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私法的核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14:31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1

发展状况

冷战后的两次高潮

自冷战结束至今,国际核走私的发展先后出现了两次高潮。第一个高潮是在1992~1996年间,随着苏联的解体,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分崩离析,经济凋弊,乱象丛生。贮存在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境内的核原料不时出现被盗与被走私出境的现象。据国际原子能机构的不完全统计,自1992年10月9日俄罗斯警方破获首例核原料被盗案件以来,这一时期全球共发生了132起国际核走私事件,主要发生在前苏联境内,其中1993年43起,1994年45起,1995年27起,1996年17起。在俄罗斯的周边邻近国家中,至少有15~20个国家曾经发生过核原料走私案件。

第二个高潮是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国际核走私的势头不仅未能得到遏制,反而成倍增长,已成为国际安全与稳定所面临的重大威胁。据《今日美国报》报道,自2000年以来,全球每年发生200~250件核材料与放射性原料走私案例。值得注意的是,“9・11”事件后,国际核走私的流向发生了很大变化:20世纪90年代初期与中期发生在俄罗斯与新独立的独联体国家的核走私,其核原料的流向主要是北方的西欧国家;而20世纪90年代末与21世纪初所查获的核走私案,其核原料的主要流向是南方,潜在的买主大多来自中东与亚洲地区。

买方卖方市场繁荣

国际核走私市场之所以经久不衰,主要原因在于存在着对核武器的需求和供应。在核需求方面,一些非核国家出于国家安全、国内政治和国际地位等方面的考虑,不惜代价引进和发展核材料、核技术和核武器。以2005年曝出的巴基斯坦核科学家卡迪尔・汗核走私事件为例,卷入此案的包括伊朗、利比亚等国。当时,伊朗和利比亚都希望通过发展核武,抗衡来自以色列的军事压力。伊朗承认通过规避国际原子能机构检查的方式,从巴基斯坦获得了铀浓缩技术;利比亚则透露曾以4000万美元的价格从巴基斯坦进口铀浓缩设施。此外,一些极端组织也在积极寻求核原料,意在制造核恐怖袭击事件。本・拉登就曾宣称:“我们已经拥有化学武器,并正在争取获取核武器。”美国中情局称,“基地”组织曾多次向铀贩子或核物理学家报出高价,有关人员在1999年试图向布拉格黑手党购买铀时被警方抓获。

在核供应方面,原苏联地区仍是核材料最大的来源地。其中,俄罗斯的核武库中还有几千颗核弹头、上百艘已退役但还尚未取出核燃料的核潜艇和600吨的武器级铀和钚。美国情报部门分析认为,虽然俄罗斯境内的核军事基地守卫严密,但一些核实验室与研究机构管理松懈,其安全保卫系统与制度已荡然无存。乌克兰虽已销毁所有核弹头,但是仍有大约100枚便携式核武器下落不明。此外,美国在核走私方面也有“案底”可查。20世纪80年代,美国核武器军火商史密斯曾向以色列非法出售850根用于触发原子弹的弧光放电充气管开关,这是引爆核武器的关键零件,是禁止对外出口的核装置。

订货送货渠道畅通

据国际原子能机构透露,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核交易黑市逐渐在中亚、欧洲和巴尔干地区形成和发展。目前与核研发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在黑市上的流通有着极其严密的组织程序,从核武器部件的制造到武器组装,再到运输、销售等环节,均在不同国家完成。

国际原子能机构前总干事巴拉迪也承认:“核部件在一个国家设计,在第二个和第三国家制造,然后运到第四国,最终运抵目的地。分布在全世界的核武器黑市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人们预料的水平。”

在卡迪尔・汗核走私事件曝光后,联合国曾公布了一份调查报告,向世人展示了以巴基斯坦为源头的核黑市的清晰脉络,覆盖范围包括巴基斯坦、朝鲜、马来西亚、俄罗斯、德国、日本和阿联酋等国。核黑市呈现为双重结构,即政府和民间力量交织。核设施在黑市的流通程序大致为:巴基斯坦核专家将订单发给马来西亚、非洲或欧洲的制造商,再由制造商生产后将成品运送至迪拜等地等候买家,最后销往伊朗、利比亚和朝鲜等国。

据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披露,自20世纪80年代起,卡迪尔・汗的研究实验室和来自德国、荷兰、南非、斯里兰卡的军火商联手开辟了核技术交易渠道。这些军火商同伊朗和利比亚等国的外交官关系非常密切。通常这些外交官会事先提出本国核研发的具体需求,再由熟悉核技术的中间人为上述国家“量体裁衣”,开列出具体的购买清单,并向制造商下订单,走私物品中既有离心机等大型设备,也有包含机密资料的光盘。

内在根源

核材料监管不力

目前,全世界40个国家散布着130多个核反应堆,其中95%在俄罗斯和美国。一些国家在核设施的安全保卫方面存在漏洞,从而引发核材料遗失、盗窃甚至被抢劫事件,也为国际核走私活动提供了可趁之机。以俄罗斯为例,由于俄在冷战结束之后出现经济衰退,核军工企业在民过程中日益萧条,大批核技术人员因工资待遇过低而流失,有的甚至流向国外,在客观上造成了核技术的扩散。美国外交政策研究院曾披露,在20世纪末,至少有3000名曾在前苏联核与生化武器领域工作的俄罗斯及其他独联体国家科学家仍处于待业状态,还有不少核科学家和技术人员被伊拉克、伊朗、朝鲜等国聘用。

核走私的巨额利润,也刺激了一些核工业工作人员铤而走险。在今天的核黑市,1克钚的售价为3~5万美元。曾有俄罗斯人声称,走私一次核材料的所得相当于一个核物理学家一辈子的收入。加之俄核工业监管乏力,许多企业围墙坍塌,警报失灵,为一些员工通过核走私弥补收入不足提供了“便利”。美国核威胁研究所曾在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前苏联国家在核领域工作的某些人员不顾风险,近水楼台先得月,将核原料盗窃出来,经东南欧或中亚国家走私给可能的中东与东亚买主。

核技术的普及

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获取核技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美国政府早在1960年就曾做过试验,让三名刚刚毕业的物理专业大学生利用公开资料设计组装核武器的计划,结果他们在两年半之后就成功地制定出制造原子弹的可行性方案。现如今,研制核武器的技术方法可以很方便地从互联网、图书馆以及专业报告中查阅到,一些军民两用技术可以通过跨国公司从合法途径获取,甚至连一些间谍小说或电影脚本中也对核武器研制方式有所涉及。从现有核工艺水平来看,只要有45千克的核原料,投入200万美元购置现成的民用设备,在民用核能研究机构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就可以制造出简单的核装置。而在民用核能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核走私的风险也在进一步上升。可能会以核电站为“突破口”,将民用核设施作为窃取核材料的重要目标。此外,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大量交通工具和人员在各国边境进出,走私、偷渡等各类非法活动也一直屡禁不止,因此不能完全排除恐怖组织在国家间转移核武器或相关材料的可能。

美国的单边主义核政策

美国前总统卡特曾撰文指出,“核不扩散”机制出现危机,美国难辞其咎。而在国际核走私问题上,美国同样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特别是自21世纪以来,美国政府不仅对此前针对前苏联国家的防核扩散援助项目的预算经费进行了大幅度削减,还积极推行单边主义的国防与外交政策。一方面,美国不顾中俄等国的强烈反对,全力构建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并退出《反弹道导弹条约》;另一方面,美国将反核扩散的主要目标对准伊拉克、伊朗、朝鲜等所谓的“无赖”国家,动用一切资源对付这些国家,从而对这些国家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对国家而言,拥有核武器具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对本国的安全保障,其二是对他国的安全威胁。如果两国或多国为提高本国的安全保障水平竞相发展核武器,必然导致彼此之间所受到的安全威胁大大加剧,结果反而降低了有关国家自身的安全保障水平。在核不扩散问题上,国际社会普遍主张有核国家承诺减少并最终解除核武装,无核国家承诺不寻求核武器。然而,美国不仅断然拒绝了广大无核国家的建议,拒不承诺不向无核国家使用核武器,还将根据核裁军谈判应以裁减的核弹头予以保留,并寻求发展低当量核武,降低核武器使用的门槛。美国此举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某些国家与集团寻求利用一切非法渠道获取核原料与核武器,使国际核走私市场在21世纪以来愈显活跃,使国际防核扩散努力变得苍白无力。

主要威胁

核武器的扩散

核武器直接被偷盗的可能性并不大,但通过获取核材料制造简易核爆装置的可能性并不能排除。其中,高浓铀和钚是制造核武器的重要材料。据独立分析机构“国际核裂变材料专家组”的报告,全球共存有1600吨高浓铀和500吨分离钚,这些核材料足以制造10万枚核弹头。值得注意的是,高浓铀和分离钚不仅存在于军用核设施中,在民用设施中分布也很广泛,容易成为的目标。据统计,冷战期间美国曾向40多个国家出口了浓缩铀,其中包括5000千克高浓铀;前苏联和俄罗斯也向17个国家出口了大约4000千克浓缩铀。这些浓缩铀大多用于研究核试验反应堆,有的就存放在大学和研究机构里,安保措施并非无懈可击。

2007年11月8日凌晨,武装歹徒袭击了南非佩林达巴核材料储存库,此处存放有大量从南非曾制造的6枚核弹中拆卸下来的武器级铀。武装歹徒穿过1万伏高压电网,将核设施控制室内的一名应急行动官员击成重伤,并在核设施内停留了约45分钟,后在保响警报器后仓皇逃离,未能带走任何核材料。但该事件表明,国际无孔不入,连一些保卫措施严密的核设施也可能成为其觊觎的目标。

发动“脏弹”袭击制造恐慌

“脏弹”又称放射性炸弹,是通过普通爆炸装置的爆炸,将核废料、核材料或其他非核材料放射性物质扩散到更大的范围,从而造成核污染或者是放射性杀伤。放射性材料源广泛散布在各种民用核设施、医院、研究机构和工厂实验室。国际社会对放射性材料的管理要比武器用核材料松散得多。对于来说,获得“脏弹”原材料的渠道相对更多。用核材料制造放射性“脏弹”的原理及过程也比较简单,如果获取了放射源,将之与常规炸药直接混合制造“脏弹”将更加容易。“基地”组织曾于2005年在网站上公布了一部指南,详细介绍如何利用浓缩铀制造“脏弹”、生化炸弹和小型炸弹。伦敦帝国学院物理系专家约翰・哈萨德称,对于那些专门从事核走私的团伙来说,这部指南可以派上用场。

美国军方几年前就曾经发出警告,美国本土遭到“脏弹”袭击的可能性正越来越大。在此前进行的一次对美国入境安全的测试中,在德克萨斯州和华盛顿州,秘密调查员成功地将足以制造2枚“脏弹”的放射性物质铯-137带入美国边境。美国忧思科学家联盟曾经用计算机模拟“脏弹”袭击,演示结果表明,如果在纽约曼哈顿区引爆一个装有1.75盎司铯的爆炸装置,将使周边60个街区范围内的房屋和人员遭受辐射污染。由于铀等核燃料的半衰期达数十至数百万年之久,这意味着一旦发生“脏弹”恐怖袭击,将会对相关国家造成永久性伤害。

攻击核设施

在核走私活动越来越猖獗的情况下,不排除一些恐怖组织铤而走险,直接对核电站或其他核设施发动攻击,制造爆炸、火灾等事件,人为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的外泄,使核设施周围及下风远距离的公众健康受到严重的危害,进而扰乱社会秩序,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攻击核设施的手段有多种,可能造成的危害程度也各不相同。一般来说,破坏核电站及相关设施,将直接导致数十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和大范围的环境污染。为了消除这些环境影响,可能还需要承受数千亿美元经济损失。

虽然现代反应堆的安全设计相对比较完善,保险程度也比较高,加之核电站是各国防范的重点,恐怖组织要藉此造成直接重大安全危害并非易事,但即使是损害较小的攻击,对政治、经济特别是社会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也决不能低估。特别是当今世界民用核设施数量不断增加,袭击民用核设施、造成放射性物质外泄事件的可能性越来越大。美国统领反核恐怖事务的国家核安全局助理副局长安德鲁・毕尼亚斯奇称,“每周五听一次1小时的有关情况汇报后,将是我一周中心情最坏的时刻,会后总是提心吊胆,因为威胁确确实实存在着。”

应对之策

加强核材料管理

2010年4月世界首届核安全峰会通过的《华盛顿公报》指出:“各国对维护各自控制的所有核材料及核设施的有效安全,以及对防止非国家行为者获取并恶意使用此类材料所需的信息或技术负有根本责任。”其中,核材料管理手段建设是有关国家应对和打击核走私的最直接途径,不仅需要对核原料的存放、移动、运输、利用、引爆等各个环节进行全面跟踪,还包括对侦控技术的开发和应用。鉴于不少国家尚未制订出核安全的标准,因此必须强调在核原料安全的各个环节建立严格的管理和核查制度。

目前,西方国家在核材料侦控手段建设方面取得了一些积极进展。例如,美国在交通要道沿线设置了核辐射检查系统,可对经过的车辆和集装箱进行扫描,并计划在全球1400个码头设置中子和伽马射线侦测网络,同时研发了介子侦测器和侦测容器内核原料质量和数量的激光侦测器,所获信息可供各国共享。意大利联合研究中心将核原料制成条形,上加封印。封印是隐形缝隙,内置可在移动时发出信号的装置,这一技术已被罗马尼亚和巴基斯坦等国引进和借鉴。德国汉堡大学研发的氪传感器可跟踪在数百千米以外运输的核废料放射源。这些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在一定程度上对核走私活动起到威慑和遏制作用。

促进国际合作

鉴于核走私具有跨国性特点,开展国际合作是有效打击核走私活动的必由之路,也是世界许多国家的普遍共识。2010年华盛顿核安全峰会提出,应鼓励各国通过双边和多边机制,在核探测、分析鉴定、执法和新技术开发等相关领域共享信息。在2012年首尔核峰会上,与会国家领导人重申了加强核安全、防止核恐怖的政治意愿和采取强有力措施开展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并承诺继续为此做出自发的、实质性的努力。具体地说,世界各国应互相配合,统一核安全标准,实现情报共享,建立联合侦控网络,使用一切手段切断非法核材料走私的来源,打击并摧毁核材料走私与交易的国际黑市。

需要强调的是,国际原子能机构在打击核走私方面应发挥骨干作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宗旨是保障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并确保民用核项目不被用于推进任何军事目的。该机构的三大工作领域是核保障、核安全、核保安。其中,核保障制度是为了监督和阻止核武器扩散,核安全制度是保证民用核能的安全,而核保安制度主要为了防范核恐怖主义。作为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原子能机构与联合国之间建立有工作联系,每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报告,并在必要时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

建立公正合理的核安全秩序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2

一、明确21世纪本科法学教育的目标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在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争论中推进。在这一大讨论浪潮中,法学专业不落俗地被卷入其中。有关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研究型法律人才还是应用型法律人才随着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统一实施日趋白热化。不少学者应国家司法考试制度趋势,结合我国法制走向,认为法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已由法学研究生教育所取代,且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愈发密切结合,提出适应21世纪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实践型和复合型法律人才,即应用类法律人才。

笔者认为此类观点有失偏颇。诚然,随着我国司法考试的统一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司法考试时间的前移——在校法学本科大四的学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我国法学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注重法学理论讲解的传统教授型授课模式,转变成与司法实践接轨的案例教学及演练模式。而且随着法检部门门槛的提高,这一趋势越演越烈。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这一趋势中日益往所谓的实务方向前进。但因此认为法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已由法学研究生教育所取代是有待商榷的。第一,这一观点的潜台词是法学教育要么是研究型要么是实践型,即要么注重理论要么注重实践。而这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的,而是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第二,法学是一项需要强大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作为一门世俗的学科,法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要真正掌握运用法学,必须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法律问题中。只有将法学落实到技艺层面才能焕发法学真正的生命力。第三,理论和实践二者并不矛盾,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在《普通法》一书中提出:“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许多人援引这一著名论断时认为,法律的生命仅在于生命,实际上这话是有语境的本文由收集当时霍姆斯大法官是在批判严格遵从先例导致对法律现实的无视的语境中论述的。当时许多法官严格遵守英美法系的司法传统——遵循先例,而这既是对历史的误读,又是对社会现实的熟视无睹,这种司法无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其结果必然导致司法逻辑上的混乱和失败。霍姆斯并不认为法律可以摒弃逻辑而只注重实践经验,而是认为应当实事求是地应用法律,让法律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这需要理论与实践二者相互作用,一方面法学理论应当指导司法实践,另一方面司法实践对法学理论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才是理论与实践二者关系的全面阐述。

由上述的陈述我们可以推断出,21世纪的法学本科教育并不是要偏离理论走向实践,而是纠正过往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实践的倾向,但同时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过犹不及,仍旧有失偏颇。

二、法学教学上的误区

各大院校的法学专业都无一例外地根据《国家教育部编写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开设各门课程,其中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部级重点教材为各大院校法学专业的师生所熟知。每一本教材都有厚重的表面,让学生望而生畏。老师在教授时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将课本当中的知识讲授完全。有些课程甚至连重点知识都难以讲授完全。其中,地方院校法学专业在某些核心课程,如国际法、国际私法及国际经济法的时间安排上较为有限,加之学生将来较少接触涉外事务,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大,教学内容庞杂,教师甚至难以在有限的课程中讲授完重点知识。

作为一名地方院校法学专业的授课老师,笔者深有感触。以笔者所教授的国际法,包括国际法、国际私法及国际经济法为例具体陈述如下。

就我国国际私法教材现状来看,国内国际私法教学体系大致分为“大国际私法教学体系”和“小国际私法教学体系”。二者都以规范为中心,将国际私法板块化,故也被称为版式国际私法。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却一直被研究体系捆绑、束缚,这是因为国际私法的教材编写是根据国际私法学界的研究领域进行编排的。

现行的法学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庞杂、教学体系不集中的问题,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国际私法时往往难以消化继而深入了解、掌握国际私法相关知识。

诚然,法学本科教育应当加大实践方面的比重,毕竟我们过往过于注重理论教育而忽略实践教学。但是以理论界的研究领域作为课程编排的唯一依据有所不妥。第一,我国现行的国际私法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包含过多的内容。大国际私法教学体系包含总论、冲突法、统一实体法、国际民事诉讼法和国际商事仲裁法五大部分,其中统一实体法涵盖了国际经济法教学体系中的核心部分,这使得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在内容上存在较大的重叠,在讲授中需要这两门课程的老师进行协调。否则不仅在讲授上由于内容庞杂而只能蜻蜓点水,难以深入,而且会让学生难以适从。小国际私法教学体系虽然内容较少,但是纵观国内现有的国际私法教材不难发现,小国际私法教学体系的教材存在逻辑性不强的问题:为避免与国际经济法重叠,省却统一实体法部分。这虽然避免了国际私法与国际经济法教学内容上的重叠问题,却产生了更大的、更为本质的问题,即国际私法教学的逻辑不周延。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3

私人银行的起源

国际上,私人银行起源于16世纪的日内瓦。国内私人银行业务起源于2005年美国国际集团旗下的瑞士友邦银行获得银监会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私人银行代表处,成为我国境内出现的第一家私人银行。随后,瑞士银行、花旗银行等相继在国内相继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国内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标志事件是2007年3月,中国银行与苏格兰皇家银行合作推出的私人银行正式在北京和上海亮相,首家中资私人银行由此诞生。2007年也被称为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的元年。据银行业协会数据统计,截至2012年底,共有15家商业银行成立私人银行部。

国内外,有关私人银行的界定莫衷一是,有人将私人银行分为传统私人银行和现代私人银行。前者以瑞士私人银行家协会给出的定义为准。传统私人银行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可以是单一所有权、注册合伙制、有限责任合作制或股份有限责任合伙制,要求其中至少有一位应承担无限责任的合伙人,服务内容包括全权管理资产、遗产和资产安全等。后者以美国众议院的定义为准,私人银行就是向拥有高净值资产的私人客户个别提供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包括接受存款、贷款、个人信托、遗嘱处理、资金转移、开立转付账户、在外国银行开立账户以及其他一般不向公众普遍提供的金融服务。显然,现代私人银行业务范围比传统私人银行涵盖范围要宽得多。

2005年5月25日,中国银监会的《商业银行个人业务暂行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首次提出私人银行的概念:私人银行服务,是指商业银行与特定客户在充分沟通协商的基础上,签订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合同,客户全权委托商业银行按照合同约定的投资计划、投资范围和投资方式,客户进行有关投资和资产管理操作的综合委托投资服务。

私人银行本土化的挑战

截至2012年末,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取得一定成绩,如行业蓬勃发展,业务规模增长迅猛,品牌初步建立,服务理念日趋成熟,业务定位于银行转型和市场研究逐步深入等。尽管如此,目前国内私人银行遭遇的挑战远远大于其取得的成绩:

专属管理办法缺失。一方面,目前尚无真正关于私人银行业务的专属管理办法出台。另一方面,目前国内依然不具备成熟私人银行市场宽松、完整的法律环境,尤其是与私人银行业务发展息息相关的法律制度,如信托、私募、离岸金融、委托理财、个人隐私保护等缺乏明晰的法律规范。另外,国内现行税务制度无法满足私人银行税务规划业务发展的需求,外汇管理政策的限制同样制约着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组织架构转型艰难。(准)事业部和大零售模式是国内私人银行业务主要的组织架构模式。成立之初,众多机构效仿西方先进的事业部模式组建私人银行的业务部门。近一两年,纷纷转向大零售模式,个中原因不外全行协调难度高、成本收益核算难、客户经理考核繁杂和经营成本分摊大等,目前农业银行和招商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模式分别是上述两种不同模式的典型代表。

盈利模式难以为继。截至2012年末,年报中披露私人银行业务盈利的商业银行不超过五家,私人银行业务盈利欠佳的主要原因如下:其一,虚拟记账,鉴于组织架构的双线考核,分行一般是利润部门,总行的私人银行部一般是虚拟记账;其二,收益费率倒挂,在以产品销售为主的私人银行业务中,基于获客和守客的双重动力,针对私人银行客户销售产品的收益高于普通零售产品,费率却低于普通零售产品;其三,经营成本大,以当前的经营业绩为基准,部分银行需要至少十年的时间方可覆盖私人银行业务部门的前期投入。

业务体系略显单一。国内私人银行业务体系多以产品类型为导向划分业务体系,如固定收益投资部门、权益类投资部门、另类投资部门和QDii部门等。确切地说,当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就是个人零售业务的“高端版本”,换言之,私人银行部门是商业银行的高级别渠道部门,部分私行部具有产品创业权。

增值服务“人有我有”。国际上的私人银行业务以全方面的金融服务为主,精细化、专业化的增值服务为辅。国内基本是将金融服务和增值服务并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重增值轻金融”,即便是增值服务,目前尚处于“人有我有”的简单拷贝阶段,离“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更高层次尚有距离。

专业能力仍需提高。资产管理是未来私人银行业务的核心之一,资产管理是以客户需求为出发点,包括市场研究、资产配置、产品选择、组合实施、交易执行、绩效报告、投资监控等环节的全流程服务,市场研究是优化资产配置的前提条件,目前多数私人银行部依赖其总行的研究力量,并未在私人银行部下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

风控体系依赖全行。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多遵循“总行—条线—部门”的三层风控架构。以大零售模式为例,私人银行部风控部门对口部门是零售条线的风控部门,零售条线风控部门对口部门是总行的风险部门。

it建设尚属空白。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兴起,商业银行的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强,正在由“信息化银行”向“银行信息化”转变,但有关私人银行业务的信息化建设尚属空白。目前多以客户关系管理系统为主,少数银行正在开发或试运行财富管理系统,部分外资银行开发高净值客户专属的财富管理电子平台。

绩效考核机制不一。私人银行部门的企业文化来源于不同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绩效考核机制来源于不同部门的企业文化和不同的组织架构。此外,鉴于私人银行业务的纵横交叉性,绩效考核机制难以自成系统。

人才队伍建设缺失。私人银行业务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需要从业人员是知识面广、业务能力强和实践经验多的复合型人才。一线客户经理和总行财富顾问专业水平的高低是私人银行部核心竞争力的主要体现之一。目前多数私人银行部的财富顾问或理财经理来自行内的零售部门或其他部门,亦或从其他机构引进,能力参差不齐。

探索中国特色的私人银行模式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4

【关键词】私营企业;党建工作

abstract:workofpartybuildingoftheprivatesectoraspartofthecountry'srulingfoundationandthemajorityofthepeoplebasedonkey.withthedevelopmentsinrecentyears,theprivatesectorhasbeendevelopingrapidly.privateenterprisepartybuildingworkofthinkingandunderstandinglagsbehindorganizationalactivities,manyinadequacies.Strengthenandimprovepartybuildingtheprivatesectorisimminent.

Keywordstheprivatesector;partybuildingwork

中图分类号:D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2)

1.前言

加强私营企业党的建设工作,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明确私营企业党组织在私营企业员工中的政治核心地位;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增强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有效性;必须从政治标准、工作标准和工作原则三个方面来衡量私营企业党建工作,以此推动私营企业党的建设工作[1]。

2.私营企业党建工作存在的若干问题

现今阶段,私营企业的党建工作仍出现一些常见的问题。如隶属关系不明确,导致党建工作无法顺利开展。因此,对私营企业中党组织的创建及隶属关系制定,还未归纳系统的措施;对党建工作的认知程度不够,党建工作运行的不彻底;对私营企业的党建工作重视度不强,出现明显的重建厂轻建党及重经济轻党建的现象;私营企业中党的组织建设产生明显的家族化偏向;未能切实树立出党的组织政治核心地位。党组织在私营的企业员工中担负着政治核心效应的途径、内容及措施等界限不明显,无法按章操作,通常在服从党的政策、发挥中层干部的作用、重视党员的发展及涉及员工的利益等重要问题上,没有实际的决策权,因此在员工中发挥不了作用[2]。

3.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实施准则

党的组织应用在私营企业中的工作效率,应给出相应的衡量标准。

3.1实施准则

私营企业党组织应积极宣传、全面贯彻党的方针、路线及政策,指导、监督企业依从国家颁布的相关法律与法规,切实做到依法经营,按章缴税;关注企业的生产经营面临的重大问题,积极参与探讨适当的提出意见并给出有效的建议,以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重视对党组织成员的培养、监督及管理,充分发挥党组织作用,加强对党员进行思想教育及管理指导,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积极为职工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互帮互助、团结合作,维护职工的各项合法权益;加强对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建设,培养、组建出有理想、文化程度高、道德观念强、纪律严谨的新型职工团体;协调企业内部关系,坚持给出的各项原则,及时化解矛盾,维护企业与社会的稳定,引导职工自主的参加各种健康有益的社会及社区活动[3]。

3.2遵循的原则

时刻保持积极的工作热情,重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各种障碍,是广大私营企业的党务工作者需遵循的基本准则。在具体的工作中,需做到密切强化党组织的工作标准,保障其质量不因工作环境及条件的改变而发生松懈现象;严格遵照党组织的积极影响,促使沟通互助被党员欢迎、被职工拥护、被上级认同;不断完善党组织的各项功能,不能被个别情况受到影响;始终坚持对党的工作系统的合理输送,从而有效避免各种投入的随意及盲目性。

3.3政治要求

私营企业贯彻党的工作,需全面落实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密切与党的行动路线、指导方针、支持政策相辅相承。即勿因私营企业原有的工作性质与公有制的企业不符便忽略党的工作准则;不能由于党组织的工作方案特殊便对党的基层组织视而不见,导致不能正常的发挥其作用;也不能因部分的业主自身的政治信仰不一致便淡化了党在这项工作中所坚持的基本政治原则[4]。

4.创设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运行方案

4.1强化党建意识、提党建政治核心观念

(1)思想政治素质与党建意识的培养

针对不同的业主制定具体的沟通、交流措施,按照工作中的实际情况具体而论。面对党员业主,应在保障企业的生产经营前提下,运用灵巧的手法加强教育引导。将与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管理影响深远的相关政策、市场经济运转中的知识及法律法规等视为关键点,进而提升教育的实用性,深化业主的党员意识、职责意识、发展意识及法律意识。

(2)增加对私营企业党建的监督

深化私企党建工作实施的基础是指导私企内部的党组织建设工作,设立私企党组织与党员之间的管理制度。因而,需不断加强私营企业的党建意识,各级的党组织及重要的领导应全面贯彻以私营企业的党建工作放在首位这一方针政策。定期深入到私营企业内调查研究内部的党建工作,积极给予指导与督促检查等,归纳鼓励其先进经验,合理纠正其实施失误。通过对私营企业落实国家的工资政策及劳动保障等检测、监督,进一步维护非公有制企业的职工权益[5]。

(3)加强教育指导

引领党员职工积极自主的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方针政策与基本路线,尤其对党与国家发展推进私营经济的相关指导政策及在私营企业实施的党建工作互助政策。对私营的企业党员职工定期开展作风教育,促使其坚持以人为本、服务至上的工作理念,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作风,帮助党员在私营企业工作中充分发扬党员先进的带头作用。

4.2完善党组织结构

据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显示,我国的私营企业党建工作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在不断的探索中筹划的思路与创建的新的工作机制仍缺乏熟练的管理技巧及系统的规划。因此,完善党组织的各项工作机制尤其关键。如对企业党组织设立的各项具体活动内容及活动效果展开监督、考核可运用月底总结、半年检测及年终评价考核的方法。考核需定期实行,制定有针对性的、分阶段性的检测、考核方案,以助于随时了解组织目标的实施情况,及时准确的察觉及修正组织目标在实施当中出现的难题。切实的完善党建工作中成立的考核评价机制,可依据公司给定的连贯性规范管理的规章制度,将党建工作实施于公司的月度绩效考核中来。在定期测评时,需有效的将考核的结果及奖惩制度方案结合起来,按照目标的完成量与效果制定合理妥当的奖惩方案。另外,还应建立完善的党内激励、组织关怀及优劣帮扶机制,尽量达成上级党组织体恤下级党组织与基层党组织关心党员、党员热情关怀职工群众这一团结互助的良好氛围,以党内的民主、和谐推进基层民主及社会和谐。

5.结语

不断强化私营企业党建工作在各级党组建中至关重要。需所有的工作人员负担高度的政治贵任感,积极自主的发扬改革精神及创新的理念来完成这项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家喜.私营企业党建的困境与方向[J].理论探讨.2009(01):136-139.

[2]傅茶生.创新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思考[J].中国商界(上半月).2009(04):147-148.

[3]李传明.新时代私营企业党建工作的路径探索[J].经营管理者.2010(20):328.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5

国际著名会计师事务所普华永道曾专访遍布45国的1410位全球性企业的总裁。约有55%的受访者表示,未来数年内将与中国企业进行各类商业活动,而有78%的受访者表示中国市场提供了“巨大的商机”。2005年,普华永道还进行一项“未来三年内计划在中国、印度、巴西和俄罗斯‘金砖四国’哪国经商和合作?”的专案调研,55%的受访者选择了中国。

此外,美国在华商会在2005年对企业进行了来华投资主要目的的调查,共有73%的受访者表示,来华投资是为了寻求中国内需市场的商机。

在过去几年,商机洋溢的中国持续不断地吸引着数十亿计美元的外来投资,从1991年的44亿美元一路攀升到2005年的600亿美元。

同时,外资来华投资逐渐出现新变化。过去,外来直接投资的主流模式主要是利用中国的劳动力资源和优惠政策来投资设厂和出口产品。未来,这种模式将得到改变,越来越多外来投资者将会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经营管理、市场行销和资金筹集能力的战略合作伙伴,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其更好地走向国际市场。美国私募资金投资者是其中的代表。

私募基金对华投资迅猛

目前,美国私募基金主要分为一般家族基金、超级家族基金、公益捐赠基金、学校受赠基金四大类。据估计,美国境内29600家一般家族基金掌握着15000亿美元资本,而如比尔・盖茨那样的超级家族基金在美国共有400家,拥有10000亿美元资本,另外有272家公益捐赠基金和741家学校受赠基金分别掌握1380亿美元和2670亿美元资本。

美国私墓基金资本总额接近三万亿美元,规模十分了得,对华投资潜力巨大。近年来,私墓基金对华投资呈现快速成长势头。2003年,美国政府登记在案的投资有613宗,到了2005年这个数字已经变为857宗。同时,投资金额也由2002年的3.5亿美元快速增长为2005年的57.51亿美元。

据保守估计,美国有意愿及有能力投资中国的基金资本金额约8000亿美元到9000亿美元,预计未来对华投资净额可达270至450亿美元。

私募基金颇具特质

许多私募基金有着完备的风险投资策略,他们对华投资并不在于寻求被其投资企业的控制权。基金创立人往往是成功的企业家,十分了解自身的产业和所要投资的中国产业,他们通常采取小额投资的方式,掌握中国企业10%到15%的股权,然后帮助企业上市来获取投资回报,因而中国企业有更大的自和更多的发展空间。

美国私募基金看重的是在双方战略合作下的双赢。如果中国企业在其评估后认为是一支“潜力股”,私募基金会不遗余力地提供企业成长所需要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方法等,比以往的投资者更容易与中国企业共同创造财富。

合适的私募基金伙伴可以为国内企业提供符合自身发展的策略指导;私募基金一般背靠着实力雄厚的国际财团,获得他们的投资也直接或间接获得国际商务界和国际财务金融界的“关系”;此外,私募基金的进入也能为中国企业海外上市准备资源,因为他们比中国企业更加了解海外资本市场、公开募资的管道以及海外上市的游戏规则,更能加快中国企业“走出去”的国际化进程。

基金看重定位和财报

大批私募基金在国门外蓄势以待出手时机。如何成为他们眼中“合适”的投资对象?普华永道美洲区大中国部主任潘敏行强调企业要注意两点:准确的企业定位和透明的财务报表。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6

【关键词】意思自治;统一实体私法国际条约;国家礼让

中图分类号:D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6)01-114-02

国际条约是国际法主体(主要是国家)以国际法为准确立它们之间权利和义务关系的协议。①商事统一实体条约作为国际条约的一种,既有国际条约的共性,又有自身的特性。“如果国际条约所统一的对象是实体法,那么这种条约便属于国际统一实体法条约”②其主要是指在国际民商事领域缔结的统一性条约。目前国际上具有商事性质的统一实体私法国际条约主要有:1980年的《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1924年的《统一提单某些法律规定的国际公约》(海牙规则)、1929年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1969年的《国际油污损害民事责任公约》等。

具有商事性质的统一实体私法国际条约经过立法机关的适用后,也即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商事统一实体私法国际条约通过立法机关的“采纳”被并入中国的法律体系并被赋予直接效力后,就产生了司法机关和行政机关如何适用的问题。由于篇幅有限,本文不讨论司法机关主动适用中国缔结或参加的商事统一实体私法国际条约的情况,只讨论当事人依意思自治原则适用商事统一实体私法国际条约的情况。

具体而言,当事人通过意思自治选择或排除商事统一实体私法国际条约的情况大致分为以下三种:争议事项属于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商事统一实体私法国际条约的调整范围的情况下,国际民商事案件的当事人选择了该条约;争议事项属于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商事统一实体私法国际条约的调整范围的情况下,国际民商事案件的当事人排除了该公约的适用;国际民商事案件的当事人选择了我国未缔结或参加的商事统一实体私法国际条约。

对于前两种情况,理论上并没有分歧。而对于第三种情况,即中国的司法实践中肯定当事人选择的中国未缔结或参加的商事统一实体私法国际条约的效力的做法,理论学界存在分歧。

一、反对说

有学者认为,一国国内的法院只有执行本国法的义务。因此,就我国未缔结或参加的商事统一实体私法国际条约而言,从国际层面上看,它对我国不具有约束力;从国内法层面来说,它不具有我国国内法的效力,因此我国国内法院既没有适用它的权力也没有适用它的义务。据此,国际民商事案件的当事人无权选择我国未缔结或参加的国际私法条约作为案件的准据法,即使当事人作了选择,我国法院也应当不予承认。③

二、支持说

也有学者对此持支持态度。但支持的理由又各有不同:有学者从《海牙规则》本身寻找根据。海牙规则6第10条第1款规定:“本公约各项规定,应适用于在两个不同国家港口之间运输货物的每一提单,如果:1.提单是在一个缔约国签发;或者2.货物是从一个缔约国港口起运;或者3.提单中所载或为提单所证明的契约规定,本契约需受本公约各项规定或者给予这些规定以法律效力的任一国家立法的约束,而不论船舶、承运人、托运人、收货人或任何其他关系人的国籍如何。”该公约第10条第1款的第3项对“提单中载明提单受《海牙规则》约束”的做法予以了肯定和赞同。因此可以认为是《海牙规则》本身赋予当事人选择适用《海牙规则》的权利,即使当事人本国并未缔结或参加《海牙规则》。④

也有学者认为,国际海上货物运输合同当事人选择我国未缔结或参加的《海牙规则》作为准据法,依据仍在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则”。即:国际民商事案件的当事人之所以可以选择我国未缔结或参加的国际私法条约,是由于国际私法上的“意思自治原则”赋予了当事人这种权利。意思自治原则是私法理念的核心,它在本质上界定了私法与公法的区别:“私法最重要的特点莫过于个人自治或其自我发展的权力,它的核心是尊重当事人的自主意思。”⑤

三、个人观点

笔者亦持支持态度。但支持的理由有所不同:当事人通过意思自治选择我国未缔结或参加的商事统一实体私法国际条约作为准据法,只是当事人可以选择我国未缔结或参加的商事统一实体私法国际条约作为准据法的结果,而非原因。笔者认为,内国法院承认国际商事合同当事人所选择的本国尚未缔结或参加的商事统一实体私法条约的效力,是源于国家的礼让。

关于“国家的礼让”,可以追溯至胡伯在《论各国各种法律的冲突》这篇仅有十五段文字的短文中,文中归纳出了解决法律冲突的三项基本原则,分别是:

1.各国法律在其境内有效,并约束其所有臣民,但在境外无效;(《学说汇篡》,2,1,20)

2.凡处于一国境内之人,无论其永久居住或临时居住,都被视为该国之臣民;(《学说汇篡》,48,22,7,§10,i.f.)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7

关键词:价值链;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增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7-1488-06

Value-addedanalysisofpublic-privatepartnershipmodelinFarmlandConsolidationprojectsBasedonValueChain

QianSheng,ZHoUChun-fang

(CollegeofLandmanagement,HuazhongagriculturalUniversity,wuhan430070,China)

abstract:thetraditionalfarmlandconsolidationprojectspreferedconstructingtomaintenance,financingmodewassingle,governmentfundswaslimited,theylackofincentivemechanisms,projectmanagementwasuncomplete,andprojectevaluationwasnotperfect,alltheseledtorelativelylowefficiency.Howtoeffectivelysolvetheproblemofgovernmentfundingshortagesandinefficientprojecthadbecomeamatterofurgency,sothemodelofpublic-privatepartnershipfarmlandconsolidationprojectscameintobeing.Basedonthestakeholdertheoryandthevaluechaintheory,fourvaluechainsthatpublic-privatepartnershipmodelinfarmlandconsolidationprojects:thefundsvaluechain,thepoliciesvaluechain,theproductsandtheservicesvaluechainandthetechnology-knowledgevaluechainwereconstructed.andbythecontrastofthetraditionalfarmlandconsolidationprojects,theprocessofrealizingandaddingthevaluewiththepublic-privatepartnershipmodelinthefarmlandconsolidationprojectswasanalyzed,andseveralsuggestionstoensurethevalueofprojectswereputforward.

Keywords:valuechain;public-privatepartnership;farmlandconsolidationproject;value-addedanalysis

我国农地整理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全国每年用于农地整理的投入大约1000亿元[1],但项目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部门的财政资金,采用自上而下运作模式,这种完全依靠政府投资的运作方式存在以下不足:制度上,单一的财政投入机制对项目实施和管理主体激励不足,难以实现项目建设期的有效管理以及建成后的后期管护[1];资金运行上,由于监督管理不足,出现擅自挪用、贪污、截留土地专项资金的情况,导致资金的使用效率低下[2];项目评价上,目前对农地整理项目实施的评价主体主要是政府官员和少数的专家,而农户作为项目直接受益者却未能参与,由于评价主体对项目认知不足,从而导致对项目的评价存在缺陷[3-5]。在农地整理项目引入公私合作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一方面,公私合作模式引进企业投资,解决政府部门资金短缺和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另一方面,公私合作模式倡导投资企业、农户和农村合作组织参与整个项目管理的全过程,保证项目的有效合理,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低效率的问题。因此,如何提高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效率就变得至关重要。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价值链理论为基础,构建了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的4条价值链,并基于价值链分析了项目价值实现以及价值增值的过程,进而明确项目效率提升过程。

1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的界定

公私合作(public-privatepartnership,简称ppp)模式,即公共部门与私营企业在某些公用事业项目的建设或运营中进行相互合作的一种模式。公私合作避免了由于信息不畅通而导致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冲突问题,因此,将公私合作引入到农地整理项目中具有重要意义。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是指政府部门主导,农户和农村合作(集体)组织参与,企业投入的一种新型模式。由于农地整理项目的资金投入巨大,一般企业难以单独承担,因此,农地整理项目还是以政府投资为主,企业作为项目的辅助投资者。目前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大致有两种运作模式:一种是投资企业在农地整理项目区域内与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户签订土地租赁合同,通过土地规模化经营获得项目收益,农村集体组织和农户则根据合同中约定的一定比例待项目建成后通过土地规模经营进行项目收益分配;另一种是农地整理项目建成后新增耕地面积与城市土地建设用地挂钩,政府部门按照与投资企业签订的投资回报率将出让新增耕地获得的部分收益分配给企业作为投资回报。根据实际情况,投资企业大多采用第二种方式参与农地整理项目。本研究所指公私合作农地整理项目模式也设定为第二种模式。在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中,农户和农村合作(集体)组织作为项目建设的重要参与方,参与农地整理项目的全过程,提高了项目的可行性。

2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利益相关者分析

利益相关者理论在项目管理中越来越受到研究学者们的重视[6],各利益相关者在项目中的价值需求对整个项目的成功建设起重要作用。农地整理项目利益相关者是指那些积极参与农地整理项目或其利益可能受到农地整理项目实施影响的个人或组织[7]。农地整理项目涉及到的利益相关者众多,且有各自的利益诉求,各利益诉求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分歧,需要对这些利益相关者进行有效的协调沟通与合作,化解冲突与分歧,最终实现其项目的共同价值,保障项目的成功实施。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所涉及的利益相关者如表1所示。

根据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中各利益相关者在项目参与中的地位以及对项目建设的影响程度,利用米切尔(mitchell)评分法,按照专家打分分值[8],将上述利益相关者分为三类:核心利益相关者、一般利益相关者以及边缘利益相关者。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

由于各利益相关者在农地整理项目中的地位和影响力不同,因此其在项目中的作用也不同,对项目最终价值实现程度影响也有所差别。项目最终价值实现与核心利益相关者联系最为紧密,所以本研究项目价值链中的利益相关者主要是指核心利益相关者。

3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各利益相关者的核心价值分析

公共项目的核心价值是项目利益相关者共同协商妥协得到的结果,在公平的前提下,项目以核心价值为指导,实现各种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的最优配置[9]。农地整理项目作为公共物品,其价值管理也是以价值为导向,以项目建设实现其利益相关者共同核心价值为目标进行的有组织的创造性活动,最终实现各利益相关者自身的最大价值需求。不同利益相关者由于自身的特殊性,以及对项目的兴趣、偏好和利益需求不同,从而对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价值取向也可能不同。比如对于政府部门而言,项目成功的标准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农地整理,获得新增耕地面积,保持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二是农地整理后耕地质量得到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得到完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便于农户农业生产[10]。而对于投资企业而言,能否最快速地收回项目投资是项目成功与否的标准。对于农村集体组织或农户而言,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土地质量得到提高是项目成功的标准。因此,我们需要明确分析项目各利益相关者的价值取向和价值需求,并对其异同的价值标准进行分析,最终明确所有利益相关者共同认同的项目核心价值。具体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的各个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目标如表3所示。

4基于核心利益相关者的项目价值链的构建

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中不同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价值活动相互联系、影响,构成公私合作农地整理项目的价值链,价值链中不同属性的价值活动构成了不同的价值流,并最终为农地整理项目提供了价值[11]。就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而言,项目价值的传递和增值是通过资金、政策、产品和服务以及技术知识4个方面进行。根据核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两两关系,结合其对项目的价值需求,构建了4条不同形式的价值链,并说明其价值传递的方向即价值流,既能反映核心利益者参与项目过程中的地位及其所起作用,又能明晰项目价值以及价值增值的过程[12]。

考虑到项目价值创造的复杂性,在项目价值链中考虑的利益相关者中不仅以核心利益相关者为主,还加入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利益相关者――教育科研单位。教育科研单位是整个项目价值链的一个重要参与者,它能从各个角度联系各利益相关者并为其服务,在整个项目价值的创造和实现中起间接促进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对项目主体的贡献上:主要包括对国土部门提供引进项目投资企业的方式,为农地整理项目提供新的融资途径,为项目建设和发展提供政策建议等;对投资企业在具体的农地整理项目中提供相关项目建设建议和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在相关科学调研中则把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的意愿和要求体现出来,再给政府部门提供政策建议中得以体现。

按照资金、政策、产品和服务以及技术知识方面,对不同的价值传递形式进行跟踪识别,结合表3中项目核心利益相关者的价值需求,可以把项目价值创造和实现的过程分为4条价值链:分别是项目资金价值链、项目政策价值链、产品和服务价值链以及技术知识价值链。

4.1资金价值链

在资金价值链中,项目价值的主要提供者是国土部门和投资企业,国土部门和投资企业作为投资共同体的资金有3个方向的价值流向,其一是作为青苗损失等补偿费,流向项目区域内的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其二是作为项目施工建设费,流向施工单位;其三是作为科研课题经费,流向教育科研单位。国土部门与投资企业两者之间也存在一定的资金价值流动,首先投资企业为农地整理项目提供部分项目资金,与国土部门结合起来成为项目投资共同体,其次,国土部门为吸引投资企业参与项目投资,会保证投资企业的投资回报,并结合其他政府部门对投资企业提供一些项目内或项目外的税收优惠。通过资金价值链的流动,有效地保证了项目所需资金和科研所需经费,有助于项目和相关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改进的创新研究下去,保证了项目价值实现的基础(图1)。

4.2政策价值链

在该价值链中,国土部门是价值最为重要的传递者和实现者。国土部门作为地方行政管理部门,通过制定、完善相关地方性行政规章制度,调动投资企业参加项目的积极性。投资企业参与项目实施后,将存在的问题等相关信息反馈给国土部门,为相关政策的修改提供意见。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对项目政策给予支持则体现了项目价值的实现,他们还可以进一步结合自身的实际需要对政策提出可行建议。施工单位作为项目施工的承接单位,对于国土部门规定的农地整理项目产品应达到的标准严格执行,并对实际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时反馈给国土部门,以便修改完善相关项目建设标准。教育科研单位作为政策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对于提供项目政策建议和相关项目立法依据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政策价值链的流向通过国土部门传递到各核心利益相关者,最终都能反馈到国土部门,形成一个封闭的回路,实现政策价值创造的同时,也实现了政策价值的增值(图2)。

4.3产品和服务价值链

该价值链中最重要的价值提供者是国土部门、投资企业和施工单位。国土部门和投资企业作为投资共同体,即项目的业主方,为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提供农地整理项目产品奠定经济基础,而施工单位是具体农地整理项目产品生成的建设者,是实现项目价值最直接的参与方。农地整理项目产品的生成,是整个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价值创造和价值实现一个最重要的成果。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提供的便利服务包括对项目的支持、方便施工时进场等都是为整个价值链提供增值服务的。在提供项目产品的过程中,教育科研单位也会为国土部门、投资企业和施工单位在项目实施中提供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包括管理技术等,而项目可以作为教育科研单位的课题案例,对后续类似项目研究提供便利,这也是项目价值增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图3)。

4.4技术知识价值链

在技术知识价值链中,投资企业、施工单位和教育科研单位是价值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值的重要参与者。投资企业为获得良好的投资回报,必须保证项目的质量,鉴于其自身性质,投资企业可以运用先进的项目管理理论来监督施工企业从而保障项目的高效实施和运营。施工单位为了获得项目施工建设利润,可以运用先进的施工工艺来改进传统的施工技术,减小施工成本。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也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经验,对具体农地整理项目产品的实施提供经验技术等,保证项目的建设结合实际,保证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的价值需求。教育科研单位在整个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过程都可以为项目建设过程提供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为国土部门和投资企业服务上,为项目价值的完美实现而服务(图4)。

5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价值增值分析

1)从资金价值链来看,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相比传统的农地整理项目,核心利益相关者增加了投资企业。投资企业的加入减轻了政府部门的财政压力,解决了资金短缺的问题。投资企业作为投资方与国土部门一起共同承担项目的经费,有效地保证了项目能及时有效地实施和运转,使项目能够高效地完成项目规定的任务,避免了传统模式下农地整理项目因行政程序拨款复杂,行政事务办事效率低下而导致的项目开展的低效率行为,有效地保证了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能及时地进行农业耕种,尽早实现项目的价值,此为相比传统模式项目价值增值之一。

2)在政策价值链上,国土部门占价值主导地位。由于有了投资企业的加入,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中的国土部门必须考虑投资企业的价值需求和利益实现问题,所以国土部门可以通过完善和管制行为,提供相关优惠政策来保障投资企业的投资行为,从而提高投资企业进行项目投资的积极性,进而大量推广农地整理项目的公私合作模式。而投资企业和施工单位也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对某些政策进行反馈,便于国土部门对农地整理项目提供立法依据。相比于完全靠政府部门在政策上摸索的传统模式,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在政策导向上实现了项目价值并创造了项目的增值。

3)从产品和服务价值链方面,投资企业在此价值链中的作用举足轻重。投资企业和国土部门共同作为业主单位,相比传统模式下只有国土部门作为业主单位时,对项目的监管更为有利:一方面传统模式下的政府部门由于自身的特点,缺乏必要的专业基础,对于建设项目的监督与管理必然没有专业的投资企业有经验;另一方面投资企业可以运用企业最新的管理理论来保证项目有效完成的同时,确保项目的质量,从而实现价值的增值。

4)在技术知识价值链上,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的价值贡献者主要是投资企业、施工单位和教育科研单位。施工单位在技术知识价值链上的增值主要体现在运用先进的技术改进施工工艺,结合施工管理理论减小项目施工成本,把项目施工成本控制在最合理的范围之内。传统模式中虽然也有教育科研单位,但是公私合作模式下教育科研单位与投资企业存在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的关系,它们之间存在项目价值流向,这是传统模式中没有的,这种信息传递与信息反馈可以使投资企业获得最新的项目管理方法和相关问题的解决办法。同时,投资企业也为教育科研单位提供相关项目数据和案例,便于科研单位对类似项目的分析,使价值得以增值。

6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中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运用价值链的方法从4个角度分别构建了项目的价值链,并从中分析了项目价值实现和价值增值的过程,得出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相比传统模式的农地整理项目更具有项目价值增值效益,即项目建设更有效率。为了更好地落实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提高项目效率,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6.1加大投资企业对项目的监管力度,保证项目稳健运行

农地整理项目质量是项目能否得到投资回报的重要影响因素。投资企业作为投资共同体的一方,为保证项目的质量,单纯依靠政府部门对项目的监管是不够的,必须依靠自身项目管理的优势,对整个农地整理项目进行全方位的监督管理,提高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对农地整理项目产品的满意度,才能实现投资企业的价值目标,进而保证项目价值的实现与增值。

6.2积极发挥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的力量

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是项目建设实施最终的受益者,也是项目价值实现与否的一个重要评价方。因此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的需求是整个农地整理项目中最实际、最紧密的需求,积极采纳农户和农村集体组织对项目的各方面意见,能有效地保证项目符合最直接需求者的利益,使项目能真正切实地联系实际需求,确保项目价值的实现。

6.3控制施工成本,增加投资共同体的效益

控制成本、提高效益一直都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点,也是实现企业价值增值的重要手段。这需要投资共同体和施工单位共同完成。施工单位必须利用先进的管理理论和施工技术以最少的施工成本完成高质量的项目,而投资共同体则需要对项目的各项费用认真审核与批复。

6.4充分发挥科研教育单位在项目价值增值中的作用

科研教育单位虽然可能未直接参与项目的建设,但是在整个农地整理项目运行中发挥的作用明显。科研单位既为国土部门提供引进投资企业的方法和理论,又可以解决具体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更可以为公私合作模式农地整理项目提供政策建议和立法依据等。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单位的作用,可以有效地保证项目价值的增值。

参考文献:

[1]汪文雄,杨钢桥,李进涛.农地整理项目后期管护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研究[J].资源科学,2010,32(6):1169-1170.

[2]徐雪林.公私合作模式土地整理项目的必然[J].资源・产业,2004(6):20-21.

[3]覃佐彦,谢炳庚,杨勋林.土地整理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研究[J].经济地理,2002(12):71-75.

[4]董利民.土地整理融资机制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04.

[5]董利民,张明,伍黎芝.可持续土地整理评价体系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06,45(1):12-16.

[6]刘利,干胜道.利益相关者理论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19(3):86-93.

[7]刘向东,高向军.土地整理中利益相关者界定与分类研究[C].中国土地学术年会论文集,2010.17-18.

[8]mitCHeLLa,wooDD.towardatheoryofStakeholderidentificationandSalience:DefiningtheprincipleofwhoandwhatReallyCounts[J].theacademyofmanagementReview,1997,22(4):853-886.

[9]尹贻林,胡杰.项目成功标准的一个新视角――基于利益相关者的核心价值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9):156-159.

[10]张雅杰,张丰.浅谈我国土地整理多元化融资[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3(20):13.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8

[关键词] 私人银行;外资私人银行;竞争分析

私人银行是以财富管理为核心,向拥有高净资产的私人客户提供的一种个性化的高端金融服务。中国的私人银行市场目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2007年3月中国银行在国内率先推出私人银行服务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正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一个金融服务新热点。随着外资银行纷纷在中国开设私人银行,这项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业务正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热点,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财富市场的可行性

亚洲各经济体的日渐富强为当地银行创造了大量机会,随著亚洲阶层急剧膨胀,向有钱人提供投资理财及私人事务服务的私人银行在亚洲各地迅速崛起。目前,已经有80多个私人银行机构在亚洲市场展开激烈竞争,他们在亚洲地区所设的分公司大多集中在香港和新加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gdp从1997年的3624.1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335353亿元,增加了98.9倍,人均gdp2009年为6914美元。美林集团和凯捷咨询联合的《亚太区财富报告2007》显示亚太地区富裕人士的财富总值达8.4万亿美元;中国大陆与日本占亚太地区富裕人士财富总值的64%。同时,《亚太区财富报告2007》显示香港和中国大陆2006年富裕人士财富总值分别排名第二、第四。而富裕人士平均净资产分别列居第一、第二,均值超过500万美元。中国大陆和香港富裕人士的财富集中度都较高。中国的34.5万富人拥有17,300亿元的资产,超富裕人士占该市场富裕人士总人数,中国为1.44%,集中度仅次于中国的香港(1.53%),高于新加坡(1.39%)。并且,中国70%以上的富裕客户都集中在中国五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而私人银行业务本身的特点就是从中心城市向卫星城镇辐射。由以上数据表明,富裕人数之多,财富总量之大,完全可以和香港市场相比,中国大陆完全可以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又据美林集团和凯捷咨询公司2010年6月24日的《最新全球财富报告》,个人资产净值100万美元以上的中国大陆人士,2009年总数达到47.7万人,较2008年增加31%,继续位居全球第四。亚洲私人银行市场逐渐成熟,亚洲本土客户经理所管理的资产约在2500亿至3000亿美元之间。在亚洲之外的地方,如瑞士、纽约和伦敦,客户经理们管理的亚洲客户资产额则达到3000亿美元。但在亚洲经济实力最雄厚的3个国家──日本、中国和印度,监管机构为该行业设立了一个极高的准入门槛。境外私人银行坚信这个市场商机无限,为迈过这道门槛,一直在努力进入当地市场的并积极建立市场地位。

二、中国银行业法规分析

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9月24日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自2005年11月1日起实施。《办法》在归纳总结境内外商业银行实践经验和广泛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个人理财业务进行分类,并界定了个人理财业务的性质。所谓个人理财服务,从消费者角度讲就是确定自己的阶段性生活与投资目标,审视自己的资产分配状况及承受能力,在专家建议下调整资产配置与投资并及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账户及相关信息,以达到个人资产收益最大化。站在金融企业角度,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按客户划分市场,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总称。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当满足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管理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监督管理制度,规定了监管部门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监管要求、监管方式和有关程序。

私人银行参照针对大众理财的相关监管指引,还没有专门针对私人银行的法律法规。但私人银行与一般的大众理财无论在产品结构和销售理念上都存在着差异。比如在《办法》中,提到从客户的角度针对“特定客户群”的服务,一般把它叫理财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是一对一的,或者简单来讲一对多的,而不是具有普通特征的“客户群”。

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多家外资私人银行出于开拓市场、满足客户全球化资产配置的要求,针对国内私人银行客户追求高增殖、高回报的特征,产品设计相当激进。当金融危机横扫全球,外资银行依靠qdii渠道进行投资的理财产品损失严重,投行模式下的私人银行无论是在品牌和资产上都遭受了较大的冲击,令这些私人银行深陷信任危机。

在此背景下,2009年7月,银监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的投向进行了严格限制——不能直接投资于股票或基金,不能参与pe投资、定向增发等。同时,该《通知》还规定,“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就意味着,银监会对金融理财行的风险作了规定限制,银行如果做股权投资类产品,也只能面对高端客户,投资起点起码在30万元以上。这份通知的出台意在加强和改善风险控制,一方面对理财产品的安全和风险作了限制,同时也指出了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出路,即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这一利好消息也激励了外资大规模拓展私人银行业务。

三、中国金融制度分析

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尽管潜在的市场很大,但也面临着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制度限制?目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实行了金融的混业经营,即身为银行,可以从事保险、证券、投资、信托等多项金融业务。中国金融业却还处在分业经营状态,即银行只能做银行业务,保险公司只能做保险业务,证券公司从事证券业务,等等,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业务不相通。监管层的许多金融政策也都是针对分业经营的。这使外资私人银行的很多产品在开拓过程中步履维艰。在这样一种分业经营状态下,人才也是单一化的占绝对多数,综合型财富管理专才十分稀缺,只有在少数海归派中能觅到寥寥几位?

在国内银行尚未实现混业经营的背景下,私人银行业务开展遭遇到瓶颈。如果要进一步帮客户做资产配置管理,就势必需要涉足资本市场,但目前中国银行业还不能向海外私人银行那样进行混业经营。私人银行不管怎么服务还是属于商业银行的运营范围之下,即银行不能投资股票或其他投资工具,所以私人银行的理财产品开发受到了一定限制。

由于分业制度的限制,私人银行服务的提供也成了半成品。成熟的财富管理服务是真正“管家式”服务,国外客户倾向于选择“专业投资人”或者“专业财富管理人士”为自己打理资产,这类人士受到一系列法律、规章等制度约束,有效规避潜在“道德风险”。因此,客户放心将资金完全交由这类专业人士打理,高端的私人银行服务基本不需要客户自己进行投资。而在国内这种情况还不可能实现,国内银行的服务只是充当“中间人”角色,也就是说,银行为客户提供咨询顾问、投资意见,但是需要客户自己去完成投资、资产配置、调动资金等全部过程。纠其原因还在于国内银行业的分业经营,这与国外成熟的服务差距非常大。随着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的加快,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正在经历艰难地突破。

对于私人银行来说,信托也非常重要。但目前银行业还不能经营信托业务,这样富裕家族资产的相承相传就很难体现,所以很多业务只能与信托公司联合来做。另外,中国外汇管制制度较为严格,客户涉及境外投资的需求目前还难以充分满足,因此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一定程度上受限,而外资银行所受到的限制更是大于中资银行。

私人银行大都属于中间业务,存在着大量的法律纠纷、声誉风险以及洗钱风险。我国目前关于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监管、金融法律体系、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实施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等等,完善建成尚需时日。

四、私人银行业务同业竞争分析

目前,私人银行已经成为中外资银行抢夺市场的主要阵地。在中国,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都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出了以经济发达城市为依托,以高额净资产客户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财富管理等特征。随着2007年4月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中外资银行竞相争夺高端客户。

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本土银行来说,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个性化、区域化的业务,本土银行与客户的文化和价值观更接近,可以更好地把握客户理财偏好、特点和需求。并且本土银行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扎实的客户基础。因而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巨大的客户基础和网点优势在私人银行业务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外资私人银行则拥有卓越的品牌、高效的管理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毕竟西方发达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已经相当成熟,但受制于国内的金融法规,海外经验与相关产品也不能完全直接应用到中国富裕客户的私人银行实践中去,是否有能力开发出金融法规框架之下,更具备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同样是困扰外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未知数。同时,它们还缺乏深厚的客户基础,开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着不小的难度,使得它们目前在和国内银行的竞争中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因此,总体上中外资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当前整个中国私人银行业还没有展现出一个成熟的私人银行业务应有的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私人银行从服务内容上来看,主要以产品销售为核心,投资咨询类服务还停留在充当理财顾问阶段,仅仅是服务理财的升级版。像遗产的筹划、信托、艺术品、奢侈品投资类的顾问还没有提供。产品基本没有差异化,同质化比较严重,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第二,由于专业财富人才资源匮乏,各家私人银行急需既精通国际业务又熟知本地市场的人员。然而目前国内理财业务的发展也不过5、6年之久,私人银行业务起步不过是近几年的事,理财人员的认证体系也刚刚引入,私人银行培训体系还很不成熟,因此目前国内适合的私人银行人才普遍缺乏,这成了国内所有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中、外资私人银行同处在一个市场,都需对市场、客户进行探索和发掘,双方在市场开拓前景上都各具潜力。

五、外资私人银行的竞争优势

外资私人银行独有竞争优势。相对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管理经验优势、产品研发优势和品牌声誉优势:

1.管理经验优势

私人银行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运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掌握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各类核心技术,其管理制度非常成熟。比较典型的是,国外私人银行的核心收入来源为每年固定比例的资产管理费,以及为客户提供超额回报的分成。

2.产品研发优势

近年来,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特别是用于资产保护和衍生工具和各种投资工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增长在于构造型投资产品和非传统投资工具(如套头基金、投资基金、私募股本和不动产投资等)的运用,外资银行成熟的运作使其产品资源极其丰富,能提供更加周全的服务,产品更具特色。有些跨国银行,其经营业务无所不包,形成了自然的垄断优势。

3.品牌优势

海外几家著名银行历史悠久,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进入中国后先声夺人,还未开展业务就已开展品牌宣传攻势,使不少国内高阶层客户从心理上认可海外品牌。

私人银行业务是中国金融服务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银行服务的最高阶段,从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要求看,私人银行业务的加速开展,是迈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的一步。外资银行经过多年本土经营,已经积累了不少客户资源和市场号召力,可将现有客户进行分层,将最高端的客户分离开,提供最顶级的贴身式服务。

六、外资私人银行目前的对策

当前中国金融环境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有一定掣肘,但私人银行仍然拥有许多机会和优势。

1.根据中国市场特征,建立完善组织架构

跨国公司融入中国市场,总是需要把集团高层对中国市场的印象、中国团队的特点及政府的视角和客户的需求考虑进去并联系在一起,然后才可能形成信任关系。而行业新进入者是必须付出成本和时间代价,要与其他同业者拉开差别无非从三个方面入手: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流程管理。对一个新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就业务操作层面上如何确立相应的业绩考核标准,如何更好地结合it发展开拓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产品的风险管理,初期的高额投入与短期内不易取得账面利润的矛盾,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于最终的一套完善的业务组织管理机制。

2.加强市场调研,明确市场定位

根据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在资产结构、地域分布和客户群体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各家私人银行应加强市场调研,结合自身的经营实际,制订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一是根据我国私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实际情况,找准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二是突出重点地区,根据不同层次的顾客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多样化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从宏观上来说,加深当地市场客户的了解、熟悉金融法律环境,树立品牌声誉,是从公司战略角度制定策略的。

3.树立品牌,培养客户

金融危机使得中国富人开始强调追求回报的同时控制风险,风险偏好归于理性,并且将逐渐对银行的投资顾问建议持更开放的态度,为中国私人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在目前相关私人银行法规没有正式出台之前,外资银行的工作中心仍放在宣传私人银行业务上,树立品牌形象,培养客户基础,为进一步开拓市场做好准备。

总之,在拥有庞大的客户基础及稳定金融市场环境前提下,外资银行业只要善于把握机会,充分利用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再加上随着金融业的全面开以及配套政策出台,私人银行业必将在国内大放异彩。

[参 考 文 献]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9

随着外资银行纷纷在中国开设私人银行,这项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业务正成为当前中国银行业的热点,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财富市场的可行性

亚洲各经济体的日渐富强为当地银行创造了大量机会,随著亚洲阶层急剧膨胀,向有钱人提供投资理财及私人事务服务的私人银行在亚洲各地迅速崛起。目前,已经有80多个私人银行机构在亚洲市场展开激烈竞争,他们在亚洲地区所设的分公司大多集中在香港和新加坡。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质的飞跃。GDp从1997年的3624.1亿元增长至2009年的335353亿元,增加了98.9倍,人均GDp2009年为6914美元。美林集团和凯捷咨询联合的《亚太区财富报告2007》显示亚太地区富裕人士的财富总值达8.4万亿美元;中国大陆与日本占亚太地区富裕人士财富总值的64%。同时,《亚太区财富报告2007》显示香港和中国大陆2006年富裕人士财富总值分别排名第二、第四。而富裕人士平均净资产分别列居第一、第二,均值超过500万美元。中国大陆和香港富裕人士的财富集中度都较高。中国的34.5万富人拥有17,300亿元的资产,超富裕人士占该市场富裕人士总人数,中国为1.44%,集中度仅次于中国的香港(1.53%),高于新加坡(1.39%)。并且,中国70%以上的富裕客户都集中在中国五大城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杭州),而私人银行业务本身的特点就是从中心城市向卫星城镇辐射。由以上数据表明,富裕人数之多,财富总量之大,完全可以和香港市场相比,中国大陆完全可以开展私人银行业务。

又据美林集团和凯捷咨询公司2010年6月24日的《最新全球财富报告》,个人资产净值100万美元以上的中国大陆人士,2009年总数达到47.7万人,较2008年增加31%,继续位居全球第四。亚洲私人银行市场逐渐成熟,亚洲本土客户经理所管理的资产约在2500亿至3000亿美元之间。在亚洲之外的地方,如瑞士、纽约和伦敦,客户经理们管理的亚洲客户资产额则达到3000亿美元。但在亚洲经济实力最雄厚的3个国家──日本、中国和印度,监管机构为该行业设立了一个极高的准入门槛。境外私人银行坚信这个市场商机无限,为迈过这道门槛,一直在努力进入当地市场的并积极建立市场地位。

二、中国银行业法规分析

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5年9月24日颁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自2005年11月1日起实施。《办法》在归纳总结境内外商业银行实践经验和广泛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个人理财业务发展的实际情况,对个人理财业务进行分类,并界定了个人理财业务的性质。所谓个人理财服务,从消费者角度讲就是确定自己的阶段性生活与投资目标,审视自己的资产分配状况及承受能力,在专家建议下调整资产配置与投资并及时了解自己的资产账户及相关信息,以达到个人资产收益最大化。站在金融企业角度,是商业银行在经营中按客户划分市场,对居民个人或家庭提供的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的总称。办法规定了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应当满足的基本要求,商业银行管理个人理财业务风险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明确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的监督管理制度,规定了监管部门对个人理财业务的监管要求、监管方式和有关程序。

私人银行参照针对大众理财的相关监管指引,还没有专门针对私人银行的法律法规。但私人银行与一般的大众理财无论在产品结构和销售理念上都存在着差异。比如在《办法》中,提到从客户的角度针对“特定客户群”的服务,一般把它叫理财业务。私人银行业务是一对一的,或者简单来讲一对多的,而不是具有普通特征的“客户群”。

在2008年爆发金融危机之前,多家外资私人银行出于开拓市场、满足客户全球化资产配置的要求,针对国内私人银行客户追求高增殖、高回报的特征,产品设计相当激进。当金融危机横扫全球,外资银行依靠QDii渠道进行投资的理财产品损失严重,投行模式下的私人银行无论是在品牌和资产上都遭受了较大的冲击,令这些私人银行深陷信任危机。

在此背景下,2009年7月,银监会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投资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对商业银行理财资金的投向进行了严格限制——不能直接投资于股票或基金,不能参与pe投资、定向增发等。同时,该《通知》还规定,“于具有相关投资经验,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资产客户,商业银行可以通过私人银行服务满足其投资需求。”就意味着,银监会对金融理财行的风险作了规定限制,银行如果做股权投资类产品,也只能面对高端客户,投资起点起码在30万元以上。这份通知的出台意在加强和改善风险控制,一方面对理财产品的安全和风险作了限制,同时也指出了私人银行业务的产品出路,即私募基金、风险投资将是未来的重点方向,这一利好消息也激励了外资大规模拓展私人银行业务。

三、中国金融制度分析

中国私人银行业务尽管潜在的市场很大,但也面临着中国金融监管部门的制度限制?目前,国际上许多发达国家早已实行了金融的混业经营,即身为银行,可以从事保险、证券、投资、信托等多项金融业务。中国金融业却还处在分业经营状态,即银行只能做银行业务,保险公司只能做保险业务,证券公司从事证券业务,等等,各个金融机构之间业务不相通。监管层的许多金融政策也都是针对分业经营的。这使外资私人银行的很多产品在开拓过程中步履维艰。在这样一种分业经营状态下,人才也是单一化的占绝对多数,综合型财富管理专才十分稀缺,只有在少数海归派中能觅到寥寥几位?

在国内银行尚未实现混业经营的背景下,私人银行业务开展遭遇到瓶颈。如果要进一步帮客户做资产配置管理,就势必需要涉足资本市场,但目前中国银行业还不能向海外私人银行那样进行混业经营。私人银行不管怎么服务还是属于商业银行的运营范围之下,即银行不能投资股票或其他投资工具,所以私人银行的理财产品开发受到了一定限制。

由于分业制度的限制,私人银行服务的提供也成了半成品。成熟的财富管理服务是真正“管家式”服务,国外客户倾向于选择“专业投资人”或者“专业财富管理人士”为自己打理资产,这类人士受到一系列法律、规章等制度约束,有效规避潜在“道德风险”。因此,客户放心将资金完全交由这类专业人士打理,高端的私人银行服务基本不需要客户自己进行投资。而在国内这种情况还不可能实现,国内银行的服务只是充当“中间人”角色,也就是说,银行为客户提供咨询顾问、投资意见,但是需要客户自己去完成投资、资产配置、调动资金等全部过程。纠其原因还在于国内银行业的分业经营,这与国外成熟的服务差距非常大。随着中国私人银行发展的加快,银行分业经营的制度正在经历艰难地突破。

对于私人银行来说,信托也非常重要。但目前银行业还不能经营信托业务,这样富裕家族资产的相承相传就很难体现,所以很多业务只能与信托公司联合来做。另外,中国外汇管制制度较为严格,客户涉及境外投资的需求目前还难以充分满足,因此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一定程度上受限,而外资银行所受到的限制更是大于中资银行。

私人银行大都属于中间业务,存在着大量的法律纠纷、声誉风险以及洗钱风险。我国目前关于私人银行业务的风险监管、金融法律体系、个人征信体系建设、实施现场与非现场检查等等,完善建成尚需时日。

四、私人银行业务同业竞争分析

目前,私人银行已经成为中外资银行抢夺市场的主要阵地。在中国,中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都处于起步阶段,表现出了以经济发达城市为依托,以高额净资产客户为服务对象、提供全方位财富管理等特征。随着2007年4月外资银行获准经营人民币零售业务,中外资银行竞相争夺高端客户。

私人银行业务对于本土银行来说,最有价值的地方在于它是一种个性化、区域化的业务,本土银行与客户的文化和价值观更接近,可以更好地把握客户理财偏好、特点和需求。并且本土银行拥有丰富的客户资源、扎实的客户基础。因而对于中资银行来说,巨大的客户基础和网点优势在私人银行业务竞争中占据重要地位。而外资私人银行则拥有卓越的品牌、高效的管理技术、丰富的管理经验,毕竟西方发达国的私人银行业务已经相当成熟,但受制于国内的金融法规,海外经验与相关产品也不能完全直接应用到中国富裕客户的私人银行实践中去,是否有能力开发出金融法规框架之下,更具备针对性的产品和服务,同样是困扰外资银行私人银行业务的未知数。同时,它们还缺乏深厚的客户基础,开展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着不小的难度,使得它们目前在和国内银行的竞争中没有特别明显的优势。因此,总体上中外资银行在私人银行业务领域处于同一起跑线上。

当前整个中国私人银行业还没有展现出一个成熟的私人银行业务应有的水平,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我国私人银行从服务内容上来看,主要以产品销售为核心,投资咨询类服务还停留在充当理财顾问阶段,仅仅是服务理财的升级版。像遗产的筹划、信托、艺术品、奢侈品投资类的顾问还没有提供。产品基本没有差异化,同质化比较严重,不能满足客户的需求。

第二,由于专业财富人才资源匮乏,各家私人银行急需既精通国际业务又熟知本地市场的人员。然而目前国内理财业务的发展也不过5、6年之久,私人银行业务起步不过是近几年的事,理财人员的认证体系也刚刚引入,私人银行培训体系还很不成熟,因此目前国内适合的私人银行人才普遍缺乏,这成了国内所有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中、外资私人银行同处在一个市场,都需对市场、客户进行探索和发掘,双方在市场开拓前景上都各具潜力。

五、外资私人银行的竞争优势

外资私人银行独有竞争优势。相对中资银行,外资银行其独特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管理经验优势、产品研发优势和品牌声誉优势:

1.管理经验优势

私人银行在西方发达国家经过多年运作,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掌握了私人银行业务的各类核心技术,其管理制度非常成熟。比较典型的是,国外私人银行的核心收入来源为每年固定比例的资产管理费,以及为客户提供超额回报的分成。

2.产品研发优势

近年来,财富管理产品和服务,特别是用于资产保护和衍生工具和各种投资工具,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增长在于构造型投资产品和非传统投资工具(如套头基金、投资基金、私募股本和不动产投资等)的运用,外资银行成熟的运作使其产品资源极其丰富,能提供更加周全的服务,产品更具特色。有些跨国银行,其经营业务无所不包,形成了自然的垄断优势。

3.品牌优势

海外几家著名银行历史悠久,在全球享有极高的声誉,进入中国后先声夺人,还未开展业务就已开展品牌宣传攻势,使不少国内高阶层客户从心理上认可海外品牌。

私人银行业务是中国金融服务发展到新阶段的必然产物,是银行服务的最高阶段,从上海建立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要求看,私人银行业务的加速开展,是迈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新的一步。外资银行经过多年本土经营,已经积累了不少客户资源和市场号召力,可将现有客户进行分层,将最高端的客户分离开,提供最顶级的贴身式服务。

六、外资私人银行目前的对策

当前中国金融环境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开展有一定掣肘,但私人银行仍然拥有许多机会和优势。

1.根据中国市场特征,建立完善组织架构

跨国公司融入中国市场,总是需要把集团高层对中国市场的印象、中国团队的特点及政府的视角和客户的需求考虑进去并联系在一起,然后才可能形成信任关系。而行业新进入者是必须付出成本和时间代价,要与其他同业者拉开差别无非从三个方面入手:产品创新、风险管理、流程管理。对一个新进入中国的外资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还需要解决许多问题,就业务操作层面上如何确立相应的业绩考核标准,如何更好地结合it发展开拓私人银行业务、私人银行产品的风险管理,初期的高额投入与短期内不易取得账面利润的矛盾,这一切都可以归结于最终的一套完善的业务组织管理机制。

2.加强市场调研,明确市场定位

根据我国居民金融资产在资产结构、地域分布和客户群体方面的差异和特点,各家私人银行应加强市场调研,结合自身的经营实际,制订出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战略规划。一是根据我国私人金融资产结构的实际情况,找准拓展私人银行业务的目标市场。二是突出重点地区,根据不同层次的顾客对私人银行业务的多样化需求,有针对性地为客户提供量身定制的服务。从宏观上来说,加深当地市场客户的了解、熟悉金融法律环境,树立品牌声誉,是从公司战略角度制定策略的。

3.树立品牌,培养客户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10

关键词:私人银行;趋势;对策

中图分类号:F832.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31(2008)09-0061-03

私人银行最早起源于瑞士,已有数百年的发展历史,它通过为富裕阶层提供一系列私密性和个性化的服务,赚取了丰厚的利润,目前已经被越来越多的银行所重视,成为国外一流银行的战略核心任务。在经过多年的发展以后,私人银行业务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成熟完整的产品和服务体系。近几年,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国外私人银行业务又呈现出了新的发展趋势,这些新的发展趋势为刚刚起步的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带来更多的启示和借鉴。

一、私人银行业务在国际上的最新发展趋势

1.在渠道方面,通讯和网络的高速发展和应用为银行的经营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atm机、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应运而生,并成为传统营业柜台的有力补充和服务的重要手段。电子化的进步,实现了从传统银行到现代银行的重大变革,银行也一改以往单纯靠机构扩张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模式为多渠道服务方式。[1]在发达国家,除了现金业务,几乎所有的私人银行业务都可以通过电话解决,网上银行业务也发展成熟。仅2002年底,私人银行管理的全球27万亿总资产中,有2500万投资者的1.9万亿美元通过网络进行管理,每年产生约200亿美元的收入。2006年,汇丰集团网上理财客户迅速增长,网上客户已占全部个人客户的13%和企业客户的30%。

2.在产品和服务方面,商业银行不断推出适应客户需求和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证券、保险、基金行业的兴起,商业银行不断推出适应客户需求和有特色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业务范围不仅包括了财务管理、咨询、委托理财等,还涉及到了运动、旅游、娱乐和公益等全方位的公共服务。一些银行更是推出了“从摇篮到坟墓”的一站式服务,针对客户人生不同阶段和重要问题,诸如婚丧嫁娶、健康医疗、搬家、财产投资管理、旅游、退休计划管理等提供一站式全面金融服务。私人银行从单纯的出售传统的柜台金融产品转变为了名副其实的“金融百货”或“金融超市”。

3.在岸业务发展快于离岸业务。近年来,各国监管机构加大了国际反洗钱的合作,各国的税收也趋于一致,私人银行客户对保密性的需求减少,因此,离岸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受到一定的阻力。发达国家私人银行业务越来越重视提供本地的产品和服务。

4.私人银行之间的并购逐渐增多。在最近的银行并购潮中,零售业务成为银行业并购的重要争夺对象,而私人银行业务更是争夺的焦点。2002年,汇丰控股以103亿美元收购了美国第三大零售银行纽约共和国银行及其在欧洲的私人银行分支机构。同年,苏格兰皇家银行旗下私人银行子公司Coutts成功收购了Bankvonernst。而近年来最大的银行并购是2007年苏格兰皇家银行联合西班牙国家银行(BancoSantanderCentralHispanoSa)和比利时富通集团(FortisnV)收购了荷兰银行。其中西班牙国际银行有意接管荷银在巴西和意大利的业务,富通则相中了荷银在土耳其的零售银行、资产管理和私人银行业务。

5.全球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心发生了转移。随着亚洲地区财富的迅速增长,国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重心已转向了亚洲。目前,新加坡的离岸私人银行中心已排名全球第二。全球30大主要私人银行都在新加坡设立了地区总部,其中渣打银行将其私人银行业务统筹中心和私人银行服务中心设在了新加坡,花旗银行也将其全球财富管理国际部设在了新加坡。此外,美林、摩根士丹利、Jp摩根、高盛的私人资产管理部门也在这里开展业务。本地的新加坡发展银行、华侨银行和大华银行同样设置了财富管理部门。“欧洲财富和私人银行业2005”调查预测,今后几年新加坡可能超越瑞士成为全球最大的私人银行离岸资产中心。[2]

二、目前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币升值等因素,我国高收入人士、富裕家庭数目激增。据波士顿咨询公司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6年底中国拥有百万美元金融资产的家庭超过31万,居全球第五位,波士顿预计受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推动,中国百万美元资产家庭总数有望在2011年达到60.9万户。正是由于中国市场的广阔发展前景,国内外银行纷纷瞄准中国的私人银行市场。在这方面,外资银行利用其母行的优势捷足先登,早在2006年底就有汇丰等6家外资银行在国内设立了代表处或业务部。中资银行方面,2007年3月,中国银行联手其战略伙伴苏格兰皇家银行率先推出私人银行业务。其后,国内其他中资银行如工商银行、招商银行、交通银行等也纷纷在国内发达城市推出了私人银行业务。但与国际私人银行业务相比较,目前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特别是中资银行的私人银行业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1.产品较为单一,产品创新的机制不够完善。私人银行的核心是满足客户个性化的理财需要,在国外,私人银行的产品都毫无例外地涉及到银行、证券、信托、保险、外汇等多个领域,而受制于我国金融体系现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模式,银行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的产品综合化水平很低,产品创新机制不完善。虽然近几年我国银行、证券和保险的合作日趋紧密,全国多家金融控股集团已初具规模,但无论是在合作的范围还是深度上与国外混业经营模式相比还是有着很大的差距。由于缺乏产品创新,不能跨市场设计产品,导致国内各私人银行提供的产品相对单一,同质化现象较为突出。既无法满足富裕人士个性化的需求,也很难为客户分散风险,从而给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带来了难度。

2.私人银行系统建设落后,电子化渠道应用程度不高。尽管近几年国内银行业务电子化发展迅速,电话银行、网络银行、atm等渠道的使用越来越普及,但远远跟不上业务发展的需要。目前,国内多家银行正在建设新一代的核心银行业务系统,通过高效的信息化系统来提高银行的核心竞争力。这一点在私人银行业务方面更为明显。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将增加更多国际视角,实现海内外银行服务的联动,要求在全球范围内对银行资源进行交换、配置和共享,以随时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更优化的方案和服务,这对国内银行特别是中资银行来说将是一个较大的挑战。

3.私人银行专业人才匮乏,培训体系尚不成熟。由于私人银行业务提供的是私密性专属服务,决定了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必须具备综合性的高素质以及丰富的从业经验,不仅持有CFp(理财规划师)、CFa(金融分析师)等资质,通晓会计、法律、心理等学科的知识,还要掌握一些高品质生活的软技能,像高尔夫球、艺术品鉴赏等。只有这样才能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服务,并得到客户的信任。因此,国外往往将这些优秀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称为私人银行家。而目前国内理财业务的发展也不过5、6年之久,私人银行业务还刚刚起步,理财人员的认证体系也刚刚引入,私人银行培训体系还很不成熟,因此目前国内适合的私人银行人才普遍缺乏,这成了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一大瓶颈。

4.组织架构不合理,难以适应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由于客户需求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了私人银行业务服务的流程设计必须要快捷和高度的人性化,充分体现出客户的个性需求,同时也要求私人银行服务的高度私密性和安全性,这决定了银行内部需要高效的资源配置和灵活的市场创新能力,而我国大多数银行特别是国有银行的组织架构是一种传统的宝塔型体制,职能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成本很高,决策链很长,对市场反应速度慢,条线和块块(主要指一级分行)之间的目标和激励往往出现偏差,这些都远远不能适应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

三、我国发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对策建议

1.改革分业经营模式,大力推进业务综合化。随着全球金融一体化和自由化,混业经营已成为全球金融发展的趋势。从国外私人银行发展的趋势来看,私人银行均是在混业经营的背景下为客户提供集银行、保险、证券于一身的金融服务,并形成了“金融超市”。因此我国的私人银行要想取得长足的发展,必须要打破分业经营的限制,使得银行能广泛深入地与保险、证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合作,运用灵活的金融工具开发出适合不同层次需求的多样化金融产品,为客户提供个性化的金融服务。

2.加大产品创新,扩大本土化经营优势。在目前分业经营的模式下,加大产品创新、充分利用国内银行本土化经营优势是国内私人银行发展的现实选择。从国际私人银行的发展趋势中也可看出,在岸业务的发展速度已经超过了离岸业务。而国内银行与外资银行相比,地缘、人文、社会关系、网点渠道等因素是优势。在北京、上海等地已经出现了中资私人银行开业后,客户从外资私人银行转到中资私人银行的现象。因此,现阶段国内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时必须更加注重本土化的优势,加大对国内或区域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创新,弥补分业经营模式下产品创新范围和深度的不足。

3.加快系统建设,提供多种服务渠道。国内银行必须加快系统的建设,将分散在银行各个部门的零散的客户信息进行整合,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客户综合贡献度的细分,定位目标客户和目标市场,从而更加有利于私人银行客户的挖掘和营销。

同时,扩大私人银行客户的服务渠道,尤其是电子化渠道的利用。美国银行界曾经测算,在营业网点进行交易的成本在1.07美元,电话银行的交易成本是0.54美元、atm机是0.27美元,通过pC的是0.15美元,而在网上完成仅需要0.1美元。从国际私人银行发展趋势来看,电子化渠道的运用已越来越普遍,特别是网上银行的发展,大大降低了私人银行的业务成本。因此,国内银行必须重视私人银行业务电子化渠道的建设,并纳入整体银行it系统建设中,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更加便捷、安全和私密的服务渠道。

4.完善私人银行的组织架构,推行事业部制。根据国际一流私人银行的组织架构和实践经验,发展专业化的条线管理模式,推行私人银行的事业部制。根据全国地域经济特征建立若干私人银行中心,区域性的私人银行中心直接由银行总部的私人银行部管理。通过实行私人银行事业部制,私人银行中心对区域内涉及私人银行业务的人、财、物资源进行统一的配置,制订本区域私人银行发展的目标、计划和营销方案,并组织统一的考核。[3]

5.加强专业人才培养,打造私人银行家队伍。私人银行的发展最终还是归结到人才,特别是经验丰富的私人银行家,这是国内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根本。由于私人银行产品的丰富性和服务的多元性,决定了国内银行除了引进投资银行、保险、个人银行等领域的金融专业人才外,还要储备法律、教育、健康甚至艺术等人力资源。同时,国内也要加大私人银行从业人员的认证体系建设,完善我国理财服务体系中贵宾理财、财富管理和私人银行三级认证机制,使得国内银行尽早建立一支合格的私人银行客户经理队伍,提高国内私人银行整体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梁兴远.浅析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问题[J].广东经济管理学院学报,2005,(4).

[2]黄天香.私人银行走近中国[J].银行家,2003,(1).

[3]司徒大年.我国私人银行的现状、挑战及其发展对策[J].新金融,2004,(1).

ontheCountermeasuresofChineseprivateBankingfromperspectivesofthenewtrendsintheDevelopmentofinternationalprivateBanking

wanGYi-jing

(Zhejiangtechnologyinstituteofeconomy,Hangzhou310020,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