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疾病综述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38:48

医学疾病综述篇1

1.以科学家或医学家的名字命名的常见病名。人名名称(eponym)是西医疾病命名的传统做法之一:某位科学家或医学家率先发现了某种疾病,比较系统、全面地描述了某种特定的病症,由于当时对疾病的机理缺乏科学的了解,最为简便的做法就是用这位科学家或医学家的名字命名。在西方文化中,这样的命名曾被认为是一种荣誉。西医中有大量冠以医生姓名的疾病,限于篇幅仅以下面五种常见病名为例:

(1)帕金森氏病(parkinson’sdisease):英国内科医生詹姆斯?帕金森(Jamesparkinson,1755-1824)是他首先描述了这种慢性中枢神经退行性疾病,遂冠以他的姓氏。

(2)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disease):德国神经病理学家阿洛依斯?阿尔茨海默(aloisalzheimer,1864-1915)最先报告一例慢性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病导致的痴呆,该病因此得名。

(3)唐氏综合征(Downsyndrome或Down’ssyndrome):英国医生约翰?朗顿?唐(JohnLangdonDown,1828-18964)首次描述并发表了这种遗传性疾病的报告,因而命名为唐氏综合征。

(4)亨廷顿病(Huntington’sdisease):美国医学家乔治?亨廷顿(GeorgeHuntington,1850-1916)发现了这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神经退行性疾病,因此得名。

(5)阿狄森氏病(addison’sdisease):英国医生托马斯?阿狄森(thomasaddison,1793-1860)发现了这种由于肾上腺无法分泌足够的皮质醇所引发的疾病,于是命名为阿狄森氏病。

2.以患者的名字命名的常见病名。以患者名字命名的疾病数量远低于以科学家的名字命名的疾病数量,仅举两例:

(1)卢?格里格症(LouGehrig’sdisease):美国棒球运动员中的巨人卢?格里格(LouGehrig,1903-1941)不幸患上肌萎缩性脊髓侧索硬化症(amyotrophiclateralsclerosis,简称aLS)而被迫退役,因此该病又常常称作卢?格里格症。

(2)克里斯多氏症(Christmasdisease):英国人史蒂芬?克里斯多(StephenChristmas,1947-1993)幼时被医生诊断患有血友病B(HemophiliaB),因他是首个确诊的患者,该病因此得名。

3.以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名字命名的常见病名。许多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人物家喻户晓,成为现实生活的参照对象。因而不少疾病也借用这些作品中的人物和情节来命名,下面举五种病症为例:

(1)匹克威克综合征(pickwickiansyndrome):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1812-1870)在其成名作《匹克威克外传》(thepickwickpapers)中,很准确地描述过这种睡眠过度、肥胖、睡眠时可出现发作性呼吸暂停等症状的疾病。因此肥胖低通气综合征(obesityhypoventilationsyndrome)又名匹克威克综合征。

(2)爱丽丝漫游仙境综合征(aliceinwonderlandsyndrome):爱丽丝漫游仙境综合征患者,常有阵发性的身体图像错觉,包括自身大小、体重和形状以及身体空间位置的扭曲。这种症状与英国作家刘易斯?卡罗尔(LewisCarroll,1832-1898)的作品《爱丽丝漫游仙境》(alice'sadventuresinwonderland)的主人公爱丽丝的经历相仿:在她掉进兔子洞后,经历了多次身体大小和形状的剧烈变化。

(3)奥赛罗综合征(othellosyndrome):英国文豪莎士比亚(williamShakespeare,1564-1616)的悲剧《奥赛罗》(othello)同名主人公,出于强烈嫉妒心,没有根据地猜疑妻子对其不贞,最后杀死了无辜的妻子。后来就用奥赛罗的名字命名这种以妒忌妄想为特征的精神疾病,即病理性嫉妒综合症(pathologicaljealousy)的同义表达。

(4)彼得?潘综合征(peterpansyndrome):苏格兰剧作家詹姆斯?巴里(JamesBarrie,1860-1937)最出名的作品《彼得?潘》(peterpan)讲述了彼得?潘生活在梦幻世界里,永远不想长大。心理学家注意到现实生活中也有一群人拒绝长大,不愿担负起成人的责任。因此将这种症状命名为彼得?潘综合征。

(5)皇帝新装综合征(theemperor’snewClothessyndrome):《皇帝的新装》(theemperor’snewClothes)是丹麦作家安徒生(HansChristianandersen,1805-1875)最著名的童话故事之一。故事中的皇帝已经一丝不挂了,周围的人因为不想被认为“愚蠢”或“不合时宜”都不愿意戳穿,直到一个小孩说出实话。具有皇帝新装综合征心理特征的人,即使他们对某件事一无所知,也会声称自己知道。

二、以地名命名的常见病(toponymousdiseases)

许多疾病的命名源于在某个地区首先发现病例,或者在某地的居民中发病率较高,在命名时常常冠以地方名。比如以地区或国家命名的常见疾病有:寨卡病毒病(Zikavirusdisease)、埃博拉病毒疾病(ebolavirusdisease)、西班牙流感(Spanishflu)、德国麻疹(Germanmeasles)、地中海贫血病(mediterraneananemia)、中东呼吸综合征(middleeastrespiratorysyndrome)、莱姆病(Lymedisease)、博恩霍尔姆病(Bornholmdisease)、西尼罗河病毒(westnilevirus)。

以中国某些地区和省份命名的疾病如:克山病(Keshandisease)、广东(Cantontumor)、香港脚(HongKongfoot)。

医学疾病综述篇2

每个健康人都有两个形态大小,重量大致相同的肾脏,位于腰部脊柱两侧。从西医解剖学和组织学角度来看,每个肾有100万个以上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每个肾单位包括肾小体和肾小管两部分。肾小体由肾小球、肾球囊两部分组成;肾小管分近端小管、髓袢和远端小管。

肾的基本生理包括排泄废物、调节体液及酸碱平衡、分泌激素,其结果是维持机体的内环境稳定,使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当肾脏发生病变后,临床常见排尿功能异常,如排尿困难、尿频、尿急、尿痛、尿潴留、尿失禁、少尿或无尿,还可见水肿、高血压、肾肿大、肾绞痛或肾区腰痛等症状。化验尿时可见蛋白尿、血尿等。有些息者是没有症状,由实验室检查获得诊断线索。根据这些临床表现可分为肾小球疾息和肾小管一间质疾患两大类。肾小球疾患可分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急进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无症状蛋白尿和(或)血尿、肾病综合征、慢性‘肾小球肾炎综合征等。肾小管-间质疾患主要为慢性间质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止痛药肾病、尿酸性肾病、高钙血症肾病、低钾血症肾病等。而常见继发性肾小球损害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动脉周围炎、过敏性紫癜、糖尿病肾病、妊娠高血压综合征、遗传性肾炎等。

中医认为的肾主要是藏精气。肾的精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和维持其他脏腑正常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还有主水液和主骨生髓等功能。由于肾的生理功能极为重要,故古人称肾为“先天之本”。由此可以看出中医对肾脏生理功能的论述与现代医学不完全相同,它包括了泌尿、生殖、内分泌及脑的部分功能。一旦“肾”发生病变,主要表现是精髓不足、生殖机能减退和水液代谢与排泄障碍。

医学疾病综述篇3

广州市番禺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广州511400

[摘要]目的分析一起某医院内流感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采取控制措施的效果,为今后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现况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分析流感暴发的流行特征;运用Rt-pCR方法进行病原学检测。结果本次流感暴发疫情报告病例29例,罹患率5.66%;采集10份患者咽拭子标本,均呈甲型Hin1流感病毒核酸阳性。结论本事件为甲型Hin1流感暴发疫情;加强通风,严格落实隔离、消毒等措施是控制疫情最有效方法。

[

关键词]医院;流感;暴发

[中图分类号]R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654(2014)06(a)-0021-02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iFV)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1]。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临床症状为高热伴有咳嗽、咽痛、四肢酸痛等,具有传播快、流行广的特点。广州市流感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学校、托幼机构[2],发生在医院内的疫情较少。2013年3月本市某医院发生了一起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本文通过对该起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措施进行分析,为控制流感暴发疫情提供参考依据。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调查医院为本市一所精神病专科医院,占地面积为11626㎡。全院医务人员160人,住院病人512人。住院部分为五个区,即住院一区、二区、三区以及康复一区、二区。发生疫情的病区在住院楼二楼,即住院一区,本区医务人员23人,病人有94人,均为男性;病人实行封闭式管理,仅能在本病区东端的活动室和偶尔带到医院活动区活动;病房内无排风设施,室内通风情况较差。

调查数据来源于2013年该精神病医院29例流感病例调查资料,咽拭子标本由番禺区疾控中心对现症病例采集所得。

1.2调查方法

按照《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2012年版)》[3](简称《指南》)设计统一调查表,调查方式以查阅住院记录及面对面调查为主。调查内容包括疫情概况、首例病例情况、流行病学特征等。现场调查由区疾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完成,市疾控中心负责质量控制:调查人员均取得省采抽样员资格证,并按照《指南》方案要求,通过再次调查核实有关资料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1.3疫情处理措施

市和区疾控中心多次前往该院进行调查处理,以书面形式提出防控建议:落实隔离制度,凡发现类似症状病例应立即进行隔离治疗;做好传染病的登记工作,发现新发病例及时上报。做好病房的消毒工作;加强病区的通风换气,曾设排风设施;医务人员做好个人防护措施,进出隔离病房时应勤消毒手和更换工作服,杜绝带病上班;近期不组织病人到活动区活动。教育病人勤洗手,讲卫生,不随地吐痰。

1.4实验室检测方法

由广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国家流感病毒网络实验室)采用Rt-pCR方法检测甲型H1n1流感病毒核酸:使用卫生部推荐的Real-timeRt-pCR方法,同时使用4对特异性引物和探针进行检测。具体检测方法和步骤见文献[4]。

2结果

2.1发病情况

3月23日起,住院一区有个别患者陆续出现发热、咳嗽等不适症状,至26日发热病人逐渐增多。该病区发现后立即腾出3个病房作为临时隔离场所对病人进行隔离治疗,并上报区疾控中心。截至3月31日,累计报告流感样病例29例,罹患率5.66%(29/512)。

首发病例为流某,男,33岁,住206病房,3月23日晚开始出现发热(最高体温39.6℃)、咳嗽、咽痛、流涕等症状,白细胞15x109/L,否认近期有家属来探访。

2.2流行病学特征

2.2.1时间分布发病时间最早为3月23日,最晚为3月31日,高峰期为3月27日。见图1。

2.2.2性别、年龄、病区分布29名病例均为男性。发病年龄为20~72岁,发病以青中年为主,其中20~40岁有11例,41~65岁有16例,66岁以上有2例。所有病例均在住院一区。

2.2.3临床特征体温在38.0℃~38.9℃有19例,39.0℃以上有10例。伴有咳嗽24例,咽痛19例,乏力15例,畏寒12例,头痛10例,全身酸痛5例。无重症和死亡病例。

2.3实验室检测结果

3月26日采集10份病人咽拭子标本送至广州市疾控中心实验室,经Rt-pCR方法检测,均呈甲型Hini流感病毒核酸阳性(阳性率为100%)。

2.4处理措施效果

从3月26日疾控部门介入调查并要求该院严格落实有关防控措施,经历3月27日的发病高峰后,至3月31日最后一例发病,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后再无新发病例,发病数控制在29例以内,未达到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标准(流感样病例数一周内超过30例)。

3讨论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事件可判断为一起甲型Hin1流感暴发疫情。

本次疫情发生在3月份,与文献报道的本地流感暴发高峰时间一致[2]。由于流感传播快、流行广的特点,每起流感暴发疫情涉及的人数、部门众多,但本次疫情仅涉及住院一区病人,医务人员也没有出现流感样症状。首例病例近期无外出活动史,也无家属探访。有研究表明流感病毒在临床上的显性、隐性感染比例约为1:3[5]。因此认为本次疫情以隐性感染者传入的可能性比较大。该医院为精神病专科医院,出于管理的需要,为了防止病人逃跑或出现坠楼意外,所有病房均采取全封闭式设计,无排风设施;医院业务用房紧张,病房空间较拥挤;病人大部分为中长期住院病友,缺少运动,抵抗力较低;加之近期下雨天气,窗户长时间处于关闭状态,空气对流不通畅。提示一旦有病原体进入,必将引起疾病暴发流行。因此,医院、学校等集体单位应提前做好积极应对措施,加强疫情监测,预防流感发生。

从发病时间曲线看,本次疫情只经历一个发病高峰后病例明显回落,在一个最长潜伏期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未发生二代病例,也未向其他病区蔓延。这与该院领导重视,发现发热病人增多现象后立即组织隔离,并及时向疾控部门报告处理不无关系,是短期内控制流感疫情较为成功的案例。

综上所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是控制本次暴发疫情的关键。加强通风,严格落实隔离、消毒等措施是控制疫情最有效方法。同时,为保护易感人群,在流感季节来临前,应对相关人员进行流感疫苗接种[6]。

[

参考文献]

[1]刘慧,肖新才,陈宗遒,等.一起混合型季节性流感暴发一起流行特征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2,33(10):1228-1231.

[2]陆剑云,李铁刚.广州市2010年流行性感冒监测结果分析[J].华南预防医学,2010,38(6):34-36.

[3]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流感样病例暴发疫情处置指南(卫办疾控发〔2012〕133号)[S].2012.

[4]练桂雄,陈文华,周小勇.等.广州大学城某高校一合唱团甲型H1n1流感暴发疫情分析[J].医学动物防制,2010,26(12):1092-1094.

[5]Lit,LiUY,DiB,etal.epidemiologicalinvestigationofanout-breakofpandemicinfluenzaa(H1n1)2009inaBoardingSchool:serologicalanalysisof1570cases[J].JClinVirology,2011,50(3):235-239.

[6]涂正波,胡茂红,甘启芦.一起医院内脑瘫患儿流感暴发疫情的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1,38(15):2942-2943.

(收稿日期:2014-03-18)

综述的写作格式

医学疾病综述篇4

【关键词】中医;治未病;理论;临床;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R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4-0118-02

“治未病”一词来源于《黄帝内经》。其思想价值在于倡导人们珍惜生命,注重养生,防患于未然[1]。随着现代医学从治疗模式到预防模式的转变,中国传统的“治未病”思想也日益得到重视。现就其临床的研究进展综述于下:

1.亚健康

傅氏等[2]认为亚健康患者的“治未病”当务之急是调整膳食结构,做到全面、均衡、适量营养,只有这样才能少生病、不生病,实现“治未病”的最终目的。许氏[3]同样认为调摄饮食是防病祛病、延年益寿的上策,是最高水平的“治未病”之术。而杨氏[4]认为采用调整生活方式与药物相结合的方法可调节亚健康状态。黄氏等[5]认为养精调神、合理饮食、“三因制宜”与养生、中药调治法、推拿、按摩、针灸、脐疗等方法,是调理“亚健康状态”的有效手段。沈氏等[6]根据近年来中医辨证分型中肝胃(脾)气滞的亚健康研究为热点,将四逆散作为治疗肝胃(脾)气滞的基本方剂,并认为四逆散具有运转枢机,宣畅真阳之气,调节阴阳水火平衡的功效。

2.传染病

贾氏[7]认为在治疗艾滋病的过程中,通过治未病,可以有效地防止艾滋病的感染、传播;感染后在治未病的思想指导下可以推迟艾滋病临床症状的出现。胡氏[8]根据乙肝发病特点,认为在乙肝发病前的免疫耐受期和免疫稳定期采取中医药治疗,这样可以减少患者发展到失代偿性肝病的机会。

3.慢性疾病

梁氏[9]通过大量实践证明,复方丹参滴丸能减缓心血管疾病病变的进程、有效控制该病并发症的发生、降低该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卢氏[10]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通过运用膳食养生、七情调节、太极拳锻炼等中医养生方法的干预,观察其对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防治作用;结果发现改变膳食结构、重视心理调节、加强必要的身体锻炼具有显著预防冠心病心绞痛发生的临床作用,并可降低死亡率。有研究[11-12]运用“冬病夏治”的方法,在夏季给予患者中药玉屏风散加减治疗,结果发现中医中药可通过改善机体肺功能和体液免疫功能状态,对预防慢性支气管炎复发及减轻其症状具有良好的作用。

4.妇科疾病

韦氏[13]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采用复方中药、单味中药或通过精神调摄、调节饮食及体育锻炼等来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或既病防止出现严重症状。冯氏等[14]认为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体现在乳腺癌患者治疗的各个方面,从乳腺癌的预防到治疗,从乳腺癌患者的早发现、早治疗到预防中晚期乳腺癌患者复发转移。

5.其他疾病

王氏等[15]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来提高峰值骨量、延缓骨量的丢失,以期达到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减少患者骨痛和骨折发生,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综上所述,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探讨预防和治疗的疾病虽然很多,但不少临床研究只是停留在理论研究阶段;即使有临床研究,也样本较少,甚至个例,或是经验总结。已有研究中虽然涉及多个系统,但主要集中在亚健康、慢性疾病、妇科疾病上,而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有关传染病、急性外感病等的报道很少。故今后临床研究中应采用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设计合理的实验研究,从而完善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临床研究。

参考文献:

[1]周小平.论加强健康教育以实现“治未病”.医学教育探索,2008,7(8):798.

[2]傅善来,余根培,周小寒.治未病――当务之急要调整膳食结构.社区卫生保健,2009,8(3):162-166.

[3]许涛,浅谈中医“治未病’’对调治亚健康状态的指导作用.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9,5(2):127-128.

[4]杨东山.中医调整亚健康状态探讨.江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0(6):27-28.

[5]黄险峰,王霞.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防治亚健康中的应用,中外医学研究,2009,7(10):159.

[6]沈祥峰,柴可夫.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四逆散干预亚健康探索.河南中医,2008,28(4):16-18.

[7]贾文玲.中医治未病在艾滋病防治中的作用.国医论坛,2008,23,(5):47-48.

[8]胡伟跃.“治未病”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的应用.浙江中医杂志,2009,44(7):480.

[9]梁承志.从复方丹参滴丸对心血管疾病的作用看中医治未病的理论.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643-644.

[10]卢永屹.常规治疗结合中医养生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发作的临床观察.中华现代中医学杂志,2008,4(3):196-198.

[11]张民,郑承铎,杨晓云.中医“治未病”预防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63例.福建中医药,2008,39(4):9-10.

[12]潘改燕,郭明.“治未病”对中医药治疗放射性肺损伤的启示.2009,29(3):50-51.

[13]韦丽君.中医治未病思想在预防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作用.四川中医,2008,26(9):27-28.

医学疾病综述篇5

论文摘要:亚健康是病前状态、临床前期、疾病先兆。出现亚健康就是给健康亮了黄灯,过度疲劳是常见亚健康表现,而“疲劳毒素”长时间、多系统的侵蚀将导致各种严重疾病,最后促进“过劳死”的发生。主要通过阐述亚健康、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三者之间的密切联系和发生机理,使我们更全面、更科学地认识亚健康、重视疲劳、预防“过劳死”。

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中对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处于完全的完满状态”。这是对健康的比较全面的认识,有着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表明人们传统的健康思维发生了变化,明确了只有具备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良好适应能力以及后来又提出的道德健康,才算得上是真正意义的健康。

1亚健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n·布赫曼(Berkman)提出亚健康(sub-health)的概念,即指机体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是非特异性的疾病前状态或特异性疾病临界状态,即人体活力减退,反应能力降低,适应能力下降,生理功能减弱的状态,无器质性疾病的一些功能性改变。

以wHo四位一体的健康新概念为依据,亚健康可划分为:①躯体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或排除疾病原因的体力疲劳、虚弱、周身不适、下降和月经周期紊乱等;②心理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不明原因的脑力疲劳、情感障碍、思维紊乱、恐慌、焦虑、自卑以及神经质、冷漠、孤独、轻率,甚至产生自杀念头等;③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突出表现为对工作、生活、学习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即角色错位和不适应是社会适应性亚健康的集中表现;④道德方面的亚健康。主要表现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存在着明显的损人害己的偏差。

按照亚健康概念的构成要素分类:①身心上有不适感觉,但又难以确诊的“不定陈述综合征”;②某些疾病的临床前期表现(疾病前状态);③一时难以明确其病理意义的“不明原因综合征”,如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综合征、疲劳综合征等;④某些病原携带状态;⑤某些临床检查的高、低限值状态,如血脂、血压、心率等偏高状态和血钙、血钾、铁等偏低状态等;⑥高致病危险因子状态,如超重、吸烟、过度紧张、血脂异常、血糖、血压偏高等。

按身体的组织结构和系统器官分为神经精神系统、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骨关节系统、泌尿生殖系统、呼吸系统、特殊感官等亚健康状态。谢雁鸣等通过设计《亚健康人群中医基本证候调查问卷》,分析亚健康状态亚型人群的症状特点,结合医学知识,把亚健康归纳为心理性亚健康、疲劳性亚健康、睡眠性亚健康、胃肠性亚健康、体质性亚健康、疼痛性亚健康和其他型亚健康等7个亚型。

亚健康状态是国际医学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它标志着对疾病的策略从治疗转向预防的一个根本性转变。目前,对亚健康状态的研究已经成为一个由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哲学、人文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最前沿的有关人类健康的边缘科学,综合各种方法进行亚健康状态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2疲劳

疲劳是亚健康状态中的最常见症状,是因体力、脑力消耗过多、劳动过度、刺激过强等非病理原因引起的反应能力减弱、工作效率下降时的机体状态,也是长时间负荷过重而出现的一种生理现象,分为脑力疲劳与体力疲劳2个方面。

2.1西医对疲劳的认识

机体的任何活动都要消耗能量,机体内的能量来源于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在细胞的线粒体中和氧结合后,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些能量被储存在atp中,供细胞进行各种生理活动使用。在正常情况下,葡萄糖、脂肪等营养物质和氧完全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通过呼吸或泌尿系统,及时排出体外。当机体进行长时间或高强度的活动时,相应的功能器官就需要大量的能量来维持这种活动。这时线粒体中生成能量的氧化还原反应速度加快,氧供应相对不足,营养物质不能被完全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而是生成大量的乳酸、氨、尿素和二氧化碳等物质,而且由于疲劳机体清除能力降低,这些物质还会在组织中堆积过多,会使组织细胞中毒,出现肌肉酸痛或头晕、头痛等体、脑疲劳症状,进入体液,运行全身,会进一步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全身性疲劳反应。因此,这些物质被统称为“疲劳毒素”。

当机体内“疲劳毒素”产生过多,“疲劳毒素”首先在疲劳组织细胞中堆积,给疲劳组织中的细胞造成损害,进人体液后,造成体内环境的污染,使全身的细胞都受到损害。

(1)“疲劳毒素”对脑组织的损害:“疲劳毒素”在大脑内堆积,能损害脑神经细胞,轻则出现犯困、头昏、头痛、记忆力下降;重者可诱发脑神经细胞凋亡。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凋亡导致神经元丢失,是老年性痴呆的病理基础。

(2)“疲劳毒素”对心血管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对心肌细胞有毒害作用,从而出现胸闷、气短、心慌,心电图可见各种心律不齐,以及st段改变等。进入血液中的“疲劳毒素”会损害血管上皮细胞,使血小板和胆固醇很容易在血管壁上沉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脑血管硬化,心、脑血管意外可以致命。

(3)“疲劳毒素”对免疫系统的损害:“疲劳毒素”进人体液,运行全身,在脾脏、淋巴组织中过度堆积,将导致t细胞功能下降,白细胞介素、a-干扰素等免疫因子生成减少,自然杀伤细胞的数目和活性都有所下降,削弱了机体抗病能力。

(4)“疲劳毒素”对肝脏的损害:肝脏是人体重要的解毒器官,很多“疲劳毒素”都需要在肝脏中解毒、代谢,因此“疲劳毒素”在肝脏中的浓度是很高的,对肝脏的损害是最大的。长期高浓度的“疲劳毒素”可诱发肝细胞凋亡或被动死亡。

另外,“疲劳毒素”对泌尿系统、皮肤肌肉组织有不同程度的损害。“疲劳毒素”可导致肾小管受损,出现蛋白尿、血尿等;毒害肌细胞,出现肌肉酸痛、肿胀、疲乏无力等症状;在皮肤中堆积,使皮肤细胞中毒,使皮肤变黑和粗糙。

疲劳不仅损害机体的健康,导致疾病,而且能使机体早衰,缩短人的正常寿命。如科学家Harman发现“疲劳毒素”中的氧自由基及其诱发的氧化反应长期毒害的结果是引起生物衰老的重要原因。

社会发展和医学进步使“疲劳”被纳入疾病的范畴。然而,并非所有的疲劳表现都是病态,只有过度、过久的疲劳,即慢性疲劳综合征,才被美国CDC(CentersforDiseaseControl,疾病控制中心)正式命名为一种疾病。

2.2中医对疲劳的认识

疲劳属中医学“虚”、“虚劳”等范畴,为中医临床中的常见症状,包括体劳、心劳和房劳。在中医古籍中常被描述为“懈怠”、“懈惰”、“四肢劳倦”、“四肢不举”及“四肢不欲动”等,在现代中医临床中多用“周身乏力”、“四肢倦怠”、“神疲乏力”等描述。

《黄帝内经》中已认识到产生疲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素问·宣明五气》中关于“五劳”的记载指出:“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则气耗,劳则气伤,认为各种活动过度均可引起疲劳。《灵枢·大惑论》云:“故神劳则魂魄散、志意乱。”指出思虑过度可导致疲劳。《素问·举痛论》:“有所劳倦,形气衰少”;《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夏刺经脉。血气乃竭。令人解欹”。指出气血不足是产生疲劳的基础。

肝主筋,《素问·五藏生成论》云:“诸筋者皆属于节”,《说文解字》中对筋的解释为“筋,肉之力也。”均指出筋是连接关节和肢体运动的重要组织。《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七八,肝气虚,筋不能动”。《素问·五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摄”,肝木受邪后“肃杀而盛,则体重烦冤”都指出肝藏血主疏泄的正常功能是人体活动能力的重要保证。脾主肌肉四肢,“脾病者身重”、“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可见,脾之气血与疲劳的产生密不可分。《黄帝内经》论述“肾足少阴之脉”、“是主肾所生病”,“各脉者肾也……太过则令人懈惰”。《灵枢·海论》云:“肾虚,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提示肾阴、肾阳之盛衰也是引起疲劳的关键因素。

综上所述,基于脏腑学说,疲劳的产生主要归为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正如《素问·示从容论》所云:“肝虚、肾虚、脾虚,皆令人体重烦冤”。

3疲劳慢性疲劳综合征与“过劳死”

鞠宝兆认为疲劳有健康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及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不同发展阶段。疲劳发生的第一阶段是以肝的调节失职为主,表现为生理性疲劳;第二阶段以肝脾失调为主,气阴轻度耗损,呈现亚健康性疲劳的次临床状态;第三阶段发展为脏腑功能劳伤,气血阴阳亏损的慢性疲劳综合征,形成多种慢性衰弱征象的疾病性疲劳。亚健康性疲劳,也称为生理性疲劳(体力性疲劳)和疾病性疲劳(疲劳综合征)的中间状态,这种状态的进一步发展,必将导致五脏机能失调,精气血耗损,特别是先天之本的肾和后天之本的脾功能明显衰弱,出现慢性疲劳综合征、过度训练疲劳综合征,发生病理性疲劳的虚损、虚痨病变。

“过劳死(karoshi)”这个名词来自2002年的牛津网上英语辞典,源于日语的“过劳死”,反映了日本人对工作的狂热性格。2002年12月,日本公布了雇员保险心血管疾病的赔付标准,首次将“过劳死”与慢性疲劳和心血管疾病的发作联系起来。杨菊贤等认为,慢性疲劳是慢性疲劳综合征的前奏,“过劳死”就是在慢性疲劳综合征基础上发展、恶化的结果。

医学疾病综述篇6

据统计,我国的临床误诊率大约为30%,和国际医学诊断水平相近,但诸如直肠癌、肺癌等疾病的误诊率几乎大于50%。造成这么高误诊率的原因,除医疗和诊治水平不高以及某些疾病的发病特殊性以外,还有很多人为因素在起作用。本文剖析疾病误诊的原因与对策,点评医患处置得失,让读者提高警惕,关注常见症状中可能掩盖的重大疾病,只要我们稍加注意,其实很多误诊可以避免。

1疾病误诊的原因剖析

最常见的原因是病人及其家属因缺乏医学知识,对疾病复杂性认识不足;或个别病人年龄小、文化素质低,或别人代诉病史或叙述病史缺乏准确性,求治心切,或隐瞒病史;夸大病情,误导医生;忽视了主要症状的描述;使缺乏经验的医生急中出错,要防止个别医务人员为病人提供服务时的工作草率,甚至不负责任,造成误诊事例的发生。

医生阅历较浅,知识局限性,对现代医学知识了解较少,采集病史不详,对病人没有进行认真检查,又不结合病人的临床表现,过于自信经验;或某些疾病平时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明确诊断;依赖辅助检查诊断不加综合分析,或者只凭某一表现,就自认为病情见多了凭经验治病,主观臆断也会造成误诊。

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并不是每种疾病一开始就有典型表现,初期往往表现出类似的症状;某些疾病可能在最初几个小时检查无异常,只有发展到一定程度,才有可能有其自身的特殊表现,是造成疾病早期不能正确诊断的重要原因,并易被误诊。

疾病的发生发展极其复杂,有时并不遵循一定的规律,表现为多个系统(如心、肺、肝、肾等)的症状或表现为单一的症状或无典型临床表现,给诊断造成极大的困难;有的病人两种病并存X线又缺乏典型特征导致诊断困难,如果缺乏对病情的全面了解,某些少见的疾病没有认真加以检查综合分析可能出现误诊。

疾病的复杂性、疑难性增多,所表现的症状与所患的疾病相差甚远,如有的肺癌患者以肺外为首发症状,后经查体及X线胸片检查诊断为晚期肺癌,并经胸腔积水细胞学或病理检查确诊。因此,像这样遇到与所患脏器疾病关系不大或症状变化无常,也是造成误诊的常见原因。

现代医学与现代科技一样日新月异,除医疗和诊治水平不高以及某些疾病的发病特殊性以外,需借助于特殊的检查才能诊断。新病种容易误诊,故应多角度、全面认识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重视标本的检测及特殊的检查和对症检查。如果客观条件限制,化验和辅助检查跟不上,诊断受到限制,就容易导致误诊率增加。

医学辅助检查主要是依靠医学仪器来进行分析判断,具有一定的科学局限性,不能完全揭示疾病的本来真相,况且,我国医学检查所使用的试剂和方法以及判断基准都缺乏规范性和统一的标准,往往是各个医院的检验正常值范围各不相同。与辅助检查存在差错导致误诊的因素还有:使用的医学检查仪器不合格、体液标本的污染或混淆、各种检查的诊断错误等,从而导致临床医师误诊。

护理人员执行医嘱出现错误,导致医生思维判断出错;未仔细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或对患者及家属的诉说不予重视,延误医生作出对症处理;技术操作不规范,使收集的患者检查样本出现混乱、药物分发错误等,导致检验结果错误、患者治疗效果异常,误导医生的临床诊断。

2对策

根据临床的调查,医疗纠纷的起因就在于医生的职业道德和素质所致,而且大部分的误诊也与职业责任和素质有关,医务人员整体素质的高低要从提高到医院发展的战略高度去认识去落实;保障医疗安全为核心,医生对病人要有强烈的责任感,真正为病人着想,诚心实意地为病人服务,把为病人解除痛苦视为终生最高追求。现代医疗质量观念是全方位、全过程的病人满意,患者就医不仅关注医院的医疗水平,而且更加关注医院的人性化服务。维护患者知情权和选择权,是患者能否与医生良好沟通的第一基础,医患沟通要从形式、渠道、内容、要求、技巧、效果、考核等方面进行规范管理,通过全方位、多层次、多视角的主体沟通,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医生对就医者的心理和信任感有很大的影响,医患信任与良好沟通能使疾病作到准确、全面地收集病历资料,作出正确的判断。医院内涵建设好坏直接影响医院医疗质量,以质量为核心的思想,建立质量考核目标管理,拓宽诊疗范围,提高诊疗和急救水平,向高新技术领域进军。加强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健全和完善医院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做到制度保证上严密有效、技术支撑上坚强有力、监督检查上严格细致,把医疗的各项要求落到实处,坚决遏制医疗事故的发生。

市场经济是竞争和讲求效率的经济,患者来到医院时主观要求医疗服务达到快速高效,从服务环境、服务理念、服务态度、服务效果等各方面查找原因,健全完善医疗质量保证和持续改进体系,医疗效果时效性形成了客观上的慢节奏,忙碌、过急将无法保障医疗安全和质量,要提高医疗服务的多环节,改善就医环境,满足不同层次的医疗消费者需求。

医生的理论水平与实践能力与其所处的医疗机构地理环境、规模大小、专科性、医生职称、地位以及从医年限和治疗经历密切相关,决定医疗效果的因素很多,要明确认识到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病种不同虽有差异,但都有其客观规律可循的,显现特征需要有个过程,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从思路到规划,从举措到实施,积极转变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把病人的满意作为医院的追求。

现代医学分科越来越细,专业越细越精,疑难病人必须由多个人、多学科共同协作。因此,加强青年医师的再培养、再教育、再提高是当务之急,特别注意培养学科带头人和有发展前途、敬业精神的年轻医师,培养造就一批技术骨干促进全院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发展。

卫生资源配置是否合理都直接关系到医院的服务质量和诊疗水平的发挥,医疗设备的如何也会影响误诊的发生率;医院除了技术、设备等硬件外,不能忽视管理模式和服务水平等软件实力的竞争。充分和合理的利用卫生资源,简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改进服务态度,将人性化理念融入医疗服务与医院管理的全过程,寻求服务创新点,通过服务不断提高群众对医院的满意度。

医学疾病综述篇7

中医药学有着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是中国人民长期同疾病斗争的经验总结,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的影响和指导下,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逐步形成并发展成为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药理论,浓缩了整个中医学术体系的精华,其独特的理论体系一直指导着中医的临床、科研各个方面。

作为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中医护理学,它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结合预防、保健、康复等医疗活动,对病人及老、弱、幼、残加以照料,并施以独立的护理技术,以保护人类健康的一门应用学科,几千年来在保障我国人民健康事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中医护理学综合运用中医的阴阳五行、四诊八纲、脏象经络及病因、病机、中药基础知识、预防学等内容,结合西医学、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了中医护理的独特理论体系。综观中医护理学的发展历史,不难看出中医护理理论的形成、发展与中医临床的关系非常密切,与中医临床的治疗相辅相成,中医的临床的治疗离不开中医的护理,即治护一体。从浩如烟海的古典医籍和历代医家的治疗经验中,我们不难发现这一问题。

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至西汉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医学巨著。它总结了古代的医学成就和治疗经验,运用古代的唯物论和辨证法思想,系统阐述了人体的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及护理等问题,如《素问·藏气法时论篇》说:“毒药攻邪,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强调了在治疗疾病用药的同时,附以饮食护理,以提高治疗效果。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有影响的一部临床医学巨著,该书不仅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也为临床辨证施护开了先河。张仲景极为重视治疗中的护理,如桂枝汤方后,注明要“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使病人微微汗出。强调饮食护理在治疗中的重要性。指出了五脏病食忌、四时食忌及合食禁忌等,明确指出饮食也应辨证。

隋朝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关于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症状的医学巨著,其中还大量论述了各种疾病在治疗时的护理。如外科肠吻合术后,“当作研米粥饮之,二十余日,稍做强糜食之,百日后乃可进饭耳。饱食者,令人肠痛决漏”。

宋、金、元时期涌现了大批重视情志护理及心理调护的医家。如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还记载:“脱肛,大肠热甚也,用酸浆水煎三五沸,稍热涤洗三五度,次以苦剂坚之,则愈”。吴有性的《温疫论》的“疠气”说,反映了当时防治急性热病的丰富经验和理论知识。“论食”“论饮”“调理法”三篇专论中,详细论述了温疫病的治疗护理要求,如“时疫有首尾能食者,此邪不传胃,切不可绝其饮食,但不宜过食耳”,对如何及时补充津液,提出了重要的护理方法,如“大渴思饮冰水及冷饮,无论四时,嗜可量与”,但“能饮一升,止与半升,宁使少倾再饮”,而对内热烦渴者,应给“梨汁、藕汁、蔗浆、西瓜可备不时之需”。是温病治疗护理极其宝贵的经验。由此可见,历代医家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必辅以相应的护理,以提高治疗的效果。新晨

医学疾病综述篇8

一选题与立题

选题就是想研究或准备解决的问题,如某一疾病尚未解决的病因、发病机制、诊断、治疗、预防等各个方面的问题。选定要研究的问题后,才能确立研究的题目,进行设计,制定计划。立题要有明确的目的性,临床医学研究的目的就是要针对疾病,特别是危害人类最多见,造成后果最严重的疾病,如心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等,也可研究国内外新出现的疾病。研究内容包括探索疾病的病因,或危险因素,阐明疾病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机理,解释某些临床现象以及在诊断和判断预后上的意义,探索或评价新的诊断方法、技术,观察新的治疗措施的效果、毒副作用或探讨影响疾病的预后或病死率的因素等,其目的是为了提高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改进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方法,以提高医疗质量和防治水平,总之,研究的题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科研工作的水平,课题要有创新性、科学性和应用性,要有保证完成的手段。用最简洁明确的文字写成题目,立出的题目基本上就是后来研究论文的题目。必须全面考虑,作出决定。

一个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经验的医师,应在临床医疗工作中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临床科学研究,为实现上述研究目的,发展医学事业,为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作出自己的贡献。

题目来源:供研究的题目很多,从疾病的发生到防治有许多环节,各环节中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值得研究探索。在过去,这些题目可以由研究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兴趣、条件选题、立题上报、申请资助,也有很多是上级下达任务给以条件、单位或协作进行,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开展了科研招标,招标的题目也就是疾病防治中的各方面问题,以决定人群中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国家、卫生部、各省每年都有各自的招标项目,如2000年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指南”招标,可以在“项目指南”上选自己欲研究的题目,写科研设计与进行投标,一旦中标,可获可观的研究经费,确保研究任务的完成。

二查找医学文献

临床医生为了更好的认识和处理疾病,需要学习前人及当代专家学者的经验教训,就须要查阅医学文献,临床研究人员在进行某一临床课题研究时,在立题之前,为了少走弯路,出高质量成果,不去重复旁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也须要查阅医学文献,了解国内外对该题目已作过的研究工作的成就,现状、动态及其方法学,进行比较选择和借鉴,改进或创新,在研究过程、资料总结和撰写论文时还须要查阅最新医学文献,以利自己研究工作的提高。总之必须查阅文献资料,特别是有代表性的各主要刊物上的有关资料。要认认真真的查阅,不能草率从事。查找医学文献是研究者应熟练掌握的经常性工作,如何能花较少时间,较快的找出所需要的文献也是研究人员应具有的基本功。

传统的医学文献形式是以文字形式记录的医学资料,仍以印刷出版物为主。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计算机储存阅读形式,以及缩微胶片、幻灯片、投影胶片、录音带、录像带、电影等声相资料。

医学文献按性质可分为1、原始文献(一次文献)来源于各种医学杂志,学报及学术会议论文等。2、文献索引(二次文献)将分散的文献加工、整理、编排、形成具有系统性的文献目录,即检索工具,如目录、索引等,便于读者查找和利用,通过它可以找出原文的出处。3、综述、专著、进展、指南、手册等属三次文献,是对原始文献的系统整理,有选择地加以概述并进行分析综合,使之更具有条理性,对问题阐明更为详尽深刻。4、由光盘记录的书目、刊物索引,由计算机进行检索,属四次文献。

若按医学文献的种类分为教科书、参考书、专著、杂志、学报、文摘、综述、学术会议论文汇编等。

查找医学文献的方法:可以用手工检索,条件许可亦可用计算机进行检索。

1、查找引用原文的出处:从论文、专著、综述教科书等参考文献中追朔,查找引用原文出处,可先国内后国外,由近及远,查有权威性,有代表性刊物。

2、查阅期刊索引,大多数期刊为每年一卷,全年原始文献一查即得。

3、查文摘有分类,查阅较方便,查到线索后再选所需要的进一步查原文,如〈〈中国医学文摘〉〉现有15个分册,它们是中医学、内、外、儿、计划生育妇产、耳鼻咽喉、眼、皮肤、口腔等学科及卫生学、肿瘤等,基础医学、放射诊断学、护理学和检验与临床等分册。〈〈国外医学〉〉现有46个分册,该刊采用综述、译文、文摘三种形式,全面介绍国外医学各领域中新成就、新技术、新进展,是学习国外医学经验重要情报刊物体系。

4、利用检索工具,如〈〈中文科技资料目录(医学)〉〉〈〈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学)〉〉,用手工检索亦可用计算机检索。

计算机检索服务,凡是计算机普及程度较高的科研机构、医学院校、医学中心、大中型医院的图书馆大都已经建立这种服务项目,由于计算机对文献储存数量大,使用代号检索甚快,目前都由专业人员操作联机检索系统,不需用户自己去操作按键。交一定费用,即可获得所需文献资料。

医学疾病综述篇9

摘要:认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在当代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分析临床多学科协作的客观必然性和现实性。用哲学辩证思维方法看待多学科协作的重要性,提出多学科协作的思路和途径,注重患者的人文关怀,实现临床疾病综合治疗和临床工作“以人为本”的服务目标,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医疗服务质量。

关键词: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医学模式

abstract:tounderstandtheimportantroleofthebiological,psychologicalandsocialmedicineinthedevelopmentofmod2ernmedicine.toanalyzetheobjectivenecessityandrealityofclinicalmultidisciplinarycollaboration.toregardtheimpor2tanceofclinicalmultidisciplinarycollaborationwiththemethodofphilosophyanddialecticalthinkingandputforwardthei2deasofinterdisciplinaryapproach.payattentiontothehumanisticcaretopatients.inordertoachievethecomprehensivetreatmentofclinicaldiseases,realizethe“people-oriented”clinicalserviceobjectives,improvethestandardofclinicaltreatmentandmedicalservicequality.

Keywords:multidisciplinarycollaboration,comprehensivetreatment,medicinepattern

随着医学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疾病的认识更深入透彻,诊疗手段也更先进丰富,但目前很多疾病仍未得到较好的治疗和控制。一些疾病多是社会、环境、心理和遗传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并成为人类的主要死亡原因,如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用对单因素致病的疾病的传统研究方法已经无法满足目前的诊疗和预防。对此,需要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基础上,多学科协作实现临床疾病综合治疗,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1现实需要多学科协作的综合诊疗

目前诊疗现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对患者的心理、精神、社会等因素关注较少;以经济利益为中心,强调病人诊疗数量,忽视治疗中最佳时机和最佳手段选择的问题;专科治疗为主,综合治疗较少;医生业务知识和技能狭窄,缺乏综合治疗和团队协作的意识;患者对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满意度不高;各临床科室或亚专业水平普遍发展较高,仍无法满足医患双方对高效率医疗流程和高质量整体疗效的需要;医疗纠纷较多等。笔者认为,如果在多学科协作的基础上,从整体和全局把握患者的诊疗方案,关注患者心理和社会因素等其他问题,进行充分沟通和交流,可以使上述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面对新的医学问题,多学科协作应运而生,整体趋势日趋明显。多学科协作在临床工作中的应用就是疾病诊疗过程中实现多学科的交叉协作,使传统的个体经验性医疗模式转变为现代的团队协作规范化模式,并将对患者的关爱和人性的尊重融入到诊疗过程中,实现专业化、规范化及合理化的诊疗活动,提升医疗整体水平和服务质量。可以应用哲学思维中部分和整体的原理来看待多学科协作。各临床科室如同临床医学整体中的一部分,部分的功能小于整体。在疾病诊疗过程中各相关学科协同工作形成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这就成为一个整体,整体具有部分没有的功能,当各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其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团队的建立,会使医务人员在诊疗疾病及处理医患关系时,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和方法,同时也会注意搞好局部抓住重点,集中精力处理好最关键的局部问题。所以,多学科协作后医院诊疗实力势必会大大提升。为更好地融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更好地适应多学科协作这一趋势,第一,要改变医学观念,摒弃单纯生物医学模式中只重视疾病而忽视人本身的理念,把“人”放在首位;第二,医生要在学科专业顶尖化基础上主动去适应新的医学模式和多学科协作团队模式,拓宽医学知识广度,加强对医学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第三,要在临床工作中根据患者和疾病的不同情况合理地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医院要有计划性和制度性地加快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团队的建设。

2在专业顶尖基础上实现医院中心化

我们的观点是:在学科专业顶尖化基础上实现医院中心化,切实开展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的工作,以专业顶尖化为基础,以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为特色,以医患互动和加强沟通为保障,以医疗资源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为指导,以快速、高效、高质量的医疗服务为目标。

学科专业化和医院中心化这两者互不矛盾,密切相关,相辅相成。首先,学科专业化越来越精细,会使得医学在纵向发展上更加深入,对疾病的本质认识更加透彻,专科技术水平也会大幅度提高,诊疗也更加专业化,我们认为,这是医院中心化应以专科为基础的理由。其次,实际工作中存在学科专业化不易解决的问题。例如,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诊疗手段更加丰富,如何选择最好的治疗方案是较为棘手的问题;临床中急、危重症和疑难杂症往往是某一专科无法单独处理的;一些常见病或专科疾病也常常存在系统性问题;医生的专业范畴越来越狭窄,许多医生的业务知识和技能仅局限于自己的专业,在处理一些涉及到其他学科的疾病时就显得捉襟见肘,有时甚至没有整体大局观,只顾处理自己专业的问题,而忽略了其他专业更重要的问题,导致治疗上的失败。为解决上述问题,就需要实行医院中心化管理,医院中心化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多学科协作,各临床科室不再单独行事而是紧密配合,以病人为中心,为了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并实现患者的利益最大化,及时、合理地开展多学科交叉协作。多学科协作可使医生在诊疗中具有整体观和大局观,可以统筹兼顾,将各学科的治疗方案进行融汇贯通,避免错误治疗、片面性治疗、治疗力度不足及过度治疗,从而提炼出最科学、合理、有效的综合治疗方案。学科专业顶尖化和医院中心化的模式建立是符合当代医学专业化和整体化相互交融共同发展的大体趋势和医院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该模式指导下临床诊疗工作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医疗资源会得到更合理的配置和应用,医疗活动会变地更加一体化、高效化及人性化,医院的整体医疗实力会得到较大提高。

对于存在多学科问题或急危重症的患者,诊疗上需要多学科协作。例如,一个车祸外伤的患者急诊入院,诊断为骨盆骨折、失血性休克、后尿道断裂、重度会撕裂伤、左下肢股骨干骨折,这就需要急诊科、普外科、泌尿外科、骨科、麻醉科及iCU等相关科室通力协作。抢救病人生命为当务之急,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若有盆腔活动性出血,治疗休克同时急诊手术止血,生命体征稳定后,可急诊行会清创缝合、尿道会师复位术、结肠造瘘术及骨盆左下肢外固定术,待病人情况恢复后择期再行左下肢股骨干内固定术和结肠关瘘术。整个治疗过程中,医生的诊疗方案得当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死,如果泌尿外科医生忽视了会撕裂伤术后感染的严重性,而未行结肠造瘘,术后患者可能出现会伤口严重感染,败血症甚至感染性休克,最终死亡。如果是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团队模式下去诊治,可以避免此类失误发生。对于一位有多种合并症的患者,哪些疾病需紧急治疗抢救生命,哪些疾病需长期治疗维持功能,是需要多个科室规划筹措。比如,一位乙肝肝硬化、消化道大出血、糖尿病合并糖尿病肾病的患者急诊入院,消化道大出血危及生命应首先积极抢救,补充血容量抗休克,止血抑酸,止血措施的选择至关重要,可针对病情合理选择药物止血、气囊压迫止血、内镜治疗或外科手术等,当病情稳定后,就需长期调控血糖的稳定,保护肝肾功能,预防再出血,延长患者生存时间,提高其生活质量。这个治疗工程就需要消化内科、内分泌科、肾病科、普外科、iCU等多科室协作。

3组建多学科协作团队

为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规范化的多学科协作,需要组建多学科协作综合治疗团队。多学科团队协作模式被引入临床医学领域有大约10年的历史,在国外研究较多,应用范围较广泛。国际上多学科协作团队这种崭新的临床医学模式的建立为医疗模式和医院管理带来了新思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结直肠外科率先在国内建立了结直肠肿瘤多学科交叉协作诊治团队。近年来,国内外很多医疗中心也都针对多种临床疾病积极开展了多学科交叉综合治疗,并均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多学科协作团队的人员构成主要包括团队带头人,团队联络人,起主要诊疗作用的科室团队,相关科室专家团队,专业护理团队,术后随访和康复指导团队,数据处理团队等。下面列举我院开展的多学科协作的工作实践作一阐述:

(1)心脑血管疾病和恶性肿瘤是威胁人类健康和导致死亡的主要疾病,这两大类疾病的诊疗数量也占我院住院总人数的一个不小比例。为了更好地诊疗心血管疾病,我院组建了以心内科药物治疗和心外科手术治疗为基础,血管介入治疗为特色的实力强劲的心血管疾病多学科诊疗团队,团队中有多名国内外知名的心血管专家和教授。在心内科专家主要负责及相关的多学科专家共同参与下制定心血管常见病、多发病及危重病的正规诊疗流程和多种综合治疗方案。在既定的诊疗流程和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再结合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制定出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满足不同患者的诊疗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经济因素等为其选择恰当合理的心内科药物治疗、介入治疗、心外科手术等,力争选取最佳治疗时机和最佳治疗手段为患者服务。如一位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根据病情可应用降血压和控制心率等药物保守治疗,可行介入治疗放置覆膜置架,也可进行外科手术。定期或根据需要随时组织开展全院多学科专家会诊,制定和修改诊疗方案、监测诊疗过程、评估诊疗效果及预后。针对于病情危重或复杂的重症患者,我院制定了“时间第一,生命无价”的急会诊制度,规定接到急会诊通知后必须15分钟内至患者床前并开始诊疗工作。治愈出院后由我们的术后随访和康复指导团队制定并开展长期的随访和康复指导工作,组建了病友之家,由我们团队的工作人员定期开展病友见面会,关心和指导患者的康复、生活、保健等问题,并注重心理指导工作,帮助患者及家属缓解压力、认识疾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建立良好乐观的生活态度。团队联络人主要由医务处的内科负责人和心血管病区多名高素质的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组成,负责全院多学科会诊和多学科学术研讨会的联系和组织,担任会议记录等多种职能。术后随访和康复指导团队及数据处理团队主要是在科主任指导下,由心血管病区主治、住院医师及部分研究生分工协作,共同开展工作。

(2)对于脑血管疾病,我院神经外科联合急救中心、介入科、神经内科、手术室、麻醉科、iCU、影像科、神经康复科等科室开展多学科协作诊疗,并构建院前急救、院内抢救、重症监护一体化急救模式,实现绿色生命通道,提高了对危重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救治成功率。诊疗中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个体化的内科药物保守治疗、脑血管介入治疗、脑外科微创手术或开颅手术等,提高了对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救治成功率,降低了致残率和病死率,并提高了脑血管疾病患者愈后的生活质量。

(3)对于恶性肿瘤疾病,我院更是提倡多学科综合治疗的理念也开展了多年的临床和科研工作,不断总结经验和提高治疗效果。肾母细胞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我院组建了肾母细胞瘤多学科诊疗团队,以小儿外科肿瘤组和儿内血液肿瘤组为骨干,并密切联合病理科、放疗科、放射科和检验科等相关科室,共同讨论制定规范化的诊疗流程和综合治疗方案,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并结合术前或术后的正规化疗、放射治疗、栓塞肿瘤血管的介入治疗、生物治疗等多种方法,实现了对小儿肾母细胞瘤的综合治疗,提高了救治成功率,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复发率及病死率。同时我院组建了肾母细胞瘤科研小组,开展了系列科研工作,应用表面增强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结合支持向量机等先进技术建立了肾母细胞瘤血清蛋白质指纹图谱模型,临床分期模型和预测肾母细胞瘤的预后模型并初步完成了肾母细胞瘤特异性蛋白质的鉴定工作,这些科研成果为肾母细胞瘤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正规治疗及预后监测提供了新的方法,实现科研最终服务于临床的目标。

我们应当顺应当代医学综合整体化和学科专业化共同发展的趋势,以专业顶尖化为基础,从实际出发开展多学科协作,加快医院多学科协作团队的建设,努力实现临床疾病的综合治疗,临床工作要以患者为中心,注重人文关怀,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和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桂永浩.转化医学:用多学科交叉策略推动医学发展[J].复旦教育论坛,2007,5(6):86-91.

[2]BlazebyJm,wilsonL,metcalfeC,eta1.analysisofclinicaldec本论文由整理提供

ision-makinginmulti-disciplinarycancerteams[J].annoncol,2006,17(3):457.

[3]汪晓东,李立.结直肠肿瘤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下整体构建理念及基本组织构架[J].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2007,14(3):339-342.

[4]petersoneD,albertnm,amina,etal.implementingcriticalpathwaysandamultidisciplinaryteamapproachtocardiovasculardiseasemanagement[J].theamericanJournalofCardiology,2008,102(5a):47-56.

医学疾病综述篇10

古人治未病的思想和现代提出的亚健康其实如出一辙,都是属于功能性,而非器质性病变,就是古代医学所说的“疾”,即大病前的一些症兆。治未病的思想内涵和亚健康的防治方法也相同。

从未病先防开始

古代医家治未病思想主要包括3个方面:

1.未病先防

也就是说当疾病还没有发生的时候,要积极采取预防疾病的措施。

首先,注意提高自身的抵抗能力和免疫功能,祖国医学强调“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重视体质的内在因素,加强营养;平时提倡修身养性,遵循“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和“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的养生之道。

其次,“顺应天时,天人合一”。顺应自然规律的发展变化,如提倡春三月晚睡早起,在庭院散步,舒展身体;夏三月,应晚睡早起,使腠理宣统,阳气疏泄;秋三月,应早睡早起,保持意志安定,精神内守;冬三月,应早睡晚起,避开寒凉,保持温暧。

第三,积极消除致病因素,避免或减少它对人体的侵害,就可保证不发病或虽病亦不重。

未病先防与现代“预防为主”的新医学模式不谋而合。它包含着调养精神、体格锻炼、合理饮食、适时养生、科学用药等丰富内容。这在古代医书上还有很多论述。

2.既病防变

顾名思义,就是说在患病以后,要积极采取措施预防疾病向坏的方向发展,控制病情加重。一般来说,疾病的转变是由表入里、由浅变深、由轻变重,即卫分―气分―营分―血分,由简单到复杂的转变过程。因此,在防治疾病的过程中必须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转变途径,做到早期诊断,有效治疗,治在疾病发作加重转变之前。《医学源流论》所说:“病之始生浅,则易治;久病深入,则难治”,“故凡人少有不适,必当即时调治,断不可忽为小病,以致渐深;更不可勉强支持,使病更增,以贻无穷之害。”疾病在早期容易被治愈,也不会进一步发展、恶化,否则等到病邪强盛、病情深重时再治疗,就比较困难了。

3.除邪务尽

让疾病尽早康复,并防止复发。所谓“愈后防复”,就是指在病愈或病情稳定之后,要注意预防复发,时刻掌握健康的“主动权”。一般病人初愈后,大多虚弱,这就要求在康复医疗中,做到除邪务尽。针对患者气血衰少、津液亏损、脾胃气虚、肝肾不足、血淤痰阻等病理特点,采取综合措施,促使脏腑组织功能尽快恢复正常,达到邪尽病愈、病不复发的目的。

亚健康与治未病一脉相承

治未病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预防医学的重要性,是传统医学关于健康的一个核心理念,在指导保证国民健康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而现代医学提出的亚健康,其实质与治未病的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亚健康是指人体界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边缘状态,全身并无器质性病变,但出现了一些功能上的变异。亚健康人员,主要是一些脑力劳动者、平时工作压力大或者是超负荷劳动的人;还有一些人是平时忽视养生,没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所造成的。亚健康包括一系列的症状,如:头晕脑涨、阵发性耳鸣耳聋、记忆力减退、精力不集中、焦虑烦躁、容易疲劳、失眠多梦、胃口差、不欲饮食、抵抗力下降、容易感冒、胸闷不舒、情绪不稳定等,也有观点认为这些症状可以称之为疲劳综合征。

这一类患者如果能够自我减压、进行自我调理,也可以恢复到常态,与正常人并无不同。但是,如果不能正确对待,对这种“未病”不进行治疗,让其持续发展,就有可能进入“潜临床”状态,出现某些疾病的高危倾向。有的医学专家把这一类患者归纳为3个减退,似为比较合情合理:

1.活力减退。不愿意参加各种运动,一般喜欢宅在家中;

2.反应能力减退。对周围事物比较淡漠,对周围发生的事情不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