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案十篇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案十篇

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29:35

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案篇1

一、指导思想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科学发展”为统揽,以“满足社区老年人养老需求”为目标,以“政府主导,社区牵头,全民参与”为方针,以“以人为本、服务老人、关爱家庭、回报社会”为服务宗旨,以“立足社区、提升服务、打造品牌”为服务理念,以保障高龄老人、空巢老人、残疾老人、困难老人为重点,以新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抓手,进一步完善服务设施、拓展服务网络、丰富服务内容、培育服务队伍、规范服务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扎实有序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推动和谐渭西建设深入开展。

二、建设目标

按照有机构、有阵地、有人员、有制度、有队伍、有服务、有台帐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建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建立一支高素质、高标准的社区为老服务队伍,按照不同养老需求为社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医疗保健、安全保障、文化娱乐、精神慰藉等全方面服务,实行有偿服务、低偿优惠服务与志愿者队伍无偿服务相结合,构建街道为老年人组织服务、社区为老年人联系服务、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老年人提供服务的工作格局,积极在老年人和社会爱心服务机构及各类志愿者之间搭建沟通平台,努力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放心、安心、称心、舒心”的温馨服务。

三、推进措施

(一)搭建服务平台。按照就近便利的原则,利用社区现有办公条件,在社区设立独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配备桌椅、电话、文件柜、饮水机等硬件办公设备,设立兼职机构,设立专职工作人员。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职责、服务内容、服务方式、服务标准、服务流程、监督办法等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规范服务行为。开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网站,印制便民服务手册,公开服务热线,为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创造必备的条件和良好的环境。

(二)组建服务队伍。由政府主导组织,吸纳全社会参与,打造专兼职结合的为老服务队伍:一是在社区成立专门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组织机构,中心主任由各社区居委会主任兼任,抽调社区2—3名同志担任专职工作人员,并组织社区公益性岗位人员,建立一支专业居家养老服务队伍;二是整合辖区服务资源,与相关服务单位联系,包括小商店、卫生服务站、餐饮店、水电维修、家庭小饭桌、米面油、瓜果蔬菜店等,签订长期服务协议,建立固定的服务网络和队伍;三是组织吸纳下岗失业人员、无业人员、公益岗位人员、低保家庭成员,开展家政技能培训,建立一支多层次、宽领域的邻里互助服务队伍;四是通过网络平台等多种途径,常年定期面向社会招募社区服务自愿者,建立稳定的自愿者服务队伍;五是通过各级党组织在辖区党员中招募一支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常年为老人开展无偿服务;六是和师范学院合作,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利用实习和节假日时间为辖区老年人提供各类服务;七是在辖区建立一支老年志愿者服务队,组织有爱心的身体健康的老人为贫困、高龄老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无偿服务,并建立“爱心储蓄银行”,保证老年志愿者在高龄时也能享受到社会的无私关爱。

(三)拓展服务内涵。以老人的生活需求为重点,提供送餐、保洁、医疗保健护理、日间照料、长期陪护、保姆等服务,同时兼顾老人文化娱乐、学习培训、体育健身、精神慰藉和法律咨询等服务,服务内容可先易后难,逐步拓展。服务按对象实际情况,分别安排给予有偿、低偿、无偿服务:一是对残疾老人、孤寡老人、特困老人通过自愿者结对帮扶的形式给予无偿服务;二是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老人,通过与服务机构或人员联系,签订长期服务协议或组织小区内居民不出小区,有针对性地为老人提供有偿或低偿服务;三是开展低龄老人帮高龄老人工作,挑选一批有能力的低龄老人,组建低龄老人服务队,为高龄老人提供无偿服务,并为他们建立服务档案,作为他们将来优先享受无偿服务的依据,充分调动社区内的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爱心接力活动,实现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的良性循环和长效机制。

(四)建立信息台账。一是基本信息台账,主要包括:1、社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基本信息库(包括社区老年人基本情况、家庭成员、联系电话、生活状况、健康状况、服务需求、爱好专长等);2、社区助老签约服务机构基本信息库(包括服务机构名称、负责人、服务项目、服务方式、优惠内容、联系电话等);3、志愿者(义工)等基本信息库(包括各类志愿者、义工基本情况、专业特长、联系电话等)。二是居家养老服务管理信息台账,包括社会组织服务、社区专项服务、志愿者服务、邻里互帮互助服务等。三是老年志愿者“爱心储蓄银行”台帐,主要是老年志愿者为社会提供爱心服务的时间、方式、内容等。

四、实施步骤

(一)成立机构,制定方案。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要参照办事处实施方案要求,结合社区实际,成立专门组织机构,认真制定社区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及细则。

(二)加强指导,精心实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按照先试点、后推广两个阶段实施,试点工作先在福安路、七里铺、中华三个社区中开展。办事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指导小组将按照本实施方案,指导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及工作开展,试点社区要有效整合辖区内现有的为老服务资源,拓展为老服务项目,扎实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确保取得实效。

(三)检查验收,经验推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指导小组要加强对工作的指导和督查,及时掌握工作进展情况,并按照实施方案的要求,建立工作进展情况周汇报、月通报制度,要组织对新成立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进行检查验收,党工委、办事处将对成效较好的、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组织开展评选表彰活动,并将先进经验在全办进行推广。

五、几点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为确保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顺利实施并顺利运行、办事处把此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社区建设考核范畴,要求各试点社区要高度重视,精心谋划,立即组织实施,做到责任到位、措施到位,长期坚持开展服务,全力做好此项工作。

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案篇2

一、重品质,实施民政服务品牌建设

服务品牌建设初显成效。结合业务特色和行风建设,全力打造“1+8”民政服务品牌体系,印发了《全区民政系统开展“善治馨香民政”服务品牌创建活动的通知》,在“社区建设、双拥优抚、养老服务、救助救济、慈善公益、婚姻登记、社会组织、殡葬服务”推出特色服务项目,并通过工作项目化、项目责任化,明确项目责任人,严抓落实。上半年,区婚姻登记处创建的“琴海导航”服务品牌以开展婚姻家庭辅导为抓手,辅导调解34例婚姻家庭纠纷;“春暖梧桐”服务项目依托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培育社会组织8家,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重思路,深化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社区管理体制改革逐步深化。在老城区和城市拓展区社区深化“两委两站”组织构架,按照“两委一会多中心”的服务模式在包公街道开展试点工作。在滨湖新区范围内推行“多元共治、居政分离”的社区管理模式,成立了滨湖世纪社区,变“街道—社区”两级管理为大社区一级管理;在居委会层面推行“居政分离、居民自治”,并成立了滨湖世纪社区共治理事会。同时,加强大社区人员配备,上半年面向社会公开招考录聘15人充实到滨湖世纪社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完善。着力打造15分钟生活服务圈,努力构建社区公共服务、义务服务、市场服务和政府购买服务四大体系。搭建、延伸公共服务平台做好差异性和均等化的公共服务;设立社区发展公益金探索外包化购买服务,今年,我区继续安排专项资金为60岁以上城市一类低保、重点优抚对象,免费配送老人手机,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城乡社区标准化建设深入推进。今年3月启动了省精品社区和市标准化示范社区创建工作,明确滨湖世纪社区(街道级)、花园社居委等4个创建单位,并制定下发了创建方案;组织创建单位参加省厅组织的业务培训和外出考察,明确自治导向,严格按照标准,尽快启动工作,确保按时高质量地完成创建任务。社区服务不断深化。建立社区、社团、社工“三社”联动的社会管理运行机制,以专业方法深化公共服务,利用社区服务平台,引入社工和社工组织介入社区服务,提倡“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针对特殊人群开展服务项目。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和智能化便民服务亭建设全面推进。按照市局统一部署,今年我区建设数分别为30个和39个,现社区“老少活动家园”已全部完成选点工作,10个创建单位已进入招投标环节;社区“智能化便民服务亭”正在开展选址布点工作。同时,正在积极配合相关单位,对去年的计划安装点进行实地走访,对符合安装条件的点,立即启动安装工作;不符合安装条件的点,正在梳理调整。截至目前,我区已完成5座便民服务亭的安装工作。推广统一社区标识。社区服务标识的统一,既提升了社区辨识度,也极大地提高了居民认同感和参与度。今年区政府下拨专款40万元用于21个社区推广标识应用工作,并于6月进入招投标程序,预计年底前全区社区能够实现标识统一应用。

三、重实效,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设

五保供养措施有力。全区农村五保供养能力和充分集中供养率均为100%;供养经费按季度超前打卡发放,上半年累计发放244.43万元,全区五保对象年均供养标准达到6000元以上。五保对象长期医疗护理保障制度有序推进,按时完成全区800多名五保对象享受长期医疗护理投保参保工作。五保供养机构建设超序时进度,骆岗敬老院100张床位扩建工程全部完工。医疗救助规范高效。举办业务培训两期,印制发放宣传材料22000份。上半年,累计救助城乡困难居民大、重病人员623人次,累计发放救助资金244.8万元。其中救助低保、五保、重点优抚对象255人次,救助金额107.4万元;救助低收入对象50人次,救助金额34.3万元。新增“一站式”定点医疗机构3家,“一站式”救助318人次,救助金额103万元,占救助总人数、总金额的比例分别为51%和42%,“一站式”平台救助的经费额和人员比例超过省、市要求指标。临时救助填补保障“肓区”。在全市率先试行临时救助街镇审批,临时救助实现方便快捷,有效缓解了低保边缘家庭因病、因灾等原因造成的临时性生活困难问题。截至目前,全区累计救助152人次,发放临时救助金16.4万元。率先建立“三无”人员保障制度。率先在全市建立城市“三无”人员保障制度,对城市“三无”人员在吃、穿、住、医、葬及教育的等多方面提供生活照顾、物资帮助和精神慰藉。慈善捐助成效明显。及时有效开展赈灾捐款,为四川雅安地震募捐215万元,并全部上解市慈善协会。开展“慈善一日捐”,募集善款87.6万元。上半年,区慈善协会根据市慈善协会安排,发放永辉超市“情暖万家”爱心卡20万元;“六·一”期间,会同区残联对全区50名特困儿童进行对口帮扶,发放慈善慰问金10万元。城市生活无着人员救助步入正轨。建立了“属地管理、首接负责、常态巡查、举报奖励、周报告”五项制度保障流浪乞讨救助常态开展。针对生活无着人员,在辖区重点区域路段和人员密集场所设立救助标识或引导牌,引导流浪乞讨人员接受救助。全面调动社工、网格员、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做好流浪乞讨人员告知、引导、护送及救助工作。进一步完善发现、报告、反应机制,部分重点区域街镇、居村委会建立救助管理联络员制度。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开展有奖举报制度。

四、重创新,强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

居家养老服务日趋完善。出台了《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依托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区、街、居分工,三级联动的运营模式日趋成熟。区居家养老呼叫中心运转顺畅,月均服务量1308人次;完善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拟定《区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通过政府购买和慈善助老,2476人享受居家养老服务。开展“社区养老建设提升年”活动,新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8个;推出“区居家养老建设沙龙”,不定期组织街镇、居村、专业社工、加盟企业对养老事业发展建言献策。推进养老服务信息化建设。采集辖区60岁以上老人基本信息3万余条,建立了区级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基本情况月报表制度,居家养老服务开展情况实现了动态管理,同时积极开展高龄独居、高龄空巢、残障失能、低保特困、重病大病、孤寡失独六类特殊老人养老服务需求调查,目前调查信息采集已达2700余条。基层老年工作基础进一步加强。开展“老年协会建设规范年”活动,推进基层老年协会建设,上半年,全区7个镇街成立了老年协会,同时还将协会组织延伸到村居。

五、重活力,推进社会工作体系建设

大力实施“工程”。实施“组织建设”工程,全区街镇均成立了社工协会,组织机构进一步完善;实施“素质提升”工程,积极组织区直相关部门和街(镇)、居(村)工作人员参加职业资格水平考试,与组织部门联合办班,强化考前培训,全区报考人数477人,已取得社会工作师、助理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人数达62人。实施“强基固本”工程,打造社工人才实训和教育培训“双基地”,先后培训1800余人次,接受300多名大学生前来实习实训。实施“活力辐射”工程,利用报纸、电台、网络和宣传栏等载体,大力宣传社会工作知识;举办“江淮社工宣传周”活动,提高社会工作知晓率。实施“组织孵化”工程,通过社工服务机构培训孵化,吸纳了12家社会服务组织和公益慈善组织入驻,培育孵化了8家社会组织。实施“项目驱动”工程,启动社工服务项目10个,建立司法调解社工站1个,社区社工服务站5个。实施“机制保障”工程,将事业单位社会工作者纳入专业技术人员职称待遇保障范围,兑现相应工资待遇,对聘用人员取得社会工作职业资格的,按职业水平等次,每月分别给予100元至400元的补贴。实施“品牌建设”工程,打造了“阅趣馆”、“居家养老”、“琴海导航”、“读书郎俱乐部”、“老少活动家园”等一系列社工服务品牌,直接服务对象达7000余人。规范社会组织登记。截至年6月份,全区依法登记(备案)社会组织293个,其中民办非企业单位90个,社会团体42个,社区社会组织161个;今年依法办理社团和民非变更登记6家,到期换证43家;批准成立社会团体12家,民办非企业单位2家。实施登记管理改革。重点培养、优先发展城乡社区服务类等四类社会组织,凡申请成立上述社会组织,取消业务主管单位前置审批,进行直接登记。加强社会组织培育。挂牌成立了区社会组织培育中心,建立“区社会组织孵化园”;建设枢纽型社区组织,成立了望湖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大力扶持及人和爱邻社工服务社,免费提供办公场地、减免物管费用;建立区社会组织虚拟孵化园QQ交流群,畅通信息交流渠道。

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案篇3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传统养老观念变化带动养老模式迅速转变,居家养老服务日益凸显重要性和紧迫性。

xx办事处,辖区面积3.44平方公里,常住人口96425人,60岁以上老年人9517人。xx深入研究,大胆尝试,搭建养老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逐步建立了“以家庭养老为核心、社区服务为依托、志愿者帮扶为补充”的多层次、多类型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截至目前,民政部、老龄委及省市部门对xx“幸福里”居家养老定制化项目给予了高度赞扬,坚定了东盛街道走出具有自身特色居家养老工作道路的信心。

一、需求导向,明确目标,明晰居家养老发力点

2014年省政府出台了《xx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xx〔2014〕9号),结合街道和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认真研究省市的政策,坚持问题导向,以省民政厅居家养老定制化服务试点为契机,针对老龄群众的需求,进行了居家养老工作的探索,为老人提供多元化的养老服务。

一是,整合公共资源,丰富居家养老。街道党工委以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依托,加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与社区为老服务中心及社区文化、体育等活动场所的功能衔接,提高使用效率、发挥综合效益。整合全街xx个社区的日间照料间、室、文体活动室等公共空间2100平米,增加老人无障碍设施,组织开展老年文化体育活动,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文化娱乐、医疗康复、体育健身、温情陪伴等服务。目前,已发展注册基层老年协会2家,2016年,全街举办基层老年文体活动41场,平均每月3场大型活动。

    二是,大力倡导志愿服务,助力居家养老。为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积极支持发展各类为老服务志愿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街道、社区组织建立了16支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志愿者884人,为社区孤寡、空巢、重病老人提供聊天、按摩、护理等志愿活动。整合了社会资源,形成了吸纳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的新模式,体现社会关爱。

三是,激发市场活力,推进居家养老快速发展。自居家养老工作开展以来,xx等社会组织为老人提供饮食、家政、照料等7大类数十项专业服务,“幸福里”与xx医院等三甲医院合作,每月进行义诊、体检,定期开展健康讲座,为老人建立了健康档案;与xx银行合作设立社区金融服务站,承接老人非柜台业务,如工资查询和代缴费用等;与xx等社会组织合作,定期开展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社工服务、精神慰藉等服务,得到辖区老人的高度认可。累计为60岁以上失独老人、80岁以上空巢老人、“三无”和重点优抚对象服务近6000次。让老人不出家门就能享受到优质、贴心、方便的居家养老服务。

二、政策导向,强化监督,保障养老产业健康发展

政府主导是居家养老工作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是居家养老产业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要进一步整合养老服务资源,打破旧格局,充分发挥应有的功能和作用。通过加强对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及社区养老工作进行监督管理,细化监督内容,使辖区养老服务水平不断提升。

一是,完善制度,规范管理。按照《xx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要求,用好用足国家、省、市扶持政策,建立健全工作制度、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制定服务标准,定期召开工作会议及时处理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严格监督居家养老“定制化”服务项目建设,确保养老服务资金安全。

二是,定期回访,跟踪问效。通过日常实地抽查、问卷、电话回访等方式,对我街享受服务的398名老人进行问卷服务反馈,好评率达98%。调查的数据全部反馈给养老服务企业、社会组织及社区,作为数据参照,督促改进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通过电话回访,做好反馈互动,提升管理水平,切实为辖区老人提供优质服务。

三是,查找问题,不断完善。针对监督检查,回访问效过程中老人反馈的问题,与社区、养老服务企业认真研究解决方案,不断改进服务方式,增加服务内容,提升服务水平。结合老人提出的饮食搭配、活动开展、健康知识等方面问题,增加、改进服务项目11个,进一步丰富了居家养老工作的项目内容,为老服务的满意度不断提升。

三、问题导向,精益求精,探索居家养老再提升

xx在居家养老工作方面做了一些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距离群众不断攀升的养老需求还有差距,由于多种因素制约,居家养老工作还有提升空间。

一是,传统养老观念陈旧,消费理念的转变仍需引导。“养儿防老”的家庭养老观念,制约着居家养老工作的推进,xx将依托街道、社区的各种载体大力宣传现代养老观念,积极引导老人及其子女转变养老观念、推动辖区居家养老产业快速发展。(版权归www.HaowoRD.Com)

二是,服务内容单一,服务体系不完善。现阶段,虽然多家企业进驻,承诺的服务内容和项目较多,但专业化的服务项目较少。xx将不断完善社会养老大平台建设,积极推进社会资金参与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建设,提升社区融入深度,重点打造生活自助型、生活援助型、医养结合型三类运作模式,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提档升级,重点探索建设个性化、特色化的综合服务型、护理康复型等照料中心,满足老年人群的多样性需求。

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案篇4

关键词:社区居家养老;法律问题;对策

在当前老龄化社会背景下,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其发展已取得了一定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掣肘,尤其是法律层面的诸多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其发展的主要瓶颈,亟待解决。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基本理论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内涵与优势

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在1999年已跨入了人口老龄化国家行列。我国人口老龄化具有人口基数大、增加速度快、高龄化趋势明显、困难老人数量多、与家庭小型化相伴随、先于工业化等基本特征,严重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养老服务体系也造成了极大冲击,社区居家养老作为一种新兴的养老模式异军突起,其服务模式一方面能够减轻传统家庭养老的人力负担,又能解决养老机构数量不足,门槛较高,老人身处其中感觉亲情日渐淡漠的问题,获得了很多老年人及其家人的青睐。本文认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包括两个层次的内涵,第一层次是老年人不需要离开家庭,而是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中,延续原有的社会网络,享受养老服务;第二层次是政府积极主导,以居家为基础,以社区为依托,整合互联网+在内的各种资源,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各类企业、社会组织和养老服务队伍提供专业化和公益性服务,满足老年人社会化服务需求的养老服务模式,其服务内容应包括日间护理、家务服务、医疗保健、应急救援、文体休闲等综合性服务。目前,我国各地正努力探索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在北京、上海、青岛、宁波、武汉等全国大部分大中城市已初步形成了服务形式方便多样化,服务内容丰富多元化的社区养老服务格局。据民政部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记载,截至2015年,我国的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2.6万个,比上年增长36.8%,互助型的养老设施6.2万个,比上年增长55%,社区服务志愿者组织15.8万个,社区服务志愿人员900多万名,民办社会福利机构1600余家。①2016年10月,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情况,根据数据显示,老龄产业市场不断升温。一是老年人照护服务需求持续上升。2015年,我国城乡老年人自报需要照护服务的比例为15.3%,比2000年的6.6%上升近9个百分点。二是社区为老服务中上门看病需求居于首位。2015年,城乡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项目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上门看病、上门做家务和康复护理②。这些调查和统计充分说明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既能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需求,又能缓解传统家庭养老的压力,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维系社会稳定,发展前景非常可观。

(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的理论基础

社区居家养老其根本的目标在于通过良性的政策引导和法律保障为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服务,在法理层面其归属于社会分配法律关系,其追求的价值目标在于建立与运行实质公平价值,有效分配养老资源,促进社会养老资源成果的公平分享,其最主要的理论基础包括福利经济理论、社会保障理论与需求层次理论。首先,福利经济理论追求的重要的社会目标就是为了实现最高的社会经济效率、公平的收入分配,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价值,这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在法理层面构建其制度体系的本位思想。每个社会成员都期待幸福和安定的晚景生活,老年人的利益实现程度对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有重大影响,不局限于个体单一受益,实现利益的普遍化才是根本,整体利益不是个体利益的机械叠加,而是个体利益相互博弈的结果,只有尽量逼近绝大多数人的利益最大化的“帕累托最优”并在不能实现最优的情况下尽量促进最小受惠者利益,才是实现了个体利益向社会整体利益的初步进化。在我国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现阶段,政府和社区作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必然主体和主导,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才能理性提供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建设完善的社区居家养老制度,实现最优的经济效益与资源分配效应。其次,社会保障理论体现了国家对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是社区居家养老制度体系设计的关键。在开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践中,政府应维持与促进市场自治与国家干预间的平衡,促进社区居家养老产业的供需平衡,建立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市场运行与政府干预间的良好互动机制,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最后,需求层次理论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基石。依照需求层次理论,作为一种开放型、多元结构的服务模式,社区居家养老可以满足老年人对于家庭和社区的双重依赖,满足老年人在生理、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等五个不同层面的需求。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规制现状及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制度现状

新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定“国家建立和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发展城乡社区养老服务,鼓励、扶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发展社区服务,将养老服务设施纳入社区配套建设规划,逐步建立适应老年人需要的生活服务、文化体育活动、疾病护理与康复等服务设施和网点。”该法包括了“社会保障”、“积极养老”、“法律援助”等主要内容,是我国社会在当前大力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和相关体系建设的基本法律依据。近2年来,我国众多省市都先后了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法规,继北京市于2015年1月正式颁布《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来,江苏、河北、乌鲁木齐、合肥、苏州等省市相继于2016年制定了地方性的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上述《条例》基本都明确了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职责,充分体现乡镇街道、社区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中的重要作用,突出社区的基础性和支撑性特点,规范了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的内容。还有在部分省市,如上海市、湖南的郴州市,天津市,已经由民政部门等相关机构先后制定了地区性的居家养老服务规范。此外,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面,民政部和财政部两部委于2016年7月19日联合下发了《关于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根据通知的要求,全国部分地级市(含直辖市的区)将逐步推开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改革试点。

(二)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

如前所述,我国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起步较晚,处于初级阶段,法律制度还不完善,面临的主要法律问题有:1.从立法角度,当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法律体系不够完善我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体现在立法较为滞后,数量不足,尚未形成由中央到地方相互衔接的法律体系,且现有的法律法规内容不健全,缺乏统筹兼顾,各项配套制度也不完善,很多没有落到实处。从规范的层级而言,目前,在国家法律③一级,我国尚未存在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专门立法。新修订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在社会服务、社会优待、法律责任中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有新增一定的内容,但不够具体,较为笼统,法律责任也不清晰,如其中第82条规定,“对养老机构负有管理和监督职责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由其上级行政机关或者监察机关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并没有明确规定给予何种处分,可操作性较差。在地方层面,各地区针对社区居家养老的地方性规范或条例起步较晚,为数较少。有的刚刚颁布,尚未实施,有的条文过于原则性,细化程度不高,缺乏制裁规定,对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界定不清晰,法律风险较高,能否落到实处还有待检验。正是基于上述原因,有些地方的社区对开展日托服务顾虑重重。在有关部门层面,曾经制定的一系列社区养老服务的政策方案等如今有些已经搁浅乃至出现荒废,如2001年6月,民政部在制定了名为“社区老年福利服务星光计划”的工作方案后,在全国启动了这一计划,而如今这项历时3年耗资134个亿的资金建成的老年活动室,如今大部分已经难觅踪影,很多甚至已经“面目全非”④。此外,与社区居家养老相应的配套制度和服务支撑体系还不完善。比如非营利性组织在提供公益性和专业性服务中占有较大比重,但是由其法律地位至今没有得到明确认可,扶持其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此外,国家现在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兴办养老设施,发展社区居家养老,但其政策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最后,当前依托“互联网+”,以智能化手段为支撑,创新养老服务手段,搭建起养老信息服务网络平台已经是社区居家养老发展的新趋势,而相关规范标准尚不明确,无法有效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2.从执法角度,政府引导支持力度不够,很多政策措施落实不到位徒法难以自行,有了好的立法,如何突破现实中的执法难关,将法律政策落到实处,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领域内的一大难题。当前主要存在如下一些问题:第一,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力度还不够,运营经费难以得到保障。将居家养老服务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障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已经是现行立法中居家养老经费保障的一般模式,传统的经费补助模式侧重于补助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而忽略了补助运营服务,造成部分社区居家养老设施建成后面临后续资金运营匮乏难以为继的尴尬局面,严重挫伤基层积极性,也使养老服务无法真正落到实处。第二,针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评估和监督机制不完善。2013年7月30日,民政部印发了《关于推进养老服务评估工作的指导意见》,目的在于推动建立统一规范的养老服务评估制度,目前有些地区正在展开试点,制度化的评估和监督机制还不够健全,处在逐步的完善中。不少地区对老年人的养老服务需求、养老服务的内容、工作体系建设、服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服务设施的质量、满意度都还缺乏有效的评估与监督机制,管理的混乱和监督评估体制的缺失已经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进一步规模化发展造成很大影响,亟待完善。第三,多元化和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参与的支持力度不够。不少居家养老的地方性立法中鼓励社会力量、民间资本加入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平台,建立养老服务专业团队,开展“智能化养老”,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但是目前,我国社区居家养老的服务设施建立,机构组建还基本处在政府推动主导的阶段,多渠道投入机制还不完善,针对社会力量、民间资本、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居家养老的扶持力度还不够。3.从司法角度,当前居家养老纠纷中老年人的权益难以得到妥善保障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首先服务机构和老年人之间是一种特定的消费者和服务者的关系,服务组织应当与服务购买人、接受服务的老年人或其人订立养老服务合同。但是由于当前养老服务合同尚缺乏统一规范,居家养老护工的职业标准和规范管理问题依然处于探索之中,再加之老年人自身属于弱势群体,普遍缺乏法律知识,经济能力也有限,一旦发生意外伤害事故或者遭遇暴力护工事件,面临着举证难、诉讼维权难等一系列难题,如何最大限度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三、解决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发展法律问题的建议

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社区养老服务要取得长远发展,必须重视其中存在的法律问题,营造良好的法律环境,坚持福利性、社会保障性的指导原则,紧密结合我国老龄化的实际需求,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策,建立政府主导、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层次、广互动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一)完善立法及相关配套制度

从国家层面,应做好顶层设计,避免制度碎片化,在完善现有法律法规的基础上,制定一部专门的法律就社区居家养老的地位,政府、家庭、社会的责任,服务的内容、方式和标准,资金来源、设施建设、专业人员培训等做出规定;从地方层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存在一定的区域性、地方化色彩,各地区应结合本地实际,加快制定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地方性立法和规章。在地方性立法中应注意建立社区养老机构的准入标准,规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合同,细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各方的权利、责任、利益,明确监管制度。在有关部门层面,应整合政策,协调联动,改变目前有些部门在社区层面各成体系,缺乏整合,造成政策碎片化、资源和资金使用分散的情况,避免“星光计划”类似的事件再次发生。在配套制度建设方面,应做好如下工作:第一,制定扶持非营利组织发展的相关法律制度,如改登记制为备案制,取消挂靠制,保持独立性,加强监督和引导非营利组织的结构转型,完善非营利性组织参与社区养老服务的激励机制。第二,加大扶持力度,改善社会力量、民间资本投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业的政策环境,保障用地需求,落实税收、财政、信贷、土地、规划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兴办养老服务机构。第三,各地民政部门应就“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出台标准,明确提供服务的企业和机构的准入门槛、服务标准和收费标准,采取多地区联合的方式,破解跨区域老年福利和养老服务方面的身份和户籍壁垒等以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第四,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健全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社区志愿者登记注册制度,开展居家养老护工正规化制度建设,加强如养老服务协会等行业自律组织建设。总之,应循序渐进,逐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各项制度与配套措施衔接得当、统筹兼顾的社区居家养老法律体系。

(二)在执法层面,明确政府定位,加强政策

引导和政策落实在执法层面,政府应处于主导地位,从规划统筹、资金保障、设施配置、产业培育、政策支持、标准制定、市场监管、搭建交流平台、信息网络建设等多方面,综合考虑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具体开展居家养老执法的方式上,可采取综合运用议案督办、执法检查、听取审议意见落实情况报告等多种形式,依法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落实,以条例落实推动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具体而言,主要应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第一,扩大政府财政投入,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为避免养老相关设施建成后运转困难,挫伤基层积极性,一方面,政府应保证财政配套资金及时兑现,另一方面,应建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经费保障机制,同时加大转移支付补助力度,一方面,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调动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运营积极性,另一方面,对经济特别困难的山区农村加大补助力度。第二,建立系统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评估与监督机制。建立养老服务评估制度,在评估内容上,首先是对老年人的家庭经济情况、身体状况、养老服务需求进行评估,对符合条件的高龄、失能、失独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给予补贴。其次针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成效,具体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中的政府主导、基础设施、服务队伍、管理制度、服务成效、群众满意度等内容开展评估。在评估方式上可以采取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估相结合的办法。内部评估主要包括各地根据具体评估指标准备相关材料并开展自我评估和民政部门对各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进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抽查,建议各地区民政部门可以建立类似社区低保评定的服务监察和绩效评估机制,设立养老服务监督员、定期或不定期走访被服务对象,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效果、效率进行服务质量评估。外部评估主要是委托第三方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开展评估,结合老年人的满意度调查,根据评估结果进行星级评定,并与运营奖励补助经费挂钩,促进服务质量改进,提高老年群体的获得感。第三,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以“走向社会化、推行信息化、提高专业化、扩大规模化和鼓励竞争化”的思路,通过政府购买、协调指导等方式,重点培育一批服务机构,支持其采用ppp、股份制等多样化的经营模式,在稳健经营的基础上有计划地扩大规模,形成品牌效应。第四,完善社区居家养老基础设施建设,依托“互联网+”建设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政府应当做好配套制度建设,搭建智能化居家养老服务企业和机构合作交流的平台,将这一政策落到实处,共同培育一批示范性智能化居家养老社区、共同完善智能化养老服务内容,广泛借助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媒介,为老年人提供内容更丰富、更满足个性化需求,更方便的产品。

(三)加强司法保障与普法宣传

在司法层面,人民法院系统应当继续坚持对涉老案件实行“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三优先制度,落实对特困老年人投诉案件实行诉讼费缓交、减交、免交制度,对较复杂、易反复的追索赡养费、养老金的案件实行“回访制度”。应加强针对老年人养老纠纷中的法律援助,开辟养老权诉讼的法援绿色通道,可以借鉴成立少年法庭的经验,设立老年法庭,专门审理侵害老年人权益的案件,使占比较重的涉及老年群体养老纠纷的案件能够得到及时处理。同时在审理涉老案件时吸收老龄工作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为人民陪审员,更好地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同时,各地政府及民政部门应鼓励、支持社区居家养老机构和公益性的社工组织,创造条件举行以尊老敬老为主题的普法宣传活动,以期达到增加老年人及其家人的法律知识,增强养老组织自身的法律意识,维护个人和他人合法权益的目的

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案篇5

【关键词】:养老地产、盈利模式、房地产企业

一、养老地产的盈利模式

养老地产指的是终端客户为老年人和准老年人(退休准备期的老年人)的地产产品,是养老产业链中重要和基础的环节之一,是地产产品市场中深具潜力的一个板块[1]。

1、国外养老机构盈利模式

国外发达国家的养老市场较为成熟,其针对养老的预防性需求、支持性需求、长期看护需求和精细看护需求等不同细分市场,提供活力居住社区、独立居住社区、协助居住社区、护理居住社区及持续看护社区等五种类型的养老社区业态。其盈利模式包括开发收入、租金收入、服务收入、管理收入及增值收入。

2、国内养老机构盈利模式[2]

国内养老产品主要有三种:一是保险资金推出的升级版养老机构,即把养老地产视作商业地产项目长期经营;二是开发商推出的养老地产项目,采取在项目开发过程中配建针对老人的住宅;三是政府部门推出的有福利性质的养老设施。盈利模式主要包括出售型盈利模式,如北京太阳城老年社区,及运营型盈利模式,如上海亲和源老年社区。

3、未来国内养老社区的主要盈利模式[3]

通过对以上国内外养老社区盈利模式的分析,我们认为养老社区项目未来的盈利模式应以土地开发收入、房地产开发收入、物业增值收入、物业租金收入、配套服务收入及管理输出收入这六块收入为核心点。

二、房地产企业介入方式比较

针对目前国内房地产市场现状,结合养老项目的具体运作,房地产开发企业有几种介入方案可以选择,包括:纯土地一级开发、纯养生项目开发、养老项目为主配建一定规模商品住宅、以及一二级联动,出让养老项目以外建设用地等,下面以实例对几种方案作以分析:

*项目概况

某养老养生生态城项目,位于京津唐环渤海区域,项目规划面积15.2平方公里,项目区位辐射力强、交通便利、自然环境好、发展成本低、市场支撑有力,适合建设规模较大、示范性较强的大型综合性养老养生基地。

*项目发展方案

方案1:纯土地一级开发

对生态城启动区的土地资源进行统一整理和开发,并按市场价全部上市交易,据此获取开发利润,判断在常规市场条件下(养老项目不介入),项目的土地价值及投资收益水平。

开发规模:15.2平方公里(其中可出让8.26平方公里)。

开发进度:分四期开发,每期开发周期为3年,总共持续约12年,每年开发量约为70公顷,土地在开发完成后延后一年出让。

土地出让价格:2009年土地基准出让价格按90万/亩考虑,价格年增长率假定为5%。

方案2:纯养老项目开发

根据目标客群的人口数量,合理规划养老项目的建设规模,对所占用土地及养老项目自身的开发成本和市场收益进行综合测算,判断纯粹的养老项目开发(不含额外的商品房开发和土地出让)的经济可行性。

开发规模:1.21平方公里(约占生态城启动区可建设用地的15%)。

开发进度:分四期开发,各期开发规模为15%、15%、20%、50%。项目从2010年开始,到2021年建设完工,持续12年。

会员销售进度:在前期策划和建设阶段即进行项目营销推广,项目建成后开始入住,每期社区第一年入住率为20%,此后每年递增10%,最高入住率为80%(国际上成熟养老社区稳定阶段入住率可达90%以上)。

方案3:养老项目为主,配建同等土地规模商品房

考虑配建一定规模的商品房,以提高收益水平,评价商品房开发对养老项目收益的贡献。

开发规模:1.21平方公里为养老基地,1.21平方公里建设商品房。

养老基地开发进度及会员销售进度:同方案2。

商品房产品及开发进度:商品房规划为低密度产品,容积率为0.6,规模为72.7万平米。与养老基地进度相对应,也分为四期,每期开发量为25%,持续12年。

商品房销售价格:本项目低密度产品基准价格(2009年)按6000元/平米考虑。

方案4:一、二级联动,出让养老项目以外建设用地

进行全部15.2平方公里的土地一级开发,除养老项目之外的可建设用地全部出让,以获取利益,并享受养老项目对周边土地所带来的溢价和增值空间,评判综合开发方案的经济可行性和合理性。

开发规模:1.21平方公里为养老基地,其他土地全部出让。

养老基地开发进度及会员销售进度:同方案2。

土地开发及出让进度:分四期开发,持续12年,各期土地开发后延后一年出让。

土地出让价格:根据前文测算,2009年土地基准出让价格为90万/亩,考虑到养老城项目对区域的重大推动作用,未来土地价值将显著提升,其价格年增长率假定为10%(前5年),之后为5%。

*不同方案的财务测算

表1:不同方案财务测算结果

编号

总开发成本

自有资金投入

税后iRR

税后npV

税后投资回收期(年)

(万元)

(万元)

(万元)

方案1

890114

56000

31.1%

251579

4.5

方案2

480087

142350

14.5%

171495

19.4

方案3

777098

129800

17.9%

278685

14.8

方案4

1167001

75400

22.4%

346186

9.3

图1:不同方案财务现金流结果

*发展方案比选

通过对可行的4套开发方案进行了比较,认为除方案1以外,在后3个方案中,从自有资金的投入规模、项目整体的收益率、财务净现值及投资回收期等指标综合判断,方案4的财务表现最好(iRR和npV);且方案4的税后净现金流显示,土地出让能有效平衡养老项目的资金支出,显著提高项目整体的收益率,缩短投资回收期,项目整体的现金流表现也较为理想,故初步评判方案4为最佳可选方案。

再通过对方案4的土地成本、建安成本、会员费等几项重要假设条件的敏感性分析,发现当条件变动幅度在±20%内变化时,iRR指标在18.1%~29.3%之间变动,npV指标在26.7~42.6亿元之间变动。通过敏感性分析,我们认为在可预测的波动范围内,方案4的财务表现在可比方案中仍为最佳方案,符合养老养生项目的投资回报预期。

三、结论

目前我国养老养生产品供给主要集中于低端市场,而针对中高收入人群的养老产品供给严重不足,是养老市场供需矛盾表现最为突出的领域,针对这部分中高端人群的养老产业,孕育着巨大的商机和财富空间[4]。在国家对商品房住宅领域调控不断加强的宏观形势下,房地产开发企业可以针对养老社区项目盈利模式中的土地开发、房地产开发、物业增值及租金收入几块区域,提前规划、准确定位,扮演好自己在养老产业链中的角色,不失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健康道路。

参考文献:

[1]袁缉辉.养老的理论和实践[J].老龄问题研究,1996,(7).

[2]杨宗传.居家养老与中国养老模式[J].经济评论,2000,(3).

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案篇6

县辖10个镇,106个村(其中:农村社区23个),21个社区居委会。全县总人口24.6万人,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4.2万人,占总人口的17.1%,其中:80岁以上的有5398人。

全县有五保老人1739人,集中在敬老院居住生活的有1078人,集中供养率达62%。现有农村敬老院11个,其中:村敬老院1个,有房屋896间,建筑面积23296平方米,其中:住房590间,15340平方米,设床位1180张。有县社会救助福利中心1个,占地面积33亩,建筑面积3000余平方米,设置床位188张,主要解决城镇孤寡老人、优抚孤老人员以及养老困难人员的生活问题。

二、创建工作开展情况

(一)高度重视,责任落实。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创建省级养老服务社会化示范社区工作,将该项工作纳入“民生工程”,由两办督促抓好落实。明确目标任务,民政局负责工作的全面实施,财政局负责落实专项经费保障,发改局负责项目的审批立项,乡镇负责配合抓好示范点的具体工作,卫生、残联、文体广电等部门负责指导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建设。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负责,定期召开联系会议,保证项目如期推进并按要求完成工作任务。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为充分调动社区参与创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民政局召开了专题工作会议并组织外出参观学习,将创建工作的要求、程序、标准等进行了培训,并要求各镇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开展工作的社区,并做好年度规划,确保创建工作顺利开展。社区通过广播、宣传栏、悬挂标语、横幅等多种形式,进一步加强了创建工作的宣传力度,极好的营造了社区居家养老社会化工作的创建氛围。

(三)抓住重点、扎实推进创建工作。

通过深入细致地摸排和论证,我县创建示范社区确定在万安镇翰林社区。该社区现有居民户数:3926户,常住居民8151人。其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513人,城镇孤老1人,“困难老年人”29人,困难老年人均纳入了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做到了应保尽保。在民政局的指导下,社区的创建工作迅速启动。一是建立机构,健全工作制度。成立了居家养老工作领导小组,形成了社区与驻社区的企事业单位共建的格局。社区聘请专兼职工作人员6人,其中:持有专业技术证书的1人。制订了工作制度、人员职责、服务流程等;二是开展调查摸底,掌握服务需求。社区对辖区内老年人基本状况和服务需求进行了详细的调查摸底,重点掌握三无老人、低保老人、空巢老人、经济困难老人情况,建立了老年人基本情况信息库和服务需求档案。

(四)加强硬件建设,创造性开展工作。

1、落实经费,服务设施到位。我县结合精品社区建设,通过项目整合,落实经费65万元用于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建成的社区养老服务中心面积约400平米,配套设施齐备。设有日间照料室、图书阅览室、医务保健室、室、餐厅等功能用房,配置桌椅、电话、电脑、档案柜(箱)、电视、书报、文体康复器材等设备,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平台。

2、为老年人提供多元化服务。发放“爱心优惠卡”、“助老服务卡”,开展老年人“一拨通”紧急呼叫服务,老年人凭卡可以享受到服务网点提供的免费、优惠、优质服务,构建了以生活照料、医疗保健、文化娱乐、精神慰籍、法律援助、应急救助“六位一体”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案篇7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老龄化;养老服务体系;居家养老

一、引言

随着我国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福利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多年来,唐山市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大胆探索,以政府为主导,引入市场机制,依靠社会力量,坚持多元化发展格局,初步走出了一条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资金筹集社会化、运作方式市场化、服务对象大众化、服务机构网络化、管理方式规范化、养老服务社会化的新路子。

二、唐山市养老服务现状

(一)人口现状

唐山市现有总人口758万人,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为1108175人,占14.62%;15—64岁人口为5772664人,占76.19%;65岁及以上人口为696445人,占9.19%。同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0—14岁人口的比重下降5.73%,15—64岁人口的比重上升4.73%,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60岁以上老人117.5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6%,现已达到国际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情况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截至2010年,唐山市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9556元,比上年增长8.3%,比“十五”末增长86.5%,年均增长13.3%,其中,工资性收入增长4.6%,转移性收入增长12.8%,经营性收入下降34.9%,财产性收入增长96.7%;人均消费支出13522元,同比增长4.3%;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2.3%,比上年下降3.6%(详见图1)。

(三)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

2010年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61.9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06万人,其中参保职工116.14万人,参保离退休人员45.78万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121万人,向29.9万农民发放养老金。对高龄老人发放津贴,是社会文明进步的表现。迁安市向90至100岁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200元,100岁以上的老人每人每月发放300元,补贴标准全省最高。

(四)养老机构的基本情况

截至2010年,唐山市共有各类养老服务机构73所(不包括敬老院、光荣院),占地579亩,建筑面积16.2万平方米,总投资2.3亿元,共有床位7361张,入住老人4369人。其中,具有示范作用的市直福利机构两所。市区由政府兴办的综合福利养老机构6所,县(市)办的8所;截瘫疗养院5所;社会办的养老机构52所,床位4616张,入住老人2342人,收费标准从420元至1200元不等。已投入使用的各县(市)区社会综合福利服务中心建筑规模档次较高,具有示范辐射指导作用。

三、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思路

唐山市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积极建设与全市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按照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逐步建立和完善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专业化养老福利机构和社会服务组织为主体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按照“双赢双效益”的原则,尝试走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化运作的路子,为社区老人提供家政服务、日间照料等多种服务项目。

敬老爱幼是我们提倡的传统美德,在相当长时期内家庭养老,特别是子女养老对中国老人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并起着社会养老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现在谈论的家庭养老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养老模式,而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继承,即“居家养老”模式,应采取以下几种形式(见图2)。

(一)整合医疗资源的“医养结合”模式

通过有效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站资源,“以医助养”。方便老人生活,部分闲置的医疗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老人可解决娱乐、就餐、午休、住宿问题,一旦身体不适、突发疾病或意外受伤,可在第一时间得到医疗救护。

(二)依托市(村)民综合服务中心或托老所的日托式养老模式

在街道或社区内建立具有日托功能的居家养老形式,综合服务中心或托老所内设活动室、休息室、餐厅及多媒体教室和排练厅等设施,老人白天集中活动,中午可以在这里休息、吃饭、就医,晚上各自回家。在运行机制上采取互助服务、志愿服务和结对帮扶相结合的办法。

(三)新建社区配备养老服务设施的养生社区模式

一是为业主建立健康档案;二是设置养生护理院;三是设立体检中心;四是配备护理呼叫系统;五是成立日间照料服务站。

(四)利用专业养老机构延伸服务到社区(村)的连锁经营模式

依托公办的养老公寓,开设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向其派驻专业服务人员,也可帮其培训服务人员,开展加盟连锁、联营。既发挥了机构优势,又降低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成本,完全满足老年人日常照料和护理、情感慰藉、心理咨询、娱乐、医疗需要,让子女放心、老人满意。

(五)农村互助养老模式

近年来农村老年人口不断增多,养老难、住房难突出。唐山市滦县创造性地建设了互“老年住宅区”。一是立足实际,筹资建房,老人住得顺心;二是集中居住,邻里互助,老人处得贴心;三是自我保障,集体补助,老人过得安心;四是完善设施,搞好服务,老人玩得开心。

四、养老服务绩效评估体系

居家养老服务符合中国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具有扎实的传统文化基础,因而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经过多年的摸索与实践,唐山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破解养老难题、构建和谐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然而,为了最终检验居家养老服务的效果,还需要明确相应的指标或标准。比如这项工作的服务水平、规范程度等,需要从整体上运用一种恰当的方法进行科学的评估。为此,经过大量研究和多方论证,出台了一套了“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办法”,以期通过这种办法,进一步提高居家养老服务的整体工作水平,提升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在群众心目中的满意度,不断推进唐山市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

(一)评估指标体系的设置

绩效评估是指以根据国家、省、市相关文件精神制定的指标体系为基础,按照一定的程序,运用定性和定量分析方法,对一定期间组织的业绩、表现和成效进行客观、公正、准确的综合评判。绩效考评指标的确定是绩效考评工作的关键步骤,也是绩效考评工作的难点所在。因此在设置绩效考核指标的过程中,应着重贯彻的原则有:其一,目标导向原则。唐山市在选择设置指标项目时,主要是从“政府主导、依托社区、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的效果和居家老年人生活的实际受益等方面来考量的。其二,SmaRt原则。即目标符合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到的、现实的、有时限的五项标准。

指标体系总体框架分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体系评估指标和群众满意度测评指标两大部分。这两大部分之间相互独立,各成一个体系,因而要分别确立它们的各级指标。结合评估流程的评估指标体系总体逻辑结构见图3。

(二)养老服务工作体系评估指标

评估指标分为10个。包括档案材料、室外活动场地、活动室、休息室、制度公示、标识牌、就餐条件、服务人员、消防安全设备、走访服务对象等10项内容。每项内容都作了详细的指标说明,并分为a、B、C三个等级(详见表1)。

按照以上调查内容,围绕养老服务工作的时效、质量、态度、效果等方面设置群众满意度测评指标,将最终从总体形式上对服务工作作出判断。每项分别随机抽取部分老人进行第三方独立问卷调查测评。第一步设定绩效分配系数,并与考核的分值相结合。为了在考核初期建立一定的弹性,采取了分段结合的方法,留出20%的上升空间。这样既确定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又以一种协调的方式来执行。第二步,将各项指标全部纳入考核体系。采用相对结合的方法逐步修正考核体系,即绩效评价得分乘以20%为绩效分配增长系数(见表2)。每项人均总得分a级为90分以上,B级为60—90分,C级为60分以下(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是很难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其成效的,因此,在进行指标设置时尽可能地做到适度合理的前瞻性,从横向和纵向上充分地比较,得出相对来说比较科学的评判标准。在某种程度上说,绩效评估是“灯塔”、是“教鞭”,能起到引导、督促、激励的作用,从而积极引导将来的发展方向。

(三)评估的具体方式方法

评估时注重实证性的考察,如现场观察、访谈、分析原始记录和档案等。广泛收集信息,全面了解情况,对获取的各种信息进行汇总和综合分析。

把握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各方面的信息,进行定性和定量结合的综合分析,确定评价等级。评估时既要对B级指标所包含的要素逐一评价,也要对B级指标综合考虑,按照评估指标体系逐项逐条定等量化。

(四)评估结果的认定与运用

综合工作体系和群众满意度的评估结果,唐山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结果分a、B、C三个等级,这样既能两者兼顾,又有所侧重。

唐山市养老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评估结果认定采用百分制的评估方法。评估考核满分为100分,对应以下三个等级。优秀等级:90分以上;合格等级:60分至90分之间;不合格等级:60分以下。

开展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具有战略导向的作用。从一个角度说是对“过去”的总结,肯定服务工作取得的成效,激发工作者的热情。从另一个角度说是引导“将来”,通过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估,发现工作中所存在的问题,以督促相关单位采取有效改进措施,进而取得更好的成效。

评估结果的有效运用是绩效评估工作发挥作用的关键。一方面评估结果要谨慎使用,重在持续改进,不能采取过激和片面的“末位淘汰”、“一票否决”等做法;另一方面,仍要和奖惩、告诫挂钩,给评估对象以适当压力,使之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唐山市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结果一方面要与年终目标考核挂钩;另一方面要与财政资助挂钩。

五、结语

老龄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独生子女家庭的增多,能否“老有所养”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唐山市正在探索建立的这一套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笔者认为,一方面唐山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做得相当出色;另一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居家养老服务评估是一项复杂的、具有探索性的全新工作,涉及面广,各地也尚未有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唐山市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办法也难免会存在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探索实践中,需不断地加以改进和完善。总之,居家养老服务因为其深厚的传统文化基础,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是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方式;运用该指标体系和评估方法进行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评估,在总结诸如唐山市居家养老服务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结合,势必对推进居家养老服务起到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王贵生.中国社区居家养老照顾服务业发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9.

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案篇8

关键词:中高端社区 居家养老服务需求 影响因素 杭州市

面对日益加剧的人口老龄化。杭州市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逐步推进具有杭州特色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但现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主要针对中低收入水平老人,缺乏对中高收入老人需求的关注。因此,笔者通过随机抽样方式,对杭州市中高端社区513位老人进行居家养老服务需求调查。

一、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分析

此次调查对象中,男性41.91%,女性58.09%;以60~69岁和70~79岁年龄段为主,分别占41.13%和30.80%;以中专/高中和大专/本科人群居多,分别占38.79%和31.58%;三代同堂为主(42.30%),其次为夫妇同居(38.01%)、与子女同住(16.18%)等;身体很健康和比较健康的比例之和高达95.12%。此外,本次调查还包括了21.44%的潜在老人(50~59岁),作为潜在老人的他们同时又是老人的子女,这样的双重身份使得他们对于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更加迫切和明确,从而让整体调查结果更具现实意义。

二、居家养老服务的潜在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一)生活照料

便民维修需求最高,达76.18%,而潜在老人的此项需求更是高达82.73%;其次是家政服务,达63.52%,对此潜在老人的需求达74.55%;再者,老年食堂需求也较高,达57.82%。相对而言。安装一键通设施的需求度不高,为42.18%,且主要集中于高龄老人或身体不太健康的老人。理发等卫生照料、代购物品等和日托中心的需求度相对较低,这主要由于大部分老人身体健康状况良好,对于以上几项生活问题基本可自理。

进一步将家政服务和老年食堂的需求与老人基本特征作交叉分析,研究对此有需求的老人特征。首先,就家政服务而言:50~59岁潜在老人的需求较大,达74.55%:需求随文化程度提高而递增,大专/本科学历的老人需求达73.37%;独居老人需求最大。高达81.82%。其次为三代同堂,达77.42%;不太健康的老人需求较大。达72.73%。其次,就老年食堂而言:需求随年龄和文化程度的提高而递增,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需求达76.47%,大专,本科学历的老人需求达63.82%:不与子女等同住的老人需求较大,独居老人的需求高达81.82%;不太健康的老人需求高达81.82%。因此,在开展以上服务时需重点考虑主要需求人群的特征,丰富服务内容,确保服务水平,制定合理价格,以尽可能满足老人的切实需求。

(二)医疗保健

健康检测和定期体检的需求较高,分别达63.52%和63.03%;其次是建立医疗健康档案和健康宣传、讲座、咨询等,分别为53.60%和45.16%;康复护理的需求较低,为19.35%。在这一类别中,潜在老人和≥60岁老人的需求情况基本相近。可见,老人的健康意识普遍较高,对于自身健康的关注程度并不因年龄的变化而产生较大改变。

(三)法律维权

法律咨询、法律援助的需求较低,为18.86%,潜在老人的需求为20.91%。虽然总体需求度相近,但是就需求程度各细项的百分比情况,我们不难发现,潜在老人的法律维权意识相对较高。其总体需求不高的原因与此项目的特殊性有关,我们建议若为老人开设服务热线,其中可包含法律咨询等服务。

(四)文化休闲

老年活动室的需求高达82.13%:其次是组织旅游活动,需求达58.06%;图书阅览室、组织公益活动和举办专题讲座的需求相对偏低,分别为50.62%、44.91%和42.93%。

进一步将组织旅游活动需求与老人基本特征作交叉分析,研究对此有需求的老人特征:女性需求大于男性:需求随年龄的增长而递减,这与身体健康状况及活动能力有关: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老人需求较大,达68.85%:与子女同住和三代同堂的老人需求较大,均超过60.00%。关于旅游类型,大部分老人表示希望为杭州周边的短途休闲一日游。

(五)体育健身

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和设施提供的需求最高,达65.01%;其次是太极拳、健身操等培训,达53.85%;再者是组织晨练队,达51.36%。社区管理人员可酌情考虑此项目的开展。以此带动全民运动,保持身心健康。

进一步将太极拳、健身操等培训需求与老人基本特征作交叉分析,研究对此有需求的老人特征。男女需求相近;50~59岁潜在老人的需求较大,达65.45%,需求随年龄增长而递减:中专/高中学历和初中学历的老人需求相对较大:三代同堂的老人需求较大,达68.20%:需求随老人健康状况的下降而递减。

(六)精神慰藉

据调查,现有居家养老服务项目的开展并未涉及到精神慰藉这方面,而此次调查的老人中独居比例仅占2.14%,导致了精神慰藉需求不高。其中,需求最高的为开设服务热线,达33.00%,社区管理人员可酌情考虑整合各个社区的综合资源,在各社区分设各专题热线,以满足老年业主的需求,为老人切实提供帮助。

三、居家养老服务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宣传,提升业主对居家养老服务的认知度

据调查,对于“居家养老服务”表示非常了解和有一定了解的老人不足40%。对此,应加强“居家养老服务”的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其工作的宗旨,宣传服务对象、服务项目、服务方式等,积极听取老人的意见和建议,营造良好的居家养老氛围,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二)系统规划。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

整合社区现有资源,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为老人的幸福生活创造良好物质条件。据调查。老人关于完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议主要为:1.提升老年活动室功能,80%以上的老人表示对老年活动室需求较大,目前老年活动室的活动基本以麻将、为主,老人希望能增设乒乓球等活动;2.开办老年食堂,近60%的老人表示对老年食堂的需求较大,其普遍可承受的价位为每人每餐10~15元;3.增设老年健身设施及场所,65%的老人对社区体育健身活动设施及场所的提供有一定的需求,并希望能进一步完善现有服务。

(三)按需服务,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

根据真实调查结果,针对老人的切实需求设置服务项目,构建多层次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人的个性化需求。据调查,60岁以上老人的需求前10位分别是老年活动室(82.13%)、便民维修(76.18%)、体育健身活动场所和设施提供(65.01%)、家政服务(63.52%)、健康检测(63.52%)、定期体检(63.03%)、组织旅游活动(58.06%)、老年食堂(57.82%)、太极拳、健身操等培训(53.85%)、建立医疗健康档案(53.60%)。

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案篇9

为提高我市社区为老服务水平,充分发挥街道、社区为老服务的重要作用,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老龄工作的决定》(中发〔**〕13号)等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现就进一步加强我市老年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提高认识,明确目标任务

(一)充分认识社区为老服务工作的意义。目前我市60岁以上老人有98.83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3.2%。按照国际通行标准,我市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龄化阶段。老年人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尊重、关心、爱护和照顾老年人,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人口老龄化给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一系列深刻影响。随着我市纳入社区管理的老年人逐年增多,采取积极措施,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敬老、爱老、助老的优良传统,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提高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我市老年人管理服务工作仍存在资源分散、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经费紧缺、服务水平不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已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二)明确老年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基本原则、要求和目标。进一步加强老年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要遵循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的方针,依靠街道、社区力量,坚持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保证街道社区老年人管理服务工作有健全的机构,有稳定的队伍,有完善的活动设施,有丰富的服务项目,有经常的社会活动,有科学的考评机制,重点确保贫困、高龄、鳏寡孤独、残疾等特殊困难老年人以及老年烈属、残疾军人等优抚对象的物质生活、文体活动、医疗保健等切实得到保障,努力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目标。

二、加强组织领导,落实社区为老服务

(一)高度重视为老服务工作。各区、县级市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领导,把加快发展老年人管理服务工作列入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工作目标,认真落实责任。要进一步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方式,提高工作效率。要组织制定为老服务政策和行业标准,开展服务质量评估和服务行为监督,促进为老服务规范化、标准化。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密切配合,认真解决为老服务工作中的问题。

(二)明确政府有关部门的职责分工。市老龄委负责组织制定全市老龄工作发展战略、政策和为老服务工作规划,加强宏观指导和综合管理,组织指导全市社区为老服务工作的开展。民政部门负责健全服务网络,落实为老服务设施建设,开展困难老年人社会扶助,提供福利性、公益性养老服务,确保老年人生活得到保障。劳动保障部门负责街道(镇)、社区退休人员的劳动保障工作,为退休人员办理养老金资格年审、医疗保险等手续提供方便。组织部门负责指导街道(镇)和社区的党建工作,加强对老年人中党员的教育管理。发展改革部门要把社区老年人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加快发展。财政部门在编制预算时,要统筹考虑老年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所需经费。卫生部门要加快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推动开展“家庭病床”等送医送药上门的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为老年人就近医疗保健提供方便。文化、体育部门要加快社区文体设施建设,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健身活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机构要充分利用各自的管理服务网络,发挥自身优势,积极组织义工(志愿者)队伍和其他社会公益组织,为老年人特别是为高龄、孤寡、病残等生活困难的老年人提供义工服务,并在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三)加强区、街道老年人管理服务工作。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是老年人管理服务工作的责任主体,承担本辖区范围内的老年人管理服务的具体工作。主要负责老年人的人事档案、养老金发放、生存状况跟踪了解、养老金资格认证、丧葬抚恤及开展居家养老服务、指导街道社区“星光老年之家”的管理等为老服务工作。社区居委会协助街道做好老年人的管理服务工作。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和社区居委会要加强老年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按规定落实聘请专管人员和协管员,逐步建立起区街行政管理、社区自治管理和专职与兼职管理服务相结合的老年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网络。贯彻落实《关于印发〈**市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分级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穗退管字〔**〕10号),对从事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各区(县级市)、街道(镇)和社区退管服务机构实行分级管理,确保人员经费落实,采取“包户到人”的办法,对特殊困难老人专人负责,专人跟踪。要组织开展上门探访、茶话会、日常服务、困难帮扶和文娱体育活动,组织退休人员中的党员经常开展组织生活。要按有关规定落实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的人员编制和经费,凡是政府确定由财政资助的项目和列入编制的人员经费,由财政按单位性质核拨。社区服务中心的收入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切实承担起本辖区的为老服务工作。居(村)委会要建立高龄独居老人的帮扶工作制度,组织社区义工(志愿者)、低龄健康老人、青少年服务队伍,为高龄和独居老人开展经常性、制度化的生活照料服务,解决日常生活困难。

(四)发挥社区民间组织和企事业单位的作用。鼓励建立为老服务行业中介组织。支持和鼓励社区居民成立形式多样的社区慈善组织、群众性文体组织、科普类组织和为老年人提供生活服务的组织,开展社区帮扶互助工作,并在政府和社区居委会的监督指导下有序开展为老服务工作。商业饮食、社区居民服务等与老年人生活关系密切的各类服务性行业及企事业单位,应根据行业特点和单位情况积极为老年人提供优先、优惠服务和照顾。发挥市总工会职工济难基金会及其他涉老基金会的积极作用,救助因患病、意外灾害或其他特殊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退休职工。通过各级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社区老同志对青少年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教育和文化科技教育,发挥他们的余热,实现老有所为。

三、转变思路,拓展服务内容

(一)广泛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年继续抓好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黄埔、萝岗7个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并扩大到全市范围。政府重点资助有特殊困难并需要生活照料的劳模、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老战士、老工人和孤寡、独居、高龄、伤残、特困、重病等9类人员参加居家养老,不断拓展居家养老服务项目和内容,逐步构建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养老服务网络为支撑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切实解决老年人的生活、医疗等后顾之忧。

(二)充分发挥各种为老服务设施、场所的作用。街道和社区两级“星光老年之家”要充实为老服务内容,在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领导下,履行老年人管理服务职责,将为老服务政策落到实处。其他为老服务设施、场所的建设,要遵循政策引导、政府扶持、社会兴办、市场推动的原则,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搞好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使之逐步成为社区老年人服务的重要载体。各种为老服务设施、场所要广泛开展日常生活照顾、精神慰藉、心理辅导、康复护理、临终关怀、紧急救助等为老服务项目。

(三)建立和推广“平安钟”呼援服务系统。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尽快建立“平安钟”呼援服务系统网络平台,努力实现到**年“平安钟”覆盖全市的目标。重点资助低保、低收入群体中的独居、双老老人,四级以上残疾老人,老劳模,老烈属,老残疾军人等对象安装“平安钟”,为社区居家养老提供支持。

(四)加强老年人卫生服务工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要切实承担政府公共卫生服务职能,逐步建立老年人联系卡,经常组织形式多样的医疗卫生宣传活动,免费为老年人提供健康咨询和诊疗建议。落实有关优惠政策,对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诊的老年人减免有关费用。街道社区卫生中心(站)应组织医护人员为本辖区范围内百岁及以上老年人开展巡诊、送医、送药上门服务,并每年至少提供一次免费体检服务。

(五)深入开展义工服务活动。街道义工协会和社区义工工作站要加强义工队伍的建设管理,广泛组织义工活动,积极动员党团员、公务员和热心社区公益活动的居民参加义工队伍,在社区广泛开展以敬老包户、帮困助老为重点的义工服务,并完善义工活动的工作机制和财政经费补助机制。

(六)开展老年人自助和互助活动。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要广泛动员和组织身体健康、热心老龄工作的老年人参加社区老年人协会和义工协会,配合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开展为老管理服务工作,加强老年人的自我教育和邻里互助服务。鼓励社区低保人员参加社区为老公益服务活动。

四、规范管理,提高服务效率

(一)健全老年人保险金发放管理机制。街道办事处和社区居委会要配合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做好养老金的发放工作,确保按时足额发放,为老年人提供社会保险政策咨询和各项查询服务,跟踪了解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协助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进行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帮助死亡老年人的家属申请丧葬补助金和遗属津贴。

(二)实行老年人属地化管理。市、区要建立人户分离登记制度,及时掌握老年人居住地变动情况。允许移交社区管理的老年人在不迁移户口的前提下,凭住房证明选择为其提供老年人管理的街道办事处、社区居委会。

(三)规范老年人档案管理。加强老年人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有条件的区要逐步实现老年人档案由区统一管理,并按有关规定管理和利用。由区、县级市以上各级党委管理的企业退休领导干部,在纳入街道和社区管理时,人事档案暂不移交,街道和社区可先建立这类退休人员的基本情况信息库。

五、加大经费投入,保障为老服务工作

(一)多渠道筹集经费。将老年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经费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并随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增加。加大福利和体育公益金对老年人社区服务工作的投入。市、区两级财政对财政状况较困难的区、街(镇)、居委会,在转移支付上给予适当支持。按照市政府《关于加强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的意见》(穗府〔〕23号)的规定,足额落实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和组织居民活动经费,促进老年人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均衡发展。

(二)保障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经费投入。随经济社会及老年人事业的发展,逐步加大政府投入。

居家养老服务项目方案篇10

xxx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2018年月日)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2018年全市民政工作年中推进会,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和省厅年中推进会精神,全面总结上半年工作进展情况,深刻分析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研究部署下半年工作任务。当前,我市正值暑期高峰期,又逢防汛关键时期,考虑大家工作任务都很重,这次会议仅安排了半天的时间。刚才,各位局长围绕贯彻落实2018年全市民政工作会议部署,汇报交流了上半年民政工作进展情况,分析了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下步的工作打算,大家的发言都很好,听了很受启发。市局各位领导针对分管工作也都做了具体安排,我都同意。下面,结合全市民政工作实际,讲三点意见。 

一、思路清晰,落实有力,多项民政工作在服务大局中取得新进展

今年以来,我们在上级民政部门精心指导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深刻把握党的对新时代民政工作的内在要求,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民政工作的决策部署,全市民政系统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持续保障改善民生,着力提升民政事业建设水平,基层民政工作有了新的进步和提高。

(一)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工作成效显著。随着市军队退役人员管理服务中心挂牌并投入使用,2018年月,全市个县级退役军人管理服务中心,个乡镇(街道)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站,个村(居)退役军人管理服务站相继成立,实现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4级“全覆盖”。月日,我市在全省率先完成退役军人数据信息采集工作。结合数据信息采集和悬挂光荣牌工作,我市三措并举,将退役军人包联工作一并落实到位,真正实现了退役军人包联到人、一人不落,军队退役人员政策落实工作实现并保持了动态“清零”目标。“八一”期间,大力开展走访慰问退役军人优抚对象和驻秦部队官兵活动,慰问人数达到万余人,慰问资金多万元。截至目前,全市政策落实共涉及人,投入资金亿元,各类救助余人。接待受理来访退役人员人次,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人次,我市军队退役人员总体趋于平稳。

(二)兜底保障脱贫攻坚持续深入。组织开展社保兜底脱贫政策不落实问题清理整改回头看、农村低保专项治理等重要活动,通过对农村低保户进行全面核实排查,实现乡村低保户核查“家底”常态化。针对排查问题,实行三个“精准化”,确保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全市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人,累计支出城乡低保金万元。完成城乡低保提标工作,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元/每人每年,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元/每人每年,较2017年分别增长和%,连续三年保障农村低保标准始终高于扶贫线。制定《城乡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实施方案》,确保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元/每人每年以上,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元/每人每年以上,全市保障特困供养人员人,累计支出资金万元。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建设,与家成员单位集体议定了《xxx市社会救助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主要职责和任务》,联合相关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行政府购买服务加强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能力的实施办法》,完善“四有”机制和县、乡、村三级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服务体系。加大困难群众“救、急、难”救助,其中医疗救助城乡困难群众人次,支出医疗救助金万元。救助临时性、急难性困难的家庭和个人人次,支出临时救助金万元。

(三)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事业健康发展。出台《关于制定和实施老年人照顾服务项目的实施意见》,完善老年人优待政策,实施完善80周岁以上老年人高龄津贴制度。编制完成《xxx市养老服务设施空间布局规划》,构建养老服务设施科学合理布局。目前,全市已有18个新建小区落实养老服务用房面积近4000平方米。激发市场活力,引导社会资本对现有机构改扩建,新增养老床位500余张。推动医养结合工作,全市80%养老机构和70%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可提供医疗服务。开展2018年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对全市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开展质量提升工作。开展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工程,新建街道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0个,面积均达到750平方米以上,实现所有城市街道居家养老服务覆盖。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工程,落实每平方米补贴800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建立市级综合性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全面建立低保家庭中80周岁以上和60周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人信息台账。推进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工作,出台《xxx市开展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工作实施方案》《2018年推进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工作的十五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政策引导、招商引资、推广应用、服务民生等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果。市政府与民政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签订“部市共建、院市合作”协议,利用新建3万多平方米的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国康xxx医养康养老中心和国康医院xxx分院,打造康复辅具与医疗、养老、助残深度融合的“医养康培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带动全市康养产业大发展。

(四)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不断增强。市政府增设1000平方米救灾物资储备库,贮备防灾救灾物资2万余件,更新救灾物资生产厂家名录家,建立完善应急采购和应急供应机制,完成全市灾害信息员电子注册更新工作。组织县区灾害信息员参加全国灾害信息员师资培训,开展“5.12”第十个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工作,成功在市第五中学举办xxx市地震灾害应急演练活动。协调市气象局订制气象日报,将各级灾害信息员救灾工作人员录入天气预报系统。督促县区续签农房保险,及时分散灾害风险,最大限度提高灾害救助水平。

(五)区划地名工作稳步推进。与中国地名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实施“建成区地名及标志标识提升项目”,制定改善提升方案,规范四个城市区地名标志及其他各类公共领域标志的罗马字母拼写、英文译写,在主城区河滨路设立智能地名标志牌样板路,对标志提升成果提供场景视频展示。开展地名标识清查整改活动,成立城市区标志标识规范提升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自查和整改工作,对地名标识不准确、名称不统一、设标不恰当、图例不规范等问题进行整改,全市整改问题标识401处。

(六)社会组织管理有序发展。开展市属社会组织的功能性党组织向正式党组织转化工作,新建党支部16家,转入党员176名。相继开展了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专项治理行动、“政会职责不分谋取不正当利益”问题清理整改“回头看”、社会团体设立“小金库”等违反财经纪律问题专项清理整改“回头看”工作。督导市属社会组织党支部党建工作及“三会一课”制度落实。开展市属社会组织年检工作,合格率87%,基本合格10%,通报37家连续两年未年检社会组织。下放34家民办非企业单位的管理权限。

(七)社会创新治理不断深化。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以及民政系统关于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的一系列决策部署,扎实推进我市民政系统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维护基层换届选举秩序,积极做好换届选举前的调查摸底和矛盾排查工作,将“两委”候选人涉黑涉恶情况作为重点审查内容,联审小组随机审查候选人人。认真落实王东峰书记来秦调研讲话要求,开展城市社区协商共治试点创建工作,在海港区开展居委会主任兼任业委会主任试点工作,督导各区全面落实社区社会工作者职业津贴政策。举办社区社工职业水平考试培训班,培训社区工作者330人,有效提高了社工考试通过率,逐步将社区工作者转化为社会工作者。加强社区办公及服务用房建设,支持老旧小区社区用房不达标且具备建设条件的社区进行改造。

(八)民政公共服务水平逐步提高。3月27日,《xxx市祭祀管理办法》正式颁布,我市成为全国率先以立法形式规范祭祀行为的城市。市殡仪馆遗物祭品焚烧设备全部安装了尾气处理机,废气排放物达到GB-13801-2009国家一级标准限值要求。完成残疾人两项补贴提标工作,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由原来每人每月55元提到每人每月66元,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由原来每人每月50元提到每人每月60元。做好全市名农村留守儿童的动态管理工作。建立儿童福利督导员制度,全市确定名儿童福利督导员。开展“寒冬送温暖”专项救助活动,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人次,其中未成年人次。积极开展肢体残疾儿童康复工作,落实贫困肢体残疾儿童(脑瘫)抢救性康复经费万元。

(九)“风险防控年”活动深入开展。按照省厅统一部署,我市结合实际制定《关于开展风险防控年活动的实施方案》,全面确定“风险防控年”活动任务目标,梳理排查出民政服务机构、特殊群体保障管理、社会组织监管、民政资金使用、非法公墓运营、福彩经营场所6个风险点,分别制定排查防范方案,明确全年各阶段目标任务,结合安全生产事故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攻坚行动进行拉网式排查,扎实做好风险防控工作。进一步健全民政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出台《xxx市民政局关于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的工作方案》,加强民政执法队伍,规范行政执法手段,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提高民政法治化水平。顺利完成省厅交办的查处和取缔2家非法社会组织任务,通过网络、报纸、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对非法社会组织活动起到有效震慑作用。

(十)全面从严治党成效明显。今年以来,局党组研究制定了《纠正“四风”和作风纪律专项整治推进方案》《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反对“四风”的实施细则》《局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细则》等制度,先后两次召开以“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精神、持之以恒纠正‘四风’”问题为主题的民主生活会,对照《党章》、中央、省、市《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实施细则的实施办法》,领导班子和党员领导干部结合全省、全市领导干部警示教育大会精神,进行深刻党性分析,深入查摆剖析问题,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进一步坚定了驰而不息纠“四风”、持之以恒正风肃纪的决心,增强了作风建设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对查找出的问题实行台帐式管理,每名班子成员都建立了问题清单、责任清单、措施清单和结果清单,制定了具体整改措施,不折不扣的完成整改。严格落实《全市大兴调查研究集中行动方案》要求,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调研共计30余次,班子成员带头践行“五到四从四多”工作法,深入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养老服务机构开展“大调研”活动,围绕人民群众最急最忧最怨的问题开展调查研究,积极带头开展驻村帮扶工作,指导脱贫攻坚工作,既转变了工作作风、提高了指导基层能力,又推动了各项惠民政策在基层有效落实。

二、认清形势,正视差距,准确把握新时代民政工作新要求

以来,党和国家对民政工作越来越重视,随着民政部门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工作量不断加大。尤其是基层民政部门在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实践中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面对新时代新的形势和任务,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对照党的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对照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的指示要求,对照民政事业改革发展的繁重任务,对照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我们的工作还有不小的差距。各级民政部门要准确把握民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提高政治站位,牢记嘱托,更好地发挥民政职能作用,切实让我们的服务对象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决策部署。党的对民政工作作出了一系列新部署新要求,为新时代民政事业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领导同志分别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对民政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这些部署要求,是重要的政治任务,是民政的职责使命和工作重点,也是推进工作的重要依据和动力,要不折不扣地抓好贯彻落实。今年以来,大家都应该有深切地体会,市委、市政府抓工作节奏快、要求严、标准高,如果我们工作底数不清、研究不深、效率不高,就会处于被动。我们一定要适应形势,跟上节奏,凡事往前赶,往细处想,往实处做,高质量完成上级交给的各项工作任务。

(二)正确认识机构改革对民政工作的新要求。今年全国“两会”上,公布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当前,机构改革正有序推进。机构改革后,民政部门的职能更加优化,主责更加明确,任务更加集中。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对民政部门的要求更高了,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对我们的期望更大了,我们必须跟上改革步伐,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必须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更好的状态履行职责,发挥作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各级领导要搞好教育引导,带好队伍,确保机构改革期间思想不乱、工作不断、队伍不散、力度不减,不能因为改革分心走神造成工作上的失误。

(三)全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民政事业发展的短板。当前,我们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一是部分县区还存有“保人不保户”现象,落实应保尽保还不够到位。社会救助与扶贫开发有效衔接还有差距,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核对机制和扩大核对范围。二是养老服务业目前还处于培育发展阶段,县区政府受财力所限,未能将居家养老服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老旧小区养老设施开辟难,从业人员能力提升难。三是信访矛盾依然存在,安全隐患较大。民政服务机构多,有的设施陈旧老化,管理不够到位。服务对象特殊,一些诉求超出现有政策范围,社会关注度较高。

三、凝心聚力,攻坚克难,扎实推进全市民政工作创新发展。

现在已经到8月中旬,半年多时间已经过去,今年的工作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各级民政部门一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盯全年民政工作计划和目标任务不放松,以新的作为、新的实效推动全市民政工作实现新的突破、新的跨越。

(一)持续做好退役军人管理服务工作。开展政策落实工作“回头看”,始终保持动态“清零”。推进退役军人信息数据完善工作。出台我市2018年度自谋职业、自主就业一次性经济补助标准。做好退役士兵培训工作。召开专场招聘会,为退役军人就业搭建岗位对接平台。加强优抚对象数据精细化管理及信息化建设。继续开展“助力强军﹒关爱基层官兵万里行”活动。做好全国双拥模范城县中期考评。组织做好优抚事业单位项目的筛选申报工作。组织开展“9.30”烈士公祭活动。

(二)全面提升社会救助体系建设水平。出台补贴城市低保对象和城镇分散特困供养对象等困难群体物业服务费的政策。持续深入开展扶贫领域和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活动。组织召开全市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脱贫攻坚推进会。认真谋划2019年城乡低保提标和特困救助供养标准调整准备工作,提前筹备今年年底前提高我市2019年城乡低保标准和特困供养标准准备工作。扎实开展2018年度社会救助既定任务目标落实工作,组织开展加强特困救助供养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大临时救助力度等下半年重点工作任务。推广青龙满族自治县逐户排查特困供养对象因户施策救助模式,根据不同困难需求制定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的细化帮扶措施,有效解决供养对象实际困难。继续抓好供养服务机构建设和安全生产工作,开展养老院质量提升专项行动,指导各县区对照养老院质量建设115项指标条件,持续抓好安全、服务、管理工作。

(三)推动养老服务业快速发展。开展2018年养老院服务质量建设专项行动,进一步解决影响养老机构服务质量的突出问题。建设市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信息系统平台。推进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工程,进一步完善全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规划,9月底前,全面完成10家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抢抓北京养老政策外延机遇,主动承接京津冀养老服务,打造医养康一体化的养老示范基地,吸引外地企业和社会团体来秦投资养老服务。完善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引导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重点推动市港口医院转型开展养老服务项目。开展医养结合监测工作,强化部门协同,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升医养结合的广度和深度。

(四)切实抓好国家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试点。紧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机遇和xxx市康养产业发展定位,放大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与xxx市全面战略合作的引领优势,举全局之力办好“中国康复辅具产业创新大会暨康复辅具产业博览会”,抓好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区建设和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网络建设等重点工作,不断丰富产品供给,着力增强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实现康复辅助器具与养老、助残、医疗、健康等领域的深度融合,打造面向京津冀、辐射东北地区的康复辅助器具全产业链集聚创新示范区,形成独具特色的xxx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发展新模式。

(五)强化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认真落实对当前汛情重要指示精神,全力组织开展抢险救灾工作,把握“七下八上”防汛关键阶段,严格执行24小时在岗工作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督导多灾易灾县区做好调研摸底工作,以临战状态和实战标准抓好各项工作落实,不断提高全市民政系统灾情管理和灾害救助综合能力。做好今冬明春的灾民救助工作。

(六)稳步推进区划地名工作。成立xxx市地名委员会,研究制定《xxx市地名管理办法》。加快推进建成区地名及标志标识提升项目,尽快提交项目成果。积极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稳妥推进撤乡设镇、撤镇设街和村改居工作。全面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任务,建立市、县区划地名数据库。结合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农村地名标识设置。按照省厅要求,认真做好地名词典和地名志的编写工作。积极稳妥地推进乡改镇、镇改街等行政区划调整工作。

(七)引导社会组织管理健康发展。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工作,打造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市级示范点。出台社会组织备案管理办法,对达不到注册登记条件的公益类和城乡社区类社会组织实行备案管理。建立社会组织孵化基地,为入驻的社会组织提供办公场地、办公设备等专业支持。建立xxx市社会组织信息服务平台,为社会组织开展项目合作、资源对接提供服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加大社会组织整顿力度。出台《xxx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管理办法》《xxx市社会组织公益创投资金管理办法》,推进公益创投活动开展。

(八)抓好村(居)换届和社区治理工作。出台《关于加强和完善城乡社区治理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强乡镇政府服务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推进社区居委会做好对辖区内业主委员会监督和指导工作,探索居委会主任参与业委会管理试点工作。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组织举办全市第十一期社区干部培训班。继续推进第十一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工作。增强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功能,推进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特别法人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赋码工作。指导各区落实好社区工作者生活补贴待遇。进一步规范村规民约,完善村务公开内容、村民会议和村民代表会议议事规则。积极做好全市婚姻登记工作。 

(九)做好其他专项社会事务管理工作及民生保障工作。坚决贯彻中央、省市关于开展殡葬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活动部署,切实落实各项措施,全面推进实施祭祀焚烧设施环保达标改造工程,10月底前,全面完成达标改造任务,要实现火化率的不断提高。全方位落实残疾人两项补贴政策,对全市符合条件的残疾人做到应保尽保,不留死角,不漏一人。制作《xxx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政策指南》和《xxx市困境儿童保障救助政策指南》宣传手册,进一步推进各县区建立城乡社区儿童福利督导员制度,制定儿童督导员工作职责。加强救助管理队伍建设,做好旅游旺季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