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优势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19:36

教师优势分析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专业教师班级导师优势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1-0029-02

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深入,如何培养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成了高校工作中亟须解决的问题。作为学校基层管理工作的班级导师,是学生成长路上的引路人,他的工作不仅关系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也关系到整个学校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在班级管理工作中,深入贯彻思想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职业竞争力,就成了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

作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的一名专业教师,曾担任了2012级机电专业两个班的班级导师。在班主任工作中,深感自己的专业知识对班级学生的引导作用非常重大,在专业课程学习、专业活动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专业技能大赛、专业素养的形成等方面都需要给予学生引导。本文从笔者的自身实际出发,就笔者身为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的优势,展开分析与探讨。

一班主任工作的难点分析

由于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起步晚、人们认可度不高,导致高职院校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自卑、厌学等情绪和问题,使得高职院校的班主任工作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难度更大,工作开展更不容易。其工作难题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思想认识方面的难题

班级导师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学校教育,德智体美,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然而,高职院校面临的学生大多在18周岁左右,由于高考失利等诸多因素进入了大专院校。由于社会、家长对大专院校的偏颇认识,导致本该对生活、学习充满希望的新生,有的对学习失去信心;有的缺乏自我控制能力,自暴自弃;有的对技能型人才认识不足,存在严重偏见,认为从事技术型工作没有出息等。因此,在班级导师工作开展之初,教师必须先正确认识学生的思想状况,对症下药,才能事半功倍。

2.学生学习方面的难题

不得不承认,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另外,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高职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学好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过硬的专业技能。一方面由于基础知识的薄弱导致专业知识学习困难,另一方面专业技能训练的辛苦也会导致学生产生逃避心态。

3.职业定位方面的难题

针对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状,各校基本都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类的课程。但由于学生独立性差,长期处于父母包办的状况,缺乏主动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对于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定向没有正确的认识。有些学生对专业的选择只是因为家长喜好,学生一方面对所选专业认识不够,另一方面对所选专业缺乏学习热情,对今后的就业更是一片茫然。

4.职业素养教育的难题

职业教育素养是高职院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包括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作为高职院校学生的班级导师,对所带班级学生的专业必须要有足够的了解,否则当学生碰到职业问题时就会一筹莫展,无法沟通。

二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的优势分析

基于以上分析,由于高职教育的特殊性,通过自身实践,笔者认为在高职院校班级导师的聘任上,专业教师是有其自身优势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职业规划中的引导

入学初针对学生对自己的未来和人生缺少规划、对所学专业存在疑问或误解等现状,专业教师可以利用自身优势,带领学生参观相关企业或去人才市场了解就业形势,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职业规划。笔者在担任机电一体化专业班级导师时,就曾安排班级学生到车辆厂、数控设备有限公司等校企合作单位进行职业体验,让学生了解相关工作岗位的流程,建立对专业的认知度。另外,还带领学生去常州市人才市场进行参观和交流,让学生了解到市场对机电专业人才需求非常大,增强学生对机电专业的信心。在三年的学习过程中,还多次邀请学术界、企业界知名专家、学者、优秀毕业生来班级举行学术报告会、专业座谈会等,有效地在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专业引导。

2.课程学习中的指导

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在专业课程学习的指导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可以有效利用自己的双重身份对学生进行长期的专业引导和教育,也可以将自身的学习经验和工作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学生,甚至可以利用到学生寝室、参加学生活动等机会与学生交流专业学习方法、技巧和专业前景,使学生明确所学专业的特点、专业优势和培养目标等,真正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就业指导中的促进

专业教师担任班级导师在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一方面很多专业教师与相关企业、协会有各种联系,他们清楚企业对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作为班级导师,他非常清楚自己所带班级学生的个体情况及优缺点。在学生的职业素养培养中,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也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向企业推荐本班学生,尽可能拓宽学生的就业渠道,促进学生就业。

三担任班级导师对专业教师的影响

大多数的专业教师都是来自于相关专业学校,没有受过系统的师范训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实现教书与育人的统一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缺陷。教和学是一个双向互动的过程,只有更好地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才能提高课程教学的效果。担任班主任工作,为专业教师的成长搭建了很好的平台,通过班级管理工作的开展,专业教师自身的组织管理能力、与学生交流的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提升。有很多老师在谈到班主任工作时都感叹获益匪浅。认为班主任工作是一项非常锻炼人的工作,在带领团队的过程中,班主任需要思考很多问题,进而得到很多经验。笔者认为,如果班级导师工作能够处理得当,将会出现老师和学生双赢的局面。

参考文献

[1]闻小英、曹为成、杨礼玉.专业教师担任班主任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发展[J].广西轻工业,2011(7)

教师优势分析篇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10)05―0044―04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才的需求呈现增长之势,高等学校的地位也在不断提升。但是,一个显见的事实是高等学校教师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发展的要求,无论是教师队伍的数量还是质量等方面,均是各个高校发展中普遍面临的瓶颈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各高校大大加快了教师队伍的年轻化。据教育部2005年的统计,全国高校青年教师数量超过高校教师总数的67%,他们已经成为高校教师队伍的主体。另据一项调查显示,部分高校由于一些课程缺少教师,青年教师所承担的主讲课程和辅导、实验课程占学校总课程的50%以上。民办高校所面临的问题更加突出。因此,青年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力军,其教学能力的高下不但影响着当下的教学状况,而且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优势

(一)有朝气和创新意识

民办高校办学时间较短,教师呈现哑铃型结构,其中哑铃的重要一端就是青年教师。这些教师参加工作时间不长,精力充沛,工作热情高,有朝气,渴望尽快适应教学工作的需要,早出成果。如西安外事学院第四届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比赛,在各个二级学院的初赛中,青年教师踊跃报名参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最终经过各二级学院的选拔,有20名青年教师参加了学校组织的课堂教学比赛决赛。参赛选手平均年龄仅28岁,平均教龄4年,最短的只有半年教龄。

(二)基础理论比较扎实

目前民办高校的青年教师具有较为扎实的理论功底,一般具有学士学位,有不少具有硕士学位。高学历使他们在知识的积累和储备方面起点较高,他们的纵向教学经验虽然较少,但横向知识面和接受能力却较宽较强,思维敏捷,尤其善于接受新知识,接受新事物,深得学生的欢迎。

(三)讲课具有良好的亲和力

青年教师由于与学生的年龄相近,容易与学生沟通,能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青年教师也展现了个人魅力和良好的亲和力,和学生开展教学互动,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熟练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教学

青年教师对计算机的运用比较熟练,在教学中普遍采用多媒体教学,而且独具匠心,制作精美,给学生耳目一新之感。如有教师在讲授《女性生殖系统》时,用多媒体形象地演示了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以及受精过程,不仅有图画展示,而且有动态演示,使多媒体的优势和作用在教学当中得到极大发挥。

二、民办高校青年教师的教学不足

(一)教学基本功不扎实

在有关文献中,很少对教学基本功下过完整的定义或进行过相关的定义分析。笔者认为,所谓教学基本功是指完成教学工作所必需的条件性的技能和技巧。教师教学基本功具有共同性、基础性、习得性、专业性和时代性。由于民办高校新人职的青年教师大多来自非师范院校,没有经过专业的教学基本功训练,教学的基本功比较欠缺。如对知识的提炼不够,没有将书本知识化为自己的技能,有时有照本宣科之嫌。有些教师课堂讲授中对概念的理解不够准确,逻辑推理不够严密。

(二)课堂教学的信息量不够

有些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缺乏深入了解,知识的针对性不强,信息量不够,知识比较浅薄,缺乏深度,往往在讲授中不能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对有些知识点不断重复。

(三)过分依赖多媒体组织教学

多媒体教学固然有很多优点,但是,它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有些教师过分依赖,将所讲授的内容全部粘贴在上面,讲授跟着多媒体走,使多媒体成为教学的主要方式。学生的注意力完全转移到多媒体上,教师讲授的表情、肢体语言被淡化。

(四)组织教学有“演课”之嫌

有些教师已经提前设计好教学的各个环节,在课堂上对学生的关注、启发、引导不够,按部就班地按自己的设计教学,随机应变的能力较差,有表演的意味。

(五)教学组织形式单一

课堂教学形式应是多样的,诸如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启发式、互动式等教学方法,不能将课堂教学仅仅理解为“讲课”,但是,在课堂教学中,青年教师教学组织形式仍显单一,讲授多,讨论少;灌输多,启发少;自演多,互动少。

三、提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对策

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提升其教学水平,功在当下,利在长远,对提升办学质量,促进民办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数量多,是教学的中坚力量,已经得到学校的广泛重视,这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但是,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名师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提高民办高校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水平,需要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及早做出对策。

(一)加强师德教育,引导青年教师树立为民办教育事业献身的价值观

对外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带来巨大的社会变迁的同时,社会上的种种现象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到高校中来,影响着教师队伍,一些教师理想信念模糊,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减弱。因此,加强师德教育,是高校普遍面临的一项艰巨工作。温家宝总理指出:“加强师德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育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关系着民族素质和国家未来。不普及和提高教育,国家不可能强盛。这个道理我们要永远铭记。”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得到了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的普遍认同。因此,需要德才兼备、能担负起21世纪人才培养重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必须强化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培养青年教师对民办教育事业的忠诚度和责任感,使他们自觉自愿地投入到民办教育事业之中,而不是把任职于民办学校作为权宜之计,一旦翅膀硬了,就远走高飞,使民办学校沦为某些公办高校的培训机构。但在加强师德教育的同时,民办高校亦应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提供发展环境,使他们尽快成为教学的骨干力量。

(二)丰富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

日本学者佐藤学认为:教师的知识是一种实践性知识,是一种经验性的知识。教师的教学能力形成于教育教学实践之中,是对教师理论知识、教学技能的综合运用。丰富的实践性知识积累对教师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获取、组织、储存、分享及应用更新,都是在实践中动态生成的。因此,青年教师在具备较好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需要不断加强实践性知识,这是无法超越的成长阶段,具体在学校教育实际中,主要的表现形式是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积累经验,领悟教学理论,全面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三)讲课要充满激情、充满爱,要有感染力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是塑造师生的精神高地,是文化、情感的栖息地。一节好课的第一个特征就是“教师要充满激情”,用一种高亢的精神状态、真挚深沉的情感,通过不同的交流方式,把教学中的各个环节紧密有效地结合起来,完成教学任务,学生的智慧得到启迪,潜能得到挖掘。没有激情,再好的教学手段都没有感染力。没有感染力的课堂只能是死水一潭。谈到感染力,它不仅在课堂教学中是必要的,在其他工作中也同样不可缺少。关于感染力,著名记者范敬宜在谈新闻写作时多次提到一个命题:“感染是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他说:“我一直在思索,新闻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达到的是什么?总结几十年走过的新闻道路,我终于抽象出来两个字:感染。十多年前,一位普普通通的读者给我写信说:生活感染了你,你又通过自己的作品感染了读者。”套用这段话,可以说:教育事业感染了教师,教师又通过课堂感染了学生。

(四)讲授内容要娴熟,要深入浅出

教学目的要明确,讲授内容要娴熟,一个合格的教师,对所讲授的内容要驾轻就熟,做到心中有数,要紧扣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基本技能,保证科学性、准确性。确定要讲授某个内容时,必须先吃透所教内容涉及的相关知识,如概念、定义,重点是什么,难点在哪里,怎么引入,先讲什么,后讲什么,时间怎么分配等等,必须胸有成竹,安排合理。面面俱到、四面出击的讲授,乃是教学的大忌;而以点带面,以简驭繁,方能达到教学艺术的理想境界。为此,讲授教学要着意处理好以下“三点”:一是教学重点;二是教学难点(包括疑点);三是教学关键点。

(五)加大课堂讲授的信息量

衡量课堂教学内容信息量的大小,要从两个角度去考虑。一方面是检查单位时间传授知识的丰度。有人认为每课时不少于4000字的信息量,但笔者认为,信息量不能完全按照文字的数量计算,关键是信息的质量和适用性。另一方面是检查教学内容的发散度,使学生在多大程度上受到教益,得到启发。大学教学有别于中小学,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大纲的范围内,在教材内容基础上,教师要尽量多地向学生提供各种观点、实际情况、发展趋势以及参考资料来扩展学生的视野。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以保证教学内容充实、信息量大。要避免把讲得快、讲得多理解为信息量大。

(六)强化青年教师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是教师根据教学情境变化创造性地进行教学的才能,是教师面对突变的教学情境所表现的敏捷、果断、准确判断和恰到好处地处理的一种教学艺术。在具体的教学中,教育机智表现为特定教学环境下现场的直觉反应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青年教师往往在教学前设计好了教学的各个环节,但有时面对学生的提问或情境的变化变得不知所措,教育机智明显缺乏。因此,青年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的同时,应该做好应对各种变化的心理准备,通过实践感悟、教学反思等培养自己的教学机智。

(七)科学使用多媒体教学

教师优势分析篇3

关键词:

10月29日我们一行参观了全国闻名的一所小学—成都市磨子桥小学。通过考察发现这所学校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这所学校特色是分明的,校长的办学思想是鲜明的,管理思路是清晰的。校长先进的教育理念使我深受启发,阳光教育令人耳目一新。我们在思索着这所学校为什么会办得那么成功,它有哪些是成功之处?我们知道经验是不可以复制的,只能借鉴,重要的是在这过程中,我们要弄明白别人是如何走过来?取得成功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我们学校可以借鉴别人哪些?带着这些问题,我完成了此次参观学习,并撰写成此文。

磨小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也足以引起我深思的就是关于学校Swot分析。因为他们通过这种分析,非常深刻地剖析了学校的内外部因素,从而确立了办学定位,走出了特色之路。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Swot的四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Strength,weakness,opportunity,threat”。意思分别为:“S:强项、优势;w:弱项、劣势;0:机会、机遇;t :威胁、挑战”,它是由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于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来的,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和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①所以,基于这一理论指导,磨小围绕地理环境、学校规模、硬件设施、行政班子、教师队伍、学校管理、学生状况、家庭教育、社区参与、地方资源、教育政策、学校文化、学校特色、学校品牌等因素,从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四个维度对学校进行全面分析,他们重视从问题中找出路,重视学校的规划,让规划真正成为引导学校发展的航灯。其实,他们走过的路是一条指向教育教学实践的路,重在促进具体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的路,特别是指向自己学校的、课堂的、教师和学生发展的特色之路;感悟于程校长的勇于、善于认识并研究自己的学校,以促进或直接作用于自己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全面提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校发展竞争力为直接目的办学思想。

一、Sw(优劣势)分析,剖析内部因素

学校中的优势是指那些保障学校竞争力,并促使学校获得战略性领先,保证学校实现学校发展目标的那些较好的内部因素或特征。如磨小从地域、生源、办学声誉、师资条件,校园环境、教学质量和教育理念等剖析其优势,他们发现学校地域优势资源明显,学生来源基础较好、社区资源丰富,办学声誉良好(科研单位、学校、部队、电脑一条街)、教育理念先进,校园环境优美(社会声誉、环境),教师队伍优秀,教学质量较高(稳定、学科教学)等优势;而劣势是指那些可能给学校带来不利影响,并可能导致学校无法实现其既定目标的消极因素和内部特征,如磨小认为他们的阳光教育理念的核心价值认同度有待提高,换言之,教师的办学理念和对学校办学的价值认同度还不够。另外他们还认为名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水平不能适应学校发展,教师的素质直接影响着学校的质量,他们善于剖析自己的不足,认为学校要发展,必定要发展教师。再者,他们认为校本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变革没有根本性突破,从这一内部因素的剖析,我们可以发现,学校要发展,必须根基于课程建设与课堂教学的变革。最后,磨小还从着眼于未来的眼光剖析了其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运用相对落后等劣势,从磨小的优劣势分析中我们可以发现,学校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必须考虑内优势因素和劣势因素,它们是学校自身在其发展中存在的积极和消极因素,属主观因素。这种剖析内部因素也是一种比较分析,是在一定范围内寻找学校自身办学过程中的优势和劣势的过程。

二、ot(机遇和挑战)分析,挖掘外部因素

学校中的机会是那些有可能帮助学校实现其超过自身既定发展目标的外部因素,或某种可能促使学校发展出现良好转机,甚至可能促使学校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因素的出现。磨小在发展中找到了机遇,如成都市被批准成为部级“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所在武侯区的《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高位求进、特色发展”新的战略目标,这些都是打造学校品牌的良机,给予磨小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因素。当然他们也分析了学校面临的挑战,如理念认同、专业化队伍、课程教学改革和高标准办学条件这些外部因素,正是学校迎接的挑战,也是给学校带来有可能是威胁的外部因素。我们可以从中发现这些威胁有可能对学校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并可能导致学校无法实现既定目标,甚至可能导致学校发展计划无法实施的外部不利因素。但是正是这些外部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学校,通俗点说,大势所趋,这种大势就会间接地影响学校对未来决策的制定。如果磨小当时面临当时的困境时,不采取果断行动,在面临挑战时,不把握好当前局势,不难想象,这种趋势或者障碍就会导致学校发展的停滞不前,特色学校就不可能产生。所以外部环境要求学校必须发展,而面临的挑战学校必须做好应变计划并考虑新的发展机会。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感悟到磨小是通过ot(机遇和挑战)分析,清晰地确定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这种分析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找准学校发展的方向,选择适合于自己学校发展的战略决策。

三、基于Swot的分析,走出特色之路

磨小在完成Swot分析后,将学校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排列,发挥优势因素,克服弱势因素,利用机会因素,化解威胁因素,制定出一系列学校未来发展的措施,如采用项目突破,整体推进的模式;构建阳光课堂、阳光课程,阳光家庭阳光社长,阳光环境;设计开发和实施了一系列的卓有成效的校本课程;如印像比较深刻的是他们开展的“家乡行”活动,让每个学生了解家乡并为之自豪,他们安排的综合实践相关活动课程中,将实践活动内容进行渗透到学生的德育活动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基于磨小教师队伍的现状,他们为教师实施职业生涯规划,以此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他们挖掘学校外的资源和优势,加强阳光系列教育活动,并渗透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使学校“阳光”的育人目标更加落实,追求有载体、有实效,最后走出了特色之路。

教师优势分析篇4

关键词:Swot;民办高校教师;现状;分析

中图分类号:G648.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018-02

社会力量办学是当前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民办教育的快速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大意义。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颁布,我国民办教育又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期。湖北省作为一个教育强省,至2009年5月已有民办高校42所(含二级学院),占全省高校总数的31.3%。这标志着民办教育在高等教育事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1]。但是有部分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不甚理想,这与教师的生存现状有着极大的关系。故及时调查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的现状,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将有利于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本文以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华中师范大学武汉传媒学院、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等四所民办高校的226名教师为调查对象,对教师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从中探讨民办高校教师在在快速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一、Swot分析法的引入

Swot分析法又称为态势分析法,是由旧金山大学管理学教授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的,是一种能客观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其四要素为:S-Superiority(优势),w-weakness(劣势),o-opportunity(契机),t-threat(威胁)。最初主要用于商业领域和行业分析,后逐渐被应用到教育评估和城市设计等许多领域的分析与决策过程中。

二、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现状分析

1.优势。①办学体制与激励机制。民办院校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灵活的办学体制和完善的激励机制[2]。民办高校内部分配制度奖罚分明,涉及面广,而且力度都较公办高校强,基本能够杜绝公办高校一定程度上“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现象。完善的激励制度使教师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和积极工作的热情。②学习环境优势。民办高校可以不拘一格的聘任有真才实学的人才来校任教,故在民办高校就会聚集一大批退休或在职(兼职)的高职称专家、学者、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甚至院士。他们可以来自全国各地的各级各类高校,学缘结构合理,可谓是强者云集,这为青年教师的业务素质快速提高、学术研究能力快速提高、育人水平快速提高造就了良好的氛围。经调查,目前我省民办高校教师队伍以年轻教师为主。年轻教师在年龄上的优势,使他们与学生没有代沟,可以充分交流思想和情感,容易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容易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影响力和感染力。除了有自己的专业之外,他们在计算机知识和应用以及外语水平,尤其口语能力都有相对的优势,在高等教育离不开外语和先进的计算机辅助教学手段的今天,年轻教师更显出其巨大的优势。

2.劣势。①教学、科研平台。我省民办教育起步晚,民办高校在建设初期以基础建设和规模建设为主,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投入相对于历史悠久的公办高校相形见绌,导致教科研实施不完善。据统计,我省民办高校师资力量不足,导致教师教学工作量大;民办高校生源质量较差,导致教师育人工作量大。②工资、福利待遇。民办高校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学费、社会团体赞助、校办企业收入等途径,与公办高校相比具有不稳定、不可靠、不充足的特点,加之大部分经费用于软硬件建设,就会导致教师工资、福利待遇偏低,工资结构不尽合理等现象。据统计数据显示,我省民办高校教师在工资、福利待遇方面与公办高校教师相比具有明显劣势。③在职继续教育。近年来,我省民办高校教师中高学历教师的比重不断提升,使得低学历的教师意识到自己在学历方面的劣势。因此,他们有着强烈的在职读书,提高学历、学位的愿望,但是在快速的发展过程中,民办高校为了提高师资队伍质量,为了快速提高高学历人才比例,通常采取的措施是一方面大量引进高学历人才充实到教师队伍,一方面从在职教师中择优选取少量教师参加学历培训,甚至按照优胜劣汰原则转岗或淘汰一批低学历教职员工,从而忽略了在岗教师继续教育的全民性[3-5]。

3.契机。①脱颖而出存契机。在民办高校,聘请教师不唯学历与职称,能力唯上;不管是博士、硕士还是学士教师,深受学生欢迎的才是优秀老师。而在公办高校评选优秀教师常常需要论资排辈,从这个角度来说,有利于青年教师的脱颖而出。②国家及地方政府扶持政策。《民办教育促进法》中规定,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出台配套政策,大力扶持民办教育。作为民办教育的主要力量,我省民办高校受到政策扶持的力度逐年加大,譬如在教科研课题的申报方面,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就获得了与其他市属公办高校同等的待遇。据悉,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审方面有望只需条件达标就可参评,这为教师提供了最大的契机。

4.威胁。①学历与学位的威胁。在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中,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的人数比例已达到6%和54.8%,但是仍有40%左右的本科生、专科生工作在民办高校的教学和教辅岗位上。“高校教师高学历”这是一个必然趋势,也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基本要求,对民办高校也不例外。所以,在学位与学历方面,民办高校教师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胁[6]。②专业结构调整的威胁。民办高校办学体制灵活的体现之一就是根据生源减少的情况及时进行专业调整。尤其是近年来,国家计划生育政策成果凸显,普通高中在校生人数减少,高校招生计划减少,会导致部分教师解聘、分流、易岗,这对某些专业的教师会产生一定的威胁。③评教评学制度的威胁。为了加强管理和提高质量,湖北省民办高校普遍采取了各种形式的学生评教制度,并将评教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甚至与教师聘任挂钩。这样一来,部分教师受到的压力明显增大,甚至迎合学生,遗忘教师职责,失去教师主导地位,这对教师来说是个致命的威胁[7-8]。

湖北省民办高校教师在现阶段具有许多独特的有利优势,也存在明显的客观劣势,既有科学规划和全面发展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威胁。作为民办高校教师,在职业发展中应利用优势,剖析劣势,把握机遇,有效的转嫁威胁;作为民办高校,在学校发展中应站在教师的立场,放大优势,创造机遇,帮助教师提高抵抗威胁、扭转劣势的能力,这样学校和教师才能实现双赢,才能走的更远。

参考文献:

[1]湖北省教育厅.湖北省高等学校名录[Z].(截止2009年5月31日).

[2]贺修炎.比较优势与中国民办高校的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11):32-34.

[3]韩明.高校教师继续教育中的功利性及其对策[J].继续教育研究,2009(2):1-2.

[4]陈龙图.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形势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6):83-84.

[5]李春霞.民办高校教师继续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教育导刊,2009(2):58-60.

[6]许百华.民办高校教师职业压力源分析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8.9:107-108.

[7]武勇,勾丽.民办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与行为激励[J].改革与战略,2004.7:116-117.

教师优势分析篇5

一、校情分析的两大功能

校情分析主要兼顾两个功能:一是通过校情分析这样一个过程,让所有教师对学校状况有直观的了解,对自身存在的上升可能和限制性因素有深刻的认识,为规划职业的发展方向奠定基础;二是有助于学校最高决策层对学校的基本情况、教师群体的基本情况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对如何应对学校当前面临的现状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有前期思考,对学校的资源优势和发展空间有正确把握,为规划学校的未来发展提供了最为直接、最为充分的依据。

二、校情分析的四项原则

实施校情分析,必须遵循四项原则,即民主参与原则——跳出原有封闭的分析决策圈子,广泛听取意见,实现平等对话和沟通;整体性原则——把学校视为一个独立系统,从整体与部分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有机联系中,揭示出学校内部系统的特征及运动发展的规律;问题导向原则——客观地呈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轻重缓急原则——不能平均使力,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才能纲举目张,同时对各种问题要按“轻重缓急”的次序进行优先排序,重点锁定并分析影响一所学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

其中,民主性原则是一个需要侧重体现的方面。我们认为,分析校情不应再是一个简单的学校决策层的行政行为,而应该是全体教师、家长代表、学校规划师共同参与、合作完成的活动过程。为此,我校在实施校情分析的前期,组建了多元的校情分析合作团队,以期产生最大效益。

1.专家团队

学校办学,尤其是一所年轻学校的创办,如果没有专家的引领和科学的规划,在很大程度上会自困于“照葫茹画瓢”或同水复,永远没有创新,也上不了层次。因此,我校构建了由大学的教育规划师、专家团队、社会教育机构领衔的校情分析规划小组,借助伙伴合作关系,全面客观地会诊学校情况。依托专家团队资源,提升规划理念及目标;依托高校教育理论及文化底蕴,提升发展主体层次;依托社区、企业园区及体育、艺术机构的资源,提升学生素质;依托多元资源的整合力量,提升学校的综合实力。这是科学制订并实施规划的必备条件。

2.全体教师

在通过校情分析来确定学校优先发展项目的过程中,尤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参与面以及在认识、沟通、愿景等方面的达成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校今后实施优先发展项目的成效与结果。因为优先发展项目的实施有赖于教师参与,它将影响教师今后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心。教师参与校情分析、参与选择学校优先发展项目,对此产生“认同”,并把它与自身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起来,这一点尤其重要。

3.家长代表

基于学校与学生家庭之间的开放、互信与支持,我们邀请家长代表加入到校情分析的行列中,积极参与整个过程。我们始终认为,学生是学校发展的第一受惠者,任何项目的确立,首先应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健康发展。让家长参与校情分析,不仅体现了家长对学校现时状况及未来发展的知晓权和发言权,还有利于帮助学校了解学生及家长对学校教育的基本诉求,使优先发展项目的确立能在更大程度上体现其需求性和适合性。此外,家长的理解并认同,也必然会在项目推进过程中,给予学校最大的支持和配合。

三、校情分析的方法与技巧

校情分析是制定并形成学校发展规划中最重要的前期工作,决定着学校定位的准确性及规划的科学合理性。它主要有头脑风暴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排序法、校史分析五个方法与技巧。我们将这五个方法与技巧进行巧妙整合,形成以下两大策略。

1.“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

通过校情分析来科学定位学校未来发展,它需要集体智慧,全员行动。我们尊重教师的话语权,注重发挥全体员工的集体智慧,以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让全体教师共同参与到校情分析中,及时向上传递教师的职业感受及意见想法,表达一线教师的意愿和诉求。学校规划师及管理层则借助“自上而下”的形式,将校情分析的初步结论、学校定位及发展方向,通过全体教职工大会、教代会等形式予以广而告之,在经过上下几轮的意见征询、共识达成、修改完善的基础上,形成并出台了《校情分析报告》。

2.头脑风暴与漫谈沙龙

所谓头脑风暴,是一种类似“挤牙膏”式的思维碰撞与交流活动,它是指在专家介入、引导、追问下,让学校全体行政班子成员抛开顾虑,专门就校情分析畅谈个人的不同意见和观点,通过彼此间疾风暴雨般的争论、辩驳,最终让大家的认识达成基本一致。所谓漫谈沙龙,是一种聊天式的漫谈交流活动。学校行政分头参与,学科教师分批参加。大家可以在轻松的氛围中,围绕自己的工作现状说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包括职业理想、工作感悟、情感需求、未来期许,等等。

上述两种策略体现的是一种集体的智慧,凸显的是广大教师的主体地位。

四、校情分析的四个维度

在制定规划、分析校情的过程中,我们在专家团队的直接参与与指导下,第一次与Swot方法有了零距离接触。利用Swot分析方法,通过归纳、对比和概括等手段对学校状况进行系统分析,不仅使学校的优势更趋于显性,更有利于学校发展,而且还可以使原本客观存在的劣势或者说威胁能得到有效的弥补、减少,或者规避。它对把脉区域教育的发展动态,及时应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正确定位学校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有力的分析和依据。现以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为例加以说明。

1.优势S(Strengths)

一是知名大学附属实验学校的品牌优势。上海交通大学是附小的金字招牌。作为品牌大学的附属实验小学,附小可以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先进的教育理念、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人力资源、人文资源谋划学校发展的新篇章。

二是年轻化队伍结构及科研兴校的强烈意识。附小成立初期,教师平均年龄在30多岁,学历层次普遍较高,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及充沛的精力,为学校特色创建和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学校始终把教育科研当作学校发展的助推器,让教育科研为“新基础教育改革”和“二期课改”服务。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学校依托规划师和专家的引领,请他们把脉会诊,寻找症结,开出良方,提高教师的教科研能力,加快学校的发展速度。

三是人口导入区的区位和生源优势。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紫竹科学园区比邻,学生家庭经济状况普遍良好,文化层次普遍较高,父母不仅愿意也有能力对孩子进行智力投资,还非常注重孩子业余兴趣的培养。同时,学校作为中福会少年宫上海市小伙伴艺术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实验小学培训基地、上海市体操运动训练中心少儿训练基地,也吸引了部分本学区外的特长学生慕名来校借读,为学校特色创建提供了一定条件。

2.劣势w(weakness)

一是学校建校历史短暂,缺少名师和骨干教师。附小由于学校建校历史短暂,教师队伍年轻化,教师的知名度和教师在区域内的影响力不足。学校缺乏名师和骨干教师。如何尽快培养在区域内有一定影响力的名师和骨干教师,如何协调学校硬实力和软实力的同步发展,是学校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

二是学校条线工作发展的均衡性有待加强。学校条线工作发展不均衡,学校对德育、少先队、教学、科研等部门的工作非常重视,改革力度十足。相比较而言,作为支持和配合系统的信息技术和后勤部门,在人力和设备的投入方面还处于逐渐完善阶段,信息技术对学校办学的支持效能尚未完全发挥出来,学校的后勤工作也需要进一步优化和改革。

3.机遇o(opportunities)

一是属地化后的政策支持和资源支持为学校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随着教育局对学校硬件建设的支持力度逐年增大,学校设备不断齐全并得到优化。一流的专业体操训练馆,设施齐备的形体舞蹈教室、音乐教室等,都为附小有效推进优先发展项目提供了很好的物质条件。

二是体育俱乐部、小伙伴艺术团基地的奠基、多区联动关系的建立,为创建特色课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4.挑战t(threats)

一是学校周边历史名校较多,提升了办学和工作压力。学校地处上海市老闵行地区,有多所历史名校,近年来又有一批学校成长为后起之秀,这些学校积累了丰富的办学经验,还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名师支撑,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面可以说是得心应手。附小师资队伍和学校都较为年轻,又地处名校周边,这些客观因素在无形中催化了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竞争,给附小的管理工作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压力。

教师优势分析篇6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国际贸易;探析

案例教学法最早运用于法学教育,是英美法系的判例教学法,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柯里斯托弗•格伦姆布斯•朗德尔(ChristopherColumbusLangdell)教授在法学教育中引入了判例,首创了案例教学法。[1]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正式引入案例教学法,之后被广泛应用到管理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等学科。案例教学法是以典型事件为基础所撰写的真实或虚拟的情景,进行师生问答、讨论等互动的教学过程,以达到学习者学习认知、技能目标要求的教学方法。简言之,就是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媒介、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2]作为一种典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引领作用,避免教师一人唱独角戏,彻底打破了传统教学填鸭式和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将学生从倾听者转变为参与者,使其成为教学的主体。[3]因此,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的运用将会在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积极性,更利于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学校教育的培养目标。[4]

一、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教学中的重要意义

国际贸易课程是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及其他经济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核心课,主要研究国际贸易的产生、发展和贸易利得等问题,并揭示其点与运动变化规律的学科,其主要内容一般包括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两大部分,如古典自由贸易理论、新古典自由贸易理论、现代自由贸易理论、贸易保护理论、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区域经济一体化等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希望学生能够比较熟练地运用所学知识理解和分析世界经济和中国对外贸易中的现实问题,突出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从国际贸易课程研究的领域和具体内容来看,该课程涉及知识面较广,具有理论性、涉外性、综合性较强的特点。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在教学内容上重理论、轻实践,过分强调理论和基础知识的讲解,尤其是注重纯理论性的知识,容易造成课堂与社会实际的脱节,教学过程枯燥乏味,过于单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不到应有的效果。[5]因此,相对单纯讲解理论知识的传统教学,案例教学法的最大优势在于以案例为基本素材,将学生引人一个特定的真实情境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共同研讨,深入剖析,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批判反思意识以及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

二、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总体实施框架

(一)选择与设计案例

在案例教学的准备过程中,教师首先要做好充分的工作,结合国际贸易课程的教学内容,精心选择与设计案例。教学案例的选择是否得当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在选择具体案例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案例的典型性,即紧密围绕所要传授的基本理论和核心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案例,以达到通过案例讨论使学生加深理解国际贸易基本理论之目的。二是案例的新颖性,即尽可能选择国际贸易实践中的最新案例,以使案例教学更加贴近现实生活,让学生通过实践中提出的新问题去进一步理解和思考理论。三是案例的综合性,即所选案例要有一定的深度和难度,让学生找出可能涉及的国际贸易理论知识点,以增强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理论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介绍与阅读案例

在这个环节,老师运用多媒体呈现案例并描述案例背景,把涉及到的相关理论知识点向学生做简要介绍,并尽可能营造出案例描述的氛围,使学生尽快进入案例情景中。学生在这个环节要充分阅读教师准备好的案例材料、理解案例内容。

(三)分析与探讨案例

在学生对案例背景有了初步感知以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入案例分析和探讨环节。这个环节是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分析问题的关键,因此是案例教学的核心部分。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要注意寻找其中的因果关系,只有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才可能找到问题的合理解决手段。[6]因此,教师应启发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运用相关国际贸易知识,围绕关键性问题、教学重点、难点问题大胆进行思考和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始终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自己只是一个启发者和引导者的角色。在整个分析、讨论、辩论过程中,教师应尽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意识,给予学生充分讨论与发言的机会,鼓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逻辑推理能力、思辨应变能力、协作能力及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使案例教学真正达到教学目的。

(四)总结与点评案例

学生在案例讨论后,教师要切实进行总结点评,这个环节是对以上各个环节的精炼和提升。教师进行总结点评并非简单直接给出案例的答案,要对整个案例讨论情况做出总体评价,对学生提出的正确论点给予肯定和完善,对学生在自主性探究中暴露出来的正确或错误的典型思维给予合理的归纳评价,让学生从中受到启发。此外,应总结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培养学生面对一个案例时寻找问题的切入点和解决思路的能力,使学生在今后面对类似贸易问题时积累一定经验。因此,教师在总结点评环节,要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要“准”,运用理论知识、概念、原理要准确,点评要切中要害;其次要“精”,言简意赅,条分缕析,语言洗练,时间把握得当;最后要把握“分寸”,不能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三、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一个案例分析的示范

为进一步阐述案例教学法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具体运用,下面以一个案例作为具体的运用对象进行示范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是国际贸易理论的重要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往往都会首先从比较优势的内涵、发展过程和竞争优势产生的背景、内涵一一作详细的介绍,再对两者进行比较分析。从逻辑关系来讲,这样的讲解过程是严谨并清晰的,但学生理解起来可能比较晦涩。在对这两个重要的国际贸易理论讲解时,根据案例选择的典型性、新颖性、综合性为指导原则,我们精心选择了“中国为什么是世界制鞋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鞋强国”为案例进行示范分析。案例内容:中国是世界公认的制鞋生产大国、贸易大国和消费大国,但近年来,印度、巴西、越南等国家在制鞋产业上迅速追赶比拼,使我国面临着更加激烈的竞争。中国皮革协会提供的数据显示,作为生产大国,2010年我国年产130亿双鞋,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5%,位居第一。作为贸易大国,我国有近百亿双鞋销往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份额337亿美元(不含鞋材等),出口鞋数量及金额分别占世界鞋类出口数量及金额的73%和40%,位居第一。在世界鞋业论坛上,中国皮革协会做了“未来五年世界鞋业及中国鞋业发展趋势”,其中一组世界最有竞争力的几个国家制鞋劳动力成本的数据比较引起很大关注。中国年产量13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1.3-1.5美元/小时;印度年产量20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65美元/小时;巴西2016年各类鞋年产量近9亿双,劳动力成本是4.35美元/小时;越南2016年各类鞋年产量近8亿双,劳动力成本是0.48美元/小时。中国皮革协会专家分析指出,从鞋业的生产数量上来看,这些国家要在10年内取代中国鞋业大国的位置,是比较困难的,但是中国在今后发展中的竞争压力依然很大,必须加快调整结构、转型升级。彻底摒弃依靠速度、规模、价格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而向依靠质量、标准、技术、服务、创新能力和品牌影响力进行竞争的发展方式转变。与此同时,专家们一致认为,中国发展皮革产业还有诸多优势,如丰富的原料皮资源、完善的产业链、巨大的加工能力、高素质低成本的劳动力、可用较低成本生产各种质量产品以及极具潜力的13亿人口的大市场,但应积极从制鞋大国向制鞋强国转变。教师在让学生阅读完案例后,通过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问题导向”学习模式设立问题,让学生重点围绕“为什么中国只是制鞋大国而不是世界制鞋强国”这个问题结合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的理论去进行探讨,提高了学生应用理论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后,教师进行案例总结指出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制鞋业的比较优势没有转化为竞争优势,而国家的竞争优势扶持和培养,对于发展中国家竞争优势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方面,我国比较薄弱。国外有竞争力的产业都有庞大的支持性产业和相关产业组成的产业簇群的支持,而我国的大多数产业缺乏这种支持。因此,要提高我国制鞋业的竞争力,需要从产业簇群上下功夫,促进其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变。

四、结语

作为国际经济与贸易、国际商务等本科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国际贸易承担着把学生引入国际贸易学科、激发学生学习与研究兴趣的关键任务,承担着为学生构筑学科基本框架、夯实专业理论基础、描绘学科发展前沿以及拓展国际经济视角的重要使命。鉴于现实经济情况的复杂性和国际贸易理论的抽象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打破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在每一个知识点上都使用案例教学来加强学生理解,利用典型案例、典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利用师生互动讨论鼓励学生发言。但案例教学法的实施过程中仍有一些问题值得注意,比如案例的选择、理论知识点教授与案例分析的有机融合及协调等,[7]要求教师课前紧跟当前国际贸易热点问题和现实问题进行大量的资料和案例搜集,并对其进行加工和整理,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启发式手段鼓励学生大胆灵活运用相关贸易理论探讨问题,以保证在采用案例教学时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吴高臣,刘爽.实践导向:案例教学法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12):178.

[2]王青梅,赵革.国内外案例教学法研究综述[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9(3):9.

[3]傅海霞.基于案例教学的国际贸易课程改革研究[J].对外经贸,2015(11):151.

[4]张润莲,张向利,叶进.案例教学法及其运用[J].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2004(4):102.

[5]黄爱双.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课程中的应用[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17):118.

[6]邵光华.教师教育中的案例教学法研究及其启示[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1(5):57.

教师优势分析篇7

职业教育的课程开发依然要遵循职业性原则,从工作出发来选择课程内容,是符合职业性原则的。

【关键词】校本课程效能化明晰化

职业教育,从某种角度说,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要跟着就业市场走,市场需要什么人,职业教育就培养什么人,这就是职业教育的最大特点:灵活性。制约这个特点发展的因素是课程。部颁、省颁计划、大纲、教材往往不能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灵活性的特点。在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今天,计算机课程尤其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就业市场的需求。所以,职业教育要大发展就必须进行课程改革,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使之体现职教之特点。

一、中等职业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性

校本课程即学校课程或学校本位课程,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地方的教育要求,由学校教师针对本校的环境因素和学生学习的实际需求进行编制、实施、评价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强调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在校内实施以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

面对时代的发展和未来的挑战,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真正做到对国家民族负责,对学生的终身负责,对社会、家长负责,每一所学校都必须在科学实施国家课程的前提下,根据地区、学校、师生的差异,努力开发具有地方特点、学校特色的校本课程。我校坚持“以德育为首位,以教学为中心,以学生为根本,以创新为先导,以名校为目标”的办学指导思想,实质就是要以课程改革,尤其是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为载体,满足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促进职校学生的综合发展。

二、计算机校本课程开发的策略

1.明确理念

校本课程开发须明确开发的理念。这里的理念指学校的教育哲学、教育宗旨与教育目标。教育哲学体现了教育的时代精神,是在时代背景中对教育总的认识和看法。创新教育、素质教育、主体性教育等都是新时期的教育哲学,它确定校本课程开发的总体方向。教育宗旨是在教育哲学指导下学校依据本校具体情况确立的总的发展方向。教育目标是教育哲学与教育宗旨的具体化和操作化。如在我校上述办学理念的宗旨下,确立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技术、健全人格、健康心理。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直接方向。

2.需求分析

校本课程开发在办学理念指导下,应进行需求分析。需求分析的对象是学生需求、社区需求和社会需求。学生需求属于教育的内部需求,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是外部需求,是教育的外部功能。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涉及学生知识需求和心理发展需求。知识需求是指学生对知识本身、获取知识的方式、途径等的需求和看法。心理发展需求是指学生健全心智、丰富人格、走向成熟的内在愿望和渴求。对学生需求的分析,有利于有重点、有目的地开发。其次,地区需求和社会需求分析,考察本地区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以期开发出既满足学生需求又有利于本地区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校本课程。需求分析可采用的方法有:问卷调查法、人才市场分析法、地区经济发展报告分析、产业结构与经济环境调查等。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产品、市场变化大,在充分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对课程设计要有前瞻性,学的课程落后,毕业后更落后,势必造成“就业难、招生难”、“学生不想学,教师不想教”的恶性循环。

3.资源评估

校本课程开发需要考虑学校的资源条件,以决定作何种程度的开发。这里的资源指信息资源、能力资源和物质资源。信息资源是以学校的教材和资料为核心,它为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源头活水和信息支持。评估要求信息渠道多样化、信息贮存丰富化、信息价值效能化,整个信息资源要处于不断的交流和更新中,形成动态的信息资源库。能力资源是指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校本课程开发是以教师和学生为核心,他们的能力状况制约着校本课程开发的深度和价值。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专业素养、开拓意识、创新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学生的学习能力包括现实学习能力和潜在学习能力。现实学习能力是指学生已达到的学习能力现状,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依据。潜在学习能力是指通过课程更新,学生可能达到的能力状况,是校本课程开发的重要目标。计算机课程中有理论很深的,也有应用性很强的,如何平衡这两者,使学生的能力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必须经过学生能力评估,以指导课程编制。物质资源是指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学校可提供的场地、设施、设备与经费支持,它是校本课程开发的物质基础。

4.优势评价

为了突出学校的办学特色,有效地提高课程开发质量,还需进行优势评价。学校优势包括管理优势、教师优势和学生优势。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离开了管理很难达到目的。管理优势体现在学校管理理念的明晰化、管理风格的成熟化、管理手段的多样化、管理结构的系统化。对学校管理的评价先应由师生提供反馈意见,学校领导进行初评,后由学校管理专家进行终评,目的是分析学校管理优势与不足,以期通过学校加强管理制度和机制建设,突出管理优势。教师优势表现为教师的专长、课程开发的技能、技巧。根据教师的专长,可决定他们进行何种课程的开发;根据其开发的技能技巧,可决定他们适合哪些层次和环节的课程开发。学生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长期以来,学校学生已形成的群体优势能力;二是学生在课程中具有选择能力和课程反馈能力,它使学生在校本课程开发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推动者,而不是旁观者和被动的接收者。当学校明了自己的优势后,就可以扬长避短,在校本课程开发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石伟平《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上海教育出版社【iSBn】7544405265

教师优势分析篇8

一、从波特模型看高职院校的生存竞争现状

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企业所处产业的竞争状况决定于五种基本竞争力量,即潜在进入者、替代品威胁、供应商的力量、购买者的力量和现有竞争对手。用模型表示如下:

所有的行业要使自己生存下去,并得以良好发展必须对五种竞争力量进行调查研究,以找到自己的发展道路。以波特模型为框架,我国高职院校同样处在五种竞争之中。如图所示:

对于高职院校来说,生源的竞争是排在第一位的,因为无论从招生还是就业来说,门槛越低,竞争越激烈。因此,高职院校如果在目前发展的大好机遇条件下不走内涵式发展之路,不尽快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办出特色、办出品牌率,几年后当生源萎缩,政府投入减少,高职院校的生存将会遭遇到巨大威胁。

二、基于Swot的竞争优劣分析

Swot分析又称态势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为客观和准确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分析方法。Swot即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我们从以上四个维度来分析目前高职院校的生存状况,用图表示:

1.竞争型。学院内部各方面条件较好,无论是师资队伍、办学条件、专业设置、产学研一体化还是学校管理、学校文化底蕴都较好,发展基础扎实、有实力,加上赶上发展的大好机会,争取到政府支持,社会声望又高,办学红红火火,处于竞争的优势地位,这类院校重在保持优势,扩大招生规模,提高办学质量,争取办成特色与品牌。

2.提高型。遇到良好的发展机遇,但由于办学历史不长,经验不足,师资队伍、产学研一体化、实习实训还处于低水平,尽管有招生规模,但潜藏着危机,一旦毕业生得不到用人单位认可或者学生在校期间对学习不满意,社会声望降低,这种机会就会丧失。因此这类院校主要任务是提高办学水平与质量,苦练内功,利用大好时机引进人才,合理设置专业,形成自己的优势。

3.维持型。由于产业结构调整,经济不景气,政治变化等因素,学院发展面临威胁,但办学有优势。这类学校应该积蓄力量,等待机会或创造机会使自己发展,应利用自身优势调整办学思路,科学设置专业,创出品牌。

4.发展型。发展既受到外部的威胁,自身办学又处在劣势,在师资队伍、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条件、文化底蕴等方面不足。这些学校应广泛调查研究,找准自己的发展定位,实施发展战略,强化内部管理,加大投入,一步步积累走出一条发展之路。

高职院校要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必须对自己所处的内外部条件进行正确分析,全面准确地把握,确定自己属于哪一种类型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革,找到主攻方向,合理并优化配置学校的物力、人力、财力、管理等资源,规划自己的发展战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三、高职院校的生存竞争之道

结合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找寻高职院校生存竞争之道。高职院校教育的特点表现在:第一是人才培养目标的明确性;高职定位于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第二是人才规格的职业性和就业岗位的针对性:实行“双证”制,学生既有毕业证又有“从业资格证”,与就业市场“对号入座”,市场缺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第三是专业设置的灵活性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性:高职贴近区域经济、就业市场、产业结构和生产管理实际,“经济发展到哪里,专业就开设到哪里。”第四是教师队伍的“双师型”:高职院校的教师知识和能力既具有专业性又具有应用性。教师既有理论水平又有作为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也有“工程师”的技艺,具有技师的实践能力。

从以上对高职教育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高职院校如果仅靠生产技术,像技校一样只培养技术工人,掌握具体的工艺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解决某些问题的现成药方,学生就没有该产业群的牢固基础知识,就不可能有良好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很难有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灵活变通直致改革创造新技术的能力;如果我们一味模仿本科院校,以学科为中心设置专业和课程,就会失去职业教育鲜明的岗位针对性,学生培养就缺乏社会适应力。同样把专业设置和教师培养作为高职院校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不可取的。因为高职专业门类的设置庞杂而多变,而且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专业设置会不断调整。作为学校重要资源的师资队伍,确实是学校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但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既不是普通高校注重科研能力、教学水平,也不像中职完全是一名技艺型工程师。这就决定了高职院校教师的培养的尴尬性,如果重专业有可能几年后就调整了;如果重技术教师们不可能长期在生产第一线,把师资作为核心竞争力在高职院校难以操作。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生存竞争优势既不是单纯生产技术,也不仅是科研、专业设置和师资队伍。它应该是核心生产技术的再生产。在产业或产业群核心技术的带领下(引领下),专业设置、师资队伍、产学研一体化和实习实训基地的同步实施。就像一辆国产汽车,核心技术是发动机,是别人模仿不了的,四个车轮分别是师资队伍、专业设置、产学研一体化和实习实训基地。它们谁也离不开谁,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教师优势分析篇9

关键词:慕课;课程建设;Swot量化分析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

一、进行慕课课程建设的意义

“慕课”热潮正在世界高等教育领域引发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变革。我国很多高校积极响应,纷纷进行课程的慕课建设。慕课是指为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或学校组织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慕课简称为mooC,即massiveopenonlineCourses。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和电子设备的普及,慕课以一种新的在线课程开发模式频繁出现在网络平台上,受到许多学习者的好评。慕课主要具有三个特征,即:开放性、规模大、自主性。借助慕课改革,来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2013年是中国的“慕课元年”,慕课传入中国已经有大约3年的时间,慕课发展状况如何?这是教育界关心的问题之一,由于r业高等院校在各省份及直辖市较普及,而且发展状况具有代表性。因此,选取全国的主要农业高等院校为慕课课程建设的研究对象,以此来反映我国高校慕课课程建设的基本状况。全国的主要农业高等院校共计32所,分布在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对这32所农业高等院校的调研发现,其中,有19所高校在自制慕课课程,21所高校在引进慕课课程,13所高校在自制并在引进慕课课程,2所高校准备做慕课课程或引进慕课课程。例如:沈阳农业大学建成了易尔思校园mooCS平台;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不仅在自制慕课课程,而且引进了一批慕课课程,引进了尔雅通识网络课程或者Coursera,Udacity,edx等mooCS平台的课程;甘肃农业大学正在与超星数据库联合让学生上网学习思政方面的慕课课程。可见,多数农业高等院校的慕课建设初见成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但是,随着慕课课程建设的推进,也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师生教学交流不畅、教学设施匮乏等。针对这些问题,本文试图借助Swot量化分析模型,对慕课课程建设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进而分清主次,突破重点与难点,充分利用其有利条件,控制、化解不利因素,推动慕课课程建设更快、更好地发展,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二、Swot量化分析模型的构建

(一)Swot分析模型简介

Swot分析模型就是采用定性分析方法,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因素,即优势(S)、劣势(w)、机会(o)和威胁(t),进行基于内外部竞争环境和竞争条件的态势分析。这一模型没有整体上比较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大小,也没有分别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各个细化因素的重要程度进行测算,从而导致决策者对战略形势的判断模糊不清,容易造成决策失误。

(二)构建Swot量化分析模型

在Swot分析模型基础上,运用层次分析法和分级评分法将Swot分析模型定量化,从而将Swot分析从定性推进到定量,构建起Swot量化分析模型。通过构建本模型,能够使决策者对战略形势作出更准确的判断,尽可能地避免决策失误。

三、慕课课程建设的Swot量化分析

通过对我国32所农业高等院校慕课建设的调研,尝试将Swot量化分析模型应用到慕课建设的发展战略研究中,深入分析慕课课程建设的优势与劣势,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

(一)细化Swot因素

在Swot分析模型基础上,将我国高等院校慕课建设的4大态势分别细化为5个主要因素,如表1所示。

利用调查问卷进行调研,问卷针对4大态势分别设计了5个填空题,总计20个填空题,根据心理学家指出的“人识别信息等级的极限能力为7±2”的研究结论,为了便于被调查者回答,将识别信息的重要程度分为9个等级,重要程度取“1-9”之间的自然数,数值越大越重要。每所学校发放了2份调查问卷,发放给专业教师,共发放64份,收回60份,其中有5份问卷问题回答不完整,共收回55份有效问卷,有效回收率为86%,因此,可作为研究的依据。

(二)构建Swot判断矩阵

对收回的55份有效问卷,进行数据整理。对每份问卷中细化因素的重要程度两两比较,得到比值,再分别对55份问卷中相同指标的比值求平均值,并适当进行四舍五入处理,得到判断矩阵,如表2―表5所示。

借助以上四个矩阵,计算出各细化因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判断的一致性检验。鉴于篇幅限制,权重计算过程及判断的一致性检验过程省略,这里仅列出最终计算结果,详见表6第2列、表7第2列、表8第2列、表9第2列。

(三)评价Swot细化因素

聘请9位慕课教学的专家、教授进行打分,实行10分制,这些专家分别涉及教学资源、教学策略、教学设计、教学评价等领域,在专家给出评分后,去掉一个最高分和一个最低分,根据平均值得到各细化因素的评分,详见表6-表9的第3列。用各细化因素的评分乘以其相对权重,得到其加权分,详见表6-表9的第4列,依据加权分数值的大小,可以对各细化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评价。

(四)总括评价Swot因素

分别将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的各细化因素的加权分求和,就得到这四个方面各自的加权总分,详见表6第4列的加权分合计值、表7第4列的加权分合计值、表8第4列的加权分合计值、表9第4列的加权分合计值。根据加权分合计值的高低就可进行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大小的总体评价。

通过分析上述结果,可以做出推啵海1)由于优势因素的加权分合计值为8.63,劣势因素的加权分合计值为8.11,机会因素的加权分合计值为8.62,威胁因素的加权分合计值为8.16,首要的影响因素是利于自主学习,其次是授课形式灵活;在劣势因素中,首要的影响因素是师生交流不畅,其次是教学设施不足;在机会因素中,首要的影响因素是国家政策扶持,其次是学习需求广泛;在威胁因素中,首要的影响因素是慕课资金有限,其次是师生认识误区。

四、慕课课程建设的策略

慕课课程建设,应针对优势、劣势、机会和威胁中的加权分居第一位、第二位的细化因素,采取科学的应对策略,具体内容包括四部分:充分发挥优势因素;设法克服弱点因素;积极利用机会因素;全力化解威胁因素。

(一)充分发挥优势因素

针对慕课课程建设,应当进一步发挥优势,首先,继续加强慕课线上平台建设。通过慕课线上平台集中精彩的教学资源,例如:教学视频、测试题、案例材料等吸引学生,逐步完成课程内容的学习,也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拓宽线上交流的平台,使之更有利于自主学习。其次,要继续采用灵活、多样的授课形式。不仅借助于教学视频进行授课,还可以应用微信群、百度贴吧等与学生互动答疑,进行授课。也可以在慕课教学中,辅以课堂教学方式,通过翻转课堂等形式解答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设法克服弱点因素

在慕课课程建设中,应当逐步解决内在的不足。首先,对慕课教师进行信息化培训,以提高其信息化素质。慕课平台拥有很多交互功能,能够方便师生交流。如果教师信息化运用能力不够,这些功能就不能充分发挥作用,从而,影响师生沟通,降低学习者的学习效率。其次,加强教学设施建设。目前,学生的学习终端不足,虽然可以借助于智能手机,但很多手机客户端不支持慕课系统,学习者进入没有搭建网络的环境时,学习就会中断,难以大规模做到移动式学习。因此,应通过配备充足的学习终端,扩大网络覆盖范围等措施,为学生观看视频、网上互动、网上测试等提供必要的设施,从而,给学生慕课学习创造更好的条件。

(三)积极利用机会因素

在慕课课程建设中,应当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因素。首先,抓住机遇,利用国家出台的有关发展规划与政策。目前,国家出台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都强调了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而且国家非常重视国民教育问题,慕课作为教育信息化下课程开发的新模式,鉴于此,一定会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其次,授课教师应深入学习国内外优秀慕课的设计思路与方法,增加课程的灵活性和趣味性,提高课程质量,满足高等院校中,学生学习的广泛需求。

(四)全力化解威胁因素

在慕课课程建设过程中,要设法规避外界不利因素,降低风险。首先,拓宽慕课建设的筹资渠道。慕课本身无偿提供给学习者,目前多数高校,慕课资金来源于学校内部,由于学校资金有限,导致优质视频资源的制作受限制,慕课平台的软硬件设施开发及利用不足。因此,不仅要募集公益基金,还可以利用校企合作,通过为企业培训员工等方式,来引进资金。其次,澄清师生的错误认识。慕课教学模式是以一种新颖的教学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授课方式的丰富和发展。使教师的角色由说教者变为服务者,能够更好地开发学生的潜能,不但不会影响教学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李凑,刘赣洪.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应用的Swot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3(3).

[2]江波,王奕俊.“慕课”透视及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7).

[3]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论坛,2014(1).

[4]尹康,姚富丽,蔡勇,夏先明,杜一华.高等院校慕课建设的探索[J].亚太教育,2016(1).

[5]王应解,冯策,聂芸婧.我国高校慕课教育中的问题分析与对策[J].中国电化教育,2015(6).

[6]崔璨,刘玉,汪琼.中国大陆地区2014年高校慕课课程建设情况调查[J].中国电化教育,2015(7).

[7]吴敏,李慧.慕课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2).

教师优势分析篇10

关键词:制药技术;专业群;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239-02

专业群是指由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重点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由若干个相近、相关的专业共同组成的专业集群。核心专业中的各专业群应面向行业企业的工作岗位群,并均能在同一个教学实训体系中完成其基本的实践性教学。高等职业专业群建设是学校内部和外部资源(专兼职师资、学院内部和外部实训条件、行业企业就业岗位群)的进一步整合和创新。专业群是高等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培养国家急需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要保障。

一、专业群建设的必要性与围绕重点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迅速崛起,很多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与行业企业工作岗位深度融合,开设新专业及专业方向,呈现出一片繁荣的发展势头。高职院校只有通过专业群建设才能形成专业群优势,才能集聚师资、实训等多方面的办学优势,实现核心专业教学资源的共享。专业群建设是以专业建设为核心的资源整合建设。专业群建设有利于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的集群优势,是从整体上提升高职院校在行业和区域内对技能型人才的配置水平和能力;有利于形成实践教学优势,将分散的实验资源整合为专业化的实训基地(或实践教学联盟、实训中心、集团化实训基地),可以降低实训建设成本,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形成高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优势,形成专业专兼结合的教师团队,提升专业的办学实力;有利于形成高等职业教育专业特色和品牌优势,提高高等职业院校的知名度。因此,专业群建设对高职院校发展是非常必要的。而专业群建设应当重点围绕以下三个方面开展:

1.要以企业核心岗位需求为导向。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就业教育,肩负着为行业企业培养优秀技能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制药技术类专业群建设的重点是要以企业核心岗位需求为导向,就是要以制药企业工作岗位群的工作需求为目标来建设专业群。专业群建设要立足于地方,面向区域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设置专业群。同时,高等职业教育要根据地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和区域支柱产业及发展方向设置主体专业,拓展专业群建设。

2.要加强专业与社会资源的优化整合。高职院校的专业群建设要依托自身的专业资源优势,依托校内外专兼职师资、学院内部和外部实训条件(实训基地)、行业企业就业岗位群等社会资源,使资源利用达到最优化。制药技术及涉药类专业群内的专业要有共同的行业基础或行业背景,有共同的课程平台,有共同的实验实训设施基础,有共同的师资队伍等,并使得各专业群可以充分利用和整合上述资源,在专业群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课程群、实验实训群和教师团队群,从而形成以重点专业为核心的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

3.要强化专业的相互支撑作用。高等职业教育的制药技术类专业建设不同于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可通过内部专业之间的交叉复合来设置专业群,其主要原因是制药企业的生产技术、管理第一线的工作往往是综合性的,常常需要多专业的知识和多种技能。因此,高职院校的制药技术类专业群可以将生产第一线工作外在的要求和专业之间的内在联系结合起来,设置复合型专业群。

二、专业群建设的构建思路

1.依靠核心岗位群构建专业群。制药技术类专业群的布局和调整应以服务制药产业为目标,通过对制药行业某个产业链核心岗位群人才需求状况的结构分析,构建与产业发展要求相一致的专业群。首先要研究产业结构调整及其发展态势,理清区域内制药产业结构的发展方向,明确区域内制药行业发展的重点,预测未来发展的走向。制药行业是发展潜力很高的朝阳产业,其专业群的建设要以生物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药物分析技术、中药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等核心专业作为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背景与依托,重点分析、认真梳理制药行业产前、产中、产后工作岗位相应的专业链,以此作为规划专业布局的前提,使专业链与产业链对接,形成制药技术类专业的办学优势和特色。在专业群建设时要针对一个行业核心岗位或一组相关的职业岗位来设置专业,逐步形成相应的专业群。在专业群建设中根据高职自己的专业优势和特色确定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通过品牌专业促进其他专业的发展,从而形成由品牌专业、特色专业和一般专业组成的具有内在联系、相互支撑的专业群结构。

2.以某一核心专业为中心构建专业群。制药技术类专业群建设要以某一个核心专业为骨干,以“三个核心群”(核心课程群、核心技能群、核心师资队伍群)为基础,以适应制药行业人才需求的变化来设置、构建专业群。因此,在专业群拓展中,根据制药企业连锁店市场人才的需求,以药物制剂技术专业为基础,有机整合市场营销专业的资源,增设了药品顾问式经营与店长专业方向,形成了新的专业群落。专业群建设为学生职业迁移能力的提高、有效就业供了一个平台,使学生获得了在一定行业范围内的职业迁移能力。

3.依据自身的教学资源构建专业群。高职院校制药技术类专业在进行专业群构建时,要对自身的教学资源进行评估,确定自身的优势资源和劣势资源,进而制定自身专业群的发展。首先要分析评价可用教学资源中在专业群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因素,分析评价外界环境中对专业群建设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其次在专业群建设中,应尽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办学优势,把握外部机会,避开不利因素。高职院校的办学优势和劣势主要体现在一个学院的办学历史、资金和教学设备条件、师资力量、实训条件、工学结合水平、产学研联合情况、专业声誉、学校所在地理位置等因素。专业群建设的成败主要取决于社会和企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现状和变化趋势,国家经济、社会、技术环境的变化,人口数量及结构的变化,政府产业政策的调整,行业的工作岗位群变化以及其他职业院校的发展状况等。但最重要的是在构建制药技术及涉药类专业群时,就要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培育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

三、专业群建设的适应条件

1.有适应专业群的课程体系。制药技术类专业群面向的就业岗位群基本相同、技术领域相近或专业基础相近,这些特点反映在课程内容上则体现为各专业有相当一部分共同的理论、技术、技能基础。因此,应有一个基于专业群建设的课程体系。首先要建立一套必备的共同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平台课程”,它是由各专业技术的共性发展特征要求而设置的,是由公共课和职业技术基础课程组成。其次,要根据不同的专业群设置“专业技能平台课程”,突出体现专业(专门化方向)特色的核心课程,它是以工作任务或工作过程为导向,围绕某一工作过程而设置的必须、够用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课程,是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训练的综合课程体系,分解在“专业课程教学与实训+企业轮岗实训+就业顶岗实习”环节之中。在全部课程建设中要本着“教、学、做一体”的原则,实现“在做中学才是真学、在做中教才是真教”的课程建设理念。

2.有适应专业群的教学资源库。要围绕专业群建立一套完整的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建设一般包括案例库、精品课程、网络课程资源建设等,内容涵盖教学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设计、技能测试题库、电子教案、教学辅助资料、教学课件、虚拟实验、作业批阅、网上评价、辅导答疑以及其他师生交流等,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广泛共享,凸显专业的示范与辐射效应。

3.有适应专业群的教学团队。制药技术类专业教师团队建设是提高专业群建设质量和水平的根本所在,选好专业带头人特别是选好专业群内核心专业的带头人是教师团队建设的关键。专业带头人是教师团队的核心,其水平直接影响着专业群建设和发展的方向。教学团队建设中要培养双师型骨干教师,形成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双师型教师为主体的教师团队。双师型教师培养的关键是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实践,引导教师为企业开展技术服务,不断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增加专业教师中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比例,聘请企业的专业人才和能工巧匠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逐步形成实践技能课程主要由具有相应高技能水平的兼职教师讲授的机制。要着力培养一支德才兼备的学生德育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教师队伍,在学生全程教学中实施“三支导师育人”(任课教师、辅导员教师和企业指导教师),强化学院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行业专家和企业“大师”的优秀品德,共同完成高校的“育人”工作。

4.有适应专业群的实践基地。制药技术类专业群建设关系到高职专业布局和办学特色的形成,对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具有重大影响。从另一个层面来看,高等职业教育的实质就是就业教育,其特征是培养既懂得基础理论与知识,还要具备工作岗位群所需生产操作能力,善于将某一专门“技术意图”转化为“物质实体”,并能解决生产中的实际问题的专业人才,并以此来制定适合制药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建立与制药岗位群相连接的实训基地、创立适应“工学结合”的实训课程标准与情境教学内容,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制药专业类优秀高端技能型人才。

因此,制药技术类专业群的实践基地建设,要创建一种融于“工学结合”的与企业人才需求(用人)相适应的“校内基本实训—企业轮岗实训—就业顶岗实习—职业技能证书—企业就业”实践教学系统,把制药企业实际工作岗位技术需求作为主要实践教学内容,按国家职业岗位标准设计各类实训项目,通过实践教学活动,实现学生与企业零距离就业。

参考文献:

[1]常宏志.浅论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建设[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6).

[2]王天行.高职专业设置影响因素探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