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范文大全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作文汇总11篇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作文汇总11篇

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作文汇总11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32:54

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作文第1篇

老子,大约生活在公元前571―477年间,原名李耳,字聃,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他写的《道德经》虽然文辞简炼,所蕴含的道理却至深至远,千百年来不知启蒙了多少人的心智。可见,老子对人们影响深远啊!

书中的老子多次提到水,而《道德经》中也不乏对水的赞扬:“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我觉得,水的精神是可贵的,水的力量看似柔弱而又十分刚强。正如老子所说:“真正强大的不是刚强而是柔弱啊!”

因为水很柔弱,它没有争斗的心愿,所以它能够滋润万物,使万物茁壮成长。它从不轻视低的地方,总是往低处流。难道这种精神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波澜壮阔的大海是由无数的水滴汇成的,滴水还可穿石,这是水的力量。海上的波浪永不厌倦地拍打着礁石,无私的水永远滋润着万物,这是水的精神。

水从不争强好胜,它能忍让一切。石头挡住了它的去路,它会绕开,继续奔流。它又是那样谦虚,总是往低处流,从而汇成了江河湖泊。然而水又是那样的刚强有力,能载舟,亦能覆舟。

水乃万物之根本。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水虽然无形无色,但它看似柔弱的力量却超越了一切。水使我明白了厚德载物,雅量容人的道理。能容天下之人才能为天下人所容。同时也使我认识到,在学习上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为学日益。我们才能精进有为,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材。

当今社会中,又有多少像水一样谦虚而又默默奉献的人呢?又有多少人为了名利、金钱而落得个臭名昭着、遗臭万年呢?水是伟大的,它的精神会让人们有所感悟。

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作文第2篇

《道德经》并非是一部讲为人处世等礼节之书,而是哲学角度的人生教诲之典籍。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信、孝等方面行为准则可以说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所提出的一套对当时社会秩序有益处的对人的一种规范,理应是在现实生活中(主要是在周朝以及春秋战国时期)对往昔以追忆,可以说是有前车之鉴,是对西周时期的统治思想的一种发展,一种延续。反观老子,其主要是从大千世界中去寻找、去体会,进而来对人生进行一些教诲。相对于儒家来说是把自然之利与世间之利相互契合,而不似儒家是以人之利来看待自然之利。儒家观点沉重而肃穆,庄严以施威;道家之理清然而深邃,自在悠然。

当代之人看待古之事件皆以今之观点析之,纵使自觉客观亦不能处当事人之境会之,今之窠臼仍将作用之。道,似一种规律,然亦非也。以心灵会之,口不能道焉,故老子曰“道可道,非常道”。大千世界孕育自然之道,自然之道孕育出万般规则,我们所能知道且能道明的道理是自然产生的“有”,是一种载体,或亦即是规律,(规律非道),天、地、人皆归其道,汇入总道,“四域”是道的载体,人亦是各道载体的产物,故“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大道“恍兮惚兮”,如何辩道?尺度若何?何以明己所为合于道?拙见见之曰“旁观,反见之”。道德一经,以道开始,有无相交,阴阳相合,盈虚之理,谓之辩证。以旁观者的心态来看自己行为之结果,先觉之!以水类比,即可见准绳。“知不知上,不知知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圣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这是自省,即是辩证的理性。

道乃德之本,然本书内容之先后亦有不同。一曰:道德经;一曰:德道经。德乃道之中枢,是得“道”之征兆。故可产生两种疑问:是否德先盈而后得道?亦或是先体道而后知德?盲目寻求道,则会时刻疑其德;可以追求德,亦会陷入不同伪道。,此乎难!个人有个道,孰乐恭他而弃己?何为正道,亦会纷争不断?此又违背“绝圣弃智”,恐此乃老子亦在愁困之处也。

然,不论如何,老子思想乃又一璀璨之星也,尚有借鉴之处,恐日后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作文第3篇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中华瑰宝,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记得上学时跟着老师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候还不知这是出自何处,更甭说是什么意思了。时过几十载,再次看这部道家巨作,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但至少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想和见解。

《道德经》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头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匮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都应该从老子《道德经》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持静心是安身之本。

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古语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在物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否则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道德经全文应该说分成上下两部分,上部道,下部德。道,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规律。它表现为几个方面,一是“易”,也就是变易的意思,道德经第一句就这样说,“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说出来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第二个方面就是“易”的规律,所谓“易”的规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这句话的大致意思就是,万物都是逐步成长,但是“物壮则老”,便要渐渐消减,于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状态。

如果说老子写这部《道德经》上部道经的目的就是阐述道德规律,下部德经则主要讲的是为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将天道应用于人事?其实老子写道德经的侧重点便是落在下部德经上面。

读了《道德经》之后,最大的感受还是来自于心灵深处的弦被触动。“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但是仅看当今社会,能做到将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几人呢?寥寥可数。高速膨胀的经济时代,让更多的人在利欲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说,这是社会的可悲,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

《道德经》仅区区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读去理解,你会发现当中的道理岂是区区五千字便能概括的。老子注重人的无为思想,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无为思想用在为人处事的观点上来看,便是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社会、自然是如此,大家小家是如此,为人处世亦如此,对待老人尽心尽孝、兄弟姐妹和谐相处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作文第4篇

虽然我学习《道德经》的时间很短,信息也不容易理解,但我在张兼维教授精彩的讲座中了解了《道德经》,学到了一些人生哲学,这是我以前从未接触过的,所以这确实是我一生中宝贵的一课,让我受益匪浅。张教授在讲课过程中也加入了许多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还提出主张,大家对《道德经》的理解和感受不一样,要多互相交流讨论。在这里,我就说说自己学习《道德经》后的看法和讨论结果。

《道德经》的核心是道。它继承了《周易》、《洪范》等著作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揭示了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并提出“天道自然无为”的无神论思想。《道德经》文学丰富,视角独特,思想深刻,数据深刻。时至今日,仍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总的来说,在治国安邦、规划用兵、处理国际关系、现代企业管理等方面都有很好的借鉴意义;简而言之,就是人学习、修养、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的精神标准。

“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在老子之前,人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上帝统治的,最高的上帝是天,也被称为天帝。这种观念直到春秋时期社会大变才改变。老子是一个从哲学层面自觉而明确地否定天帝的早期思想家。他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道论”的中心思想是:“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以是道,但很道。很有名,十。没有什么是世界的开始。是的,万物之母。”(《第一章》)也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永远存在。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宇宙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之母。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以概括为“天人观”。所以老子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都是以人为本,顺其自然。至于怎么治国?他认为最好采取“无为而治”的方法,让人民过自由的生活,无为而治,听其自然发展,从而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就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以刑、礼、智治国。他反对增加人民的税收,反对拥有强大的军队。他说:“谁乐意杀人,谁就不可能在这个世界上成功。”(《第三十一章》)他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反对文化。在老子看来,如果人类社会不要“智”、“仁义”、“智利”,国家就要被统治。这三件事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就是让人专注于“简单”,少一些“私欲”,不求知识,这样才能没有后顾之忧。

老子向往的梦幻世界是一个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一个人少的小国,让人民有所富余,让人民宁死也不远走他乡。虽然有船,但是没地方坐。虽有兵,无话可说。这样人们就可以再次使用它。甘其食,美服,安宅,乐风俗,邻国,鸡犬之声,民不往来。”(《第八十章》老子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休养生息、缓解剥削的迫切愿望。老子说,人为什么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那是因为他们的君主收了更多的税。“民以食为天”(《第七十五章》)。他还说,“人不怕死,你为什么怕死?”(《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改良因素。但小国寡民的梦想是幻想,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但要看到,老子的行动是对奴隶社会制度不合理的攻击,但对后世改良思想家和空想社会改革者的影响是深远的。

对立互补。老子理论的精髓是他的高明辩证法。我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生与死的关系,新与旧的关系,社会史与政治成败、福与祸的关系,在事物中发现了一些辩证的规律。《道德经》,也深刻地论证了对立面相辅相成,事物必然颠倒的道理。老子说,有与无是天生的,难与易是相辅相成的,长与短只有相互比较才能揭示,不同的声音产生和谐,前后对立,有先后之分。总之,我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任何事物都必须是颠倒的,即事物发生变化时向相反的一面过渡,必要时完全变成相反的一面。因此,老子一再警告统治者,他们必须摆脱那些极端和过度的措施,不

那么,事情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世界也就因此失去了。在他看来,一个好的统治者必须知道弱胜强的道理。为了证明弱胜强,软胜强,他举了很多例子。他经常用水来比较自然力的伟大和人类的高尚品质。他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比水更弱,但没有什么能战胜强者。不容易。柔胜刚,弱胜强,天下不知,可为也。”(《第七十八章》)意思是世界上没有比水弱的东西,没有比水更强的攻击力量这个事实是无法改变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不明白,软战胜硬,弱战胜强,但是没有人能做到。老子认为,在发展的过程中,弱者是不可战胜的,这对于人们认识到新势力是不可战胜的,具有进取意义。

当然,老子的辩证自然观直观、原始、简单,缺乏科学论证。同时,他的辩证观缺乏不可调和的战斗精神,受到时代和阶级的制约。尽管如此,《道德经》中灿烂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历史遗产。

我们要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态度来看待和学习《道德经》。老子的思想并不都是正确的、科学的,但仍有许多值得借鉴的哲学思想,对我们当下的生活仍有借鉴意义。也许,在未来的生活中,《道德经》会帮助我走向成功的彼岸。

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作文第5篇

其实回忆小时候,貌似也就吃应季菜,一段时间之内也是某样菜重复,烧法也无大创新,但吃起来比现在感觉香多了。去年,老公的外婆去世,我们自是全家得去奔丧,那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农村,连续几天每顿只有两样菜:豆腐辣椒烧猪肉、萝卜辣椒烧猪肉。即便最后有个正席,菜品也并不丰富,烧法也很家常传统,但大家依然吃得很香。

不由让我反思,吃饭真得需要搞那么复杂么?农村就是这样,自家地里种的应季家常菜摘出来吃而已。换季时候,自然就有新品种的菜吃了。虽然不顿顿创新或天天创新,但随着时令更迭,自然会季季创新;而我们现在由于流通的发达,一季可以吃到四季的蔬菜,反倒看什么菜都平淡无奇、毫无食欲。当然,这只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我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饕餮之欲,违背自然规律,让每种蔬菜一年四季都可以吃到,再辅以现代化学手段施肥、催熟、杂交、转基因……菜的味道能好么?

最初,我们吃饭是因为腹饥,慢慢地,就演变成“舌馋于腹”。饕客们下馆子,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什么稀奇吃什么,哪管什么珍稀动物、保护动物;平常百姓烧菜也普遍以创新为目标了;为了迎合这种趣味,打开电视,各频道、各时段都有美食节目,主持人总是面色红润、嘴泛油光地推荐:“哇,这个菜爽、滑、香,带着一股淡淡的甜味……”。

添加剂现象也是如此。一开始是为了解决食品流通过程中的保存问题;慢慢地,演变为改良口感和观感;现在居然演变为用添加剂模拟或者用添加剂生造!所谓用添加剂模拟,比如奶茶,本来应该是红茶加奶,而“一年卖出三亿杯,杯子连起来可绕地球一圈”的奶茶用添加剂直接模拟,一来可以节约成本,二来可以创造出各种各样的口感吸引消费者。所谓添加剂生造,严重体现在儿童零食制造业中,五颜六色、各种形状、各种口感、各种包装的零食层出不穷地创造出来,这些食品中添加剂已经成为主料,基本不存在真正有价值的营养成分,只有各种配比、各种品类的添加剂勾兑组合出来的“色香味”,就是为了诱使没有辨识能力的小朋友成为其忠实主顾。处于长身体阶段、最需要营养的小朋友成日受到这些食品的戕害,只能说是现代社会的悲哀。

添加剂泛滥成灾,商家有主要责任,消费者也难辞其咎,如果我们不过分追求“视觉”、“味觉”的极大满足,过最自然、简单、淳朴的生活,就不会误食不良商家的诱饵。正所谓“见素抱朴,少私寡欲”。

老子道德经读后感作文

篇一:《道德经》读后感[100]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世上无一物,何故惹尘埃?”无论是否拥有智慧,人们都只是活在自己的心境中,区别仅仅是庸人无事自扰和智者举重若轻。何为智?

我认为:有智者,必定善于体察生活细微,又能洞悉何者为重;必定拥有非凡能力,兼且包容人所不耻;必定历经世态沧桑,还能保持内心安宁。

篇二:《道德经》读后感[200]

老子的《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人是需要判断能力的。

大部分的人一生都致力于在矛盾纷争中寻找自己想要的生活,却非都能如愿找到(或营造)属于自己的归属。再读《道德经》,我对人生到底何者为重作了一些思考。其实,这本来应该是文人的事情,只有纯粹的`文人才乐意用一生去追求终极的思考。

篇三:《道德经》读后感[200]

正常人很少只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园中。史上只活在自己的精神家园的哲人们有许多,如尼采、王小波等。可惜他们有的疯了,有的很年轻就死了。不管思维走多远,人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中,实事求是地解决身边实实在在的问题,处理身边的事情和关系。

实事求是,语出《汉书》“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本文尝试以科学的方法,结合自己的经历,分析自身的不足,以期推动现实工作、健康生活的有效、正常和可持续发展。

篇四:《道德经》读后感[300]

智者见微。应该说,真正影响我们命运的,常常是我们视而不见的细微。古训曰:“司命者,微名也。”现代社会管理学认为,心态决定命运,细节决定成败。

以一例示之,此前在商场购买儿童床,品牌货,价格为国内之最。然而,送货比约定迟了五天,商家解释说“我们也不想这样”。安装时最主要横板发错货,厂家说没关系只需要再送过来。妻子发现床柱有轻微裂痕,安装师傅解释说:“安装完就看不见了”。

听完解释,我笑了,叫妻子不要再寻找其他瑕龇,最后检查一下有无安全问题即可。不是我不想要好货,而是我明白有些人每天忙着找理由解释,又或指责别人的不是;另一些人则忙于表现能力和超越自我,两者截然不同的命运,其实早已注定。因此,妻子与之争论的结果也已然可以预料。

篇五:《道德经》读后感[300]

著名文学家鲁迅曾说过: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德经是老子所著,书中主要阐“道”,老子认为,事物的种种玄妙都来自于道,而道是什么,又来自于哪儿?

日前,我再次拜读了道德经一书,有了新的体会和感悟,道是什么?道是宇宙间万物的本源,道无法以语言阐述,却可以用心去感悟,老子曾用水来阐释道,上善若水,水可以变成任何的形状,在杯中便是杯子的形状,水是最柔软的,却也是最坚硬的,善利万物而不争,这和合乎于“道”,这其中就包含了道家的核心理念——无为而治,无为并非不作为,而是不妄为,在为人处世中,能够适应于各种环境,能够快速融入其中并且发挥效用,同时不妄自作为,便可以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处于一个顺畅的状态。

现代的生活节奏下,许多人们无法真正理解无为的道理,盲目追求金钱财富等,才会造成人们的贪欲不断膨胀,最终导致了犯罪率的高发,若人们能重读《道德经》,体悟其中的“道”,终有一天,人们的心能重归平静。

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作文第6篇

老子,中国道家学说创始人。据《史记》记载,老子,楚苦县人(今河南鹿邑),姓李,名耳,字聃。是周王朝的图书管理官员。传说孔子适周时,曾问礼于老子。他对老子评价是:鸟,我知其能飞,鱼,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能走,至于龙,我不能知,其乘风而上天,今见老子,其犹龙邪?

周王朝做为各诸侯国的宗主国,其文化典籍,在数量、质量上,不是一个小小的鲁国所能比拟的。所以可以想象,当孔子来到周王朝的图书馆,看到书架上琳琅满目的各类书籍资料时,他有可能象刘姥姥了进了大观园。而老子对于自已所管理的典籍资料比较精通。面对这个来自鲁国的“乡下人”,老子的学术素养,可能是孔子当时闻所未闻的。加上老子清净无为的谦和,老子风范,在求学的孔子眼里,确实是人中少见,所以孔子云:老子犹人中之龙邪?

也就是这个人中之龙的老子,相传是看不惯周**败,所以想出关归隐。这个关是一个什么关,我到没有注意,知道的朋友告我。这个关的关长,令尹子到也是一个有点见识的武人。你要走了,必顺留下一点东西给我。根据史料记载,令尹子也是强行向老子索要东西。和强盗们索要卖路钱差不多。根据我现在推想,老子是见周**败而出关,令尹子是周王朝的收费站的站长。他向老子索要过关费可能是自已责任,当然也有可能是出于为自子谋私利。但老了为管多年,只有一脑子的思想,一肚子的文字。当令尹子听说老子是国家管理图书馆的官员后,令尹子可能知道自已是碰到了一个没有多少油水可以榨取出穷官。但做出了一个让后来中国人都要谢谢的的举动。决定向老子要点思想,要点文字。所以他把老子带到一人房间里。又给了他可以载刻几千字的竹编。老子一写就写了几天时间。如果老子写出的是一大堆废话,令尹子可赔了大本了。但老子没有负令尹子信任。写了洋洋洒洒的五千言道德经,然后出关而去。

老子跨牛出关的形象刻在许多中国人心里,跨牛出关的老子去了什么地方?

老子真是如许多历史资料所说的,出关后就不知所终了吗?

中国历史都加进许多杜撰的神话。老子的一生活得清净无为,活得与世无争,所以以我们对于现社会的理解看,不会有什么风光会落到这类人头上。唯有让中国历史记住这个人的,就是他见周**败,出关隐退时,留下的,这五千余个光茫四射的文字。他本想找一个地方好好养老,却不想被令尹子强要过关费。但一生潦倒,唯有大脑里的一点思想,几个文学值点钱。令尹子,这个周王朝国家收费站的站长,估计也不会太清到什么地方去,他把手伸向这个当代,也是后世的文化大师。大师能给只有自已的思想和文字。然后老子就是这样完成了对中国的文化使命,在这样的布景下,他跨上青牛,走了。

后来人不甘心,所以他们有人说,老子出关化胡为僧,后来传到中国的佛教,就是被老子点化的结果。也有人说,老子出关,找到一个修行的好地方,他自已得道成仙。想象很多,不管什么结局,都比找到一个安静地方,又清净无为地死去的结果好、美。

不过十分可惜,据我分析,出关后的老子,是找到了一个安静的地方,清净无为地活了下半,又清净无为地死了。在庄子《养生主》第三,有一段文字,不知道有没有朋友注意到。我现在贴出来。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知道老子出关后,是老有所终,而不是不知所终。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号而出。(原注:司马云:老子也)

第子云:“非夫子之友也?”

日:“然!”

“然吊焉若此,可乎?”

日:“然,始也吾以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我入吊,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适来,夫子时也,适去,夫子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

老子与孔子子同代,孔子出生于公元前551-479年,庄子出生于公元前369年-286年。也就是说老子与庄子生存时间相距不超过两百年。所以庄子《养生主》中记载应为可信。而且根据老子性格,出关之后,他应是想找一个与世无争的地方,清净无为地活下去。而与世无争不等于隐姓埋名,对于当世的老子,也没有这个必要,他的大名几百年后,才被世人广知。而当世估计没有多少人知道,他们世界上,还有一个大师,叫李聃。所以出关后的老子,不但没有埋名,他找到了一个清净地方后,还和一些文化上的朋友,有着交往,比如养生篇中所提到的秦失。从养生篇中,我们还可以得到一些信息,如老子,死时年龄应不太大,因为有老者哭之如子。古人七十就是高寿了,周王朝能活到七十的应更少,所以哭的老者,小于七十岁的可能性大,而即七十老者,哭之如子,老子死时,应只在五十到六十岁之间。

历史上有许多人知其生,不知其死,或者不知其生,也不知其死的文化人和英雄。我们今天能把他们结局考证出来,也是一件可以告慰死者的事。

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作文第7篇

老子是一种大格局

——灵遁者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总会被各种各样的色彩和形式所吸引。钱啊,名啊,利啊,权势啊等等这些东西,会围着你。很多人知道自己的心态很燥,但是深陷其中。

理由是人是社会性动物,现在的人都是这样的。我要往上走,往上爬。科技的发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习惯,生活准则,生活态度。我一直说没有敬畏之心,是我们现代人最大的原罪。

我们是该回到远古,去心对心的听听这些老者肺腑之言,听听他们的恬淡心态。找到这种智慧,普及这种智慧,我们这个社会,就不会有那么多嫉妒,有那么多不正常,有那么多神经病。

圣人从来没有走远,就在我们身边,如春风,如大山,如清泉。“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出子老子《道德经》,说的就是老子本身。他的五千言字,字字鎏金闪光。生命力比历史上任何一位皇帝都强大。

诗人臧克家也写过:“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没有真正去生活的人,去好好观察生活的人,去思考自己,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的人。记得上面的话,它本身就是一种人生价值的指导。

我们经常说一个人的眼界有多远,格局就有多大。没有飞机,没有大炮,没有望远镜,更没有飞船。老子的格局是咋样。道德经第一句话就很清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大概翻译是这样的:可以说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存在的道。可以叫的出的名,就不是永恒存在名。无,是天地原始的称谓;有,是万物母体的名称。所以常常从无中,去观察道的微妙;从常有中,去观察道的端倪。

这就是老子的格局,这就是老子对于世界的思考。他的格局不是吃饭,不是睡觉,不是一个村,不是一个县,也不是一个省。他的格局是宇宙,是道。

我们知道“道”是贯穿《道德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道德经》本身也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用我的话,可以这样说,道经就是世界观,德经就是方法论。

老子显然不是理科生,但他是生活的实践大家,大师。从朴素的事物中,总结出的道理,令我们现在的人都瞠目结舌。“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些句子如洪钟一样,响彻了2千多年。还会继续鸣响。

物理学上的真空不空,隔空传输不都是老子口里的话吗。所以说大道至简。老子很早就有了朴素的唯物主义精神了。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就是老子。他说:“天地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它对待万物就像对待祭品一样平等;圣人也是无所谓仁慈偏爱的,他对待百姓也像对待祭品一样

。”所以说老子是最恬淡的人,他轻灵如水,是无人反驳的。他与自然一样,他有宇宙常心。这就是圣人。试问这样的人,会计较吗?会嫉妒吗?会贪财吗?会痛恨吗?

会的,因为他也是人。起码我是这样认为的。但是他能理解,他能控制,他能做到我们做不到的。用他的话说:无为而治,宠辱不惊。当代的我们真的要记住老子的这句话:“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就是说别太把自己看的那么重。

上面说了,老子肯定不是理科生,由于生产力和理论知识的条件限制,老子肯定不清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矛盾,以及物质世界具体的运动规律。

所以他也提出了一些不是办法的办法。那就是“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显然这是行不通的,也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但是这点瑕疵是必然的。不影响老子是一个真性情,恬淡不争,洒脱无伪的圣人。

他还提出“以无为用,以有为利。”的思想。在当代社会,应该奉为生活心态的圭臬。所以他也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是对上面思想的最有力支撑。

人的强大,不是多学了多少技巧,语言,服饰,而是学会了包容,学会了宠辱不惊,这样就可以做到以无为做无不为。这样不断的进步,格局会小吗?别人还会不愿和你交朋友吗?别人还会不愿意和你做生意吗?弄巧成拙,急功近利,投机取巧这些词不都是太“有为”了吗?

而现在的我们呢?不正是这样的急躁吗?能多挣点就多挣点,能捞一把就捞一把,不管不顾后面的人,甚至后代的人。

经济空前繁荣,空气质量,水土质量空前下降。不就是大自然对我们的生活态度的警示吗?

老子对于后代人的影响很深,很多地方都有老子的塑像。他被我们顶礼膜拜,这是好的。尊敬一个心怀宇宙的人,是好的。可以我们顶礼膜拜的时候,很多人是求财,求权,求精神病康复。

老子如果真的地下有知,只会摇摇头离开。是啊,明明良言妙药就在那放着,你们还一天大喊:药在哪?幸福在哪?钱在哪?呜呼,哀哉!

有人可能会说。那是因为老子没有生活在当代。生活在当代,说不定他比我们世俗,爱钱如命。环境是可以影响一个人。对于这种假设我们只能呵呵而笑。以我们的心度老子,庄子,孔子,孟子,竹林七贤等人,本身就是一种错误。

生活不管你处在那个年代。脑袋还是架在肩膀上,人还是有两只手,两条腿。浩瀚的宇宙在中华上下5千年,只不过是一眨眼而已。圣人就在我们身边,不要说师道不存久也。

我在呜呼而鸣的时候,不光悲哀别人,也悲哀我自己。我也是俗人一枚。

老子是一种境界。“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下。”于我们来说太单调。我也是这么认为。如果谁让再回农村,像小时候那样住上半年,我是不愉快的,我是不习惯的。我怕我留恋大城市,我怕害怕农村太安静。

但是身在闹市中,心中常常有老子这些字,出现在眼前,与我们来说是大恩惠,大太阳。

世界的种种有规律,你可以利用的上,那么恭喜你。如果你利用不上,那就改变自己。竹林七贤中的人,不是一开始都那么放荡不羁,是因为报国无门,事业受阻,甚至不那样装,反而又生命危险。想想何苦呢,不若“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来的自然,来的舒服。

所以说老子是一种境界,就5000多字,去看看,去听听。不要人云亦云,说老子多好多好。你其实感受不到的。

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作文第8篇

首先,老子概括了当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事物都向它相反的方向变去。指出“物极必反”的通则,无论在哪一方面皆是如此的。

其次,老子认识生活世界,看待生活的态度,主张贵柔、守雌,反对坚强和进取,老子的思想是无为。

如今的人普遍都以为他的思想十分消极,其实他的思想更多的包含了对广阔劳动人民的酷爱。他希望经过它的思想来影响统治阶级,让老百姓可以得到更多涵养生息,让老百姓安居乐业。

我认为“无为”包含着顺其自然不勉强去做的指导思想,因而能够浸透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就比方说教育理念中也能够自创。俗话说“强扭的瓜不甜”,学习是一件盲目自愿的事情,学生只要主动的学习,把学习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才干够学有所成,这就需求我们教育者在教育理论中引导学生快乐、轻松、盲目、自愿的学习。教育中的无为而治,不是不论,而是因势利导,绝不拔苗滋长。不顺应自然规律,滥施各种生长激素,不尊重孩子的意愿自觉参与各种奥数,学钢琴,拉小提琴等培训常常适得其反。

同时老子的“物极必反”的思想似乎在预言今天的社会。人类所追求的所谓文化,所谓科技,现代化,都应该是为人类效劳的,但是环境污染,能源耗尽,消费率进步,失业率上升,贫富差距的拉大,似乎又和所谓高科技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们为了保住工作而工作,无暇关注本身和家庭,有时间的时分没钱,有钱的时分没时间。又或者说两者都没有。这样的社会又怎能说是美妙的呢?在高度兴旺之后,人类当有所回归,以免到达极致走向另一面,走到无法挽回的地步。

老子不愧是我国古代十分巨大的思想家,而且在如今,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远远超越孔子。老子的学说“玄之又玄”,但是我却没有能发现“众妙之门”,自古以来研讨老子的人太多太多,但我总以为体会到“物极必反”,“无为”之类的人生哲学,对个人来说更有意义。我以为他的许多观念值得我们去深深地思索。

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作文第9篇

《老子》一书中对于“味”,这个关于中国艺术美特征的重要范畴,有三处论及:十二章中谈到“五味令人口爽”,三十五章中讲“道出言,淡无味”,又有六十三章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笔者认为这三点有着其内在的逻辑联系,“五味”是美的初级阶段,“道”的“淡无味”是美的至高境界,而“味无味”则是体道和审美的方式与过程。

一、“五味令人口爽”

所谓“五味”指的是酸、苦、甘、辛、咸五种味道,这里又代指丰美的食物。“爽”,伤,败坏。“口爽”,就是一种相当于口腔溃疡的病,这里比喻味觉差失。“五味令人口爽”就是说“丰美的饮食会使人味觉迟钝”。

“味”的最初产生由人的饮食感受而来,人品尝食物时身体会有或愉悦或难受等一些复杂的感性体验。如果食物甘美则人吃得“有滋有味”、“津津有味”,反之,味道不好则会食欲消减或丧失。“民以食为天”,由此可见“味”对于人的精神愉悦与否是有着重要的影响。而美的产生来源于人类的精神愉悦,只有在人类感受到愉悦时,人才会认为那样事物是美的,无论是在听觉、视觉,还是在味觉方面。当“味”不再是物理性质的“味道”,而上升到了审美感受的层次时,它就是一种美,是美的体现。它的美的程度也是有阶次的,而“五味”是它最初级的表现。

“五味”,既单纯地指五种味道,又形容味道的多种多样,放在审美领域里,它指向的是那些绚烂的、多彩的、繁富的、奢华的艺术形式。它能带给人惊艳,令人眼花缭乱,迷狂不知所以,它的美是爆炸似的,但却是短暂的,当人清醒过来,它的美也消失了,愉悦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对美的失落,和对形式的厌恶。“五味令人口爽”,老子想要指出的就是这样的道理,他不是抹煞美的形式,而是反对那种纵欲式享乐型的审美理念,他主张的是那种见素抱朴、怀秀其中的美,是“淡无味”的美。

二、“道出言,淡无味”

《老子》三十五章“道出言,淡无味,视不足见,听不足闻,用不可既。”老子认为,“道”说出来淡而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用它,却用不完。其实,这里“视不足见,听不足闻”可以用老子在四十一章中说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来注解,这将更好地有助于我们理解“淡无味”的内涵。所谓“道隐无名”,“通道必简”,因此,“淡无味”,实际上就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味”,一种“大味”、“真味”,它是恬淡的,虚静的,不可名状的存在,它似无却有,似寡却多,是美的最高境界。

“道出言,淡无味”,当人们在欣赏艺术之美的时候,往往更能从简单的形式里获得更为宽广、丰富的涵义。在冲淡平和的艺术中,更能触及灵魂深邃的本质,了解到艺术的真谛所在。“恬淡无味”的境界,不是完全取消艺术的物质形式,而是在精神层面上达到浑然不觉其形式存在的程度。欣赏者在审美过程中,以有形化无形,超越外在,从而获得了内在的美感体验。这一审美追求对后世的诗画创作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与“意境”、“神韵”等挂钩,譬如说国画创作中的大片留白,看似寡淡,实则大有深味。诗画中最高的境界,不是在浓摸重彩的那部分,而是在随意朴素的那部分。大美无色。虚而似无,淡而无味,孕育着真正的道,真正的美。

三、“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意思是:以“无为”的态度去作为,以“无事”的方式去做事,以“无味”去体味。这句话主要表明的是老子的人生观与治世处事的哲学,就是要顺应自然,恬淡处世。而它同样也可以应用于审美领域,尤其是“味无味”,与审美活动的联系非常密切。

“味无味”,前一个“味”,是动词,玩味,体悟,即是对道、对美的特征的体验、感受和把握。它是主体把握对象的审美体验方式。中国古代艺术追求的“神韵”、“意境”等,由于其微妙复杂,必须依靠审美主体的深思揣味,通过“味”的方式才能真正理解把握审美对象内在丰厚的意蕴。

而“无味”,即前所论述的真味,恬淡之味。它作为艺术的审美特征和创作标准,是审美活动中的终极目标之一。它早已不仅仅局限于感性的物质层面,而是成为了一种价值评判和标的。在美学、文艺学的领域里,它意在要求对象包含深韵,情旨悠远,耐人寻味。它所体现的美,不是轻浮的,短暂的,而是深厚的,长久的,让人在不断地咀嚼中不断地品验到真味,余味无穷,从而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味无味”,不仅是通过味的方式达到无味的境界,也是以无味的标准来体味。它既是一个审美过程,又是一种审美方式。在“味无味”的过程中,我们才能逐步领悟到美的真谛。通过“味无味”这样的方式,我们才能创作出更多美的艺术。通过“味无味”,我们就能真正达到“大道”,做到“至美”。

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作文第10篇

老子《道德经》是一部灰常好的中华瑰宝,蕴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还记得小时候跟着他们“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那时候还不知道这是出自何处,更别说是什么意思了。时过几载,再次看这部道家代表巨作,虽然还是不能完全理解,但是至少有一些些自己的感想。

《道德经》提倡清心寡欲、无为而治。千百年来,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无不从这部人类文明史上的智慧宝典中汲取治国安民、修身养性、立人处世的精髓。当今社会科学发达,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人们的物质财富越来越殷实,而精神财富却越来越贫乏,道德沦丧的现象日益严重,我想我们更应该从老子的《道德经》里面找到自己的人生准则,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静心是安心工作之本。人们的心境达到虚静的状态,才会时刻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才会在社会中、生活中、工作中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

人们常说:读史而明鉴,读典可明智。老子在《道德经》之十七章说“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的无为思想并不是说消极而无所作为,这是对老子《道德经》的误解,老子本意是在教人遵道而行,不妄为,而有作为。只有“不妄为”才能更好地有所大作为,也就是说“不妄为”是有所作为的保证。什么是“有为”呢?尽心扮好社会角色,干好本职工作,担起家庭责任,就是“有作为”。是的,在世欲纷争的当今社会中,如能尽心安心于本职的话,那他的心态肯定是时常处于静心、净心的状态,没有进入静心、净心的心境,他是收敛不了他那不安份的心的。即神不外驰,心不外思,由是说:静心、净心是尽心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先决条件。

老子对待哲学的理解作文第11篇

如果说,半部轮椅可以治天下,则一部《老子》可以治宇宙。《老子》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

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颗参天大树,而这颗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可以见得:《老子》是如此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中的一颗奇葩。读了《老子》,我只能说是读了《老子》,理解了这部巨著中的皮毛罢了。对于自己,只能说,选出几个特有感想的来说。

《老子》开篇为我们讲述了“道”,道产生了天下万物,可它不是一般的道,不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是非常深邃奥妙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是道创生万物的本原。《老子》中认为宇宙万物的本原是“混而为一”道。这与古希腊的很多哲学家的想法很不一样,泰勒斯认为万物的本原是水,亚里士多德认为火是万物的本原,乃至后来在科学水平比较高的情况下,出现了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一说,让我不禁思考:在古代中国,为什么会认为道这虚拟的东西是万物的本原,而不是跟西方所说的某一特定的物质。难道是文明的本质性不同吗?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其实,客观世界就是矛盾对立着的,可人们却因为自己的主观,有了所谓的美恶、善与不善,这才有了每个人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审美观等等。可在《老子》里面,“有无相生,难以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每个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对立面的存在来体现了。也许,这就是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中的“相反相成”。

“上善若水”这是家喻户晓的一句经典了,可又有谁能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内涵呢?老子以水来教化世人,用水性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不就是说高尚的品格就像水那样,那么柔,停留在卑下的地方,滋润万物却不与之争。这才是最高的善吧。而如今,反思社会,争权夺利,趋炎附势,哪能体现善呢?又还有多少人做到无私呢?老子认为“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能自生,故能长生。”由天地之长久存在,是因为天地如此无私的奉献着自己。所以。老子说:“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由于自己的无私,最终成就了自己,如此都伟大呀。

其实,《老子》里讲到了很多人道的部分,正是我喜欢的。关于为人处世的哲学:“功遂身退,天之道也。”为人之道,要求行事须留有余地,不要把事情做得太过,无论做什么都要有一个度,应该适可而止。人们不可“盈”,一个人在成就功名之后,就应当身退不盈,才是长保之道呀。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道之伟大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之乃万物之母呀。

老子的《老子》,是那么深奥,又是那么深不可测,早晨一露珠,夜晚一颗星,都在这伟大的道里面,渺渺众生中的我,是多么想了解这伟大的道呀,只有继续努力地学习着,才能越来越接近“道”。慢慢地了解道,如同数星星般,无穷无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