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知识小课堂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23:37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1

关键词: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环保意识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环保逐渐成为了人们关注的重要话题。学校的课堂教育是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前提,能够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减少对环境的破坏,逐步提高社会的整体环境。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还能够帮助小学生形成正确的环保思想,从日常的生活中着手,解决生活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在日常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帮助小学生将美术与自然环境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美术的学习过程中形成自身的环保意识。

一、在课堂中开展讨论,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

小学美术在课堂教学中涉及的题材是非常广泛的,不但涉及美术专业知识,同时也与社会整体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小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能够感受到环境对人类生活质量的影响,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不断形成自身良好的环保意识。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讲授环保知识具有重要的意义,能够实现环保与教育的有效结合,将环保意识推向教学的各个层面。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引领学生欣赏众多的美术作品,使得学生能够在学习中提高自身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学习跟动物有关的创作时,教师可向学生讲解作品中各种动物的生存现状,发挥小学生的想象,让他们讨论保护动物的各种方法,激发他们从小就要爱护身边的一草一木和自觉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采用情境教学,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

在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提高对环境的整体认识,认识到自身对环境保护的义务和责任,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小学美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的方式,结合故事、录像、图片等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环境,同时在美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渗透环保知识,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此外,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小事做起。例如,在美术课堂中经常会使用绘画本以及铅笔,部分学生一旦画错,就立马撕掉重画,经常出现浪费的现象。这就需要教师正确引导,帮助小学生形成节约的良好品质,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养成循环利用的习惯,增强小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收集废旧材料,改变学生不良习惯

在美术作品中有众多的艺术品是来源废旧材料的再次创作。我们日常生活中经常会产生垃圾。如果将垃圾再次利用便成为了材料,合理利用、稍作改造,经过装饰后部分垃圾就可能形成精美的艺术品。收集废旧材料不但能够减少环境中的污染,还能够提高创作的可能性,最终达到环境保护的目的。因此,小学美术教师要培养学生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在课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废旧材料,进行美术创作。这样不但能够减少生活中的环境污染,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和创新能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逐步提升小学生对艺术的创作灵感。

四、运用绘画创作,宣传环保重要性

小学美术的课堂教学对小学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小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视,保证学生能够从根本上提升自身的h保意识。小学美术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添加环保意识的元素,让小学生在课堂环境的熏陶中感受到环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使得学生在学习美术专业知识的同时,形成自身的环保意识。此外,教师需要对小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帮助学生在美术课堂上创造一些与环保题材相关的作品,让学生在学习中提高对环保的重视,将环保渗透到日常生活中。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2

1.人本理念的缺失:所谓课堂教学的人本理念,主要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课堂教学要以人为本,其目标是促进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不是个别学生的畸形发展;二是课堂学习要以情为先,以促进学生学习兴趣与信心的培植为首要目标。那种从“三维目标”变成“知识目标”,再由“知识目标”变为“完成解题数量”的教学追求,只能培养出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解题机器”,培养出“高分、低能、缺(品)德”的“半成品”甚至“危险品”。

2.课堂结构的失衡:所谓课堂结构的失衡,是指课堂教学三大基本结构“讲(教师讲授)、练(学生练习)、导(课堂指导)”的失衡。在这种课堂上,“教师讲授”时间占据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学生课堂练习与课堂指导也就难有时间保证。这类“以讲代教、以教代学、以少数代多数、以口头头”的课堂,是造成一些学生过早地对学习“失情(感)失信(心)”的罪魁祸首,也是造成低效课堂的另一主因。

3.师生角色的错位:所谓师生角色的错位,是指课堂上教师与学生角色定位走向误区。在这种课堂上,教师几乎霸占了全部的课堂时间,不知不觉地成为课堂的“主裁者与主(表)演者”,成为课堂的主角;学生自然就沦为“听众与观众”,成为课堂的配角。

一、“五环课堂教学模式”

正是基于中小学课堂存在的上述三大问题,该模式提出了课堂教学“三大基本结构、五个主要环节”的构想。所谓“三大基本结构”,是指“精讲、精练、精导”;所谓“五个主要环节”,是指课堂教学中的“精确目标、精练讲授、精准练习、精心指导、精简反馈”。这五个主要环节相互交融、相辅相承,共同组成课堂教学的“五环课堂教学模式”(以下简称“五环模式”,详见右图)。所谓“五环”是指:

“一环”:精确目标——精确展示学生学习目标与任务,包含情感目标与知识目标的具体化、书面化与分层化,确保学生能够在明确的目标指引下,准确高效地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精确的目标确定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基础,没有精确的目标,就没有高效课堂而言。任何一节课,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教师才能做到集中精力解决主要问题与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共同问题。

在目标展示中,把原来侧重于教师如何教的“教学目标”,转变为强调学生学什么的“学习任务”,让学生的课堂学习目标更具体、更清晰、更具选择性。凡是必须让学生完成的学习任务,教师不仅口头指令要清晰具体,而且还要尽量实现重要指令的“书面化”;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教师的教学指令要实现“分层化”。即,不同的学生要得到不同的学习指令,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这是实施分层教学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班级授课制下因材施教原则的主要对策之一。

“二环”:精练讲授——精练讲授主要教学内容,精缩课堂讲授总时间,确保教材的重点与学生共同的学习难点,成为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确保学生在课堂上拥有“自主阅读、独立思考、质疑释疑、当堂练习、获得老师与同学帮助”的权力。

“精讲”是一切课堂教学改革的前提。在课堂上,如果没有教师精练的讲授,就没有学生的独立练习与生生互助的时间保证,也就没有教师的精心指导。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无法得到个性化的指导与及时解决。因此,教师精讲意识的强化,会帮助教师精选讲授内容、精练教学语言、精缩教学环节,从而挤出更多的课堂时间,留给学生去自主学习、互助学习、质疑释疑。这样的课堂结构,才有可能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人”的追求。

在精练讲授中,教师要做到“课堂三简”——简约目标、简化教程、简明语言;追求“课堂三少”——越教越少、越讲越少、越练越少;坚持“课堂两个凡是”——凡是学生通过个体努力能独立完成的事,凡是学生通过合作学习能完成的事,教师决不替代;提倡每节课教师都能集中精力讲授主要知识、解决主要问题,其它问题要灵活地、简约地处理,有的可化为练习来处理;教师要摒弃“罗列知识、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点到为止”的不良教学习惯,切忌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把原本用简单教学方法能解决的问题用复杂的教学程序去处理。

“三环”:精准练习——精准选择课堂练习,以知识点或考点细分成的“训练点”为序,选编相对应于训练点的例题与习题,制成“五环学案”(以精确目标、精准练习、精简反馈三大部分为特征的五环模式学案),力争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允许少量练习留作家庭作业。

教师的教学艺术,实际上是“精”与“选”的艺术。教师精心选择典型性强、针对性强、科学性强的练习,让学生的练习准确高效,不做无用功,不让学生掉进无边的题海之中,从而沦为解题的机器、分数的奴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要保证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经过教师精心选择的课堂口头与书面练习乃至表演性、操作性的练习。

“五环学案”的编写要求符合“分层性”与“双重性”原则。所谓“分层性”就是将练习分成二到三个层次,学生可以自己对号入座,自选不同层次的练习进行“分层训练”;所谓“双重性”是指对学生进行同类题、变式题的“双重训练”,以提高练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当堂过关”的教学追求,以减轻学生过重的课外学习负担。

“四环”:精心指导——精心地开展课堂指导。即,以教师为主、以“学科小先生”为辅的课堂指导,让各学习小组与学生个体,都能在遇到学习困难时,得到来自教师与同学的及时指导。

教师在课堂上的精心指导,是组成高效课堂“精讲、精练、精导”三大要素之一。精讲、精练是几乎所有教师都熟悉的名词,可是在传统课堂中“精导”往往被忽视。“五环模式”所强调的正是基于“精讲”与“精练”基础之上的“精心指导”。这也正是该模式强调“以课(堂)为本、以生为本、以情为本”的主要体现形式。

所谓“精心指导”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师力求在课堂上实现“三全指导”——全体指导、全员指导与全方位指导;二是将教师事先设定的重点指导对象与临场出现的,有针对性的个体指导、小组指导相结合,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得到最及时、最有针对性的指导,从而在课堂上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的信心与继续学习的动力。

“五环”:精简反馈——精简地进行课堂反馈。即,通过口头归纳、书面小结、课堂练习、双重训练等,让知识与技能简洁化、程序化、公式化、规律化、表格化、口诀化……,让学生在课堂上学到的新知识、产生的新问题,能够在课堂上得到基本掌握,形成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基本方法与基本技能。

“精简反馈”是教师课堂教学意义之所在,教师的教学艺术集中表现在“简”的艺术上。一节高效的课,一定是学生学了许多内容,却带着很少“知识”离开课堂的课。因此,精简反馈是高效课堂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五环模式”的重要一环。

“精简反馈”主要包括“口头反馈”与“笔头反馈”两种形式。在“口头反馈”中,教师要尽量多地把机会让给学生。教师贵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归纳浓缩,而不是进行课堂替代;在“笔头反馈”中,只有针对性强的练习,能体现“双重训练”要求的练习,才称得上是“精简反馈”。那种追求繁、难、偏题,一味追求题目数量的做法,却不属于精简反馈的范畴。

二、“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五环课堂教学模式”的提出,主要理论依据是“学习金字塔理论”。该理论由最先是由美国学者、著名学习专家爱德加·戴尔于1946年首先发现并提出的,后来由美国缅因州国家训练实验室做了类似结论后,提出了目前在我国广为流传的如下“金字塔理论”。其具体内容是:学生在各种指导方法下,学习24小时的材料平均保持率为:讲授5%,阅读10%,视听结合20%,示范30%,讨论50%,实践练习75%,向他人讲授或所学内容立即运用90%。

从学习金字塔理论中不难发现“向他人讲授或所学内容立即运用”是学习材料平均保持率最高的学习方式,紧随其后的是“实践练习”与“讨论”,“讲授”是所有学习方式中最低效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多采用保持率超过50%的后三种主动学习方式,少采用其它被动低效学习方式,才能成就高效课堂。

此外,在教育专著《做一流的教学能手》中,作者明确提出了“高效课堂三要素”主张,提出我国中小学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师,必须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那就是在课堂上的“快速指导”能力,以及时解决学生的学习困难,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减少因学生学力差异所造成的学业两极分化现象,实现班级授课制下因材施教、个性教学的追求。书中给出一个高效课堂公式:“高效课堂=精练的讲授+恰当的练习+有效的指导。”这里所说的“讲授”、“练习”与“指导”应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可称之为“课堂教学三要素”,也就是“五环课堂教学模式”中所提到的“讲练导三大课堂基本结构”。

三、“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应强化的十种教学意识

任何一种有价值的教学模式,既是一种易操作的可变式,更是一种传播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平台。教师若不能结合校情、学情与个人的教学特点,进行灵活地、创造性地加以运用,就可能把教学模式变为固化的教学套路。教师的教学理念要化为教学行为,必须通过“中间环节”才有可能加以实现。这一“中间环节”就是教师的“教学意识”。在某些强烈意识的长期驱动下,教师就会想方设法去转变教学方略,选用让学生更加受益的教学方法,最终改进自己的教学行为,成就高效课堂。那么,要成就高效课堂,教师应带着哪些意识进教室呢?“五环模式”强调教师应具备以下“课堂教学十种意识”:就是除了“五环模式”所强调的“精确目标意识、精练讲授意识、精准练习意识、精心指导意识、精简反馈意识”等五种意识之外,还应强化以下五种教学意识:

1.分层意识。分层意识是个性教学的保证。分层意识包含目标分层、任务分层、指令分层、练习分层与评价分层。对于不同的学生,应有不同的学习目标与任务;课堂指令应注意分层次,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相应的内容;课堂练习应标注基础题、提高题、选做题,要求所有学生都要完成基础题,较高水平的学生完成提高题,鼓励最高水平的学生尝试完成选做题;根据学生的完成情况和学生学习水平,给予多重标准的激励性评价。

2.互动意识。互动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只有师生在课堂上产生互动,才能称之为“教学”。如果课堂只是“教师全程讲授、学生被动听讲”,那只能称之为传统意义上的讲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课堂教学就变成了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学习的活动;通过情感互动、问题互动,课堂教学过程也就变成了帮助学生愿意学习、学会学习的过程。因此,强化师生互动意识,是成就高效课堂的必经之路。

3.互助意识。互助是现代学习方式的具体表现。传统学习方式与现代学习方式的区别,主要表现为是独立学习还是合作学习。在课堂上,学生先独立学习,后合作学习,这是现代课堂教学与过去私塾相比的最大优势与根本区别。如果没有利用好学生的“互助资源”,教师仍然靠一己之力,完成面对一个班几十人的教学任务,那么,其教学效果可能还不如“私塾”来得好。因此,强化生生互助意识,是高效课堂的基本要求。

4.激励意识。课堂激励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源之一。高效的课堂一定是“有情有义、知情并重”的课堂。那种“只见知识不见人”的教师,充其量只能算是“三流教师”。课堂上的情感培养,主要源于课堂激励。在教师艺术的、恰当的课堂激励下,学生的学习欲望与学习动力才会有持久保持的源泉。因此,只有强化教师的激励意识,才能成就更多的高效课堂。

5.调动意识。课堂调动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堂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全员参与、积极参与、全身心投入的课堂。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青少年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一般不会大于10分钟。在课堂教学中,只有不断得到来自外界的新刺激,才能让学生始终处于最佳学习状态。可以说,教师的课堂调动意识是成就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

四、“五环课堂教学模式”应强化的六大学习意识

意识是行动的先导,有了强烈的某种意识,才有可能化为实际行动。“五环模式”着力强化学生的六大学习意识,引导学生走“体验成功乐趣、获得学习信心、开始愿意学习、学会怎样学习、达成高效学习”的学习之路。“五环模式”所强调的学生六大学习意识:

1.自主意识。所谓“自主意识”,就是学生自己学习、主动学习的意识。自主学习包括独立学习与超前学习两个含义。在课堂学习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是最珍贵的学习品质。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的目标性、自觉性和有效性,最终实现学生高效学习的理想。

2.合作意识。所谓“合作意识”,就是学生基于个体努力基础上,通过与同伴合作完成新的学习任务的意识。课堂上的合作学习主要有“讨论学习”与“互助学习”两种主要形式,这里特别强调互助学习。当学生遇到学习疑难问题时先找同学帮忙,完成练习之后先找同伴批改,之后才寻求教师的帮助。这种“先生后师”的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学生特别珍贵的学习品质。

3.超前意识。所谓“超前意识”,就是学生主动学习教师还没有教授过的知识。超前意识是强化学生竞争意识、尝试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学习品质。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通过对超前学习的学生典型事例的介绍与引导,帮助更多学生养成超前学习的好习惯,以培养更多有超强自学能力的人。

4.时效意识。所谓“时效意识”,就是学生在单位时间内完成更多学习内容的意识。学生在学校里重视学习的时效,走上社会后就会追求工作效率。教师可通过在教室里设置时钟、让学生戴手表,鼓励学生在同一时间里,努力完成比别的同学更多的学习任务,帮助学生养成“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时先定完成时间”的好习惯。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3

语文教育的范围相当广泛,课内、课外拓展能够保证良好的信息来源,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对课堂教学起到促进作用。围绕小学语文的多层次、多维度教学目标,采取行之有效的课内、课外拓展方法,是重要而现实的。笔者通过长期实践,总结了一些小学语文课外拓展的策略。

一、小学语文知识课内外拓展现状分析

1.课堂语文知识拓展远远不够

课堂上的讲问教学,只是根据本课教学目标和预习提示的问题,机械地列出问1、问2、问3等等,设计好各种各样的“圈套”,让学生钻进去,问题解决,时间到,下课。语文知识被残忍地分解得支离破碎,没有综合地从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出发,更谈不上语文知识的拓展了,学生的素质得不到提高,为考试而学习,为考试而考试。如:《鸟的天堂》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了如下目标:1.学会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纠正、逼近、做巢、树梢、静寂、应接不暇。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部分。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了解大榕树的外形特点。4.领悟作者抓住景物特点进行静态、动态描写和寄情于景的表达方法。然后在教学中教师就机械的一一达成目标,看起来很完整,但深思一下,这棵大榕树就是那棵大榕树,鸟的天堂为什么又会是鸟的天堂?没有知识的拓展,学生收获很少,只是肤浅的知道,鸟的天堂真的很漂亮!如果稍微拓展一下,就很容易知道鸟的天堂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典型例子,说明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动物,才能使地球成为人的天堂。所以说语文知识拓展远远不够的课堂,学生语文素养的收获也大打折扣。

2.语文知识拓展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在课堂中,有的教师还是在有意识的进行知识拓展,但是苦于没有目标,盲目的拓展,目的性不明确,收效甚微。就再如:鸟的天堂这篇课文中,有的教师也知道要拓展,就鸟的天堂来说一说保护环境,可是没有拓展的示例说明,没有明确的目标,仅仅文章结束时,生拉硬拽的说出“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学生也口号式的跟说:“保护环境、爱护动物”,多热闹!可学生心中又能有几分理解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含义,脑子里又有几分保护环境、爱护动物的意识,下课照样乱扔果皮纸屑,因为只有在鸟的天堂才保护环境、爱护动物!

3.拓展知识面窄,没有进行横向、纵向拓展

拓展知识面窄,不仅和学生的所见所闻有关,也和教师的知识面有关,如在教学《童年的发现》一文中,学生苦于不能理解文章最后一句话的含义: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要拓展学生的知识面,结合历史上的科学家为真理而献身的故事来说明,可教师就没有举出相关材料,导致学生不能理解,这个时候拓展一下知识:布鲁诺热情地宣传新天文学说,被教会视为异端,教会将他押到了罗马的宗教法庭,在监禁的七年中他受到了残酷的毒刑,最后被押至罗马百花广场的火刑柱下被活活烧死。布鲁诺为了他的发现,为坚持真理而献出了生命。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句子了,而且还会受到“坚持不懈勤奋钻研的精神”的熏陶。

教师在知识拓展时,没有注意语文本身知识前后的纵向联系,也没有注意语文知识和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导致了知识的单调、枯燥无味。

4.形式单调,实效差

教师在语文知识拓展时,只是简单的收集一些资料,单调的给学生讲解,强迫学生接受,忽视了学生的听、说、读、写、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形式的单调使学生收到的效果极差。

那么,如何拓宽语文知识,使学生学习不再单调,知识不再单一、贫乏?学生才能学得生动活泼呢?如果进行语文知识的课内外拓展,能在提高师生语文知识认识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语文知识拓展针对性、目的性不强的弊病,从教材出发,抓住教材与拓展知识中存在的联系,辐射开去,使课内和课外有机结合起来,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小学语文知识课内外拓展内容

小学语文知识课内外拓展内容分为两大板块:课内拓展研究和课外拓展研究。

1.课内拓展。(1)语文课内深度纵向(2)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横向(3)语文与学生品德的拓展。

2.课外拓展。(1)在雏鹰电视台拓展语文知识(2)在红领巾广播站拓展语文知识(3)在课外读物中拓展语文知识(4)在生活中拓展语文知识(5)通过网络拓展语文知识(6)通过小学语文知识课内外拓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7)通过小学语文知识课内外拓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具体拓展内容可以从:字词――语音、汉字、同义词、反义词;语句――成语、谚语、歇后语、名言警句、各种类型句子修辞;文――童话、寓言、神话故事、民间故事、古诗、中外诗歌、中外名著、童谣、文言文、现代文、新课标作文等方面入手。

三、小学语文知识课内外拓展措施

1.新教材知识量大,体现在识字量大,课文数量多,课文篇幅、语句都显长。加上一些孩子学习慢,遗忘快,又再加上学前教育不充分或者家里没有相应的学习环境。于是对于语文知识拓展有很大的困难,但首先教师应坚定决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师进行劳动和创造的时间好比一条大河,要靠许多小的溪流来滋养它。教师时常要读书,平时积累的知识越多,上课就越轻松。”而语文知识课内外拓展,就是为了让我们的课堂充满活力,让孩子们的语文素养得到很大程度的提高。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课堂效率学习氛围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2.085

有很多学生甚至是老师都认为语文是一门十分简单的课程,只需要写写字背背书,考前突击学习几天就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事实上,语文课程说简单很简单,说复杂也很复杂,但是绝对不是平时不需要好好学习就能够取得好成绩的。小学语文学习最主要的阵地就是在课堂上,所以老师和学生一定要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同时,小学语文课程包含的内容很多,不仅仅只需要背诵记忆,还需要理解贯通,这就需要老师和学生相互配合,老师要想采用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充分利用语文课堂,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在日常的学习中也要脚踏实地,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自觉主动的学习语文课程。

一、老师要在课前认真做好备课工作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老师扮演着重要角色,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课程,首先老师就要从自身做起,对自己严格要求,老师必须做到坚守自己的职责,爱岗敬业,对自己的职业认真对待,对自己的学生严格负责。所以老师必须想办法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语文课程,而课前认真做好备课工作就有利于老师提高课堂讲课效率。

老师通过课前备课熟练的掌握本节课要讲的知识点,将教材内容提前备课,那么老师在讲课的时候才能更加流利顺畅,这样可以提高讲课速度,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讲解更多的知识内容。然而有的老师课前不对讲课内容进行备课或者只是粗略的一扫而过,在课堂上边看边讲,很容易就讲错或者浪费时间;有的学生在听课过程中还会产生一些疑问,如果老师在上课前不做好充分的准备就很有可能不能及时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或者给学生留下模棱两可的答案,让学生越学越糊涂。另外老师不仅仅是要准备要讲解的课本教材知识,还有对学生有充分的准备,作为一名老师一定要详细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学生,只有对学生的性格特点、学习情况有明确的认知,才能为学生提供最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才能真正帮助学生解决他们的困惑和难题。所以老师一定要在课前做好备课工作,对课堂形式有一个提前认知和总体掌控,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更多的知识,掌握得也更加牢靠。

二、增加课前导入环节,利用导学案教学

要想构建高效语文课堂就要让学生集中注意力,快速进入学习状态,保持着高度集中的学习状态和认真的学习态度才能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学习的更加有效率。老师可以通过课堂导入环节,利用语文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等方法来快速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保持认真的状态。

老师在上课前将本节课要讲解的知识内容整理制作成导学案,然后在上课的时候发给学生,让学生先自己预习导学案上的内容。利用导学案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对老师要讲的知识内容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学生在听课前就能对所学的知识点有大概的了解和整体的掌握,可以时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起来更加游刃有余,更加轻松,从而提高学生在语文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利用导学案可以让学生在老师开始讲课之前就投入到学习中,学生会根据导学案上的内容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课前导入环节是让学生从热闹的课间休息回归课堂学习的最佳方式。除了利用语文导学案之外,老师还可以采用课前提问或小测的方式让学生快速集中注意力,通过课前提问或者小测的方式检验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课堂上保持紧张感可以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

三、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活跃课堂气氛

构建高效率的语文课堂还需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客观环境对学生的学习影响也是很重要的,因此语文课堂必须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而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就可以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了。在教学工作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这种情况,一个学生要是十分喜欢哪个老师或者是和哪个老师关系很好最直接的表现就是特别喜欢学习那个老师所教的课程,甚至是一些学习成绩很差的同学也可能因为一个老师而喜欢上一门课程,并且取得很好的成绩。

四、采用多种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自主性

有很多学生在学习中总是不重视语文课程,往往会在课后通过各种方式补习数学英语等的课程,总是忽视语文课程,其实语文课程是其他课程的基础,只有学好语文才有足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来学好其他课程。所以在小学阶段教师要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让他们重视语文课程,学好语文课程,为以后的学习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作为语文老师,我们一定要引导学生认识到语文课程的重要性,同时要让学生在仅有的语文学习时间内学习的更有效率,另外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应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5

一、注重讲求实效,落实课堂环节

一切教育改革的重心在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高效课堂理念要求教师把课堂转变为学堂,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效益。在我校的尝试课中,教师们精心设计,认真准备,大都采用的教学模式是:出示学习目标小组合作自学(导学案)教师点拨效果检测课堂小结。形式上体现了高效课堂的理念,大胆放手,把课堂交还给学生,但教学效果并不明显。笔者认为原因是教师的作用发挥得不好,课堂变成了自学课。教师没能把握学情,学生学习的难点、疑点以及教学的关键点抓得不准,处理得不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差,教学的组织过程过于松散。高效课堂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是自我探究新知的课堂,是自我获取新知的课堂,教师必须把教学效果放在第一位,而不能只停留在改变教学形式的表面上。

二、注重能力培养,养成良好习惯

我们经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不可或缺。学习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学习活动必须具有的心理特征,是学生学习各种能力的前提。高效课堂要达到高效,学生的学习能力尤其重要。学生学习能力的高低,关系高效课堂的成败,这一点在我校的尝试课中显露无遗。由于长期以来传统的教学模式影响,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被动的接受者,在教学中教师忽略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也直接影响高效课堂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师必须抛弃“知识本位”的传统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保证学生长期的全面的学习行为,真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学生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为建设高效课堂奠定基础。

三、注重个体差异,促进共同发展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由于主观和客观因素,学生进入初中后,个体差异已经突现出来。课堂教学必须面对全体学生,每个学生都有自己发展和创造的潜力。在尝试课中,小组合作、小组讨论开展比较热烈,但笔者也发现有一小部分学生像是折翅的小鸟,安静地坐在小组的“角落”上。要建设高效课堂,必须关注每个学生,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教师要多加关注、帮扶,平时要多指导,多鼓励。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提出不同的教学目标,让学困生也能体会到成功的乐趣,逐渐树立学习的信心。在小组讨论中,争取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发言,让他们融入集体,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四、注重课堂结构,确保教学效果

高效课堂是朴素、简易、充实和效益最大化的课堂,合理科学的课堂结构是高效课堂的重要保证。很显然我校有几位教师的课堂结构设置不科学,限制了教学环节的落实,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在备课时,教师要认真研究教学大纲,要深挖教学内容,细致研读教材,充分了解学情,设计合理的教学目标,设置科学的课堂结构,才能使课堂教学中学生预习、自主学习、教师释疑、练习巩固等环节紧密联系,环环相扣,进而使每个环节得到充分落实,确保教学效果最佳化。

五、注重语言锤炼,增强课堂活力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6

环境教育是当前世界各国普遍高度重视的教育领域。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高中地理很多教学内容都与环境教育相关,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采取学科渗透的方法进行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对学生今后地理学习和环保意识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教师应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地理课堂的实效性。本文探讨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与整合环境教育的策略。

关键词:

高中地理;环境教育;渗透整合

地理是高中阶段的重要课程,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此,提高教学质量十分重要。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相关学者对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环境教育的概念。地理课程的内容跟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将环境教育渗透到电影教学中能够有效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笔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工作经验,将环境教育在地理教学中的渗透与整合进行议论。

一、环境教育的概念

环境教育是近年来新引入的概念,因此大多数教育者对于其所涵盖的内容并不了解。随着环境问题的恶化,有的学者对于环境教育的问题进行研究,并做了相关报道。笔者通过文献查阅了解到,环境教育的主要内容总结为以下三点:①对环境保护的问题进行讨论,并介绍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类型,提出珍贵资源的保护措施及合理利用资源的方法。②对人类与自然环境之间关系进行探讨,寻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法。③对环境的监管与控制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并介绍环境质量的检测方法。环境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对环境的现状有一定的了解,并能积极加入到环境保护工作中。

二、将环境教育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的技巧

1.将环境教育融入理论教学中

由于地理课堂的主要授课方式为理论教学,因此将环境教育融入课堂理论教学中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法。例如,讲到地形地貌的问题时,教师可对土地沙漠化的问题展开讨论,将土地沙漠化的成因、对环境造成的恶劣后果和治理土地沙漠化的主要措施等进行介绍,并鼓励学生课后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土地沙漠化的情况。同时,呼吁学生积极参与到植树活动中,降低我国土地沙漠化程度。通过这样的方式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既能够让学生对于地形地貌的成因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又能够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对学生进行教育

随着教学设备越来越先进,多媒体被应用到地理教学中,为教师进行环境教育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很多环境问题,教师通过语言很难将其形象生动表达,但有了多媒体,教师可以通过播放图片或者视频的方式,向学生展示环境问题的严重程度,例如,沙尘暴、雾霾和白色污染等,通过图片和视频的形式向学生展示,会达到更加触目惊心的效果。教师可一边播放一边向学生讲解,引发学生的深思。在视频播放结束之后,教师便可将相关地理知识引入课堂,探讨环境问题与相关地理知识的联系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3.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展开环境教育

小组讨论是现代教学常用的一种方式,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对环境问题进行探讨,教师作为讨论活动的组织者,应为学生确定讨论话题,主导课堂的有序进行,保证课堂的有效讨论。例如,在讲到酸雨的成因时,教师可让学生讨论,造成酸雨的主要原因有哪些,治理这一问题的主要措施有哪些等,最后教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最后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

三、将环境教育渗透到高中地理教学中的优势

1.树立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

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首先,可以加深学生对于环境污染与环境破坏的理论认识,让学生对于环境问题的类型及成因有所了解。其次,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环保措施的了解程度,让学生对于环境保护的相关对策有一定的认识,知道自己在生活中能够做到的环保工作有哪些,并从自己做起。最后,可以提高学生参与环保工作的热情。经过相关环境教育的影响,学生会深刻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了解环境被破坏和被污染之后,人类是最大的受害者,因此加入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更高。

2.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将环境问题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中,能够使课堂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同时,环境问题是一个与学生息息相关的问题,将环境问题引入课堂能够很大程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更加专注地听课,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另外,教师通过播放视频、小组讨论等方法展开教学,使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消除纯理论课堂给学生带来的烦躁心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该种方式能让学生的记忆更加深刻,使学生对知识的记忆更具有持久性。

3.让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有效迁移

环境问题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此学生对于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的认知程度较高。但在地理课堂上所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关联性较小,很难吸引学生。将环境教育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教师可将环境问题与地理课程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教学,这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将学生原有的对环境问题相关的知识进行迁移,从而强化地理课程学习效果,从而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总之,环境污染与破坏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日趋严重,环境教育得到更大的重视,广大地理教师应对环境教育相关知识进行钻研,了解其与地理课程的相关性,并积极将环境教育渗透和整合到地理教学中,强化教学效果的同时,还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同时,还可对该种教学方式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改进,形成系统的教学方法,让更多的师生受益。

作者:葛金娟单位:南京市第十四中学

参考文献:

[1]王民.论环境意识的组成[J].地理教育,2002(03).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7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教学环节

一、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小学英语教师对于新课改理念和新课标指导下的课堂教学已有了初步的认识,并采取一定的方式,将新课改理念灵活地应用到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根据专业性的调查发现,当前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诸多的现状,对于课堂教学质量具有一定的负面影响。例如,在教学环节中依旧存在高输入、低输出的教学情形,但当前诸多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采取灵活多样的情境教学,依旧未能够从实质上有效提升英语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

二、优化小学英语教学环节的设计

全面性地对小学英语教学环节进行有效的设计,是提升英语课堂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环节设计涉及的方面较多,课堂教学活动要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

基础教育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学生语言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将知识点活学活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性地提升学生英语学习的基本技巧。此外,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将教学环节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学习源自于生活,这对于任务型教学活动的展开具有积极的推动性作用。例如,在小学三年级Foodanddrink一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将肯德基用餐活动纳入其中,促使学生通过具体的食物,全面性地掌握相关的单词以及基本句型的表达与应用。这个教学活动教学目标十分明确,学生表述食品和要求食物的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我们认为这样的教学活动是有效的教学活动。明确的教学目标对于学生英语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培养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此外,要不断地丰富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过少会造成学生无法进入理想的学习状态,教学效果也得不到保障。有些教师在开始学习新课时,或省略热身环节,在学生没有完全进入学习状态时就匆忙学习新内容,或省略复习环节,在学生没有联想到相关的旧知识而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的情况下就直奔主题。在这两种情况下,学生很难快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需要经过热身来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需要通过复习来找到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新知识的生长点。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安排教学环节,突出主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保证教学实效。

三、小学英语课堂导入环节

1.教学导入环节的优化

教学环节的导入主要的作用是,教师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教学行为。课堂导入促使教师采用精简的语言进行课堂序幕的开展,随之进入课堂教学主体的过程。一般情况下,小学英语课程导入的质量与巧妙,对于整堂课程的实施效果具有直接影响。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小学英语课堂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是有效确保课堂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关键。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对其进行实施与优化。巧妙地导入不仅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自然地创设语言情境。小学英语课堂导入过程中,通常需要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和全面性的促进。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应采取情景导入、游戏导入、故事导入、任务导入等不同的方式进行。

2.教学内容的优化

随着学生年级的增长,教材内容越来越多,难度也越来越大。长长的文本、大量的生词和新句式难倒了不少教师:有的教师授课重点不突出,导致学生知识掌握不到位;有的教师不重视教材的重要作用,撇开图文并茂的现成文本,创设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学情景,费时费力,效果不佳。如何优化教学内容,优化训练方法,提升语言训练的效果成为教师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重要课题。

四、优化语言训练方法

新课程倡导教师不能只会教教材,还要学会用教材教。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要依托原有的教材,另一方面又要有对课文的个性化解读,即通过挖掘课文和学生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适当改变时间、地点、对话主体和语言情境等要素的方法对课文进行恰当的增减、整合和拓展,通过循序渐进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提高教学的深度、广度和效度,增强学生的语用能力。

采取科学合理的方式对小学英语课堂各个教学环节进行优化,是有效确保课堂质量与教学效果的关键。对于每一位小学英语教师而言,需要采取有效的方式对教学意识进行全方位的优化,优化课堂教学环节的方式方法是尤为关键的,需要从导入、课堂预设、语言等诸多方面入手,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和教学反思,有效地改进小学英语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果,全面增强学生应用英语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8

关键词:乱表象秩序井然规范行为评价高效课堂

随着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诸多一线教师已经初步探索出实现高效课堂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中,小组合作化教学尤为普及。在实践过程中,有些教师认为小组化课堂教学课堂秩序有些“乱”。下面,我根据个人实际教学经验,就小组化合作教学课堂“乱”现象做浅析,并就如何实现课堂秩序井然化谈一下个人见解。

一、浅析“乱”

实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学生自主学习,课堂有些“乱”是事实。认真分析,这些“乱”有质的区别。第一种“乱”是良性的乱,指学习过程中探究、讨论等行为自主性强烈,完全体现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人公地位。第二种“乱”指课堂上学生为成功躲避教师的眼睛,达到自己鱼目混珠的目的,有意识制造混乱。第三种“乱”指学生或教师为完成学习或教学任务,无意识造成的课堂秩序混乱。我们肯定第一种“乱”,杜绝第二“乱”,尽量避免第三种“乱”,因为第二、三种乱,是课堂教学秩序井然的最大障碍。现就如何消除后两种“乱”,实现课堂教学秩序井然化,谈一下我个人的见解。

二、消除小组合作化课堂教学中的“乱”现象,实现课堂秩序井然化的手段

1.创造秩序井然的课堂环境要发挥组长的带头作用。我们既然实行小组化合作学习,必然要造就品德、知识等各方面素养良好的组长。因为组长面对着组内的几名同学,是学生掌握知识状况的知情者,是学生课堂思想状况的知情者。如学生抄袭作业,教师也许不知道,但却逃不过组长的眼睛;学生课堂上思想开小差,教师也许不知道,但组长却了如指掌。由此可见,组长永远都有教师无可替代的作用。怎样才能培养一名优秀的组长呢?我认为要培养组长的意识、能力、才干三个方面,即培养组长的团队意识、培养组长的组织领导能力、培养组长的德才兼备。组长只要具备以上三个条件,一定会成为优秀的组长,一定会具有无穷的向心力,全体组员无论何时、何事都会紧紧围绕在组长的周围,在组长的带领作用下,小组也一定会成为优秀的小组。如果每个小组课堂秩序井然,何愁班级秩序不会井然?这是各位教师从繁忙、劳累中解脱的最佳途径,也应该是广大教师最期待的。这样既为学生创造了舒心、快乐的学习空间,也为自己创造了轻松、愉悦的工作环境,我们何乐而不为?

2.创造秩序井然的课堂环境要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课堂也是如此。创造秩序井然的课堂环境,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是非常必要的。规范学生的课堂行为包括要规范全体学生的课堂行为,即当班级内需要全体学生活跃,达到烘托课堂气氛的效果时,行为要统一,举止要文明,时间要短暂。教师还要规范个别同学的课堂行为。有些学生,当教师或同学发表见解时,总喜欢接话,既影响了别人的思路,自己又学不到真正的知识。常言说利人利己的事必须做,害人利己的事最好不做,害人又不利己的事千万别做。

3.创造秩序井然的课堂环境,更要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教师的职业性质是“传道、授业、解惑”,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知识的象征,所以,创造秩序井然的课堂环境,更要规范教师的课堂行为,其中包括:(1)课堂上教师导向要明确,也就是平常所说的课堂目标明确。只有导向明确,学生才会学有所指。俗话说:“一将无能,累死三军”,多少含有这方面的道理。(2)教师的行为指向一定要明确。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组员的搭配一般是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的,小组内每名成员的认知水平,教师都应该做到了如指掌,课堂上哪些知识需要哪些学生回答,教师都要经过精心斟酌,三思而出口。否则,学生回答问题无章法,引发教室内“乱”的负面效应。(3)面对学生的行为、答案,教师语言、行为要果断,是则是,非则非,切忌优柔寡断,只是对学生进行评价时,根据不同学生的性格特点,采用不同的语气鼓励学生的积极性。

4.创造秩序井然的课堂环境,还要做好正确的小组评价。一般来说,评价一个小组,尤其是以同一个标准评价班内所有小组时,最好按照小组纪律秩序进行评价,不要根据回答问题的质量进行评价,尤其对于学困生,更是如此。因为这样易于打击学困生学习的积极性,易于造成小组内对学困生的抵触心理。学困生大多性格内向,不恰当的评价容易对他们造成心理伤害,影响他们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影响他们的一生。因此,创造秩序井然的课堂环境,在小组评价方面必须慎重,要做到因生制宜,注重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9

1.上好第一节课

同学们对第一节课都有很高的兴趣,因而这时的教育效果是非常好的。新教材的第一课时就是介绍生物学的一些常识,其中也有环境污染的内容。当时我就让同学们自己说一说他们知道的环境污染的知识,同学们很积极,都说出了很多。比如随地吐痰的危害,比如有人进行室内装修时,什么水泥袋、木料瓷砖下脚料,不管不顾隔着窗户就哐啷哐啷地往外扔。对环境造成极大的影响,给清扫工人也带来了不便等等。我就问了一句,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呢?同学们都积极发言、争论,该怎样做等。通过小小的一节课,同学们都深刻体会到:与其将“环保”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不如先从身边的“琐事”做起——人人都保护好了身边的环境,还愁整个的大环境治理不好吗?

2.在课堂教学中联系实际灌输环保意识

生物课堂教学是实施环境教育的主渠道,让学生获得生物知识,认识生化武器对环境的污染及其解决的方法。介绍外来生物入侵以及生物武器的危害,使学生在心灵深处引起震动,加深对防治污染的认识,进而启发学生讨论,农业生态系统模式的推广,使学生认识到治理污染的方法和最佳途径。

3.采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物教师要有强的环保意识,做环境保护的有心人,经常收集有关环保问题的资讯和素材,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环境问题的事例,向学生灌输环保意识。结合课堂教学,或者以墙报、剪报的形式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用无铅油?为什么要禁用含磷洗衣粉?为什么要花大力气整治淮河、太湖、黄河的污染?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战略?”使学生真正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进而转化为爱护地球环境、防治污染的自觉行为。

环保知识小课堂篇10

一、高中地理蕴涵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开展环境教育是地理课的必然要求

(一)高中地理课程中包含着丰富的环境教育内容高中地理课程研究的是人类活动和地理环境的关系,这就无不渗透着环境教育的内容。首先,从高中地理教学目标来看,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化过程中所出现的全球性环境问题,强化人口、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从地理课程的教育理念来看,在课程教学中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引导学生珍爱地球,善待环境;从教学评价来看,学生是否初步具有了环境资源的保护意识,是否积累了生态学的基础知识,是否养成了保护环境的行为规范。地理课程中的资源分布、星体运作、环境保护、人口问题、区域环境等无不包含着环境教育的内容,因此高中地理具备渗透环境教育的基础。

(二)渗透环境教育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已经不是地理知识的机械记忆,而是以知识为出发点增加学生对人类环境和地理环境的认识,正确看待和处理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这就需要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动态地灵活地认识,懂得环境对人类和地球的作用,懂得如何合理利用环境资源,如何保护环境等。也就是说,高中地理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必然离不开环境教育的渗透,通过环境教育使学生在对待环境的行为上规范,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在高中地理课程中开展的环境教育,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内在关系,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内容。教育学生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关注环境、保护环境。这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的基本方向,也是新课程的核心所在,开展环境教育是地理课的必然要求。

二、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的有效策略

(一)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理念课堂教学是高中地理课程渗透环境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根据教材的基本内容向学生传递人口、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知识,这与高中地理课程和环境教育的实践性特征不太吻合。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即从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制转变为新的体验式、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让学生通过探究去了解环境、认识环境,更深入地懂得环境对人类、对生态的影响与作用。我们知道,在以前的教育理念下,学生接收到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环境知识都是机械的无情感参与的被动记忆式知识,这些知识就像杂物一样累积在学生的头脑中,学生不能清楚地认识到,教师所讲授的内容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什么作用,没有把环境与人类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更不会从生活的感悟从去体会环境与生活的关系。这种没有情感体验的地理教学与学习,学生也不会产生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产生情感上的认同感,进而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教师要树立新型的课堂教学理念,开展新型课堂教学活动,例如,在《当代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特点》的教学中,教师改变学生“坐着听”的习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在教学开展前引导学生分组查找当代环境问题的基本资料,找到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当下环境问题的特点,让学生开展探究性学生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给每一个小组选一个主题,当各小组都完成了准备工作之后,在课堂上结合教材内容让学生自主分享、交流、讨论,深化对环境问题的认识,培养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更加珍惜和爱护环境。

(二)采用多元的方法渗透环境教育环境教育在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渗透,显然依靠单一的讲授教学法是无法实现的,需要融合多样化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利用演示、视频、野外观察法来增加学生对环境的感性认识,如在空气污染的教学中,引入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察野外的植被情况了解中国植被分布的特点和近些年的植被砍伐情况;通过演示法了解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等。其次,借助讨论法、探究法、合作法促进学生可持续发展思想和理念的不断形成,如在森林的开发和保护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让学生结合森林的作用、开发、保护以及经济的发展等展开讨论,从而形成一些共性的认识。经济的发展要坚持可持续发展,要注意经济发展和环境可承受力之间的平衡。在此,借助实验法、操作法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促进学生的实践。如在水污染治理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污水的处理和污水成分的检验,引导学生掌握污水处理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通过这些多样化的方法,学生才能够真正地走进环境教育,走进地理教学课堂,才能够促进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的改变,将环境教育的渗透落到实处。

(三)利用课外活动渗透环境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高中地理教学强调将地理教学从课堂学习延伸到学生的课外活动中,以形成持续的学习。环境教育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渗透,教师要以引导学生将课堂教学的内容转化为课外的主题活动,在主题活动中增加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促进学生环境意识的更加深入。例如,在《人口的合理容量》的教学结束后,教师引导学生调查本地的人口数量,包括本地的人口以及外来人口,了解外来人口给城市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以及给环境造成的压力。思考城市化进程中,人口数量是越多越好吗?本地城市的人口容量应该是多少?能够通过哪些政策来控制人口容量等?班级学生分成不同的任务展开调查,写一份调查报告单。通过这样的课外活动,学生能够真正地走进自己所生活的环境,从具体的调查和数据中了解人类环境。运用地理知识,实现环境教育与实践的结合,这是地理教学汇总渗透环境教育的落脚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