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学与文化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17:52

民间文学与文化篇1

关键词:民间舞蹈;民间文化;有机结合;教学方法

目前的舞蹈教学模式中,中国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过程中,往往忽略舞蹈文化的传承,我们要利用各种方式方法。将民间舞蹈和民间文化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好的达到教学效果。

1民间舞蹈的文化内涵

在我国民间舞蹈历史悠久,种类也很多,是中国一种传统的舞蹈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的表现。在中国的民间舞蹈,每一种舞蹈都有其独特的文化渊源,可以通过舞蹈看出各民族之间不同的文化审美和舞蹈技巧。拿傣族舞来说,傣族的每一种民间舞蹈都有着亚热带风情的韵味。好比说“鱼舞”、“孔雀舞”等比较有代表性的舞蹈都向我们展示了傣族民间舞蹈的渊源文化和美好的故事传说。在我国民间,舞蹈有独特的传承方式,民间舞蹈的创造者,也就是其舞蹈的演绎者。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保证未来继续传承和发扬民族舞蹈。现如今的教学模式上来看,注重的只是单纯的去模仿民间舞蹈的肢体动作,并不注重民间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时间长了会导致学生只会单纯的表演,并没有感情的投入。所以,民间文化融入到民间舞蹈的教学中,是民间舞蹈教学未来发展的重点,发展民间文化是顺应时代的必然走向。

2舞蹈教学与文化相结合存在的问题

2.1教学内容模式化

从表面的教学内容上来看,我国舞蹈文化课程安排的非常合理,然而据数据显示,民族民间舞蹈的文化基本知识以及主修课程所占所学课程的比例并不是十分多,甚至不足10%。我国民间舞蹈的种类有很多,各种形式,但在授课内容上,我国的古典舞、中国民族民间舞相比较于国外的芭蕾、爵士、现代舞以及国外的民间舞在授课时间上,就少的很多,微乎其微。

2.2教育面拓宽不起来

我国的民间舞蹈教学的形式单一,教育面拓宽不起来,在教学授课过程中,很多的教学内容过去形式化,已经陷入了模式化、条框化的弊端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直遵守着传统的规范的思维教育模式,在民家舞蹈的教学中,仅是有秧歌舞、藏族舞、蒙古舞、孔雀舞之外,就没有新的舞蹈形式出现,由于教学模式的单一,进而导致学生的知识面匮乏,在见识认知上欠缺。

2.3文化教学形式化

教师在进行民间舞蹈教学的授课过程中,并未对民间的舞蹈文化的有关知识进行了解考证,自身并未对其有太深入的了解,仅仅是靠着教科书上的内容或是有关资料对学生进行传授,这样会使传授的知识过于形式化,具有空洞性,一些老师在相关知识传播的过程中,忽略了民族与民间的距离,仅仅是用相关材料上的内容进行补充,不仅失去了民家舞蹈的教学文化意义,更不利于民间舞蹈的传播与发展。我国民间舞蹈在教学形式上,仍寻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想要完成民间舞蹈教学与民间舞蹈文化的有机结合,就一定要在教学形式上、授课内容上以及传授方法上进行一定的改革。

3舞蹈文化与舞蹈教学有机结合的方式

3.1改善教学方式

课堂是教学的主要场所,先进的教学方法能够在课堂的运用上会有很大的作用。在授课中,要注重媒体教学的引进,充分的发挥其辅助教师授课的功能。制作教学视频文件,并配合相应的民间音乐,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更加的清晰,准确的体会其中的内涵。制作视频文件时,要注意结合当地的民土民风,特色的生活环境,使学生更有想象力。

3.2组织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

一切的理论都是以实践作为基础的。组织开展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提供一个展示的舞台,从而使学生加深对舞蹈文化的了解。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内活动,在演出的同时,既可以提高学生民间舞蹈的表演能力也宣扬了民间舞蹈文化,支持学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提高实践能力。

3.2教师自身文化修养的提高教师作为民间舞蹈教学的主要引路者,提高教师本身的文化修养更有利于民间舞蹈文化与民间舞蹈教学的有机结合。只有在教师真正的了解掌握各个民族之间的舞蹈文化知识,才能够更准确的感受其中所蕴藏的舞蹈风格特点,进而能够将更好的民间舞蹈文化融入到授课内容上。提高教师的文化修养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是学校应该增加对教师相关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相关的民间文化活动,从而来提高教师对民间文化的了解。二是教师应主动去学习民间舞蹈的相关知识,观看相关的视频,教师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拓展自身的文化知识,陶冶情操。

4结束语

民家舞蹈与民间文化的有机结合的主要意义也在于,将单纯的机械性的舞蹈教学形式发展为对民族精神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既能完善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也能将舞蹈的肢体学习和文化学习融合在一起,在学生的表演中,不仅对自身想象的表演,更是有利于学生了解认识该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文化内涵,这将会为舞蹈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参考文献:

[1]李萨.民族舞蹈文化的传承与民间舞蹈的教学策略分析[J].艺术教育,2016,(12):130-131.

民间文学与文化篇2

关键词:《死水微澜》;民间文化;作家文学

中图分类号:i0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9-0188-02

一、《死水微澜》艺术价值的评析

李人创作于上个世纪30年代的长篇小说《死水微澜》体现了浓郁的成都特色,熔地方色彩与生活情调于一炉,运用作家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生活体验为读者展现了一个生动的老成都。其风俗文化、人生百态的描述层次分明、错落有致。虽然在《死水微澜》这部小说中没有对当时的社会变革进行直接的描述,但是透过小说中的各个人物的命运改变折射出了当时的社会环境。

(一)对民俗风情的市井般描绘

在《死水微澜》中有大量对川西特有的地方民俗风情的描述,对蜀地特色饮食文化、人物的穿着打扮、民间的宗教习俗、传统的红白仪式、各城镇及其建筑的沿革等各个方面都有涉及。例如,邓幺姑通过韩二奶奶之口了解成都,作者大量描述了成都的文殊院、会馆和名小吃等等。又如,天回镇的赶场景象,整整用了三千多字对这一盛况进行描述,对活猪市、米市、家禽市到各色小市摊子逐一介绍。再如在天回镇的细节描写中选取的是最为日常的场面,具体有“镇的两头,不能例外没有极脏极陋的穷人草房,没有将土地与石板盖满的秽草猪粪,狗矢人便。而臭气必然扑鼻,而褴褛的孩子们必然在这里嬉戏,而穷人妇女必然设出一些摊子,售卖水果与便宜的糕饼,自家便安坐在摊后,共邻居们谈天做活”。穿插在其中的俗语尤为出彩。对比观察同为川籍作家的巴金,则可以看出,在巴金的作品中突出表现了空间场景描写时间化,从而使得文本叙事时间维度强化,在一定程度上突破和消弭了以地域意识为主要特征的空间维度,极大的弱化了地域化的特征。由此看到,《死水微澜》最突出的特殊性是其与众不同的民俗化特征。可以说,在《死水微澜》中,作者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更为开阔的视野和融合各体的意识倾向,加之作者对地方民俗的热爱、搜集、整理及保护的热望,于是乎表面相似的民俗描摹在作者的小说中却取得了相对独立的地位和价值[1]。

(二)摆龙门阵式的叙事模式

在《死水微澜》中,对四川方言淋漓尽致的运用,体现了巴蜀韵味,其中大量使用摆龙门阵的形式可谓独具匠心。具体来讲,川人将闲聊称作摆龙门阵,其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讲究故事的来龙去脉,二是不时夹进相关插曲,三是众人对同一主题或氛围的参与[2]。在《龙门阵》这本期刊中是这样描述的“于是三三两两,自然而然,聊聊天,摆摆条,进而说说笑,又进而谈谈心,不知话从何处起,也无所谓如何收场。但觉过眼云烟,一阵清风,身心劳烦顿消,带来轻松愉快”[3]。可以说,龙门阵是以故事为主,但又不仅仅是故事,它是一种集合主讲人和插话人的集体活动,可以说在龙门阵中是没有听众的,大家都是参与人,相互之间进行对话、补充,自由散漫,没有规章,但乐在其中。例如《死水微澜》中,写到生猪市场,直接就是一大段关于川猪的知识,体型、重量、饲料,甚至猪圈的修砌方法,防病措施等等的摆龙门阵般的描述。

《死水微澜》里龙门阵文化,大致可以分为作者叙事的龙门阵模式、龙门阵对小说中人物命运发展的影响以及由这种龙门阵文化所酿出来的龙门阵心理[4]。正是因为龙门阵这一特殊的描述形式,才为读者展现了一幅丰富、热闹的场景。通过人物间的摆龙门阵在叙述历史掌故、生活知识的时候,在里面竭尽铺张的能事,用作者饱含历史情感的一支笔来唤起读者参与其中的愿望,因此在抛开叙事的情况下也能够使读者津津有味,也正是随意、散漫的龙门阵形式使读者在不经意间随着人物之口将整个故事的脉络串联起来,从而保障了小说的完整性和统一性,同时也烘托出巴蜀社会与巴蜀文化的生态气氛。

二、《死水微澜》的沉寂――民间文化与作家文学的互斥?

《死水微澜》问世以来一直未受到足够的重视,对李人先生的作品研究也寥寥可数,深究其原因,其小说的写实性风格是造成此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实”是世俗中的社会之实,而作者从一个中立的、社会观察者的角度出发,其立场往往不如主流小说一般鲜明,其主要的内容是描绘普通市民的情感、欲望、见识等生活百态,就拿鲁迅笔下的人物来讲,同样是旧中国妇女的形象,李人笔下的蔡大嫂是泼辣大胆、不遵循传统道德的形象,而祥林嫂则更多的是忍气吞声、逆来顺受的形象。因此,李人的作品相较于主流文学具有世俗性、边缘性、质朴性,导致的结果也就是缺乏标志性或是英雄性,这与其诞生的年代以及之后的很长一段岁月所主导的价值取向都背道而驰。可以说,我国的现当代文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文学作品表现的主题、思想内涵颇为单一,理想化的色彩隆重,造就了《死水微澜》这种过于世俗化的作品是很难得到推崇的,因此《死水微澜》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埋没了也能够理解。

此外,大量四川民俗风情的描绘在吸引读者的同时,其过于民间化和地域化的内容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读者的接受程度,尤其是以方言为主的大量描述使对川话较为陌生读者很难心领神会,从而影响了其传播和推广的程度,最终使这样一本价值深厚的文学作品受到冷遇。

民间文学与文化篇3

【关键词】民间文学艺术权利弱化利益共享

随着人们对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社会与经济价值的不断了解,民间文学艺术的商业利用越来越广,使用主体也由此获得丰厚的利润。如取材于我国民间文学的美国卡通片《花木兰》在全球票房收入超过5亿美元,改编自非洲祖鲁族民歌的动画片《狮子王》配乐的版权使用费收入在2000万美元左右。然而,这种商业利用却没有给相关利益主体带来利益。花木兰民间故事属于无偿使用,改编狮子王配乐的非洲祖鲁族歌唱家林达只拿到了象征性的1英镑。从利益平衡的角度来说,民间主体也应从民间文学艺术的商业使用中获得回报。那么民间主体获得回报的依据是什么?如何从民间文学艺术的商业使用中分享利益?这都是需要研究的问题。

利益分享是我们构建私权体系的基点

利益分享的基础是利益平衡原则。任何一种“现代”的科技与文化成果都有其发展的根基,都离不开传统文明的铺垫。①任何创造、创新或创作都离不开前人的贡献,现代许多绚烂的文学艺术作品都有民间文学艺术的影子。民间文化是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创作资源,是现代社会赖以进步的源泉。尤其对那些千百年来未离开故土的民族而言,传统的自然与人文财产仍然在其生产与生活中发挥着巨大而不可替代的作用。②带着这种认识重新审视国际经济秩序,就会发现众多不公平之处。西方国家有些科技文化产业的创新,很多都是在我们古老文化成果基础上的创新,他们从这种使用中获得了巨大的利益,无需支付任何代价;反过来,我们要使用在我们文化技术基础上发展来的最新成果就要支付高昂费用。而现代社会的知识资源也是匮乏的,知识资源的储备和传承也要花费巨大代价,所以应该建构一种机制,让所有参与知识资源创造和传播的相关主体共同分享利益,使资源提供者也能从中获得利益分享。

利益分享能激发持有群体的传承动力。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仅仅靠持有群体的兴趣与责任感是不够的,如果没有切实的经济回报,很难激励持有群体进行传承,更别说创新了。所以为了更好地保护民间文学艺术,也需要对其持有主体的利益予以维护,激发他们传承民间文学艺术的热情。

从以上可以看出,我们对民间文学艺术持有者权利正当性的论述,主要从经济利益的角度来讨论。希望在民间文学艺术商业化使用过程中,创作、传播主体的利益都能得到实现,而不是通过制度限制外来者对民间文学艺术的使用。

鼓励外来使用是权利构建的原则

对于那些依然根植于其原生境的传统知识而言,鼓励原生境人民充分利用并因此而受益应当是传统知识保护的首要目标。但是,如果原生境保护显然存在障碍,或者事实表明已经不可能使传统知识得到发扬光大,借助外界力量加以保护,并使其得到有效利用就成了必然的选择。③

外来者的使用有利于民间文学艺术的繁荣。民间文学艺术价值的发掘需要外来者的参与。其实,很多当地原住民并不认同本地区、民族的文化,这些民间文学艺术的价值是被外来世界的人们源源不断地发现,并在外部世界被不断商业化使用并广为传播。如赫哲族民歌经过郭颂的改编,成为人人传唱的乌苏里船歌。江苏六合民歌经过采风者改编成茉莉花,被认为是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一首歌,不仅在我国广阔大地上传唱,并且通过悉尼奥运会走出国门传向世界。经过外来世界的改造和使用,民间文化焕发了耀人的光彩。

民间文学艺术的创新更离不开外来者的参与。持有主体大多处于经济信息落后的地区,不掌握现代的高新技术手段和管理经验,不掌握现代的营销渠道,很难对民间文学艺术进行现代化的改造。而不经过现代文明改造的民间文学艺术作品很难在市场中立足,并取得长足的经济效益。如贵州蜡染,很多人都喜欢,但不经过现代工艺的处理,不解决褪色问题,很难成为人们日常消费的对象,大多只是作为装饰,消费量有限。如前两年红极一时的土家族掉渣饼,一上市就受到了人们的欢迎,但由于缺乏连锁经营的现代经营理念,缺乏对产品秘方的知识产权保护和产品质量的精细化管理,结果如昙花一现,很快消失了。较多的事实表明,多年来,虽然存在着外来世界对民族地区民间文学资源的肆意掠夺,但外来世界对民间文学艺术的研究和再创造,以及各种形式的利用,其硕果累累已超过原生境地区,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经过外来世界使用、改造后的民间文学艺术其生存空间扩展了,而民间文学艺术只有被市场化,持有主体才有可能依据私权益进行利益分享。

鼓励外来使用有利于文化交流。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意味着将本民族的发展置入世界发展的大循环圈中,在这种发展状态中,互通有无、分解争端。而不同种类的文化交流融合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客观要求,民族民间文化应当是这种交流的促进剂,其执法的措施与程序不应成为世界文化交流的障碍。④民间文学艺术毕竟承载了一个民族的文化,使用成本的增加会给文化的传播与输出带来障碍。为了保持文化多样性,也应鼓励民间文学艺术的利用。

对民间文学艺术私权保护的初衷在于利益分享,并非是通过私权,保持本民族地区在民间文学艺术上的支配地位,使其流动完全按照本民族设定的途径和程序来进行。限制外来者使用的思路与民间文学艺术的使用传统也不符,我们现在使用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不需经过任何人的许可。而且民间文学艺术属于集体权利,实际当中也很难控制文学艺术的流传,反而会给一些使用者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体系构建

在对民间文学的保护时要考虑到所涉不同主体利益的平衡,通过知识产权制度使民间文学艺术的使用和发展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权利体系构建的的政策取向。一个国家基于自身利益和目标的评估,可能选择促进、容忍或阻止民间文学艺术的利用行为。在很大程度上,这是一个政治决定,而非技术问题,但是该决定具有重要的法律和技术含义。⑤如果一个国家为保护民间文学艺术打算阻止对民间文学艺术的商业化使用行为,可以以加强管理为目的设置更多的程序,采取广泛而复杂的管理制度,为私权所有者规定更多的权利。如果一个国家决定,为了保持文化多样性,鼓励民间文学艺术的应用,则建立的制度必须相对简化,而不应涉及过于沉重的交易费用和官僚化的烦琐手续。

我们中华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民间文学艺术流失严重,而民间文学艺术的保存、保护和利益分享依托于民间文学艺术的商业化利用,更需要对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传播和弘扬。所以根据我国的现实国情,我国应当确立促进和鼓励民间文学艺术的国家政策,尽量降低使用者的利用门槛,提供宽松的制度环境,方便他们的使用。

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体系的内容。注重利益分享,鼓励作品的使用是民间文学艺术权利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核心。对民间文学艺术知识产权制度的设计、权利的构建也应围绕这一目标进行。因为民间文学艺术与版权的客体具有契合性,民间文学艺术表达与作品有很多共同点,可以仿效著作权的权利内容去构建:

民间文学艺术的持有群体有权利要求使用者标明创作主体,并禁止他人不正当使用。民间文学艺术的生命力在于相关的生态环境的配套存在,在于其所属群体表现出来的生命力,它们与土地、文化遗产和环境紧密相联。所以民间文学艺术的持有群体应享有人身方面的权利。很多民间文学艺术如民间剪纸的图案、民歌的曲调、民间建筑的风格等等等体现了当地人民的情感、思想、信仰、追求等,在使用时应考虑这些民间艺术作品的使用环境。但是现在出现很多有悖于群体习惯和原创目的使用的现象。经过外界的使用后,原先的民间文学艺术往往变得不伦不类,有的与原先使用的环境、意义完全相反,极大地伤害了当地人民的思想情感。在这种情况下,持有群体有权禁止其不正当使用。

不建议规定修改权。民间文学艺术的原生作品一般是采用言传身教的方式进行传承,往往具有不稳定性。同时,在作品的传播过程中,由于受到时间、地域、民族民俗生活的变化等因素影响而显现出变异性,民间文学艺术作品也应该“与时俱进”,才能实现其价值。⑥如果由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主体控制作品的修改,不符合使用的现状与传统。民间文学艺术本来就是在民间流行的,也不存在发表权的问题。

民间文学艺术主体财产权的内容则应与一般作品有很大的不同,不具有控制作品传播的权利,但享有获得报酬权。有权从民间文学艺术的商业化使用中受益,可以根据后续使用的不同情况、不同程度收取一定的使用费。其财产权可以由集体管理机构代为行使。

(作者单位分别为:北方工业大学,中北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院;本文系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的法律问题及法律调整”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SZ201110009005)

注释

①②唐广良:“国际上对民间文学艺术表达的法律保护”,《知识产权论丛》(第8卷)。

③唐广良:“遗传资源和传统知识保护”,《知识产权论丛》(第8卷)。

民间文学与文化篇4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身份象征和标志,也是一个国家的历史见证与精神寄托。近些年,国家高度重视对民族民间文化的建设。党中央的16号文件以及《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优秀传统文化在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主要地位。国家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高度重视,为我们推荐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当前,由于受到西方国家文化以及现代文化的影响,我国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逐渐被人们淡忘,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工作也得不到人们的重视。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每一位青少年都应该对我们民族民间文化有所了解,民族民间文化应该在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而不应在年轻的这一代中断。但在当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缺失民族民间文化的现状较为普遍,其情形也不容乐观。如今的中学生普遍对民族民间文化意识不强,认识不足,缺乏学习兴趣,甚至有个别排斥的现象。因此,我们必须要将民族民间文化融入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加强学生的民族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引起学生对民族民间文化的高度重视。

二、民族民间文化在现代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中的现实意义

全面推进我国教育工作深化和改革,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优秀人才,是我国教育深化改革的主要目标和任务。传统的民族民间文化资源是我国特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将民族民间文化资源融入到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是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与统一。一方面,传统文化可以为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提供源源不断的资源,丰富校园文化建设内容。一方面,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与民族民间文化结合,在做好校园文化建设工作的同时也弘扬了民族民间文化。民族民间文化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之间相辅相成,二者之间既和谐又统一。针对当前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民族民间文化缺失的现状,我们必须要将民族民间文化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结合起来。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提高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必须要加强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倡导民族文化精神。中学生的主流思想是好的,但是在自身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随着人们攀比、炫耀风气的滋生,校园里原本那份单纯、天真、活泼、热情、团结、信任、互助的风气受到了严重的挑战。越来越多的学生开始受到不良风气的影响,自身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受到扭曲。因此,我们需要对中学生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提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爱国主义情操和传统美德。

三、利用民族民间文化力量推进新时期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1.树立新观念,规划好中学校园整体文化建设中学校园文化建设首先应该将思想政治工作当作关键,树立新的校园文化建设观念,加强建设综合校园文化。中学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任务,包括了知识文化建设、思想道德建设、校园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以及传统文化建设等。因此,各中学应该结合当前国家发展形势,在认真做好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基础上,努力做好思想道德建设、传统文化等校园文化建设工作。

2.将弘扬传统与创新相结合,全面推进中学校园文化建设将民族民间文化与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积极融合起来,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教育环境,提高师生整体的素质和学校的办学水平。在日常的文化建设和教学工作中,要利用民族民间文化的优势资源,营造浓郁的文化学习氛围。在校园活动中大力倡导民族民间文化,激发学生们的正能量。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我们可以开展传统文学、优秀文化、地方体育游戏、美术、音乐欣赏等课程,此外还可以邀请一些专家和学者进行知识讲座,利用一切尽可能的方式弘扬民族民间文化,让学生能够在良好的学习环境中耳濡目染的学习,脑海中潜移默化地掌握民族民间文化知识,全面推荐中学校园文化建设。

四、总结

民间文学与文化篇5

关键词:民族文化,民族地区,体育教学,矮寨中学

 

“越是民族,越是世界的”,但民族怎么上升为世界的,这是一个永久的话题。而且现在很多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在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被异化,或面临着失传或已经失传的的困境,如果仅仅依靠设立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用少数人去研究民族文化去传承民族体育爱好者,是远远不能满足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的发展的。免费论文。因此,选用一种切实可行的方式,使民族文化民族体育在普遍传播中源远流长成为民族地区的重要使命。矮寨民族文化研究站站长施云生用这样一句朴实不失睿智的话阐述了他的见解:文化要从娃娃抓起,传承民族文化民族体育的最好方式:民族文化进校园,民族文化进体育课堂。吉首市矮寨中学作为具有民族特色的民族地区学校对其进行了诠释:利用其所属民族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民族体育项目的环境优势,将民族文化进校园,走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教学相结合的特殊途径,促进民族地区独特的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的发展与传承,本文将对矮寨中学这一行动进行探讨。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以吉首市具有民族特色的矮寨中学为例。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中国期刊网有关民族文化,民族体育,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人文习俗等资料,并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免费论文。免费论文。

1.2.2实地考察法

通过对矮寨中学为期一天考察,了解了其民族文化如何走进校园,那些民族文化走进校园.

1.2.3专家访谈

通过矮寨中学校长,矮寨中学民族文化站站长,吉首市民俗民间文化专家等对民族文化进入体育教学及民族文化、民族体育项目教学的讲述,采用问答形式,深层次的去了解这些情况,并提炼、记录、整理、分析。

2.民族文化融入体育教学的意义

走现代化路线是时展的趋势,但现代化是很多民族文化,民族体育的天敌,一旦碰触,很多都会在异化中面临着失传的命运。应对这一局面,成为民族地区的学校必须主动承担的传承任务。矮寨中学以民族文化为主体,以民族体育为民族文化的载体,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民族体育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整理,教师通过深入浅出的思路,在课堂中教授民族体育项目技术的同时,讲述其民族文化的历史渊源.在学生在了解其产生发展的背景,及怎么将传统体育项目容入日常生活(民族体育项目来自与生产、生活),民族文化融入体育教学这种形式,对民族体育项目的推广与普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民族传统体育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促进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和加强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民族体育同民族文化一样源源流长,但纯文化的东西学起来难免单调晦涩,而矮寨中学独树一帜将民族文化带进校园,不仅让民族文化生活起来,也让民族体育项目有了更多的鲜活的精神内涵,让学生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掌握,更可让某些“追究到底”的学生在活用民族体育蕴含的民族文化,创造出不朽的技术。对学生智力的开发,民族体育项目的多元化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促进作用。

民族文化融入民族体育教学将有助于培养主流民族与非主流民族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情感。矮寨中学的学生通过参与本民族的体育活动能增进自己民族的认同感,也会在本民族传统文化与体育的之外,探索他民族的民族相似体育项目,从而达到对别的民族的了解和认同,在这两方面的基础上,共同维护我们这个多民族国家的和谐与融合。

3.民族地区将民族文化与体育教学相结合的现状

通过对矮寨进行实地考察并与当地的专家进行面对面交流,本人大体了解到矮寨中学这种教学理念的现状:(1)得到当地政府部门的实质性支持,2010年6月25日,吉首市矮寨中学给来自花垣县和吉首市的3名民间艺人首次每人发放了当月的1000元工资。州教育局基础教育科科长朱俊杰介绍,这是湘西州吉首市首次给所聘民间艺人按月发放工资的学校。这样民俗民间文化专家、民间民族文艺专家的就可有保障的定期在矮寨中学进行民族体育知识的教育和技术知识的教学。(2)民族体育教学在有民族文化的深度下,丰富了民族体育教学的内涵,民族文艺专家在长期的生活积累中带来,更多更富有创意的技术。据了解矮寨中学从2003年开始,陆续将州内的民间艺人请进学校不定期为学生传授民族文化,并相继成立了苗鼓队、舞狮队、高脚马队、民间刺绣队等兴趣特长小组,将常规教学与民间文化知识学习结合起来,不但丰富了师生课外生活,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与民族文化、文艺专家,面对面进行教学交流,给学生提高了一个更好的学习平台。(3)矮寨中学采用教学与竞技相结合的形式。除了常规民族体育教学,还会加强民族民间竞技项目的教学,如苗鼓、舞龙等。(4)已经将民族体育教学纳入校本课程体系中。民族体育已成为课程教学中一个重要部分,与其他学科在学科评估中占有平等的地位。

4.民族文化融入民族体育教学的作用

民族文化相对应的是现代文化,矮寨中学将融入民族文化的民族体育教学与现代体育教学相结合,不仅丰富了体育教学的内容,而且多元化的体育项目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找到与自己兴趣相匹配的项目,造就学生多才多艺,全面发展。并能带动学生在文化融合中,创新,传承民族体育文化。

4.1创新、传承民族体育

学校作为知识技术经验传播的主体,矮寨中学给学生足够的学习空间与舞台,利用民族体育的文化底蕴,在民族文化进校园的实践中,将独具特色的苗族土家族民族体育项目穿插与体育教学中,对苗族民族体育文化的创新、传承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4.2融合民族体育文化

有些民族的文化是民族本身所独有的,但有些是多个民族所共有,在千年的历史当中有些文化分歧,但实质上相同,如舞龙、舞师和高脚马。因此,矮寨中学在教学中传播各种民族体育文化知识与技能的同时,也带来了其他民族的民族体育文化,这种多民族体育文化的融合,不仅让学生开阔了眼界,也使他们了解了民族体育文化的魅力。

4.3传播民族地区特色民族体育文化,弘扬其精神

能流传千年不消失的文化,除了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广泛的传播必不可少。矮寨中学熟知,学习要从小抓起。从学生开始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开始,将民族体育文化的教学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让他们在生活中去领略民族体育文化。在不间断的学习民族文化与民族体育知识与技能.一旦他们成年,可以成为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播者和精神的弘扬者。

5.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的思考

为了弘扬民族体育文化,振奋民族精神,使民族体育走向科学化、规范化、社会化发展道路,进一步继承和发扬民族传统体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及增强各民族间的团结,从而使体育教学内容更丰富,从矮寨中学的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学校开展民族体育事例中说明,这是切实可行的,也是民族体育文化传承的有效途径。矮寨中学的经验结合本人对相关理论的了解,怎么将民族文化融入民族地区体育教学呢?

5.1寻求政府的支持

民族地区一般经济条件教差,导致学校基础设施不全,依靠独特的自然资源难以解决民族体育文化及技能的的实施,而任何一种民族体育活动或民族体育文化学校课程的改革的实施,经济开支必不可少,尤其是作为事业单位依靠财政拨款的学校,得到政府来自物质,财政上的支持至关重要。

5.2选择合理的传播途径

尽管民族体育项目有着独特的文化优点,但迫于传统文化的枷锁与地域的限制,大范围的在教育领域推广存在很大障碍,因此从民族体育项目发源地例先在其所在学校范围内开展,依托与他们所拥有的独有的民族文化理解与民族体育文化氛围,并将其纳入到民族体育比赛项目中,从而能得到普遍的关注与推广。

5.3将民族体育文化与民族体育技能纳入民族地区的常规教学中

学生的天职是学习,只要是学校开展的记入对学生整体成绩评估的,大部分学生会很认真的学习,而且民族体育文化历史神秘性,民族体育的趣味性可以对其他课程及现代体育进行补充,或家庭中拥有民族体育的爱好者,这样能很好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激情与兴趣,也为他们提供可以进一步系统学习的平台。

5.4合理利用独特的人文资源

民族地区的特点之一就是其拥有具有民族体育技能的的民间艺人,学校可以将其特聘为教师,不仅可以弥补学校教师对某些民族体育文化与技能的不足,也可以给在校教师与其相互切磋的机会,从而促进、提高、优化了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肖艳华.对湘西民族地区中小学体育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J].青年科学,2010,(03).

[2]范本祁,杨慧.民族传统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08,(02).

[3]赵天辉,张明曦.民族传统体育纳入学校体育教学的必要性分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24).

[4]陆盛华.吉首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课教学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0,(01).

[5]胡红艳.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中的实践价值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09,(S1).

[6]徐红星.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民间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a].浙江省体育科学学会学校体育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论文报告会论文集[C],2008.

[7]王旭冰.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育现状及思索[J].魅力中国,2009,(17).

[8]赵岷.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进中学体育课的相关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

[9]郭学敏.“阳光体育运动与西部民族地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1).

[10]李政洪,黄文辉,湘西地区高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安徽体育科技,2010,(2).

[11]白晋湘.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学[m].民族出版社,2004,(9).

民间文学与文化篇6

在当今的舞蹈教学当中,民族舞是舞蹈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并且其能够体现多民族组成结构。在民族舞蹈中,其教学形式往往较为单一,教学内容往往无法对民族文化的内涵进行有意蕴、深刻的表达。本文主要分析如何将民族文化合理的渗透入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当中,并拟定多个行之有效的策略,希望对今后的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发展起到一定的作用。

关键词:

民族文化民族民间舞蹈教学

一、引言

民族舞是一种具备典型的异质文化,具有独特的魅力,深受世界范围内广大民众的喜爱,在世界各个区域都得到了传播与发展的舞蹈。因此,民族民间舞蹈的教学形式不能仅限于形体等基本功教学,还需要给学员们一定的民族文化精神的灌输教育,并将文化精神合理的渗透到舞蹈当中,从而使民族舞蹈得到更健康、持续的发展。

二、民族民间舞蹈教学的现状

任何一种民族舞的特征都有所不同,其民族舞蹈的样式、形体动作,民族气质都有所差异[1]。对此,在进行民族舞教学的过程中,就必须要将民族的形式与民族文化都合理的渗透入舞蹈教学当中。在当前民族舞蹈教学中,舞蹈中的形体与动作是最主要的教学内容,这也就造成了目前的民族舞教学将舞蹈技巧、动作作为教学内容的教学主要内容,然而却忽视了对学生的民族文化内涵与气质的培养。在实际的教学中,其教学形式往往较为单一,教学内容往往无法对民族文化的内涵进行有意蕴、深刻的表达。[2]此外,对民族文化的实际培养内容较少,并且教学方法与教学措施严重不合理。所以,使得民族民间舞蹈无法与实际的民族文化得到有机的结合。舞蹈职业的学院舞蹈教学基础都有所不同,甚至有些学校都无法细分民族舞蹈的类型、种类,将所有学生统一进行排练、学习,分不清舞蹈到底属于哪个民族。这样的民族舞蹈教学,就更加不能够体现民族文化,更不能够将民族文化渗透到舞蹈教学当中,致使舞蹈学习成为学生简单练习与重复排练,无法学成所谓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舞蹈。[3]

三、民族民间舞蹈教学合理的渗透民族文化

第一,在舞蹈课程中设置民族文化知识课堂。在学习民族舞的过程中,可以先对这个民族的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进行简要的讲解,将民族文化的设计加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充分的感悟民族文化与风土人情。例如,在学习朝鲜族的腰鼓舞时,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一些朝鲜族的风土人情与文化,播放一些相关音乐、视频资料,或者发放一些书籍资料,使学生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能够掌握朝鲜族的民族习惯,从而通过民族文化和民族习惯规范自身的舞蹈动作,规范民族舞特色。第二,着重分析民族舞独特的风格。民族舞蹈作为一种典型的舞蹈形式,在逐渐传播与发展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其丰富的舞蹈技巧与形体运用方法,极大地促进了舞蹈学的发展,为舞蹈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教学时,需要着重讲解民族舞的基本动作。在熟练掌握某个舞蹈的必要内容时,能够充分掌握民族舞的独特形体和动作,这也是学习民族舞的关键。例如,藏族舞形体动作较为挺拔;维吾尔族的民族舞较为优美;傣族的民族舞较为娇美等。第三,从舞蹈服饰体现民族文化特色。对于舞蹈学生而言,感受本土民情与民族文化,是高效学习民族舞的有力途径之一。感悟本土民情和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径便是舞蹈服饰,此外,舞蹈服饰也是舞蹈表现力的重要内容之一,从某种角度分析,服装的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会约束舞蹈风格和形体动作。民族舞服饰普遍能够直接体现民族习惯、文化及民族特色,能够充分的表现出这个民族的风格和习性。在舞蹈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民族舞蹈的习性和风格,就应当利用相关服饰来加强对民族的理解,从而加强学生对民族文化、民族舞蹈的理解与认同。除此之外,通过融入舞蹈服饰来开展教学,不仅能够丰富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帮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到民族风情与民族文化,在教学过程中也一定程度的加强了美感,提高教学质量。

四、结束语

民族多样性决定了民间舞蹈的多样性,这样的背景下,民族舞蹈教学就必然和民族文化相结合,形成具有当地特色的民间舞蹈。对于舞蹈学生而言,感受本土民情与民族文化,是高效学习民族舞的有力途径之一。想要真正的将民族文化渗透到民间舞蹈当中,就必然需要深刻的感悟民族文化,使自身融入到文化当中,吸收民族风情与文化的知识、底蕴,从而提升民族舞教学质量。此外,民族文化与民族舞蹈的完美结合才是民族舞蹈的最终表现,也是提升民族舞蹈表现力的重要内容与标志。

作者:李长昊单位:华东交通大学

参考文献:

[1]肖汉仕.民族舞蹈教学策略分析[J].黑龙江科学,2014,(04):26-29.

民间文学与文化篇7

关键词:民间舞蹈文化;民间舞教师;原生态

中图分类号:J7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4)02-0127-02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源远流长,其久远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人类社会的初始阶段。它是人们在表达情感、开拓生活、自发行为之一。中国的民间舞蹈文化中,往往还蕴涵着本民族的历史与传说,有着舞蹈艺术之外的,更广阔的社会价值。而把民间舞进入课堂,是在新中国成立后,舞蹈艺术教育发展中才逐渐出现的,是通过民间舞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进行一番提炼、丰富和加工后,打上“学院派”的烙印后,才转化为现在的民间舞蹈教材的。所以,丰富的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既是最直接的教材,也是需要教师进行不断研究、揣摩的素材。其丰富性决定了教师在处理方法上的多样性、选择性和研究性。但首先可以断定,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科学地了解和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广大民间舞教师的必备环节之一。

一、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种类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是指中国各民族、各地域子文化系统中存在的独立的舞蹈亚文化系统的总和。而这一理论上的概括,又不足以说明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真正内容。从当前的现实状况来看,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内涵,可以最简明地分为“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和“学院派民间舞蹈文化”,而就是这种以表演实务为条块的分类法,最能提供民间舞教师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中寻求灵感与启迪的便利。

(一)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

所谓“原生态”舞蹈,是古代各民族先民们“歌之不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而产生的,具有“文化源头”意义的民间舞蹈。自然性,是其最本质的特征。原生态舞蹈是广场的而不是剧场的,是自娱自乐的而不是表演性质的,是参与的而不是观赏的,是随机的而不是规范的,是传承的而不是创编的。例如,秧歌就具有明显的娱乐性质,并非为表演而舞蹈。

正是由于原生态舞蹈文化的本真性,所以其中保留了民间舞蹈文化最纯正的风格、动作、韵律和最根本的文化内核。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是剧场民间舞蹈文化的母体。

(二)学院派民间舞蹈文化

学院派民间舞蹈文化,是以当今舞台上表演的由各专业艺术团体创作和学院派训练体系下的剧场民间舞为核心的民间舞蹈文化内容。从本质上来说,它的艺术性多于其他意义,表演价值是其最核心的价值。例如,当今舞台上常见的藏舞、蒙族舞以及课堂上的组合等,都属于剧场民间舞蹈文化的范畴。

学院派民间舞蹈文化本身就具有“刻意”的痕迹,所以它更多的是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的一种改良,一种现代化产物。所以,它蕴涵的是舞蹈工作者对原生态民族舞蹈文化的审美情趣、专业修改方法等等操作层面的文化元素。它是民间舞蹈教师研究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最直接和最初始的素材和层面。

二、掌握学习民间舞蹈的风格与文化

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可以从表象到内核地分割为外在的民间舞蹈地的动态呈现和民间舞艺术的民族文化内核。

(一)民族民间舞的风格

民族民间舞的动态呈现,包括各民族民间舞蹈有的表现形态和动作,例如由云南花灯典型动律“崴”所形成的动作,就是极其独特的表现形态。又如各民族的旋转、跳跃、翻身等动作。这些民间舞中的各类旋转,也是风格性很强的动态特征。比如维族舞蹈中赛乃姆的讲求在快速旋转中戛然而止的各种转、夏克转、空转、平转,朝鲜族民间舞蹈中平稳,优雅的步伐,傣族讲求雕塑美、柔韧美的三道弯等。

民族民间舞的动态呈现,还有一个明显的特征,即道具的突出性作用和地位。如汉族的伞、鼓、棒、手绢;藏族的热巴鼓、背鼓;蒙族的筷子、盅碗;朝鲜族的长鼓、象帽、刀、等。而维吾尔族盘子舞、手鼓舞,傣族象脚鼓舞、蜡条舞、佤族木鼓舞、朝鲜族的长鼓舞、假面舞、刀舞等等种类都是以道具命名。这些道具也并非随意确定,而是与当地、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民风民俗等多种元素直接相关。

民间舞教师在动态呈现的民间舞中包括其基本动作以及道具运用的熟练程度与艺术造诣,一则决定了民间舞教师个人在民间舞艺术上的水平,再者也是考验民间舞教师,是否能在不同民族的民间舞风格课上正确、有效、创新性地想学生传授民间舞风格,胜任民间舞专业教育的基础性指标之一。

(二)民族民间舞的文化

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内核就是各民族独特的民族文化。例如,崇尚孔雀图腾,实行水稻耕作的傣族,就形成了热带风格独特的孔雀舞和嘎秧舞;而以牧业为民族文化经济基础的蒙古族,就在其民间舞蹈中明显的马背动作。汉族地区不同的民间舞蹈形式,也是与不同地域汉族人民的生产生活状态和文化样式相映衬的艺术个体,如东北地区的舞蹈以粗狂豪爽的方式体现,而江南地区悠扬委婉的民间舞则是当地群众社会风俗和气质的体现。

民间舞蹈文化,是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子系统,人们往往可以从一个民族、一个地域的民间舞蹈艺术中,观察到该民族与该地区的历史、生活状态和意识形态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内容。如从蒙族舞中,我们可以明确看到鹰、马的具体意象,同时也能感觉到蒙族豪迈的民族气节。舞蹈艺术将民族文化融于肢体动作、舞蹈组合之中,进行集中的艺术化的体现。那么,反过来从文化的高度考察民族民间舞这一子系统,对真正掌握民族民间舞风格,具有提高精确性和灵活性的效用,这也是民间舞教师必须具备的教学科研能力和基础。

三、民间舞教师掌握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基本途径

(一)实地采风:到“原生态”中去

实地采风,是直接获取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养分与艺术元素的最根本途径。民间舞教师应该经常进行民族、地域间的实地采风,并把原生态的范围从舞蹈艺术这一领域,扩充到民族文化这个更宽泛的领域中去。不仅获取舞蹈艺术的直接元素,并且提取民间舞艺术丰富的文化基因。建立最本真的第一手资料库,夯实自己的教学基础,为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内容体系提供可供提炼的大量民间舞蹈文化素材。

(二)经典研究:把经典内化为能力

所谓经典研究,就是指对民间舞艺术走进剧场以来的经典剧目进行充分,以舞蹈艺术学和艺术教育学相结合的角度的学习与剖析。民间舞教师对经典剧目的研究,应该在如下2个层面进行:

1、熟悉经典剧目的外显艺术元素。

对剧目的动作编排、结构设计、组合合串联、角色设置等可以直观于舞蹈作品的艺术元素,进行完整扎实的掌握。这些剧目内容以及从中“扒”下来的组合、动作等舞蹈元素,可以直接用于民间舞课堂教学。以完整鲜活的剧目来代替单一肢体训练上的动作组合,在帮助学生进行基础训练时,还能起到一定的潜移默化的提高学生悟性的作用,达到既有“技术性”更有“艺术性”的教学目的。

2、揣摩经典剧目的艺术内涵和民族、地域文化底蕴。

民间舞教学的核心是各民族、地域民间舞蹈的风格教学。而经典剧目又是精准把握了风格的典范。民间舞教师,在对经典进行熟悉时,还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加以文化上、艺术上的理解与剖析,并把所获心得,在进行剧目、组合训练的同时,传授给学生。这样就避免了民间舞教学中“风格课”与“民族文化修养”这两个教学模块的相互割裂,帮助学生更全面、更深入、更灵活有效的学习经典剧目,提高民间舞艺术造诣。

(三)理论学习:把知识运用成教材

理论学习,针对民间舞教师来说,一是对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的专门论著的学习与研究,另外是对相关社会科学领域,如民族史学、民俗学、文化人类学、美学等等方面的广泛的阅读与涉猎。这并非是没有目的性和操作性的普通阅读,而是要通过自身的思考将其内容消化为民间舞教学过程中的教材,形成理论实践相结合的科学体系。

民间文学与文化篇8

一、发展民间传统文化的前提是要先了解民间传统文化

要想让传统的民间声乐文化得到更好地发展,那么就必须让老师和学生去深入的了解民间传统文化。民族声乐不仅仅是一种歌唱艺术,一种音乐形式,它也在另一个层面上传承着我们民族的精神面貌及生活状况。因此,在高校的声乐教育中,要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意识观念,引导他们去自觉去学习了解民间传统文化,把学生民的民族文化认同感激发出来,感受丰富多彩的特色民族文化所放射出来的魅力。只有深入的了解我们自己的传统文化,了解文化历史的发展,才能真正的建立属于自己的文化体系,在我国民族传统声乐文化与西方音乐的不断接触与交流的过程中,在汲取西方音乐优势的同时,也要发扬属于我们民族自己的、优秀的东西,维护我们本土的民族传统文化,而不是借鉴西方文化的同时摒弃了我们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因此在高校声乐教育中,老师们应当鼓励学生们去了解、接触民间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感,真正的把属于我们自己的东西重视起来。

二、在高校声乐教育中把民间音乐作为主体

在高校声乐教育中,要使其与传统民族音乐文化相融合,首先必须要确立民间音乐在高校声乐中的主体地位,因为民族音乐并不像现代的很多精品音乐一样显而易见,也不具备很高的知名度和人气,想要了解民族音乐就需要师生到各地收集,这样才能把民族音乐融合到现代的高校声乐教育中。因此,必须要确立民间音乐在高校声乐中的主体地位。另外,高校也可请一些民间音乐艺人来学校为学生讲课,让学生真正体验和接触纯正的民间传统音乐文化。民间音乐在现代音乐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只有让民族音乐在高校声乐中占据着主导作用,并把二者有效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把民族音乐在高校声乐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确立起来。

三、教师必须深入学习民间传统文化并通过情景教学让学生得到学习

教师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群体,知识的传播主要就靠老师。对待传统的民族文化,学生既没有太大的兴趣去学习,也没有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而且多数学生对民族文化持不够重视,却较偏向西方文化,这给老师上课带来不小的难度。老师作为学生的引路人,只有深入的、从根本上理解传统文化,才能在上课时更加得心应手。但现实是,很多老师对民间传统音乐文化的了解是不够深、不够透彻的。带着一知半解的民间传统文化知识给学生上课,注定是找不到适合的教学方式的。教师们必须从自身做起,主动积极地寻找民族传统文化的根源,通过自身民族文化知识的不断补充与更新,发现并解决之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及时改进,才能有更好的教学效果。

四、要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热情

人们经常说,兴趣是最好老师,对高校学生学习民间传统文化来说当然也不例外。在高校声乐教育中,只有不断激发出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的热情与兴趣,才能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参与到民间传统音乐教学中来。民间传统音乐的教育也能得到更好的渗透。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需要在课堂植入能够引起学生兴趣的东西。如在欣赏民族乐曲时,老师可以引导同学们在欣赏的同时也要注意思考,除了观察演奏动作或者音色变化外,也要注意去挖掘乐曲中的内涵与精神意义,学生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鼓励学生大胆的说出来,并让同学们一起讨论,让他们不断开发自己的思维大胆想象与创造,要避免过于打击学生。只有在不断地肯定与鼓励中,他们才会逐渐建立起学习民族传统音乐的兴趣,从而更愿意去学习。这样一来,学生的学习热情就大幅提高了。

五、结语

民间文学与文化篇9

关键词:美术人类学;民族民间艺术;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美术人类学是运用当代文化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对美术进行研究,将美术方面的知识与人类文化学方面的知识相结合或交叉运用所形成的学科。它不仅研究美术的概念、行为、表现,也研究与美术相关的各种文化现象。这种具有开阔的全球文化视角和人类学视野的研究方法,对人类美术文化的深入研究和深刻理解,将会加深我们对人类美术创造、美术表现以及各种社会美术文化行为实践体验的了解,使我们能在人类社会文化的不断发展中,运用美术去适应、调整和转变自身状态。世界各地的文化不论民族、宗教等都是平等的,异域文化中的民族民间艺术带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与其它地域文化除具有许多共同之处外,在文化价值上也是平等的。因此,在学校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如何运用美术人类学的理念去指导学校美术教育实践,从美术人类学的角度去理解和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创造性地利用地域的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当地学校美术教学不可多得的宝贵的校外教育资源,以拓展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空间,这是当代国际化环境下我国美术教师不可回避的重要课题。本文拟从美术人类学的美术历史观和美术价值观两个方面,对现代学校美术教育中,如何引入民族民间艺术教育资源,联系开发与利用民族民间艺术作为相关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初步探讨。

1.从美术人类学历史观的角度去理解民族民间艺术

每一个民族在发展中都有自己特殊的历史,要了解一个民族及其文化,就必须要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而艺术则是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真实反映。生活在地球广袤土地上的各民族的艺术作为民族文化历史发展中的一部分,有着自己的特点和规律,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美术人类学的历史观既尊重各民族的美术发展历程的独立性,也注重其相互影响的普遍性。民族民间艺术是与当地人情风俗密切相关的,并与当地区域文化的历史渊源有着密切关系,具有独特乡土气息的一种艺术形式。“民族民间美术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民淳风之美的结晶,其中蕴含着民族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素质,反映着质朴的审美观念”。[1]民族民间艺术长期以来以其特有的方式传承和生生不息地发展,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民风民俗,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技艺精湛,带着狂热的宗教崇拜而付出毕生精力的民间艺术家。在少数民族地区,我们随处可见美伦美幻的蜡染、大俗大雅的年画、多姿多彩的刺绣、古朴典雅的剪纸、精致富丽的银饰、朴实憨厚的泥塑和豪放粗犷的傩戏面具。这些艺术承载着一个民族地域文化的审美特征,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具有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组织架构的历史形态;折射出其不同时代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艺术精神,并与当今社会的创新要求是一致的。民间美术蕴藏着极其丰富的内容,反映与呈现出特定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也影响着民族心理和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她是其它美术的渊源和基础。学生们在生活中接触到不同的民间艺术,从小耳濡目染地得到民间艺术熏陶,他们对剪纸、刺绣、蜡染、泥塑等民间美术十分熟悉,民间艺术就是他们生活中的一部分。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体验生活,学习艺术的丰富资源。从美术人类学的视角来看,民间美术能为学校美术教育做出重大贡献。然而,民族民间艺术所特有的在教育方面的重要意义,目前,在相当程度上都还远不为人所共知,这些宝贵的艺术教育资源并未能够引起教育和美术界的足够重视。

2.从美术人类学价值观的视角来把握民间艺术在学校美术教育中的价值

现代美术教育提倡美术教育的性质不再是某种技能教育,而是一种文化学习,因而美术教育不仅仅是教学生一些基本的美术知识和审美素养,而且还包括进行视觉艺术文化的交流和传承,文化的传承不但包括自己本民族的文化艺术,还包括今天国际上流行的主流视觉文化,同样也包括世界各民族的地域美术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汇成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间艺术,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差异,几千年的文化积淀,使得今天我们能够领略不同的民间艺术的风采,可以说,优秀的民族艺术是一个民族的文明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每个民族都拥有一座独特的民间艺术博物馆,是各民族文化发展的一面镜子。积淀深厚的民族民间艺术为学生提供了学校难以相比的丰富的艺术经验和教育资源,可以说多样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共享的精神财富。将民族民间艺术引进学校美术教学课堂,具有多方面的现实意义。

2.1.民族民间艺术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学校美术教育的补充

我国少数民族大都生活在边远的山区或经济欠发达地区,受经济条件和信息等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加上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平衡,当地的学校美术教育水平长期处于落后状态,学校的办学条件无法与国外或经济发达的地区相提并论,因此,因地制宜地把当地的民间艺术引入学校美术课堂,作为学校美术教育教学内容的有益补充,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开发校本教材(乡土教材),这不失为一种好的教学途径。“广泛利用校外的各种课程资源,包括美术馆、图书馆、公共博物馆及私人博物馆、当地文物资源、艺术家工作室和艺术作坊等。学校与美术馆、博物馆以及社区携手,开展多种形式的美术教育活动。”[2]少数民族的蜡染、刺绣、编织、剪纸、根雕、泥塑等民间艺术都可以作为学校美术课程教学内容的一部分。在少数民族地区,每年的“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少数民族节日,教师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去参观考察各种民俗活动,欣赏多姿多彩的民族舞蹈,访问民间艺人,领略绚丽的传统民族服饰,理解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文内涵。例如:贵州少数民族地区是傩面具保存最原始最完好的地区,素有“傩戏活化石”、“傩文化之乡”之誉,区内建有多座傩面具博物馆、陈列室和民间制作作坊。地方学校在利用民族民间艺术进行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当地的民俗博物馆,民间艺术陈列馆等社会公共资源。傩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支系,其范围涉及到古代社会意识形态中人类学、民族学、宗教学和文化艺术发生学等较广泛的学科。傩对现实世界是乐观的,由于长期坚持关心人类的生命意识、生存意识,并与民俗文化艺术紧密结合,傩至今保存着一种图腾式的娱乐活动;这些大型的自娱和观赏性极强的民俗活动,展示了民族的宗教心态、民俗心态和审美心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傩逐渐从宗教和巫术中发展演变成一种傩戏艺术活动。傩面具作为傩文化的一种视觉艺术表现形式,集绘画、雕塑和工艺美术于一身;傩戏面具雕刻,个性鲜明,神采飞扬,或夸张或变形,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渗透着强烈的民族气派,它所蕴涵的文化积淀,涉及到宗教、祭祀、民俗、艺术等各个领域,并与当地的民风民俗和民族的某种思想意识和文化审美心理相适应而吻合。教师可带领学生对当地现存的傩戏、傩面具进行调查,共同分析傩面具的造型特点、色彩关系,并请当地的傩面具制作老艺人传授傩面具的制作方法;参观傩面具博物馆,请研究员讲解傩面具的发展及演变历程,傩戏与当地的民俗文化的渊源、图腾崇拜以及宗教信仰的关系;从美术人类学的角度去理解它所蕴涵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积极主动地参与当地或社区组织的一些民俗活动。这种开放性的教学观,拓展了学校教育以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倘若学校美术教育引进民族民间艺术的教学内容,不仅使我们的下一代了解本民族的美术发展的历史,理解民族民间美术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也可以弥补学校美术教育中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的不足,使学校的美术教育更具有地方性和地域特色,这也是后现代主义的学校美术教育观所倡导的,从国际化和尊重多元文化理解异文化来探索学校美术教育的一种尝试。2.2.从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也是民族民间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千百年来,民族艺术一直以其绵延不断的传统魅力、以其特有的文化形态生存和发展。和世界上大多数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随着工业社会都市化进程加快,受当今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一体化影响,外来消费文化和市场经济的全面冲击,使得民族民间艺术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到破坏,扎根于乡间的民间艺术进一步势微,那些注重记忆和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代表本民族本原的图式和符号被终止,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受到了严重的破坏,特别是原生态的民族民间艺术正迅速消逝。而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本身的落后加之学校教育中民族文化知识被边缘化,造成了我们对自己传统文化的自卑情绪。外来文化的全面冲击,使得那些原本依附于乡土社会母体之上的地方性知识,以及对本民族群体的认同感也随之减弱。那些口耳相传的图案、图饰、图腾的审美意识和文化内涵失去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相当多的年轻人和当地的美术教师,对本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相当漠视,民族民间艺术濒临失传,处于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学校作为文化传承的重要一环,美术教育能够为民族民间艺术培养新的土壤和新的支持者,使全社会共同关注民间艺术的生存环境,以促进民族民间艺术的可持续发展。在教学时,力求达到使学生认识民族多元文化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的教学目标,研究民族民间艺术内在的文化精神与外在的形式特征,感受民族民间艺术的文化内涵。如:图案是一个民族最富有人文内涵的符号,在苗族的刺绣图案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族徽”式图腾崇拜的动物图案,常见的牛、龙、凤鸟、鱼、蝴蝶、鸟等图案,鸟是最重要的符号,我们能在许多图案中看到“鸟嘴衔鱼”“石榴花卉”等,这些图案带有某种图腾崇拜的象征意义,透析出一种生命的意识,它几乎体现在苗族文化的各个形态上。不仅让学生了解本民族艺术的特点,艺术价值,而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自己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

在面向21世纪全球化尊重多元文化的时代,在促进美术教育发挥更大作用的今天,让青少年接触、热爱以及继承本土文化,学生必须对民族民间艺术有一个深刻的理解。目前,我们应该意识到民间艺术已经成为濒危的文化需要保护,民间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随着传承人的逝去而消亡。只有当民族民间艺术成为学校艺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才能看到民族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希望。因此,开发利用好少数民族地区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艺术,使之成为学校美术教育不可或缺的教学内容,不仅仅是当今社会时代的需要,也是民族民间艺术自身发展的需要。

总之,中国的现代美术教育将会趋于世界性的多元文化教育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既要顺应社会的发展,又要适应本民族发展的需要。民族地区教育面临的问题是文化双重性的问题,它既要体现以主体民族为主的统一发展的需要,又要兼顾到各民族文化的发展,对于处于半封闭式的生活方式和民族文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他们既要吸收外来文化的营养,又要接受来自本土本民族文化的熏陶。美术教育也不例外,教学内容的选择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美术教材既要涉及现代艺术的观念和方法,也要渗透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和思路。美术教师既要传授现代审美创新的知识,也有责任和义务开发好地域文化的教育教学资源,处理好艺术教育中艺术要素和审美反应中的共性与个性的问题,使学校美术教育能因地制宜进行教学,不但具有地方性,而且具有开放性,使学校美术教育的教学更有特色。

本土文化作为世界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有着明显的地域特征和地域差异性,它蕴涵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底蕴。艺术教育应该扩展到一切民族的文化艺术中去,在这方面既尊重每个民族的美术发展的独立性,也注重其相互影响的普遍性。学校美术教育的使命之一就是继承传统文化,弘扬本土文化、传播民族艺术,高扬民主精神。它不仅关系到学生文化素质的综合发展,还关系到全世界各个民族文化多样性的存在,及它们相互间的理解与沟通,文化教育的多元化给教育本身带来的不仅是思考,而且是必须关注。我们的下一代是文化血脉的继承者,因此,我们应当挖掘民间艺术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以更加宏观的视野来探索民间艺术的表现语言、民族艺术的地域特征,使教育者能以更加宽广的视角来审视民族艺术未来的生存、发展与发挥活力。

注释

[1]张道一、廉小春著《美在民间》序、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

[2]《美术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参考文献

张玉能著《席勒的审美人类学思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民间文学与文化篇10

关键词:甘肃;民族民间舞蹈;意义;设想;

近年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备受关注,有识之士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被都市文化所吞噬的危险,采取了不同的方式对抗挤压。如中央乐团原著名作曲家田丰创立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传习馆、“孔雀公主”杨丽萍打造的轰动全国的《云南映像》等。作为民间舞蹈文化热爱者及舞蹈教育工作者,笔者认为,让原生态民间舞蹈走进高校民间舞课堂,对于传承发展传统民间艺术、弘扬传播民族文化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将以甘肃民族民间舞为个案,从传承和保护民间文化的角度,试论拓宽高校民间舞课程模式的种种可能。

一、原生态民间舞进入高校民间舞课堂的意义

原生态民间舞蹈是“学院派”民间舞蹈生存之根,脱离了原生态的土壤,“学院派”民间舞蹈的发展就会无从谈起。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引进高校民间舞蹈课堂,从宏观上是为人类共有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付出实际行动;从微观上丰富、补充了“学院派”民间舞现有的教材体系,有助于更多的人研究甘肃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一)有利于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甘肃位于黄河上游,地处“丝绸之路”的东段,是一个多民族地区,目前聚居着除了甘肃所独有的东乡、裕固、保安三个民族之外,还有汉、回、藏、蒙、哈萨克、撒拉、满、土、维吾尔等众多民族。各民族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舞蹈艺术,它是各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品种繁多,“据全省普查,目前尚在流传的民族民间舞蹈有75种250个节目。这些舞蹈若以题材和内容来划分,大致可分为:生产劳动性、娱乐民情性与宗教祭祀性三大类”。①无论是气势磅礴、端庄刚健的“鼓舞”,还是典雅柔美、寓意光明的“灯舞”,抑或是技巧精湛、表演细腻的“龙舞、狮舞”,都有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具有甘肃地方色彩的风格特点。如此姿态万千、特点鲜明、并具有多民族色彩的原生态民族民间舞蹈却并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因此,正当全国各地大力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挖掘、保护、传承之时,将甘肃原生态民间舞引进高校课堂不仅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响应与促进,而且还有助于更多的人关注与研究甘肃民族民间舞蹈文化。

(二)丰富高校民间舞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视野

目前,全国各大艺术院校开设的民族民间舞课程中,均以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民族民间舞系为“龙头”的“学院派”民间舞教育体系为主。不可否认,这套盛行全国的“学院派”民间舞教材先后在一代代老、中、青舞蹈教育家们的探索、整理中,以其较高的训练价值、完整的教学体系在民间舞教学中具有不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成为民间舞教学体系中的一枝奇葩。但是,这些教材在历史的检验中也显露出一定的局限性:第一,舞种较少。不少学生在学习了这套民间舞教材之后,就只知道汉族的东北秧歌、安徽花鼓灯、山东秧歌、云南花灯,以及藏、蒙、维、朝、傣五大少数民族的舞蹈。甚至有的学生认为中国就只有这些民族民间舞蹈。这就使得学生对于民族民间舞蹈的认识越来越窄、越来越浅。第二,将“学院派”民间舞教学体系作为地方性综合类大学舞蹈学专业民间舞课程唯一的教学内容,而忽视本地区丰富多彩的舞蹈文化资源,是否不利于各民族民间舞蹈百花齐放,具有单一片面之嫌呢?!因此,地方高校舞蹈学专业的民间舞课程,在学习了藏、蒙、维、朝、傣族和其他地区的汉族民间舞蹈之外,利用本地区民间舞蹈文化资源,引进本地区有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舞蹈,不仅是对已成完整体系的“学院派”民间舞蹈的一种补充、对丰富和拓展民间舞蹈课程内容和模式上的有力探索,而且还对于学生拓展视野、丰富文化内涵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原生态民间舞进入高校民间舞课堂的具体设想

面对如此众多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如何才能使这一构想成为现实。笔者认为,前期的准备工作即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对于后期教学计划的制定能够奠定不可忽视的理论基础。

(一)现有文献资料的整理研究

我国有着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尤其是丰富多彩的各民族的民间舞蹈,源远流长,风采独具。但是,几千年来,如此丰厚珍贵的民族艺术遗产,却没有得到过系统的收集和整理。所幸的是,在1981年成立的《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动员和组织全国力量进行民族民间舞蹈艺术的普查、收集和整理编写工作,开创了我国民族民间舞蹈艺术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总集。因此,我们所进行的文献资料研究可将目光放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本集成用科学的体例较全面地记录了甘肃省8个民族的45个民间舞蹈。包括有每个舞蹈的播布地区、历史渊源、艺人情况、舞蹈表演形式、舞蹈音乐以及相应的风俗习惯和宗教仪式等。我们完全可以在现有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加工整理,使之得到升华。其一,我们可对各地区较有特色的原生态民间舞进行归纳对比,选出不同地区、不同类别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原生态民间舞蹈。并对其在历史渊流、地域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影响等进行纵横交错的探索中,梳理其文化内涵,为舞蹈的动态形象提供理论依据,此为其二。其三,关注舞蹈作为非语言文字文化特征的根本属性。依据本集成提供的线索深入到田间地头,采访民间老艺人,在当地民众真实、激情的舞动中,结合跳此类舞蹈的氛围、环境,利用DV等高科技手段记录下该民间舞蹈的现存样式、活动氛围。这种可视性的动态形象不仅具有较高的保存价值,而且还是民间舞蹈文化保护与传承的有效途径。

(二)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进入课堂应遵循的原则

要想让原生态民间舞在高校民间舞课堂中生根发芽,摆在我们面前最紧迫、最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呈现以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等。如何处理好这一系列关于教学方面的问题,笔者认为,在具体教学中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注重原生态民间舞蹈文化内涵与动律形态相结合。

原生态民间舞蹈引进高校民间舞蹈课堂,从本质上来说,重要之处就是民族民间舞蹈文化内涵的挖掘与精神内质的彰显。因此,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进入课堂的主要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掌握甘肃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动律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其历史成因、风俗习惯、民族审美心理,以达到拓宽学生视野、丰富文化内涵以及传承与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目的。所以,不管是在动律特征的教学过程中,还是在形体表现与专业技能的学习之余,都应重视民族民间舞蹈动态形象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特性,用深厚的文化内涵去诠释表面的动态形象,使这两者能够达到水融的境界。

2、强调彰显原生态民间舞蹈的本真性。

原生态民间舞进入高校民间舞课堂,力求将其最原始的表演形式以及道具、服饰给予最充分、最完整、最真实的呈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编写过程中不以个人喜好为标尺,在现有条件上保持舞蹈动作、队形、舞姿、音乐等多方面的本真。第一,聘请民间老艺人来到课堂授课,是保证学生感受原生态民间舞纯朴本真的有效途径。“在民间舞蹈的文化传承中,民间老艺人与舞蹈能手既是主要的传承者,也是给该形式注入生命力的创作者,他们的文化素质,艺术修养,个人爱好等都会直接影响到文化信息的传递与舞蹈发展及文化传承”。②因此,民间老艺人如能对学生直接“口传身授”,也能使学生最大程度的感受民间舞蹈的原汁原味。第二,积极参加民俗活动,真实感受民间舞蹈在特定节日中的民族文化本质。“民间舞蹈是群众性的活动,其文化传承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人们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与气氛中,才能深刻地感受到本民族文化的本质,准确掌握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因此,节日中的特定环境就成为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场地。”③为了让学生能深刻地感受到该舞蹈的民族文化,我们可在学生肢体舞动之余,利用前期整理的影像资料来再现整个民俗活动。当然,如果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让学生直接参加该民俗活动,在现场亲身感受,由此也创造出一个与传统文化直面对话的平台。

3、教材的选择体现地域性与风格性。

教学内容应从琳琅满目的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中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舞蹈,能体现出鲜明的甘肃地域特色和风格特点。例如,刚健有力的裕固族劳动舞蹈《英那刀古拉》、流畅而清新的保安族习俗舞蹈《五比》、活泼风趣的东乡族舞蹈《舞》,这3个甘肃所独有的民族舞蹈以及沉稳中不失潇洒的回族舞蹈《宴席舞》,都体现着甘肃自古多民族聚居的地域特色。此外,不管是粗犷浑厚、铿锵有力的男子鼓舞《太平鼓》与《攻鼓子》,还是清新典雅、优美大方的女子群舞《蜡花舞》,无一不传达出甘肃汉族传统舞蹈在受到当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等因素熏陶下的独特风格。在教材的选编中,由于教学时数等多方面原因的限制,我们难以将甘肃12个民族的民间舞蹈全面的体现,但是,以风格为代表,以地域为界定、以点带面的教材覆盖性基本能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甘肃民族民间舞蹈的形态特征。

三、结语

民间舞作为人类古老的语言、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保存着人类历史文化的印迹。显然,将甘肃原生态民间舞引入高校舞蹈学专业民间舞课堂,不仅有利于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舞蹈文化,探寻甘肃原生态民间舞的本真面目、挖掘其价值与意义,而且还有利于丰富高校民间舞课程内容,拓宽学生视野。甘肃原生态民间舞蹈的保存与传承还需更多有志之士的关注。

参考文献:

[1]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1996年.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

[3]黄明珠.闽南民间舞蹈文化资源与校本课程的开发.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4]徐梅.云南民族民间舞蹈教材教法研究.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

[5]吕艺生.舞蹈教育学.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年.

注释:

①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编辑部编.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集成(甘肃卷).1996年.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