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贸服务发展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15:47

商贸服务发展篇1

一、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区“六区三带”功能布局,抓住新区开发开放的重大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加快建设现代化商业体系的基本目标,坚持规划引导、以人为本、保存历史文脉和提升经济贡献率的原则。统筹规划,科学引导,突出发展重点,逐步建立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功能齐全、业态先进、竞争有序的现代化商贸服务业体系。

二、总体思路、发展战略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从我区“十一五”规划的总体要求和“六区三带”总体功能布局出发,立足于区位优势和发展潜力,按照“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强化特色、综合协调”的原则,功能调整与定向建设并举,引导我区商业建设有序发展。做到发展高端商贸和民俗商业相统一,商贸服务业总部和科技产业总部相统一,特色商业建设与社区便民商业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我区商贸服务业的辐射力和竞争力,使商贸服务业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

(二)发展战略

着力打造不同层次的中心商圈,发挥大型的商业集聚区对区域商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培育大型商贸服务企业和特色服务品牌,挖掘天津“老字号”和特色商品,引进国际、国内著名品牌;开发整合我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创造消费文化时尚,促进商贸服务业的持续繁荣。

(三)发展目标

近期目标(-2015年)

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增长率不低于18%,2015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600亿元,商业增加值达到260亿元;人均商业服务业面积由年的1.55平方米,增加到2.2平方米;人均零售面积由年的0.6平方米,增加到1平方米;区域总营业面积达到280万平方米。

远期目标(2016-2020年)

全区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年增长率不低于15%,2020年实现社会商品零售总额达到1200亿元,商业增加值达到500亿元;人均商业服务业面积由2015年的2.2平方米,增加到2.8平方米;人均零售面积由2015年的1平方米,增加到1.2平方米;区域总营业面积达到400万平方米。

三、商贸服务业布局

(一)商贸区、街的建设

1、商贸区

(1)东马路民俗商贸区

规划建成我区规模最大、集商务、商业、旅游、餐饮、娱乐于一体的商贸中心区。重点规划建设老城厢核心地带,充分利用旅游、休闲设施和聚集的大型商业设施,建设成符合商贸旅游业发展要求的,带动高端消费的不夜城。

(2)奥体中心休闲商务区

规划建成高档休闲商务区(RBD)。把握水上公园开放的机遇,在水上东路、水上西路、南翠屏公园等地,建设大型商业商务设施。与此同时,对水上公园周边重点地块和重点道路沿线规划发展餐饮、旅游、娱乐、体育和总部等商务休闲产业。

(3)环天南大科技研发贸易区

规划建成环渤海科技转化及商务总部区。形成集中心商务商贸、科技研发、创意产业、生物医药多功能于一体的科技贸易区,同时发展饮食娱乐、特色文化与国际名品等多种高端设施。

(4)海光寺-西南角商业商务区

规划建成区级商业商务中心区。规划建设七大特色功能区,即:特色商业商务区;酒店商住区;文化娱乐区;金融机构总部区;核心商务区;长江道沿线两侧要建设高档商业商务设施。

(5)新南马路五金城机电物流区

规划建成市级商贸物流中心区。通过建设、改造、提升,推动大型批发市场向现代化、信息化、规模化发展,使其成为带动全区、辐射三北、影响全国的现代化商品物流集散地。

2、特色商业街

(1)古文化街

规划期内,古文化街要进一步整治周边环境,提升文化品味,发展成为天津市独特的商贸旅游互动、具有古典文化特色的商业街。

(2)商业街

规划期内,商业街要以民俗文化拉动商业经营。南、北、东街要保护好文化古迹;恢复和引进传统“老字号”。西街则建成国际一线品牌云集的高端奢侈品消费商业街。

(3)西道科贸街

规划期内,依托现有大型卖场和专业卖场,通过提升改造景观灯光,改造完善沿街it专卖店标识广告等标志设施,提升景观形象,成为我市乃至环渤海地区独具特色的科贸街。

(4)水上北道饮食文化街

规划期内,全力引进知名餐饮企业入驻,打造高档商务餐饮的优雅环境,建立显著街标,提升灯光装饰和外檐装修,使之成为企业界和成功人士开展社交活动的重要场所。

(5)水上东路餐饮酒吧街

规划期内,按照餐饮、酒吧、咖啡屋等休闲娱乐业态定位。通过对现有设施的业态调整和提升改造,打造以中高端消费群体为目标顾客的餐饮酒吧街。

(6)长江汽贸商务街

规划期内,长江汽贸商务街要在加大改造力度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同时保留长江汽贸商务街的必要功能,建设4S专营店、汽车配件、维修、仓储区。

(7)上谷商业街

规划期内,进一步加大招商和业态调整的力度,引进餐饮、酒吧、咖啡、冷饮等夜市网点,不断扩大二次消费的经营业态。同时进一步对建筑物的外檐和夜景灯光进行装饰改造。

(8)老城厢河床酒吧街

规划期内,要充分利用湖畔水景景观,引导和鼓励国内外著名餐饮、品牌商业进驻,打造以西餐、酒吧、高档中餐为主的高级休闲娱乐街区。

(9)黄河道商贸商务街

规划期内,通过完善商贸氛围,改造沿线环境,提升黄河道商贸商务街的整体形象,成为我区独具特色的商贸商务标志路。

3、社区商业

社区商业要重点解决配套用地不足和规范程度不高问题。

(1)菜市场

规划期内,应从在缺乏菜市场的地区选址建设标准化菜市场和对现有菜市场进行规范化管理两个方面加强菜市场建设管理工作。在原有28个标准化菜市场的基础上,规划建设14个标准化菜市场,使总数达到42个。

(2)便民商业网点

规划期内,对现有的便民商业网点以提升设施档次、完善服务功能、规范运营机制为主,加快商业网点连锁化进程。同时推动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银行、邮政、药店等商业网点进驻社区,使便民商业网点在实现便民利民功能的同时,与区域经济发展保持协调一致。

(3)社区商业中心

社区商业中心不仅满足了居民的生活需求,更提高了居民综合生活质量。截至年底,我区共培育社区商业中心9个。规划期内,再根据实际情况培育社区商业中心30个,达到每三万人拥有一个社区商业中心。

4、专业批发市场

规划期内,对基础较好、有一定规模专业批发市场进行升级改造,不断提高新南马路五金城、兴业里鞋城等专业批发市场电子化交易和管理水平。根据西区规划定位需要适量建设特色专卖市场,同时对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发展前景的市场予以保留和提升。整合资源,对不锈钢市场规划逐步西迁。

(二)商业业态的建设与发展

1、大型百货商场

大型百货商场应布置在市级商业中心区,目标顾客以流动顾客为主。目标地区主要为东马路民俗商贸区、海光寺-西南角商业商务区和奥体中心休闲商务区,规划期内达到12个。

2、大型综合超市

大型综合超市应选址在交通便捷、居民稠密的区域,要有足够的停车位等配套设施,并尽量减少对居民的干扰。目标地区为新南马路五金城机电物流区、海光寺-西南角商业商贸区、奥体中心休闲商务区。

3、餐饮店

规划期内要对餐饮网点的分布和发展进行规范和引导,在现有11家国家特、一级餐饮企业的基础上,再发展30家左右国家特、一级餐饮企业,从而形成管理规范、分布合理、品类丰富的发展格局。严格限制大型餐饮网点进入居民社区。

4、星级酒店

规划期内,要鼓励建设四星、五星级酒店,提升高星级酒店的比例,以东马路民俗商贸区、海光寺-西南角商业商务区、黄河道商贸商务街、水上北道餐饮街和奥体中心休闲商务区为目标区域,使高星级酒店达到12个。

四、实施举措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商贸服务业的规划建设必须要以城市总体规划为出发点,又要以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本规律为依据。要在政府统一协调下,合理规划布局,控制土地使用,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保证商贸服务业的健康发展。

(二)加强引导调控作用

商业行政主管部门要严格按照《区商贸服务业发展指导意见》加强与市、区有关部门的协调与沟通,认真做好商贸区、特色商业街和社区商业建设与发展的指导、协调、监督和管理。提升商贸区、特色商业街注册企业的公司化比例,提升商业企业的税收贡献率。

(三)开展提升服务质量,创建服务品牌工作

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商贸服务业行业服务规范,开展服务技能培训。强化质量管理,建立和健全政府与企业间长效机制,推动服务达标,使我区商贸服务业的服务质量和水平明显提升,服务环境、效率明显提高,创建鲜明特色的服务品牌,提升我区商贸服务业的整体水平。

商贸服务发展篇2

一、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

1、指导思想:围绕服务一二产业、服务城乡统筹、服务人民群众生活质量提高、服务和谐社会建设的总要求,充分发挥特色优势,整合现有商业资源,加快规模集聚、要素重组和产业升级,大力推进传统商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在加快新一轮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2、主要目标:从今年起到2010年,力争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以上,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2.5%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28%以上,初步建成与滨江生态型现代化和谐城市相适应的,布局合理、行业齐全、业态先进的现代化商贸服务体系。

3、重点任务:加速提升商贸流通业,大力培育和发展专业市场,积极培育现代物流业,大力提升中介服务业和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餐饮服务业和休闲娱乐业。

二、政策措施

(一)鼓励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大项目

1、鼓励商贸服务业上规模。凡属批发零售、餐饮、市场、现代物流、中介服务等商贸服务领域,对年度经营规模(销售收入)比上年度增长10%以上,且综合实力跻身省内同业排名前100名、绍兴市内同业排名前10名的,分别奖励企业经营者3万元、2万元。

2、引导商贸服务业提升档次。对符合商贸服务业发展导向的新建、改建、扩建商贸服务业项目,实际投资额(不含土地出让金)分别在1000—2500万元(含2500万元,以下同)、2501—5000万元、5001万元—1亿元、1亿元以上的,分别奖励投资业主20万元、40万元、80万元和100万元。若经营场地采取租赁形式,建成并开业的面积分别在3000—5000平方米、5001—10000平方米、10001—20000平方米和20000平方米以上的,分别按8万元、15万元、30万元和50万元的标准一次性给予奖励。

3、鼓励市内外企业来*落户、经营。为优化现代服务业规划布局,对新建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在用地指标上予以优先落实;对符合规划并对*经济具有较强推动作用的大型物流和连锁企业配送中心建设项目,按照仓储、运输等相关行业标准控制用地规模,采用协议出让方式给予供地;对建城区内属“退二进三”性质的重大服务业项目,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商业网点布局规划,并经市规划、国土部门审核同意,报市政府批准,给予企业在用地价格上优惠,充分调动企业“退二进三”的积极性。

4、每年确定一批对全市服务业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经营项目(不包括房地产商住楼投资),对实际投资额在2000万元以上,且原有企业规模排名全市服务业企业前20位的,以上年实缴税费为基数,增加10%的超额部分,根据企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大小,由市政府确定给企业适当奖励。对新办服务业企业的各种行政事业性收费,除必须上交上级的以外,一律免除,期限三年。

5、鼓励服务业企业落户城北新区。为鼓励服务业企业入驻新城区,对从2009年1月1日起,实际投资额在1000万元以上落户在城北新区的服务业企业,在原投入奖励政策基础上再加奖30%。

6、对新设立的商贸零售和住宿餐饮企业,从设立起3年内:商贸零售企业年度营业额达到0.3亿元、0.8亿元、1亿元,住宿餐饮企业年度营业额达到0.1亿元、0.2亿元、0.3亿元,并上缴各类地方税费达到6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的,对企业经营者按年分别奖励5万元、8万元、10万元。

7、商品批发企业年销售额(指主营业务收入,下同)在1亿元(含)以上,商品零售企业年销售额在0.8亿元(含)以上,其他流通服务企业在0.5亿元以上,住宿、餐饮服务企业年营业额在0.2亿元(含)以上,当年实际缴纳地方税费环比增幅在15%以上的,每家奖励8万元。

8、投入2亿元以上的专业市场和大型商贸服务企业,采用“一场一策”或“一企一策”。

(二)大力发展新型服务业态

1、积极推进电子商务和流通领域的信息化建设。对投资新建信息、价格指导、网上交易,资源统一配置和其他支撑辅助功能为一体的电子商务网络、商贸企业实行电子化管理、电子交易等信息化建设和改造,其软件及配套硬件实际投资在100万元(含100万元)以上,按5%的标准予以奖励。

2、鼓励发展现代物流业。鼓励发展物流配送中心和以产业基础为依托的区域物流节点,符合条件的物流企业,可以由其总部统一纳税;经税务部门批准,可以享受国产设备抵免企业所得税政策;对现代物流企业用地,在城市物流规划用地上给予相应安排,按工业用地价格出让,占地较大的,且缴纳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有困难的,报经税务部门批准后,给予减征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对采用物流信息管理系统、自动分拣系统等先进物流技术的,按实际投资额的5%标准给予奖励,其投入的设备比照工业企业享受技改贴息。

3、加快专业特色街建设。凡符合全市商贸发展规划要求建设的专业特色街(专业特色街标准另行制订),按照乡镇(街道)实际投入额给予3-5%的补贴,补贴最高不超过50万元。

4、支持发展连锁商业。凡在本市由总部统一配送结算的连锁(直营)企业新开设连锁(直营)店,实际投资额在100万元以上且经营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上的,每新增一个网点年终一次性奖励业主2万元;实际投资额在50万元以上且经营面积在200平方米以上的,每新增一个网点年终奖励业主1万元;新建符合商贸流通规划的配送中心,实际投资额在1000—1500(含)万元的按30万元标准给予补助,1500万元以上按50万元的标准给予补助。以上投资总额不包括土地价格。

5、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凡已注册登记,年营业额在50万元以上的家政服务公司,安置就业人员年固定在30人以上,每年给予1万元的奖励。物业管理规范,住户满意度较高,且获得绍兴、省、部级先进物业管理住宅小区,当年分别按1万元、2万元、3万元的标准奖励物业管理公司。

6、规范发展中介服务业。凡新办独立核算的科技、法律、会计、审计、税务、技术、教育、外贸等咨询中介服务企业,经批准,自开业之日起两年内给予免征企业所得税。

(三)鼓励企业品牌创新

1、鼓励服务企业引进名牌,凡引进国内外著名商贸服务企业(按国家商标局重点商标保护名录品牌所列为准,国内前10位、国际前100位),投入在500万元以上,且经营在5年以上,除享受投入奖励政策外,再一次性奖励20万元。对引入国际高端品牌(详见国际品牌目录)投入50万元以上,且经营3年以上的给予一次性10万元奖励。

2、鼓励企业新创服务品牌,凡创绍兴名牌奖5万元,创浙江省名牌奖20万元,创全国名牌奖100万元。

(四)积极引导商贸服务业管理规范化

1、鼓励商贸服务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对新组建或改组的商贸服务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以上,符合商贸服务业发展导向目录,具有带动作用的优势商贸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对在国内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按所募资金万分之二(不足100万元的按100万元)予以一次性奖励。

2、鼓励发展商贸服务业行业协会。凡新组建的商贸服务业行业协会,经市民政局、市商贸办审定,且运作规范正常的,每家一次性补助工作经费3万元(组建时补助50%,正常运作时补助50%)。

3、引导企业管理上层次。对通过iSo9000、iSo14000认证的商贸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2万元;对通过Sa8000认证的商贸服务企业,一次性奖励3万元。

4、加快高级服务人才引进,特别是要吸引职业经理、信息技术、国际贸易、现代物流管理、会展策划与管理、高级职业技能、旅游服务等方面高素质的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服务业企业可按职工工资总额的1.5%提取职工教育经费,从业人员技术要求高、培训任务重、经济效益较好的企业,可按2.5%提取,用于对员工的培训和继续教育。

(五)努力构建商贸服务业安全体系

1、积极创建“放心店”工程。对在“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中,完成政府下达任务指标达100%的,每建成一家放心店,经市工商局验收合格后并挂牌经营的,奖励商品主配送企业300元;在验收合格的“放心店”工程示范商店中,按10%的比例评选出优秀示范放心店,给予一次性每户1000元的奖励;按10%的比例评选出农村维权优秀监督员,给予一次性每人500元的奖励。

2、加快规范化农贸市场建设。对经有关部门验收达标的规范化农贸市场(规范化农贸市场标准另行制订),一次性按10万元标准给予奖励;对列入规范化农贸市场创建计划,创建活动中设施改造投资规模在150万元以上的,每家再给予3万元奖励。对个别基础设施特别陈旧,通过改造达标的农贸市场,经审核后报市政府研究同意,适当提高奖励标准。

3、凡从事生猪(牛、羊)定点屠宰的厂(场)购置用于机械化屠宰设备投资额在200万元以上,本辖区生猪屠宰率达100%,按设备投资额的1%给予补助(最高限额为10万元);新建规模化、工厂化、机械化的屠宰(场)项目,征用土地按工业性用地指标征用;相关地方性建设规费按照政府性投资项目予以优惠。

4、对连锁经营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已登记的运送鲜活商品的小型货车,经公安交通管理部门批准,给予市区通行、停靠的便利。直营连锁经营企业有关登记、许可证等手续,由连锁企业总部向有关审批机关统一申请办理,并报所在地部门备案。

5、对商贸流通企业在用水、用电、用气优惠性政策扶持上,参照工业企业优惠性扶持政策执行。

三、组织领导

1、强化组织领导。市政府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市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商贸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全市在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商贸办。各相关部门要对照职责分工,密切配合,通力合作。各乡镇、街道也要进一步强化政府对服务业工作的协调指导,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落实分管领导和工作人员。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有序地开展工作,共同推进商贸服务业健康发展。

2、营造发展氛围。充分利用新闻媒体及其他宣传舆论阵地的导向作用,广泛进行宣传,强化新闻。大力宣传服务业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以及与一、二产产业互动发展的重大意义。创新舆论载体,通过不断宣传服务业的发展成果和涌现出来的典型事件,大力宣传从事服务领域的突出单位和优秀代表,提高企业和群众对发展服务业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识,形成发展合力,动员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服务业的发展,营造企业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3、完善统计制度。建立科学的服务业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制度,切实抓好服务业普查工作。统计部门要认真做好服务业各类数据的收集、汇总、分析工作,及时反映服务业总体发展情况。

4、建立健全行业协会。进一步完善行业协会服务功能,切实承担政府对企业的部分管理和协调职能,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保护、行业自律、沟通企业和政府等方面的作用。

5、实施考核机制。进一步完善考核制度,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各乡镇、街道及部门目标责任制考核的重要内容。根据服务业发展工作目标,建立和实施科学合理的服务业考核细则。

四、其他

1、加大商贸服务业政策的支持力度。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安排资金1000万元,设立商贸服务业发展资金,专项用于本政策意见的奖励、补助项目。并设立突出贡献奖,在商贸服务领域的批发、零售(连锁)、住宿、餐饮等相关行业中,开展“*市十强商贸服务企业”、“*市十优商贸服务业优秀经营者”评选活动(具体评选办法另行制订),对当选企业及经营者由市政府予以通报表彰,并给予相应奖励。

2、享受本扶持政策的商贸服务企业(含集贸市场),必须是财务制度规范,依法经营,照章纳税的企业。企业所获得的奖励资金必须用于扩大再生产,并纳入相应的财务科目。涉及新建、扩建的投资项目,其实际投资额不含征地费,奖励项目不重复计算。对一个企业享受上述所有奖励项目的奖励资金总和,要以该企业对地方财政贡献度为限。对存在偷漏税、侵权、仿冒等违法违规行为而受到有关部门查处的企业,以及当年度发生重大安全生产、食品安全责任事故的企业,一律取消享受上述优惠政策的资格。

商贸服务发展篇3

一、建设现代商贸城的目标定位

今后一个时期,我区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重点发展优势服务业,大力培育新兴服务业,全面提升传统服务业,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努力构筑高效益、强辐射、广就业、多层次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力争到2010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突破159亿元,年均增长14.5%,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154亿元,年均增长14%,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19.72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的52.5%;推动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打造台州市的现代商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现代会展中心和现代金融中心,建设成为具有完善的中心城区功能、市场集散功能和产业配套功能的现代商贸城。

二、建设现代商贸城的重点举措

1.构建现代商贸中心。坚持商贸发展与优势产业的良性互动,真正形成工贸并举的发展格局。一是做大做强塑料类市场。重点建设台州国际塑料城和台州化工塑料市场,不断拓展上下游相关产业,形成塑料原料、塑料制品、塑料模具、塑料机械相互配套,块状经济优势明显的塑料产业链,努力打造全国塑料制品的源头市场和专业采购中心、价格形成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成为全国行业性龙头市场。二是做大做强工业原材料市场。重点做好再生金属产业基地的整合、搬迁和扩建工作,积极建设集原料销售加工为一体的钢材市场、有色金属市场,努力打造成华东乃至全国的工业原材料调剂中心和采购中心。同时积极延伸原材料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三是做大做强各类机械设备市场。今年要实质性启动特种设备市场搬迁和台州建筑工程机械市场建设,明年规划建设台州机械设备市场,积极争取国内外机械设备厂商在路桥设立地区性销售公司,建立集区域总、展示中心和维修中心为一体的机械设备销售市场,打造全国最大的机械设备市场群。四是依托块状经济和产业优势,做大做强汽摩配件、五金机电、电动车、卫浴洁具等产地型市场,形成地方特色的市场群,提高整体对外竞争力。坚持商贸发展与城市建设的良性互动,努力增强中心城区的城市功能。一是以路桥老城区为中心,结合城中村改造和规划调整,逐步搬迁钢铁市场、粮食市场等功能不全、交通不便的城区市场,加快改造小商品批发市场,引进大型百货商场及购物中心,形成集购物、休闲、旅游、餐饮、娱乐为一体的具有路桥特色的中心商业区。二是以腾达路为轴心,结合城市新建工程,把新城商贸区打造成为集会展、市场、商务办公、星级酒店、文化娱乐于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商贸区。腾达路东段区域,结合良一村改造和钢铁市场搬迁,重点建设塑料产业市场集聚区和机电五金市场区;腾达路中段区域,规划设计文体中心东侧的高品位商业区,发展繁荣玉宏现代城、刚泰艺鼎广场等一批商业街区,加强耀江广场等大型商贸设施的业态引进工作;腾达路西段区域,重点抓好浙江陶瓷卫浴博览中心、家具博览中心的规划设计。坚持商贸发展与拉动消费的良性互动,全力打造台州一流的购物环境。一是把握高端消费,大力开发高收入群体的消费空间。加快发展汇集世界一流品牌的高档专卖店和精品百货商场,打造台州高端消费聚集区。二是紧扣消费亮点,大力发展各具特色的女性消费品、儿童用品、时尚服装等特色市场和专业街。积极推动台州女人街建设,加快银座街、富仕路的时尚服装专业街和金鹊街的童装专业街的发展,形成特色鲜明的都市商业街。三是锁定消费热点,大力发展汽车、电子产品、建筑装饰、家居用品、珠宝首饰等零售市场。以方林汽车城为依托,建设汽车4S店集聚区和路桥二手车交易市场,加快发展汽车展示、销售、维修、装饰等服务行业,把机场迎宾大道建设成为汽车销售服务产业带。积极引导电子数码城、建筑装饰市场、家居用品市场朝着专业市场零售化方向发展,不断提高档次,改善购物环境,增强路桥在台州购物消费方面的首位度。坚持商贸发展与对外开放的良性互动,不断扩大国际国内的发展空间。要延伸“走出去”的内涵。鼓励中国日用品商城及台州国际塑料城、金属原材料、机电设备等产地型市场的对外推介工作,促进国内国际采购,扩大市场份额;支持有条件的市场到省外、国外发展分市场或采购窗口,打造服务区域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平台;积极构建省外、国外营销服务网络,进入主流销售渠道,实现产品终端销售;提升市场的文化理念、设施条件和服务功能,塑造路桥市场的整体品牌效应。要提高“引进来”的水平。主动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大选商引资力度,积极引导外资投向港口物流、研发设计、金融服务、休闲旅游、会展等领域,吸引跨国采购中心、知名会展公司、国际零售巨头等来我区设立分支机构。坚持商贸发展与管理创新的良性互动,有效提升市场运作的综合活力。要转变市场交易方式,加快“数字市场”建设,逐步引进并推广合同订货、电子商务等现代交易方式,逐步改变传统单一的“现金、现货、现场”的交易模式。要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按照现代市场的标准,把信息网络、金融服务、物流配送、仓储停车等列入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市场竞争力。要推进市场法人化管理,积极探索村办市场的投资和管理体制改革,增强政府调控能力,为市场的成功转型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2.构建现代物流中心。加快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推进物流产业化进程。加快完成台州物流中心的修建性规划,尽早做好台州市国际物流中心、粮食物流仓储中心、钢铁、塑料原料物流仓储和流通加工基地的项目前期工作,推动各项目尽快动工建设。加强甬台温铁路台州货站、区内快速干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争取省市支持104国道西干线项目尽快动工,做好台州新机场、沿海高速公路、金清物流港项目前期工作,不断完善内外运输网络体系。加快现代物流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数据交换处理中心。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企业。积极推动联托运、仓储等企业发展,引导和支持工商企业实践现代物流理念,采用先进信息技术和物流装备,发展第三方物流。鼓励大型专业市场和生产企业,延伸原有营销网络,逐步建设现代化、社会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积极引入区外大型现代物流企业,培育扶持一批小型物流企业,形成少数大企业为主导、大量小企业为补充的物流产业“金字塔”结构,满足不同层次的物流需求,同时为打造物流园区奠定企业基础。积极推动物流业态多元化,发展各具特色的物流服务。依托现有专业市场优势,进一步开发增殖服务,发展原料采购、加工、配送一体化服务的物流模式。依托电子商务构建的虚拟交易平台,通过物流中枢配送,实现网上信息流和现实物流的无缝衔接,推动实体经济中的专业市场发展。依托广大中小企业的物流需求,发展主攻零担快运的货物配载中心,合理配载、分流货物,降低中小企业运输成本。

3.构建现代会展中心。整合会展资源。充分发挥台州市国际会展中心的核心作用,依托中国民营经济论坛这个平台,力争市里统一调控台州各类大型展览和商务会议,提高展会集聚度,努力打响台州会展业的整体品牌。做大产业会展。依托区域产业特色,重点发展以优势产业为基础的专业会展;依托商贸兴旺优势,引进国内外知名巡回展落户路桥。加强与国内会展业的合作,支持各类企业举办中小型展会。打造品牌展会。充分发挥“中国塑料交易会”的龙头作用,加快培育和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专业性会展,努力把“汽车展”、“汽车工业博览会”、“印刷展”等大型展会打造成为国内知名的品牌展会。培育市场主体。发展各类会展公司、会务公司及服务机构,鼓励各类会展企业创办专业展,支持会展龙头企业加强与国内外展览公司对接,推动规模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发展。

4.构建现代金融中心。健全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引进国内外各类金融机构落户路桥,规划建设双水路为金融一条街,加速建成区域性的金融机构集聚中心。兴建现代化证券期货交易平台,建立规范的信托、证券、保险、典当、担保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平台,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加快发展资本市场,引导和扶持优质企业上市,扩大直接融资规模,推动企业开展资本运营。促进地方金融发展。积极支持台州商业银行和浙江泰隆商业银行上市,鼓励他们实施跨区域经营战略,增设网点,扩大规模,逐步向大中型商业银行发展。积极稳妥地引进优良的国外战略合作者,通过战略合作、策略合作等方式,学习发达国家社区银行先进的经营理念和技术经验,迅速提升小法人金融机构的管理水平和竞争实力。推进金融业务创新。要创新经营理念。坚持存贷业务为首的同时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产品,努力改进金融业务增长方式。要创新服务手段。针对民营企业生产经营和资金运作的特点,加快高新技术在金融服务中的推广和运用,研发更加灵活多样的金融结算工具、金融投资工具,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要创新特色产品。大胆探索符合中小企业、城市居民和新农村建设实际需要的融资服务项目和信贷品种,进一步拓展个人创业贷款。加强金融风险监控。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公司治理结构、内部控制及高管人员的监管,依法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加强对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的管理,落实授信授权制度,加强责任约束,确保客户资金安全。建立健全金融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置机制,完善应急预案,维护金融稳定。加大对逃废金融债务、恶意套取银行贷款等行为的惩处力度,严厉打击金融犯罪。

5.统筹服务业全面发展。积极发展旅游休闲业。把握路桥的优势和特点,做好“海阔、商浓、产业”三大文章:利用海岛滩涂资源,加快黄琅滨海旅游区的规划建设,开发休闲度假旅游;利用市场众多、商贸繁荣的优势,打响“商旅之都、购物天堂”品牌,开发休闲购物旅游;利用路桥汽车等产业优势,挖掘民营经济创业题材,开发企业商务旅游。健康发展房地产业。调整优化住房建设结构,扩大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加快拆迁安置房建设,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培育房屋租赁业,促进租赁市场与交易市场协调发展。稳步发展文化娱乐业。规范文化娱乐市场健康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基础设施。扶持新兴文化产业,优先发展现代传媒业、文体娱乐消费业、文艺和体育培训产业。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建立和完善各级社区服务中心,拓宽服务领域,积极发展养老、托幼、医疗、健身、家政等服务项目。培育发展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和引进会计、咨询、评估、法律、营销策划等中介组织,加快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扶持发展信息服务业。优化信息资源配置,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家务建设,不断提高信息基础设施的应用效能和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建设现代商贸城的有力保障

1.加强领导,健全工作机制。完善现代商贸城建设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的组织机构和运行机制,切实承担起对全区服务业发展进行宏观指导、综合协调的职能;各镇(街道)设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抓,总体形成统一领导、上下贯通、分工负责、协调有序的工作网络。建立现代商贸城建设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分析发展形势,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建立区四套班子领导联系服务业重大项目制度,推动项目落实;完善对镇(街道)和部门的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体系,把现代商贸城建设情况作为年度考核和干部政绩的重要内容;加快改进服务业统计制度,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2.完善政策,加大扶持力度。研究制订发展服务业的各项政策。对服务业重点项目,要优先安排土地利用年度计划,优先争取省市重点项目戴帽指标;加强行业人才培养和岗位职业培训,鼓励失业人员、大中专毕业生和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服务领域创业和就业。多渠道增加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投入。探索设立服务业发展引导基金,统筹使用财政扶持资金,对服务业中的优势产业、新兴领域和薄弱环节进行有效扶持;鼓励服务业企业加快股份制改造,支持服务业企业通过上市等方式直接融资,推动国有商业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服务业的信贷支持。

3.深化改革,加快体制创新。坚持市场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方向,加快服务业领域改革步伐。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市场准入,打破行业垄断,允许各类资本进入法律未禁入的服务行业和领域,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以更灵活多样的形式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我区服务业发展。深化服务业企业内部改革,壮大服务业企业群体,增强产业发展活力。

4.转变作风,提高政府效能。深入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着力转变工作作风,大力改善发展环境。把上级精神与区域实际有机结合,把政策法规与具体操作有机结合,为商贸城建设项目开辟“绿色通道”。强化责任,坚决查处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慢作为现象,坚决纠正“中梗阻”现象。转变职能,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压缩审批时限;加快行政许可职能归并工作进度,加强区办事中心建设。

5.夯实基层,提升工作水平。镇(街道)村两级组织在推进商贸城项目建设中承担着重要的任务,发挥着重要作用。必须着眼于提高镇(街道)党(工)委驾驭全局、推进发展、构建和谐的能力,加强镇(街道)党(工)委领导班子自身能力建设。着眼于增强村级组织的战斗力和执行力,以理顺村“两委”关系为重点,开展“和谐村班子”创建活动,抓好薄弱村转化、帮扶工作,为明年换届夯实基础,巩固村级组织建设。着眼于提高镇(街道)干部做群众工作的能力,完善并落实干部绩效考核、干部驻村联户等制度,转变镇(街道)干部机关化作风,使他们走进村居,掌握民情,建立感情,推进工作。

商贸服务发展篇4

[关键词]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行业协会;结构洞理论;“一带一路”

[Doi]10.13939/ki.zgsc.2016.31.107

1基本现状

据调研数据显示:目前广州各类专业市场已达近1200家,总建筑面积达1000万平方米,涵盖了40多个商品门类,形成了全国总体规模最大、市场数量最多、成交最活跃、辐射面广阔的集群聚集的独具特色的专业市场,促使相关市场在推动全市商贸业发展和对广州经济的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广州是千年商都,是中国批发的“黄埔军校”和全国批发商的发迹之地,其品类齐全的专业批发市场形态已成为广州商业的一朵奇葩,它见证了广州的城市发展。已形成涵盖水产、农副产、服装、纺织材料、五金、汽配、建材等为主的完整体系。规模大的像黄沙水产市场、中大布匹市场、一德路海鲜干货批发市场、芳村花鸟鱼虫批发市场、永福路及恒福路的汽配批发市场、芳村的茶叶批发市场、白马服饰批发市场等,还有规模较小的如人民路的眼镜城、大南路的灯饰城、天平架的装修装饰批发城、文德路的字画一条街。而且这些批发市场扎堆广州人流、物流比较密集的繁华地带,其市场、历史和文化原因为:一是广州商贸看准并抓住了时机,起步早;二是做批发生意讲究成行成市,批发市场谋求的就是产生集聚效应而集聚又是一种“优势”;三是广州营商环境较优越,何处适宜就把市场开拓在何处。然而这类批发市场大部分是由传统集(商)贸市场或专业批发市场构成,处于价值链低端,发展还很不成熟。因此,加快推进广州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使其走上价值链高端是必然的选择,也是客观要求及大势所趋。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空间布局不合理

目前广州市有高达54%的市场集中在内层圈(即三大老城区),40%的市场位于中层圈,仅6%的市场位于外层圈。老城区由于历史原因影响城市交通,加剧周边地区交通拥堵现象;人流和车流制造的噪声、尾气、垃圾、废水等严重影响附近居民的生活质量并对附近街区的环境造成破坏;因人员流动大,结构复杂,批发市场周边易成为治安“黑点”,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2.2缺乏统一规划

因大部分专业批发市场属历史自发形成,尽管各级政府管理部门都参与其中,但是缺乏科学的规划,表现在选址、配套、布局方面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其导致专业批发市场一度出现过无序发展、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局面。伴随着城市化和城市中心的建设和发展,现有一半以上批发市场位于市区,占据了城市的黄金地段,由于受到土地面积和高租金的限制,市场规模难以扩大,反而不断被压缩;许多批发市场的选址与开发还存在着严重的乱搭乱建、违规建设等问题。这些专业批发市场的产品普遍质量、价格均低,产品以低档次的日用消费品、生产资料为主,质量、价格、技术含量“三低”是其主要特征;形象也很不佳,在交通、卫生、治安、消防、税收等方面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一德路的干货和玩具、十三行的服装市场等。而且这些低质低价的商品已经不能满足辐射区域内城市居民的需要。

2.3现代化经营管理水平低

广州专业批发市场经营主体主要采取摊位式经营和对手交易方式,组织形态比较落后,交易方式仍沿用了过去集贸市场的做法,许多专业批发市场内的一些经营者的经营规模已较大,但仍以个体或家族式经营为主,经营主体的经营机制和经营理念仍显保守和陈旧,未在建立规范的企业组织形式或企业制度发面下功夫创新,这些阻碍了专业市场水平及档次的进一步提高。另外,市场管理人员总体素质偏低,专业人才匮乏,只能是负责一般的消防、交通、治安等工作和协调解决经营户之间的矛盾,专业市场的功能拓展和制度创新意识不强和创新能力不足。因市场缺乏现代化管理,就常常导致无序竞争、市场混乱、假冒伪劣商品的不断出现、骗买骗卖,短斤少两,货不对版,欺行霸市及市场信息失真等不良现象的接连不断发生。

2.4基础配套设施很不完善

配套设施明显不足,硬件设施有待改善。很多市场是利用闲置的仓库和待建土地建成,带有明显的临时性,缺乏永久性市场建筑物,2013年12月15日越秀区建业大厦的火灾事件给商家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缺乏必要的生活娱乐设施,在专业市场内餐饮设施较为简陋。

2.5物流与配送等相关服务水平低

广州大部分专业批发市场物流服务所需的停车场、仓储、包装、加工、运输、装卸货区和配送等功能仍处于相对原始的、人工的落后阶段。专业市场沿街分布着零散的私人小型物流公司承担物流业务,物流组织方式相对落后,绝大多数物流配送由各个商户自行承担,由于货运量大,又缺乏统一管理,造成交通拥挤,严重影响了地区综合交通,这种方式的低专业化程度、其效率非常低下。

3对策建议

3.1明确转型升级的定位和总体思路

广州专业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是一项专业性强、关联度高、创新点多的系统工程,对引领全省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进一步完善全省市场体系建设,拓展全国内外贸易渠道和国际市场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同时以现代流通理念和方式改造提升专业批发市场,将会更好地发挥现代流通对制造业的引领作用,特别是对广州市中小企业高端转型的带动作用。

加快推进广州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同时也要着重体现政府政策的引导作用,培育试点示范和龙头企业,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市场园区的整个商圈提升,从而带动商圈内各机构的市场转型升级。

3.2深刻理解专业批发市场所属产业的价值链

必须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产业价值链,清楚地摸清各专业批发市场在其所在的价值链中所处的环节并了解在整个链条上还有哪些环节的产品与产业要素可作为现有交易商品的扩大与补充。要找到专业批发市场交易产品的集合,交易产业要素的集合并确定产品交易与产业要素交易的互动关系,最终形成专业市场良性运作的商业模式。对于一开始没有当地产业支撑的集散地型批发市场,则要努力形成和自然赋予其产业孵化的功能,通过夯实产业基础促进专业批发市场的壮大并持续健康发展,从而使其走向价值链高端。

3.3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特别是充分地利用移动互联网

电子计算机与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大数据的开发应用,为传统专业市场交易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因此广州专业批发市场应加大市场信息化建设的力度,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建立网上数字化市场、网上支付系统和新型物流系统,加速建好网上“信息中心”“交易中心”和“配送中心”,促进网上市场和网上交易的发展,建立与有形专业批发市场相配套、相结合的网上“虚拟专业市场”,加快人流、物流、信息流、使市场成交额大幅度并稳步增加。通过技术交易、交易方式和信息传递方式的不断创新,使买卖双方搜索、谈判和实施交易的速度不断提高,成本不断降低。

3.4政府规划补充(审核及统一规划)

政府需要根据广州经济发展和资源优势,做好市场发展的统筹规划,严格按照规划建设和发展市场,同时完善和健全相关政策法规,避免市场准入与运作不规范。

鉴于过去专业市场自发和盲目发展而导致的无序竞争的模式,转型升级就需要实现长远的统筹规划,需依靠政府搭台发展实行转变,完善广州市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发展规划,增强可操作性,做好重点批发市场及周边的公共服务配套,着力解决“监管不到位”问题,营造公平竞争环境,保证专业市场的可持续发展。

努力对存量市场进行大力整治使其规范,采取“就地升级、保留特色、规划调整”等方式,分类指导推进转型升级,在巩固并适当发展原店铺营销的基础上。坚持以实体营销与电子商务营销相结合的经营战略与策略,打造实体与电子商务营销平台,全面推进营销模式的互补,将现有专业批发市场升级为商贸“中枢”,仅提供货物样板参考,尽可能减少现场交易,有效提高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及档次,使产业销售链条得到优化。

积极对增量市场做好规划和营商环境的改善,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中心城区应严格控制新增开办传统专业批发市场,以规划为引领,相关职能部门通过联合审批机制,严把市场准入关。

3.5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和学界的优势

运用管理学中较新的理论即伯特(Burt)的结构洞理论:这一理论是基于竞争的社会结构提出的,认为决定竞争参与者胜败的原因不是参与者的特性,而是关系的竞争。因此占据结构洞位置无疑会获得竞争优势。伯特认为,结构洞能够为其占据者获取“信息利益”和“控制利益”提供机会,从而比网络中其他节点上的成员更具竞争优势。

行业协会往往是一个行业龙头企业聚集的团体,是该行业市场信息动态的先知先觉者,也是行业内部协调、并与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沟通交流最重要的桥梁和媒介,这类组织处在结构洞中的核心位置。因此要充分利用其优势,与行业协会进行亲密无间的强强联手合作,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信息量大、渠道广泛的优势对于一个专业批发市场的升级将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与此同时,行业协会也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行业自律和行业服务作用。向政府建议产业政策、优惠政策支持与引导,不但要总结过去所采用的商业模式的经验教训,而且要不断创新商业模式,向政府反映问题,协助政府完善相关规范和流程,承接政府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处理其与市场关系中转移出来的职能,加快进行特色产业的认证及诚信商户的评定等,制定行业准入标准、商户进驻专业批发市场的标准或准入门槛,帮助企业重视管理运营,开展专业批发市场管理人员资格培训认证,提升市场管理人员和交易人员的素质。

学术界要不断坚持理论创新,结合各市场实际情况,组织专家深入开展商贸流通领域中专业批发市场的专题研究,做出和提出具有很强科学理论支撑的市场规划和可行性可操作性很强的对策建议。

3.6保留贸易中心区,引入中介服务机构

为提高效率和可靠性,把交易活动保留在中心城区,同时引入交易活动所需要的配套服务,即全面引入安排协议、展示、支付等交易环节的交易活动场所需要的服务机构,让金融、法律、物流、资讯、评估、鉴定等中介机构参与交易的每个环节,不断提高交易的效率和可靠性,降低交易成本,恢复批发的本来面目,彻底突破集市贸易的限制。

3.7市场园区化

为避免分散发展带来的弊端,可对专业批发市场进行园区化管理,从而实现资源的集聚和共享,并可大大降低生产成本和交易成本,通过共创园区品牌加强园区发展的凝聚力,形成群体竞争优势。通过升级转型,推进专业市场的标准化、现代化和园区化,促进专业市场的组织形态从传统批发市场向现代化、商业化、国际化的新型商贸业发展,市场功能由单一商品交易朝着商品展示、信息汇集、产品研发等方向发展。

3.8舆论监督

媒体作为信息公众平台及各市场宣传推广的主要渠道,对市场信息的要做到公正、公开,避免一味夸大市场积极效应,正确引导消费者对市场前景的合理预期,从侧面引导专业市场理性的发展。同时,监督专业市场依照预期规划坚持走下去。

3.9加强产业培育,建设新平台

广州要将专业批发市场作为重要的产业进行培育,政府应站在全球的城市、中国中心城市和建设商贸名城的角度,精心规划,循序渐进地分步实施。把专业批发市场升级作为重要抓手,把实现交易和交割在时空上的适度分离方面下功夫,将其建成一个专业批发的新型平台。批发市场的转型升级与产业的融合发展,可使市场原有物业经营者有机会升级发展,获得新的发展机遇。对广州市政府来说,数据、信息、信用的集中,能够为政府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参考依据,并引导、指导经济与产业的发展。这是多方共赢,增量、增值的转型升级过程,有益于形成广州城市与城市中心的市场联结,形成以“新平台+集成商+服务商”的新的商业模式与大而新的格局。

参考文献:

[1]郑素芳,邵爽.广州市专业批发市场的形成机理及其发展[J].韶关学院学报:社科版,2016(1).

[2]徐颖.传统批发市场业态转型升级与新兴产业的融合发}以广州专业批发市场为例[J].管理观察,2015(12).

[3]郑素芳,邵爽,张岳恒.广州专业批发市场转型升级影响因素研究[J].南方农村,2015(4).

[4]王先庆.粤海珠专业批发市场升级转型[eB/oL].http:///link?url=UxnoiGBdUwgx-UpDFmq63lUt8oDlb78YrhRCZicYlpw7v6crk3t1Qbfrm8U2m26tB3dLoK8nFot3sU7p1G_Zl9y6Ji_Jt3rzVaynbHRL9l3.

[5]张雷.广州专业市场升级第五代展贸型成趋势[J].房地产导刊,2013(9).

[6]王先庆,周颖舟,韩世同,等.广州专业市场转型升级已迫在眉睫[J].房地产导刊,2013(9).

[7]陈晋.把握专业市场本质、探索发展壮大道路[J].正略钧策管理咨询,2011(8).

商贸服务发展篇5

这次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推进会,是市委、市政府继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三农"工作会议、建筑业和旅游业发展会议后的又一个推进产业发展的会议,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当前工作,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确保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为了开好这次会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在会前对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听取基层意见建议,市政府常务会议还专题研究了《关于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修改意见)》,并在会前印发给了大家。刚才,会议表彰了十佳商贸服务企业和十佳商贸服务企业优秀经营者,弘扬了先进。希望受表彰的企业和优秀经营者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方圆集团、好乐多、国际建材装饰城等3个单位,结合各自实际,作了很好的交流发言,介绍了各自的经验、做法,并了今年进一步做好商贸服务业工作思路和打算。陈军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作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总结了过去一年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绩,科学分析了当前商贸服务业发展面临的形势,明确了今年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了推进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具体举措,讲得很全面,也很具体,希望大家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简单四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我市20*年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的成绩

20*年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刚才,陈军同志具体进行了总结。我认为主要有三大亮点:一是商贸服务业继续保持稳健较快发展。去年在国内外宏观经济形势对商贸服务业带来较大压力的情况下,我市商贸服务业继续保持较好的增长势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20.3%,列金华市第一位;第三产业增幅达到了14.7%,列金华市前三位,占GDp的比重与20*年相比提高了1.3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进一步加大。二是编制了商业网点发展规划,确定了"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商业网点总体布局,为我市今后商贸服务业长远发展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三是重商、兴商氛围进一步浓厚,制订出台了《*市关于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和《*市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补充意见》等扶持政策,不断加强对商贸服务业发展支持,进一步营造了良好氛围,"商贸新市"目标扎实推进。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一是体制机制不断理顺的结果。去年,市委、市政府针对商贸服务业多头管理的现象,对商贸服务业管理职能进行了调整与理顺,将原由经贸局行使的内贸管理职能和原有发改局行使的服务业发展管理职能划归对外经济贸易局,增挂市商务局牌子,配齐配强人员力量,商贸服务业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理顺,工作明显加强。二是商贸服务系统共同努力的结果。市商务局、世贸城、有关职能部门、商贸服务企业,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具体指导下,尽心尽责,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特别是商贸服务企业、商贸经营者面对宏观经济形势的压力,迎难而上,经营状态良好,社会责任强,带动了全市商贸服务业的发展。三是各镇乡街道、部门单位支持配合的结果。去年以来,各镇乡街道、各机关部门单位对商贸服务业的重视不断提高,积极配合商务部门帮助解决困难和问题,为繁荣发展我市商贸服务业做出了积极贡献。希望大家在2009年工作中继续共同努力,进一步推动我市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

二、统一思想,认清形势,进一步深化对发展商贸服务业重要性的认识

商贸服务业是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正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强、无商不活。尤其是在当前严峻的宏观经济形势之下,商贸服务业已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重要力量。具体来说,商贸服务业的作用至少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商贸服务业是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三次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经济社会发展,最终第三产业将逐渐成为主导产业,也就是说从"二、三、一"向"三、二、一"转变,这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而商贸服务业作为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无疑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市去年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受到的影响小于金华其他县市,这其中商贸服务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二是商贸服务业是改善税收结构、增加地方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国实现分税制的财政体制,服务业主体税种营业税的80%可留成地方,20%上缴国家;而工业主体税种增值税的75%要上缴国家,仅有25%留成地方。这说明相同的产值服务业对地方财政的贡献更大。我市近年来地税收入增幅名列金华市前列,去年达到了金华市第一;财政税收结构不断改善,地税比重不断提高,去年底达到了近58%,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同时,我们要看到,前几年我市工业相对于其他县市来说是有差距的,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还是商贸服务业。因此,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对巩固和扩大税源、促进财政增收至关重要。三是商贸服务业是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改善群众生产生活的重要渠道。商贸服务业就业领域多、弹性系数高、就业门槛低,是就业的天然"蓄水池"。据统计,每增加投资100万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重工业是400个、轻工业是700个、服务业是1000个。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既可以直接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又可以不断满足人们各种物质文化需求,切实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使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在我们工作中得到真正的落实,为构建和谐社会做出贡献。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五市"建设目标和"兴工强市"、"一主多元"发展战略,就是要在着重发展工业的同时,加快商贸、影视等服务业发展,从各个层次、各个层面推动县域经济做大做强,这与工业强市是不矛盾的。所以,我们必须一以贯之坚持"五市"建设目标和"兴工强市"、"一主多元"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一主"与"多元"的关系。现阶段,我们必须把"兴工强市"放在首要位置,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市奋力追赶目标的实现。因此,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包括镇乡街道主要领导和综合部门主要领导一定要把主要工作精力放在发展工业上,同时统筹兼顾商贸服务业、农业等发展,做到重点带动整体。市级分管领导和职能部门则要把全部精力放到分管工作和职能工作上,切实承担起分管之责和履行好职能义务,紧紧抓住当前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机遇,全力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当前来说,主要有三个机遇:一是国家政策调整的机遇。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央、省对有关政策进行了积极调整,从以外贸为主转到了内、外贸并重,并出台了一系列刺激经济增长、拉动内需的举措。这些政策措施的出台都为推动商贸服务业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最近,省里进行了机构改革,组建省商务厅,将省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的职责、省经济贸易委员会的内贸管理和对外经济协调职责整合划入省商务厅,和国家对口了。从中也释放出了一个信号,就是要进一步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这方面,我市已先行一步,下一步要按照上级要求,进一步调整到位,不断强化商务部门的力量。二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市工业基础逐步夯实,城市化不断推进,城市功能和框架不断拓展,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为商贸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三是商贸服务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的机遇。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较早,从上世纪70年代中期,就有了解放路小商品市场。经过多年的积累,我市振兴路服装街等传统商贸服务业保持健康发展,专业市场群、现代物流等新兴商贸服务业逐步兴起,商贸服务业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应该说,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基础较好、空间很大、前景广阔。全市上下要正确认清形势,准确把握机遇,切实改变重工业轻服务业的观念,以更大的力度、更扎实的举措,推动我市商贸服务业上台阶、上水平。

三、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持续推进商贸服务业平稳较快发展

商贸服务业内涵丰富、种类繁多、涉及面广,加快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必须抓住重点,依靠重点行业、重点板块的突破,带动全市商贸服务业大提升、大发展、大跨越。

1、强化规划引导,全面实施《*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去年我市在整合过去商业网点规划的基础上,编制出台了《*市商业网点发展规划(20*-2020)》,了"一主、三副、多节点"的商业网点总体布局,即以城区商业中心为主,横店镇、巍山镇、南马镇为城市商业副中心,其他各镇乡的区域商业中心为节点。规划出台后,关键是要落到实处,否则规划就只是一纸空文。要全面组织实施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调控作用、对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指导作用、对区域网点布局的引导作用,引导全市商贸服务业快速、健康、有序发展。要加强规划调控,引导商贸服务业集聚发展,按照控制总量、提高质量、扩大规模、集聚发展的原则,加快市域商业中心和各镇乡区域商业中心建设,推动我市商贸服务业不断发展壮大。

2、提振消费信心,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消费需求作为最终需求,是经济增长的持久拉动力,也是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当前市场需求不足是最为突出的矛盾,拓展市场需求是最为紧迫的任务。中央、省、金华市都高度重视扩大内需工作,已经出台并将出台一系列搞活流通、扩大消费政策。因此,我们要从提振城乡居民的消费信心入手,采取有效措施扩大农村消费和促进城市消费,努力挖掘消费潜力,不断扩大消费需求,把居民的消费潜力有效转化为现实购买力,转化为促进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要认真贯彻好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一系列政策,在增加居民收入,使居民"有钱消费"的基础上,积极采取各种措施,拓宽消费空间,健全完善商贸服务流通网络包括加强农村消费网络建设,为扩大消费打开通道创造条件。要积极拓宽农村消费市场,加强放心店建设,出台优惠促销措施,扎实做好"家电下乡"工作,激发群众需求。

3、突出集聚发展,持续推进重点市场建设。发展商贸服务业,必须抓好商贸服务业集聚区的培育,着力抓好白云商贸园区、江北新城区和老城区商业网点建设。对白云商贸园区发展来说,要持续推进专业市场群建设,促进世贸城、国际建材装饰城稳步发展与繁荣兴旺,积极扶持国际汽配城、国际缝制机械市场、国际采购中心等项目的开发建设,不断完善配套设施,不断做大做强专业市场群。对江北新城区发展来说,要以江北大卖场和甘溪路商业街项目全面展开为契机,积极发展包括商务、商业、娱乐、餐饮等商贸流通项目,加快江北新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及基本商贸服务设施建设。对老城区商业网点建设来说,要积极做好东门菜场等农贸市场的改造提升,挖掘振兴路、中山路、张府前巷等特色商业街的发展潜力,加大老城区原有市场和商业网点的改造、提升力度。

4、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市场主体。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加快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从根本上讲还是要培植一批重点商贸服务企业。要结合"*人经济回归工程",积极引进商贸服务项目,尤其是要大力引进知名商贸企业入驻我市,促进我市商贸服务业从中低端向高端化发展。要对商贸服务行业进行分类,每个行业确定5-10家重点企业进行培育,不断发挥行业"龙头企业"在商贸服务业中的示范带动作用。要鼓励和支持重点、成长型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形式加快规模扩张。要积极引导商贸服务企业加强管理创新,加快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现代服务标准的实施、现代服务业人才的引进,实行规范服务、品牌服务、创新服务,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力。要鼓励制造业、建筑业、房地产业等大企业、大集团主辅分离,在发展好主业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现代物流、技术服务、信息咨询等服务业。

四、加强领导,形成合力,努力营造加快发展商贸服务业的良好氛围

加快我市商贸服务业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各镇乡街道、各部门单位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搞好组织协调,形成工作合力,确保商贸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

1、加强领导,形成合力。要深刻认识商贸服务业在改革、发展、稳定中的重要地位,把商贸服务业摆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市委、市政府将一如既往的重视和支持商贸服务业发展。市"商贸新市"工作领导小组,要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研究、指导整个商贸服务业发展,及时协调解决商贸服务业发展遇到的各类困难和问题。市商务局作为全市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抓总"部门和党委、政府的参谋部门,要切实履行职能,进一步转变观念,从以外贸为主向内外贸并重的方向转变,从服务工业企业外贸出口为主向服务商贸服务企业转变,从行业管理为主向行业管理和服务企业并重转变,不断加强对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扶持力度。要支持组建商贸服务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市场秩序维护、行业自律、信息沟通和加强合作中的积极作用。其他有关职能部门要主动参与、积极支持、密切配合,在促进商贸服务业发展中有所作为。各镇乡街道也要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把商贸服务业发展与本辖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因地制宜加以推进。

2、创优环境,改进服务。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很重要的是要营造有利于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市委、市政府将为商贸服务业发展进一步创造良好环境,加大扶持力度,享受有关政策,实行商贸服务业用水、用电、排污收费等按工业企业标准一并执行,消除商贸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相关部门要积极抓好政策的落实,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同时,要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实施"企业帮扶行动计划"为契机,一切从企业发展出发,千方百计帮助商贸服务业企业解决实际困难,以优质服务促进商贸服务企业发展。新闻单位也要不断造势,积极宣传商贸服务业发展好的典型和先进个人,营造加快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商贸服务发展篇6

(一)我国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服务业是我国相对落后和需要重点发展的领域,我国要实现“三步走”战略目标和可持续发展,未来GDp的增长、就业的扩大和税收的增加,相当程度上要靠服务业,服务业需要有一个大的发展。在发达国家,服务业已成为增长最快的部门,成为新的增长点。而在我国,服务业产业发展的滞后,已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服务业发展的滞后,制约了资本积累速度和资本利用效率的提高,制约了人力资本的增长,制约了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也制约了市场的有效开拓。

(二)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是商务工作的重要内容

商务服务业(CommercialServiceindustry),又称“商业服务业”,是与wto关于服务贸易12大类分类中的商业相对应的一类服务产业。关贸总协定乌拉圭回合服务贸易谈判小组在乌拉圭回合中期审评会议后,在对以商品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的基础上,结合服务贸易统计和服务贸易部门开放的要求,提出了以部门为中心的服务贸易分类方法,将服务贸易分为12大类。wto成立后,继承了这一分类标准。商务服务作为其中的一个大类,主要指在商业活动中涉及的服务交换活动,既包括个人消费的服务,也包括企业和政府消费的服务。具体细类分为:专业性(包括咨询)服务、计算机及相关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不动产服务、设备租赁服务、展览管理等其他服务。目前商务部所主管的服务业主要是与商务直接相关的服务,这些服务业可以统称为“商务服务业”。

实际上,从产业的角度来看,无论对外贸易行业还是国内贸易行业也,都属于服务业或第三产业范畴。虽然由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目前国内外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分类标准,但wto对服务贸易的分类已经越来越成为各国公认的一种分类办法,国内由国家统计局最新修订的行业分类标准,对第三产业的分类虽然仍有计划经济色彩,但也比较接近wto的服务分类标准。鉴于上述服务业特别是一些新兴的服务业需要大力发展,加快服务贸易发展的重要性,从体制上看很需要有一个明确的政府主管,需要政府从行业发展的角度实施管理,因此,商务部应该是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行业主管部门。

(三)会展业等商务服务业既是商务促进的重要载体,更应被看作是重要的服务产业

长期以来,由于会展业、信息服务业、研究与咨询业等商务服务产业本身的功能与商务促进的宗旨有很强的同一性,一直被作为重要的商务促进载体。这些商务服务业不仅自身在引导生产、促进消费、扩大内需、增加就业、创造产值与效益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显著,而且由于它直接为商业活动中的各种交易活动提供服务,直接促进商品流通与服务交换,并且有着很大的“乘数效应”,客观上对促进商务发展发挥着特殊作用,因而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普遍介入。但是,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这些服务业首先应当被当服务产业来看待。实际上,从世界各国的情况看,这类商务服务业在被作为载体开展商务促进时引入市场机制,既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也有利于提高商务促进的效率和水平……

(四)商务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有赖于相关管理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完善

我国已初步形成了买方市场,能否有效开拓市场也是经济快速增长能否得以实现的关键。无论是开拓国内市场,还是开拓国际市场,都需要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信息传输的效率。而我国物流产业落后,信息系统不发达,严重制约了市场的开拓。

当前,服务业的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由于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发展,80年代以来,全球服务贸易的增长已经快于实物贸易的增长。1997年的世界贸易组织的报告显示,1980~1995年,服务贸易年均增长8.4%,而同期实物贸易年均仅增长5.2%.种种迹象表明,全球竞争正在从产品领域向服务领域转移。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我国将逐步开放服务贸易。服务贸易的开放将对国内服务产业提出严峻的挑战,大力发展服务业,也是迎接这种挑战的需要。

二、改革基本思路

(一)改革理顺商贸、商务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加快商务服务业发展,关键是要按照产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的方向,从管理体制、法律环境、人才战略、市场机制等方面加快改革进程,为商务服务业的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环境。

1、推进产业化——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作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是国家要把信息咨询、管理咨询、研究与开发、翻译服务、展览管理服务、会议服务、广告服务、市场及公众观点调查、公共关系服务等发展潜力大的新兴服务作为独立的产业来对待,进一步明确商务部门作为主管部门。

二是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不同服务产业的不同情况出台相关产业政策,包括拟订行业发展规划,做好相关统计工作;加强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向企业及时提供相关行业与市场信息等公共服务;适当加大政府资金投入,探索政府资金引导、市场配置资源的商务服务业投资机制;制定商务服务业在用电、用水、土地使用、金融服务等方面的优惠政策;等等。

三是要支持建立商务服务业行业同业商协会组织,制定相关商务服务业行业服务指标体系、规范和标准。

2、推进市场化—完善市场机制,增加竞争主体,鼓励公平竞争

一是要加快立法进程,重点完善展览业、物流业、旅馆业等商务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法律体系,一方面规范政府行为,另一方面规范市场行为,形成有序、有效的竞争环境,解决市场无序、恶性竞争等问题,建立有利于商务服务业特别是发展的公平经营环境。

二是加快培育研究顾问服务、会议展览服务、翻译服务公共关系服务、研究与开发服务、管理咨询服务、市场研究及公众观点调查等新兴服务服务行业的市场主体,特别是要大力鼓励非公有制经济以多种形式参与商务服务业各行业的发展。

三是要把发展商务服务业与政府职能转变及事业单位改制结合起来,实行政企分开、企业与事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培育符合市场经济体制和国际竞争需要的微观主体。营利性机构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非营利性机构也要面向市场,引入竞争机制。政府商务促进体系中面向促进对象提供的信息咨询、市场调查、贸易展览、专业培训、技术辅导等许多服务项目,可由政府直接推荐有良好经营资质的研究机构、市场调查事务、会议展览公司、律师事务所等商务服务机构进行商业化服务(如服务市场较成熟,政府也可不必做任何推荐,由企业直接面市场即可),服务项目完成后再由政府对相关企业予以认定资助。

四是要加快形成统一的适用于内外资及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市场准入政策。

3、推进国际化—开展国际合作,提高国际竞争力,努力扩大服务出口

加大商务服务业的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应与国际化配合起来,相互促进、互动发展。

一是要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开放促进服务业体制改革,促进传统服务产业的改组改造,提高技术含量,形成新的科学的营销方式和业态;二是要大胆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念,引进先进管理和优秀人才,带动服务业水平提高,增强国际竞争力;

二是要废除或调整那些与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发展不相适应、不利于商务服务业走向国际的规定和做法,制定鼓励服务出口发展的相关政策,规范服务业出口的法律、法规。考虑对服务业出口实行出口退税政策。

三是要鼓励我国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支持企业通过对外投资、并购等方式扩大服务业对外投资;

四是要加强人才培训。通过举办学习班、辅导班、研究班等加强培训,提高相关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和业务水平。

(二)改革理顺服务贸易的管理促进体制

“十一五”期间,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需要进一步调整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而加快服务贸易出口的发展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有效的措施,因此,要抓紧理顺服务贸易管理与促进体制。

1、明确服务贸易主管部门

美国、日本、德国等世界贸易大国对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宏观管理都是明确由同一个政府部门负责,如美国商务部、日本经济产业省、德国经济部等。而我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已经高达800亿美元,但是服务贸易的主管部门实际上一直未完全明确(本届政府商务部的“三定方案”仍没有明确这方面的内容)。当前的体制是,商务部主要负责服务贸易的国际多边谈判、对外事务协调、服务业利用外资政策等事务,以及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输出的管理,其余服务贸易事务分属几十个相关部门。相应地,服务贸易战略发展规划、服务贸易立法、服务贸易业态划分标准、服务贸易统计制度等涉及服务贸易发展的重大事项,一直未能得到研究落实。因此,尽快明确商务部作为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与发展的归口部门已是当务之急。目前商务部外资司、wto司和合作司虽然各有一个服务贸易处,但都分管具体事务,尚不足以形成对服务贸易进出口的宏观管理。服务贸易管理部门明确后,建议商务部组建服务贸易管理司,加强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

2、建立部级服务贸易发展协调机制

商务部对服务贸易的宏观管理主要是负责发展战略、出台进出口促进和管理政策、协调各产业在进出口环节的利益关系,参与谈判。由于服务贸易涉及的部门较多,因此,商务部的宏观管理可能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建议成立由国务院主管副总理牵头、各相关部门参加的“国务院服务贸易协调小组”,统筹全国的服务贸易进出口相关政策。协调小组的办事机构设在商务部服务贸易司,以便推动相关工作的进展。

3、建立国家服务贸易出口促进战略

发展出口导向产业,谋求具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产业扩大出口、进而实现服务贸易的进出口平衡发展,是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方向。服务贸易的主体是企业,要推动企业在全球化的市场范围内、以全球化的发展战略为指导、进行全球范围的资源组合和配置。因此,部级服务贸易发展机制建立后,首先应围绕这个方向,抓紧研究制定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战略,在合理科学的战略指导下推动服务贸易的健康发展。促进服务业出口,不仅仅是贸易问题,更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外贸增长方式转变和国民经济发展的方向。因此,为实现重点行业的服务贸易发展战略,我国政府在产业发展、区域发展、企业竞争力提高、国外市场开放等方面应制定相关政策,发挥促进作用。

4、建立和完善服务贸易对外开放的法律和制度

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服务贸易领域的对外开放逐步加快。“十一五”期间服务贸易开放的深度和广大还将进一步加大。按《服务贸易总协定》实施最惠国待遇和有条件的国民待遇,制定一部统一的《服务业外商投资法》,保障外国投资者的利益,并据此对国内服务业造成重大损害或损害威胁时,及时采取相关的救济手段,如服务进口保障、国际收支平衡的例外等,非常必要。

商贸服务发展篇7

关键词:多向性影响力量化识别商贸流通服务业

影响力的量化识别一直是服务业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中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本文以商贸流通服务业为例,重点探讨如何量化识别服务业包括直接影响力和间接影响力在内的多向性影响力,基于投入产出法和产业关联分析,得出商贸流通服务业与产业结构调整之间存在逻辑传导关系的结论,并据此提出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进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政策建议。

商贸流通服务业的界定

关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界定,学术界一直未有明确的结论,多数情况下使用“流通产业”、“流通业”等较为模糊的提法。2007年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的明确提法是“商贸流通服务业”,简称“商贸流通业”。根据对流通范畴的认识不同,学术界通常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外延界定有狭义和广义两种方法,狭义的定义包括批发业、零售业以及运输业、仓储业,广义的定义包括商业、物流业、信息产业和金融业。

本文认为,界定商贸流通服务业应以流通为基点,应包括专门从事商品流通的部门和为商品流通服务的部门,前者是批发业和零售业等商业部门,后者是仓储业、运输业、包装业等专门为商业服务的部门。因此本文定义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包括零售业、批发业以及为专为其服务的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关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内学者己经开始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来研究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但多数学者都使用的是“流通产业”的提法,重点探讨流通产业对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发展、就业、消费的影响,需要指出的是,绝大多数学者对“流通产业”统计口径的处理是不统一的,其中部分学者将餐饮业也列入流通产业的统计范围。

多数学者分析流通产业对全国或者某一地区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使用的基本都是时间序列数据,尽管各位学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但是得出的结论基本一致,即商品流通业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例如,冉净斐(2004)运用菲德模型证实了流通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正相关关系;栾晓梅等(2007)用包含流通要素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论证批发、零售业对增长的贡献;唐红涛(2009)利用面板数据分析商品流通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王锦良等(2011)利用面板协整、面板修正方法分析了商品流通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长期、短期格兰杰因果关系;王春宇等(2009)利用聚类分析法判断各城市的经济发展状态,通过协整检验表明流通产业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长期原因,但影响程度具有地区差异。李佛关(2012)的实证研究表明流通产业发展水平与当地经济效率高度正相关;王德章等(2007)使用自回归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流通产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刘天祥(2012)分析中国256个城市的商品流通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王晓东等(2010)用偏最小二乘法证明了流通业发展可以有效地促进中部地区就业增长。

部分学者单独针对物流业的影响力开展一系列的实证分析,例如李冠霖(2001)的投入产出分析表明物流业是逐步向中间产品型产业转变的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宋则等(2008)编制四部门投入产出表并据此分析物流业对经济增长的实际影响;韩嵩(2011)的实证结果表明北京市物流产业属于瓶颈产业和基础产业,感应度系数高于平均水平,价格波及效应明显,就业吸纳能力强。

事实上,服务业本身对其他产业存在潜移默化的外溢效应,顾乃华(2005)通过实证检验表明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存在显著的外溢效应,可以促进经济增长。沿着这一思路,国内许多学者纷纷展开关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外溢效应的研究。例如,李宏(2007)和袁建文(2009)从投入产出表和协整等角度探讨广东省工业和商品流通业之间的关系;胡永仕等(2011)的实证分析表明鉴于流通产业存在较强的产业关联和波及效应,流通产业可能发展为福建省的主导产业;林文炼(2012)的实证分析表明广东省商贸流通服务业属于中间需求率低于50%同时中间投入率低于50%的行业;谭

盟盟(2010)分析了流通产业对服务业的直接与间接贡献;宗颖(2012)发现江苏流通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存在显著的阶段性特征;王俊(2011)发现流通规模扩大显著地促进了制造业全要素生产率的上升;李晓慧(2011)的两部门模型分析表明流通业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的外溢效应;赵霞(2010)的实证结果表明商品流通对制造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存在并呈现地区差异;庄尚文等(2008)的实证研究表明商品流通的结构和效率对工业产出存在多重影响。

关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提法,最早始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08),课题组认为流通业在提高国民经济运行质量、调整国民经济结构、优化国民经济流程、增加社会福利、扩大国内需求等方面的间接贡献,远远大于它所提供的直接贡献。宋则等(2009)使用实证数据较为全面地分析了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制造业增长等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贡献。赵凯等(2009)的实证分析发现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力低于其间接影响力。赵萍(2008)分析流通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得出流通产业的间接贡献使其在国民经济中居于基础产业地位的结论。宋则等(2010)认为流通业本身固有的竞争机制一定程度上影响制造业产业结构调整,由此得出产业结构调整应由政府主导型转向市场主导型的结论。

关于流通业对于国民经济产业结构的影响,徐从才等(2000)通过实证测算论证了国内贸易活动对工业化进程的贡献及其影响途径;赵德海等(2004)分析流通业与三次产业的相关程度并据此认为流通业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具有重要影响;郑凯华等(2011)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论证了流通业发展对山东省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作用;吴沉等(2000)的实证分析表明流通业对我国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及优化产业结构有重要作用;刘宁等(2007)的实证分析表明无论长期还是短期来看我国的商品流通与产业升级之间都存在稳定的正相关关系;石明明等(2009)的实证分析表明流通部门是介于消费者与生产部门之间、拉动整个产业链发展、稳定国民经济波动的关键环节。

综合国内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可见,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已有一定的研究,虽然分析角度和使用的研究方法各不相同,但对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于经济增长、城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是肯定的,并且大部分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认同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经济增长存在直接贡献和间接贡献,但绝大多数研究成果止步于对间接贡献的定性描述,鲜有关于其间接贡献的量化识别分析。在统计口径方面,现有的研究成果对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统计口径并不统一,多数学者使用“流通产业”这一较为宽泛的提法,但是在实证分析方面涵盖的统计范围却偏窄,仅限于批零产业或者物流业。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数是根据单一的截面数据做静态分析,动态分析非常少。关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于更深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国内学者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

基于投入产出法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量化识别

如前所述,已有的研究为本文提供了思路,但有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例如现有的研究成果绝大多数为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相对比较少,无法解释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变动的情况,无法解释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因此本文利用1997年、2002年、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历年来的商贸流通服务业的经济效应进行对比分析,从而反映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性质、产业关联、产业波及效应的变化,由此反映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一)产业性质分析

投入产出分析主要通过编制投入产出表和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来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依存关系、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根据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可以计算单个产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并由此判断其在一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中间需求率是某一产业对某产品的中间需求量与该产品的总需求量的比值。某一产业的中间需求率越高,表明该产业就越带有提供中间产品的性质。

中间投入率是某一产业的中间投入与总投入的比值。中间投入率反映某一产业的中间产品投入占该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这一指标可以反映该产业对相关上游产业的带动能力。

根据产业划分方法,以中间需求率为横坐标,以中间投入率为纵坐标,以0.5为分界线,可以将各产

划入4个象限,第ⅰ类产业是为其他产业提供产品或服务的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第ⅱ类产业是自身对原材料投入存在需求同时产品被各产业广泛需求的中间产品型产业;第ⅲ类产业是处于产业链的下游的最终需求型产业;第ⅳ类产业是较少需要中间投入并且大部分产品或服务用于最终消费的最终需求型基础产业。

本文的数据来源为我国1997年、2002年和2007年40或者42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为突出研究对象,本文对部门进行了归类合并,将“交通运输业”、“仓储业”、“邮政业”以及“批发和零售业”归总为“商贸流通服务业”,将第二产业划分为“采掘业”、“制造业”、“电力燃气和供水业”、“建筑业”四个部门,将第三产业划分为“商贸流通服务业”、“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餐饮和旅游业”、“信息与其他社会服务业”,由此将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基本流量表合并为9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根据合并后的9部门投入产出表,分别计算各年的中间投入率和中间需求率(见表1)。

由表1可见,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中间需求率和中间投入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中间投入率由1997年的0.4701提高到2007年的0.4725,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上游产业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中间需求率的指数由1997年的0.6432提高到2007年的0.7211,中间需求率的不断增大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下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在不断增强。

据此对中国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性质进行判断,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即商贸流通服务业正在逐渐成长为对上下游产业都存在较强的带动能力的产业。按照产业划分方法,1997年和2002年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属于中间投入率小于0.5而中间需求率大于0.5的第i类产业,即中间产品型基础产业。2007年的商贸流通服务业属于中间投入率大于0.5而中间需求率大于0.5的第ii类产业,即中间产品型产业,是影响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

(二)产业关联分析

产业关联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之间供给和需求、投入与产出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通常分为后向关联和前向关联。

产业的前向关联是指一个产业对将其产品或服务作为中间投入的其他产业的影响,可用直接分配系数来反映前向关联效应,即某产业生产的产品或服务分配给另一产业作为中间产品使用的价值在该产业总产品中所占的比例。可用j部门的总产出(xj)除该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分配给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xij来计算直接分配系数,用公式表示为:

(i,j=1,2,3,……n)

产业的后向关联是指一个产业对为其供应产品或服务的其他产业的影响,可用直接消耗系数来反映后向关联效应,即某产业生产一单位产品所直接消耗其他产业产品的数量,可用j部门的总投入(xj)除该部门生产经营中所直接消耗的i部门的产品或服务的数量xij来计算直接消耗系数,用公式表示为:

(i,j=1,2,3,……n)

本文分别以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我国40或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分析我国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关联效应,如表2所示。通过分析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前向关联指标可知,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总的直接分配系数达到0.7左右,这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存在非常显著的支撑作用,存在较高的前向关联度。

具体而言,1997年与商贸流通服务业前向关联度较高的相关产业依次是制造业(0.3842)、建筑业(0.0841)、商贸流通服务业(0.0841)、信息和其他技术服务业(0.0536)和农业(0.0411)。2002年的直接分配系数发生一些变化,直接分配系数依次是制造业(0.3313)、商贸流通服务业(0.0889)、建筑业(0.0793)、信息和其他技术服务业(0.0542)和农业(0.0428)。2007年的直接分配系数在此基础上又发生一些变化,直接分配系数依次是制造业(0.3145)、建筑业(0.1013)、商贸流通服务业(0.0890)、信息和其他技术服务业(0.0472)、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0.0270)。换言之,1997年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品和服务有53.4%流向了制造业,11.7%流向了建筑业,11.7%流向了商贸流通服务业自身,7.4%流向了信息和其他技术服务业。2007年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品和服务有48.4%流向了制造业,15.6%流向了建筑业,13.7%流向了商贸流通服务业自身,7.3%流向了信息和其他技术服务业,值得注意的是,4.2%流向了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

由此可见,相对于1997年和2002年而

言,2007年建筑业以及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的直接分配系数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讲,建筑业相对于商贸流通服务业而言的直接分配系数增长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扩张以及商业地产的迅速发展存在关联,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的直接分配系数的提高则说明商品和人员流动的速度逐渐加快,消费金融、物流金融等新兴业态和服务的出现导致商贸流通服务业与专业服务和金融服务的关联度迅速提升。

对比1997、2002、2007年各次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见表3)可见,1997-2007年第二产业依然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主体地位,第三产业的比重迅速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略有下降。相对应地,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三次产业的影响也发生较为明显的变化,1997年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服务和产品主要分配在第二产业,有71.8%分配在第二产业,11.7%分配在商贸流通服务业自身,10.8%分配在除商贸流通服务业以外的第三产业,5.7%分配在第一产业。整体而言,2007年的国民经济三大产业中,商贸流通服务业主要分配在第二产业,分配了69.5%,说明第二产业的生产需求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是商贸流通服务业自身,分配了13.7%,再次是除商贸流通服务业以外的第三产业,分配了13%,第一产业分配到的流通产品占3.8%,这说明第一产业的生产需求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较小。由此可见,随着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品和服务分配给第二产业的比例的降低,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相应地下降,同时,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品和服务分配给第三产业的比例的上升,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相应地上升。由此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各个产业的产品和服务的分配比例的变化与产业结构比例变化的方向是一致的,这也说明,各个产业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需求的变化与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变化方向是一致的。

由表2可见,商贸流通服务业1997年、2002年和2007年的总的直接消耗系数分别为0.47、0.3688和0.4725,说明总体上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上游产业的拉动能力并不太强,但仍保持着增长趋势,随着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其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能力会逐渐加强。与商贸流通服务业后向关联度最高的是制造业,商贸流通服务业有近50%的中间投入来自于制造业。除商贸流通服务业自身以外,第三产业中与商贸流通服务业后向关联度最高的是金融保险与商务服务业,值得关注的是,相对于2002年而言,2007年商贸流通服务业相对金融保险与商务服务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增长了1.2倍,餐饮和旅游业的直接消耗系数增长了1.8倍,这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金融保险与商务服务、对餐饮和旅游的产品和服务的消耗有了大幅度的增加。另外,除了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第三产业各部门的后向关联均强于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中的其他部门,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第三产业的拉动作用较强。

综合分析1997-2007年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关联可见,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前向关联效应普遍高于后向关联效应,且前后向关联均保持增长趋势,这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高于带动作用,且商贸流通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在不断加强。

(三)产业波及效应分析

产业波及是指某一产业部门的变化引起与其直接相关的其他产业部门的变化,并导致与后者相关的其他部门的变化,产业之间的关联影响逐次传递并消减的过程,产业波及效应通常用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来衡量。

影响力系数是某产业的影响力与国民经济各产业影响力的平均水平之比,是指国民经济某一个产品部门增加一单位最终产品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波及程度。影响力系数可用j部门的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除以该部门的列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

其中,为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j列之和;为列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

感应度系数是某产业的感应度与国民经济各产业感应度的平均水平的比值,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每增加一单位产品的最终使用所导致的某一部门的需求感应程度。感应度系数可用j部门的列昂惕夫逆矩阵的第i行之和除以该部门的列昂惕夫逆矩阵列和的平均值的方法计算,公式为:

其中,是里昂剔夫逆系数矩阵第i行和第j列的数值。

本文分别以1997年、2002年和2007年我国40或42个部门的投入产出表为数据来源,分析我

商贸流通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如表4所示。

由表4的测算结果可见,1997、2002、2007年的各年数据均显示,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普遍高于感应度系数,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其本身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后的拉动作用。通过分析商贸流通服务业感应度系数的变化可以发现,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感应度系数约为0.8,这说明国民经济发展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拉动作用低于所有产业的平均水平,拉动作用不强,但由于感应度系数本身是一个相对指标,因此感应度指数的下降并不表示商贸流通服务业并非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停滞发展,而表示相对于高感应度的产业而言,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程度和速度相对较低。同时,1997-2007年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大约为1.1,这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他部门产生的产业波及影响程度高于其他产业的社会影响平均水平,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在全部产业的社会平均影响水平以上,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较高的促进作用。

比较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可以发现,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系数高于感应度系数,即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远远高于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因此,应采取优先发展的战略来大力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通过主动发展商贸流通服务业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而不是等国民经济发展后来拉动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应将商贸流通服务业作为主导产业来发展,充分发挥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近年来,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感应度一直比较稳定,在三个样本年份均位于国民经济9个部门中的第四位。相比之下,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影响力不仅总体上要高于所有产业部门的平均水平,而且始终要比它的感应度强得多;根据计算结果看出,影响力系数在不同年份波动较大,影响力最强的年份是2002年,位居所有产业部门第二位,另外两个样本年份均位于第四位。鉴于我国在1997-2007年恰好处于制造业和房地产业大幅扩张的时期,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变化反映出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产业重心的迁移和发展瓶颈的制约状况。

综上,商贸流通服务业自身的发展对国民经济增长存在较为显著的影响,通过对比1997、2002、2007年的投入产出分析结果可见,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对其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也有较为深刻的影响,因而影响到三次产业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的发展,从而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政策建议

(一)商贸流通服务业应采取主动发展和扶持发展的模式

根据对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量化识别分析,本文认为中国商贸流通服务业属于中间产品型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非常明显,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他产业的支撑作用大于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其他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于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要大于其本身受到国民经济发展后的拉动作用。因此,商贸流通服务业应在产业发展次序中作为优先发展和主动发展的对象,充分发挥其对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为促进商贸流通服务业的发展,国家应加大对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在税收制度、规划用地、财政投入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

(二)着力提升商贸服务业的运行效率

从实证分析的结果可见,2007年商贸流通服务业自身的直接消耗系数较高,在各部门中仅次于制造业、金融保险和商务服务业,这说明商贸流通服务业的直接消耗较高,效率仍然亟待提高,因此有必要继续提高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运行效率。为此,应采取必要措施降低运营成本,提高运行效率。事实上,信息化是推动商贸流通服务业高效发展的有效措施,因此商贸流通服务企业自身应加强内部信息化建设,同时借助政府的公共信息平台,通过实现信息平台的对接来改善和提高运行效率。

(三)切实推动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量化识别研究

本文通过研究发现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调整存在较为深入的影响,这种影响力不仅体现为吸收就业、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等方面,更为深入地体现为对其他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的深刻影响,因而影响到三次产业结构以及各产业内部的行业结构的发展,从而对国民经济产业结构调整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通过实证分析,本文发现商贸流通服务

业属于中间产品型产业,对其他产业存在非常明显的支撑作用,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性产业,最重要的是,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远远高于其所受到国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为此,应进一步采取技术手段,切实推动对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的量化识别研究,以更加清晰地展示商贸流通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四)完善商贸流通服务业的财政、金融和土地支持政策

积极发挥财政支持作用,加大中央政府的相关投资,通过完善促进消费的财政政策来扩大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投资规模,将投资重点投向商贸流通信息化建设、公益性流通设施等。加大金融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拓宽商贸流通服务企业的融资渠道,发展融资租赁、供应链融资等业务,引导金融机构创新消费信贷产品、改进服务方式,培育和巩固消费信贷增长点。加大土地政策支持力度,促进连锁经营企业实现跨地区发展,通过完善流通业税制、推进营业税改增值的方式,切实有效地减轻商贸流通服务业的整体税收负担。

参考文献:

1.冉净斐.从先导到创新:流通经济学研究的新进展.商业经济与管理,2004(2)

2.栾晓梅,毛义友.现代流通业与城市经济发展关系分析.经济师,2007(8)

3.唐红涛.流通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关系探讨.天府新论,2009(2)

4.王锦良,宋国宇.流通产业发展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技术经济,2011(11)

5.王春宇,仲深.流通业对城市经济发展促进作用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9(1)

6.王德章,宋德军.流通业促进城市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财贸经济,2007(10)

7.王晓东,谢莉娟.论流通产业结构调整与就业增长.财贸经济,2010(2)

8.刘天祥.东中西部地区商品流通业对经济增长影响差异的分位数回归分析—基于中国地级市市辖区的数据.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2(2)

9.李佛关.流通产业对经济效率提升作用的实证研究.贵州财经学院学报,2012(5)

10.孙畅,吴立力.直辖以来流通业对重庆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2)

11.富原.流通竞争力提高对哈尔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贡献.商业经济,2006(4)

12.吴航,赵文丽.商贸流通业与经济发展的动态计量分析—以浙江省商贸流通业的分析为例.浙江统计,2008(2)

13.张建民,张建中,朱晓影.湖北省流通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性分析.统计与决策,2010(12)

14.李冠霖.我国物流业的投入产出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11(6)

15.宋则,常东亮.现代物流业的波及效应研究.商业经济与管理,2008(1)

16.韩嵩.北京市物流业波及效应研究.中国统计,2011(9)

17.张光明.广西物流产业的产业关联与波及效应分析.特区经济,2012(5)

18.顾乃华.我国服务业对工业发展外溢效应的理论和实证分析.统计研究,2005(12)

19.袁建文.基于投入产出和计量经济方法的广东省流通产业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9(2)

20.胡永仕,王健.福建省流通产业关联及波及效应的实证研究.技术经济,2011(9)

21.李宏.广东省流通业与制造业关系的动态分析.广东商学院学报,2007(5)

22.林文炼.广东省第三产业关联度及波及效应分析—基于2007年广东省投入产出表分析.中国外资,2012(16)

23.谭盟盟.流通产业发展对第三产业经济增长溢出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国商界,2010(4)

24.宗颖.江苏流通业贡献及其发展的实证研究.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2(5)

25.王俊.流通业对制造业效率的影响—基于我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经济学家,2011(1)

26.李晓慧.流通业溢出效应的理论与实证分析.商业时代,2011(27)

27.赵霞.流通与制造业增长—基于2000-2007年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兰州商学院学报,2010(2)

28.庄尚文,王永培.商品流通结构、效率与制造业增长—基于2000-2006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08(6)

29.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实证分析.中国流通经济,2008(3)

30.宋则,赵凯.商贸流通服务业对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贡献.经济研究参考,2009(31)

31.赵凯,宋则.商贸流通服务业影响力及作用机理研究.财

贸经济,2009(1)

32.赵萍.流通产业影响力实证研究.现代商贸评论,2008(1)

33.宋则,常东亮,丁宁.流通业影响力与制造业结构调整.中国工业经济,2010(8)

34.徐从才,石奇.流通支持工业化进程的实证研究.南京经济学院学报,2000(2)

35.赵德海,邵万清.对流通地位的再认识.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2004(1)

36.石明明,张小军.流通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角色转换:基于灰色关联分析.财贸经济,2009(2)

37.郑凯华,柏庆国、孙颖慧.基于灰理论的现代流通业对产业结构影响的研究—以山东省为例.菏泽学院学报,2011(5)

38.吴沉,王传维.流通产业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中的作用.商业经济与管理,2000(12)

39.刘宁,杨以文.商品流通与产业升级的关系研究:理论与实证.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7(5)

商贸服务发展篇8

关键词: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模式

一、相关理论概述

1.电子商务模式

电子商务通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很多新型的模式,比如在线直销、电子招标系统、开价、搜索引擎模式、关联营销、病毒营销、群体采购、网上拍卖、定制产品和服务、电子市场和电子交易、信息中介、事物交换、深度折扣、会员制、价值链集成商、社交网络等等形式,这些电子商务模式都是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不断的优化而来的结果,这些新型的电子商务模式被广大的中小企业所使用,并带来的一定的效益。

2.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分析

对于中小贸易企业在电子商务应用方面,主要分为两个方面,分别为在出口业务模式和进口业务模式。首先对出口业务方面电子商务进行分析,中小贸易企业通过或者待段从锅内购买货物,经过海关等部门的手续流程之后,赚到国外的商、分销商,进而再转到消费者手上,至于财务方面,主要通过银行进行结算,再与税务部门和外汇管理部门进行合作,进行退税返税等活动,如何协调好国内外供给商和分销商的关系成为了中小贸易企业的关键所在。再次对进口业务方面进行分析,其与出口业务正好相反,中小贸易企业通过“买断”或者的方式将国外供应商进口货物,进而通过一系列的手续将货物转到国内的企业手中。实现货物之间的国际间流通。

二、中小贸易企业发展电子商务Swot分析

1.中小贸易企业外部环境分析

(1)政治环境国家颁布了一系列的鼓励和支持中小贸易企业的政策,解决企业的融资问题,解决中小贸易企业在发展和壮大自身发展的资金不足问题,同时也为中小贸易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一定的资金支持,促进了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降低了中小贸易企业的成本,提高了收益,为中小贸易企业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2)经济环境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间的竞争不断的加剧,增加了中小贸易企业的压力,所以,面对通货膨胀不断的加剧,收到汇率、人民币币值变化的影响,中小贸易企业不得不寻求有效的方式来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盈利能力,因此,这为中小贸易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一个必然的契机。(3)社会环境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的消费习惯以及方式都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购物方式的改变也侧面的为中小贸易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一定的动力,而且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了当代必然的趋势,因此在整体社会大趋势环境下,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是必然,因此,中小贸易企业在社会环境的整体带动下,必然会大力选择发展电子商务。(4)技术环境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得社会的信息技术不断的更新,云技术、移动应用软件、支付系统等等日新月异,这为中小外贸企业发展电子商务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奠定了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基础,同时,在电子商务的管理和推广方面,也推成出新,很多的功能、维护系统都不断的更新,这为企业的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2.中小贸易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1)内部优势条件从内部优势条件来看,中小外贸企业由于规模小、机构设置少、政策落实比较迅速,而且信息沟通也比较方便,因此市场的反应效率和管理也非常的高,同时,中小贸易企业由于成立的比较晚,所以对于新事物、新观念接受的比较快,而且成本比较低,因此价格比较有优势,同时中小贸易企业具备更多的活力和产品多样性,更具有发展潜力。(2)内部劣势条件从内部劣势条件来看中小外贸企业由于缺乏专业性的人才,而且管理者缺乏战略性的思维,管理制度上也没有完整的管理模式,对于企业的形象和品牌的维护并不是很看重,再加上营销方式比较落后,因此这极大的影响了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尤其是融资比较困难,技术更新跟不上,更是阻碍了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3.中小贸易企业Swot分析(1)优势分析中小贸易企业在经营方面具有交大的灵活性,运营成本比较低,敢于创新,具有较强的服务意识,在业务上比较多样性,而且较多的活力,因此具有很多的优势。(2)劣势分析中小贸易企业缺少专业人员的支持,而且留不住人,又缺少战略性思维,在公关和形象推广方面做得不到位,营销策略的落后和信息沟通机制的不协调,再加上技术和资金的匮乏,成为了中小贸易企业的发展瓶颈。(3)机会分析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发展,融资渠道不断的发展,而且国际商品市场和服务质量标准的不断提高,企业越来越注重成本的控制,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不断的增强,成为了发展的契机。(4)威胁分析中小贸易企业容易受到国际市场需求的影响,而且竞争形势很严峻,国际间的贸易摩擦也很严重,而且手续和环节比较繁琐,所以成为制约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障碍。

三、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模式选择

1.信息服务模式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一般都是信息服务模式,企业的劣势在于信息的不对称,所以通过建立一定的电子商务平台为中小企业全方位的展现,为中小企业信息供给方面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比如阿里巴巴、环球资源网、环球市场网、网盛生意宝、慧聪网、66旺都是这样的模式,主要服务的是中小企业,通过线下、线上相结合的方式以及链接企业的官网,同时提供有效的营销方案,壮大企业的业务,为企业增加核心竞争力。2.交易服务模式交易服务模式主要是为企业达成交易,将信息、资金、商品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这类的模式收取的是交易佣金,这成为了这类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主要盈利模式,为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小批量、大规模的交易。不过中小企业对交易服务模式应用的不广泛,主要因为在物流方面,与中小贸易企业合作的都是一些比较小的快递企业,大额度的交易还是比较传统的方式,其次在支付方面由于风险比较高,所以得不到更多的合作。因此这也限制了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3.第三方市场资源整合模式

相比于信息服务模式和交易服务模式,第三方市场资源整合模式为中小贸易企业全方位的电子商务服务,首先是第三方市场资源整合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为中小贸易企业提供通关、退税、物流、外汇、融资等服务,同时方便了管理,减少了管理的流程,降低了管理成本,同时也简化了手续,包括报关、报检等业务都简化了,同时,在物流流程优化、金融服务、税务、费用等方面都可以得到很好的服务,因此得到了中小外贸企业广泛的应用。

四、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的发展对策

1.注重自身的资源整合,打造品牌

中小贸易企业在传统的经营方式上,对资源的整合并不是很好,浪费了时间、金钱成本,并没有很好利用企业现有的资源,因此发展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必须对企业的资源有效的整合,将资源向电子商务方向倾斜,同时淘汰落后产能,重新构建企业的组织结构,包括机构的设置和人员的配置,将企业内部的信息资源合理的利用,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平台和协调;同时,中小贸易企业应该注重品牌的宣传和培养,为企业的发展培育良好的形象和口碑,只有这样,方可更加促进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建设。

2.培养相关的专业人员,储存后备力量

中小贸易企业如果想发展电子商务,必须注重对专业人员的培养,通过对电子商务相关的人员培养,提高企业的电子商务的建设进程,不断的优化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管理模式;同时,加强中小贸易企业管理者的电子商务意识,投入一定的资源,促进企业的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同时,加大企业的宣传培训,动员企业全员参与,鼓励员工积极的投入到电子商务的工作中,在过程中不断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及时的反馈,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完善,不断的促进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

3.加强对电子商务平台运营的投入

对于中小贸易电子商务的发展而言,必须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方面,中小贸易企业应该加强企业的差异化和多样化,通过服务的差异化,对中小贸易企业的服务细分,使得服务更加的精细。主要包括了盈利模式以及服务水准,同时据此收取费用,或者会员费,或者费,通过深度挖掘企业的需求,提供增值服务,为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提供更多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对于中小贸易企业而言,加强电子商务平台的服务纵深化也是必然的选择,让更多的合作者可以得到更深度的咨询和服务。4.顺应时展,加强企业之间战略合作如今电子商务的发展已经是大趋势,因此中小贸易企业之间必须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优化资源配置,互通有无,取长补短,不断可以获得更高质量的服务,也可以规避风险,同时只有这样,中小企业在电子商务方面方可得到全面、快速的发展,为中小企业降低成本,提高盈利能力,增强自身的竞争力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同时政府也应该加强与中小贸易企业之间的合作,为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予一定的优惠政策和补助,为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予一定的帮助。丰富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扩展其融资渠道,降低了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建设成本。

五、结论

中小贸易企业只要有效利用电子商务,通过有效的资源整合,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对自身的经营和发展提供一些帮助,取得市场价格、信息、技术等优势,有效的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扩大企业的规模,保持企业的长久的竞争力。通过本文的研究,通过对中小贸易企业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的分析,对其存在的几种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了具体解决建议。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为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的发展给予有价值的借鉴。

作者:石丹丹单位:辽宁对外经贸学院

参考文献:

[1]赖忠孝.旅顺口区中小企业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J].对外经贸,2015,11:39-41.

[2]王俊奇.中小贸易企业电子商务运营平台管理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6,05:19-22.

[3]姚蕊.贸易类中小企业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思考[J].价格月刊,2014,04:39-42.

商贸服务发展篇9

[关键词]服务贸易逆差竞争力

一、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迅速,1985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5.79亿美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年均20%的速度增长,2003年突破1000亿美元,2004年则达到1345.67亿美元.1985年~2004年间,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8.24%,其中出口年均增长17.21%,进口年均增长19.30%。1985年~2003年世界服务贸易年均增速为8.59%,我国的增速要远远高于世界水平。到2005年我国服务贸易世界排名已上升到第7位,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服务贸易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贸易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出口额有所增长,呈现出一种良好的发展势头,但是,从总量上看,我国服务贸易及出口总额在总体的国际进出口额市场占有率上一直比较低,维持在2%~4%,仅为美国的18%,英国的38%,日本的54%。而当今世界上发达工业化国家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出口额的75%以上,仍然是世界服务贸易的出口大国,因此,必须认识到中国服务贸易的发展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非常大,无论是服务贸易出口额的绝对数量,还是服务贸易出口额占世界服务贸易出口总额的比重,中国都存在着很大差距。

二、我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

1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低下,贸易逆差继续加大

衡量一国某行业的国际竞争力,一般可以用贸易竞争力指数来测算。贸易竞争力指数,是一国某产业或产品的进出口差额与进出口总额之比。贸易竞争力指数越高,说明竞争力越强。

我国服务贸易从1995年起便从顺差变成逆差,贸易竞争力指数一直小于0,2000年~2003年连续为-0.08,到2004年达到-0.07。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虽然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但其竞争力仍然较低,处于比较劣势地位。中国服务贸易在迅速的发展过程中,虽然规模增长较快,但是由于服务业发展水平低和国内对服务的旺盛需求,中国的服务贸易进口增加迅猛,贸易收支一直不平衡,进出口总额年年逆差,而且随着规模的扩大,逆差额更是逐年增大。同时,在服务贸易的主要项目中,除了旅游与其他商业服务项目外,其余项目基本上每年也都是逆差,1997年的服务贸易逆差为56亿美元,2000年服务贸易逆差67亿美元,2003服务贸易逆差86亿美元,而到了2005年服务贸易逆差达到了93.91亿美元,这8年间平均增长率在50%以上。中国的服务贸易逆差在总额上还比较小,不足以改变中国对外贸易出现顺差的格局。但是随着贸易环境的变化以及中国主动调节出口发展战略,货物贸易不断出现巨额顺差的难度在不断增大。因此,服务贸易的逆差问题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

2.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新型服务业发展滞后

在我国服务贸易构成中,运输,旅游,其他商业服务等传统服务贸易部门占据较大比重,而金融、保险、咨询、邮电、航空运输、专业服务等技术、知识、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的比重不足。这表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不平衡,传统服务贸易比重较大,现代服务贸易相对滞后。

1997年~2004年间,我国服务出口总额中,旅游服务一直居于首位,其比重基本锁定在31%~43%之间,2002年以前旅游出口在服务贸易总出口中一直占据半壁江山,就是在2003年因受SaRS影响,比重降到31.94%:金融服务所占比重一直在1%以下;运输业伴随着货物贸易高速增长,在服务贸易中所占比重逐步增大,从1998年的17.92%到2000年一直增加到21.17%,之后连续几年一直维持在22%以上。运输和旅游合计占服务贸易进出口的77%。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兴服务业则是明显的弱项,像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高附加值和技术含量较高的现代服务贸易占比很小,分别占服务贸易总收支的0.4%、4%和2.15%,处于初级发展阶段。而其他行业变化不明显。2004年金融、保险、通讯和计算机信息在我国服务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17%、4.83%、0.68%、2.15%,合计为7.83%;而2002年美国这四项合计比重达54.77%。这说明我国新兴的技术和资本密集型服务贸易虽然有所发展,但比重偏低,有待加强。

3.服务贸易的高科技化增长缓慢,服务贸易交易方式落后

作为现代的新型交易方式的电子商务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服务贸易领域中,也深刻地影响着全球市场结构和商业贸易形式。据统计,中国目前有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网站1000多个,其中以企业到企业交易方式370家,企业到顾客677家,提供商620家,前年企业到企业交易额为67.7亿元人民币,企业到顾客交易额为3.9亿元人民币。并且存在有各种不同交易方式的商业模式和各种不同的电子商务平台和解决方案,呈现局部性、自发性、重复性、缺乏技术创新的缺点,整体规划和统一的规范缺乏,有很多网站并不适应中国实际国情商业模式,只是单纯模仿国外企业,并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这个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内广泛的关注。另外,不同网络、不同行业之间不能相互联通,网络结构复杂,各种资源难以充分共享,网络实际操作远落后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传统企业落后难以适应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是中国目前电子商务发展的真实现状。

三、发展我国服务贸易的若干对策

1.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增强服务贸易整体竞争力

应把调整服务贸易结构作为调整经济结构的重中之重,促进服务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发展信息、科技、保险、法律等行业,带动服务业整体水平提高。积极发展新兴服务业,如房地产、旅游、教育培训、文化体育等,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服务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主要是指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约型,内涵型的转变,使服务贸易的发展收入靠新兴服务行业上来,而不是靠一般劳动力的大量投入。从而优化我国的贸易结构,均衡我国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的比例,从而整体提高我国的服务贸易竞争力。

2.完善服务贸易的基本法律,增强法律的可操作性

服务贸易的发展和市场都要有严格的法律法规作为支撑的后盾。而我国目前服务贸易的立法工作还很落后,服务业中许多部门都无专项法律法规。因此,为保证服务贸易能沿着正常、健康的轨道发展,我们应学习发达国家在服务贸易立法方面的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我国经济发展的服务贸易法规,理顺各种法律法规与服务行业内部之间的关系,使得服务贸易领域的法律法规健全,相互协调,规范市场、开发新产品、消除市场制约,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打破条块分割,形成一个统一完善的服务贸易市场。健全服务贸易的创新机制,促进服务贸易向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转变。

3.保持优势产业,加大新兴行业发展,大力发展电子商务

由于投入成本低,劳务和旅游这两个方面一直是我国优势服务产业所在,在世界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但是这两方面总的来说科技含量比较低,都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所以我们在保持优势的同时,也要加大这两方面的科技投入,提高劳务输出素质,要改善旅游环境,这样才能更好的发挥我们的优势。另外,我们也要优化服务行业的产业结构,要让新兴服务行业在世界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对服务贸易的认识和创新也决定着各国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所以我们要克服服务贸易中陈旧僵化的思想,正确应对服务贸易自由化潮流,尝新服务贸易的未识领域。电子商务靠网络技术所拥有的特别优势,大力发展中国的网络事业,建设统一的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是中国电子商务产业化发展的关键。”全球化时代的电子商务”专题会议的召开,为全球电子商务专家研究中国电子商务的应用机制、商业模式和基础设施以及技术标准等一系列问题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契机。好的技术和产品,我们要大力推广和应用。

4.加快服务贸易对外开放,扩大规模化经营,培育竞争优势

我们应有选择、有步骤、有条件的开放服务贸易市场,因为服务市场的开放程度直接影响着我国与先进国家间的差距,把外国的先进的管理经验纳为己用,摒弃那些不好的,在国际竞争中主要加大我国服务贸易的规模,更新系统的管理,以超强的实力与跨国公司相抗衡。再者,努力开拓新市场,在新市场中形成主动与竞争者竞争,通过竞争换取效率与进步。变挑战为机遇,在竞争中学习和提高。另外,加强国际间服务部门的合作和交流,引进国外的先进的服务技术和经营理念,提高现有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服务产业的整体实力。

5.加快服务贸易人才培养工作

目前,我国缺乏服务贸易方面的专门人才,因此,要加大对相关教育产业的投资,建立门类齐备的服务贸易培训机构,各高校也应该加开国际服务贸易专业课程,培养熟悉国际服务贸易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让他们尽快了解和熟悉《服务贸易总协定》的有关条款,建立服务业人才基地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健全人才政策、防止外资过程中国有服务企业的人才流失。

参考文献:

[1]金锐:中国服务贸易新发展[J].中国经贸,2006年,第6期;10~16页

[2]阎红梅王成云:中国服务贸易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论文期刊网;2006年,第8期

[3]高焰:中国服务贸易现状探析[J].中国论文期刊网;2007年,第1期;22~24页

[4]牛宏莉:前中国服务贸易存在的问题.商场现代化,2006年,第6期;总第471期

[5]李怀政: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现状及国家竞争优势战略[J]

[6]薛荣久张汉林:国际服务贸易[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7]王绍熙王寿椿:中国对外贸易经济学[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8]陈同仇薛荣久:国际贸易(1997年新编本)[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商贸服务发展篇10

[关键词]跨境电子商务;综合服务贸易;外贸转型升级

跨境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贸易的壁垒,将全球各区域紧密联系起来,降低了国际贸易的难度,推动全球贸易的改革。对企业而言,跨境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使得国际贸易往来更为快捷,为企业打开了国际市场,拓宽了销售渠道,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对消费者而言,跨境电子商务使得商品购买渠道增多,可以花更少的钱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跨境电子商务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展现出蓬勃生机。

一、电子商务对贸易的影响

(一)改变了贸易空间集聚方式

网络贸易平台的建立与完善对传统贸易平台产生巨大影响。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人们减少光顾商业实体店,使得部分商场营业额下降,市场份额比降低。批发市场也受到冲击,一些批发商不得不把销售重点移至线上,借助网络贸易平台维持和提高销售额。与仅拥有实体市场的传统贸易平台不同,网络贸易平台建立在一个虚拟空间上,在此空间上划分各类销售区域,各区域再入驻各个销售商,既方便了贸易平台的整体管理,又降低销售商的营业成本。在此情况下,传统贸易平台势必会做出迎合消费者需求的转型。网络贸易平台的发展也使众多对外贸易企业不必再担负入驻大都市的支出,同时减少了差旅费,使得国际贸易更加方便快捷。上述情况的发生,使得贸易空间聚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为一些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好的机遇。

(二)改变了贸易的流向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贸易的流向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于零售业而言,传统消费模式是消费者流向实体市场,商流、人流和物流三者紧密联系;而网络消费模式则是商品流向消费者,仅有物流存在,商流、人流很少存在。批发市场也是如此,网络贸易平台的形成使得购买者少于奔波,商品交易更加便捷,贸易的流向也从原来的物流和人流的双向流动转变成单一的物流流动。对于国际贸易而言,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对外贸易企业改变了全部流向。传统对外贸易往往在贸易都市进行集中交易,如今通过网络贸易平台,企业可以足不出户便能进行国际贸易往来,传统国际贸易平台的商流已经消失,物流也发生了变化。电子商务改变了贸易流向,进而将交易的中心由供应商转为购买者。

(三)创造了新的商业模式

传统商业模式仅有现实交易一种,即线下交易。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以线上、线下交易相结合的商业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商业模式。对于零售商家而言,采用o2o(onlinetooffline)模式可以较大地提高销售量,进而提高营业额。o2o模式,又称离线商务模式,是将线下商机与互联网相结合的一种商业模式,实现了线上、线下交易的无裂缝衔接。对于o2o模式,无论实体商家还是各大电商均对其表现出积极性。对于实体商家而言,开设自己的网店,可以避免沦落为别人的试衣间。对于网店商家而言,拥有一个实体店,可以提升店铺的知名度,也可以获得更多经历和体验以便服务消费者,进而提高销售量。

(四)促进新的贸易支付方式的形成

电子商务的出现与发展,使得消费者成为贸易的中心。商家若想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就必须迎合消费者的心理,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近年来的电商竞争愈发激烈,如2015年春晚腾讯联合央视,以发红包的方式吸引大众,并积极推广微信支付,获得圆满成功。2016年春晚,阿里巴巴与央视合作,拿出2.08亿元作为红包,只为推广旗下的支付宝。腾讯与阿里巴巴在支付方式上的竞争,体现了支付方式的重要性,也说明了电子商务促进了新的贸易支付方式的形成。由于电子商务的发展,新的贸易支付方式正成为各大电商竞争热点。支付宝、微信等新型支付方式既安全又便捷,不仅为电子商务发展注入了动力,还牢牢抓住消费者,进而形成上、下游产业链。各大电商希望通过支付方式获得更多的消费群体,使实体店不得不采用其支付方式作为支付手段,从而达到其从实体店分得一杯羹的目的。

(五)导致信息流主导商流

由于电子商务改变了传统贸易的各个要素,从而建立了一种新的贸易模式。这种贸易模式并非毫无瑕疵,具体体现在各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上。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民众逐渐增加网购的次数,从而降低了去实体店的消费支出,也使得各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增长率不一。大城市往往是一些购物网站公司或电商的所在地,民众的消费支出大多流向此类城市,进而使此类城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大幅度增长。小城市或电子商务欠发达地区,其民众通过互联网购物,进而使消费品零售额出现负增长。长此以往,后者城市的商业会受到巨大冲击,各地域间的贫富差距也会更大。

二、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我国外贸转型升级模式

(一)跨境B2C贸易模式

B2C(Business-to-Customer)是一种以网络零售业为主、直接面向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模式,应用此模式的企业有阿里巴巴(alibaba)、亚马逊(amazon)等第三方交易平台以及部分自建独立平台。这种电子商务贸易模式以国内生产业为基础,利用互联网优势,主打跨境贸易业务。根据贝宝(paypal)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年底,通过此方式进行的跨境贸易额达到150亿美元。其中,北上广及东部沿海地区营业额约占九成。上述地区的企业通过互联网科技,发挥电子商务快捷、高效的优势,成功实现了拓展进出口渠道、提高企业销售额的目标。跨境B2C贸易模式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国内直接发货,第二类是海外建立库房。前者是在网络贸易平台达成协议,随后由发货方在国内通过快递或物流等方式将商品邮寄至国外购买方处,时长一般为10~20天。企业一般不会粘贴商品标志,因此不用承担部分税务,所以没有经过国家合法认证,属于非正当交易,但因其利润较高,在2008年金融危机后,此类贸易成交量迅速增长。海外建立库房也是通过网络贸易平台达成交易意向,但随后商品在海外进行快递或物流的运送,时长一般为3~4天,这类贸易属于正当交易。目前来讲,客户比较青睐于海外建立库房的企业。为提升服务质量和赢得消费者信赖,具有一定规模的电子商务企业大多都会在海外建立库房,将国际贸易作为企业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跨境电子商务有助于中国制造产品走出中国,同时各式各样的产品需求刺激国内市场,引领企业将创新意识融入设计、生产中,逐渐引导“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加快我国对外贸易转型的进程。

(二)综合服务贸易模式

综合服务贸易模式,顾名思义,是将跨境电子商务服务综合一体化的贸易模式,其致力于打造便捷、安全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进出口中小型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国内知名的运用综合服务贸易模式的企业——深圳市一达通企业服务公司,建立了国内第一家面向中小企业的进出口流程外包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科技包办进出口中小企业的对外贸易全部流程,降低了中小企业对外贸易的繁琐程度,整合国内进出口资源,对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增长作出了重要贡献。数据显示,截至2012年底,已有超过1万家中小型企业成为一达通公司的客户,全年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20亿美元,位列我国对外贸易企业排行榜第九。21世纪初,我国有超过10万家企业从事或涉及对外贸易,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我国进出口企业达到100万家,而未来进出口企业还会更多。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全球资源流动更快,国内市场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越来越多的中小型企业将目光瞄向国际贸易,我国对外贸易的格局也将发生变化。根据调查显示,对外贸易新增企业多为中小型企业,在近100万家进出口企业中,中小型企业约为80万家。这既给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带来了检测、管理上的挑战。以往进出口贸易耗时较长,效率低下,严重影响进出口企业的发展,而随着综合服务贸易模式的广泛应用,进出口企业可借助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提高交易效率。例如,在以往贸易模式下通关需要2天以上,退税也至少需要3个月,而在综合服务贸易模式下,通关仅需6小时,退税也仅需3天,大大提升了进出口企业的竞争力,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的转型升级。跨境电子商务的兴起对传统对外贸易模式产生巨大影响,形成新的对外贸易模式,进而提升对外贸易质量,降低对外贸易的门槛,对中小型企业的转型与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新的外贸模式绝不只是为了弥补传统外贸模式的不足,它具有的实用性、便捷性及可发展性等特点,使其在未来可以取代传统外贸模式。

三、保障跨境电子商务有效促进我国外贸转型升级的建议

(一)完善跨境电子商务监管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许多企业对跨境电子商务服务的需求量增大,许多主打跨境电子商务业务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各公司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无资质或无能力的“虚假”公司也不在少数,导致跨境电子商务市场鱼目混珠。这就需要国家制定相关政策,出台推动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引导企业合理竞争,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维护国内经济的稳定。对于东部沿海城市,国家更应注重外贸综合服务模式的推广,并制定相应的规范确保以进出口贸易为贸易主体的城市的经济稳定增长。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境电子商务将会融合国际物流等资源,对我国对外贸易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需要制定一系列调控政策、指导规范用以保证经济的稳定发展,最大限度地发挥电子商务的作用,确保我国外贸转型和升级成功。

(二)消除限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

由于跨境电子商务发展时间较短,商业模式远远不及传统商业模式那么成熟,其发展遇到不少的困难和瓶颈,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广泛应用,许多限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已经被排除,如网速、硬件设施等,但这仍然是不够的。目前,限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还有很多,比如依据传统贸易制定的国际贸易法、部分地区的封锁性政策和不合常理的经济制约等,都会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全球所有国家都应当认真探讨和研究限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商讨和制定一系列的法律法规以消除限制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因素,提高跨境贸易成交量和国家竞争力,进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三)调动企业的积极性

尽管跨境电子商务服务于广大民众,但毋庸置疑的是,企业才是跨境电子商务的主体客户。唯有这些客户参与跨境电子商务的体验和改进,才能使跨境电子商务产生紧迫感,感受市场需求,从而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但由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时间较短,其影响力还远远不足以与传统商业模式相媲美,尤其是在一些不发达地区,建立于此的企业还受传统思想的限制,一时难以接受商业模式的改变。此外,有些企业还可能因为软硬件设施、经济等条件的不足,难以享受跨境电子商务带来的便利。上种情况的发生不仅降低了企业的竞争力,还对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针对上述情况,我国政府和各大电商均应详细讨论和研究解决方案,降低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的门槛,为其提供优质的跨境电子商务服务,提高企业运用跨境电子商务的积极性,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推动我国外贸转型和升级的进程。

(四)深入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存在的风险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势必成为未来国际贸易的主体,其创造的商业模式也必将取代传统商业模式,在国际贸易中具有不可动摇的地位。跨境电子商务为众多中小型企业降低了对外贸易的繁琐程度,提高了对外贸易的贸易总额和成交率,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不容忽视的是,跨境电子商务也具有较高的风险。例如,跨境电子商务与依据传统贸易模式制定的国际贸易法的冲突可能会造成企业的损失;跨境电子商务成交量增长速度较快导致国内市场遭受冲击;营销模式、物流和支付服务过度依赖国外企业的隐藏风险等。这些风险均可能导致企业利润受损、国家经济下滑等不利情况的发生。因此,在积极推广跨境电子商务模式的同时,应当加强对跨境电子商务模式以及其所存在的风险的研究,制定和采取科学、合理的相关措施将跨境电子商务风险降至最低,最大限度地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发展,确保我国外贸转型和升级的成功。

作者:李霞单位:四川商务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鄂立彬,黄永稳.国际贸易新方式:跨境电子商务的最新研究[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4(2):112-114.

[2]方虹,潘博,彭博.基于跨境电子商务的外贸转型升级模式及路径研究[J].电信网技术,2014(5):39-42.

[3]鲁鸿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促进嘉兴外贸企业转型升级[J].当代经济,2015(22):45-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