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网络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31:20

关于网络教育篇1

关键词:校园网的搭建;网络教育;职业教育信息化;网络教育的后续思考

1网络教育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计算机在各行各业的应用范围和深度逐渐发生巨大变化。提高效率是企业搞信息化的最根本目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成了衡量企业管理水平、提升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样,在我国,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工作也已经开展多年。教学不再是以往简单的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的传统模式。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职业教育在整个教学行业中占有比较特殊的地位。此前,教育信息化的讨论对象大部分集中在高等教育以及中小学教育领域。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职业教育发展的力度。据调查显示,2007年,随着政策侧重点的转移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市场的热点也在发生剧烈的迁移。高教市场需求放缓,普教市场增长平缓,职教市场崛起在即。因此,职业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而网络教育因为其自身的特点,成为职业教育信息化讨论的热点。

笔者所在的学校是广东省为数不多的在校学生超过万人的技工院校,始建于1974年。回顾过去的30多年,大部分时间采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方法,黑板、讲台、粉笔加实习工厂。直到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才在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如前所述,信息化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而我们也知道,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革教育的面貌,快速推进教育的改革。尤其网络技术进入教育领域,使教育资源不再局限于一个相对狭小封闭的范围,创造了一个充分开放的教育环境。internet的普及,远程教育网的开通,以及校园网的建立,为学习者充分、便捷地获取、利用网上教育资源创造了条件。因此,在国家充分重视职业教育发展的今天,只有全面展开教育信息化,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才能跟得上时代的进步。

2网络教育的特点

网络应用于教学,其显著特征是: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网络教育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在学习模式上最直接体现了学习和主动学习的特点,充分体现了发展中的现代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基本要求。

1)双向互动、实时全交互

2)内容丰富和多媒体生动表现

3)个性化教学

4)自动化远程管理

3网络教育系统的结构

近两年来,由于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笔者所在学校的招生规模一再扩大。除了肩负过万名来自全省各地,甚至华南各地的学子的教育。还承担了广东省退役士兵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工作。这些为数众多的学生被分散在广州市内各个校区。有的相距数公里,有的相距数十公里。各校区之间的管理既独立又统一。在这种环境下,为了能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我认为网络教学是个十分必要的教学辅助手段。通过网络教育提供的平台,实现对教学资源的集中统一管理,利用校园网、internet,让学生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开展学习,充分体现网络教育的优点。

结合我校实际情况,一个完整地网络教学平台应该由三个系统组成:教学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教学资源管理系统,其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4网络教育功能

网络教育各模块实现的功能如下:

1)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权限认证等教务管理功能;

2)网络教学子系统:提供一系列的网络教学支持工具,如多媒体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作业、交流工具等等;

3)教学资源管理:以学科为单位,集中管理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文本、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优秀作品、测验试题、典型案例、文献资料等等。

5网络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后续思考

本文的前几部分介绍了网络教育的优点,网络教育的结构。然而,我们也知道,尽管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信息化与教育相结合并非易事,网络教育并不是把课程教学搬到网络上那么简单。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的网络教育,无论是高等远程教育、中小学远程教育,还是远程培训教育,都不同程度遇到了资金、技术、资源及赢利模式缺失的问题。参照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历程,出现信息化孤岛是企业信息化历史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教育行业做为特殊的企业,同样不可避免面临这样的问题。

5.1信息化建设的投入与回报

教育行业的信息化开展多年,跟企业信息化一样,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在很多人眼里成了衡量学校硬件是否达标的重要指标。信息化建设是“真金白银”的硬投入,而产出却是难以用数字计算的“软回报”。信息化建设如果仅从硬件投入的角度去考虑,似乎只要有钱就可以了。可是,如何合理利用资源,达到信息化与教学相结合,获得“软回报”,才是我们讨论的重点。

在此,对教育信息化的硬件投入不做详细讨论,简单来说,掌握按需购买,量力而行的原则即可。

什么是“软回报”?教学形式的多样化,教学质量的提高,教师素质的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家长的满意程度,学校的形象、竞争力或者直接说到招生人数。凡此种种都可以做为软回报的衡量标准。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合理利用网络教学系统,获得各方满意的“软回报”。稍有计算机常识的人都应该知道,没有了合适的软件,再昂贵的硬件设备不过是一堆摆设。在网络教学系统中,显然,教学资源就是我们的软件。

5.2网络教育中的教育资源建设

传统教育是一种面对面的教育,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学生不管情况如何,不能选择,必须跟着这个班和这门课的教师,学完这门课。是一种相对被动的学习方法。以笔者在教学中的体会来说,一般的基础理论课,大部分学生不能坚持听完90分钟的课程。打瞌睡、看小说、玩手机的现象非常普遍。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一,如上面所说,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掌握主动,学生不能选择,即便是不感兴趣的课程也必须坐在教室里。在物质与精神均极大丰富的今天,单一传统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网络教育能为学生构建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灵活的、开放的、丰富的、友好的“资源超市”。根据学生不同的喜好与兴趣、接受能力的快慢、个人时间的忙闲,为完成学业可以自行选择。简单的说就是把教育资源当做超市里的商品,在符合教学要求的前提下,供学生自由选择。

适合网络教育的资源有哪些呢?既然是信息化教育,显然首先想到的是超媒体素材。包括文本、图像、声音、视频、动画等。早期的教育信息化恐怕都是从多媒体教室开始的。教师利用计算机制作课件,在多媒体教室播放。利用多媒体课件的声音、动画代替原先的黑板粉笔,已达到吸引学生注意力的目的。教师仍然占着主导地位。课件的选择,讲课的节奏均由任课老师掌握。而借助网络这个平台,我们可以把相关素材集中统一管理,以学生的选择为主导进行自主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创造力。

转贴于

其次,还应该包括各学科的试题库、资料库,它能为学生提供日常或阶段性的测验,让学生了解、检验自己的学习效果和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另外,针对学习中的某些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中需要阐明的现象、实验和理论而制作一些小型课件。它们既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学生和教师都可以根据需要从中挑选课件供上课使用。

综上所述,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由超媒体素材、题库、课件组成的网络课程库。它让信息技术走进课堂,与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对教师而言,个人的知识也将在这里得到极大的激活。对学生而言,可以不受地域时空的限制打开网络课程库,根据自己选修的专业学到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5.3网络教育资源库的管理与维护

信息成为真正的资源的必要条件是信息管理,要是教育资源真正有效地为教学服务,关键就在于教育资源的管理,建设一个教育资源管理平台。因此对教育资源进行组织、控制、加工和规划,是有效利用教育资源的前提。及哦啊与资源库的持续发展依赖于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几时更新,同时也依赖于所提供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在信息爆炸而经费有限的今天,如何做到教育资源的入库速度匹配信息发生的速度,如何保证入库资源的质量,是每个教育资源建设者都必须考虑的问题,这里也包括硬件设施方面的问题。教育资源的持续发展,依赖于建设者能否善于联合各种机构和人员,能否以一种高效的工作方式合理地组织相关的机构和人才,即教育资源的建设需要多个单位多方面的通力协作。因此,教育资源库的建设和管理看似只与网络教学平台的相关负责部门有关,但实际上代表了一个学校整体的管理水平,也是网络教育能否成功的关键部分。

笔者从事计算机教学工作将近9年,在过去的几年间,计算机技术的变化用日新月异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同样的,我使用的教学资源的变化虽然谈不上日新月异但也变化很快。同一门课程的教材几乎每个学期都在变化。上面我们讨论的资源库显然也不能抛离这一点。在这个凡事提倡与时俱进的年代,不进步就意味着落后,所以,教学资源的更新是教学管理中的重点。试想,不管哪个学科,如果跟不上时代的脚步,恐怕在哪里都不能吸引学生的目光。

5.4如何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笔者通过对自身不长的教学经验的总结来看,不管是学校的管理层、教师还是学生,要全面接受网络教育恐怕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我的观点是现阶段的职业教育,传统教学模式为主,网络教育为辅。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个长盛不衰的话题。从职业教育的生源分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相对不高。正如我前面所说,上课睡觉、看小说、玩手机的现象比较普遍。一方面说明我们的教学方法不吸引学生。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当前物质精神生活都极大丰富的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自控能力不高。所以,不管是传统教学模式还是网络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是不可小视的问题。

从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来看,它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重视学生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只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正如笔者在课堂上经常说的一样,希望自己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能引导学生们打开知识宝库的大门。职业教育的根本在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于引导学生学习技能。我们的目标是培养高技能人才。因此,反对迷信书本、深信权威。给予学生自己的思考空间,能主动的学习,做一些创造性的努力。并且希望这种方式的学习能激发他们的主动性和成就感。网络教学系统中的优秀多媒体课件可以与学生进行交互,给学生直观的印象,多重感官的刺激。由学生们控制计算机的输出,操作后可见的成果让学生感到学习的成就感。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的声光动画效果提高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例如,笔者任教的其中一门课程,主要内容是交换机和路由器的配置。配置环境为全英文,并且,当中涉及大量的理论知识。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们对理论普遍比较抗拒,但是却很喜欢配置的过程。为什么喜欢呢,是因为配置完成后可以利用命令直观的检查结果,很有成就感。通过这个例子想说明的是,可以把配置环境通过网络教学系统模拟出来,学生们可以不需要面对复杂昂贵的设备,在虚拟的实验环境中练习。方便、简单、高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结束语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任何单位,任何个人都不可避免的需要接触信息技术。正如之前所说,企业的信息化程度已经成为了衡量企业的重要标准。在教育行业中,面临同样的问题。教育信息化已经进行了超过十年,在职业教育行业中,同样可以利用网络教育平台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而在这种改革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硬件的一步到位。重点应该是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管理与维护。通过对教学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充分利用网络平台,把网络教学溶入到传统教学中去。使教学多样化、生动化,最终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钟镔.企业信息化怎么办[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2]王经,刘秀.教育技术新进展[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大学出版社,2003.

[3]王素荣.教育信息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

关于网络教育篇2

【关键词】:网络教育学生思维促进

现代教学理念下,网络教育,是运用现代计算机技术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进行教学的手段,它是当前较为现进的一种教学方式。本文结合网络教育自身的功能特征,分析了网络教育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影响。

一网络的发展与应用现状

计算机网络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单机到多机、从终端技术到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时期。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单个计算机为中心的远程联机系统,开创了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相结合的尝试,构成了计算机网络的雏形。美国aRpanet网的出现,标志着计算机网络的兴起。随着局域网的诞生与推广应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随着多媒体、智能化网络的出现,人类真正实现了资源共享、数据通信和信息处理的互联网技术时代。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已经逐步渗透到人们的工作、生活的各个层面,越来越多地被应用到科技、军事、经济、教育等各个领域,并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影响。网络技术的发展,缩短了人际交往的距离,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为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二网络与教育教学的关系

网络教学是利用现代网络信息技术,针对相关教学内容,通过网络运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模式。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来看,网络技术与学校教育关系密切:

网络与教育教学的功能

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于教学领域,是利用计算机设备和互联网技术对学生实行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是远程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

首先,网络的资源共享、交互性强、信息传递便捷的特点,可以开展发现式和协同式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其次,网络是有效的信息查询获取工具,借助网络载体,能够培养学生运用互联网技术进行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信息能力。

再次,开展网络远程教育,是当今社会普及终身教育的有效方式,网络优越的多媒体信息资源和多向交互功能,为现代社会教学质量效益的提高提供了可能。

(二)网络对教育教学的意义

相对来说,网络教学能够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网络教育教学的意义:

1网络应用有利于师生建构新型互动交流关系

传统教育过程中,教学活动常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学习,缺乏情感沟通。网络环境下,教师以参与者的身份启发学生自主探究性学习,师生之间能够有效地互动交流、合作体验,关系平等融洽。

2网络应用有利于拓展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渠道

以往的学习活动,受客观条件制约,学生的学习形式与渠道仅局限于课堂;网络技术的应用,学生学习范围扩大化,可以通过互联网形式,运用网络技术进行各种形式的信息查询,学习或交流。

3网络应用有利于丰富课堂教学方式和手段

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学方式是集体化的,教育手段单一笼统。网络教学媒体的运用,教学方式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向丰富灵活,学生不受空间条件制约,可以自由探讨、合作学习、体验感知。转贴于

4网络应用有利于教学环境的优化与设置

多媒体网络技术的应用,能使教师创设相对生动真实的学习情境,优化活泼自由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求知欲望,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教师课堂教学设计更加严谨灵活。

5网络应用有利于教育教学的科学高效发展

网络技术与教学教学的结合,通过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有效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进行学习探究、研究体验活动,促成学生在获取处理信息的同时,掌握发现解决问题的技能,推动了教育教学的高效发展。

三网络教育教学方式在中学课堂上的应用

1借助网络资源,创设课堂相关学习情境

生动丰富的学习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前提,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学习的基础,不同的学习阶段有着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学课堂教学中,通过网络技术,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有助于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

2应用网络技术,拓展提供学习信息资料

现代多元化的课堂教学,由于课堂信息的需求量大,学生在自主探讨学习过程中,传统的信息查询方式效果弱差,多媒体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网络资源,能够有效快捷的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信息资料,还可以利用网络系统的监控辅助功能及时向学生提供相关辅导提示。

3综合网络技术,丰富课堂教育教学手段

现代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自身的学习基础素质、自律水平以及认知接受能力的不同,教师可以应用网络教学系统,充分发掘有效资源,因材施教,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创新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手段,调节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状态。

4借助网络资源,促进学生协作探究学习

多媒体课堂教学中,网络系统的交互性特征,为学生的协作探究学习提供了可靠保障。通过网络互动交流,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个体主动性思考,通过网络交互活动,促进学生质疑反馈,合作探讨,交流体验,共享集体智慧,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

【结束语】

总之,现代网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学环境和信息交流平台。同时,网络资源的教育功能,又促进了学生发散性与创新性思维的开发。新形势下,坚持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创新与整合网络信息技术,有利于运用网络教育来推动学生思维素质的综合性提升。

【参考文献】:

关于网络教育篇3

[摘要]计算机网络创建了独特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不是思想的真空地带,它是由人主宰的社会,既具有个性、杜会性,也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既充满了人性,也滋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既具有有序性,也具有无序性。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网络;建设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利用计算机网络所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现代科技发展的表现,它具有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显著特点,是计算机网络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现代方式。在现代信息社会,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信息网络社会发展的需要

作为现代科技革命的杰出代表,网络伸向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吸引了各行各业众多的公众加盟网络。在网络社会中,制造了自身难以克服和解决的诸多问题。

1、网络社会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空地带

网络不仅传播着知识技术,而且也传播着思想文化价值观念。第一,网络是信息存储和传播的通道。网络社会不能缺少人的存在的,他们是网络技术的创造者和控制者,既决定着网络技术的质量,也决定着网络信息的思想内容及性质。因而,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第二,网络社会不仅崇尚个体性和个性,而且具有鲜明的群体性和社会性特征,网络社会中个性与社会性的实现以及这种两极性关系的协调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帮助;第三,在网络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创造性得到张扬,人的自由、平等得到体现,人的隐私、尊严得到保护,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的优化,或许相反滋长了人性中的劣根性;第四,网络社会从一开始就具有“上层建筑”先天不足的缺憾,因而,网络社会是一个缺少规范且难以实现规范制约的社会。要有效维护网络秩序的稳定性,这项塑造心灵的工作理所当然应由思想政治教育来完成;第五,网络社会也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社会历史现实、政治国家和各民族历史与文化价值观不可能因高科技的发展而被超越,仍旧存在阶级矛盾和政治斗争,网络社会复杂的矛盾斗争不仅需要思想政治教育,而且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网络社会现存的诸多网络行为问题需要思想政治教育来解决

人是网络运行的主要操纵者,正是人将社会既成的人伦关系和道德带进网络,从而造成诸多的网络行为问题:其一,网络的国际化使黄色信息毫无障碍地在网络中传播,造成对网络社会的污染和威胁,对我国青少年网民的严重危害应引起重视;其二,文化渗透和思想侵略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是主要的武器。信息网络打破了过去的自然屏障,使恶意的政治信息在网络社会态意横行对我国青少年网民的影响不容忽视;其三,网民摆脱了现实社会诸多人伦关系的束缚,极易放纵自己的行为,忘却社会责任,丧失道德感,网络社会存在更为严重的网上战争和网络犯罪问题。所有这些问题都需要思想政治教育以全新的姿态介入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是研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问题的科学,理所当然应将网络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网络社会除了需要计算机网络开发和应用的高新技术人员外,也不能缺少思想政治教育的学者和专家。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重要意义

计算机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超越传统开辟了现代方式,计算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联姻,使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获得前所未有的优势,而最为重要的是,可以使我们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各要素及其特点获得全新的认识。

1、关于教育主体

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网络思想教育主体制造、传播、监控网络信息,兼具信息传播者和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身份,他们具有高新技术和广博的知识以及良好的品质,但不是思想权威,可以不被称为“教育者”,他们具有非主体性特点。网络中的教育主体不仅相互之间地位平等,而且与教育客体的地位也是平等的,因而,他们更具有人情味,更具有亲和力,也更具有取得教育效果的魅力。

2.关于教育客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以青年学生和职工为主体的广大网民,是一支正日益壮大起来的队伍,具有反传统,重时尚,思想开放,个性鲜明,行为独立,富有创造力等特点,他们是一群充满好奇心和怀疑精神的现代人,在教育活动中经常发挥教育主体性作用,喜欢交流信息,信息,常常通过操纵信息的行为影响其他网民网友,网络思想教育客体总想说服他人却不易被说服,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可以说是“业余的”或“兼职的”教育者。

3、关于教育内容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变得丰富而全面,并且具有客观性和可选择性,社会主义主旋律、集体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的主题这些政治性内容,可能由多媒体技术集声、色、光、画等多种现代手段而演绎,从而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情趣,化不解为理解,也不可避免会有过滤不了的负面教育信息。

4、关于教育方法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使用传统的“灌输”方法,借助多媒体计算机的一切手段,向网民提供信息,将传统的思想教育方法现代化,在计算机网络中,为思想教育所使用的哲学的、心理学的、社会学的方法穿上现代科技的外衣,并引导网民正确选择思想信息。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设是一场具有积极意义的变革,它不仅打破了传统教育观念,而且能解决传统思想教育中曾经难度极大的问题,所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不仅打破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而且开创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方式。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初步设想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正确的观念指导和领导的重视,又需要人力、物力和财力的配合。

1、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首要任务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既要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又要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理论并能熟练进行网络操作;既要具有较高的政治思想素质,又要具有一定的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复合型人才担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角色,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要而迫切的任务。

2、建立思想政治教育计算机网络体系,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的主要任务

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的建立要讲究以下原则:第一,完整性原则,即网络信息应具有全面性和客观性;第二,积极性原则,即网络信息应是积极向上的,正面引导的信息应能阻挡、抵消消极信息;第三,主动性原则,即网络应保持教育者的主动地位,及时主动信息,主动应战各种不良信息。建立网络体系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条件。

3、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这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任务

首先,要网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实现思想信息和教育信息共享;其次,各网站可根据自己的人力物力财力设计富有特色的网页,向网民进行特殊的思想教育;其三,可在网上开展一系列活动,收集思想信息,提高人们的思想水平,增强教育效果。富有创造性地开展网上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成功的关键。

关于网络教育篇4

一、网络时代成教大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1.网络时代加强成教大学生德育教育是十分迫切的。网络正以极快的速度进入到我们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越来越成为成教大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渠道,对成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巨大的冲击,对成教大学生的道德观、价值观以及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我们看到,由于网络与现实生活不完全相同,它有一定的虚拟性、间接性和平等性等特点,使人的社会化只不过是一种虚拟的社会化,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不像传统社会那样面对面接触,这种形式与真实情境中的社会化相去甚远。现实社会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名誉、地位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都充分展示在交往对象面前,而在虚拟社会中,人的自然和社会的一切特性都被隐藏,而展示在交往对象面前的仅仅是一个符号,甚至连符号都是不确定的、不统一的。网络的这种隐蔽性会造成人的道德感的弱化,人们网上道德感的弱化会直接影响人们现实生活中的道德行为。我们不难想像,在“虚拟世界”不讲道德修养的成教大学生,会在现实世界有良好的道德形象。此外,由于网络技术正处在高速发展时期,成教大学生又有一定的社会经验和阅历,从而使成教大学生容易造成这样的错觉,即只要有技术、有能力就可以包打天下,对个人思想道德素质的忽视,极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成教大学生作为一个受教育的特殊群体,他们当中有的是在岗从业的工作人员,有的是已具有一定社会阅历和社会经验的社会青年,但有相当大一部分是普通高教落榜生和中专学校毕业生。后者年龄较小,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可塑性较大。由于成教大学生构成成份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网络时代的严峻现实,迫使我们必须重视和加强成教大学生的德育教育。

2.网络给成教大学生德育教育带来了新机遇。首先,由于网络所具有的隐匿性和交互性的特点,使网上反映的思想更加真实。通过网络可以快捷而准确地了解成教大学生所关心的热点问题,而网络所具有自由、开放性,为人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思想道德教育便于做到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从而达到合人心、暖人意的效果。其次,由于网络传播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这样就拓展了教育的覆盖面,使学生从被动接受变为主动参与,可增强德育教育的时效性。第三,借助网络成教大学生可以及时获取丰富的知识,不断地扩大自己的视野,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成为适应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才。第四,网络推动了德育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网络信息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政治性和教育性为一体,图、文、声、像各种手段并举,恰当地运用这些教育资源,可以大大提高德育教育的影响力。

3.网络给大学生德育教育带来了新挑战。首先,网络在为我们获取有益信息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为腐朽思想的传播与衍生提供温床,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念。根据《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公布的信息,截至2001年12月底,国际互联网上的信息’"(以上是英文信息,且)"(以上是由美国提供的。我国的网站总输出量占全球互联网信息总量的90%(,而美国输出、输入流量两项指标均超过80%。西方发达国家通过网络向网民连续不断地传递文化信息,将其意识形态、价值观强加于人。久而久之,会使成教大学生这一重要的网民群体对其产生亲近感、信任感,最后认同、依赖,而同时却逐渐失去对自己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第二,在网络时代,公开的社会道德舆论对个人行为的监督已不像原来那么容易,因为任何一网的计算机都可以成为人们信息或犯罪的工具,在时间和空间上要对其加以限制和监督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在做与不做以及如何做的问题上,决定权有时完全掌握在个人手里,人的道德水准和道德自觉性在这种情况下就会产生非常大的作用。大学时代是一个人一生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良莠不齐的网上信息对他们的冲击是直接和强烈的,影响是深刻的,因此,这给如何对其进行德育教育提出了一系列的难题。第三,网络正在与我们争夺教育对象。过去,学生的信息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以及教育者的灌输,其内容已经经过层层过滤,学生基本上在我们的“掌握”之中。而网络使他们了解信息的渠道更多、更广、更快,各种思潮纷纷上网,对成教大学生造成一定的冲击,而这种冲击将会越来越大,对此我们并未找到良方妙药。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和管理干部,由于知识结构和技术上的缺陷,面对网络文化对成教大学生观念引起的变化认识不到位,正逐渐成为受教育者眼中的落伍者。

二、网络时代加强成教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构想

1.积极培育成教大学生自律意识和自律能力。网络世界是一个无中心的资源共享体,尽管其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网络界面是不公开、不透明的,及时有效地监督十分困难,在社会舆论、风俗习惯无法发挥作用的情况下,大学生自律意识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养成道德自律,明白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引导他们建立一种道德信念和道德内省机制,增强他们的道德责任感,是网络时代德育教育的核心问题。为此,在德育教育中,要针对成教大学生网民的特殊性,发挥其主体的潜能,注意培养其自主发展、自主选择、自主评价、自我控制的能力。在教育实践中,要有的放矢,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发成教大学生的内在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地开发教育对象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变“他律”为“自律”。

2.思想道德要与法律相结合。现代传播学认为,电子媒介本身具有一种麻醉功能,容易使人记忆自己的这会角色而做出一些平时不可能做出的违反道德的行为。为此,就必须有针对性地在网下加强自觉守法意识的培养,把网络道德教育与网络法制教育结合起来,既发挥道德约束力,又强化法律的约束力。尽管我国和世界许多国家的网络立法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不断完善,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对有关法规的学习可以忽视。在我们对成教大学生的法律教育中,应把网络法规的学习纳入教学内容中去,树立和增强成教大学生的守法意识。

关于网络教育篇5

论文摘要: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伴随着网络技术的兴起和发展而产生的新概念。它具有意识形态的阵地功能,政治民主化的促进功能和心理压力的释放功能。要充分发挥其功能必须注意打造队伍、革新方法、创新载体,必须遵循平等性、服务性和开放性原则。

所谓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主体以一定的科学理论为指导,在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和多媒体技术的基础上,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受众(网民)施加思想政治、道德规范等方面的影响,从而引导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道德品质、信息理念的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可以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活动,一个过程,更是一门新兴人文社会科学。本文拟就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对策和原则进行初步探讨。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解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实质上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一种传播活动)的外在集中体现,是指它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中所具有的作用和价值。

(一)意识形态的阵地功能

众所周知,在过去的非网络时代,本国政府牢牢掌握着对本国传媒的控制权,可以对不良信息随意进行封锁和改变,社会舆论很难被他国掀起轩然大波。但在电子信息网络像蜘蛛网一样覆盖地球表面的今天,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网络技术和网络资源方面占有相当的优势,将互联网作为倾销其政治模式、价值取向、人权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战略手段,以实现对我国“西化”和“分化”的险恶政治图谋。是故,我们决不能放松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而应有效利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锐利武器,使我国广大的网民特别是年轻的网民们提高自身的政治觉悟和明辨是非的能力,自觉抵制西方反动政治思想文化的毒化和侵蚀。此外,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还应主动出击,在互联网上自豪地宣传和展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用事实击退国内外各种反动势力的猖狂进攻,为维护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而斗争。

(二)政治民主化的促进功能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于我们目前的政治民主化改革进程也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有了网络,即使是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都不再是孤陋寡闻了,可以说个个都变成了“千里眼”和“顺风耳”。他们可以在网上从各个政治层次和角度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可以和四面八方的网民畅所欲言地交流,甚至可以登录政府网站和有关领导人进行一对一的直接对话。这不仅有利于民意的表达和反馈,让党和政府及时真实地了解民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而且有利于政务公开和政治监督,消除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某些矛盾,让群众全面准确地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从而实现我国政治生活的民主和谐。加快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

(三)心理压力的释放功能

在当今互联网时代,人类社会的发展可谓是电光火石、一日千里,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导致人们产生心理压力的因素越来越多。当今许多人借助于网络去宣泄自己内心的压抑和苦闷,从网络世界中试图寻求一种自我解脱的方式和渠道。这无疑给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用武之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正好可以抓住这一契机,利用网络这一利器,加强社会心理的引导和疏通,尽量减少社会变革对人们思想和心理的冲击,使人们的生活朝着健康和谐的方向发展。

二、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思考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固然是客观存在的,但能否将其充分发挥出来,又需要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采取一定的方法和对策。

(一)打造队伍是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前提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计算机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它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巨大挑战,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除具备思想政治方面的素质以外,还应该具备精深的网络技术素质、广博的文化知识素质、较强的科技创新素质以及丰富的实践经验。可以说,真正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应该是一种新型而全面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具备了这样一支高素质的过硬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队伍,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经得起网络时代的考验,掌握网上主动权,在与国内外各种敌对势力的思想文化斗争的较量中立于不败之地。

(二)革新方法是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要求

与传统方式相比,互联网则具有开放、迅捷、生动、互动等独特优势,它可以变单向为双向或多向,变单调为生动,在教育主客体之间架起了一座“鹊桥”,以极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吸引受教育者主动自觉地学习,促进他们智能的开发。社会主义主旋律、集体主义价值观、爱国主义的主题等政治性内容都可以通过声、色、画、光等多媒体的现代技术手段而表现出来,具有意想不到的理想功效。

(三)创新载体是充分发挥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关键

从现实来看,必须在以下两个方面狠下气力,一方面,必须创建思想政治教育的专题网站,构筑广泛而强大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网络的监管和防范力度。必须毫不手软地加大对网络的监管力度,用积极健康向上的思想文化去净化网络环境,占领网络阵地,使其功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指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处理各种矛盾和关系所必须遵循的标准或法则。

(一)平等性原则

在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长期以来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主体中心论”,即“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实践证明,在这种关系下,思想政治教育很难取得预期效果,教育主体固有的权威掩压着教育客体“口服心不服”的尴尬。而在网络化情境中,网络交往者的身份、角色等等都被虚拟化,使其可以摆脱社会关系、社会角色与身份等的束缚,这就意味着教育主体面临着被“去主体化”的威胁,而教育客体的地位上升,向着“主体化”的方向转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去主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这种趋势,决定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不但在信息资源的获取、筛选和上是平等的,而且在人格、地位和权利上也是平等的,客体对主体提供的信息完全可以遵照“自我选择”的原则,进行评判与裁决。正如马克思所言:“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美国当代教育哲学麦克莱伦在论及道德教育方法时也曾指出:“任何人都不能被灌输或施加条件来诚实地讲话或公正判决,因为实践这些美德都要求一种自觉意识和自由选择的品质。”可以看出,教育客体通过网络获得了从未有过的说话自由权和批驳权,他们不再“唯话是从”,而是迈向了一种“解放自我”的自由世界。

(二)服务性原则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一个充满各种信息的宝库,也是一个藏污纳垢的场所,可谓鱼目混珠。这就让广大的网民特别是阅历尚浅的青少年网民们良莠难辨,难以应对,有的甚至被诱向邪路,遗憾终身。为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本着服务精神,带着满腔热情,通过全面客观地了解青少年网民的情况,从正面帮助网民解决他们的思想迷茫和困惑,为他们拨正人生航向。

关于网络教育篇6

【关键词】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

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大学生喜欢的社交方式就是利用网络。网络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很大的便利,到同时带来了很多的安全问题,严重影响了大学生正常的学习和生活,更有甚者,直接影响到某些大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一、常见的网络安全事件

常见的网络安全事件如:网络欺诈、网络上瘾、沉迷于网络恋情等,这些事件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也极大的影响了他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而网络犯罪的事件不断在发生,而且越来越多。

二、为什么大学生会出现这么多的网络问题呢

(一)网络的虚拟性

今天的大学生由于考虑到年龄、工作、相貌等因素,更不喜欢与人交往了,但是在网络中,这些因素都会被掩盖,大学生完全可以使用虚假的姓名、职业、年龄,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相貌,网络聊天给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便利,还解决了大学生的一些顾虑和担忧,可见网络的社交有太大的虚拟性。正因为网络的虚拟性,很多人就“趁虚而入”。不少不法分子开始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有很多人想要从中牟利,更有甚者,想利用网络,达到一些极端的想法。而作为网络聊天的主体--大学生们更容易成为网络犯罪的受害人。

(二)大学生对信息的保管缺乏防范意识

其实很多网络诈骗往往从信息泄露开始,大学生对自己的信息保管太缺乏防范意识。比如学生在网站注册时对需要提供的姓名、就读学校、手机号码、身份证号、家庭住址、家庭电话等个人信息心存顾虑,但是还是不加思索地填上了;在网站密码设置过程中,很多大学生为方便记忆会选择非常简单的设定方式,有的就直接使用自己或家人生日、电话、住址等信息作为密码;很多学生的所有网站密码都使用一样的密码,而且是简单的密码,因为可以便于使用;有些同学没有考虑过删除聊天记录的问题;多数大学生会给电脑安装杀毒软件并经常更新病毒,进行电脑维护,但是很多大学生不会杀毒也不会维护。

(三)大学生对网络太过于依赖

现在大学生需要的信息量很大,一些大学生开始只是单纯上网查找自己所需要的资料,但是在会使用网络后,他们逐渐知道网络还有更多其他的东西。他们对网络的依赖性也就越来越大。再加上一些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存在着一定的落差,达不到自己的期望。但是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就不同了,他们可以在网络中畅所欲言,交很多很多朋友,还可以在网络游戏中得到满足感。

(四)大学生自制力太差

大学生自制力还不够强,容易被新奇的事物吸引或诱惑。大学的学习同高中阶段的相比,课程更少更轻松、管理也放松了,很多时候是没事做,也没人管,很多大学生更加迷恋网络了

三、关于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思考

(一)提高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

大学生上网频率最高,网络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生活的绝大部分。但由于大学生群体人数多,上网时间长,可能发生的安全隐患问题更多,因此作为高校班主任尤其要注意:有必要提高对大学生网络安全的重视程度,加大对大学生群体的网络安全教育,无论在班会上、还是在平常的交流中,都要重视这个问题。

(二)加强大学生的网络安全教育

1、网络安全教育进课堂

学生大部分时间还是在课堂,所以应该考虑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网络安全教育。这样学生接受起来会比较快,而且更能听进去。作为班主任,应全面考虑网络安全对学生的重要性,合理、适当安排课时,向学生讲授网络安全知识,还可以对其进行考核、给予学分,增强学生学习网络安全知识的积极性,使其真正掌握相关知识,提高自我保护的能力。

2、在班级管理中,把宣传网络安全教育常态化

学生天天上网,网络安全隐患天天有、时时有,学校的网络安全宣传教育应做到常态化。班主任老师在大一的时候就应该把这个问题考虑到学生的整个大学生涯中,而且有计划地进行,大学三年或四年,每年或者每个学期或者每个星期都有网络安全教育的主题班会,还不止一次,可以进行多次教育,想到就说说,可以召开班会,也可以在班群里让每个宿舍长传达班会精神,使网络安全意识真正渗透到每个学生的思想里。

3、教育形式多样化

常态化网络安全宣传教育的方式也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主题班会,班主任还可以采取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有奖答卷、漫画、网络宣传、广播提醒等方式。形式多样,学生更有印象,学到的知识更多。

(三)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防范水平

学校在大学一年级为学生开设了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让大学生了解、掌握计算机和网络的基础知识及使用方法,内容涉及到一些网络信息安全方面的知识。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更多停留在理论和考试层面,实际应用能力较差,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会独立安装操作系统、配置防火墙、安装杀毒软件、更新病毒库等操作。因此,作为班主任首先也要懂一些基本的操作,然后在办班级管理过程中,实时地找机会交给自己的学生;其次班主任可以和计算机老师多沟通,一起和学生听计算机课,督促学生多学习一些知识,如:计算机基础知识、网络安全防御技术介绍、网络安全病毒防治产品介绍、常用软件的下载和卸载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强化学生的网络安全防范操作技能的训练。

大学生随时都在上网,作为班主任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也要做到随时随地,目的只在于让大学生正确利用网络,不误入歧途,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本人对大学生网络安全教育的思考还很不足,在班级管理中,还需要继续努力,希望这个问题能得到多方的关注和支持,给大学生们一些切实的意见或建议。

参考文献:

[1]卢伟.大学生网络安全意识现状与对策研究[J].山东行政学院山东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3).

关于网络教育篇7

【论文摘要】人类面临21世纪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技术对人们生产生活带来一系列的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严峻的挑战。本文将以中职生为研究对象,分析指出了当前形式下,中职生网络法制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我国现行法律特点,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遍布全球的公共设施,它是一个比传统媒体传播和使用信息更高效、更方便、更自由,普及面更广的媒体。但从负面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点可能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广泛性等功能特点,使那些在传统媒体和现实生活中无法作案的人在网上找到了实施其违法犯罪的空间和手段。中职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网络的主流群体,青少年已占据网络半壁江山。由此导致的负面影响是中职生网络犯罪逐年增加。 

中职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自控能力较差,往往经受不住网络世界的诱惑。性情较为冲动,容易犯下错误。因此我们在探讨中职生网络法制教育这个命题时,其实质也指向整个青少年群体。 

 

一、网络世界对青少年的危害 

 

首先,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公民提供了一个便利而民主的平台,这极大的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但是随之也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因素的产生,不良信息的传播,包括色情、暴力信息的传播,对难以分辨是非的青少年造成误导,使之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进来年,每届人大代表会议将网络犯罪都提上日程,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的产生,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仍有许多网站打着擦边球,变相的渲染色情暴力,这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网络犯罪的主要因素。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 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其次,由于网络虚拟游戏的普及。许多网络游戏运营商大肆推广许多游戏含有暴力因素,使得青少年容易陷入其中,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心里健康。近几年,都有媒体报道由于青少年沉迷与网络游戏,甚至将自己当作游戏中神话的对象,甚至出现杀害自己亲人的悲剧。还有的青少年,由于对网络游戏的沉迷,无钱上网,便走上抢劫、盗窃的犯罪之路,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二、中职生网络犯罪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学校对中职生的法制教育与学校监管程度是构成中职生网络犯罪的主导性因素。当前形式下,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法制教育重视意识不够,导致很多学生法制意识淡薄,容易走上法制的死角,从而犯罪。 

2、社会方面。学生作为网络主流群体,一般是以网吧为寄居点。虽然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未成年人上网,但是仍然有许多网吧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变相引诱未成年人上网,如大幅游戏宣传海报,或者下载色情片存于硬盘里。网吧作为社会群体,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漠视也是够成青少年容易走如犯罪迷途的原因之一。 

3、家庭方面。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导致其生性懒散。自控力往往较 

弱。同时由于许多单亲家庭孩子与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照顾,性格孤僻,容易走上极端犯罪的道路。 

 

三、网络犯罪对策分析 

 

由上分析,当前中职生网络犯罪主要受网络本身的、家庭、社会与学校四者之间的影响。因此,在对中职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时候应当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对中职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之中,应当揣摩其心理特征。分析出一套具有中职生特色的网络法制教育之法。 

1、家庭方面。应当加强孩子独立思维的培养,积极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培养孩子的情操。家庭应当担当家庭监护的责任,在为青少年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应该有所管辖,做到适时适度。另外,家庭是青少年第一教育学堂,作为父母,应当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其身心都能健康的成长。由于青少年相对叛逆,长大后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容易与父母产生代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监护人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多了解孩子的心里特征,对症下药。 

2、国家政策方面。由于网络本身侵害是导致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因此国家应当严密监控网络,分析青少年上网走向,并相应的出台一系列政策。近年来,国家非常重视网络的监管,也出台了一系列相应的发故意政策。但是仍然有许多地方值得考量,在力度和范围上更应该加强。缩小网络的负面影响,积极弘扬和宣传网络的正面作用。在网络监管方面,如继续加强对青少年上网的限制,对网站信息的合理监督,出台相应政策限制活着取缔不良信息的传播,如宣扬暴利色情的游戏等。在游戏上,也应当限制个别网络游戏的蔓延,如增加对游戏营运商新开发游戏的审核力度,增加游戏运营商税收等。 

关于网络教育篇8

论文关键词:网络;道德;教育

环顾全球,信息革命正推动世界各国迅速步人信息时代。由于高等学校是人才和信息高度密集的地方,信息革命的冲击波在这里产生的影响更为显著和具有代表性。网络文化对青年大学生伦理道德的影响既有积极的方面,也有消极的方面。由于大学生心理、生理、世界观还处于不成熟的发展时期,他们缺少较高的辨认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缺少较强自律力和有效利用网络的能力,在好奇心和挑战精神的诱惑下,极易被不良的网络行为所吸引,也易被有害信息所污染,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网络道德的研究,并采取必要的措施和途径进行思想教育,尽可能避免随之而来的箱粕对青年思想道德文化建设所形成的负面影响,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十分迫切课题.

一、网络对大学生伦理道德的积极影响

第一,它将给大学生的道德惫识的发展创造一个全新的环境。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为人们提供一个全新的社会环境.在充分运用虚拟现实和多媒体技术的条件下,互联网提供给广大教师和学生的远远不仅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知识库和图书馆,而是结合进了广泛的人际交往、社会关系、实践操作的一种真正“交互性”的新的教育空间,它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于高校改革教学方法、节约教育资源、提高办学质量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由此创造的全新的网络环境,将对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等产生广泛的影响,会激发大学生们积极进取,勇于开拓和创造,发扬团结、协作精神等等。

第二,它将对制定新的道德规范开辟新领域。internet作为一种新型交往工具或中介,直接扩大了人类的责任范围,开拓了新的道德领域,这对于形成和发展道德标准,对制定新的道德行为的规范产生了积极作用,促进着人类的新的道德品质和道德规范的形成和发展。电子边爱基金会的创始人约翰·佩里·巴娄认为,必须把电脑化空间视为一个“边疆”,一个新的世界,需要新的规则和新的行为。因此,世界各国纷纷研究制定了一系列相应的道德规范来规范和约束人们在电子世界中的行为。这些规范涉及网络行为的方方面面,从电子邮件使用的语言格式、通讯网络协议,到字母的大小写,电子邮件签名等细节都有详尽的规范。例如,美国华盛顿一个名为“计算机伦理研究所”的组织推出“电脑伦理十诫”,南加利福尼亚大学网络伦理声明中指出的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类型,中国滚海威公司制定的“滚海威行为条例”,还有清华大学自动化系学生网管会制定的行业规范,等等。所有这些规定都是对原有道德规范的补充和发展,使其在量上不断积极累和扩大。

第三,它将对道德行为提出更商的要求。网络技术的改进,促进了交往方式的转变,要求人们具有更高的心理和道德上的可靠性和自律性。例如,网络具有虚拟性,使网上行为具有高度隐蔽性,是利用它为人类谋福利,还是进行网络犯罪,取决于用户的道德水平。网络发展不断扩大了人类的实践范围,这一方面向人类提出追求真理、祟尚实践、实事求是、敢于探索等道德要求,另一方面也使劳动对象(网络)日益成为集体精神力量的体现,即要求人们更具有积极主动的精神并能协调与他人之间的关系。

二、网络对大学生道德的消极影响

计算机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对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产生一定的负作用,给高校德育工作者提出了一系列新课题。首先表现为道德意识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道德相对主义抬头。后现代主义的道德相对主义(“你想怎样就怎样”或者“怎样都行”)、非中心主义、多元化、表面化、无终极目标等等,直接来源于后工业社会生产形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格局。但是在internet网络世界中,道德相对主义却找到了它最适宜生长繁延的领域。这是因为:一方面,internet是一个没有中心的网络世界。在电脑科学家们设计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时,就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使网络没有中心。

这样做的理由是,不管网络上的哪一个特定的点受到攻击,都不至于破坏整个网络。从技术上看,internet是一个“网络的网络”,它实际上是无数独立的小网络互连而成,而且没有哪片网络统治哪片网络,也没哪片网络是主要的,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且永远不会形成一个一元化的控制中心。另一方面,internet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从地理角度讲,internet夜盖在整个地球的表面上。而地球是一个球体,在这个覆盖于球体的巨大网状物中,既没有开始的地方也没有结束的地方,意味着没有终极。一进人这个由光纤电缆和调制解调器构成的世界,你就变成了电子化的飞速运动的存在。一切都是时效性的,都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这种状态,除了会使人忘记对终极目标的追求以外,也会让人不想对任何事情负责。为道德相对主义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对主义抬头。二是无政府主义芡延。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嬉皮士运动所提倡的自治主义与民主观念奠定了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基石。这种无政府主义树起了反权威、反“既有体制”的大旗,给电脑文化注人了深刻的反主流文化的根基,是今天网络文化中无政府主义的思想来源。从技术层面上,由于互联网采用分布式网络结构,使它成为多渠道、多出口、跨国界的信息公路,所以任何政府都无法对其中的信息进行彻底控制和封锁。互联网的开放特性决定了任何人都不可能统治这个网络,更不可能占有它,这就为无政府主义在网上的蔓延提供了有利条件。三是人际情感的疏远。通过网络,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基本上是人机对话或者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人们直接面对面交流和沟通的机会必然会减少,这会使人产生非杜会化的倾向,导致人们交往能力的下降,更不容易相互理解。据报道,在美国,大约有3/4的人不认识周围的邻居,原因之一是因为人们与家中的电视和电脑相伴,忽略了与邻居的交往。川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计算机网络的广泛应用,使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机会减少,人与机器的接触却日益频繁,网络实际上成了人与人交往的障碍。而终日与电脑终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会交往会被削弱,缺乏活生生的、感性的联系,人际情感最终会萎缩、淡化,而且成天与多媒体画面打交道,而不与现实本身交流,个人会产生紧张、孤僻、冷澳等心理和社会化方面的问题。

其次表现为道德规范方面的负面影响。一是对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冲击,其约束力减弱。网络社会是人类为自己开拓的另一个生存空间,在这个没有完整道德规范体系的初始化社会里,人们只是按照自己在现实社会中的人生体验来约束自己。这对建立在现实杜会基础上的传统的道德规范形成巨大的冲突,传统道德规范由于不适应网络环境,而约束力明显下降。而且网上的道德规范是非强制性的,如果有人不愿意遵守这些规矩,没有谁能拿他怎样。它们的被尊从与否,完全取决于网络使用者的内心信念和责任感。又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特点,使网上人的真正身份难以确定,这样他是否遵从道德规范,也不易察觉和监督,而不像现实社会中的道德现象要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内心信念三者同时来维持。二是使道德规范的导向功能减弱。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强调道德规范对人的制约性,同时也强调道德规范对人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导向功能,即道德规范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就必然在约束人们的行动时也引导人们的行动,道德规范的约束性和导向性是统一的。在网络社会中,随着道德规范的约束力下降,它对人的导向力也下降。

最后表现为道德行为面的负面影响。一是产生失规范的行为。杜尔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成员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这一方面是因为,在internet虚拟的网络社会中,使建立在现实社会中的道德规范由于失去了它所附著的客体,而变得黯然无色。另一方面,面对网络社会这个新的领域,又一时没有形成新的道德规范体系,从而使大量网上行为处于既不受旧的规范的制约,又无新法可以规范的真空状态,即所谓的“游戏已经开始,规则尚未制定”。二是造成规范冲突的行为。所谓规范冲突的行为是指行为者面临这样一个处境:不同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对同一个行为提出不同的要求,迫使行为主体在两者之间作出抉择。道德选择的冲突实质上是道德原则规范、道德价值之间尖锐冲突的表现。目前在网络世界中,网络社会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价值体系和法律法规尚处于形成时期,还会因网上实践本身的发展而变化,因而还不能视为确定的状态。在网络道德规范建设过程中,会不断受到传统道德规范的影响和抗拒。对于网络行为来讲,主要是新旧道德体系之间原则规范要求之间的冲突。对于行为个体来说,他不仅会接受当时占主导地位的现实社会的道德原则规范体系的教育和熏陶,同时也要受网络社会道德观念的冲击和渗透。于是,在行为主体面临具体抉择时,由于新旧道德准则不能并存和兼顾,因而构成了道德主体行为抉择中的冲突困境,也造成网上行为的两重性。三是导致严重的失范行为—网络犯罪.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网络在给人类社会带来无限广阔前景的同时,又引发了一系列严重的社会问题。由于网络立法滞后和internet自身安全性差的弱点,也给利用网络进行犯罪带来了便利。网络上时常会非法潜人一些“黑客”或者恶作剧的精灵,进行破坏。这样,给人类带来巨大进步和文明的internet又成为犯罪分子作恶的新领域,网络犯罪由此产生,并有上升趋势,成为网络社会的公害。常见的网络犯罪有网上盗窃、诈骗,电脑病毒的制作和传播,散布有害信息,盗版侵权,窃密,电脑盯梢等等。网络犯罪是一种高技术型犯罪,具有危害面广、影响大、损失重及隐蔽性强等特点,这给网络安全防范带来巨大的难度。

三、强化阵地意识,建立网络德育系统,掌握德育主动权

面对信息高速公路给高校德育带来的新课题,我们应积极探索,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培养大学生成为网上用户的同时,注重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他们发挥网络的积极影响,抵御网络的负面效应,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要加强培训,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网络应用能力。网络使学生飞快地早熟,使他们更早地关心自身的状况,也更早地关心社会、介入社会,使他们在更大的程度上开始承担对自己的学习和成长的责任。与此同时,因受年龄、精力、知识结构等因素所限,网络也使德育工作者飞快地老化,把他们在某些方面推到了学生的同一起跑线上。教师的再教育当然也就成为迫在眉睫、刻不容缓的大问题了.因此,教师首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提高网络技术的应用水平,了解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掌握情况,这样才能取得工作的主动权。学校应通过各种方式组织相应的培训,并制订一定技术标准的上岗要求,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其次,要注重传播信息时代的教育意识与教育观念。网络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使传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以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和通讯技术为主体,以个人自主的个别式学习和交互式集体合作学习相结合为主要学习方式;从根本上结束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的教育式,代之以学生为中心,以实践为中心的现代教育式;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将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向引导学生如何搜索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间题,即教师所承担的角色将从主导者、指导者,转变为辅导者、咨询者和中间人。这种新的教育模式促使教师的观念和行为发生深刻的变化,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师生关系和交往方式。高校要适应新形势,从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一套既先进又切实可行的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体系和一种能够自我更新的竞争机制,促进教师(含德育工作者)提高网络应用能力。

二要完善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率。首先,要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为德育工作者加强管理,提高管理水平提供可靠的基础。有不少学校在实施学生综合素质测评中,结合电脑和网络技术,使得评价系统更为客观、数据处理更为精确,从而使其科学成分得到加强。另外通过电脑建立学生信息的数据库、信息库,使得大量的信息能及时得到整理和应用,也为这些信息的校际交流、传递与共享,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这些都将有力地推动学校的德育工作。其次,要制定相应的网络行为规范或条例,加强网上基本道德规范建设。以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价值基础,建立网络社会中的社会公德规范和电脑职业道德规范。网上社会公德的规范化是确立网络用户在社会公共事务、公共角色和共公行为中的道德原则和准则,这一建设的基础性就在于它的大众化和普通性,其规范程度直接影响网上风气。高校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应针对学生特点,加强引导和示范,明确提倡什么,反对什么,赞成什么,禁止什么,还要有相应的纪律约束,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网络道德.

关于网络教育篇9

论文关键词:青年学生 网络道德 教育

一、网络道德问题十分严峻,加强青年学生网络道德教育刻不容缓

在人类历史上,每一次科学技术的革命性发展和应用。都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的思维和活动,其中包括道德价值观和道德生活方式。电脑网络技术及其日益广泛的应用再一次与科学技术的伦理道德价值问题相伴而生,各种各样的网络犯罪活动。网络道德问题接踵而至。网络黑客和恐怖组织、邪教组织等利用网络从事犯罪活动。制作和传播电脑病毒;充斥着暴力、色情等有害的东西在网上泛滥;“电子大盗”进行窃密和偷盗等犯罪活动;网上知识产权剽窃毫不费功夫,互联网在成为学生先进的学习工具的同时也成为帮助学生作弊的机器;种种假信息,甚至弥天大谎在网上屡见不鲜;网上相互欺骗、玩弄等,甚至酿成恶性事件的也时有发生。可以说,互联网发展越快,对伦理道德的挑战也越严峻。有科学家担心:如果某些恶人掌握了尖端的电脑技术,停止或破坏部分或一切人们日常生活所依赖的网络系统,整个社会系统就可能遭受灭顶之灾。

在我国,近几年来网民人数每年递增10倍多,从年龄构成看,3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绝大多数,而青年网民中的绝大多数则是青年学生。江泽民总书记指出:“互联网是开放的,信息庞杂多样,既有大量进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动、迷信、黄色的内容。互联网已成为思想政治工作一个新的重要阵地。国内外敌对势力正竭力利用它同我们党和政府争夺群众,争夺青年。我们要研究其特点.采取有力措施应对这种挑战。”面对网络世界中已经出现的诸如个人隐私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公共信息安全、信息垄断、信息污染、信息欺诈等系列棘手的道德问题,人们对此保持高度警觉是理所当然的,也是必须的。但是。我们也不能因此过分夸大其负面效应,否则将阻碍网络的正常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网络技术在发展中给人类社会带来了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归根结底是人的问题,人既是问题的制造者又是问题的解决者。因此,有效地对青年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是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所在。

二、青年学生是未来社会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对青年学生积极有效地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应该坚持以下4条原则

首先,坚持“法德并举”、礼法相融,健全与落实网络道德规范。坚持“法德并举”、礼法相融,就是要坚持以

“礼”、以“德”防恶于未然,坚持依法惩恶于已然。所谓网络道德规范是指网络社会中各网络主体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对各网络主体的网上行为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网络道德规范包括网络社会公德规范和网络社会职业道德规范。这些网络道德规范必须要适应网络发展的要求。不久前的《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是对青少年网络主体行为的一种公德规范,应当广泛深人地进行宣传教育。

值得一提的是,在制订过程中,我们应该积极借鉴网络发展先进国家的经验。如美国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明确规定被禁止的6种网络不道德行为:(1)有意地造成网络交通混乱或擅自闯人网络及其相连的系统;(2)商业性地或欺骗性地利用大学计算机资源;(3)偷窃资料、设备或智力成果;(4)未经许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5)在公共用户场合做出引起混乱或造成破坏的行动;(6)伪造电子邮件信息。网络道德规范制定后要在全社会进行广泛而深入的宣传,要使青年学生内在地培养出自觉的网络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责任,增强网络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如《纲要》所要求的“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应该做的,什么是必须提倡的,什么是坚决反对的。”让全社会的网络主体,自觉地运用网络社会公德规范和网络社会职业道德规范,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网上行为。

其次,坚持教育在前、预防为主,着力增强主体道德意识。网络社会是人类现实社会存在方式的扩展延伸,人是网络社会的主体,所以网络社会中网络主体的行为必须受到一定道德规范的制约和约束。就如同我们不能听任现实社会的道德无序状态一样,我们也不能听任网络社会的道德无序。

当前,简单地应用既有社会道德去代替网络社会道德是不可想象的,但抛弃既有社会道德去构筑网络社会道德也是不可能的。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们必须坚持教育在前、预防为主,必须主动出击,积极地去思考、探索、行动。网络道德与一般的公共道德相比,具有很大的特殊性。从一定意义上讲,网络可以说是一个虚拟的世界。尽管网络作为一个特殊的“公共场所”是客观存在的,但是网络界面是不公开、不透明的,及时有效的监督十分困难。而网络主体则是利用网络同社会发生着一种特殊的社会关系,以网上言行对他人产生影响。即便说,网络道德是一种“私德”,那也应加强个人道德修养,做到“慎独”。走进网络,网络主体做些什么、说些什么,都是其自身灵魂的真实写照,是对主体道德水平高低的客观评判。青年学生要响应《纲要》的号召,争做网络道德的模范,争做网络文明的使者,争做网络安全的卫士,从我做起,自尊自律,文明上网。所以,我们要着眼于主体道德意识的确立和增强,教育青年学生“以人为本”,学会思考人性、道德的一些基本问题,如:在道德领域中人是什么?我是什么?我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我在社会中的位置是什么?等等。通过这些基本问题的思考促使他们以人性、道德的基本原则分析问题,在网络主体行为中恪守人类基本的道德准则。要让青年学生知道:在网络上,表面上看似乎是在与机器、与电脑、与符号打交道,但实际上,是在与一个个同我们自身一样的活生生的人交往,是一种社会行为。因此,维护网络秩序、制止网络不道德行为,应成为我们共同遵守的准则。青年学生应不断增强主体道德意识,努力将社会道德规范内化为自觉的道德意识和恒久的道德理性。人类创造了网络技术,但要警觉人本身的“异化”或“主体失落”,人绝对不能成为自身创造物的奴隶和牺牲品。

第三,坚持辨识为主、灌输为辅,提高网络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网络将人们带入了一个丰富多彩的多元世界,使得道德教育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对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提出了挑战。传统的道德教育具有内容上的高度一致性、价值观念的纯粹一元性、方法上单向灌输等特点,这在相对封闭的德育环境中颇有成效。但网络社会呈现的是社会生活的丰富性、价值观念的多元性、文化信息的开放性,加之迄今为止对芜杂的网络信息还没有足够的技术手段加以筛选过滤和有效控制,大大增加了青年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辨别难度。网上的不良信息、错误信息极易侵蚀青年学生好奇心强、鉴别力弱的单纯的心灵,可能造成他们思想的茫然波动、价值观念的无所适从、道德理念的善恶混淆等。网络信息的良莠并存进一步凸现了对青年学生培养辨识能力的重要性。因此,在网络道德教育中要坚持以道德辨识为主、以道德灌输为辅。

关于网络教育篇10

随着计算机网络的不断发展,全球信息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大趋势。但由于计算机网络具有联结形式多样性、终端分布不均匀性和网络的开放性、互连性等特征,致使网络易受黑客、怪客、恶意软件和其他不轨的攻击,所以网上信息的安全和保密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安全

中图分类号:tn711文献标识码:a

前言

随着全国教育科技的改革,全国各大院校掀起了一股信心网络教学的建设热潮纷纷兴建信息网络平台,计算机网络实现在线考试、取代传统手工的考试方式,实现自动组卷、考试、评分等环节从而大大提高了考试过程自动化和科学化,降低考试成本,但是现有网络考试系统在功能上还不够完备,其性能和适用范围都难以适应大规模应用的需要,尤其是在网络安全方面缺乏保障。结合网络新技术、新方法对现有的网上考试系统进行改进,研究更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网上考试系统。

一、导致网络安全隐患的主要误区

1、加密确保了数据得到保护

对数据进行加密是保护数据的一个重要环节,但不是绝无差错。虽然加密有助于保护遭到窃取的数据被人读取,但加密标准却存在着几个漏洞。

2、防火墙会让系统固若金汤

防火墙功能再好,经过它们的ip数据痕迹照样能够被读取。只要跟踪内含系统网络地址的ip痕迹,就能了解服务器及与它们相连的计算机的详细信息,然后利用这些信息钻网络漏洞的空子。

老软件安全系数强

一些人认为,如果运行老的系统,就不会成为黑客的攻击目标,最近没有更新或者没有打上补丁的web服务器是一个常见的攻击点。“许多旧版本的apache和iiS(因特网信息服务器)会遭到缓冲器溢出攻击。”如果存储空间处理不了太多信息,就会出现溢出,从而会发生缓冲器溢出问题。额外信息总会溢出到某个地方,这样就可以利用系统的漏洞,

4、mac机很安全

许多人还认为,自己的mac系统跟老系统一样,也不容易丢失或被盗取。但是,许多mac机会运行微软office等windows程序,或者与windows机器联网。这样一来,mac机同样难免遇到windows用户面临的漏洞。

5、安全工具和软件补丁让每个人更安全

有些工具可以对微软通过其windowsUpdate服务的补丁进行“逆向工程”(reverse-engineer)。通过比较补丁出现的变化,就能摸清补丁是如何解决某个漏洞的,然后查明怎样利用补丁。实际上,每个系统都有漏洞;没有什么系统是百分之百安全的。

二、在网络教学中存在的安全问题及解决方法

账号管理混乱

现有的网络操作系统,安全管理上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必须经过有权用户的授权,才能实现网络系统的登陆和维护。而在日常维护过程中,网络管理人员为了便于记忆或简化操作,通常将有权账号口令设置的过于简单,或是存在公共区域显眼的位置;另外,在系统上经常开设出多个临时有权账户,而且未能及时清理;再加上不注意定期修改口令,甚至将多个管理账户口令设置为一个。从而使黑客借助一些专门的口令校验程序很容易将口令窃取,侵入网络系统。所以,加强有权账户的管理力度是确保网络安全教程的首要任务。

缺乏分级管理

由于UniX、LinUX以及win2000Server等都是非常优秀的网络操作系统,所以目前很多信息网络系统以它们为基础平台。他们都支持网络文件管理系统(nFS),并以组(Group)的概念来对网络用户进行分级。系统缺省时,允许同一组内的用户互相读写或至少是读对对方的文件或系统数据,所以一旦系统的组划分的不得当,就很有可能造成普通用户和超级用户一样的权利,他不仅能了解系统的配置情况,增加或修改系统的参数文件,而且能够更换系统的参数文件,而且能够更换系统上的信息内容,甚至摧毁整个系统。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要根据账户号开设为零组用户、严禁将普通用户和高级管理账户号归属于同一组内;另一方面要严格检查系统的重要配置文件的读写权限,做到所有权唯一性,才能更好的保证网络教学中的安全。

3、安装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时不要使用默认值

几乎所有的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的厂商都会提供用户快速安装的功能,虽然厂商的设计是为了方便用户,但是在绝大多数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系统却同时间却安装了许多不必要功能。相比之下,这种所谓采默认值安装的操作系统或应用程序,往往是造成安全漏洞的祸首。因此,所安装或开放的功能、网络服务与通讯端口越少,黑客就越不得其门而入。同样地,以默认值安装的应用程序,通常内含不必要的范例程序或是Scripts。一些常见的网站服务器漏洞即是因这些范例程序或是Scripts所造成,黑客可以利用这些不为用户所知的范例程序或Scripts所造成的漏洞来进行入侵、或取得该系统上的信息。绝大多数被安装在应用程序上的范例程序或是Scripts不仅未经过严谨的安全控制与设计,也未落实错误检查的工作,相反地,却成了黑客进行bufferoverflow缓冲区溢位攻击的最佳通道。切记要删除或关闭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上不必要的功能、网络服务与通讯端口。

4、关闭不必要的网络通讯端口

网络通讯端口是合法用户连接至主机端取得服务的通道,同样地,黑客也是利用同样的途径来人侵。所以说,主机上开放的通讯端口越多,他人就越容易与你的系统联机。因此,减少系统上开放的通讯端口数目是网络安全最有效的防范措施之一,除了有必要对外提供服务的通讯端口之外,其他通讯端口应予以关闭。我们可以利用操作系统上内建的“netstat”指令来检查哪些通讯端口是处于开放或是聆听的状态,但是光靠netstat是不够的,我们还可以使用端口号扫描工具(portscan.ner)来做更进一步的确认。如果“netstat”与端口号扫描工具所产生的结果不同的话,应该立即做深入的检查。

5、要注重日常的病毒防护:将病毒扼杀在萌芽中

在网络环境下,计算机病毒具有不可估量的威胁性和破坏力,防范病毒是实现网上录取网络安全的的一项重要工作,采用反病毒技术可以有效地防范病毒,将病毒扼杀在萌芽中。反病毒技术包括预防、检测和攻杀3项功能,一般防毒软件均采用此技术。让任何类型的网络免受病毒攻击最保险和最有效的方法是对网络中的每一台计算机安装防病毒软件,并定期对软件巾的病毒定义进行更新。网上录取的防毒工作主要包含客户端防毒、服务器端防毒、群件防毒和inteRnet防毒4大类。客户端防毒和服务器端的防毒国内外产品很多,对于防毒软件的选择,应该根据自己的使用条件和应用环境,选择服务及信誉好的厂商和经销商。基于群件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对群件包的扫描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各厂商都推出了相应的群件防毒产品inteRnet。防毒包括对电子邮件和Fvrp文件中的病毒防护,以及aCtiVeX和JaVa等恶意程序攻击的抵制

6、入侵检测:非法来访者禁止入内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可以分为基于网络数据包分析和基于主机检测两种方式简单地说,前者在网络通信中寻找符合网络入侵模板的数据包,并立即做出反应。当前,部分产品也可以利用交换式网络中的端口映射功能来监视特定端口的网络入侵行为,一旦攻击被检测到,响应模块依照相应配置对攻击做出反应。通常这些反应有发送电子邮件、寻呼、记录日志和切断网络连接等。后者在宿主系统审计日志文件中寻找攻击特征,给出统计分析报告。主要目的是在事件发生后提供足够的分析来阻止进一步的攻击,反应的时间依赖于定期检测的时间间隔,其实时性没有基于网络的入侵检测系统好。事实上,上述两种方式可以互相补充使用。基于网络的部分提供早期警告,基于主机的部分提供攻击成功与否的确认。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