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18:32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1

关键词:老弄堂传统文化景德镇城市发展融合

引言

老弄堂见证了千年瓷都的变迁,是景德镇传统文化和城市魅力的精华。随着城市现代化进程加速和工业化生产的推广,加之人们对老弄堂传统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关注程度不够,老弄堂逐渐失去原来的味道,产生了诸多问题。目前,延续传统文脉与保持地域特色,已成为现代城市发展的共识。如何保护、更新老弄堂历史街区,让其重现生机而又不丧失自身的文化魅力,是当今景德镇城市更新设计中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1.景德镇老弄堂概况

景德镇老弄堂形成于五代、宋,成熟于明清,曾有“九街十八巷、一百零八弄”之说,其建筑类型主要有民居、店铺、会馆、制瓷作坊、窑房等。这里不仅是城市的脉络、交通的衢道,而且是普通老百姓生活的场所,更是千年古镇风貌变迁和陶瓷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舞台,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时至今日,景德镇老城区仍然保留着大量的古民居、瓷作坊,和以它们为元素而串联起来的老弄堂。主要集中在南起小港嘴,北至观音阁,东起马鞍山,西至十八渡、三闾庙的范围。尽管我们很难再看到建国以前完整的老弄堂,但是,能够在今天见到分布之广、数量之多的老弄堂的城市已经为数不多了。

随着城市建设迅猛发展、人口增加和旧城区改造,部分具有历史保护价值的老弄堂受到破坏,公共基础设施逐渐陈旧,交通变得拥堵,空间环境日益局促,城市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挑战,老弄堂更新改造刻不容缓。

2.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的内容

老弄堂是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基础,承载着极其重要的历史使命,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正是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的主要内容。按其存在形式主要包括两部分:有形遗产(也称物质文化遗产,如古民居、古作坊、古窑房为代表的老弄堂建筑、古窑址、陶瓷文物甚至弄堂格局、空间秩序、环境风貌等)和无形遗产(也称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制瓷工艺、传统民俗等)。两者是皮与毛的关系,有形遗产是无形遗产的载体,无形遗产在有形遗产上累积、发展。它们是景德镇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丰富的陶瓷文化内涵。

3.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的关系

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两者目的相同:保护是为了留下丰厚的文化资源,提高人们的精神享受水平;城市发展是为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更充实便捷。

保护老弄堂传统文化是景德镇城市发展创新的基础和前提。保护就是最大限度地延长老弄堂历史街区的寿命,挖掘、发扬瓷都的历史文化内涵,吸收和综合城市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积极因素并赋予现代意义,使保护与发展结合,确保景德镇城市的特征与个性的延续,使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名城和谐统一。同时,景德镇的现代化城市发展是社会的必然趋势。城市的进步就必须承扬地域传统文化,促进景德镇城市发展与深厚的历史文化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创造出富有个性、延续传统的地域性特色城市景观。

4.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研究意义

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相融合对景德镇这座历史文化名城意义重大:有利于保护老弄堂格局,传承景德镇特色建筑文化,展示城市魅力;有利于继承千年制瓷及历史民俗文化,宣扬瓷都地域特色,使城市的发展保持历史文脉的延续性;有利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整合经济、文化、旅游资源,创造瓷都新气象;有利于创新城市形象及亲和力,连接古代文化与现代文明,促进景德镇再现古镇风貌并缔造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江南名城。

5.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原则

5.1以人为本原则

居民是老弄堂的主人,传统文化保护和城市发展以保护老弄堂传统文化、服务居民、促进景德镇城市发展为主。首先关注老弄堂居民环境条件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可借助原有的民居、商铺等场所适当统筹,合理规划,保留并强化其生活氛围,让老弄堂环境具有亲切、宜栖、多样等特性,更贴近百姓生活,更具场所魅力,突出居民的主体地位。

5.2安全性原则

老弄堂建筑大部分是砖木结构,由于长期风雨侵袭,缺乏维护,有些已成危房。为真实反映历史,老弄堂建筑结构一般是不允许改变的,在工艺上使用原技术与材料本身就是古建筑保护和传承的重要途径。部分不妨碍建筑原真性表现的地方,如建筑内已破旧不堪的木楼板,可采用混凝土现浇楼板等现代建筑材料来替代。保证建筑结构上的安全,使古建筑满足现代防腐、消防安全的要求。

5.3时代性原则

任何历史建筑都不可能完全保持它建成之初的状态,因而对老弄堂传统文化的保护是指在适应时代需要的同时保护它自身的特色,不是禁止改变,而是对发展要加以控制。不应过分强调保护传统文化而牺牲城市环境的舒适性和创造性,要使城市有机生长、协调发展。

5.4可持续发展原则

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研究主要是针对其与周边城市环境如何融合、如何可持续科学发展等问题的探索。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是作为历史产物和未来改造者对当代的一种理解,不只是为了过去而尊重历史,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历史。既对老弄堂的传统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又能确保传统物质空间形态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形成和谐的关系。

6.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互融的方式

景德镇既要适应现代城市的发展需要,参与到现代文明中去;又要传承历史文脉,使传统文化生生不息。现代语境下城市传统文化的传承,不再拘泥于形式的延续,而必须通过传统与现代的交流和互补,创造具有个性的城市景观特色空间。

6.1借鉴、更新保护理念

景德镇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共生的城市,只有更新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理念,才能使传统永不褪色,创造出景德镇独具个性的城市魅力。通过现代语言和设计手段呈现传统要素,借用符合当代审美情趣的形式和技术,营建适应现代城市生活的特色环境空间,使景德镇城市能够依托特有的文化背景而呈现出独特的精神魅力,如将老烟囱做成广告景观塔之类的设施,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功能的完美结合,似乎可以感受到在现代文明笼罩下的历史回音。

6.2老弄堂格局保存与完善

老弄堂街巷多、分布广、面积大,在传统文化保护和城市现代化进程中,首先要保存、保留老弄堂传统街区的独特布局。整体遵循原有的网状式格局,集中整合、全力打造老弄堂。通过整体布局和详细分析,将南起珠山路北至观音阁,东起莲社北路西至昌江及三闾庙划定为重点保护区。以已具备基础条件的前街(中山北路)和改造后的斗富弄为依托,以纵横交错的老弄堂为经纬,以古窑房、古作坊、老店铺等为载体,以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的统一为特点,在整体上形成一个代表景德镇传统文化的历史风貌区。在保护好相应的历史遗产的同时,可考虑在老弄堂与新城区交接处局部打破传统构型的限制,作为与现代城市的过渡性区域,形成适宜人居、休闲的开放空间,以适应现代城市生活。

6.3老弄堂传统文脉的传承

城市不更新就会衰落,但城市发展不能摒弃历史,从理论上讲,城市最深刻的特征在于它的文化,而文化又常常深植于传统中。任何一座现代城市要想获得独特的精神内涵,对传统文脉的传承是必不可少的。老弄堂是景德镇历史文化传承的载体,传统文脉是景德镇城市的灵魂和精神所在,包含着深厚的历史沉淀、遗迹和风貌。尊重历史、保护遗迹、传承历史文化是城市文脉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使这些沉淀着悠久岁月的老弄堂传统文化与现代景德镇城市空间有机互融。在传统文化中注入新的生命,赋予城市新的内涵和形式,使老弄堂文化历史的记忆得以延续,成为景德镇永恒的精神依托和文化象征。

6.4老弄堂陶瓷特色的突显与延续

现今“特色城市”的城建理念逐渐被大家所重视。老弄堂拥有悠久制瓷历史和陶瓷文化资源,是打造景德镇不可多得的特色要素。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和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中,需要把陶瓷文化的特质巧妙地体现出来,在陶瓷文化内涵的挖掘、利用上下功夫。通过各种手段,弘扬陶瓷文化,培养民族精神,营造人文氛围,将陶瓷文化特色显现和传承下去。

老弄堂中对原有制瓷作坊、窑房的恢复,传统民居、会所的开放,陶瓷文化博物馆的建设,传统制瓷工艺的展示,陶瓷世家、当代名人陶艺工作室及各式陶瓷店面的设立,无一不根植于陶瓷文化的传承。同时,陶瓷作为现代环境艺术表现形式之一,在建筑空间中的运用已很成熟。选取代表性的点和独特视角对陶瓷文化进行再现和重构,以雕塑、壁画、墙地砖、公共设施等可感的艺术形式介入弄堂环境空间,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有助于彰显和延续城市文化特色。

6.5老弄堂建筑保护及创新

建筑本身就是老弄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多为二、三层,以线性布局为主,整体统一,呈现丰富的徽派建筑风格,多用以维修窑炉而废弃的窑砖修成,兼顾明显的地域特色。要正确认识老弄堂传统建筑形式的精神和内涵,使景德镇城市建筑植根于传统文化。在保护老弄堂建筑文化的前提下,对老弄堂建筑进行保护、修复、更新、扩展。不仅要注重历史文化性,还需融合时代特征,发挥创造性设计思维,让老弄堂建筑能够融入现代城市发展当中,同时又影响新建筑,使现代景德镇城市建筑能够吸收传统中的优势元素,形成一种互相融合的局面。例如用简化、变异等手法对具有传统特色的建筑形体(如马头墙、牌坊、窗格等)进行设计,创造出地域化、人文化的建筑符号,使之升华为大家认同的标志兼具时代特色。这些设计保留了传统特征的同时,体现出文脉的延续和时代特征结合的创新精神。只有立足城市环境特点与要求之上的合理保留与改造,才能满足人们对新时代审美情趣和功能的需要,创造和谐有序又富于变化的空间结构和样式,并达到空间情调的协和感。这样才能加深时代性在老弄堂传统精神上的延续,让老弄堂传统文化在现代景德镇城市格局中充分发挥适应时展的作用。

6.6老弄堂民俗风情的承扬与再现

老弄堂是人们解读当地文化、民俗民风最快捷的窗口。现今,由于社会的变迁和制瓷业的发展,源发于老弄堂的民俗民风,有的延续至今,有的已发生演变。作为老弄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联系传统与现代的重要文化纽带。

在景德镇城市发展中应从深层次去把握当地独特的传统民俗风情,为民俗活动提供适宜的环境空间。首先,结合每年一届的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等大型活动,把一些传统的行业庆祝如烧灯窑、唱堂会、拜风火神、暖窑神等作为展示传统文化的纪念活动举行。其次,择重点恢复部分老弄堂原有的会馆建筑。会馆是老弄堂制瓷行业同乡联络聚会,同时又是祭祖、举行春秋大祭、行业执事的场所。会馆是老弄堂民俗文化的重要历史见证,恢复其场所特征,有较高的纪念价值。另外,结合当下出现的“陶艺热”现象,根据城市空间布局,设置一定数量的陶瓷艺术家工作室、陶吧等,作为对新出现的民俗活动的回应,必将形成一道独特风景线。

6.7老弄堂旅游的挖掘与开发

老弄堂是在千百年制瓷发展中逐渐积淀而成的历史文化资源,其建筑景观、自然景观相互交融,共为一体,是景德镇旅游产业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努力发掘老弄堂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景德镇城市文化新名片。围绕传统文化旅游为主题,依托老弄堂的历史风貌,融入当下生活元素,将老弄堂打造成特有的陶瓷文化氛围旅游休闲景区。区内设有古建筑文化展示、陶瓷文化旅游、瓷器购物街、陶瓷名人作坊、民俗文化展示、特色地方餐饮等具有历史性和代表性的景点项目,融入参观旅游、陶瓷购物、考古研究、古建筑开发、休闲娱乐的文化产业链之中。先要加强老弄堂旅游资源保护,改善环境面貌。重点建设入口景观、重要古建筑、陶瓷购物街、老弄堂会馆文化区等核心景区,完善旅游景点和服务设施。除了老弄堂旅游景区特有的优势外,借助与其相邻的已开放的御窑厂、龙珠阁、昌南阁文化旅游区,最大限度的开发、整合旅游资源,必将对瓷都文化产业和旅游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结语

老弄堂作为景德镇千年历史的见证,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承担着融古纳今的作用。要使老弄堂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景德镇城市发展有机融合,必须构建属于自己的当代城市发展文化理念。在尊重老弄堂现有条件和传统文脉的同时,也应以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自觉地吸收先进文化。以现代文明的最新成果来诠释和再现古老文化的精神内涵,提升城市文化品味,营造浓厚的城市文化氛围,使老弄堂在景德镇城市建设中进一步焕发出青春和活力,并与现代城市相契合,共同烘托出千年瓷都的深厚韵味。

本文为2011年度江西省社会科学艺术学项目“历史?延续——关于景德镇老弄堂的传统文化保护与现代城市发展互融的设计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YG2011095)

参考文献

[1]陈雨前,江华.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报告[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10月

[2]江华.景德镇老城区陶瓷历史文化及陶瓷工业遗产的保护与利用探讨[J].南方文物.2003年第1期

[3]傅筱,高庆辉,马骏华.探求传统与现代的结合点——景德镇老城区的保护与改造规划设计[a].中国建筑学会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10月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2

[关键词]珠海路;老街;保护;开发

[作者简介]黄国倩(1989―),女,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2008级历史学专业学生。(江西南昌330013)

本文为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第四届本科生创业、科研基金项目结题成果。

珠海路位于广西北海市北部,东起北海海关西至外沙岛,全长1.44公里,宽15米,是岭南最长的骑楼老街之一,现有居民1000多户。它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承载了北海融南珠、家、客家、海洋等于一体的多种文化,是北海申报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依托和核心开发街区。但对于珠海路的价值,人们重视不足,2005年起珠海路被修缮开发并受到关注,笔者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拟采用社会学调查方法对珠海路的历史沿革和目前的开发状况进行研究探讨,以期进一步补充和丰富前人的研究成果。

一、珠海路的历史与遗存

珠海路旧称大街,又叫檫乳巷,始建于1884年,《北海杂录・地势》记载了其在光绪三十一年前后的情况:“本埠……直街只三条:一曰大街……”。中英《烟台条约》签订后,北海被辟为通商口岸,一批西洋建筑入驻北海城区,珠海路遂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现今的珠海路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它的形成与北海建制的升格有关。1927年以前,它曾是北海的商业和文化中心,进入30年代后,由于国内战争及往后的化运动等对商业的破坏和限制,它的商业逐渐没落,从此一蹶不振。八九十年代后,珠海路悠久的历史和骑楼建筑备受关注:著名作家舒乙认为,珠海路和新加坡国宝级的老街一样,建议保护好它;英国建筑专家白瑞德认为,珠海路的历史文化价值,对北海,对华南、全国及至全世界都有重大意义。2005年起珠海路老街开始被修缮开发。

(一)古骑楼建筑遗址

珠海路现有建筑528栋,其中不乏历史意义重大的遗址如“陈荣和”等老字号,丸一药房旧址等。这些建筑除了北海海关旧址等少数建筑形成于西风东渐期外,其它建筑多为骑楼建筑,主要形成于东西合璧期,是中外交往的有力见证。

调查中67.5%的人认为珠海路的骑楼建筑最具代表性和最富特色,它是粤派骑楼的重要分支,以岭南风格为主调,兼有满洲风格,又受《天津条约》和《烟台条约》后西洋建筑被引入的影响,故兼有欧式风格,非常独特。这些骑楼大多二三层,有前店后居、前店中居后仓或者上居下铺式,拱门弧窗,室内回廊,屋顶以山墙遮挡,还有西式女儿墙装饰和花墙头,许多骑楼上有“天目”,充分体现了中西合璧的特点。因珠海路的骑楼保存完好、风貌完整,故被誉为“近代建筑年鉴”,对于研究中外建筑演变和中西交融的历史有极高的价值。

(二)人文风情

珠海路历史悠久、商业传统优良,是北海历史和风俗及市民生活的浓缩地带,汇集了北海各地的传统特色小吃和风俗习惯。珠海路上一些已重新开发的摇水井、三皇庙、旧戏台等景点都是老街居民生活的历史写照。

此外,还有许多见证了北海历史发展的名人轶事,如吴炳荣抵抗消极抗日政策力保珠城的佳话;善治奇难杂症,有华佗再世之称的梁济芳名医的故事;还有军队泯灭的历史见证――珠海东永济隆等,珠海路可谓文化底蕴深厚。

二、珠海路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北海市政府于2005年启动珠海路3期修复开发工程:一期为立面和视觉修复;二期以文物景点的修复开发及整体挖掘修复为主;三期主要是完善珠海路、中山路街区的文化旅游项目及配套设施的开发建设,目前3期工程均已完成。珠海路还于2006年起开街引商,于2009年9月起实行步行街管理。

珠海路的开发遵循科学、传承、和谐的原则,将保护和开发利用相结合,不断挖掘历史丰富内涵,打造有故事的老街,同时保护开发不忘民生。目前开发工作取得了成效:已有8栋外观沧桑内部完好,宜居宜商的样板房;一些旧址如旧电报局等已修复完成并被辟为景点;自开街引商到2010年已引入商铺165家。珠海路已成为北海市政各级部门指定的接待景点,游客与日俱增,仅2010年上半年游客就达8.8万人,平均每月达1.3万人次以上,珠海路俨然已成为北海旅游新“城市名片”。

珠海路的开发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有诸多问题:

(一)定位不明确,“不洋不古”

老街的现状是一面在营造“复古”风韵,努力修缮挖掘历史文化遗址和文物;另一面一批现代化的酒吧等娱乐场所大量入驻,老街处于“不洋不古”的尴尬局面。84%的受访者认为这破坏了老街的古朴风味,降低了老街的历史文化和旅游价值。曾参与北海老城改造方案讨论会的范先生表示:现代化商业可在短期内活跃老街商业,但从长远看这对老街的定位和后续发展影响不良。

为此,应找准定位,“倚老卖老”。要突出老街的古韵,对其进行“老”的风貌的统一规划,分类开发骑楼建筑。如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遗址大清邮局北海分局等,以保存为主,可独辟为景点或作参观性的民俗博物馆;其他建筑可视具体情况辟为家庭客栈、地方戏表演场所等,使老街成为一条宜居宜商而又保持传统风貌的真正意义的“老”街。

(二)公众参与率低,参与机制不完善

在发展规划中虽注意到协调居民生活与保护开发的矛盾并提倡民众参与,但实际却有近89%的受访者表示不清楚老街开发的情况。而对于保护开发的方式则有77.5%的民众认为应采取政府引导下民众广泛参与的形式。另一方面,有关部门表示目前保护开发工作的最大困难就是资金不足,这就更凸显了公众参与的程度低和公众参与的必要性。

(三)旅游开发不合理

珠海路上曾举办“2010年首届北海老城酒吧文化节”等大型节庆活动,《天价宝贝》等电影、连续剧在老街取景,提升了老街的知名度,带动了老街旅游业的发展。但在实际的旅游开发中还存在不合理之处:(1)旅游产品单一重复,旅游价值不高。游客在珠海路除参观骑楼建筑和人文景点及在商铺休闲购物、品尝有限的小吃外,就鲜有吸引人之处。更严峻的是这有限的旅游产品还严重重复:商铺主要为酒吧、工艺品店等,小吃只有虾仔饼等。56.2%的受访者认为这种单一重复的商业布局会让人感觉乏味。而另一面,许多特色小吃和风俗却未得到开发;一些已开发的景点,如永济隆将军府等则被作为危房限制参观,老城传统婚礼体验馆和接龙桥双水井等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对外开放,极大影响了老街旅游业的发展。(2)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隐患。一些旅游配套设施如客服中心、停车场等没有设置完善,给游客带来极大不便。同时,实行步行街管理后仍有许多车辆穿行并乱停乱放;街上的酒吧等娱乐场也存在诸多不安全因素,09年就发生过酒吧起火事件。这些问题,不仅不利于街上行人的安全,也无益于老街居民的生活。(3)旅游开发孤立。珠海路紧挨中山路和海堤街,且距外沙岛、北海港及市中心和北海其他景区景点不远,但在实际的旅游发展中并未与这些周边环境和景区景点建立密切联系。这不仅降低了珠海路乃至整个北海的旅游价值,还容易使老街在“五一”“十一”等黄金假期出现周期性游客过剩现象,给老街的旅游接待、管理和老街的保护开发工作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针对以上问题,应夯实旅游发展基础,开发特色旅游资源,实现珠海路旅游事业的良性和可持续发展:一要完善基础配套设施,消除安全隐患。这需要各部门共同规划协作并制定相关管理法规,要求民众自觉遵守,并建立起相应的监督机制。老街居民还应主动了解老街,提高自身接待能力,给游客提供到位的引导和“活”的服务。二要打造特色资源。以凸显老街的特色为主,引入现代化的元素,开发多元化的旅游产品。首先继续加大景点的修缮开发力度;其次要深入挖掘特色小吃,并采用现做现讲现卖的方式,扩大吸引力;同时还可以用一些现代手法再现老街的民俗风情,如家人渔船对唱、织网等生活常景及北海传统小戏老杨公的现场表演等,增加老街旅游产品的多元性和趣味性。最后,旅游开发应该立足整体,在形成自己特色的同时,将各个景区连成一个有机的旅游整体,开发“老城两日游”“北海黄金周”等旅游模式,提高老街和北海市整体的旅游质量并缓解珠海路周期性游客过量的压力。

历史街区的保护开发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本文仅就珠海路的历史和开发中的一些问题展开论述并提出了一些建议,但对于具体的旅游发展规划和民俗资源的开发等还需要更深入更专业的研究。同时,居民生活与老街的保护开发及老街的保护与开发间的矛盾依然存在,如何进一步挖掘老街的特色,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该是接下来研究和开发的重点。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李和平.历史街区建筑的保护与整治方法[J].城市规划,2003,(4).

[3]王景慧.历史地段保护的概念和作法[J].城市规划.,1998,(3).

[4]王云才.江南六镇旅游发展模式的比较及持续利用对策[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

[5]王莉,杨钊,陆林;经营者/居民参与屯溪老街保护与旅游开发意向分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中专毕业护生;情景教学法;新生儿病室

【中图分类号】R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1-0819-01

新生儿科相对而言是一个新兴的学科,新生儿临床护理操作专业性强,具有一个高风险、日常工作繁忙,紧张度高的特点。教科书上对新生儿疾病护理的阐述相对简单,实习护生对新生儿的护理了解甚少,对新生儿科的实习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厌恶,尤其以中专毕业的护生为甚。再加上当前严峻的医疗形势,大家都怕出事,所以对带学生不热心,各种治疗及护理操作大都由带教老师自己完成。学生“动手”机会微乎其微,只能一旁观看,不能亲自实践和体会[1]。为了提高中专毕业护生的动手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笔者应用情景教学法进行教学取得了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对象

我病室2010-2013年度接收的各中专院校毕业的护生87人,其中女性85人,男性2人,年龄17~19岁,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4名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观察组43名护生采用情景教学模式。两组护生教学均按实纲要求完成。

2方法

2.1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带教,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担任临床带教,护生由护士长带入新生儿病室介绍环境,分配带教老师一对一跟班带教,按实纲要求,讲授专业知识及实际操作,观察实习期间护生的动手能力,各种应变能力,实习结束后按要求进行出科考核。

2.2观察组:采用情景教学方法。

2.2.1教员组成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护士3-5名担任带教老师,学历均在大专以上,其中任命1名教学组长。教学开始前带教老师熟悉教学大纲,统一规范教学内容及操作步骤。

2.2.2课前准备:老师预先备有实际工作中真实的相片或模拟场景相片及视频,影像资料等制作成幻灯片,根据新生儿病房的教学大纲设计情景及呈现方式。情景设计力求真实性、针对性和现实性,并充分估计护生在情景表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标出学习重点、难点。授课前向护生说明情景教学的目标、步骤和要求,使护生对其有一整体了解,指导护生做相关内容的预习。

2.2.3教学实施(1)护生入科后由教学组长带领,统一介绍新生儿病房的环境,熟悉新生儿病房的各项规章制度,入室要求等,进行相关知识讲解;(2)针对实纲要求制定学习计划,由入室要求开始,由目前在院病人中选定1-2个,展开此病种的护理讲解,从基础护理技能到专科护理技能,由带教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多种新生儿日常全程护理过程中的情景,此种病会遇到的各种情景,通过图片、文字设定具体场景,再现临床场景。护生自愿分组,从入室,手卫生,更衣开始,分别进行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程序和新生儿病房全程护理操作技术训练。训练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实际工作操作过程及无菌要求,规范每一个操作步骤;(3)第2天将护生带到监护室该患儿前,由责任护士“一对一”带领参加当日该患儿的全程护理。下班前30分钟根据护生当天护理中的表现,由带教老师进行总结讲解,并有针对性的进行情景模拟训练。在此反复进行过程中,根据实纲要求,由浅入深不断增加新知识及操作技能。

2.3出科考核实习结束后,两组均进行出科考核,包括相同难度的理论闭卷考试考核、单项操作考核及综合操作考核。

2.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软计行统计学分析,数据采用均值±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p

3结果

观察组理论考试及操作技能考试成绩均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

4讨论

传统的由带教教员“一对一”带教,采取“我讲你听,我做你看,你做给我看”的带教方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应逐渐被重视培养能力的教育模式所替代。情景教学法是通过创设丰富、身临其境的教学情景呈现给学生,提前把学生带到他们今后的职业生涯中,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职业责任感,为解决问题自主学习,合作讨论,批判性地筛选、分析整合信息,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2]。

中专毕业的护生因基础学历较低,基础知识掌握不是很牢固,加之新生儿病房护理工作的特殊性,传统带教下的实习护生基本都属于走过场,没有能真正的完成新生儿病房的实习任务。情景教学利用模拟互动的形式,带教老师“寓教于乐”,护生在心情较轻松状态下学习,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体验各种疾病的护理,临床上各种情形的处理,能很快适应新生儿病房通过学、做、教的训练过程,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记忆和操作技能的熟练,使教学效果明显增强。

情景教学将临床的场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训练了学生学会如何判断病情,如何给予正确有效的处理,提高了学生的良好心理素质及应变能力,缩短了从学校学习场景到职业场景的转变过程,提升护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我们认为,在新生儿病房的护理教学中,尤其针对中专毕业的护生,情景教学模式能充分调动实习护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是一种更适应整体护理发展,符合培养“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带教模式。

参考文献: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4

关键词:文物保护全民教育有效策略

文物是人类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遗物和遗迹,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周至历史悠久,山水擅关中第一,山川秀丽,风景名胜,文物古迹颇多,人文和自然景观十分丰富,汉家离宫,唐家园林,星罗棋布。作为一名文物保护工作者,如何保护好文物,这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正确的处理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等诸因素间的关系,具有丰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正确处理文物保护和经济开发的关系

文物古迹保护需要资金,经济开发可以部分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我县文物古迹众多,而国家财力有限,每年用于文物保护的费用相对众多的文物来说,简直是杯水车薪,许多文物因无经费来进行维修与保护而遭毁灭。周至县的名胜古迹有道教圣地楼观台,部级森林公园,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仙游寺、大秦寺、八云塔。天台寺、城隍庙、东东庙、丹阳观、万寿宫、老子墓等在过去都难以全面保护和维修。而通过经济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文物保护经费不足的问题。比如因西安市黑河引水工程,本着“两利”的方针,1998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仙游寺及法王塔搬迁保护,迁至与原址2.8公里的金盆北梁。新址面积10多万平方米,建筑为仿唐风格,加上拆迁中出土的大批珍贵文物,复建后的仙游寺,规模更大,将成为西安一处重要的文物旅游观光点。从实际出发,我们应充分利用文物优势,以文物古迹为主题,开发系列产品,着重发展文物古迹旅游,以推动我国旅游事业的发展。

二、正确处理合理发展旅游与文物保护工作的关系

1.为吸引游客,注意文物保护。由于探古求知是人们共同的心理需要,人们希望对自己的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历史有所了解,对自己民族、祖国乃至全人类博大精深的文化有所体会。比如周至大秦寺位于中国西安周至县城东南20公里的终南山北麓,它是历史上基督教传入中国最早的寺院之一。《景教碑》为唐建中二年(781)建立,该碑记述了景教入华的一段秘史和传教事迹,歌颂了唐太宗等六朝皇帝对该教的礼遇和崇信,又被誉为“天下第一碑”(注:“世界四大名碑”有:《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罗赛塔双语碑》、《希伯来文碑》和《授时碑》)。唐有卢纶,宋有苏轼、苏辙,金有杨云异,明有何景明,他们都在此留下了脍炙人口的诗篇。由于《景教碑》这种文物带有强烈的宗教色彩,满足了西方人们探古探奇及的需求,因而成为旅游资源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旅游界人士认识到文物古迹在旅游中的这一重要作用后,为了吸引旅游者,必然会注意保护文物,以便使其尽量完好地展现在旅游者面前,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经济效益。2.为了文物这项旅游资源的永久利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文物保护。文物是不可再生性旅游资源,一旦受损,很难恢复原样。文物被破坏后,必然降低文物所在旅游点的吸引力,影响其经济效益。比如楼观台和财神庙的开发,不仅展现了昔日古代建筑的风采,复活了道文化的古老而精深的元素,在人们感悟老子哲学的同时,为周至旅游收入注入新鲜血液。这样,大批文物就可得到抢救和保护。为了使文物能永久保存下来,长期为旅游所用,旅游部门必然会重视管辖范围内的文物保护。

三、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普及文物知识教育的关系

旅游开发有利于普及文物保护知识,提高全民的保护文物意识。旅游的发展,使大量的文物古迹直接面对旅游者,使人们获得丰富的知识,既弘扬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可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文物的这些社会效益可使人们懂得文物的重要价值,认识到文物对社会的重要意义,增强文物意识,使全社会都重视文物保护工作。基于此周至县文物管理所现藏千余件文物,大多数文物出土后未进行过保护处理,同时受文物存放环境影响,这些珍贵文物的保存现状不容乐观。我中心于2003年11月在周至县文物管理所库房进行了现场调研,确定选对唐梁琮墓出土的陶器文物进行保护和修复。其中等级文物24件。2006年底接收了唐梁琮墓151件文物,并于2007年开展修复工作,至今修复完成138件组,其中已归还81件组。修复效果良好,得到了文物所在单位的好评。游客对文物的破坏,众多的游客在游览过程中,呼出的二氧化碳气体中含有大量的水份,使文物古迹受到浸蚀,特别是在洞窟、古墓、地下室等古迹中表现得非常明显,旅游者的踩踏、攀登、抚摸等行为可严重损坏文物,在游客进入旅游区时或在游览途中,应不断地对其进行宣传、教育,对有破坏行为并引起不良后果者,应采取法律、经济等手段予以制裁。

四、正确处理文物保护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文物保护不仅要对文物本身进行保护,更要对其周围的生态环境进行保护,比如近年来随着老县城名声远播,游客的骤增,老县城濒危的文物得到了抢救和保护。为了更好地保护老县城原生态风貌,让文物安全展示,目前周至老县城正在申报遗址博物馆。“这是最大的保护和利用,遗址不能重建,在原址上展示。”佛坪厅旧城文管所所长田清梅告诉记者,2002年,老县城就有了文物保护规划,之后每一步都是根据规划进行。2004年老县城终于建了文物库房300余平方米,并征集回散落遗址角落和群众家中的石刻入库保管。老县城入库的珍贵石刻和碑石,就能安全展示在世人面前。严格控制客流量,防止超过最佳容量。旅游业对环境的污染,使文物遭到破坏。车、船等交通工具排出大量的废气,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空气。旅游基础设施中排出的废水、废渣以及船舶泄出的油污等严重污染了旅游区的水源。忽视生态环境作用,对文物只用不保,既不利于文物保护,又会损害旅游景观,从而降低经济效益。

总之,保护文物的目的,是为了合理地利用文物,弘扬民族文化,发展旅游事业,为经济建设服务。我建议各级部门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尽量消除对文物保护的负面影响,使文物事业与经济建设的结合达到和谐、完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5

关键词:“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社区老年慢性病

在老龄化程度逐渐加重的背景下,老年慢性病发生率显著增长,成为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相关研究表示,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数量较多,约为2.49亿人,其中不同程度慢性病的患者较多,近1.8亿人[1]。目前,多项研究表明,通过对患者实施有效护理可以改善治疗及预后,其中家庭护理发挥了显著优势,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具有积极意义。同时,我国继续发展护理,在护理的基础上落实科学管理方案,提出发展新的护理领域,将相关护理服务延伸到社区、家庭,进而帮助患者更多享受优质护理服务。研究显示,传统延续护理模式单一,在患者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难以满足患者需求[2]。“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满足了患者个性化、多层次的健康需求。因此,在护理社区健康管理老年慢性病患者时,应该重点提高患者对慢性病的意识,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改变他们的生活行为[3]。

1.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背景及不足

慢性病问题逐渐显现,护理行业人力、财力等资源的缺乏已成为卫生领域的主要矛盾。相关研究显示[4],传统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以医院和疾病为中心)一直难以满足患者长期和持续的护理需求。中国产业调研网的护理研究发展前景调查报告认为,在许多城市,由于护理人员基本没有专门培训和专业知识,水平参差不齐,造成工作中各种各样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工作的发展。

2.“互联网+”的意义

互联网与传统产业的深度融合即为“互联网+”,通过优化整合配置,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将创新成果整合,充分利用现有社会资源,实现社会领域的有效发展。“互联网+”的长期发展使企业创新前景持久[5]。在此背景下,护理人员可以充分发挥其优势,结合互联网平台、网络通信技术,灵活掌握并利用物联网高黏性及影响力,克服困难,更好地服务社会。在中国“互联网+”的推动下,各行业都有了移动支付、媒体教育、电子商务等新功能。互联网技术是21世纪的一种新态度,代表了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通过传统产业与网络技术的紧密结合,是中国乃至世界的一个重大科研项目,在未来的发展中保持前进的宏伟姿态。目前,“互联网+”在医疗服务领域中的应用价值逐渐显现,且应用更加广泛。然而,“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的定义尚未得到统一。以互联网思维和技术辅助家庭护理,将其应用至家庭护理中,可以更好地保障患者生活质量,实现“互联网+”和家庭护理的有机结合[6]。

3.家庭护理管理工作中“互联网+”的应用问题

3.1认识不足

受传统护理管理理念的影响,社区护理管理工作中存在一种惯性思维,对“互联网+”的技术意义持抵制和怀疑态度,甚至认为智能服务不能达到手工服务的舒适水平,不能接受“互联网+”带来的便利和效率。

3.2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并不开放

互联网发展背景下,决定了社区管理要对外敞开大门,形成良好管理模式,才能提升慢性病管理效果,提升患者生活质量。相关研究显示,有些社区老年慢性病管理并不开放,相关管理体系不完善,不能利用新技术进行创新,效率低,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发展。

3.3技术支持不足

虽然互联网技术在中国被广泛应用,但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应用“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过程中,技术方面费用较高,使护理管理工作在一定程度上遇到障碍。

4.“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

在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中的价值由于免疫功能、生理功能下降,老年人出现代谢失衡、多器官和组织功能下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慢性疾病高发。研究显示[6],老年人的慢性疾病病情容易反复,难以治愈,导致患者长期出现疾病及相关并发症,消极对待疾病,影响机体健康。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慢性疾病是社区老年人常见的疾病,难以完全治愈,会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在社区老年人慢性病管理过程中,有必要重视日常维护,为其提供高质量医疗保健。然而,社区中一些老年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能力较差,对自身疾病的认识不足,不利于管理的顺利开展。在社区内每年进行一次健康体检,可结合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体检结果进行详细说明,强调日常生活中应注意的事项,解释疾病知识和治疗方法,包括饮食、体重控制、工作和休息安排、锻炼等[7]。在“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下,由社区医院的医务人员参与,成立家庭护理团队,开展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服务。应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社区护理人员与家庭成员之间的联系,促进护士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使患者能够继续获得高质量的健康管理服务。利用互联网平台,可以在线实时了解患者的病情,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服务,提高患者的自我健康管理能力、疾病认识程度,进而实现更好的健康管理效果[8]。在此基础上,建立“互联网+健康管理”服务平台,一方面可以打破空间边界,克服时间障碍;另一方面,可以实现患者、医生和医院的有效交流,并通过互联网及时更新和交流数据。在大数据分析的指导下,医生可以更好地为患者提供诊断、治疗、护理等服务。

5.“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在慢性病管理中的应用

5.1“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发展趋势

“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的应用可以向基层辐射高质量的护理资源。建立网络护理团队,帮助老年慢性病患者在社区和家庭环境中获得专业的护理服务,结合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实际状况,由具有丰富慢性病治疗经验的护士、心理顾问、医生、营养师共同参与,制定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方案,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护理需求[9]。未来,在“互联网+”的趋势下,“互联网+”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应用优势将无可替代。过去,传统的医疗服务无法满足现阶段护理需求,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和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形成打破了传统线下医疗的时空障碍,给健康管理服务带来了惊天动地的变化。确保最大限度地满足患者合理需求,准确地掌握患者的病情描述,并结合实际为其指导针对性的治疗及护理方案,提升患者满意度。因此,我们要在结合当前的国情、医疗环境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促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的可持续发展[10]。

5.2“互联网+”模式的探索

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逐渐得到应用及推广,慢性病的管理正处于探索性阶段,管理的标准化医疗服务模式尚未建立,当前卫生管理过程中,相关技术、应用、产品开发等问题仍是亟待解决的重点。各种卫生管理服务机构积极应用“互联网+”模式,在各个方面做出了大量的努力和探索,成果显著。在医务人员的指导下,社区医生app用于绑定患者的个人信息,引导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掌握血糖仪和血压监测仪的使用方法,连接血糖仪和血压监测仪至社区医生app。监测血压、血糖、心率等指标,随后将相关监测结果上传到互联网信息平台,促进护理方案的优化与改进[11]。

5.3“互联网+医养结合”

“互联网+医养结合”在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管理中逐步得到推广和应用,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网络模式。社区医院与当地医院合作构建“互联网+医养结合”模式,加强医院、社区、家庭之间的联系,共同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在“互联网+医养结合”的模式下,需要优化和整合所有资源,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社区医院、地方医院、地方政府密切合作,建立老年慢性病综合管理服务体系,充分发挥网络模式的价值,使社区中更多老年慢性病患者受益。在“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下,社区医院可以与患者家属密切联系,使患者获得专业护理服务,有效提高患者健康管理水平,保持身心健康,对病情的稳定控制具有积极意义。

6.“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应用的困境及解决办法

在社区老年人慢性病健康管理中,利用“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可以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方便的医疗服务。然而,在网络模式的推广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对于网络模式下的慢性病健康管理,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是不可或缺的工具,还需要各种类型的医疗服务应用程序(微信、QQ等)。然而,老年人很少能上网,不了解智能工具的使用情况(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也误解了网络医疗模式,接受度往往不高,而且难以积极参与管理,不利于护理工作的顺利实施。同时,在慢性病健康管理的网络模式下,还存在着服务内容少、服务范围小等问题。在社区中,应加强慢性病健康管理网络模式的宣传,使患者全面了解网络医学模式。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帮助患者掌握微信、医疗服务app的应用方法。护理人员需要积极寻求患者家属的协助与合作,指导网上咨询、网上药品购买、预约登记,进一步扩大网络模式的服务范围。

7.“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创新系统设计原则

国务院提出,家庭护理产业作为新产业,应符合“互联网+”技术发展过程,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优势,促进互联网消费部门发展生产领域,加快提高护理系统技术创新、服务质量、创新能力,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优势和新动力。家庭护理行业应坚持改革创新的导向和市场需求,大力拓展互联网与护理系统技术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释放护理行业的潜力和力量,创建护理创新体系,促进护理模式转型升级。家庭护理行业应营造开放包容的发展环境,以互联网为生产生活要素,共享网络重要平台,最大限度优化护理系统资源配置,加快形成开放共享的新型经济社会经营模式;依托互联网带来的技术优势,坚持家庭护理系统设计的改革改造,指导护理模式和发展模式的改革,充分发挥在线护理平台远程运营的效率,创新提高网络化公共服务水平;建立“互联网+”先进思想,鼓励传统护理企业更新模式,积极利用互联网深度融合各种先进技术创新理论,进而更好地促进家庭护理系统创新,提高综合护理系统的支持力度;坚持安全有序的“互联网+家庭护理管理模式”,完善家庭护理系统的标准,严格遵守法律,建立和完善护理企业体系,建立科学有效的护理管理模式,加强护士的专业质量和安全意识,促进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和护理专业的有序发展,避免行业垄断;发展前瞻性布局,加强护理重点建设项目,将创新作为“互联网+”的突破点,带来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实现服务领域的跨时展。

8.“互联网+”家庭护理创新系统设计的未来发展

我国健康管理行业发展迅速,健康管理体检机构数量激增。与此同时,一些机构开始转型,加强学科基础设施,提高卫生服务质量,到目前为止已成功地建立了一些国家卫生管理机构或协会。互联网的新形式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新引擎,互联网作为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使护理系统设计进一步完善。家庭护理的理念要延伸到全社会,使社会服务更加方便和普及,人人享受技术带来的优质服务。优化护理系统的资源配置,使线上线下的通信系统更加顺畅,达到最佳的服务状态,从而及时为人们提供服务。家庭护理应进一步开放和包容,优化服务环境,使家庭护理体系成为患者疾病控制的重要支撑。

结语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6

关键词:老龄化社会,养老产业,养老社区规划

abstract:withChina'sacceleratedagingprocess,thedevelopmentofsocialeconomy,thetraditionalpensionserviceagencies,whetherfromtheclass,onascale,arefarfrommeetingthedemandofmodernurbanoldman.inthispaperthedevelopmenttrendofendowmentindustryanalysis,andsummarizesthedomesticandforeignadvancedexperience,basedontheconstructionofthenewpensionserviceonsomeofthekeypointsofthedesignplan.

Keywords:anagingsociety,endowmentindustry,retirementcommunityplanning

中图分类号:tU246.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中国老龄化现状

联合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规定,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以上,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或以上,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了老龄化社会。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与全国老龄办最新统计,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7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3.3%,占世界老年人口的20%,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老龄化水平推进到30%以上。21世纪的中国将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老龄社会,中国将面临人口老龄化和人口总量过多的双重压力。

2.养老问题日益凸现

中国目前正在经历着世界上规模最大同时也是速度最快的人口老龄化过程,然而,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与家庭小型化、空巢化相重叠,与工业化、城镇化相伴随,与经济转型、社会转轨的变化相交织,急剧增长的社会养老需求与养老服务发展滞后的矛盾将日益突出。

有着“孝义“思想沉淀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人们习惯于三代同堂的生活方式,绝大多数老人仍首选居家养老,其次才是养老服务机构。然而,随着“独子养老”时代悄然来临,随之出现了上有双方老人、下有小儿,社会竞争激烈但需要“兼顾”的尴尬局面。“多老”“少子”的现状,不仅考验着社会老龄化应对能力,也同时考验着单一家庭养老模式下的婚姻关系。养老问题成为当下社会面临最主要的经济和社会问题,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越来越严峻的挑战。

3.养老服务机构现状

养老服务机构是指为老年人提供住养、生活护理等综合的机构,如老年社会福利院、敬老院、老年公寓、托老所、老年人服务中心等机构。

据推算,全国生活不能自理老年2020年超过2000万人,2050年达到3800万人。然而与此同时,我国各类为老服务机构能够提供的养老床位只有149.7万张,床位总数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59%,不仅低于发达国家,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水平。老年人对院舍服务需求大、增长快、要求高与全社会养老机构数量少、质量差、增速慢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与此同时,现有的养老服务机构大多存在着功能不完善,硬件设施、管理水平低等问题,居住在内的老人感觉自由受到限制,容易产生被家人、社会抛弃的心理。

4.养老产业发展趋势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养老事业发展目标,加快发展社会养老服务,加强公益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自办兴办具有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机构;拓展服务领域,实现养老服务从基本生活照料向医疗健康、辅具配置、精神慰藉等方面延伸。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实现让老人“有尊严的养老和快乐幸福养老”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4.1养老设施产业化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我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快,养老产业逐渐成为民间投资关注的新领域。借鉴国外先进的产业发展模式,寻找多元化发展的新途径,是保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养老产业发能够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任务。

4.2养老设施功能复合化

传统的养老设施功能单一,仅能满足老年人生活的基本需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老年人对养老设施的要求也日渐提高,因此,养老设施的功能也必然向着养老、医疗、康体、休闲娱乐等复合功能方向发展,为老年人提供健康,舒适的社区大环境。

4.3养老院与养老社区一体化

将社会福利养老设施与全龄化老年住宅社区相结合,实现养老医疗和娱乐设施的资源共享,一方面可保障养老社区公共医疗和文化娱乐的需求,另一方面也可维持养老公共设施的高水平运营。

5.新型养老服务机构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的必然,早在1965年,法国成为第一个老年型国家,之后是瑞典,20世纪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步入此行列,他们在针对老年人的生理情况,提供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养老服务,注重人文关怀上的表现值得我们借鉴。

目前国外流行的CCRC养老社区,与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相比,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它融合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和集中院舍养老之长,更符合人道的原则,更注重对老年人心理和情感上的关怀,使老年人过上了正常化的生活,提高了老年人生活的质量。所谓CCRC即持续照料退休社区――ContinuingCareRetirementCommunity的简称,是一种复合式的老年社区,通过为老年人提供自理、介护、介助一体化的居住设施和服务,使老年人在健康状况和自理能力变化时,依然可以在熟悉的环境中继续居住,并获得与身体状况相对应的照料服务。根据1999年美国一项学术调查显示,居住于CCRC老人其生理心理健康状况均优于非居住于CCRC社区的老人。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发展适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养老服务机构势在必行。

6.浅谈养老社区规划设计要点

6.1选址

选址首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环境、交通和周边配套。传统养老服务机构选址时对交通便利,周边配套尤其是医疗设施大多都有所考虑,往往对环境因素考虑较欠缺。然而,谈及如何符合当下中国老年人对晚年生活品质要求,自然环境对宜居养生的作用不可小觑。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选址位于桃园县林口特定区山区内,原始森林环绕,动植物资源丰富,鸟类23种,植物达500种以上,其中更有241个原生种,园内有步道穿越山林,入住的老人喜爱这里环境安静,犹如世外桃源,并且到长庚医院看病极方便。大陆近年来建设的养老社区项目亦十分重视外部环境,如座落于杭州西南转塘镇境内,午潮山国家森林公园南麓的杭州金家岭退休生活中心,北京西山余脉脚下太申祥和山庄等。

6.2建筑功能与布局

根据老年人身体健康状况及经济条件,有针对性设置多类型的居住组团,提供差异化服务,互不干扰,对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尤其重要。在著名的美国太阳城社区,除了提供公共服务的功能组团外,针对使用对象的不同还设有如活动自理型社区、出租公寓区、辅助生活区、特别护理区等居住组团;在国内,杭州的金家岭退休生活中心,也分为居家服务式公寓,护理式托老公寓以及酒店式度假公寓三大类型。

整体规划布局上,不同类型居住组团分区设置,在经营管理模式、设施配套上有所区别,根据功能配置需求不同,其建筑形式也会有所差异。比如身体健康状况良好,自理程度高的老人适宜选择居家服务式公寓,建筑形式采用单元式,提供多样化的娱乐休闲设施,医疗方面则更关注养生康体的内容,设置位置可以较远离主入口综合配套区,选择私密性更强、自然环境更好的地段;而健康状况较差,半自理或不能自理的老人,宜入住护理式公者特别护理公寓,出于管理效率的考虑,选址宜紧邻主入口且采用集合式居住的形式,更强调专业的医疗级护理,为便于老人使用除外部公共活动区外,每层均应设有独立的活动室、阅览室、医务保健室等设施。

6.3配套设施

完善的配套设施包括了休闲娱乐、医疗保健、生活服务等内容,对于建设符合当下时代需求的大型养老社区至关重要,太阳城最大的特色被认为是提供多样化娱乐休闲设施,包括7个娱乐中心,两个保龄球馆,8个高尔夫场,3个乡村俱乐部,一间美术馆和一个交响乐演奏厅;而台湾长庚养生文化村完整的医疗护理,其安全、人性化及健康管理为其它养老社区所不及的。借鉴国内外若干已成功运营或正筹建中的大型养老社区规划经验,试图总结以下常见配套设施及项目,供参考。

6.4交通组织

6.4.1车行

养老社区内首要考虑保障居住在内老年人的安全,实现人车分流,且生活不受机动车干扰。在靠近入口、主要功能组团内设置集中的机动车辆停放区域,用于家属、外部车辆及办公车辆的停放,内部交通可采用电瓶车循环接送,当社区面积较大,或选址位于自然风景优美区域时,这点尤为重要。车行道应串联各功能组团,呈环形连通,日常用于电瓶车往返,同时满足紧急情况下管理车辆、救护车及消防车的通行。

除在主入口考虑的集中式停车场之外,在各居住组团或单元出入口可设小型临时停车场,用于电瓶车和紧急救护车,并考虑为自行车、三轮车这些老人常用的交通工具提供就近停放的位置。

6.4.2人行

主要起交通功能的人行步道,也应串连全区成环状,坡度平缓供长者使用,在紧急情况下可通电瓶车,考虑老年人出行行为特征,注重无障碍设计,在连接组团内各建筑之间设置带遮蔽的连廊,便于老人在雨雪天气的出行。而主要起休闲功能的人行步道,则可根据养老社区选址的实际情况,或以不同难度区分,或依托自然景观特征打造不同主题的景观步道。

6.5环境景观设计

中国传统文化中,园林环境在养生功能方面是全方位的,居尘出尘、休闲玩乐、养体劳形、祛病谢医乃至外适内和、体宁心恬,这种园林养生是体现了天人协和、身心谐调的最高表现。而起源于17世纪末的园艺疗法集园艺、医学、心理学为一体,也从现代医学的角度确认了“绿色空间”对精神病、智力低下、高龄老人等患者均有不同的疗效。

传统养老机构由于规划理念落后,财政状况种种原因,往往易忽视外部环境景观的营造。新型养老社区,在规划设计时充分发挥园林环境导气养神、延年益寿的作用,应特别注重以下几点:选址考究,依托利用场地原有自然生态环境、景观资源,因势利导,形成特色鲜明、优美宜人的景观空间结构;尊重场地文脉,深入挖掘传统养生文化、哲学思想,融入景观创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老人审美需求的养生园林;提供多样化、多功能的室外活动场所和交往空间,满足老年人不同的生理心理需求。

7.小结

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传统养老功能的弱化,老年人对养老服务市场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建设新型养老服务机构,一方面要为老年人提供基本的养老设施与硬件配套,提供符合老年设计规范的居住设施和服务,强调针对老年人生理心理变化的人性化设计,使用高科技设施提高老人生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营造适合老人养老的健康环境及配套软,在日常护理、临终关怀的基础上,更多关注养生康复,为老年人提供积极健康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金学智、陈本源,园林养生功能简论,文艺研究,1997(4)

[2]周燕珉、林婧怡,我国养老社区的发展现状与规划原则探析,城市规划,2012(1)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7

关键词: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现状和改善

【中图分类号】R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55-02

引言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国家卫生事业的发展,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也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且这项护理工作不仅仅限制在一个政府部门、一个社区医院或者是一个有老人的家庭,而应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和义务。常见的老年慢性病有:糖尿病、高血压、哮喘、青光眼或者白内障、风湿病、前列腺增生等等。

由于致病基因的变化,老年慢性病的种类也在随之改变,导致社区护理的内容也在发生改变,从最初的预防和简单治疗扩大到多因素、全方位的综合防治。因此,现代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工作成为了一种开拓性的、新型的、复杂的工作,自然而然还存在很多问题。

1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现状

城市社区化进展速度快和人口老龄化高峰期的到来,导致现有的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工作有很多不完善的和急待优化的地方。常见的问题如下:

1.1资源有限。仅有部分的老年慢性病患者才是社区护理的重点服务对象。

1.2社区护理人员工作量大、操作项目多、责任繁重,人员严重不足。

1.3对应的家庭配合护理工作不到位,影响康复的效果。

1.4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项目不全面。仅仅停留在基础护理、紧急救护、口腔卫生等。

1.5社会护理人员的专业水准不足,一般就是一些护士组成。

2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出现问题的原因

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出现问题的原因不是一个组织、部门或者个人的问题,而是时代高速发展的产物,是社会前进道路上必须解决的难题。只有弄清楚出现的原因,才能想出解决方案。

2.1城市社区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合格的社区服务人员不能匹配太多的社区工作。

2.2国家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条例和法规不够健全,导致一些社区的没有建立完善的社区服务系统。

2.3老年人文化程度不高,缺乏相关的防病保健知识,对一些疾病认识不足,更多沿袭传统的生活习惯,更倾向相信一些偏方和迷信。[1]

2.4对一些没有收人的孤寡老人,没有能力去主动参与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服务。

2.5社区护理教育满足不了社区护理人才的需要,一些课程设置、学生培养、岗前培训和实习课程不合理。

2.6缺乏合理有效的护理业务管理。无论从人力资源还是准业技能都急需加强。

2.7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监管措施。

以上种种原因共同作用,导致了现在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服务严重落后,已经不能满足日益严峻的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的重任,因此改善这种窘境迫在眉睫。

3解决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难题的措施

首先应该明确解决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难题是一个社会的共同责任,每一个组织、集体或者个人都应该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具体措施如下:

3.1健全法律法规、加强机构建设。建立科学的、可行的管理机制和独立的、高效的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体系,并且设立有效的评估和监管措施,同时应该把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服务纳入养老保险体系内,解决看病贵的难题。

3.2加强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专业人才的培养,使他们具有过硬的专业素质和热情和服务意识;同时对一些基层医护人员经行业务再培训,可以采用进修、自学、现场指导、脱产等提高他们的知识水平和专业技能。

3.3加强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管理。可以签订家庭健康保健合约,护理人员定期户访,患者定期去中心检查,建立医患双方共同配合的康复体系;也可以成立病友互助会,社区内患同一种病的病人定期、定点交流,分享各自的防病、治病、保健经验。

3.4加强健康促进活动。积极的开展各种健康教育、健康宣传的活动,从而提高老年慢性病患者以及家人对病情的认识水平,准确的掌握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用药注意事项、健康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的知识,改变传统的只重视治疗而轻视预防的观念。[2]

3.5家人应当积极参与到康复护理的工作中去,陪同、安抚、共同学习、督促、引导、鼓励的工作同等重要。

4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工作的前景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家卫生部门对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的投入和宣传力度也越来越大,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工作的前景是值得期待的。并且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工作也有其天然优势。

社区内老年慢性病患者的人群相对比较固定,医护可以准确的掌握患者的情况,建立持久的、健康的、稳定的治疗和康复机制。并且可以及时准确的得知患者的病情进展,然后作出及时的应对策略,杜绝错过最佳治疗阶段的事情发生。再次,就是为很多行动不便的老年患者提供了便利,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享受到社区医护的上门护理和检查。最后就是在地利、价格和人和方面占据天然的优势。因此,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的出现是时展的需求,也是国家和社会为之努力的方向。[3]

5结语

现在中国已经迈入了老龄化很严重的社会,重视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的问题已经刻不容缓。提升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服务水平和管理监督机制,完善患者基本卫生保健工作,加快社区护理服务的步伐,是现阶段整个社会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当前阶段,正是社区护理发展的机遇,社区护理将为整个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提供多层次的、全方位的、高效率的、超便捷的健康保健服务,从而使服务从医院走向社会,走向每一个家庭。我们共同期待社区老年慢性病患者护理的美好明天,但前提是你我共同的参与![4]

参考文献

[1]孙昕霙,王培玉.健康教育在健康管理中的应用[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09,3:178

[2]春玉,金胜姬.国内外社区护理的现状及其发展方向.中华护理杂志,2004,39(6):475-477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8

关键词:沈阳;工业遗产;景观设计

一沈阳市工业景观发展的背景

沈阳市的工业历史能够追溯到清代晚期。在新中国的成立之后,沈阳市业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同时具有鲜明地域特点的工业体系,沈阳市的支柱产业在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带动东北其他地区的经济共同发展。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东北老工业基地为新中国的经济发展贡献了巨大的力量。然而,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重工业的发展逐步衰落,同时带来了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枯竭,生态的恶化等不良后果。曾经辉煌一时钢铁、煤炭等传统工业的逐渐没落,使得沈阳老工业基地的发展脚步趋于停滞。国家发改委2013年颁布的《2013年—2022年全国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规划》中明确提出,“城区老工业改造要注重保护具有地域特色的工业遗产、历史建筑和传统街区风貌。做好工业遗产普查工作,确定需要重点保护的工业遗产名录,将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业遗产列为相应级别的文物保护单位。在加强保护的同时,合理开发利用工业遗产资源,建设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博物馆、遗址公园、影视拍摄基地、创意产业园等。研究建立工业遗产维护利用的长效机制。”从中能够看出,改造老旧工业区的核心在于对工业遗产资源进行合理开发。同时,随着北京“798”创意产业园,沈阳铁西工业走廊等诸多工业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诞生,很多闲置的工业废弃物经过改造后重新焕发生机,并显现出文化与时代积淀后的特殊魅力,人们逐渐认识到工业遗产具有其他城市景观不具备的特有的稀缺性和珍贵的时代价值,这些重新诞生的工业景观完成了改造赋予的华丽蜕变,不仅重现了老工业时代的时代情趣与独特风貌,而且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休闲娱乐的空间。

二沈阳市工业景观设计发展现状及其问题

2.1发展速度缓慢

我国的后工业景观设计起步较晚。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工业遗址再利用的理论在我国尚不完善、成熟,以及有关政策出台较晚。理论的不成熟完善使得工业遗产的景观价值受到忽视,那么运用新的视角,利用新兴技术在遗址上进行改造也就无从谈起;二是人民思想难以转变。生活在老工业区的人们一时之间无法快速适应工业遗址的转变。沈阳市作为东北地区的典型的、具有悠久工业历史的老工业城市,其开发工业遗址的时间在全国仍处于落后位置。

2.2缺乏宣传力度

目前,随着沈阳市工业发展的衰退,沈阳市各种媒体对工业景观以及工业文化的宣传较少,导致很多市民对改造后的工业景观感到陌生,甚至一些居住在遗址附近的市民都是如此,使得城市的工业气息不再浓厚。例如,位于沈阳市老工业区—铁西区的“铁西工业走廊”是以一系列工业遗址为基础改造成的新型城市工业文化景观,很多铁西区居民对“铁西工业走廊”这一名词尚且觉得十分陌生,可见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对于很多工业景观项目的文化内涵,市民们更是了解甚少。

2.3缺少精品项目

目前,沈阳市还缺少传承工业文化,同时被人们熟知的精品项目。例如,中山岐江公园是在沈阳市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能够满足人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大型综合工业景观公园,岐江公园不但能够宣扬工业文化,而且能够促进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而沈阳市现存的工业景观中,不仅知名度高的寥寥无几,而且以展览学习为主要目地的工业景观占到了大多数,不但无法吸引市民的兴趣与关注,也无法有力促进城市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4功能不完善

目前,沈阳市现存工业景观功能性不完善。沈阳市现存的工业景观多数以展览为主要形式,形式比较单一,受众人群主要是学校组织的中小学生,受教育人群范围也过于狭窄。由于形式单一,人与工业景观之间缺少互动,难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同时很多人由于受到了传统思想的束缚,难以接受改造后的工业景观,也没有兴趣了解工业遗产背后的故事。要想有效改造工业遗产使之继续流传,就要首先得到人们的接受,了解与肯定。因此,新型工业景观应与娱乐、休闲、商业进行有效整合,工业景观的功能完善之后,人们才会积极参与其中,乐在其中。

三工业景观设计应遵循的设计原则

3.1人性化原则

“人”构成了这个世界的主体部分,人类开发了资源、创造了文化、发明了技术并且保护着大自然。所有的活动都建立在人的基础上,而景观设计的根本理念也是“以人为本”。好的工业景观设计也应该体现出“以人为本”的理念,注重人的感受,其目的也是为人们创造出休闲舒适、轻松愉悦、富含文化的艺术环境。

3.2保护性原则

工业景观设计有着它独特的形象和特点,以独特的“工业语言”来展现出它自身所蕴含的“工业美”。目前,沈阳一些工业厂房能够提供一些建筑体量相当大的空间,铁西区还存在很多的工业废弃物,但是这些工业遗产只有在保护的前提下才能对其进行开发利用。也只有在“保护性”理念的指导下,才能有效地挖掘出工业遗产的价值。

3.3创新性原则

在工业化过程中,各种思想广泛传播与交融,这种传播与交融所产生的灵感成为了工业景观设计创新的源泉,所以变化与弹性在工业景观设计中更显得尤为重要。工业景观设计中应该体现出更多的现代元素,并且要用多种方式进行表达,加强注重工业景观的内涵与视觉效果,改变固有的思维,注重探索,从而给人以全新的景观视觉效果。

3.4艺术性原则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需求已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要,精神上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人们利用闲暇时间去丰富自己的生活,参加各项文化艺术活动,艺术也更加贴近老百姓的生活,人们的生活环境也增加了更多的艺术色彩。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环境艺术设计的艺术表现已不仅是对形式美的追求,而是更多地融入了视觉文化,在满足人们对视觉效果追求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与艺术元素。总而言之,从视觉艺术的角度来看,工业景观设计不光依附于单一的形式特征上,而更多地体现了视觉艺术和文化内涵。

四工业景观的设计方法

铁西的工业是有悠久的历史的,是从清末就有着近代工业工厂的,有自己的分明的时间线以及每个时期的特点,我们营建的工业景观不能全部重新建造“假古董”,而要有选择地保留一定的重要的有代表性的历史工业建筑群或者是工业元素,再辅以新建的有象征意义的工业景观,使新旧元素共同形成铁西特有的工业景观体系。

4.1整体保留法

某些细枝末节的景观节点不能够成为整个区域工业文化的代表,只有多元化、系统性与整体性同时具备的工业景观片区,才能有可能让人们看到工业历史的原貌。所以在有条件的地点,要有整体性地保留工业遗址的考虑。整体性保留工业遗址可以更好地结合铁西自身的特色,使工业景观构建更加有地域性和不可复制性,体现特有的铁西工业文化。工业遗址整体保留之后,其原有的使用功能——工业生产已经消失,那么必须赋予其新的使用功能,重焕工业遗址建筑新的活力与价值。工业遗址的使用功能拟定的重要依据市城市规划设计,即根据周边城市用地使用功能的缺失之处,进行有针对性的建设。在重置工业遗址的功能时保留原有的工厂建筑独有的结构与围护材料,不仅体现城市特有的工业文化,也是现代城市建设中独具历史气息的亮点。

4.2局部保留法

由于城市发展中存在种种制约因素,一味强行改造某些工业遗址也可能与现代城市规划相悖,阻碍城市顺利发展,因此当无法保留全部的工业遗址时,可以选择保留能够体现特色的局部,进行工业遗址的局部保留。不但能够顺应城市规划,同时也保留了城市珍贵的工业文化记忆。例如:保留旧建筑构件作为公共区域的遮阴设施、保留无安全隐患的旧机器作为人们休闲娱乐设施;保留大型金属桶状物作为书报亭等市政设施等,使其作为直接的工业历史展示给人们,即是最为直观的工业景观。

4.3重新塑造法

由于沈阳市铁西区现存工业遗址已经不多,整体保留和局部保留法的操作性与可行性不强,也不能覆盖整个铁西区,因此遵循工业文化,提取历史工业元素,重新构建工业景观是最为主要的构建原则。使重建的工业景观延续工业会时期的工业意境,传承工业文化。重新塑造工业景观是在提取某种工业遗址的典型工业历史元素后,重现设计改造的工业景观。一般来说,重新塑造的工业景观都是具有重大意义,与城市的历史与未来的发展都是密不可分的,因此,重新塑造的工业景观一般放置在城市中的重要节点位置,或者作为某个区域的地标性建筑。城市节点可以选择在并没有工业遗址可以保留与改造,但还要体现城市的工业文化氛围的区域。这些工业景观构造物一般可放置在城市重要的人群聚集地,地标性的城市广场中,主要干道两侧等位置,这样可以直观地向人们展示当地的工业文化。除此之外,重新塑造工业景观的关键是将工业文化弘扬开来,传承下去。构建铁西区工业景观的核心是传承工业文化,重新构建工业景观不但要结合铁西区的历史面貌,现状与前景,还要表达出铁西区各个工业发展阶段的特点。铁西区还有其规划上独有的特点,如以建设大路为界,以南为生活区,以北为工厂区;铁西的道路呈方格状分割,是为了工业建设的方便,铁西的城市格局是以工业为第一的宗旨等,这些特点都要通过重新塑造出来的工业景观表达出来。五结论本文对沈阳市工业景观设计方法进行分析与研究,不仅体现了工业文化遗产应用在城市景观设计中的可行性与重要性,还为工业景观设计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在国家重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同时,如何更好地把沈阳的工业文化与景观设计相结合值得我们去深入研究与探讨。

作者:孙迟杨悦单位:沈阳建筑大学设计艺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尼尔•科克伍德.后工业景观——当代有关产业遗址、场地改造和景观再生的问题与策略[J].城市环境设计,2007,5:10-15.

[2].沈阳大东区工业建筑遗产保护再利用研[D].沈阳:沈阳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东北地区后工业景观规划设计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硕士论文,2013.

[4]沈阳市铁西区老工业基地工业景观构建的研究[D].沈阳建筑大学硕士论文,2012.

[5]哈静,陈伯超.沈阳市工业遗产保护之我见[J].时代建筑,2007(11).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9

__老城区面积约3.5平方公里。1994年底__建区后,城市建设的方向是跳出旧城发展新区。1998年,__城区扩展至10平方公里。根据城市发展的需要和群众的要求,区委、区政府将以“十里长街”为主体的旧城改造提上议事日程,并着手编制规划。20__年2月份,省政府把__区列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区政府根据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有关要求,对原规划进行了全面调整。规划控制面积从1.81平方公里扩大至2.28平方公里。20__年9月,《台州市__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经省政府批准。目前,拆迁建筑面积达13.58万平方米的首期保护改造区块的拆迁改造工作已全面铺开,已完成老街修缮的招标和南官河东岸围堰,沿河砌石修复完成总工程量的50;老街区块的排水、排污、电力、通讯等地下管线开始铺设;已开始新型街区和普通住宅区的建筑扩初设计。计划在今年春节前完成古街整治并开街。

一、保护改造“十里长街”是尊重历史、面向未来的现实选择

(一)“十里长街”是__的历史文脉

__作为商埠中心的历史可上溯至北宋。宋代,__“人物渐繁,通商贾渐盛”,在__街三桥边崛起了繁华的商铺“廿五间”,“百货糜集、远通数州”。“十里长街”的兴建始于东汉,是目前省内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之一。作为__的历史文脉,“十里长街”自明清以来即等同于__本身。

“十里长街”包括河西街、邮亭横街、路北街、路南街、下里街、新路街、石曲街七个街区,总长约3.5公里。长街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许多有较大影响的历史事件,如戚家军抗倭、浙南“三七”大罢工等,留下了右军墨池、水患困赵构等动人传说。长街至今还有许多富有文化内涵的历史遗存,如新安桥、“廿五间”、明代东岳庙、邮亭古驿站、清翰林杨晨故居、文昌阁等。它们不仅可以作为历史的见证,而且体现了城镇传统文化的价值。通过对长街的全面保护和适度开发,充分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传承商都文明、积淀城市文化、培育旅游产业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保护改造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经过长期的变迁,“十里长街”的民居和历史遗存已经遭到严重破坏,相当一部分已消失。随着城市产业结构的变化,长街的建筑环境、建筑质量等物质形态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是建设性破坏较多。由于历年来断断续续的重建和改建,有些曲折有致的小巷变得平直呆板,不少古朴淡雅的明清木屋在火灾后,重建成钢筋混凝土结构、棕黄色玻璃瓦檐口的现代住宅,一些石板路面受到了严重损坏,原有的视线走廊被新建筑隔断,妨碍了两边景观的相互渗透。二是建筑密度大,空间形象杂乱。“十里长街”沿河一侧及另一侧五十米左右的范围内,建筑密度在50%以上,非常拥挤。除街道两侧的街面建筑外,整个区块的建筑布局杂乱无章、拥挤不堪。三是交通效率低下。“十里长街”与外部的交通通达性很差,在交通组织、交通运行和车辆停放等环节上都存在严重问题。四是环境质量很差。由于“十里长街”建筑密度很大,加上破旧的房子星罗棋布,容易产生局部小气候,气流死区,污染扩散条件极为不利。在长街范围内,基本无绿化,排污难,供电明线架设杂乱,卫生状况和环境质量十分低劣,严重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五是逐渐丧失使用功能。长街内建筑几乎全是木结构,破旧不堪,长街内市政管网缺乏完整系统。在__经济发达、居住条件优裕的外部环境冲击下,居住人口大量外迁,长街正在迅速丧失使用功能。

历史和现状都说明,“十里长街”的保护改造已迫在眉睫。如果不采取切实有效的改造措施,将会导致旧城的进一步衰败。而通过科学的保护改造,可以提升旧城活力。一是可以促进历史遗存和传统建筑的保护,使傍河构建、连绵十里的旧城格局及大量的历史遗存得到较好的修缮和维护,并发挥其新的更高的经济、社会和美学价值。二是可以促进环境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从根本上解决__旧城目前存在的环境恶劣和市政公共设施缺乏问题,不断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三是可以促进旧城区活力的增强,使旧城区更好地发挥民俗旅游和传统零售商业中心的作用,促进古街的持续繁荣。

二、“十里长街”保护改造的主要规划措施

(一)划定范围,区别对待

__历史文化保护区整个规划范围分为重点保护区、风貌协调区、建设控制地带、文物保护单位及保护点四个部分。首期保护改造区块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整治。一是重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指“十里长街”邮电路至卖芝桥路部分。在重点保护区范围,所有的建筑本身与环境均按保护规划要求进行保护,不允许随意改变原有状况、面貌及环境,如需修缮,则在专家指导下按原样修复,做到修旧如旧,重点保护区内现有影响历史风貌的建筑物、构筑物给予拆除。二是历史协调区。历史协调区指“十里长街”卖芝桥路至下里桥路部分。在这个区域内,各种修理必须在建设规划部门及文物管理部门严格审批下进行,其建设活动以修理、整理、修复及内部更新为主。其外观造型、体量、色彩、高度都与保护对象相适应,较大的建筑更新和环境变化由专家评审后进行。三是新型街区和普通住宅区。该区范围指旧城内其他重点区域(即__大道以南、永跃路以西、银座街以东、下里桥路以北)以及通往周边城区的滨水、沿路地带。在历史协调区采用新型街区,与历史文化保护区在空间形态上保持协调,在内部结构上采用现代化设施,以提升居住环境质量,并强化商业延续性,形成与历史街区相适应的空间环境,并提供足够的停车空间。在距离“十里长街”较远的银座街和永跃路两侧建立普通住宅区,用来配合历史街区中的密度疏解工作。

(二)保留格局,创造特色

城市格局是城市物质空间构成的宏观体现,是城市组成要素和城市风貌特色在宏观整体上的反映。“十里长街”傍河构建、连绵十里的格局是历经漫长的岁月,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中逐步形成的一种城市形态。它充分体现了__先民顺应自然的生活能力和“相土尝水”、“天人合一”的指导思想。其亲切无比的乡土气息和质朴率真的建筑风格,反映着一个特定环境所独具的美的观念。一溜青石板街道,两排青瓦木结构楼房,南官河蜿蜒穿城而过,使__呈现出一种优雅、宁静的水乡情调。小街小巷、小河小桥、连片的空间格局集中反映了__的城市特色,这种特色,规划给予了充分考虑。

在环境整治方面,突出南官河的治理、保护和开发。南官河是__的母亲河,几千年来,她本身与依附其上的桥、埠浑然一体,与“十里长街”互相依存,共同书写了__的历史。但工业的发展和城市的扩张使南官河的生态环境质量每况愈下,昔日“五桥夜月”、“月河渔火”、“三叉水影”的景观已不见踪影。流经城区的南官河,宽在15-20米之间,舟楫通行,常年不息,是十分难得的城市资源,加上其蕴含的历史文化价值,更显珍贵无比。“十里长街”的保护改造离开了南官河道的开发治理,必然黯淡无光。

在建筑设计方面,我们要求设计人员总结原有古建筑的建筑符号、构件、形式,如斗拱、牛腿、窗格、柱础等尽可能在新建筑中将其反映出来。尽管长街中的许多老建筑在功能上已不能满足现代使用要求,但建筑形式仍然令人喜爱。它的存在增添了环境的历史趣味和文化氛围。具有巨大的历史、文化和美学价值。新建筑吸收老建筑的标志符号后,体现了__的建筑特色。

(三)优化功能,激发活力

__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将“十里长街”进行功能分段。不同的街区承载不同的功能组合,主要有五种功能:

一是历史文化功能。在__整个城市功能布局中,历史文化功能是旧城特有的功能。因此,加强对历史遗存的保护,挖掘传统文化内涵,保护历史风貌,延续长街的场所精神与社会网络是我们的首要工作。二是居住功能。为激发旧城活力,保持持续繁荣,我们突出居住功能的创造。居住的需要是长街最初建设的出发点,今天,居住仍然是它的基础功能。为此,我们致力于改善街区的生活基础设施条件,增加服务设施,包括供水、供电、供气、排水、垃圾清理、道路以及绿化等设施,满足现代生活的需要,使居民可以安居乐业。三是商贸功能。自古以来,__一直处于一种浓郁的商业氛围中。保持并提升商贸功能是传承历史的需要,也是保持旧城活力的必然要求。首先,通过整治,尽可能置换商业空间;其次,在城市风貌与建筑风格上讲究“商”的韵味,追求商业效应;此外,在交通网络组织和建筑布局上充分考虑方便购物,商业以零售为主,注重步行系统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完整性等。四是景观特色功能。在保护与更新中,我们更注重的是对整个历史环境的尊重和珍惜,对整个风貌的保护和感受。在保护范围,我们采取整体性和综合性的措施对城市整体空间环境进行保护与控制:一方面对体现城市传统空间特色的原要素实施保护;另一方面对影响城市风貌特色的新建因素实施控制与引导,从而达到和谐一致的景观效果。在改造范围,我们注重新建筑物与周边环境的协调,以及空间视觉效果。加强视觉走廊的控制、环境小品和景观兴奋点的塑造。五是旅游功能。“十里长街”因其历史街区的长度,文化内涵和河街相依的独特格局,具有巨大的旅游开发价值,也是__发展旅游业的最佳资源。在保护更新过程中,我们充分注重对历史遗存的保护和文化内涵的挖掘。如对__十景中的景点,__地名源起的新安桥遗址,历代名人读过书的馆阁、名人故居、古庙、古桥、古驿站、古河埠头等进行修复或重建,以提升__的人文旅游功能,丰富旅游内容。通过严格、细致的保护与合理的开发,可以展现__浓厚的宗教文化特色和传统民居建筑群体景观,使“十里长街”成为设施先进、环境优美,具有浓郁地方风情的特色街区。

三、运用经营手段进行保护改造

(一)做好概念策划

我们对__历史文化保护区首期保护改造区块进行土地开发性策划与概念设计,设计内容主要包括市场调研、核心策划、概念设计与营销策划等方面。通过科学合理的总体定位、功能布局和市场预测,实现老街区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的最大化。

(二)增加商业面积

通过保护和整治,尽可能扩展商业空间,增加营业面积。在重点标志性建筑地段、景观优势地段及临河的重要地段,通过精心设计,有选择、有重点地将商业延伸至二楼,形成一些线状或点状商业高潮,拉动商流,使街区更加商机勃勃。通过提供更加丰富的商业空间,可以增强核心商业地段对商户的吸引力,达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老年护理的发展前景篇10

关键词:地质公园;环境保护;生态旅游;龙虎山

中图分类号:f590.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3)11-2684-03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旅游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多。尤其是伴随着城市生活环境的恶化等,生态旅游已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也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生态旅游的内涵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对旅游资源的永续利用。随着可持续发展观念的深入人心,如何把地质公园的开发和保护与生态旅游紧密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成为一项重要课题。

龙虎山以独特的地学价值和优美的生态环境闻名于世,先后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是一座“科学名山”、“生态名山”,科学有效地保护龙虎山的重要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对于进一步打造龙虎山生态旅游品牌,扩大其国际知名度,特别是促进龙虎山生态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区域概况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处江西省东北部的鹰潭市和弋阳县境内,信江盆地的中西部,南靠武夷山隆起带,北邻信江河谷。公园呈北东向带状展布,东经116°53′00″-117°29′00″,北纬27°59′30″-28°26′00″,北东方向长64.5km,南东方向宽9.0~34.5km。地质公园由龙虎山、龟峰和象山3个园区以及其间过渡地带环境控制区组成,总面积996.63km2。核心保护区(带)面积90.05km2,占9.04%。

龙虎山地质公园是集地质、地貌、人文与生态保护为一体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地貌景观主要以丹霞地貌为主体,兼有火山岩地貌和构造地貌。其中以丹霞地貌景观内容最为丰富多彩,是国内发育老年早期丹霞地貌的典型地区之一,以孤峰、峰林、残丘等丹霞地貌景观为特色,地貌类型丰富多彩,造型独具特色,地貌景观集“多、奇、特”于一身[1]。同时,丹霞景观与道教文化、崖墓葬文化、佛教文化融合,共同构成了一个内容丰富、特色突出的综合性地质公园,具有很高的地质、地貌科学价值和自然、人文科学价值。

龙虎山的历史遗迹以其独特的方式融会在其独特的自然美之中,形成了具有极高美学价值的自然、文化、生活紧密相联的文化景观。龙虎山的艺术作品、摩崖石刻等层出不穷,其自然风光为历代文人雅士所赞颂。悬崖洞窟中众多的古代悬棺群,中国道教祖庭的文化景观等各种景观有机组合、高度和谐,动静得体,疏密相宜,形成统一而连续的构图格局,构成一幅多彩多姿的山水画卷,具有极大的科学研究意义和保护价值。2010年8月,在巴西利亚举行的第34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由江西龙虎山等地的丹霞地貌景区组合成的“中国丹霞”被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

2龙虎山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2.1有利于保护景区的地质遗迹资源

地质遗迹资源是地球演化过程中保留下来的直观、可解读的天然记录,是研究地球各圈层地壳演化、海陆变迁、生物进化的天然资讯库,具有科学、教育、旅游等价值,是一种独特的自然资源[3]。

龙虎山兼有丹霞地貌和火山岩地貌,以丹霞地貌最为典型。由于龙虎山丹霞地貌演化已步入老年期,红层在长期的内、外动力作用以及受红层岩性组合的控制作用下,形成造型奇特的丹霞地貌景观,如景区内的仙女岩、象鼻山等地貌景观造型精美珍稀,属于丹霞地貌之珍品。其地质学特征与其他地区的丹霞地貌地质学特征可对比性较强,但又有一定的差别,对于研究不同地质时期的丹霞地貌景观有着极其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对比意义[4]。

江西省通过建立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对旅游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和整合,丰富了旅游资源的科学内涵,揭示了旅游资源的科学价值,在“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方针的指导下,使重要的地质遗迹等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

2.2有利于保护景区的生态环境

地质公园属于自然环境的组成部分,建立地质公园是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有效方式。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将会造成无法挽回和不可估量的损失。随着

业生产的发展,环境污染、旅游活动、工程活动等各种人为因素对珍贵的地质遗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日趋严重,经济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地质公园的建立将缓解这一矛盾。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已逐步使当地政府和居民认识到保护这些地质遗迹资源和地质环境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自觉参与到这些活动中来,不允许任何人乱采滥伐,保护这些珍贵的地质遗迹资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已经蔚然成风。这些积极的因素对于增加新景区、扩大老旅游区的游客容量具有重要意义。

2.3有利于扩大景点的国际知名度

中国一直致力于推动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开展的“地质公园计划”,与unesco密切合作进行地质遗迹保护与地质公园建设,这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2002年unesco副干事长在了解到中国在地质公园建设方面的情况时说,中国对地质公园工作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大家普遍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建立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有效途径[5]。社会各界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提高了龙虎山在世界的美誉度,世界地质公园的建设不仅可以保护地质遗迹,优化地质环境,推进科学普及,提高旅游科学知识含量,同时也有益于地方经济建设,是实现地质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

2.4有利于促进地方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地质公园是一种新的旅游产品。有了地质遗迹作载体和良好的地质环境作依托,地方政府把地学旅游作为本地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减轻了地方财政保护地质遗迹开支的负担,提高了收入,同时也增加了当地的就业机会。自1983年龙虎山开放以来,经过近30年的发展,龙虎山旅游人数持续增长,尤其是近年来“世界地质公园”、“世界遗产”的申报成功,龙虎山旅游步入新的快速发展阶段。2007年龙虎山被评为“世界地质公园”,通过2008年的宣传与推广,从2009年开始,境内、境外旅游人数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都超过30%,鹰潭市旅游收入迅速增长,从2009年的34.80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60.10亿元(表1),有效地促进了鹰潭市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6]。 3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存在的不足

3.1资源开发与保护力度不够

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自然及人文景观、地质遗迹资源极为丰富,类型相对齐全,但景区管理体制尚未理顺,各景区之间存在一定距离,对旅游资源的调查及开发等还不够,已开发的部分已不能满足目前的旅游需要。同时,随着旅游开发与旅游活动的扩大,资源的有限性与旅游需求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则凸显出来。景区接待缺乏对游客在景区内的不良行为进行有效的监督和控制,尤其是在旅游旺季或旅游高峰期,部分游客在景区破坏地质遗迹资源、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对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严重威胁。

3.2生态旅游人才匮乏

当前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比较缺乏,尤其是地学人才严重不足,相关人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素质亟待提高,这都直接影响游客对地质遗迹保护意识的提高,也直接影响了公园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4龙虎山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4.1优化管理体制,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

龙虎山地质公园的各项建设、旅游活动、环境保护及其他日常事务均独立组织实施。因此,应进一步完善、理顺龙虎山景区的管理体制,对地质公园的开发建设进行统一管理、统一安排,使开发建设工作得以有序开展。同时,建立龙虎山地质公园管理规章制度,明确各方责、权、利关系。

地质公园旅游的开发建设与保护管理需要大量相关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服务人才,因此,必须加强旅游人才的培养工作,强化旅游业的激励机制,培养和引进旅游专业人才。可通过和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兄弟景区联系,邀请知名专家作为旅游发展顾问,为龙虎山旅游出谋划策,提高龙虎山的旅游品位及档次。同时对旅游区现有从业人员分期培训以提高其素质和服务技能,从而不断提高龙虎山旅游业的管理水平[7]。

4.2科学规划,加强地质遗迹保护

作为旅游资源的地质公园,只有保护好地质遗迹才能为旅游活动提供基础和前提,地质遗迹一旦遭到破坏就失去了作为旅游资源的条件,也就无开发价值可言。龙虎山地质遗迹是世界级的,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因此,为了保持景区的自然风貌,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可持续

利用,制定了龙虎山风景旅游资源专项保护规划和行动计划,明确划定了“核心保护区”、“保护地带”等不同保护级别区域,划出了核心保护区图与分级保护区图。在目前情况下,龙虎山地质公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尚待开发或尚未开发的处女地,对此应优先予以保护而后再逐步研究如何合理开发。

4.3加强服务,坚持可持续发展

近年来,龙虎山各级政府及管理机构已认识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并且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保护宝贵的地质遗迹和自然资源,比如遏制各种人为性破坏和建设性破坏,按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古镇风貌;防止自然灾害,特别是防范火灾;提高泸溪河水质,有计划地将核心景区村庄及居民外迁;保护珍稀动植物物种和古树名木等。同时在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使地质遗迹等自然资源成为地方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增加居民就业,带动地方经济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进而让当地居民自觉参与到地质遗迹保护工作中,形成“保护—开发—保护”的良性循环,从而达到保护地质遗迹等自然资源的目的。这些保护性开发措施将为龙虎山遗产地与自然、文化及人类生存环境融为一体提供保证,只有平衡了经济利益与生态效益之间的关系,才能保证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的健康发展。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能促进经济社会、自然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而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勇彪,郭福生,胡中华,等.龙虎山世界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及其特征分析[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23-28.

[2]龙虎山申遗成功,成我省唯一一个拥有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的“双冠”景区[eb/ol].http://longhushan.com.cn/index.asp.2010-08-06.

[3]孙亚莉.国家地质公园地质遗迹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发展对策[d].贵阳:贵州师范大学,2006.

[4]陈宇,严力蛟,蒋海燕,等.江西龙虎山世界遗产保护规划与对策建议[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5):21872-21874.

[5]花国红,田明中,李明路.庐山世界地质公园旅游可持续发展策略探讨[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8(1):29-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