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分析十篇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分析十篇

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分析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29:42

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分析篇1

省绿色食品办公室与区人民政府农业产业化办公室就合作组建浙江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发展绿色食品事业进行了讨论。双方认为:

1、建设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是构建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绿色消费是世界性的潮流。我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形势良好。浙江是全国的资源小省,经济大省。浙江农业必须走绿色食品产业的道路,浙江完全有能力、有条件成为全国发展绿色食品的先进省份。目前,浙江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尚处于相对滞后水平,迅速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尽快形成绿色食品消费交易中心,是浙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迅速达到全国领先水平的关键。这一体系应该由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绿色食品市场、绿色食品开发(或发展)有限公司四部分组成。其中,全省大部分农产品市场都以发展绿色市场为已任,开业在即的丽水市浙西南农贸城更是高举绿色市场大旗。全省开发绿色食品的企业也不断涌现,唯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尚未问世。从全国而言,目前只有青岛等城市已建成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

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与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两块牌子一个实体),将绿色食品的展示展销与绿色食品的发展培育有机结合,可迅速促进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壮大,从而带动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形成。可以认为,加快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仍是构建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体系的当务之急。

2、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丽水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自然条件分析,丽水是部级生态示范区,是华东乃至全国少有的“生物基因库”,是浙闽六大水系之源(瓯江、钱塘江、闽江、飞云江、灵江、交溪),是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的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丽水的后发优势。从产业基础分析,丽水是沿海发达省份中的欠发达地区,是沿海发达地区与wto对接过程中产业梯级转移的Ⅰ级接受地带。在这一生态环境中生产的农产品,从广义而言,均为绿色食品。以此这基础,通过若干年的努力,丽水完全可以建设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以市场为导向、现代科技为支撑,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具有区域特色,现代化特征明显的“绿色产业集聚谷地”,各种生产要素将向绿色产业集聚,产业结构朝着绿色经济的方向调整,经济战略重点向绿色经济倾斜。在培育绿色食品产业的过程中,势必会带动绿色市场的形成,促进生态旅游业等相关的绿色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二、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公司框架

1、公司体制:双方决定共同发起并吸收志同道合者参加,组建一家股份制的“浙江省绿色食品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承担建设浙江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中心(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力促进中心)的重任,推动绿色食品事业的发展。

2、注册资本:本公司注册资本300万元人民币,林方筹措200万元,陈方筹措100万元人民币。

3、驻地管理:本公司驻地:浙江省丽水市。归口莲都区管理。

4、决策经营:本公司按《公司法》实行规范管理,决策与经营分离。由投资各方选举的董事组成董事会,组成决策层。由经营者组成经理层。林方出任董事长,陈方出任总经理

三、主要业务

1、主要业务。本公司以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路,依托绿色食品市场,集绿色食品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集绿色食品科研、试验、推广为一体。主营业务:绿色食品基地开发、绿色食品配送、绿色食品展示展销、绿色食品网站建设。兼营业务:绿色农业观光旅游。

2、经营目标。立足丽水,开拓沪杭。以丽水市莲都区为中心,建立浙江省绿色食品生产销售中心、绿色食品生产力发展中心和山水旅游基地;以上海杭州为中心,建立丽水方稳定的绿色农产品销售市场和稳定的观光农业旅游客源网络。对促进丽水市莲都区农业经济的发展,提高丽水市莲都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增加丽水市莲都区农民收入,扩大丽水市莲都区在上海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促进上海、丽水两地餐饮业、旅游业的发展,都将会发生重要作用。

实现这一经营目标,本公司也可获得应有的利润,成为莲都区仍丽水市最大的农业龙头企业,并争取成为浙江省农业产业化“重点农业龙头企业”之一。

四、实施步骤:版权所有

第一步:2002年组建公司及所属机构,开展基地开发业务、展示展销业务、网站经营业务。

第二步:2003年,实施“一重二侧”战术。一重点:按陈方与上海方有关合作意向者经营的餐饮业的经营额1.5亿元的30%为基础,并努力开拓上海的其它“餐桌市场”,提出所需绿色农产品的订单,在丽水市莲都区为主组织生产配送。第一年销售额确保2000万元,争取3000万以上。二侧:一是积极开拓上海-丽水的旅游观光农业业务,争取实现零的突破;二是积极开拓杭温丽“餐桌市场”,争取实现零的突破。

第三步:在第二步运转成功的基础上,重点扩大杭州市场,精心策划,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三年之内销售额达到1亿元。

第四步:努力开拓市场,争取在三至五年内实现销售额达到2亿元以上。

第五步:在沪杭甬温锡等大城市建立分公司,实现销售额达到3-5亿元。

五、财务预算(略)

六、可行性分析

可行性分析之一:充分利用产销差价。通过观察分析,我们认识到,农产品产地收购价与销区市场批发价之间,普遍存在1:1:5到1:2的价格差。也就是说,从产地收购到市场批发,一般农产品价格增长50%-100%,这就是中间环节虽然有5-6道但仍可获取高额流通利润的原因(其中包含部分不合理因素造成的高额利润)。本公司就是要将中间环节减少到最简,获取中间合理的高额流通利润。这是我们将配送确定为本公司主要业务的根据。为了保证实现毛利润40%,本公司产品的定价必须以上海市场批发价为基础。

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分析篇2

关键词:   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原料;生产过程;

1、绿色食品

绿色食品(GreenFood)指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的统称。生产过程中按照绿色食品的标准禁用或限制使用农药,不加非经许可的添加剂,经专门机构认定后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1]。绿色食品又称无公害食品或有机食品。消费者鉴别绿色食品和普通食品的方法是看其是否有绿色食品标志。绿色食品标志图形由3部分组成,上方的太阳、下方的叶片和中间的蓓蕾,象征自然生态;标志图形为正圆形,意为保护、安全;颜色为绿色,象征着生命、农业、环保[2]。绿色食品分为aa级和a级。a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绿色,底色为白色;a级绿色食品标志与字体为白色,底色为绿色。绿色食品来自自然、无污染的生产基地,生产过程也是符合人类健康要求,绿色食品能够给生命带来健康和保护。因此,人们也更愿意消费绿色食品。

2、绿色食品的生产

2.1、原料的环境条件

绿色食品的初级原料生产地必须没有工业污染,即没有直接污染。初级原料所在区域的上风向或水流上游没有污染源,否则有可能会给产地带来间接污染,造成该区域大气、土壤、草场及灌溉用水等受到污染或者破坏,使得初级原料达不到绿色食品标准。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要减少或者不使用化肥或者农药,以此避免对初级农产品的污染。以上3种绿色食品初级原料的条件,要能够长期稳定的存在。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要能长期保持其生态环境条件不下降。

2.2、原料的生产操作规程

绿色食品初级原料生产过程有严格的操作要求,不能随意发挥,生产过程中有严格的无公害控制标准。农作物品种选择、化肥施用、作物病虫害防治及作物生长调节剂的使用,都有严格的规定,每一个环节都必须符合绿色食品的特殊要求[3]。

2.3、绿色食品的加工、贮藏、保鲜和运输

产品加工过程中,如果是人工加工,则必须保证人不会对绿色食品造成污染,如毛发污染或皮屑污染。如果是机器加工,要对机器进行严格消毒杀菌,保证机器本身不会对绿色食品造成污染。产品贮藏时,要对仓库进行严格的消毒,从而排除一切污染。绿色食品不能用紫外照射,因为会对绿色食品本身造成破坏。储存过程中要划分出独立的储存区存放,避免各种作物相互接触,引发污染。储存绿色食品的仓库必须进行严格的清洁、消毒,消灭可能存在的污染。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不能随意添加食品添加剂,不能为了产品的外观好看,使用国家明令禁用的色素。不能为了保持绿色食品的新鲜,过度使用防腐剂,不能为了改良绿色食品的品质,使用品质改良剂等添加剂。绿色食品的包装材料必须按要求选择,不使用假冒伪劣包装材料。产品流通媒介,如汽车、火车、飞机、轮船等都要具备安全无污染条件,并且具备防止运输过程中产生污染的措施。

3、绿色食品的国内外市场分析及发展趋势

3.1、国际市场分析

发达国家对绿色食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欧洲、北美、亚洲和大洋洲是绿色食品的主要需求和供给区。欧洲是生产和消费有机食品的主要市场之一。据行业云数据查询报告称,由于人们对保护环境和注重健康的意识增强,在过去的几年里,欧盟各国的有机食品市场得到快速发展[4]。欧洲绿色食品消费较多的国家有德国、荷兰、法国和意大利等。美国因其有机谷物产量一直很高,所以出口量较多。美国出口的有机谷物大部分销往亚洲,其中日本是最重要的进口国。同时,日本也是亚洲地区有机食品最大进口国,进口的有机食品种类也很多。大洋洲生产与消费有机食品最多的是澳大利亚,澳大利亚政府有相关激励政策,因此有机食品产业发展较快。

3.2、国内市场分析

中国绿色食品销路有内销和出口。在中国31个省份中有58.06%的省份绿色食品供需不平衡,其中供大于求和需大于供各占1/2。绿色食品的销售额在迅速增长[5],但供需存在不平衡,市场活力旺盛。绿色食品市场潜力巨大,具有很大的发掘和成长空间。绿色食品的发展,要想有质的飞跃,一定要打开国际市场,才能获得巨大的发展空间。

3.3、绿色食品发展趋势

与发达国家的绿色食品业相比,中国的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还需要不断完善。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硬伤在于缺少系统的管理方式,在监管过程中,有时候缺乏理性管理思维。绿色食品的生产过程中有不同的加工方式,绿色食品的吃法也会存在差异。质量监管体系进行监控的时候很难做到灵活监控,对各个环节不能完整掌握监管信息。对质量监控的方法进行针对性的改善,对质量监督体系进行系统性的规范。

加强绿色食品质量管理,能够树立自身品牌的信誉度,加强品牌力量。能够拓宽销路,获得稳定的销路,质量是品牌的保障,也是企业生产的命脉。质量把控,能让产品走出国门,卖向世界,增加农民收入[6]。

4、中国绿色食品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应措施

由于方方面面的原因,绿色食品发展过程中仍有问题存在[7]。

4.1、生产基地建设标准不明确,建设理念不完善,缺少示范性基地的榜样作用;造成部分地区的生产基地建设产出的绿色食品质量不高

抓好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建设是重中之重,绿色生产基地建设好,能源源不断地为绿色食品产业提供原料。生产基地的建设需要地方产业长远打算。要提升生产基地的标准化水平。将生产基地建设的目标确定为“安全、环保、高效、优质”,找准发展方向,提升标准化水平,要严格落实操作标准。增大对化肥、农药管控力度,加大有机肥料的使用。增强示范基地建设,树立发展标杆。

4.2、部分地区发展的绿色食品单一化趋势严重,绿色食品品种多元化不强,造成地区竞争力不足,创造的经济效益不高

解决该问题的方法是丰富基地经营主体类型。采用多方合作的方法,破开单打独斗的局面,采取绿色食品合作社与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合作、绿色食品公司和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合作等多元化的运营方式。通过以上合作方式,能够有效地提升各机构之间的组织化、产业化和规模化,有效地为农民规避风险,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4.3、完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的配套保障体系,不断完善监管体制,提升基地现代化程度

优化社会化服务机制。政府部门统筹管理,参与制定有关文件政策。各地区先后从农民现代化种植技术培养,熟悉现代化售卖方式和背后原理,实现农民在家就能卖出自己的绿色食品。构建产品生产全流程追踪机制。为了让消费者能安心购买绿色食品,能够对问题食品追根溯源,实现自身消费权益保障,企业依托现有资源与技术建设产品检测中心。检测中心的检测手段与检测数据要符合国家相关要求,确保农产品的质量能够有地方检测且能及时检测。构建并不断优化奖惩体系。建立完整的考核机制,设立专项资金,对考核合格或者优异的企业给予适当的奖励,使好的企业能有更充足的力量和激情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对考核不合格的企业,要适当惩罚。对多年考核不合格的企业,可以取消其绿色食品生产基地授权。通过完整的考核政策,加速绿色产业升级改造。

4.4、质量监管体系有待完善

质量监管包括对生产基地的环境要进行监控;要督促企业生产过程中遵守生产规程;对产出的产品要及时全面的检测,确保每一份产品都能达到标准;对绿色食品的包装,要体现美感,也要符合绿色食品的要求与标准。质量监管很难做到全覆盖,监管方法缺乏系统性思维和科学的方法指导。解决该问题需要完善质量监管体系。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存在监管盲区。绿色食品加工的生产链条长,涉及到很多部门,每一环节的食品加工都需要合理的监管体系。要实现所有步骤的监管,是需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因此,要在现有质量监管体系的基础上,找出更加适合我国绿色食品生产的质量监管体系,促进我国绿色食品质量的提升。

4.5、绿色食品生产工艺急需升级改造

由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多,大量的绿色食品加工企业应运而生。但众多绿色食品企业生产工艺参差不齐。绿色食品的生产,每一步都有严格的质量要求和生产工艺技术规定。如果生产工艺不达标,那么生产出来的绿色食品很难达到标准要求,从而导致生产成本浪费,产品质量难以提升。于是,提升产品加工工艺成为提升绿色食品质量的必要改进过程。食品加工企业,要完善生产器械,在硬件上提供保障;改善生产技术;完善质量检测系统,及时地检测生产出的食品是否符合要求。

4.6、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存在产品原料供应不稳定的问题

绿色食品原料是否达标直接影响产品能否达到绿色食品标准。很多绿色食品企业在加工过程中,生产原料品质会影响到产品质量[8]。绿色食品证书有效期只有3a,在这3a内要有稳定的原料供应,且供应的原料必须达到绿色食品特殊要求。即使能够达到绿色食品原料供应基地要求,自然灾害也可能会给原料供应造成一定影响。为解决该问题,就必须建立有效稳定原料供应。地方政府或者龙头企业建立大型规模化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型生产基地,有利于产品的质量保障,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农户规避风险,降低经济损失,也能为绿色食品加工企业降低成本,从而获得稳定低价的生产原料。为了避免经常更换生产场所带来的风险,就需要地方政府为原料生产基地划定专区。

4.7、绿色食品品牌效应不足,导致竞争力下降

中国绿色食品的产品销售还处于起步阶段。宣传不到位,导致消费者不了解绿色产品。绿色食品包装过于简单,导致绿色食品卖相不佳。绿色食品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导致一些不良商家搞虚假宣传,破环绿色食品的整体市场氛围[9]。

打造消费者与商品之间的信息沟通桥梁,打造优质绿色食品品牌,发挥品牌价值效应,拉动绿色经济发展的“大车”。品牌效应的发挥可以实现企业经济价值最大化。打造信息互通桥梁,打通绿色食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壁垒,培养绿色素养,唤起绿色需求,让消费者充分了解绿色食品,从而让消费者更愿意消费绿色食品。开展绿色食品促销,通过参加绿色食品展销会,提高产品知名度。在包装上采用绿色食品包装,突出绿色食品的独特优势,让产品更具特色,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更多消费者[10]。

5、建议

中国绿色食品产业虽已具备一定规模,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解决。为了使绿色食品更加高质量发展,仍需要政府统筹管理,企业需要谋求长远发展。绿色食品关键是质量,只有质量过关,才能进入市场,取得相应的效益。增大宣传力度,让好产品走出小天地,迈向更大更广阔的舞台。

参考文献

[1]尚光贞.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9(05):278.

[2]罗霞.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研究及对策[J].食品界,2020,84(07):89.

[3]王崇民.2019北京国际健康食品产业及有机绿色食品展在京开幕[J].食品安全导刊。2020,263(Z1):19.

[4]郭清仪.浅谈绿色食品市场的培育与营销对策[J].大众投资指南,2020(05)-:62-63.

[5]梅洪尧,刘呈庆,李建春,等.中国绿色食品供需的耦合时空演变分析[J].生态经济,2020,36(09):125-132.

[6]张鑫,李晓婧,曹世源,等.绿色食品质量管理体系的国际化分析[].食品安全导刊,2020(15):4.

[7]王艳民.抓好基地建设是绿色食品发展新模式的重要任务[J].现代农业研究,2021,27(06):32,12.

[8]马渝童.发展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难点及建议分析[J].现代食品,2019(15):34-37.

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分析篇3

一、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现状

1.出口增速较快,所占比重不大。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额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势态。由96年的0.09亿美元上升至08年的24.80亿美元,年均增长59.72%。从出口产品数来看,由02年的301个上升到07年2320个,年均增长50.45%。从绿色食品出口额占食品出口额的比重来看,由96年的0.088%上升到了07年的6.96%,年均增长48.79%。从绿色食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来看,由96年的0.006%到07年的0.176%,年均增长96.55%,但02年到07年年均增长却是负值,为-7.4%。虽然绿色食品出口占食品出口的比重逐年上升,但我国食品出口占商品出口的比重是逐年下降的,比重也不大,07年仅为6.96%。我国食品出口占世界食品出口的比重在06年为3.50%。06年全球有机食品产值达367亿美元,而我国有机食品产值估计在8.9亿美元左右,仅占2.4%。照目前全球绿色食品消费额为400亿美元计算,我国绿色食品出口额仅占全球消费额的6.2%,增长空间巨大。

2.出口结构单一,附加值低。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主要集中在四类产品上。从产品结构上来看,2007年,农林及其加工产品占出口总额的55.14%,畜禽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25.23%,水产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14.49%,饮品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3.27%。对比2007年与2006年,农林及其加工产品始终是绿色食品出口的重心,但2007年其比重下降了8.64个百分点,畜禽类产品07年较06年上涨了1.76个百分点,07年水产类产品出口增长较大,有6.83个百分点。2006年出口的绿色食品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比例为91.51%,2007年出口的绿色食品中初级产品和初加工产品占到94.51%。例如07年我国绿色蔬菜产量达到1019.13万吨,而出口的蔬菜仅有34万吨,算上蔬菜加工品17万吨和冷冻保鲜蔬菜9.5万吨,仅占产量的5.94%。鲜果产品出口量占产量的百分比也只有8.31%。有机蔬菜水果等产品由于受保质期限制,大多在国内市场销售,由于加工储存水平较低,生产、销售跟不上国际市场节奏,势必会影响出口量和金额。总体看来,绿色食品出口占据主导地位的依旧是低附加值、劳动密集型的原材料产品。

3.出口企业规模不大,力量单薄。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企业数目不多,占绿色食品生产企业总数由02年的15.55%到07年的18.29%,年均增长率为30.92%;出口产品数由02年的301个上升到07年的2320个,年均增长50.45%,但占绿色食品产品总数到07年也仅为15.23%,出口产品数占产品总数比重年均增长为9.04%。单个出口企业的规模也呈现不断下降趋势,由02年的307.69万美元/家下降到了07年的203.81万美元/家,年均下降7.99%。出口额占产品年销售额比重不稳定,呈下降趋势,到07年仅占产品年销售额比重的8.62%,02年到07年年均下降5.85%。单个产品出口金额由02年的279.07万美元/个下降到了07年的92.24万美元/个,年均下降24.79%。这与人民币不断升值有一定关系,但主要原因还是自身生产规模速度、产品等方面的问题。

4.出口市场相对集中,缺少多元化。我国绿色食品出口主要是有机食品的(aa级)出口,主要出口到日本、欧盟及北美,国内市场上几乎不存在。主要出口的有机农产品为大豆、蔬菜、水稻和茶叶,出口量最大的有机农产品是有机蔬菜,有80%出口至日本,这与地理位置有关;第二是有机大田作物,主要出口至日本和欧盟;第三是有机茶,主要出口至欧盟。欧洲是中国有机农产品主要的出口地区,出口的有机农产品除了有机茶还包括葵花籽、瓜子、芸豆、黑豆等;美国和日本则是中国有机农产品主要的出口国。虽然近几年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市场覆盖率逐步扩大,出口风向标向亚洲各国、南美洲国家、大洋洲、俄罗斯、北欧及东欧等国偏转,但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的市场过于集中,出口的地区依赖性比较强也是现实。

二、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竞争力不足原因分析

1.绿色食品国际标准不断攀升。虽然我国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绿色食品标准体系,该标准包括产地环境质量、生产技术、产品、食品包装标签、食品贮藏、运输这六大部分,但国际标准日新月异,国内标准偏低以及存在体系差异,进入国际市场有诸多困难。例如农药及有害物质的残留标准明显低于国际:菠菜中毒死蜱mRL值我国为1.0mg/kg,日本规定值为0.01mg/kg;恩诺沙星中国规定为0.2mg/kg,欧盟标准为0.01mg/kg。在食品加工过程中欧盟了上百个指令和决议对进口农畜产品严格要求。包装标准国际上对木质包装法令较多,我国绿色食品包装材料落后,可回收率低。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即统一限量标准0.01mg/kg)和欧盟的绿色壁垒使得食品出口困难重重。

2.绿色食品生产环境不达标。绿色食品生产和发展的三个重要环节为:生产基地、新技术推广、加工及贮运过程。基地生态环境质量是基础和重要保证。但国内产地环境由于早期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使得全国高肥力土壤仅占耕地面积的22%,农药污染农田面积0.09亿hm2。加之发展中对环境问题的不重视,仅工业废弃物堆存占用和毁坏农田面积就达13.3万hm2。由于技术缺陷,国内在加工、贮运过程中对二次污染的控制不到位使得a级绿色食品在出口过程中或多或少存在隐患。

3.绿色食品监测手段不完善。绿色食品国内认证机构到09年4月止共52家(中国质检网);环境定点监测机构为71家(中绿网);产品质量定点监测机构为45家(中绿网)。很多不法机构自国家有害物质限量标准后,泛滥认证、监测,导致绿色食品质量良莠不齐,有些甚至名不符实。检测手段不完善,法定检测的项目不多,加之认证周期长而绿色食品标志利润丰厚使得个体和机构趋之若鹜。农业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对全国154家大型超市调查显示,388家绿色食品企业的955个产品中,违规用标的占30.7%,而对于绿色蔬菜的调查假冒伪劣高达66.2%;02年河北省张家口市某绿色食品生产基地使用剧毒农药致200多人食物中毒等案例都是检测手段不完备的真实体现。美德日等发达国家在检测手段上运用化学、生物、物理最新技术结合计算机、数学分析处理,达到自动监测一体化。

4.绿色食品品牌化战略不明确。绿色食品性价比高,对于出口来而言,更是认证齐全。从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增长率优势指数来看,当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出现较为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时,即使各方面认证到位,消费者对此国的产品仍会排斥。我国绿色食品单个产品出口价格从02年的279.07万美元下降到07年的92.24万美元,下降幅度较大,品牌知名度不高,只能依靠价格优势弥补。例如扬州邢江区的绿色食品品牌建设,拥有102个无公害食品品牌,16个绿色食品品牌,2个有机食品品牌,但尚未形成品牌的经济效应,因为名牌几乎没有,甚至连省级名牌都没有,企业对品牌意识淡薄,不能预见品牌带来的巨额利润。我国绿色食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品牌较少,一方面是企业规模不足以形成名牌效应,企业对此的花费较少;另一方面,政府支持力度还有所欠缺,市场导向有待进一步向良性方向发展。

5.绿色食品产业支撑体系不完善。我国绿色食品特别是有机食品生产,面临较大的挑战是在该产业的支撑体系不完善上。地区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得生产资料、加工原料以及技术服务等产业支撑体系不完善,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绿色食品产业整体规模的扩大和快速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支撑体系包括四方面,分别为环境技术、生产技术、加工技术和管理技术。目前,出口绿色食品较集中在东、北部地区,西部地区出口较少,而大量优质资源集中在西部地区,如青海的奶业、蜂蜜等,缺乏政府导向和技术、信息支持,2007年山东出口绿色食品92168.01万美元,占42.98%,而西部八省出口总额相加仅为山东省出口总额的15.80%。又例如我国绿色蔬菜水果的总产量并不是很低,但出口的蔬菜水果占产量的比例不到10%,大多为内销,原因主要为产品保质期限、仓储水平和物流等。西部绿色食品发展不起来很大一部分因素依旧归结为配套产业支撑的不完备。

三、提升我国绿色食品出口竞争力的对策

第一,加固绿色食品出口的产业支撑体系,增加产品附加值。加强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建设,实现从“土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严格控制生产五环节:产地环境、农业投入品、生产过程、包装标识、市场准入。扩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区域及绿色基地建设,对各类产品实行分门别类的档案、身份化管理,做到“标签在手、绿色看得见、健康可查询”。优化产品结构和出口结构,注重新产品研发,提高技术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冲破低价入世惯例。特别针对国际市场需求变化进行生产出口,例如对于冷冻蔬菜、水果、水产品、肉类国际需求旺盛,而我国技术力量不够、物流也不到位,导致受保质期影响较大,对欧美市场开拓不足。要努力使a级产品与国际接轨,政府应建立好绿色食品出口的产业支撑体系,加强对国内消费者的引导,尤其做好中西部地区农业科技配套服务。

第二,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增加产业附加值。开发绿色食品应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实行有针对性的产业集群建设。比如西部地区政府可扶持建设绿色畜牧食品以及绿色奶制品产业集群,加强产业集群的块状化、带状化建设,实行科学管理、规范生产。而对于山东、黑龙江等生态环境较好、产品开发较多的区域,可以建设一批高起点、规模大、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确保产品产量和质量。对于出口较多的省份,要重点培养龙头企业,发挥示范带头效应,以大带小,注重规模化建设,统一加强质量管理,增强产品的产业附加值。例如长白山的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发展,通过集群化发展截止06年底拥有全国驰名品牌6个,发展四大特色集群:中药材和保健品加工、矿泉水、林特产品加工和酒类加工。

第三,开拓国际市场,培育品牌知名度。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出口对欧美市场过度依赖。食品产业要从依赖某个国外目标市场逐步转向多个区域和国家,即出口地区国家的多元化,采取差异化营销手段,不断开拓海外市场。国内生产做好规划,对于出口要形成良性竞争,即某一地区集中生产优势产品,做大做专,主营国际某一区域出口,分散经营。对品牌的重视度加大,利用地区优势组合生产使得品牌在全球的认可度提高,一般企业很难做到品牌国际知名度的深化,而利用地区优势可较好的提升此知名度。例如东北大米、山东蜜枣、黄岩蜜橘等。

第四,拓宽企业融资渠道,改善市场竞争环境。绿色食品行业在国内还是国际上都属于朝阳产业,要做好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国家应该在政策上给予优惠支持,例如税收优惠,而对于有潜力的企业要做好资金上的有力扶持。尤其对于转换期内的企业要扶持到位,补贴生产,增加其竞争力。在法律上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控制和惩罚力度,逐步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国家应建立适应的科技创新和人才支撑保障机制,对于绿色食品相关产业实行专款专用制度,引导和扶持科技含量高、市场潜力大、区域牵动强的产品,降低开发创新风险,特别是行业协会的完善发展,加强内部自律,外部风险应对措施。

参考文献:

[1]中国绿色食品网.

[2]张小蒂、李晓钟.中国绿色食品贸易中信息障碍及其化解的制度安排[J].学术月刊,2005-11.

[3]李晓钟、张小蒂.我国绿色食品出口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生态经济.2007-12.

[4]王德章、张晶.中国绿色食品出口市场现状与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6-2.

[5]王琳.我国绿色食品国际竞争力探析[J].商业经济,2007-10.

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分析篇4

[关键词]宏桂公司绿色食品Swot分析

一、引言

成立于1998年的楚雄宏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以后简称宏桂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绿色食品加工出口的企业,以开发优质原生态野生产品为己任,经过公司全体员工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一系列骄人的成绩。现已通过了iSo9001:2000年国际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和HaCCp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认证,公司生产的产品已远销欧洲的法国、瑞士、意大利、德国,以及美国、加拿大、东南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并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累计向国外市场出口绿色食品数千吨,开拓了欧洲等地稳定的客户群,并与外商建立了稳定而持久的贸易合作关系,在国际野生菌交易市场上取得了良好的声誉。公司如何求得长期的生存和发展,仅靠加强公司内部的职能管理是不能奏效的,而必须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公司发展战略。

Swot是“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en)”的英文首字母缩略语。Swot分析是指企业在选择战略时,对其内部的优势、劣势和外部环境的机会、威胁进行综合分析,据此对备选的战略方案做出系统的评价,最终选出适宜的战略。这种分析方法,把企业的优势、劣势和机会、威胁的情况分别记入十字型的四个方框内,然后按不同的组合对照分析,提出战略课题,如优势和劣势组合:利用内部长处去抓住外部机会的课题是什么?劣势和机会组合:利用外部机会来改进内部弱点的课题是什么?优势和威胁组合:利用内部优势去避免或减轻外部威胁的课题是什么?有没有内部优势可使外部威胁转化为发展机会?劣势和威胁组合;有没有直接克服或软化内部劣势和外部威胁的课题等。

Swot分析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战略分析工具,其重要作用在于通过对企业自身的优势和劣势的判定以及所属环境中存在的机遇和威胁的识别,为企业随后的战略选择提供理性的依据。下面将对楚雄宏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进行Swot分析,提出发展战略。

二、楚雄宏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

楚雄宏桂绿色食品有限公司的Swot分析详见下表

三、建议战略

1.So战略

(1)抓住云南“植物王国”、自然资源丰富、产品质量好、交通便利的优势,充分利用中国加入wto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市场化程度提高,云南产业结构调整后,优先发展绿色食品行业的机会,进一步加大营销力度,提高市场占有率,创良好业绩。

(2)抓住楚雄地区人力资源充足,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企业效益。

(3)抓住企业自身先进的生产技术,产品有一定知名度的优势,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增加绿色食品扶持力度的机会,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和技术含量,扩大生产销售。

(4)抓住企业产品质量好,市场前景光明的优势,利用中国加入wto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市场需求扩大,国际、国内消费者对野生食用菌青睐及绿色食品行业发展的政策环境等机会,进一步开拓市场,提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扩大市场占有率。

2.St战略

(1)利用自身资源条件好,地理位置优越的优势,提高产品的知名度,降低生产成本,以质量和价格击败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

(2)利用人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不断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利润,增强抗市场风险能力。

(3)利用自身技术先进、质量过硬的优势,以高质量的产品吸引消费者,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竞争能力。

(4)利用自身产品质量好,市场前景好的优势,进一步加强科学管理,扩大生产规模,同时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提高竞争力,有力地与竞争者展开竞争。

3.wo战略

(1)利用中国加入wto和东盟自由贸易区形成后,市场需求量扩大的机会,进一步加强科研成果向生产应用的转化,加强公司内部的经营管理措施,有针对性地开展营销活动,加大宣传力度,力争在国际、国内市场份额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2)利用消费者保健意识加强,需求旺盛的机会,改变思想观念,发展高端产品,克服季节影响的不足,加强员工的培训工作,形成稳定的员工队伍,加强企业内部的管理,提高员工素质。

(3)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大力发展绿色食品的机会,争取和加大科研经费投入,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加强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员工自身素质,增强员工福利,关心员工发展,从而稳定员工,增强企业凝聚力和团队精神。

(4)利用产业结构调整的机会,认真学习和研究国家相关政策,争取科研及扶持经费的支持,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大力发展高端产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提高效益,进一步增强企业凝聚力。

4.wt战略

(1)改变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发展终端产品及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消除野生菌受季节影响较大的不足,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

(2)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加强内部管理,提高员工素质,培养一支稳定的、技术过硬的员工队伍,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团队精神,在野生菌市场刚进入投入期及竞争对手较强的情况下,一举成功,抢占市场。

(3)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研究开发能满足消费者需求的高技术含量的终端产品,科学进行市场调研和分析,细分市场,对产品进行科学定位,科学进行定价、网点选择、市场导入的分析研究,改善包装质量等,提高产品竞争力。

(4)加强市场营销研究,培养一批专业市场营销研究人员,或与高校密切合作,以专业的研究队伍为保障,进行科学研究分析,消除市场风险,有力地与竞争对手展开竞争。

参考文献:

[1](美)迈克尔・波特著: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1999)

[2](美)迈克尔・波特加里・哈默著:未来的战略.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

[3](美)曼昆著:经济学原理.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4]梅清豪著:21世纪营销.上海:百家出版社,(2000)

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分析篇5

关键词:绿色食品;市场培育;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tS207.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439-8114(2011)09-1930-05

DiscussiononChina'sGreenFoodmarketCultivationandBrandConstruction

DUwei1,QiaoChang-tao2,wUXi-mao3

(1.HubeiGreenFoodmanagementoffice,wuhan430070,China;2.SchoolofBusinessadministration,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wuhan430074,China;3.XishuiBureauofagriculture,Xishui438200,Hubei,China)

abstract:GreenfoodwasamajorinitiativeofChinaintheearly1990sinagriculturalproductqualityauthenticationmanagement.after20years'development,greenfoodindustryachievedgreatprogress.itsproduction,processing,certificationandrelatedmanagementideagotsocialapprobation.SafeandqualityagriculturalproducthadbecomeChina'spublicbrand.Howevertherealsoweresomeproblemsingreenfooddevelopmentsuchasthatmarketdevelopmentwasnotperfect,brandinfluencewasnotstrongandsoon,whichrestricted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greenfoodindustry.thesituationandexistingproblemsofgreenfoodmarketcultivationandthebrandconstructionwerediscussedandanalyzed,andonthisbasis,countermeasuresthatspeededupthegreenfoodmarketcultivationandbrandconstructionwasproposed.

Keywords:greenfood;marketcultivation;brandconstruction

绿色食品是指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按照特定生产方式生产,经专门机构认定,许可使用绿色食品标志,无污染的安全、优质、营养类食品。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对环保及食品安全的关注,绿色食品需求呈递增趋势,绿色食品市场逐渐形成。绿色食品需求的增加为绿色食品生产提供了动力,也为绿色食品市场培育与品牌建设提供了前提和基础。绿色食品市场的培育是促进品牌建设的基础,实施绿色食品品牌建设是吸引消费者,扩大产品销售的有力手段,是增强绿色食品生产者与经营者竞争力,开拓市场的可靠保证,同时也是新时期应对国际贸易壁垒的必然选择[1]。

1我国绿色食品市场与品牌建设现状

1.1物质基础

我国绿色食品产业经过20年的努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新时期绿色食品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据报道[2],1997~2009年,我国每年认证与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产品和国内年销售额逐年递增,成果喜人,见表1。

1997~2009年,我国每年认证的企业与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企业数持续增加,全国绿色食品企业超过6000家,并实施了标准化生产和规范化管理模式,年均增长率达27%,其趋势走向见图1。

认证与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不断增加,其中,2009年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超过15000个,产品年均增长率达29%。1997~2009年,我国绿色食品每年认证产品与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产品数增长趋势见图2。

绿色食品国内年销售额不断攀升,2009年超过3000亿元,年均增长28%,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如图3所示。

绿色食品产业体系逐步建立起来,全国已建成绿色食品大型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432个,分布于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面积达686.7万hm2,生产总量为5717.6万t,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企业80家,生产产品近200个,涵盖肥料、农药、兽药、饲料、食品添加剂5大类。

1.2政策支持

2005年8月,农业部在南京召开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工作会议,提出全面实施绿色食品品牌战略。会后农业部出台了《关于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意见》,提出“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加快发展绿色食品、因地制宜发展有机农产品”的指导思想,明确了“三品”各自发展的方向和重点,其中农产品精品品牌是绿色食品发展的方向。2009年农业部在广州召开的全国绿色食品工作会议,进一步深化了对绿色食品品牌战略的认识,提出提升品牌认知度和公信度、影响力和竞争力“两个提升”的中心任务。2010年昆明全国“三品一标”工作会议,进一步确立了绿色食品品牌战略发展的目标和方向:用绿色食品品牌引领农业品牌化,推动农业标准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3品牌影响

品牌战略的实施,推动了绿色食品进入以品牌带动发展的新时期。依托品牌,绿色食品企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绿色食品产业已聚集了部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50多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100多家,分别占绿色食品产业的30%和20%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54家,发展绿色食品906个,分别占全国绿色食品企业和产品总数的8.5%和5.1%;加入wto以后,一批绿色食品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出口贸易额高速增长,出口贸易额从16.2亿美元增加到21.6亿美元,年均增长速度为7.5%,截至2009年已累计出口创汇150多亿美元,2009年绿色食品出口额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6%,1997~2009年我国绿色食品年出口贸易额增长情况见图4。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绿色食品商标已实现了在香港、澳大利亚、美国、俄罗斯、日本等9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注册,扩大了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境内外20多家大型商业连锁经营企业通过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在国内部分大中城市开设绿色食品专区、专柜等绿色食品专业营销网点,不断推动着绿色食品市场流通体系的建设;6500多个农产品品牌实现了向安全、优质方向转型和提升,增强了市场竞争力;1290多万个农户参与了标准化原料基地建设,每年直接增收6.5亿元。绿色食品监测面积由653.3万hm2扩大到

1666.7万hm2,扩大了1.5倍之多。绿色食品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2002年为94.3%,到2009年提高到98.8%,质量合格率保持在较高水平,绿色食品品牌认知度和公信度逐渐提高。

2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培育与品牌建设的问题分析

20年来,我国绿色食品伴随改革开放的进程,不断发展壮大,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我国绿色食品市场和品牌建设情况还不容乐观,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认识的淡薄和产品的高价格造成有效需求不足

由于对消费者绿色消费意识以及绿色文化理念宣传不够,大多数消费者对绿色食品仅停留在这个名词的认识上,对绿色食品功能仍缺乏完整的认识,这使得绿色食品所蕴含的巨大消费市场潜力尚未被充分挖掘出来。另外,由于绿色食品在生产过程中限制或者禁止使用农药等人工合成物质,限制转基因等某些先进农业科技的应用,也导致了产量的下降,再加上认证、加工、储藏、运输、检验、包装等各环节的特殊标准的严格要求,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成本自然要高于普通产品,造成绿色食品定价较高[2]。市场上绿色食品价格比普通产品要高出10%~30%,甚至几倍,使得绝大多数的中低消费群体望而却步。如武汉中粮肉食品公司认证后的冷鲜肉每千克均价比普通猪肉高2.4~3.0元。消费者对绿色食品认识的淡薄以及相对较高的价格,使绿色食品未能形成现实意义上的有效需求。

2.2生产规模小,产品结构不合理

相对于普通农产品和食品,绿色食品生产规模还很小,绿色食品实物年产量占全国食品年总产量的比例还很低,其中发展速度较快的畜禽产品、水产品、蔬菜类产品所占的比例更低。产品结构不尽合理,产品品种单调,无法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市场需求[2]。据有关资料显示,2009年,在我国绿色食品产品结构中,农林及加工产品占63.7%,畜禽类占10.3%,水产类占4.9%,饮品类占12.2%,其他占8.9%,其中,大米占全国总产量的8.6%,小麦粉占4.3%,蔬菜占1.8%,水果占9.1%,茶叶占10.5%,消费者最为关心且市场需求较大的粮食、食用油、畜禽肉类、水产品所占的比例小,绿色食品规模化、专业化市场难以形成,也无法应对国际贸易壁垒所带来的挑战[3,4]。

2.3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体系还不健全

与普通食品市场相比,绿色食品市场的信息不对称现象更为突出。绿色食品由于生产条件的苛刻性,造成其高品质、高价格的局面,根据经济学理性经济人的假设,由于存在明显的信息不对称,绿色食品的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在市场博弈中,为追求各自利益的最大化,很容易产生绿色食品生产和营销中的败德行为。一方面由于绿色食品的品牌效应,绿色食品价格一般都高于普通食品,一些不法经营者相互勾结,通过粘贴绿色食品标志和采用绿色包装,改善普通食品的外观效果,过高定价,以致出现歧视定价,从而导致正规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阻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发展。另一方面生产者之间以及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因绿色食品种类繁多,消费者和单个生产者无法识别和顾及所有绿色食品真伪的情况下,利用政府对假冒绿色食品的打假行动上产生的“外部性”来“搭便车”,打着绿色食品旗号欺骗消费者,影响了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可和购买决策[5-8],不利于绿色食品市场的培育和绿色品牌的建设。

2.4绿色食品市场建设相对滞后,市场机制不规范

由于缺乏绿色食品市场开发专项资金,目前我国绿色食品市场体系尚未形成,重产品开发轻品牌建设现象还很普遍,生产销售缺少有形市场载体和中间环节支撑,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市场建设和绿色食品专业流通渠道建设也相对滞后,绿色食品专业市场建设和绿色中介组织亟待加强[9,10]。当前绿色食品商业流通的专业化水平仍比较低,仅北京、上海等少数大城市建有绿色食品直营店,其他地区绿色食品与普通食品混售,不便于消费者选购。

3绿色食品市场培育与品牌建设的对策建议

3.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绿色消费意识

完善的绿色食品市场是树立绿色食品品牌形象和疏通绿色食品的专业流通渠道,是实现开发绿色食品价值及附加值的基础和平台。为保证绿色食品市场健康发展,品牌建设顺利进行,各级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和绿色食品企业应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广泛深入地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发展绿色食品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介绍绿色食品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产品特性和功能,使消费者对绿色食品增加新的认识,营造绿色食品消费潮流。要用市场化机制举办全国性、区域性绿色食品专业展示会、博览会,搭建绿色食品宣传展示、谈洽购销的平台。绿色食品企业在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后,要及时在产品包装上正确地印制绿色食品标志,用绿色文化对企业形象进行系统设计,营造绿色理念、绿色行为和绿色视觉,树立企业良好形象,并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互联网等多种宣传途径扩大宣传,变潜在消费为现实消费。

3.2扩大生产规模,调整产品结构

绿色食品板块基地建设是稳步扩大绿色食品生产规模,增强市场供给能力和创建绿色品牌的载体。扩大基地建设,突出标准化与品牌化相结合的特色,建立产品认证与基地建设良性互动机制,继续依托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和农业大县,以市县为单位,以地方政府为主导,实施龙头企业跟进对接,组织农户积极参与。首先,要优先建设一批绿色粮油、蔬菜、淡水产品和畜禽类标准化生产基地,满足人们食物结构调整对绿色粮、油、蔬菜、肉、蛋、淡水产品等的需求增长,促进绿色食品市场发育。其次,要培育和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基地建设、开拓市场和品牌建设方面的重要促进作用,并引导和推动龙头企业以品牌、资本为手段,采取购并、重组等形式,培育和发展一批部级大型绿色食品龙头企业集团,使其在科技创新和市场培育中更好地发挥企业集团规模优势和品牌优势,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生产基地综合效益,增强示范带动效应。

3.3强化市场监管,规范经营行为

目前,不少没有获得绿色食品认证许可的企业假冒绿色食品,以次充好,侵害了消费者和正规生产者的利益,导致社会福利的损失,冲淡了绿色食品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可度,严重阻碍了绿色食品市场的健康发展。各地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和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首先要完善《绿色食品标志管理办法》,严格绿色食品标志的使用审批程序,加大对绿色食品加工产品的原料、基地的认证工作,加强对标志产品的后续监督和管理工作。其次要联合工商管理、技术监督等部门,定期开展专项检查,不定期进行市场抽查,规范市场秩序,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提高绿色食品和绿色标志的知名度和信誉。坚持把“质量与发展”作为工作主题,产品开发要严格执行标准,确保质量,以质量促发展。最后,要在政府加大对假冒绿色食品生产者的惩罚力度的同时,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第三方监督和控制对绿色食品经营行为进行约束,以尽量减少因信息不对称而造成营销过程中的败德行为,营造绿色食品市场良好的经营环境。

本文为全文原貌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原版全文

3.4建设绿色食品专业市场,完善市场体系

绿色食品市场是绿色食品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实现绿色食品品牌价值的基本平台,具有商品集散、价格形成和信息传递的功能。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加大市场服务力度,全面提升品牌的认知度和公信度,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和影响力。积极探索绿色食品市场培育的有效途径,建立有特色的营销体系和有活力的促销机制。应重点抓好市场规划、市场建设、市场管理、资金投入等几个环节,以促进绿色食品“安家立业”。中央和地方要安排专门资金,支持绿色食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开展信息、技术、培训、质量标准认证、市场营销等服务,大力扶持产业引路人、致富带头人、流通经纪人、营销能人参与绿色食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开通高效率的“绿色通道”,逐步建立全国性的绿色食品流通网络,培育全国统一的绿色食品市场。加快发展绿色食品连锁超市配送经营,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将城市农贸市场改建成无公害绿色食品专业市场,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到城市开办绿色食品直营店,逐步把网络延伸到城市社区,使绿色食品始终保持“以品牌引领消费、以消费拓展市场、以市场拉动生产”持续发展的局面。

3.5争取政策支持,加大资金投入

农产品市场建设是公益性事业,绿色食品市场建设必须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作为政府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内容,在用地、投资、信贷、税收及用水、用电的收费标准方面,给予优惠和扶持。同时,可以借鉴北京、上海等地区在引导、扶持政策方面好的做法,采取多样化的形式增加收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绿色食品专业市场,完善市场服务功能,为绿色食品流通提供良好的场所。要切实推进国家经贸委、财政部、卫生部等八部委针对食品种养、加工、流通、消费过程中存在的食品污染等不安全因素提出的“三绿工程”(即“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的实施,各级政府要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努力实现“创建出十条绿色通道、百家绿色批发市场、千家绿色零售门店、万种绿色品牌”的目标。

3.6搭建信息平台,拓展国际市场

中国绿色食品系统部门和企业,首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绿色食品生产和营销服务,加快绿色食品电子商务软件开发和系统集成,在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的统一指导下,搭建部、省、县市三级绿色食品信息平台,逐步向绿色食品批发市场和生产企业延伸,完善绿色食品供求和价格等信息采集与设施,最终建立起全国统一并与国际接轨的绿色食品电子商务网络平台,实现绿色食品信息资源共享、绿色产品网上营销。其次要通过绿色食品网络信息平台加强与有影响的国外认证机构进行的合作,奠定与重点贸易区域认证机构之间合作的坚实基础,为国内绿色食品企业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创造条件,提升我国绿色认证和绿色食品品牌的影响力。最后通过各种形式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扩大影响,将我国绿色食品成功打入国际市场。

参考文献:

[1]杜巍,赵福兰.试论绿色食品市场培育与绿色营销策略[a].湖北省农业厅人事处.湖北农业发展论坛[C].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283-287.

[2]严立冬.绿色农业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186-195.

[3]王运浩.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现状与战略思考[J].农业质量标准,2009(1):9-11.

[4]丁乃今.对加快绿色食品开发的几点思考[J].农业经济问题,2000(7):49-52.

[5]王德章,赵大伟.中国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战略选择[J].中国软科学,2003(9):1-5.

[6]毛建兰.我国绿色食品市场现状的探讨[J].农技服务,2007(8):121-122.

[7]杨智,袁凌.绿色食品市场的经济学分析[J].商业研究,2001(9):61-64.

[8]任运河.绿色农产品营销过程中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J].德州学院学报,2007(3):75-78.

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分析篇6

绿色食品指的是生产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和国家有关的专门机构认定,允许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无公害、安全、优质、营养食品。绿色食品是在无污染的条件下栽培、育种,使用有机肥料,不使用高毒性、高残留农药,在标准环境、生产技术、卫生标准内生产,被权威机构认定并使用相应标识的安全、优质、营养的食品。绿色食品的发展,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环境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绿色食品的发展还可以更好地提高农产品的加工质量,使百姓吃到更健康的食品,保证食品安全。

2我国绿色食品发展的现状分析

2.1绿色食品在市场中占比重较小

绿色食品虽然是安全无污染的,但是目前在我国,绿色食品的市场占有量却很少。绿色食品较于传统的食品来说,其价格较高,尽管目前我国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消费水平有所提高,但是价格较高的绿色食品还不能被大多数人所接受。另外,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认识并不到位,对于绿色食品的特点、优势了解并不多,这也使得绿色食品不能成为人们主要消费对象。再者,食品安全不是短时间内就可以将其危害表现出来,这也使得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重视程度并不够。

2.2对于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有待加强

百姓对于绿色食品的认知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没有系统地认识到绿色食品所倡导的无污染、安全的内涵,对于其所带来的社会价值更是无从谈起。而我国对于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并不到位,使得人们对于绿色食品的认知速度较慢,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

2.3对于绿色食品的管理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绿色食品还处在发展阶段,这给绿色食品生产企业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但是由于对绿色食品的管理力度不够,使得绿色食品市场中假冒现象频繁,一些不法商家私自制造绿色食品标志等现象存在,严重地阻碍了绿色食品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对绿色食品产生质疑。

3加强绿色食品发展中存在问题的解决对策

3.1加大绿色食品在我国市场中的占有量

加大绿色食品在我国市场中的占有量,使生产厂家间进行有序的价格竞争,让绿色食品端上百姓餐桌,而不是一种“贵族”式的消费,让绿色食品更加大众化,逐渐渗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种生活必须。

3.2加大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

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绿色食品的发展,就要不断地加强对绿色食品的宣传力度,让百姓更全面地认识绿色食品、了解绿色食品的优势,从而强化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消费理念。可以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舆论工具进行宣传,引导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正确认知。

3.3加强绿色食品的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分析篇7

绿色农业具有兼顾农产品品质与产量,市场前景广阔,产品目标和质量标准明确,注重人与自然、农业经济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等特征,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模式选择。发展绿色农业,有利于解决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确保农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民素质的提高,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民致富,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

2我国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现状

2.1绿色食品工作体系基本建立

目前,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委托的地方绿色食品管理机构有42个,其中省级35个,地市级7个;各省委托的地市管理机构180个、县级管理机构840个。全国各级管理机构现有人员约2400人。全国共有绿色食品环境定点监测机构71家,产品定点检测机构38家。绿色食品专家队伍由全国各地超过70个专业的439名专家组成。

2.2绿色农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09年,全国共认证绿色食品企业2297家,产品5865个。全国有效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企业达到6003家,比2008年增长2.3%,产品达到15707个,比2008年减少1.7%。绿色食品粮油、蔬菜、水果、茶叶、肉类、水产品等主要产品产量占全国同类产品总量的比重进一步提高。绿色食品年销售额达到3162亿元,比2008年增长21.8%,出口额达到21.6亿美元,占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5.6%。绿色食品种植业面积达到127万hm2,约占全国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的8%。通过绿色食品认证的部级和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别达到263家、1090家,分别占30%和20%。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合格率达到98.8%,比2008年提高0.4个百分点。

3我国绿色农业经济发展的Swot分析

3.1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优势分析

3.1.1资源环境优势

发展绿色农业的一个重要前提条件是良好的环境质量。选择绿色农业生产基地时,要求周边一定的距离内无污染源,农田大气、农田灌溉用水、农田土壤均符合绿色农业生产基地的质量标准。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丰富,具有发展绿色农业所需的资源环境条件。尤其是在西北地区,土地资源丰裕,地形地貌多样,物种资源异常丰富;同时工业污染相对较轻,拥有广袤的天然草场,是生产绿色农产品的理想场所。

3.1.2产业开发管理模式优势

按照“保护环境、安全消费、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理念,我国创建了“以技术标准为基础,以质量认证为形式,以标志管理为手段”的绿色农业开发管理模式,并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管理经验。目前,已构建了一套“从土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形成了由各级绿色食品管理机构、环境监测机构、产品质量检测机构组成的工作系统,建立了涵盖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包装储运、专用生产资料等各个环节的技术标准体系。

3.2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劣势分析

3.2.1产业规模劣势

绿色农产品年生产量在全国普通食品年产量中所占比例比较小。绿色食品中7类主要产品(大米、面粉、食用油、水果、茶叶、肉类、液体乳及乳制品),各自在同类产品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小,只有液体乳及乳制品、茶叶所占比例稍微高,但总体未形成规模经济优势和产业化格局。

3.2.2产业布局劣势

除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山西、江苏、四川、福建、吉林、辽宁等省份及自治区发展规模相对较大、地区集中度相对较高以外,其他地区分布均较为零星、分散,不利于地缘优势和规模效应的发挥。在绿色农业布局上,也没有制定统一的规划,各地区、各企业重复建设现象严重。

3.2.3产品结构劣势

绿色食品产品总量少,结构不合理,品种较为单一,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从产量上看,我国2010年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641万t,比2009年增长2.9%。其中,夏粮产量12310万t,下降0.3%;早稻3132万t,下降6.1%;秋粮39199万t,增长4.8%。油料产量增长2.7%,糖料下降1.9%。2010年猪牛羊禽肉产量7780万t,增长3.6%。其中,猪肉产量5070万t,增长3.7%。从2006~2010年的粮食产量和增长速度来看,虽然每年粮食产量都有所增长,但是增长速度不稳定。绿色食品产品的增长比例也在波动,即结构和品种之间比例还不太协调,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市场上需求量大的畜禽肉类和水产类产品所占比例较小。产品数量偏少很难形成独特的、强号召力的绿色食品市场,供消费者选择的空间小,造成消费成本较高。

3.2.4产业组织劣势

绿色农业户小、弱、散、乱,整体竞争力不强。在地区分布上,几乎每个省份都有一定数量的绿色农产品企业,但龙头企业比重较小,普遍生产规模偏小;产品加工链短,初级产品较多,而深加工产品较少;缺乏企业之间的合作与联系。

3.3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机遇分析

3.3.1产业政策

绿色农业是利国利民的朝阳产业,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较为显著,因此政府有关部门给予了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中央到地方成立了专门的官方机构,负责绿色食品的认证和标志管理,并制订了专门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法规制度。显然,在绿色农业发展中,政府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2010年10月18日闭幕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上,“推进农业现代化、统筹城乡发展”被列入了“十二五”规划的发展目标,提出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完善农村发展体制机制。同时,党中央、国务院历来对“三农”发展高度重视,对其发展有辅助作用。

3.3.2绿色贸易壁垒

随着关税水平不断下降,关税对一个国家国内市场的保护作用逐渐降低,各国纷纷转向非关税壁垒来实施对本国产业的保护。在农产品国际贸易中,技术性贸易壁垒愈演愈烈,尤其是绿色贸易壁垒对于我国农产品的出口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安全、优质、无污染的绿色好食品,已在国际市场上赢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将成为有效破除绿色壁垒、增强我国农产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一把利器。

3.3.3农业结构调整与西部大开发战略

我国农业已步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结构调整为各地绿色食品开发提供了一个良好契机,绿色食品产业将成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必将为21世纪中国农业发展拓展新的空间。此外,目前国家积极推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将加快西部农业的发展,必然为绿色食品的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空间。

3.4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威胁分析

3.4.1监管不力

绿色农产品虽已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质量认证保证体系,但是对于全国地域分散的生产经营主体而言,监管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是非常庞大的,使这一体系显得力不从心,在认证产品数量仍较为有限的情况下也缺乏开展严密监管的内在动力。在实际工作中,绿色食品认证机构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前期的考察与标志审批上,对后期的跟踪监测、检查与后续管理比较松懈,总体监管不严,导致原料生产不符合标准、加工过程及市场流通出现污染等现象,绿色农产品认证标志滥用,超期、超范围使用的情况也不在少数,市场秩序较为混乱。

3.4.2有效需求不足

首先,消费者对绿色农产品标志的信任度普遍不高。虽然绿色农产品标志建立在为消费者提供更多安全信息、旨在缓解信息不对称的认证标识制度基础上,但是,认证标识制度的不完善制约了其功能的正常充分发挥,在缓解信息不对称方面的作用甚微,故而绿色农产品标志的含金量或真实性遭受众多消费者的质疑,阻碍了潜在的需求向现实购买力的转化。其次,绿色农产品高价位、效用不可感知性,增加了购买风险。而理性的消费者在做出绿色农产品购买决策之前,会充分考虑以下因素:第一,绿色食品价格高于普通食品;第二,绿色食品食用后的效用也无法被消费者立刻感知,无法引致重复购买。上述因素共同造成消费者较高水平的感知风险,制约了对绿色食品的积极选购。

4我国发展绿色农业经济的对策建议

4.1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

目前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不足,这成为一些发达国家设置贸易壁垒,阻拦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借口。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是破除国外绿色壁垒的根本途径。第一,实施和推广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规定粮油、蔬菜、水果、茶叶、水产品等鲜活农产品无公害生产基地的质量安全水平达到国际标准。这对促进我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发展,提高农产品环保将发挥积极作用。第二,通过农产品生产、检验等环节的质量安全管理,建立健全质量认证体系,加强动植物防疫体系,特别是要加强绿色农产品的认证工作。第三,农产品出口生产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努力建立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大力发展有利于环境优化的产品,要把生态环境作为主要农产品生产要素和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4.2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企业的宏观管理体系

第一,完善法律保障机制。为农产品出口企业出口提供法律保护,将农产品出口纳入市场化、法治化轨道。第二,加强农产品出口的宏观管理。改变农产品生产只重视数量,不重视质量和绿色产品意识差的观念。国家主管部门要从宏观上统一管理和协调农产品生产活动,引导农产品生产企业向绿色产业方面发展。第三,建立农产品出口企业服务机构,如建立农产品贸易商会或行业对外贸易协调会等。当我国出口产品在国外遭到不平等待遇或遭受绿色壁垒时,由商会或行业协调会组织相关企业应诉。

4.3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标准体系并与国际接轨

农产品出口企业应主动参与国际认证,认真研究和跟踪国际标准,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目前,农产品和食品质量安全认证主要为HaCCp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质量认证主要有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我国应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提高我国农产品认证水平,尽快与国际接轨,增强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除此之外,还要加快绿色农产品和食品标准的制定和执行,以加强我国农产品出口竟争力。应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升级,加速与国际标准化接轨的进程。同时,应做好农产品贸易壁垒防御体系的建设,农产品贸易壁垒防御体系是突破绿色壁垒的重要手段。

4.4抓好农产品信息服务工作,建立绿色壁垒预警机制

信息服务跟不上成为阻碍农产品出口的瓶颈。近几年,其他国家多次以技术壁垒或绿色壁垒为由限制我国农产品出口,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由于信息不灵,山东、浙江、江苏等省的企业近几年在出口农产品到日本时吃了大亏。所以,政府要建立权威性的网站,通过广泛收集国际市场信息,认真加以筛选,为农产品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信息。同时,应当抓紧建立有关国家贸易壁垒的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动态数据库,及时提供各国外经贸政策变动情况和绿色壁垒情况,以便企业及时制定对策,为突破农产品绿色壁垒,使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创造条件。

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分析篇8

关键词绿色食品;监测体系;转基因;中国

中图分类号tS207.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3)08-0275-02

近年来,转基因技术的研究成为热点,自1986年“863计划”将转基因作物及食品列入研究范围之后,转基因研究成长迅速。继“十一五”期间,我国投入大量经费以研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技术后,科技部制定经国务院和全国人大批准的《国家“十二五”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也将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列为重大专项。绿色食品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严密的标准体系,成为我国目前标准最高的食品。绿色食品体系禁止引入转基因技术(产品),在绿色食品体系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对转基因进行监管,防止转基因技术及产品流入绿色食品体系,确保获得认证的企业和产品没有违规添加转基因,是绿色食品体系及品牌良性发展所面临的新课题。

1国内主要农产品转基因现状

1.1转基因安全证书和进口安全证书

我国主要种植和商业化应用转基因抗虫棉和抗病毒的番木瓜,也曾有少量的番茄。截至2011年,我国共批准发放番茄、棉花、矮牵牛、辣椒、番木瓜、水稻和玉米7种转基因植物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其中2009年8月17日批准发放了转植酸酶基因玉米“BVLa430101”、转基因抗虫水稻“华恢1号”及杂交种“Bt汕优63”的生产应用安全证书,这是首次主要粮食作物获得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1.2国内市场几大类农产品的转基因现状

目前,我国已批准转基因棉花、大豆、玉米、油菜4种作物的进口安全证书,进口的转基因大豆、玉米、油菜仅限于用作加工原料。

敖金霞等[1]在转基因水稻深加工产品2种荧光定量方法的比较研究中使用的购买自超市的待检研究材料,在深加工婴儿米粉中经2种方法均检出转Cryla(B)基因水稻成分。其研究显示2种方法检测结果精确可信且稳定。

周霞[2]对广东省转基因大豆和大豆制品的监测结果显示,2006年在深圳的大豆样品抽检中有1份样品检出转基因成分,经确证为转抗草甘膦大豆。广州市各大超市的61个品牌183批次的大豆制品中有33个品牌检出转基因成分,涉及豆粉、腐乳、酱油、大豆油等多种豆制品。

李慧等[3]对深圳市场4种国产农产品转基因成分监测结果显示,2006年深圳市场的79份农产品抽检样品中,共检出含有转基因成分的样品4份,4种农产品大豆、玉米、西红柿、马铃薯各有1例检出转基因成分。

肖唐华等[4]的研究统计,截至2010年,全国44个农业部所属转基因检测中心3年所承担的转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全国曾有9个中心在标识为非转基因的产品中检出转基因成分。其中,有1个中心检出的违规样品占到其所检样品的30%,另有1个中心占到20%,其余7个中心检出的违规样品比例占所检样品的1%~3%。根据其研究统计显示,这些样品中已知来源的占41.7%,部分已知来源的占20.8%,未知来源的占33.3%。

郑海松等[5]对安徽省大米转基因情况进行普查评析,抽检稻谷及大米样品中转Bt基因阳性检出率达2.5%,其中转Bt基因的样品均为大米样品。芦春斌等[6]对广州市农贸市场的大豆进行转基因筛查,结果显示有转基因阳性检出,转基因大豆已进入流通领域和日常食品生产中。

1.3国内种子行业的转基因现状

2008—2010年,在河南省的玉米区试新品系中有2份检出含有Bt基因[7],而目前我国尚未批准转Bt基因的玉米用于生产。2009年底,国内批准的首例玉米转基因生物生产应用安全证书是转植酸酶基因玉米,并非转Bt基因玉米。这说明已经有非法的转基因品种以非转基因的名义,违规参加国家品种试验。

根据2008—2010年农业部小麦、玉米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转基因生物安全成分检测实验室的抽检结果[7]显示,辽宁和北京均检出了非法转基因玉米新品种。

我国转基因抗虫棉品种数量、占品种总数的比例、占种植面积的比例均呈逐年增加趋势,目前已达到70%左右[8],由于棉花植株及棉籽的加工产品及副产品在农业生产中可再行利用,其产业链下游产品的去向十分值得关注。

1.4转基因进口农产品现状

转基因油菜已经获得我国的加工原料进口许可,商业化的转基因油菜主要分布于加拿大和美国,我国每年从加拿大进口的油菜籽中转基因的比例占到60%以上,这些转基因油菜籽作为加工原料在国内进行加工生产,其产业链下游产品菜籽粕等流向全国各地。转基因油菜籽目前虽尚未在国内批准安全生产证书,但是国内对转基因油菜的研究已经有突破性的进展,有些甚至已经进入了环境释放和生产性试验阶段[9]。目前已有研究[10]从多个角度论证了转基因油菜产业化种植的可行性,加之目前已有转基因水稻和玉米获准安全生产证书的先例,随着十二五转基因重大专项的推进,转基因油菜很有可能获准安全生产证书。

1.5饲料及添加剂转基因现状

根据深圳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动植检技术中心植检室2003年以来对进口饲料及添加剂的检测结果显示,来自美国、英国和中国台湾的进口产品有检出转基因成分。2008年的进境饲料及饲料添加剂有检出转基因大豆以及多个品系的转基因玉米成分[11]。

1.6出口农产品转基因现状

虽然中国目前并未批准转基因水稻的商业化种植,但是近年来出口农产品却连续遭遇检出转基因成分。中国输出欧洲的大米制品等产品已连续几年多次被检出转基因成分(表1),并呈现增长趋势(图1),导致产品遭遇被通报、撤出市场以及销毁处理,成为农产品对外出口中的严重问题。

截至目前,中国官方尚未批准过商业化转基因主粮。可是仅2012年《欧盟食品和饲料快速预警通报》(RaSFF)通过预警通报指出从中国进口的食品中检出非法转基因成分的产品就多达39起,其中涉及产品包括米粉、挂面等食品以及饲料等。从近年RaSFF通报中涉及的非法转基因内容来看,大多数被检出转基因的产品多为大米制品,其中大米制品中又以检出Bt63和kefeng6为主。2010、2012年这2种检出特别明显,有部分同时检出2种及2种以上转基因成分。近年RaSFF通报中涉及转基因检出内容还包括CamV35S、cry1a(c)、tnoS、p35S、KmD1、Cryiab/Cryiac等。

2009年Bt63转基因水稻通过生产应用安全证书,但尚未获批商业化。但近年的RaSFF通报中均有检出Bt63,可见国内的大米生产及加工链中已经有未经批准的转基因品种存在。国内绿色食品企业所产的绿色食品大米以及含有大米为原料的产品,是否在转基因上存在违规生产、加工的情况,尚未可知。

2建立绿色食品转基因监测体系的技术支持

2.1检测机构

目前,全国已有多个省市自治区建成通过实验室资质认定、农业部审查认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机构考核程序和规定进行建设和组织认证(三合一认证)的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12]。这些转基因检测机构已经在转基因相关行政监测起到了重要的技术支持[4],可承担绿色食品转基因检测。

2.2主要农产品的转基因相关标准

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的转基因农产品检测的现行有效标准的农畜产品类别主要包括大豆、玉米、棉花、水稻、油菜、番茄、马铃薯、鲤鱼等,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检疫总局的转基因农产品检测现行有效标准除了大豆等主要农产品还包括小麦、食用菌、蜂蜜、木瓜等,还包括转基因微生物的检测标准,这些标准适用于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中的转基因成分的定性、定量检测。农业部和国家质检总局的标准中都涵盖了抽样、制样、Dna提取、pCR扩增等检验流程。

3绿色食品转基因监测的范围和方向探讨

由于绿色食品产品标准涵盖的农畜产品范围很广,可以先针对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检疫总局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的现行有效的转基因检测标准涉及的几大类相关农产品:大米、玉米、大豆等为基础,初步构建绿色食品转基因监测体系。对绿色食品的转基因监测可从2方面入手。

3.1绿色食品产品方面

由于绿色食品覆盖范围广,仅种植业的产品就包括7大类37小类产品[13],可以先将绿色食品中涉及大米、玉米、大豆等主要农产品中有相关检测标准类别的产品纳入监测范围。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要求是非转基因产品[14],因此对申报有机及绿色食品的产品需要严格把关,对产品以及生产资料投入品等按照相关标准进行转基因检测。同时,在每年绿色食品专项年度抽检计划中,对涉及到的相关类别产品增加转基因检测这一项,监控绿色食品产品中是否存在违规的转基因产品。

3.2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方面

对新申报的企业进行审查时,严格把关,对生产中所使用的投入品中含有水稻、玉米、大豆等农产品及产品为原料的生产投入品,要求企业提供非转基因证明材料或进行转基因检测项目;对取得标志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在绿色食品相关产品标志换证审查时候,在其使用的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投入品中,将涉及到以水稻、玉米、大豆等为原料生产的饲料、肥料等生产资料纳入监测范围,监控生产企业是否存在在生产资料中违规使用转基因产品的情况。

4结语

为确保绿色食品产品质量,绿色食品中心每年都有相关的产品质量监测,为保证监测结果,抽检、检测都有相关工作规范,例如《绿色食品企业年度检查工作规范》《绿色食品产品质量年度抽检工作管理办法》《绿色食品年度抽检工作管理办法补充规定》《绿色食品质量全预警规范》等。

目前,对绿色食品产品的年度抽检内容通常涉及产品所执行的绿色食品标准中产品理化指标和卫生安全指标,以及食品安全突发事件中可能涉及的相应项目所进行专项抽检,目前绿色食品体系中对转基因的监测尚属空白。

我国绿色食品不仅不含有转基因成分,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所用的农药、肥料、兽药、饲料、饲料添加剂、渔用药和食品添加剂等生产资料也都禁止使用转基因技术及产品。把转基因监检测入到绿色食品检测计划,可以填补绿色食品监测体系中的这一监测空白,确保绿色食品中不被引入转基因,对健全绿色食品的监测体系和促进绿色食品体系健康发展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5参考文献

[1]敖金霞,高学军,权东升,等.转基因水稻深加工产品两种荧光定量方法的比较研究[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1,42(1):34-39.

[2]周霞.广东省转基因大豆和豆制品的监测[D].中山:中山大学,2006.

[3]李慧,杨冬燕,杨永存,等.深圳市场4种国产农产品转基因成分监测结果[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7):1152-1153.

[4]肖唐华,周德翼.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监测中心现状及特点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0,29(5):72-75.

[5]郑海松,李刚,杨小娇,等.安徽省转基因大米情况普查评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6):16435-16436.

[6]芦春斌,金庆敏,杨冬宇,等.广州市农贸市场中转基因大豆的检测[J].大豆科学,2012,31(4):680-684.

[7]陈晓.浅谈农作物种子转基因成分的监测与管理[J].农家参谋?种业大观,2010(7):32-33.

[8]刘定富,刘立清.中国棉花品种和种子市场现状分析[J].中国种业,2011(6):11-14.

[9]卢长明,肖玲,武玉花,等.中国转基因油菜的环境安全性分析[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5,13(3):267-275.

[10]刘勤燕,宁泽逵,王征兵,等.基于转基因作物社会效益评价模型的转基因油菜产业化可行性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10):4333-4334,4337.

[11]凌杏园,徐浪,向才玉,等.饲科及饲料添加剂转基因成分检测及对策分析[J].植物检疫,2009,23(2):28-30.

[12]宋贵文,李飞武,张明.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机构体系运行现状分析[J].农业科技管理,2011,30(1):40-43.

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分析篇9

【关键词】农产品绿色物流

20世纪中后期,就在世界生产力突飞猛进的同时,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出现,那就是地球环境的不断恶化及资源的过度消耗,使我们后续的生存环境和经济运行受到严峻的挑战。于是由有关国家和人士提出和发起,联合国倡议和引导的,一场旨在保护地球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绿色革命”在生产、流通和消费领域应运而生,并渐渐风靡全球。当代物流营运作为商品贸易的重要环节,同样也存在高效节能、绿色环保等可持续发展问题,于是绿色物流便被提了出来。对于作为食品的农产品来说,绿色物流的意义就更加重大,因为它不仅关系到环境污染的问题,更重要的是食品关系到人类的身心健康。

一、绿色物流的主要内容

所谓绿色物流,顾名思义,是融入了环境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物流活动。在我国2001年出版的《物流术语》(GB/t18354-2001)中,对绿色物流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绿色物流建立在物流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上,是物流操作和管理全程的绿色化,它包括以下内容:

1、集约资源。这是绿色物流最本质的内容,也是发展物流的主要指导思想之一。通过整合现有资源,优化资源配置,企业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这正是可持续发展所提倡的,也是我国发展绿色物流亟待逾越的障碍。据悉,我国物流设施空置率高达60%,这显然与物流发展的方向背道而驰,更不要说绿色物流了。

2、绿色运输。毫无疑问,运输过程中的燃油消耗和尾气排放,是物流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之一。绿色运输首先是要对货运网点、配送中心的设置做合理布局与规划,通过缩短路线和降低空载率,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绿色运输的另一个要求是改进内燃机技术和使用清洁燃料,以提高能效。绿色运输还应当防止运输过程中的泄漏问题,以免对局部地区造成严重的环境危害。

3、绿色仓储。绿色仓储要求仓库布局合理,以节约运输成本。布局过于密集,会增加运输的次数,从而增加资源消耗;布局过于松散,则会降低运输的效率,增加空载率。仓库建设前还应当进行相应的环境影响评价,充分考虑仓库建设对所在地的环境影响。

4、绿色包装。包装是商品营销的一个重要手段,但大量的包装材料在使用一次以后就被消费者遗弃,从而造成环境问题。绿色包装要求提供包装服务的物流企业进行绿色包装改造,包括:使用环保材料、提高材质利用率、设计折叠式包装以减少空载率、建立包装回用制度等。

5、逆向物流。逆向物流是指所有与资源循环、资源替代、资源回用和资源处置有关的物流活动,它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减少对原材料的需求,常被发达国家作为建设循环型经济的重要举措。实施逆向物流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有完善的商品召回制度、废物回收制度以及危险废物处理处置制度。在我国,逆向物流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只是局限于废旧物资回收、生活垃圾分类等初级行为,经济效益尚不明显。我国的逆向物流工作基本上是在政府的组织下进行的,作为企业自身行为的逆向物流活动还不多见。

和很多与环保相关的问题一样,绿色物流先从发达国家兴起。一方面,发达国家通过立法限制物流的环境影响。例如,欧盟国家、美国和日本等国家都制定了严格的法规限制机动车尾气排放;日本在《新综合物流施策大纲》中明确提出“解决环境问题”的对策。另一方面,发达国家提出发展循环型经济的目标,积极扶持逆向物流的发展。很多跨国公司都积极响应这一行动,施乐、柯达、美孚、惠普等大型跨国公司都实施了逆向物流的项目,并且收益显著。绿色物流是现代物流发展的趋势之一。但是在我国,绿色物流还十分落后,主要原因在于:一是经济发展阶段所限;二是对绿色物流缺乏广泛、深刻的认识,对绿色物流内涵的认识和理解还存在一些局限。

二、发展绿色物流的意义

1、绿色物流适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一些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逐渐淡化,绿色壁垒逐渐兴起。我国加入wto后,将会取消大部分产品的分销限制,外国商人可以分销进口产品及我国产品,而在物流服务方面,经过合理的过渡期后,将取消大部分外国股权限制,不限制外国物流企业进入我国市场。国外物流企业起步早,经营管理水平相当完善,势必给国内物流企业带来巨大冲击。我国物流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占一席之地,发展绿色物流将是其理性选择。

2、绿色物流也是物流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保障。物流作为现代新兴行业,有赖于社会化大生产的专业分工和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物流要发展,一定要与绿色生产、绿色营销、绿色消费紧密衔接,人类的经济活动绝不能因物流而过分地消耗资源,破坏环境,以致造成再次重复污染。选择绿色物流是物流发展的必然。而且,资源循环、资源回用等逆向物流的举措可以给物流企业带来实际收益,成为物流企业利润的新源泉。据西方学者估计,目前全球逆向物流市场达200亿美元规模之巨。

3、绿色物流是最大限度降低经营成本的必经之路。绿色物流企业通过对资源的集约利用、对运输仓储的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可以大大压缩物流成本、降低物流的环境风险成本,拓展有限的“第三利润”空间。专家分析认为,产品从投产到销出,制造加工时间仅占10%,几乎90%的时间为储运、装卸、分装、二次加工、信息处理等物流过程。因此,物流专业化无疑为降低成本奠定了基础。但当前物流基本还是高投入大物流、低投入小物流的运作模式,而绿色物流强调的是低投入大物流的方式。显而易见,绿色物流不仅是一般物流的节约和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绿色化和由此带来的节能、高效、少污染,它对生产经营成本的节省是无可估量的。

4、绿色物流有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绿色物流将物流企业推向可持续发展的前沿,有助于物流企业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和赢取公众信任。绿色物流企业也比较容易获得一些环境相关的认证,如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定的优势。西方的最新研究指出,一个具有良好环境表现的企业通常也具有良好的盈利表现,道琼斯可持续发展(DJSG)指数等投资分析统计证明了这一事实。绿色物流是可以为物流企业创造价值的,使企业更容易获得股民和其他投资者的青睐。

转贴于

三、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发展现状

目前,我国农产品绿色物流比较落后,具体体现在:

1、汽车运输的比重越来越大。我国的农产品运输,汽车运输的比重越来越大,尤其是汽车的长途运输,大量的汽车尾气排放以及汽车的噪音等对环境的污染比较严重。

2、我国对蔬菜缺乏必要的加工过程,大量的毛菜直接进城销售。据有关资料显示,100吨毛菜可以产生20吨垃圾,由此可以推算出毛菜进城到农贸市场上销售时存在着一个数量惊人的无效物流成本。如果再加上相关垃圾处理、环境保护和市容管理方面的费用,维持一个农贸市场的正常运作,成本开支将是惊人的。

3、农产品物流过程中损耗大。如2002年,中国有总值不低于750亿美元的食品在运送过程中腐烂变质。一些容易腐烂变质的食品(如奶制品、海鲜等)销售价格的70%被用来补贴物流过程中的货损支出。我国食品业的供应链与物流体系,甚至被定位在“昂贵、耗损大、无利可图、容易造成食物中毒”的负面形象上。

4、农产品污染严重。批发、贸易市场的卫生条件差,农产品污染严重,极大地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

5、在国际市场上,我国的农产品经常遭遇绿色壁垒的限制。例如,作为中国农产品主要贸易国之一的日本,2002年1月,日本以2001年中国蔬菜有2.8%抽检不合格为由,开展了一个中国农产品检查强化月的活动,每批进入日本的蔬菜都要检查,过去只抽查6种农药,现在要查40多种,造成了中国农产品对日本出口的大幅下降。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字显示,2002年1-7月,中国对日本出口的保鲜蔬菜和暂时保藏的蔬菜分别下降了20%至29%。另据海关统计,2001年年底到2002年2月底,从大连海关出口的农产品遭退运达159万美元,同比增长194%;2002年一季度,天津海关被退回的农副产品清单共80票,总价值134万美元,比以往提高了8倍。

四、对我国发展农产品绿色物流的几点建议

1、培育绿色市场,形成确保食品安全的销售网络体系。按照统一的标准和制度,加强市场的软硬件建设,使之成为具有保障食品卫生质量、美化环境功能的销售网络体系。一是按照统一的标准和环保要求,加强硬件建设,逐步实现设施现代化。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特别是肉类批发市场应配备冷库或冷藏设施,大型零售店应配备保鲜设施。二是应用现代技术,加强质量管理,完善食品进货索证制度,不符合要求的不得进入市场。三是配备简易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大型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市场要配备简易有害物残留检测设备,按照有关标准和技术规范进行检测,形成有害物超标食品市场退出机制。四是建立无公害安全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的专柜、专区、专卖店,并配有醒目标志。五是改进销售方式,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提高生鲜食品在便民超市等业态中的销售比重。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推行竞拍方式和电子结算。鼓励销售包装食品、初精加工食品。

2、开辟绿色通道,形成全国范围内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流通网络。运用市场经济的办法,统一协调和组织货源,建立公路、铁路等多种运输工具合理连接的食品运输网络系统,消除不必要的关卡和收费,严防食品在途污染,实现全国范围内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流通。一是建立源头运输检测制度,有害物严重超标的食品不得运输。二是改进运输方式,鲜活食品运输采取保鲜措施,严防变质和二次污染。公路运输白条肉进行吊挂、封闭,冷却肉实行冷链运输。三是实行多式联运和直达运输,大力发展面向社会的物流配送中心,以市场为纽带,做好各种运输工具的合理联接,消除不必要的关卡和收费。

3、建立和完善法制保障体系。抓紧对我国现有食品卫生质量安全相关的法规进行清理、评估和制订、修订工作。抓紧制定《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批发市场管理条例》、《畜禽屠宰法》等法规。制定和完善食品的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产品质量等级标准、食品卫生标准、物流设施标准、绿色通道和绿色市场标准以及作业流程等。加强联合执法,充分发挥工商、卫生、环保、质检等现有的执法队伍的优势,对食品实行全过程监督检查。对污染严重的食品和制售假冒伪劣食品的行为,要坚决打击,做到“部门协调、社会监管、责任追究、严格执法”。有关部门应积极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研究制定相关扶持政策,促进“三绿工程”工作健康发展。

4、建立和完善技术保障体系。首先,建立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广体系。加大畜禽疫病防治、产品保鲜加工等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力度,特别要注重选育优良新品种,引进无公害栽培,实行标准化生产和加工;提倡走生态农业和有机农业的道路;应用危险性分析理论,逐步推行“良好农业操作规范(Cap)”、“良好食品生产规范(Gmp)”和“危害分析关键控制点技术(HaCCp)”。其次,建立卫生质量认证体系,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对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争创绿色市场、绿色通道、绿色基地、绿色生产线、绿色品牌的单位,按照有关标准和办法科学认定,并实行动态管理。第三,建立食品卫生质量检测体系。大中城市要建立绿色产品卫生质量监测中心和多级市场检测站点,逐渐发展成全国的卫生质量检测网络,并建立和完善有害物残留超标产品退出市场的机制。

5、建立和完善组织保障体系。努力提高农产品生产和流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推进品牌战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积极发展公司加农户组织加农户等形式的产业化组织,特别是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积极实施品牌战略,使生产者始终对所生产的产品质量负有责任。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实行统一采购进货,通过推行新的营销方式把住流通关。

【参考文献】

绿色有机食品市场分析篇10

(一)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构建的研究

不得不承认,其缺少科学性与合理性,存在着诸如“角色不清”、“权限不清”、“定义不清”等众多弊病。因此,要解决我国食品安全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构建。李晓安、钱星认为,要完善这一体系,必须在《食品安全法》的基本法律框架内,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和规章等的配套,建立若干具体完整的法律制度,且这些制度应着力于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标准、食品安全信息,食品安全服务(检测、鉴定)等方面[2]。王中亮主张重新制定一部《食品安全法》,对包括种植养殖生产加工、市场流通、食用消费各环节,即从农用到餐桌整个过程实施调节和规范;并且以这部法律为核心,建设多层次分门类的各种法律的法规配套组合,囊括立法、执法、监管、行政处罚以及刑罚的综合性法律体系[4]。雷方华主张以统一性和完整性为立法原则,本着降低执法成本和守法成本、加大违法成本的要求,进行科学理性的基本制度的设计,构建覆盖和规范整个食品链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7]。刘宏伟则从国际出发,认为我国需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国外食品安全法制标准的研究,消化、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建立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次法律体系,探索和发展既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情的理论、方法和体系[1]。综上所述,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健全和完善是一项战略性、长期性的任务,其必将在我国的社会生活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二)加大对企业伦理道德的研究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其重要原因在于部分企业利欲熏心,一味追求短期、微观的经济效益,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及企业的发展前景。茅于轼先生在《中国人的道德前景》一书中提出应该构建一种“自利但不损人”、“诚实、敬业、守信”的市场经济道德底线,在“民以食为天”这个中国传统饮食观念下,我们更应该发挥道德规范作用,构筑坚强的道德支撑,将“利己但不损人”作为道德准则来限制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14]123。陈杰认为,企业在追求利润的同时,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生态价值观,坚持自律和生态伦理原则;企业的经营活动必须关注消费者需求的全面性,包括对健康安全、无害产品的需求,对美好生存环境的需求,对安全、无害的生产和消费方式的需求以及对和谐社会关系的需求[15]。袁武林认为,企业应将绿色文化作为其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在绿色文化的建设中,企业目标与环境目标相融合,企业营销理念与生态理念相融合;同时,更要在企业内部培养员工的绿色理念,建立绿色管理制度,形成人人具有绿色理念,人人宣传绿色理念的绿色文化氛围[16]。王奇、秦效宏则认为,政府应发挥其宏观调控职能,承担起加强企业伦理道德建设的职责,通过法律法规的建设、行政机构的管理、奖惩机制的设置等多项措施促使企业树立绿色营销理念,保证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17]。综述而言,目前对于此领域的研究还远远不够深入,尤其是在现代文化的大力冲击下,更应该加强对于伦理道德的研究,并且应更多地从可持续发展观、生态经济学、生态伦理学等多角度进行研究。

(三)深入探讨消费者心理行为的研究

浙江大学周洁洪、江励卿认为,消费者是食品安全管理过程的最终目标指向,消费者在食品安全问题上所体现的态度与消费者倾向会对政府和食品行业的行为选择产生深刻影响,而消费者自身的食品安全态度也决定着食品安全的效用程度[9]美国食品市场研究机构在1996年的消费者调查结果表明,人们对食品安全的态度处于变化之中,且男性消费者比女性消费者更容易采取风险行为,其风险偏好随着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而增加。Brewer等研究表明,有六种主要因素影响了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化学因素(例如乳制品中添加“三聚氰胺”)、健康因素(营养平衡性等)、污染因素(微生物污染)、政策因素(食品检验和标签管理)等。但是,国内在食品安全消费行为方面的研究领域尚处于起步阶段。王向阳将消费者的心理活动分为认知过程、情绪过程和意志过程三个阶段,并对此作了相应的营销策略分析[18]。周静、周虹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发现消费者选择绿色食品的原因各不相同:出于“营养价值高于普通食品”考虑的占11%;出于“保护环境”的占19%;出于“性价比”的占11%;出于“其他原因”的占6%;其中最高的是出于“食品安全”的考虑,占54%[19]。黎建新通过研究发现影响消费者绿色购买的因素有:价值观、环保态度、环境生态知识、人口统计变量、生活方式等,并得出了开发绿色产品的启示[20]。邱重植、杨焱的研究表明,食品信息对称是影响食品安全消费的一个重要因素,消费者对于安全食品的价格支付意愿往往会根据自身情况全面衡量效用最大化[13]。而戴春山则从博弈论角度出发,通过建立消费者策略与企业生产策略模型,研究消费者购买欲对企业生产产生的理想状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21]。由此观之,关于食品安全领域中消费者行为的研究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今后应多加强对某种具体食品的实证研究;加强消费者对安全食品、绿色食品的需求研究;加强消费者风险意识研究以及其支付意愿的研究。另外,在研究方法上要学会借鉴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及思路,例如结合分析法、假设评价法和实验拍卖法等,并将其与中国具体国情与实践相结合。

(四)深化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的研究

近年来,从苏丹红一号、劣质奶粉、有毒大米、孔雀石绿到毒豆奶、毒饺子、毒奶粉事件,我国食品安全危机不断。因此,食品安全亟需加大对公关危机的研究。关于危机管理的具体程序,不同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型,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三阶段模型、芬克的四阶段模型和米特若夫的五阶段模型。其中,三阶段模型将危机管理分为危机前、危机中、危机后三个阶段,要求从危机发展的各个生命周期去深刻把握危机事件的本身,并采取相应的策略达到有效管理危机的目的。葛晓春结合三阶段模型,从三鹿奶粉事件的危机管理过失中得出针对食品安全的危机管理公关研究方法:首先,在食品安全危机爆发前,对危机的风险进行分析;其次,在危机爆发时,首先在专家领导的带领下,迅速识别危机类型,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应急处理工作,并做好危机沟通;再次,在危机结束后,对已经破坏的秩序进行恢复性工作,对在危机处理过程中的相关人员进行奖惩,并在最后对原先不完善的预案进行彻底的修改和补充。同时,该论者提出了加强中国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管理的具体措施,即:建立行之有效的食品危机预防机制、快速应急机制、国际合作机制,加强媒体舆论监督作用,增强消费者食品危机意识以及妥善处理食品危机善后工作[5]。另外,有学者指出,危机公关应遵循五大原则:速度第一原则、权威证实原则、系统运行或系统工程原则、承担责任原则和真诚沟通的原则。冠生园能成功应对其食品安全危机公关,主要便是因为坚持了危机公关的五大原则。值得特别强调的是,加强食品安全危机公关的研究,还应重视媒体和公众的公关效应[12]。

(五)强化对绿色物流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

绿色供应链研究是由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负责制造项目组”在1996年提出来的,但目前我国关于绿色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不很成熟,很少有企业真正将其运用到生产实践中并取得卓越效果。徐学军、樊奇认为,绿色供应链管理是以供应链管理技术和绿色制造技术为基础,以资源最优配置、实现与环境相荣为目标,综合考虑产品的原材料获取、设计、加工、包装销售、运输、使用、报废、处理及再回收利用的整个过程,最终促使社会及企业的可持续发展[22]。一般说来,绿色供应链管理包括绿色设计、绿色生产、绿色物流、绿色营销以及产品报废处理。目前,我国在食品安全供应链管理的研究中,尤其缺乏对于绿色物流的研究,而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在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环节中造成的。因此,极其需要在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之间建立一条绿色通道,搭建沟通买卖双方的经济桥梁,绿色物流的重要性显而易见。对此,蒋智毅从经济学理论的角度探讨了绿色物流的现代经济学理论基础,即认知价值论、外部经济理论与效益统一理论[23]。丁淑平对绿色物流的内涵、必要性、实施障碍等进行了研究,并预测描述了我国今后的绿色物流之路。综述而言,关于绿色供应链与绿色物流的研究,今后应引入国外先进的预警技术和方法,发展我国风险评估技术,建立食品安全监控中心,对食品供应链从生产、加工、包装、储存、运输到销售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溯源,实现真正意义上从“农田到餐桌”的绿色安全链条[24]。

(六)扩展国际绿色营销的研究

不得不承认,“绿色壁垒”已成为我国企业面临的一个严峻问题。面对国际“绿色壁垒”的不合理化,反思如何走国际化的绿色营销道路以突破“绿色壁垒”的限制显得十分重要。彭朝林指出,推动国际绿色营销应包含四大因素:全球绿色消费;全球环保运动的呼唤;绿色壁垒以及全球可持续发展[25]。魏锋、李炼通过对绿色壁垒的正确认识,提出如何通过增强非价格竞争优势,走国际绿色营销道路;并就此提出了一系列新策略,即树立绿色国际营销观念与开发绿色产品、重视国际标准和产品认证工作、实施绿色投资、实行企业绿色营销稽核与审查策略[26]。柴世民、苏佩兰等人则深入研究了国际市场的发展状况,积极探索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发展趋势,寻找开拓国际绿色产品市场的突破口[27]。李树则认为,应对绿色国际营销除了按照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加强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明晰产权关系外,还应建立一系列促进可持续发展与经济化的环境资源制度(如增收环境费制度、生态税收制度、排污权交易制度),以降低绿色产业运作的交易成本,提高绿色经济的运行效率[28]。综上所述,只要我国企业不断加强该领域研究,我国的国际绿色营销道路前景一片广阔。

(七)深入中国特色绿色营销道路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