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发展的措施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14:15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1

关键词:科技企业发展政策措施

加大科技投入是科技进步的必要条件,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基本保证。提高我国高科技技术产业是提升我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的重要阵地。我国产业政策和发展规划已经把发展高技术产业摆到优先位置。怎样才能促进我国高新企业的大力发展,政策性支持是对高科技企业最关键的措施。特别是现在我们更应当加大政策对高科技的支持。在众多的政策措施中。地方政府的政策对高科技企业,最关键最密切。怎样做好地方政府对高科技企业的支持服务是我国加大科技投入的首要问题。

1我国地方政府科技投入方式的指导思想

目前我国地方政府科技投入方式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给其创造更多的发展空间,促进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因为不管是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还是经济快速可持续的发展,都离不开科技的重要支持。

2我国地方政府科技投入方式改革路径设计原则

2.1社会性原则:在设计地方政府科技投入方式改革方案的时候,需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不能只是体现政府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在国家的科技政策导向方面也要有所体现,既要重视经济利益,也要注重社会利益,使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2.2稳健性原则:在设计地方政府科技投入方式改革方案的时候,不得不坚持的一个原则就是稳健性原则,一定要最大程度的减少损失,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防范可能的风险,不能让资金付之东流,要让科技投入的价值发挥到最大,才能真正的实现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2.3公平服务、择优扶持原则:地方政府科技投入应该秉承公平服务、择优扶持的原则,坚决杜绝一些不公平、不和谐、不合理现象的产生,为所有的科技企业提高全面的服务,让所有的科技企业都有一个公平的竞争和发展环境。

2.4全过程风险管理原则:在做到既扶持科技企业又防范风险的基础上,也要努力的提高经济效益,具体可以通过利用市场机制合理的配置科技基金,使市场化原则贯彻到科技投入的全程过程中来实现。

3完善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的政策

3.1地方政府科技投入渠道和模式的多样化

目前地方政府用于科技投入的资金较少,应该大力的改革地方政府科技投入方式,积极的采取各种措施,引导和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对科技企业的投入,拓宽科技企业的融资渠道,大幅度增加对科技企业的贷款规模。解决我国小企业,特别是高新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在政府的各项投入中增加用于科技的投入比重。政府的引导可以适当的调整投资结构,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进入高新技术行业,尽快扭转我国目前对高科技投入过低的局面,同时可以提高各项科技经费的使用效益。大力推动高技术产业发展。进而使一些高技术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3.2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改进支持方法

任何一个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都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在一些重要产业面临升级突破的时候,如果此时政府可以提高必要的帮助和支持,那么可能就是其成功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我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地方政府对当地科技企业的支持,显得更为关键。

财政支持主要在三个方面:

3.2.1政府资金直接投入。让政府资金直接投入到一些重点项目,比如基础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重要科研基础设施建设和某些重大科技项目等。

3.2.2支持扩大企业研发资金来源,大学和研究机构的研发活动的资金可以从社会上获取一定的资助。可以采取税收优惠政策支持风险投资、推动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的政策。

3.2.3研发补助和鼓励有社会效益创新成果。对于那些研发有社会效益创新成果的个人和机构,政府要采取一定的补助和鼓励措施,比如政府“购买”制度;对社会效益特别显著的创新产品在一定时期内给予补贴或减免税、费等。

4创造新的政府科技投入方式,加大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力度

为了更加合理的运用科技资金,我国地方政府应当积极的探索财政科技投入资金的多种方式。各级财政要按照有关法律的要求增加科技投入,支持科技管理部门积极探索以新的方式资金投入。此外地方政府也要积极的加强财政科技投入和社会资金的结合,让地方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发挥好它的引导作用,使全社会都重视科技投入;创造新的科技投入方式,逐步将各级财政对企业的科技投资通过科技投资平台管理和运作。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财政科技专项资金的监督管理和绩效评价。

落实和企业自主创新有关的税优惠政策。我国税务部门应当对科技创新企业实施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税收部门要切实把税收优惠政策落地实处。使科技创新企业享受到税收优惠政策。推动我国的科技创新。

5建立科技投入的统筹协调机制

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科技投入融资工作,把其作为推进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面,建立科技投入的统筹协调机制,加强合作与协调,尤其是为高新技术产业投融资做好服务。

6建立并完善政府科技投入的后期补助方式

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建设研发平台,积极开展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在我国,众多大学都有自己的科技机构,和专业的科研人员和强大的人才储备。特别是“211”“985“的重点高校,科研力量相当雄厚。此外我国还有很多社会科研机构。政府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推进由企业与与高校、企业与社会科研机构的合作共赢。比如可以由企业自筹资金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校企共建研发机构和产业共性技术中心,经科技管理部门、政府可以安排资金进行后续补助;对创新型试点企业发生的研发投入实行财政补贴。

参考文献:

[1]刘军.地方政府科技投入方式改革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8-06-08.

[2]陈清泰.在培养新兴产业中的政府作用[n].科技日报,2010-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2

我们知道,在一个企业中,其经济效益的多少主要由该企业所获得的利润的多少决定,在电力企业也不例外。从价值角度来看,一个企业的利润所反映的是该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生产经营的综合成果。用会计核算的知识来对利润进行公式计算就是:利润总额=营业利润+(投资效益-投资损失)+补贴收入+(营业外收入-营业外支出)从这个计算公式中,可以看出营业利润是利润总额的主要构成部分,是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的最终成果。而营业利润又是由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减去相关的成本、管理、营业、财务、税金和其他业务利润。在电力企业中,由于主营业就是供电,因此,就不会产生其他的业务利润。最终对电力企业的营业利润进行一步一步的细分,发现影响整个电力企业的利润的主要因素有售电量与净单价、单位购电成本和供电成本、单位税金及附加、线损率几种。

那么,线损率作为供电企业的一个重要的技术经济指标,对电力企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而线损率属于一种逆指标,对线损率进行有效的降低就意味着减少购电以后还能达到与之前同样的售电量,从而直接降低电力企业的成本,有效的增加企业的利润。然而,线损率还是一个可控的指标,电力企业可以对其进行有效的控制,从而增加企业的经营利润。因此,有效的降低电网线损率关系到电力企业生产技术部门和营销部门的责任,两者可以在组织管理、计量管理、用电检查、基建建设、运行技术等方面共同合作与管理,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降低该电力企业的电网线损率。同时,有效降低电网线损率给电力企业带来的利润的影响额可用下面的公式进行明确的表述:利润增加额=(售电量/(1-预期线损率)-售电量(1-实际线损率)×购电平均单价

2.降低电网现网的有效措施

2.1建立合理的线损管理制度

线损管理从战略制定、规划和方案的编制,到最后的组织实施,需要多部门进行多方位的合作和协调。因此,电力企业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线损管理制度,从制度上有效的降低线损率,给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2.2合理的计量管理和用电检查

计量管理是线损管理的基础,直接影响到电力企业的线损用量。因此,在日常的管理工作中,企业要加强计量装置库存管理,并按规程对计量装置进行定期检查,对其安装与运行中的工作要认真管理好,保证计量装置安装和计量准确。同时,要加强员工的素质培训教育,有效的提高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感,建立抄、核、收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的开展用电普查和稽查的工作。

2.3科学制定电网规划,加强电网建设改造工作

当前,有些电力企业出现电网设备落后、规划设计不合理、管理不到位的现状,从而造成了电网线损现象。因此,企业要坚持经济、社会、环境三者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科学的制定好电网规划,充分考虑节能降损的要求,优化电网布局,建设安全可靠、结构合理、环保节能、技术先进的现代化配电网,从而有效提高电能质量,减少供电成本,为电力企业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2.4加强技术降损工作实施力度

电力企业适当的增加对设备改造资金的投入,将目前那些投运时间长、绝缘自然老化、布局不合理的高低压电网进行有效的技术更新改造,并积极推广使用先进的节能新技术和设备,从而大大的降低自然线损耗。

3.结束语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3

__全县城乡总人口为19.463万人,20__年__邮政共为社会各界制作了10.67万枚企业拜年卡,平均每1.824个人拥有一枚邮政贺卡,制作贺卡用户总数达42户,其中制作的款式有:普通型、信卡型、贺卡型三种,使用单位有政府各部门、通信企业、金融业、保险业、酒店、旅游业、学校、超市、个体工商户、医院及各类企事业单位等,所涉面广。在发展企业拜年卡业务中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领导重视,成立企业拜年卡开发项目组。

我局领导充分认识到发展企业拜年卡业务的重要性,企业拜年卡是阶段性的、低成本、高效益的业务,做好企业拜年卡业务,不仅有着良好经济效益的现实意义,更有着长远的发展前景。同时,充分认识到业务发展的好坏与领导的重视程度和督办力度是密不可分的。为了做好20__年企业拜年卡业务开发工作,县局成立了以局长为组长,副局长为副组长的企业拜年卡公关领导小组,并以市场部为主,成立了相应的营销小组,实行局领导和市场部负责抓大客户的公关,专职营销和全员营销分类开展宣传、揽收的营销措施。

二、制定措施,拓展市场。

1、认真梳理客户信息,稳定老客户、大客户,发展新客户、小客户,不断扩大客户群。对于老客户、大客户,进行逐一回访,了解他们过去使用企业拜年卡的情况,以及对拜年卡业务的需求,提出针对性营销方案;对于有潜力的新客户,提前宣传,利用数据库营销或上门推荐的营销方案,向他们宣传邮政贺卡。

2、通过专业营销人员的耐心细致的宣传。使广大贺卡客户认识到,企业拜年卡是邮政贺年的一种形式,它是以国家邮政局发行的贺年(有奖)明信片为基本形式,集贺年、抽奖、宣传、集邮鉴赏和收藏为一体,不仅传递了一份可以触摸的问候,架起了情感沟通的桥梁,同时作为一种为企业量身定做的个性化产品,还是一种新兴的广告媒体,对企事业单位具有良好的宣传作用,是扩大知名度、树立良好形象、密切员工和用户关系的得力助手。

三、落实计划任务,制定奖惩措施。

为确保州局下达计划任务的完成,年初我局把企业拜年卡工作列入全年工作的重点,局领导把60%的计划任务数分解到由局领导、市场部来完成,其余40%的计划任务下达到行政和班组,并制定了只奖不惩的政策。执行贺卡揽收奖励的标准是按邮政贺卡销售价的25%奖励揽收人员的政策。

20__年在我局领导的高度重视和亲自带领下,全局职工积极努力,做到了上下齐心,确保并超额完成了州局下达的企业拜年卡计划任务8.34万枚,达到10.67万枚,实现收入19.121万元(其中x局长个人揽收贺卡实现收入4.65万元)。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4

摘要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管理中显得越来越重要,特别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谈起,阐述了过去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上存在的管理思想、工作计划、考核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接着根据经济发展新时期的经济环境状况,从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做好职工的培训、培养工作,建立、健全企业用人机制和健全合理有效的考核、奖惩制度几个方面提出了人力资源管理新的措施。

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企业措施

一、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

无论是在经济发展时期还是在经济成熟时期,人力资源管理对于任何一个企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对员工的产生起着重要的影响,而员工的产出又影响着组织产出,组织产出对财务产出又产生影响,这样在最后就会导致了企业在发展中的变化。通过对百家企业的抽样调查,我们发现在员工工作参与度高的情况下,员工的产出与生产率是呈现正相关。这也就是说明人力资源管理是和组织绩效之间呈正相关性的,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直接影响企业的绩效。特别是今年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对企业来说无疑肩负着更大的压力,作为企业管理中的重要环节,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则承担着更多、更艰巨的责任。

二、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创新的管理思想

受传统管理理念的影响,企业在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存在着错误的认识,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招聘人才、培训和相关的福利待遇发放等,让人力资源管理人员认为自己的工作就是服务他人。加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综合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强,不会主动开拓业务和创新管理方式,对人力资源的开发更是缺乏主动性和战略性的规划。另一方面,经济环境在不断发生着变化,大部分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却仍然固守传统的工作方式,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要求,最终导致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效率低下而影响企业的发展。

(二)人员配置不合理,缺乏长远的工作规划

企业在选用人才时考虑资历、身份背景、人际关系等因素,使得企业任职岗位不自然的划分出了不同的等级。而且企业用人机制不灵活,考虑裙带关系、缺乏优胜劣汰,选拔人才是往往不能按照既定的程序和方法进行。因此,在人员配置上,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各部门的人员配置都不尽合理。在不断步入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企业应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同时,大力开发和充分挖掘人力资源的竞争优势。人力资源规划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基础,其应该具有战略性和应变性的职能。而现有企业正缺乏一个清晰、长远的战略规划,使得人力资源的开发与使用长时间处于一个低水平的状态。

三、经济发展时期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新措施

我国人力资源管理从概念的引进、提出到现在企业的广泛推广和应用,历史较短,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和企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尚未形成。很多企业受传统计划经济制度的影响和人事管理惯性思维的影响,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滞后、手段落后、效率低下、人浮于事,缺乏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等问题,仍普遍存在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这就需要企业自身转变理念,积极推进人力资源管理的创新,从而真正地提升人力资源管理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地位和发挥有效作用。随着现代市场和社会对于人力资源管理重要性的不断强化和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的不断延伸,对于我国当前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新的经济发展时期,企业也应该克服人力资源管理传统模式中的缺点,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新的管理措施。

(一)树立科学的管理理念

保障企业员工的工作效率,就需要企业能够健全和完善员工绩效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树立企业科学的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以人为本”是创设一种良好的环境,充分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能够最大化的实现和满足员工的价值与需求。人力资源规划上要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确立广大员工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主体地位。人力资源招聘和培训上要突出员工的能力导向,重视员工的思想道德、工作交际能力,注重员工的素质能力和岗位要求的对接。人力资源激励和考核上注重员工的个性需求,建立公平、公正和公开的激励考评机制,把对人力资源开发作为对员工最大的福利。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5

[关键词]热电联产节能减排结构调整技术升级

一、热电联产对节能减排的意义

目前国家提倡“加快建设以低碳为特征的工业、建筑与交通体系”、“加快形成低碳绿色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热电联产作为节能减排的朝阳产业备受关注,已被世界各国公认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热电联产事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热电联产取代了大量高能耗、高污染、高浪费的传统取暖方式,推动企业淘汰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抵制了So2的生成,减少了煤碳用量,减少了有毒、有害气体向大气中排放,从而实现节能减排为企业带来效益,为减少大气污染做出了贡献。

据统计,2007年我国常规火电厂发电煤耗约每千瓦时320克标煤,热效率约36%。因此,按当前热电联产装机规模初步估算,热电联产相对于热电分产,热电联产与热、电分产相比,热效率提高30%,集中供热比分散小锅炉供热效率高50%,产生效益为节约标准煤6500万吨,年减少烟尘排放86万吨。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热电联产在提高能效、节约能源和减轻环境污染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减少分散小锅炉房及其煤场、灰场所占用的土地,大大提高了燃料利用率,而且可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同时,热电联产机组都建在热负荷中心,区域热电厂的上网电量也在就近消化,减少变电站个数,电网质量有了很大提高,线损也有了明显降低,部分发电企业电煤供应紧张状况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因此,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热电机组的技术改造和更新替代步伐,加快热电联产规划的配套热网建设,对加快我国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对于中国这样的对外能源依存度较高的大国来说,发展热电联产是实现节能减排的最有效措施。

二、热电联产行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在国家大力支持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我国的热电联产行业从小到大、由弱到强,取得了累累硕果,我国的热电联产业发展态势也十分乐观,其在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战略性地位已经确立。但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燃料的大幅波动,热电联产基础设施不匹配,热电联产技术装备水平低,资金短缺,社会需求不足等因素,限制了热电联产行业的发展,行业存在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

1.资金不足

当前,热电建设需要巨大投资,其资金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中央政府支持;二是省政府财政收入支出;三是社会集资。近些年中央财政安排的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不足,技术改造与节能减排投资逐年降低。据估算,“十一五”期间我国每需要形成400万吨标准煤的节能能力,需要资金20亿元人民币,而目前每年安排20亿元节能减排预算资金,缺口很大。近几年由于我国政府坚持对外开放的政策,引进外资筹建一些热电厂,个别热电工程开始实行股份制,增加了资金渠道,但为数不多,但总的来讲,资金周转非常困难。

2.企业能源利用技术发展落后,能源回收利用成本高

西方发达国家利用热电联产将普通电厂本来废弃的热量加以利用技术起步较早,像美国、英国德国已经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余热发电体系。我国热电联产等方面才刚刚起步,再加上许多企业从国外引进技术和进口设备,导致成本的加大。同时,我国在由于组织结构体系、人力资源不到位、运行维护人员缺乏经验和能力等等,导致投资大、运营成本高。

3.法律法规不完善

90年代以来,在一些工业发达国家中随着工业生产水平的进步,为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制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法规体系,我国由于起步较晚,法律法规尚未健全。

4.科研力量相对较薄弱

目前我国科研仍集中在传统的发展模式,而对于热电联产研究则严重不足,到目前为止尚无全国性的热电科研机构,热能利用方面的科技力量薄弱,理论研究与探讨也相对滞后,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研发力量和持续的新产品推广目前总的来讲是供大于求,甚至个别地区存在比较严重的情况。

三、对策和建议

1.国家应出台优惠政策,提高热电联产行业的积极性

国家有关财政、税收、金融等应给予热电联产项目优惠政策,并进口设备、仪器、零附件、专用工具,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对于符合贷款条件、从事热电联产行业的项目,国家财政应给予全额贴息(展期不贴息)。应充分发挥企业在可再生能源利用上的优势,在利用二次能源发电,筹建电厂方面给予照顾。

2.加快对现有热电机组技术改造

调查统计显示,我国部分地区中抽凝机组还占有相当比例,还有一些热电企业正在新建和扩建之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中小型锅炉数量大,单机容量小,小锅炉燃烧方式落后,烟尘浓度高,大气污染严重,锅炉热效率低”等现象。热电联产行业要发展低碳经济,推进节能减排,就必须通过技术改造,有计划地研制新产品,使产品不断地升级换代,提高性能和质量。在充分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各级政府和部门应继续鼓励支持热电联产,持企业加快技术进步,提升自动化水平,提高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促进其向高参数、大容量、高效环保型机组和清洁燃烧、资源循环利用方向发展。要加快制定金融扶持政策,促进金融跨越发展,以金融的发展支撑江热电企业的良性发展,为热电企业转型升级克服困难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3.鼓励技术创新,大力推广应用先进适用二次能源利用技术

依靠技术进步来促进热电企业的节能降耗是热电企业二次能源的回收利用的重要措施之一。建议国家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调动热电企业长期的积极性,综合二次能源的特性,积极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加大科技投入,研究将征收的排污费纳入预算内,按专项基金管理,不参与体制分成,加强国际间科技领域的合作,特别是在节能减排领域进行合作研究和技术交流,以推进余热发电技术在国内的应用。

4.加强内部管理,降低发电供热煤耗,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企业内部也应建立立体化、精确化的激励机制,对技术创新的骨干实施物质激励和精神鼓励,只有建立和健全激励机制,才能有效激发人才的潜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一些有实力的企业可以从相关技术和标准化的整体自主创新中,获得属于自己创新的“看家本领”,推动热电联产项目,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其他企业则可以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和技术,可以聚集创新资源,积累创新经验,提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档次和水平。

四、结束语

当前企业大幅度提高生产总量,呈现供大于需态势,国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于目前疲软的市场状况,积累创新经验,规范企业能源利用工作,实施全过程管理,使热电联产行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以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渝生,沙高原,田广亚,吴志荣.清洁生产离我们不再遥远[n].中国冶金报,2008.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6

一、企业档案管理的原则

企业档案的管理原则,为企业建立信息档案系统提供了有效依据,也能为企业的发展提供更为有力的引导。企业档案管理的原则主要由以下三部分组成:

第一,企业档案管理要求统一领导、分级分层。建立统一的企业档案管理制度,并对企业内部档案工作实行对口化和统一管理,要对企业的全部档案内容和文件处理进行综合管理与执行。

第二,企业档案管理工作一定要重视维护好档案和文件的安垒与完整性。从数量上看,企业档案要在已有内容上寻求全面和配套,从质量上说,要保证文件档案的系统性和内在关联性,同时在内容和范畴方面要涵盖有企业由内到外、由下到上的全部日常工作所需要的资料种类,各种形式的档案要分门别类的存放,防止出现人为的损坏和遗失。对企业档案要进行安垒系统的管理和保护,对重要文件要加强保密力度,保护企业自有知识产权,避免信息流失在外,造成企业的遭受损失。企业最好有相关内容的法律顾问,在出现问题时能够以专业眼光及时做出处理,弥补损失。

第三,加强企业档案的使用性和交流传播,体现出档案管理的现实意义。档案的管理,不仅仅是收集与整理,其更为现实的意义在于帮助企业主和员工们在日常工作过程中有例可依,使工作得到更为有效的资源协助,提高效率,加快发展。可以说企业档案的利用与管理,既是企业档案工作的出发点,又是终结点。加强档案的使用和交流性,是为企业档案管理延续下去并得到长足发展提供资源支持,体现出企业的社会价值。当然,企业档案管理和使用贯穿于企业各项工作中,也是检验企业基础性工作情况的标准。

二、企业档案的管理措施

第一,要设立专门的企业档案管理机构,发挥集体力量,创新思路,把档案管理工作做也成效。

第二,建立好企业档案管理的规范制度,并监督全体员工依此执行。有制度的硬性规范,有利于更好地督促员工们对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重视,促进档案工作更快更好地发展。

第三,加强档案管理的安全性。档案管理室一定要做好防火、防水、防盗、防尘、防虫、防潮、防泄密等各项防护工作,虽然目前大多企业已经普及电子档案管理,但仍有一些档案是以纸制等形式存放,这就要求企业档案工作人员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种类型档案的管理工作,对于电子文档要做好电脑的杀毒与防毒,防止黑客倾入,工作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电脑操作技术能力,并对电子信息的获取和沟通渠道做出更深刻的理解,从而创新工作方法。而对于传统的档案形式,则要求工作人员在工作过得中更加细致,不仅要认真登记和整理。还要在离开档案室时检查好门窗、关好电源等,以保证企业档案管理工作的全面与完善。

第四,提高档案利用率,发挥档案管理实际作用。档案管理的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让企业在发展工作中能够节约寻找资源的时间,把更多的时间应用在实际工作内容中,加快工作效率,提高效益。提高档案利用率,应该更好地创新沟通模式,使信息的传递更为便捷,同时对于在沟通交流过程中进发出的对企业有益的信息资源,也要加以收集和整合。

三、企业档案管理如何创新发展

没有创新就没有生命力和发展希望,这一点对于企业尤为重要。因此,在企业的档案管理工作方面,工作人员一定要开拓思路,发展创新,并将新思想落实到档案管理工作的各项功能和执行细节中去,积极地用新机制带动档案管理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要借助观念创新促进企业档案管理的现代化。

办公自动化的普及,使电子文件也被列入到档案管理的工作范畴中,因其收集、查询,整理、修改、发送等简单快捷,并且具有容量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目前电子文件已经越来越成为档案管理的主要文件类型。电子文件包括录音、录像、照片、文字、表格等形式多样,直观易读。但是,档案管理并不是单纯地用计算机代替原本的手工劳动,也绝不能把传统的档案管理方式照搬到现代化的电子档案管理工作当中去,新时代的档案管理,一定要以创新的观点理念,应用先进的电子信息技术,在吸取传统管理方法精髓的基础上,尽快寻求更新更有效的运作模式,更好地为企业档案管理工作服务。

2.要创新企业工作平台,加速提升企业档案管理的水平。

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并不是毫无用处,新时期的创新管理也是要建立在传统工作流程基础之上的。要将传统的档案管理工作流程优化整合,再融入新思想新观念,借助软件编程、数据库管理技术等先进电子技术方法建立起更适用于现代化档案管理的计算机管理工作流程,并以此来进行企业档案工作的执行与管理。也就是说,要在传统已经具备的工作流程基础上,建立起更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的数据信息工作管理平台,解决企业参与人员多、信息容量大、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搭建沟通平台,反馈信息等问题。

3.创新工作和执行流程,更好地满足档案管理的新要求。

文档一体化流程,是信息化时代的全新文件管理观念。它本身摒弃了把零散化文件拼凑组合的弊端,而是从管理目标出发,通过先进技术和业务互联的新需求而建立的无缝的互操作平台。创新工作和执行流程,就是将工作的各环节、步骤、分工、岗位协作一体化集成,电子文件的一体化流程,既保证了档案管理工作的质量,又创新了档案工作者的管理思路,达到更好满足档案管理的新要求。

4.创新管理方法,促进档案管理工作科学发展。

在信息量不断增加的今天,信息重要等级也逐渐分化,信息安全管理也成为文件和管理工作过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计算机应用虽然普及,但病毒泛滥、用户使用不当等情况经常出现,再加上设备故障,自然灾害等的出现,造成计算机系统被破坏的可能性加强,一旦计算机系统出现故障,极易引起数据丢失、文件信息失效等负面作用,因此,加强信息安全的管理势在必行。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7

关键词:建筑企业财务会计优化措施

目前我国建筑企业在财务会计核算上存在着许多问题,例如财务管理水平不高、财务会计核算标准不完善、财务会计不符合国家标准、财务会计核算方法存在问题、财务会计核算记录保存水平不高、财务会计的基本原则适用性不强,这些问题制约着我国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建筑企业为了改善企业的经营状况并提高金融资本的利用率,应当进一步完善自身的财务会计核算体系,与此同时提升财务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水平与职业道德,从而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建筑企业的快速发展。

一、建筑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许多建筑企业在财务会计核算上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建筑企业的日常运营和长期发展都产生着重大影响。因此,我国的建筑企业应当从实际的发展现状和自身的实际需要出发,采取有效的优化措施,从而促进建筑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进一步发展。以下从几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我国建筑企业在财务会计核算上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财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存在问题

我国许多建筑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基本工作都没做好,这严重影响了企业的经营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需要根据企业实际的财政状况来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对企业的经营管理对策提出高效的建议。但是我国许多建筑企业的会计基础工作水平不高,在财务会计核算的数据更新、数据保管上都存在许多问题。一方面财务数据的不完全的给财务会计核算的实践带来很多问题;另一方面建筑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不完善给企业的财务安全、企业的信息安全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因此,建筑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基础工作存在的问题,使得建筑企业财务会计的管理效率大幅度降低。

(二)财务会计核算信息获取上存在问题

许多建筑企业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时,财务信息的及时性没有办法得到有效保证,例如企业工作场所的变动、企业实际财政状况的变更、财务会计部门统计时间的不稳定都会给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信息的获取产生影响。所以建筑企业在实际的财务会计核算过程中,财务信息的获取实际上非常困难,因此也造成财务会计核算管理的延迟问题。现代建筑施工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只有合理地利用企业的财务核算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利用,才能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从而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有充足的资金后备去引进先进的技术以及人才,及时地更新设备,提高企业的综合实力。

(三)财务会计核算制度存在问题

建筑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标准化、规范化对于建筑企业来说极其重要,对于保证会计核算工作的有序进行和财务会计核算中出现问题的及时解决起着很大的帮助。因此,企业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时应当注意加强核算的的规范性与公正性,从而构建并不断完善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并运用现代化技术逐步提升企业财务核算的时效性与准确性。与此同时,建筑企业在进行财务会计核算的过程中,应当严格规范企业的财务管理行为,引进新的会计知识与管理方式,实现企业财务核算水平的提升。

二、建筑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的优化措施

我国建筑企业如果希望得到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机遇,则需要不断提升自身在财务会计核算上的水平,并对在财务会计核算上发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手段进行优化,以下从两个方面出发,分析了我国建筑企业在财务会计核算上的优化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会计核算体系

我国的建筑企业会计业务标准化要求使得企业的会计系统需要不断进步,同时进一步完善企业的会计核算体系才能做到真正的保证企业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因此,建筑企业应当根据我国会计法律文件规定,对财务会计核算系统不断的进行完善,及时的利用先进的会计技术使得企业财务会计核算水平逐渐改善。

(二)提升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人员的业务素质

企业的人事管理和财务管理人员应当对财务会计知识进行持续的学习,更进一步的了解财务管理和金融政策方面的知识,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的先进技术,在提升工作能力的同时対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工作也起到了改善作用。加强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人员的专业能力和财务会计的知识,对于加强财务会计核算人员的工作质量、加强财务会计核算人员的风险管理质量和企业财务管理理念的确立,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的建筑企业应当开展定期性的会计训练和财务培训,与此同时加强财务会计知识的更新,加强财务会计核算方法的创新,从而为建筑企业的财务会计核算打下坚实的基础。建筑企业应当引进高水平的财务会计核算人员,从而更好的改善建设企业财务会计核算人员的整体素质。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建筑企业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市场竞争,因此建筑企业只有在资金操作和财务会计核算上不断采取合理的优化措施,才能实现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因此建筑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应当根据财务会计核算的发展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及时采用先进的会计核算技术并对企业财务会计人才进行培训同时对企业的财务会计设施进行及时的更新,从而更好的促进企业财务会计核算综合实力的改善,在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的同时也能更好的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徐丽盈.对企业税务会计要素的若干思考[m].莆田学院学报.2006,1(04):22-23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8

[关键词]石化产业;民营经济;“双赢”

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是国家规划新建的六大石化基地之一,石化产业主要涵盖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学原料及制品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造业、塑料制造业,涉及行业之间产品关联性产业。如何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取长补短,因势利导,利用国有石化大企业的优势,有效地带动地方民营经济发展,增强国有石化企业发展实力,促进国有石化企业和地方民营企业两者的“双赢”共同发展,是一个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经济问题。

一、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行业的发展状况

1.泉港石化工业已经成为福建泉州的第一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区共有各类石化企业75家,2004年石化工业实现产值117亿元,占全区工业产值76.5%。其中,石化工业园区内已入驻企业16家,预计产值163亿元。在建项目14个,总投资54亿元;拟建项目9个,总投资千亿元,泉港区石化工业规模巨大,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有重大的贡献。

现已投产的石化企业有:福建炼化公司,年加工原油400万吨,年产聚丙烯10万吨,2004年产值达98亿元,占石化产值84%。湄洲湾氯碱工业公司,年产烧碱4万吨、环氧丙烷2万吨、聚醚5万吨,2004年产值3亿元。海洋聚苯树脂,公司年产聚苯乙烯60万吨,2004年产值8亿元,目前正在推进年产60万吨聚苯乙烯、120万吨重油催化裂解项目的前期工作。华星石化公司,低温液化气年储能力达50万吨,是中国进出口公司500强之一,其投建的低温冷冻液化气储存库,已成为我国第三大低温液化气贮库,2004年产值达4.2亿元。目前,泉港石化产品在国内市场占重要地位的有:无铅汽油、聚丙烯、硫磺、石脑油、烧碱、聚苯乙烯、液化石油气等,初步形成以福炼公司为龙头,以湄洲湾氯碱公司、海洋聚苯乙烯、华星石化等30多家骨干企业为主体的石化板块。泉港石化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福建泉州地区经济发展的依靠力量。泉港石化工业的发展已经取得了辉煌的成就,2000-2005年“泉州泉港石化工业五年年均增长40%,石化工业产值140亿元”。但从长远发展看,要持续迈向新台阶,为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承担应有的发展目标,还存在许多深层次的问题亟待解决。

2.福建泉州泉港石化工业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

第一,资金制约。石化企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行业,需要雄厚的资金做基础,只靠国家提供,有些力不从心,必须调动泉州的民营资本加以补充。因为泉州有各类民营企业12万户,如果能吸收一部分民营资本参与石化行业,就有利于解决石化企业资金短缺的困难。经过几年的发展,福建泉州民营企业仍步履维艰,绝大多数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窄,企业的自有资金不足,主要依靠银行贷款,一旦发生资金链断裂,企业极容易倒闭。2005年国家对金融市场实行宏观调控政策,使得许多银行对民营企业的贷款持谨慎态度,相当一部分民营企业因资金缺乏而停止了新业务拓展。手中有一定资金的企业主,又因融资渠道单一,而不敢投资新项目。民营企业家的思想又倾向保守,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优势,首要的问题是必须解决好民营企业融资或资本集中、资本积聚的问题。

第二,技术制约。石化企业是典型的重化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控制性行业。具有资本有机构成高,技术含量高的特点,是资金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很高。泉州民营资本大多投在房地产、服装鞋帽、石材等有机构成较低的产业,技术含量普遍偏低。民营企业家自身的技术、知识水平也普遍较低,但他们普遍有危机感。因此,对接石化行业,进行转业转产,是他们的期盼。但由于绝大多数民营企业家对石化方面知识了解不多,造成他们不愿轻易冒险。除福建炼化公司、湄洲湾氯碱公司外,全区企业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员只有44人,中级职称的有144人,其中属石化方面的专业人才不及40%。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必须从技术层面上解决人才短缺问题,以此来激发他们的预期愿望。

第三,信息制约。国有石化企业对民营企业了解不多,同时民营企业外部经济信息及资源转换信息的收集也相当差。据有关部门调查,在泉州12万多家民营企业中,真正实现计算机辅助设计、管理信息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所占比例不足10%,真正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仅为3%左右,利用信息化开展电子商务的企业只有11.3%,近9成的企业从未接触过任何形式的电子商务。民营企业的信息来源更多靠企业主的经验判断和有限渠道的了解,对石化行业发展状况和前途的了解甚少。所以,民营企业要对接石化产业,必须要畅通信息渠道。为此,促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企业两者之间的信息沟通,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引导民营企业的生产向石化附属企业扩张的重要手段。

第四,竞争制约。根据我国加入wto后的约定,2006年以后,我国将对外开放成品油批发市场,一些国际石油巨头介入中国石油市场的规模将愈大、速度将愈快。如在油品流通领域,埃克森——美孚、壳牌和Bp等实力强的国际著名公司,在2002年与中石化成立成品油合资公司后,计划用5年时间,将分别在福建、广东、江苏及浙江经营2100座加油站。Bp公司2001年在与中国广东合作经营300座加油站的基础上,最近又协议在福建成立合资公司,建设经营800座加油站。“国内市场国际化,国际市场国内化”的趋势,加剧了当前以成品油贸易、批发和加油站零售为主要业务的福建泉州泉港石化企业压力。

第五,用地制约。福建泉州泉港区土地321平方公里,福厦路以西161平方公里大多为不可建设的山体。扣除不可建设的山体及已建设的炼油厂、高速公路、铁路、城市中心区、城市道路等基础设施用地,实际可建设用地只剩40多平方公里。一些大项目如炼化一体化、南埔电厂、泰山码头、富源石化的相继落户,使民营企业未来发展的用地空间十分狭窄。此外,煤、电、运及政治、市场变化等问题,也是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因此,必须为实现“双赢”创造有利的发展空间。

二、福建泉州泉港区石化产业为实现民营经济对接国有石化企业提供的有利条件

1.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发展前景。目前,我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已基本形成完整的、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体系,石化产品的自给能力已明显提高,但仍不能满足市场快速增长的要求,缺口较大,石化产品自给率不到50%,基本有机原料乙烯、丙烯、乙苯等一直处于净进口状态;部分精细化工及合成树脂产品(聚苯乙烯、聚乙烯、聚丙烯、aBS等)严重供不应求,进口依赖度相当大。预计未来10年,国内石化产品市场需求仍将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这为民营经济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福建泉州泉港石油化工、基本化工业的生产密集度相对较高,为民营经济进一步扩张提供了坚实基础。从中央企业看,福建炼化公司是国家的骨干企业,现拥有40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和7万吨聚丙烯生能力。扩建后,原油生产能力将达1200万吨/年,并新建相应规模以上的配套化工生产装置。从地方企业看,泉港区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群——产业基地”的思路,不断推进石化产业聚集,一大批重量级非公企业如华星石化、海洋聚苯树脂、泰山石化、新益鸿基沥青等企业陆续建成,初步形成以石油加工、基本化工原料、仓储及深加工相互衔接的石化工业体系,为民营经济的参与提供了比较良好的基础条件。

3.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区位优势。从海域看,泉州泉港与台湾隔海相望,距环球航线仅15海里,距台湾基隆港和高雄港不足200海里,距上海港和广州港500海里左右,居于菲律宾马尼拉港和日本东京港的中心点。从陆域看,泉港位于福建省海峡西岸经济区繁荣带的中部,距省会福州和特区厦门均在1个半小时车程之内。良好的区位优势,为泉港民营企业北接“长三角”、南进“珠三角”提供了便利。同时,规划中的福建省LnG管道和福厦高速铁路贯穿全境,为泉港民营企业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便利条件。

4.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完善的配套设施。近几年来,泉州泉港区投入20多亿元资金,大手笔、高起点建设基础设施。厦、漳、泉铁路直达港区,324国道穿境而过。投资150亿元,总装机容量580万千瓦的福建南埔电厂一期工程已投产发电。目前,全区已具备供电能力150万千瓦/日,供水能力50万吨/日,铁路运输能力5000吨/日,港口吞吐能力3万吨/日,高速DDH数据网为全区数据通讯提供有力保障,国家一类口岸——泉港口岸运作顺畅,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联检机构配套齐全。全长33.2公里的泉州沿海大通道泉港段,日处理量5万吨的净水处理厂、日处理量215吨的垃圾填埋场已全面开工,并将在近期内陆续投入使用。总投资2亿元的海巡基地、海上溢油反应基地和船舶管理系统也在加紧建设中。

5.石化产业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天然的港口优势。作为全国四大国际深水中转港之一的湄洲湾肖厝港,被孙中山称为“中国少有、世界不多”的天然良港,可建万吨至10万吨码头的深水岸线长5.5公里。规划建设石化、集装箱、煤炭、粮食泊位30个,远期年吞吐能力达5000万吨。目前,全区已建成码头泊位7座,其中10万吨原油码头1座,5万吨码头1座,万吨散货码头2座,5000吨以内成品油码头3座。在建和将建的码头9座,总投资达25.5亿元。

6.我国新经济政策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了权威的政策支持。2005年初,国务院正式《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非公经济36条”),从7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和要求。其中关键性措施是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允许非公有制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和领域”,提出“加快垄断行业改革,在石油、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这对消除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也为泉港民营企业借石化优势,实现二次创业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证。

三、促进国有石化企业与民营经济共同发展实现“双赢”的措施

1.改善决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条件。石化行业是一个高关联性、高资金技术密集度、强周期性的行业。投资者需要一个相对稳定的投资环境。稳定的投资环境,首先表现在政府必须在宏观决策上坚持科学性和保持延续性。因而,政府对石化发展的产业规划,一定要有定位的前瞻性、布局的科学性、结构的系统性、执行的坚定性。其中,执行的坚定性是后期增强投资者信心的重要因素。实际上,地方之间竞争的关键是投资环境的竞争,而投资环境竞争的关键是决策环境。实践证明,一个地方政府决策程序公开透明,决策内容集思广益,决策执行持续有力,投资者对政府就有信心、就放心,就能聚集资金、技术和人才,吸引民营企业投资,形成发展强势。

2.改善政策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广阔空间。一个宽松自由、公平公正、统一规划的政策环境,是民营企业发展壮大的根本制度保障,也是民营企业联姻国有石化企业,走向创业新层面的重要前置条件。打造政策环境,要狠抓政策的科学、务实。制定政策要有的放矢,对不利于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环境、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要及时修订或果断废止。创新政策要敢为人先,既要加强沟通联系,争取上级部门更多的政策支持,又要放开领域、放宽政策大胆实践。既要搞活机制,灵活创新措施,又要鼓励放手大干。尤其要多制定一些民营企业对接石化大企业的鼓励性政策。各级部门落实政策要雷厉风行,切实解决好政策不落实、不兑现、不管用的问题,从而创造一个有利于国企、民营经济双方走上合作前台的政策环境。

3.改善服务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优势支持。服务环境体现一个区域的综合服务水平。在服务环境的营造中,最关键的是政府行政效能和服务能力的全面提升。当前,泉州民营企业在融通资金、信息咨询、人才培训、技术引进等方面存在诸多困难,需要政府的真心支持和帮助。要坚持“项目至上、客户至尊”和“行政零收费、服务零等待、合作零距离、环境零投诉”的原则,结合服务型机关建设,大力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和工作提速,促进经济跨越式发展。要学会用市场经济的办法抓发展,切实做到:重引导不越位,把不该管理的事坚决放开,消除所有制歧视,进一步放开搞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善管理不错位,把应该管的事管住、管好,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放开中规范,在规范中加快发展;抓服务不缺位,对所有投资者都满腔热情,全心全意为民营企业对接石化优势提前、产中、产后的专业化服务。

4.改善法制环境,为“双赢”发展提供创业保障。民营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对接石化产业更是举步维艰,迫切需要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爱和扶持,特别需要一个公正、公平、透明的行政执法环境予以保障。因此,要进一步解决好干部思想中依法行政观念淡薄问题,摒弃“规随人意”、“土办法”、“潜规则”、“熟人好办事”的人治思想,树立法治观念。要进一步解决好依法行政过程中简单化问题,坚决整治随意执法、野蛮执法和司法不公、枉法裁判等问题,依法保护民营企业的合法权益。要规范市场经营秩序,净化市场环境。要坚决清除擅自设立收费项目、重复收费、多头收费、搭车收费、强行收费不法行为,释放软环境蕴涵的巨大生产力。努力为经营者创造一个安定有序、公平竞争、依法行事的发展环境。

参考文献: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9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作用,措施;

0引言

企业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在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企业普遍存在过度盈余管理、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数据造假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有很大关系。企业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不利于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1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

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监督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对企业财务、经济工作进行分析和控制,以保证企业财务数据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为企业的良好经营提供有效依据,促进企业可持续经营和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的整体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经营情况,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该全面、深入地掌握和分析企业的财务情况,发现企业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错误并及时修正,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企业财产,提高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建言献策,有助于加强企业资源配置、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企业财务管理,进而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

2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企业内部审计模式有待完善

企业要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能仅仅依靠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还要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有关人员安排,创新和改进审计模式,审计模式要能够满足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要求,以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高效开展。但是,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还不健全,往往注重企业财务报表、合同、凭证等内部因素,对外部风险因素关注较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同时,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缺乏创新和改进,往往还在使用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无法跟上现代化审计发展的步伐,且多采用固定的上传下达的审计工作模式,基层工作人员一味地依赖和遵从领导层的指示和要求,不仅增加了领导层的工作,还会降低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2.2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审计工作的涉及面较广,要求审计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财务、审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和掌握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审计工作还与利益相关,这就要求审计工作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养。目前,有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存在业务能力不足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的问题。首先,综合能力不足。目前,同时掌握财会、审计、法律、经济金融知识的综合型审计人员较为缺乏,且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其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个别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2.3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关系存在问题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需要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同时还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较大的权利,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财务监督和控制作用,且管理层的权利要高于财务部门的同级别管理层。但是,很多企业往往将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同级别对待,使得审计部门的高级管理者与财务部门的高级管理者同级别,甚至部分企业的审计经理还要听命于财务高级总监,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能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财务监督作用,最终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2.4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不高

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建设,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平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利用自动化处理尽可能降低人为干预,以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目前,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不完善,信息化平台质量有待提高,信息化平台的自主处理水平不足,且无法有效发挥信息化平台的自动化管理,出现信息化平台上内部审计信息被人为改动等情况,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独立性建设中的作用。

3优化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有效措施

3.1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有关制度规定,为内部审计独立性提供制度保障

优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强化制度建设,积极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从而为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为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各省市政府审计部门要深入企业调研,全面了解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情况,研究和分析所掌握的情况,及时发现并综合考量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所发现的问题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制度,推动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高效建设。同时,政府审计部门要加强完善实施细则,确保内部审计有关制度能够更好地落实,以促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履行职能,进而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3.2强化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提高有关人员专业能力

审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专业的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经济、金融、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员工的技能培训,以培养综合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一方面,企业要加强人才招聘,加强对审计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招聘具备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对人员的学历以及职称提出较高要求,以确保招聘人员的质量,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学历结构;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内部员工培训,完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员工学习业务能力,也可以组织员工进行外出交流和学习,以提高内部审计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3合理确定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关系

企业要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认识和重视,构建合理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关系,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较大的独立性以及较高的权利。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由董事会直属领导,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层的级别要高于财务部门管理层,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并且,内部审计部门要由部门经理直接、独立领导,内部审计管理者对发现的财务问题直接向审计部门经理报告,以有效防止财务经理违规情况的发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作用,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强化对企业财务收支的控制,推动企业可持续运营。

3.4强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离不开信息技术,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强化平台的全自动运营,降低人为因素干扰,进而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以有效避免内部审计违规操作,防范舞弊行为的发生。企业要提高员工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信息化建设质量,加强构建在线审计平台,建立健全在线审计系统,实时监控、分析和处理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处理优势,利用信息平台监控企业财务信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企业还要定期维护在线审计系统,及时发现系统漏洞,并且对其进行修补,以确保在线审计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审计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独立性。

4结束语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重要监督,对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运营具有重要意义。独立性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关键,企业要想紧跟时展步伐,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就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视。但是,部分企业在内部审计独立性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完善内部审计有关规定和细则,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合理确定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关系,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魏畅。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企业,2020(11):15-16.

[2]李书钊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2020(12):152-153.

[3]李梦怡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20(17):105-106.

[4]李赛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9(13):146+183.

企业发展的措施篇10

一、引言

社会企业作为一种独特的组织形式,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还不存在统一的概念,使用最广泛的社会企业定义是英国贸工部(Dti)在2004年提出的,即社会企业是“具有某些社会目标的企业,营利主要按照它们的社会目标再投放于其业务本身或所在社区,而非为企业股东和所有人赚取最大利润”[1](p13)。该定义强调了组织的非营利性和盈余再投资的重要性,这是社会企业区别于商业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重要特点。因此,社会企业经常被称为“社会目的企业”,它不是为了营利,也不是为了慈善,而是为了实现社会使命,它的显著特点是兼具社会目的和商业手段。简而言之,社会企业就是“价值引领,市场驱动”[2]。

很多理论都可以用来解释社会企业产生和兴起的原因,其中政府失灵和市场失灵理论是一种有力的解释。政府和市场失灵理论认为,在经济全球化时代,政府难以满足所有公民的需求,自由市场导致了商品的不公平分配。英国学者RogerSpear认为,20世纪90年代,英国新型合作社和互助组织的出现是为了应对政府的住房供给政策失灵、劳动力市场失灵、宏观经济政策失灵导致的高失业率以及地方政府促进社区发展的失灵,但最大的失灵是来自于社会福利体系的失灵。20世纪末,针对市场造成的不平等和经济全球化的挑战,政府和市场都无力单独解决社会问题,社会企业开始兴起,政府以契约制的形式通过社会企业提供公共服务[3](pp252270)。

社会企业对于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不足具有重要作用,双方之间可以实现优势互补。政府在吸纳和分配资源方面比较高效,但在直接提供具体服务时效率不高,社会企业往往比政府更有效。社会企业通常富于创新精神、以市场为导向并且比较专业化。社会企业比政府的成本更低,为员工和所在社区创造机会,赢得公众的信任。面对多变的市场需求,社会企业更容易调整自己以适应市场竞争。因此,社会企业提供了市场和政府都不愿或不能提供的服务,能够帮助政府实现公共服务的政策目标,推进公共服务的改革进程。

由于社会企业具有公益性、服务性和非政治性的特点,在面临复杂社会问题的背景下,各国政府普遍重视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相对于商业企业,政府对社会企业的支持程度更高,这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服务的提供是以“非营利”为基础;在社会影响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条件;社会企业产品更可能符合基本的质量标准;社会企业更具有创新和合作精神;由于遵循社会使命,社会企业通常不获得高额利润。政府通过直接资助、合同外包和融资服务等各种方式,对社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给予支持。随着公共服务外包的推进,部分西方国家出现了“空心国家”现象。在这些国家,政府的主要角色是提供资金和监督管理,由非营利组织和社会企业承接合同。

二、中国社会企业发展的结构性约束因素分析社会企业作为一个有着巨大发展潜力的部门,为什么在我国还没有充分发展起来?甚至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这与政府体制、公民社会和社会资本等因素有关,而且我国公益慈善事业发展还不够理想,企业公民理念尚未普及。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社会企业面临着制度性和结构性障碍以及运作方面的困难。有些问题与普通企业所面临的问题是相同的,如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有些是只有社会企业才会面临的问题。这些问题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将影响到社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外部因素

第一,在社会认知方面,“社会企业”概念在2004年才引入我国,现在还没有权威的、公认的概念。社会企业是公益领域人士才知道的概念,企业界、投资界和政府对此还不够了解。由于社会企业在非营利组织和营利性组织之间,很难确定如何对其进行归类(也有观点认为没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归类),进一步阻碍了公众的理解。社会企业的影响范围有限,在地域上的覆盖范围比较狭窄,三分之二的社会企业总部位于北京和上海[4]。当前的社会环境也不利于公众接受社会企业模式,近年来慈善丑闻频发,公众质疑公益行为与谋求个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公众不能接受社会企业这种“行善”和“赚钱”兼顾的经营动机,仍然是“非黑即白”的思维惯式。

第二,在法律框架方面,“社会企业”不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概念,法律对这类组织没有一个认可的类别。对于中国来说,政府立法将对社会企业产生重要影响,可以决定这个部门未来几年的发展或停滞[4]。(1)在缺乏法律认可的情况下,社会企业只能自己寻找发展的方式。在我国,社会企业可以选择多种实体形式登记注册,66%的社会企业登记为工商企业,20%的社会企业登记为社会组织,14%的社会企业没有登记[4]。但这些实体形式的特点并不适应社会企业模式的发展,社会企业在采取工商企业形式的时候,企业制度本身不能体现出社会企业的核心特点(社会使命和非营利性),导致社会企业本身缺乏清晰定位,也缺乏社会认同;社会企业在采取非营利组织形式的时候,创始人和管理者无法分配利润,市场行为(如融资、上市)受到限制。(2)对于社会组织来说,采取社会企业模式是一个很好的思路,但是在形成品牌之后,如果商业企业以社会企业为名敛财,利用这一标签进行纯粹的市场营销,在缺乏政策规范的情况下,存在导致社会企业名誉扫地的风险。

第三,在政策支持方面,我国没有专门针对社会企业的支持政策。86%的社会创业者认为社会企业存在困难,47%的社会创业者认为政府政策或缺乏政策是对社会企业运作的重大挑战[4]。社会企业虽然采取市场化的运作方式,但也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对社会企业的政策支持不足主要体现在:没有制定推动社会企业发展的战略规划;没有设置专门管理社会企业的部门;没有在制定政策或方案时将社会企业的需求纳入进来;在政府采购招标中,没有对社会企业给予政策倾斜;没有拨付用于鼓励社会企业发展的资金;没有建立促进社会企业融资的金融环境;没有与社会企业相关的教育、培训和研究的规划。

(二)内部因素

第一,能力不足影响到社会企业的经营运作。社会企业经营运作的难度超过了非营利组织和商业企业,它不仅要实现社会使命,还要实现持续盈利,同时面临着非营利组织和商业企业所遇到的困难。社会企业的管理者不仅应具有较强的商业技能,还应具有参与管理技能,这对经营者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社会企业吸引专业人才的能力比较弱,商业部门的企业家很少进入这一领域。58%的社会创业者认为,人力资源是社会企业面临的重大挑战[4]。很多社会企业创始人原来是在依赖于社会捐赠的非营利组织工作,通常不具备商业市场背景,对基本商业规律掌握不够,总是强调社会企业相对于商业企业的特殊性,导致社会企业的经营运作困难。

第二,缺乏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影响到社会企业的盈利。社会企业需要从社会问题中找到商业机会,并且实现持续盈利。我国社会企业的成功案例很少,社会企业仍难以摆脱对政府和基金会的资金依赖,没有实现真正的市场化运营,缺乏明确的运作模式和有效的盈利战略。大多数“社会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过于低端,甚至没有具体的产品。有些社会企业的产品销售是基于社会对公益的支持,是“道德消费品”而不是真正的产品,没有体现出商业利益的核心价值观。这些社会企业更多的是体现“社会性”,很少体现出“企业性”。

第三,规模有限影响到社会企业与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社会企业在我国是一个年轻的部门,只有38%的社会企业成立时间超过5年,54%的社会企业是在最近3年内成立的[4]。社会企业的规模和经济影响力有限,71%的社会企业年收入不到50万元,即使是成熟的社会企业,收入仍然有限;社会企业平均创造7个工作机会和2个志愿者岗位[4]。尽管社会企业可以成为公共部门的合作伙伴,但它们很难与私营部门进行对等的商业合作。多数社会企业是充满活力的初创组织,无法在规模上与商业企业相匹配,很少社会企业能够向大公司供应商品和服务。

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面临着诸多的挑战和问题,很多人质疑非营利组织转型为社会企业的能力,他们认为中国最有前途的社会企业是在商业部门,甚至是那些不确定自己是社会企业的商业企业[4]。

三、国外政府推动社会企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为了在起步阶段能够生存下来,社会企业需要外部支持,外部支持体系包括政府、商业企业、社会投资机构、社区和公众等。在外部支持体系中,政府的支持起到了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政府应主动改变传统上对资本市场、法律框架、所有权制度的思维定式,建立社会企业的相应制度和规范,将社会企业纳入社会和市场的主流体系,为社会企业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对社会企业的具体政策支持可以分为创业者个人、组织和文化环境等三个层面。有些支持政策是针对创业者个人,目标是提升创业者或领导人的能力水平,由于社会企业家在社会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这种支持是十分必要的。有些支持政策是针对社会企业机构本身,促进组织的发展壮大。有些支持政策是针对社会创业的文化环境,为社会创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政府可以把资金资源给予或引入社会企业,也可以通过非资金的方式培育扶持社会企业的发展。政府对社会企业的资金支持以间接方式为主,直接方式为辅。

(一)制定发展战略

20世纪90年代末,社会企业概念开始受到欧美各国政府的重视,政府的目标是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社会企业部门。美国总统奥巴马上任后在白宫成立了“社会创新与公民参与办公室”(SiCp),旨在促进政府与私企、社会企业家和公众之间的伙伴关系。欧盟将“社会经济”视为经济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对于推动社会融合和民主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英国政府积极推动社会企业的发展,社会企业被政府视为超越社会民主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第三条道路。英国贸易工业部(Dti)在2001年成立了“社会企业小组”,负责协调、实施社会企业政策和项目。英国政府确立了三项战略目标:为社会企业发展营造支持性环境;使社会企业成为运转良好的事业;建立社会企业的知识和价值体系。英国政府在2002年7月制定了“社会企业:迈向成功的战略”的三年发展规划,计划的主要参与者包括中央政府及其组织机构、政府办公室、区域发展机构、地方政府机构、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家等利益相关方。英国政府设立了跨部门的政府工作小组和由外部利益相关方组成的顾问小组,对实施过程进行监控并为后续发展提供建议。

(二)法律规制

为了促进社会企业部门的发展,建立一个承认其特殊性的基础性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可以解决社会企业面临的制度障碍。传统上,各国一般都有针对普通企业的法律框架,欧洲社会企业传统上一直采取合作社或协会的形式。近年来,为了突出社会企业的重要性和改善社会企业的制度环境,意大利、英国、波兰和韩国等国进行了社会企业立法或对法律修订(见表1)。

表1世界各国的社会企业立法

国家法律实体形式国家法律实体形式

意大利(1991)no.381/1991法律社会合作社拉脱维亚(2003)《协会和基金会法》社会企业

比利时(1995)修改《公司法典》社会目的公司立陶宛(2004)《社会企业法》社会企业

葡萄牙(1998)《社会团结合作社特别法》社会团结合作社意大利(2005)《社会企业法》社会企业

西班牙(1999)《社会倡议合作社法》社会倡议合作社英国(2005)《2005年社区利益公司规定》社区利益公司

希腊(1999)《有限责任社会合作社法》有限责任社会合作社波兰(2006)《社会合作社法》社会合作社

法国(2001)no.47-1775法律修改集体利益合作社协会韩国(2007)《社会企业促进法案》社会企业

芬兰(2003)《社会企业法》社会企业美国(2008)各州立法或修改法律低利有限责任公司等

各国在立法中承认社会企业是一种合法的商业模式,不再只是单纯的非营利组织和商业企业。由于各国历史传统、社会条件和对社会企业的理解不同,创制的实体形式有不同取向。借鉴意大利学者CafaggiF和iamicelip对欧洲社会企业实体形式的分类,各国社会企业的实体形式可分为三种类型[5](pp724):一是合作社形式,即社会企业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一种形式,如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法国、波兰;二是公司形式,即社会企业作为商业公司的一种形式,如英国、美国(州)、加拿大(州);三是无特定法律形式,即在制定社会企业标准的基础上进行资格认定,如比利时、意大利、芬兰、立陶宛、韩国。比较典型的社会企业实体形式是英国在2005年引入的“社区利益公司”(CiC),与其他法律架构相比,它具有四个特点:遵循“资产锁定”(assetLock)原则,注销后须由另一家遵循“资产锁定”原则的机构接管并用做社区用途;限制利润分配,官方对股东利润分配的比例规定了最高上限;谋求公众利益,要在章程中明确追求公众和社区利益的目标;可以向社会发行股份为业务筹集资金[6]。

在变更法律框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实施认证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方式。在多数国家,社会企业并不对应一种法律形式,这就涉及认证问题。2007年,韩国政府颁布了《社会企业促进法》,制定了认定社会企业的七项标准。与其他国家不同,韩国规定使用“社会企业”名称的只能是经过官方认定的组织,禁止其他组织使用。为了对社会企业的认证申请进行评估,韩国政府成立了由政府官员、学者、社会福利领域nGo等三方组成的“社会企业推动委员会”[6]。政府也可以支持民间机构出台认证标准,英国有若干机构推出了社会企业认证,其中影响较大的是Sem认证。该认证是在英国内阁第三部门办公室和社会企业联盟的认可及支持下,由社会企业支持型组织RiSe在2010年发起成立的[7]。美国的第三方认证机构――B-Lab致力于推广“B公司”认证,并成功游说一些州的政府将“受益公司”(BenefitCorporation)作为社会企业法律形式。

在立法之后,社会企业的概念、范围和资质得以明确,社会企业可以到政府相关部门进行登记或申请资格认证。此后,“社会企业”就是一种独特的身份,能够拥有官方认可的合法性。在组织使命、内部治理、利润分配、公开透明等诸多方面,社会企业必须按照法律或政府要求进行运作。当然,各个国家对这些方面的具体规定并不一致,某些国家的社会企业更接近于非营利组织,某些国家的社会企业更接近于一般商业企业。但共同特点是,社会企业是为了实现社会使命,而不是为了所有者或股东的利益最大化。

(三)财政支持

社会企业主要是通过贸易、生产商品和服务提供获取收入,这意味着它从公共部门得到的收入主要来自合同契约,而不能只依靠直接拨款。社会企业往往能够以较低成本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国外政府公共采购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给社会企业更多机会。在美国政府看来,不计后果地直接给予社会机构资金会造成它们丧失独立性,主要是以合同制方式对其进行间接协助。社会企业在得到资金支持的同时,也可以保持自身独立性。国外政府已经开始在现行的政府采购框架中,明确将社会企业纳入采购对象。由于社会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如果政府在公共采购中对应标企业的注册资金和资质的要求过高,社会企业将很难与商业企业竞争。因此,政府在招标中可将社会企业设为单独的采购对象。2012年2月,欧盟司法部和欧洲社会基金在价值2750万英镑的“全国犯罪管理服务共同筹资计划”项目招标中,要求应标的供应商是社会企业[8]。国外政府通过在购买服务的条件中增加一些特别规定,譬如要求雇佣一定比例的失业者和弱势群体,增加社会企业获得合同的机会。

补贴是一种直接的资金支持方式,政府可以向社会企业提供补贴,补贴分为直接补贴和间接补贴。(1)直接补贴。正如政府可以给予工商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直接补贴一样,政府也可以给予社会企业直接补贴。直接补贴存在于葡萄牙等国,是对机构本身的一种支持。葡萄牙政府重视“社会团结合作社”在提供公共服务方面的作用,与社会团结合作社联合会签署协议,给予它们财政补贴和其他物质性支持,帮助社会机构提高服务水平以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补贴覆盖了社会企业部门执行社会工作的大部分运营成本,政府还向社会企业的设施建设和项目开展提供补助资金。(2)间接补贴。间接补贴是对社会企业员工的工资补贴,这是由于某些社会企业是为促进弱势群体就业而建立的,有助于政府实现社会福利政策目标。

(四)税收政策支持

税收减免是政府鼓励某类组织发展的最重要方式,体现了政府的产业政策导向。由于各国社会企业具有相应实体形式的时间很短,目前尚没有直接针对社会企业(除了非营利性的合作社)的税收减免,但今后很可能会出台税收优惠政策。最近几年,英国社会企业联盟(SeC)一直在争取“社区利益公司”(CiC)投资人可以享有税收优惠。意大利法律规定,社会合作社享有以下税收优惠:银行储备金不征税;不征收或只征收4%的增值税,而营利性企业是20%;比公司更低的所得税;接受私人捐赠免税[9](pp1011)。向慈善组织捐赠的个人通常可以得到税收优惠,与此不同,对社会企业的税收优惠往往是给予向社会企业投资的个人或机构,以鼓励社会资本投向社会企业。英国政府在2002年出台“社区利息税减免方案”(CitR),鼓励对社区和社会企业的投资,给予投资者25%的税收减税(所得或公司税)。美国在2000年通过了“新市场税收信贷方案”(nmtC),用商业导向机制帮助弱势群体增加收入和创造工作机会,鼓励对低收入社区的商业和房地产项目扩大投资。如果投资者在注册的“社区发展实体”(CDes)进行股权投资,可以获得联邦所得税的税收减免。“社区发展实体”的首要任务必须是投资于低收入社区和人群。税收减免可以持续7年时间,总额是初始投资的39%。投资方只有在CeDs成立7年后,才可以撤回投资①,社会企业得到税收优惠,意味着政府对它们的监管需要更加严格,以确保社会企业的建立及运行是为了实现社会使命。

(五)社会服务支持

社会企业相关概念和知识的传播是必不可少的,多数社会企业都迫切需要相关的咨询和信息服务。国外政府通过设立半官方机构和为相关机构提供资金的方式,为社会企业提供咨询和信息服务支持。英国政府财政支持的“商业联结”(BL)为社会企业提供咨询、信息和诊断等服务。芬兰“社会企业国家支持结构”为社会企业的成立和发展提供咨询,为建立和运营过程中有困难的社会企业提供信息服务。德国政府对初创期社会企业实施支持政策,柏林“社会企业和社区经济发展机构”(BeSt)鼓励和支持公民创建社会企业,为创业企业提供专业咨询。政府可以建立社会企业孵化器,促使创业者的方案和项目发展为社会企业。比利时政府在2000年建立了13个区域性孵化中心,目的是促进社会企业的商业活动,职责包括:帮助社会企业家实践自己的项目和起草商业计划,帮助社会企业找到目标员工,协助社会企业寻求金融支持,鼓励社会企业使用社会弱势人群,引导他们开展可持续的创业。

对于社会企业来说,市场驾驭能力、管理能力和营销能力是成功的关键。初创期社会企业亟需有针对性的商业项目设计、战略规划、风险管理、社会营销等培训项目。政府可以鼓励大学、研究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社会企业的教育、研究和培训,与公共或私人培训机构合作,使社会企业得到足够水平和质量的培训服务。例如,英国政府为社会企业的学习培训提供指导,在政府规划的社会企业支持项目中,有几十所大学参与。

四、推动社会企业发展的中国路径

(一)我国对社会企业政策支持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社会组织的培育和发展,企业更加注重履行社会责任,这为社会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提出要“更好地发挥公民和社会组织在社会公共事务管理中的作用,更加有效地提供公共产品”。中央政府重视加强社会管理创新,提出要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社会企业能够弥补我国政府公共服务不足,是解决社会问题和营造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同样是参与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2008年,国资委出台了《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有力地推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鼓励企业参与社会公益事业。

我国大多数社会企业是以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公司形式登记的,在现有政策框架内,社会企业也有机会争取到政府的政策支持。我国政府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支持包括政府购买服务、给予补贴、税收优惠、提供场地和开展能力建设等诸多方面。对于以公司身份注册的社会企业,政府对小微企业、福利企业有一些支持政策,对不同行业领域(如促进就业、环境保护、残疾人福利和为老公益)的企业也有支持政策。如果社会企业符合该领域的特定条件,就可以获得政府支持。相对而言,以公司形式登记的社会企业的政策支持要少于民办非企业单位形式的社会企业。绝大多数社会企业以企业形式登记,享受到的支持政策却非常有限。

虽然“社会企业”理念与模式在社会上日渐流行,但政府对社会企业并没有清晰的态度。我国政府对西方语境下的词汇经常持保留态度,正如国外通用的“非政府组织”(nGo)和“非营利组织”(npo)被称为“社会组织”一样,政府未必愿意接受“社会企业”这个概念。中央部委政策文件中还未提过“社会企业”一词,个别政府领导提及的“社会企业”只是对“福利企业”的另一种时髦称谓。但最近几年,有些地方政府正在进行政策探索,2011年6月,《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全面推进社会建设的意见》提出“积极扶持社会企业发展,大力发展社会服务业”。尽管没有明确的概念解释,但这是“社会企业”一词首次在官方文件中出现。2011年以来,广东省一些市县将社会企业纳入社会创新范畴,提出要培育发展社会企业。佛山市顺德区和南海区都计划出台社会企业的认定标准。南海区提出在2012年设立200万元的社会创新基金,鼓励社会组织和社会企业的创新,社会企业可以申请获得创新经费奖励,引入香港等地的专业指导和商业资源,帮助社会企业提升经营能力,探索基于实践的社会企业发展模式[10]。顺德区建立了企业化运作的法定机构――社会创新中心,该中心有社会企业家培训、社会企业研究、传播社会企业理念、推动社会资本投资公益项目等功能。比较而言,我国各地政府提到的“社会企业”有不同取向,北京提出的“社会企业”偏重于参与社会服务或社区服务,广东提出的“社会企业”偏重于社会创新与模式创新,还有些地方是为了促进非营利组织的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尽管目前我国政府对社会企业的支持政策很少,但将来各地政府可能会出台越来越多的支持政策。这是因为社会企业的发展能够契合我国政府的公共政策目标:一是吸引战略性社会投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引进基金会和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实现投资回报达到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的平衡,可以减轻政府面临的财政压力,解决更多社会问题。二是提升非营利组织的造血能力。非营利组织虽然能够产生社会效益,但自我维持能力不强。社会企业模式可以降低非营利组织对政府资金的依赖程度,引导非营利组织可持续发展。三是促进“企业社会责任”(CSR)向社会企业的升级。有助于改变企业家的传统思维,推动企业家向社会企业家的转变,企业的目的将是创造“共享价值”,而不是将社会影响作为提高企业声誉的手段。

但是,也存在着阻碍政府制定社会企业支持政策的因素:一是社会企业位于工商企业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模糊地带,兼具社会属性和企业属性,社会企业与这两类组织之间存在交叉重叠关系,社会企业没有明确的政府主管部门。二是提倡社会企业模式意味着暗示社会组织可分配一定利润,这不符合目前的法律规定。在政府对社会组织的营利导向行为监管不力的情况下,社会企业模式向监管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

(二)对推动我国社会企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随着市场经济和公民社会的发展,“社会经济”将是未来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社会企业、非营利组织、合作社、社区组织都是“社会经济”的主体。如果中国政府将社会企业的发展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社会企业将会迎来快速发展。但是,在社会企业没有形成明确模式之前,政府可以放手顺其发展。社会企业是“社会性”的企业,政府不宜直接参与创建社会企业。同时,政府应鼓励非营利组织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支持它们向社会企业转型。

第一,明确社会企业的概念和范围。由于目前社会企业的概念比较混杂,政府应该明确社会企业的官方定义。政府可以制定社会企业的认证标准,可先由地方政府进行试点,再推广成为全国适用的社会企业标准。政府可以根据标准给予社会企业优惠政策,也有利于促进基金会和社会公众对社会企业的支持。社会企业的范围不宜过于狭窄,不能只局限于服务于弱势群体的组织,而应扩大到解决社会问题和实现公共利益的组织。为了促进社会资本对社会企业的投资,政府不应禁止社会企业的利润分配。

第二,加强对社会企业的观念认同。政府的观念和态度转变尤为重要。自中央提出社会管理创新以来,各级政府都在尝试从不同角度和领域做一些“创新”尝试。在北京、广东、上海等地区,扶持社会组织承接政府职能转移并应对新的社会需求,成为地方政府的一项工作重点。政府应主动接受新兴事物,了解国外社会企业的发展历程和政策法律环境,密切关注我国社会企业的发展。地方政府应该意识到社会企业对发现和解决社会问题的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进行资源分配,建立公民社会发展的平台和协助公民社会运行,但不能主导每一个具体的服务细节,这些工作应由社会主体承担。社会企业与慈善组织、商业企业一样,都是重要的公共服务提供主体。政府不能仅把创造就业和解决失业问题作为推动社会企业的主要目标,而应把创业精神和社会创新涵盖在内。政府应鼓励社会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建立推崇社会创业的社会氛围。政府应认可社会企业可以在投资中产生社会价值,商业投资可以合法地获得财务和社会回报。

第三,制定扶持社会企业的支持政策。我国可在国家层面整合现有管理机构或指定专门机构作为社会企业的主管部门,制定发展社会企业的战略规划;对于向社会企业的投资应给予税收优惠,鼓励民间资本投向社会企业;对社会企业投资于社会目的资金给予税收优惠,对雇佣一定比例以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的社会企业给予税收优惠;政府应将社会企业纳入相关的商业政策和项目规划,为社会企业预留空间;政府可以给予初创期社会企业开办经费和补贴,设立社会企业创业基金;政府应在采购和供应链中引入社会―环境影响标准,承认社会影响是可持续采购政策的重要部分;政府要支持“社会金融”的发展,鼓励银行、信贷机构对社会企业给予贷款倾斜,与专业基金会合作发起公益投资基金;引入和建立“伦理市场”或“社会资本市场”,成立“社会股票市场”,促进社会投资者对社会企业的投资;对社会企业给予专业支持,开展针对创业者和社会企业的专业培训;设立社会企业孵化器和培育基地,加强社会企业的能力建设;鼓励高校、科研单位设立与社会企业相关的研究基地、课程培训和专业方向,开展社会企业的理论研究;促进政府与公民社会、社会企业、商业企业之间的沟通与协作,政府可以作为跨部门合作的召集人,共同建设社会资本,推动成立社会企业行业联合组织和支持型机构。

第四,建立发展和规范社会企业的制度法规。政府应该确保法律和制度不会成为阻碍社会企业发展的障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采取社会企业模式运作的组织越来越多,传统非营利组织在转型为社会企业之后,尽管提高了自我生存能力,但并不意味着政府责任的消失;商业企业在转变为社会企业之后,将更多资源用于提供公共服务,但也有些企业在乘机借用这一标签谋利。这就需要政府既要加强支持,也要加强规范和监管。

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我国可调整现行的社会组织法律框架和公司法律框架,出台单独的社会企业法律规范,给予社会企业相应的法律身份。法律应明确社会企业与社会组织、商业企业(包括福利企业)之间的关系。民办非企业单位、福利企业、商业公司、合作社等组织,只要符合一定的登记条件,都可以被政府认证为“社会企业”。其中,大多数民办非企业单位、福利企业都可以转为社会企业,政府应允许以社会使命为首要目标的社会责任企业登记为社会企业。通过法律方式,政府能够对社会企业进行更有针对性的管理,给予政策扶持和税收优惠。

在未来的法律框架中,要在制度上确保社会企业“社会性”的可持续,明确社会企业始终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为目的,不会转化为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的。社会企业应当有与其社会使命和经营宗旨相关的承诺,社会企业在法律文件中必须明确“限制利润分配”、“社会使命”、“民主治理结构”和“资产归属”等要求。企业身份的社会企业应由公益组织控股,确保组织的公益属性。社会企业必须坚持公开透明和民间主导,政府和第三方机构加强对社会企业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