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十篇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十篇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30:28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篇1

abstract:thisarticlethroughtosouthwestsomeuniversityintheschoolgraduatestudentlovepresentsituation'sdiagnosis,discoveredthatthemajorityofgraduatestudentloveviewoverallismatureandthehealth,treatmentloveisearnest,inthelovemainbodyconsciousnessstrengthens,thelovemotiveiscorrect,choosestheloverstandardtopaygreatattentiontheintrinsicfactor,heldthetolerantmannerbeforetheweddingtothesexact.

关键词:在校研究生恋爱现状调查

Keyword:inschoolgraduatestudentLovepresentsituationinvestigation

作者简介:袁君,女,山东人,1984年1月,贵州大学法学院人口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人口政策与计划生育

研究生作为中国未来高素质人才的代表,其恋爱观直接影响着他们以后的婚育观念,这些婚育观念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中国以后的人口、婚姻政策。同时,大部分研究生在读研期间,基本都处于恋爱结婚的黄金期,了解其恋爱现状,对我们更好的了解这一群体的恋爱观有重要意义。因此,通过对西南某高校在校研究生的恋爱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代研究生的恋爱状况,剖析这一群体在恋爱过程中存在着怎样的特点以及在恋爱方面是否存在着与其他青年群体不同的独有特征。本文中所调查在校研究生主要是硕士研究生。

本次调查以问卷调查为主,以个案访谈为辅。调查采取整群系统抽样法,在该校研究生宿舍楼中,采用整群抽样法,抽取了3栋宿舍楼。在每栋宿舍楼中,按系统抽样法,从一楼开始按顺序每隔3个宿舍抽取一个宿舍作为调查样本,然后再按整群抽样法,抽取整个宿舍的全部研究生,共随机抽取了110名研究生。共发放问卷110份,回收102份,问卷回收率为92.7%,有效问卷96份,占94.1%。采用封闭式问卷调查,自填式问卷当场收回问卷的方式进行资料的收集。同时在110名研究生中采取简单随机抽样方法,随机抽取了8名研究生进行了个案访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辅助材料,力求对他们的恋爱状况有一个比较全面、深入的了解。对调查所得数据采用SpSS11.5分析软件进行分析,主要对自变量进行描述统计分析。

一、结果与分析

1.基本情况

据统计,在96名被调查者中,男生66人,占接受调查者总人数的68.8%,女生30人,占31.3%。从年龄结构来看,其中22岁以下的有8人,占8.3%,22―24岁的有35人,占调查者总人数的36.5%,24―26岁的有36人,占37.5%,26―28岁的有14人,占14.6%,28岁以上的有3人,占3.1%,从中可以看到大部分研究生主要集中在22岁到26岁。从专业结构来看,文法类33人,占调查者总人数的34.4%,理工农类的39人,占40.6%,管理类的19人,占19.8%,经济类的有3人,占3.1%,其他专业的有2人,占2.1%。其中来自农村的有61人,占调查者总人数的63.5%,城市的有35人,占36.5%。谈恋爱的有53人,占55.2%,没有谈恋爱的有43人,占44.8%。

2.恋爱经历与选择恋人的方式

调查结果显示,在谈恋爱的53人中,有39.6%的被调查者是第一次恋爱,有30.2%的人是第二次恋爱,有20.8%的人是第三次恋爱,只有9.4%的人是四次以上。有51.2%是希望通过自己的方式认识恋人,其次是同学或朋友介绍,占27.9%。这两类中,通过网络或其他方式认识恋人的比例都比较少。在谈恋爱的53人中,其中恋人是其大学同学的占谈恋爱人数中的45.6%,是研究生同学的占24.6%,高中或以前的同学占14.0%,朋友或老乡的占7.0%,其他的占8.8%。在遇到自己喜欢的异性时,在被调查的96人中,选择“主动追求”的占39.6%,“会有暗示,但不会主动追”的占21.9%,“静观其变”的占19.8%,“单相思”的占2.0%,“不知道”的占16.7%。

3.恋爱动机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在谈恋爱的53人中,选择“情感需要”的有25人,占谈恋爱者中的47.2%,“为了结婚”的有11人,占20.8%,其他原因的有6人,占11.3%,而“受他人影响,不谈没面子”和“积累经验,体验人生”的各有2人,分别占3.8%,“证明自身的价值和魅力”和“寻求精神寄托”的各有3人,分别占5.7%。这说明,大多数研究生的恋爱动机是健康的,态度比较端正。通过对男女研究生的恋爱动机进行交互分析发现,男女研究生在恋爱动机方面基本一致,不存在性别上的差异,大多数研究生谈恋爱的原因主要是情感需要和为了结婚,女生在“为了结婚”这一原因上表现的更突出。

4.选择恋人的最重要的标准及学历要求

调查显示,28.1%的同学认为选择恋人的最重要的标准是“人品”,22.9%选择“自己的感觉”,21.9%的选择“共同语言和爱好”,8.3%的选择“相貌和身材”,3.1%的选择“经济条件”,7.3%的选择能力,1.0%的选择“学历”,7.3%的选择“其他”。在学历要求上,有51.0%的人要求自己的恋人的学历应该是本科,34.4%的要求是硕士,9.4%的要求是大专,3.1%的要求是博士,2.1%的要求高中(中专)以下。在乎学历的占49.0%,不在乎学历的占51.0%。

5.找对象是否困难方面

调查结果显示,认为不困难的只占30.2%,其他69.8%的认为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在认为困难的69.8%的人中,在困难的原因方面,认为“自己活动圈子狭小,认识异性的机会少”的占46.3%,认为“自己不善于和异往”的占23.9%,认为“条件相当的异性太少”的占16.4%,认为“没有经济基础”的占9.0%,其他方面的原因的占4.5%。

6.爱情和性方面

在对待爱情和性的关系方面,41.7%的认为“爱情和性不可分割”,37.5%的认为“先有爱,后有性”,3.1%的认为“先有性,后有爱”,5.2%的认为“可以有爱无性”,2.1%的认为“可以有性无爱”,10.4%的“不知道”。在对待的问题上,18.8%的人认为“很重要”,41.7%的则认为“重要”,19.8%的认为“无所谓”,11.5%的认为“不太重要”,只有8.3%的认为“根本不重要”。看待恋爱中的同居和婚前的态度方面,28.1%的认为“基于爱情就可以”,36.5%的人认为“双方愿意就可以”,10.4%的认为“自己的事,和别人没有关系”,8.3%的认为“别人我可以理解,但自己不会”,3.1%的则“反对”,“说不清”的占13.5%。

二、讨论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西方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开始不断地涌入中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青年一代。主流思想一般认为青年一代受西方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影响,其恋爱观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次调查结果显示,在某些方面,在校研究生在爱情方面确实发生了一些变化,比如主体意识增强,但是“以爱情为基础”的恋爱观没有变,在对待爱情上,研究生仍然保留着东方人特有的含蓄,总体上对待爱情仍是认真的,有着积极、健康的恋爱观。

无论是正在谈恋爱者认识自己恋人的方式,还是没有谈恋爱者所希望的认识恋人的方式,都是通过自己,比例都在50%以上。这说明研究生具有较强的自主选择恋人的意识。对于自己喜欢的异性,大多数也是选择主动追求,而不是单相思。这些都表明在校研究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主动性增强,不喜欢被动的听从别人的安排,而有自己的思想和主见,这是个性解放和思想解放的表现。在恋爱动机上,大多数研究生的恋爱动机是健康的,他们具有成熟、认真的恋爱观,是以感情为基础的。尤其是大部分女研究生她们希望通过恋爱寻找到人生的伴侣,为自己找一个归宿。在选择恋人标准方面,多数研究生注重对方的人品、个性等内在因素,注重双方之间是否有共同语言和爱好以及自己对对方的感觉,相貌、经济条件、学历等则排在其次。现在社会上,青年一代在选择恋人时,往往比较注重对方的经济条件和家庭条件等外在因素,研究生作为中国知识青年的代表,在择偶标准上多了一份成熟和非功利。一方面是知识的积累使他们具备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美好未来的能力和信心;另一方面则是修养的提高使得他们更注重心灵上的契合,注重情感质量。

研究生在学识和能力方面有着高于常人的优越感,是社会的佼佼者,一般认为他们在爱情方面不会存在什么困难,事实却并非如此。调查显示,认为研究生找对象困难的占到了69.8%,认为不困难的只占30.2%。大部分研究生认为困难的原因是“自己活动圈子狭小,认识异性的机会少”,其次则是“自己不善于和异往”,第三则是“条件相当的异性少”。研究生除了需要修完必要的学分外,还要承担一定的科研任务,不少研究生还要忙着兼职,以赚取自己的生活费用,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认识和交往异性。再者,研究生很多都是从小品学兼优的学生,中国的教育体制使得这部分人,从小在学习方面能力较强,但是在交际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劣势,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和异性进行交往。这些都给研究生找对象造成了一些客观的限制条件。在调查中发现,大部分研究生的恋人基本是自己的大学同学、研究生同学,从中也表明研究生的活动圈子狭小,只是限于自己的那个小圈子,如果这个小圈子中合适的异性很少,那么找对象就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在对待性的问题上,在校研究生都持有客观、冷静和宽容的态度。大部分研究生对同居或婚前是持一种宽容的态度的。但是这并不代表研究生不在乎这些或者是对于这些持放纵态度,他们对于婚前的宽容态度是以爱情为前提条件的,必须是建立在爱情基础上的。他们仍然比较注重观念,在调查中,有60.4%的人认为重要。研究生普遍认为性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的,只有极少数的人认为可以有性无爱或者是先有性再有爱。性是灵与肉的交融,是爱情的升华,以爱情作为性的基点反映出研究生把性置于非常神圣的地位[1]。当前许多报道认为研究生性观念开放,追求享乐,可见这些观点存在着一定的偏颇,并不一定反映当代研究生的真实情况。

三、结论及建议

通过调查和分析,可以看到在校研究生的恋爱观总体而言是成熟和健康的,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是认真和正确的;在恋爱过程中主体意识增强;大部分研究生是因为情感需要而谈恋爱,在恋爱过程中,以爱情为基础;在选择恋人的标准上,注重的是人品、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自己的感觉等内在因素;在爱情与性的关系上,追求的是灵与肉的融合,是以爱为基础的性,对待婚前持一种宽容的态度。总体而言,研究生在恋爱中多了一份理性和责任,少了许多盲目和虚荣。但在其恋爱过程中,仍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研究生存在找对象难的困境,仍有一部分研究生在对待爱情上存在着误区,有着错误的恋爱观等等。针对这些问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1.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创造宽松的学习和科研环境,改进培养方案,尝试实行弹性学制,拓宽研究生的知识面和社交范围,[2]扩大生活、交往圈。2.加强对研究生的正确恋爱观的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恋爱观,以积极地心态去对待爱情、事业和人生,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3.对研究生加强性教育,帮助其树立正确的性观念,使其自身积极、健康的发展。

最后需说明的是,本调查由于调查样本小、调查主题和内容等的影响,因此调查结果的代表性和概括性可能会受到一定的限制。但这一调查结果仍基本反映了在校研究生恋爱现状的基本情况,对于我们了解在校研究生的恋爱观仍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于志涛,冯维.当代青年婚恋观的变迁及其分析[J].中国研究生,2004(6)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篇2

关键词:90后女大学生婚恋观

本文以对理工科90后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统计对比分析,旨在了解其婚恋观以及影响婚恋观的因素,进而引导帮助女大学生树立科学合理的婚恋观,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1调查基本资料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了南京市X高校的200名在校理工专业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数据的时间截面维度为2011年3月1日至2011年3月25目。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87份,有效回收率为93.75%,均为可供分析参考的有效问卷。本次调查基本变量分布如下:年龄分布在18~24岁之间;城镇女学生占总数43%,农村女学生占57%;本科一年级占33%,本科二年级占67%,所学专业全为理工科。从以上分布的数据看,本次调查符合社会统计学分层取样原则,具有代表性和科学性。

2调查结果分析

2.1恋爱现状——多观望,少实践

在本次调查中,未恋爱且暂无恋爱打算的女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6%,未恋爱但遇到合适的也可以考虑的占41%,正在恋爱中的占23%。

由以上数据可看出:当今理工科90后女大学生中,正在恋爱的并非多数,绝大多数同学需选择观望,此种做法较为理智。可见,多数同学选择将精力投放在学习及社会实践上,为今后的发展打牢基础。90后女大学生这一群体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经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最终跨进了神圣的文化殿堂,这使得她们选择继续努力,抓紧利用大学校园优厚的资源为自己充电,并不着急投放自己的感情。当然,也有部分同学已经开始尝试恋爱的滋味,那么他们的恋爱动机是什么呢?本次调查对此问题也有所涉及。

2.2恋爱动机——目光长远,放眼未来

从本次调查的结果来看,有33%的人认为与男友应该共同努力坚持到底,66%的人认为应顺其自然,另有1%的人则认为可以有了好的再换;有22%的人认为大学里的恋爱只是单纯地找一个男朋友,35%的人认为大学生恋爱也应该精心挑选,最后发展为结婚对象;有83%的同学认为在恋爱是需抱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态度。由此些数据不难看出,90后的理工科女大学生的恋爱观普遍比较为理智,目光也较为长远,将恋爱视为游戏的人并不多,这种理智在90后中实属可贵。

关于选择恋爱对象,有6%的人更看重对方的外貌,11%的人看重才华,47%的人看重人品,25%的人看重对方与自己志同道合,9%的人看重经济条件,2%的人看重家庭背景。从数据看来,她们虽然生于90后,但是在面对婚恋这样的人生大事上,并非以游戏的态度,好逸恶劳也不是她们的选择,她们更愿意寻找一个为人真诚,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作为自己的婚恋对象,并与之共同努力,创造美好的生活。

约会是两个人沟通的必由之路,约会必然会产生支出,而大学生本身还是伸手阶级,生活支出来源一般都是父母提供,恋爱用经费也大多是从生活费中节省出来的,那么,90后理工科学生恋爱约会时的支出到底是由哪一方承担的呢?我们特地对此做出调查,结果如下图所示:

调查结果显示,有1%的同学认为约会支出应由女生承担,有16%的同学认为约会支出应由男生承担,有38%的同学认为约会支出应由双方轮流承担,有45%的同学认为约会支出应双方aa制。

在传统思维模式中,似乎男士买单天经地义,也的确有部分同学仍持此观点。不过在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中,认为双方都有义务承担恋爱消费的人数越来越多。不得不承认,双方共同承担支出的确利大于弊。首先,这种方式可以减轻男生的经济负担,如果在恋爱伊始就明确了这种方式,那么约会的过程便会显得更加自然与轻松;其次,双方共同承担也是一种责任的体现,毕竟恋爱是两个人的事,恋爱也好婚姻也罢,都离不开两个人对责任共同的承担,何不从现在开始磨合呢?

2.3对恋爱、婚姻及二者关系的理解

2.3.1对婚恋的理解

随着人们对于婚恋概念的拓宽和宽容,每个人在不同时期对于婚恋的接受度也有所差异,换句话说,大学生更愿意在什么时候在婚恋上投放精力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图3所显示的是接受调查的同学所能接受的恋爱与婚姻的年龄分布。从图中不难看出,90后理工科大学生所能接受的恋爱年龄以20至25岁为多,这一点很好理解,在这个时间段,他们精力旺盛,情窦初开,世界观人生关逐渐形成,对未来充满想象,女生渴望找到自己的白马王子

[1][2][3]

,男生也努力寻找自己的白雪公主。现今,后的大学生们正处于这个年龄段。此外,后理工科大学生所能接受的婚姻年龄以至岁为多,正在接受良好教育的大学生们对自己的未来充满信心,在他们的人生规划中,岁以前能有份稳定的工作应该不成问题,若还能组建一个幸福的家庭那便再完美不过了,这也的确是这一代努力的方向。

另外的调查显示,后理工科大学生多数能理解但不能接受闪电式的恋情,这也体现了他们对与婚恋的谨慎态度,“慢热”是他们的首选。对于他们而言,恋人或者伴侣更是自己的知心朋友,是能够与自己共同努力,共同进步,共同实现自身价值创造美好未来的同伴。

..对恋爱婚姻关系的理解

本次调查中有%的同学都认为在恋爱应抱有“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态度。并且,由图四容易看出,对于现在流行的“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说法,绝大多数同学都是一笑而过,并不同意这看似很有道理的说法,他们相信爱情,相信婚姻只会让爱情升华,使之内化为亲情。正是由于这种信念,后的大学生们才不会像人们所想那样游戏人生,游戏爱情,而是认真地学习,认真地积累社会经验,认真对待恋爱与婚姻。

.恋爱对象的选择

首先,有%的人认为应该与喜欢自己的人恋爱,当然,也有%的人选择了否定的答案,经过询问,他们的想法是更愿意与自己喜欢的人恋爱。仔细分析一下不难理解,选择喜欢自己的人是一种保险的选择,喜欢自己的人能给自己带来足够的安全感,这是大多数人所追求的,而选择自己喜欢的人却充分体现了后的特点——追求个性与挑战,后们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一切,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当然,如若自己喜欢的与喜欢自己的是同一个人,那便再好不过了。

其次,如果遇到你喜欢的人你会怎么做?先来看看后们的答案:

从分析结果看来,后们给出了值得我们思考的回答。首先,选择最多的是“努力完善自己,等他喜欢上你”,这是一种传统的做法,不只是后,相信后甚至后也会做出相同的选择,若回归到动物的本性,这种做法就好比动物为求偶所做的争斗,只有让自己变得更好才能引起对方的注意。这种选择也很好地解释了“恋爱使人进步”这一现象。其次,选择“什么也不做,默默地喜欢”的同学有可能是暂时没有恋爱的打算,有可能是因为不自信,也有可能是更加喜欢这种朦胧的感觉而不愿意去捅破这层窗户纸。“悄悄暗示他”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做法,先鼓起勇气迈出小小的一步,试试对方的态度,以便决定下一步该怎么做,这样的小聪明既能表达出自己的意思又不致引起不必要的尴尬。再有就是“大胆告诉他”了,这种选择的出现,是后的进步,他们有自信,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怕受挫。

作为理工科学子,对自己另一半学习的专业,由%的人选择了理工科,%的人选择了理科,%的人选择了经管类,%的人选择了人文类,%的人选择了艺术类,%的人选择了其他。对这个问题的选择无非出于两种考虑:一是志同道合;二是互补。

结论和建议

通过本次的调查分析,可以看出,后理工科学子虽然生于后,却既具备后的自信、活力、个性于特立独行,又不乏后后的稳与谨慎。在对待婚恋这一问题上,体现了更多的自主性和更强的女性自我发展意识,具备了现代知识女性的独立、自信和开放。这主要因为当代女大学生越来越强调自身价值,但是从调查结果中也表现出了当代在校女大学生恋爱观的不成熟,特别是在婚恋价值观方面,这主要因为:

第一,女大学生心理的不成熟和不稳定。从心理角度看,大学生正处在一个心理过渡期,希望与异性建立亲密关系,渴望得到异性的认同和接纳,并试图尽快进行爱情的实践,这都是由其心理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正常现象。但是由于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性和不稳定性,一旦缺失理性规范与制约,其恋爱心理便易出现问题,从而引起恋爱观上的种种偏差。

第二,中西文化碰撞中所带来的意识形态的变化。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接轨,文化也与各国交融。各种意识形态夹杂而来,这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补充,又是对传统意识形态的强烈冲击。①越来越多的女性不再过于崇尚保守与矜持,她们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是,社会经验与阅历都不够的女大学生很容易把握不好这个度,最终对恋爱观的形成造成负面影响。

第三,理工科女生所生活的环境中男性的比例很大,不论是现在的同学或是将来工作的同事。再加上理工科女生处理感情问题的经验并不多,一旦当恋爱问题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时,她们容易显得手足无措,也容易迷失自己。

第四,家庭和学校婚恋观教育的缺失。家庭对于个体社会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有些家长对子女的婚恋观缺乏正确的指导,甚至还提出一些不恰当限制和要求,影响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从而诱发各类社会问题。高校对大学生的恋爱一般不提倡也不反对的态度,很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婚恋观教育。当学生盲目犯下错误时往往采用警示或开除的严重处罚措施,这些方法过于简单和消极,对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婚恋观没有真正起到作用。②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篇3

爱情是永恒的话题,人们不惜用最美丽的语言来描绘爱情的永恒和不朽,认为爱情能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激励、情绪上的欢愉、生活上的充实,没有爱情的人生是苍白的、消沉的,甚至是没有意义的。也有人由于看到他人的不幸或自己经历过不幸,对爱情持悲观的态度,认为美好的爱情只是文艺作品中的演绎,而生活中的爱情带给人更多的是痛苦而不是欢愉。

因为爱情是大学校园里的热门话题,也是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正值青春期,从艰辛的高中步入的大学生,没有了学业的重压,没有了父母的管束,没有了老师的叮咛,就如同打开了鸟笼的小鸟,在蔚蓝纯洁的天空中自由飞翔。随着性生理的成熟和性心理的发展,渴望爱情,想谈恋爱已成为大学生中较为普遍的心理状态。但是,由于大学这个特殊的社会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的一些因素,许多人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也承受着恋爱与性有关的各类问题的困扰。

研究大学生恋爱心理特点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正确地认识爱情的本质,处理好恋爱关系,爱情就会给人生带来幸福,否则就可能成为人生不幸的诱因。因此,我们这次主要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辅之以网络调查手段,重点调查了广东工业大学华立学院学生恋爱的相关问题,发现了一系列问题,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案。

所谓爱情是一对男女基于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共同和生活理想,在各自内心形成的相互倾慕,并渴望对方成为自己终身伴侣的一种强烈、纯真、专业的感情。、理想和责任是构成爱情的三个基本要素

恋爱能发生在任何时候,恋爱不只是大学里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在我们的调查问卷第一个问题里:“你有谈过恋爱吗?”回答“有”的人达到了43%,很明显,这个虽然没有过50%,但是,出于中国“男多女少”的这一社会现状,说明了43%这个比例已经非常高了。而在我们对于有没有谈过恋爱这个问题的后续个问题里“如果有,那是在什么时候谈的”,选“大学”的竟然高达87%,而且,在没谈过恋爱的人群里说想谈恋爱的也很令人吃惊的达到了93%,当然,这个数字是不能概括一切,可是这个数字已经可以反映了许多问题了,说明了大学里谈恋爱这个现象已经是普遍存在的了。就谈恋爱正确不正确这个问题不是我们研究的范围,暂不讨论,可是基于以上统计的数字我们已经可以对大学恋爱所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了。

经过了我们学习研究小组的讨论以及网上调查了解,大学恋爱主要存在2个方面,也是最重要的方面:

1.大学生谈恋爱的益处

2.大学生谈恋爱的弊端

所以,我们就以上两个方面着重进行讨论与分析。

一.大学生谈恋爱的益处

①增加学生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表达

在恋爱的过程中,少不了甜言蜜语的滋润,而在确认一段爱情之前,首先最重要的是要建立自信,在拥有自信的前提下,对心仪的女孩子进行追求。并且在和异流的过程中,不断增加自己的交际能力与语言表达。

要有效地提高社交能力、可循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一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所谓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即为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个人如果能够对情境间的细微不同之处加以区分,往往更能掌握社交环境的变化而做出合宜的行为,以适应不同性质、千变万化的环境。而洞察别人的心理状态也是社交能力重要的一环。一些人看到别人的行为时,不尝试去了解对方做事时的处境和感受,便马上从别人的行为去判断对方是一个怎样的人。这种重判断而轻了解的取向,是社交能力发展的一大障碍。可是但是本人在谈恋爱的过程中,发现这两点关键都可以充分的锻炼,因为女孩子是世界上最难以琢磨的动物。

②可以开阔思维

在开阔思维这一方面,我们可以从一个很简单的案例经行分析:

光棍节当晚,广东工业大学的男生用独特的方式展示了他们的“寂寞”,用宿舍的亮光组成了“11.11,iloveu,广工,mm”几个字,寓意为:11月11日,我爱你,广东工业大学的mm们。网友们说,一间严重缺乏女生的大学,光棍节自然成为一年一度的民间嘉年华。确实如此,广东工业大学就是典型的代表。

看过了此案例,我们可以想到在没有恋爱之时都已经有如此广阔的想象力与创造力,那么在谈恋爱之时呢?谈恋爱就必须得讨好女孩子,所以说,谈恋爱可以开阔思维。

③可以从中学会关心别人

俗话说,女孩子天生就是要被呵护的,那么,如果当某个女孩子是你的女朋友时,你还不更加的对她进行呵护吗?这一点我们无需过多进行议论。

④了解多一些有关情感的事,有的也可以从中得到锻炼,不至于以后过多的感情用事

感情是双方面的,连上不可能单手拍掌,谈恋爱,首先就是一个过程,无论结果如何,都起码经历过了,因为,谈恋爱绝对能对人进行锻炼。

⑤从生理角度来说,谈恋爱可以缓解大学生某方面的需求这个观点是学习小组里的调查员的观点,本笔者并不太认同,所以不多进行论述。不过这一点是确实是存在的。

⑥大学生在独立生活的过渡期,谈恋爱在生活、学习上的互相帮助有助于减缓过渡期的不适

从高中升入大学的新生,绝大多数年龄在十七八岁左右,很少有单独外出旅行的经验,而却随着近年来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的增大,对生活环境改变的不适等等因素,促进了大学生恋爱这种现象的发展,“找到另一半”也的确对在生活、学习上有着互相帮助并助于减缓过渡期的不适。

⑦有助于促进成熟

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心理、生理的逐渐成熟,大学生有爱与被爱的权利,如何正确地驾驭爱情并且将其转化成人生发展进步的动力是每一个人都需要正视的问题。我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大学生高尚的审美情绪,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建立起大学生中自尊、自爱、自强的学习榜样,引导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保持高尚的情趣与文明举止,并明确人生的志向与奋斗目标,用理性地思维方式驾驭自我,在以学业为重的同时,学习以人相处的方式,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和恋爱观.

二.大学生谈恋爱的弊端

①过分的沉溺于恋爱,荒废学业,会失去自我,失去人生目标

在这一问题上,我们有一个很简单的案例:一名大学生正在上课,突然间手机响了,然后就不顾正在上课匆忙的和老师请假要求离校。后来才知道,他女朋友要他陪了,他必须得去陪他女朋友。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名男生已经沉溺于恋爱之中而荒废了学业了。

②浪费时间浪费钱财

和女朋友一起,总不能天天只散步吧?因此,谈恋爱在物质方面的需求是非常大的,而且又是必须的。

③和朋友在一块的时间太少

这里我们有一句很形象也挺幽默的谚语:有了媳妇忘了娘。连娘都忘了,那还有什么不能忘呢?虽然这只是少部分人的思想,但是这一现象绝对存在。

④没有足够的经验,可能有错觉,很容易受伤,不好受,影响心情

俗话说:恋爱能享尽人生百味,酸甜苦辣,样样皆有。有甜,就必有苦,所以,只要有恋爱就必然会有心情不好的时候啦!

⑤浪费自己的感情和别人的感情,或者最后还是分手

有些同学在与异往中,不能准确区份友谊与爱情两种性质不同的感情体验,给双方平添许多麻烦。或者有些恋人由于家庭,出身,种族,信仰等不同而不能够由恋人变为夫妻,最后难免分手收场。

⑥泪水会流很多

恋爱会流泪吗?答案是肯定的。无论是你在感动的时候或者伤心的时候,都会流泪,因为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的铁石心肠的人,而恋爱,是最能感人或者伤人的一件事。

【总结】

在经过以上对恋爱的益处与弊端的分析之后,我们已经可以对大学生恋爱进行一个客观的总结了。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篇4

一、个案描述

一是网络骂人,事件升级。甲同学的家长向班主任投诉,乙同学在QQ上骂自己的女儿,要求学校必须调查清楚,给个明确的处理结果。同学们知道此事后,对此议论不息,纷纷指责乙同学。住校生丙同学为甲抱不平――将一杯水直接泼到乙同学的棉被上。

二是初步调查,陷入困局。甲和乙是同桌,平时关系较好,为何会有矛盾?为避免事态进一步升级,班主任抓紧调查此事。调查结果是乙同学根本不承认骂过甲,而甲同学则一口咬定乙。为协助调查,乙同学的家长也将自家手提电脑带到学校提取当天的聊天记录,但没有找到相关的内容。难道另有蹊跷,是谁在撒谎,是甲还是乙呢?事件调查陷入了困局。

三是峰回路转,再陷困局。为了进一步调查此事,班主任向甲同学要了“对方”的QQ号码。经查,QQ号码登录的ip地址是甲同学家里的网络地址,注册信息是甲同学的手机号码。难道是甲同学所为?甲同学解释说,不可能自己骂自己,ip地址和注册信息是可以更改的。甲同学的f法是否正确呢?带着疑问,班主任咨询了计算机老师,ip地址确实可以更改,但比较复杂,手机的ip地址却无法更改。事件调查又陷入了困境,究竟是谁所为?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四是拨云见日,去伪存真。德育处老师了解此事后,找乙同学深入调查,乙同学说自己和甲是同桌,平时关系很好,不可能这样做。谈话时,乙同学的表情自然,语言朴实,态度诚恳,处处为甲同学考虑,乙同学平时表现又很好。另查,甲同学喜欢大专班徐某某,而乙同学和徐某某是初中同学。综合以上分析,乙同学的嫌疑暂时可以被排除。

五是柳暗花明,真相大白。解铃还须系铃人,于是德育处又对甲同学单独进行调查,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并告诉她ip地址别人不可能更改,如果继续下去,会伤害更多同学。经过老师的耐心教育,甲同学终于道出了其中的缘由:乙同学和心目中的男神徐某某认识,于是心生嫉妒,为报复乙,就用自己的QQ小号加自己的QQ大号骂自己,并嫁祸于乙,为了使事件更加逼真,又请好友在QQ上去套乙同学的话。

二、个案分析

在人生最美好的花季,甲同学遇到心目中的男生,于是就有了对异性朦胧的好感,但又不知道如何处理这种感觉,于是,甲同学产生了青春期的情感苦恼,与同桌争风吃醋,心生嫉妒,甚至不允许同桌认识心目中的男生。由于甲同学深陷情感的漩涡不能自拔,最终导致恋爱观进一步扭曲。在这种错误观念的支配下,甲同学遂产生打击报复的心理,故意设置圈套嫁祸同桌。由于甲同学遇到青春期的情感困惑得不到正确的引导,遂产生错误的解决方法,这是典型的中职生早恋问题引发的人际关系处理不当,青春期的学生大多都会遇到,如不及时给予正确引导,任其发展,后果不堪设想。

三、个案对策

应如何处理上述中职生青春期的情感困惑呢?下面,笔者结合多年德育管理心得体会,从中职生生理特征、心理需求、情感态度、理想信念、人际关系等六个方面,谈谈如何预防中职生的“早恋”,进而有效解决学生的青春期困惑。

第一,牢固打造第一道防线,及时开展青春期教育。大部分中职生入学年龄是16―17岁,正处于第二次青春发育期,第二性征越来越明显,于是对异性充满了神秘感,急于想了解异性。此时,如果学校能及时抓住新生刚入学的关键阶段,及时从生理、心理、情感等方面对新生有效的开展青春期教育,传授给学生青春期必备的生理健康知识,就能及时消除异性的神秘感,降低异性的吸引力。同时要结合网络上学生早恋的案例,剖析学生早恋对身体、心理产生的严重不良后果,使学生深刻认识到早恋的危害性,就能达到中职生不想早恋,不敢早恋,害怕早恋的目的。

第二,积极宣传“工匠精神”,加强青春期理想信念教育。要通过鼓励学生对专业的学习来转移对异性的探索,降低学生对异性的专注力。努力学好技术是每位中职生的首要任务,成为蓝领精英是每位中职生的奋斗梦想。学校要紧紧抓住中职生积极向上追求梦想的有利因素,积极宣传“大国工匠”精神,使学生认识到:人生最关键的只有几步,特别是在年轻的时候,告诫学生千万不可浪费宝贵的青春时光,鼓舞中职生将个人主要精力用在学习专业技术上,为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奉献自己的人生智慧。同时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舆论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探讨人生的意义,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使学生自觉约束自己的情感冲动,达到有效预防学生早恋的目的。

第三,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稀释青春期荷尔蒙。青春期的学生精力充沛,充满活力,而又多愁善感,很容易产生儿女情长的问题。学校要有效利用早上、中午、傍晚等自由活动时间,组建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各种社团,聘请老师进行技术指导,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断挖掘中职生的闪光点,强化中职生的特长,为他们搭建平台,不定期进行社团才艺展示,让他们的才能得到表现。这样学生就会将充沛的精力用在兴趣爱好上,就会树立他们在同学们心目中的形象,不断增强中职生的自信心,就能使他们走出内心深处自卑的阴影,使其远离青春期早恋的泥淖。

第四,营造和睦友爱的班级氛围,改良萌发早恋的土壤。“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说明环境对人影响的巨大作用。作为青春期的中职生,如果能在一个充满正能量、友爱的班集体中,他们会感受到温暖、充实和自信。同学之间会建立起兄弟姐妹般纯洁的友情,在学习上相互帮助共同提高,在生活上相互关心共同成长,培养出阳光自信充满正气的学生,使他们轻松的摆脱青春期的困扰,斩断青春期早恋的情丝。

第五,灵活运用“男女搭配”原则,轻轻掀开青春期的神秘面纱。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女性更感性,男性更理性。男性和女性之间的这种区别,使他们在认知能力、风格、性格等方面存在着差别,因此,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会产生对异性探求的愿望。如果班主任能紧紧抓住这个特点,在安排学生座位或任命班干部方面,有目的地让男女生进行合理搭配,既可增加男女生之间的互相了解,又可激发男女生工作学习中的表现欲,拉近男女生之间的距离,轻轻掀开异性的神秘面纱,消除学生的青春期困扰,让男女生发展正常的同学友谊。

第六,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保持青春期交流的畅通渠道。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篇5

关键词:90后女大学生恋爱与性观念调查研究

爱情是古老而常新的话题,也是大学生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文化的渗透也逐渐深入,拜金、盲目、攀比、偏激等消极恋爱观日益增多,由恋爱而产生的问题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理想、价值观和人生观。如今,在多元价值观中成长的90后大学生已步入我们的视野,特别是90后女大学生作为未来知识女性的代表,她们的恋爱状况、爱情与性观念更引人关注。本文以对中文类90后女大学生的问卷调查为基础,通过统计对比分析,旨在了解其恋爱状况,恋爱与性观念,进而引导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与性观念,为女大学生自身成长提供保障,为高校的思想教育工作提供支持。

1.调查基本资料

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使用自编问卷《大学生恋爱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选取了湖南省a高校的300名在校90后中文专业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数据的时间2014年5月,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92份,回收有效率为97.33%。

2.调查结果分析

2.1恋爱现状――实践和观望平分秋色

在本次调查中,正在恋爱中的女大学生占调查人数的32%;曾经有过恋爱经历的占9%;处于观望阶段,有适合的也可以考虑的占40%;在大学阶段不准备恋爱的只占19%。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当今中文类90后女大学生中,有恋爱经历的学生已不是少数,也有不少比例的同学需选择理智观望。随着社会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学生恋爱已经比较普遍了。90后女大学生这一群体是同龄人中的佼佼者,经过自身不懈的努力,最终跨进了神圣的文化殿堂,但是社会竞争的日益激烈,很多数同学选择将精力投放在学习及社会实践上,为今后的发展打牢基础。

2.2恋爱观念――文明理智是主流,偏激消极仍存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时代的变迁、中西文化的碰撞,90后女大学生在多元的价值观念下成长,她们更加的独立开放和向往自由,但是对于爱情,传统观念和理智依然对她们有着深刻的影响。

调查中显示,对于大学生在公共场合的亲密行为的看法,有23%的表示反对,觉得有损形象、有伤风化,十分不文明;有16%的欣赏他们的勇气,但是自己不会这么去做;有55%的认为不合适,但是这是别人的事,自己管不着;只有6%的赞同,觉得很正常,那才是谈恋爱。虽然大学生不文明恋爱的新闻时有报道,但是绝大多数学生是支持文明恋爱的,数据同时也反映了大学生对不文明恋爱现象的态度比较淡漠。

关于恋爱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影响,大家都比较辩证和客观的看待这个问题。34%的认为使自己与朋友疏远了;35%的认为使自己失去了很多自由;26%的认为使自己产生动力,促进学习;32%的认为浪费了很多时间;38%的认为增加了消费开支;另外的还有12%的同学选择了其他。任何事情都是有利有弊的,从数据上看,恋爱对大家的负面影响相较会更多一些。

关于恋爱与学习,当恋爱和学习相冲突的时候,尽量让两者平衡的占78%;以学习为重的占19%;以爱情为重的占3%。作为学生,学习应该是首要任务。但是随着时代的变化,爱情已经成为女大学生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她们大学生活的重心变得多元化,希望在自己收获学习硕果的同时也能收获爱情的甜蜜。

2.3对待失恋――积极勇敢占多数,消极影响需重视

恋爱并不都能百分之百的成功,有恋爱就会有失恋。90后是自信的一代,但也被称为最脆弱的一代,尤其是女生,她们更加的敏感和缺乏抗挫折能力。那么,了解她们是怎么应对失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大意义。调查显示,对待失恋,17%的不当一回事,该做什么就做什么;78%的会将精力转向其他事情,努力排解失恋带来的负面情绪;2%的会马上转入另一段感情当中;还有3%的会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从此消沉下去。这说明,失恋给绝大多数人带来负面影响,但是大多数学生会用多种方法来转移注意力,自我调节和恢复;但是也有一部分学生经受不起失恋的挫折,失恋会给她们的生活带来深远的负面影响。

大学是让人向往的象牙塔,也是待人探索的小社会,人际关系是它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90后女大学生与分手的恋人是怎么相处的呢?有27%的分手以后还可以做好朋友;37%的分手后感觉有些尴尬,但是可以争取好好相处;16%的说不清楚;1%的分手后不再联系;1%的成为陌路人,并且怨恨以后的恋人;还有18%的没有经历过,无法想象。90后女大学生对待失恋后人际关系的处理是比较理性的,但是也不乏不知所措的。当她们遇到失恋问题的时候,向同学朋友倾述的占77%,而向长辈和老师倾述的只有5%和1%。可见,对于恋爱问题,她们更信任的是朋辈,跟长辈和老师的交流极少。

2.4对性的认识和性观念――认识欠全面,观念渐开放

有爱,便会有性。但是对于受传统道德深刻影响的中国,性一直是一个敏感的话题。调查显示,90后女大学生对性的第一次认识,有48%是通过相关书籍、文献、互联网;35%是通过身边的同学朋友;11%是通过其他方法;而只有6%的是通过父母亲戚了解。对性的认识懵懵懂懂的占59%,有明确认识的占27%,完全没有认识的也有14%。想了解性身心发育知识的占49%;性疾病传播知识的占43%,安全措施知识的占30%。从数据可以看出,90后女大学生的性知识比较缺乏,对她们的主动性教育比较缺失。

关于对性与爱的关系的调查显示,多数人比较正确和理性的看待性。其中认为先有爱再有性,性是爱的升华的占66%;认为先有性再有爱,爱可由性产生的占2%;认为性与爱可分离,单纯看个人意愿的占32%。对发生婚前的同学和朋友的态度也比较宽容,表示与自己无关、不干涉的占49%,理解的占38%,觉得其道德败坏的只占2%,但也有11%的表示羡慕,认识上存在偏差。

3.教育建议

虽然调查结果表明,90后女大学生的爱情观和性观念的主流是积极的、理智的,但是也不能忽视那些持有消极爱情观和性观念的学生。为了让90后女大学生能更正确地把握爱情,让爱情成为她们成长成才、生活幸福的催化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好如下教育引导工作。

3.1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引导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话题,恋爱是每个人成长的必经阶段。血气方刚的年纪,相对轻松的环境,恋爱已经成为90后女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运用高校的深厚文化底蕴,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丰富大学生课余生活,创建健康文明的校园文化。高校应该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充实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这样能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大学生因为摆脱寂寞而盲目恋爱。高校是文化的殿堂,可以充分利用教师、图书等资源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营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

开设关于爱情的选修课、讲座,帮助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和性观念。高校可以通过知识的传授,教育女大学生洁身自好,让大学生弄清爱情的本质,正确区分爱情与友情,明确认识大学生恋爱的利与弊,理智开始和结束爱情,掌握消除因恋爱问题而产生的消极影响的方法,正确认识性。

摆正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提升自我综合素质。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让女大学生懂得,爱情并不是生活的全部意义,亲情、友情也是人生不可缺少的部分。大学阶段是人树立正确人生目标、进行知识积累、激发创造能力的黄金时期,女大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好这段精华时光,努力学习科技文化知识,耐心磨练综合素质能力,为实现自身价值、创建幸福生活、肩负起现代建设重任而储备能量。

3.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健康恋爱与性心理

大学生需要爱情但又并不完全懂得爱情。许多大学生在准备恋爱或恋爱的过程中,以及面对性的时候往往会遇到许多心理困惑、矛盾和冲突。而且女大学生在恋爱中比男大学生更容易受到伤害、更难走出阴影,这就需要高校重视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教育。

要坚持正面引导全面展开。随着恋爱逐渐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恋爱与性心理健康教育也必须全面展开,防范于未然。高校可以根据女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针对90后女大学生在恋爱中时常遇到的问题,积极开展专题讨论、个案分析、团体辅导、主题班会和心理健康月等活动,使大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赢得美好爱情的前提和条件,学习和懂得消除失恋后消极心理的途径和方法,以此帮助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和性心理,提高她们的心理韧性和爱的能力。

要做到个别辅导积极主动。每个人在面对恋爱和性时所产生的内心困惑、矛盾和冲突是有差别的,具体问题应该具体分析;而且介于个人信息的私密性、女大学生的羞涩程度,有些问题也不宜在公开场合讲述,因此个别的心理咨询和辅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时代不同,恋爱与性的开放程度不同,当代大学生极少与长辈和家人交流恋爱与性方面的事情。作为高校思想教育工作者就应该与学生建立起信任关系,积极主动地深入学生、细心观察,真心帮助大学生勇敢面对挫折、坚强克服障碍。

参考文献:

[1]刘畅、张春娇.当代女大学生恋爱观的现状及引导[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2011(13).

[2]密更.浅析大学生的恋爱问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1(3).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篇6

【关键词】婚姻;生殖健康服务;;学生

【中图分类号】R179R161.5G479B8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817(2007)05-0449-02

近年来,大学生的发生率不断上升,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发生率较高,性传播疾病发病率增加,严重威胁着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女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探寻生殖健康教育的方式以及具体的教育内容等,笔者于2006年3月对内江师范学院276名女大学生进行了婚恋观及生殖健康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以内江师范学院大二、大三、大四3个年级各系选修《女大学生生殖健康教育》课程的276名女生为研究对象,年龄19~24岁。

1.2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女大学生婚恋观及生殖健康状况调查”问卷,问卷答案设计为选择加填空方式,即设计数个选项,如在设计的选项中没有符合自身情况的答案或有特殊情况需要说明的,就采用填空的方式。

问卷装入信封内发给学生,让学生带回寝室无记名填写。发卷前对调查目的作出解释,并详细讲解填表注意事项。问卷填写完后,用信封密封好上交。为避免学生出错,问卷上附有调查者的联系方式,以方便学生咨询。共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6份,有效应答率为92.0%。

2结果

2.1婚恋观

2.1.1选择恋爱对象的条件见表1。

2.1.2对婚恋的态度调查表明,对婚前或试婚持赞成态度的女大学生占15.9%(44人),持反对态度的占31.5%(87人),不能确定的占52.5%(145人)。认为“性关系只有在相爱的两人之间才能发生”的占76.8%(212人),认为“没有爱也可发生”的占15.6%(43人),认为“性关系是相互利用”的占1.8%(5人),不能确定的占5.8%(16人)。

2.2恋爱情况报告正在或曾经恋爱的女大学生占69.6%(192人),未恋爱的占30.4%(84人)。正在或曾经恋爱的女大学生中,有1次恋爱经历的占54.7%(105人),有2次恋爱经历的占27.6%(53人),有3次恋爱经历的占10.9%(21人),有4次或以上恋爱经历的占6.8%(13人)。

2.3()发生情况276名女大学生中,有()者占26.1%(72人)。初次()的年龄最小12岁,最大24岁,平均19.4岁。初次()发生时期在小学的占1.4%(1人),在初中时期的占4.2%(3人),在高中时期的占37.5%(27人),在大学时期的占56.9%(41人)。

初次()有出血的占38.9%(28人),无出血的占50.0%(36人),没注意的占11.1%(8人)。初次()选择“恋爱对象”的占81.9%(59人),选择“一般朋友”的占6.9%(5人),选择“网友”的占6.9%(5人),选择“其他”一项者占4.2%(3人)。

发生()的原因主要为:“与恋人相处时不能自控”占47.2%(34人),为“表现爱情忠诚”的占33.3%(24人),“好奇”的占8.3%(6人),“避免孤独”的占4.2%(3人),“经济压力”的占4.2%(3人),“说不清楚”的占2.8%(2人)。

72名有()的女大学生,对性生活感到“愉快”的占52.8%(38人),感到“害怕”和“痛苦”的占33.3%(24人),“无所谓”的占13.9%(10人)。72名有()的女大学生对于与当前结婚的可能性,选择“肯定”的占33.3%(24人),选择“不可能”的占11.1%(8人),选择“无法确定”的占55.6%(40人)。72名有()的女大学生报告有1位的占72.2%(52人),有2位的占18.1%(13人),有3位或以上的占9.7%(7人)。

2.4避孕知识认知情况选择排卵期是“月经中期”的占33.3%(92人),选择“月经前、月经后、月经期间”3项的占53.6%(148人),选择“不知道”的占13.0%(36人)。女大学生对避孕方法有一定认识,80.4%(222人)的学生能正确列举出2种及2种以上的避孕方法,但多数学生对安全期避孕、体外、紧急避孕、的正确使用认识模糊。

72名有性生活的女大学生中,初次采用了避孕措施的55.6%(40人)。每次均采用避孕措施的占43.1%(31人),有时采取、有时不采取的占36.1%(26人),很少采取措施的占9.7%(7人),从未采取措施的占11.1%(8人)。

72名有性生活的女大学生中,曾经怀过孕的占30.6%(22人)。其中怀孕1次的有13人,2次的有5人,3次的有4人。这22名学生共发生妊娠35次,其中有24次(68.6%)未采取任何避孕措施,3次为安全期避孕,6次为体外,延迟服用紧急避孕药和不正规使用各1次。2.5情况276名被调查女大学生中,选择“是正常生理现象”的占71.7%(198人),选择“是道德败坏、品质恶劣的表现”的占6.5%(18人),有4.4%(12人)选择“是一种病态行为”,选择“说不清楚”和未回答的占17.4%(48人)。

有经历的占28.3%(78人),其中经常有的占7.7%(6人),偶尔有的占92.3%(72人);选择“无”的占64.5%(178人);未回答的占7.3%(20人)。

78名有“”经历的女大学生中,认为“”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是有利的(释放性压抑、心情好等)占47.4%(37人);认为有不利影响的(内疚、情绪低落、害怕、自责、罪恶感等)占32.1%(25人);选择说不清楚,或2者均有的占20.5%(16人)。

2.6同性发生情况276名被调查女大学生中,选择有同性的占1.8%(5人),选择无同性的占80.8%(223人),未回答的占17.4%(48人)。对同性持赞同态度的占6.5%(18人),持反感态度的占30.8%(85人),认为无所谓的占48.6%(134人),选择其他和未回答的占14.1%(39人)。对同性恋者结婚持赞同态度的占9.4%(26人),反对的占22.1%(61人),无所谓的占51.4%(142人),未回答的占17.0%(47人)。

2.7对性病的了解情况33.3%(92人)学生能正确列举出2种及2种以上的性病名称,有45.3%(125人)能正确列举出1种性病名称,有10.9%(30人)的学生列举错误,10.5%(29人)的学生未回答。

3讨论

3.1婚恋观在选择恋爱对象时,大部分女生将“人品”放在首位,将“才能”放在第2位,将“外貌、经济情况等”放在第3位,将“经济条件”放在首位的仅占1.81%。说明绝大多数女大学生愿意找人品好和/或有才能的配偶。女大学生对婚前或试婚持赞成态度的仅有15.9%,持反对态度的占31.5%,而50%以上的人选择“不能确定”。说明在这一问题上,多数学生感到茫然,需要正确引导。

3.2恋爱及发生情况女大学生恋爱率和()报告率均较高,均高于宋玉东等[1]的调查结果,也高于“大学生性教育研究”课题组报道结果(11.13%)[2]。可能原因有:第一,本调查时间较后2项研究晚5~6a,大学生的性观念和更为开放;第二,本调查对象仅为选修课的学生,可能使调查结果偏高,高于普通学生;第三,调查对象为二~四年级学生,无一年级学生,因恋爱由低年级到高年级逐步增多,也是年级越高,发生率越高[1],从而使调查结果更高。

超过50%调查对象最早恋爱发生于初中及高中时期,甚至有少数在小学时期开始恋爱。有行为的学生中,41.7%初次发生在初中及高中时期,故不论是大学还是中学时期,均应广泛开展性教育,对避免学生遭受身心伤害具有重要意义。

有性生活的女大学生与当前“肯定结婚”的占1/3,50%以上“无法确定”能否与当前结婚,本结果与黄秀峰等[3]的报道接近。这一方面反映学生受到“性与婚姻可以分离”等思潮的影响,性观念、较为开放;另一方面也间接反映婚前可能为今后的婚姻及家庭生活埋下不稳定因素。

由于女性生殖健康和某些妇科疾病(包括性传播疾病、宫颈癌等)与过早性生活和多个密切相关[4],故生殖健康教育内容应包括一些相关妇科疾病的病因、预防、临床表现、诊治等内容,可使大学生理智地对待性成熟、性冲动,对增强自控能力和克服婚前十分有利。

3.3避孕与妊娠情况调查发现,女大学生对避孕方法和种类有一定认识,但对具体避孕知识认识模糊。采用体外、安全期的比例较大,而这些方法实际上并不十分可靠,失败率达20%[4]。咨询中发现,有的学生因将排卵期和安全期弄错导致妊娠,说明大学生的避孕知识还是似是而非,主要原因是他们获得避孕知识的途径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紧急避孕是除常规避孕方法以外避免意外妊娠降低人工流产率的主要方法,如果具有紧急避孕的知识和自我保健的意识,又能及时得到优质的紧急避孕服务,那么意外妊娠人工流产至少有50%以上应该是可以避免的[5]。故在生殖健康教育中,应当让学生掌握科学的避孕知识,特别是紧急避孕知识,使学生知晓何处可得到紧急避孕服务,这对降低女大学生意外妊娠和人工流产具有重要意义。

3.4女大学生发生率为28.26%,高于刘达临1990年的调查结果(16.5%)[6]。可能与调查时间更晚,调查进行隐秘和调查对象仅为选修课的学生等因素有关。是女大学生宣泄性冲动的一种常用方法。有经历的学生认为“”对学习生活的影响是有害的占32.1%,咨询中也发现,有的学生因“”而背上思想负担,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故不能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行为。

适度的可以调节性压抑,本身对身心健康并没有直接损害。的主要危害来自错误的认识,使当事人产生严重的焦虑和压抑,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影响以后的正常的婚姻生活[7]。

3.5性病知识仅有1/3的女大学生能正确列举2种及2种以上的性病名称。学生对性病的认识多来自于宣传栏、电视、报刊、书籍等,知识零乱,缺乏系统性。对大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性病防治知识属于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首先,了解性病病因及传播途径,对于避免不洁性生活和预防各种性病传播有意义;其次,了解性病的临床表现及诊治知识,不仅有利于各种性病的早期治疗,还可避免遭到不法行医者的欺骗;第三,了解科学的性病知识,可消除对各种性病患者的恐惧心理。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篇7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友谊观恋爱观人际交往

近年来,频繁曝出在校大学生因和舍友关系不合,恋爱受挫的问题,而采取极端报复手段的新闻。2004年云南大学的马加爵杀人事件,复旦大学林某某饮水机投毒案,再到昆明某高校,因恋爱受挫,男方翻墙进入女生宿舍挥刀砍伤女友等多起类似案件的发生。一次次的警钟敲响了社会对于大学生友谊观及恋爱观的思考。

“90后”大学生更注重张扬个性,整体家庭条件较好,其父母对于新一代独生子女的教育不到位,造成了“90后”大学生的集体意识以及换位思考能力不足。因此,对于“90后”大学生友谊观及恋爱观的研究就显得尤其重要。笔者在云南某高职高专进行了问卷调查,为进一步研究“90后”大学生在交友和恋爱方面的问题提供参考。

1问卷设计及样本分布

问卷设计主要针对性别、民族及其生源地来源不同等三项变量进行调查统计。本次问卷调查共设计了19条问题,涉及到同学关系、交友状况以及恋爱观三大方面的问题。问卷随机发放130份,回收有效问卷101份,有效回收率为77.69%。其中男生36人,占比35.64%;女生65人,占比64.36%。汉族学生69人,占比68.32%;非汉族学生32,占比31.68%。来自城镇的学生为39人,占比38.61%;来自农村的学生为62人,占比61.37%。所有参加问卷调查的学生均来自于大一学生。

2问卷调查统计分析

101名学生中,独生子女人数为32人,占总样本比例的31.68%;非独生子女人数为69人,占总样本比例的68.32%。从整体结果来看,绝大多数的学生都能够较好地处理自己身边的人际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较为融洽。

2.1对于同学关系问题的处理。从统计结果分析,可以看出,当代“90后”大学生在交友方面比较谨慎。有61.39%

的学生身边的知心朋友在3-5个之间,而有近20%的人,交友广泛,知心朋友在5个以上,这部分人群基本来自于城镇学生,因此,可以看出,在人际交往方面,城镇学生比起农村学生来说,有很明显的优势。

从交友方式来看,有48.51%的人是通过他人介绍,而认识新朋友的。另有49.5%的学生,与他人交往,主要是通过相同的兴趣爱好,而彼此认识。因此,可以看出,当代大学生维系朋友圈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彼此间对于某事物或活动为纽带,联系在一起。

在和舍友之间的关系处理上,72.28%的学生都能够与同宿舍同学的关系都很亲密友好。当与同学发生矛盾冲突后,74.26%的人都能将关系恢复融洽。但是,仍有1/4的人会和同学的关系,慢慢变冷淡。所以还需要加强对这部分学生的思想引导,以免处理不及时,矛盾积怨加深,造成不可挽回的恶果。

2.2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的处理。对于集体性活动的看法,呈现出纺锤形分布。只有1%的人,在活动中,充当的是组织者的角色。这部分学生对于人际交往问题处理的比起其他学生更加游刃有余;另有49.5%的人不从事活动组织工作,但也很热心参加各类活动;其他人会根据自己的情况,以及对活动是否感兴趣,来决定是否参加,这类人在日常管理中,只要通过正确合理的引导,基本都会乐于参加。

“90后”大学生对于交友模式更倾向于自己与对方可以同等的付出,与生人见面通常表现为友好,但因人际交往能力有限,会显得不自然,造成一种不自卑也不自信的心态。遇到不满时,大多数学生采取最直接的方式:找人宣泄,排忧解闷。性格相对内向的学生更倾向于独自运动或是写日记等方式发泄。因此,需要对这部分学生进行必要的心理疏导。

2.390后”大学生的恋爱观。近90%的学生,对大学恋爱的态度是顺其自然,只有极个别学霸型学生,认为学习比谈恋爱更为重要。恋爱消费上,“90后”也较为理性,有近一半的人选择aa制。

3分析结论

3.1尊重理解“90后”大学生的各种兴趣爱好。调查表明,近一半的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彼此共同的兴趣爱好,而成为朋友的。传统观念中,认为游戏属于丧志一类的不良爱好。但是,现在社会中,游戏的概念已经更加广泛,也成为年轻人主要的社交工具。但是,“90后”大学生的通病在于:无节制的游戏,缺乏自律性。现代的学生管理工作,也已不同于以往,要求学生管理者具有更广泛的知识面,也包括对于游戏的了解。

3.2随时关注1%的极端群体。“90后”大学生群体中,有1%的人存在着严重的人际交往障碍。以避免他们因人际交往障碍,而造成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危及自身或他人的生命安全。

3.3正确引导的重要性。对于参加活动摇摆不定的这部分学生,能否正确的引导是活动能否成功的关键。这就需要学生管理者要有足够的权威性和个人魅力,而不是靠强迫性的压迫。

3.4鼓励大学生积极组织活动。组织能力对于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很有帮助,因此,尽可能的发挥每个人的主动性,让学生有机会自行组织他们感兴趣的活动。

参考文献:

[1]邓喻静.“80后”大学生的友谊观及交友现状调查与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7,25(6).

[2]王磊.当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新特点与高校辅导员工作理念的更新[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9,19(6).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性教育;;性观念;调查

asurveyonthesexeducation,sexualbehaviorsandconception

YUFengbin1,YanGJing2,weiXiaoqin1,wanGLiping2

1panzhihuamedicalCollege,Sichuan617000,China

2Departmentofpoliticseducation,panzhihuaCollege,Sichuan617000,China

【abstract】objectives:tosummarizethepracticalexperienceforcollegestudents’sexualeducation,andtounderstandthesexualconceptionofcollegestudentsandtheirneedforsexualeducation.methods:Questionnaireswereusedtoinvestigateonthesexualknowledge,sexualconception,sexualeducationstatusandsexualeducationneedof1920studentswhohavechosensexualeducationastheirelectivecourseinpanzhihuaCollege.Results:therearealtogether1242validquestionnaires.about13.3%universitiesareseriouslylackofsexualeducation,and64.7%ofthestudentsexpecttheofferofsexeducationcourses.about42.1%surveysubjectshavereportedtohavesexualbehaviors,and10.1%nottakingcontraceptionmeasure.about71.4%studentsagreewithcollegelove,and29.7%ofthemareexperiencinglove.63.2%ofthestudentsconsideritapersonalfreedomtohavecohabilitation,but27.4%ofthemdon’tacceptit.Conclusion:Collegestudentshavechangedtheirsexualconceptionandhaveahighdemandforsexualeducation.Sexhealtheducationshouldbereinforcedtoensurethehealthygrowthofcollegestudents.

【Keywords】collegestudents;sexeducation;sexualbehavior;sexconception;survey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性教育现状及其性观念,分析大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及需要加强的性教育内容,笔者对我校近两年选修性教育的学生进行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近两年为全校本专科学生开设大学生性教育选修课程,采用多媒体课堂授课方式,期末考查时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分开交卷。发放问卷19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42份。其中一年级学生17名(1.3%),二年级875名(70.4%),三年级265名(21.3%),四年级95名(7.0%);男生772名(62.2%),女生470名(37.8%);年龄17~25岁,全部未婚。

问卷内容除性别、年龄、年级等一般情况外,还包括原有性知识来源、本期性教育课堂评价、你期待的性教育方式及内容、恋爱状况、校外同居、同性恋认知、性骚扰、性、状况等9个方面。另外,除备选答案外还可自由作答。

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不同性别组、年级组的被调查者进行两样本χ2检验,所有p值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性教育

2.1.1原有性知识来源665名被调查者(53.5%)报告原有性知识来源于杂志,578名被调查者(46.5%)报告来源于影视,485名被调查者(39%)报告来源于网络,591名被调查者(47.6%)报告来源于同学朋友,95名被调查者(7.6%)报告来源于父母,218名被调查者(17.6%)报告来源于老师,165名被调查者(13.3%)报告来源于其他途径。结果表明,大学生原有性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传媒的杂志、影视、网络及同学朋友,而家庭(父母)、学校(老师)性教育严重不足,差异有显著性(p<0.01)。

2.1.2性教育课堂评价1079名被调查者(86.9%)认为课堂性教育内容适当,64名被调查者(5.2%)认为太保守,68名被调查者(5.5%)认为太开放;608名被调查者(49%)接受性教育后没有发生,74名被调查者(6%)次数增多,85名被调查者(6.8%)减少;991名被调查者(79.8%)认为获得性知识较多,79名被调查者(6.4%)认为较少,6名被调查者(0.5%)认为很少。

2.1.3性教育方式804名被调查者(64.7%)期待的性教育方式为开设性教育课,402名被调查者(32.4%)期待举办性教育讲座,360名被调查者(29%)希望提供性教育读物或视频,217名被调查者(17.5%)建议穿插在思想品德课中,144名被调查者(11.6%)建议组建协会同伴互助。

2.1.4性教育内容925名被调查者(74.5%)期待的性教育内容为性生理、避孕、生育;625名被调查者(50.3%)期待性法律、性伦理道德;603名被调查者(48.6%)期待性生活具体知识、;382名被调查者(30.8%)期待性、性病艾滋病知识;302名被调查者(24.3%)认为应该包括性心理、性变态、同性恋知识。

2.2

523名被调查者(42.1%)坦然报告曾经有过,其中最后一次对象为恋人者449名(36.2%)、为普通同学朋友或网友者45名(3.6%)、为不了解的人(或商业)29名(2.3%),125名被调查者(10.1%)不采取或有时采取避孕措施,报告数量在2~5个者73名(5.9%)。661名被调查者(53.2%)认为性只要适度有利健康,381名被调查者(30.7%)认为性是不良习惯;489名被调查者(39.4%)报告最近一个月性次数为0次,234名被调查者(18.8%)报告性在5次以下,46名被调查者(3.6%)性在10次以上。

2.3性观念

性观念是指对性的主观认识,是人们对性问题的较为稳定的看法及所持有的态度评价,既包括个体的性观念,也包括在一定时期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性问题的评价、态度、看法的总体趋势[1]。

2.3.1恋爱及同居状况恋爱态度,887名被调查者(71.4%)赞成恋爱,369名被调查者(29.7%)正在恋爱,25名被调查者(2%)不赞成恋爱,103名被调查者(8.3%)在恋爱或性问题方面困扰很大。关于恋人失贞,580名被调查者(46.7%)据失贞原因再决定,180名被调查者(14.5%)无所谓不想它,158名被调查者(12.7%)接受但内心痛苦,137名被调查者(11%)立即中断恋爱;而自己失贞后,581名被调查者(46.8%)能坦白相告,101名被调查者(8.1%)却隐瞒到底,42名被调查者(3.4%)采取婚后再说。对校外同居的态度,785名被调查者(63.2%)认为校外同居是个人自由,双方愿意就行;340名被调查者(27.4%)认为不可以,应保持婚前贞节。

2.3.2对同性恋及性骚扰态度关于同性恋,630名被调查者(50.7%)认为正常是性取向不同,211名被调查者(17%)认为是变态行为,156名被调查者(12.6%)认为是罪恶的不道德行为;对同性恋同学,555名被调查者(44.7%)不厌恶也不躲开,302名被调查者(24.3%)保持距离,39名被调查者(3.1%)与之绝交。对性骚扰的态度方面,823名被调查者(66.3%)立即拒绝,328名被调查者(26.4%)求助于法律,55名被调查者(4.4%)认为,自己能吸引别人的注意而高兴,26名被调查者(2.1%)为了利益忍气吞声。

3讨论

3.1大学生性教育任重而道远

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因索的影响,性教育一直落后于性发育[2],但大学生的婚前、妊娠、人工流产发生率却呈明显上升趋势[3]。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由不成熟逐渐向成熟方面发展的过渡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其问题过分放纵与过分压抑都会给其带来生理和心理的损害。我国现阶段的性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均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性知识的渴求。郭瑞雪等[4]调查发现,从未接受过家庭性教育的学生高达33.6%,而接受过家庭性教育的学生中仅有10.5%接受过来自父母双方的性教育。本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性知识来源于家庭(7.6%)和学校(13.3%)正规途径不足,其余则来自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网络信息等社会途径,高校在性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对于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这一青年知识群体的性教育,要注意不同类型高校特点,以性生理、性心理知识为基础,紧紧围绕性道德、性法律知识,以高尚的爱情婚姻事例为题材,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针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性教育。开展性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点面结合,在向全体同学介绍科学性知识的同时,也应对个别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真指导,帮助其建立良好的性知识体系,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5]。

3.2开放的性观念,矛盾的性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性道德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对性禁锢的挣脱和性自由的渴望与性观念的陈旧难以转换并存。对青少年的性教育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受传统性道德价值观的冲击,而新的性道德价值观念、性道德标准、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科学的性教育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大学生的性观念变化,不仅表现在谈恋爱比例升高,而且也表现为性观念超前,婚前的比例也随之升高,大学生性观念和的发展现状与受性教育的程度已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已成为大学生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首次年龄提前和婚前增多已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现象。上海市1995~1996年参加婚前检查的女性70%以上有性经历,其中22.10%的女青年首次发生在19岁以下[6]。本调查发现有的学生高达42.1%,与徐军[7]报告的48%接近,高于国内大多数的调查。随着进入青春期年龄的提前和结婚年龄的推迟,青少年发生婚前的人数也随之增加,大部分学生后备受负面情绪的影响,不但耽误学业,而且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有甚者可能因此丢失生命。性观念开放是发展趋势,但性知识贫乏却可能严重危害个人健康和社会发展。这提示我们,向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性知识刻不容缓。

性观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客观上受到环境,特别是教育的影响,主观上受先前既有态度、科学知识水平的影响[8]。对于大学生而言,性观念还处于形成过程中,对其加强有针对性的性教育,从而使之性态度和性心理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有学者认为,对于非婚的态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态度,或者性开放程度[9]。本调查发现,在婚前普遍存在及社会对持较开放态度的客观现实中,大学生71.4%赞成恋爱,63.2%认为校外同居是个人自由,双方愿意就行;关于恋人失贞,46.7%据失贞原因再决定,11%立即中断恋爱;而自己失贞后,46.8%能坦白相告,8.1%却隐瞒到底,3.4%采取婚后再说,说明大学生性观念逐步开放而性心理却又相互矛盾。我国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特别是观点的形成不仅受到西方性开放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传统性观念的限制。所以在性教育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正确的性观念,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玉堂,哈玉红,海存福.对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状况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性道德问题的调查研究”系列成果之一[J].中国性科学,2008,17(9):26-29.

2wattsJ.Chinasexeducationlagsbehindsexualactivity.phasingoutofpre-marriagehealthchecksleavesauthoritieswithnosexual-educationtools[J].Lancet,2004,363(9416):1208-1208.

3ChenJQ,michaelp,pingH,eta1.preventionofchildsexualabuseinChina:Knowledge,attitudes,andcommunicationpracticesofparentsofelementaryschoolchildren[J].Childabuse&neglect,2007,31(7):747-755.

4郭瑞雪,李峰.大学生家庭性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40-45.

5陈一筠.艰苦拓荒十余载播种耕耘盼开花――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性科学,2006,15(4):3-7.

6涂晓雯.上海婚前体检男女青年生殖健康知识状况分析[J].生殖与避孕,2002,22(6):361-362.

7徐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7,16(9):36-39.

8Goodsonp,ericR,SarahC,eta1.Self-esteemandadolescentsexualbehaviors,attitudes,andintentions:asystematicreview[J].JournalofadolescentHealth,2006,38(3):310-319.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篇9

为了让硕士研究生群体更好地了解自身,健康地发展,我们重点围绕恋爱等方面对全国不同地区高校在读硕士的婚恋状况进行了一次全面而客观的调查,力图揭示他们的情感状况的“庐山真面目”,剖析这一特殊的高知识分子群体的所思所忧,解读他们所面对的现实及所期待的未来。

当代研究生的恋爱价值观

慎重认真的恋爱观

对恋爱动机,5153人做了回答。其中,4.5%的硕士生选择“学习无趣,只为消遣”;6.9%的硕士生选择了“随波逐流”;33.5%的硕士生选择“为结婚做准备”;47.6%的硕士生选择“遇到了就谈,没有想太多”;另外,分别有2.4%和5.2%的硕士生选择“迫于外在压力”和“考虑到年龄问题”。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的硕士研究生恋爱的动机较为端正,态度认真。希望通过恋爱为自己寻找一个最终的归宿。选择“遇到就谈,没考虑太多”的硕士生所占有的比例最大,说明随着知识的增多和能力的提高,在爱情方面,他们心态更加平和,顺其自然。

客观原因成为不谈恋

爱的主要限制

在表示不谈恋爱的2217人中,选择经济、工作不稳定两个因素的比例共占了有效数据的30.1%,另外,25.5%的硕士生选择“交际圈窄”,8.9%的硕士生选择“学业紧张”。因此,对于绝大多数不谈恋爱的硕士生来说,不谈恋爱并非是不想谈恋爱,客观因素的限制是他们不谈恋爱的主要原因。首先,生活模式使他们的恋爱受到一定的限制。研究生学习、生活方式以少数人甚至个体为主,多数时间在实验室,较少有群体行为和活动,每天的生活基本上是宿舍、食堂、图书馆三点一线,接触人少,社交圈窄。其次,工作未定、经济不独立等因素使得爱情难以有较稳定的物质基础。再次,学业也是一个影响因素。硕士阶段不仅要修学分,而且科研任务相对较多,需要完成学校规定的一些硬性指标;再加上一些硕士生参加社交活动或做兼职赚钱忙于生计,时间精力有限,难以两全其美。

爱情为主的择偶观

在列举的十项择偶标准方面,性格、身高相貌、发展潜力、人品四项成为备受大家关注的择偶标准,分别占了18.5%、11.5%、10.5%、19.1%;而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则处于次要地位,二者所占的比重共为8.2%。择偶是动物的一种本能,但人类的择偶却有很大的社会意义。人类择偶不仅为了肉体结合,还要求双方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基本和谐一致。作为爱情的择偶标准主要有两个方面,即心灵美和体形美。心灵美是指人品好、有发展潜力、性格相和谐、志趣相投等,是一种内在的气质。体形美则是美感和性感的结合,更多的是对对方的身高相貌的倾慕和欣赏。从调查数据看出,性格、身高相貌、发展潜力、人品已成为重要的择偶标准,说明多数硕士生已把爱情因素放在择偶标准的重要位置,即心灵美和体形美这两个方面约占十项标准的60%。

此外,性别在十项择偶标准上存在显著差异。男性在人品、性格方面的考虑最多,分别占了十个择偶标准的37.6%、37.2%,其次是身高相貌(25.9%),次之是年龄(19.2%)、学历(14.6%),而家庭背景、社会地位则考虑得很少,二者共占了11.9%。女性除了看重对方的人品(47.7%)、性格(45.7%)外,发展潜力也是考虑的重要因素(35.5%);其次是身高相貌(25.6%)和年龄(23.7%);职业、经济状况和学历也占有一定的比例,分别为21.6%、21.5%、21.7%;家庭背景、社会地位所占比例也很小,二者在择偶标准中的比重分别为14.3%、8.3%。性别对择偶的影响,可能与两类群体不同的价值取向有关,虽然男女硕士生都将人品、性格等内在因素作为首选,但男性更加注重容貌,即感彩较重;女性更加注重才华,即理性色彩较重。

较强的择偶自信心

在对自己是否有信心方面,大多数硕士生表现出了自信心。6673名硕士生对此做了回答。其中,62.8%的硕士生表示“有信心”,8.7%表示“没有信心”,另外28.5%的硕士生“说不清楚”。自信更多的基于对自己的全面认识,而这种认识更倾向于在肯定自身优秀的品质与特性的基础上产生的满足与自豪感,这能够促进主体积极主动并乐观地对人对事,是一种宝贵的体验。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硕士生在择偶时表现出了较强的信心,虽然表示“说不清楚”的占到了将近30%,但是表示没有信心的人数并不多,这表明在学历层次上较高的拥有诸多文化资本的年青人对自己是颇具信心并且能将自己的优势展现出来的,因此硕士研究生在择偶方面并不存在社会上所普遍鼓吹的信心不足的问题。

婚恋压力的现状

婚恋压力普遍存在

在6704人中,41.1%的人感觉基本没有婚恋压力,58.9%的人感觉有压力,而只有8.3%的研究生为此感到心情烦躁。从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研究生的婚恋压力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并不像们想象中的严重。同时,调查结果表明,男女研究生在婚恋压力上的差异极其显著,男研究生在面对婚恋压力时更容易烦躁。

家人朋友的期望成为压力的主要来源

4638名硕士生对恋爱压力来源做了回答。35.8%的硕士生认为父母和亲戚朋友对自己的期望是产生婚恋压力的主要来源,年龄和经济方面也是产生压力的两大来源,分别占了有效数据的26.5%和22.7%,仅有15.1%的硕士生选择“来自外界舆论方面的压力”。另外,调查显示,男女硕士生在婚恋压力来源上存在显著差异。男研究生的婚恋压力主要表现在经济上,而女研究生的婚恋压力更多的来源于外界舆论、年龄和父母亲戚朋友。众所周知,恋爱和婚姻都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对于男性来说,他们是家庭和社会的支柱,不可避免地将挑起今后家庭生活的重担。目前,对于大部分研究生来说,他们属于没有固定收入的“月光族”,即使有奖学金,也仅仅够维持自己的生活花销;一些通过申请国家助学贷款才得以继续深造的贫困大学生对爱情更是望而却步。很多男研究生表示,和已经工作的同龄人相比,他们明显底气不足,没有房子、车子等厚实的经济基础,择偶时几乎没有竞争力,因此许多男研究生不敢轻易恋爱,经济成为他们婚恋压力的主要来源。对于女研究生而言,大部分人选择读完研后再成婚,她们担心更多的是红颜易逝、青春不再,因此年龄问题成为她们压力的主要来源。

较为被动的应对压力方式

从缓解婚恋压力方式来看,在5885做了回答的硕士生中,17.6%的硕士生选择“自己承受,不寻求解决”,28.5%的硕士生选择“主动出击寻求解决方法”,27.6%的硕士生选择“期望解决,但消极等待”,其余26.3%的人不知如何解决。从主动的应对压力方式和被动的应对方式来划分,前两项则是较主动的应对压力的方式,选择这两项的硕士生共为2711人(46.1%),这说明有一半以上的硕士生在应对婚恋压力方面处于比较被动的状态。

宽容严肃的性观念

在对恋人问题所持有的态度进行调查时,结果显示,47.3%的硕士生选择“具体情况而定”,22%的硕士生选择“在意对方”,14.4%的硕士生选择“非常在意的”,选择“不在意”和“无所谓”的比例分别为7.4和8.9%。关于硕士研究生对婚前的看法,表示理解的占60.3%,不清楚和不理解的分别占了有效数据的26.2%和13.5%。其中,对婚前持理解态度的4648人中,“都是成人了,可以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所占比例最高(67.2%),对婚前表示不理解的1856人中,认为婚前是“对对方的极不负责任”的所占比例最大(41.6%)。可见,硕士生对问题能以较宽容的态度去面对,并且认为自己有责任去承担自己所做的事情,不管结果是好是坏。但宽容并不代表着放纵,相当部分的硕士生对还是持严肃的态度。

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方案篇10

关键词:和谐社会;新时期;大学生;婚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23-02

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该构建和谐幸福家庭。而家庭的幸福主要是由家庭骨干成员的婚姻幸福决定的,骨干成员的婚姻幸福,整个家庭才会美满。我们都知道,一个人要想收获幸福美满的婚姻,首先必须具备正确科学的恋爱观和婚姻观。所以大学生的教育和环境影响非常重要。作为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大学,应当承担起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科学婚恋观的重要职责,从而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固的基础。

一、新时期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必要性和时代背景分析

1.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社会思考。当前,单亲家庭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已被教育界和社会广泛关注。因为经历了家庭变故和心灵创伤,很多没有调整好自己心态和情绪的单亲家庭大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卑感,从而情绪低落,自尊心下降,行为退缩。摘要:婚姻和家庭生活幸福,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我们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应该建设和谐幸福家庭。而一个人要想收获幸福美满的婚姻和家庭生活,首先必须具备正确科学的婚恋观。婚恋观不是天生就有的,它是受后天的教育和环境影响逐步形成的。作为以促进学生的健康和谐发展为宗旨的大学,应该承担起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科学婚恋观的重要职责,从而为学生的人生幸福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奠定坚固基础。本文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出发,对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必要性、时代背景分析以及方式方法提出了几点思考。

关键词:和谐社会;新时期;大学生;婚恋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23-02个别学生,因为国家新婚姻法对在校学生结婚不予限制,选择了在大四实习期结婚,怀着几个月身孕或抱着小孩回校参加答辩。年轻人婚育年龄的提前,使得我们的婚恋观教育形势显得愈为紧迫,我们必须在他们结婚前完成婚恋观教育。

3.新媒体对大学生婚恋观的影响。随着新媒体和手机网络平台的兴起,西方文化中的“性解放、性自由”思想直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婚恋观,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摈弃了中国传统性道德,以较为开放的态度对待,接受或以身试行了婚前和未婚同居。另外,各类广播电视婚恋类节目的恋爱心理导向也对大学生的婚恋观产生着很大的影响,节目中流露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功利主义动摇着大学生还不完善的价值观,使得大学生的恋爱心理出现了一定的偏差。在当前就业形势严峻的背景下,媒体投射出来的“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嫁得好还得要趁早”的社会时尚,使得部分女大学生尝试通过婚姻摆脱就业困境,在恋爱婚姻中急功近利,掺杂太多的物质因素,为今后的婚姻生活埋下了隐患,也给社会和谐造成了不安定因素。因此,结合新时期大学生心理特点及时有效地做好其婚恋教育和引导,对高校来说非常必要。

4.大学校园内因恋爱处理不当而频发的各类问题理应引起各高校重视。因沉溺于所谓的“爱情”而荒废学业;因约见校外异性朋友而夜不归宿;因缺乏正确的性知识,怀孕4个多月后女大学生才知道自己怀孕了,才去做人流手术;因缺乏有效的性安全知识,在与社会上异性朋友发生性关系后,感染性病;因道德感和责任感的缺失,男大学生一年内致女朋友怀孕做人流多次;因法制观的不足,女大学生在校园厕所内产子后把婴儿遗弃在马桶内;因不能有效处理恋爱中的矛盾冲突,不少学生产生了焦虑、失眠、情绪低落等症状;因不满对方提出分手,采取极端无知方式,选择了自杀或者杀害对方,对自己、对恋爱对象、对家人、对学校、对社会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这一个个案例都警示我们高校,要重视大学生的婚恋教育,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对大学生的婚、恋、性进行引导。

二、新时期加强大学生婚恋教育的方式方法

1.正确恋爱观和婚姻观的引导。首先,要让大学生懂得爱之真谛,明白爱情的意义在于帮助对方提高,同时也提高自己;成熟的爱的核心在于给予。其次要让学生正确认识到恋爱和婚姻的关系:“恋爱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建立男女双方的真正爱情,为未来将要开始的婚姻、家庭奠定牢固的心理素质和感情基础。”恋爱应以结婚为目的,而不是为了从众或寻求刺激,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对待自己和恋人。再次要加强婚恋道德教育,如独立、平等、尊重、信任、关爱、责任等,以及在性方面的相互忠诚。最后要教育学生正确处理好恋爱与学业的关系:大学生在大学阶段的人生主题和主要任务是学习,是要吸收大学中沉淀深厚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素养。因此,大学生应将学业放在前,恋爱放在后,使爱情的力量转化为学习的动力。在对大学生进行婚恋观教育时,不要只采用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而应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如采用案例分析、角色扮演与互换、心理测试和播放教育视频等。

2.爱的能力和承受恋爱挫折能力的培养。爱的能力包括表达爱的能力、接受爱的能力、拒绝爱的能力、鉴别爱的能力、解决爱的冲突的能力和保持爱情长久的能力。教育学生要清楚什么样的爱适合自己,不因寂寞草率地开始恋爱;遇到渴盼的恋情时能够用恰当的方式和语言表达和接受爱;遇到不合适的追求者时可以果断智慧地拒绝爱;当恋爱过程中遇到冲突时,可以用巧妙的方式化解矛盾,避免冲突激化;要和恋人一起相互支持,共同进步,不断学习为爱情保鲜的方式。同时,要增强应对恋爱挫折的能力,在遭遇失恋时能够以合理的调适方法对自己的情绪进行调控。引导学生认识到失恋只是一种选择的结果,只意味着双方并且适合,并不意味着自身魅力的降低,因此没有必要因失恋而自我贬低或愤怒仇恨对方,而应该以尊重的态度接纳对方的选择,同时也给自己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

3.性健康知识教育。新时期大学较为开放的性观念和严重缺乏的性健康知识现状应引起高校的足够重视,高校应该结合大学生实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对他们开展包括性道德、性心理、性修养、性保护、性安全和法制教育等在内的性健康知识教育。只有了解性,才能有更正确的爱。以案例分析、小组讨论、悄悄话、教育视频等形式,教育学生在恋爱中注意保持性文明行为,理智面对各种性心理和行为冲突,引导他们认识到恋爱过程中发生的危害性,特别是对女生的身心伤害,提高学生对性的控制和调适能力。通过全面系统的教育,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性观念,培养学生科学的性态度,强化学生对传统性道德的认同,促成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引导学生自信与异往,进一步完善学生的婚恋观。

4.加强对恋爱问题的心理咨询和疏导。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对学生恋爱中遇到的冲突、挫折和性困惑等进行情绪调适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的恋爱观。另外,要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院系和班级三级工作网络,充分发挥院系心理辅导员和班级心理联络员的作用,通过日常观察和问卷调查,及时了解和收集学生恋爱的基本信息及恋爱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对恋爱心理和行为异常的学生进行沟通、疏导和干预,同时,要加强对其的监管,密切关注其思想和行为动态,一旦发现异常,及时采取有效预防措施,避免自残、自杀、他杀等极端事件的发生。需要指出的是,奠定社会和谐的坚固基础,加强大学生婚恋教育,是一个社会性的系统工程,单凭高校一方面的努力是不够的,还需要家庭和社会的联动力量。家庭方面父母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情感关怀,并通过身体力行传达给孩子科学的婚恋观。社会方面要大力建设健康文明的网络环境和良好向上的舆论环境,积极影响和引导大学生正确婚恋观的形成。

参考文献:

[1]左红梅.当代大学生婚恋存在的问题及教育对策[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1,(11).

[2]向欣.对当代大学生婚恋观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10,(2).

[3]苏亚杰.单亲家庭大学生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02).

[4]文斌.大众传媒环境下大学生的婚恋观[J].成功(教育),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