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27:58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1

第一条为了规范和加强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经费管理,保证科研任务完成,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国防科技工业科研经费(以下简称科研经费),是指由国防科工委归口管理,并与国防科技工业研究开发活动直接相关的各种科研经费,包括中央财政拨款和项目研制单位配套自筹两部分。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科研经费及有关科研项目的管理。

第四条科研经费实行预算、决算管理。

第五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一)按级负责,分工管理。科研经费各责任主体,应当根据管理层次和任务分工的不同,有效行使管理职责,履行管理义务,确保各项科研任务取得实效。

(二)集中财力,突出重点。科研经费应当用于支持由国家确定,提升国防科技工业科技水平、促进自主创新、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化发展等方面的技术研究开发与应用任务,避免分散使用。

(三)科学安排,合理配置。严格按照项目的目标和任务,科学合理编制预算,严格执行预算。

(四)项目核算,专款专用。科研经费纳入单位财务统一管理,按项目进行单独核算,确保专款专用,建立并实施经费管理和使用的追踪问效机制。

第六条国防科技工业科研项目(以下简称科研项目)应按级次建立项目管理数据库。管理内容包括项目研究内容概要、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和项目研究人员、研制周期、项目总投资及其资金来源、预算安排及其资金来源等情况。

项目库中的项目应当按照轻重缓急进行合理排序,并实行滚动管理。

第二章管理职责分工

第七条财政部负责科研经费管理的下列工作:

(一)审批、下达年度各项科研经费预算和项目支出预算,监督预算执行情况;

(二)拨付中央财政承担的项目科研经费;

(三)审批科研经费决算;

(四)检查、监督、指导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五)科研经费管理的其他工作。

第八条国防科工委负责科研经费管理的下列工作:

(一)提出年度各项科研经费的安排意见;

(二)提出科研经费中中央财政拨款的建议;

(三)检查、监督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情况;

(四)组织科研项目财务决算和审计;

(五)科研经费管理的其他工作。

第九条归口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关部门(单位),负责本部门(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下列工作:

(一)编报和执行科研经费预算;

(二)督促所属单位科研项目配套自筹资金到位;

(三)检查、监督所属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工作;

(四)编报科研项目决算,报告经费使用情况。

第十条项目研制单位对本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负责下列工作:

(一)编报和执行项目经费支出预算;

(二)确保配套自筹资金与中央财政拨款同比例到位;

(三)对实行总承包的科研项目,总承包单位与分承包单位和协作单位应当按照签订的合同管理和使用科研经费;

(四)严格核定科研项目成本开支范围,进行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

(五)编报科研项目决算,报告经费使用情况。

第三章科研项目经费的计价范围和标准

第十一条科研项目经费构成包括项目成本、项目收益。

第十二条本办法所称项目成本,是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为开展国防科技工业科研工作而发生的费用,包括设计费、专用费、材料费、外协费、燃料动力费、固定资产使用费、工资及劳务费、差旅费、会议费、事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不可预见费。

第十三条设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因直接从事科研活动需要而发生的计算费、论证费、分析费等。

第十四条专用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购买、自制或租赁专用仪器设备、专用工艺装备、样品样机、专用软件和采取零星技术措施等发生的费用。

购买、自制或租赁专用工艺装备发生的费用,是指为项目研制进行工艺组织而发生的费用。科研产品设计定型前的工艺装备费直接列入项目成本,科研产品试生产阶段的工艺装备费在项目成本和生产成本中各负担50%。

采取零星技术措施发生的费用,是指为完成研制任务必须对现有设施条件进行零星技术改造或零星土建而发生的单项价值在10万元以下的费用。

第十五条材料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必须消耗的各种原材料、辅助材料、外购成品、元器件和其他低值易耗品的采购、运输、装卸、整理、筛选等费用,以及专用新材料和专用电子元器件的研制、试验费。

第十六条外协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由于研制单位自身的技术、工艺和设备等条件的限制,必须支付给项目以外单位的检测、加工、设计、试验费用。

第十七条燃料动力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直接消耗的水、电、气、燃料等费用。

第十八条固定资产使用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直接使用固定资产而发生的费用。

科研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费,按照项目使用的科研设备仪器原值的5%和厂房建筑物原值的2%之和计算,并按照项目所占的全年工时比例进行分摊。

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使用费,按照《企业财务通则》(财政部令第41号)和《企业会计准则》中有关固定资产折旧费的规定计提。

第十九条工资及劳务费是指项目承担单位从项目经费中支付的工资性支出,包括项目参与人员的工资、奖金、津贴、补贴和职工福利费等工资性费用,以及支付给项目参与成员中没有工资性收入的相关人员(如在校研究生)和临时聘用人员等的劳务费用。

没有事业费拨款的科研单位根据直接从事该项目研制的“人员工作量(人年)”和“年人均计划工资费标准”计列工资费和劳务费。

有事业费拨款的科研事业单位,可以对没有工资性收入的参与人员、临时聘用人员,按人数和相关标准计列劳务费,但不得列支工资费。

工资费和劳务费均按参与项目研究的人员数量、工作量和实际工资水平确定。

第二十条差旅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开展科学实验(试验)、科学考察、业务调研、学术交流等而发生的国内外差旅费。差旅费的开支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一条会议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为组织开展学术研讨、咨询、评审以及项目协调等活动而发生的会议费用。

第二十二条事务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需要支付的出版费、资料购置费、计量费、标准费、文献检索费、专业通信费、专利申请费、取证申请费和其他知识产权事务费。

第二十三条专家咨询费是指在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支付给临时聘请的咨询专家的费用。专家咨询费不得支付给参与本项目及与项目管理相关的工作人员。

以会议形式组织的咨询,国内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500~8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300~500元)/人天的标准执行。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标准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300~400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300元)/人天执行。国外专家咨询费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实际情况,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800~1200美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800美元)/人天的标准执行。会期超过两天的,第三天及以后的咨询费标准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400~800美元)/人天、其他专业技术人员(200~400美元)/人天执行。

以通讯形式组织的咨询,国内专家咨询费的开支一般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60~100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40~80元)/人次的标准执行。国外专家咨询费根据国际惯例和我国实际情况,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人员(100~300美元)/人次、其他专业技术人员(50~100美元)/人次执行。

第二十四条管理费是指科研项目应分摊的研制单位的管理费用,包括日常水、电、气、暖消耗费、科研及办公用房建筑物修缮费、专用设备仪器维修费、科技培训费、保险费、审计费、业务招待费等。

管理费按不超过项目成本总额的8%计列,并实行总额控制,由项目承担单位掌握和使用。

归口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关部门(单位)不得从科研项目经费中计提管理费。

第二十五条不可预见费是指对技术复杂、研制周期长、难度大的科研项目,在核定经费时针对项目研究开发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可预见因素而预先考虑的预备费用。

不可预见费根据科研项目的大小、研制周期的长短和技术难易程度等具体情况确定适当比例,一般不超过本办法第十三条至第二十四条规定费用之和的5%。

第二十六条项目收益是指从项目经费中扣除有关成本费用后的余额,按除不可预见费以外的项目成本总和扣除外购成品附件费、样品样机费、专用设备仪器费后的5%计列。

对研制周期两年以上的项目,按年度进行项目经费考核。通过考核的项目,可预提不超过该年度项目经费总额3%的项目收益;未通过考核的项目,不得预提项目收益。项目完成且经财务验收后,按规定统一结算项目总收益。

第二十七条重大科研项目,经财政部和国防科工委商定后,可计列系统协调费。

第二十八条下列费用不得在科研项目经费中列支:

(一)应在基本建设资金、其他专项资金(含拨款)中开支的费用,以及基本建设或专项贷款利息;

(二)按规定应在自有资金中开支的各项费用;

(三)各种赔偿费、违约金、滞纳金和罚款等;

(四)研制单位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对外投资以及在规定比例以外增提的固定资产使用费;

(五)未经财政部、国防科工委批准的其他费用。

第四章预算和拨款

第二十九条科研经费实行预算管理制度。归口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关部门(单位)按照科研经费性质和科研经费管理渠道编报科研经费年度预算。

第三十条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包括项目研制时间、承担单位、总经费预算及其资金来源、年度预算安排及其资金来源。

项目建议书、项目实施方案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经批复后,方可列编年度预算。

项目建议书、项目实施方案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的批复,按照国防科工委有关科研项目管理的规定办理。

第三十一条科研项目年度经费预算按照下列程序编制:

(一)项目研制单位根据批复的项目建议书、项目实施方案或项目资金申请报告编制年度项目经费支出建议,上报归口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关部门(单位)。

(二)归口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关部门(单位)汇总后,按部门预算规定时间向财政部提出下一年度的经费预算建议(“一上”),并抄送国防科工委。

(三)国防科工委审查和综合平衡后,按财政部预算规定时间向财政部提出下一年各项科研经费预算安排意见。财政部综合平衡后向国防科工委下达下一年度各项科研经费预算控制指标。

(四)国防科工委在年度科研经费预算控制指标内,根据项目进展情况或合同执行情况,提出分研制单位、分项目经费安排意见送财政部。

(五)财政部审核后向各归口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关部门(单位)下达分研制单位、分项目经费预算控制指标(“一下”)。各归口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关部门(单位)据此编制本部门(单位)预算报财政部审批(“二上”),并抄送国防科工委。

(六)财政部在全国人大批准中央预算(草案)后30日内,将部门预算批复归口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关部门(单位)(“二下”)。

(七)归口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关部门(单位)自财政部批复年度项目预算后15日内,将项目预算批复到研制单位。

第三十二条实行招标投标管理的科研项目,其经费预算的确定按国家招投标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三条归口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关部门(单位)和项目研制单位应当严格按照下达的项目经费预算和年度投资计划执行,原则上不得调整。确有必要调整时,按预算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十四条科研项目的经费来源中,由中央财政安排的资金,按照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经费使用中涉及依法应当实施政府采购的,按照国家政府采购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决算

第三十五条科研经费实行决算报告制度。科研经费决算分为年度决算和项目决算。

第三十六条科研经费的年度决算按财政部部门决算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归口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关部门(单位)上报年度部门决算时,投入超过5000万元的科研项目,应说明科研经费的使用、结余等情况。

第三十七条财政部对归口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关部门(单位)上报的年度决算进行审核,并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正式批准中央决算后20日内,将部门决算批复有关部门(单位)。

归口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关部门(单位)应当自财政部批复本部门年度决算之日起15日内向所属单位批复年度决算。

第三十八条科研项目完成后,项目研制单位应当及时编制项目决算,报告研制计划和项目经费预算执行情况。

项目决算管理的有关办法另行制定。

第六章监督检查

第三十九条财政部、国防科工委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对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估或检查。评估或检查结果将作为调整项目预算安排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条归口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关部门(单位)应当严格执行国家有关财经法律制度,严禁任何形式的截留、挪用、抵拨和收受回扣。同时加强对所属项目研制单位的监管,督促项目研制单位合理合规使用科研经费。

第四十一条项目研制单位应当严格按照本办法的规定,制定内部管理办法,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科研经费的使用管理。

第四十二条对使用科研经费形成的固定资产和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管理,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三条科研项目完成后,国防科工委或其委托的有关部门应当依据军工科研事业财务制度,对项目进行财务审计和验收,并做出财务审计报告。财务审计报告是项目验收的重要依据。

第四十四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不得通过项目验收:

(一)编报虚假预算,骗取国家财政资金的;

(二)未对科研经费进行单独核算的;

(三)截留、挤占、挪用科研经费的;

(四)违反规定转拨、转移科研经费的;

(五)提供虚假财务会计资料的;

(六)未按规定执行和调整预算的;

(七)虚假承诺、自筹经费不到位的;

(八)其他违反国家财经纪律的行为。

第四十五条项目通过验收后,项目研制单位应当在一个月内及时办理财务结算手续。项目结余经费的处置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十六条科研项目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建立绩效评价制度。

第四十七条科研项目应当建立承诺机制和信用管理机制。项目研制单位法定代表人、项目负责人在编报项目经费预算时应当共同签署承诺书,保证所提供信息的真实性,并对信息虚假导致的后果承担责任。国防科工委应当对项目承担单位、项目负责人、中介机构等在科研经费管理方面的诚信度进行评价和记录。

第四十八条违反本办法规定管理和使用科研经费,不及时编报科研经费决算,不按规定进行会计核算的,除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规定追究有关单位和人员的责任以外,视情况予以停拨经费,情节严重的可以终止项目。

科研项目申请单位或个人在项目申请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除依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国务院令第427号)的规定追究责任以外,暂停审批其科研项目申请,责令改正;情节较重或者拒不改正的,不得批准其项目申请。

第七章附则

第四十九条本办法所称归口管理科研项目的有关部门(单位),包括教育部、信息产业部、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防科工委(办)、有关中央管理企业。项目研制单位是指承担研制任务的中央和地方科研及试验单位、研究院(所)、大专院校、企业等。

第五十条通过补助、贴息方式支持的科研项目的财政资金支出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2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十二五”期间,我国每年RD经费与当年国内生产总值(GDp)一直保持在2%以上,达到国外发达国家标准(1.5%~2.5%),这表明科学技术越来越成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4年开始,国务院、科技部及财政部陆续多部关于中央财政科技计划的相关管理工作的重要通知,制定了一系列中央财政科研改革的新思路,并提出了新要求。其中,最大的亮点就是优化了科研绩效管理,提出了在科研管理过程中强化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和管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科研信息公开制度,建立体现科研成果的有效绩效评价机制,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的新要求。我国的绩效经费管理分别经历了探索阶段、规范阶段和完善阶段。目前,纵向科研经费中的间接经费(含绩效经费)比例进一步加大,相应要求项目承担单位应建立和优化间接经费和绩效管理办法,妥善处理好间接经费使用和科研人员绩效激励之间的关系,并真正实现绩效经费与科研人员实际贡献挂钩的一致性。本文将结合国家相关新政策的要求,以a大学为例,分析其绩效管理制度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优化完善方案。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用于指导我国高校绩效管理制度的优化工作。

二、a大学绩效管理制度问题研究

a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现行绩效管理制度包括《a大学理工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和《a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2017年3月6日),学校各层级在纵向项目间接费用上的管理架构、权责分配及其与科研新政新要求的呼应关系如表1所示。综合分析表1,可以得出a大学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如下。1.a大学纵向科研经费中的间接经费分配比例较为清晰,学校向项目组发放绩效支出主要依据项目的年度进展、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关键环节。但是,在间接经费的使用过程中缺少了审计部门的相关职责,这与中办发(2016)50号等国家新政中“建立和优化间接经费管理办法”不相符。2.项目组成员的绩效支出直接由项目负责人发起,而个人绩效的发放依据主要是项目组成员任务分工和完成情况决定,但是发放的具体比例没有参考标准,主要由任务负责人直接决定,缺少相应的绩效考评方式或指导意见,这与中办发(2016)50号、财科教(2016)113号、财科教(2017)6号等国家新政中“建立和优化间接经费管理办法”不相符。

三、a大学绩效管理制度优化研究

国家新政在间接经费的规定上,参考国外的先进科研经费管理经验,对间接经费进行了重大创新,包括提高了间接经费的比例、取消了绩效经费在间接经费中的比例限制等。通过前文的研究可知,在a大学的现有绩效管理制度中,制定了清晰的间接经费分配比例,并明确了项目组成员绩效支出由项目负责人发起,科技处、二级单位审核备案,财务处发放的管理流程。但是,缺少了审计部门职责和绩效考评方式的制定两方面内容。针对以上两方面内容,依据委托理论、权变理论和平衡计分卡理论,提出如下绩效经费管理制度优化研究方案。(一)审计部门职责考虑到研究团队个人的绩效经费已由项目负责人考评,并由二级单位和科技处审核、审批,建议赋予审计部门审批与备案的职能,并可加入到《a大学理工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和《a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中。(二)绩效考评方式绩效考评主要发生在研发团队内部,因此可以由学校统一下发绩效考评指导意见,各研发团队进行细化实施,建议指导意见如下。从工作分工方面,课题负责人负责制定研发团队的绩效考核内容及标准,并按周期组织内部绩效考评,按照管理流程向学校相关部门申请绩效奖励发放。研发团队负责提报绩效考核材料,配合课题负责人开展绩效考核。从考核周期方面,包括年终考核、课题中期考核和课题结题考核三个阶段。从绩效考核证明材料方面,包括任务年度进展报告、任务经费使用情况报告、阶段性成果证明材料、文档材料(技术文件、会议记录等)、其他需提供的材料。从考核方式方面,绩效考核方式按照平衡计分卡理论设计。平衡计分卡理论强调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四个维度考查团队的业绩,结合课题研究团队的研发特性,主要是平衡研发团队与研发任务下达者的利益关系。因此,编制课题研究团队绩效考核评价参考标准,具体分析如下。在财务维度,科研团队与企业管理不同,关注的主要是科研团队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考核的分目标主要是直接经费、间接经费的支出和与经费使用相关的票据文件。因此,科研团队争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和科研经费,合理的使用经费、控制经费的使用进度、并且保证资金使用的合规性是财务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在客户维度,研发团队的客户主要是科研项目的来源单位,纵向科研项目的来源主要是科技部,考核的分目标主要是研究成果及研究成果应当达到的技术指标。因此,科研团队在获取科研项目后,要按时、保质和保量的完成研发任务书承诺的科研学术成果,并保证研发的相关理论、设备及系统达到承诺的技术要求,力争达到先进水平是客户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在内部流程维度,研发团队通过有效的组织程序,合理组建团队成员并制定实施方案,确保研发工作进度和研发任务质量,按时、保质的提交各类技术文档是内部流程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在学习与成长维度,只有不断的提高团队的个人研发能力,利用各种绩效激励措施提高整个团队的执行能力,才能保证科研项目的研发质量、增强研发团队的研发能力、获取更多的科研项目,因此团队个人能力和团队执行能力是学习与成为维度的关键绩效指标。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3

[关键词]国库集中支付;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D321[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Currently,collegesareimplementingnationaltreasurycentralizedpaymentsystem,whichinfluencesthefinancialmanagementandbringsnewchallengestothescientificresearchfundmanagement.Scientificresearchisanimportanteconomicactivityofcolleges.withawidelyimplementationofthesystem,themanagementofscientificresearchfundmustkeepupwiththereformprocessofthesystem.Collegesshouldseekfornewwaysandideastoresearchfundmanagement.theyshouldtakefulluseofadvancedandscientificmanagementwaysandaccountingmethods,tightenbudgetenforcement,andstrengthenscientificresearchfundmanagement.insodoing,themanagementwillhelpdistributeeducationalresourcesreasonably,presenttheadvantagesofnationaltreasurycentralizedpaymentsystem,anddirectthedevelopmentofresearchandthestrengthsofscienceandtechnology.

Keywords:nationaltreasurycentralizedpayment,college,scientificresearchfundmanagement,problem,strategy

一、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现状分析

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又被叫做国库单一账户制度,通常在市场经济国家实行,是一种通过国库单一帐户对财政性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的现代国库集中制度。这种支付制度的基础是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依托于财政支付信息系统和银行间实时清算系统。首先,预算单位提出购买的商品或劳务支付的申请,其次,经国库集中支付机构审核批准,最后,再通过单一帐户体系将资金付给收款人。高校对长久以来实行的自行支付经费模式进行了改革,开始实施国库支付制度。这样做改变了原有的经费帐户,从传统的预算单位基本账户改变成现在的国库单一帐户。经费支付主体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预算单位变成了财政部门。经费支付方式也变成了两种:即财政授权支付和财政直接支付。国库集中支付的优点在于采用直接性的拨付程序,从而在拨付过程中出现的“挪用”、“截流”、“挤占”、等现象可以有效避免。同时,统一管理高校的帐户,对财政资金支付可以全程监督,不仅对财政资金的安全化、规范会得到提高,而且让预算执行过程中更加公开化,有力推动财政部门在宏观调控中的作用。此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实施也对高校的经费管理产生了很多不利影响,例如:有些科研专项经费因财政拨款额度下达较晚,教师的科研经费为避免资金被财政部门收回的风险,年末集中突击花钱,盲目报销,套取资金,科研项目支出随意性较大。

二、高校科研经费分类管理

科研经费作为高校重要经济活动,类别繁多,宏观可分为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两大类。这种分法是按照经费来源性质划分的。而纵向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是财政性拨款,主要分为三种1、中央级科研经费拨款和地方级科研经费拨款。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人文社科基金、国家、省重点实验室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博士点基金、留学回国人才基金、省、市科技攻关项目、哲学规划办项目经费等。2、由高校联合企事业单位共同申报并获批的科研项目经费3、由上级主管部门下拨给重点学科、重点专业、重点实验室建设、工程研究中心等的专项运行经费。横向科研经费主要是指高校通过与企业开展科研活动及其它辅助科技活动,例如:科技开发与技术协作、科研成果转化、科技咨询服务及其它科技活动等而争取到的科研项目经费收入。

近年来,高校对科研经费的获取意识和能力逐年提高,获批的重点纵向科研经费也逐年增多。获取纵向科研经费和横向科研经费数量的增多和质量的提高,能够体现出高校的科研能力水平和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水平,也能成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和综合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目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现存问题

(一)国库支付审批严格,支付程序繁杂

按照目前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高校在使用国库资金时,必须经过严格的资金使用计划申报审核和支付程序。资金支付前需要提前上报资金用款计划,然后向财政国库支付中心等部门申请用款额度,经其审批同意后,财政国库支付中心等部门将上报的用款额度审核并下拨至单位零余额帐户,增加相应的财政指标额度。之后,预算单位对于商品和劳务款项的支付按照财政要求采取财政直接支付或者财政授权支付的方式,资金审批和支付程序严格而且繁琐复杂,增加了会计核算和管理的工作量。

(二)科研项目经费财政指标下拨滞后

由于高校的科研工作具有研究周期的特性,在项目立项获批、经费到帐之前,科研项目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前期研究准备工作,并发生了部分相关支出,这部分资金支出有的是由科研教师先行垫付,有的是由学校通过其他帐户资金先行支付。但自从高校经费制度改革后,由于财政部门禁止单位从零余额帐户向本单位其他帐户划转资金,这样就造成一方面为科研项目先行垫付的资金得不到归垫,另一方面,财政的零余额账户剩余大量科研项目相关经费等现象,造成国库集中支付系统中相关的财政资金大量剩余等假象。此外,由于目前财政部门还不能根据具体的科研项目制定与之相适应的研究期限,因此,出现了科研经费的可使用时间同科研项目的研究期限不同步现象。对于多数课题经费由于种种原因当年度未使用完时,财政部门将全部收回剩余的指标额度,对于有些科研专项资金项目财政部门又作了明确规定,一般不超过两年时间,超过期限的科研项目剩余经费将全部收回,下一年度不再给予结转使用。

(三)科研经费支出集中与国库集中支付要求相矛盾

现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按照月度进行资金使用的计划上报,经审核批复后,才能够进行项目的资金支出。而高校多数的科研项目大多利用假期时间进行集中的课题研究,多数项目组成员又偏爱于集中报销课题经费,因此,造成了科研项目资金的集中报销与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要求下的资金需按进度执行的矛盾。加之,科研项目经费在指标下达后,为防止经费被收回的风险,造成项目经费使用不合理,盲目报销等现象,为财务核算和课题研究等都带来不利的影响。这种现象在高校尤为普遍,且在年末更为突出。

(四)科研经费管理思想意识淡化

在2001年科技部等四部委出台的《关于国家科研计划实施课题制管理规定》中,对课题负责人所负责课题的立项、组织、经费管理、结题、科技成果转化等全过程监管进一步明确细则。但一些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及项目组负责人更加侧重争取项目的级别和数量,把重心放在争取经费的数量和科研成果的鉴定等方面,忽视了经费预算及合理、有效使用经费,不能够深入了解和学习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主观上不够重视。这样一来,项目组成员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产生误区,有些甚至认为只要是自己争取到的科研项目资金,就该由自己自由支配,而对遵守现行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相关的财务规章存在着疑义。项目资金在“预算编制”、“使用计划”、“用款进度”、“资金结存”等方面都有不合理之处。而另一方面,科研经费预算在批准通过后,是要严格执行,不允许调整的。项目预算编制是有较高的技术性要求的,负责项目预算编制的人既要掌握相关课题,又要具备相关的科研和财务管理知识。但实际工作中,进行编制科研经费使用预算的工作,主要是大多数不具备财务预算编制的理论知识项目组负责人和项目组成员负责的,没有专业的财务人员参加,经费划分随意性较大,这就造成编制的项目预算不全面、不科学。以致于在经费报销时,项目组只能按照既定的经费预算进行资金的支出,造成有些合理合法但不再经费预算范围内的资金无法支出。这些既增加了项目组成员的课题研究的难度,同时增加财务人员工作困难。

四、新形势下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对策研究

(一)提高科研经费管理重要性的认识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的文件要求,高校所得的各种来源和种类的科研经费,都作为学校收入,归入学校预算,在财政部门统一管理下。我国实施国库支付制度改革创新还是一项全新的工程,还没有得到高校的全面普及。因此高校应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进行广泛地宣传培训,不断提高相关人员对其重视,增强科研人员对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更全面、更深入、更系统的学习和了解,引导他们按照项目进度科学使用科研经费,科学理解科研预算的内涵。另一方面,作为财务及科研管理部门要加大在项目申报时对项目负责人的专项培训,为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提供建议和指导,对于国家纵向课题经费进行强制预算审查,使每一项预算都细化到具体的支出经济分类上,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不实行项目管理,不按照要求进行项目预算的划分,防微杜渐力求从源头上杜绝经费申请的混乱情况,从而加强预算编制的合理性、高效性和公正性。重大科研项目,应会同财务人员、科技管理部门相关人员参与其中,切实提高科研管理意识和经费管理水平,按预算要求编制并审核经费预算,更好的适应现行条件下的国库集中支付模式。

(二)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

高校应根据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和国家财经制度及银行清算等要求,结合学校的工作实际,建立与之相适应的一系列相关财务管理办法,明确职责、细化规范、完善机制。对于各个会计岗位设立科学、严谨、有效的操作流程和内控机制,及时发现和解决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切实提高科研资金的使用效益,防止违法违纪行为的发生。财务部门要加强审查力度,对原始票据的真实性,特别对于劳务费发放表都应认真审核相关信息,防止做假账现象的发生,禁止出现一人代多人领款签字的现象,将报销的款项通过银行卡的形式支出。此外,科研项目结题时对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坚决不予结题,必须由财务部门审核确认后才能出具财务报告。

(三)规范科研项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标准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高校的科研经费统一管理,全部纳入学校预算,如果通过科研经费购买的一切固定资产,不属于项目负责人,均属于学校的国有财产,项目负责人及项目成员不具有所有权,只拥有其保管权和使用权。按现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要求,购买固定资产需要通过政府采购程序审批,首先由项目组负责人按照项目预算要求向学校资产管理等部门提出采购申请,资产部门上报省采购办公室,经政府采购管理办公室同意后方能进行采购。货物验收合格后,按照规定的支付方式将资金拨付给收款人,并相应办理资产入库登记手续,由固定资产管理部门定期盘查核准。发明专利权和版权著作权等作为科研活动所形成的无形资产,其转让过程应由学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成果转化法》执行,并统一作为学校的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学校相关部门应提高科研项目组成员遵守财经制度的意识和能力,并加强对科研项目经费中的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管理和核算,使之更好的适应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提高科研经费的经济效益和使用效果。

(四)健全科研经费监管机制,实施科研项目绩效评价

2007年7月2日科技部的《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经费监督管理暂行办法》中,科研经费必须由科技部(或委托相关单位)进行专项检查和定期审计,六项监督办法明确规定了对经费的管理。科技部要求承担科研计划的单位定期或不定期提供财务报告,采取财务验收、绩效评价受理举报等多种方法定期委派检查组进行专项审计和实地检查。暂行办法明确指出了各种违规违纪行为:违反规定超额支出、提取管理费不当、支出项目、编报虚假预算和截留挪用项目经费等。对于违反规定者,对单位相关人员视情节轻重将给予相关处罚,构成犯罪的直接移送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国家相关要求,高校应健全和完善相应的科研经费监督管理机制,并将科研项目绩效评价作为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中。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机制,开展有效的绩效评价工作。为了达到增强财务调控能力,加强支出管理、减少资金流转环节、杜绝开支不合理现象的目的,继续加强科研经费集中监督、完成制度、在资金流动的各个环节实行动态监管,从而确保科研项目专款专用。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和预算安排进行合理科学的支出。

(五)增强科研经费的结余资金与课题结题的有效管理

目前,一些学校科研经费课题结题不结帐的现象极为普遍,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财务部门会计核算和管理带来极大不便,不仅影响了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且对项目资金使用效果也造成不同程度影响。针对这种情况,高校应制定学校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办法提出明确要求,加强对科研经费项目结帐及结余资金的管理,明确结余资金的使用时间和具体用途,及时对其进行清理,避免长期挂账等现象。同时,建立制衡机制提高课题负责人对科技计划项目的工作重视。明确课题结账时间和结余经费的用途,保证课题结账工作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并具有时效性和规范性。此外,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加强工作交流与合作,学校科研管理部门应在科研项目通过验收或结束后,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已结题课题的有关信息,协同做好科研经费管理和核算工作。

总之,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广泛实施,科研工作作为高校的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其经费管理必须紧跟新制度的改革步伐,与时俱进。高校应积极探索科研经费管理的新办法,新思路,充分利用先进、科学的管理方法和核算手段,严格项目预算执行,加强对科研经费的管理,使其向着更有利于教育资源的充分合理调配,更有利于体现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施优势,更好的体现科研成果和科技实力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汤贺凤.浅谈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下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创新[J].教育财会研究,2010,21(1)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4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制度;问题;对策

doi:10.3969/j.issn.1673-0194.2016.21.004

[中图分类号]G47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194(2016)21-0009-05

1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高校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增长迅速,科研经费已成为学校重要的资金来源,在支持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发展科技及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面对科研经费不断加大力度的投入,科研经费来源渠道的多元化、复杂化,个别高校也出现了一些科研经费使用不当的现象,如:管理制度不健全、预算不科学、经费支出随意性大等问题,甚至发生违法违纪行为。上述问题的出现除表明学校内部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外,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本身在某些方面也亟须完善。

近年来,国家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对科研经费的使用进行了规范。在当下财政资金预算管理日趋严谨、预算执行进度要求愈加紧迫、绩效评价要求日益强化的形势下,高校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建立符合高校科研活动规律和财政预算管理要求的经费管理政策制度,对保证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优化科研经费资源配置,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及提高科研项目的绩效,促进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2.1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差

2011年以来,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相继出台了多份与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重要的政策法规,这些政策文件的出台对科研经费管理和使用中比较突出的问题进行了进一步明确和规范。然而,制度的修改进度始终赶不上科技发展的节奏,各主管部门的“通知”差异颇大,细节模糊笼统,在操作中容易混淆理解。《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分别2012年、2013年出台并相继实施,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却没有随着高校财务制度的更新而做出与之相适应的新修订。

科研经费管理方法简单,按资金来源渠道的不同,高校科研经费大体可分为横向科研经费和纵向科研经费两大类。从国家层面来看,各大高校的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始终没有得到统一,以纵向科研经费为例,只有项目主管部门或地方管理部门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在某些制度空缺的情况下亦是参照其他行政管理的一般措施执行,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带有明显的行政化特色。高校对于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一般均采取按预算执行的管理方式,对于横向科研经费缺少灵活的操作机制,使科研经费管理缺少科学性。同时,由于对横向科研经费很少有审计的要求,高校的横向项目经费管理比较薄弱。

各个高校依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没有明确界定科研部门、财务部门、项目所在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职责,在高校内部往往也是多头管理,导致管理效率低下。同时,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可操作性。客观上造成了科研经费报销中某些“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不良现象。另一方面,高校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奖惩机制也不够完善,对于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不够,有关经费使用的奖励制度并未得到真正实施,或者激励作用不明显,也不能发挥激励作用,由此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与效率大打折扣。

2.2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不科学

(1)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意识不强。部分项目负责人对经费预算的严肃性和重要性认识不充分,部分项目负责人认为,预算是为争取科研项目的需要而编制的,申报科研经费时预算随意编制,结果因预算的不合理导致科研经费在实际使用中实际开支与支出预算存在较大偏差。

(2)预算编制没有统一的规范,编制方法,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非财务专业的课题负责人及相关科研人员,预算编制常识匮乏,在编制预算时往往依据以往的经验和猜想,缺乏财务的专业性,对成本要素考虑不周,预算缺少科学性和准确性,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成本,很多预算未经过充分分析和考察,缺乏实际操作性。

(3)首先是预算编制过程中科技部门和财务部门的参与指导不够,其次是国家现行财务开支标准的调整往往跟不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实际。由于科研人员在缺乏科研和财务部门有效指导的情况下,在科研项目立项时对经费支出缺乏定量的预算研究,使得科研经费预算不够精细准确,预算编制时没有合理按照相关的事项预计项目的发生额,预算份额分配不合理,使科研项目预算不能反映科研工作的真实需要。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5

关键词: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策略

中图分类号:F810.6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5-000-01

前言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促使科技力量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近年来,我国注重科研建设,对科研经费的投入呈现出不断加大的发展状态,科研经费的增加,为科研行业的发展提供了资金上的支持,确保各大项目的顺利开展。但是也会造成各种违规违纪问题的出现,导致科研经费管理不合理,无法满足当前科研事业发展的需要,提出合理化的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策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经费管理制度不科学

当前,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存在较多制度问题,没有制定出合理的科研项目立项、审批和经费管理制度,导致科研行业在发展中没有制度可循,导致各项工作出现较多问题,无法运用法律体系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约束和制裁。导致科研经费的操作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无法对执行的全过程进行合理的把握。加之,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存在较多问题,给管理工作带来了较多的不便,无法确保各项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无法充分发挥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制度的作用。

(二)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

会计核算制度是确保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制度科学性和合理性的保障,目前事业单位科研经费大多以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的基础。使得会计核算制度存在不健全现象,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管理制度粗放,科研成本仅限于发票核算,无法实现全成本口径核算,导致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成本增加,需要单位配套资金予以支持,单位流动资金压力大,且无法真实的反应出当前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成本效益。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预算支出不能与预算科目进行完全对接,科研专项经费预算科目与核算内容不同,导致决算报表的口径不一致。

(三)科研经费预算不合理

首先,预算编制不合理,编制人员没有意识到科研经费预算的重要性,经费超额支出,预算成本计算方法不合理,主要是运用传统的预算方法进行预算编制,导致预算执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其次,不按预算内容开支。财务人员的资金管理意识较差,对会计核算和资金支付不明确,无法合理判断经费使用的合理性,不能对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合理的控制,财务监督职能无法充分发挥,缺乏对科研项目的可控性。

二、加强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措施

(一)建立科学的经费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要想确保经费管理制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在使用经费时,需要确保经费的各项使用环节都按照相关法律的要求进行,在制定各项规章制度时,需要结合事业单位当前的发展状况和本单位性质等制定出合理的制度,提高制度的操作性能,对各项职能部门进行合理的划分,明确科研经费的使用权限,各部分人员需要肩负起自身的职责,通过相互配合,协同来完成工作。在对经费进行管理时,需要严格按照经费管理制度的要求。

例如,某卫生行业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内容包括以下几种:第一,科研经费的使用一律凭经费使用卡按章支付和专款专用,费用报销需要经科研经费项目办审核,到财务处登记后由分管业务领导和分管财务的领导进行签字。第二,实验项目需要在单位内部进行,如因特殊情况需要外单位协助,由课题负责人进行书面申请,由临检中心主任签字同意,经科研经费项目办批准后方可实施。第三,在购买仪器设备时,需要仪器部门提交专门报告进行可行性论证,经过资产管理部门的审核报分管领导批准,方可办理专用设备购置申请、入库手续。第四,课题经费的使用主要用于购买实验动物和试剂,劳务费、员工工资、差旅费等需要满足相关比例要求。第五,建立科研项目申报数据库和专项资金跟踪问效制度,对专项资金的实施过程及其完成结果进行综合性考核与评价。实现对科研经费全过程的管理,确保经费使用的规范化和合理化。

(二)健全会计核算管理制度

为了确保事业单位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需要按照相关财经法规制度要求,确保各项科研经费使用有制度可依,充分运用资源,对科研经费进行统筹配置,确保经费预算管理的统一性,各项科研经费需要使用核算方法一致的会计核算管理,会计核算管理中的经费支出需要满足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要求,需要将会计核算科目中的分类科目和科研经费预算统一起来,有助于确保会计核算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对强化会计核算管理职能具有重要作用,为财务信息提供了准确的参考依据。

(三)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编制

事业单位发展中,要加强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有必要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确保经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为精细化管理奠定坚实的基础条件。财务部门需要意识到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并做好全过程的监督和跟踪服务管理工作,将其作为财务部门主要的工作内容,在单位内部宣传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重要性,并定期的开展预算经费编制及管理的相关专题讲座。财务部门需要结合单位实际的经费使用情况,对科研项目预算经费进行科学、合理的编制,对经费支出的比例进行控制,注重实际指标管理,确保科研项目预算经费各经济科目预算工作的合理执行,确保预算编制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结论

随着我国事业单位的快速发展,科研是推动事业单位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但是,要提高科研水平,必须提供充足的科研经费。因此,事业单位对科研经费加以精细化管理具有必要性。目前,纵观事业单位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现状,存在诸多问题,如管理制度不完善、会计核算制度不健全、科研经费预算不合理等。基于此,有关人员应提出合理的解决策略:一是建立科学的经费管理制度;二是健全会计核算管理制度;三是强化科研经费预算编制,有助于提高科研经费的管理水平,推动事业单位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军红.关于加强科学事业单位科研经费财务管理的探讨[J].交通运输部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03:33-35.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6

1.科研经费申报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科研经费管理活动在申请金额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有些课题在申报科研经费方面没有依据,不实事求是按照经费客观使用情况来申报经费,而是过多的依靠主观猜想来申报经费。其次,在课题经费申报过程中,很多情况下存在一些费用支出较多,甚至基本都是一个项目,而另一些经费项目支出却非常少,甚至是零的情况。应当科学合理设计课题经费使用项目表格,不能够将申报经费表视为可有可无的部分,必须科学设计,严格执行。

2.科研经费使用过程存在的问题。

(1)科研经费下拨环节存在问题。目前科研经费使用必须按照项目审批机构的下拨额度予以落实。目前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限制了首期经费的下拨额度,反而在结项后才讲经费落实,从使用的角度来看,会对整个课题的进行产生限制。我们认为,这一问题具有普遍性,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关注。(2)科研经费使用清零的制度使目前人文社科研究领域存在着弄虚造假的情况。一些理论研究问题往往不太需要过多的经费支出,大部分的研究都是依靠研究者自身的思考与创作。科研项目经费应当保证专款专用,弄虚作假是一种必须予以修正的行为。

二、科研经费管理问题成因

1.国家政策制定层面上的原因。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法律建设,2006年财政部和科技部先后制定并颁布了《关于改进和加强中央财政科技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和《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对科研经费的配置、使用、绩效等进行有效规范。高校所采纳的一般是引导及规范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如教财【2005】11号文件《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11】12号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等。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对不同来源的科研经费未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及办法,纵向课题管理办法基本依据政府部门制定的管理制度来制定,有相对严格的支出范围及标准,而横向课题管理制度方面则相对灵活。

2.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很多项目依托单位在项目的申请环节付出了较大的努力,而经费到账之后不能视同自身经费进行严格管理,有些高校为了鼓励大家去争取项目经费,有时会对项目申请部门放松限制。而部分科研人员把科研项目经费作为自己收入的主要来源,只要经费一到位,就全权归自己支配,导致经费支出上的各种问题,在软课题经费支出上面更容易降低要求,较容易产生出各种各样的问题。

3.高校科研经费监管不到位。

高校科研经费采用课题负责制,在扣除了部分的管理费用之后,课题负责人有较大的经费使用权,但对其财务及项目管理缺乏较深入的了解。在高校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部门不同侧重交叉管理科研经费的情况下,科研人员较为不情愿的接受财务人员对项目经费的审核。尽管这种审核只是限于票据外观的形式性的审核,而没有深究该票据的真实性及经费使用合理性。这些通常容易导致经费使用管理上的随意性和违规现象。

4.各职能部门之间合作不密切。

科研项目均要求财务人员参与财务预算编制,但实际工作中,由于科研项目的专业性强,通常会以科研人员为主导,或全部由科研人员完成,而财务人员的参与程度不高,更谈不上经费预算编制的精细化。在预算的执行环节,普遍存在科研部门人员与财务部门人员沟通缺乏的问题,科研人员不了解财务部门的制度,财务部门的人员不了解科研部门业务,经费管理与研究工作不能有机结合,导致项目经费的投入、运用、耗费与补偿缺乏综合的管理与绩效。

三、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绩效机制的对策

1.前提条件。

1.1完善原则。

(1)要有利于科研事业发展。合理配置科研资源,增强创新能力,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开展对外合作交流,提高整体科研水平。(2)改革创新。积极进行研究探索和创新,促进科研工作向更好方向发展。(3)注重绩效。制定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绩效评价办法,根据科研工作的要求和不同层次科研工作的特点,对各类科研项目进行全面综合评价,增强成本意识,加强成本核算,优化资金配置,使有限的科研经费投入获得更多的科研产出,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4)兼顾各方利益。在确保实现委托人利益的前提下,注意保护学校利益,使各种形式的科研投入得到应有的成效。

1.2完善制度保证。

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有待完善。由于经费来源的渠道越来越多,相应的经费管理办法多种多样,国家主管部门只对一些国家拨款的科学基金等出台了管理办法,对其他渠道来源的科研经费没有具体规定。一般是由经费管理单位参照国家管理办法自行制定。由此造成了同一来源的科研项目经费在不同的单位执行不同的管理办法,同样的项目在有的单位可以列支而在其它单位就不能列支,使得科研经费的使用和管理有失公正。

1.3完善组织保障

。高校应正确处理科研与行政的关系,管理部门间协调配合。科研活动是高智能高风险的创新性活动,有自身的特殊性规则。正常开展科研活动并取得预期成果的关键是充分发挥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减少行政化对科研活动的干扰和阻碍。因此科研经费管理应以“科研”为中心,经费管理规则的制定、重大事项的决策必须有科研人员的参与,双方充分沟通以达成共识。科研项目从申报、执行、验收、结题到成果转化的全部过程,涉及学校的多个部门,需要科研处、财务处、审计处、纪委等部门协调合作。

2.建立经费预算绩效管理机制。

预算编制、预算执行、预算调整、预算考评。预算考评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项目预算执行过程的监控预警,起到持续控制、信息沟通和激励作用;二是项目结题结账后整体预算完成情况的评价,实现事后的激励。

3.建立科研经费绩效管理责任分担机制。

(1)制定科研经费成本管理制度及相关规定。成本制度应明确成本范围,对不允许开支的费用明确予以禁止。(2)建立科研经费成本核算体系。科研项目管理的成本核算应以整个科研项目研究期间作为成本计算期间。如果一个课题组同时承担有多个项目,其所发生的成本费用应在所属项目间进行分摊。

4.建立科研经费监管绩效评价机制。

绩效评价的结果将成为单位和个人今后申请立项的重要依据,使有限的科研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5.建立科研经费绩效管理信息共享机制。

完善科研经费管理绩效机制的一个重要条件是要建立信息沟通、共享机制。充分的信息沟通可以降低委托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是解决委托问题的有效途径。

6.建立科研经费绩效管理奖惩机制。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7

【关键词】军工科研国防科技经费管理

一、军工科研经费管理现状

我国国防科研系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形成以航空、航天、船舶、兵器和核工业等大型军工集团及其麾下的200余个国防科研院所(厂)为主的研制团队,具备了较为完善的科研生产管理以及大型科研项目系统的组织、开发能力。这些科研院所(厂)不仅是国防建设的主要力量,也是国民经济建设中一支强大的科技队伍。目前,我国国防科研经费主管部门主要有财政部、总装备部、国防科工局等国家部委。我国军工科研经费管理具有如下特点。

1、集中统一性。国防科研经费是国家投入武器装备研制的专项经费,它在管理上高度集中,严格按照国防科研系统统筹安排,带有强烈的计划经济指令色彩。尽管国家下发了关于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的指导意见,预示国家放开了民用资本进入军工领域的门槛,但对于我国几十年形成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军工科研体系,目前尚不能依赖于市场经济调控手段。

2、特殊性。军工科研的集中统一性决定了军工科研经费管理的特殊性,它必须严格遵守国家和军队的财经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和各项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此外,从军工科研项目本身来讲,又分为装备预先研究经费、装备型号研制经费和装备技术基础经费。科研经费分类多种多样,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要求各不相同,给科研经费的管理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3、专款专用。军工科研经费是国家直接用于国防科学技术研究与武器装备发展的专项资金,有其特定的用途和范围,开支范围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执行。

二、军工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军工科研经费基本都属于财政性资金,具有强制性、专用性和补偿性。现行的军工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较多,基本涵盖了科研经费管理体系中预算立项、使用及拨款、经费管理、监督检查、项目审核等几个主要阶段。纲领性文件有《国防科研试制费管理规定》,预算及计价方面有《国防科研计价管理办法》、《军品价格管理办法》和《装备科研条例》等,拨款方面有《国防科研项目“里程碑”拨款管理办法》,财会制度方面有《军工科研事业单位财务制度》和《军工科研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等。

总体上讲,我国军工科研经费的管理要比一般的科研项目严肃得多,在国防科研经费供求矛盾突出的背景下,军工科研单位依然发挥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较好地发挥了经费的使用效益,为我国军工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同时我国军工科研经费管理还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从近几年的财务检查和审计情况来看,主要体现在如下几点。

1、经费预、决算的弱化。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不科学,执行存在漏洞,专项工程项目不执行概算任务、可研报告和初步设计批复,有些项目支出没有严格按预算开支,有的项目经费支出没有严格执行标准和审批程序,随意增加或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

2、挪用科研经费。存在利用关联方交易谋取不合法利益的现象。例如将国防科研任务转移到无科研能力的单位或是转入技术服务市场,在研制单位之间或研制单位内部进行不必要的转让承包以获取额外收益和酬金,造成科研经费流失。另外还存在虚列开支、做假账和骗取国家科研经费等现象。

3、未严格遵守国家经费开支范围,经费超支严重。如研制成本直接列支奖金、补贴和实物;研制单位滥发人员费用;研制单位超范围提取固定资产使用费和修理费;研制单位多分摊管理费;未完项目多结转收益;技改费列入科研费;擅自购置通用设备仪器等等。

4、经费到位率不高。从合同经费中提取管理费,或不按规定的渠道拨(付)经费获取管理费。还有军工集团公司违规提取调控费等等。

三、原因分析

1、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制度滞后,没有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如对于经费的使用限制中,人员经费比例很低,而对于设备的购买,尤其是从国外进口高端设备,只要项目申报单位立案申请,一般都能获得审批,几乎没有限制,从而造成国内重复购买了大量利用率极低的昂贵设备,而且设备不能共享,造成科研经费的严重浪费。同样,人员费用比例偏低意味着我们的科研项目无法请来优秀的学者,进而没有优秀的科研成果。

2、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不合理。由于国防科研经费来源以财政拨款为主,政府部门和军队是投资主体,具有单一性和垄断性,导致科研投资体制存在一定的寻租空间。科研经费供求矛盾突出,尚属稀缺资源,加上很多研制单位法制意识不强,为争取更多的资源而实施商业贿赂,一些科研项目审批人员趁机获得寻租空间。目前国防科研投资虽然实行合同制管理,但由于双方地位的不对等,导致合同管理仍然以行政手段为主,法律手段为辅,合同没有足够的制约力量,这也容易造成科研经费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低效率。

3、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经济管理责任和风险意识不足。重科研申报立项,重验收,轻过程实施,忽略经费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科研项目立项较严,而立项之后却疏于管理,缺乏对项目的跟踪管理和约束机制。同时科研单位普遍存在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管理不协调的现象。科研管理部门注重争取项目,申报时没有结合单位实际,导致要来的钱与实际脱节,有的“不好花”,有的“不够花”。而财务部门虽然了解政策法规,注重经费收支核算,却不熟悉科研项目具体内容,对科研经费的筹集和使用缺乏实质性的了解,造成科研经费的无序性和随意性。

4、项目承制单位基础管理薄弱,经费管理混乱。对于科研经费没有形成有效的使用和监督机制,资金使用的透明度不高,随意开支了一些消费性和行政性资金,降低了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

5、监管机制与绩效评价机制不健全。从投资主体来看,军工科研经费管理配套有严格的制衡机制和约束考核制度,但实际执行力不够,基本上是事后监督检查。从项目承制单位来看,监管机制就弱化得多,基本上以应付检查、完成任务为主,缺乏基本的审计监督。对于历次审计检查披露的问题,重视不够,整改不到位,影响监督效果和权威。科研项目管理绩效评价模式和管理机制尚未建立完善,对科研项目的各类考核也是往往看重形象进度和科研成果,忽略经济效果,对经费使用中的违规现象熟视无睹,使得科研院所违规使用科研经费的现象日渐增多,影响了科技投入与产出比。

四、如何加强军工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1、加强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建设。为加强国防科研试制费管理,提高经费使用效益,国家出台了包括《国防科研试制费管理规定》在内的一系列法律法规,指导和规范了国防科研经费的管理,各有关单位应该积极宣贯学习。同时各单位要建立健全科研费管理的相关规章制度,强化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按项目管理进行会计核算,保证科研经费用到实处。

2、以预算管理为纲,科学管理科研经费。将预算管理贯穿于科研经费管理全过程,形成闭环。首先要转变过去先要钱后安排工作的思维方式,提前做好项目预算编制工作;其次要做好项目经费预算,坚持实事求是、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原则;最后要做好项目开支预算,力求精细准确。开支预算是成本核算的基础,要严格控制各项支出,提高经费使用效率。

3、建立军工科研项目承研单位内部的协商沟通机制。军工科研单位对经费的管理一般实行课题管理,项目负责人、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往往协调沟通不够。要明确科研、财务和项目课题组各自的职责权限,在经费预算编制和日常成本核算工作中形成合力,共同管理科研经费。

4、加强科研经费的检查监督和绩效考核机制。要建立健全与科研经费管理互相配套、互相制约的内部控制制度。一是重点落实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和各项规章制度。二是把程序化、制度化纳入项目管理中来,做到经费开支公开透明。三是加强内外部审计,通过监督检查和审计,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整改。四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经费支出绩效评价制度,将科研成果与科研成本进行比较,也就是将投入和产出进行对比,来判断科研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目的是充分挖掘科研经费潜力。

五、国防科研经费管理的新形势

目前,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和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各军工集团实施重组整合,科研院所进行体制机制改革,使得我国军工科研单位内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国家对国防工业相继出台了新政策,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军工领域和军工企业加快军民两用。除从事战略武器装备生产、关系国家战略安全和涉及国家核心机密的核心重点军企外,允许非公有资本通过参股、控股、兼并和收购等多种形式,参与以民为主或从事军民两用产品、一般武器装备及配套产品生产的军工企业改组改制。

全球金融危机、科研院所改制、国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军工领域、资本市场对军工科研领域产生影响,所有这些变化,都相应地对我们的科研体制、科研经费的管理提出了更新、更多和更高的要求。

1、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开创经费管理新思维。要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研决策,发挥其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改革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不仅要提高科研人员的待遇,还要准予科研人员投资入股或参照资本市场实施股权激励等等。

2、要加强合同管理,增强经费管理透明度。军工科研项目一般耗资巨大,系统复杂,技术上处于“高、精、尖”领先地位。随着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军工行业,机构投资者和社会投资者必须要深入了解资金投向和使用效益,这就要求国防科研经费管理必须公开透明。同时,与项目承研单位所签订的科研合同要真正具有制约力,保证承研方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需求。

3、要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投标竞争机制。新形势下,国家有关部门和军队要强化军工产品的招投标竞争机制,使资质高和价格低的公司中标,既可降低国家投资、节约国防经费,又能发挥公司的主观能动性,充分分享国防科研经费大蛋糕,实现科研成果共享,加快军工科研成果转化。另外,技术、基础材料方面的成果用在民用产品方面,会迅速提高工业生产能力,带动国家民用工业的发展,切实提高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实力。

【参考文献】

[1]徐梦丽、邹国晨:国防科研财务管理若干问题探讨[J].中国国防科技信息,1998(5).

[2]侯胜华:新形势下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思考[J].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7(12).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8

科学研究作为高校基本职能之一,不仅在促进学校科学建设、提高现代化教学质量发挥着积极作用,还有利于加强高校与社会的合作联系,实现科研成果的产业化。随着我国科研事业的蓬勃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国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投入也逐年增加,高校作为科研项目的主要承担者,其筹措的科研经费呈现大幅增长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影响高校事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确保科研经费合理、规范、有效使用,是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并取得预期效果的有力保障,而加强内部财务控制是做好科研经费管理的核心。本文针对目前我国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从财务内部控制角度出发,提出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四点对策。

一、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面对日益复杂的科技创新活动和快速增长的科研资金,国家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日趋严格,但在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不完善,规章制度可操作性不强

近十年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部委相续出台、制定了多则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和意见,如《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贯彻执行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通知》(教财【2011】12号)、《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等文件。这些文件对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做出了要求,但仅限于宏观层面的调控,并不能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工作做出全面性指导,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在科研项目呈现种类多样化,资金来源渠道多元化,经费使用复杂化的新形势下,统一的管理模式,使经费管理制度执行乏力。另外,我国目前并没有对横向科研经费制定专项管理办法,经费管理较为宽松。横向和纵向科研经费在管理费提取比例、劳务费发放标准、招待费支取许可性等管理要求上也存在很大差异,这些都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制定与执行增加了难度。

(二)科研经费管理部门职能缺失,职责与权限不明确

高校科研经费的管理涉及科研、财务、监察审计等部门,每个部门是独立的职能机构,采取分离式管理模式。科研部门是科技项目组织和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经费的预算申报、组织实施、结题等工作;财务部门则侧重于经费的使用管理,主要对拨付的科研经费履行核算、报销、结账等手续;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进行监察和监督。各个职能部门虽独立管理,但是工作内容存在重叠,使得管理中权、责难以划分,形成责任真空,遇到问题时容易产生相互推诿、逃避责任的现象,缺乏问责机制。其次,科研经费各个管理环节的履职尽责意识不强,部门间无法很好衔接、相互牵制,导致经费管理脱节,不利于科研活动的顺利开展。此外,科研经费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之间缺乏沟通,信息不对称,容易造成科研经费的违规使用。

(三)科研经费预算的编制、执行及监管不到位,预算管理约束力不够

科研项目预算申报应遵循“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经济合理性”三性原则,即项目课题预算应与其研究开发任务密切相关;项目课题预算应严格按照国家科技计划经费管理办法中的具体规定编制;项目课题应结合课题研究条件,实事求是、经济合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但是许多课题负责人在编制预算时往往忽视“三性原则”,凭主观经验估计,对项目的各项开支缺乏足够的科学论证,预算编制不准确、不客观,致使项目预算与实际执行情况出入很大。如果预算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获得预期成果所需的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纳入经费预算的支出条款与项目实际执行过程中的花费不符,必然导致计划和保障、监督和控制脱节。其次,有的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未严格按预算规定执行,随意增加或调整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违规使用科研经费。再次,在课题执行中,存在配套资金到位不及时,到位率低甚至虚假提供配套资金的情况,严重影响科研活动的正常进行。

(四)科研经费内部审计监督力度不够,经费违规使用现象滋生

许多高校往往重拨款前的事前审核,轻拨款时的事中监督,略拨款后的效益评价,科研经费管理缺乏有效监督机制,经费违规使用现象滋生。例如科研项目没有单独立账,科研经费未做到专款专用;科研经费的列支未按合同预算执行,超范围支取,出现了招待费、修车费、赞助费等不合规开支;使用虚假业务发票或臆造劳务费名单套取科研经费等行为。此外,许多高校普遍存在着重科研项目申报,轻科研经费监管的现象。为了更好调动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一些高校在科研经费内部审计上较为松懈,对科研经费的审查偏重于事后审计,内部审计深度不够,审计报告效用不大。更有些高校为了应对外部审计的检查,采取突击式调账,应付审计。这种经费违规性支出现象及职能部门的不作为直接造成了科研资金的浪费和科研资源的流失。

二、高校科研经费内部控制管理的设想和措施

(一)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体制,加强校内规章制度的可操作性

针对科研经费管理体制不完善的问题,高校应在国家有关规定的指导下,结合科研经费来源性质和学校实际情况,明确不同种类经费的管理模式和要求,建立并制定一套全面且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特别应对纵向和横向科研经费的预算编制、实施使用、结题决算等环节的财务要求加以区分,纵向科研经费应严格遵守相关政策法规,横向经费则要考虑到高校与企业的需求差异,应在现有财务管理制度下体现灵活性。通过对不同性质课题经费的使用原则、开支范围、使用办法、审批权限等进行专业化规范,使科研项目管理人员、科研经费管理人员以及项目负责人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以提高科研经费管理体制的可操作性。此外,高校应结合最新规章制度更新、修订和补充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使国家政策法规能够在第一时间起到规范化作用;同时要兼顾到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并不赞成采取事无巨细的控制式管理方法,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的构建应建立在“适度”原则基础上。

(二)全面实行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强化约束机制,明确管理部门权责

2011年财政部、科技部联合下发了《财政部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技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通知指出课题承担单位是项目经费使用和管理的责任主体,应当建立健全经费管理制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保障科研、财务、行政等管理部门对课题实施的全面支撑。高校应构建分级式管理运行机制,即建立“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经费管理模式,有效明确科研、财务、资产、审计、监察等部门的职责和权限,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制约机制,从而确保经费使用权、管理权和监督权能够更加科学、透明、高效地行使。同时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审计部门以及项目负责人间应加强沟通与协作,将与科研活动有关的立项申报、合同管理、财务核算、审计验收等科研业务实行网络化管理与查询,从而实现财务核算系统与科研项目管理系统的信息共享,构建一个动态的监管体系,推动科研经费合理、透明、高效使用。

(三)重视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加强预算执行监督,推行预算额度控制管理

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应由项目负责人、财务人员和科研项目管理人员共同参与。项目负责人从科学研究角度明确经费需求信息,财务人员从财务管理角度编制预算,科研管理人员从科研管理政策法规角度进行控制,三方加强沟通合作,有效地保证了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合理性、准确性和科学性。项目开展过程中的所有支出,包括进度、金额、比例应严格按照预算编制的数据进行,项目负责人不得随意调整或变更预算金额,不得随意扩大科研经费开支范围。如项目在执行过程中因科研需要须做出预算调整的,应按照规定的预算调整审批制度和程序进行调整。同时建立预算额度控制管理机制,按照科研项目的预算,对支出科目设定限额,如果经费使用超出限额将无法继续使用,确保科研经费严格按照预算执行。

(四)完善科研经费监督体制,加大内部审计力度,构建科学的绩效评价机制

逐步建立和完善高校科研经费内部监管机制能够有效预防并及时发现科研经费使用中的不合理现象。建立健全高校科研经费监督管理体制要重点做好三项工作。第一,审计部门、监察部门应对校内科研经费使用情况采取日常监督结合不定期抽查的监管形式,对重大科研专项进行跟踪式全程管理,加强监管力度,确保科研经费真实、合法、合理使用。第二,高校应积极聘请外部事务所进行独立审计,充分利用第三方中介机构的审计经验和分析能力,准确发现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审计质量。第三,通过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经济性、科研成果产出的效益性进行综合评价,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机制,有助于高校提高科研资金使用率和项目管理水平。对于经费使用效益高的项目,学校予以表彰并在日后申报中优先考虑其申请资格;对于审计考核中的违规行为严肃处理,认真总结,并提出整改意见,追究经办人和负责人的责任,对于严重恶劣的采取批评教育甚至通报等措施。

三、结束语

科研经费管理既是科研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高校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科研经费财务管理水平直接影响着高校科技事业的发展。高校应加强对科研经费管理的重视,解决存在的问题,强化经费规范性使用,逐步完善经费管理制度,正确运用监督与绩效考评等手段,推动高校科研事业快速健康发展。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9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策略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大学承担的科研项目和筹措的科研经费均出现大幅增长。在科研经费使用管理过程中,有少数大学存在管理意识淡薄、管理制度不健全、制度执行不严格、资金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2012年12月,教育部在官方网站上连续公布了《教育部关于进一步规范大学科研行为的意见》(教监[2012]6号)、《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大学科研项目管理的意见》(教技[2012]14号)等三个文件,对我国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给予明确规范。因此,如何提高大学科研经费管理水平、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是各大学当前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应用型大学是以职业技能培养为依托,主要为地方政府培养高级专业型和职业型人才的大学,在与社会、企业、行业协会的合作中,科研合作日益频繁,导致横向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数额大、管理困难等问题。笔者结合本校的一些具体情况提出几点建议,希望对提升应用型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促进横向科研工作的健康发展有所参考。

一、应用型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问题

(一)项目管理制度不完善

应用型大学科研经费的管理一般由大学财务处负责,但是,科研项目的申请立项、经费预算、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等过程又涉及大学其他各个部门,这样,势必使科研经费的管理出现多重共管现象,很容易造成多方共管又谁都没管的结果。甚至会出现两个部门因规定不一致而导致科研人员无法报账的情况,影响科研经费的正常使用。而横向经费来源渠道多种多样,根据合同标的不同可分为科技开发、科技服务、科技咨询、科技转让经费等;如果按照合作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委托开发和合作开发经费等。针对不同的横向科研项目,没有一套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容易导致科研经费的管理失控和国有资产的流失。

(二)项目会计核算信息失真

根据国家政策和本校的具体情况,尽管各校都制定了相应的科研经费报销标准,但在实际操作中较难执行,科研项目负责人在认识上和观念上有差异,忽视了科研经费的公共资金性质,认为科研经费归课题负责人所有,可以随意支配。科研管理部门只重立项不重经费管理的态度让一部分项目负责人在报账时有违规现象发生。大学财务部门在报账上从严管理,项目管理人就开始投诉,认为管的太严、太宽,影响了科研活动的开展。但是管得太松,科研项目负责人就开始随意花钱,购买与科研无关物品,虚开发票来报账。因此,“电脑耗材”、“实验用品”、“复印费”、搜集全国各地的与此课题无关的住宿费、车船费、邮费等发票就成为虚假报账的常见现象,而虚开的入库单则反映其他大学其他监管部门放任自流、听之任之的态度了。从而导致账目内容与科研无关,大学资产账实不符的现象,严重的违背会计制度与会计准则。

(三)项目成本核算不准确

以财政拨款为主的大学,将收付实现制作为会计核算基础,不进行相关成本核算。但是应用型大学在培养技能型人才时,需要与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社会服务。横向科研项目的开展与大学的工作不容易区分,科研项目的成本核算无法确定。教育资源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横向科研成本无法核算,科研经费收支就不能准确核算。

(四)项目管理协调沟通问题

据调查,当前我国大部分大学的科研项目工作由科研管理部门统筹科研项目的立项、合同签订和结题工作,由审计监察部门负责合同及项目的审计监督,财务部门按照预算进行科研经费的报账,科研项目负责人全权负责科研经费的支出审批。这种多方共同管理模式,如果缺乏有效的协调,就很容易出现管理漏洞。因为科研管理部门工作重点往往放在科研立项与科研成果上,从而忽视了科研经费使用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合规性的监管,缺乏对科研经费的跟踪管理;而审计监督部门只负责合同的有效性及项目的合法性。

(五)项目经费监管问题

大学的政策导向、项目负责人的认识水平以及大学各职能部门的工作范围等因素均造成了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监管的漏洞。

近年来,我国大学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现象日益显著,其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科研经费成本核算的真实性。大学科研经费结题不结账现象是指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在其总经费中提取一定的管理费和劳务费,之后,将其剩余的部分作为科研项目发展的基金,这些基金大都用于科研人员的餐费和劳务费,其管理相对较松,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大学科研项目的管理成本。

专门科研人员和专门的教师其工资、津贴均在大学教育事业经费中统一列支,这种行为使得科研人员的人力成本难以在科研项目成本中有效体现;另一方面是人员经费核算缺乏合理性,进一步加剧了大学教育事业经费负担,促进了教育事业经费赤字的形成。

二、加强应用型大学横向科研经费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项目经费管理制度

应建立由大学主导,相关职能部门协同,分级管理的模式。统筹领导,由大学校务会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及教育部相关重要文件,成立科研经费项目管理领导小组,制定大学统一的管理制度,管理制度需明确大学科研、财务、人事、资产、档案、纪检监察和审计等职能部门和院(系)以及项目负责人的权责,强化院(系、所)和各类研究机构(重点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等二级单位管理,加强分工与合作,将责任落到实处,实行“统一领导、协同合作、责任到人”的制度,制定统一的科研经费预算管理制度,确保科学编制预算。在不违反相关财经政策的基础上,按照实际需要适度放宽横向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能盲目参照纵项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切实解决预算编制与执行“两张皮”现象。用制度来管理,并在管理过程中完善制度。

(二)强化项目经费的预算与审计

要建立预算申报、审批制度,预算管理是实现经费管理的有效手段。大学科研机构、财务管理、审计监察等相关部门应按照文、理、社科等不同类别的科研经费制定格式统一的预算模板,进行测算分析,进行特殊费用的比例设定,使预算编制具有合法、合理的依据,同时又具有可操作性。项目预算由课题负责人编制,根据项目发展整体思路和各阶段性目标,在和相关课题组成员充分沟通交流后,按照相应模板做好总体预算方案。科研管理部门主要针对项目的可行性、前瞻性进行审核。财务部门则根据科研经费相关管理办法及财务相关制度,进行经费支出预算的合理性、合规性进行审核,使科研预算编制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和制度化。审计监察部门应审核项目合同与经费预算的合法性、合同与预算的一致性,保证资金安全,防范财务风险,不断强化预算编制和执行的严肃性,为课题结题时项目审计打好基础。

(三)加强财经法规宣传,正面引导

根据《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加强中央部门所属大学科研经费管理的意见》(教财[2012]7号)的文件精神,横向科研经费应纳入大学统一管理,而不是归项目负责人的个人所有。因此,横向科研经费应严格按大学的财务规章制度、国家法律法规来使用,专款专用,不能随意挪作它用。这就要求大学对科研工作人员做好宣传引导工作,让他们明确国家及大学的财务政策,提高认识,正确合理地使用好科研经费,保证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社会效益。

(四)加强项目绩效评价

横向科研经费绩效评价首先是要与预算支出的真实性挂钩,其次是与执行进度挂钩,再次是与最终决算挂钩。横向科研经费的绩效评价要设计合理的绩效评价的模型、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以及绩效评价的运行机制与管理机制,真正发挥绩效评价的作用。

在推行绩效评价的同时,实行科研经费奖惩制度,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大学在实际操作中,可将科研配套、奖励的时间后移,对项目按期完成,经费诚信使用,课题结题优秀的项目责任人实行奖励,对超额完成科研工作量、成果推广显著的项目责任人实行奖励,对有成果转化的还应加大经费分配比例,允许个人技术入股等。对没有完成科研项目,在执行项目过程中的弄虚作假的项目责任人给予罚款,以激励科研人员的积极性。

(五)建立基础保障机制,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

科研工作具有不确定性,科研工作周期较长,往往还存在研究失败的风险、成果转化失败的风险,这些因素都会打击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这就需要大学配套建立基础保障机制,有效解决科研人员的后顾之忧,允许科研失败,允许转化失败,建立相关保障机制,在经费分配比例、配套人事制度和考核机制等方面进行改革。让科研人员拥有“双保险”,既能像普通教授那样做实验、带学生,又能把个人的科研成果进行社会转化,实现产业梦想。这样,科研人员就能全身心投入到科研工作中,潜心进行技术探讨,及时调整科研方向,从而实现产业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六)创新管理手段,信息共享

横向科研经费管理中涉及的基本信息和相关管理部门日益增多,需要采用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统一的科研管理平台来加强对科研经费管理。科研管理平台将大学财务部门、科研管理部门、审计监察部门和后勤部门的科研业务整合在一起,以科研工作流程来运行,包括项目立项阶段、初级阶段、中期检查阶段、结题验收阶段等多个时期,保证项目执行过程中能使数据与信息得到及时交流与反馈,实现科研经费的规范与统一管理。

三、结束语

横向科研项目的开展对于应用型大学的发展意义重大,可以起到以科研带动教学,提高教学水平的作用,还可以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提高大学的知名度,推进产学研的发展。但是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不当,将会误导科研人员,混乱大学的财务。依据财经法律法规,完善大学的会计制度及相应管理制度是对横向科研工作进一步发展的保障,也是促进大学进一步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姚瑞红.审计视角下大学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J].财会通讯,2010.6(上旬)

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篇10

面对持续增长的科研经费投入、严格的政策环境与复杂的科研活动,如何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的科学管理与高效利用,保障高校科研工作健康发展,成为高校科研管理部门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普遍实行全额预算管理制度,将科研经费纳入学校财务部门统一管理,集中核算,形成法人责任制下,财务、科研、审计等职能部门、院系等二级单位以及科研项目负责人协同配合的科研经费分层监管机制,并依据国家相关政策规定制定了一系列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但管理实践仍难以适应当前高校科研活动规律与财政管理规定要求,科研经费预算支出过程中长期存在预算编制脱离实际、经费使用管理不规范、结余经费长期挂账等现象。分析高校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主要存在于经费管理制度、项目负责人财务管理素质、高校管理主体协同性、结题验收管理等方面。

(一)经费管理制度不全面

高校科研项目按来源渠道可分为纵向与横向,从科研活动类型来看包括基础前沿、公益性研究、产业应用、国际合作等,不同类型项目具有相应的科研导向与经费使用特征。现行高校经费管理制度大多只区分纵向与横向项目,采用相对统一笼统的标准,缺乏不同类型科研项目的经费管理细则。此外,经费管理制度大多依据国家宏观指导性规定与实际管理需求制定,着重科研经费支出科目说明、财务报销管理、预算调整等重要事项审批、间接经费的提取与分配等内容,对预算编制与执行控制、结余经费管理、内部审计等环节覆盖不全,可操作性不强。经费管理制度不够全面精细,使得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仍较为粗放,难以充分保障科研经费的科学规范使用。

(二)项目负责人财务管理知识缺乏

作为科研项目经费的实际使用者,高校科研项目负责人大多是技术领域专家,在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与财务管理技能两方面缺乏必要的知识,难以科学合理地掌控经费执行全流程。一方面,经费预算编制过程中,专业财务人员参与程度较低,大多数项目负责人往往凭借经验进行估计,甚至简单地按比例编制预算,造成部分经费预算与实际科研需求脱节,或不符合国家政策;另一方面,经费执行过程中,由于前期经费预算编制缺乏准确性,可执行性不强,实际经费开支与预算会产生偏差,容易出现某些经费不够用,某些经费又结余过多等情况,造成项目执行后期盲目进行预算调整与跨项目调账等问题。

(三)高校管理主体协同性较差

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为多部门协同管理工作,涉及科研、财务、审计、设备管理、院系单位等多个部门。实际管理过程中,科研管理部门注重项目申报立项与验收结题,缺乏对项目进展与经费支出的持续性监督;财务部门负责经费收入与支出核算,难以判断经费使用报销的相关性与合理性;审计部门仅参与项目结题审计核对,未能提早发现科研经费执行过程中的问题;设备管理部门负责设备资产的采购与管理,难以判断科研经费购置设备的科学合理性,对购置后的资产管理容易流于形式上的登记管理,造成科研资源的重复购置或闲置浪费。院系作为科研活动的基层管理者,对科研经费使用承担对应的监管责任,实际工作时却难以准确掌握科研活动与经费执行的实时状况。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大量审批流程涉及以上各个部门,但是各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共享和系统协调机制,在信息不对称与管理权限混乱的环境下形成的被动式管理,使项目经费执行过程得不到有效监督与控制。

(四)结余经费处理与绩效考评体系缺失

科研项目验收结题时,管理部门往往只注重技术验收是否通过,忽视结余经费处理与绩效考评环节。一方面,项目结题后结余经费长期挂账,项目负责人会继续在结余经费中报销其他支出,不符合国家相关经费管理办法。同时大量结余经费挂账会造成科研资源的闲置浪费,影响学校的资金统筹安排,增加财务管理成本;另一方面,由于科研活动具备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难以及时准确评估科研项目绩效,结题验收时一般仅考察项目是否按时完成任务书规定的成果指标,未能科学评价科研项目的投入产出比、经济与社会效益等指标,科研项目绩效考评体系的普遍缺失,将严重影响高校科研项目的经费使用效益。

二、关于加强高校科研项目经费管理的建议

(一)完善经费管理制度,规范化科研项目经费管理

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是确保高校科研项目经费合规高效使用的基础。面对科研项目来源多样化趋势、多部门协同管理环境与加强过程管理要求,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应覆盖各类型项目、明确管理部门权责且具备可操作性。首先,高校应基于国家相关部门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规定,按照不同科研活动的规律特点,结合高校自身实际情况,分别制定对应的经费管理条例,实现纵向与横向、国防与民口、基础研究与产业应用等不同层次科研经费的分类管理。同时,随着国家中央财政科技计划改革的推进,高校也应及时完善经费管理制度,适应新出台经费管理政策的要求。其次,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应明确划分各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使科研项目的每个环节都与相关责任管理部门对应,避免管理边界模糊造成的互相推诿或交叉管理。最后,完整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体系应贯穿科研活动全过程,对项目预算编制、经费执行与重要支出控制、科研资产管理、结题结账管理与绩效考核等环节提出详细具体的原则与要求,使各职能部门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开展工作时有章可循,提升科研经费管理规范化与精细化水平。

(二)充分做好宣传指导工作,提高科研人员经费管理能力

提升科研人员的经费管理意识与能力,有利于从源头上改善科研项目经费预算与执行不合理的现状。高校管理部门应通过定期组织分类培训讲座,引导科研人员熟悉科研经费管理相关政策,使科研人员充分认识到合理编制经费预算的重要性,树立合规使用科研经费的财经纪律意识,并掌握必要的财务管理常识;同时,高校应发挥财务部门的管理与服务职能,从项目申报开始安排专业财务人员与项目负责人反复沟通,指导课题组编制科学合理的经费预算,并加强院系科研秘书的基层监管与保障作用,及时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碰到的实际问题提出建议,在实践中逐步增强科研人员的财务管理水平。对于重大项目,应支持项目聘任专职财务秘书,提升课题组整体财务管理专业化水平,切实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率。

(三)建立全过程监督机制,加强事前与事中控制

科研经费管理使用是否合法合规,不仅影响科研项目执行与验收,也会影响项目负责人与承担单位的科研信用。高校应进一步健全内部监管与风险防控机制,日常管理中科研管理部门、财务部门、院系等各职能部门应相互协作,确保经费各项支出审批手续真实、完整与合规。审计部门应协同财务部门加强财务审计检查力度,对一般科研项目进行定期抽查内审,对重大科研项目实行不定期跟踪内审,提前发现经费使用不规范的问题并协助课题组合规整改。对虚报冒领、挪用套取科研经费等严重违规行为要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督促科研人员增强规范使用科研经费意识;同时,对于审批范围内的经费预算大幅调整、关联合作单位经费外拨、设备采购调整等重要事项,应组织技术及管理专家进行评审,并将专家论证意见进行网上公示,主动接受公开监督,提升科研经费管理使用的透明度。

(四)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协同管理平台

目前,大多数高校已建立多套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关的信息系统,包括科研管理系统、财务报销系统、资产采购系统等,但是各系统的分属管理部门不同,没有统一标准,难以实现数据共享与交互。一方面,科研人员需要重复录入项目相关数据,容易出现信息遗漏与错误;另一方面,各职能部门掌握的数据片面,难以对科研项目实行跟踪监管,且各审批流程会因信息不对称而滞后,影响项目执行效率。高校应统一规划,以现有的科研管理系统为基础,构建集项目进展情况、预算执行情况、资产设备购置等信息为一体的协同管理平台。项目负责人、科研、财务、审计、院系等各管理部门能实时掌握经费立项支出、预算调整、结余经费等情况,确保项目研究与经费支出同步,并在合适的科研节点进行审计、绩效考核、结题结账等管理,将事后的被动管理转化为事前的主动管理,实现对科研经费使用的全过程动态监管。

(五)构建绩效考评体系,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

评估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既要看投入经费执行的合理与规范性,更要正确衡量科研项目取得的成果。考察科研项目成果早已不能仅局限于论文专利数量等表面指标,构建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对于提高科研经费使用效益至关重要。对于国家和企业等投入方,更注重科研成果解决国家发展和产业应用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对经济与社会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高校,不仅要关注科研带来的经济与社会效益,还需关注科研对学科建设与人才培养的促进作用。目前大多数高校仍处于探索构建绩效考评体系的过程中,应结合科研经费的投入与使用,考虑科研项目涉及学科、科研活动类型、项目体量等因素建立有针对性的绩效评价体系,采取成果追踪、同行评议等多种方式衡量科研项目的实际产出,并根据绩效考核给予科研人员适当的支持与奖励,优化科研资源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