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职业规划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1:54

初中职业规划篇1

关键词 初中生职业生涯规划

一、问题的提出

欧美等发达国家职业生涯规划起步很早,有的从小学就开始了。在美国,全国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了《国家职业生涯发展指南(nCDC)》,这个指南阐述了初等学校、中等学校、高等学校和成人四个层次的职业生涯发展的目标。在中学这个层面上,强调了中学生应该达到的职业生涯目标以及他们要达到这些目标所要进行的转变,有关部门通过为中学生提供满足nCDC要求的职业生涯发展项目,帮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发现各自的职业倾向。在我国,由于就业体制的特殊性,使得职业生涯规划一直没有在学校中展开。直到1993年以后,国家开始实施“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各高校才开始了就业指导工作,职业生涯规划也成为高校就业指导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中学仍然几乎没有对学生进行过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家长和老师大多认为中小学教育的唯一目的是升入大学深造,讨论学生的职业生涯尚为时过早,使大部分中学生对自己的未来缺乏责任感。这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今是令人担忧的。

中学阶段学生面临人生重大转折,在这一时期,机会与风险并存,作为教育者,我们不仅要注重升学率这一具体目标,还要建立培养“社会人”的终极目标。因此,必须从初中阶段就通过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中学生理解教育目标与职业生涯目标的密切联系,并通过相关课程及校本活动尽量使学生在真实生活中体验职业生涯发展的机会,使学生在从中学阶段转到大学阶段的过程中,快速确定有效的职业生涯发展任务,以缩短与社会的磨合期。

二、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

舒伯将人的一生分成:“成长”、“探索”、“建立”、“维持”、“衰退”五个阶段。每个人生阶段,都与职业发展相配合,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发展任务。

(一)成长阶段(出生~14岁)。主要任务:经由家庭、学校中重要人物的认同,发展出自我概念。此阶段的一个重点便是身体与心理成长。学生开始以各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并经过对现实世界的不断尝试,修饰自己的角色。

(二)探索阶段(15岁~24岁)。主要任务:自我概念与职业概念的形成、自我检视、角色尝试、学校中的职业探索、休闲活动与兼职工作。

探索阶段的三个次阶段如下:

1.试探(15岁~17岁):考虑需求、兴趣、能力、价值与机会,作暂时的决定,并在幻想、讨论、课业及工作中加以尝试,做试探性的选择。

2.过渡(18岁~21岁):会考虑现实的状况,并试图实施自我概念。

3.初步尝试(22岁~24岁):已确定了一个似乎比较适当的领域,找到一份入门的工作,并尝试将它作为维持生活的工作。此阶段所选择的工作范围会缩小,只会选择可能提供重要机会的工作。

(三)建立阶段(25岁~44岁)。主要任务:通过尝试错误,以确定职业选择是否正确。若自觉决定正确,就会努力经营,打算在此领域久留。

(四)维持阶段(45岁~65岁)。主要任务:守住这份工作,继续做好,并为退休做计划。

(五)衰退阶段(65岁至死亡)。主要任务:由于体力及心理能力日渐衰退,工作活动也将改变,所以必须发展出新的角色,先是变成选择性的参与者,然后成为完全的观察者。

三、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几点建议

(一)学校可开设职业素质课程。

学校有必要开设专门的职业素质教育,主要内容可以有自我认识的过程,有求职过程的模拟、礼仪训练,与人交流的训练,环境适应的训练、信息处理和解决问题能力的训练,职业理念和职业道德的教育。通过这样的专业训练,可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帮助学生具备提升自我的能力,更全面地发展。

(二)学校可全程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初中生刚进入学校时,还处于“青春期”的不稳定时期,对于自身的认识依然会有一些变化,随着他们的不断成熟和对所学专业的了解,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也可能出现一些调整。而影响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有的是可以预测的,有的则难以预测。在此状态下,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必须不断地对职业生涯规划执行情况进行评估。这需要学校在学生在校期间都提供专业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调整其职业生涯规划。比如可以帮助学生对每年的职业生涯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总结,确定哪些目标已按计划完成,哪些目标未完成。然后,对未完成目标进行分析,找出未完成原因及发展障碍,制定相应解决障碍的对策和方法。最后,依据评估结果对下年的计划进行修改与完善。如果有必要,也可考虑职业目标和路线进行修正。

(三)学校可增设体验式学习课程。

体验式学习是将学生团队带入预先设置的情景,借助一定的道具,通过团队及个人的努力完成项目任务。这种方式使学生不再作为被动的参与者,直接加入到一个项目中来,而是通过自身努力,更重要的是与同伴的协作,来完成一个任务。通过这个过程,学生的心理素质、协作能力、自信心等各方面都能得到较好的锻炼和提高。

陶行知先生曾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确,学生除了在学校获得丰富的体验外,还应在社会中扮演一个角色,获得一种感受,明白一个道理。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初中生的职业感觉、独立能力和社会竞争力,也让初中生通过游戏,体验成人的职业行为,进而了解社会的组织结构、司法体制、各种职业特点以及按劳取酬的社会分配原则等。让孩子们体验到各种工作的快乐和辛苦,同时也有助于了解他们长大以后将要面对的世界。

参考文献:

初中职业规划篇2

【关键词】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岗前职业生涯规划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3B-0010-02

顶岗实习是当前许多中等职业学校运用广泛的实践性教学形式。它对学生熟练地掌握操作技能,进一步学习企业管理,进而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等起到重要的作用。可是,目前很多中职学校对即将参加顶岗实习的中职学生缺乏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使得顶岗实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导致学生在从学生向社会人过渡转型的“黄金时期”内职业生涯指导的缺位。然而,众所周知,职业生涯规划是中职学生步入社会必备的环节,对中职学生的个人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对中职学生应加强岗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帮助学生完成对自我生涯的探索与最初职业方向的选择。本文从在中职学生顶岗实习前加强对其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必要性及策略来进行探索。

一、加强对中职学生进行岗前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必要性

(一)中职学生顶岗实习面临的主要问题

中职学生顶岗实习不同于中职学校里的实训实操,也不同于到工厂参观及教育见习。在企业里,学生作为企业的员工,是有着明确的岗位责任和要求的。中职学生顶岗实习期间,要参与企业的直接生产过程,系统运用本专业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定的生产任务和学习任务。这对于中职学生来说是一个重大转折。在顶岗实习期内,学生既扮演学生角色,又扮演员工角色,同时受到学校与企业的双重管理。中职学校的目标是培养复合型、技能型的人才,而企业的目标是获得有价值、有发展潜力的职工。两者的共识都是希望学生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适应成长,最终成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职场精英。企业与学校应当共同承担对学生的职业技能培养、专业素质培养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视员工培养的企业一般都会在新员工的岗前培训中包含与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内容,比如性格测试、员工晋升发展方向、可接受到的培训、行业前景、企业文化、职业价值观等。但都只在入职前阶段设计该方面培训,并非覆盖学生整个实习阶段。何况,仍有很多企业还停留在仅重视职业技能培训的层面上,基本不涉及职业生涯规划的培训内容。同时由于种种原因,许多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定位不明、对行业信息缺乏全面的了解、对制订生涯决策缺乏积极主动性。因此,必须对中职学生进行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其了解自己的兴趣,明确其自身的发展需要;认识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及自己与职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差距;了解其自身职业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和劣势,使学生能尽快完成从学生到职业人的适应成长,顺利通过顶岗实习,最终成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职场精英。

(二)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作用

根据黄艳芳主编的《职业生涯规划》(广西版)的教材,对职业生涯规划下的定义是: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定出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就实践这一目标作出行之有效的安排。从该内涵可以看出,对我们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而言,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在对自我及职场世界认知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兴趣、性格、专业技能及价值观,结合行业环境的分析,对将要从事的职业以及自己要达到的职业目标做出方向性的选择,并制订出实现目标的可行性措施。

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学生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它是m足人生需求的重要手段,能促成个人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应着重引导学生了解并准确认识自己的个性特点,进一步分析社会需求及所处的职业环境,从而做出最佳的岗位选择。在中职学生参加顶岗实习前,就要对其进行充分的生涯教育,当我们的学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之后,他们便可在现实工作状态中依据自己目标岗位的具体要求,进一步制定如何提升某些专门技能的发展规划。对于如何实现自己的长期发展目标,学生同样有机会在职场中寻找到榜样人物,再通过分析榜样人物的成功因素,比较得出自己今后所需重点培养的职业能力有哪些方面。总之,通过职场的历练学生有机会不断修正自己原先的职业生涯规划,真正做到规划有针对性、有导向性、有效果,使学生尽快完成从学生走向职场达人的华丽转身。

二、在顶岗实习前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策略

(一)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分层次的生涯教育

以黄艳芳主编的教材《职业生涯规划》(广西版)为基础,对广西中职在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系统性的、分层次的生涯教育。指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分析,包括(1)自我分析,如自身的兴趣、性格、能力及职业价值观等;(2)环境分析,如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及行业环境。在此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确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制订相应的实施计划。此外,在教师进行生涯教育的授课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熟悉并懂得运用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基本步骤及方法。

(二)建立由多方人员共同参与的生涯辅导团队

成功的职业规划要贯穿职业发展的整个过程,这就意味着在学生尚未具有成熟的职业规划能力之前,各方共同的生涯辅导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建立起一支由校方与企业组成的生涯辅导团队。团队可由六方人员构成――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生涯课程教师、专业课指导教师、德育辅导员、企业人力资源部及企业带教师傅,他们各司其职,合作完成对学生顶岗实习前和实习中的生涯辅导。

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主要职责是负责生涯教育体系的设计、生涯团队构建与沟通、就业政策的宣传、招聘信息公布、执行实施过程中的监督、组织实习报告会、参加生涯设计比赛等;生涯课程教师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对学生的生涯理论指导、个体生涯辅导、组织生涯训练营、创业培训活动等;专业课的指导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对学生在专业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等方面进行指导;德育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管理,同时需要时常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生活、心理变化、实习表现等情况,对学生给予价值观、就业观的指导,并积极与企业相关部门沟通;企业人力资源部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的职生涯培训,介绍行业背景、企业文化以及员工个人发展途径等;企业带教师傅的主要职责是通过现场真实的具体工作实践,以准职业人的要求来指导学生,引导学生处理好工作中的各种问题,提升各种职业技能操作能力,并经常与学校教师进行沟通。

(三)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与专业技能学习及见习实践活动相结合

首先,对于中职学生来说,专业课是每一个中职学生在走向职场的主方向。因而对中职学生的生涯教育必须以专业技能为基础,引导学生在自己所学的专业中领悟未来的职业。其次,中职学校应带领学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利用周末及假期,组织各种社团广泛深入开展形式多样的课余实践活动。通过课余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帮助学生达到自我认识进而学会自我规划的目的。再次,加强校内的技能培训,职业学校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学校应把技能训练作为教学重点来抓。学生只有掌握了工作必须的技能,才能在后续的顶岗实习乃至职业生涯中立于不败之地。可以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技能训练及比赛,通过训练和比赛激发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掌握相关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培养和提高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

(四)多渠道宣传与多样化引导

第一,多渠道宣传。充分利用校园网络、校园平面广告、板报、校园广播台等多n平台对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意义进行广泛宣传。

第二,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比赛。每一年都开展全校性的生涯规划大赛、简历大赛、创业大赛,鼓励全校学生积极参与,将每个学生大赛参与度纳入学生学业成绩考核中。对获奖学生要引导他们如何将比赛成果运用到实际学习及今后的工作中;对创业大赛中获奖并有创业意愿的学生,要进一步指导学生可以利用哪些渠道将理想变为现实。

综上所述,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完整性、合理性的问题,是目前各中职学校在把学生引向顶岗实习前首要考虑的问题。学校应拓展渠道,组成多方参与的生涯辅导团队,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分类型引导不同需求、不同专业的学生提升职业规划能力,从而使我们的学生在职业生涯的道路上走得更稳、更远、更好。

【参考文献】

[1]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杨婉,范素文,邬瑞斌.基于能力成熟度模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16)

[3]李引.2015年上海思博职业技术学院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年度报告[R].北京:麦可思,2015

[4]黄艳芳.职业生涯规划[m].南宁: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初中职业规划篇3

关键词初任教师职业生涯规划职业倦怠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0126-03

一、对初任音乐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一)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为事件和行动方案。”

然而,即便是同样一份优秀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不同人,其能发挥作用的范围强度也是不尽相同。此外,很多人仅仅只是把职业生涯规划束之高阁,或者教条式照搬照做,很明显,这是不可取的。以上所述就涉及到职业生涯规划的两大特征――个性化和开放性。

针对个体而言,一个人投身事业工作,理想的状态是能在满足个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社会价值。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能在职业生涯上取得成功,而职业生涯成功的前提是有一份明确、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职业生涯规划并非只是一纸空文,进一步说,职业生涯规划应该是个体在头脑中构建的一系列职业走向路线图。

(二)初任音乐教师

初任音乐教师一般指的是从事一年至三年音乐教学的教师。大量研究表明,教师初任期或称入职期影响教师专业的成长,决定着他们是否会终身从教,甚至影响到整体教师队伍的稳定。初任音乐教师在这一阶段碰到的难题不在少数,由于初任教师刚刚从事工作,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与实际教学存在落差,知识无法得到有效地应用,教学环境与原先脑海中设想好的不相符或者现实环境太过复杂,全新的工作环境,教师需要适应角色的转变等等,初任教师难免会碰到教学上的问题,班级管理上的困扰,融入学校文化的困难等等。初任教师在这一阶段的经历,对其以后的教学成果、工作状态,以及能否长期从教都会产生重大影响。

二、初任音乐教师面临的问题及职业生涯规划的作用

初任教师,尤其是初任音乐教师刚刚走上岗位,便与学校内一些教学时间长、经验丰富的教师一样承担学校分配的繁重任务,甚至有时候出于锻炼新人的目的,给新教师加重教学任务,因此初任教师总会面临着来自个人专业知能方面和具体教学中碰到的问题。对此,许多外国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诸如英国的泰勒和戴尔,美国学者维恩曼等等。外国学者将初任教师碰到的问题归纳为两个方面:“教学和班级管理能力;对学校社会系统的适应,包括人际关系上的困难及融入学校文化的困难。”

反观国内,许多学者同样关注初任教师的职业问题。由于初任教师刚刚从师范院校毕业,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往往与现实存在一定的落差,理论知识无法得到有效地应用,原先所设想的教学环境与现实环境又存在区别,初任教师无法做出有效地举措,从教决心难免受到打击,还有新的工作环境、同事、领导等等。很多初任教师在面对来自个人及外界的各种各样问题时,感到手足无措、力不从心。

从下面这位老师的叙述中,我们来看看这位初任音乐教师所面临的问题:

“考级是一种制度,它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而设立的,以保证音乐业余教学活动有一个更好、更科学的规范,但是有些家长认识上的缺失,盲目攀比,导致不能正确对待考级,使得考级的目的走入了误区,有些学校与家长甚至还因为刻意追求高级别,将正常的教学进度与计划统统打破,给我们这些初任的音乐教师安排大量的教学工作量。我已经失去了对这个班级的控制。我也不情愿说出这件事,但是我不得不接受这样的现实。当我教学的时候,我不知道该怎么做――我想大叫!我真的很沮丧,很抑郁,我没法把心思放在教学上。我忙于去维持纪律。我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他们太小以致我很难管理。”

有学者把初任音乐教师碰到的具体问题归纳为以下几点:“教法不灵活,无法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管理能力差,难以维持课堂纪律;不能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不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不能处理课堂偶发事件;难以处理同事关系;教学设施简陋等等。”对这些问题进行总结,可以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教学方面;二是课堂管理方面;三是融入学校方面。

当然,在初任教师碰到的问题中,有个普遍的问题――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是个体因不能有效地缓解工作压力或妥善地应付工作中的挫折所经历的身心疲惫的状态。”它是初任教师所要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教师个体来说,引起职业倦怠的原因是很复杂的,自然环境方面、社会方面和个人方面都有可能成为诱因,使他们产生挫折,进而陷入职业倦怠。职业倦怠有可能导致一些初任教师过早离开岗位,影响整个师资队伍的稳定,也有可能降低在任教师的士气。

综上所述,针对有可能存在的各式各样的问题,初任教师如能结合自身的情况及发展目标,着眼于现实教学环境及教学目标,制定一份切实可行的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对其自身的发展是非常有意义的:

首先,职业生涯规划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和职业发展具有指导性作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把自己的职业生涯置于理性的思考之上,就有了明确的目标和源源不断的动力,从而更有利于实现自己从教的目标。

其次,制定和实施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初任教师及时作出反馈,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弥补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此外,坚持“动态规划观”,适时进行调整的职业生涯规划还能满足初任教师不断发展的需求,让教师能在专业发展道路上明确职业发展目标,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作出应有的贡献,实现其社会价值。

三、关于初任音乐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开展的对策

(一)学校层面

学校有关部门的负责人(园长),应督促初任音乐教师及时有效地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帮助初任音乐教师明确自己的规划目标,并结合学校对教学发展的总体目标,确定个人职业发展道路及教师职业定位,找到今后的努力方向。此外,学校应对这些教师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进行诊断,及时作出反馈,弥补不足,完善初任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对此,学校方面应该做好以下两个方面;

1.推行“导师制”,加强资深教师与初任音乐教师间的联系,共同探讨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与实施

这些教师进入新环境,职业方向不够明了。在与资深教师共事、同资深教师一起承担教学任务中,由于自身教学技能及教学经验的缺乏,初任教师无法做到资深教师的程度,或者同刚进入学校没几年的新人相比对,也自知不如,自信心受到打击,从教的决心有可能因此而动摇,自我否定,认为自己不适合从事教学工作,终至于离职。推行“导师制”,加强资深教师与初任教师的联系,有利于帮助初任教师解决入职期出现的各种问题。

2.改善教学发展环境,建立健全激励制度和评价制度

初任音乐教师职业生涯规划需要依据现实的环境来制订,改善学校教学发展环境,不仅有利于职业生涯规划的制订和实施,同时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有促进作用。改善学校教学发展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物质环境可以具体到学校的教学设备、校园环境等,在心理环境上,学校应该创新管理理念,培养初任教师进行自我规划、自我发展的独立意识,鼓励教师参与学校决策等,树立初任教师的从教信心,壮大师资队伍。同时,学校建立健全的激励制度,适当采取目标激励法、榜样激励法等激励制度,帮助初任教师明确职业发展目标,也可以调动初任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学校也可以建立发展性评价制度,培养初任教师的“动态规划观”。“动态规划观”有助于初任教师及时作出反馈,弥补在实施规划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完善规划,促进初任教师的发展。

(二)初任音乐教师个人层面

初任音乐教师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既要对周围环境进行有效地分析,还需要对自我状况有一定的认识。

加强对初任音乐教师的培训,包括专业知识、教育技能和综合素质的培训。加强试唱练耳、基本乐理等专业技能,这是当好一名学前音乐教师的前提。音乐教师在制定职业生涯规划时,首先需要对自我进行剖析、客观的自我总结,同时对自我的发展进行有目的性规划:作为一名新的教师,在大学校园里不管有多大的荣誉,作为初任教师,就应该重新寻找自我位置,调整自我心态,针对在教学工作各方面存在的不足,逐步规划弥补,寻求发展;不忘学习关于教师发展的各种教育学理论,离开专业理论的支持,职业规划将流于肤浅;加强同任职学校资深教师的联系,坚持“拜能者为师”的理念,过来人的经验是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强有力的依据,能帮助初任教师少走一些弯路。

初任教师的工作岗位主要在学校,规划的重点也应该放在学校,依据学校具体状况来制订:要坚持动态的职业规划观,学校的环境不断变化。

(三)初任音乐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一般步骤

制定职业生涯规划前我们需要了解一般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内容及相互关系。一般职业生涯规划包括十项主要内容:“题目(包括姓名、年限、年龄跨度、起止日期);职业方向及总体目标;社会环境分析结果;自身条件及潜力测评结果;角色及其建议;目标分解及目标组合;成功的标准;差距;缩小差距的方法及实施方案。”

而在初任音乐教师在职业生涯规划的制定过程中需要注意到以下要点:首先需要对自己有清晰地认识,对自我能力有个客观整体的评价,依据自我能力制定出的相应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切实可行;对周围环境有一定的了解,主要针对学校环境,根据学校的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完善规划;基于学校制定的发展目标及教学根本目的,制定出职业生涯规划的总体目标;初任音乐教师要立志能逐步落实规划中的各种举措,做到稳扎稳打,稳中求胜;树立“动态规划观”,建立发展性的规划评价制度,及时对具体的实施结果进行总结反馈,对不足的地方进行调整弥补,完善职业规划,使其更好地为初任教师服务。

结合职业生涯规划一般步骤及初任教师制订职业生涯规划的注意事项,初任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具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步骤:

1.教师个人信息、年限、起止日期;

2.教师职业发展目标(短期、中期、长期规划);

3.外部环境分析(包括社会、教育工作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

――思考有利方面与不利方面;

4.自我条件分析、及总目标的制订(对自我能力有大致清晰地了解,根据学校教育发展目标及教育根本目标来制订职业生涯规划总体发展方向);

5.规划步骤的设计,层次化目标的安排(包括教学方面、班级管理、教学科研、自我素养提升等方面);

6.制定具体措施及实施行为的条件;

7.确定发展性评价标准,能够及时反馈教学成果。

当然不同的初任音乐教师,其个人情况及工作环境不尽相同,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也需跟着做出相应的调整。不过,制订一份切实可行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初任教师而言,毋庸置疑具有重要意义,制定好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初任音乐教师在职业生涯上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任学印.教师入职教育――理论与实践比较研究[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胡燕琴.初任教师的适应性教育[J].师资培训研究,2006,(1).

[3]陈文华.职业规划――设计教育生涯的蓝图[m].呼和浩特:远方出版社,2005.

初中职业规划篇4

职场行业观:

俗话说得好“男怕选错行,女怕嫁错郎”,从古谚语中就不难看出、古人对于一个人从事什么行业是非常重视、不然的话怎么能够从古流传至今、把它放在现代社会里也仍然是“铁打的定律”、具有指导职场人生的价值。作为现代职场中人也一定是要记住的,不然“不听古人言,吃亏在眼前”。由此可见,行业选择对于职场中人、特别是对初入职场新人是多么重要。居然如此重要,那么作为职场中人如何来选择和评判从事什么行业呢?行业有朝阳行业,夕阳行业、成熟行业、成长性行业。对于职场中人怎么去判断什么是朝阳行业,什么是夕阳行业、什么是成熟行业、什么是成长性行业呢?所谓朝阳行业是刚兴起的全新产业,是以前从没有过的行业“比如游戏软件业、网络短信编辑业、四维动漫设计业等”、这些行业犹如初生太阳,前景是光明的。如果选择了此行业,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相信随着行业蓬勃发展职场中人也将会有无穷的发展时间和空间;所谓的夕阳行业是那些发展受到国家政策法规影响和制约,处于停止或萎缩状态的行业“如钢铁制造业,白酒制造业”。如果职场中人选择了该行业,那对于职场中人职业发展是很难有所作为的;所谓成熟行业指的是那些传统制造业“如服装制造业,家具制造业”。职场中人如果选择了该行业,对于职场中人在时间空间上的发展是有一定局限性、付出的职场成本与职场发展比例是不相吻合的;所谓成长性行业指的是那些高速发展行业“如医药营销行业,应用软件开发业”,如果职场中人选择了该行业、职场前景“那是相当的好”。高成长带来的是行业高速发展、带来的是众多机会、众多职场发展空间、对于职场中人也将会随着行业不断状大而得到个人良好的职场发展。

职场评估观:

职场中人在进入职场前应对自己有所认识和了解,那就是“知已”。即从专业知识背景,以往职场工作经验、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职场专长等对自己有个相对正确、理性的认识和评估。避免“高看低就,低看高就、好高骛远”给职业发展带来曲折、多走弯路。

职场定位观:

职场中人自进入职场后,首要的问题是“职场定位”。所谓的职场定位即职场中人你最终的职场终极目标是做职业蓝领,还是职业白领、还是职业金领、还是职业钻石。一旦职业目标定位确定,就要理性地分析,评估自身专业理论知识背景、工作经历、职场经验是否能助你实现职业终极目标。你所选择的行业,所服务企业是否有足够的空间和机会来实现你的职业目标。

其次是制定为实现此终极目标的多个子目标,子目标实现是终极目标达成的准备、因此职场中人一定要“不骄不燥、有所为有所不为”循序渐近、逐步实现、方能达成职业所愿。

职场规划观:

职场行业观,评估观、定位观、笔者已作论述、再此不予重复解读。对于职场中人接下来要做的事是对职业发展做中长期职业规划,即“职业规划书”。“职业规划书”首先依据职场中人所处行业,职场评估、职场定位、确定你的职场终极目标、以及为达到此终极目标而确定的各子目标。其次是为实现多个子目标而采取的措施和步骤。终极目标,子目标的达成是需要时间和空间的、因此作为职场中人在这种时候应该回头看看自己是否已经具备了所需的职业资历、职业工作经验、职业人脉关系、职业理论知识背景等。反之不具备则要强化自身的职业素养、职业资历的修炼和积累。

职场执行观:

职业规划书是职场中人对自己的一次“人生职业策划”,“人生职业策划”一旦确定下来以后,关键在于执行。执行是否到位、执行力如何将是关系到职场中人的职业发展。职场中人在执行“职业规划书”过程中要灵活,机动地根据外部环境和所服务企业内部环境及自身情况变化、做出适时调整、以不变“即定职业规划书”、应万变、以适应环境变化和驾驭新的职场变化。

初中职业规划篇5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领作用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中职学生学业规划的引领作用

虽然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一直在持续进行,但仍困难重重。在现行教育模式下,就读职业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单一评价体系的淘汰者。很多中职学生缺乏激情,缺少自信,没有目标,没有朝气,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差。随着社会对技能型人才需求的增加,在“技工荒”的大环境下,中职学生的就业率明显提高,但就业质量却不尽如人意。调研显示,中职生的就业稳定率、专业对口率偏低,职业发展前景不佳。

针对这种现状,学校尝试以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引领,自2009年9月开始,选择商贸部九个班为试点班级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课改模式试点探索,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职业生涯规划课课改计划及内容

1.九月:完成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步骤等基本知识的讲授,达到统一学生思想、重视本课程学习的目的,并根据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初步了解,完成职业生涯规划初稿。学生与教师交流,介绍初稿的完成情况及重点学生的规划内容,商定教师点评的内容。

2.十月:完成自我分析模块内容的教学,学生学会自我测评方法,至少进行五种以上方法测评,得出自我测评小结,修订职业生涯规划初稿,增加自我测评内容。教师介绍学生自我测评的完成情况及分析重点学生的测评小结。

3.十一月:完成环境分析模块内容的教学,结合专业部的专业介绍,邀请专家走进课堂与学生交流或开设讲座,组织学生分小组进行社会调查,分专业安排两周社会实践,使学生了解专业所需的知识、能力及就业的岗位、晋升的通道等。完成环境分析,修订目标。

4.十二月:完成目标规划模块内容的讲授,通过个案赏析,帮助学生树立合理的、个性的生涯规划目标,完成职业生涯规划蓝图。教师参与本班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展示活动。

5.次年一月:完成生涯规划方案实施模块内容的教学,学生学会根据目标制订具体行动方案,完成职业生涯规划总稿及学习方案,学会成长记录记载方法。

6.提交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总稿及学习方案,与班主任交流成长记录的督查方法,系部组织召开职业生涯规划成果演讲会。协助班主任开展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学业规划实施情况督查。

(二)实施效果

1.试点班级学生均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书制作,学生作品在江苏省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中,获得11个一等奖、多个二、三等奖。有十多位学生的作品被江苏省推荐参加全国比赛,获得5个一等奖、12个二等奖、18个三等奖。

2.学生明确了职业目标,并自行制定学业规划。

3.对班级管理产生积极影响,班主任普遍反映学生开始思考未来,变得好学懂事,班级管理工作更好开展了。

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中职学生择业及发展的引领作用

职业生涯是指人一生中的职业历程,即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在人一生中,职业生涯占有30~5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职业生涯是人一生中最重要的历程,是追求自我、实现自我的重要人生阶段,对人生价值起着决定性作用。如何安排这几十年的职业生涯,如何让这几十年更加高效、更具价值,需要对所选择的工作(职业)和整个职业经历进行有系统的规划,即要做好职业规划。

中职生在职业选择时定位不清、目标不明,往往造成求职难,或是缺乏耐心,工作频繁变动。因为没有清晰的定位,很难有可持续的方向性的累积,缺乏核心能力,就业竞争力弱,很难跟得上经济发展和产业发展的要求,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能满足岗位需求,从而始终处于被就业市场淘汰的边缘。职业规划在中职生的求职就业和职业生涯发展方面,具有至少以下几个方面的价值。

(一)加快中职生的求职速度

企业希望能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找到最合适的人选,当中职生有了明确的求职目标,并把最有利于工作的优势进行充分的准备和展示时,目标岗位的求职成功率就会大大提高。学校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后学生初次就业质量、目标岗位应聘成功率均得到明显提高。

(二)增强工作的持久性,工作满意度更高

中职生快速、频繁离职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对工作本身的不认同,因为不认同,所以当工作环境稍微有些不理想时,如跟老板或是同事发生矛盾或经济收入不理想,就会很轻率地选择离职,寻求表面上看起来是更好的“发展”。而当学生有了明确的职业规划以及明确的职业目标后,职业的认同感更明确,就能理性地考虑从事某项工作的目的:是为了积累经验还是为了提升技能,是为了自身的历练还是为了应对挑战。对于工作的选择也会更加的慎重。同时,因为对所从事职业的认同会更加投入地工作,工作的主动性会大大增强,从而取得更好的工作满意度。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前,学校的毕业生在顶岗实习及就业选择时,从众、盲目等现象非常普遍,实习期非常不稳定,工作满意度低。个别学生甚至一年内跳槽十多次,严重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之后这种现象有明显好转。

(三)提升中职生职业竞争力,实现自主就业

明确自己的职业规划和选择标准后,学生就能很自然地明确哪些是需要提升的,哪些是需要锻炼的,哪些是自己比较有竞争力的东西。这样,工作自然会取得更好的发展和更高的经济收入,当对工作更加投入的时候,中职生的职业竞争力自然就得到了提升,人生价值、社会价值就体现出来,能给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和更多的财富,而学生也能得到更多的回报,就业质量和生活质量都得到提高,形成求职和就业的良性循环。学校课改试点班级在2010年选择实习和就业岗位时,学生明显理性了很多。如眼视光与配镜专业的一名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升任为店长,职业生涯规划对她的择业及职业生涯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引领作用。

初中职业规划篇6

2014年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出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每个等级附有详细的能力标准说明。在此背景下,引导高校辅导员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思考、仔细衡量、创新设计出个性化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职业生涯规划;标准;骨干辅导员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09102

2014年3月末,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出台《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标准》将辅导员的职业能力划分为初、中、高三个等级,体现出辅导员职业发展的渐进性和阶段性,有利于广大辅导员根据自身的工作年限,更清晰地对照自己当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和应具备的职业能力,明确自身职业发展努力方向和目标,按照人才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进步提升。

在此背景下,高校辅导员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认真思考、仔细衡量、创新设计出个性化的“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无疑是高校辅导员深刻理解《标准》基本理念,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准确把握《标准》主要内容,全面落实《标准》各项要求,把《标准》作为提高自身专业发展水平的行为准则,增强专业发展自觉性的集中体现。本文以宁波大红鹰学院骨干辅导员为案例对象,研究骨干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具有典型性和示范性。

1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架构

1.1职业专业化初级阶段――初级辅导员

一个职业如果是人人都可以担任的,那么就会没有社会地位。因此职业专业化是所有职业发展的必然之路,具体到辅导员职业来讲,就是辅导员队伍在发展过程中获得较强的专业素质,合理规划辅导员的工作内容,培养职业精神,形成鲜明的专业标准,拥有稳定的专业地位的过程。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初级阶段主要是指辅导员群体经过一段工作时间后不断成熟,逐渐符合辅导员职业标准,辅导员岗位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

这个阶段的辅导员,要完成入职之初到尽快适应岗位的过渡。因此规划重点是学习,学会处理日常工作和所遇到的各种麻烦,培养职业兴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因此,这一阶段要找到自己的职业优势,比如学生心理辅导工作、党建团建工作、其他各项培训工作等,确定自己能够承担的专项和责任等;但是对辅导员来说,职业周期的阶段不是一成不变,应该根据每个人的实际情况做好自己每个阶段的规划重点。这个时候的规划目标切忌太高太远,辅导员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查缺补漏,做出合理的、适合个人发展情况的职业规划。

1.2职业专业化第二个阶段――中级辅导员

在这个阶段,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程度递进一步,即该职业群体的专业性质和发展状态处于应有的水平,拥有一套完善的专门知识和技能体系,作为这一群体从业的基本依据。由经过专业培训的专门人员专门从事并不断提高的过程。这个阶段的辅导员应具备的职业技能结构包括语言文字表达能力与信息获取能力、组织协调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创造能力。辅导员需将目标进行分解,制定出较为详细的分时间段的计划与行动措施。可以从五个方面精进:一是能够与学生畅快谈话,耐心细致地引导学生,真正做到言传身教,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辅导员的关怀与爱。二能够自觉关注学生的一举一动,时刻了解学生的动态,掌握学生的思想状况,自觉关注一些特殊学生的表现,对学生突发事件的发生较为敏感。三是要有一定的公文写作能力,能够较好完成工作汇报、学生评价等材料拟写。同时,辅导员要善于总结,能够随时记录自己开展工作的情况,特别是对一些重要事件,如安全教育、资助工作、学生谈话等,要做好备忘记录。四是主动深入学生宿舍、教室等工作一线指导学生。五是有较强的工作悟性,善于从纷繁复杂的头绪中归纳出思路,形成自己的工作艺术,不断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这个阶段的辅导员,已经具备了学生管理工作的相关经验,甚至在某一条块工作上已经形成个人丰富的经验,已经初步具备其辅导员职业的核心竞争力,这个时候的规划目标要针对自己的岗位需求,树立起清晰明了的职业目标,如考证(职业指导师资格证书、国家心理咨询师资格证书等)、科研(申报辅导员专项课题、发表相关学生工作论文)等。

1.3职业专业化的第三个阶段(专家化阶段)――高级辅导员

辅导员职业专业化的高级阶段也就是辅导员专家化的过程,是指高校通过培训、教育、激励、保障等长效措施,使长期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专职辅导员成为具有较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能熟练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并在学生工作领域取得优异成绩、在国内高校学生工作领域有一定影响力的学生工作专家而努力的动态过程。这个阶段的辅导员拥有相当高的社会声望和经济地位。

2具体步骤

2.1规划指导思想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生涯设计的目的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1)选定发展方向、设定发展目标、考量发展因素、选择发展路径;

(2)做好发展准备、摒弃干扰(拟做专业教师的准备、拟走行政发展路线的准备)拟作学生工作专家的准备;

(3)评估发展前景、结合切身情况对发展路径评估、自我发展机会评估。

2.2规划的方案制定和实施

制定计划。一个完整有效的职业生涯规划方案的核心内容包括:自我分析、职业分析、职业定位、计划实施等方面。

(1)自我分析:包括“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现在在干什么,我将来要干什么?”“自己对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有没有兴趣,自己想不想为教育事业而奋斗?”等等。要认真分析自己的性格、志趣、自身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等来识别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兴趣是否能够培养,知识和技能能不能通过学习积累提高等等,从而确定自己是否适合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如果你认为自己适合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就要确定发展目标,即成为“教育者”而不是“事务管理者”。如果没有明达的职业发展目标定位,职业发展规划将难以顺利实现。

(2)应对目标规划拟定短中长期计划,以标准中的辅导员分级类别:初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1-3年,经过规定入职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中级辅导员一般工作年限为4-8年,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培养了较强研究能力,积累了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中级辅导员职业标准除涵盖初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内容要求外,在各项职业功能上有更高要求;高级辅导员一般工作8年以上,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较高的理论水平和学术修养,高级辅导员职业标准除涵盖中级辅导员的职业标准内容要求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有深入的研究并具备有影响力的成果,成为该领域的专家。

基于宁波大红鹰学院的校情,骨干辅导员群体认定特征包括:

(1)拥护党的基本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热爱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品行端正、师德高尚。

(2)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连续从事专职辅导员工作满4年以上,具备较强的沟通协调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3)扎实开展学生工作,密切联系学生,深入进行家访和谈心、谈话活动,积极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主要组织者所组织的学生工作活动,或作为主要指导者所指导的学生集体(含学生社团),曾获得校级以上表彰,所负责学生无重大违纪事件和重大事故发生。

(4)深入开展学生工作研究,在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学业指导、职业规划指导或学生事务管理等某一方面有比较深入的研究,近3年在省级以上刊物上发表过学生工作论文,或获得校级及以上优秀辅导员荣誉称号。

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作出规划,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对工作进行分阶段的规划,把握每一个阶段的重点、目标、任务,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制定短期目标和远期目标,努力向专业化、专家化的目标发展;为了达到近期和远期目标,对自己的行动进行规划,其职业归属感和职业认同感会更强。

从表1可以看出,骨干辅导员群体对自身的职业生涯更有目标,并且各项条件均达到或接近《标准》所涉要求,按照《标准》的分级分类,骨干辅导员可以划到中级辅导员或高级辅导员行列。骨干辅导员的职业归属感更强,对提高职业技能的愿望更为迫切,这些显然与宁波大红鹰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完善的辅导员职业保障体系分不开。

3结语

辅导员的压力,往往不是自己缺乏能力,而是没有找到自身能力与适宜工作的契合点。如何使辅导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沿着既定目标顺利发展,需要强大的毅力监督自己的行动,并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同时需要强有力的外部保障体系。

高校辅导员在实现职业发展规划的过程中需要将长远目标分解成具体目标,要达到具体的目标自己需要学习什么内容,参加何种培训等,并付之于行动,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监控和调整,并及时总结经验与教训,修正不适合的职业发展目标,然后进入下一步的职业发展规划中。当发现不能实现自己既定职业发展目标时,应该首先与学校的内部成员沟通,并通过转换职位等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节省重新寻找适合自己的工作所需要花费的时间与精力,并且能够继续享用自己已经建立的良好沟通网络。辅导员职业发展或个人发展最终出路不一定是流向教学岗位做专职教师,也不一定是流向行政岗位做领导,而是要努力成为专家型的教育者。

此外在辅导员的选聘培养、工资待遇、职称晋升方面,高校相关部门要有完善的政策制度保障,才能使得辅导员在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安心踏实地坚持执行。

参考文献

[1]李卫东.高校辅导员职业生涯规划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10,(8).

[2]向娴华.大学辅导员评价体系思考[J].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10,(5).

[3]王显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探析[J].教育时空,2012,(18).

初中职业规划篇7

一、指导思想

以中央、省、市关于加快和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均衡、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紧紧围绕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进一步合理规划和调整中小学布局,加强薄弱学校建设,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提高我县教育投资效益和教育教学质量,巩固提高普及15年教育成果,推进我县基础教育均衡、持续、健康发展。

二、优化原则

在前四轮学校布局调整的基础上,根据“均衡化”、“城镇化”的原则,按照“稳妥调整小学布局、重点优化初中布局、有效整合高中教育资源”的思路,继续整合学校教育资源配置,优化学校布局。

小学段,顺应社会发展城镇化的趋势,加强中心集镇的小学建设,缓解城区小学就读难问题,适时撤并部分没有发展潜力的乡属小学。初中段,根据“两带三区”经济发展格局,以“长远规划、逐步推进”的方式实施布局调整,加强新城区初中建设,逐步扩大办学规模。高中段,按“两所普高一个职教中心”来设置,不断扩大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三、布局优化方式和项目

(一)高中

1.中学按36个班的办学规模控制。

2.二中在原地实施改扩建工程,按36个班的办学规模规划控制,努力争创省级重点高中。

3.组建县职教中心。分两步实施:第一步,整合县职业技校、三中的专业、师资、设备等资源,使原县职业技校和三中成为职教中心分区,实行“一个中心两个校区”的管理模式。第二步,选址新建县职教中心,按48个职高班的规模规划建设,实施职业技校异地搬迁。原县职业技校的校舍及土地通过置换拍卖,筹集新学校建设资金。

(二)初中

扩大部分乡镇初中学校的办学规模,视情撤并生源少规模小的个别初中,全县初中学校逐步调整为6所,全部升格为县属初中。推行初中段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进一步探索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1.盘山中学完成高中部撤并后,学校更名为“县盘山初级中学”,成为一所面向盘山区域专门从事初中义务教育的学校。条件成熟时,方前中心校初中部并入盘山初级中学,盘山区域保留一所初中。

2.在新城区选址、征地新建一所初级中学,按36-42个班级规模规划设计,使之成为一所面向安文区域专门从事初中义务教育的学校。

3.玉山区域三所初中暂按现有格局发展,待时机成熟时整合为两所初中。一是将尖山初中、玉山初中合并组建一所上规模的初中;二是扩大尚湖初中用地面积,提升办学水平。

4.条件成熟时,在安文老城区北部区块新建一所规模为36个班的初中,安文初中实施异地整体搬迁,现校园改为安文小学校园。

(三)小学

顺应社会发展城镇化的趋势,加强城区和中心集镇的小学建设,适时撤并生源过度萎缩的乡中心小学。推行小学段紧密型城乡教育共同体模式,探索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子。

1.为解决安文城区小学就读难问题,满足城区人口集聚后的就学需求,在老城区新建一所小学,办学规模为36个班。

2.适当控制城区现有两所小学的班级规模,实验小学规模控制在48个班以内,安文小学规模控制在30个班以内。

安文初中实施异地整体搬迁后,安文小学搬迁到现安文初中校址,现安文小学校舍根据实际另行处置。

3.盘山区域的几所小规模学校(高二小学、维新小学、盘峰小学)若因每年新生招收人数过少,在适当的时候撤并到大盘小学。

4.在云山区块规划预留一所小学用地(利用原闲置校舍及周边土地)。

5.新城区初中、玉山台地新初中建成后,各地原有初中校舍优先满足小学、中心幼儿园发展需要。玉峰教学点并入玉山小学。

四、主要工作和实施步骤

(一)新建学校

1.小学。(1)老城区新建小学计划年开展前期工作,年交付使用。(2)在云山旅游度假区规划新建小学,“十二五”期间做好规划控制、预留建设用地等工作,根据云山旅游度假区的建设与发展进程适时启动建设。

2.初中。(1)在新城区新建一所初中。设计规模36-42个班,计划年完成选址,做好规划控制工作,年前启动建设。(2)新建安文初中。设计规模36个班,结合老城区改造计划及早选址和启动。

3.高中。县职教中心计划年完成选址,年完成前期工作,年交付使用。

(二)学校改扩建。1.高中。年起,按省级重点中学标准实施二中改扩建工程,于年前完成。2.初中。实施尚湖初中改扩建工程。

(三)薄弱学校撤并。1.高中。年,县职业技校、三中按“一校两区”模式进行合并,组建县职教中心;盘山中学于年秋季起更名为盘山初级中学。2.初中。新城区初中建成后,深泽乡、新渥镇、仁川镇、冷水镇初中同步并入新城区初中;方前中心校初中部待时机成熟时并入盘山初中。3.小学。高二乡、维新乡、盘峰乡三所小学根据具体情况待条件成熟时并入大盘小学;玉峰小学在玉山小学校园扩大后并入。老城区第三小学建成后,重新划分城区及相关乡镇的义务教育招生区域。

五、保障措施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中小学布局优化工作是我县巩固省级教育强县创建成果,推进全县教育科学和谐发展的重要工程,县政府成立布局优化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布局优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各部门和各乡镇要充分认识中小学布局优化工作对于发展我县教育事业、提高公民整体素质的重要意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小学布局优化方案的顺利实施上来,切实加强对布局优化工作的领导,团结协作,齐心协力,确保布局优化工作顺利实施。

2.加强宣传,营造氛围。中小学布局优化工作涉及到方方面面,关系到千家万户。各部门、各乡镇要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多种形式宣传优化布局的重大意义,统一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认识。各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工作力度,营造有利于中小学布局优化方案顺利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各镇乡政府要根据中小学布局优化方案,克服畏难情绪,耐心细致地做好被撤并学校所在地干部群众的思想工作,充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按时完成撤并任务。

初中职业规划篇8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中职新生作用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就业的技能和本领”。①当前职业教育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②中职教育是“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培养的主要承担者,为社会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一项基本任务。按我国总人口概算,要让数亿人成为“高素质劳动者”,其意义是赋予了职业教育普及化的使命。[1]“十一五”期间,全国中职学校为社会输送了2500多万名毕业生,这是劳动者的整体崛起。中职教育的使命任重而道远。

然而事实上,中职毕业生面对社会、用人单位时,由于知识与实践脱节,不能满足拥有职业工作经验要求,中职生的实际岗位操作能力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断层。这就迫切要求中职学校在教育教学上创新与发展,其中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的教育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能力,选准职业方向,制定最适合的职业生涯规划,跨出职业生涯的第一步。我在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的过程中,采用单元主题活动的形式进行了中职新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践研究,旨在将职业生涯规划与能力培养融为一体,让新生获得职业发展的基本概念和方法,使之根据个人特质和社会环境,制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高就业创业能力。

一、中职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的设计与过程

美国学生职业指导开展了近百年,发端于中学生的职业咨询,现已发展为普遍在中学、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开展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我国职业生涯规划主要指职业发展的一种预期、目标制订与行动计划的有机统一,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谋划,是对个人职业前途的瞻望,是实现职业理想的前提。

但是,中职新生大多16―17岁,既处于中职生身体发育的第二次高峰期、自我意识和思想智慧的增长期,又处于确立人生理想、训练人格品行、培养道德责任感的关键期,更处于制定职业生涯规划的最佳时期。[2]但由于刚入校对新环境还很陌生,所有东西都要从头开始,对前途比较迷茫,还处于入学适应期。

中职学生往往是中考失利后在家长、亲友的指导下选择专业的,进入中职校学习后,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不足会逐渐显露出来。部分学生不理解中职培养的目标,存在着极大的失落感和自卑感,不懂得“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产品”。

专业与个人兴趣存在差异。大部分学生在选择专业时并不清楚专业和就业的关系,多数凭借媒体宣传、网络排名和亲友意见等进行判断,其中自我调适差的学生还会在专业学习与个人兴趣之间逐渐出现矛盾心理,从而对前途充满迷茫和无所适从。[3]

(一)职业生涯规划社团的组建和思路

2010年8月我校组建职业生涯规划社团,以经济管理系10级中职新生为社员,其中重点关注有职业生涯困扰或愿意承担在社团中的责任的新生。在确定社员后,在开展社团活动前,召开见面会,介绍社团活动的有关知识并初步说明社团的规则。社员和社团负责人签订入团协议书。

社团活动连续进行5周,每2周1次,每次1.5―2小时。社团活动方案以职业生涯理论为基础,根据生涯规划的内容和要求,将全程分为5个活动单元。每个单元突出一个主题,采用单元渐进的方式,共同尝试完成生涯规划与人生发展的任务。

(二)社团活动的实施

职业生涯规划社团开展主题活动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次社团活动(自我觉察阶段):迎接美丽新世界。活动目标:介绍生涯概念,让社员了解社团活动的性质、目的;了解新生参与社团的动机和对社团的期望;协助社员互相认识,营造安全、友善、信任的社团气氛,激发并唤醒社员的生涯规划意识。活动:社团工作的学干自我介绍;职业生涯社团活动基本知识讲解;认识你。

第二次社团活动(自我探索阶段):360°了解自己。活动目标:生存选择;帮助社员探索影响自己职业生涯的各种特质(性格、能力、兴趣),并通过他人的回馈来重新认识自己。活动:生命历程,寻找自己的生涯价值观。通过周哈里窗、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探索社员的性格与生涯兴趣。作业:在两周内到社会上进行职业实地访谈,收集行业、职业和就业信息;填写职业调查报告单。

第三次社团活动(自我整合与资源探索阶段):生涯博览会。活动目标:探索职业世界,促进社员对社会环境、行业信息、职业信息、就业形势的全面了解和深入认识;探讨生涯清单,形成暂定生涯目标。作业:综合自己的兴趣和理想,选出3―5个初选职业;个人关系图。

第四次社团活动(继续探索阶段):职业生涯定位和规划。活动目标:分析个人的就业条件及其与初选职业的匹配度;确定职业目标;拟定职业生涯规划;分析计划可行性掌握生涯规划和生涯抉择的具体方法。活动:生涯列车;一步一脚印;执行策略演讲及讨论会。作业:思考我的生涯规划与职业选择。

第五次社团活动(启发和自主延伸阶段):笑迎未来。活动目标。引导社员回顾前四次社团活动,统整社团收获,共同解决生涯规划中遗留下来的问题;进行团体效果评估;鼓励社员依循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努力前进,在良好的氛围中结束社团活动。活动:填写调查问卷。作业:活动总结报告。

二、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的效果

采用四种方法对社团活动的效果进行评估:

一是团体结束后,让社员填写《社员满意度评估表》,以了解社员对社团辅导的整体满意度。

二是社团辅导开始前与结束后,均让社员填写《社团成员自我评估表》,以考察其参加社团活动后的变化情况。

三是要求社员在每个单元结束后写活动日记。在整个辅导结束后,写总结报告,对社团活动进行主观评价。

四是社团结束后,研究者做跟进访谈,以了解社团活动作用的持久性。

(一)社团满意度评估

发放《社员满意度评估表》,让社员对社团的9个方面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为1―4。对个人来讲,等级越高,个人越满意;对社团来讲,处于高等级的人越多,社团活动越有效果。

表1《社员满意度评估表》统计结果

注:所有分数是10名中职新生得分的平均分。

(二)社团社员自我评估

《社团成员自我评估表》设计了13个项目,由社员在活动前和活动后对各项进行评分,评定分数为0―10分。对个人对讲,活动后所得分数越高,说明其职业生涯规划能力越强;对社团来讲,正向的变化幅度越大,说明社员的进步越大,社团活动越有效果。

表2社团活动前后《社团成员自我评估表》

注:所有分数是10名中职新生得分的平均分。

(三)社员的活动日记与总结报告

活动日记与总结报告记录了社员对社团活动的心得体会,从中可以了解他们在社团活动过程中逐渐发生的变化。以下摘录了几位社员的总结:

“十分感谢有机会能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社团,以前我对未来一片模糊,都不知道我的下一步做什么,总认为一切要等到毕业后才明白。通过社团活动,知道天生我才必有用、行行出状元。对毕业后有了一些较为具体的职业规划,也有信心了。”

“中考失利后到中职校学习后,心理有着极大的失落和自卑。通过社团活动,学会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学会把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融于家乡的发展之中。”

(四)对社员的跟进访谈

在社团结束后,对社员进行了跟进访谈,目的是了解社员在群体环境中获得的经验,在现实生活中运用的情况,以确定社团活动作用的持久性。在社团结束6个月后进行访谈:社员对活动的主题设计、社团的活动方式、领导者在活动中所起的作用较为满意;对社团活动的作用给予了肯定,认为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多数社员树立了明确的职业目标,并开始培养职业需要的实践能力,但也有社员由于环境改变、意志力缺乏而难以严格执行先前制定的规划。

三、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的局限和改进之处

(一)职业生涯规划社团活动的局限

1.参与社团活动的人数少,并且由于职业生涯社团活动的时间和客观条件的限制,社团活动最终完整进行下来的人数少,对形成的结论支持度不够。

2.社团活动的单元设计上,最初设想是设置一个空白对照组与实验组进行比较,但后来由于样本流失而未能如愿。

3.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连续动态的过程,活动的效果要经过时间的检验,而本次社团活动缺乏长期动态的跟踪。

(二)对中职生参加职业生涯规划社团的建议与改进

1.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掌握生涯规划基本知识和方法。

2.尽早利用资源进行生涯探索,确定生涯目标。通过依靠家长、亲友的有利资源进行社会实践,对外在环境进行探索,从而明确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初步制定长期与短期目标,为以后的职业生涯探索奠定基础。

3.以目标为导向开始行动,并评估和动态调整

职业生涯的变化性是社会经济发展提速、职业流动加快、职业发展通路变化的产物,所以生涯规划要以目标为行动指南,不能一蹴而就。生涯规划中的不确定因素也影响到最初的选择,这就要及时调整,对自身和外部环境再认识,修正不切实际的想法,有益于达成自己的生涯目标。

注释:

①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

②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n].中国教育报,2005-11-10,(第一版).

参考文献:

[1]邱开金.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能专门人才的诠释[J].职教论坛,2006.09.

[2]黄昭彦,王琳娜.班主任做好高职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0.6,(81).

初中职业规划篇9

关键词:职业生涯规划误区步骤

只有实现具有良好的规划,才能得到较好的职业归宿。个人规划和组织规划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两个部分,但是针对当代大学生而言仅仅涉及个人职业生涯规划。由于高校的扩招,很多大学生在自己的职业规划方面存在很多的问题和误区,为了塑造学生一个科学的职业规划,针对当代大学生职业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做了一些简要的分析。

1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误区

1.1忽视职业生涯规划。网易曾经在网上做过一项关于“是否规划过自己的职业生涯”的调查文件,在被调查者中仅有20.1%有规划。可见,大学生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更不用说了解职业生涯规划了。

1.2把职业生涯规划等同于职业选择。所谓职业选择是指根据自身的能力以及兴趣爱好选择一份适合自己的工作,仅仅是职业生涯规划中的一个重要的环节。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连续过程,包括以下八个方面:确定志向、自我评估、生涯机会评估、职业选择、职业生涯路线选择、确定目标、制定行动计划、评估与反馈。

1.3职业生涯规划急功近利。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很多大学生一进学校就开始学习准备考研而不参加实践活动;有的不根据自身情况盲目参加培训;甚至很多只要是高收入就开始做,完全不顾及自己的职业规划。

1.4职业生涯规划准备不足。大学生的准备不足往往表现在时间、实力和经验。大学生应当多参加社会实践,尽早准备相关证书、成绩单等,还要增强沟通能力以及合作意识,此外,还需要积累一定的工作经验。

2导致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误区的原因

2.1社会原因。第一,由于高校扩招造成就业困难,很多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得不到有效的指导;第二,人们仅仅通过大学生从事工作的经济收入和地位高低来评价大学生的就业情况,因此,很多大学生急功近利;第三,大学生受“出人头地”以及“光宗耀祖”等观念影响深重,导致职业规划发生偏差。

2.2自身原因。第一,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变化,由以社会为中心转变为以自我为中心,追求享受但是不愿意奉献;第二,很多大学生入学后上网、玩游戏以及谈恋爱等,荒废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第三,大学生整体缺乏社会实践的经验;第四,自我认识不足。

3大学生避免职业生涯规划误区的对策

由于每个学生的自身实际情况不同,因此每个学生采取的途径以及方式也是不尽相同的,但是根据大学四年制定的计划一般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第一,一年级主要为初探期。一年级主要是刚入校的大学生,这时候的大学生还没有职业规划的概念,因此,应当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理念,让学生充分了解一个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所学的专业以及未来想从事的职业做初步了解,除了提高沟通能力外,还可以增加接触社会的机会。如多与学长进行交流以了解职业规划的选择途径,询问就业情况等。由于大一学习任务不重,可以多参加学校的活动,学习计算机以及英语等。此外,还可也考虑是否获得双学位以及考研等。

第二,二年级为定向期。通过了解职业生涯的规划,初步确定自己的生涯目标,综合考虑自身的特点以及目标的特点,有目的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通过大一初步设定的职业目标可以有针对性的参加一些活动以锻炼自己处理能力,通过接触社会不断的受挫锻炼自己积极的心态。此外,还应当利用课余的时间从事与自己专业相关或与自己目标相关的工作,加强工作的实习机会。此外,为了更好的适应现代化社会的需要,还要增强计算机以及英语口语的能力。

第三,三年级为强化期。在以上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实践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社会职业生涯的理念,同时深化和完善职业生涯规划。

临近毕业必须锁定自己的目标,如提高求职技能,搜集公司信息,确定自己是否深造考研等。毕业论文中可以大胆的提出自己的见解以锻炼自己的创造性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参加相应的社会活动增加工作经验,学习写求职信以及简历等。

第四,四年级为分化期。强化职业生涯理念,着重掌握所学专业的职业技能,收集、管理并且有效的利用就业信息。

到了大四,不论是考研、出国还是工作,都不应该再犹豫,应当按照自己的规划走下去。首先,可以对前三年的准备工作做一个总结,检查一下自己的目标是否正确,是否充分;其次,参加工作的应当积极参加各类招聘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积累和准备;最后,预习或模拟面试。积极的利用学校提供的条件,了解用人单位的资料以强化求职技巧。树立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的就业理念,掌握全方位的职业基础技能和技巧。

参考文献:

[1]武毅英.从经济学的视角审视高等教育的就业问题——有感于多学课的高等教育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2.3.

[2]赖德胜.劳动力市场分割与大学毕业生[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

初中职业规划篇10

关键词: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脉络

作者简介:孙琳(1965-),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基本理论、职业教育教学;徐桂庭(1981-),女,教育部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研究所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政策。

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资助项目“中国现代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13JZD047,主持人:赵志群)”子课题“现代职业教育质量标准的技术基础研究”的成果之一,子课题负责人:孙琳。

中图分类号:G7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5)03-0004-12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进入了由规模扩张向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质量提高转变的阶段,实现职业教育根本变革的载体或内核是课程与教学。课程与教学领域是教育制度形成的实践基础与内在组成,是一种教育制度实践运行成效的具体体现。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正处于工作过程导向和个体发展需求指向的“双重视野”,要求建立体现人本教育和工具教育“双重目标”的课程与教学体系,职业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着新的选择与调整。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在不同的历史发阶段,不同的社会经济结构条件下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0余年,为适应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职业教育教学发展变迁较为频繁与复杂。系统梳理不同发展阶段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呈现的特征,对于归纳研究社会发展规律与职业教育教学发展规律间的联系,反映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不断要求和教育教学的应然与对应具有重要意义。

一、专业建设与管理

根据社会职业不同设置相对应的专业,通过专业设置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实现职业教育“为已谋生,为群服务”主旨的前提与基础。在我国职业教育历史发展上,专业建设与管理的进程是不清晰与不完整的。清末实业教育依据1904年癸卯学制制订的实业学堂章程举办了各类型各层次农业学堂、工业学堂、商业学堂、铁路学堂、矿业学堂、商船学堂等,培养社会各个行业所需各类专业人才。民国建立后中华职业教育社兴起,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发展,国民政府在中等教育阶段设立了职业学校,在高等教育阶段为专门学校,设有农、工、商、海事、医事、家事及艺术、体育事务7大类,每类又分若干科,以满足社会的广泛需要。严格意义上,上述只是一种以学校类型开展专门人才培养的方式,职业分工的不发达不可能有更为明细的专业教育。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职业教育的专业建设与管理可分为三个重要阶段。新中国建立后开展的大规模有计划的经济建设,促进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至90年代,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促进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与管理的规范化步伐,专业建设与管理的理论与实践都有所发展;21世纪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变化,促进了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创新与突破。其中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1992年国家教委对《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修订,2000年教育部统一印发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2010年教育部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是专业建设与管理最为重要的四个标志。

建国初期,我国就确定了国家通过制订全国统一的专业目录,进行专业设置规范化管理,以保证教育教学质量的专业管理制度。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的编制和管理,采取区别对待、分工管理的办法。中专教育部分,由国家教委会同各部门制定,由学校主管部门督促执行;技工教育部分,由劳动部会同各业务部门制定,由各省市劳动部门督促执行;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及职业中学尚未统一目录,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结合社会需要参考目录汇编探索试办。

这一时期的专业设置基本上是参照前苏联模式设置的。专业设置比较强调针对性,以工业建设主导需求为设置目标,当时17类336个专业中,工科占13类237个专业。1963年教育部颁布的《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确定全国统一的专业为8科348个专业,其中工科占242个专业。

这一时期的专业设置体现为以部门分工和职业岗位为专业划分依据,出现了中专以学科为基础的专业设置,培养专业技术人员,技工教育以工种为基础的专业设置,培养技术工人。专业结构中第二产业比重大,第三产业十分薄弱,专业分类学科倾向明显。

改革开放以后,社会经济飞速发展,技术进步、产业调整更新加快,社会新职业也不断出现,职业教育获得较快发展,培养出了一大批社会、企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人才。但社会职业岗位的变化所需要的新型技能人才,显然60年代初制定的《专业目录》已不能涵盖了,且一些职业学校为了适应这一变化也进行了新专业的开设,特别是适应第三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些新兴专业,如会计、文秘、旅游服务、商务电子等在各类职业学校纷纷开设。据有关数据,到1991年中专专业已达1500余个,出现了专业名称、专业划分混乱,专业内涵界定不清等问题,对专业建设与管理提出了国家统一的、规范化管理的迫切要求。

对此,1992年1月,原国家教委发出了《关于修订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的通知》,在50多个国务院有关部委参加下,对1963年的中专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1993年原国家教委颁布了《普通中等专业学校专业目录》并制定了专业设置管理办法,共设有518个专业,劳动部也修订了技工学校专业目录,于1995年颁布的《技工学校专业(工种)目录》,设有450个专业。这次修订以职业分析方法为理论基础,专业划分以技术领域、工程领域、服务领域或职业群、岗位(工种)群来划分;在专业简介中提出了中专人才以职业能力要求为基本规格,而不是学科知识标准;淡化了专业的部门分割,专业之下设立了专门化方向,拓宽了专业服务面;专业目录由指令性变为指导性。但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高中专业尚未有统一目录,直到1998年职业高中专业目录才由教育部汇总整理,但并未正式。专业目录的编制与管理区别对待、分工管理的方式,这一阶段由于劳动人事制度的改革也出现了问题,由于各类学校的专业设置、专业教学要求和标准不同,对学生专业选择、社会用人单位选拔人才、学校组织教学等方面都带来了不便甚至造成混乱。

要求有统一规范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业管理建设标准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后得到了快速建设。2000年,教育部制定并颁发了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和《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的原则意见》。这次专业目录修订,以中等职业教育层次为修订起点,专业设置兼顾了原中专、技校、职业高中的专业设置需求,并统一规范化,结束了原有各类中职学校的专业设置混乱的状况,在指导、规范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发挥了重要作用。这次修订,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和职业分类为依据,设有13大类270个专业470个专门化举例,这些专业覆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的千余个职业岗位,适用范围广,符合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应的发展要求。专业目录体例也更加规范科学,以目录和简介组成,规定了培养目标、业务范围、建议修业年限、专业教学主要内容等项目,这与国际职业教育专业设置经验基本一致,专业名称及内涵界定也突出了准确、科学、规范等特点,这些为今后专业目录的继续修订与完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进入21世纪,发展现代产业和新型产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成为经济改革的主要方向。指导中等职业教育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科学合理地设置专业,建立起中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职业发展、职业岗位需要相吻合的动态管理,迫切需要对2000年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目录》进行调整与更新,建立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动态的职业学校专业管理模式。

对此,教育部组织力量对原有的专业目录进行了修订,并于2010年3月颁布。这次修订,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职业分类和产业划分规定为依据,结合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与高职专业目录,在内容体系上做了重大调整,设立了“专业名称”、“专业(技能)方向”、“对应职业(岗位)”、“职业资格证书举例”、“继续学习专业举例”等项内容。共设有类321个专业927个专业(技能)方向,列举对应的职业(岗位)1185个,列举职业资格证书720个,列举继续学习专业方向554个,专业的新职业覆盖率达80%,要求在专业与产业、职业岗位对接,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方面进行改革尝试。2010年9月,教育部印发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试行)》,规定了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的条件与程序,确立起国家、地方、行业主管部门、学校各个方面在专业设置中的职责与权限,提出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设置管理,引导中等职业学校依法自主设置专业,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的提高。

二、教学计划、教学大纲的制订和管理

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由国家的管理学校教学工作的基本文件,也是学校建设和开展教学工作的主要依据。

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文件来统领学校教学工作及管理,是建国后学习原苏联教育管理模式的结果。而我国晚清及民国时期的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及管理,则是以通过制订课程标准管理的方式出现,这是学习日美学制体系而在教学工作及管理中沿袭日美等西方国家教育管理模式的结果。清朝的《奏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务纲要》是最为主要的两个教学管理规定,前者规定了各类实业学堂的办学目标并列出实业学堂开设的科目,但对每门课程所要达到的教学要求并未做出规定,由《奏定实业学堂通则》对各级实业学堂的学习年限、培养目标和课程开设做出了详细规定;而《奏定学务纲要》规定了各学堂的课程设置和要求,但主要规定的是课程设置原则及所谓的修身等基础课程,如修身课程要求注重读经,经学课程要简要,理学宜讲明,贵实践而忌空谈等。而各类实业学堂所设科目的课程标准则由各实业学堂根据总体要求做出具体规定,通过教学计划体现。(如农工商部艺徒学堂的课程设置为,基础课程:修身、算法、博物、理化、历史、图画、体操、国文、唱歌。其它科目:木工科、漆工科、染织科、窑业科、文具科等。)民国时期的《实业学校规程》对实业学校各科的科目范围进行了规定,但是对课程标准并没有做出统一的规定。国民政府时期新学制的公布,对职业教育课程也没有做出规定,尽管当时组成了职业教育课程标准委员会,进行了起草拟定职业学校课程标准的工作并形成定稿,但并未正式实施。

教学计划是由国家的一项重要教学管理规范文件,教学大纲是与教学计划相配套的专业文件。从现有的文献来看,通过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管理规范中职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经历了一个从结构体例到内涵规定逐步完善,从功能性质单一到管理建设逐步规范的过程。

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初,国家对中职三类学校教学计划制订都有明确的规定,从结构上看,主要包括教学原则、培养目标、时间安排、教学计划的制订和审批五大版块,主要规定培养目标及专业规范、课程设置及结构、教学时数及要求。但三类学校的具体要求略有不同,如中专强调德育、美育,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加强技术基础课,鼓励开设选修课;职业高中要求明确专业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范围,加强职业技术训练,文化基础教育适当;而技工学校劳动部则明确要求,坚持以教学为主,以生产实习教学为主的原则。

从管理上,中专教学计划由国家教委编制计划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有关规定,然后由国务院各有关部门按专业归口、行业归口组织力量编制并审定批准实施。职业高中教学计划,由国家教委提出编制计划的指导原则,各省市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制订和批准实施。技工学校教学计划由劳动部和各有关主管部门组织制订和批准实施。这种状况直到21世纪初才有所变化,中专、职业高中的教学计划由教育部统一编制,但技工学校仍由劳动部组织管理。

而教学大纲一般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和相关业务部门统一制订,并由专家组成的权威机构审定。80年代以前,按照分工,技工教育的教学大纲由劳动部负责综合管理,各工种的教学大纲行业归口分别由有关部委组织编制。中专学校,由国家教委负责工科的普通课和技术基本课的通用性教学大纲,工科的专业课和其它科类的所有课程教学大纲,由各有关部委负责制订。到21世纪初,中职职业学校的文化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由教育部统一制订,专业课程教学大纲由各个主管部委制订。

进入21世纪,我国对中职教育教学管理建设进行了重大调整。首先是国家制订了统一的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要求,改变了原有的三类学校教学工作各自为政的局面;其次是在加强对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规范管理的同时,结合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突出了教学管理的科学性与灵活性要求。在教学计划文件的结构内容上反映为,将教学计划的制定和审批调整为教学计划的管理,明确了国家组织制定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等专业建设规范性文件;强化了教学计划的指导思想与基本要求,突出了职业教育的就业导向与能力本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要求;细化了教学计划的基本内容与时间安排规定,要求学校教学计划要涵盖:专业名称、招生对象与学制、培养目标与人才规格、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教学活动时间分配表、课程设置与教学时间安排表。中职教学大纲的性质由指令性文件转变为指导性文件,在教学目标上,大纲单独列出了“课程教学目标”,提出了按知识、能力、态度三个维度进行描述,明确了职业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这些,对于规范教学内容,加强学校教学管理具有重要作用。

在这一政策要求下,2000年教育部统一制定了82个重点建设专业教学指导方案、4种德育课、23种文化基础课及公共专业基础课教学大纲。到2009年,根据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技能型人才培养水平的要求,对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数学、英语、体育与健康、计算机应用基础、物理、化学等7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同时,对现行中等职业学校机械制图等覆盖专业面广、规范性要求高的9门大类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新修订的教学大纲的框架包括六个部分:(一)课程性质和任务;(二)课程教学目标;(三)教学内容结构;(四)教学内容与要求;(五)课程实施;(六)考核与评价。新的教学大纲结合国际课程改革的趋势,从内容到形式都进行了创新,将课程标准理念,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课程设置理念融入教学大纲的制定过程中。

教学大纲是由国家教育部门、行业教育部门组织相关专家制定的,一般是指令性、指导性和参考性的;而地方职教管理部门、中等职业学校还要以此为据并结合当地经济社会需求以及学校条件制定“实施性教学大纲”。课程教学大纲也是编写教材的主要依据,即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研究制定课程教材的编写提纲,再依据“编写提纲”编写教材。

自20世纪40年代末到现在,教学大纲以纲要的形式主要表述课程内容、实践环节教学内容及要求已60余年。当中等职业学校的专业设置以后,学校开展专业教学的主要依据是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教学大纲。当开设新专业时,就要根据国家教育部门、行业主管部门有关制定修订教学计划的原则规定制定教学计划,再根据“计划”制定教学大纲;如果设置的专业是传承性的,也要修订原来的相关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意味着首先必须开发新一轮的专业教学计划(也称专业教学指导方案)、课程教学大纲,并注入新的内涵。应该说,课程教学大纲承载着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最先进的教学理念、最核心的教学内容和最有效的育人功能。

三、教学理念与教学原则

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是教学计划文件的首要部分,它规定的是教学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向,不同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决定着不同的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历史上,我国古代就有“因材施教,教学相长”的原则,职业教育最耳熟能详的就是黄炎培先生提出的职业教育教学四原则: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建国后,围绕着职业教育教学理念与教学原则,也有一个不同的发展过程。20世纪50年代中等职业教育强调的是实践理念和生产教学。1954年9月,政务院发出的《关于改进中等专业教育的决定》提出,中等专业学校“要学习苏联的经验,积极进行教学改革,重视生产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技工学校的教学在培养技术工人要求的前提下,特别强调加强劳动时间,在1959年4月,劳动部召开了全国技工学校工作会议,提出“每学年中生产劳动时间和技术理论教学时间应在6:4与7:3之间。”

20世纪80年代的中等职业教育突出了专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理念与要求。1980年,国务院批转《全国中等专业教育工作会议纪要》指出“必须坚持中专学生的培养目标,用现代化生产所需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实际技能武装他们,使他们的基础知识厚一些,专业面宽一些,实际技能好一些,适应性强一些”,提出了“中等专业学校在相当高中文化程度的基础上进行专业技术教育”的教学理念。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下,中等专业学校开始招收高中毕业生学习三年,初中毕业生仍为四年制。其课程较之“”前,知识的深厚、宽泛性有所加强。

技工学校在这一时期也强调了文化课和技术理论知识的教学。1979年2月国家劳动局颁发的《技工学校工作条例(试行)》规定:“在技术理论方面,使学生能够掌握本工种专业所需要的技术理论基础知识。文化知识方面,使学生掌握本工种专业所需要的文化知识,并且在原有基础上提高文化水平。招收初中毕业生的,主要文化课程要提高到高中水平。”

在这一教学理念指导下,中专学校、技工学校的理论知识性课程有所加强,而实际操作训练有所减弱。

21世纪初,中等职业教育经过多年的探索发展,并迎合国际上能力本位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能力为本位,培养职业综合能力的教学理念和产教结合的教学原则。1998年2月,国家教委在《面向21世纪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提出:“职业教育应确立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专业设置,课程开发须以社会和经济需要为导向,从劳动力市场分析和职业岗位分析入手,科学合理的进行”。“职业教育教学工作必须贯彻产教结合的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这一教学理念与教学原则,在之后的教学改革中得以继续沿续。200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中首次明确提出中职教育要“贯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与职业资格标准相适应,以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职业学校要实行产教结合,密切与企业的联系,鼓励学生深入生产实际,开展技术推广和技术革新等创新和实践活动,把教学活动与技术开发、推广、应用和社会服务紧密结合起来”。以此为据,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明确规定,要“贯彻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根据学生提高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以及继续学习的实际需要设置课程,确定教学内容”。要“贯彻产教结合原则,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必需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和立业创业本领”。

这一时期,与职业能力培养教学理念、产教结合教学原则相契合的,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指导思想的确立,形成了围绕就业需求的职业能力培养教学改革理念。2004年9月,在《教育部等七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职业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首次强调“职业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深化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提高职业教育的质量和效益”。对此,职业教育教学要“根据社会需求设置专业、开发培训项目,推进精品专业或特色专业、精品课程和精品教材的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增强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适应性”。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以能力为本位,优化教学与训练环节,强化职业能力培养,高等职业教育专业实训时间应不少于半年,中等职业教育应为半年至一年”。2005年11月,国务院召开了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在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再一次强调了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就业导向性要求“坚持以就业导向,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指导思想。从而把“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和“以升学为导向”、“以学科为中心”、“知识为本位”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教育区别开来,这是职业教育教育观念的重大转变,对教学改革具有重大指导作用。

据此,确立起了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教学指导思想,围绕就业导向实现“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原则。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质量为重点,面向市场、面向社会办学,增强职业教育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能力;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要坚持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原则,强调突出职业教育特色,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培养,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中职教育教学在此教学理念和教学原则指导下,开始了新一轮的教学改革。

四、培养目标和学制规定

培养目标和学制规定是教学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确定着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安排;教育部门也以培养目标和学制规定作为规范管理的指导,管理评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施与安排。

(一)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在近代教育发展史上,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经历了“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到“道德教育、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美感教育”,再到黄炎培先生提出职业教育要谋个性之发展;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与主要理念,反映出职业教育发展过程及人们对其认识的逐步深化。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经历着不同的发展阶段与内涵要求,主要分以下三个阶段。

20世纪80年代的相当长时期内,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表述为,中等专业学校主要培养中级技术人员或管理人员;技工学校主要培养中初级技术工人;职业中学比较灵活,培养初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也培养技术工人和从业者。如1979年6月国家教育部的《全日制中等专业学校工作条例》(征求意见稿)规定,中专的目标是:培养具有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精神,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立志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逐步树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有相当于高中文化程度,并在此基础上掌握本专业现代化生产所需要的基本理论、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具有健康体魄的中级技术、管理人员。1961年《技工学校通则》规定:“技工学校培养具有社会主义觉悟、必要的技术理论知识、全面的专业操作技能和身体健康的中级技术水平和中等文化程度的技术工人”。1986年国家教委颁发《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指出,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具有能直接从事某一职业(工种)的技术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与本专业有关的主要文化课,要具有相当于普通高中的水平;有健康的体格的中级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中级技术工人和从业者。”

显然,职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兼顾了中专的文化课要求及技工学校的技能要求,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比较宽泛,既有等同中专的中级技术和管理人员,又有等同于技校的技术工人。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确立了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迫切需要“千百万受过良好职业技术教育的中、初级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培训的城乡劳动者”。在这一改革方针指导下,80年代末至21世纪初,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以及职业结构的变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也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主要表现为,一是统一了中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规定,二是对中职培养目标规定的调整比较频繁。

1998年2月,国家教委的《面向二十一世纪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原则意见》中提出:“职业教育培养同二十一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具备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相对历次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这次对培养目标提法的突破在于提出了“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而且是“直接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应用型人才。”而2000年教育部制定的《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则对中职教育培养目标又做了调整,提出要“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这次的变化在于对培养人才层次为定位“中初级专门人才”,显然,这是“应用型人才”具体化;且培养对象扩大为“高素质劳动者”。

这一时期中职培养目标的调整重大意义体现为,它改变了多年沿袭下来的四年制中专培养“技术员类”人才,三年制技校培养“技术工人”,三年制职高以培养一线技术工人、管理人员为主的传统规定,淡化了培养“技术员与工人”的界限,中等职业教育把培养重心放在技术工人而不是技术员类人才上,避免了中职与高职在培养目标上的交叉重叠,理顺了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这个定位符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急需大批技能型人才和教育结构调整的需要,具有前瞻性。

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继续沿续了这一培养目标的规定。到2005年《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提出:“加快生产、服务一线急需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将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向做了调整,“生产、服务一线”的岗位,明显地转向操作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要,2008年教育部制定了《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中职教育教学要“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2009年在《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对培养目标做出了全面具体的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他们应当热爱社会主义祖国,能够将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结合起来;具有基本的科学文化素养、继续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必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比较熟练的职业技能,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和一定的创业能力;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具有基本的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从1998年以后的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明显看出,中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确定为中职教育,而不是三类学校,因此,对培养目标的描述上也经历了一个包括“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全方位的就业岗位逐渐定位为“生产、服务一线”操作型岗位,这符合中职教育人才培养的层次与类型;对培养人才的性质逐渐由“应用型”、“专门人才”向“技能”型转变。我国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重心实现了从“技术人才”向“技能人才”的转变,从单一的中初级专业人才培养向全面的高素质劳动者提高转变。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频繁调整反映出社会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对教育人才培养类型与层次的进一步精细化与针对性,培养目标的这种调整将直接牵动其课程结构、教学过程的相应改革。

(二)关于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规定

学制与教育制度紧密相连,从历史上看,我国职业教育的学制,经过了两个发展过程,一是清末癸卯学制确立的实业教育学制年限,规定初等农商实业学堂3年,艺徒学堂半年至4年,中等实业学堂3年,预科2年,高等实业学堂3年,预科1年,实业教育的学制规定与普通教育相一致。二是壬戌学制,也就是“六三三”学制的确定,初等教育分为初高两级共6年,中等教育阶段为6年,实行初高三三年制或二四年制,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在中等教育阶段统一进行,实施综合中学制。初级中学实施普通教育,但可根据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政等科,根据各地情况,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初级职业学校招收初小毕业生,中级职业学校招收高小毕业生,高级职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对职业科的修业年限未作硬性规定。

新中国建立后,我国职业教育学制基本上沿着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规定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的学制。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我国职业教育学制基本上是根据1951年《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中规定的,中学分初、高两级,修业年限各为3年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各类职业学校的特点及需求,形成多样化的学制年限。基本上是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4年,以4年为主;技工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2-3年,以3年为主;职业高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也有2年和4年的学制。

中等专业学校的学制,由于专业要求不同进行了多次调整。1952年9月,教育部规定工、农、医科的中等专业学校学制为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3年,财经类为2.5年。1954年9月修订为工科3-4年,财经类2.5-3年。1963年,中等专业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2-2.5年。到1980年,在国务院批准的《全国中等专业学校工作会议纪要》中规定,中等专业教育的学制可以多样化,招收初中毕业生,一般为4年,个别5年,有的专业仍保持3年,招收高中毕业生,一般为2年,医科和工科等有些专业可为2.5-3年。

技工学校的学制在建国初期定为招收初中毕业生学习2年,1962年,为了提高技术工人的文化基础素质和技术等级水平,学制改为3年,技工学校招收高中毕业生,学制为1-3年。

职业高中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3年,也有部分2年或4年学制的专业。

从文件的颁发上也可以看出,实行的是不同学制的分别管理,根据中专、技校和职业高中不同学制年限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文件。如,国家教委印发《关于制定修订全日制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四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试行)》(1986年),对职业高级中学国家教委颁发了《关于制订职业高级中学(三年制)教学计划的意见》(1990年)。

1996年9月以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为标志,我国职业教育学制体系基本明确与逐步稳定规范。以《职教法》为依据,中等职业教育的学制采取灵活化、多样性的特点,2、3、4年学制共同存在,学制年限规定依培养目标、招生对象、专业设置而有所不同。1998年,国家教委、国家经贸委、劳动部《关于实施〈职业教育法〉加快发展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对学制改革提出了具体要求。提出“要逐步规范和理顺职业学校教育的学制”。各类职业学校的招生对象和学制年限为“初等职业学校教育招收小学毕业生,学习期限为三至四年;中等职业学校教育主要招收完成初中阶段教育的毕业生,学习期限一般为三年,有些可为两年和四年。……今后,除一些特殊专业(工程)外,要逐步实现中等职业学校不再招收高中毕业生”。

21世纪初,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为满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类型的要求,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进一步理顺我国中职学制的要求提上了议事日程。对此,200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确定:“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一般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为3-4年,以3年为主”。这是在规范三类中等职业学校之后,根据培养目标的定位规定出了统一的学制年限。同时,对学制年限的完成提出了新的思路,就是“学校可根据需要与可能,积极探索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允许成年学员和有实际需要的学生工学交替,适当延长学习期限或分阶段完成学业”。统一的学制年限和灵活的学习制度规定,是我国中职教学的重大改革,它标志着职业教育教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探索期。

经过若干年的实践,到2009年,教育部对中等职业学校的学制又进行了调整。《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中将中职学校基本学制由3-4年确定为3年为主,逐渐将4年学制淡出高中阶段教育,同时,加强了对高中毕业生进行正规职业教育的学习要求。“全日制中等职业学校学历教育主要招收初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3年为主;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同等学力者,基本学制以1年为主”。当然,通过灵活的学习制度,完成职业教育,在这一文件中得到了更为具体与强化的要求。“要建立更加灵活多样、满足学生需求的学习制度,积极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习制度,建立‘学分银行’,允许学生采用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等方式,分阶段完成学业”。

五、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

课程结构是课程各部分的配合和组织,主要规定了组成课程体系的学科门类,以及各学科内容的比例关系、必修课与选修课、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搭配等。课程结构与体系在职业教育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决定了学生按照什么顺序来学习课程内容,以及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技能水平、行为能力。

晚清时期我国实业教育初步形成的是思想品德的养成与中国传统文化结合,学科知识和实用知识结合,课堂教学与实习课程结合的课程体系。实业学堂的课程结构按功能分为通修科目、专修科目和实习科目三类。通修科目指各科必修的基础文化课程,有国文、修身、历史、算学、格致、博物、化学等。专修科目是不同专科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知识和专业技能,如机械科的应用力学和机械制图,土木科的测量学,漆工科的漆器制造等;实习科目是实际动手能力和劳动技能的训练课程,如建筑科的塞门土制作法、矿业科的测量制图、窑业科的陶瓷制作法等,同时,实习是重要的训练环节。

民国时期职业学校所设置的课程均为三部分,职业学科、职业基本学科、非职业学科。职业学科,在于培养从事职业的专门知识,如农、工、商、家事等。职业基本学科,主要是各职业学科的基础课程,如农科要学习生物和化学课程,工科要学习数学、物理课程,商科要学习算学课程,国文、算学为基本的必须的课程。非职业学科,对人生及职业发展有影响的课程,各个学科各有不同,但必须有三种,一是关于公民者,二是关于体育者,三是关于音乐与艺术者,其教学总课时至少应占20%。此课程结构大体涵盖了道德教育、人文素养教育、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专业知识教育诸方面。

(一)20世纪80年代末前的课程结构

新中国成立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特色鲜明,简言之,具有的特点就是技工学校注重技能训练,职业高中突出文化课特色,中专强调专业课程。中等专业学校、技工学校、职业高中根据归属不同的管理部门制订的教学计划,进行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的开展。这一时期课程结构中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实习实训以验证、服务、围绕理论知识而设置。三类中等职业学校的课程结构体现为典型的“三段制”(文化课、技术基础课和专业课)模式,但各类学校在设计上略有不同(见表1、表2)。

从表1、表2中可以看出,中专的课程结构明显看出是以理论知识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内容,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真正动手操作性的专业技能训练占的比例很少。职业高中课程结构中实践性课程比例大大增强,显然,技工学校非常重视“实际工作能力”和“就业能力”的训练,特别是掌握某工种的基本操作技能、技巧要求达到中级工的要求。

(二)2000年制定的中等职业学校课程结构

这一时期的中职学校的课程结构,具有二个特点,一是形成了统一的中职学校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二是进行课程设置探索与实验,初步形成了一些具有中职教学特色的课程结构。

2002年《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决定》提出的统一中等职业学校,淡化各类中职学校的要求,在教学上就是制定统一规范的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标准与要求,要求有相对一致的课程设置。而1998年底教育部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工程,则实现中职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验。

对中职学校课程结构和课程体系建设,主要反映在,一是提出了深化课程改革,建立起中职课程体系的目标任务。教育部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2000)明确提出:“课程改革是教育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现代课程模式,特别是适应于学分制的模块式课程和综合课程的探索和实验,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增强课程的灵活性、适应性和实践性,构建适应经济建设、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二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是三个“加强”,即“改进和加强德育课程教学,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加强和改革文化基础教育,提高学生科学文化素质;加强实践教学,提高职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是对课程结构重新进行了设计。中等职业学校“其课程设置分为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两类”,“文化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课时比例一般为4:6,专业课程中的实践教学比例一般为50%,综合实习一般安排一学期”,“德育课、语文、数学、外语、计算机应用和体育一般应列为必修课;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课程,可列为必修课或选修课,可单独设课或开设综合课”。

1998年底,教育部启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和教材建设规划”工程,加快了职业教育教材建设的步伐。2000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意见》制定出了教材建设规划化、制度化的管理体制。一是要“建立健全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机制,实行国家和省(部)两级规划两级审定制度”。二是确立了各级机构在教材建设中的职责与任务。国家在教材建设中的职责是“组织开发和编写具有中等职业教育特点和要求的文化基础课程标准和教材,开发和编写体现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的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重点专业课程、教材及多媒体教学课件”。地方、行业的职责是“要根据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实际需要,组织开发和编写具有地方和行业特色专业的课程和教材”。中职学校要“根据实际需要,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开发教学资源,编写反映自身教学特色的补充教材和讲义”等。

“十五”期间,共编写出了1000多种国家规划教材,开发了100多个多媒体课件。教材编写更多体现了职教特色,在更新教材内容,创新教材体系、结构,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方面成果显著。目前全国大多数中等职业学校采用国家规划教材和教育部推荐教材,对于稳定教学秩序,保证教学质量,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新一轮的中职教学改革,教材建设仍然是一个重点,体现出的特点是由教材建设向教学资源建设转变,教材开发与课程开发结合,教材呈现形式多元化与多选择性,有精品教材、地方教材、实训教材,仿真、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广泛应用。2008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材建设,保证教学资源基本质量”。实行国家教材与地方教材相结合的二级编写体制,“德育课、文化基础课等必修课教材统一由国家规划并组织编写,部分大类专业的基础课程和重点建设专业核心课程的教材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专业技能课程教材实行国家与地方(区域)规划相结合”。教育部通过评选1000门精品课程和2000种左右精品教材,加强精品课程和教材开发。积极开发实训课程与实际操作指导教材。大力推动仿真、多媒体课件等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积极组织各类选修课程的开发。

七、结语

纵观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变迁,我们认为,建国60余年我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的发展,其教学指导思想愈来愈明确,培养人才层次与定位逐步清晰,专业设置逐渐适应社会需求,课程设置密切贴近能力的形成,教材逐步向多载体发展,这些都可以成为今天中职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前车之鉴”。

同时,正确审视中职教育教学的发展历史,我们也发现,仍然有一些问题在历史的沉淀中还没有清晰的发展脉络与经验参考,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可以总结为,在专业建设与管理上,专业设置规范标准建设与动态灵活管理问题。在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的制订与管理上,如何处理好与课程标准的区别与衔接问题。教学理念与教学原则的确立如何更加符合职业教育的教学规律与特色,同时兼顾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培养目标与学制问题上,对中职培养目标的层次定位是否应有明确具体规定,还一直处于争论中,新的学习制度建立对学制的要求也缺乏具体规定。课程结构与课程体系建设中,结构比例问题一直在调整,但缺乏有说服力的研究依据,与实际的差距如何协调问题。教材建设与发展速度很快,行政命令形成的教材体系缺乏相应的研究与实验过程,等等。这些涉及职业教育教学的基本问题不解决,方法手段不到位,将会桎梏未来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

参考文献:

[1]任平.晚清民国时期职业教育课程史论[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9.7.

[2]施良方.课程理论-课程的基础、原理与问题[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8.

[3]李秉德.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

[4]吴文侃.比较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3.

[5]钟启泉,等.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7.

[6]孟广平.当代中国职业技术教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6.

[7]杨金土.90年代中国教育改革大潮丛书-职业教育卷[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2.

[8]教育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等.职业教育教学与课程改革研究分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