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13:02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篇1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网站消息,《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指引》已于近日出台。

报道说,该指引的制定体现了审慎监管的原则,将有利于指导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加强保险资金运用管理,更好地发挥资金融通功能,提高保险业资金运用管理水平,切实防范保险资金运用风险。

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指出,《指引》遵循了以下原则:一是突出保险资金的特性,注重保险资金管理的规范化;二是强调资金运用的专业化管理;三是兼顾先进性、适用性和创新性。《指引》作为指导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建立风险控制体系的纲领性文件,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应根据本指引的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建立运营规范、管理高效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体系,制定完善的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制度,并充分考虑控制环境、风险识别与评估、控制活动与措施、信息沟通与反馈、监督与评价等要素。

这位负责人说明,该指引所称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体系是指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为维护保险公司的财务稳健和保障保险公司的偿付能力,对保险资金运用过程中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管理和控制的组织结构、制度安排和措施方法的总称,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登记注册的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

他强调,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建立保险资金运用风险控制体系应遵循独立制衡原则、全面控制原则、适时适用原则和责任追究原则。风险控制体系包括资产负债管理、资产战略配置、资产存管、投资决策管理、投资交易管理、风险技术管理、信息技术管理、会计核算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全过程的控制。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篇2

关键词企业管理金融风险企业运营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如何正确看待金融风险和挑战,妥善处理有关金融风险的各类问题,对企业的长久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企业金融风险的含义及类型

企业金融风险是企业在长期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之一,具体指利率、企业证券价格、汇率等金融变量发生非预期变动之后可能给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企业金融风险涉及三个方面,即政治方面、社会方面和经济方面。一般来说,只有经济类风险才是我们常说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风险。

企业金融风险有很多类型,一般概括为七类:第一,市场风险,该类风险产生的原因是交易对象的违约行为,不履行法律义务而给企业带来的金融风险;第二,流动性风险,即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面临的资金流动困难、正常支付活动受阻碍等情况;第三,结算风险,该种风险主要表现在所交易的商品或资金没有在预期时间到账的风险。除此之外,企业金融风险还有声誉风险、法律风险、违规风险和运营风险等几种类型。

二、企业金融风险的特征

目前,在风险交易市场上较为常见的是有关合同的风险交易和风险管理等,因此,在分析企业金融风险的特征时需要将其与可保风险进行对比,从而总结出企业金融风险的基本特征。

(一)损失原因

一般来说,可保风险的产生原因是人为因素或自然因素,而企业金融风险一般是由经济性因素导致的,如利率、汇率和证券价格等可变量的变动。这里的原因也可以有正负之分,正向原因指的是变量的变动对企业经营产生有利影响,而负向原因则指变化给企业带来亏损或其他不利影响。

(二)规避途径

可保风险的规避途径一般是保险市场,企业可以通过投保和保险公司承保等方式规避风险;而企业金融风险主要是通过套期保值的方式进行市场交易,从而规避风险,在这里用到的衍生金融工具往往较为复杂多样,充满可变性和投机性。目前,个别金融风险正在不断发展,可以在两个或两个以上市场中同时出现,利用衍生金融工具管理金融风险,实现了跨市场金融风险管理。

(三)货币偿付

可保风险又被称为纯粹风险,原因是该种风险在实际发生以后不管是否给投保人造成了货币化损失,投保人都不能再从中获得额外的收益,也就是说,这种风险一旦发生,投保人所能获得的补偿最多也不会超过其实际货币化损失;企业金融风险属于投机性风险,对该类风险进行风险管理的货币偿付既有可能是正的也有可能是负的,如果企业的基础资产与衍生金融工具的时间匹配,或非完全价值得以实现,行情的有利变动也可能给企业带来额外收益。

(四)降低机制

可保风险是通过保险人支付投保费用的方式转移到保险公司的,如果整个投保过程没有任何漏保问题,那么当风险发生且给投保人带来经济损失的时候,保险公司将会对投保人进行全额赔偿。当企业对金融风险进行套期保值的时候,投保人是通过衍生金融工具,或建立交易合同的方式来弥补企业损失的,这时赔偿的程度将取决于衍生金融工具与被保值风险之间的相关程度,如果两只之间关联较差,即不完全匹配,则风险赔偿的完全程度较低,但是也可能会有额外收益。企业在面临不同金融风险的时候也可以将其分解,例如固定利率的债券风险可以被分解为利率风险、信誉风险、商业风险等,企业在将这些风险分解后再通过资本市场进行再分配,由企业支付一定的费用,将各类风险转移给保险公司,从而降低本企业的金融风险。

三、企业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外部原因

形成金融风险的外部原因主要包括两方面:第一,与金融风险自身相关的因素,金融风险归根到底是由各种不稳定的经济因素引起的,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金融市场因素,包括汇率、利率、证券价格等。然而,当前我国的金融风险预测工作还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反而很多调查结果与预测结果相差很多,这导致人们在金融风险面前更加无力,如果企业根据这些不确定结论进行风险预测,很容易进入错误的交易方向,使得企业面对更严重的金融风险。由此可见,企业本身的金融风险和当前我国金融风险预测系统的不完善会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和风险规避。第二,当前社会的经济环境与政策因素。伴随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发展,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经济因素开始相互关联并相互作用,这会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发生金融风险的可能性,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造成更大的威胁。同时,不完善的金融风险预测体系和管理体制也给某些企业利用不正当手段制造金融风险创造了条件。除此之外,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和各种金融政策也会给金融风险的形成造成一定影响。

(二)内部原因

企业金融风险形成的内部因素主要是指企业自身的风险管理和控制体系。如果企业的内部管理体系不到位、理财能力低下,则很多金融管理条例都不能发挥实际作用,导致企业不能对资金进行合理利用,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另外,虚假的企业财务信息也导致人们不能正确估计或预测企业将面临的金融风险,没有完善的预警系统和应对措施,当企业真的面临金融风险时,整个企业将呈现链条式的瘫痪状态,这是十分致命的,有可能使企业完全陷入经济危机。除此之外,还有企业财务人员直接带来的金融风险,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过低或责任感低下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严重的金融风险。由此可见,企业内部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自身财务状况都会给金融风险的形成带来直接

影响。

四、企业金融风险的预防及管理对策

(一)树立风险意识,加强自我评估

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在企业内部形成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对企业的稳定发展是很重要的。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企业切实加强自我评估,时刻观察自身所处的经济环境和周边风险,不仅是在为金融风险进行时刻的准备,也是在为企业将迎来的机遇做准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应该正确认识金融市场的多面性,及时发现市场中潜在的金融风险并对其做出敏锐果断的反应。企业的自身评估可以帮助企业管理者准确看待自身的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其中的问题,把握正确的发展方向。企业在面对经济方面的问题时,要充分结合政府及国家的经济政策制定解决措施,保证企业进行正确的投资,顺应时展潮流。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将金融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或者将风险降至最小损害范围,帮助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目标

企业在明确金融风险管理目标的时候要确定自身能够承担的风险种类和风险严重程度。首先,应该尽量控制风险管理的成本,选择最为经济节约的方法为可能发生的风险做准备。尽量降低风险管理成本,对管理项目的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进行精确核算,最大限度地促进风险管理目标的实现。其次,要提高企业的安全保障,企业如果长期面临金融风险带来的压力,就很容易导致员工劳动效率的降低,出现工作效率大幅度降低甚至无效率的情况。因此,企业在面对损失时,必须先缓解企业员工的焦虑情绪,给员工提供心理上的安全感。最后,企业在进行风险管理的时候同样要承担责任并履行义务,这表现在企业应遵守国家的法律规定上。

(三)建立金融风险预测预警机制

企业在建立风险预测和预警机制的时候不仅要从政府和国家的政策角度入手,还应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不断完善和改组风险预测预警机制,保证企业在进行金融交易的时候能把握正确的方向,避免最终制定的机制因不符合自身实际而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例如,企业在评估一个投资项目的时候,应该首先对该投资项目所隐藏的风险进行准确评估,结合市场情况和国家政策估计该投资项目的收益范围,在充分了解风险和获益范围之后制定合适的风险预防措施,尽量把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或风险带来的损失降到最低。除此之外,企业还应建立快速且准确的信息分析和结果反馈机制,使企业的经营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企业相关管理者在评估市场环境的时候要对市场信息进行全面的收集和客观的分析,结合公司的实际特点处理各类事项,在每个经济项目中安排负责人,对经济交易的每一步进行实时关注和信息反馈,及时与企业管理层人员进行沟通和交流。

(四)强化金融风险监管

强化金融风险监管主要包括三方面的措施:第一,确定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企业进行风险管理首先应控制管理成本,要求风险管理人员采用最有效的技术进行风险管理,严格核算管理成本和费用支出,及时分析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保证经济目标的实现。风险管理还应最大限度减少企业的后期顾虑,这要求企业在规避风险时必须严格遵守政府和国家的相关条例,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承担社会义务,尽可能消除风险隐患。第二,将企业的风险管理目标与实际风险状况进行对比,将这两者进行对比的主要方式是调查,在分析宏观因素的时候加强理论研究,论证各项机制和风险管理行为对风险形成与控制的影响,在风险管理的实践中对风险进行识别、衡量和评价。为此,企业可以适当借鉴发达国家的风险管理经验,同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制定一套完整有效的企业风险量化和评价体制,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准确的预测和有效规避,促进国民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第三,建立专门的风险管理和控制机构,及时对风险管理目标进行调整和改正,对风险进行全面的监控。企业的风险管理机构是独立于企业经营之外的,应由企业高层授权对各项交易行为进行监控,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必须及时报告企业的交易情况,对风险隐患进行客观分析,针对企业风险管理工作中的不同风险采取有效的衡量方法和控制方案,对不同风险的控制额度、相关人员要求等进行明确规定。

(五)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的最重要手段是健全企业内部金融风险管理机制,及时调整金融风险管理目标,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对各项风险进行实时监控。另外,金融风险管理者的专业素质和职业责任感也很重要,企业应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五、结语

企业的金融风险不仅来源于外部环境和政策,还来源于企业自身的管理体制。因此,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具体概念进行客观了解和认识,遵守企业应对金融风险的一般规律和程序,有效利用金融衍生工具与金融风险管理之间的关系,在把握金融风险特征的基础上,提高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水平。

(作者单位为韩国LG商事)

参考文献

[1]张兰,王文浩.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跨国企业的风险管理手段改进[J].中国商贸,2015(02).

[2]李立新.企业管理创新与金融风险应对策略分析[J].国际经济合作,2015(06).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篇3

【关键词】风险保险风险管理价值

风险的存在是保险得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客观原因与条件,并成为保险经营的对象。保险公司是专门经营风险的企业,同样需要进行风险管理。财产险是以财产及其有关经济利益和损害赔偿责任为保险标的的保险,财产险成本分布中占比最大的是赔付成本,为了有效降低赔付成本,保险公司将对承保的标的进行风险管理,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或者减少事故发生后造成的财产损失,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将更好的服务于保险公司,从而提高保险公司经济效益,同时减少社会经济遭受的损失。

承保风险是指保险人实际承保的可保风险,建立财产险承保风险管理体系可在众多财产保险公司应用,提高保险公司的声誉及盈利能力、使大量的社会财富免遭损失。应用价值有:

市场:展示专业,体现价值,促进销售。保险公司只要真正地建立为社会公众分散风险、为社会公众提供各种风险管理服务的经营理念,真正地实现保险经营与保险风险管理的融合,以增强和巩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心。特别是在目前风险分散途径多样化的情形下,增强社会公众对保险业的信任和信心对现代保险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因此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向公众展示保险的价值,从而增进社会公众的信任,利于保险产品的销售。间接的可以促进整个市场平稳运行,不会扰乱市场秩序,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核保:细分市场,控制风险。核保,也称风险选择,是评估和划分准客户的反映的风险程度过程。根据风险程度,保险公司决定是拒保还是承保、怎么承保和核定保险费率。通过评估和划分准客户反映的风险程度,将保险公司的实际风险事故发生率维持在精算预计的范围以内,从而规避风险,保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

再保:把握自留,减少损益。原保险标的风险程度是产险公司考虑分保的一项重要因素,二者应呈正相关关系。通过建立承保前的风控体系,由风控员利用风险评估的方法较为准确的测算风险程度及风险最大损失,从而保险公司可以更合理的确定自留额及分出比例,最终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理赔:方便快赔,控制风险,反馈核保。保险公司要对理赔相关环节加强管理,提高时效,只有少产生或不产生问题件,才能提高理赔时效。那么在建立风控体系后,一方面可以降低事故发生的概率,另一方面,即使事故发生后,我们可以有效调用客户的主动积极性,在事故发生后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事故发生造成的损失,同时,风控人员与理赔人员同时对事故造成的损失进行评估,确定赔偿金额,在客户资料齐全的情况下,最快赔付客户的损失,给以经济补偿,最后,风控人员对事故发生后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价,总结事故发生的原因、事故经过,并与承保前的风险查勘资料进行对比,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并建立客户档案,反馈有效信息给核保人,便于核保人改进承保方案。

客户服务:减少损失,创造双赢,提升品牌。建立财产险风险管理体系有利于保险公司要参与到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中去,通过建立风控体系,在承保前、承保后分别采取不同的安全措施,动员内部风控人员、外部专家与企业一起搞好安全生产工作,减少企业的损失,同时减少保险公司的赔付金额,实现保险公司与企业双赢,同时在无形中增加保险公司在大众中的声誉及提高保险公司的品牌效应,更好的服务于销售,利于业务增长和公司的稳健运营。

社会:创新理念,丰富社会管理体系。保险作为市场化的社会互助机制和风险管理机制,参与社会风险管理有着天然优势,可以在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管理体系建设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大力发展保险,建立风控体系,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提高社会风险管理水平,有利于社会风险控制主体多元化,也有利于保险机制创新和丰富社会管理体系。

除车险外,目前国内财产保险公司的承保风险管理水平普遍不高,尚未建立完善的承保风险管理体系,对财产险承保的客户群加以分类,研究团体、个人客户的主要风险、风险点,从而建立财产险承保前、承保、承保后的风险管理体系,对承保风险加以控制,降低财产险承保标的发生事故的概率或减少事故发生造成的损失,提高财产险承保盈利,提高保险公司经济效益,确保保险公司稳健运行。

参考文献

[1]卡尔.H.博尔奇(1968).保险经济学[m].1版.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ReeDJ.whatRoleCanatrainingneedsanalysisplayinorganizationalChange[J].JounaloforganizationalChangemanagement,2006(03).

[3]祝向军.再保险市场供求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南开经济研究,2002(04).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篇4

【关键词】核心原则存款保险制度改进措施

存款保险是金融安全网中重要的一环,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为其吸收的存款投保,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其发生破产等危机时,运用基金资金对存款人进行赔付,及时保护存款人权益并预防银行挤兑,维护金融市场稳定。2009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BCBS)联合国际存款保险机构协会(iaDi)研究分析各已有存款保险制度,制定了《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以下简称为《核心原则》),并于2014年进行了修订(本文中涉及《核心原则》的内容均依据2014修订版),旨在为各国建立、调整存款保险制度提供参考及建议。

美国早在1933年就最先建立了存款保险制度。我国之前是隐性存款保险制度,以国家信用为担保,若有金融机构破产,国家对所有存款人及债权人进行全额赔付。万幸(2012)指出,这种制度之下存在银行业效率低下、不公平的市场竞争机制等问题。在2015年2月17日,我国正式颁布了《存款保险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并于同年5月1日正式执行。本文将对《核心原则》与我国的《条例》进行比较,分析我国《条例》与《核心原则》是否相符并提出改进措施。

一、核心原则在我国的体现

所有核心原则分为10大类,第一类为设立目标,包含公共政策目标和降低道德风险。我国《条例》的第一条指出了目的――“为了建立和规范存款保险条例,依法保护存款人的合法权益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这符合《核心原则》中促进金融体系安全及保障存户的要求并予以正式明确,但在以后制度的发展实施中,应结合基本国情,及时修改。第二条核心原则:降低道德风险,在我国的《条例》中体现在第二条要求所有银行业金融机构强制投保,这让任何吸收存款的金融机构不能逆向选择,大大降低道德风险,并获得充足的保险基金。第九条规定我国实行基准费率和风险差费率相结合是制度,对于风险大的投保机构,其风险差别费率也就高,这加大了投保机构进行高风险行为的成本,从而也降低了道德风险。第五条明确了赔付限额,我国的规定是,一个存款人在一家投保机构的存款与利息之和最高赔付50万。因为赔付限额的存在,使存款超过限额的存款人也会主动监督投保机构,从而降低道德风险。

第二类为职权(mandate)与职能(powers)。我国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主要负责制定存款保险相关的细则、执行相关规定并确保存款保险制度的发挥作用、合理地运用保险基金以及对投保机构的监督检查。并不参与对投保机构的风险评估,不能直接对问题投保机构采取强硬的措施,不进行破产清算。对比一些发达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社(FDiC)对投保机构进行监督检查并进行破产处理,英国金融服务补偿计划有限公司会对投保机构进行风险评估,但不进行监督,德国的非官方存款保险制度的运作要求对投保机构进行严格的监督与审计,并且投保机构之间也进行强力的相互监督。发展中国家中最早设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印度存款保险与信用担保公司(DiCGC)对投保机构也能进行相应的监督,但权力较小。总结对比各国存款保险制度,大致分为3类。一是“付款箱”类型,这类存款保险制度只负责银行出现问题后进行赔付,不参与银行的运营监管和风险监控。二是成本最小化,在需要赔付或资助时,在众多方案里选择成本最小的方案执行。这种类型的存款保险制度小力度的参与事前监督。三是风险最小化,方案的选择依据是风险的大小,选择风险最小的方案对投保机构进行辅助或对存款人进行赔付。这就使存款保险机构在事前强力地介入监督。我国的《条例》的第十七、十八条指出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参与银行的破产程序,但并没有明确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银行破产处理时的法律地位,也没有说明当银行破产时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与银监会如何进行权责分工。这些方面需要出台进一步的法律文件加以说明。

第三类是机构治理。《核心原则》要求“存款保险制度必须运作独立、透明、负责任、不受政界与业界的不当干预”。在我国的《条例》中,只有在第十二条中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每个会计年度应按时进行财会年度报告,按规定公布,并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的审计监督。在第二十条对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工作人员做出了一些基本规定。并没有对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如何进行独立透明地运作做出具体规定。其他国家中也有德国的非官方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不接受外界公众的监督,但其自身机构内和机构与投保机构之间的监督检查制度十分完善,并能有限的发挥作用。

第四类为与其他安全网成员的关系及跨国议题。美国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FDiC首次主动与其他金融管理机构合作,及时有效的帮助解决了当时的问题。《条例》第十四条指出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参与金融监督管理协调机制,并与其他金融管理部门、机构建立信息共享机制。第十三条和第十七条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发现投保机构出现严重问题时应告知和建议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金融安全网的直接参与者有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条例》中并没有明确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与其他二者的关系,也没有指出信息共享机制到底应该如何构建,如何运行,如何发挥作用。在接下来相关法律细则的制定中,应予以说明。对于跨国议题,第二条中指出投保机构在境外设立的分支机构和外国银行在境内设立的分支机构不适用于我国的《条例》,但我国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有相应安排的除外。这是符合国际惯例的,大多数国家也是这么做的。

第五类为会员资格与保额。《条例》第二条中明确要求强制投保。这符合《核心条例》的要求,德国的存款保险机制并不要求强制投保,但它有其他规定抑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至于保障范围及额度,《条例》第四条指出我国的被保存款包括人民币存款和外币存款。第五条规定一个存款人在一家投保机构的存款与利息之和最高赔付50万。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平均赔付限额为人均GDp的3倍左右,我国远远超出平均值,使绝大多数存款人的银行储蓄得到100%的保护。我国这么做也是因为我国公众更偏向于把大部分闲钱存进银行,而不是进行证券等其他投资。而近乎100%的赔付,也会增加公众对银行的信任,进而稳定金融环境。而且实行限额保障也符合第十条核心原则的要求。

第六类为基金筹措。《条例》中第六条指出基金的来源,第八条、第九条、第十条指出了缴纳保费的时间、方式及费率形式。但没有明确给出风险差别费率的计算标准,也没有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的规模。对于风险差别费率的计算标准,大多数国家都参考了巴塞尔协议中规定的自由资本充足率来确定风险规模。我国风险差别费率的制度也可以参考自由资本充足率,另外还需完善对投保机构的评级机制。

第七类是公众意识,《有效原则》要求“存保机构有必要持续向社会大众进行宣传,使其清楚明了存款保险的保障范围及限制”。在这方面,我国并没有将其列入《条例》,也就没有法律的硬性规定。我国公众对于存款保险制度的意识也远没有大多数发达国家公众的意识清楚。我国很多人都认为银行,特别是“四大行”,是永远不会破产的,更多的人压根就不知道存款保险制度,不清楚其到底有什么用,更别说保障范围和限制了。

第八类是特定法律议题。《核心原则》要求对尽职的工作人员进行一定的法律保障,使其能有限的行使职权。另外要求存保机构具备处理倒闭银行应究责人员的处理权力。《条例》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于部分问题银行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予以公示。但对工作人员的法律保障,《条例》中并没有体现。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即属于监管部门,又有金融机构的性质,为了保证存款保险制度能发挥作用并维持稳定的市场秩序,必须对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进行有效的法律保障,赋予他们相应的具体的法律权力,让投保机构服从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监管,并让其监管、赔付及接管问题银行等行为不会影响市场秩序。

第九类为停业机构的处理,包括及早侦测、立即纠正及处理措施和有效的处理程序。《条例》第七条明确了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履行的职责,其中就包含了应采取早期纠正措施和风险处置措施。第十条和第十四条规定了投保机构应按时向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递交财会方面的资料和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要求的相关信息。第十三条规定了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在投保机构发生问题时进行核查。这些条款都确保了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能够及早的侦测到银行所发生的问题。对于纠正和处理措施,第十三条和第十七条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发现投保机构出现严重问题时应及时告知和建议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第十五条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发现投保机构有影响存款和存款保险基金的安全情形是提出风险警示。第十六条和第二十一条规定对于出现某些严重问题的投保机构,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责令限期改正,调整费率和加收滞纳金。可以看出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权力较小,对于问题银行的纠正与处理不够强硬,导致其监管力度不大。当银行破产时,第十八条规定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可以直接赔付,委托其他投保机构赔付,促成其他投保机构收购破产银行或承担其业务、资产、负债,在使用基金时采用成本最小原则。

第十类为存款人赔付与资产回收。《条例》第十九条规定了在银行确实发生危机时,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当在7个工作日内进行足额赔付。及时、足额的赔付能够确保存款人的利益不是伤害,增加存款人对投保机构的的信心,稳定金融环境。在第五条中指出,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偿付存款人的被保存款后,取得了与存款人相同清偿顺序的债权。

二、我国存款保险制度的改进

(一)完善机构治理

依据其他国家相关的经验,我国也很有必要完善相关法律,防止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内部的贪腐现象出现,让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在符合市场规则的条件下有效的独立运营,并及时公开存款保险基金的使用情况及其他信息,让市场参与监督。

(二)建立公众认知体系

建议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该进行持续不断的对相关存款保险制度知识内容更新,并定时更新,同时,建议各个银行在各个营业厅发放相关宣传资料。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应充分地利用电视、广播、广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让关于存款保险制度的宣传内容和宣传形式更贴近公众的生活,让公众接受并了解存款保险制度,避免敌视心理的出现。

(三)差别费率的制定

只有公正地对投保机构进行风险评级,才能有效的规避道德风险。在这个问题中还需特别注意“大而不倒”的银行在其他银行发生危机时其应负担的责任和风险。“四大行”已经属于“大而不倒”的范畴,要使存款保险制度有效运营就必须注意这类问题。而对于基金的规模,主要发达国家的存款保险制度都规定了基金的规模,当达到了确定的总额时,保费的费率会降低或者部分停止缴纳保费,当因帮助问题银行或别的原因导致基金减少时,投保机构也被要求缴纳特别费率。

(四)问题银行处理机制的建设

我国存款保险制度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存款人的利益和金融环境的稳定,但问题银行的破产处理和银行市场的退出机制并不完善。另外,对于侦测、纠正及破产处理程序,相关部门应制定更加具体的、具有操作性的法律法规,明确存款保险基金管理机构的侦测纠正公作应该如何进行,并出台配套的关于银行退出机制的法律,确保存款保险制度的有效运行。

(五)综合性的配套措施

存款保险制度的实施使银行面对存款人的压力变小,进而为了更高的收益进行更多的高风险的投资,增加了道德风险,这就需要相关的法律体系来抑制道德风险。我国虽然有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消费者保护法等商法体系,但其法律制度并不健全,其法律本身也存在著一些缺陷。这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善的,并不是一本《存款保险条例》能够弥补的,而是要长久、全面地制定、修订各项相关法律法规,并依据经济发展情况和我国国情的变化及时调整。《存款保险条例》的制度及修改本身就属于完善经济法律体系本身,而完善的配套法律制度又更能使存款保险制度更能发挥作用,维护金融环境。另外,完善的法律体系还需要一个公平公正、强劲有力的司法制度来支撑。而不管是法律体系还是司法制度的完善都是我国有关部门接下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工作任务。

总体来说,我国《存款保险条例》的制定符合国际趋势,但相对于发达国家的相应制度来说,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还是有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作为金融市场中最后一道防线,存款保险制度在防范金融危机,稳定金融环境,保护存款人利益等方面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有效存款保险制度核心原则》中十八条核心原则在我国的制度中基本有所体现。《存款保险条例》的颁布,在我国金融发展史上也具有重要意义,对我国进行金融行业深化改革、利率市场化等方面奠定了基础。

参考文献

[1]万幸.对我国建立存款保险制度的再思考――基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视角[J].保险职业学院学报,2012,26(4):16-18.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篇5

[关键词]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1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

企业的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作用,使企业财务活动的预期结果与实际结果产生差异,根据这一概念可以推知,财务风险控制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保证企业财务活动的正常运行,降低企业的实际经营成果与预期成果之间的差异。对于高速公路公司来说,财务风险控制的目标就是保证有持续流量的通行费收入符合高速公路建设项目的预期目标,合理保证公司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促进公司实现发展战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其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①建立和完善符合现代企业管理要求的内部组织结构,形成科学的决策机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保证公司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②建立良好的公司内部控制环境,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及舞弊行为,保证公司资产的安全和完整;③建立行之有效的风险控制体系,强化风险管理,保证公司各项业务活动的健康运行;④堵塞漏洞、消除隐患,防止并及时发现和纠正各种错误、舞弊行为,保证公司财产的安全;⑤规范公司会计行为,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⑥确保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

2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2.1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原则

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应按照全面风险管理全系统、全过程的两个基本特征,并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1)全面管理与重点监控相统一的原则。建立覆盖所有业务流程和操作环节,能够对风险进行持续监控、定期评估和准确预警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同时,要根据公司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实施重点风险监控,及时发现、防范和化解对公司经营有重要影响的财务风险。

(2)独立集中与分工协作相统一的原则。建立全面评估和集中管理风险的机制,保证风险管理的独立性和客观性;同时,要强化风险管理主体职责,在保证风险管理职能部门与业务单位分工明确、密切协作的基础上,使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平行推进,实现对风险的过程控制。

(3)充分有效与成本控制相统一的原则。建立与自身经营目标、资本实力、管理能力和风险状况相适应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同时,要合理权衡风险管理成本与效益的关系,合理配置风险管理资源,实现适当成本下的有效风险管理。

2.2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构建

财务风险控制体系是以高速公路公司风险管理为基础,以组织控制、制度控制、文化控制为主体,风险分析处理机制和预警分析控制机制为辅助,借助于财务信息化平台,最终实现财务风险的控制目标。该体系首先表明,集团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与控制是以风险管理为出发点,并且风险管理贯穿于整个体系,最终达到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个目标;其次,此控制体系的主体部分是从组织、制度、文化三个角度入手,即构建有效的分层级的组织控制体系是基础,财务预算、资金集中管理和内部审计控制制度体系是核心,以风险管理为核心的文化控制是保障;最后,风险分析处理机制包括风险分析的组织机制、处理机制和责任机制。预警分析控制机制包括预警指标体系的建立、财务预警标准的确定以及预警分析系统。风险分析处理机制和预警分析控制机制两者对上述的组织控制、制度控制和文化控制起辅助作用,从而形成一个各部分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合理的、严密的、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见图1。

3构建coso风险管理框架下的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构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应先理清风险管理中内外部关系,即风险管理框架并非企业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替代,而在于对内控框架予以包含和深化,企业应将coso风险管理理论融入内部控制的各项职能中,诸如提高风险反应决策、确认并管理多重风险、减少经营意外和损失、提高资金配置能力、抓住机遇以及和企业战略相互关联等。同时,还要分析企业面临风险和机遇之间存在联系,企业风险管理目标也存在可控和不可控之分,只有保持风险管理框架中八大要素的有效互动,才能真正发挥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作用。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如图2所示。

图2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

其建立思路重在制定与公司经营相关的财务风险控制制度,在此前提下,对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进行评价,以有效防范企业财务风险。具体而言,首先确定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中各个变量,其中一级变量主要是控制环境、目标设定、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控等;二级变量是各个要素的分解变量;三级评价变量则是评价要点,即各个二级变量所关注的财务风险控制关注要点;其次要确定评价标准及评价过程,评价标准主要从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设计的健全性、合理性以及体系执行的有效性展开,评价过程则包括评价完整性(很完整、完整、一般、较不完整、很不完整)、有效性(十分有效、有效、一般、有效性较差、无效)等。通过构建coso风险管理框架下的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评价体系,对风险控制成果予以评价,为进一步的风险控制奠定基础。

4结论

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在其风险管理工作中至关重要。本文借鉴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相关理论,构建了高速公路公司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以最终实现其财务风险的控制目标。本文希望通过对此课题的探讨,能够为我国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控制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武峰.高速公路公司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9(12).

[2]张飒.基于coso风险管理框架的企业财务风险控制评价研究[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9(3):63-67.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篇6

关键词:风险管理;风险管理体系

中图分类号:tL3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9166(2010)005(C)-0086-02

近年来,在国家“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中国承包商以较低的劳动力成本和优质的工程施工技术在国际建筑舞台崭露头角。但“走出去”闯天下,难免遭遇各种风险,而且高利润总是伴随着高风险的,由于中国建筑企业涉足国际建筑工程项目的时间较短,在风险管理和合同管理方面往往欠缺经验和方法,也就影响了最终的盈利,因此如何认识和避免风险对于刚刚跨出国门者来说是全新的挑战,也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一、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基本概念及原理

工程项目风险是在项目决策和实施过程中,造成项目实际结果达不到预期目标的不确定性,是所有影响工程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因素的集合。项目风险按其来源可划分为:政治风险、经济风险、社会风险、自然风险、技术风险、组织与管理风险和信用风险。前四种风险属于基本风险,也叫不可控风险,风险载体大,损失大;后三者属于特殊风险或可控风险。

建筑工程由于具有规模大、周期长、生产的单件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施工不确定的因素,比一般产品生产具有更大的风险,因此进行风险管理尤为重要。所谓工程项目风险管理就是指风险管理的主体通过对工程项目活动中涉及到的风险进行识别、评估,然后将这些风险定量化,并以此为基础制定相应的政策,合理的使用风险回避、风险控制、风险分散、风险转移等管理方法、技术和手段,以最少的成本,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风险事件所造成的实际效益与预期效益的偏离,安全地实现工程项目总目标的管理工作。国际上把风险管理看作是项目管理的组成部分。

美国项目管理协会(pmi)制定的pmBoK(2000版)将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过程描述为:风险管理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定性分析、风险量化分析、风险应对设计、风险监视和控制6个部分。我国根据自身项目管理的情况,特别是结合大型高风险项目管理的实践,将项目风险管理过程分为风险规划、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风险应对策略、风险实施监控五个部分,这五个部分相互关联,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循环的工作流程。在执行过程中,风险因素以及风险管理的过程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工程项目的进展和相关措施的实施,影响项目目标的各种因素都会发生变化。风险管理过程的每一步实施都对下一步的活动产生影响,而下一步的活动又对上一步的实施情况做出反馈,只有适时地对风险新的变化进行跟踪,才可能发现新的风险因素,并在必要时及时调整风险管理对策,对风险管理计划和措施进行修改和完善。

二、X公司国际工程的情况及其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X公司与国内一家知名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携手开拓非洲通信建设市场,先后签订了100座GSm无线基站网络建设项目和光缆骨干网建设项目的分包合同。

在无线基站网络建设项目中,X公司负责设备的采购及基站建设,然而当所有设备运达施工现场,基站建设也完成了95%的工程量时,总包商在合同中承诺的货款却只支付了一半。总包商拖欠工程款,不仅给X公司的外汇核销及出口退税工作造成了影响,也让X公司不得不拖欠设备供应商的货款而影响了X公司的信誉。

光缆骨干网建设项目是X公司在国外承接的第一个集设计、施工及工程机械设备和主材采购在内的大型工程,与无线基站网络建设项目相比,该项目的工程量大,技术要求高,参与人员数量多,因此蕴涵的风险相对也就高。合同签订不久,业主和总包商要求X公司提前开工,结果因未获得路权而被当地政府勒令停工;之后业主为了赶进度,要求X公司在雨季施工,致使大部分开挖好的沟道来不及回填就被雨水冲毁,连续不断的暴雨增加了回填工作难度,使回填工作质量无法达到监理的要求,工程再次被迫停工;后来又由于业主未提供地下管线的资料信息,也未在合同图纸上做出标注说明,致使X公司在挖方时挖断了其他电信公司的光缆而导致了第三次停工。此外,业主在开工后不久,修改了设计方案,致使X公司采购的机械不符合新的设计施工方案而不得不联系原厂商进行改装;而工期的提前,打乱了原定的采购计划,不仅造成了运输成本的增加而且导致了主材出现质量问题;还由于当地的治安不好,材料运至施工现场后被盗、被烧毁的事件不断出现;黑人持枪到工地上抢劫、捣乱的事件也时有发生;而黑人司机的超速驾驶也使交通事故时常发生,不仅车辆损毁率高,还造成了人员伤亡事件。

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这么多的问题,势必影响工程最终的效益,而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跟工程施工中欠缺项目管理和风险管理有着极大的关系。对于无线基站网络建设项目总包商拖欠工程款的情况,X公司要想规避这样的风险,在签订合同时就可以根据国际惯例向总包商提出支付担保,并将其写入合同中;而对于光缆骨干网建设项目中业主和总包商未取得路权要求提前开工而产生额外费用或者造成损失,并非X公司的过错,雨季施工的不利条件造成的施工难度和工期延误也非X公司的过错,X公司完全可以向总包商和业主提出索赔,通过索赔来减少损失,然而X公司并没有及时提出索赔,更没有做好索赔证据资料的收集,给后期的索赔工作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而施工材料被盗、被毁,交通事故的人员伤亡和损失都是完全可以采取措施避免的,即使已经发生了,也可以向已投保的保险公司提出赔偿,尽可能将损失降到最低,然而X公司也由于不能提供保险公司需要的证明材料而迟迟拿不到赔偿。

虽说上述事实只是X公司的情况,但这也可以反映出中国承包商走出国门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对风险的认识及如何将风险转移出去缺乏经验,更缺乏一套完善的体系。事实上,虽说不可控风险带有极大的偶然因素而无法准确预测,但承包商还是可以采取适当措施来降低或转移风险的;而可控风险,对于承包商来说只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是完全可以规避的。因此,问题的关键在于建立、形成一个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培养工程项目经理及施工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加强风险管理的执行力。

三、运用风险管理原理建立风险管理体系

建设项目从策划、实施到投入使用,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的不同阶段,由于面临的风险因素不同,项目风险管理的处境和所追求的目标也随之不同,风险管理的重点和方法也会有所不同,因此要真正搞好项目的风险管理,就必须建立一套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X公司正是由于没有一套完整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就无法发现其高风险领域,更无法利用风险管理原理对这些风险进行管理,以致风险问题不断累积而最终难以解决。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就要确立具体的目标,制定具体的指导原则,建立和改进信息渠道和管理信息系统,规定风险管理部门的任务、权利和责任,协调组织内各部门之间的风险关系,落实风险管理措施,以保证风险管理计划正常执行。在运用风险管理原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从投标阶段开始加强风险管理

任何项目都存在风险,越早考虑到风险,项目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在施工项目中要从投标阶段开始对风险进行管理。在投标阶段,由于时间及对信息的掌握程度等因素,不可能识别全部的风险管理任务,但可以在投标报价前,结合已有的原始资料,分析业主所在国的政治、经济、社会状况,业主的工程款落实情况,业主和总包商的支付信誉等,识别、评估其风险因素;并在投标报价时,参考风险因素进行价格调整,然后整合风险管理到工程项目所做的每件事情中去。

(二)加强合同的风险管理

工程合同既是项目管理的法律文件,也是项目全面风险管理的主要依据。由于风险分配通常在合同与招标文件中定义,因此合同可以看作是对合同主体各方应承担风险的一种界定。由此,在签订合同前,应从风险管理的角度仔细研究合同的每一个条款,对项目可能遇到的风险因素作全面深刻的分析和预测,并在合同的执行过程中把风险管理具体落实到每一步。

(三)通过索赔转化风险

工程索赔是一种权利要求,之所以出现索赔,是因为受到外界影响,合同条件发生了变化,而此时索赔恰恰是合同主体对工程风险的重新界定,因此可以说没有索赔,就不能体现合同的公正性。从X公司的情况我们可以看到,对承包商而言,不善于工期索赔将导致工期延误的风险;不善于费用索赔将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亏本。实践证明,如果善于进行施工索赔,有可能通过索赔将风险转化为利润。

(四)利用保险机制转移和分散风险

工程项目的施工多为野外、露天或高空作业,流动性大,不安全因素多,因此一旦出现意外风险,往往超出工程承包人的承受能力,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保险来转移风险。在国际承包工程中,几乎所有的工程都被强制要求进行各种保险,这样既保障了业主的利益,同时也减少了承包商的风险。但是,并非保险后就万无一失,如果不加强保险后的风险管理,合理控制风险费,通过安全监理的手段来控制风险,通过保险机制来减轻风险损失,还会出现X公司那样难以从保险公司拿回赔偿的情况。

(五)培养风险意识,进行全面风险管理

建立了风险管理的体系,还必须落实到工程项目管理中去,否则风险管理的体系也只是一个空架子。风险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工作,因此必须从公司的高管层做起,从上至下培养全体人员的风险意识,提高对风险的警觉,以高标准来要求每一个项目管理人员、施工人员,确保所有行为符合风险管理体系的要求。并不是任何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都必须进行风险管理,但是对于从事项目管理的人员来说,必须具备风险意识,风险警觉,并将这种意识渗透到每一个参与施工项目的人员思想中去,使风险管理程序成为一种规范,一种工作习惯,做到尽可能预防风险事件的发生,减少风险发生造成的损失。

结束语:风险管理是项目管理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需要不断的实践,不断的总结与积累,如果X公司能从已完成的国际工程项目的风险管理问题中总结经验,建立适合自身特点的风险管理模式,将对其今后承包大型的国际工程项目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

作者单位:北京交通大学

作者简介:段慧(1972―),女,满族,湖南隆回,工程师,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工程项目管理在职研究生。

参考文献:

[1]刘玉明.北京交通大学工程项目管理硕士课程《工程风险管理》讲义.

[2]王家远,刘春乐.建设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4.

[3]阎长俊,张晓明.工程项目管理中的风险分析与防范(06-02-14).[2009-03-09]..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篇7

关键词:工程保险;索赔;理赔;风险管理

工程保险周期长、技术复杂、风险事故发生频繁、损失金额较大。因此从工程保险合同签订的开始,保险人与被保险人便应建立起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设立风险管理的负责机构,明确各自在赔案处理过程中的权利与义务。

一、被保险人索赔的风险管理技术

1.机构设置及职责确定。

在工程保险中,项目业主作为主要的被保险人,应设置专门的机构负责处理与工程保险赔案相关的一切事务,维护被保险人在索赔中的正当权益,推动赔案处理的顺利开展。专设机构的职责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1)在风险事故发生的第一时间内接收出险单位的事故报案,分析判断保险责任;(2)赶赴现场初勘取证,安排保险公司及公估人现场联合查勘,组织赔案公估理算及协调,跟踪赔案处理,组织单位和人员提供保险人所需的相关资料证明。(3)向出险单位解释保单条款和保险规定及最终理算结果等。

由此可见,专设机构的职责贯穿赔案处理的始终。由于对工程保险条款和相关法规具备专业知识,专设机构能为保险公司顺利处理赔案提供各种便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使被保险人不因工程保险索赔中的某些作为或不作为丧失获取经济赔偿或给付的权利,有力维护了工程项目业主获取全部合理赔付的合法权益。

2.索赔程序。

索赔程序可以简单表述如下:(1)出险报案;(2)紧急施救;(3)保险责任判断;(4)紧急通知和事故报告;(5)现场初勘;(6)现场联合查勘;(7)证据材料提供;(8)协助公估理算;(9)协助再次查勘现场和补充材料;(10)接受最终理赔报告。

3.索赔中的风险管理技术。

索赔中风险管理的根本原则是被保险人在行使索赔权利的过程中,既要保护自身工程或财产的安全,又要争取积极有利的条件促使双方公平、合理地处理赔案,使被保险人得到及时、合理的经济赔偿或给付,提高索赔效力,以迅速恢复工程建设,避免不必要的争执和讼诉。具体的风险管理原则如下。

(1)时效性原则。时效性原则规定了被保险人行使索赔权利的时间效力,具体体现在三方面:①报案及时;②施救及时;③索赔及时。出险单位在出险后的第一时间内应及时向业主和其专设机构报案,此为报案的及时性原则。在报案之后,业主和出险单位应及时组织人员消除风险事故,抢救未受损的工程或财产,防止损失进一步扩大,此为施救的及时性原则。及时的施救费用可以得到保险公司的合理补偿,补偿金额一般不超过工程保险金额。此外,在专设机构确定风险事故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时,应及时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此为索赔及时性原则。

(2)真实合法原则。被保险人在向保险公司提出索赔要求时,要做到构成索赔条件的因素是真实可靠的,各种证明文件和材料及索赔手段是合法的。对于伪造有关证明资料或其他证据,编造虚假的事故原因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的,保险人对其虚报部分不承担赔付责任。其行为如果不合法并构成犯罪的,被保险人将被追究刑事责任。

(3)有理、有据原则。“有理”原则是指被保险人充分依据保险法和工程保险合同的相关条款,维护自身获取合理保险保障的权益,公开、公正地与保险人及公估人商谈索赔过程的每一环节,讨论最终赔付结果,用法律法规和保险合同维护索赔权利。“有据”原则是指在索赔过程中,被保险人应出具所有与赔案处理相关的文件资料,协助保险人和公估人进行现场勘查和取证。被保险人要想获得比较合理的赔偿,必须做好灾后的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良好的文件管理系统是成功获得索赔的必要条件。积极主动地寻求有价值的数据资料是维护自身在赔案处理中合法权益的关键。

(4)面对第三方索赔的缄默性原则。在发生第三者责任事故造成第三方人身伤亡或财产损害时,除紧急情况外被保险人在未取得保险人和公估人书面同意前,不要以口头或书面形式表示对损失负有责任并承诺赔款或予以解决,也不要修理第三方的损失财产。

(5)保留代位求偿权原则。如果被保险工程或财产事故是由第三者责任引发的,被保险人除了通知保险人之外还应向第三者提出索赔。即使被保险人为避免向第三方索赔造成的不便而直接向保险人索赔,也应以书面形式向第三者提出索赔,为保险人保留代位求偿的权利,使保险人在履行对被保险人赔偿的义务之后有权利再向第三者追偿。

二、保险人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保险业是经营风险的行业,保险人是承担风险的主体。在工程保险中,保险人要兼顾保险双方的公平和利益,及时合理地进行相关赔付,满足业主转嫁工程风险的心理预期,避免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的发生。理赔效率的提高有利于提升企业形象,使工程保险的发展既能满足现代工程建设转嫁风险的需要,又能提高保险公司工程保险的竞争力,促进工程保险业的可持续发展。

1.理赔程序。

在工程保险中,工程建设期长,工程风险复杂,理赔的技术含量也较高。理赔的程序简单表示如下:(1)接到被保险人的索赔请求;(2)通知经纪公司、公估人和再保险接收人;(3)联合查勘现场;(4)收集相关证据材料;(5)公估理算出具初步理算报告;(6)预付赔款;(7)再次查勘现场,收集相关补充材料;(8)定损,出具最终理算报告;(9)赔付;(10)向再保险人摊回赔款。

2.理赔风险管理技术。

完善的理赔风险管理技术是构建经营工程保险的财产险公司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而理赔风险管理体系的构建在于培养保险公司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调查取证能力。保险公司在接到损失通知后,应立即派人到事故现场,对受损保险标的进行调查,以便正确掌握事故范围、损失程度、性质影响和原因等情况,为理赔的责任确定、损失评估、赔款理算等工作奠定基础。为了对保险标的损失情况提供充分有利的证据,需对事故现场拍照,在必要情况下,还应绘制事故现场平面图,对损失数量进行清点,有时还要用仪器进行检验和勘测并保留资料。保险公司应尽量收集能证明事故原因、损失数量、损失金额等内容的记录、证明、发票、工程量清单和被保险人的事故报告等,对损失较大的案件还要查封被保险人的会计帐。

(2)责任确定能力。保险公司应在审核被保险人提供的单证齐全、真实的前提下,对照保险条款中涉及赔偿责任的规定,分析和审核风险损失是否属于保险责任,包括:①分析事故原因,核定造成损失的原因是否属保险责任。②确定事故发生的时间是否在保险期限内。③确定损失是否发生在保险单规定的施工场地或地址。④审核损失的工程和财产是否包括在保险的范围之内。⑤判定损失金额是否属于保险责任。

(3)评估定损能力。工程保险赔偿金额与保险标的受损程度密切相关。其基本原则是:损失程度越重,赔偿金额占保险金额的比例就越大。在工程保险评估定损中,通常采用以下三种方法:①按市场价格评估。如果保险标的遭受损毁,保险公司可以按同等类型物品在市场上的价格来确定保险标的的实际损失,作为赔偿依据。②在保险标的遭受部分损失但可以修复时,按恢复原状所需费用评估,并视为被保险人遭受的实际损失。但由于技术的更新或材料的考究改变原有结构或质地使费用增加的,对于增加的费用,保险公司不予以赔偿。③推定全损。受损的保险标的不能修复或恢复费用超过保险标的实际价值,即为全损或推定全损。损毁的如果是工程,应以工程的实际完成投资为损失金额;如果损毁的是施工设备和已建筑竣工的工程,应以其保险金额为损失金额。

(4)赔付能力。在出现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重大赔款,案情相对清楚但又尚不能结案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有责任将预付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并安排赔款摊回。预付赔款一般为总赔款金额的30%左右,目的是提高理赔效率,帮助被保险人迅速恢复工程建设。

在理算师出具最终理算报告后的规定时间内,首席保险人应及时负责将赔款划付给被保险人。为了方便平时零星赔款的支付,首席保险人还可与共保人建立一定金额的小额赔偿基金,用于平时的小额赔付。在确定赔案的损失金额后,赔款可由理算师直接支付给被保险人,但每次赔付的最高限额不应超过赔偿基金。如果其他共保人不能按规定时间划付赔款,应由首席保险人垫付,如果共保人的任何一方不能履行赔付责任,则由其余共保人按共保比例分摊。

(5)摊回赔款的能力。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在一定数额内,首席保险人可自行支付后再通知其他共保人,其他共保人在接到首席保险人通知后,将各自相应的份额付给首席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超过一定数额后,首席保险人需立即通知其他共保人,并在其他共保人向其划付应分摊的金额后将赔款支付给被保险人。当预付赔款或最终赔款数额巨大时,首席保险人应首先取得国际再保人同意付款的确认通知后,再向其他共保人发出赔款通知。其他共保人在收到通知后的一定时间内向首席保险人划付应分摊的金额,之后由首席保险人一并划付给被保险人。在共同保险人垫付全部赔款或预付赔款的情况下,首席保险人应从再保险经纪人处摊回相应的由再保险人承担的赔款,在规定的工作日内,首席保险人根据相应共保比例将所摊回的赔款划拨到其他共保人指定的帐户。

参考文献:

1.孙智.工程保险.中国三峡出版社.

2.孟宪海.建设工程保险制度相关法律问题研究.保险研究,2001,(3).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篇8

[关键词]保险公司 经营风险 原因 风险管理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席卷全球,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全部覆灭,美国保险巨头aiG也被政府接管。虽然这次金融危机距今已经有几年的时间,但是它如今依然对中国保险业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了我们的加强保险业风险管理的思考。保险公司作为聚集和处理风险的专门机构,风险的有效管理是其持续稳定经营的基础和保证。所以提高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不仅对保险公司自身,而且对整个保险业、乃至整个社会风险处理体系都是至关重要的。

一、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

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是指尚未发生的、能使保险对象遭受损害的危险或事故。根据现代经济学认为,保险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保险承保风险

由于保险公司在承保时只一味的关注保费、提升业绩,忽视了对标的物的分折、预测、评估、论证,导致承保质量上的问题,而带来风险。此外,在寿险营销方面,对被保险人缺乏必要的深入的调查、了解,简化程序,没有充分了解被保险人的真实情况,草率地签订承保合同,导致承保风险的增加。

2.经营管理风险

由于保险公司管理不够完善,内部控制机制不够严密,或缺乏必要的制约监督机制,而导致的风险。如在理赔把关不严,简化程序,没有严格执行理赔管理规定、履行有关手续,超赔、滥赔、错赔和乱赔增加,使得公司的赔付率上升,造成保险公司资产流失,存在资金缺乏风险。

3.保险投资风险

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保险的金融属性决定了保险公司具有运用保险资金、开展投资、向资产业务转化的职能。收益与风险是并存的,高风险高收益,所以如何在在风险与收益之间权衡,如何安全、合理、充分、有效地运用保险资金是增强保险企业的后劲问题。

4.社会道德风险

由于保险的理赔与投保人的利益有直接的关系,在利益的驱动下,人们的主观心理行为、道德观念发生扭曲,而形成道德风险。骗保骗赔;保险过程中的恶意、恶意串通;内部员工的违法违纪、内外勾结等等,都是近几年不断发生的案件。

二、风险产生的原因

现在的社会的复杂化、多元化、经济的全球化导致了保险公司的管理风险的多方面原因,主要原因有一下几个:

1.风险管理体系不完善而产生的风险

中国的保险业起步比较晚,还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体系,现在还处于摸索的阶段。遇到风险,没有完善的管理体系,不能预防,不能及时应对和解决。面对同样的风险,中国较其他保险业起步早的国家而言,则有更大的挑战。

2.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的差距较大

如今,中国许多保险公司的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不高,科学的保险风险管理意识匮乏,有些人甚至连基本的保险专业素质都没有达到标准,服务观念滞后,误导消费者购买不恰当的保险产品,或自己简化承保、理赔程序,产生超赔、滥赔、错赔和乱赔,导致风险的产生。

3.保险公司的竞争导致的市场紊乱

曾经保险行业的繁荣让保险公司迅速增加,而现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经济的不景气,中小企业的倒闭,导致保险公司也面临市场减少的状况。对于这样的情况,有些保险公司采用不正当的手段,拉拢客户,违反保险规则,扰乱保险市场的秩序,造成了保险行业的风险。

4.金融危机加剧了保险业的风险

如今的经济形势又处于金融危机的大环境中,全球保险业的风险加剧,对中国而言则面临更大的风险。经济的不景气导致了保险投资的风险,很难寻找一个相对稳健的投资方案。保险的投资没有了保障,在资金上则有了风险。近来,各地的中小企业的相继倒闭,使保险的赔付率增加,保险公司的风险也随之增加。

三、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

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就宏观而言是指保险公司整个经营活动中的风险管理,即对保险承保风险、经营管理风险、保险投资风险、社会道德风险的管理。保险公司的风险管理有一下几个步骤:

1.风险的预测与预防

在如今金融危机的经济大背景下,金融市场的风险增加,导致了保险公司的风险增加,风险的预测就显得更加的重要。通过对当前经济的分析,了解保险投资的正确的方向,减少保险投资的风险。增加保险公司对风险的预防,当预测到风险时,及时采取措施,规避还未发生的风险。

2.风险的识别与判断

采用现场调查、审查表调查、组织结构图调查等方法来识别保险公司经营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潜在风险。根据保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分类,以及各种风险的特征判断该风险属于以上哪种风险,从而选择适合该风险的解决方法。如果不能明确区别的,则综合考虑各个方面,选择较好的规避风险的方法。

3.风险的衡量与量化

风险的衡量与量化能够让管理人员把握风险的大小程度,从而选择适当的方法。对于风险的衡量与量化应该有相应的数据资料来规范管理人员对风险程度的把握,所以建立完善的风险资料数据库的意义重大。保险经营本来就是以大数法则为依据,公司的产品设计都是建立在对风险的有效评估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风险的评估出现了差错必然会导致保险公司经营上的过失。如果有了完善的风险资料数据库,就能够很好的了解风险的大小程度,能直观的反应风险的大小,克服决策者由于社会经历、专业知识及观点的不同而带来的不同的评判标准,这也有利于产品的设计的有效性。如果保险公司见的数据资源能够共享则可以达到多赢的效果,通过被保险人过去的投保经历能够更加真实的了解其风险状况。而在理赔是也能够避免重复保险而获得的额外补偿,也能降低社会道德风险。

4.风险的解决和处理

风险的处理方法有风险的规避、风险的分散、风险的自留和损失控制。风险规避是通过风险预测预知风险,通过计划的变更来消除风险或风险发生的条件,使公司免受风险的影响。但是,不是所有的风险都能规避的,当风险无法预测时,则不能采取风险规避这种事前行为。风险分散主要是指增加自己的产品品种来减少因为产品单一而引发的风险,以及保险资金投资时增加投资种类来分散风险。但是分散投资不是万能的,只能解决因为风险集中而产生的问题。风险自留也称为风险承担,是指企业自己非理性或理性地主动承担风险,即指一个企业以其内部的资源来弥补损失。这是在自己企业有经济实力时才可以运用的方案,一般小型保险公司不提倡使用。4损失控制是指采取各种措施减少风险发生的概率,或在风险发生后减轻损失的程度。损失可以克服风险回避的种种局限性,当风险无法规避时就得采用损失控制的方法,尽量减少公司损失,来稳定公司的经营。

5.风险的管理的评价

风险管理效果评价是分析、比较已实施的风险管理方法的结果与预期目标的契合程度,以此来评判管理方案的科学性、适应性和收益性。由于风险性质的可变性,人们对风险认识的阶段性以及风险管理技术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因此,需要对风险的识别、估测、评价及管理方法进行定期检查、修正,以保证风险管理方法适应变化了的新情况。所以,我们把风险管理视为一个周而复始的管理过程。风险管理效益的大小取决于是否能以最小风险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同时还要考虑与整体管理目标是否一致以及具体实施的可能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除了保险公司自身的风险处理步骤以外,还应该加强对新的保险从业人员的选择,对在岗从业人员的培训,增强他们的保险知识,减少因为从业人员的无知而导致的风险。当然对保险市场秩序的管理也是必要的。

通过以上的分析得出的风险管理的方法在实际运用中要结合具体的问题采取具体的方法,才能更有效的解决保险公司的风险问题。

参考文献:

[1]吴冰.保险公司经营风险控制分析[J].China'sForeigntrade,2011年第02期

[2]孔仪方.保险公司风险管理体系探析[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7年8月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篇9

1•1风险的定义

目前对风险已有很多种定义,总的来说风险是一种损失的不确定性,可以通过分析与评估,预测其发生概率及后果。而对建筑工程项目而言,风险是指可能出现的影响项目目标实现的不确定性因素。

1•2风险的特性

风险的特性是指风险发生概率、风险损失、风险损失的可保险性三个特性。

1•3承包商风险管理的模式

承包商风险管理的有以下两种:(1)承包商风险管理是一个连续过程,在承包商风险管理中沿用项目风险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风险管理目标的确定、风险的识别、风险的评估、风险防范方案的决策、方案计划的实施、检查和评估反馈。(2)项目承包商风险管理系统模式,该模式由四个部分组成,即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

2建筑工程项目承包商的风险识别

2•1风险识别原则

(1)多种识别方法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原则。一个建设项目,遇到的风险具有不同的性质,因此,单一的识别方法不能准确全面的识别风险因素,这就需要运用到多种识别方法。(2)准确选择识别方法原则。对于某一特定的活动或事件,应该采用一种最适合的识别方法。(3)广泛征求意见原则。在进行风险识别时,风险管理工作人员应向施工专业人员征求意见,进而对项目风险作出全面的了解。(4)不间断进行风险识别原则。风险因素会随着项目进展而不断变化,不间断的进行风险识别是必要的。

2•2承包商风险识别的原因及目的

2•2•1风险识别的原因

风险识别是指在风险发生之前,通过对各种统计资料的分析、归纳和整理,而对风险的类型以及风险可能引起的后果等做出定性估计和经验判断。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基础性工作,主要包括对风险产生条件、风险因素等进行确定;对其风险可能的后果及特性进行描述;分类总结出识别的风险。风险识别是通过对风险的大小进行衡量,为风险管理提供最合适的对策。能否深刻的进行风险识别,直接关乎风险管理的决策质量。而且风险识别是一项不能间断的经常的工作,在项目的整个阶段都要进行。

2•2•2风险识别的目的

风险识别的主要目的有如下几点:(1)识别出有可能影响项目进展的风险性质、因素和风险产生的条件;(2)识别出风险可能产生的后果;(3)对具体风险各方面的特征进行记录,为风险管理提供最适合的对策。在对风险进行识别的时候,要始终依据风险的特性,把握风险因素的特点,在坚持原则的基础上对风险进行准确而又全面的划分,合理的对风险因素进行归类、分析和整理,使得对后续的风险管理提供重要依据。确保风险管理工作人员能够较为准确的判断出风险发生的可能性、概率以及风险发生的可能时间,因而可以及早的采取措施对风险进行控制,尽可能的减少风险而带来的损失。

2•3风险识别的主要方法

2•3•1现场调查法

现场调查法是指到现场针对某一事项做具体调查,获得第一手资料。现场调查法的优点:①能准确获得第一手资料;②能够与项目基层管理人员进行直接的交流,更多的了解现场。现场调查法的缺点:耗时过多,调查成本过高。2•3•2事故树分析法事故树也称为故障树,是一种较为清楚地描述复杂系统运动过程的方法。通过图表,把所有可能产生事故的风险事件表示出来。事故树伴随着事故树的绘制,风险识别即开始进行,能够确定风险对系统各部分或工序的影响情况。事故树还可以对主事件发生的各种途径进行计算,对最有可能发生的事件进行判断。

3建筑工程项目承包商风险评估与分析

3•1风险估计与评价的过程

工程项目风险评价的过程为:(1)确定项目风险评价基准。依据项目管理和风险管理的目标,确定工程项目主体可接受的水平。风险评价基准应与具体的风险估计和评价模型相对应。对单个风险和整体风险都要确定评价基准,分别称为单个评价基准和整体评价基准。不同项目的目标重要程度是不同的,工程承包项目目标排序为:工期、质量、成本。通过对这些目标的量化,确定评价基准。(2)项目风险水平的确定。包括单风险、整体风险水平。工程项目应综合所有单风险事件,确定出整体风险水平。弄清各单个风险之间的关系、相互作用以及转化因素的影响后,就能确定工程项目的整体风险水平[1]。(3)评价基准与风险水平的比较。工程项目的单个风险水平、整体风险水平分别与单个评价基准、整体评价基准进行比较,确定出是否能够接受他们。进而确定该项目应该就此止步,还是继续进行。

3•2综合评判的评价指标设置

在建筑工程项目中因工程项目的规模、地点、使用要求、合同内容、质量要求等差异,每个工程项目都有自己的特点,设置评价指标体系应当和具体的工程特点相适应。遵循系统性、一致性、合理性、定性和定量相结合原则,对主要风险因素进行细分,结合内部与外部风险的分类方法,建立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风险递阶层次指标体系作为承包商风险评价模型。

4承包商风险管理的应对措施

4•1健全承包商风险控制体系

承包商风险管理贯穿工程项目全过程,如何有效地进行风险管理,直接影响到项目的质量,关乎到承包商的发展。因此,健全的承包商风险控制体系显得更加重要。承包商风险控制体系应贯穿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以及风险应对全过程。在风险管理过程中,通过风险的特征进行识别确定出风险因素;对风险因素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出风险的大小,进而根据风险特征,风险管理人员制定出相应的风险应对措施。风险控制体系就是要对风险管理的全过程进行整理,为以后承包商风险管理提供依据。健全的风险控制体系为承包商风险管理提供极大便利。

4•2坚持以人为本,进行风险管理

建筑工程承包商风险管理应该以人为中心,在风险管理过程中对风险责任的主体以及相关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的确定。明确过权利和义务,各岗位工作人员的工作和责任范围就明确了,监督和管理就会顺利的进行。在进行施工时,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对工程目标进行合理的划分,根据不同的阶段需要,将目标进行有机地分解,分配给工作人员,责任到人。对工作的内容、目标、责任人、实施人、检查人、时间及考核标准和岗位要求都有明确的安排,在进行风险管理时就能充分调动风险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风险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4•3加强合同管理中的风险防范

(1)做好前期考察工作。承包商在前期要对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进行认真的审查,找出影响其履行情况的风险。承包商最好能够进行现场调查,了解现场中可能遇到的风险。而且前期的积极准备和现场调研,可以使承包商在合同谈判时有备而来。(2)避免合同表达不清带来的风险。承包商认真研究合同,对合同中表达不清或模糊的地方积极与业主协调,使合同表达明确、详尽,以避免对合同的理解有误而增加自己的风险。(3)合同形式确定。签订合同时,承包商一定要争取对自己有利的合同形式,而且施工合同中应明确标的。标的是承包商和业利义务共同指向的对象,标的范围和标准的明确能够减少双方的争议,标的是合同的基础。(4)在合同中明确责任分担。应明确业主和承包商在何种情况下由谁承担何种风险,划定责任,为以后索赔提供依据。

4•险回避

承包商风险回避一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1)教育法。承包商通过对施工人员进行教育,使大家的风险意识得到提高,对建筑工程项目上所面临的风险有所了解,并能掌握处置风险的方法和技术,从而有效地规避风险。(2)工程法。承包商在施工现场建立完善的安全设施,消除物质性风险。(3)终止法。终止法是消极的放弃项目或项目计划的实施来避免损失扩大。

4•5承包商有效的转移风险

(1)工程发包和分包。承包商可以通过合理的工程分包,和有实力,信誉好的企业进行合作。另外,承包商通过签订具体的合同条款,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合同计价方式来转移风险。例如,承包商会选择采用成本加酬金的合同方式转移风险,使分包商承担很大的成本风险,减轻自己的风险。(2)工程担保。工程担保是承包商寻求担保公司或银行开具保证书,在承包商不能履行合同时,由担保人赔偿损失。这样承包商就能把风险成功的转移到工程项目其他方身上,降低自己的风险。(3)工程保险。承包商通过购买建筑工程保险、安装工程保险,把建筑工程项目风险转移到保险公司上。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会遇到许多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会演化成许多风险,这就使得承包商面临许多风险,承包商通过购买工程保险,能有效的转移风险。

风险管理与保险原理篇10

关键词:电力施工企业;财务风险;风险管理

电网建设项目不仅投资金额大,技术含量高,而且关系到国计民生,随着国家能源建设发展方向调整,电力建设市场的竞争也日益加剧。电力施工企业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容易导致财务风险的发生,对企业发展不利。树立正确的财务风险管理意识,是电力施工企业减少或规避经济损失的重要工作。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风险管理的规范和指引,抓住这样一个契机,全面梳理业务流程,科学防范财务风险,结合电力施工企业特点,一边谋发展,一边控风险,使企业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一、电力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

财务风险是指公司财务结构不合理、融资不当使公司可能丧失偿债能力而导致投资者预期收益下降的风险。而财务风险管理是经营主体针对上述风险进行识别、度量和分析评价,并适时采取及时有效的方法进行防范和控制,以经济、合理、可行的方法进行处理,以保障财务管理活动安全正常开展,保证其经济利益免受损失的管理过程。它是风险管理的一个分支,是在风险管理经验总结和近现代科技成就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一门新的管理科学。

电力施工企业行业地位处于不完全公平的状态,承揽单位多,但建设项目相对较少,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容易产生资金安全、资本结构不合理、成本失控等方面的财务风险,为减少这些风险导致的经济损失,企业管理层应当采取必要的控制手段,对相关财务风险进行有效管理,通过监督、对比等方式有针对性的规避、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

1.财税政策风险管理。电力施工企业承揽的工程项目的施工地比较分散,遍布全国各地,甚至涉及其他国家或地区,每个地方政府的财政、税收政策都各不相同,即使财税政策相同,相关业务办理流程也不尽相同。如果对这些财税政策疏于了解,掌握不充分,那么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就会处于被动应付的状态,给企业带来财税政策风险。电力施工企业在参加项目招投标之前,增加风险评估程序是必要的步骤,聘请充分了解和掌握施工地的财税政策的专业人员参与项目风险评估,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以及影响程度两方面着手评价该风险重要性,并结合企业风险承受的能力,综合其他因素考虑参与项目承揽的可行性。

2.筹资风险管理。电力建设项目包括线路工程、变电站工程等,大型施工项目比较多,工程建设期比较长,一般都会超过1年,再加上保修期,那施工周期就更长了。在这样一个时间跨度下,建设方为降低自身风险,还在工程资金支付上设置了重重关卡,比如提供预付款保函、扣工程质量保证金等,因此工程建设所需资金从哪里来?就成为一个关键的问题。企业自有资金、利用赊购方式获得的流动资金都是有限的,因此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就会使用银行借款的筹资方式,导致电力施工企业资产负债率比较高,引起财务风险普遍偏高。面对筹资风险,施工企业应当对资金进行集中管理,统筹各项目的资金,形成集中支付的制度,使企业能够合理安排、充分调度闲散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建立健全谨慎的项目资金催讨制度,缩短项目结算的时间,尽可能在加快资金回笼。通过上述手段缓解筹资风险。

3.成本失控风险管理。电力建设项目的项目成本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设计变更;各类自然、社会因素引起的停工、窝工;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性等。电力施工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比较重(尤其是一些电力抢修项目、国家重点项目),项目现场人员,长期以来重生产、重安全,抢工期的思想意识较强,但是成本控制意识薄弱,常常忽视经济效益的管理,导致项目成本居高不下。电力施工企业首先要建立全面预算管理制度,强化预算管理的意识,减少不必要的浪费,提倡“精细化管理”;其次建立监督考核制度,预算管理必须与考核机制相结合,否则就是“空谈”,无法达到成本控制的目的。

4.资金安全风险管理。从电力施工企业的行业地位来看,存在明显的权、责、利不平衡的现象。迫于市场竞争压力,急切地想承揽到工程项目,在合同签订的过程中让步于不平等的合同条款,势必让企业在工程承揽初期就处于不利地位,造成资金回笼的风险。除与建设方的合同条款风险之外,与供应商的合同条款签订也相当重要,以免由于供货方原因造成误工或工程质量上的问题,引起资金支付安全的风险。因此加强合同签订和执行过程中的监督控制,保障合同履行遵守相关条款,是控制合同执行不出现偏差,保障资金安全的必要手段。

二、电力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原则

1.全员参与原则。财务风险虽然最终体现在财务结果上,但是追根究底是产生于企业日常经营活动的方方面面。因此财务风险管理对电力施工企业来说,不仅仅局限于财务管理部门,还要涵盖决策层和操作层。在企业内部形成管理层大力支持,财务管理层强化宣贯,其他员工积极主动参与的风险管理的文化,以保障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实施。

2.适应性原则。适应性原则主要包括两方面的适应:一是要适应外部经济环境、政策等的要求,在相关外因发生变化时要及时调整,顺应时代,跟上这种变化的脚步;二是要适应企业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不能简单奉行“拿来主义”。

3.成本效益原则。电力施工企业在建立财务风险管理过程中,必须考虑对于所识别出风险点采用必要控制措施后,所产生的成本增加与带来的经济效益增加之间孰大孰小。应当选择控制成本增加小于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增加的防控手段。

4.重要性原则。对识别出的各类财务风险,进行梳理,确定风险控制关键点,对这些关键点应当有侧重的地进行风险应对,并结合企业自身的财务风险容忍度,进行风险管理,对重要性高的风险进行重点管理。

三、如何建立财务风险控制体系

财务风险控制体系就是建立以财务风险为导向,对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识别、评估与防范的管理系统。以下就如何建立财务风险控制体系进行探讨。

1.初始信息收集与评估。建立一套有效的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基础是收集各类与企业财务风险有关的内外部信息,针对这些初始信息进行合理评价。初始信息的收集应当做到广泛、全面,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信息,为有效识别出财务风险提供支持。外部信息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政策、国家电力发展政策、各地财税政策、同业对标信息、新技术、新工艺等;内部信息包括公司治理结构、近三年的财务审计报告、工程承揽结算等情况。信息的收集是持续的、动态的过程,来自日常管理中的各个方面。对获取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风险分为高、中、低三个级别,并形成财务风险识别手册。通过工作手册,让企业的员工可以清楚的确认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财务风险,配合做好财务风险管理工作,尽早识别出这些不利因素,提前做好风险应对准备。

2.财务风险应对策略。根据财务风险识别手册,找出风险控制关键点,形成财务风险应对策略。一般的风险应对策略包括:风险规避、风险转移、风险减轻和风险接受四种方法。比如在参加项目招投标时,要仔细研究招标文件,分析工程项目的风险,包括技术、市场价格、财税政策等风险,涉外项目还有考虑政治因素、汇率变动等风险。结合企业本身的风险承受能力,选择风险应对策略。如果汇率风险不大,可以选择风险接受的方式;施工技术难度、安全风险价高的话可以选择参加保险的方式来转移风险。

3.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财务风险管理制度是财务风险体系有效运行的保障。电力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发生除了不可抗力以外,一般都是因为内部管理制度缺失造成的。忽视风险管理,使得内部管理出现盲区,产生一系列经济损失,影响企业稳步发展。风险识别、评价、应对策略的实施,都离不开制度的保障。将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制度化的过程中,应当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企业的管理结构,建立内部牵制和独立的监督部门;防控手段对所反映财务信息偏差的影响;各部门之间财务信息沟通渠道的畅通性。

4.财务风险监督机制。充分利用财务分析监督手段,发现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的财务风险。比如总资产周转率指标,是主营业务收入与平均总资产之间的比率,可以反映出企业资产总投入是否得到一定的销售规模。如果该指标一直低于同业水平,电力施工企业可以进一步分析指标偏低的原因,是工程承揽量不足影响销售规模,还是工程进度受阻影响该指标。财务指标只是初步的反映,根本原因还是要相关业务部门、工程项目部协助寻找,并配合执行应急策略。财务风险监督是一项日常的持续性工作,监控内容包括:是否存在遗漏的风险点;内外部环境变化对已发现的关键风险点的影响;财务风险措施是否得到落实等。对于重大风险变动,应当建立监督报告机制,向管理层及时反映风险事件、分析产生的原因、导致的后果以及应急措施。保证企业整体财务风险控制体系的有效运行。

总之,电力施工企业财务风险的复杂性,是受到内外部环境多变等因素的影响,在日常生产经营活动中切忌发生后才意识到财务风险的存在,将风险管理、风险控制提前,是未来企业的发展趋势。在企业进行经营改革、文化建设的同时,应当将风险意识文化建设融入其中,培养企业员工重风险管理的企业文化,避免或降低企业在电力施工项目中发生损失的可能。

参考文献:

[1]梁静:《预防电力施工企业财务风险》《华北电业》,2007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