系的。比如梅兰芳大师已经不在了,已经死了那么多年了,这跟央视没有什么关系?我们还是用了很多好演员。比如本山,我认为他是很努力的,我个人跟他关系挺好,我认为他演得也都挺好。我很喜欢。至于大家对他议论纷纷,我真的不知道为什么。但我个人认为,本山还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演员。你如果不选他,大家都会不高兴。也许有几个人因为他上春晚不高兴,但我们不能为了几个人而忽视了大众。央视不是一个人说了算的,它是一个集体。

“希望春晚加强互动”

《名人传记》:您认为今后的春晚,应该向哪个方向努力,才更能和人民群众共鸣呢?

赵忠祥:春晚要加强互动,要更加浓缩民俗的内容。民俗文化是我们民族固有的文化经典。如果我是主创人员,我会把这个想法更明显地、更有力量地体现出来。但我现在只是一个观众,这仅是我的一个提法。

他们能做到什么程度,现在也不清楚。其实如果让我做,我可能还没有人家做得好,这个必须承认。不是谁随便说一句做得好就能做得好的。

春晚会长年办下去

《名人传记》:从春晚的发展历程来看,它有一个初创期和高峰期。它发展到现在,根据人们的诸多议论,似乎式微难挡。虽然它已经是一个年俗文化,但它会不会像有的年俗文化逐渐消亡一样,不办或停办了呢?

赵忠祥:我个人觉得春晚是会办下去,这不是你的意见,也不是我的意见,而是全民的意见。不可能说它只是一个发生、发展、衰亡这么一个过程。春晚现在已经变成了大家春节期间必不可少的一种风景,或者说一个传统的文化项目。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必质疑。

《名人传记》:您主持春晚十五次。那么这十五次主持春晚的职业经历给您的职业发展带来了什么?给您的人生带来了什么?

赵忠祥:这个问题可以用五个字来概括:生命更精彩。

春节的传说篇9

“春节”,不是一个简单的吃吃喝喝、游戏玩耍的娱乐日。传统的春节是一个完整的文化生态,是一个时间意义上特定的文化空间活动,它涉及到信仰、伦理、情感、文化方式等方方面面,由大众的广泛参与来完成。

“春节”和“元旦”是大地复苏的日子,冬去春来,辞旧迎新,是“天道循环”的重大转折,是天地万物顺天时而应人事、“天人合一”的节日。于是,无论儒家和道家,无论官方和民间,祭祀仪式和庙会活动就成了全社会的焦点,既有无比崇高神圣的精神信仰,又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思想内涵非常深厚,群众基础非常广泛。实际上,“春节”已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关键载体和重要基础。

冯骥才说过,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年文化是民族共存的文化。陆游在《新年》中曾这样描写春节的气氛:“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心偏。鼓角梅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可以想象当年的春节是何等的热闹。放鞭炮、贴春联、游庙会、赏梅花,一环扣一环。而现在,缺了一些必要的“程式”,这个节便热闹不起来了。

春节的生命力在于创新

去年圣诞前夕,民俗专家学者掀起了一场“保卫春节宣言”热潮。认为“年味”少了,“节日经济化”,“我们的节日道具太少,符号太抽象”,等等。宣言中认为春节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作为民族文化的重要“非物质遗产”,在今天“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下,应注重对它的“保护”。有的人还把“洋节日”与麦当劳快餐、迪斯尼动画和好莱坞电影并列,作为西方文化入侵的象征。这让我们感觉得春节好象已成了最后一个传统节日防线。

其实,年文化受到空前猛烈的冲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西方文化的冲击。现在中国人的家庭中,年轻人渐渐成为一家之主,他们对闯入生活的外来文化更有兴趣;二是人们的社会活动和经济行为多了,节日偏爱消闲,不愿再遵循传统的繁缛习俗;三是年文化的传统含义与现代人的生活观念格格不入,传统节日渐渐缺失了它本应具有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宣泄”的作用;四是年画、鞭炮、祭祖等方式一样样从年的活动中撤出。没有“年味”的春节,也就没有了文化味,没有了相应的传统文化特质与民族精神内容了。

春节是有生命力的活动,而生命力最重要的是要创新。魂要保留,保持住它的基本内核,譬如说喜庆、团圆、沟通、和谐、企盼等等。形要变化。西方的圣诞节,最初是教会的一种礼拜仪式,是庆祝耶稣诞生的宗教节日。但是现在,圣诞节已经超越了宗教,发展成了重大的文化与商业活动。西方情人节、感恩节……最初的来由都是简单而偶然的,现在已经演变成了文化与商业的载体。从这个角度上讲,春节也应该被赋予更丰富的文化意义和经济意义。

很多外国朋友也喜欢中国的春节,他们说,看烟花、闹元宵、赏花灯,远比西方挂着灯泡的圣诞树更有意思。抛绣球、赠手帕,也比情人节吃巧克力更能传情达意。春节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影响面也很广,韩、日、越南、新加坡等国家都已经受到影响了。

人都需要“过节”带来的心灵的安慰、精神的支撑和情感的流露,能够满足这些需要的只有春节。保护不是冷藏,而是浴火,让这个古老的中国节日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成为世界的节日。

让春节成为全球化的节日

也许是圣诞节“西风东渐”,才有了“保卫春节”的呼唤,也许是东西方节庆文化的碰撞,才带来“热了圣诞,冷了春节,淡了‘年味’”的感叹!

英国19世纪的历史学家阿诺•托义比有一句名言:“文明(Civilization)的消亡是由于自杀,而不是他杀”。通俗地讲,外来的因素并不能致使传统文化消失,而如果传统文化丧失,最终是由传统所有者自身的抛弃。

面对外来强势文化的渗透,面对传统文化的流失,我们要做的不是因噎废食,与世隔绝,不是关起大门独享其乐,对外来事物、新生事物一棍子打死。为了保护民族的,进而拒绝世界的,无疑是一种愚蠢的行为。但我们更不能全盘西化、不分良莠统统“拿来”,以牺牲传统文化为代价来实现与国际接轨。

洋节流行正是“地球村”的特色,是多元文化相互融合与交流的体现。同时,国人也要捍卫和守护本民族的文化精神,要不断开掘传统文化的新内涵,寻找新载体,从而更好地完成民族文化的过渡和传承。

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生生不息,不曾因为历史的风风雨雨而断代,在于我们民族心里最深层的一种东西,即民族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我们同意这样的说法,“以春节为代表的中国传统节日需要保护和捍卫的话,那么其假想敌不是圣诞节这样的舶来节日,而是全球化时代所有那些令传统价值遭受致命打击的东西。”春节,不仅仅是一个时光流转的标记,更是一种沉积了数千年的精神气质,在鞭炮声中,在年夜饭中,乃至在人潮拥挤的回乡潮中得到体现。

传统节日如春节与圣诞节等西方节日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中西文化可以在多元化精神中融洽。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文化的多元化。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人为地在春节头上添加沉甸甸“捍卫传统”的枷锁。春节是具有强烈中国民族色彩的节日,浓缩了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丰富内涵,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外国人。

布什总统在对美国华裔人民进行新年祝福时就说:“农历新年是感恩与欢庆的特别时刻。自古以来,农历新年一直是家人辞旧迎新的时刻。在欢度新春佳节之际,诸位也在发扬继承你们丰富的文化传统,确保你们的家庭价值观、信仰和对传统的珍视世代相传。”

春节的传说篇10

【关键词】春节;宗法社会;血缘情分;核心意义

【作者】李俊群,宁夏大学政法学院教师。银川,750002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1-0191-003

onthetraditionalSenseoftheChineseSpringFestival

LiJunqun

abstract:what’stheSpringFestival?thisissuerelatestothetraditionalsociety.themainpartoftheChinesetraditionalsocietyisasocietyofpatriarchalclansystem,whichisaconsanguinitycommunitystressingonthestatusgradewiththerelationshipofconsanguinityasitsligament.whilethecoresenseoftraditionalSpringFestivalliesonwhichisakindoffestivalceremonyholdingtraditionalconsanguinitycommunityofpatriarchalclansystemandacquaintancesocietytogethersoastomakethemharmoniouslyrun.theceremonyprovidesthepeoplewithstrongintentionandemotionofpatriarchalclansystemthechancesandligamentforrelativeintercommunion.

Keywords:theChineseSpringFestival;societyofpatriarchalclansystem;consanguinityaffection;coresense

春节无疑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节日,但是在现在市场经济越来越深入发展的时代,我们却日益感到春节的淡化,对此情况我们需要认真思考,而思考中我们首先必须回答“春节到底是什么”这一根本的问题,才能知道为什么有现在春节淡化的现象产生。学术界对于春节的研究成果是非常丰富的,有学者把春节的功能归纳为五点,即“吃”、“玩”、“聚”、“祭祖”、“敬神”,并从这五个功能的淡化来解释春节的淡化①。这种归纳虽然从内容上列出了春节所具有的各项功能,但失之于简单,没有突出这些功能的主次方面,更没有突出作为节日的春节所具有的内在意义来,即没有回答“春节是什么”的问题。因此本文试图通过揭示春节的传统意义来回答“春节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

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看,节日往往是与各种各样的仪式活动联系在一起的,节日仪式是由处于某个共同体②中的许多人来举行的,而这许多人又必须具有某种共同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才能结合成一个共同体,因此,仪式活动就必须要能满足举行仪式的共同体中的人群的某种共同的内在需求才能够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否则,仪式就会因为其丧失了人们的内在体认而沦落为仅仅是僵死的仪式,并最终会被抛弃掉。春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无疑也是最为重要的节日。我们把春节又叫过年。我国早在夏代之前已有“年”的时间概念,有“年”自然就有过年的习俗,所以春节可以说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节日。③春节是由许多民俗活动或者说仪式活动所构成的。与春节相关的礼仪活动和民俗活动非常丰富,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扫尘、贴门神挂年画、放鞭炮、祭祖团年、除夕守岁、拜年、接财神、送穷、舞龙等等,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期间的各项民俗活动都和春节相关,人们通常都把它们看作过年的一部分。换言之,广义的春节概念可以包括从腊八直到元宵节的一系列活动,时间跨度是最长的,活动也是最多的,因此是最重要的节日。④世事沧桑,春节期间的活动内容在历史的长河中虽然历经变化,但春节本身却能顽强地传承几千年而不衰,这一切能够发生,都与人们赋予春节以意义有关,或者说与春节期间的活动恰好能够满足人们的某些物质和精神的需求有关,其中最主要的是精神的需求。那么,在过去,春节主要有哪些方面的意义呢?

传统节日大都建立在原始的多神信仰之上,观念杂乱,活动松散,信仰淡薄,天长日久,节日的动机渐被遗忘,人们不知道因何而过节。⑤因此,对于春节的真正源起,我们已经很难考证了。不过,对于春节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我们却能够还原出来,因为我们自身也是这历史河流之中的在场者。要真正了解春节的内在意义,我们必须从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一直占支配地位的宗法社会和熟人社会入手,因为宗法社会和熟人社会(或说乡土社会)构成了传统人们的生活共同体。

宗法社会,也可以叫做宗族社会,从西周确立和完善宗法制度以来,这一制度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运行的主要模式⑥。正如古希腊城邦是由一群处于同一地域内、在利益上有共同性、而且在生活方式上和上具有一致性的人们组成的共同体一样⑦,宗法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建立起来的注重身份等级的血缘共同体,虽然是等级社会,但是以血缘关系为主。血缘之为血缘就在于生命的根源是同一的,成员之间具有内在的同一性,他们是同宗同族的,所以在以血缘性的方式所展开的生活世界里,社会成员之间不是实质性对立的关系。在我们看来,古代宗法社会是等级森严的,但在他们眼中与其说是等级,不如说是家庭中敬老爱幼、兄弟姐妹的自然血缘关系,人与人之间被一团浓浓的血脉温情包裹着,所以他们只要靠角色、情分、道义来连接就行。⑧宗法社会中最基本的关系是父子、兄弟关系,由父子关系扩充而为官民关系、君臣关系,由兄弟关系扩充而为朋友关系、江湖义气关系,但以父子关系为最最基本。在我们看来,古代的父子关系是不平等的,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是一种糅合了父子亲情的不平等,这种不平等展开为一系列的规范,如冠礼、婚礼、相见礼、乡饮酒礼、丧礼、祭礼等,这些礼仪规范从小孩小时侯就开始教育,通过刚性的礼与柔性的乐共同整合,当然柔性的东西有很多,如父子、长辈对晚辈的亲情关爱等也可以是柔性的东西,都可以化解刚性的礼的强制性。因此,人们不但不反感这些礼仪规范,反而对之产生依恋之情⑨。另外,出于维持宗法共同体的这种血脉温情的关系的需要,传统社会在价值观上并不突出利益取向、功利取向,而是取非功利取向,否则,这种血亲共同体就会解体。因此,宗法社会是一种靠先天的血缘关系和后天的重义轻利的文化价值取向整合起来的共同体,人们对这样的共同体有着情感上的和价值上的认同。

虽然春节的产生早于周代宗法制度的确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节日的意义是会发生变化的,后来的人们会赋予它以新的意义,因此,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的春节,也不能不深深打上这种宗法血缘共同体的烙印。宗法社会强调血缘亲情关系,强调人情往来,所以,我们可以看到,春节期间的许多活动是围绕着血缘亲情和熟人人情往来而展开的。其中拜年,就是春节期间最重要的活动,一说起“过年”,我们马上就会把它与“拜年”联系起来,这正说明拜年已成了春节的文化象征,也可以说是传统春节的内在意义之所在了。

纵观拜年有如下几种:一是家拜。即家族之间拜年,一般都是先在家里进行,然后才出去向四邻好友拜年。二是亲戚之间的拜年。从正月初二或初三开始,人们领着孩子,带上礼品,轮流到舅舅、姑姑、姨族家拜年。三是团拜。团拜是“元旦朝会”的延续。古时,“朝会”是诸侯或臣子朝见君主的仪式。“元旦朝会”则是在元旦这一天,臣属以及外国使者等朝见君主的一种盛大礼仪,目的是庆祝新年的到来,也是封建时代一种节令风俗活动。团拜是春节的传统庆贺方式,从其具体含义来分:有围成一团互行拜礼的团拜;有聚在一起互相祝贺的团拜。从参加者范围来分:有官方的团拜,有亲族的团拜,有朋友之间的团拜等。⑩

从以上几种拜年的方式可以看出,拜年主要是在亲人之间和熟人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活动,这种亲人熟人间的情感交流正是维系宗法社会和熟人社会的存在所需要的,因此,传统春节的核心意义在于它是维系传统宗法血缘共同体和熟人社会得以和谐运转的一种节日仪式,它深深地打上了传统宗法社会和熟人社会的烙印,宗法共同体和熟人社会构成了传统春节存在的基础。如果把传统春节的祭祖、祭神活动再加上的话,那么,春节的意义,正如张惠敏先生指出的那样:“一是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二是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祁盼人生幸福。三是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人生定位,担负社会责任。四是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宣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11]

一直到解放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一直没有去触动传统社会的这一基层组织形式即宗法血缘社会。天翻地覆的变化发生在l949年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1950年,当时的政务院通过《乡人民政府组织通则》,规定设立乡一级政府。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自秦朝以来一直以县为地方最低层和民国以来以乡村作为地方自治基础的做法,将政权的触角直接延伸至农村基层,不仅把党支部建在村上,还以村为单位建立了共青团组织、民兵组织和妇女组织。紧接着,中国共产党通过制(农村)和城市单位制把社会整合起来,使得人民不得不依附于国家。这是一个由国家计划的、经济上高度集中的、思想上高压禁锢的、缺乏流动性的社会,这样的社会在意识形态上大力鼓吹阶级斗争,所谓“亲不亲,阶级分”,以阶级的界限来取代宗族的界限,甚至有意识地搅动宗族内部的仇恨,在法律上把宗族机构宣布为非法,宗族制度被视作封建阶级的一套予以取缔。[12]虽然发生了这么多事情,但这种由国家强力组织起来的社会依然是一个静止的社会,缺乏流动性和竞争性是其显著特征,人们依然是生活在熟人中间,这依然是一个熟人社会,并且更为根本的是,国家对宗族制度的取缔并没有让人们内心的那种宗法观念和情感也随之而消失,这种宗法情感仍然在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在那段思想禁锢的年代春节依然顽强地存在下来,人们依然期盼着过年,也正由于此,在改革开放解除了思想上的禁锢之后,神州大地又迅速恢复了全国人民喜迎春节的隆重场面[13],这正可以说明人们的宗族情感的深厚。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春节把祭祀拜祖、年节世俗、风土人情、庆祝活动巧妙地集为一体,从而为宗法社会的和谐运转添加了剂,它为具有强烈的宗法观念和情感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亲情交流的契机和纽带,这正是春节的传统意义。

注释:

①王明美:《淡化: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节日走势――以春节为例》,载《江西社会科学》2004年第11期。除这文章之外,周建国的《春节的文化意义与社会功能》(载《社会》2002年第2期)也是侧重从功能角度来思考春节的,而没有由功能的简单罗列而进一步深入下去。

②关于共同体的界定,学术界有很多观点。腾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中从人类结合的现实中抽象概括出人类群体生活的两种理想类型:共同体与社会。共同体表示由本质意志所决定的,以自然情感和传统习惯为联结纽带而形成的关系亲密、休戚与共、守望相助的富有人情味的生活共同体;社会表示由选择意志决定的,以理性计算的共同利益或共享价值观(有约束力的的思想和语言秩序)为联结纽带而形成的以利益合理、契约等形式的社会联系。我倾向于把腾尼斯的观点结合起来,即从共同体中的个人内心对共同体的情感体认的角度来界定共同体,而不管这种情感体认是出于自然情感、传统习惯,还是出于理性计算的共同利益或共享价值观。参张云昊:“从前现代到现代――共同体变迁的内在逻辑及其启示”,载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6月。

③杨琳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第5页。

④陈连山:《春节民俗的社会功能、文化意义与当前文化政策》,载《民俗文化论坛》2004年第5期;傅德岷、韦济木、马培汶著,《中国传统节日》,重庆出版社2005版。

⑤杨琳著:《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6页。

⑥钱杭著:《周代宗法制度史研究》,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版,12页。

⑦浦兴祖、洪涛主编:《西方政治学说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6页。

⑧林安梧:《儒学与中国传统社会之哲学省察》,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60页。

⑨陈来:《古代宗教与伦理-儒家思想的根源》,北京三联书店1996版,第249~278页。

⑩李英儒编著:《春节文化》,山西古籍出版社2003版,第127~1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