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开发设计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31:08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1

(一)融入日常美学

任何一种商品的开发设计都应遵循致用、致美的原则,意大利设计大师索特萨斯说:“设计是一种研讨生活的途径”。产品设计不仅是物的艺术化设计,还是美的形式感设计,只有产品的使用功能和审美功能两者有机统一,才有艺术化生活现实和实现的条件。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也是商品,传统意义上博物馆纪念品只注重藏品的复制,形式很单一,将物的使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剥离,消费者买回去往往束之高阁,这一局面遏制了博物馆文化产品的创新发展。在艺术和设计日常化和日常生活艺术化的时代进程下,应将博物馆文化融入日常用品设计中,从大众日常消费需求层面来进行形式创新。如图1所示的博物院推出的“朕知道了”胶带,图案取自清朝皇帝康熙批阅奏折时的手书真迹。纸胶带只是平凡的日杂用品,而康熙帝御批手迹“朕知道了”却非凡品,两者的结合博取了很高的注目度,人们从这一不起眼的小物件上却深深感受到了传统宫廷文化的魅力。

(二)传播独特文化

对文化生活的追求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物质生活逐渐丰裕之后的必然趋势。博物馆文化不仅局限于馆藏文物的文化特征,它往往是传统、民族和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是文化传播的新方式和新手段,在传播博物馆文化的同时也要结合当代流行文化的发展趋势。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认为就目前北京故宫所推出的文化产品而言,对当下所拥有文化资源的挖掘及对时尚的敏感度还不够,“而我们过去总是主观地把自己希望公众了解的历史知识、文化艺术传播给大家,是一个灌输导向。其实,这两个方面都要兼顾。”

(三)塑造品牌个性

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是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其开发设计应转变思路,在结合本土文化特色和市场状况基础上,进行品牌开发和建设。随着博物馆逐渐走向市场、转变经营模式,越来越需要介入商品品牌的系统理论,最有效地开发利用自身特有的文化资源,研究品牌推广策略,打造独特的品牌个性。例如南京科举博物馆地处南京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其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紧紧围绕秦淮科举文化和南京地域特征,创立了“秦淮礼物”品牌,通过品牌专卖店的销售终端模式推广其文创产品。专卖店最受欢迎的商品就是“杨花萝卜”冰箱贴和“盐水鸭”回形针,前者创意来源于一句俗语“南京大萝卜”,后者为南京街头特色食品,将金陵人特有的耿直醇厚的性格特征和市井风情趣味性的表现在文化创意产品中(图2)。

(四)注重消费体验

体验经济是依客户心理满足,提供难忘的体验,并探讨如何通过更好的满足用户的精神需求,实现产品与服务的价值增值,是以服务为重心,以商品为素材,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感觉的高附加价值的经济形式。所以设计应满足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消费者的选择心理。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应注重人们良好的消费体验,主要表现在拥有产品的同时能获得学习或娱乐活动体验。例如传统手工艺藏品,可以通过开展工艺创作的形式自行设计制作产品,如开设陶艺、彩绘、竹艺、纸艺或雕塑等创作坊,来提供生活形态相关产品的设计、制作和学习体验。又如图3所示日本东京玩具博物馆内的创意玩具产品就提供动手体验的游乐空间,充分激发了孩子玩的兴趣和创造力,带来了愉悦的深度体验。

二、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开发设计的创新

(一)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品类开发和设计创新

所谓“产品”,是指由一定物质材料以一定结构形式结合而成的、具有相应功能的客观实体,是人造物。从生产方式的角度来看,产品设计可以划分为手工艺设计和工业设计两大类型。工业设计具体又分为:“家具设计、服装设计、纺织品设计、日用品设计、家电设计、交通工具设计、文教用品设计……等内容”。目前我国大多数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品类开发比较局限,主要集中在典藏复制品、出版品和纪念品三大类,以藏品图像的复制和衍生形态设计为主,缺乏系统的产品设计策略。应进行充分深入的市场调研,从消费者各方面需求的角度出发,在生活美学视野下,使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真正走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玩的日常生活中。如表1所示为经过改进后的南京博物院二期工程文化产品分类表,产品品类涉及出版品、典藏复制品、体验类和创意生活类。其中创意生活类中包含的品种很丰富,基本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

(二)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形式的创新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指出,技术越高级,情感反应也就越强烈,高技术与高情感必须平衡。艺术化、高情感化必然成为产品形式设计的主要方向。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的形式将不再恒定为一种固定模式,而是寻求帮助人们完成“自我实现”和建立个性张扬的生活空间,如各类文化体验型创意产品形式,人人都能参与文化产品的创意设计。另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走入博物馆,通过数字媒体技术的运用,创新的交互式的信息设计将无形的技艺和文化艺术形式数字化,并通过各种应用程序生动形象的虚拟再现和传播,如博物馆创意app应用,也是当前博物馆文化创意产品创新的新形式。

三、结语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2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人们的文化需求和价值取向越来越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在重视物质享受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精神的充实。面对如此的社会背景,整个博物馆界都已意识到“: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老思想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高度发展的需要,认为适时的将视觉识别系统导入博物馆行业,是博物馆长远发展的一条必经之路。博物馆的视觉形象设计不仅体现了博物馆的精神文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发掘了专题博物馆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不同专题的博物馆体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人文生活,同时博物馆视觉形象的塑造既有章可循,又有创新的样式开发。

关键词:专题博物馆视觉系统设计符号Ci

一、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的概念

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是以视觉的形式诠释专题博物馆的品牌形象。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系统的概念可以定义如下:

(l)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是一个符号系统,包括两大方面,一是一系列图形符号、色彩、和图形与色彩的多种组合,以及这种组合在专题博物馆整体环境中得以应用的系统;二是专题博物馆发展历史中具有文化价值和意蕴的实物。

(2)能够充分体现此主题的文化、历史。博物馆是一种组织形态,区别于具体的产品或服务所存在的形态,因此,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的基本属性是组织的形象,根植于组织文化,凝集了组织的思想。

博物馆视觉识别系统应该是以博物馆标志、标准字体、标准色彩为核心展开的,系统的视觉传达体系,是将博物馆办馆理念、文化内涵、制度规范等抽象语意转换为具体符号的概念,从而塑造出独特的博物馆形象。专题博物馆引入视觉识别系统是完全可行的,它对于增强专题博物馆竞争力,树立其博物馆文化品牌和社会形象都能起到很大的正面作用。

二、设计理念

博物馆的视觉形象设计不仅体现了博物馆的精神文化,同时也一定程度上发掘了专题博物馆所代表的文化内涵。不同专题的博物馆体现了不同的历史文化、人文生活,同时博物馆视觉形象的塑造既有章可循,又有创新的样式开发。现代博物馆的视觉形象的设计观念有了转变,方式也有了从单一的收藏、展示功能向交互式多媒体动态模式转变,而可以将收藏、展示、讲演、座谈研讨、、休闲等活动融合在一起,营造随和、亲切和自然的气氛,这就为形象创意构思提供了更大的设计空间。

三、设计原则

主题性:主题识别性是视觉形象的基本功能。“主题”犹似开启视觉形象之门的钥匙,博物馆从场地和馆内环境的整体气派都应符合主题概念。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要用新颖的设计题材元素、冲击视觉的艺术表现形式、丰富的物质载体来表现,视觉形象家族的成员纵使形态、结构、性格各异,但是都忠实的传达同一价值观,具有鲜明的视觉个性,从而塑造鲜明的博物馆个性,与其它类别的博物馆区别开来。同时,博物馆内外每个功能区、都有不同功能区的形象设计。同时,各种公共服务设施的设计也有形象设计的问题,都要方便人的一切活动的需要。

美学性:美创造情感,产生共鸣,视觉形象传达信息的过程同时是受众进行审美体验的过程。美学性使得视觉形象具有极强的渗透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是传播品牌形象的重要原则之一。在属于文化产业的专题博物馆,它的视觉形象的美学性更加重视目标受众的审美经验、取向、心理,以美学原则严格的创造视觉语言,以“美”的形态呈现出来。各类形态及平面视觉表现都须具有形象审美的感染力,视觉元素的开发和风格表现,都为博物馆形象的个性化魅力发挥作用。

系统性:视觉系统设计就是指视觉形象与博物馆主题在逻辑上保持一致;而具体的讲,就是使专题博物馆的视觉样式要素与组织结构成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同一系统,从而能够将信息按照主次、先后、大小等关系展示与传达。博物馆内外环境是一个系统性整体,设计要系统化,其中各子区域之间虽有不同特点,但不能失去大系统控制的关系,另一方面各子功能区又有相对独立的差异性,既要合理而有序,又要有系统中的变异化设计。

专题博物馆引入视觉识别系统企业经营管理概念,强化自身建设,正是坚持以人为本、强化服务意识的具体表现。然而,专题博物馆形象系统的营造是一项全面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体现在博物馆的物质文化环境建设上,也反映在精神文化环境建设中,因而需要全面合理的规划和安排。从物质层面看,它包括专题博物馆建筑、展馆环境、陈列设计、配套设施等,它是专题博物馆文化的物质形态,是专题博物馆文化直观的外在表现形式;从精神层面看,它更应是专题博物馆的本质、个性以及精神风貌的集中反映。专题博物馆它的视觉识别系统的导入,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继承固有的传统文化和历史文化的基础上,还要注意恪守专题博物馆的特点,将自身的文化背景、地方特色,将研究宗旨、办馆方针、发展方向等融入到设计思路中来,总结提炼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文化要素,将博物馆的精神、思想等文化特质形成一个统一概念,以视觉形式加以外化,准确地传达给大众。

四、设计要点

如上所述,专题博物馆视觉形象的设计要点,首先是要把握好主题性、美学性以及系统性三大原则。在设计方法上,借鉴企业形象Ci设计的方法,从专题博物馆的基本形象的符号开发入手,进行延展应用到各环节的设计表现中,是有效的方法。主体视觉符号的同一化应用的设计策略10多年中似乎正走向“休克”,其实这并不在于Ci本身,而在于许多设计本身的僵化性所致。在Ci策略活化应用方面,基础符号系统中的“辅助形象”大有开发天地,对此,奥运形象设计与应用,有十分有益的启发。奥运设计除标志、吉祥物外,又有二级标志、丰富的辅助图形应用,并配合多样海报招贴设计等,使奥运形象十分丰富,这种设计开发性转换应用到博物馆环境设计中,大有补益。Ci的灵活运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开发出丰富的辅助形象元素,成为多层次的设计语汇,活化应用于各载体上,点燃整体形象的一片“灿烂之光”。应用载体包括在博物馆收藏、展览、宣传及与观众交流等活动中的各环节。

参考文献:

①王天平、丁允鹏:《博览经济与博览设计》,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②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3

【关键词】博物馆;规划设计;施工建设;室内设计方案

博物馆作为进行珍贵自然文物及历史文物典藏、展示及研究的重要场所,还承担着体现城市的发展内涵的重要主题及理念的任务。在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中体现出城市乃至国家的成长史,让参观者可在室内空间的了解中获知城市建筑文化的发展历程,这使得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成为较为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博物馆室内设计概述

博物馆作为文物及标本的重要典藏展示机构、科学研究及宣传教育等机构,在我国被普遍的划分成历史类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科技类博物馆及综合类博物馆四种。物质文化的不断丰富及精神文明要求的提升,博物馆作为精神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内容,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博物馆施工建设工程发展迅速、建筑数量增加显著、造型规模种类各式,作为博物馆设计建设中的重要组成的室内设计,以采用新颖独特的设计手段来展现场馆室内的丰富灵活,已成为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研究中的重要内容。

博物馆作为进行人类文明展示的窗口,其中所收藏的也多是人类历史及自然文明的精髓,因此,室内设计应当是历史文化、创意主题、哲学理念、空间艺术及美工技巧的完美融合,以博物馆类建筑独特的艺术设计语言,营造出和展览主题更为和谐的空间氛围,实现历史文化及自然文化精粹的诠释,让参观者在室内空间设计的高雅艺术的享受中体味历史文化的光辉,也就是说,落实博物馆室内设计已成为博物馆生命力及存在价值体现的根本所在。

二、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研究

1.重视博物馆室内的环境设计

社会的高速发展推动着博物馆类建筑建设工程的开展,各式各样的博物馆个性特征及显著差异中,室内设计便是重要的方面。在博物馆室内设计中要重点突出形式与主题上的协调性,面对文物的展览主题选用最佳的展示手法予以呈现,依据所要设计规划和施工建设的博物馆,是以依次排列铺开展品、利用模型重现场景、通过图形并茂重读历史等,选用适宜的设计规划手段,以展示手段的丰富多样化达成博物馆的展览初衷。

空间与流线的趣味性,博物馆的室内设计要严格的执行参观流线顺畅清晰及空间序列科学合理的重要设计标准,彰显出疏密有致、步移景异的展品陈列方式,使步入该空间进行文物观赏的参观者可体验到起承转合所营造出的趣味感,例如吴忠市民俗博物馆的室内设计中尽量避免迂回及逆行,使身在其中的参观者兴趣盎然。

展现媒体的科技化,博物馆展品的展示手法在传统的声、光、电等普通手段的基础上,综合采用高新技术的设计应用,在室内设计中利用电脑系统、照明系统等实现强弱变化展现展示效果等,使得建成运行的博物馆可利用声音、照明、视频的强弱变化控制突出设计理念。

图1比利时埃尔热博物馆内部

室内设计氛围的大众化,展品并非镁光灯下等待参观者膜拜的公主,这就要求室内设计中的空间不可过于拘谨,如2005年设计并于2009年面向公众开放的比利时埃尔热博物馆,便是法国建筑师笔下的彰显大众化的设计典范,参见上图1比利时埃尔热博物馆,设计者以室内空间不规则的形体之间的相互穿插、不同色彩的呼应等,充分的彰显埃尔热风格各异的绘画,使参观者置身于精神的艺术殿堂。

2.强调博物馆室内的元素设计

在博物馆室内设计方案研究中不难发现,较为典型、风格独特、品位非凡的博物馆建筑,多是强调着室内设计元素的杰出作品。首先是色彩的合理选用,色彩带有着感彩可直接或间接的作用于主题思想的彰显,以直接的影响参观者的心理情绪等,充分发挥出深化主题及突出展品的重要作用。在色彩的选择中,纪念性博物馆要以兴奋的色调为主,参见下图2,民族及民俗类的博物馆室内色调要尊重当地的习俗及传统而以传统的色调为主,自然性的博物馆或陈列区域要以更加接近于自然的色调为主,科技性博物馆或陈列区域要以沉着稳重的色调为主。

图2遵义会议历史博物馆一角

室内灯光照明的设计,灯光设计是博物馆室内设计中带有矛盾性的设计内容,多反映出两种差异较大的设计理念,以自然光的充分利用可实现宏大空间的展现,人工光线设计则将参观者的视角汇集于独立的展品,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采用先进的技术,将自然光线及人工光线进行平衡处理,在特定的部位重点突出人工光线或自然光线,以戏剧性的灯光效果及灯光色温,实现参观人员基础氛围的调节。照明设计要遵从空间定位,提升博物馆室内空间昏暗适宜度的同时,合理降低展区空间内太过直白的照明,让文物在空间中获取价值品味更大的彰显度。

博物馆的展示环境设计。就博物馆室内设计中的展示设计而言,对周边环境的敏感度逐步提升,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将环境的持续扩充与展示进行完美融合,尤其是设计中所使用的材料的可持续性的本质,而这种具有永续性的室内设计在民俗性博物馆中的运用更为突出。民俗性的博物馆在进行展示设计中,充分考量环境因素,从当地群众中进行民间艺术的取材,同时兼顾文化的传承延伸及环境氛围营造,缩短着展品与参观者之间的距离。

室内设计中的人性化。博物馆的内部空间设计的偏大或偏小均会使内部空间失去平衡性,而给参观者以冷漠压抑的感觉,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要充分的利用人体学原理,在考量受众心理维度及生理尺度的基础上,综合形式、色彩、机理、比例等设计元素,构筑出更加具备人性化能给以视觉、听觉、触觉及嗅觉上最佳的空间感受,满足参观者对文化空间的多元化需求。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4

位于美国密歇根州底特律市的Dia博物馆(Detroitinstituteofarts)是一座古老的艺术博物馆,是多元历史文化的代表,也是学校教育的合作伙伴,更是社区教育的支持者。Dia在发挥博物馆社会服务功能的同时,也在积极践行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和研究功能。多元化的展览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奠定了博物馆发挥教育的基础;专业的活动设计体现了学校课程的标准,促进了博物馆教育的有效开展;多方的互动合作实现了终身教育的目标,推动了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持续发展。

一、Dia博物馆简介

Dia博物馆建于1885年,1927年由于扩张博物馆的地址搬移到woodwardavenue。该博物馆有超过100个的展馆,有一个艺术图书馆以及艺术实验室。1883年,有人给博物馆捐赠了第一个艺术展品以后,陆续有人向博物馆捐赠收藏品。目前,博物馆的展品已经超过了60000件。Dia博物馆改变了以往单一呈现本土文化的格局,展示了非洲、美洲、亚洲、欧洲等不同地区的文化,体现了Dia博物馆的包容性,使得它在当地的文化和教育中都承载着巨大的作用。Dia博物馆位居美国博物馆的前六名,代表着底特律和密歇根州的历史文化传统。来自不同地区居民的支持,使得底特律艺术博物馆能够积极、有效地与中小学开展合作,促进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发展。

二、Dia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1.多元化的展览设计是实现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前提

博物馆是承载历史的一个载物,博物馆除了历史传播的功能,也发挥着教育的重要作用。Dia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展览品、展览的形式、解说服务等方面进行创新,促进学生的内部和外部学习动机,实现博物馆教育的目的。Dia博物馆是有温度的博物馆,这个温度是指博物馆人性化设计,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奠定教育功能的基础。

(1)多元化展览拓宽学生的视野

Dia的展览是多元的,这里的多元不仅是指展览品的多样化,更是指艺术品呈现手段的多元化。

首先,Dia博物馆的展览品是多样化的,包括雕塑、油画、装置艺术等形式。同时,展览的艺术品不仅有底特律当地的收藏,还包括诸如亚洲、欧洲等其他地区的艺术品。每一个展览品都有详细的介绍,并且有专门的录像介绍。学生能够在多元化的艺术品中,感受到不同地区艺术的魅力,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视野。

其次,每个展馆的设计风格各不相同,有的比较温馨,有的比较忧郁,有的比较壮观,每个展馆的设计风格都与每个展馆的主题相关联。比如,有展览母亲形象的艺术品的“egyptian”馆。据介绍,这是因为来参观博物馆的学生都比较小,对母亲都十分依赖,因此,博物^针对学生的这个特点,设立了母亲形象的展览馆,让学生在这里感受不同地区母亲的形象和魅力。有的展览馆的氛围是灰暗的,比如其中一个馆专门是让学生感受死亡的展览馆,里面被划分成不同的小区域,在每一个小的区域中都有一位已经过世的艺术家,并且一些他们生平的作品。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够在比较贴近的情景中让学生感受死亡,另外一方面也让他们了解到艺术家不同的艺术风格。在二楼展厅的GreatHall中间,有一个露天的画廊,四周都是壁画,壁画中有努力从事生产线工作的男人,也有辛勤哺育孩子的女人,也有嗷嗷待哺的孩子,再现底特律的工业生产情景,营造出一种重温历史的氛围。

最后,博物馆的解说根据不同学生的年龄特点也有所不同。针对5岁以上的孩子,解说员会问“看到这件艺术品你想到了什么”,培养孩子用线索证明自己猜想的能力。对于5岁以下的儿童,讲解员会问孩子看到了什么,鼓励他们注意观察细节。灵活的解说服务,符合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趣味性设计激发学生的动机

Dia的博物馆改变了传统博物馆单一的观赏性,增强了趣味性,能够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首先,楼梯的设计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博物馆的楼梯有两种,即“Beautifulone”和“interestingone”。前者是常见的大理石楼梯,主要面向广大游客;后者是针对学生专门设计的一条木质楼梯,模仿《哈利・波特》一书中魔法学院的设计,弯弯曲曲的楼梯,一直从博物馆第一层的KresgeCourt搭建到第二层的europeanmedievalGallery,螺旋上升的空间设计充满了趣味性,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感觉仿佛置身于魔法学院。

其次,展馆eyeSpy和Donkey的设计实现了人与博物馆的互动。迈克尔・斯伯格为了促进博物馆的儿童教育功能发挥,提出互动探索,从此孩子们不但可以在外部观看展品,也可以进入内部观看、触摸和体验,认为通过与实物和实际空间的直接互动体验获取信息。①Dia博物馆为了促进学生与实物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动机。每个展馆的门口,都有一个eyeSpy,eyeSpy是一张展品的图片,学生可以根据图片上的信息在本馆中找到相对应的艺术品。我们在参观中常常看到学生进门口时先翻开eyeSpy,与自己的小伙伴比赛谁先找到图片中的展品。在一楼展厅的pretiscourt旁边有一个Donkey铜像雕塑,这个雕塑的特殊之处在于可供学生和游客触摸,让参观者在直接的触摸与感知中领略艺术的魅力。

最后,博物馆有专为儿童提供的音像解说服务,8~14岁的学生可以租赁。在很多博物馆,人们只能低声讨论自己在博物馆中的所思所想,但是Dia博物馆欢迎各个年龄阶段的人在一起讨论艺术品中的设计。我们在参观Dia博物馆时,经常可以看到解说人员、学校教师和孩子们一起分享参观博物馆的感受,探索艺术的魅力。

2.专业的活动设计是促进博物馆教育有效开展的重要手段

Dia博物馆改变了以往单一的讲解手段,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感受艺术的魅力。然而,专业的活动设计是Dia教育功能有效实施的载体。

(1)专业的教师团队和课程标准

教师是影响博物馆活动设计有效性的核心因素。教育者是教学的承担者,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总是以自己的言谈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提高教育者的素质是有效开展教育的关键。专业的教师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发展,还影响着课程的实施。②

为了促进Dia课程开展的有效性,博物馆聘用了专业化的教师。Dia博物馆的教师都是通过专业机构认证的,有专门的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认证标准是对教师资格进行认证的依据,博物馆的教师都是通过了密歇根州教育机构的资格认证的,从源头上保证了进入博物馆教学的教师都是专业的。在教师上岗之前,博物馆的人员会给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让教师更好、更快地融入自己的教学岗位,实施有效的教学。Dia博物馆中教师的主要任务包括:开展教学,组织儿童开展各种各样的课程,有手工课,有讲故事的课程,也有与家长合作开展的课程,从前期的课程选择、教学材料的组织都是要教师自己设计和组织的;负责自己教室的器材的使用和管理,即将整个教室的使用权都交给教师,这与学校教师是一样的;此外,教师还要理解课程体系和标准,进行活动设计和课程设计,每一天都有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计的课程。教师要参与到州课程体系的制定和研读学习,将博物馆的课程与学校的课程体系结合起来,丰富学校课程的内容,实现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教育的功能。

(2)多样化的活动设计和评价

活动设计要体现学生的特点才能实现教学的有效性。Dia博物馆一楼的左手边是一个大教室,教室里有整齐的桌椅,还有各种手工课的器材。每次授课时,教室中除了有专门的教师,还有博物馆的解说人员帮助一起开展教学。每次教师都会挑选一些比较好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这些学生的作品也成为博物馆展览作品中的一部分。我们在参观的时候就看到了学生感恩节制作的一些图片和玩偶。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是分数,而是鼓励学生大胆创造,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Dia博物馆会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和群体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主要的活动形式包括手工课程、音乐会、演讲、讨论等。博物馆有经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教授不同的手工课程,如制作玩偶、卡片、巧克力等。Dia博物馆的日历上有面向大众开放的活动,如展览、音乐表演、演讲、手工坊等。此外,Dia博物馆还会举办文学作品的讨论会,为读者与作者提供面对面的交流机会。丰富多样的活动设计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多方的互动合作是博物馆持续

发挥教育功能的保障

教育儿童是接触未来的一种方式,博物馆只有真正触及他们的世界,才能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方法。Dia博物馆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加强多方的合作,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促进了博物馆教育的不断发展。

(1)加强与学校的双向互动

Dia与学校之间的合作,主要表现在教师以及课程和研究上。博物馆的教师要与学校的教师之间加强合作,熟悉学校课程的体系,将学校的课程体系和标准与博物馆的教学活动相结合,实现了博物馆与学校教育的有效结合。学校教师主要组织学生来到博物馆,并且帮助博物馆的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博物馆为了促进与学校之间的有效合作,还会支持教师的培训,以及与学校合作的课程开发。

同时,Dia努力构建与教育者之间的联系。建立了教育者的共同体,每一次参观前,教育者要将自己的参观计划、参观中的所思所想等于共同体中的其他人分享。为了促进Dia博物馆教育功能的更好发展,也会有专门的研究活动,博物馆的馆长,教育者或者其他人员可以针对博物馆的收藏和活动进行研究。所有的研究论文都将收录在Dia的出版物中。关于Dia的研究体系建立于1905年,是博物馆学术活动的关键之处,出版超过185000册的出版物,同时其他国家的人员关于Dia的研究也会有一部分收藏到Dia的展览中。

(2)实现与社区的双向互动

社区与Dia也是有效的双边互动模式。社区向博物馆捐钱,博物馆也为社区的人们提供服务。博物馆专门经过训练的解说人员会走进社区与社区的人员讨论Dia的艺术品和展馆设计,这就促进了博物馆与社区教育的结合。同时,博物馆向wayne、oakland、macomb三个社区免费开放,自驾游的交通补贴不仅为老年人服务,也逐渐扩大到青年人。

(3)实现与州政府的双向合作

博物馆与州之间的合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地方艺术品的展览。Dia博物馆有很大一部分的展览馆是展览底特律和密歇根州的艺术品,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其次,课程体系的学习。为了实现博物馆的终身教育目的,博物馆有人员专门参与到了州政府的教育部门参与课程体系的研究,促进了地方教育的终身发展。如图1所示,Dia与学校、社区以及州政府之间构建了稳定的关系,保障了Dia实施终身教育。

三、对我国博物馆教育功能的启示

我国虽然越来越重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但总的来说,国内博物馆的包容性不够,学校教育功能较弱,并且很多活动都是临时安排的,缺乏长期的规划,教育手段单一,多以讲解为主,缺乏创新的教育内容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发挥得不够充分。因此,我国博物馆要积极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加快发展步伐。

一是创新教育内容,实现博物馆的教育作用。博物馆应该将儿童教育项目发展变成博物馆的常规内容,实现内容上的长期规划和创新。比如,Dia博物馆每个季度,甚至每周都会通过宣传手册或者网页将一些特殊的学生教育活动提前告诉家长和参观者。

二是改革教育手段,促进博物馆教育的有趣性。改变以往一成不变的讲解手段,增加学生的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Dia除了基本的讲解以外,还有学生自己伸手触摸的展品,还有可以参与的课程,可以自己手工制作巧克力、玩偶等。这些都是艺术,让学生在鲜活的艺术氛围中,接受艺术的熏陶。

三是拓宽共同教育,实现博物馆的多方互动。Dia的教育功能能够很好的发挥,主要得益于与州教育厅、学校以及社区的合作。从州教育厅熟悉和了解课程体系,与学校课程相结合,将艺术带到社区,接受社区的资金捐赠。多方的有效互动,实现了博物馆的教育功能。我国博物馆要加强与学校、社区等的长期固定的合作,保障博物馆的教育功能稳定的发展。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5

前言

随着我国博物馆的发展,很多新型博物馆在设计风格方面存在较大的相似性,如果博物馆能够在室内设计领域突出其地域性特征,则能够使博物馆呈现出更高质量的文化价值。因此,很多博物馆的设计人员都将博物馆的室内空间地域性设计作为一项重要内容。

一、宏观视角下的博物馆室内空间地域性表达

首先,博物馆室内空间的设计理念要根据博物馆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进行设计,尤其在室内空间的宏观设计方面,要尽可能多的借鉴当地传统建筑的风格特点,对博物馆室内空间的宏观布局进行研究。首先,博物馆要在宏观层面尽可能保证室内空间的体积,不能盲目效仿一些现代化商场的设计理念,而是要根据当地传统风格建筑的室内空间环境,对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进行体积设计。既要保证博物馆的室内空间具备足够的宽敞性特点,又不能因为体积过大而影响了博物馆地域文化因素的表达。博物馆室内空间的主体高度要尽可能控制在6m左右,基础性展品的展厅设计,要尽可能放在较矮的楼层,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也可能开发地下室作为文物展厅。另外,要保证不同展厅在博物馆内已较为均匀的方式进行分布,使展厅的面积能够保持在适应观众审美需求的范围内,不会由于展厅面积过大而对观众产生观赏疲劳。博物馆的中心部分,应尽可能使用正方形厅室作为过渡空间,使面积相同或相似的展厅不会由于过渡空间的形态而产生差异化错觉。可以借鉴地域性传统建筑的空间设计理念,对博物馆室内空间进行科学的处理,如果当地的传统建筑正厅较大,则可以按照传统建筑的理念将正厅位置作为主要展品陈列的位置,使博物馆能够更具地域特色。

二、微观视角下的博物馆室内空间地域性表达

1.博物馆屋顶的地域性表达

要加强对传统建筑因素的美学分析,结合现代装修理念,对博物馆室内空间的微观细节进行处理。使博物馆的室内空间能够通过抽象艺术的方式对地域性因素进行表达,提升参观者对博物馆地域特色的理解。例如,江南传统建筑在屋顶的设计方面存在高度错落的特点,因此,在进行江南地区博物馆屋顶设计的过程中,要采用多面体的装饰理念,对博物馆的屋顶进行形态设计,并根据传统建筑固有的设计尺度,同比例的进行博物馆屋顶的设计,使博物馆的屋顶能够呈现出同江南小镇一样的屋顶美观感,提升博物馆的地域特色。屋顶的装饰材料选取也是提升博物馆室内空间地域特点的重要因素,可以使用花岗石替代传统江南建筑的青瓦,使博物馆既能够呈现出同传统建筑一样的文化内涵,也能够保证建筑的科技含量。

2.博物馆窗口的地域性表达

博物馆的窗口设计必须在保证博物馆实用性的基础上推进,既要借鉴具备地域特征的建筑窗口设计理念,又必须保证博物馆的主要展厅获得足够的自然采光。要以传统建筑的框景作为主要的设计理念参考依据,通过窗口形态的调整,实现窗口地域性特点的展示。例如,在北京等传统建筑领域,长方形窗口是较为常见的形态,而在江南园林领域,窗口的形态则呈现出六边形活花形等众多形态。博物馆的设计者要结合地域特色,对窗口进行形态设计,并对开窗的具体方向进行控制,避免窗口形态的变化影响到窗口的美观性。

3.博物馆山水墙的地域性表达

山水墙是博物馆中较具艺术特色的因素,对山水墙进行地域文化的设计,可以使博物馆在展现地域特点的方面具备较强的艺术支持。要尽可能将山水墙选择在空间环境较大的厅室,并使山水墙靠近博物馆的入口位置,使参观博物馆的人员能够首先对山水墙进行鉴赏,并在鉴赏的过程中获得对博物馆地域文化的了解,以便参观者在以往对博物馆地域特色的记忆能够得到充分的调动,提升博物馆观赏者对文物观赏的理解深度。要将地域性特色的设计主体技术作为山水墙的设计技术,保证山水墙成为博物馆名副其实的艺术作品。另外,要结合美术作品和雕塑作品的艺术理念,对山水墙进行细节的打造,既要保证山水墙能够具备充足的地域文化特征,又要融入现代科技对山水墙的制作进行技术性支持,使山水墙能够完整的呈现出博物馆所在地区的文化特色,实现传统因素同现代因素的交融。要借鉴抽象艺术作品的文化表现技艺,对山水墙进行艺术理念设计,使山水墙能够凭借较为简单的形态和色调对丰富的文化内涵进行表达。

结论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6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数字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作者简介:柴轩治,女,毕业于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现就职于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元中都博物馆(陈列研究部),研究方向为馆内网站及陈列设计

数字博物馆顾名思义是将数字技术与传统博物馆各项功能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的新型博物馆形式,其是博物馆在科技水平快速发展的背景下的伟大进步与必然结果。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应用广泛,其有效地促进了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加速了数字博物馆各项职能的完善,从而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博物馆的发展。

一、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

1、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藏品收藏方面的应用

计算机技术帮助数字博物馆完善收藏职能的工作主要体现于数字博物馆藏品数据库的建设上。我国的博物馆种类繁多,其覆盖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社会历史以及综合类等四大方面,其给数字博物馆的藏品收藏工作增加了较大的难度。公众浏览数字博物馆的主要目的是便捷准确地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而由于数字博物馆所要收纳的藏品数量庞大,因此其需要借助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建立合理的数据库,然后将藏品信息分类存入数据库中,依靠计算机技术编写相应的检索程序,从而能达到使得用户方便准确地搜索到自身所需藏品的目的。另外,通过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人们能方便地浏览藏品的图像、动画以及视频等信息,这就大大提高了用户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参观体验[1]。

2、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文化传播方面的应用

数字博物馆担负着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重责,而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数字博物馆传播文化的工作。由于数字博物馆是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文化传播形式,因此比较容易获得公众的关注。其次数字博物馆中的藏品信息往往通过各种深受人们欢迎的如游戏、动画、视频等形式展现给受众,因而其具有引人注意的优势,并且得益于计算机技术的长足发展,如今的数字博物馆能在较短时间内传递大量的藏品信息,极大地满足了公众对文化信息的需求,其促进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有利于人民精神文明的建设工作。

3、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文化研究方面的应用

我国的博物馆有着众多的职能,其既是传播先进文化的主力,同时也是协助文化部门开展考古研究工作的重要力量。而考古人员在进行相关的考古工作时,通常需要查阅大量的资料,例如考古队在进行古代墓葬的考古活动时,一般需要查阅墓葬所处年代的基本信息,在有关的文物出土时,考古队员在必要情况下还会查阅类似已有记载的物品资料,从而确定其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在此过程中,数字博物馆便能发挥极其重要的作用,例如考古人员可以将数字博物馆中部分藏品的信息与出土文物进行比对,从而能较为全面准确地了解出土文物的各方面信息。另外,考古队员通过数字博物馆还能了解其他地区考古队的考古工作,从而借鉴其考古经验,进而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2]。

二、我国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应用方面的问题及对策

1、计算机人才问题和解决对策

计算机技术能在我国的数字博物馆建设中大放异彩,其得益于计算机技术人才的刻苦钻研与不断学习,然而目前我国的计算机人才数量虽然巨大,总体质量却不高。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对计算机人才得综合素质要求较高,有关人员若没有充足的专业知识储备与过硬的业务技能,则无法适应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因此数字博物馆行业应当积极提高计算机人才的综合素质,可以通过与高校合作培养计算机人才的方式以获得数字博物馆建设所需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促进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工作中发挥更为显著的功效。

2、计算机技术管理制度不完善和解决对策

互联网模式下的数字博物馆在显现其巨大优势的同时也面临这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其中最严重的便是计算机病毒攻击。数字博物馆中有大量的重要藏品信息只供内部人员查阅,因此一旦其受到病毒攻击,则可能会造成重要信息的泄漏,从而造成巨大的损失。而我国的数字博物馆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安全制度建设不尽如人意,对此,有关方面应当切实完善数字博物馆安全保障制度,进而降低计算机病毒攻击数字博物馆的风险,提高数字博物馆运行的可靠性[3]。

3、云技术应用范围不充分和解决对策

互联网模式下的数字博物馆对于云技术的运用仍存在地域上的局限性,很多小城市、县城虽然建设有实体博物馆,但由于信息、科技以及技术上的不足和局限无法加入和开展数字博物馆项目。对此,就需要更多的专业人才、机构能够深入到小城市、县城进行调查研究,并给予有意愿加入和开展数字博物馆项目的实体博物馆适当的支持,以扩大数字博物馆的覆盖范围。

三、结语

数字博物馆的出现对于博物馆行业而言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而计算机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上的应用对数字博物馆各项职能的完善与升级有着显著的促进作用,为此有关方面应当切实加强高素质计算机人才的培养工作、完善数字博物馆的安全保障制度。

参考文献

[1]王宁,李罡.关于数字博物馆展品数字化展示技术的研究[J].科技通报.2013(02)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7

关键词:博物馆展览人性化

一、当代博物馆的发展定位

博物馆一词出于希腊文“meusion”,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博物馆”是公元前三世纪埃及亚历山大城的缪斯神庙,其职能是专门收藏文化珍品。而真正现代意义的博物馆是1753年建立的大英博物馆,这是全世界第一个对公众开放的大型博物馆。

关于现代博物馆的定义,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中明确规定:“博物馆是以研究、教育、欣赏为目的,对人类和人类环境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和展示,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并向公众开放的永久性非营利机构。”

纵观世界博物馆发展史,我们认识到,博物馆已经由单纯的“物”的概念,发展为“物”与“人”的结合。“物”是指博物馆的场所、设备、藏品和资料;“人”是指博物馆的管理者和公众服务对象。在现代博物馆中,“物”与“人”以同等地位相互联系着,并越来越强调“人”在博物馆中的作用与体验,通俗的称之为“博物馆的人性化”。

二、博物馆的人性化

在管理学中,人性化管理是将人性学理论应用于管理,按照人性基本属性进行管理的管理哲学,是一种在整个企业管理过程中充分注意人性要素,以充分开掘人的潜能为己任的管理模式。

人性基本属性主要是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人的自然属性分三个方面:(1)生理层面是“人类总是要求拥有快乐而不是痛苦。”(2)心理层面是“人类总是要求得到尊重而不是贬抑。”(3)心灵层面是“人类总是希望有长久的目标而不是虚度一生。”人的社会属性社会属性也分三个方面:(1)对行为后果的考虑。(2)对自己长远目标的考虑。(3)对人生价值的考虑。

博物馆发展注重人性化,实际是以公众服务对象为导向的以人为本的管理发展模式。人性化的博物馆,应当尊重公众服务对象,满足公众服务对象日益增长的知识文化诉求,并在引导公众服务对象学习知识的同时,满足身心的愉悦。

三、人性化展览是当代博物馆发展的重要任务

博物馆作为社会公共文化机构,以其独有的文物、文化资源为社会服务。传统博物馆以藏品为基础,陈列展览是其实现社会功能和价值的主要方式。博物馆的人性化,应以展览人性化为首要发展目标。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愈来愈丰富,越来越多的观众走进了博物馆。与此同时,很多传统博物馆的陈列展览,依然是简单的藏品陈列,展览文字偏重于学术,缺乏对观众的引导,观众在感受到文物精美之余,其认知水平并没有得到较多提高。这是陈列展览缺乏人性化设计的遗憾。

四、人性化展览设计首先需充分了解公众服务对象的人性

最近几年,笔者先后策划、设计和组织了多个展览,根据工作经验,结合对国内相关博物馆的考察,笔者认为,人性化的博物馆展览设计,应当在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根据人的行为习惯、人体的生理结构、人的心理情况、人的思维方式等等,在原有设计的基础上,对展览和空间进行优化,使观众参观起来非常方便、舒适。同时,不同人群会因国籍、性别、爱好、年龄、学历背景等差异对博物馆的功能有差异化的需求。细分人群结构,分析不同人群对于博物馆的需求,是博物馆人性化展览设计的首要前提。

五、如何开展博物馆人性化展览设计

《中国博物馆学基础》对陈列设计进行了科学系统、详尽明晰的归纳和说明。“博物馆陈列是在一定的空间内,以文物、标本为基础,配合适当辅助展品,按一定主题、序列和艺术形式组合成的,进行直观教育和传播信息的展品群体。”①

如何人性化的开展博物馆展览设计?笔者认为,作为展览策划组织者,需在对博物馆公众服务对象的人性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博物馆藏品的特色和资源,从五个方面开展工作。

(一)丰富的临时性展览

我们注意到,那些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除了有其相对固定的基本展览吸引观众外,还有一些不断创新、供人选择的临时性专题展览。高质量的、多元化的、极具欣赏性的专题展览获得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肯定,已成为博物馆搞活自身的重要途径。

(二)丰富的表现手段

传统的陈列展览是单调、静止的,观众主要通过视觉来认知感受。人性化的展览,不单依靠视觉手段,还从听觉、触觉、味觉等全方位入手,让观众来摄取信息,获得艺术享受。现在,互动参与项目已成为展览的必要扩充,而4D电影院的建设,已成为现代很多博物馆吸引观众、丰富博物馆展览的重要手段。

(三)科学的导览服务

导览服务,是博物馆展览的重要辅助。传统的导览服务主要是指讲解和辅助导览设施。人性化的展览,应当注重科学的导览服务,如展览文字说明的引导、展览路线的设置、展示空间的规划、标识系统的运用等。

(四)到位的配套服务

博物馆展览人性化,应在考虑展览效果的同时,充分认识到配套服务设施的作用,设置合理到位的配套服务,满足观众的身心需求,更好的发挥展览总用。如针对青少年求知欲强、活泼好动的特点,可以配套设置一些互动性体验项目;针对老年人体力不足的特点,多配套设置一些休憩点;针对残疾人,为他们建设无障碍通道,提供免费的轮椅,安排手语等特殊讲解服务。

(五)注重网络服务

随着互联网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静止的实体博物馆已不能满足公众对知识信息的需求。为了让公众了解更多的文化信息、展览信息,博物馆应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建立博物馆网站或者数字虚拟博物馆,提供最新的展览信息和文化资讯,使公众可以足不出户就享受到博物馆资源。

近年来,博物馆的展览,一直在尝试贴近观众,推陈出新,改变一成不变、中规中矩的状况。而从公众服务对象角度来看,参观博物馆一方面是希望能了解历史、感受古代文明、提高认知;另一方面,也是希望能在博物馆轻松浓郁的文化环境里,身心休憩,得到美的享受。

人性化展览的建设,是博物馆发展的重要趋势。人性化展览的博物馆,对社会事业来说,它是一个收藏、保管、研究、展示的永久性公益性机构,对普通公众而言,又是一个令人向往的文化学习、艺术熏陶、娱乐休闲的场所,在公众对知识文化诉求日益增长,以及互联网信息时代全面发展的环境下,引领着社会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8

新建博物馆的基本思想

目前的绝大部分博物馆更新项目都是对建成项目的再完善,而博物馆弹性设计原则要求在博物馆项目设计之初,对资源配置、空间布局、功能划分等方面进行通盘考虑,目的是使建筑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都能够适应社会发展需要。此种观念的引入,将对博物馆建筑的更新手段产生深远影响,也必然会导致从建筑形态、功能格局到人的思维习惯的变化。

1.总体布局的完整性,博物馆的总体布局应体现服务观众的思想。设计过众多博物馆佳作的贝聿铭曾总结道:“当今的博物馆已远远超越了‘艺术宝库’的范畴,而成为一种公众聚集的场所。”博物馆的设计应把观众的需求放在第一位,重视观众的需求,为观众创造多样性的服务设施和环境。2.使用功能适用性,博物馆建筑设计的基础是使用功能的适用性,它是博物馆能否发挥作用的关键和建造博物馆的基本目的。满足博物馆各个部门的不同使用功能的要求,满足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发展和设备不断更新的要求。3.社会服务的开放性,随着现代博物馆理念的发展,博物馆的社会服务性越来越得到公众和管理者的重视,也更加强调了博物馆空间的开放性。4.内外环境的舒适性,博物馆所有工作的最终目标是为观众提供最完善的服务。因而一个舒适的内外环境,对大型博物馆是必不可少的。博物馆建筑的关键在于对城市环境及其自身环境的关系的细致研究。5.展示方式的多样性,随着社会文化多元发展、媒体技术的进步,使得展示空间与展览方式较之以往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空间充满着人流和信息流的转换,并通过流动空间的构建组合以及观众参观过程的连续效应、参与效应和心理效应等来共同塑造展示效果。

整合理念下的博物馆空间设计原则

功能的融合性,它是指功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各个功能之间的组合形成一个整体并能保证博物馆具备展示,教育,研究以及休闲娱乐的多功能建筑。1.功能的完整博物馆的功能首先需要保证能满足现代博物馆的要求。不应该停留在传统博物馆只重视展览的功能,而忽略其他功能。2.功能的适宜博物馆的运营需要投入很多。在博物馆的功能设置方面应从博物馆自身情况出发,恰当的制定功能空间类型以及规模。3.功能的协调博物馆的功能复杂繁多,各个功能之间都有一定联系与区别。需要设计者合理的组织好这些功能空间,使得各个功能之间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更好的发挥博物馆的作用。

空间的整体性,它是指建筑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功能、交通、开放空间、生态系统、文化传承等因素相互交织,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整体性的设计既是对设计过程的表述,也是对设计内容的表达,体现在结构和功能空间方面的整体性。结构是组成要素按一定的脉络和依存关系连接成整体的一种框架。博物馆的主要空间序列就是观众的参观序列,这个序列的营造非常关键直接关系到博物馆展出的效果,也直接影响到观众的参观感受。既满足观众的连续性参观需要又合理的组织交通和过渡空间。同时也要保证博物馆的其他空间形态的完整性,使得整个博物馆空间和谐完整。

时间的连续性,连续性原则是指建筑空间的各个要素从时间上相互联系成一个整体,体现建筑及其场地环境构成要素经历过去、体现现在、面向未来的演化过程。随着历史的演进,新的内容会不断的叠加到原有的空间环境中,通过不同时间的内容的增补与更新,得以不断的调整结构以适应新时代。建筑形态与空间的产生不是偶然的,它应与既存空间有着时间上的联系,是空间自身演变、连续的必然。建筑设计要重视空间环境的文脉,重视新老建筑的延续。建筑形式的语言不应抽象地独立于外部世界,而必须依靠和根植于周围环境中,能引起对历史传统的联想,同周围的原有环境发生共鸣,从而使建筑在时间、空间及其相互关系上得以强调自身的延续性。

服务的开放性,开放原则是营造博物馆的建筑空间最本质的原则,它决定了博物馆空间场所的性质。扩大观众的选择范围,给予其更多的体验机会,并给与观众更多对空间的掌握力。同时提供更多改变原有固定的展览方式,以刺激观众的感官体验,扩展其对新事物的接纳。开放原则实际上是强调了对行为的开放的重要性。行为上的开放性是与形式上的开放性紧密相关的。为适应当代博物馆发展的趋势,将建筑的主要空间更加开放,包括对展示空间、主要交通空间以及部分储藏空间的开放。这些空间的开放优化了博物馆的交通组织;扩大了博物馆展览的灵活性同时更好的满足了观众的参观需求,最大化的提升了博物馆的自身价值。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9

【关键词】博物馆;陈列;设计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传统的陈列设计,基本上是以展品、图片配以说明牌为主,在陈列中过多地考虑文物之间的关系和历史研究的关系,并采用单一的展柜摆放文物。博物馆的设计者正以全新的理念关照时代的使命,对博物馆进行开发、定位、设计,整合多样手段,以多维性的姿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定位。

1当代博物馆功能与职能的多样化

博物馆在社会发展中更担任重要角色,当代的博物馆更多的关注社会现实、承担更多社会责任、体现社会价值风貌,其功能与职能从"保护文物藏品"延伸到"保护文化遗产"从展示文物到宣传文化,从单一的展览、研究目的,迈向更广的展示传播、宣传教育、文化交流、智性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公共文化场所。面对多样化的文化资源,从文化要素到自然要素,从历史遗产到当代遗产,从物质文化到思想观念,当代的语境下,博物馆是一个更为丰富、多维的语汇。它承载历史,记录文明,传播文化,交通信息,“海纳百川”以博物扬文明。表现出多向性和多维性的发展趋势。创新的陈列展览内容、形式、手段,加强博物馆文化传播的能力,增加文化内涵和科技含量,实现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博物馆有效地促进了社会的精神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时不断发展的人类精神层面的需求也促使博物馆处在日新月异的变革之中。逐步从“以藏品为本”向“以人为本’的精神回归转变,充分满足人的需求,考虑不同观众群体的特性,即追求高雅的审美情趣,又要雅俗共享满足各类观众普适性和大众性的需求。实现博物馆文化的教育性、时代性、科学性、服务性。以多样化的功能吸引观众经常走进博物馆。这是时代对当代博物馆的呼唤,更是当代博物馆价值的体现。

2博物馆陈展设计的多元化形式

当代的博物馆是一种信息的载体,无论是初始形态的以陈列为主体的博物馆,还是现如今趋于完善成熟的博物馆体系,都是关于“物质信息与非物质信息”的集散地。或者说,是“信息”的中心。在这样一个载体上,从过去到未来,从物质到精神,一切信息都是它的附着物。博物馆所展示的是“多维度”的信息。信息的表现是事物,是展品,是语言,是图像,是理念,是信仰……这一切或实在或虚无的表象怎样通过现有手段展现给观众,就需要通过博物馆展示形式、展示手段与主题、内容恰当结合来呈现。博物馆中传达的信息多样性要求陈展设计同样以一种多元化的形式状态来承接信息的多维传达。包罗万象的当代博物馆大至《故宫》、《卢浮宫》等部级综合类的博物馆,小至主题性、专题性的纪念馆、博物馆等。展览内容不一而同、千差万别也要求展出的形式丰富多变适应其内容。

博物馆正从传统的“实物展示”向“信息展示”的形式转变。实物、展品为展示主体的博物馆虽还是主流,却难在这众多的陈展形式中独领。各种艺术形式,技术手段进入到博物馆的展示空间中,丰富了展览的形态,拓展了展览内容的无限可能性。数字媒体技术的加入使之前我们无法触摸的声音,捕捉的影像,固定的味道都可以成为展示的主题与内容。随着媒体语汇的丰富,时间艺术的融进丰富了陈列语言和表现力,将传统的静态陈列,向现代的动态感知的方向推进以往平面化、静态化的展出形式开始逐渐向动态化、综合化的形式转变。设计师们在陈列展示手段的扩展和应用方面为人们提供了无止境的可能性,新的技术带来的与以往不同的观展方式正和我们如今的习惯、生活方式、情感相互作用。促使当代博物馆迎来更多元化的展览形式。博物馆也从传统的视听感受的展出空间发展到使人心灵共鸣的体验场。新技术、新科技的支持,无限的放大我们的想象,体验虚幻的时空、让观者身临其境,追寻未知的世界。

3多维性的博物馆陈展空间

作为社会公共文化产业,博物馆以灵活多变、开放的空间带给人大丰富的信息与舒适的体验。是一种融合空间和时间概念于一体的空间形式。它与一般的建筑空间不同,其所重视的不是遮挡、庇护等这些空间的原始功能,而是信息传播功能以及空间对人的吸引力。

观众走进博物馆,最先看到的,感受到的不是个体的展品的魅力,而是所处空间给予人的感官与精神上的震撼,从无形到有形,以实体的空间营造展览的意境。以有形的空间形态创作无形的审美境界。一座博物馆的灵魂就是其展品,为展品创造整体和谐的灵魂居所是博物馆展陈空间的必然目的。同时对人的关照更是博物馆设计的必然使命。观众需要舒适和谐的展示环境,声色俱全的展示效果,信息丰富的展示内容,安全便捷的空间规划,考虑周到的服务设施。博物馆展示空间不仅是藏物的空间,更应该是 “合情”、“合理”的以人为本的为人服务的空间环境。

博物馆的空间设计注重整体的规划布局、尺度的把控,细节的安排。让人在参观过程中可以方便,直接的接受信息。在似有似无的状态下让观众在舒适、和谐中走进展示的世界。优秀的设计会使观众在参观时能身临其境,被其特有的环境气氛而感染,空间意境所吸引,布展理念所引导。博物馆的展陈空间、外部环境、建筑形态三者是有机结合三位一体的。它们相互以博物馆自身理念相联系与渗透,内外平衡,共同形成博物馆参观的环境氛围,以完整饱满的状态接纳观众,共同为观众服务、为展览服务。

更加多维性的开拓博物馆的陈展形式多样化地理解博物馆的功能与职能,探索全面发展、兼容并蓄、动态开放的博物馆理论。是博物馆焕发活力,持续发展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年版。

博物馆开发设计篇10

一、博物馆展示设计现状

近年来,博物馆的展示设计随着博物馆事业的发展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但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理论与实践结合方面来看还处于低龄化阶段,还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在国内我们可以找到很多相关的展示设计的教科书,内容大多是笼统的空间、材料、色彩等理论知识,实际案例很少,实践性的方法也很少,对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研究则更是一个真空区。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定义与发展历史

博物馆展示空间是在固定的环境基础下将社会、文化、心理等因素安排在内的构建出具有展示性的场所,这种展示场所也可以称之为展示性空间,它是人们生活的映射,体现了公众所处的某个时间段的行为与审美方式,也是设计师对生活的感悟,并且将其与公众的情感融为一体,使参观者得到美的享受。博物馆展示设计属于室内空间设计的一部分,都是利用空间分割和透视法则,把有限的空间变得丰富而又有层次感,以创造更为立体的空间体验,实现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追求的目标。

最先把展示设计运用在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中的是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展示形式多是与标本结合出现的景观场景,复原动植物的繁衍生长过程,如江西省博物馆的恐龙世界、生态鄱湖展区等,都运用情景再现的方式来设计表现当地的自然风貌。这种设计方式表现手法直观形象,科学真实,受到观展观众的喜爱,后来逐渐被运用到各类博物馆中,如民俗类、历史类、军事类、纪念类博物馆。

三、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的类型和特性

(一)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类型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类型有再现式场景、复原型场景、表演式场景、展演式场景、情境演示型场景、景箱式场景、景观式场景等。

(二)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特性

1.展示性。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一种具体的表现方式,其中融入了设计师理性与感性的分析,源于空间场景设计对展示的要求。他的展示性充分表现在对文物藏品直观的表现上,让观众更容易了解场景中所展示的主题思想、叙述的内容以及要达到的空间情趣。

2.时间性。有人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是没有时间的、静止不动的,只有空间概念。但是,笔者认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的空间场景是带有节奏韵律的,整个场景的节奏感都是通过空间风格和所展示的藏品来表达。在这个空间中,设计师统筹了时间、空间两者的关系,考虑观众的审美要求及视觉习惯,将时间、空间、观众三种关系合理糅合,以最好地诠释所展示的文物藏品

3.叙事性。叙事性是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对这个展览主题的一个描述表达。对需要展示的内容,主题设计师一般会通过一个个的场景复原来叙述,通过不同场景的转变来描述不同的故事内容,如江西省博物馆自然馆的“生态鄱湖”展区内就通过不同的场景复原表现了赣鄱大地一年四季的环境特征,加以文字说明,配合音频渲染,达到寓教于乐的表现目的,把原本枯燥的文字内容以轻松、充满趣味的方式传递给观众。

4.艺术性。博物馆展示的对象除了历史考古价值极高外,其艺术价值也值得我们去考究,文物藏品既是历史的见证人,同样也是不可多得的文化艺术品。在博物馆的展示空间怎样把文物身上的文化艺术性表达出来,用何种方式表达,既要理性思考,更要关注观众的心理、情绪等因素,囊括造型艺术、建筑艺术、影像艺术、生态艺术,融入文学、绘画、雕塑,以及当代影音学、光学的技术,不难看出,这对设计师提出了极高的要求。所以说,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场景创作须先整体,后局部,以艺术原则为指导,以文物藏品内含信息为纲领,组合整体与部分,从而给受众以美的享受。展示空间艺术性原则要求设计师首具有健康向上的艺术和审美意识,其次更要敢于创新,体现自己的创意。

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创作的艺术性不是简单的外墙装饰、孤立的墙面风格组合,应该是一个局部复合整体,形式与主题内容统一构成的场景空间。此外,对于人流量比较大的博物馆展示空间来说,也是有着自身特殊性的,在设计时要考虑到公共安全问题,如盲道的设置、专门的升降电梯、应急通道等,这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基础设施在设计施工前,就应充分考虑到。

5.临境性。临境性也可以称之为观众的“沉浸感”。展示设计的成功与否在于观众是否有沉浸感。沉浸感,简单来说就是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优秀的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环境可以达到让参观者难以分辨真假的效果,令参观者有强烈的视觉、听觉、触觉冲击,利用VR技术还可以虚拟现实,仿佛置身于真实世界中。

四、对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未来展望

面对当今全球经济科技文化的迅猛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被拉近,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在随之改变,对于总被扣上“古董”帽子的博物馆来说,也必须顺应时代进行变革创新。首先,要在保证文物安全为前提的条件下,转变观念,更注重人文关怀,以人为本;其次,改变展示设计方式,强调服务第一的原则;第三,在展示设计中利用高新的科技手段,使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更加智能化,实现博物馆数字化,为博物馆展示设计由静态展示升级为动态展示,告别以往单一、僵化的展览,使设计更加灵活、开放多变。综上所述,创新时代,博物馆展示空设计必须大胆变革创新,首先在展示理念上转变,在展示内容上不断扩充,在展示设计方式利用新技术创新,保持博物馆良性发展的态势。

五、结论

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目标是服务整个展览这个主题,使内容与形式更加统一,达到主题突出,令空间场景更有韵律和节奏感,让观众得到更多审美享受,获得更多的文物藏品的内含知识信息。本文通过从博物馆展示设计的发展历史到特征性分析,以及对后期的展示设计的展望,清楚分析了展示设计对于博物馆展览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应尊重展示设计发展的客观规律,把握博物馆展示空间场景设计的发展脉络,把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融合,给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更大的发展空间。

如今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独立的理论与实践教程,但对于场景设计来说还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笔者希望通过以上的论述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博物馆展示空间设计创作理论依据,为设计师提供参考和借鉴,以此来实现博物馆健康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