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种植扶贫项目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24:59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篇1

一棵树拓宽精准扶贫路

构树扶贫,许多人对此可能比较陌生。2015年,国务院将构树扶贫工程列入“精准扶贫十大工程”,土右旗被国务院扶贫办确定为全国32个构树扶贫试点旗县之一,土右旗以此为契机,大力推广构树种植。

构树,又称褚桃,具有速生、适应性强、易繁殖、轮伐期短等特点。构树粗蛋白含量高,可加工成饲料,价格比传统饲料低,种植当年就有收益,是带动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好产业。构树种植既能改善生态环境,还能带动当地养殖业发展和饲料深加工。为了把这项扶贫项目尽快落实,土右旗扶贫办深入全旗进行宣传,在19个贫困村试点种植构树,与村民签订种植合同。

土右旗与包头市绿禾农牧林公司、土右旗桑植玉农民专业合作社共同推广构树种植,共种植构树295亩。在试种成功的基础上,包头市绿禾农牧林公司、土右旗桑植玉农民专业合作社均建起了占地20亩的构树组培育苗基地。目前,构树组培育苗基地已育苗500多万株,可供种植构树7000多亩,亩均年纯收入达2000多元。

依托构树组培育苗基地,土右旗采取“生物高科技+企业(合作社)+政府+农户”模式,为贫困群众提供种苗、技术服务后回收成品,通过在农户种植产生效益后逐年扣除种苗和技术服务费用的方式,引导全旗贫困户广泛种植。2016年,全旗贫困户种植构树2000多亩。同时,当地积极促进贫困户种植业结构调整,与年产5万吨的构树饲料加工厂形成联合机制,延伸产业链,充分利用构树饲料的高蛋白优势,提升畜禽产品附加值。

土右旗双龙镇张子淖村村民赵路小一家五口靠着赵路小一人养家,妻子患病需长年吃药,家里还有两个孩子在读书,日子过得非常艰辛。土右旗扶贫办了解到这些情况后,先后两次到他家帮助解决生产生活困难。2016年,他种植构树6亩,收入2.4万元,再加上玉米种植,赵路小年收入达5万多元,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多方联动构建“扶贫大格局”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篇2

X年以来,X市农业农村局积极履行部门职责,结合X实际,立足峡谷特色和资源禀赋,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把产业扶贫作为助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抓手,按照“户户有增收项目,人人有脱贫门路”的目标,主推“造血式”农业产业扶贫,建设一批贫困人口参与度高的特色产业基地,确保贫困人口长期稳定受益。

一、主要措施。

(一)健全工作机制,抓好提前谋划。为保证我市产业扶贫不断深化,引导贫困农户依靠产业发展实现增收脱贫,于X年组建产业扶贫指挥部,市产业扶贫指挥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市农业农村局之契机,压实各农业产业扶贫单位、驻村工作队和帮扶干部责任。与全市各农业产业扶贫单位、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户共享市乡村三级平台公司长效机制创建成果,年初制定了详细的农业产业扶贫工作计划和工作实施方案,采取多项措施,切实抓好种植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等农业产业扶贫政策落实和项目建设,带动贫困农民增收。

(二)创新带动模式,突出特色强产业。

一是建基地、抓示范。引导广大贫困户大力发展设施农业、精品果蔬、特色养殖等扶贫产业,通过积极兴建各类种养示范基地,让贫困户看有现场、学有样点。目前,全市打造了草果、特色水果、特色中药材、特色种养等一批特色农业示范点X余个,基地示范带动效应凸显。特别是草果产业发展迅猛,种植面积由最初引种的X亩发展到现在的X.X万亩,人均X.X亩(按照全市人口算),平均亩产量为X公斤(鲜果),以市场平均收购价格X元/公斤计算,为全市人均增收X元,一批贫困户因种植草果脱贫致富。

二是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贫困户”模式。

昂科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春林种养结合基地、联民养殖有限责任公司等多家农业新型经营主体,与贫困户建立了紧密的利益连接机制,着力增加贫困户收入,确保实现贫困户稳定脱贫。昂科达农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有X亩X基地,带动X户贫困户,长期用工X人,男工X元/月,女工X元/月,中药材采摘期间,临时女工X元/天,临时男工X元/天。银坡春灵种养开发基地在X市X、X和X等地建有X、X、X基地共计X亩,带动贫困户X户,确保贫困户每人年收入X万元,长期用工X人,临时用工X人次。

三是着力培育新兴业态。

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依托电商平台“拼多多”,加强农村电商人才培养,鼓励引导电商企业开辟贫困地区特色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依托我市良好生态环境和文化资源,积极发展休闲农业、生态农业和特色文化产业。实施金融创新,鼓励金融机构加大支农和扶贫贷款力度,建立健全各类资金投向贫困地区的激励机制,鼓励发动农户购买农业保险产品。

四是育龙头、抓对接。

把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促进农民增收的关键环节来抓,通过政策扶持、内引外联、招商引资、优化环境和强化服务等措施,进一步加大为企业服务保障力度。X年拟计划对带贫成效较好的X个农民专业合作社给予扶持奖励,现正在调整方案,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同意推荐X市老窝镇宏丰土鸡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等X家合作社申报X州X年的标杆社。目前,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X个(其中省级龙头企业X个),完成营业收入X万元,同比下降X.X%。清理农民专业合作社X个,整改经营异常的X个,现正常运转的有X个,参与减贫带贫的合作社有X个,带动X户X人,其中建档立卡户X户X人。

(三)强化资源整合,加大扶持力度。

以涉农项目为支撑,以产业扶贫为引擎,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着力改善贫困村发展条件,进一步破除影响贫困村发展的产业制约,提高贫困村自我发展能力,增加造血功能,带动贫困人口稳步增收,助力全市贫困人口脱贫致富,最终实现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对于已出列的贫困村、贫困户按照“扶上马、送一程”的原则继续给予产业扶贫政策支持。

根据我市可持续的农业产业扶贫实际,继续选择特色种植业(羊肚菌、蔬菜、草果、茶叶、水果、木本蔬菜、中药材)、特色养殖业(黄牛、高黎贡山猪、山羊、土鸡、中蜂)、创新产业扶贫模式(农林产品加工、农产品物流体系建设、生产索道、扶贫车间)三大版块作为推进农业产业扶贫的主导产业来抓,通过项目资金、财政资金扶持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市乡村三级平台公司、龙头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载体,广泛组织吸纳贫困户发展生产,形成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X年出台了《X市特色产业发展资金到户项目以奖代补暂行规定》,对全市自行种植或养殖在册的未脱贫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给予政策性补助。做到每个乡(镇)至少建设X个种植或养殖示范基地,每户建档立卡户至少掌握X至X项实用技术,有X至X个增收项目。

(四)增强造血功能、扶贫与扶智、扶志、扶能相结合。

一是加强技术服务。根据各村产业发展实际,选派农业、水产、畜牧等方面的专家,成立X个指导组,深入X乡(镇)组织开展农业产业发展技术培训,进行技术指导,把扶贫与扶志、扶智、扶能有机结合起来,提高技术水平,拓宽脱贫致富途径。目前,全市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X期,实现贫困户参加培训全覆盖,同时,抓好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定期不定期到贫困村、贫困户进行技术指导,并组织部分积极性较高的农户参与省、州专家讲授的课程辅导、培训,帮助贫困户掌握新技术,提高种养业生产效能,增加种养收益。

二是加强政策宣传力度。

以X市百日攻击“大走访大排查”、“下沉作战、全面总攻”专项行动为抓手,采取进村集中培训宣传和“夜谈夜访”、“屋场会”、“村弯会”等多种形式,宣讲农业产业扶贫相关政策,让政策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同时张贴政策宣传标语,让群众做政策的明白人。

(五)做精做优绿色香料产业,构建峡谷特色农业产业体系。

做精做优以X草果为主的绿色香料产业。加快绿色香料产业园建设,集中力量打造绿色食品牌。目前全市绿色香料种植面积达X万余亩(其中:草果X.X万亩)。持续推进农药化肥减量增效行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深入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秸秆还田面积X.X万亩,施有机肥面积X.X万亩,绿肥种植X.X万亩。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截止目前,全市共有三品认证企业(单位)X个,X个产品,其中:无公害农产品认证X个企业,X个产品,认证面积X亩;有机产品认证X个企业,X个产品,认证面积X.X万亩。今年新增申报认证X家企业X个产品,现已成功认证X家企业X个产品。

三、存在的问题。

一是产业化程度不高。农业龙头企业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与贫困户之间的利益关联度不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应有的作用发挥不够。分散的“小生产”很难与遥远的“大市场”对接。近年来虽然通过推进土地流转、培植种植大户、发展合作经营、壮大农业企业,使农民的经营规模有所扩大、合作化程度有所提高,但小规模生产、分散经营目前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很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并没有真正与农民实现“合作共赢”。部分农业企业与农民联系不紧,带动产业发展的能力也非常有限,农民并没有从加工、销售等延伸的产业链中获取“额外收益”。

二是内生动力不足。

我市贫困户普遍文化程度低,缺乏劳动技能,自身发展动力不足。部分贫困户思维固化,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等、靠、要思想严重,发展农业产业积极性不高。甚至少数贫困户存在“要懒懒到底,政府来兜底”的思想,影响着其他贫困户,削弱了脱贫斗志。

三是特色产业发展风险大,贫困群众参与度不高。

当前种植粮油缺乏比较优势,经济效益低,必须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才能脱贫致富。但发展农业产业周期长、见效慢、风险大,还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疫病防控、技术指导等方面因素的制约,目前帮助贫困户解决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办法不多,技术指导服务跟不上,导致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有畏难情绪,发展特色产业积极性不强,参与程度不高。扶贫对象除了存在收入低以外,在产业发展中还缺门路、缺技术、缺管理,不了解市场,有的还缺乏劳力,身残或智残,是产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

四是农业基础薄弱。

我市山高坡陡,大多数贫困村分布在山间,生产条件脆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差,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发展。

五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发展产业后劲不足。

绝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劳动力都出门在外出打工,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只是极少数,留守农民特别是贫困户的科技文化素质普遍偏低,甚至体力都明显偏弱,导致多数贫困户没能力或根本没有指望靠在家发展特色产业脱贫致富,致使产业发展缺乏后劲,进而给产业扶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近年来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较快,效益较好,但有不少贫困户在发展特色产业时,主要依靠乡镇政府、驻村工作队和帮扶人帮助发展,自身的自主生产扶贫能力弱,因而产生的效益不高,若不是有产业补助资金就会亏本。

六是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尚未有效解决。

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非常有限,需要用有限的政府资金去最多限度地激活社会资本,用社会资本和和财政扶贫资金双重的力度去提高扶贫效益,因此还要在政策上进一步完善。

七是产业建设人才匮乏,服务难以跟上。

产业建设需要人才支撑,才能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能力,提高经济效益。但目前我市发展特色产业,服务部门缺乏人才。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产业建设主体,多数只懂粮油种植、传统技术,对新型产业、现代农业知之甚少,企业引进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而农业服务部门又存在人员年龄结构偏大,知识老化、技能退化,专业人员配备不齐,服务力不从心。尤其是多数乡(镇)农技人员过多地承担乡(镇)其它中心工作,用于专业技术指导与服务的精力有限。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着力提升产业扶贫质量。

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百日提升行动”,围绕脱贫攻坚项目库建设,加快产业扶贫项目建设,继续派出指导组深入X乡(镇)开展产业扶贫项目实施、风险排查、标杆社扶持打造、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易地搬迁后续产业保障和美丽公路路域环境涉农工作任务、扶贫数据信息质量等重点工作。夯实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完成X.X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年度目标任务,发展高效节水灌溉,加快区域化整体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整合项目资金,扶贫与扶智相结合,在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向贫困村倾斜,推进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向农村覆盖,文化文明向农村辐射,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根据各贫困村实际和特点,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可持续发展的农业产业发展项目,不断完善X个贫困村农业产业发展项目库的建设。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篇3

扶贫小额信贷是历届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贫困地区的特惠政策。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江苏启动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把扶贫小额信贷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抓手,加大推进力度,有力促进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和增收脱贫。

江苏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实施,为贫困农户发展增收项目切实解决了资金缺口“瓶颈”的大问题,为他们脱贫致富提供了帮助。据统计,2014年度,全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4亿元,受益贫困农户达37.3万户。

阳光信贷为发展生产加动力

近年来,江苏省在推进扶贫小额信贷过程中,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对相关激励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尤其是针对县一级农商银行和县扶贫部门采取了考核激励措施。省财政每年都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各县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进行审计,并依据审计结果,拨付贫困农户贷款贴息资金和兑现部分奖励资金。各地为扎实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发放工作,印发了相关宣传单发放到村到户,并利用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使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家喻户晓。

县级农商银行还广泛开展“阳光信贷”,对农户开展贷款授信工作。如沭阳县出台激励政策,由县财政额外出资对贷款发放工作进行考核奖励,并落实乡镇农商银行网点,把临时服务柜台搬进村,就地就近发放;滨海县扩大贷款单户额度,由县财政追加贷款贴息;泗洪县组织县纪委、县委农工办、财政局检查督促小额信贷发放,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目前,江苏省的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已持续开展近17年,累计发放贷款226亿元,受益贫困农户达249.8万户,受到脱贫群众的广泛称赞。

解决了银行贷款“门槛高”的问题。农户到银行申请贷款,除了自身要具备银行贷款条件外,还需要提供有效担保。但由于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或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服务,往往受到农业生产周期、自然气候、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收入不稳定,无法保证还贷预期。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也会有“惧贷”或“惜贷”行为,农户想贷款一般很难。而扶贫小额信贷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降低了贷款“门槛”,让农户发展生产的底气更足了。

解决了贷款成本高的问题。银行一般性的商业贷款利率比较高,通常在8%~12%左右。贫困农户到银行申请贷款,除了要面对贷款本金还款压力,到期还需支付较高利息,可能在申请贷款过程中还会有其他不确定成本存在。扶贫小额信贷特惠政策则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农户贷款利率负担重问题。如一般农户申请商业贷款1万元,期限1年,动辄就需要支付800~1200元不等的贷款利息,而贫困农户使用扶贫小额信贷,则只需要承担300元利息。据了解,目前各地金融结构储蓄存款利率均实行自主定价,1年期存款利率一般定价在2.8%~3.2%。因此,贫困农户实际承担的贷款利息与一年期的储蓄存款利息相当。

解决了贫困农户发展增收项目启动资金的燃眉之急。江苏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出台,为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展增收项目提供了启动资金,解决了他们发展产业的燃眉之急。只要是符合扶贫小额信贷发放条件,就可以随时到农商银行申请贷款。可以说,扶贫小额信贷充当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项目资金需求的“加油站”。

创新机制为脱贫致富添活力

如今,江苏的扶贫小额信贷以2个多亿的省财政担保资金,撬动了45亿元左右信贷扶贫资金的滚动发展,为金融扶贫机制创新找到了一条好路子,也为更好推进江苏脱贫奔小康工程增添了活力。

贫困农户创业增收效果好。建档立卡贫困农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的支持,普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泗洪县潘岗村潘克千等贫困农户有了小额信贷的支持,各自承包土地20~30亩,种植油桃,每亩可实现收入3~5万元;东海县安峰镇小稠村贫困农户赵元笔使用1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发展生猪养殖,其猪苗、饲料和养殖技术均由温氏集团公司提供支持,年收入达到4万元,其养猪场总资产已达7万元。

能人大户带动贫困农户就业增收效果好。赣榆县塔山镇前进村私营老板刘勇带动当地妇女60余人常年从事柳编加工,产品全部由公司收购并出口到欧洲,年产值400余万元。2013年,刘勇通过与本村村民李进、刘永忠等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使用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吸纳和带动10户贫困户共同发展柳编加工。通过该项目带动,李进等人户均增收5500元以上。沭阳县马厂居委会的郑景军养鸡4万多只,使用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根据协议,他帮助5户贫困农户发展家庭养鸡项目,并负责良种、饲料和包销包售服务,此外还吸纳6户贫困户到其养鸡场务工,人均月工资不低于1000元。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篇4

在扶贫调研座谈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是后发展地区,农业发展不平衡,特别是两翼山区,是扶贫的重点地区。近几年来扶贫工作在推动我市农业发展方面,影响极大,是促进我市农业产业调整不可低估的力量。借助这股强风,本人就农业产业扶贫方面提出几点建议,旨在促进扶贫与农业的和谐共进,为解决**"三农"问题探索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发展途径。

一、农业产业化扶贫是贫困落后地区农民脱贫的关键

我市是贫困地区,农业生产水平比较低,但是农业资源不是最贫乏的,德保、那坡、田林、隆林都有不错的资源,可以种植大面积的耐旱粮食、饲草和耐旱的中草药,既保护土地植被又可以产生很大的经济收入。现在一些被认为贫困的地区其实并不完全是资源贫困,而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是生产水平低生产力水平低造成了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所以产业扶贫是十分重要的。

目前国家的扶贫投资主要通过国家各级政府的扶贫机构,把扶贫资金投入到到贫困地区的家庭或企业中。从我们目前的情况看,分散使用国家扶贫资金的结果是贫困地区依然贫困,经济落后地区依然落后。许多具有市场潜力、具有市场效益的农业项目,没有得到规模化发展、推动农民增收所需要的资本金,没有得到国家产业化扶贫投资的有力扶持。

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是脱贫的关键。农业产业化扶贫投资就是要解决贫困地区农业产业链中缺口所需要的资本金问题,对现行农业扶贫投资模式进行调整,可以改变当前只有单一部门投入的劣势,可以整合农业、畜牧等部门的资源优势,让扶贫资金可以发挥更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规律,是在国家政策指导下的财政政策,是可以提高农业生产力的重要举措。

二、农业部门在农业产业化扶贫工作中做了有益的尝试

1、以"农家课堂"为主的人力资源开发,扶优扶贫。"农家课堂"是开展农村主体的精英培训,通过"以一传十、以十传百"的培训,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通过宣传、培训交流和效益吸引等手段,促进集群技术模式的普及和推广,发挥规模效益,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通过各土专家演示与农艺师现场解说结合,并充分利用现场不同生长期作物资源及学员的现场培训操作,作为一个新型农民培训的亮点,体现在"多、快、好、省、土、灵、特"几个优势(一是"多",师资来源多样,有效解决定点"农家课堂"的教学资源不足、教学面狭窄等问题;二是"快",巡回教学快速便捷高效,同样的授课内容相对以往形式可大量减少授课时间;三是"好",直接到农户家中、田间现场授课,减少环节,效果更好;四是"省",有效降低了农民学习成本;五是"土",授课老师主要是土专家、土洋结合教,授课语言主要是本地土话方言,群众感觉亲切易学,授课教材多是经过专家充实过的"土经验"、"土教材",更适合当地生产生活实际;六是"灵",可以根据不同地方、不同品种、不同生产时期和当地农民朋友的不同需求灵活安排授课,真正实现"地头有问题地头解决";七是"特",充分体现农业种植业培训在农村培训中的重要特殊地位,进一步转变农业干部作风,增强为"三农"服务责任感)。能在极短的时间内培养大批技术型农村人才,引导大批科技素质较高的人才到农村与农民群众相结合,实现传统农业基础与现代农业接轨,促进科技型、开发型高效农业的发展,有利于建基地、兴龙头、拓市场,全面推进农业产业化。

2、在推广实用农业技术中,强化科技扶贫。在当前形势下,以科技为动力、为切入点,是实现先进生产力作用、先进文化带动作用,落实广大人民利益的有效方式。通过科技发挥作用,使农村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逐渐转变,是农村实现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个重要方面。近几年来,我农业部门综合"优粮优经""沃土工程""植保工程"等先进适用技术进行配套试验示范,推广生态富民"百千万"工程、小蚕共育、应急粮食试验示范、烟稻轮作、油菜+中稻、猪+沼+果+灯+鱼,茶叶综合化工开发、特色立体农业种养、农作物"三避"技术应用示范推广、水稻、玉米、马铃薯免耕技术、中草药gap技术应用与推广、高山玉米高产示范栽培等农业实用综合技术,优先解决提高品质、降低成本、延伸产业链等关键技术问题,结合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并围绕关键技术进行配套集成,形成简便易行的标准化的成套实用技术,以优势区域为基地开展技术组装、示范和推广,推动科技资源向优势区域集中,为右江河谷和两翼山区农业产业调整及农民增产增收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

3、在发展中不断改进**农业产业化开发建设思路。从20xx年起,**将全力抓好"123456",即重点"构建一轴两翼特色农业产业带,研究好三条发展路子,优化四业并举,深入建设五个基地,提升六大龙头",不断强化农业支撑保障能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实现农业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此工作思路不仅着眼于面上的产业化发展,还将继续紧跟产业扶贫的思路,捉紧壮大和发展,以面上的发展带动整村推进式扶贫的发展。

三、农业部门在扶贫工作中不可替代作用

1、农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拓展扶贫空间必须加强农业。

**农村人口众多,占总人口94%左右,农户收入仍然是"四为主"的格局,即农户收入仍然以家庭经营为主,占全年总收入的67%;家庭经营收入仍然以农业收入为主,占家庭经营收入的65%;农业收入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占农业收入的78%;种植业收入仍然以粮食为主,占种植业的70%。滞留在农村的农村人口仍以农业的主,因此,农业种植业的基础地位不可能改变,农村扶贫工作中,农业产业发展仍是基础。

从**市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来看,目前仍处于传统农业向现代市场型、科技型农业转化的阶段,处于非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的阶段。在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粗放型农业向现代型农业转变中的一系列矛盾和问题中,最根本、最核心的解决办法是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业科技水平需要通过制度和机制的创新,把当前分散的扶贫项目、个别行为转化为依托农村科技大户和农村行业协会,通过农业部门的技术引导盘活现有农村资源,并兴办农村龙头基地、协会、企业等,激发农村经济发展的潜能,具有较大的可行性。

2、种植业仍然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

通过深入实施"十个百万亩工程"推动全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全市20xx年将新增水果15万亩、甘蔗10万亩、茶叶2万亩、桑蚕5万亩、剑麻达到20万亩、木薯达到10万亩,优势产业调整优化面积35万亩,新增产值3.9亿元。另外,大力推广良种及测土配方施肥等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节本增收0.42亿元。两项预计促农人均增收140元,超过20xx年预计农民人均增收的42%。而且,农业部门集中了大量的技术基础,一大批长期在一线工作的农艺师是农村最信任的技术致富带头人,他们与农村群众关系密切,其中不少人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先头部队,是扶贫战线上的中坚力量。因此,农业种植业还将是产业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仍需要上级部门的资金支持。

四、下步工作建议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篇5

结合当前工作需要,的会员“西尔维雅”为你整理了这篇2020年农林水务局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范文,希望能给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正文】

2020年以来,大朗镇农林水务局严格按照市镇相关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农业、林业、水务、扶贫、气象等方面落实部门职责,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现将2020年工作总结和2021年工作计划汇报如下:

一、2020年工作总结

1.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一是加强农资安全监管。主要针对农资店、兽药店开展日常监管,按照市下达的任务开展兽药、农药样品抽检工作。截至目前,大朗镇共有农资店10家,兽药店2家,今年以来累计抽检兽药样品2个,合格率为100%。二是加强豆芽质量监管。截至目前,大朗镇共有豆芽生产作坊6家。为从源头保障豆芽菜质量安全,大朗镇农林水务局将豆芽作坊纳入日常执法抽检范围,每季度定期开展豆芽质量抽检工作。今年以来,累计抽检豆芽样品28份,其中不合品样品6份,立案处理4宗。三是加强定点屠宰监管。采取不定期巡查的方法督促屠宰场严格屠宰流程,并由督促动监分所派驻兽医加强屠宰检疫工作,确保生猪肉品质量安全。截止10月份,今年以来累计检疫屠宰生猪74668头,无害化处理不合格肉品约4.32吨。另外,大朗镇农林水务局定期对易发生私屠滥宰的区域进行重点巡查并开展清理行动,今年以来累计捣毁私宰窝点2个。

2.推进现代都市农业。一是发展市级家庭农场。今年上半年,大朗镇农林水务局严格按照认定标准,积极组织谢浩全农场成功申报为市级家庭农场。截至目前,大朗镇共有5个市级家庭农场,每个家庭农场补贴资金5万元。二是开展农业技术培训。结合大朗镇荔枝特色,分别在春季、夏季、秋季期间,邀请专家为全镇种植户讲解荔枝、龙眼种植技术,推动大朗镇荔枝、龙眼丰产丰收。截至目前,大朗镇荔枝种植面积1.5万多亩,龙眼面积1600多亩。三是落实水稻种植任务。市下达大朗镇水稻种植任务是90亩,为切实做好水稻种植工作,大朗镇农林水务局在凤山农业园区通过填埋整平创造水稻种植条件,现已完成水稻种植面积100亩。四是加强农业园区管理。截至目前,凤山农业园共引进8家企业,涵盖锦鲤养殖、龟鳖养殖、园林绿化、荔枝种植、农家乐等特色项目。另外,为充分挖掘“大朗荔枝”特色产业,园区积极申报并通过验收获得“绿色食品商标”,核准荔枝产量为300吨。

3.加强气象安全监督。按照市气象局下放的权限,大朗镇农林水务局主要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防雷安全检查行动,检查范围包括市级重点气象灾害防御单位以及其他危化企业,督促各相关企业落实好防雷装置定期检测工作。截至目前,大朗镇共有市级气象重点防御单位6间。另外,根据全市统一部署,大朗镇农林水务局还于3月份组织开展“气象灾害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月”活动,进一步向广大群众普及气象安全应急知识。

4.落实森林防火工作。大朗镇林地较多的社区(村)有石厦、新马莲、沙步、水平、犀牛陂、屏山、松木山等7个社区(村),截至目前前,7个社区(村)均已设立村级扑火队伍。为进一步落实好森林防火工作,大朗镇农林水务局按照镇森林防火指挥部要求,在签订森林防火责任书的基础上,着重加强森林防火重点期工作。其中,在清明节和重阳节期间安排人员做好林区墓地值守工作,督促入山群众文明祭祀,防止因扫墓引发山火。截止目前,大朗镇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事件。

5.推进河长制工作。大朗镇共有河道20条、水库6个、湖泊3个,均已落实镇村二级河长制度,并完成“一河一策”和“河长手册”编制工作。另外,大朗镇还成立镇级护河志愿队伍,并聘请民间河长、党员河长,进一步动员更多社会力量共同参与河湖治理工作。一是每月10日定期举办“河湖保洁日”活动,活动内容包括植树绿化、河湖保洁、现场宣传、志愿宣传等;二是每季度定期召开“河湖治理大家谈”活动,邀请专家和群众为河道治理出谋划策;三是开展“五清”和“四乱”清理专项行动,对所有河湖水域及其堤防岸坡进行清理整治,累计整治“四乱”问题137宗,清理面积约4000平方米。

6.做好对外帮扶工作。2016年开始,大朗镇对口帮扶乐昌市廊田镇马屋村、平富村、楼下村、葫芦坪村,五山镇麻坑村、文书村、大乐村、山溪村,九峰镇上廊村,乐成街道塔头村等共10个省定贫困村,共有贫困户360户、贫困人口1192人。截至目前,对口帮扶的所有贫困村、贫困户均已全部脱贫出列。一是组织工作到位。大朗镇10个社区(村)与10个省定贫困村均进行结对帮扶,各单位领导干部也与贫困户开展“一对一”结对帮扶。二是驻村工作到位。落实24名扶贫干部脱产到对口帮扶的10个省定贫困村开展驻点工作,并另外委派10名在编干部分别挂任第一书记。三是资金落实到位。大朗镇通过财政资金定额投入、单位自筹、社会资本投入等途径,整合帮扶资金用于推动脱贫攻坚工作。另外,大朗镇还对口支援新疆第三师图木舒克市永安坝街道,对口帮扶云南昭通镇雄县贫困村木歪村、蓼叶村。其中,长塘社区、巷头社区分别对木歪村、蓼叶村落实帮扶资金5万元并签订结对帮扶协议。

7.市内帮扶工作。一是开展次发达村帮扶工作。根据本轮市内帮扶工作部署,大朗镇宝陂村、佛子凹村被列入市级次发达村,现已基本完成2个市级次发达村的帮扶任务。二是开展节日慰问活动。其中,春节慰问活动累计送出慰问金及慰问品共约25万元,“广东扶贫济困日”慰问活动累计送出慰问金共6.7万元,中秋节慰问活动累计送出慰问金和慰问品11.73万元。三是开展“广东扶贫济困日暨东莞慈善日”募捐活动。制定《大朗镇2020年“广东扶贫济困日暨东莞慈善日”活动工作方案》,并召开活动动员会和现场募捐仪式,共募集捐款200多万元。

二、2021年工作计划

一是提升农产品质量水平。参照年度食品安全考核相关标准,着重抓好开展农资日常执法、生猪屠宰监管、豆芽质量抽检等工作,力争在年度考核工作中不丢分。

二是发展现代都市农业。组织农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参加各类交流学习活动,鼓励发展具有特色的农业种植项目和休闲采摘项目,进一步丰富大朗镇农业产业结构。加强凤山农业园区管理,开展休闲观光项目建设,提升园区生态环境水平。

三是做好河长制各项工作。严格按照东莞市河长制考核标准细则,全面压实各级河长责任,完善问题发现、报告、督查督办、整改落实和跟踪问责机制,重点督促各项河涌整治措施的落实,确保大朗镇在年度考核中争上游。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篇6

2005年开始启动的、由财政部和国务院扶贫办联合发起的扶贫模式创新试点项目――“非政府组织与政府合作实施村级扶贫规划试点项目”,是国内首次由政府部门、nGo和企业三方合作开展扶贫政策研究和模式创新试点,是政府扶贫资源首次向nGo开放,标志着我国的扶贫模式从政府“包办”开始向“政府―非政府组织”携手合作转变。尚在试点中的这一新项目,其重大的开创性意义是为nGo参与扶贫开发事业提供了新的平台,为进一步扩大社会参与打开了思路、提供了创新模式可供参考的制度范例。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一项目中也有企业参与,但是企业并不是这一项目实施的核心主体。然而国外的经验显示,企业在扶贫开发事业中同样能够扮演主角,这种主角角色特别适合企业所在地的扶贫开发事业。在新的扶贫形势下,我国的扶贫模式需要进一步创新,在政府与非政府组织合作试点的同时,积极探索政府与企业的合作模式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甘肃省永靖县是新时期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也是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大库区移民安置县。全县总人口为19.99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26万人,农村劳动力9.92万2人,剩余农村劳动力4.9万人,有汉、回、土、东乡、保安等12个民族。农业生产从地域特征上分为东西山区和川源区两大类,川源区以灌溉农业为主,生产条件相对优越,但库区移民遗留问题十分突出,三座水库共淹没和占有耕地11.72万亩。东西山区山大沟深,十年九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群众生活比较困难。2004年以来,永靖县共投入扶贫资金3582万元,用于生产性项目、基础设施项目和公益性项目。通过扶贫资金的投入作用,稳定解决了1.02万绝对贫困人口、4.16万低收入人口的温饱问题,贫困面由16.33%下降到10%。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13.98亿元,财政收入2.25亿元,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625―865元的有10695户,共46900人,农民人均纯收入625以下的有3705户,共16300人。

2006年,永靖县的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为15.2∶57.8∶27,城镇化水平为18.7,人均GDp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6993元和1433元。虽然农业比重低于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的平均水平,但是第三次产业所占的比重、城镇化水平和农民人均纯收入3个指标,都远远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低于592个国家扶贫重点县的平均水平。永靖县的扶贫开发工作面临许多特殊的严峻挑战。

根据永靖县的实际,要进一步推进扶贫开发事业,促进永靖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全面贯彻开发式扶贫的基本方针,充分发挥第二次产业比重较高的优势,着重提高第二产业企业在扶贫开发中的带动辐射能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第三产业的比重,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为抓手,通过产业化扶贫,带动“整村推进”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坚定不移地走产业化扶贫之路。为此,需要一个符合永靖县实际的具有前瞻性的产业化扶贫战略规划,需要为龙头企业的成长与发展创造良好、宽松的政策环境。

长期以来,我国参与扶贫的企业大多是发达地区的国有企业或有实力的民营企业,以异地扶贫为主要特征,企业扶贫的主要模式是单向捐赠或援助。由于贫困地区的产业结构中二、三产业比重较低,本地企业,特别是有竞争力的企业不多,所以本地企业捐赠或援助式扶贫还提不上日程。外来投资企业的目的是单纯的投资开发,对于当地的扶贫开发的贡献是间接的,通过扩大就业和增加税收是其主要方式。也就是说,目前的企业扶贫,不论是直接扶贫还是间接扶贫,对于扶贫对象而言都是外在的。如何使企业扶贫内在化,也就是说,让扶贫对象成为扶贫事业的真正参与者,成为减困脱贫的真正力量,成为企业经营成果的真正受益者,是企业扶贫需要思考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基本出发点和着力方向。

中国社科院“企业扶贫创新模式”课题组与美利亚奥共同研究设计的、试图使企业扶贫内在化的“贫困农户―企业”融合共赢的命运共同体试点项目,旨在通过充分发挥美利亚奥作为扶贫龙头企业对当地贫困农户的扶持、辐射和带动作用,切实提高当地贫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贫困农户有序进入市场,有效增加贫困农户收入,促进当地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从而成为企业扶贫模式创新的示范项目。

美利亚奥是永靖县境内的一家以农产品深加工为主业的民营企业。公司拥有1万吨马铃薯变性淀粉生产线和5万吨玉米变性淀粉生产线,并拟陆续上马胡萝卜、百合、红枣等深加工项目和pLa聚乳酸(玉米塑料)项目。拟采用“公司加基地加农户”方式运作,可以消化基地内农民全部马铃薯和玉米,同时辐射永靖县全县和周边地区。按照目前价格计算,可使永靖县及周边20万以玉米和马铃薯种植为主要收入来源的农民,每户增收800元,可以提供260多个就业岗位。

美利亚奥的“贫困农户―企业”命运共同体试点项目,以该公司年产6万吨的马铃薯和玉米变性淀粉项目为依托,每年能够加工16万吨马铃薯和8万吨玉米。该试点项目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为核心项目,主要针对居住相对集中(贫困村)的贫困户,为一个小范围集中的示范项目。拟选择公司周边贫困村的30到50家马铃薯种植户为合作伙伴,在自愿和协商的基础上,将种植户承包的土地使用权折价入股,成为公司的股东,种植户的所有劳动人口通过培训合格后,招聘成为公司员工。公司将这些土地连片经营,通过引进新品种、改进种植技术和采用机械化作业等多种方式,可将马铃薯的亩产提高近1倍。种植户一方面可以取得工资收入;另一方面也可通过所拥有的公司股份取得年终分红,还可享受公司按照国家规定为员工提供的各种保险。这一试点项目的预期扶贫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参加该项目的种植户户均年收入增加2到3倍,二是使参加该项目的种植户的劳动力实现身份转换,大幅度提高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取得预期效果后,公司将进一步扩大这一项目的范围,以使更多的贫困种植户通过这一项目受益。

第二部分为附属项目,主要针对居住相对分散的贫困户,为一个小范围分散的示范项目。拟选择3到5户居住分散的贫困种植户为合作伙伴,在自愿和协商的基础上,与其签订3―5年的马铃薯或玉米长期稳定的购销协议,通过向其传授新的种植技术、更新种植品种等多种方式,提高合作种植户劳动力的知识和技能,提高马铃薯或玉米的产量,增加合作贫困种植户的收入。

这种企业扶贫创新模式,与多数企业采用的单向捐赠或援助的企业扶贫模式不同,与目前流行的政府扶持的龙头企业的企业扶贫模式也有明显的区别。在美利亚奥的企业扶贫创新模式中,美利亚奥作为龙头企业,与其签约合作的贫困农户之间的关系,并不仅仅是交换式的互惠互利的关系,而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其利益机制以互惠互利为前提,以合作共赢和风险共担为核心,双方在市场经济中休戚与共,更像是一个利益或者命运共同体,因此将这一模式命名为“命运共同体模式”;美利亚奥向与其签约的贫困农户提供的也不仅仅是技术、信息、农产品收购等方面的单向服务,而是在知识、能力和技术全面提高基础上的劳动力身份的根本转换。

企业扶贫“命运共同体”创新模式以商业理念为主导,以市场为导向,以贫困地区的区域资源优势为基础,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为支撑和依托;其基本框架是:企业―贫困农户―政府;其基本要点是:企业根据扶贫地及其区域资源优势选择合适项目,直接经营、委托经营或合作经营,吸收贫困农户以多种方式自愿直接参与,接受扶贫地政府的指导和政策扶持;其基本宗旨是:通过让贫困人口参与企业运营,改善贫困人口的知识结构,提高他们的能力和收入水平;其关键是:使“贫困农户―企业”融合共赢。由于这一模式遵循了商业理念,是企业和贫困农户的自愿组合,也是政府乐于指导和扶持的,当地政府积极支持了美利亚奥的这一项目,在公司用地等方面提供了尽可能的支持。由于各方利益在这一模式中实现了有机捆绑,并能够通过这一模式实现最大化,因此这一模式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政府、企业和贫困农户三个积极性,是一个具有可持续性的企业扶贫创新模式。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篇7

(2016年-2020年)

为深入落实国家各项扶贫开发政策,明确北侯村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和路径举措,进一步促进北侯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确保全村贫困人口按期稳定脱贫,特制定本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

(一)贫困村概况。XX村位于XX镇西北XX公里,由XX个村民小组组成,属于平原地区,交通较为便利。全村XX户,XX口人,总面积XX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XX亩,该村属于安全饮水项目覆盖村。

(二)主导产业。该村农作物主要是以种植小麦和玉米为主,树莓种植为村主导产业,无村集体经济收入,村民主要收入来源为种植传统农作物和外出务工。全村XX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XX元。

(三)村两委班子、党员情况。到XX年底,全村共有党员XX人,其中预备党员X人。村支部由支部书记XXX、支部委员XX、XX、XX、XX等X人构成。村委会由村委会主任XX、村委委员XX、XX等X人构成。监委会由主任XX、委员XX、XX等X人组成。

(四)贫困户情况。全村现有贫困户X户XX人,其中低保户XX户XX人,五保户XX户XX人,一般贫困户XX户XX人。贫困发生率XX。

二、致贫原因分析

XX村经济底子薄、村内道路基础差、二、三产业薄弱,等问题严重制约着该村的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

(一)自然条件方面。村内交通、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村民发展经济积极性,也很难引进企业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另外,困缺乏资金和技术,该村种植、养殖业无法长足发展;村内交通条件极为落后,全村仅有一条主街道,且年久失修,积水严重,给村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并且存在严重的交通安全隐患。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较为薄弱,田间道路均为土路,通行条件差。农业灌排设施建设一般,可浇地面积为XX亩左右,占全村耕地面积的XX%。

(二)产业发展方面。缺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及规模发展主动性。村民仅仅种植小麦、玉米等一般的传统农作物,虽种植一些特色农业——树莓,但效益低下,特别是近年来农资价格上涨,农民往往增产不增收。全村基本没有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

(三)思想观念方面。该村大部分群众文化程度不高,基本上是初中毕业,思想观念较为传统,创新能力不高,大部分劳动力都外出务工,剩下的人口多为老、弱、病、残。文化素质较低,脱贫致富的主动性和信念不够强。

(四)村两委班子建设方面。该村XX年两委换届前基层组织阵地建设较弱。比如:村委办公房年久失修,门窗损坏、屋顶漏水,基本不具备办公条件。基层党组织建设不规范,四项基础制度、村级民主化管理水平不高。自XX年村级组织换届后,XX村现“两委”班子凝聚力强,班子成员作风扎实,工作上思路清晰、措施得力、工作热情高,能为群众办实事,有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决心和信心。

三、帮扶计划

(一)帮扶目标

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目标:超过脱贫标准,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目标。

2、脱贫时间节点:XX年底前全村现有XX户贫困户中除五保、低保等特困户XX户左右需政府兜底外全部脱贫、XX村退出贫困村序列。2019—2020年继续巩固提高脱贫成效。

(二)帮扶措施

1、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目标。立足本村实际,制定北侯村帮扶规划(2016年—2020年)。总体发展目标为: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农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贫困户实施精准扶贫,助力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2、加快村内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道路使用功能、村民需求等,积极争取实施扶贫整村推进、以工代赈等村内道路建设项目,以改善提升北侯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和水平,为脱贫致富提供坚强支撑。

(1)向扶贫部门争取XX余万元财政扶贫资金,用于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向县交通、发改等部门争取XX余万元道路建设项目资金,切实改善北侯村交通条件。以上项目涉及村内道路XX公里、规划建设面积XX平方米。

(2)争取财政“一事一议”项目资金XX万元,完成村内道路下水道XX米建设,强化村内道路交通保障水平。XX年底前实现村内道路畅通,确保夏种、夏收、秋种、秋收期间农用机械直达田间,老百姓直接受益。

(3)积极向水利部门争取水利建设资金,解决村民长期灌溉困难、改善村民种植、养殖用水条件。XX年计划打深井XX眼,XX年计划打深井XX眼,并实施提灌配套工程。

3、积极实施产业扶贫。根据国家“因地制宜、自力更生、精准扶贫”的精神,针对该村种植条件,积极引导村民因村制宜种植树莓,开展种植树莓、油葵等农业结构调整,培育农民收入新的增长点,增加农民收入。

4、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提高班子凝聚力、战斗力;从硬件、软件上改善、完善基层组织阵地建设;规范村级民主化管理。

一是在镇党委的领导下,加强对村“两委”干部的教育培训,打造一个坚强的核心,提高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

二是针对村党组织基层阵地建设条件较差问题,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申请村室建设资金,对村委会等进行门窗、防水等改造,加强贫困村村室建设,巩固村“两委”带领全村发展的战斗阵地。

三是在镇党委的领导下,规范村的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软件,发挥联户代表作用,完善四项基础制度建设。

四是落实“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推进改革村级民主化管理,推进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规划监督内容、权限和程序,保证村级各项事务公开公平公正。

6、坚持瞄准贫困户精准发力。一是对象精准。搞好建档立卡“回头看”工作,严格执行省、市的10退出5优先复核标准,通过严格的工作程序,认真识别贫困人口,真真正正把贫困户识别出来。二是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结对帮扶。对XX户贫困户明确帮扶责任人;针对贫困户致贫原因逐户制定帮扶计划并协调引导落实。三是XXXX年底,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实施政府低保兜底、转移劳动力、产业种植、职业技能培训等方式实现全部脱贫。

(三)帮扶责任单位

驻村工作队长:

驻村工作队员:

 

XX村“两委”班子: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篇8

扶贫开发工作是2006年市政府承诺为群众办24件实事之一,具体到我县就是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在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75个重点贫困村范围内开展10个村进行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40个增收项目,新建24个富民小区,使75个村人均增收300元以上。一年来,我们采取了加强调度、细化工作程序、明确操作规程、建章立制等措施,克服了今年我县贫困地区遭受了旱灾的困难,年初制定的扶贫开发重版权所有点乡镇人均增收300元以上的目标能够实现,预计今年我县贫困乡镇的农民平均收入将达到3000元以上。

我县今年的扶贫开发工作有如下特点:一是扶贫工作力度最大的一年。今年我县有10个贫困村享受全省面上插花贫困村的扶持政策,每个村享受省市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的扶持标准,此项扶贫资金达500万元;扶贫龙头企业贴息资金20万元;市里确定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今年有24个富民经济小区的计划指标,如果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除享受市政府正常的奖励性补贴政策外,每个小区还可以多享受到3万元的补贴,此项扶贫资金达72万元;今年我县有1500万元的小额贴息贷款指标,此项市财政将拿出100余万元的贴息资金;市里派驻我县的27支党政机关帮扶工作队、76家企业帮扶工作队帮扶我县的75个贫困村。由此可以看出,今年我县的扶贫工作力度之大是历年所没有的,仅财政扶贫资金的投入将达到600余万元。二是扶贫项目最多。今年我县通过面上插花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沈阳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乡镇扶贫富民小区加大补贴标准等措施扶持的增收项目达到200余项。三是扶贫开发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最多。由于我们缺乏扶贫开发管理工作经验,在落实政策中遇到了镇村领导重视不够,项目规划未经科学论证,执行计划的随意性,也有未按规划操作的现象,扶贫项目实施中未按要求进行民主讨论,公告公示等。四是扶贫效益最好。虽然今年遭受比较严重的旱灾,但是在扶贫政策的推动下,我县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开展的加大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发展畜牧养殖项目等增收措施,发挥了效益,实现了大灾之年我县六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人均收入增长的好势头。

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

按照2006年辽宁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抓好2006年扶贫开发项目实施工作的通知》辽扶贫办发[2006]14号文件精神,今年我县享受省市扶持的面上贫困村的数目为10个,这10个村农户总户数为4279户,人口数为16019人。结合贫困村的实际,我们计划实施项目总数为33个,参与项目户数3469户,受益人口11917人,项目的参与率为81%。项目总计投入资金1415.5万元,其中省财政补助资金总计250万元,市财政配套资金总计250万元,信贷资金总计310万元,农民自筹资金总计580.5万元,社会帮扶资金25万元,预计效益达1665万元,预计参与项目的农户人均增加收入可以达到1300元以上。计划实施的项目分别为:双台子乡转山子村养牛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双台子乡胡家烧锅村养牛、家禽饲养及万寿菊种植项目、秀水河子镇长岗子村的辣椒生产项目、秀水河子镇三家子村的辣椒及万寿菊生产项目、叶茂台镇四官堡村的棚菜项目、叶茂台镇榛子街村养鹅项目、包家屯乡大三家子村养猪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卧牛石乡李家卜村棚菜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卧牛石乡邢家屯村养牛项目及万寿菊种植项目、四家子蒙古族乡四家子村棚菜项目等。

截止目前,此项目稳步推进,各村正在开展计划及项目的落实工作。其中,7个特色产业项目的万寿菊栽植、辣椒生产、菜籽生产项目均已经完成;8个养殖业项目已经启动并运行良好;3个棚菜生产项目均正在施工;5个贫困劳力培训项目进展顺利;10个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也是正在进行或已经完成。总之,据目前统计情况,计划实施的33个项目中,均处于完成或正在运行中。近期我们将进行验收,并下拨扶贫资金。

2、认真落实好市里确定的24个扶贫富民经济小区,40个增收项目工作

按照市里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精神,我县西部六个重点贫困乡镇今年有24个富民经济小区的计划指标,如果通过有关部门验收合格后,除享受市政府正常的奖励性补贴政策外,每个小区还可以多享受到3万元的补贴,据不完全统计,截止目前,我县扶贫开发重点乡镇的富民小区今年达到43个,其中种植业22个,畜牧业21个,目前已经竣工23个,其中种植业完成5个,畜牧业完成18个,其他的都是正在建设中。计划开发的40个增收项目,截止目前,通过面上插花贫困村整村推进扶持、扶贫龙头企业贷款贴息、贫困户小额贴息贷款、沈阳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贫困乡镇扶贫富民小区加大补贴标准等措施扶持的增收万寿菊种植、辣椒种植、地膜花生、菜籽等项目达到17大项,196小项,其中种植业项目9个,总规模达113042亩;养殖业项目8项,牛、羊、生猪等养殖规模达135507头,禽类鹅、蛋鸡等养殖规模达190742只。经过一年的扶贫开发工作,预计到2006年底,各贫困乡镇人均收入达到3000元以上,75个贫困村村人均收入增加400元以上。

3、定点帮扶工作队情况

2006年驻我县的市党政机关定点帮扶工作队由原来的26个调整到27个,帮扶我县31个贫困村,有利的推动了我县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开展,截止目前2006年救济性投入资金总计21.53万元,公益性投版权所有入28.26万元,开发性投入135万元,协调资金93万元。今年市里又增派沈阳商业局系统的76家企业定点帮扶我县的75个贫困村现已有47家企业同村对接,为贫困村脱贫致富注入了新的活力。

4、做好产业化扶贫和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增加农民收入。

根据辽扶贫办发[2006]9号文件精神,2006年我县申报拟认定第二批省级扶贫龙头企业一个——辽宁红树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申报拟享受扶贫贷款贴息企业七家分别为:沈阳清宇鹅业屠宰厂、沈阳中迪色素科技有限公司、沈阳华奥牧业有限公司、法库县八虎山酒厂、沈阳巴尔虎山酒业酿造有限公司、法库县宏润肉禽加工厂、辽宁红树莓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我县深入贯彻实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部署,用信贷扶贫资金扶持龙头企业,进而带动贫困户的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截止目前,六个扶贫开发重点乡镇劳动力转移达2.9万人次,劳务输出实现人均增收占农民增收的三分之一。

5、扶贫小额贴息贷款发放情况

我县的扶贫小额贷款贴息工作以前由信用社独家操作,县级扶贫部门基本没有发挥作用,运行中出现了钱贷出去了,真正需要贷款的贫困户发展项目却很难得到,也就没能发挥扶贫的效益,贫困乡村发展扶贫项目时,由于缺乏沟通,也会出现贷款困难的情况,由于缺乏一定的制度保障,信用社对扶贫贴息贷款的运作由于贷款补贴标准很难把握等因素也不十分满意。我县今年有1500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指标,市里出台了“贷贴两条线,暗补变明补”的扶贫贷款贴息政策,并制定了管理办法及审核办法,使可操作性更强,极大地调动了各方的积极性,我县的扶贫贷款真正发放到贫困户发展项目,截止目前我们围绕富民小区、富民增收项目、面上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项目的参与农户发放贷款,达801.58万元,,据不完全统计,计划需要发放金额达2400余万元,现在正在稳步推进,计划将在十二月末完成全年的任务。虽然在运作中存在贫困户贷款难、贷款周期过短等问题,但是,采用这种运作方式,还是能够真正发挥扶贫贴息贷款的作用,推动贫困户脱贫的。

2007年扶贫开发工作计划

1、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国家、省、市有关扶贫开发的政策、法规及文件精神,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指导,落实责任,紧紧围绕新农村建设,全力推进扶贫攻坚工作。

2、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在充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贫困户致贫原因,制定相应的措施,采取有针对性的帮扶政策和办法,拿真招、见实效。

3、做好扶贫项目的申报工作。加强项目库的建设,不断提高扶贫项目管理水平。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篇9

根据刚刚完成的秀洲区贫困残疾户摸底调查数据统计,在秀洲区的贫困残疾人群体中,农村贫困残疾人占到了总体的91.74%,因此助残扶贫工作的重点在农村,而如何在农村开展切实有效的助残扶贫工作是秀洲区残联一直探索的课题。从20__年开始,区残联尝试依托助残扶贫基地,通过发挥基地在农村的产业集群优势和辐射带动效应扶持全区范围内的农村贫困残疾户,使他们通过合适的农业项目生产实现脱贫致富的愿望。到目前为止,全区已形成颇具产业特色的助残扶贫基地2个,分别是成立于20__年的绿华助残扶贫养殖基地和成立于20__年的梅里助残扶贫种植基地。通过几年的实践与探索,已初步形成了一套符合秀洲区农业特色的集养殖与种植于一体的农村助残扶贫方法,其中绿华基地还荣获了“嘉兴市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称号,梅里基地荣获了“浙江省级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称号。这几年来,对于家中有场地、有一定技术、有脱贫愿望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区残联依托绿华助残扶贫养殖基地,持续开展“扶百户养万只”活动,已累计向850户残疾户免费赠送家禽40多万只,价值140多万元。期间,由基地为残疾户提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并签定合同按保护价回收成品。20__年春,市慈善总会又与区残联合作,依托绿华基地,选择20户贫困残疾人进行为期3年的“造血型”慈善助残活动。经过几年的扶持,受助户的生活普遍得到改善,户均年增收5000多元,最高达3万多元,有350多户贫困残疾户改善了贫困状况,其中125户已脱贫,80户基本达到小康。涌现了像王蚕宝、周小平、王文英等一批养殖好、效益高的养殖大户,他们通过养鸡,不但改善了生活,还还上了像子女上大学欠学校几年的学费、建房时欠下的巨额债务等,有的还翻盖了陈旧的房屋,这些都使他们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对于家中既不能开展家庭加工业,又没有养殖条件以种田为生的农村贫困残疾人,区残联依托梅里助残扶贫基地扶持种植特种红薯。该红薯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证书,产品很有市场,直销上海、苏州、杭州等城市的各大超市。20__~20__年梅里基地共带动扶持107户贫困残疾人种植红薯230亩,平均每亩收入3500多元,户均增收6000多元,最多的增收120__多元。基地对种植户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负责残疾人红薯种植的产前培训、种苗供应、田间技术指导和按合同保护价回收产品,并进行二次分配。由于扶持方法可靠,解除了残疾人的后顾之忧,保护了残疾人的根本利益。现基地扶持面积逐年扩大,不但扶持本地残疾人,还辐射到丽水市的逐昌县,帮助他们那里的残疾人种植红薯,提供种苗、技术和销售渠道等,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开创了农村扶贫的新天地。此外,秀洲区残联还根据全区产业结构调整规划以及产业布局的特点,进行了产业化、项目化、规模化扶贫。例如,针对新塍镇的山羊产业,扶持当地贫困残疾户养山羊,今年已累计送出种羊550头;针对洪合镇的羊毛衫加工产业,扶持当地贫困残疾户从事羊毛衫加工,今年已累计送出横机3台,套口机14台;还引进食用菌栽培技术,扶持带动贫困残疾户脱贫。到今年年底,全区所有可扶持贫困残疾户都将受到上述基地或者产业化、项目化、规模化扶贫项目的扶持。

农村种植扶贫项目篇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致力于大规模开展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减少到现在的5575万,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进入21世纪后,产业扶贫逐渐成为政府反贫工作重点,扶贫方式由传统的救济型向开发式转变。产业扶贫是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利用贫困地区特有的资源优势,通过发展地方产业,促进贫困地区人口脱贫致富的一种扶贫方式。产业扶贫可以为贫困地区注入造血机能,唤起贫困人口摆脱贫困的自觉性和能力,对于改变欠发达地区的“久扶不脱贫”现象有显著效果。

贫困人口的参与是产业扶贫效果的一个主要影响因素,是扶贫开发工作顺利开展的关键。在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劳动力或是农民参与热情不高、参与程度低、参与渠道受阻的原因,导致产业扶贫无法真正解决农民贫困和农村发展的问题。山西省是我国扶贫开发重点省,21个县被列入国家重点支持的连片特困地区,本文以地处吕梁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的S村为案例,分析农民参与扶贫的内外条件、农民参与的现状及原因,提出推动农民积极参与扶贫产业的思路。

一、农民的参与条件

产业扶贫中的农民参与条件包括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内部条件指的是农村的气候、地理位置、资源禀赋、人口数量的情况。外部条件主要指扶贫政策支持、个人和社会团体的帮助情况。内外条件共同作用,潜在影响着S村村民的参与意识和参与实践。

(一)农民参与的内部条件

S村位于山西省西北部一个部级贫困县内,总面积4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00亩,林地面积400亩。该村属于高寒沙石山区,平均海拔1600米,无霜期一百天左右,昼夜温差大,年降雨量多,气候湿润,牧坡广阔,水草肥沃、适宜牛和羊的牧养和马铃薯、藜麦等作物的生长,其主导产业是种植业、养殖业。全村总人口280人,有低保户25户。由于土地沙漠化严重,传统种植的农作物产量低,年人均收入偏低,村民的收入主要靠外出打工。本村距离县城五十多公里,长年外出打工或者在城镇定居人数为二百人左右,村内剩余人口约为八十人,其中具备劳动能力的人不足六十人。一直以来当地村民靠传统的救济式扶贫只能起到暂时性缓贫作用,返贫率较高。致富渠道的阻塞使得当地村民生活较为单一,思想观念保守,参与理念和实践处于一种待激发的状态。

(二)农民参与的外部环境

从2013年开始,加快改变贫困地区面貌,推动全省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山西省在贫困地区启动实施了“百企千村”产业扶贫开发工程。“百企”主要指以山西省属国有企业为龙头,包括中央驻晋企业、市属国有企业、省内民营骨干企业以及省外企业在内的各级各类规模以上企业。“千村”主要指以吕梁山、太行山两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为重点,贫困人口相对集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2300元的贫困村[1],S村在此范围内。2014―2016年间,当地县政府发挥企业资金、技术、管理和市场优势,充分利用该村土地、气候等资源,开展并实施了3个产业扶贫项目,分别是藜麦种植项目、优质绒山羊养殖项目、高科技温室大棚项目,资金累计投入六百余万元。组织当地村民专业技能培训3次,吸收农村闲散劳动力约五十人,扩大了村民收入来源。除此之外,由市、?h政府部门的领导干部组成的驻村帮扶工作队对该村定点帮扶,有明确到户的帮扶责任人。工作队为当地村民争取扶贫产业项目,争取和提供资金支持,制定脱贫计划,开展培训和技术指导活动。由于该村扶贫工作比较突出,经常有上级领导来考察工作,以及媒体、记者的采访报道。扶贫产业和社会团体、个人的介入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农民传统的参与观念,为农民参与创造了条件,改变了过去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生活方式和习惯,影响着农民的参与实践。

二、农民参与的现状及其原因分析

产业扶贫虽然在S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当地村民参与情况并不乐观。首先,S村“空心化”严重,扶贫产业缺乏足够劳动力。其次,S村“熟人社会”的瓦解导致农民合作困难,缺乏参与热情。在此背景下,农民能够参与扶贫产业中来本身已经“尤为可贵”,但现行的产业扶贫模式中,农民参与程度较低,难以获得一定力度的支持。当地村干部“人情扶贫”,进一步阻塞了农民的参与渠道。

(一)农村空心化导致产业扶贫缺乏足够劳动力,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农民是农村发展产业的主体,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决定着产业发展的水平与效益。而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需要大量劳动力,农村大部分有文化、有体力、有能力的青壮年都进城务工,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十二五”期间,山西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年工资性收入由2010年的1081.6元增加到2015年的2662.62元,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外出打工已成为农户增收的重要途径。①S村剩余劳动力不足六十人,而且呈现出老龄化、女性化的特点,部分耕地抛荒。与传统农业相比,发展特色扶贫产业投入较多、见效时间较长、市场风险较大,形成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劳动力的缺乏使得当地村民只能选择发展一些小规模的种植、养殖产业,发展后劲不足,难以带动整村经济发展。

(二)农村“熟人社会”的瓦解导致农民合作困难,缺乏参与热情

费孝通认为,传统的乡村社会是“熟人社会”,处于这种社会类型中的主体有着较强的集体认同感和自我认同感,容易达成集体内部的共识和做出符合群体利益要求的一致性决定[2]。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农民生产、生活范围日益扩大,农民之间的观念差异也随之增大,村庄出现了与之前熟人社会大不相同的逻辑。农民对村庄的主体感逐步丧失,在自己的生活中形成了特有的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维持生计”成为他们生活中最重要的行为准则[3],“熟人社会”的瓦解使得农民之间的合作变得越来越难。与农民以往接受的救济式扶贫不同,产业扶贫以市场为导向,所以它的市场风险也需要企业和农民共同承担,所以在面对有风险又陌生的扶贫项目时,个体农民在理性指导下谋取个人利益,缺乏参与热情。2014年,当地村干部和种植能人争取到一个藜麦种植项目,但由于近些年村民们共同合作的机会减少,集体意识减退,该项目推进较慢。加上过去的救济式扶贫使他们养成了一种“等靠要”的懒惰习惯,头一年项目开展的并不顺利。第二年,由于第一批种植藜麦的村民尝到了甜头,其他村民才逐渐有了参与热情。

(三)扶贫项目运作模式脱嵌于村庄导致农民参与程度低

在山西省农村地区,产业扶贫项目主要以“农民+企业”或“农民+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模式运作。龙头企业带动贫困农民进入市场,使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有机结合,将农民与龙头企业组成利益共同体。龙头企业的规模化经营可以帮助农民抵御个人、单个家庭进入市场的风险,帮助解决农民合作困难的问题,政府也能从面对一个个百姓的细碎工作中解脱出来,减轻工作压力。

S村由于集体经济力量薄弱,没有农民专业合作社,产业项目以“农民+企业”的模式运作。调查中发现,为了尽快完成上级安排的任务,县、乡级政府将扶贫资金、土地等公共资源投入与村庄社会相脱嵌的“龙头企业”后,只负责项目“落地”,忽视了农民在项目中的参与程度。2015年,县政府和一所中央驻晋企业共同出资五百多万元在S村建设一座占地四千多平方米的温室大棚。村民们接受了企业组织的技能培训,在温室大棚中负责种苗培育工作,每人每天劳务费80元。虽然该项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民的收入,但是农民在此项目中只是一个“打工者”的角色,参与程度低,他们并没有掌握市场资源、技术资源、产品资源,在产业发展中处于弱势地位,对企业依赖性强。这种低参与度的产业扶贫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农民很难获得一定力度的扶贫支持,造成了“扶富不扶贫”的现象,违背了产业扶贫精准化的初衷。

(四)村干部“人情扶贫”导致农民参与渠道受阻

在S村,村干部推荐参观的产业扶贫项目“看起来很美好”,但通过走访当地村民后发现,有村干部的家庭,参与扶贫项目的比例较大,而参与该项目中的贫困户并不多。村民们说:“上面的好政策,下来就变了样”,他们对这种“人情扶贫”现象也很无奈,当扶贫项目由省、市、县、乡各级政府一步步推进到村一级时,村干部从个人利益角度出发,对项目进行变通,通过自身参与分配的优势和权力,使扶贫项目向自身家庭倾斜,造成项目实施不公平,阻塞了贫困农民的参与渠道,阻碍了他们摆脱贫困,进而导致农民对村干部缺乏信任,不利于后续产业项目的开展。

三、推动农民积极参与产业扶贫的思路

农民参与产业扶贫是一种社会行为,农民的参与态度和行为与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相关联。政府作为扶贫产业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应鼓励和引导农民积极参与,协调农民之间、农民与企业之间、农民与村干部、政府之间的关系,推动产业扶贫深入发展。

(一)突破村庄边界,实行连片扶贫开发建设

像S村这种剩余劳动力较少、产业基础薄弱的地区,光靠一个村的力量无法将产业做大做强,县、乡级政府必须突破村庄边界,打破区域壁垒,实施跨乡镇、跨村组连片扶贫开发建设,实现协同发展。通过对原有的小型种植项目进行整合,改造中低产田,建设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区,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增加扶贫产业的影响力和带动力。这样不仅能解决S村的发展问题,也同时带动了周边其他农村、乡镇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但农民有清晰的边界意识,这是当前连片开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农村的社会关系结构是差序格局,农民以自己的亲疏远近来划分人际格局,农民在寻求帮助时,首先想到的是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戚,其次是有地缘关系的本村村民。连片开发突破了村民之间血缘、地缘的联系,需要政府对各村村民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

(二)培养农民合作意识,激发农民参与热情

农民参与扶贫产业的过程,也是合作的过程。曹锦清认为,中国农民的最大特点是“善分不善合”[4]。农民的合作能力差并不代表农民不需要合作,处于一盘散沙状态的农民,靠单打独斗无法摆脱贫困。因此,政府要帮助农民培养合作意识。首先,丰富农民的文化生活,相关部门应多组织一些电影放映活动、流动舞台车送戏下乡等文化活动;建设图书室、老年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让农民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来增进感情、促进彼此之间信任,信任是农民合作的心理基础。其次,加强文化教育和宣传,培养农民的诚信意识、法律意识。诚信意识有利于克服农民的个人算计行为,减少合作的成本;法律意识的形成可以帮助农民用法律的武器来维护自身利益,增加农民参与合作的可能性。最后,“身贫好扶,心贫难治”,农民自身应逐渐改正“等靠要”的思想,充分发挥自己在扶贫工作中的主体作用,主动参与合作,提升自我发展的能力。

(三)完善农民与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转变扶贫项目考核重点

农民与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由于话语权和地位不同,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充当一种“打工者”的角色,参与程度低。这样的扶贫产业无法真正帮助他们脱贫。扶贫产业的发展应该是企业、农民双方受益,应建立一种科学可行的利益联结机制来切实保障农民利益。一方面,农民应增强法律意识,与龙头企业签订合同,约定农产品最低收购保护价,避免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做出与广大农民利益不一致的行为;另一方面,完善“公司+农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扶贫模式,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对企业起到一个平衡和制约作用。探索以劳动力、技术、土地入股等方式,通过股份制保证入社农民的基本权益,实现经济效益和扶贫效益的平衡,使农民真正成为产业化扶?的受益者[5]。

与此同时,地方政府应转变扶贫项目考核重点,重视农民的参与程度。地方政府施政动力来源于政绩,考核指标也集中于“地方GDp”和“人均收入”等经济发展指标上,忽视了农民在扶贫产业中的参与程度。所以,考核重点应由经济指标向扶贫综合成效转变,把“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减少贫困人口数量”“实现社会公平”纳入考核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