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36:34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1

思,指的是想、考虑、动脑筋,是指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辩,指的是说明是非或争论真假。

思・辩,指思考辩论。《礼记・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这其中的“思”“辩”就是思辩一词的本意,说通俗点就是想得清楚说得明白。

思辩课堂,即充满独立思考、自主辩论、理性判断及合理决策,进而智慧解决问题的课堂。

数学思辩课堂,从数学的视野和角度,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独立思考、自主辩论、理性判断及合理决策,进而智慧解决问题,充满数学思辩智慧的课堂。

思・辩数学,即在数学教学中融入思辩,思中有辩,辩中有思。在数学课堂中充满思与辩,不仅有理性地思考,更有精彩地解说、辩论、辨析。

多方求证剖“思・辩”

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威廉・戈登“创造工学”强调促进个人创造性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相信学生能发挥自己的潜能。

发展心理学研究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思维发展经历了若干阶段,到了运算阶段,儿童能够根据假设来进行初步的逻辑推演思维,并逐步过渡到思维发展的高级阶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坚持能力为主”“注重学思结合”。从中可以体会到培养学生数学思辩能力的价值和意义。

数学学科性质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中说,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对于客观现象抽象概括而逐渐形成的科学语言与工具,在许多方面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综上所述,思辩是学生生命的需要。“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叶澜语),从生命本位的意义上看,唯有让学生深入地思考、内化,才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质量,实现学生主动、全面、个性化的发展,并呈现出生命的“澎湃涌动”。思辩是2011年版《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要让学生从头到尾思考问题”,不仅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史宁中教授说过,“创新能力依赖于三方面:知识的掌握、思维的训练、经验的积累,三方面同等重要。”只有经过严格缜密的数学思考,辩论才能促使学生触类旁通,为创新写下可能。思辩是素质教育课堂的需要。思辩对于小学生的“和谐、全面、持续发展”来讲极具重要的价值和意义。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的过程。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而思辩的提出恰恰是让学生经历思与辩的过程,在体验数学丰富美好的同时,实现个性化的成长。

课堂演绎明“思・辩”

思辩课堂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立足儿童,突出――从哪开始想思辩的课堂强调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设计教学,使每位学生主动地投入到适合自己最近发展区的学习中,力求使每位学生明白“从哪开始想”。这正符合奥苏伯尔说的:“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原有知识进行教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经验基础之上。”

关注过程,突出――怎么想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发展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成果的过程。思辩课堂教学努力使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去解决问题、掌握新知识。

凸显思维,突出――哪种思考方法适合自己教师要善于尊重学生独立思考,突破教材跳出自身思维圈,善于引导学生进行算法多样化。算法多样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它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它能使学生“灵活”起来。

注重梳理,突出――从头到尾怎么想的“从头到尾怎么想”是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课标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在第二届数学高峰会上提出的。他说,数学的教学必须培养学生的演绎与归纳,要注重学生抽象、推理、建模的培养。所以,思辩的课堂应该是充满思维活动的课堂,应让学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渗透辩证,突出――为什么这样想思辩的课堂,还应注重培养学生“探究成因”的能力与合作分享的能力,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表达、说理,深层次地挖掘自己的思考过程以及分享他人的思考过程,从而辨证地、理性地分析是与非和优与劣,在合作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2

3月28日,江西省委中心组就加强领导干部文化修养举行第28次集体学习会。省委书记苏荣在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着无穷智慧。作为领导干部,只有充分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智慧,以史为鉴、以史资政,努力增强执政能力,才能带领广大群众完成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各项任务,才会不辱使命,有所作为。

【汲取传统文化中“为政以德”、“仁者爱人”等仁爱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我国传统文化特别倡导修身,把道德修养视为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强调“为政以德”,认为道德教化是为政的基础。领导干部只有注重修身养德,成为品德高尚的人,才能以德服人,受到群众爱戴,才能增强凝聚力和影响力。在日常工作中,群众通常对领导表现出“力服、才服、德服”三种情况,以权力服人只能使人慑服,以才能服人可以使人折服,而以道德服人则使人心服。领导干部一定要学习和借鉴古人的思想智慧,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真正做到时刻关心群众疾苦,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汲取传统文化中“道法自然”、“有无相生”等辩证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思维能力】在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老子》和《庄子》中,包含着丰富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思想。今天,我们研读这些古代哲学经典,对改进思维方式,提高辩证思维能力,增强工作统筹性,无疑具有重要作用。领导干部只有掌握辩证思维方法,才能更加准确地认识问题,更加科学地解决问题。

【汲取传统文化中“与时偕行”、“革故鼎新”等创新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中国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变革创新思想智慧,他们的改革创新精神正是中华民族不断求新变革的文化体现。面对新时期新情况新问题,领导干部必须深入学习传统文化中改革创新的思想智慧,勇于打破传统思想观念的束缚,敢于冲破过时的体制机制制约,积极探索,勇于突破,以更大的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的改革。

【汲取传统文化中“以德养廉”、“尚俭戒奢”等清廉思想智慧,不断提高领导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儒家经典《周礼》对官吏的廉德有一个很全面的说明,即所谓“六计”,就是“一曰廉善,二曰廉能,三曰廉敬,四曰廉正,五曰廉法,六曰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必须具备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品格才算“廉”。当前,领导干部面临的诱惑很多,时刻都面临着廉洁自律的考验。因此,要积极汲取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廉政思想智慧,汲取其精华,剔除其糟粕。牢记“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的古训,坚持慎独、慎微、慎权、慎欲,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加强自我修养、自我约束,淡泊名利、洁身自好,警钟长鸣、廉政自守。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3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882(2012)02-041-01

辩论的作用在于划清人们有关是非的界限,探察世道治乱的标准,判断事物同异的根据,权衡利弊得失,解决人们思想上存在的疑惑。一场辩论可以让人辩明是非,坚持真理,锻炼思维能力,增长聪明才智,增进人与人的了解,促进相互沟通。基于辩论活动的作用特点,为了活跃学院文化气氛,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增强学生的明辨是非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辩论水平,发掘培养学校辩论人才,体现青年学生风华正茂的精神状态,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笔者结合学院学生法学专业特点,全面了解学院的教育目标、要求、近期中心工作,充分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特点、要求和关心的热点问题。以多层次辩论赛活动为平台,通过广大同学亲身参与辩论和观看辩论比赛的方式,使同学达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目的,加强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特色品牌活动的培育,受到了同学们的广泛欢迎。

一、前期调查

为深入开展“争创先进集体,争当先进个人”的“双争先”活动,进一步了解团员青年们的思想状况,及时掌握学生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提高共青团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院在全院展开了团员青年思想状况和学习生活情况调研活动,主要以多层次的座谈会、问卷调查及深入个别访谈、交流等形式,全面了解我院团员青年的思想动态和学习、生活、升学、就业等方面情况。调研发现学生有如下特征:热爱祖国,渴望成才,积极进取,但韧性不足,遇到困难和挫折容易泄气和消沉;富有理想,思想活跃,乐于接受新生事物,喜欢独立思考,不满足前人的现成结论,但少数学生思想方法往往主观、偏激,把握不准事物的本质和主流,一部分同学学习作风懒散、不踏实,认为能拿到学历就行;自我设计愿望强烈,关注自身发展,务实倾向和个人功利意识并存,少数学生身上存在“泛功利化”现象,一部分同学把集体活动看作与己无关的事情,热情不高;求知欲强,兴趣广泛,但往往目标不稳定、不专一,一部分同学对自己的专业和将来的就业形势没有充分地认识;绝大多数学生思想健康,品德优良,但少数学生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缺乏诚信意识;还有少数学生心理素质欠佳,存在心理障碍等等。

二、过程与做法

俗话讲“真理越辩越明”,随决定开展学院学生宿舍辩论赛。

1、活动意义:弘扬时代精神,引导同学们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激发同学们追求远大的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引领新时代大学生们在智慧激荡、思想冲浪、情境体验中塑造有抱负、有思想、有个性、有良好口才的当代大学生形象,充分展现法学院大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面貌。

2、辩题设计方面注重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学习、纪律、行为、生活,以及社会对学生的影响等方面的情况后。

3、参赛要求

以法学院各宿舍为单位参加辩论比赛(详情见参赛队伍);每支参赛队需制定出自己的队名及参赛宣言。各参赛队辩手统一着装。

4、评分标准

①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引证恰当,分析透彻、严密。

②表达流畅,发音准确,用词得当,层次清楚,逻辑严密。

③反应灵敏,回击有力,配合默契,表情丰富,仪态端庄,风度优雅。

5、奖项设置

团体奖:一等奖四个,二等奖六个,三等奖十个。对获奖队伍颁发荣誉证书。

个人奖:本届比赛评选最佳辩手若干名,对获奖选手颁发荣誉证书。

四、成效

1、增强学生整体辨别能力,提高了教育引导效果:因为辩题设计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强,紧贴学生生活和关注热点,使同学们乐于参加辩论,辩论的主动性增强。辩论双方使出浑身解数,全面深入地分析问题,给全体同学展现事物的两方面,而听众则在思想的冲突中展开激烈的思考,最终明白问题的实质,达到了以辨明理,使同学变被动为主动,为同学们后面的有效行动奠定了基础。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4

关键词:艺术;体验;感悟;经验;辩证;艺术作品;艺术史;艺术美学;艺术认知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谢林说:“哲学以一种不变的方式在理念中表达出了真正的艺术感在具体中所直观到的东西,并由此规定了真正的判断。”“只有通过哲学,我们才能指望达到艺术的真正科学”。艺术依赖于人们直观把握的能力,而这种直观把握的能力,凝聚着哲学智慧。哲学智慧把直观把握发挥到了极致,使艺术在充实与延伸中闪现着科学之光。艺术辩证法作为直观感悟的经验思维,也是哲学智慧的集中表现之一。

在整个艺术创造过程的诸多艺术环节与艺术表象中,包括人物性格、环境、戏剧性冲突及人物动作、对话、表情,与叙事节奏、情节、情境、场景、细节等,包括空间造型、线条、色彩、声音、旋律、光影等,无不包含辩证法的元素。这为虚构形上的、充满神秘魅力的艺术世界,最复杂微妙的人类精神与内心情感世界得以再现,提供了可能。没有领域比艺术更具想象力,艺术辩证法在形象思维中有着可发挥的无限空间与艺术生机。

在中国古代诗(词)话、书品、画论、琴谱中,有许多包含着辩证法的艺术观点。它还大量见诸对小说、戏曲的评点之中,在序跋、随笔、杂记之类的古籍中,也随手可及。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虽是片言只语,却画龙点睛,悟出艺术之精要,之妙谛;虽然缺乏理论体系的完整,但如许零散的表述,却也星光灿烂,呈现直观领悟的经验思维的艺术辩证元索的纷繁奇观。

艺术家对自然和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不是哲学的理性感知,而是艺术的直观感受,不是概念的判断,而是对形象的感悟。独特的艺术世界的创造,不仅取决于艺术家的生命情感体验与直觉感知的敏锐,还取决于艺术创造的能力――在形式或形象符号创造中的辩证艺术,往往更能显示艺术家的智慧,体现出直觉感知的深刻性。艺术辩证法作为直觉的方法论与审美的认识论,获得形象(形式)创造中多维的整体的艺术实现,有着自身特殊的动因与生成过程。如何从形象创造或形象思维的艺术科学的层面上,对这一特殊的艺术过程和现象作理论阐释,确是有重大意义的艺术理论工程。

中西方由于不同的思维方式而构成的艺术辩证法的理论形态的差异性,是明显的。西方注重科学的理性精神,追求的是主观的理念形式,经验仅是研究的出发点;中国注重自然的实践精神,主体经验是植根于艺术实践的智性的花朵。西方是从哲学的高度鸟瞰艺术,(有论者称是对哲学的“直接的移植或替代”,这种说法不尽妥当。)两方哲学家、美学家由高处下来,涉入艺术领域并作出不朽的理论建树;中国从艺术创作实践巾感悟到了哲学,或者说是艺术创作经验的哲学的升华。西方注莺抽象思辨,讲究文理的逻辑性、分析的严密性、概念的明晰性、理论的系统性;中国注重体悟式、颖悟式,而少理性思考,注重形象意会,而少抽象概括,并以简洁的语言阐发其妙谛。

中西方思维方法的不同,导致不同的艺术辩证法理论模式。两方运用抽象思辨,往往对艺术作宏观的整体的捕述,在展现艺术世界的全景中,对艺术的总体特征、艺术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及艺术的外部联系、艺术美学、艺术思潮和艺术社会现象及艺术价值判断诸方面,形成艺术辩证概念和范畴,显示出理论的优势和力度。中国运用直观经验,往往直接切入艺术内部,在作微观的局部的领悟中,表述艺术之精要、之微妙。主要在艺术创作内部过程或规律,包括艺术体验、形象创造、情境创造、岂术时空构成,动作与对话、线条与笔墨、细节与叙事节奏的效果,表现技巧与手法、艺术语言与风格及艺术鉴赏,形成诸多艺术辩证法范畴,具有重要的艺术实践意义和审美价值。

抽象思辨,属于纯理论形态的思维,又称科学思维或科学方法。它从艺术或哲学的原理出发,运用概念进行抽象化,对艺术作整体性观照,是一种自上而下、自大而小、自外而内的逻辑推理过程和高屋建瓴式的抽象概括方式。黑格尔的《美学》、丹纳的《艺术忻学》、谢林的《艺术哲学》、卡西尔的《符号形式的哲学》、《语言哲学》,都体现了这种辩证思维范式。他们把艺术放在整个社会历史文化的大背景下展开描述,或者把艺术作为一个宇宙进行整体的描述。费希纳称康德、黑格尔的美学是“自上而下的美学”。这些著作都是从一般到具体,具体艺术作品及艺术史实,只是用以引证一般原理。从纷纭复杂的艺术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清晰的艺术发展的规律或美的规律。如《美学》在着重揭示艺术形象中所普遍包含的理性凶素,阐述理念与感性的对立统一,这一“辩证法”体现在建筑、雕塑、绘画、音乐、诗歌等各门类艺术自身发展的特殊规律之中,尤其是对叙事艺术中人物性格的冲突及戏剧矛盾的理论描述,充分显示了辩证逻辑的雄辩力量。丹纳《艺术哲学》中的辩证观点,则主要表现在艺术与世界的联系方面,深入揭示与论证了在艺术品诞生中,从自然气候到精神“气候”,从民族风俗到宗教、政治、制度等自然――社会――历史的背景,对艺术品的本质而貌(“特征”)所产生的重要影响。从人性的自然性与礼会性、现实性与理想性的辩证统一方而理解和描述艺术品“基本的或显著的特征”,并以此作“特征”的必要性及价值取向判断。丹纳服膺黑格尔,可能受到黑格尔的影Ⅱ向,但《艺术哲学》与《美学》,却以互不重复的理论构架,构成互补的科学思维的整体形态。谢林的《艺术哲学》,从“构拟”的艺术特性出发,对艺术形态做出深刻解释,特别是他提出的“潜能”说,自成一体地构建了艺术形式的宇宙,是关于艺术形式的“全的科学”,具有特殊的现代艺术哲学的意义,且对20世纪之交崛起的经验思维与实验美学,具有开启性的意义。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艺术辩证法就是关于潜能的学说,它引导我们反思和开拓那对于一般创造来说几乎干涸了的艺术源泉。

中国直观感悟的辩证方式,属于经验思维或经验方法。它主要借助于“经验”,对事物或认知对象,进行感悟式判断或推理,往往在形象的寓意或类比中显示其意,不讲求精确的结论,而是某种原则或意向。“经验”之于艺术,是一种同具体艺术对象和艺术创作过程有着直接联系的自下而上的直觉性思维。它是通过深入艺术内部及具体艺术过程,对艺术的规律和本质进行经验性的感悟和表述。它足带有艺术的悟性和逼真感的认知范式。中国古代艺术辩证法,正是从这种直觉性思维中获得了恰到好处的表现。中国古代虽未出现有关艺术辩证法的专著,但古代艺术家的直观经验巾却充满了辩证法要素与艺术精神,这不仅仅与老庄、易经及儒道的哲学观点对经验思维的渗透有关,更重要的,是艺术家主体对艺术自身的切人,对艺术整体及内部奥秘的贯通性与深度把握,从而使直观经验达到了艺术认知的辩证的深刻。

“经验”,很早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中出现,是获得智慧或真理之途中的障碍。业里士多德认为,“感觉不是智慧”,“有技术的人比有经验的人更加智慧”,因为“智慧总是伴随着认识”,“有经验的人只知道其然,而不知道其所以然;有技术的人则知道其所以然,知道原因”。亚里士多德不仅以理性认识作为衡量智慧的尺度,并还以技术能够传授而经验不能为由,认为“技术比经验更接近科学”。这种限于人类初期认识水平的经验论分析,一味渴求认识论层面上的真理,致使其未能看到感性经验自身所蕴含真理的可能性,或者说割裂了经验与感觉、经验与“技术”之间的内在联系。直到19世纪,德国心理学家G.t.费希纳在演讲录《实验美学》中,首次提出了“自下而上的美学”,开启了艺术心理学与审美经验的研究。接着,胡塞尔(Husserl)现象学的出现,打破了传统的经验主义的认识论,以及智慧或知识源于感知的对象这种具有唯物主义色彩的观点。在胡塞尔现象学哲学思潮的有力推动与影响下,“经验”带着伞新的内涵,被重新唤起。以波兰的英加登(lngarden)、法国的札夫海纳(Dufrenne)为代表的审美经验现象学,海德格尔的本体论,美国杜威的“艺术即经验”等,都从“还原法”(reduction),即回到事物自身,对“经验”做了全新的阐释,“经验”至于意识的本质,即本质直觉的可能。美国学者詹姆斯・艾迪称现象学是“‘经验’的科学”,与当时西方兴起的系统科学相对应。西方美学发生了从“自上而下”到“自下而上”的思维方法的重大变化。

中国艺术直观经验的思维,可以溯源到庄禅。首先,庄禅是以直观思维方式进行哲学的描述,而很少运用逻辑论证或形式推理以取得结论。中国台湾省学者陈鼓应称《庄子》“运用文学形式所表达的哲学系统之繁复性、诡辩性”,《庄子》篇中常用寓言故事与形象的类比,说出或让你悟出某种道理。《逍遥游》等还创造了独特的直觉形象,成为开启浪漫主义文学的经典。禅宗文献中保存下来的,也多是通过传说悟道。如此通过具体形象的直观领悟去把握真理,比逻辑推理而获得的明确的结论,具有更多的理义空间,其中所表达的思辨的力量,仍令今人叹服。中国古代文论、诗论、画论、乐论等,即使理论经典《文赋》(陆机)、《文心雕龙》(刘勰)、《二十四诗品》(司空图)等,也多以形象的比喻和寓意,作艺术创作规律的描述。这种直观经验的思维方式,具有审美的特征,它以生动形象的感性方式,直观地把握非概念、非逻辑语言所能传达的意蕴。庄禅哲学对真理认知的包涵性,不是对客观对象的经验性认识,而是主体的心理的感知,是个体的体验与领悟,是一种特殊的智慧范式。其智慧,正源于庄禅发现和把握对象世界的心灵,因为庄禅用整个心灵的功能去直观把握对象世界的本质,庄禅哲学智慧,可理解为心灵的形式。

庄子主张“顺其自然”,“慎守其真,还以物与人”,意思是保持本真,使人和物各还归自然。庄子最早反对人为物役、人性异化,提倡个体身心的绝对自由。这岂不是与胡塞尔的“还原法”、海德格尔的“去蔽”说脉络相通?可以说,胡塞尔、海德格尔与两个世纪前古老中国的庄子遥相握手。20世纪西方“经验”之种种理论,都是植根于“还原法”。在胡塞尔看来,人先天就带有一种意向性,即意识中对身外之物的渴望与企盼,这种意向性的意识,还不是纯粹的意识,而是掺有外在世界的杂质,是受到扭曲的意识。“还原法”,就是要除去意识身上的污垢,还原到原始状态,也是回到事物本身。这种所谓纯意识,是借助人的直觉自我呈现出来的。庄子的还归自然,禅宗的性空,虽然不是现代意义上的“还原法”,但其旨归有相通之处,这种直观领悟,同样切人人的本体,显现人格境界。尤其是禅宗“悟道”,以“不落言筌”的直觉智慧而显现“本心”、“自性”,成了“内心之神秘的冥证”(张岱年语)。经验方法,大概是以直觉的自我呈现或心灵的形式,而被称为“‘经验’的科学”的主要理由。

“经验”指向有二,一是作为直觉经验的艺术,再是作为直觉领悟的理论,艺术品评或鉴赏,属于艺术再创造。本文提出直观感悟的经验方法,指后者。从古代诗画、小说、戏剧、音乐、园林丁艺、书法等大量有关理论资料中,不难看到中国文人涉足艺术的姿态。他们体验艺术中获得感悟,独向一方艺术天地,阐发艺术之精要、之精妙。正如张岱年所描述:“中国哲学只重视生活上的实证,或内心之神秘的冥证,而不注重逻辑的论证,体验久久,忽有所悟,以前许多疑难涣然消释,日常的经验乃得到贯通,如此即是有所得。”一个再聪明的人,如果没有潜入深层体验,他的与生命息息相关的经验,往往处于混沌或沉睡之中,只有不停地体验,感悟,全身心地投入,去唤醒并敲击经验,这样获得的认识,才是对经验的点燃,是从其心灵中进出的火花,多日所思乃至百思不解的问题,都会被经验照亮,甚至照亮了一大片天空,是自己发现与开拓的天空。杜威说:“这一个经验是一个整体,其中带有它自身的个性化的性质以及自我满足。”“一个思维的经验具有它自身的审美价值,它与那止匕被公认为是审美的经验在材料上不同……那些具有理智结论的经验的材料是一些记号和符号,它们没有自身的内在性质,但却代表着那些可以在另一个经验中从性质上体验到的事物。这种差别是巨大的。”杜威把个体直觉思维的经验与理智结论的经验的材料之间的界限,说得很清楚。体验――感悟,这一直觉思维的经验因其个性化的性质及自我满足,而具备特有的审美价值。

中国直观感悟的经验思维,是借助形象的思维,又称为象思维,即从具体物象或形象符号中把握抽象意义。《周易・系辞》中把这一思维过程,概括为观物――取象――比类――观道四个主要环节。《易》中运用卦爻之象,属于原象。而道家之象是“无物之象”,是形而上的精神之象。因此说,象思维,不一定全是具体物象,也有象外之象、无物之象,可以发挥形象符号的指示作用。中国古代文论、评点借助形象比喻,道出艺术创造中种种现象与本质,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艺术的不确定性,苛求精确的结论反而会伤其本义的艺术现象,运用直观领悟的形象思维,则会得到恰到好处的理论表述。“经验”,没有达到理性的明澈,却以感性切入艺术的本性,以心灵的智慧(悟性)驾驭艺术之舟。

“‘经验’的科学”,可以理解为艺术思维的科学。艺术只有经验性,才有科学性。应当探讨和建立与直觉思维的艺术相契合的“经验”理论方式,使经验方法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理论而存在,成为艺术辩证法的思维方式。艺术辩证法的经验思维方法,并非一般的艺术方法论,而是要从体验――感悟去把握,任何一种经验,既带有个体的生命文化诉求与自我满足,又能够从哲学的层面上展现其本真性、整体性、深刻性,从包涵艺术形象的全部微妙奥秘中焕发出光芒与魅力。

“经验”具有审美性。经验与生命息息相关的个体化性质,使一个思维的经验,有了自身审美性质的可能。杜威甚至认为,“经验在本性上主要是审美的”,他还从“经验的审美或感受阶段是接受性的”与“鉴赏性知觉”的角度,做了论述:“感受是节奏巾的相应的成分,它们提供整一;它们使作品不会成为仅仅是一系列刺激的无目的性。当其决定任何可被称为一个经验的要素被高高地提升到知觉的阈限之上,并且为着自身原因而显现之时,一个对象就特别并主要是审美的,它产生审美知觉所特有的享受。”作为经验思维的艺术辩证法,是一种审美的体验和领悟,是在先获得审美知觉对审美经验的描述中,展示把握和驾驭各种关系或联系的直觉能力。

譬如,中国画留有空白,所谓“计白当黑”,往往造成“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境在象外”,其哲学根据在“有无相生”,这可理解为艺术辩证法的古老母题之一。“无”,是老庄哲学的本体,与其说是原初永恒无限的宇宙本体,不如说是绝对自由的人格本体。古代艺术家、批评家对中国画的艺术创构的这一“经验”,具体地说,他们体验――感悟的心理过程,正处于老庄的哲学精神的萦绕之中,从而赋予经验以审美的性质。如果说现代格式塔的不完全的“形”与完全的“形”,从形式上为“有”与“无”的艺术辩证法提供了心理科学根据;那么,老庄的“无”的本体与禅宗的“不落言筌”之“悟”,却使形而下的物质材料的形,有了成为形而上的精神的形的可能。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5

课程编号:01931050

课程名称: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学分/学时:3学分/48学时

课程层次:普通教育课

修读类型:必修

考核方式:平时成绩+期末成绩

开课学期:秋季

适用专业:全校本科专业(哲学除外)

教学目标:本课程主要是对大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教育,学习和邓小平哲学思想,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观察和分析问题,为学生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自觉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打下扎实的哲学理论基础。

教学基本要求: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科学的世界观,也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的重要的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有科学的态度和认识,必须把继承与坚持同发展与创新统一起来。首先需要学习、弄懂和把握其基本原理与方法,要深刻把握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和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的重要文献有机结合起来,尤其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等重要文件;结合哲学自身的学科特点,向学生讲授正确的逻辑思维方法。紧密结合科技发展趋势和社会发展热点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6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及人工智能的实质和意义。正确把握实践的基本观点。加深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问题: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实践的本质、地位和作用。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意识的本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教学要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及其根本特性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列宁物质定义及意义。

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哲学意义。

三、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运动与相对静止。运动与物质。时间。空间。时空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实践是以改造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

二、实践的构成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和环节

四、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起源、本质。意识与人工智能。

二、意识的结构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及物质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制约性

四、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之间的关系?

3、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4、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6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及人工智能的实质和意义。正确把握实践的基本观点。加深对党的思想路线的理解。

重点与难点问题: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实践的本质、地位和作用。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意识的本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实事求是是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

教学要点:

第一节物质及其存在形式

一、物质及其根本特性

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发展。列宁物质定义及意义。

二、物质形态的多样性和结构的层次性。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现代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观及其哲学意义。

三、物质的存在方式

运动。运动与相对静止。运动与物质。时间。空间。时空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第二节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

一、实践的本质及其基本特征

实践是以改造物质世界为目的的对象化活动。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的目的性、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实践的基本形式。

二、实践的构成

三、实践的基本形式和环节

四、自在世界、人类世界与人的实践活动的相互关系

第三节意识与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意识的本质

意识的起源、本质。意识与人工智能。

二、意识的结构

三、意识的能动作用及物质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制约性

四、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

思考题:

1、如何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是什么?

2、如何理解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止之间的关系?

3、实践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特征是什么?为什么说实践是自在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

4、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

第三章世界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时)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的基本原理。要求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全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方法。

重点与难点问题:发展的本质。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系统的特征。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辩证思维方法

教学要点:

第一节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一、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的概念、特征。系统论的基本思想。

二、世界的永恒发展

运动、变化与发展。事物变化的多向性及基本方向。

三、联系和发展的规律性

规律及其特点。必然性与偶然性。

四、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和必然趋势

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二节联系和发展的基本规律

一、质量互变规律

质、量、度。质变、量变及其辩证关系。

二、对立统一规律

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及相互关系。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关系。

三、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与否定。辩证的否定观。否定之否定。

四、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第三节世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原因和结果

二、必然性与偶然性

三、现实性与可能性

四、内容与形式

五、本质与现象

思考题:

1.如何理解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2.质量互变规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3.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4.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二者的辩证关系及其理论和实践意义是什么?

5.为什么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6.联系和发展基本环节及其各自的方法论意义。

第四章认识的本质和过程实践(6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本章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要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真理的属性和检验标准;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党的思想路线。

重点与难点问题: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真理及其相对性和绝对性。真理的检验标准。认识过程中非理性的作用。价值的本质。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教学要点:

第一节认识的本质及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不可知论的对立,与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区别。

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认识主体、客体的概念、特征、基本形式及相互关系。

三、认识过程中反映与主体能动性的统一

认识过程是获取、选择与建构信息之统一。

四、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认识对实践的导向作用。知与行关系。

第二节认识的发展过程

一、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及特征、基本形式。理性认识及特征、基本形式。二者的辩证关系。本质与现象及其辩证关系。

二、由理性认识到实践

由理性认识到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及实现途径。

三、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发展

四、认识论与党的思想路线

五、主体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认识运动中的理性因素及作用。认识运动中的非理性因素及作用。

第三节真理和价值

一、真理

真理及其特点。真理与谬误。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二、价值

价值及其特点、类型和作用。

三、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真理的价值的区别与联系。

第四节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一、思维方法是正确认识世界的中介

二、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思考题:

1.如何理解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2.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是怎样的?掌握这一过程有何重要意义?

3.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如何理解这一原则在当代中国思想解放中的作用?

4.如何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关系?

第五章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3学时)

教学基本要求:把握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唯心史观的两大缺陷及产生原因。了解劳动在人和人类社会形成中的作用。掌握地理环境、人口、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及交往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明确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观点。

重点与难点:唯心史观两大缺陷。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交往。人类社会的本质特征。

教学要点:

第一节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一、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及其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6

【关键词】设计艺术教育研究性思维逻辑思维辩论式教学

随着“互联网+”、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与普及,设计艺术教育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要变化。只会通过设计技术来解决现有问题的设计艺术人才,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当前,社会更需要能够利用研究性思维整合现有信息与数据,发现新的生态模式,探索并创造出新的理念、产品、服务和模式的新型设计艺术人才。在我国现行的设计艺术教育中,有关设计技能训练的课程体系设置较为完善,有关创新创意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也初步建立起来,但关于如何培养设计艺术类学生研究性思维的课程体系尚未建立起来。本文从研究性思维的核心——逻辑思维入手,探索如何培养设计艺术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一、设计艺术教学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早期的设计专业在学科属性上与艺术专业有许多相似点,因此在学习方式和授课方式上除了采用基于赫尔巴特(Herbart)四段教学法的传统授课方式外,更多倾向于使用艺术类课程的教学方式,特别是工作室(Studio)模式和研习班(workshop)模式。工作室模式是一种最早出现在欧洲美术类院校的在专业艺术家工作室中进行艺术培训的方法,这种教学方式的形式灵活多样,学生可以在兴趣或任务的驱使下自由开展学习活动或是艺术创作[1]。研习班模式是另一种常用的艺术教学方式,20世纪初这个概念被包豪斯学院应用到设计艺术的教学活动中,逐渐形成以研习班为模式的教学形式。该模式通过提供学习过程中必要的工具、设备和场地,将学生聚集在一起,使其在教师的指导下,在规定时间内分工完成特定的工作任务。如今,工作室模式和研习班模式已被广泛应用到我国的设计与艺术教学活动中,并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这两种教学模式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学生的个性,激活了他们的创造力,为他们提供了一种轻松、灵动的学习氛围,创建了一种自然的交流与学习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在工作室模式教学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时间非常灵活,因而其对应的学习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管理很难控制,且学生的团队合作较少;在研习班模式教学中,学生的团队合作可能只是一种假象,并没有真正做到各尽所长、思维碰撞、协同创新,也可能出现关注设计方案本身重于关注隐藏在设计过程中的基本理论、技术和方法。这两种方式虽然在改善教学活动中的学习关系、学习氛围和学习模式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在建构知识环节上是不明确、不全面的,存在部分重要能力培养如逻辑思维能力培养缺失的可能。近年来,由于现代化教学技术的进一步普及如慕课(mooC)的兴起,新教学理念如“以学生为中心”“研究性学习”“体验式教学”的出现,以及社会环境发展引擎的变化,设计艺术教育内部也发生了改变。部分院校开始尝试采用这些新的理念和手段来培养学生,如在设计艺术领域开展项目式教学[2][3]、研究型教学[4][5]。这些尝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巩固了他们已学的知识与技能,激活了他们参与社会创新的意识,而且让整个设计艺术教育紧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但笔者也注意到了一些问题:学生在设计逻辑能力上的不足并没有被这些新的教学技术、方式和理念所修补。例如,在交互设计中,学生依然不知道如何按照目标用户的认知规律、习惯和需求进行产品信息架构的搭建。

二、辩论式教学对培养逻辑能力的作用

辩论式教学是一种以问与答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核心理念之一的教学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已然是一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教学方式。当时的教育家孔子、孟子、墨子就经常用辩论的形式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学生们也希望通过与他人辩论的方式来阐释自己的治国理念,以期走上政治仕途[6]。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及其弟子柏拉图,就将辩论式教学应用到日常的教学中,通过质询辩论的方式,即通过共同讨论、问答、辩论来揭示学生认识中的矛盾,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答案[7]。辩论式教学之所以能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是因为它是在正反观点被放大的环境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和具体化等思维过程,以及抽象的概念、判断和推理等思维形式发现问题和论证问题。目前在欧美盛行的“奥瑞冈模式”辩论教育,就是一个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典范。它要求辩论双方紧密围绕需要性(need)、根属性(inherency)、解决力(Solvency)和损益比(Desirability)四个方面来进行观点阐述。其中,根属性是指改变问题的必要性,它可以是结构性根属,如改变政策法规的必要性;也可以是态度性根属,如改变观念的必要性。解决力是指解决方案的可行性、阻挠和利益三个内容。损益比是指新方法所引发的利弊关系和效果[8]。每一位辩手都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环节,围绕辩题进行“需、根、解、损”四个方面的论证。“奥瑞冈模式”辩论教育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应用,而且深化了他们的思维层次,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实际的辩论式教学活动中,还存在着其他重要的逻辑思维训练方式。例如,采用设喻的方式,将深奥、抽象的道理说得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应用典故、传说、名言等来佐证自己观点的“考之”[9];以自己切身经验和体会来论证问题的现身说法。不管是较为复杂、程序化的“奥瑞冈模式”,还是较为直接、简短的设喻、“考之”、现身说法等,它们都在不同程度上帮助学生建构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范式,训练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这一点正是辩论式教学带给学习者最大的福祉。正因如此,辩论式教学逐渐摆脱仅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的刻板印象,逐渐向医学、理学、农学等领域渗透。

三、基于辩论式教学的设计逻辑能力培养

在设计艺术领域,较少见到如何培养学生设计逻辑能力的文献,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学者对设计艺术人才培养的传统认知有关。但科技的日新月异和市场需求的变化,使社会对设计艺术人才有了新的要求,设计师应该具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胜任新的工作与研究领域,如产品经理、交互设计师、用户研究者、信息架构师,且这种需求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深入、人工智能的进一步普及会越来越大。这就迫使教师必须调整现有的教学理念与体系,尽早建立起培养学生设计逻辑能力的教学模块。鉴于此,笔者提出基于辩论式教学的设计逻辑能力培养模式,整个模式由4个依次递进的环节构成,分别是辩题选择、正反夹角设置、辩论及点评。

(一)辩题选择

辩论式教学中辩题的选择来源主要有三种渠道——课堂、专家或一线教师、专业领域。在以课堂为来源的通道中,辩题可以是课程开展中学生所提问的问题,也可以是教师在授课中发现的学生容易出现的错误或问题。在以一线教师或专家为来源的通道中,辩题可以是他们认为的重要问题。在以专业领域为来源的通道中,辩题可以是当下热门的领域热点,也可以是领域内新兴的话题,或者边缘化的话题。由于大多数设计艺术教育采用的是小班制,因此一个班级的辩题最好是每种来源的题目都有涉及。这样既可以解决学生平时经历的问题,也可以使其了解专家或一线教师眼中的重要问题,还可以了解行业内的热点。

(二)正反夹角设置

在设计艺术中,很多问题或现象并非都是非黑即白,如“设计是大众化好,还是个性化好?”不能简单地或者跟风认为大众化好或是个性化好。外界影响因素或环境致使设计艺术中的问题变得复杂与难以判断,而厘清这种复杂关系正是锻炼学生逻辑能力的好机会。因此,当收集完问题后,笔者制定了“夹角策略”,以此来筛选用于正式辩论式教学的辩题。“夹角”是指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的内容在语义上的相差程度,依据这种程度,将夹角大致分为180°、120°和90°三种。如果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的内容在语义上的夹角为180°,那么这种辩题称为180°辩题。如“公共座椅的设计是简约好,还是复古好?”,这类辩题往往通过应用基本的理论和一定的分析、判断就能找到答案。从逻辑思维能力训练的角度而言,这种题目属于普通级别。如果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内容的夹角为120°,那么这种辩题称为120°辩题。如“常见的‘搜索’图标,‘搜索’和‘缩放’的语义哪个表达更准确?”它对训练设计艺术类学生通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判断、推理等来建构知识,形成逻辑思维范式非常有帮助。如果一个问题中两个有取舍关系的内容在语义上的关联较弱,则将其定义为90°夹角。如“一个logo的色彩搭配最能吸引人还是形状最能吸引人?”当然,它更能训练学生通过分析、比较、辨别、判断、推理等逻辑形式来建构知识的过程。如果说夹角策略是从知识的内容上设置了逻辑思维训练难度的话,那么接下来的互动与辩论环节便是从建构知识的过程上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辩论

当正反双方的辩题设置完成后,引导学生如何准备辩题论证是接下来的重点。大部分设计艺术相关专业的学生擅长艺术性思维,如发散、联想,而不擅长研究性思维。因此,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将各自的辩题演化为2至3个递进或并列关系的子主题,并告知学生可以使用的论证范式和技巧,如推理、例证、设喻。这个过程看似很平淡,但它奠定了学生逻辑思维训练的基础,为学生进行逻辑思维提供了一种基本的模式。除此之外,教师还应该引导学生从对立的角度去思考或探索可能存在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出现的原因、后果和解决方法。这些问题可能会出现在自由辩论的环节,因此应该引导学生提前准备。在这一环节中,另一个需要说明的便是赛制问题。引入辩论赛到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非辩论本身。因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灵活安排。笔者采用了“3:15:2”的模式,即首先是正反双方一辩各3分钟的观点陈述,之后是15分钟的交替式自由辩论,最后是正反方末辩各2分钟的总结。正式开始辩论之前,教师应提醒双方辩论的规则,以及需要避免的问题,如辩手自顾自地辩说而忽略对方辩论中出现的问题、单次陈述太多等。在“3:15:2”的模式中,各自的陈述是辩论赛开始之前引导学生准备的,这一部分初步建立起了学生进行逻辑思维的范式。自由辩论环节重点训练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通过分析、综合、辨别、比较、判断、推理这些思维形式来论证自己观点的能力,同时,这也是深化对知识内容理解和建构自身知识体系的过程。陈述环节是经过激辩后对各自观点的一次梳理和总结,也是对学生归纳能力的一次训练。

(四)点评

当整个课程的全部辩题辩论结束后,教师开始对整个辩论过程进行梳理与总结。首先,根据引入辩论式教学的初衷对辩题的夹角策略进行解读,引导学生解开“非黑即白”的刻板思维模式,使其认识到学习过程中所遇到问题的复杂性。其次,对论述问题的逻辑性进行评价,指出思维中逻辑混乱或薄弱的地方,以及应该如何应用分析、综合、比较、判断、推理等方法去深入认识和思考辩题。最后,从论证的语言、团队合作等方面,对整个辩论进行点评。

四、培养实践

为了验证辩论式教学对设计艺术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效果,笔者开展了一项为期四年的教学实践,每一年都会在同一门课程中进行辩论式教学活动。整个课程长32学时,教师会从第一节课开始,收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与领域专家或一线教师进行学术交流,探讨、整理并筛选出可能的课程辩题。之后,会根据夹角策略筛选并生成正反辩题。通常来讲,在一个连续的课堂中,每种夹角的辩题至少应该出现一次。例如,辩题“网页端的信息架构简单,还是移动端的信息架构简单?”就是一个出现在辩论式教学中的180°辩题。因为如果针对同一产品而言,根据信息建构的基本理论,很容易判断出网页端和移动端的信息架构孰难孰易,这是一个典型的非黑即白式辩题。再如,辩题“移动端应用的信息架构是趋同好,还是各具特色好?”这是一个出现在辩论式教学过程中的120°辩题。这个辩题很难像前一个辩题那样容易地给出答案,因为它涉及到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而这个概念很大程度地影响着移动应用所采取的架构策略(趋同还是趋异)。也可以说,在这个辩题之外,存在着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又如,“线框图的绘制,是高保真好,还是低保真好?”是笔者常用到的另一个典型90°辩题。因为决定绘制线框图保真程度的主要因素是设计的开发阶段和评估设计的对象两个因素,但很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忽略这两个因素,而单纯地思考保真程度,因此他们会经常纠结“线框图的绘制是高保真好还是低保真好”这一问题。当设置好辩题即设计中逻辑思维的复杂程度之后,就开始组织学生进行辩论式教学的前期准备。为了充分激活每一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组队和辩题的选择均采用随机抽签的方式。当辩题和队友确定后,教师会给学生一些关于论证问题的思维方式建议,如将一个大的问题分解为2至3个相互关联的小问题,然后采用例证的方式进行论证,或者应用基本理论进行推演,或者采用定性/定量的分析来论证问题。当然,在这个环节中我们也会给学生一些技巧上的建议,如尽可能简洁明了地回答问题。在正式开始辩论式教学活动之前,还会建议学生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辩题。一切准备就绪后,组织学生开展辩论式教学,辩论过程严格遵守“3:15:2”的规则。当所有辩题辩论结束后,教师首先对辩题的设置做了一个说明,消除了部分学生关于选题的困惑。之后,对整个辩论过程中出现的逻辑问题进行了分析,予以纠正,并对辩论技巧做了点评。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7

关键词:高职学生德育教育创新性

处于世纪之交,由于社会环境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高职院校学生的道德观念也相应地受到了冲击,他们的道德教育更应引起我们的极大重视。传统的道德教育方法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具体情况,为了适应现今的具体情况,我们必须从德育教育的创新性上着手,以便掌握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一、与时代同步,加强德育教育活动的内化作用

德育本来就是引导学生围绕某一现实的社会问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思考,提出不同看法,然后通过讨论形成统一认识,既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分析看待当前的社会问题,又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渗透人文精神,培养学生唯物辩证的哲学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提高他们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和灵活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发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打破习惯惰性的束缚,以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去分析、判断现实世界,学会批判性和创造性地思考,引发思维视角的转换和触发,从而为创新思维提供必不可少的观念因素。道德教育活动方式就是要抓住德育活动的内在本质,使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实践结合起来。现在的高职学生,大部分并不是没有道德认识,而是“知情脱离”或“知行脱节”。比如说学雷锋活动,他们也会参加,但未学到本质的东西,在活动日或活动月里虽然表现不错,但过了这一段时间,便“原形毕露”。我们的德育教育要有成效,就要抓住本质,有针对性。当学生有了一定的道德认识后,就让他们换位去认识、体验和思考问题,正确处理人际关系交往中出现的矛盾和纠纷,以培养他们宽容礼让、相互理解的品质。在日常教育中,部分学生虽然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但由于缺乏情感的推动力,不能躬身实践。我们要真正让学生“心临其境”去体验,形成接受教育的最佳心理状态,只有这样才能启开他们的情感之门,使其达到言行一致的要求。

二、紧跟时代脚步,加强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

创新人格是个体在包括需要、动机、兴趣、态度、情绪、价值观、气质、性格、能力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形成的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体现出创新的一种内部倾向。它属于非智力素质范畴,是创新过程的发动者和推动力。具有创新人格的个体,主要表现出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创新素质教育中,创新人格的塑造是重点。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可以造福人类,也可能危害社会,关键是看如何运用它,以及运用它的人的素质如何。创新人格当中的科学精神和科学道德在创新型人才素质发展中日益突出。如果我们仅仅热衷于传授创造技巧一类的工具性手段,不加强创新理念的培养,发展优秀的创新人格,大学生整体创新素质就无法得到质的提高,甚至可能走入歧途。因此,道德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适应当代高职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水平。对于知识阅历相对较多、自我意识逐步完美的高职学生来说,重复他们已经知晓的故事,可能会使他们感到自己被当作小孩子,而对那些故事不屑一顾,改由学生叙述自己经历过的道德故事,则是一种很有效的理解途径和道德发展手段。

三、积极开展德育创新活动,加强高职德育教育活动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启发性作用

创新活动虽然受非智力因素的诸多方面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一种智力活动,科学思维的方法对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思维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人的创新效果的强弱。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判断、评价等思维活动,接纳一定的价值标准,并成为个体人格的一部分。可见,思维活动是价值人格化的关键。任何教育活动,只有通过激发受教育者的思维活动,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生活,才能实现预期的目的。科学方法论是创新思维的核心基础。要使学生把在校期间获得的基础知识学以致用,我们就必须用科学方法论进行正确的引导,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的本质是唯物辩证思维,德育课程的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显得尤其重要。

总之,高职德育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启发学生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唯物辩证的思想方法分析、判断现实世界,学会思考,引发思维视角的转换和触发,从而进一步培养自己创新思维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参考文献:

[1]郭昭第.家庭德育面临的三个问题[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1997,(1).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8

交换维护中心供稿

交换维护中心是一个思想活跃、积极向上、能打硬仗的团队。为了结合生产实践,深入贯彻梁广扣总经理“唯市场必夺,唯市场必争”的市场理念,他们就“市场与维护孰重孰轻”这一话题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赛。辩论中,长途班和市话班分别做为正反方,你来我往,针锋相对,各不相让;场上辩手意气风发,激扬文字,妙语连珠,赢得“观众们”笑声阵阵,掌声片片……还是让我们进入辩论现场,一起来感受辩论的精彩……

辨题正方:长途班观点:市场比维护更重要

辨题反方:市话班观点:维护比市场更重要

时间:8月8日

地点:交换维护中心监控机房

评委:张杰、张金华、郝海平、刘占启、赵亚平

观众:交换维护中心全体人员

序幕拉开

各位辩手闪亮登场,首先由正方、反方一辩各自陈述本方观点,接着正反方二、三、四辩分别开始攻辩,最后正反方五辩总结陈词。

舌战开始

反方:我想今天正方也是迫于无奈,才站在了我方的对面。(笑声)但是,古语曰‘相煎何太急’,让我们沿着中华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上溯到原始社会,那时没有市场,大家不是照样生存,社会一样发展。所谓“酒香不怕巷子深”,我举一个真实的例子,一家面粉厂,依靠自家生产的优质面粉,对买家待以淳朴的真诚,没有到处去做市场,照样引来十里八乡的百姓,我们做维护的就是生产,真正保证质量,主要靠的是后台技术支撑,因此维护比市场更重要。

正方:在市场经济的当今社会,只有适应市场的需要,一个企业才能生存与发展,任何不适应市场的,都最终被淘汰,只有市场是检验企业的唯一标准。小灵通满足市场需求获得快速发展;格林耐特公司的aDSLCpe实现用户端的端口配置,支持即插即用,相当于用户无须配置数据,接通就可使用,迎合了广大用户对操作简便的需求。因此说,市场比维护重要。

反方:市场再重要,但必须以质量为依托,没有维护,何谈市场,试想如果没有可靠的质量保证,怎样赢得市场,即便赢得市场,又怎能保住市场?请对方辨友就此为我们做出解释。

正方:在此,首先纠正反方的一个错误认识,我们要说的不是市场和维护谁重要,而是谁更重要,可见对方辨友很善于偷梁换柱。刚才我方的一辨已阐明了!市场与维护对企业的发展都重要,但市场比维护更重要。用事实说话,摩拖罗拉公司铱星计划要建造一个由十几颗卫星覆盖全球的移动通讯网,使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能实现无盲区的通讯。这是一个使无数科学家心动的计划,为此,摩拖罗拉公司耗资几个亿资金。但是,因为其高额的费用,同时由于现有移动通讯可以提供低价服务,使铱星计划几乎丧失市场,最终以失败告终。这个例子告诉我们,不考虑市场的需求,盲目追求高技术,以技术引导市场的做法,终究是要失败的。事实胜于雄辨,这个例子充分证明了我方观点:市场比维护更重要的正确性。(掌声)

反方:但是铱星计划的失败不仅仅是技术的失败,而是这个建立在跨国家、组织、技术和多个管理层面的、巨型的、复杂的技术创新管理体系的失败。科技创新经营本身就有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而且十分巨大,更何况是斥巨金赌注。我方认为维护比市场重要,并不否认市场的重要性。在这里,我们也举出一个发生在大家身边的事情。新建住宅小区,即使被铁通抢先布线的小区,客户也愿意选择我们网通;在市场上联通的手机费用比移动便宜,但是为什么大多数的客户选择移动的手机,这不就说明质量是最重要的吗?而优质是由维护来保证的。

正方:不错,在大多数客户的眼中,移动的通信质量确实比联通要好,但这是因为移动通信发展的比联通要早,而联通公司以价格低廉等策略抢占市场,为公司赢得利润,同时努力完善其网络质量。公司要发展,靠的是利润,一个不赚钱的公司,又何谈发展,何谈服务?(掌声)

反方:我方有两点质疑,一是根据对方的说法,“联通公司以其价格低廉等策略抢占市场”,是一个赚钱的公司,移动未以价格低廉抢占市场,是一个不赚钱的公司。对此,我方不敢苟同。众所周知,移动公司是目前国内通信行业中最赚钱、最令人眼热的公司;二是对方称移动通信质量比联通的要好,是因为移动比联通发展的早,不错,这是原因之一。但是请对方回想一下,移动建设初期及其发展中通信质量不断改善,不是因为大力的扩展市场,而是因为其不断地优化网络,甚至到现在仍在优化网络,并没有因为其质量好而固步自封,裹足不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曾涌现多少昙花一现的大企业,例如彩电业,当初北京牌、熊猫牌曾风靡全国,占领了很大的市场,到如今由于种种原因丧失了市场,如果后台支撑能够跟上,又能保障产品的质量和服务,好不容易打响的品牌不会说砸就砸了的。海尔品牌众人交口称赞,根本原因就是视质量为生命,紧抓服务。

主任点评

张杰主任:举办这次辩论赛的初衷是通过活动,为大家提供一个锻炼口才、提升能力的机会,并从维护角度阐明如何提供对前台的支撑,强化“维护就是经营、维护就是服务”的理念。这次辩论赛给大家提供了进行充分换位思考的机会,让大家认识到,维护人员不仅要学习技术业务,做好本职工作,更要关心客户,树立市场意识,这样,在工作中,才会更有主动性。作为维护部门,仅仅做好本职工作就是没有胜任工作,任何问题在我们这里应该得到及时解决或转达,而不能让问题在这里积聚。就这次辩论赛的形式本身来说,应该说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大家积极准备,踊跃参加,形成了一种很好的“帮、比、学”的氛围,以后我们将尝试走出去,与其他部门之间进行类似的沟通与交流,使“大经营、大服务”的理念更加深入到员工心中。

评委点评

刘占启:辩论赛组织得不错,营造的气氛也很好,看得出双方辩手做了很充分的准备,我听了以后很受启发,让我们搞市场的亲身体会到了维护的重要性,我觉得类似的活动很有意义,也值得推广。就我本人来说,我觉得市场与维护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二者都重要,都离不开对方,只不过市场是导向,站在前台,维护站在后台,起支撑作用。

赵亚平:作为评委参加这次辩论会感到很荣幸,也很振奋,对大家充满激情与睿智的辩论,感到受益匪浅。其实大家都清楚市场与维护间相互依存但又职责不同的辩证关系,但是站在维护的角度看,就“应该”强调维护的重要,因为只有对自己所从事的本职工作有着深深投入的人,才能感觉到自己工作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工作价值时,才可能做出卓越的成绩。当然,从全局角度来看,维护工作必须以支撑好市场工作的开展为己任,市场工作必须以强调维护的重要地位为前提,而不能搞“唯一论”、“唯我论”,碰到问题时要多从对方的角度考虑考虑。分公司已完成了流程认证工作,为部门间协作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只要大家都严格按流程去开展工作,相互支持、相互补充,步调一致,公司就会象一台高效运转的机器一样,不断前进。

旁观者语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9

一、唯物论是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理论基础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1]p89世界统一于物质,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所以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根据当代中国实际情况和历史教训而提出来的,当代中国实际情况和历史教训是客观存在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能够根据这种客观实在形成正确的认识。

(一)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和党执政所面临问题的客观实际而提出来的。经过改革开放,我国各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的同时,国际国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我国各领域也面临着诸多深层次的问题。经济方面,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政治方面,有些党员干部与群众关系紧张,政治体制改革阻力很大;社会方面,利益固化明显,贫富分化加剧;党建方面,有些党员干部思想退化、信仰缺失、腐败严重,党面临“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等等。这些问题是客观存在的。强调:“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2]p4他还引用张居正的“审度时宜,虑定而动,天下无不可为之事”,强调必须根据变化的形势做出决策和行动,才能成就事业。这充分体现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物质性。

可见,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它来自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进行检验和发展。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解决中国的所有问题,最关键的在于坚持党的领导,要坚持党的领导必须完善党的领导,而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必须从实际出发,从党的现状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想象出发,从本本出发。

(二)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基于历史教训而总结出来的。“腐败是社会毒瘤。如果任凭腐败问题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我们党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是深刻总结了古今中外历史教训的。中国历史上因为统治集团严重腐败导致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当今世界上由于执政党腐化堕落、严重脱离群众导致失去政权的例子也不胜枚举啊!”[3]p5中国的历史可以说是一部王朝兴衰更替的历史,新的朝代在治国之初无不体察民苦,励精图治,勤俭节约,严惩腐败,到后来统治者日益懈怠,欺压百姓,榨取民脂民膏,奢侈盛行,腐败成风,腐化堕落,导致民变四起,最终灭亡。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固然有西方势力的分化瓦解,但根本问题出在这些国家共产党自身,他们在长期执政过程中逐渐脱离群众、共产主义思想退化、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贪污腐败盛行、形成新的特权阶层,最终亡党亡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他国亡党亡国的沉痛教训要求我们必须全面从严治党。历史教训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具有物质性。

(三)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体现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的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还认为,意识具有能动性,对物质具有反作用。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马克思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4]p9思想的力量能够变为物质的力量,十八大以来我党严肃查处了一批腐败案件,这些案件包括一些高级干部的贪腐案件和一些地方的塌方式腐败,这些腐败案件的查处使人们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物质力量。实践证明,在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指导下,党的作风得到明显改善,腐败多发易发的状况得到有力遏制,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新成效,“反腐败增强了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支持,人民群众给予高度评价”[5]。只有全面从严治党,党才能带领全国人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二、唯物辩证法是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方法论基础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是正确认识事物和改造世界的科学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唯物辩证法主要包括两大特征(联系和发展)、三大规律(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六对范畴(整体与部分、本质与现象、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内容与形式、可能性与现实性)。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坚持了唯物辩证法,蕴涵丰富的辩证法智慧。主要体现在:

(一)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体现了联系和发展的观点。联系和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6]。“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事物的相互联系或作用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要善于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的观念,找到解决事物的方法。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是“四个全面”战略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阐述“四个全面”之间的关系时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7]全面从严治党是实现其他三个“全面”的根本保证,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中起着关键作用。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全面”是基础,“从严”是关键,“治党”是目标,它体现在党建的各个方面,包括思想、政治、作风等建设,各建设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贯通的,某方面建设出了问题一定会影响其他方面的建设,最终影响整个党的形象和执政水平。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必会引起事物的变化和发展。发展是指事物的向上的前进的运动变化,是不断由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加强党的建设有其自身的规律,我党自成立以来就在和各种形形色色的违背党的性质和宗旨的行为作斗争,既继承管党治党的优良传统,又用发展的眼光、改革创新的思路解决党建中出现的新问题。强调:“要抓好工作创新,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适应形势发展,推动巡视内容、方式方法、制度建设等方面与时俱进,完善工作机制,增强巡视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8]p52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坚持了发展的观点,在前进过程中解决新问题。

(二)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体现了矛盾的观点。矛盾即对立统一。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运动变化发展最根本的规律。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既坚持了“两点论”又突出了“重点论”,揭示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对立统一关系。

1.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坚持了辩证法的“两点论”。第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坚持治标与治本的辩证统一。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要想取得成效必须标本兼治。指出:“中医有一句话,叫‘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在反腐倡廉工作中,我们一直强调标本兼治。治标,对腐败分子能够起到惩治、震慑、遏制作用,突出‘惩’的功能。治本,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对腐败现象能够起到预防、阻拦作用,重在‘防’的功能。”[8]p62因此,全面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制度建设,“要狠抓制度执行,扎牢制度篱笆,真正让铁规发力、让禁令生威”[3]p127。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中的“治标”,是指有腐必反、有贪必肃、有案必查、违法必究,要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中的“治本”,是指“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抓紧形成不想腐、不能腐、不敢腐的有效机制,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3]p130。“治标”与“治本”是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面对腐败多发易发的形势必须先治标,反腐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坚定不移地惩治腐败。但治标并不能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惩治贪官如割韭菜,割完一茬长一茬,可能会出现“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局面。治标为治本提供了经验、创造了条件,总结治标的经验可形成治本的制度,制度才能从源头上遏制腐败,铲除腐败滋生蔓延的土壤。

第二,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辩证统一。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是党自身建设的显著特点和优势。思想建设是制度建设的基础。指出:“信念是本,作风是形,本正而形聚,本不正则形必散。保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作风,坚定理想信念是根本。”[3]p146在革命时期,我们广大党员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为了“主义和信仰”即使牺牲生命也不足惜,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中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经受住了任何考验,克服一个个艰难困苦,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新时期,我们党同样必须坚持思想武装头脑,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永葆共产党人的精神风骨,否则就会“缺钙”,被各种诱惑所打倒。时代的变化,诱惑的增加,单纯的思想建党有时难以取得明显成效,建章立制、扎牢制度的笼子就显得尤为必要。坚定理想信念,加强思想建设,才能保证制度建设的方向,才能制定科学、严密、有效的制度。制度治党又是思想建党的保障,没有制度保障,思想建党就难以深化和持续进行。思想建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思想防线,制度治党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制度防线,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促进。

第三,全面从严治党思想落实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的辩证统一。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实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把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统一起来。党委主体责任是指党委的主要负责同志选人用人要正确,要管好自己、带好队伍,“防止出现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8]p114,出了事,要追责,做到守土有责。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两者缺一不可,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相互促进,其中党委主体责任是前提,纪委监督责任是保证。党委对主体责任认识不清楚、落实不到位,就可能走向腐败,甚至导致窝案串案发生。同时,纪委要坚持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制定、完善和执行责任追究办法,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缺乏纪委监督,党委主体责任的“牛鼻子”也难以牵住。因此,要“增强权力制约和监督效果,必须保证各级纪委监督权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8]p112。权责对等,有权就有责。要厘清党委的主体责任和纪委的监督责任的界限,确定各自的“责任田”,有责必问、失责必究。只有如此,才能做到从严治党。

第四,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体现了历史和现实的辩证统一。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具有管党治党方面的丰富经验。早在1926年,我党就对腐化分子混入党内保持高度警惕,清洗这些不良分子。1945年,毛泽东在回答黄炎培如何跳出历史周期律的问题时提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懈怠;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3]p61949年,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告诫全党要保持“两个务必”。1952年又严肃查处刘青山、张子善的腐败案件等等,在群众中树立了党执法如山的形象。党历来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作为重要任务来抓,并取得明显成效。用历史经验和智慧反腐是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特点,既吸收我党过去在管党治党方面的经验,又借鉴我国历史上的优秀廉政文化,吸取古代治国理政的智慧,大量用典。例如:引用孔子的“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来告诫领导干部要心存敬畏;在加强廉洁自律方面,引用古人“君子为政之道,以修身为本”来强调自我约束、做出表率的重要性;引用“盖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来说明法规制度要严格执行的道理;等等。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又根据现实情况的变化形成了管党治党的系列新论断,丰富发展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体现历史和现实的统一。

2.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坚持了辩证法的“重点论”。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也就是说,矛盾双方的性质、地位和作用是不平衡的。矛盾的不平衡性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抓主要矛盾,在某一具体矛盾中要抓矛盾的主要方面,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更要善于抓住重点,坚持“重点论”。全面从严治党,既要全面从严,又要分轻重缓急,抓重点要点,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全面从严治党核心是加强党的领导,管理干部从严,抓领导干部的这个“关键少数”,抓从严治吏这一关键。在党内存在的问题方面,作风(四风)问题相当严重,是党内存在的最突出的问题,全面从严治党首先要抓作风问题。“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要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3]p69-70在纪律方面,强调加强纪律建设是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他指出:“小智治事,中智治人,大智立法。治理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关键是要立规矩、讲规矩、守规矩。”[8]p6“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遵守党的政治纪律是遵守党的全部纪律的重要基础。”[8]p13

(三)全面从严治党坚持了辩证法的量变和质变的辩证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指出:“贪似火,无制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必滔天。一些人在腐败泥坑中越陷越深,一个重要原因是对其身边出现的一些违法违纪的小错,党组织提醒不够,批评教育不力,甚至睁一只眼闭一只眼。”[8]p75-76工作作风上的问题绝对不是小事。他强调:“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个人的腐化变质、违法,都是从小的生活问题、吃喝问题、违反八项规定开始的。”[8]p87从纪委公布的贪腐案件来看,党员干部走向腐败都是从违纪违法的小事开始的,后来胃口越来越大,欲望无止境,量变引起质变,最终变成巨贪、巨腐,甚至出现小官巨贪。“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小问题不注意防范就会引起大的质变。“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腐败问题如果愈演愈烈,最终必然亡党亡国。全面从严治党不能“温水煮青蛙”,最重要的是防微杜渐。

三、历史唯物主义群众观是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又一理论依据

历史唯物主义,又叫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个重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依靠力量。这一原理要求我党要树立群众观点,走群众路线,才能实现奋斗目标。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坚持了群众观点,贯彻了党的群众路线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力量在人民群众,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一)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坚持了“群众观点”。群众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基本观点,是我党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我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始终坚持了群众观点,带领群众攻坚克难,不断取得重大胜利。在新形势下,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同样体现和坚持了群众观点。

1.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坚持了“群众是力量源泉”的观点。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力量的源泉。认为,“我们党来自人民、植根人民、服务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失去了人民的拥护和支持,党的事业和工作就无从谈起”[2]p367。民力无穷,民智无限,正是依靠了人民群众的力量,我们党才能攻坚克难,取得一个又一个重大胜利。在新时期,我们党要经得起“四大考验”和克服“四大风险”,必须始终密切联系群众,调动民智,依靠群众的力量。党员干部的表现群众体会最深,他们会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党员干部应该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和评判,从群众的监督和评判中获取治国理政的智慧和力量。

2.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坚持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p4全面从严治党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指出:“我们要健全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体系,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失责要问责,违法要追究,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利益。”[3]p121“四风”严重损害党群关系,“腐败问题对我们党伤害最大,严惩腐败分子是党心民心所向,党内绝不允许有腐败分子的藏身之地。这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3]p7。“群众利益无小事”,党员干部要把群众利益记在心上、落在行动上。要求我们党员干部对于损害或侵害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要坚决反对和纠正,一旦出了问题要追究相关领导责任。只有严明党的纪律和规矩,坚决纠正、惩治和预防损害人民利益的行为,做到“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乱花;公权为民,一丝一毫都不能私用”[3]p80就能实现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坚持了“群众路线”。群众路线是党成长发展壮大的生命线及工作路线。“党的群众路线是指‘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9]p143全面从严治党思想来自人民群众对我党的意见和呼声。党把群众的意见建议集中起来形成正确的方针、政策,然后又到群众中去贯彻执行。党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人民群众,全面从严治党思想坚持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人工智能的辩证思考篇10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思维是人类哲学思维的高级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改造黑格尔辩证法。吸收全人类优秀的思想成果的基础上。把辩证思维奠定在唯物主义基础上。辩证思维成为人们科学地认识事物,指导实践的有力工具。辩证思维在人类思维中占有较高的地位,是人类内在智慧的标志之一。马克思主义哲学阐明的思维规律和思维方法,以及思维所必须遵循的客观性、全面性、系统性、联系性、发展性等原则,是我们进行辩证思维的基本指导思想。一个从事高度脑力劳动的新闻工作者,尤其应该具有辩证思维的基本素质。

我们知道,事物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必须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把握事物运动和发展过程中的普遍性和必然性,正是辩证思维的任务。如一个新闻记者深入到一个国有大型企业。去采访在深化改革中如何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增强企业活力,提高经济效益的经验,往往以感性认识的形态储存于记者的头脑中。在此基础上。新闻记者站在宏观的角度。对采访单位的情况进行多侧面、全方位、深层次的研究,把储存的丰富感性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改造制作”,使其上升到理性认识,进而达到对被采访单位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经验有本质的必然性的认识。这样,新闻记者报道该企业的经验,才会有深度和力度。辨证思维的功能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作用的。

培养和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辨证思维能力,是基层新闻队伍建设的关键问题。

从企业报新闻记者队伍的现状看,总体上是好的。特别是在中青年记者中已经有一批善于学习,勤于实践,思维敏捷,锐意创新,有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后起之秀脱颖而出。

但是也必须看到。由于近年来报业新闻队伍发展很快,培养教育工作没有跟上,思想和作风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特别是一些新闻工作者的辩证思维能力不强、思维品质不高的问题比较突出。从主观上看。企业报新闻队伍大多数来自四面八方,不仅知识结构、业务结构参差不齐,而且辩证思维能力更是高低不一。从客观上看,思想僵化的状态明显改变,但守旧的思想观念支配形成的旧的思维模式、旧的思维定式,并没有根本转变。这种现象说明,用马列主义、思想武装记者队伍、通讯员队伍的头脑。不断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辩证思维能力,是新闻工作者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当前,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深入进行,进入了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机制的攻坚阶段;各种新情况、新问题错综复杂、层出不穷。我们媒体如不当机立断采取有效措施培养和锻炼新闻工作者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新闻工作者的辩证思想品质,将难以及时写出改革的新时代所需求的有思辨性的深度报道,将会影响报纸质量的提高。

如何培养和锻炼新闻工作者的辩证思维能力,提高新闻记者的辨证思维品质。笔者认为有以下两个途径。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的根本途径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包括新闻采访写作实践)。闭门造车、静坐顿悟,虽然都是在进行思维,但用这种方法提高思维能力的人,只能是一种荒唐可笑投机取巧的行为。我们只有积极投身于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不断认识,才是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的正确途径。

通过社会实践提高新闻通讯员的辩证思维能力,中原石油报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积累了很好的经验。如中原石油报社在2001年组织记者进行易地采访的实践,写出了《走河南-想胜利》的深度系列报道。参加此次易地采访的记者。从多侧面、多角度、多层次观察事实、反映事实。通过对胜利油田横向经济联合的评价、报业结构调整目标的选择,以及对科技人才的引进和交流的对比,既提示了改革、开放、搞活的时代精神,也显示了胜利油田求师之诚和乘胜追击之势。如果记者没有辩证思维能力。没有良好的辩证思维品质,他们是难以写出这样有深度和力度的思辨性的报道采的。

提高辩证思维能力的具体途径是学习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即学习马克思主义的哲学。

新闻工作者要培养辩证思维品质。除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外,还应该学习哲学史。通过学习哲学史,可以总结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吸取前人优秀的、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克服思维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片面性,抵制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影响。这样辩证思维能力就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