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优化方案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4:39:41

化学优化方案篇1

关键词:实验教学优化设计习惯操作开放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教学实现途径,化学实验中蕴含着化学原理、化学反应现象和化学探索思考基本点。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优化实验教学方式,使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主动完成化学知识体系建构。在当前的教学实践中,化学教学多注重教师讲授,实验仅作为教师讲授的辅助活动,而非学生化学学习的主要途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要进行不断的优化设计,努力打造高效率、高收获的化学课堂。本文将针对高中化学学习的初步、中级、高等及提升整合阶段的不同特征,探索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优化设计方案。

一、培养良好习惯,巩固实验基础

化学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源泉,具有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重要作用。在高中化学学习的初步阶段,学生刚进入高中化学的情境,对于高中化学深奥知识感觉陌生,高中化学实验更是云里雾里。而高中化学实验只有在严密的实验过程和明确的实验目标指导下才能发挥出其对于化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意义。在初步阶段,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良好实验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促使学生养成爱护实验器材、整洁有序的实验美德,为实验的顺利开展打下坚实基础。

例如化学必修一第一章“从实验中学化学”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方法,使学生对实验流程有清晰明确的理解。教师在此章的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走进实验室,使学生认知试管、烧杯、烧瓶、各种试剂瓶、量筒、酒精灯等基本常用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而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简单的制取蒸馏水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进行,实验的先后顺序要清晰、步骤不能缺失,实验后要整理好实验器材和实验平台。只有实验的步骤正确、条理清晰,才能为更深入的观察实验、探究实验准备条件。

二、注重动手操作,提升实验能力

经过初步阶段的培养训练,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实验素质和基础实验知识,观察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都有一定的发展。在随后的中级阶段,教师首先要清楚认识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状态后进行实验教学优化设计。从以前的演示实验为主,转变为学生亲自动手实验为主。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成为学生实验的引导者和指点者,将化学实验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使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实验能力。

例如在“铁离子、亚铁离子氢氧化物的制取”实验中,教师将Fe(oH)2的制备实验设计为小组实验,合理安排实验小组成员和分工,每组配备好实验用品。实验中,学生清楚地观察到最初生成的白色絮状沉淀,但白色絮状物氧化太快,没有观察到其变为灰绿色、最终变成红褐色的过程。于是学生们动手进行实验改进,经过大量的实验后,将实验过程改进如下:首先把氢氧化钠溶液和硫酸溶液进行加热煮沸后分别装在两只试管中进行保存,用一较长的胶头滴管吸满一滴管的煮沸过的naoH溶液;完成后把还原铁粉加入到另一只试管之中,再迅速加入稀H2So4,同时在溶液中滴入部分植物油将其封存好,然后把准备好的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底部,再挤出氢氧化钠溶液。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油封能使反应在相对密闭的体系中进行,白色沉淀现象比较难以消失。学生在实际动手实验中不仅彰显了细微的现象使得学生印象深刻,而且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实验技能,真正实现了实验能力的提升。

三、增加设计实验,实现能力飞跃

教师在优化设计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经过初步和中级阶段的严格训练,实验能力得到了切实提升。基于学生的能力发展阶段,进入高等阶段后教师要不断改善化学实验,促进学生的创新精神的提升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并且通过实验教学,巩固深化基础理论知识。高中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化学素养之后,已经有了一定的创新能力,通过高中化学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可以说是一种捷径。例如“铜与浓稀硝酸”的实验,铜与浓硝酸的反应产物no2可直接被naoH溶液吸收,即2no2+2naoHnano2+nano3+H2o,从而避免了室内空气的污染,而铜与稀硝酸反应所产生的no,不是成盐氧化物,是不可以直接被naoH溶液吸收,必将逸出造成室内环境污染,且无法避免装置中的残留空气对反应生成no的干扰,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自主设计改进实验。学生们通过激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设计方案,大部分学生从生成物的性质入手:既然no为非成盐氧化物,naoH溶液不能直接吸收,不过可以按照no+no2+2naoH2nano2+H2o和2no2+2naoHnano2+nano3+H2o实现绿色化设计。学生通过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检验假设的过程真正实现了知识的活学活用,实现了能力的飞跃式发展。

四、全开放实验室,助力主动学习

经过初步、中等、高级三个阶段的化学实验教学优化后,学生的化学实验能力已经进入质的飞跃阶段。但在传统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只能在课堂上进行实验,课下实验室的封闭性使得学生无法在课下进行自主学习。为了贯彻因材施教和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教师可以全面开放学生实验室,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课余实验条件,增加学生动手、动脑,独立完成实验的机会。开放实验室,让实验室成为一个学生验证问题的场所,学生对于课堂上的困惑,可以在实验室里得到验证,并且学生自己去探寻答案要比在教师的引导下亦步亦趋的学习效果还要好。

例如在学习盐类水解时,很多学生误以为像na2Co3溶液中的Co2-3都发生水解。部分学生在课下进入实验室进行自主实验学习时,自主探究增加了以下实验:用试管盛取2到3毫升的na2Co3溶液,滴入1、2滴酚酞试液,观察记录现象并进行解释;然后再往试管中滴入1、2滴BaCl2溶液,观察记录现象并进行解释。学生在随后的课堂上提出了自己的想法,na2Co3溶于水只有少量的Co2-3发生水解,大多数Co2-3仍存在于溶液中,该想法获得了其他学生的高度认同。

参考文献:

[1]刘成坤.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的变革[J].化学教育,2005.1

[2]王延芳、石辉.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化学实验教学[J].第20卷第二期,2006.4

[3]施广琰.合作学习在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尝试[J].新课程(教师版),2007.5

[4]贺瑛.合作学习策略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尝试[J].化学教学,2006.7

化学优化方案篇2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方案优化;高效课堂

在如今的中学学科中,计算机只能列在会考的水平,大多数学校只是为了完成相关的教学目标。而且计算机这门极具操作性的学科,在中学的教学目标中只仅仅为了应付考试,这显然是教育方案存在的最大的问题。

一、必须提高对计算机教学的重视度

应试教育下,存在填鸭式教育在所难免,计算机教学必须要及早摆脱这种模式,真正将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满激情面向课堂。在硬件设施上面,更要提高重视度。部分中学,尤其是乡村中学相关的硬件设施明显达不到教学要求的标准,这就为计算机的正常教学带来了极大的困扰,更不能以纸上谈兵,实践才能让学生熟练掌控计算机。中学计算机教学的课程比较多,必须做到保障教学内容能完成。

二、师生共同努力一起向高效课堂迈进

高效首先就要求老师的计算机教学综合素质要高,年轻教师应该多与有教学经验的教师交流。同时教师更要主动、积极地去引导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从多个角度来观察课堂,在角色的不断变换中让学生体会到计算机学习的趣味性。教育者更要精心设置教育的任何一个环节,对于课堂的布局、教课内容要有充分的准备,掌握学生的学习能力,最好做到因材施教。

三、增加实际操作和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对于教育更是如此,说十遍不如做一遍。尤其计算机这类操作性极强的学科对于实践操作有着极高的要求。计算机不仅仅是一门理论课,更是一门具有工具性、应用性的实践课。解说好几遍excel,都不如直接让学生做一张成绩表来得直接、有效。所以,计算机课堂应该穿插在不断的实际操作中。计算机的奥妙是无穷的。多开展一些和计算机有关的技术竞赛或知识竞赛,将学生真正地带进计算机领域,让兴趣使然,更好地学习。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数据满目的时代,熟练掌握计算机的使用刻不容缓。计算机的教育方案应该能跟上当今的时代,做到让学生学有所值,学有所用,真正提高青少年的软件应用水平、数据处理技能,为国家社会培养全方面发展的精英!

化学优化方案篇3

关键词:经管类课程;案例教学;优化方法

一、经管类课程案例教学研究现状

案例教学是一种以教学案例为基础,以学生在课堂内外对真实事件和情境的分析、思辨为重点,以提升学生应用理论创新性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最早由哈佛法学院于1870年率先使用,接着哈佛医学院也开始引进使用案例教学。在哈佛法学院和医学院两大学院案例教学成功实践的鼓舞之下,哈佛商学院于1921年正式采用案例法教学,经过其完善推广,最终在全球范围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作为现代社会科学中的重要学科,经管类学科的社会性的知识难以被结构化地表达出来,只能通过建构无限接近社会与企业真实管理情境的教学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的自我建构,故案例教学在经管类课程中教学效果较好且应用极为广泛。因此,很多学者对经管类课程案例教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研究了电大经济类课程案例编写、教学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他们认为根据学生类型的不同,案例教学应秉承因材施教的原则。分析了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认为需要在教学案例的选择、原创案例的开发、考核机制的优化、课堂教学的组织等方面下功夫。就案例教学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探讨了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莫志宏和刘业进(2010)探讨了在经济学案例教学中运用类比推理的微妙之处,并指出教学过程中要警惕知识被异化成一种驯服和压制创造性思维的工具。王淑娟和马晓蕾(2014)通过剖析案例教学的全过程,建立学生知识与能力自我构建的模型,深入挖掘经管类研究生知识与能力建构的机理。对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毅伟商学院的案例教学进行分析后认为,我国的案例教学与国外的成熟经验相比还有差距,纠正和改善关键行为,有助于提高我国案例教学的实效。要形成中国经验尚需专业组织、大学、学者三方共同努力,高度互动,在案例研发、案例教学和案例研究方面做出贡献。以上文献虽然从各个具体学科的视角对经管类课程中的案例教学进行了分析,但是这些研究较少从较为宏观的视角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换言之,他们较少考虑经管类课程存在的共性。经管类课程有两个共同特征。一方面,它们都是“舶来品”,里如管理学、经济学、货币银行学和财务管理等课程,其理论和知识体系基本上都是照搬国外的教材;另一方面,经管类课程具有较强的社会活动性,这些课程是对无数具体的实际经济管理活动规律的总结、提炼和抽象,因此它们始终和个人、企业和政府等市场经济主题的社会活动紧密相连。因此,在经管类课程共性的视角,对案例教学进行重新省视,可以得到一些更加具有一般性规律的观点,深化对经管类课程案例教学的认识。

二、经管类案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案例教学法特点主要体现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配合,使学科理论与生活实际、实践更好地结合,使学生能在积极思考的前提下去探寻知识的道路。然而,在经管类课程实际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这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并不合适,导致教学效果不佳,造成这种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如下:1.对案例教学的认识存在误区。1.1将案例教学等同于举例说明。这种理解把案例当作“例子”,认为案例教学就是教师举例说明某一个原理。事实上,案例教学时在教师的精心策划和引导下,把学生带入一个特定的场景,深入角色,分析案例。在分析过程中,深入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理解,同时学生的实践能力可以得到加强。1.2案例教学占用课堂时间太长,效率不高。这种观点认为传统教学可以直接由教师引入教学的主题,而案例教学往往需要在课堂上花费很长的时间进行分析和讨论,最终可能得不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因此案例教学是低效的。然而,这种观点忽视了学生在案例教学之前对相关资料的大量查阅,在此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很多相关的知识,事实上比课堂教学效率更高。1.3案例教学的主观性太强。这种观点认为与考试相比,案例教学由于不能给出明确的答案,不能确定和评价出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因而案例教学的主观性太强。事实上,很多经管类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在很多问题上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案例教学通过开放式的课堂讨论,更能展现出学生智力技能的发展和应用知识的能力,更能考察出学生运用课本上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应试教育制度对案例教学的展开有不利影响。由于我国经管类课程教学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因此很多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习惯采用相对稳定不变的、具有统一标准的教材;教师进行“满堂灌”甚至“填鸦式”的课堂讲授,而学生采取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课程结束时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惟一考核方法。在这种以应试教育为目的的教学模式中,案例教学难以得到较好地展开,很多时候也只是把它作为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和点缀而已。在目前大多数高校的经济学教学中,案例教学并没有真正凸显出应有的地位,通常处于一种仅仅对传统的理论教学方式进行补充的可有可无的尴尬境地。3.教师经验不足导致案例教学效果不理想。案例教学不仅对教师理论知识水准的要求较高,同时还需要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经验以及及时应付特殊情况的能力。研究生扩招后,大量的年轻博士进入了我国的高等教育系统,这些年轻教师虽然有较强的理论功底,但是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在进行案例教学时,社会实践经验的不足导致教师对案例缺乏较为深刻的理解,其结果是案例内容空洞乏味,难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4.案例教学缺乏针对性。虽然案例教学应用较多,但很多教师在讲授同一个知识点的时候,运用的都是同样的案例,缺乏针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对学生类型缺乏针对性。不同类型的学生具有不同的教育背景和社会实践经历,因此不同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诉求也不同。例如,科学硕士可能希望通过案例教学强化对知识点的理解,而专业硕士更希望通过案例教学提高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对课程性质缺乏针对性。例如,在《微观经济学》课程中,初级课程强调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而高级课程强调理论和研究,此时,同样的知识点使用同样的案例教学就不合适了。

三、经管类课程中案例教学的优化建议

在工商管理领域,案例教学法也许是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在经济学理论教学中,案例教学法也是很有用的,它有助于改变目前理论教学中重名词概念,轻生活事实的现象,有助于解决所谓“黑板经济学”和高分低能的问题。因此,只要对案例教学有正确的认识和合理的运用,就能获得很好的教学效果。针对现有经管类案例教学中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以下优化建议:1.案例的选取应具有合理性。案例研究方法的著名学者认为,就教学目的而言的案例研究不需要完整或准确地反映实际事件,其目的是为学生的讨论与争论建立一个框架,衡量编写一个教学性案例的标准不同于研究性案例。例如著名的“囚徒困境”就是学者们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博弈论而杜撰出的一个案例。因此,选择合理的案例,使其与所讲授的知识点相契合,是成功的案例教学所需的首要条件。2.案例教学应因材施教。案例教学应针对不同学生进行因材施教。由于不同学生具有不同的职业背景或者教育背景,因此相关案例教学应有所区别。例如,大学新生可能更加注重案例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以便于理解,而mBa学生可能更加注重案例的实践性和科学性,以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外,受到传统思维或者认知惯性的影响,部分无职业背景或者缺乏职业背景学生希望得到相对可靠答案,这类需求应该得到重视。在案例教学中可以针对案例拟定相对合理的政策建议方案,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基于传统习惯而产生的对“标准答案”的诉求。3.案例应注重本土化。由于绝大多数经管类课程都是“舶来品”,因此很多耳熟能详的案例都是西方经济生活中的例子。由于文化背景和社会现实的不同,很多案例可能并不符合我们的实际生活,导致学生出现理解上的偏差,因此我们应该注重案例教学的“本土化”。“本地化”案例是指在学生生活与学习所在地的那部分企业案例,是一种更有区域性的“本土化”案例。由于便利的地缘和人缘关系,学生、教师均比较熟悉本地企业,也容易获得本地企业最新和最具体的案例资料,甚至能够得到本地企业的支持。这就极大地增强了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激发了学生对案例学习的兴趣,也提高了参与程度,从而提高案例教学的效果。4.案例教学要具有针对性。针对不同课程的不同特点,案例教学应具有相应的针对性。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上,例如市场营销和会计学,相关案例就必须注重应用型和实践性,以提高学生对相关知识点的实际操作能力;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上,例如,例如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相关案例就必须主要趣味性和理论性,以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助于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5.注重案例教学的创新。随着科技不断进步和社会不断发展,各种新的技术不断涌现,各种新的社会现象不断出现,这就要求我们的案例教学应该与时俱进,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颖的案例教学方式有以下几种:5.1基于云平台的网络案例教学模式。提出要更好地利用网络平台提高案例教学质量,应联合高校、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通过搭建产学研联盟的基于web2.0的云服务共享平台,成立案例教学联合推进组织,以“统一规范、分工协作、校企共建、资源共享”为指导思想,构建教学案例开放、共赢、协同的创新生态圈。5.2互动式案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是在课堂设计基础上的全过程互动,不是局限于单一课堂教学环节,而是贯穿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教学环节。重点突出了全过程的互动和教学环节的衔接和配合,把案例教学与学生课前预习,教师课堂精讲与课堂讨论,案例解析、点评与成绩考核等教学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由此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5.3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该案例教学模式就是将即时性案例发生地的负责人以特邀嘉宾身份请进课堂,并参与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案例的时效性问题,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加学生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作者:方中秀董亮单位:1.华中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2.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商学院

参考文献:

[1]郭文臣,2010,即时型案例教学模式探析,《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第7期55-58页.

[2]胡桃、庄性华、吕廷杰,2014,基于云平台的网络案例教学模式研究,《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5期105-109页.

[3]李兴旺,2011,“本地化”案例教学的探索:实践与认识——以工商管理类专业的“本地化”案例教学为例,《中国大学教育》第5期59-61页.

[4]刘刚,2010,管理学科案例教学的准备与组织工作,《中国高教研究》第5期86-88页.

[5]刘同芗、郭健美,2007,互动式案例教学的探索与实践,《中国成人教育》第9期135-136页.

[6]王兵,2012,论经济管理类课程的两个特点及其教学思维,《科教文汇》第35期45-46页.

[7]王兆华、赖勤、傅智园,2010,国际贸易案例教学设计与应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年增刊》第152-154页.

[8]谢琦,2010,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第6期107-110页.

[9]张东娇,2016,比较视野中的中国“案例教学”——基于毅伟商学院案例教学经验的分析,《比较教育研究》第11期71-78页.

[10]光,1997,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11]张元鹏、刘文忻,2005,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高等教育管理专刊》24-29页.

化学优化方案篇4

关键词:化学需氧量重铬酸钾浓度回流时间优化

0引言

化学需氧量(CoD)是水质检测分析中常规项目之一。对于高职高专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学生而言,要求在理解CoD实验原理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其实验操作。目前,测CoD的方法很多[1,2,3,4,5],但大多都不适合作为学生实验方案。我校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所用教材为《水分析化学》[6],其中化学需氧量实验是以国标(1)为基础采用重铬酸钾回流法测CoDCr。该法优点是:氧化率高、测定误差小、重现性好。可是其若作为学生实验项目具有如下缺点:①所取试液为50.0mL太多,势必造成大量使用浓H2So4和ag2So4,浓H2So4会引起二次污染,ag2So4试剂太贵导致实验成本增大;②用HgSo4作掩蔽剂消除水样中Clˉ的干扰,而HgSo4是剧毒物质也会导致二次污染;③实验加热回流时间2h太长,学生无法在规定的时间内(两学时)完成实验。针对上述情况,本人通过长期教学实践和查阅相关资料文献[7],在国标(1)和教材(6)基础上,以已知浓度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为试液,从改变试液浓度,硫酸汞、硫酸银取舍,改变回流时间进行研究,在保证准确度和精密度基础上探寻适于高职高专学生的CoDCr实验方案。

1实验部分

1.1仪器和试剂仪器:250mL全玻璃回流装置(标准磨口);分析天平;酸式滴定管(25mL);烘箱;电炉;移液管;容量瓶;玻璃珠等。

试剂:浓度为c(1/6K2Cr2o7)=0.25mol/L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浓度为c[(nH4)2Fe(So4)2·6H2o]=0.1mol/L的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CoD理论值为500g/mL、300g/mL、250g/mL、200g/mL、100g/mL的邻苯二甲酸氢钾(KC6H5o4)标准溶液;1,10-邻菲罗啉指示剂溶液;硫酸银;硫酸汞;硫酸(ρ=1.84g/mL)。所用试剂均为符合国家标准的分析纯试剂,实验用水为蒸馏水。

1.2实验步骤

移取一定量已知浓度的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于锥形瓶中,准确加入相应量的重铬酸钾标准溶液和几颗防爆沸玻璃珠,摇匀。将锥形瓶接到回流装置冷凝管下端,接通冷凝水,从冷凝管上端缓慢加入一定量浓硫酸,摇匀,加热回流一段时间。冷却后,用蒸馏水自冷凝管上端冲洗冷凝管,取下锥形瓶,加水稀释,加两滴1,10-邻菲罗啉指示剂,用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颜色由黄色经蓝绿色变为红褐色即为终点。每组实验做平行样3个,同时进行空白实验,以消耗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的用量计算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试液CoDCr。

2结果与讨论

2.1校核实验

为了检验操作技术及试剂纯度,首先按国标(1)方法进行校核实验。国标中加HgSo4是为了消除水样中Clˉ的干扰,本实验用蒸馏水配制已知浓度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试液中不含Clˉ,故选择不加HgSo4进行校核试验,结果见表1。

从表1可看出不同体积试液实验结果均符合要求,为了减少浪费,以下实验试液体积均采用20.0mL。

2.2ag2So4的取舍国标(1)中在强酸介质下以ag2So4作催化剂,可有效氧化直链脂肪族化合物。鉴于本实验试液中不含直链脂肪族化合物,故在2.1基础上采用不加ag2So4,改变H2So4用量进行实验,结果见表2。

从表2可看出,不加ag2So4时,当H2So4用量为20mL、25mL时,CoD值偏小,原因是介质中pH值较大而影响K2Cr2o7氧化性;当H2So4用量为40mL时,由于介质中pH值太低,终点不明显而过量滴定,导致CoD值偏大。当H2So4用量为35mL时能取得理想结果,但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防止介质中pH值太低影响结果,滴定前要加蒸馏水至溶液体积为160mL。

2.3标准试液理论CoD值的研究在2.2基础上改变标准试液邻苯二甲酸氢钾浓度,分别配置理论值为500g/mL、300g/mL、250g/mL、200g/mL、100g/mL系列标准溶液进行实验,结果见表3。

从表3中可以看出标准试液浓度改变对实验结果几乎没有影响,但在实验过程中,浓度为500g/mL的试液由于消耗K2Cr2o7过多,最后滴定时消耗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很少,终点很快到达,若滴定速度稍快就可导致增大误差;浓度为100g/mL的试液由于消耗K2Cr2o7过少则消耗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就很多,随着滴定剂的加入,溶液体积越来越多,振动锥形瓶时溶液易溅出而影响结果。为了减少误差,宜选邻苯二甲酸氢钾标准溶液CoD理论值为200-250g/mL。

2.4回流时间的研究在2.3基础上,取CoD理论值为250g/mL的标准溶液20.0mL,改变回流时间,分别回流120min、100min、90min、80min、70min、60min、50min,结果见表4。

从表4中可看出,当回流时间少于70min时,由于氧化不完全导致误差变大,而时间大于80min时结果符合要求,为了节省时间,实验选择回流80min。

3结论

综上,当采用CoD理论值为250g/mL的邻苯二甲酸氢钾(KC6H5o4)标准溶液20.0mL为试液,在不加HgSo4和ag2So4的情况下,加浓度为c(1/6K2Cr2o7)=0.25mol/L重铬酸钾溶液10.00mL和35mL浓H2So4,加热回流80min,冷却,用c[(nH4)2Fe(So4)2·6H2o]=0.1mol/L硫酸亚铁铵标准溶液滴定至溶液颜色由黄色经蓝绿色变为红褐色即为终点。该方案不仅可以获得满意的实验结果,而且节约、环保、省时,比较适于高职高专学生实验。

参考文献:

[1]GB11914-89.水质、化学需氧量的测定,重铬酸盐法.

[2]姚淑华,石中亮,宋守志.用mnSo4作催化剂开管测定废水CoD[J].环境工程,2003,21(5):1-4.

[3]林培喜,李德豪,周锡堂.无催化微波消解光度法快速测定生活污水中的CoDCr[J].重庆环境科学,2003,25(12):149-150.

[4]刘希东,黄玉明.快速光度法和滴定法测定化学耗氧量[J].西南大学学报,1996,21(2):200.

[5]韦利杭.化学需氧量快速测定法的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1995,17(3):1-4.

化学优化方案篇5

一、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构建

基于教育的基本原理,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建设思路应是通过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培养人什么”以及“怎样培养人”三个方面展开的,结合高等职业教育的特殊性,具体来讲应是:一基于人才需求分析,确定专业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即培养什么样的人;二基于职业能力分析,构建课程体系与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即培养人什么;三基于学生认知规律,设计教学模式,开发教学资源,创设实践教学情境等,即怎样培养人。笔者从人才方案构建的基本要素出发,结合近年高职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从目标与规格、体系与标准、方法与资源三方面探索人才培养方案构建的科学路径。

(一)调研人才需求,确定培养目标

确定培养目标重点对行业人才需求进行三个层面的调研:一是行业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对专业对应行业的政策法规、发展现状、未来专门化发展趋势以及人才需求状况进行调研与分析,从而了解专业发展的前景,以确定专业设置的必要性和方向性;二是对用人单位层面的调研与分析,通过实地考察、座谈、问卷调查等形式了解面向职业岗位(群)以及用人单位需要什么层次与类型的人才;三是岗位层面具体需求的调研与分析,明确某专业、高职层次职业教育所面向的主要工作单位的具体工作岗位,详细准确地把握这些岗位的人才规格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以上三方面的调研结果,科学总结,严谨论证,结合学院的人才培养特色要求,最终对受教育者在发展方向及素质规格方面提出要求。

(二)分析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构建课程体系与标准

在不同的职业教育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研究者对课程建设在具体设置的课程模块以及结构的组合的原则与方式存在一定差异,如项目课程、任务引领型课程、学习领域课程、双证课程在工作任务分析的逻辑起点以及将工作过程转化到学习教学过程的组织原则都存在些许差异,但是课程构建的路径基本趋于一致――采取研讨式任务分析法(头脑风暴)或是现场工作观察记录法等方式对岗位对应的工作领域及具体工作任务进行系统分析,并根据工作任务的分析描述每项工作任务对职业能力的要求,即职业能力分析。在工作任务分析基础上,依据一定的原则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轴心进行整合或者分化,序化课程结构,并依据职业能力分析提出对知识与技能的要求,重新组织课程内容。

(三)基于认知规律,确定教学模式与资源

完成课程体系的构建后,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需要从课程视角转向教学视角,基于职校学生认知规律,开发配套教学资源。高职生“往往对符号是排斥的,他们更善于用直观的、具象的事物来传递知识,传授技能,通过有形的实践获得职业能力的建构,这就需要行动来践行,在实践中理解其真正的内涵”,因此多数研究者提出建立“行动导向”教学体系理念。根据相关文献的研究,笔者从以下五方面进行了总结:(1)教学目标上强调强调知识、技能和素质三位一体的综合要求:“一是完成职业任务所必需的基本技能或动手能力,如知识运用能力与技术应用能力,二是完成职业任务应具备的基本职业素质,三是职业岗位变动的应变能力和岗位迁移能力,四是在技术应用领域中的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2)教学设计上强调以工作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围绕工作任务的完成来阐述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将理论与实践统一到项目中来。(3)教学组织上强调学生独立完成任务与分组合作完成任务相结合的组织形式;(4)教学评价上强调依据学生完成工作项目、任务的质量及学习态度,采取多方评价。(5)教学资源上除了双师型教师要求之外,重点强调职业情境的创设,实现“实训室的建设按照生产的要求和职业实践的过程来设计,让学习者尽可能地在真实程度高的情境中学习”。

二、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动态优化

高职专业建设处在一个动态环境中,必须持续改进,形成一个螺旋上升的、动态的循环过程,才能不断丰富、充实和发展,因此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单单是通过上述路径形成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文本,更需要厘清变革的影响因素,科学有据地实行动态优化,保障人才培养工作的适时有效。

(一)动态优化的影响因素

不同的研究者基于不同层面提出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方式。如:(1)基于市场层面“每年根据市场调研和合作企业的反馈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适当调整”;(2)基于学生层面,“依据学生的培养过程,从入学到毕业进行动态的信息采集,涵括了过程评估和结果评估,”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的反馈与调整;(3)基于组织实施的过程控制,通过“制定标准、衡量绩效和纠正偏差”,实现高职人才培养方案的不断优化调整。笔者试图以学校为主体,将人才培养优化的驱动因素可以划分为外部与内部两方面。其中外部因素主要体现在行业和岗位发生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由于行业的发展而产生新的岗位,(2)由于行业的发展或者科技的进步产生的新工艺、新方法、新技术以及对职业素质的新要求。学校内部的因素往往比较复杂,涉及到多维度,多层面,为了更好地厘清学校内部影响人才培养的因素,可以从教育活动的三个要素进行分析――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从职业教育的视角来说就是师资、生源、课程内容、授课方式以及实训环境等等,而这些正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者,实施对象以及实施条件。相对于不可控的外部因素来讲,内部因素如何组合与运行以及运行的结果才是促使人才培养方案动态优化的主要作用力。

(二)动态优化的方式

正是由于外部的变化和内部运行的问题,才需要适时地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调整,以动态优化的方式使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更适应岗位的需求以及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结合近年高职教育的发展经验以及对本市相关教育专家访谈与兄弟院校调研,笔者获悉,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每实施1年后需要进行微调,实施3-5年后需要重新依据专业才培养方案构建的路径实施全面的调整。而优化改革的方式则是学院进行顶层设计,专业部系主导具体实施,多个职能部门参与、配合。具体优化方案则应结合内外部不同的影响因素采取全方位,多层次的优化手段来实施。

1.全面调研,整体调整

一般来说,针对外部变化可能会涉及较大变动,多在三年即人才培养方案实施一轮后进行全面调研、整体调整。针对上述外部因素的两方面原因,势必要建立与行业企业的联动机制,收集行业与岗位的相关信息。根据诸多示范高职的经验,笔者认为应从三方面着手:第一,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通过委员会议收集身处一线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关于行业与岗位变化发展的相关信息;第二,国家相关政策法规、行业岗位发展的相关文件、新闻等信息――了解行业、岗位的最新动态,包含反映职业素养的最新资讯等等;第三,毕业生的跟踪调查与访谈――设置问卷与访谈提纲,细致了解初入职者岗位工作与课堂教学内容对接的情况及可持续发展情况等。并在三年之后根据信息做好相关行业、用人单位以及岗位调研的准备,切实开展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调整。基于以上三个角度,本研究设想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有条件的高职院校建立各专业的行业岗位发展信息网络互动平台,一方面通过设置相关咨询问题让专业指导委员会的委员和毕业生,都能够更加便捷地参与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设过程中来,通过网络及时反映信息;另一方面,通过信息技术可以及时搜寻到最新的关于行业与岗位相关资讯,方便专业了解到第一手的资料,而这个平台即相当于专业发展信息资源库一样,随时搜集最新的信息。互动平台除了向专业建设者开放,也可以向本专业的学生开放部分权限,让他们能够及时了解到行业以及岗位发展的最新信息。

在学院授课的行业兼职教师以及学院的毕业生是人才培养方案有着直接联系的重要角色,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这两个资源,势必有利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尤其是笔者对部分高职院校的调研了解到许多具有较远建校历史的高职示范院校都很好地利用了优秀毕业生这一资源,这些毕业生后来成为行业专家,同样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建设做出了贡献。

2.发现问题,内部微调

对于内部的因素,多是在人才培养方案执行一年后,发现实施过程中问题,进行相应地微调。一年后根据生源、师资、课堂教学及督导、座谈等收集的信息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微调,这种微调基本上不会对本专业该轮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模式、专业建设的思路进行全方位的调整,而主要是教学进程的安排、课程标准的设计以及学习情境的设置或实训环境的改善等方面进行有针对性地优化。进行内部微调的前提则是具有良好的质量管理机制,这取决于部系与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建立起良好的信息互通机制。笔者认为应当建立“迅速反馈,及时改进”的质量反馈与反应系统。一方面对学生评教、调查座谈、问卷、督导听课等渠道获得的教学信息及时反馈于专业部系,另一方面快速反应,即专业实行自我调控的质量诊断与预警,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及时给出诊断,提出建议,推动教学质量持续改进。在现行的学院组织机构结构的状态下,职能处室与部系,职能处室之间要做到信息及时沟通,反馈,而部系也需要有专人收集信息,整理信息,进行研讨,及时解决问题,此外还应对问题进行反思,形成人才培养年度总结报告,并在总结反思的过程中发现规律,更好地建设与实施培养方案,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过程。

化学优化方案篇6

【关键词】吊脚楼;结构设计竞赛;柱脚受力

1背景

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已经在重庆大学成功举办,本次竞赛基于重庆位于三峡库区地貌和我国传统山地民居中的典型旧式民居吊脚楼建筑为例,模拟泥石流、山体滑坡等地质灾害撞击四层的吊脚楼为竞赛主题,要求设计者设计出能抵抗三级铁球撞击的吊脚楼模型,详见《第六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赛题》。

图1

分析了西南交通大学峨眉校区代表队吊脚楼模型为四层框架结构,如图1所示,比赛时,在第三级泥石流荷载作用下模型发生了整体倒塌。通过分析倒塌模型和加载视频,找到了倒塌原因:一方面,结构在短柱柱脚处产生了很大拉力,虽然增大了短柱柱脚与底板连接面积和埋入深度,但是,由于柱脚有连接区域和最大埋深的限制,所以当柱脚受到很大拉力时发生了冲切破坏;另一方面,由于底板采用的是松木实木指接板,当柱脚处反力很大时,出现了底板破坏的情况。由于上述原因,模型在受到铁球撞击后,在短柱柱脚处产生很大拉力,使一侧柱脚发生剪切破坏并整体拔离,同时另一侧柱脚处底板撕裂,最终模型整体倒塌。

2优化方案

在对倒塌模型进行分析的发现,长柱柱脚、斜撑与底板连接处都没有出现破坏,赛场上其他模型也极少是因为长柱柱脚出现问题而破坏的,所以认为,减小模型短柱柱脚处受到的拉力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于是提出了把吊脚层斜撑作用位置移到长柱柱脚处的优化方案。

3可行性分析

结构经过优化后,与原模型相比,吊脚层在受力上发生了变化,一是斜撑长度变长,增加了斜撑失稳的可能性,二是长柱柱脚处受到的压力和推力变大,增加了长柱柱脚破坏的可能性。对于一,可以通过加肋或增大截面等方式控制长细比,避免失稳;对于二,可以视情况考虑采用热熔胶和502胶水配合处理柱脚的方法,避免长柱柱脚发生破坏,再加上柱脚本身就不容易因压力和推力而破坏,所以方案可行。

4有限元建模

4.1模型简化

现在我们仅仅关心吊脚层短柱柱脚处的受力情况,所以在建模时进行了最大程度的简化。首先,考虑到模型和作用力对称,把模型简化为平面有限元模型;而对于铁球撞击力,虽然是一个与时间相关的函数,但是考虑到每一个时间点的力却是固定的,所以可以简化为静力荷载;其次,虽然各个楼层都有荷载作用,但只要竖向荷载总和不变,那么对柱脚处的受力就没有多大的影响,所以楼层荷载简化为只添在顶层的节点荷载。

4.2模型数据

采用miDaS/civil建模,弹性模量取1.0×104 ,柱为 箱型截面,第二层梁为 箱型截面,第三、四层和顶层梁为 箱型截面,吊脚层斜撑为 箱型截面,吊脚层拉条为 矩形截面,第三、四层拉条为 矩形截面。顶层节点荷载150n,铁球作用力取1500n。

4.3结果

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方案在短柱柱脚处反力为2042.3n、549.1 n,图3(1),与原模型2633.0n、574.9n,图3(2)比较,分别减小了22.4%、4.5%。吊脚层各构件受到的轴力都减小,见图4,短柱轴力由1707.8n减小到1471.2n,拉条轴力由1167.7n减小到776.9n,分别减小了13.8%、33.4%。

5 结论

优化后的结构,吊脚层短柱柱脚处的受力明显减小,而且短柱柱脚处各方向受力与长柱相比,其绝对差值也明显减小,因此,柱脚处受力更加均匀。所以方案较原方案优越。

参考文献:

[1]王昌兴. miDaS/Gen应用实例教程及疑难解答. [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邱顺冬. 桥梁工程软件midas civil常见问题解答. [m].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9.

[3]将玉川,傅昶彬,阎慧群. miDaS在结构计算中的运用. [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

化学优化方案篇7

[关键词]新课标下高中语文教学优化方案培养学习兴趣拓展教学空间加强思想引导提高表达能力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5962(2013)07(a)-0222-01

1.概述

作为语言类教学,语文是中国普及教育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我们都需要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个人思想和获取外界信息;此外,语文对于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我们语文教师普遍面临的尴尬是,语文是大多数高中同学不甚喜欢的一门课程,而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也随之面临很大的挑战。因此,当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2.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传统语文教学中,人们把课堂教学局限在老师的教学活动范围内,却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对于老师而言,课堂教学实践与教学理论不一致;课堂教学活动只是灌输理论知识,却忽视了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有时候教学目标偏离了主题,形成了课堂气氛活跃教学效果却不理想的局面。在学生看来,语文学习模式单一,基本上是掌握重点字词,探讨课文结构,归纳中心思想,分析写作手法。久而久之,他们对语文学习便逐渐产生了抵触心理,觉得学与不学都无所谓。长此以往,课堂教学秩序也受到干扰,给教师课堂教学带来了难度。

3.高中语文教学优化方案

语文是我们进行社会交际与思想交流的工具,所以语文教学的首要目的就是使学生能够娴熟地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个人思想。在沟通的基础上,我们还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表达能力以及思想素质,进而在以后的阅读中能够获得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感受作者的思想,扩宽自己的思维,升华自己的情感。然而现有的高中语文教学模式很难真正达到我们学习语文的目的,我们必须进行一些优化方案,以提高我们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在现有的教学资源下,获取最大的信息量,使学生语文沟通、阅读、表达能力均得到最大化提升。

3.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的源动力,只有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最大限度地唤醒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一般情况下,人们对新奇的事物总是本能地会产生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行之有效的方法来诱导学生,让他们感到学习语文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从而积极主动地学习。

3.2拓展教学空间

如果将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语文课本,那么学生接收的信息量远远不能满足阅读和表达能力培养之所需。而大信息量的枯燥的课外读物,又不能引起学生主动阅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主动“出击”,充分利用身边的环境,就地取材,以此来拓宽语文教学空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生活就是语文教学的源头活水。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时时刻刻留心生活,感悟生活;我们还可以引时代的活水,利用日常生活中身边的小人小事,将语文教学形成一个生动活泼的教学新局面。拓展语文教学空间,让学生在有限的资源里,得到最大化的积累,在自己的消化中整合,变成自己耳熟能详的东西。

3.3加强思想引导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语文教学更是以激发学生创造力、丰富学生想象力为目的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能一味地灌输语言文字理论知识,而是通过启发、引导来着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根据学生好奇、易冲动的心理特征,抓取学生兴趣点,通过一定的情境激励,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获取知识、表现艺术情感的欲望,进而主动自觉地进入想象氛围。我们应充分挖掘诱导,让学生们插上想象的翅膀,在广袤的知识天空中自由飞翔,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能思考,能感受,能鉴赏,能领悟,进而能有所得。

3.4提高表达能力

写作是语言文字最常见的应用,也是一种最好的表达自我的方式;而写作能力的高低,更是体现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教师应该抛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把激活学生写作情感、激发学生写作创造力和创新力以及提升学生思想认识水平作为语文写作的教学目的。在写作教学中,我们应该将人文的理论贯彻到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对身临其境的事件能以情感之,进而提升学生的人格素养和道德水平。其次,我们还应该培养学生思路的完整性,鼓励学生多读多写,通过与优秀文章的对比及对优秀文章的解读,来培养学生思维逻辑的缜密性,进而使学生能在以后的写作过程中有一个完整的思路,能够完整地表达自我情感。最后,我们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表达语言的完美性。能表达、表达正确,仅仅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目的;能让学生使用优美的词句、生动的话语表达自我情感则是语文教学更高层次的要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记录优美词句的习惯,在记录过程中,反复琢磨、用心体悟好句子的亮点,进而使此等好句子也能出现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

由于高中生逐渐有了自立性,我们教师不再是当初的授课者,而应该是引领学生前进的指路明灯。只有通过良好的教学方式,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才能使学生在高中语文的熏陶下,在生活中可以随时随处完美地表达自我,从而受益终生。

参考文献

化学优化方案篇8

一、明确要求,更新理念。

作业是中小学有效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检测学生学习成效,训练学生思维等多种功能,重视并改进作业,实施有效训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加强作业管理是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之必需;是落实有效教学之必需;是全面提升教学质量之必需;是促进学生素质和谐发展之必需。

1.优化作业各环节,做到教师“五有五必”与学生“四有四必”。

(1)全体教师要做到“五有五必”:有练必选、有发必收、有收必改、有练必评、有错必纠。

(2)学生要做到“四有四必”:有发必做、有做必真、有评必省、有思必得。

2.教师在“五有五必”中必须把握“五个原则”。

(1)目的性原则。作业训练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内容需符合教学要求,呈现出启发性、典型性、拓展性的特点,要充分挖掘作业的各种功能:巩固、检查、深化、提高、体验和发展功能,以此服务教与学。

(2)科学性原则。作业训练要充分体现重点、难点,要结合学生和教学实际需求,内容和形式上要注重精、巧、活,质和量上都要有严格要求。

(3)分层性原则。因材施教、因人而异、因果而始,在基础要求上谋求统一,在发展要求上务求分层,注重梯度和循序渐进。

(4)计划性原则。作业训练要有前瞻性,各个阶段作业围绕的重点要在备课中体现,在备课组教研活动中要研讨;作业要有全局观念,要加强作业训练的整体布局,注重学科之间的联系。

(5)发展性原则。作业要充分蕴含对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要求,要挖掘作业的德育功能,激励学生能通过作业的完成来完善学习的品质和思维的能力。

3.教师在“五有五必”中必须遵循“五条策略”。

(1)减量提质。要减少学生作业的总量,提高作业的质量。要按照省教育厅要求作为最低控制要求。要减少学生作业的科目,有的科目在特定时期不得布置作业;要减少学生作业的日期,我校将每周一设立“无作业日”,并在学校网站上予以公示。

(2)减难增基。要杜绝盲目追求难度来“考学生”“选拔学生”,更不得通过布置难度大的作业来“为难”“刁难”学生,作业布置难度适当,以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为依据。作业要考虑难易结合,梯度配置,要注重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统一。以训练学生的“双基”,突出基础性,落实基础要求。教师要充分研究、掌握作业“化难为易”的策略。对困难学生要布置简单、可以独立解决的作业,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3)减旧倡新。减旧,首先教师要减少自己陈旧“作业观”,要贯彻作业的“生本”理念;减旧,要彻底减少现成作业的使用,减少“拿来主义”,杜绝采用现成的训练卷、教辅资料的现象。倡新,首先认识要新,对作业的功能、要求有新的认识;其次作业布置形式上求新,口头作业、书面作业、实践作业等多种并,举每门课都要有适量的课堂作业时间;再者作业的批改、反馈手段求新,采用互批、面批、小组批等多种做法,实施作业的二次批改;还要在作业评价上求新,让学生感受做作业不是一项负担,增加作业的主动性。

(4)减面增点。要克服认为讲过练过学生再错责任不在老师而在学生的“卸责”意识导致的“题海训练”。作业要注重重点性和差异性的统一、注重针对性和基础性的统一,作业布置不求面面俱到,力求抓住重点、基本点;作业讲评不求题题都讲,要突出核心,对症下药;作业反馈不能就题论题,要举一反三,加强拓展和延伸,突出作业中难点的处理,疑点的解惑、关键点的拓展。

(5)减粗增细。要减少作业各个环节的简单粗放、随意而为,而要讲究精耕细作、步步为营。作业处理中要提高作业的反馈质量,不仅仅停留于简单分析,而要积极发挥作业矫正作用要加强作业的及时跟进,通过学生对作业的自我纠错、自我感悟来提高作业的实效性。

二、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充分认识规范学生作业训练管理在学校教学管理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中的关键作用,我校加强领导,成立管理小组和督查小组。

1.管理小组:

组长:z副组长:z

成员:z、各学科教研组长

2.督查小组:

组长:z副组长:z

成员:z、各班主任

三、建章立制,形成合力。

1.设立“无作业日”

学校设立“每周无作业日”:每周的周五为“无作业日”,并在校园网公示。结合苏州市“会休息、会自学、会健体”的三会精神,教师要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通过“无作业日”的设定,目的于加强教师有效训练的意识,真正更新自己有效教学的理念。

2.强化作业制度管理

(1)作业年级统一制度。由备课组长负责,每周一次备课组活动,在备课组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组长安排本周作业布置。作业内容贯彻“五项原则”和“五条策略”的要求。未经备课组长同意,不得随意布置作业。

(2)常规检查管理制度。继续加强每月六认真检查,检查结果与绩效工资挂钩。备课的检查中要强调作业选择、布置、批改、评讲、反思等;重点检查班级后进生作业;特别关注作业在质与量上的创新;特别督查“五有五必”和“四有四必”的情况。

化学优化方案篇9

“国学经典诵读”礼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比赛活动方案

一、活动主题

诵读中华经典美文  传承华夏文明古风

二、活动意义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将弘扬民族精神教育与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有机整合,特举办此项比赛;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通过系统的国学经典诵读活动,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获得古诗文经典的基本熏陶和修养,提高文化和道德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通过举办“诵读中华经典美文  传承华夏文明古风”国学经典诵读展示活动,以诵读文化经典为载体,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让鞍山小学的学生从小开始,在他们心灵最纯净的时期,从中华传统文化里汲取精华,吸取智慧,与现代文明、现代科学、现代民主结合,碰撞出新的火花,创造出新的文化,为培养具有“刚毅之气  厚实之学  强健之体”的现代合格公民发挥积极作用,同时,传承中华美德,培育民族精神,增强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促进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

三、组织机构

成立鞍山小学“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领导小组,主要负责领导组织国学经典诵读活动的实施。

组长:李鑫明

副组长:

成员:**

袁朝华及各班班主任

四、活动内容

1、参赛时间:11月9日(如遇下雨则另行通知)

2、参赛对象:1-9年级全体学生;

3、参赛内容:

⑴规定内容:1至3年级集体脱稿朗诵《三字经》;4至9年级集体脱稿朗诵《弟子规》中的一则(总叙和亲仁两则除外)。

⑵自选内容:每班自选一个节目,节目内容不限,但必须是国学经典。

4、比赛形式:

(1)规定内容以班集体诵读为基本形式,可以编排对诵、小组朗诵、配乐朗诵等艺术表演形式;

(2)自选内容统一规定不能只是采取单一的集体诵读形式,必须要有艺术表演形式。

4、着装要求

服装统一,整齐大方

五、工作人员名单及分工

1、总指挥:

2、具体事务协调:

3、具体分工及负责人

⑴活动主持:

⑵场地器材组:

⑶场务:

⑷奖品组:

⑸摄影组:

⑹医务组:

⑺安全保卫:

⑻成绩汇总:

⑼奖状书写:

⑽评委组:

⑾校园安保:

六、安全及工作要求

⑴为保障本次活动的圆满成功,请每位班主任教师高度重视,做好赛前各项准备工作。节目有配乐的班级请在11月1日前将所选音乐准备好,交到白晓燕处,以便汇总。

⑵“一切行动听指挥”,各班班主任在活动当天要负责本班学生方阵的安全,自始至终守护好本班学生,做好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活动开始前,各班班主任要清点本班参加活动的人数,特别是确实未参加活动的学生,班主任要和家长取得联系,弄清其未到校的原因,如实做好记载。

⑶所有学生要自始至终参加完比赛活动,中途不得离开;各班要安排一名学生安全员配合班主任管理本班安全。

⑷安全负责

各班安全由各班班主任及各班安全员负责

⑸活动进(退)场顺序:

活动当天各班进(退)场时,均以班为单位,由各班班主任带队逐个进(退)场,请各位班主任务必把安全工作落实到位,严防出现不安全事故。

⑹各班班主任教育学生在观看节目期间,请保持场地卫生及会场纪律;活动结束后,各班安排学生打扫好自己所在区域的卫生,并把板凳端回教室。

⑺此次活动需要用到的器材设备请与袁朝华老师联系。

⑻当天值周领导及值日教师负责此次活动全场安全领导工作和突发性时间的处置工作。

七、活动程序

⒈工作人员及评委到位。

⒉奏国歌、升国旗。

⒊李鑫明校长宣布活动开始并致辞。

⒋评委组长张泽元老师宣读评分规则。

⒌活动开始。

⒍活动结束。

⒎颁奖仪式。

八、评分标准:

使用100分制,两个节目分开评分,每个班级的最后得分为两个节目的平均分。具体细则如下:

1、诵读内容为古今中华经典诗文和各地富有人文特色的名人名作,体裁不限,格调积极向上。(10分)

2、仪表仪态(共20分)

1)服装统一,整齐大方;(5分)

2)精神饱满,姿态自然大方;(5分)

3)表演能与朗诵融为一体;(5分)

4)能通过表情的变化反映作品的内涵。(5分)

3.精神面貌(共15分)

1)精神饱满、昂扬,充分展示活力与朝气。(5分)

2)集体配合协调(10分)

4.创新(共15分)

1)表演者使用的诠释方式与众不同,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10分)

2)朗诵形式富有创意,适当配乐或以其他富有创意形式朗诵  (5分)

5.朗诵技巧(共40分)

1)感情饱满真挚,表达自然;(10分)

2)朗诵熟练,声音洪亮,能够脱稿;(5分)

3)吐字清晰,普通话标准,正确把握作品节奏,韵律明显(10分)

4)能正确把握作品内涵,声请并茂,朗诵富有韵味和表现力,能与观众产生共鸣;(10分)

5)很好地把握时间,每个节目控制在3—5分钟之内。(5分)

九、评比奖励办法

全校所有班级拉通排名,不再分年段设奖。奖励设置如下:

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其余为优秀奖。

十、其余未尽事宜待通知。

化学优化方案篇10

一、概述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进行,学生素质的培养和能力的提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数学课程作为中职基础课程教学的一种,在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实际应用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良好的数学教育可以极大地拓展学生的逻辑思维,提高他们的迁移能力和应变能力。除此之外,数学教学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创新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然而,目前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中职数学教学中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首先,近年来普通高中的不断扩招导致了中职学生的整体素质偏低,无论是学习基础还是学习能力都比较差,很多学生甚至没有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这些都从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职数学的教学质量。其次,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不符。中职数学教学应该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做铺垫,但是目前中职数学的教学内容与高中数学差别不大,内容枯燥复杂、难度偏大,而且与专业学习联系不大。最后,中职数学教学没有引起学校和学生的重视。一方面,学校不断压缩数学课程的教学时间,另一方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付了事,得过且过,这些因素都从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职数学的教学质量。

二、优化中职数学教学质量的方法

当前,我国中职数学的教学质量尚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作为中职数学教师,应该从课堂教学抓起,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以下主要从更新教学理念、整合教材内容、加强交流互动、丰富教学方式等方面对中职数学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探讨。

(一)以学生为主体,更新教学理念

课堂是中职数学教学的主要场所,提高中职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应该从课堂教学抓起,树立全新的课堂教学理念。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人们对教学的目标和人才的定义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因此,数学教师应该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用科学的教学理论来指导实际的教学活动。

传统的教学理念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只是被动地接收知识,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因此,数学教师在授课时应该改变学生在传统教学中的“配角”角色,时刻牢记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切实做到用科学、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数学教学。

(二)以就业为导向,整合教材内容

中职数学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其教学目的应该以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术服务为主,因此,要提高当前中职数学的教学质量,首先应该整合其教学内容,让学生学有所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时,要树立“实用主义”和“为专业课服务”的思想,从学生的具体专业出发,按需分配,既保证学生的专业需求,又避免使学生陷入枯燥乏味的形式学习中。例如,三角函数虽然是高中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在很多专业中并没有太大用处,可以根据专业的不同适当地降低教学要求;平面几何对于机械、土木等工程专业的学生帮助较大,应该将其列入第一模块中学习,而立体几何的用处相对较少,尤其是证明部分难度大、用处少,可以适当弱化。

(三)加强交流互动

课堂的交流互动可以分为两部分: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课堂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作为主导者需要及时地了解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因此,师生之间的交流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该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加强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学生的反馈信息及时对课堂教学做出适当的调整。而学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则可以促进信息的多向交流和碰撞,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交际能力。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也有利于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促进他们个性的发展。

(四)丰富教学方式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学科,其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然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化教学方式不断地被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为中职数学教学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中职数学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抽象化的知识视觉化、形象化,使课堂教学更具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例如课堂提问、分组讨论、随堂练习等,这些活动既可以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也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拓展。

(五)充分发挥评价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