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与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6:12

数字技术与教育篇1

关键词:数字化技术;媒体艺术;交互艺术;教学互动;数字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tp4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02019703

0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等数字技术的不断更新和发展,人类生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不管是在认识世界的角度上,还是在探索自身发展问题上,尤其是在教育领域。数字技术作为发展的手段,作为人类表现意识的工具,具有不同于传统形式的有形化方法,如数字媒体。与数字媒体相对应的数字化内容,是数字媒体所表现出来的数字化艺术,这是数字技术所能表现的内容,在教育领域有不同的教学数字艺术,包括内容艺术、交互艺术以及结果艺术等,这也是数字媒体给教育带来的数字化革命。

1数字化技术

数字化就是把客观事物和想象的事物通过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以后的艺术将由多媒体数字化的影音视听与网络传输的艺术形式所替代,数字将成为通用的语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不仅从观念上影响人们对现代艺术概念本身的理解,而且将成为人们沟通方式的一种应用工具。数字化技术作为一种信息传播所依赖的物质媒介,因为应用方式的不同,人们对其期待也在逐渐加强,更多的是通过突破媒介的依赖,打破时空界限,缩小文化差异。教育领域中的数字化技术应用更是令人振奋人心,随着新技术的参与,受教育者和教育者将形成新的交流和沟通方式,更加自由,更加具有积极付出的欲望。

(1)数字化技术的内容。从广义上说,数字化技术所能表示的内容很广泛,如各种技术所蕴含的功能性和工具性,这是技术化内容中最普遍的领域;从狭义上说,数字化技术的内容包括数字技术的工具和技术内容,数字化技术工具最突出的是数字媒体,它包括媒体功能的内容,而技术内容则是关于数字媒体的发展和技术水平。

在教育领域中,不仅仅是技术内容推动教育的变革,更是数字技术的工具内容所引起的。数字媒体功能的内容包括数字媒体的特定技术应用,以及与信息有关的获取、处理、传递和使用等。这也是教育变革中能够发挥重要作用的一部分。数字化技术的内容包含的数字技术的工具和技术内容这两方面也是数字化技术内容的特点所在。

(2)数字化技术的形式。数字化技术的形式是指技术内容所能表现的意义。数字化技术形式一方面利用数字处理优势得到前所未有的效果,如艺术欣赏、教育目的和社会问题冲突等,另一方面拓宽了人们理解事物的角度以及处理客体的方式和手段,把技术看作是展现方式,因而也参与了现实的构成。数字媒体的内容所带来的形式包括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体艺术,不同的数字媒体作品所带来的艺术感受和价值不仅仅带有主观性,更主要的是数字媒体的技术手段达到的内容表达使得作品更加神奇。

传统的教育更多的是教材中内容的传授,而忽略了学生主体用技术丰富知识的能力,教育变革就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内容的编辑和交流,教师更多的是更好地说明教学目标、学生最终要实现的要求以及怎么引导学生使用学习策略和各种学习媒体。数字媒体艺术是潜在地传递的教学内容,一方面学生感受教学内容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自我有了艺术感染,因而能促进自我表达以及和其他人的交流。

2数字媒体交互艺术

交互是经验,这暗含着在时间和空间中发生的经验累积。它往往和激起、选择性注意、感知等这些词有关,这些词与行为有关,伴随着情感的变化。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随着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参与,交互性过程开始从技术交互和交互环境转变为情感交互。数字交互不仅让人体验日常的经验,而且让人能够体验生与死,探索生命的边缘和宇宙的断裂地带。数字交互从行为出发,塑造经验,创造境界,一种以往任何方式所不能给予的境界,因此,数字交互甚至比真实交互走得更远。SkeDinkla在《交互艺术的界面历史》中认为:游戏赋予玩家个性,并强调合作和团队精神。根本上,技术运用于对话彻底改变了图像的传统。因此,艺术家主要关注彼此的对话和界面的设计,这关系到最终呈现给大众的内容和形式。交互艺术的产生和存在伴随着内容的呈现和结果的展示,因此交互艺术的载体离不开内容和结果。交互、内容和结果在教学过程中同样是不可忽略的。

(1)数字媒体的内容艺术。教学媒体的内容艺术是指利用数字媒体将教育内容用更丰富的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内容艺术就是体现出内容形式和含义符合教学性以及突出学生主体意识和参与性,更多的是能引起学生对内容的思考和反思,对他们以后的学习产生影响。数字媒体艺术拉近了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距离,综合形成了一个很强的载体,使它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当今教育,计算机和网络的应用已经非常广泛,但是至今没有给教育者和学习者带来革命性的影响,信息的数字化是数字媒体最核心的特征,所以一方面,教学内容上突出的是教育内容的符号化,其次是信息化,然后是内容的艺术性,教育变革不能单单只从内容上来行动,还要从方法上。

(2)数字媒体的方法艺术。数字媒体的方法艺术是指怎么样利用数字媒体艺术的特征实现教育手段的变革,更多的是教学观念上的变化,数字媒体艺术特征中的互动性是教育改革一个重要的突破口。数字媒体艺术是以新兴媒体为载体、依托和手段,具有不同于传统艺术特色的、集艺术与科学技术于一体的艺术形态。媒体和艺术之间的差距首先来源于艺术理解的不同,其次是由于技术手段的表达不利于真正的现实和理想的结合。媒体艺术对技术手段的依赖,本身已经被限定在了手段之中,常常成为一种技术能力的运用和展示,成为人对技术特性的理解的展示,因而弱化了艺术本身的目的性,艺术与技术的结合使艺术原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然而,从教育理论中得到,反馈是必须的,因此,在形成媒体艺术时,要突出其互动价值。

(3)媒体艺术的互动性。互动性是数字化艺术在创作与接受之间,作者与观众之间,过程与结果之间所表现出的一种角色换位,互动沟通、共同参与,共同分享的艺术模式。例如,互动性的数字创作平台,给予观众对作品享有更大的选择权利与修改权,每一个观众都能以个人的方式,找到有共同点的作品样式。观众阅读他人的故事之后,又以“媒体艺术家”的高度在个人意念的支配下对作品做出回应和新的探索,主动的参与创作,在互动式的沟通中,真正实现艺术家与观众,艺术创作与接受的换位思考与真诚的对话。观众在分享作品中,得到切身的精神满足与情感的陶冶。

数字媒体的结果艺术。数字媒体的结果艺术不同于是数字媒体的内容艺术,更多的是数字媒体以及其艺术影响以后带来艺术作品,或者说是通过各种形式包装艺术产品。数字媒体艺术运用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在资讯、传播、图像、生物科学等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艺术创作的形成与过程。包括:①数字图像,包括数字矢量图形艺术作品、数字绘画、数字摄影等;②只读光盘艺术,即基于CD-Rom、DVD-Rom的多媒体艺术作品;③虚拟现实艺术作品,如基于VR技术的电脑游戏、基于VR技术的场景展示等;④网络艺术,即基于internet或其它信息共享网络的数字艺术作品等。

教学领域中,学生的学习结果应该更注重学习作品,如作业或者是学生个人思想变化和提高。数字技术和网络平台为人们创作和发表自己的艺术作品提供了可能,个人表达与个人创意已经由艺术家延伸到了观众,艺术创作不再是少数艺术家的特权而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不断地建构起一个图像化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这时,艺术家的任务不再是自我创作,而是设计环境,空间,构造框架,让观众能参与其中,任由观众在其中创造自己的世界。在网络时代,各种理念也相继产生,如凡客体的背后是一种自由表达理念的支撑,这对于教育的变革也是很有价值的,凡客体可以促进学生的自我表达。

3数字化教育中的启示

数字时代将人自身数字化,将自我意识数字化,从而形成外在于自我的数字自我,使人的身份和自我认同得到新的实现。麻省理工的马文・明斯基在《心智的社会》中提出,把意识移至到机器内将可能实现。还有人提出,可以存在一种不依赖于具体的人的“网络智慧”。“数字化生存”成为数字时代个体和社会生存方式、发展模式的典型概括和表达。

学习者需要学习多媒体信息,同时用多媒体作品来反馈自身的学习效果,使教学结果更有直观性,有利于促进学生对学习目标的完成程度。计算机网络媒体能够提供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如互助学习、个别学习、eLearning和远程学习等。

(1)数字媒体的教育大众化。数字艺术作为最普及的艺术与现实关系的媒体,始终与大众媒体携手共进。从当今“第四媒体”的网络艺术而言,其中的交互性及双向互动传播而论,如开设电子论坛(BBS)、公布记者电子邮件、在每篇报道之后设置评论区等手段与途径,给学生提供一个交换意见和发表评论的场所,使进入网络的人们能够直接参与作品和新闻报道。这不仅做到了媒体原创,还实现了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从而真正使媒体与学生融为一体,真正实现了数字媒体成为教学“学生的代言人”。但是,教育功能是否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公共的参与性的水平,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2)教育媒体内容和形式如何统一。数字技术对艺术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艺术活动由一种美的艺术变成了后审美的艺术,前者是指本身具有审美属性和自主性外观的艺术,后者则不具有这种直接的审美属性和自主性外观,它的审美属性是间接而来的,其存在也不再是自主的,而是依附在数字技术的展示价值上;二是人们对艺术品的接受由凝神专注式向消遣式转变,这对教育也提出了挑战。内容艺术、方法艺术(互动等)以及结果艺术是数字媒体艺术在教育变革中所能体现的三方面,这也是数字媒体给教育带来的数字化革命。但是在用数字媒体变革教育内容时,若达到内容艺术实现的同时不能达到教育内容的准确性和完整性,那么还有必要为了数字技术的艺术形式舍弃内容吗,还是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来决定呢?这是值得思考的,也是教育变革中应该处理好的问题。

(3)教学互动的意义。交互是人与机器的共同参与,让世界改变。教学作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互动关系,能够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实现对可视的和可听的实际教育内容进行操作。在计算机科学领域,交互是衡量计算机是否更为人性化的一个标尺之一。人性化教育是可以通过艺术互动来说实现的。交互艺术可以认为是一个过程和选择媒体的一种方式,以及使用媒体的一系列准则,通过那种媒体所能够表达的一系列价值,即信仰、观念、感觉或者一种感觉。特里・威诺格拉德把交互设计描述为“是人类和交互空间的设计”。交互艺术是艺术家与作品、参与者之间的交流,它时常强调交流、过程和知觉的建造。

教育领域中,学生与内容交互,与教师交互,与其他学生交互,无时无刻都在交互环境中,因为交互,使得学生不再限制在课桌上,不再限制在安静地放好双手,不再机械地接受着教师的灌输,更不在学校中受到学习的限制。由此,数字媒体为学习开发了具有艺术性和互动性的学习环境,这为教育的数字化革命迈出了重要的一步。例如,日本京都iCCnttinterCommunication博物馆“生命的空间”的互动场景,用户与网络用户通过email传来的文字创造的生命产生互动。

4结语

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计算机网络媒体发展下具有多样性,而转变的直接目的是让学生去接触教学媒体,与其发生交互,要发生交互行为,一方面在于学生的主动参与;另一方面,就必须要了解人类学习的认知过程,依据人来设计教学材料,如视频材料、多媒体课程等等,才能更有效地将教学信息传递给学习者。计算机网络媒体提供了强大的资源,又可以实现信息共享,并能满足学习者进行交互和沟通。

多媒体学习方式是个笼统的概念,具体来说是抛弃学习依赖的想法,自主地寻找学习资源,不要只靠别人提供的资料,而是要在知识世界中有目的、有意义地形成自己的知识概念和结构,并通过各种渠道完成学习任务。

参考文献:

\[1\]杨虹.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浅析\[J\].电影评价,2008(4).

\[2\]杜卫民.浅析数字艺术的产生与发展\[J\].艺术理论,2007(5).

\[3\]李于昆.从膜拜到展示――对数字艺术中的数字技术之解读\[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4).

\[4\]曹田泉.数字艺术的交互本质与特征\[J\].艺术与设计,2007(1).

\[5\]周年国.新媒体新体验新设计――浅谈基于数字媒体的信息设计与传播\[J\].艺术与设计,2007(4).

数字技术与教育篇2

【关键词】声乐教师;数字教学;技术能力;培养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2-0230-01

一、声乐教师数字教学技术能力培养的实际价值

从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出发,校园教育在践行“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同时,培育学生自理能力,促进学生自我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教育教学不再仅注重学生知识点的灌输,也注重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现如今,科学教育体系中逐渐注重教育教学的引导作用,教职员工于教学开展中掌握良好的教学引导手段,将提升教育吸引力,确保教育教学的开展科学。当前,结合众多的教学方法构架情况,其基于数字技术的特点十分突出,这种可引发学生兴趣并促进知识具象化的技术手段,已经成为现代教学应用的重点内容,其不仅能活化现代教育课堂氛围,并且能促使知识点的具象化,可为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并应用知识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声乐教育若想培育良好的声乐人才,教育者应具备良好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可根据教育培养的需求调整教学手法,培育现代音乐人才。

二、声乐教师数字教学技术能力培养的科学方法

其一,培养教职员工应用数字技术的意识。众所周知,随着数字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现代教育体系中应用数字技术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然而,数字技术如何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特别是与声乐教育之间有效契合,仍然需要教职人员不断尝试与探索才能形成。对此,教育组织在开展声乐教育之前,率先应对声乐教职人员的数字技术应用意识进行培育,以此来激发其应用数字技术意识,并逐步善用数字技术。对此,针对数字技术应用意识不强的声乐教育者,教育机构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育学习,利用教育讲座、教育论坛与教学参观,让声乐教职工了解数字技术应用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以此来激发其利用数字技术的兴趣。例如,教育单位联合教育局组织地方数字技术应用竞赛,选择数字技术应用优秀的声乐教育者开展公开课,邀请全地区教职员工参观与学习。

其二,创造教职员工应用数字技术的条件。确保教职员工,尤其是在声乐教职员工拥有相应的数字技术应用意识的基础上,现代校园为保证声乐教师可随心随意应用数字技术来培育学生学习能力,应注重于声乐教育方面加强数字技术的投入,以此来扶持声乐教师应用数字技术来教育学生。例如,组件数字化声乐教室,在教师内部添设数字录音设备,声音分析设备及可视化设备,以便声乐教师在指导学生音乐演唱之时可利用录音设备录制学生声音,并借助声音分析来明确学生在演唱中存在的不足,这有利于声乐教师通过数字技术的辅助来熟悉学生的基本情况,并通过数字设备反馈出的问题来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教学。

其三,优化教职员工应用数字技术的技能。培养声乐教育者的数字技术应用意识,在优化现代校园数字技术应用环境的基础上,确保声乐教师真正利用数字技术,改革自身教育的关键是注重数字技术应用方法落实于教育者的教育能力中。对此,校园教育在优化声乐教师教育能力的过程中需注重再教育的科学开展,打造良好的再教育平台,定期聘请优秀的专业人才来培训教育者的数字技术应用能力,确保教育者在再教育的过程中熟练掌握。例如,与技术专业的高等学府进行沟通,专门成立教育者数字技术再教育课程,结合校园的实际环境组织相应的声乐教师进行脱产学习,以此来增强其数字技术应用能力,保证其在利用先进的设备时可以更加精准、高效地操作。再如,聘请专业的技术教育人才前往校园,了解教育者的实际教学需求,并针对教育者在数字技术上应用的不足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与指导,以此来保证教育者可以更熟练掌握数字技术。前者可确保数字技术掌握的科学、精准与扎实;而后者则更具针对性,对无法实现脱产再教育的校园来说是更好的再教育模式。

综上所述,声乐教师作为培养学生音乐素质,提升学生感性思维的重要引导者,其借助数字技术来开展教学,可保证自身教育内容更生动、更形象、更有感染力。因此,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培育声乐教师应用数字技术的能力至关重要。对此,本文从提升意识、构建环境与培育能力三个角度出发,拟定声乐教师数字教学技术能力培养的方法,望以此来确保校园声乐开展科学,能培育出具备良好素养与扎实能力的声乐人才。

参考文献:

[1]郑永江.从“教学做合一”论高师声乐学生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J].音乐创作,2016,(5):190-192.

数字技术与教育篇3

数字艺术以它独特的魅力给人们带来全新的艺术感受,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以数字媒体作为艺术创作工具。我国的数字艺术起步较晚,虽然在观念、技术等方面与先进国家的数字艺术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数字艺术产业已逐渐成为我国it业和娱乐业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社会急需大量的数字艺术人才,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成为很多高校新增的专业,就业潜力巨大。从数字艺术教育的现状抓起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摸索一套符合国际化现代数字艺术教育的培养模式和用人机制,完善数字艺术教育体制。

二、数字艺术教育的教学实践经验

数字艺术教学,必须创新思维模式,从教法上作为突破口,使得数字化技术应用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用艺术的思维方式指导学生实际技术为主要目的。建立起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

1.创新艺术思维方式

数字艺术要遵循数字技术实现的规律,创作顺应信息时代气息的作品。在教学中,传统与现代、中式与西式要融会贯通于数字信息的时代背景下,创造出个性鲜明的数字艺术作品,尤其注重对中国文化的传承,增强我国的文化软实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

2.理论够用,实践主导

在具体教学实践中,本着理论够用,注重技能的方法来主导教学。如电脑美术专业来说,素描、色彩、三大构成是艺术专业的基础课程,专业课的软件教学毋庸置疑,立体构成教学也可以采用数字三维软件制作立体构成作品的形式开展教学,只不过在制作的过程中运用形式美的规律来塑造空间的立体形态,用三维软件来具体实现。

3.数字艺术教育要紧密联系生活

艺术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包豪斯的著名导师康定斯基在其教学中力主学生对于生的观察,使得至今对现代艺术教育也具有很深远的影响。学生的数字艺术作品应该要反映生活,在数字艺术教学中,鼓励学生贴近生活,观察生活,如观察植物形态、动物的形态和习性、社会生活中的人等,在头脑中获取生活感悟,为艺术创作的积累素材。

三、数字艺术教育的重点是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数字艺术教育不是培养的技术工人,也不是培养艺术家,数字艺术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载体,要求师生熟知数字媒体行业的内在关联、数字技术发展态势,拓宽视野,加强校企合作,培养创新能力。

1.培养市场需要的数字艺术人才以市场为导向培养创新思维的数字媒体人才,应从数字媒体设计艺术学科的专业优势出发,结合当前市场发展态势,提出学科的发展思路:一方面要利用其专业优势和特色,发展从言传身教的传统培养方式向培养天赋、独创性和个性风格等的转变,另一方面也要继承旧体制的优良传统,组合画家、设计师及学校和企业合作计划。实施“校企合作”,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全新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掌握数字媒体制作技术,学会把握市场需求,为将来个人发展奠定基础。

数字技术与教育篇4

关键词数字故事故事逻辑教育性可视化数字化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theCharacteristicsofDigitalStoryappliedineducation

SHenHuiling

(CollegeofeducationSciences,Hu'nannormal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81)

abstractFromthe"wordofmouth"totoday'smodernteaching,thedevelopmentoftheeducationcontinuouslypushforwardwiththeevolutionoftechnology,digitalstorytellingprovidesanewlightforthenewperiodofteachingpractice.Digitalstorytellinghasbecomeaninformation-basedteachingstrategiesandskillsforstimulateinterestinlearning,promotetherichlearningexperienceforalllearners,andimprovethequalityofteaching,whicharewidelyusedineducation.Basedonthepresentsituationanddevelopment,thispaperhadsummarizedthecharacteristicsofdigitalstorytellingappliedineducation.

Keywordsdigitalstorytelling;storylogic;educational;visualization;digitization

0引言

在教育这个舞台上发生着许许多多平凡和不平凡的故事,然而,如果仅仅中是以文字方式记录教育叙事,就无法再现真实的教学场景,缺乏情境性。而数字故事可以弥补了这一不足,通过形象的图片和可视化的教学活动视频,重塑课堂教学过程,使教育叙事形式单一化变得多样生动化,带我们回到当时的课堂情境。因此,无论对学生、教师、教育研究者,还是对社会来说,对数字故事在真实的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都具有深刻的意义。

1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的特征

通过对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发现,数字故事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所涉及的范围极为宽泛。从学前教育到研究生课堂教学,都可见数字故事在教学中应用的研究与实践。而在这一领域中,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一,以故事为逻辑;其二,发挥数字故事的“教育”功能;其三,展示真实情境;其四,数字故事的“数字化”特征使技术与艺术相融合。下面笔者将就这四个方面简单做一论述,以管窥“数字故事”教育应用之一斑,同时为后续研究奠定一定的文献基础。

1.1以故事为逻辑,体现数字故事的“叙事”特征

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又可称为教育叙事,是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展开对现象的思索和问题的研究,是将客观过程、真实体验和主观阐释有机融为一体的教育经验的发现和揭示的过程。

全国教育技术协会制定了数字故事的评价量规,其中包括四个维度:故事性、艺术性、技术性以及创新性,其所占比例依次是50%、20%、20%和10%。由此可见在制作数字故事时,一个好故事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多样化的:(1)选取一个切身真实的故事;(2)对电影、小说等进行改编;(3)从杂志或书籍中选故事作为素材;(4)对故事进行新编,如“乌鸦喝水”故事新编;(5)对传奇人物进行访谈采集故事素材;(6)采用头脑风暴的方式多人合作编写故事。总之,以故事为逻辑而编制数字故事。

1.2数字故事的“教育”功能

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教育,而故事中的教育除了课程目标所需,还有更多潜在的教育——德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基于传统的学校德育,引入数字故事的教学方式,有利于借助数字故事的感染力及其故事性,使得学生更自然地接受德育培养。这种情感的激发与学习主动性的调动是内生性的,即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自发而生。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数字故事的过程,需要他们关注生活、热爱生活、体验生活,这一过程同时是德育的目的,即实现过程与目标的有机统一。黎加厚教授曾经指出,“数字故事与其他教学方式相比,最大的特点是将感情融入教育传播之中”,而“情感因素”对于德育而言,只可日常渗透,不可急于“传授”。

1.3数字故事“可视化”的优势

数字故事应用于教育中,相比传统的老学手段,它更突出的优势特点在于幻灯片或动画的可视化。随着“数字故事”的发展,它为教育叙事的“可视化表达”提供了新的渠道。采用可视化的图形表达,将主要的文字段落抽象归纳出关键词,使用关键词标注可视化图形。视觉传达就是将文字翻译成图的一个过程。这里的“图”可以是图片、图表、图示、简笔画、概念图等。例如,阐述“活到老学到老”这个比较抽象的概念时,可以借用老人看书的图片,让整个表达更加形象直观。

如此,故事与叙述二者在主体、呈现方式、功能与作用等方面的差异可转化为有机统一。以技术手段为教育叙事增添艺术性,数字故事特有的感染力势必为教育叙事注入新的活力。

1.4数字故事的“数字化”特征

“数字故事”,即采用数字化技术来讲述故事(digitalstorytelling),国外学者认为数字化讲故事是通过探索不同媒体与软件应用,以新而有力量的方式使用数字化媒体,以便传播讲故事的艺术与技巧。

数字故事的“数字化”特征来源于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不仅仅只是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更多的是强调要利用信息技术来创设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该环境能支持创设情境、启发思考、获取信息、共享资源、多重交互、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要求。具体来看,数字故事这一教学方式的课堂应用实践,充分体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创设中上述的诸要素。

2结束语

优秀数字故事的制作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探索学习的过程。把握数字故事在教育中的应用的四大特征,故事逻辑性、教育意义强、视觉效果好、数字化信息强,教师不断提高数字故事创作水平以提升信息技术能力,并将数字故事灵活运用在学科教学、教师培训、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教育资源建设、工作总结、行政会议等各个方面,这对其专业成长将是一个契机。

参考文献

[1]FacultyFocus(2010).asynchronousLearningandtrends.available:[DB/oL].http://Faculty/topic/articles/asynchronous-learning-and-trends/.

[2]娄智华,钟琦.数字故事创作理念探析[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2(12).

[3]杨艳艳,杨高云,杨晓哲,蒋佳龙.数字故事的创作、设计及技术实现[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6).

[4]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黎加厚.数字故事,不一样的精彩[J].远程教育杂志,2011(5).

[6]黎加厚.数字故事的教育意义[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2(6).

数字技术与教育篇5

关键词:数字艺术教育市场

数字艺术教育体现在数字、艺术和教育三者有机结合在一起的不同方面。

数字指的是数码技术。现代新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技术也日臻成熟,因而带来广泛的应用领域;艺术是情感、激情、精神世界;教育就是要提高人的综合素质,发掘个人的潜质,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面对新世纪的挑战,面对国际国内大市场,市场的需求是多样化、多层次的,顺应时代开拓和发展数字艺术教育,设计一套完整系统的专业学科体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一、数字艺术教育的主要问题

1.数字艺术设计教育缺乏文化根基

国内一些院校师资队伍中,最为缺乏的是既具有深厚理论知识和艺术修养,同时又拥有实际项目操作能力和创作经验的老师。

目前有些院校的课程设置问题很多,过多考虑使用器材、软件的能力,缺少相应的人文课程,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另外需要大量的影视赏析、影视剪辑、音乐剪辑课程,去掉一些计算机课程的设置,这样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艺术修养。

2.数码艺术教育体系不完备

中国美术学院媒体动画学院图形图像研究中心主任曾立人教授,借鉴北美的教学体制,把教学体制形象地分成金字塔形,其包括三个等级:最底层的是技术手段型,以软件、硬件为侧重点来教学的模式;其次是原创内容型,以培养创意为主的教学模式;最顶层的是人文关怀型,与国际化接轨,培养可用性研究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

我国现在还停留在底层的教学模式,以技术培养为主,开设很多计算机课程的阶段。

3.理论研究领域空白

数字设计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直到现在,已经过了10多年的风风雨雨,尝试性的高校数字设计专业教学也不下8年,但数字设计的专业理论研究在国内几乎还是一项空白。全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刊物和相关大学的学报很少能见到数字设计的研究论文,也看不到较规范的数字设计教材。

4.轻视设计创意,注重技术操作

当前数字设计教育习惯以软件的操作熟练程度来评价水平高低,主要看谁的软件玩得精到。数字设计作品缺乏创造力、相互抄袭的现象普遍存在于学生当中。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曲建方教授认为,各个院校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去培养、发展学生创造力。技术只是种手段,艺术创造力才是核心。

二、数字艺术教育发展的措施和思路

1.重视学业修养和基本功训练

通过开设数字媒体的基础性课程、方法类课程等,加强学生在数字媒体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为学生以后的专业学习打下宽厚的基础。

2.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服务于学生的人本思想

开设多种可供选择的、有针对性的课程,使学生能够灵活、自主、充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利用开放实验室和工作室,在不同的时期给学生提供不同类型、不同水平的科研训练,使学生的数字媒体研究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与培养。

美国的大学在选修课程的设置方面,各个学校都结合本学校以及该专业的发展特点,并根据社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的规格与要求,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可供选择的课程,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与需要。

专业的设置面对不同的就业去向,如影视、动画、游戏、广告、网络,使得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实践课程安排。学校可以建立一套独立完整的数字化技术系统,甚至是完整的数字化生产线。影视数字化系统可以全部采用数字化手段,从摄录到制作的全过程都采用DV,贯穿影视的前、中、后期。游戏专业同样根据游戏行业的取向来设计专门的游戏制作训练。

学校也可能按照学生未来不同的职业岗位,教师完成了基础课教学后,根据就业的要求来设计他们的专业课程。在美国的大学中,往往是学生选老师,学生有条件根据自己的设想,选择将来想要从事的职业,并投入更多精力在自己所选的课程中。

3.重视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适应市场需求

数字艺术横跨艺术、技术两个领域的特性要求人才的培养也要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培养。

目前国内数码设计类公司在招收人才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艺术人才与技术人才之间难以沟通,懂艺术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理解艺术。有专家分析说,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国高校等相关教学机构对市场的敏感性和适应性太差,专业设置和调整尚未跟上产业发展的需求步伐;另一方面表现在现有的学科分割严重,对数字艺术专业人才的培养力度和起点不够。

4.建立院校高端师资资源的共享,提出有操作性的教育方法

如上海交大由软件学院和媒体与设计学院联合办学招生,融合了计算机和艺术两方面的科研教学资源。另外,还依靠与国际数字媒体业界著名公司建立合作渠道,共同建设数字艺术产学科平台,并定期聘请国际业界专家执教。

北京大学为教学配备最有效的师资力量,更主要的是充分借助外界教学力量,以培养实用高级专才为目的。

5.定期举办全国性高校数字设计教学论坛或会议

对当前数字媒体教学及影视动画教育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作深入的探讨。深入领会教育部门、文化部门等有关领导与专家围绕数码艺术教育学科建设、人才培养、文化市场需求等方面的指示精神,了解国内外数码艺术教育最新动态与发展趋势,与国内外数码艺术领域的专家、学者展开富有成效的交流与互动。

6.许多专家提出数字教育与市场中的企业建立联系

请有丰富经验的业界人士担任客座教授,引入业界的实战经验和新鲜创作理念。院校和企业探讨的问题是目前数字艺术教育领域里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即教育与市场的接轨。参与院校教学的企业人员要保证课程质量、时间安排;企业与学生之间要将宝贵的经验倾囊而授;安排好学生参与企业的项目制作等。

结语

如今信息时代是建立在以电子计算机为平台的基础之上的。视觉艺术和视觉艺术教育亦如此。在不久的将来,以计算机为平台的数字艺术将成为视觉艺术的主流,数字内容和文化产业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因此,我国的数字艺术教育应该不失时机地把握住时代主流,及时调整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建立和发展面向21世纪的数字艺术教育,推动中国数字艺术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蔡军.适应与转换——高速经济发展下的中国设计教育.国际设计教育大会iCSiD论文,北京:清华大学,2001.

数字技术与教育篇6

1、教育环境的变革

信息时代是一个快捷的时代,效率之高、信息量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教学环境的变革是信息有效共享与集成,它建立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其核心是指用全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及处理技术,来控制和操纵整个专业系统的教学和管理事务,对教育教学过程必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数字化技术有利于艺术设计高校教育的信息交流、教学互动、资源共享,计算机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用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随时方便地进行检索。专业考试与成绩管理系统中可以做到课程设置,试题编辑,自动出卷,试题库整理,成绩录入与查询等多项功能。数字化工作室可以使学生自主培养自己的协同工作能力,以及探索知识,获得知识的能力。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开发、网络技术和远程教育给学生以更多的信息知识,通过局域网或internet网,可实现院、校之间的网上教学,一些知名的专家教授可以足不出校而面向全国艺术设计教育机构。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存在的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

2、教学方式的变革

目前在我国的教育领域已经广泛采用现代数字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益,并由此引发的教育观念、教育手段、教学模式和教育结构的改革已成为共识。这样一来,教学组织形式更加灵活,课堂教学不再局限在有形的教室中,教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得到了无形的扩展,使随时随地学习成为可能。学生可以按照自身的条件,选择最适合于自己的发展途径,使因材施教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课堂教学可以达到更加多元化及协作化的学习模式,进一步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在丰富的教育资源面前,教师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学生的个性得以觉醒,创新精神得以彰显。所有这一切,都将最终导致教育理念的转变甚至教育理论的创新。在数字化教育平台上,可以提供多方位的教学服务。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把教学、试验、科研有效结合起来。如网络教学平台中可将教师的课堂教学、反馈练习,课后辅导,乃至个别化学习,在线学习、电子邮件、远程教学等各个部分包容进来,形成大容量,开放式,交互式的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新的教学形式。更有价值的是,因为每个教学内容的数据都储存在服务器上,数据在任何时候都可以被调用,教学信息更容易分享,教学环节更容易整合。

3、教学管理的丰富

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还原本真课堂,通过数字监控进行公开课的课堂教学观摩,给予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尽可能少的影响。我们可以实现教师自我教学水平的提升。很多鲜活的事例告诉我们,教师的个人发展,不仅是听专家报告、参加教研活动,更在于自身的针对性的实践和思考。数字化设备可以为每一位愿意提高自己的教师自动记录着真实的课堂,无需外人帮助,需要的只是上课后在网络上静心点击和自我对课堂的感悟。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欣喜地积累着优秀的教学资源。很多好的教学课案如果不及时地记录下来,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被丢失。借助数字化设备,一些优秀的课堂实录、设计过程等将被忠实地记录下来,不仅使宝贵的教学资源数字化后便于知识管理,为学校积累具有本校特色的优秀教学资源,也为每一位成长中的教师保留着一份宝贵的财富,一段成长的足迹。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还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将教学实况直接变为网络上可以实时播放的视频流和音频流。这种技术手段的改进,为远程专家实时点评、课后专家远程诊断、教师互评、学生学习、自我反思、网络教研、行政考核等提供了真实感性的第一手资料。通过数字化技术,我们可以实现更多的人性化教学管理,提供更贴心的教学服务,建立起更好的保障教学质量不断提升的长效机制,深化改革,持续创新,使学校向一流高校的美好前景稳步迈进。

4、设计专业的新增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艺术在与计算机技术、工业、建筑、管理等学科的不断交叉中,衍生出许多新专业,如广告设计、工业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目前,在数字时代的大背景下,动漫制作、游戏策划、游戏设计等数字化专业亦成为了热门。不过,就其归属而言,数字化艺术设计还是艺术学的分支。它虽然以计算机为依托,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到技术问题,但始终以艺术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在题材、技巧、观念等方面深受传统艺术的影响。当数字化艺术设计的作品数量还不是很多,影响还不是很大时,数字化设计只是艺术设计学科的课程之一,随着数字化艺术设计的日益普及,创意经济、文化产业、数字影像、体验时代,成为当下使用最为频繁的关键词。DV、Flash、电子杂志、动画、网络游戏日益成为新生代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数字设计艺术作为新的艺术门类,正在以新产业主体的形象迅速涌入我们的视野,数字化艺术设计已成为艺术设计领域的专业之一。

数字技术与教育篇7

关键词: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数字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05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14)07-0054-04

引言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教育信息化已成为时展的必然选择。数字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众多解决方案中的一种,其整体化改革的思想得到了教育界越来越多的认同与青睐。[1]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作为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适应了社会和职业的信息化要求,同时也赋予了职业和职业教育新的内涵,延伸了职业教育的办学空间,使得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和教学模式也将随之发生革命性变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活动除了发生在校园的教室、实验室、实训室等传统教学环境和工厂、车间、宾馆、医院等实践场所中,也将发生在基于信息技术的网络空间中。依托数字校园,构建基于网络的跨越学校、企业和社会的混合式办学模式,是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建立新型职业教育体系的途径和方向。继一些普通本科院校和中小学提出建设数字校园的规划并付诸行动后,许多职业院校也纷纷将数字校园作为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理想选择,启动了“数字校园”计划。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在目标、原则和功能上与普通本科院校和中小学的数字校园方案有何不同?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计划应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从数字校园的内涵出发,对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构建进行初步探讨。

一、数字校园的内涵与特征

数字校园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的e-campus计划。1990年,美国克莱蒙特大学教授凯尼期格林(KennethGreen)发起了“数字校园计划”(theCampusComputingproject)大型科研项目(黄荣怀,2009)。[2]数字校园是一个伴随技术应用变化而不断发展的概念,人们理解的层次和内涵不尽相同,目前存在四种有代表性的观点。

1.环境观

黄荣怀(2009)认为,数字校园是为了有效支持学生学习,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面向服务为基本理念,而构建的数字化资源丰富、多种应用系统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的校园信息化环境;其宗旨是拓展学校的校园时空维度,丰富校园文化并优化教学、教研、管理和服务等过程。

2.空间观

蒋笃运(2009)认为,中小学数字校园是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主要业务以及资源和数据进行优化、整合和融通,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3]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数字化,从而达到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3.过程观

赵国栋(2012)认为在当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的背景下,以提高运行效率、推动管理改革为出发点,高等教育机构在管理、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规划、建设与应用各种现代通信技术工具的过程,可以称之为“数字化校园”。[4]

4.平台观

万新恒(2000)较早阐述了数字化校园的概念,他认为数字化校园以高速发达的计算机网络为核心技术支撑,以信息和知识资源的充分共享为手段,以培养善于获取、加工、处理和利用信息与知识的学生为主要目标,以校园为整个社会知识、信息的基本创新与传播中枢。[5]陈丽(2007)认为数字化校园是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教育、学习和研究的校园平台。[6]

笔者认为,对于职业院校而言,数字校园是指以网络为基础,利用信息技术将学校的主要信息资源数字化,并实现数字化的信息管理方式和沟通传播方式,从而形成高度信息化的校园环境,其内涵为:

(1)良好的网络设施和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是建设数字校园环境的基础;

(2)数字化包括信息资源的数字化、信息管理方式的数字化和沟通传播方式的数字化;

(3)数字化渗透在学校教学、科研、管理、公共服务、学校文化生活以及对外服务等各个方面;

(4)根本目标在于创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教育管理、文化传承和社会服务的模式,从而适应教育现代化发展的要求。

数字校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通过技术手段改造和提升传统校园的必然结果,其具备五方面的特征:重点关注学生的有效学习以及创新和转变教学方式;以服务教育教学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基本理念;支持学与教的资源比较丰富;多种应用系统有机集成、相关业务高度整合;能拓展学校的时空维度并丰富校园文化。[7]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应围绕职业院校改革与发展的目标进行实施,注重学生信息化职业能力的全面提升,增强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目标与原则

1.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构建的总体目标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总体目标是建设一个实用、高速、运行稳定可靠以及安全可控的校园网络,为学校的资源共享、教育教学、职业训练、学校管理和网络文化生活等校园信息化应用和服务提供满足服务质量要求的网络支撑环境。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促进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发展院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引领学校现代化发展,增强学校的核心竞争力,为职业院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提供信息化支撑和保障。

2.职业院校数字校园构建的原则

(1)职业素养养成与职业技能提升并重原则

职业教育数字校园的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和数字资源的建设,应有别于其它教育类型,强调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着力于职业素养养成和职业技能提升。努力探求和构建适合职业教育数字校园的教学模式、管理模式以及服务模式。

(2)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协调发展原则

数字校园的建设要依据学校整体发展战略和信息化环境下的业务需求,进行技术系统的顶层设计,规划并改造组织结构与体系,包括组织机构、政策规范、管理机制和人员发展,使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相互匹配、协同推进。

(3)校内机构职责明确与协同工作相结合原则

应用服务的需求分析和业务流程应由主管业务部门主导,同时要考虑校内不同机构之间及其与外部机构的协调运作关系。

(4)技术的先进性和成熟性并重原则

数字校园的建设应考虑技术系统的持久性、扩展性和兼容性,选用先进成熟的技术。

(5)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原则

统一规划不仅要考虑构建哪些技术系统,更重要的是要制订统一的标准和规范、进行顶层设计,寻求系统整合的方案。要确定有限目标,分步骤实施,考虑不同建设项目的需求和业务流程特点,制定合理的分步实施计划。

(6)以应用为导向原则

在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应用为导向,体现在:规划设计应根据业务需求确定软件系统的要求,根据软件系统的要求确定硬件系统的配置;面向业务应用,构建技术系统和组织体系,推动数字校园的有效应用;应以应用效果作为数字校园建设的评价目标。

(7)承前与启后相结合原则

既要着眼于新系统的建设,也要关注已有系统的利用和整合,更要重视技术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8)共性与个性相结合原则

既要遵循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的共性规律,也要考虑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的差异,以及具体院校的个性化特点。

三、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总体架构

数字校园为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校外人员等提供集成的数字化教学、数字化科研、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公共服务、数字化文化生活、数字化社会服务和数字化决策支持服务。同时促进学生和教师信息化职业素养的全面发展。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的核心内容是支持职业教育教学模式和管理服务体系的技术系统。技术系统包括基础设施、应用服务和数字资源三个部分。

(1)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充分利用网络互连和云计算技术的优势,借助社会力量,协同构建院校中心机房、服务器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将来自校外的数字化服务与校本提供的服务相结合,经济高效地为学生、教师和管理人员提供数字化服务。

(2)基础设施处于数字校园的最底层,包括校园网络、数据中心、网络信息服务、网络管理与网络安全、多媒体教室、仿真实训系统环境、数字安防、校园数字广播与网络电视等。

(3)在基础设施之上是应用服务和及其支撑系统。应用服务的建设需要各院校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施,量力而行,逐步完善,它包括教学服务、科研服务、管理服务、公共服务、文化生活服务、社会服务和决策支持服务等。

数字资源的建设要根据自身情况突出专业特色,在建设的过程中遵循优先引入、慎重自建、开放共享的原则。数字资源通过应用服务的支持被用户使用,包括通用性数字化教学资源(媒体资源、网络课程、文献资料、案例和课件等)、数字化仿真实训资源、数字化场馆资源(职业体验馆、数字化艺术馆、数字化科技馆、数字化博物馆)和数字图书资源。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仅仅是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为了保障技术系统的顺利建设和有效应用,还需构建相应的职业院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组织结构与体系是整个数字校园顺利实施、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保障,包括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信息化政策与规范、信息化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运维管理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七个方面,是整个数字校园顺利实施、平稳运行和持续发展的保障,也称之为可持续发展保障体系。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实施应围绕技术系统和组织结构与体系同时展开,重视彼此之间的相互适应和匹配,既要不断完善组织结构与体系以适应飞速发展的技术系统,也要尊重现有组织结构与体系的客观存在,理性分析学校自身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有针对性的、量力而行的技术方案,避免因赶时髦而追求技术先进性和完备性带来的浪费。因此,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总体框架如图所示。

四、职业院校构建数字校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突出“整体性”,避免一蹴而就

数字校园建设与实施过程中应突出“整体性原则”、注重整体设想与规划、分阶段、分步骤实施,避免学校数字校园建设的一步到位、一蹴而就。实施数字校园是一个不断发展、探索的过程,它不可能通过一次性的软件开发或硬件建设完成。任何一个职业院校在建设数字校园时都应该把数字校园作为一项持久的、系统的工作来抓。注意做好数字校园的规划和协调工作,采取一定的配套措施保证其实施管理,以促使数字校园朝预期的目标和方向发展,并与学校的发展目标相吻合。学校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教师和学生对技术引入的可能反应、学校改革与发展目标、学校整体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在数字校园实施过程中应按照规划与设计、建设与部署、管理与维护、应用与推广四个阶段进行,是一个持续改进的循环过程,在四个阶段循环进行过程中应始终有效果评价,并将其结果反馈给各个阶段加以改进。同时,应注意统筹规划,理清各阶段、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实现平台系统的开放性与兼容性、可扩展性、资源的共享与功能的整合。

2.突出“开放性”,避免封闭性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应以开放、共享为原则,秉持数字化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优势资源互补的建设理念,避免封闭性、避免“信息孤岛”的产生,从而造成资源重复建设及浪费。“开放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为学校与外部系统提供交流与沟通渠道。创建开放的数字化教学环境,鼓励教师和学生面向校内外、国内外广泛获取开放教育资源;支持职业院校向社会开放,将职业院校优质特色教育资源突破校园界限,服务更大范围的职业群体,提升院校的社会影响力,促进职业教育优秀文化的社会传承,从而促进本行业本地区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形成;鼓励中职、高职和本科院校之间的常态交流机制,校内技术部门、业务部门与校外技术系统提供方的常态交流机制以及校本研究与校外专家指导相结合交流机制的形成;鼓励职业教育与产业紧密结合,促进行业企业参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或者职业院校开办特色专业产业,相互支持,相互促进,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技服务为一体;二是为学校内部的资源共享与功能整合提供开放平台。整合各种分散应用系统,实现统一门户、统一身份认证和统一数据共享,建成学校公共数据库,打破因不同管理软件而形成的“信息孤岛”,实现各类基础数据的共享和交换。此外,选择、利用优质开放资源的同时,注意尊重和保护资源的开放许可协议,尊重版权,遵守国际公约与国内法律法规。

3.突出“前瞻性”与“工具性”,避免盲目追逐技术潮流

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是为了构建面向数字时代的学校教育范式,在数字校园建设过程中应突出前瞻性,但我们这里所强调的前瞻性在于教学改革上的前瞻性,避免盲目追逐技术潮流或者硬件上的超前意识。评价数字校园建设的好坏不是以技术的先进或者落后、造价的高低为标准,而是看建设出的数字化校园是否真正实用,是否真正面向满足师生的需求。数字校园是为了发展院校师生员工的信息技术职业素养,创新教育教学模式,提高教学质量,再造管理流程,提升校园文化生活品质,拓展对外服务的范围服务的。由于每个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活动都是具体而个别化的,在实施职业院校数字校园过程中,尤其应强调服务于职业院校特色的“数字校园”。因此,建设数字校园不应盲目追逐技术潮流,而应树立“工具性”。职业院校借机重新梳理学校办学思路,明确学校教育特色,并利用“数字校园”计划突出和强化这些教育特色。为此,可先利用开放资源、再考虑引进资源、最后开发校本资源。在利用校本资源、引进资源、开放资源上应形成不同的学校教育特色,取长补短、互相补充,来促进职业院校的专业交流、教学创新发展。

4.突出“组织体系”与“技术体系”建设并重,避免“技术体系”中软硬件设备的简单叠加

信息化组织结构体系与信息化技术系统是构建职业院校数字校园的两大支柱。职业院校数字校园不仅仅是加强基础设施、数字资源等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建设,更重要的是加强信息化领导力、信息化组织机构等职业院校信息化组织结构与体系的构建,实现“两条腿”走路。因此,在架构数字校园信息化技术系统的同时,需建立常态化的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机制,如设立常态化的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专项资金,形成制度化的可持续经费投入机制;统筹考虑硬件经费和软件经费、系统软件经费和应用软件经费、教学平台经费和教学资源经费、建设经费和运行维护经费、系统建设经费和人员发展经费的合理比例,确保数字校园建设与应用形成良性循环过程;加强经费投入的效益分析,形成项目应用效果的长期跟踪办法,建立专门的项目评估与审计制度。

五、结束语

数字校园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阶段,也是我们探索未来学校的新型教育范式和创新性教育的根本。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是构建信息化的教育环境、共建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过程、最终目的是通过技术融入教学,推动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它是一项全新的具有创新性与挑战性的工程,需要各职业院校在建立“特色观”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条件,树立以人为本的过程理念,共同创造忠实服务于职业教育教学的数字校园新时代。

参考文献:

[1]林莉.中小学“数字校园”构建初探[J].电化教育研究,2003(4):77-80.

[2]黄荣怀.中小学数字校园的建设内容及战略重点[J].北京教育(普教版),2009(8):6-7.

[3]蒋笃运.教育信息化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85-87.

[4]赵国栋.大学数字化校园与数字化学习纪实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19-22.

[5]万新恒.信息化校园:大学的革命(第一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

数字技术与教育篇8

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或促进教育改革,不仅是一种形式,还应该是一种信念,更是推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历史选择。现代教育要突破传统教育,需要的是善于“做”而非善于“说”。因此,教育技术装备就是要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即做到“动手又动口”。

谈及教育技术装备是否能够推动教育改革,可以蝴蝶效应进行比喻。亚马逊河流域的一只蝴蝶扇动翅膀可能在美国密西西比河上空引起一场风暴,教育技术装备作为一只“蝴蝶”可以推动教育改革。下面以两个案例说明教育技术装备能够推动教育改革。

案例1:印度“墙上的洞”的实验。这是获联合国嘉奖的一个项目,一个慈悲的教授收集了很多旧电脑放在贫民区的街道里,并在一段路外的墙上挖一个洞,用网络连起来,远程开机,从此不进行管理。一年后,专家组对贫民窟学生的学习能力、知识获取与应用能力等多个指标进行评测,其结果比一般学生强很多。

案例2:任何一个小孩拿到一部手机,在不出一个月的时间里能玩得比大人顺手。这说明,只要有技术、平台,学生的学习能力比我们想象的要强大得多,因此从蝴蝶效应上可获得充分的信息说明技术装备能推动教育改革。

关于教育改革的方向,专家们有很多的理论,出版的专业书籍也有很多。其实,中国的教育改革很简单,只需要解决3个问题便足见成效。第一,改变教师的教育方式。现在大部分的教育方式,还以教师讲为主,用其自认为比学生高明的观念和所谓的传道方式授课。改革就是要颠覆教师传统信念,变“君子动口不动手”为“动口与动手”并重。第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蝴蝶效应的2个案例就是改变学习方式的生动写照。如果学习方式改变了,那么教育改革就成功了。第三,改变教育质量的评价方式。如果从这三方面能真正实现改革,那么中国教育改革的成功便指日可待。

教育技术的概念可从两个方面理解,一是作为物理意义上的,二是作为教育意义上的。

(1)作为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指教育媒体,即在教育过程中携带和传递教育信息(资源)的物质载体、工具和系统技术。具体为:①传统教育媒体包括教科书、黑板,实物、标本、模型,报刊、图书、资料,图表、照片、挂图,语言实验系统;②现代教育媒体包括视听媒体(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视、电影、CD、VCD、摄像系统)和综合媒体(微格教学系统、Cai系统、多媒体计算或移动学习终端、卫星接收、网络及网络与学习终端设备组成的系统、手机及移动学习终端、无线宽带网络、广播音乐网络系统)。

(2)作为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以下定义是目前较为恰当的,即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通过创造、使用、管理适当的技术过程和资源,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的研究与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定义突出以下三个方面:①教育技术有两大领域:“研究”和“符合道德规范的实践”;②教育技术有双重目的:“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这一点正是教育技术装备目的、价值所在;③教育技术的三大范畴:“创造”“使用”以及“管理”,也就是技术装备的“建配管用”,今天我们应有创造、有创新地进行装备、使用和管理。

教育技术装备作为名词指以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为指导,通过对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的科学、实用的选择,并通过恰当的形式进行组合(整合),形成的能为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提供服务,并能产生具有促进与推动作用的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即承载教育信息的物质、工具和系统技术所组合成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如:实验室、教室多媒体显示系统、移动网络教室、多媒体艺术视听室、数字化录播专用教室、校园音响广播教学系统。

在教育技术装备的研究和实践过程中,教育技术装备工作者有一个定义,即以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为指导,通过对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的科学、实用的选择,并通过恰当的形式进行组合(整合),形成的能为教育意义上的教育技术提供服务,并能产生具有促进与推动作用的物理意义上的教育技术的研究与实践过程。换句话说,即选择和实施承载教育信息的物质、工具和系统技术所组合成的硬件、软件及其系统的研究与实践过程,如为学校装备数字化理科实验室、教室多媒体显示系统。

综上所述,教育技术装备的定义可概括为,选择科学的、实用的、适度领先的物质技术,并且通过恰当的、优化的、科学的形式组合,这就是教育技术装备。

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改革的实践方法,要从教育改革的“革新教学方式、变革学习方式、改革评价方式”这三个目标出发,为教育、学校、教师、学生提供动力与支撑,这就是推动教育改革的过程,也是教育技术装备的先进性和价值、职责所在。

下面通过案例阐释教育技术装备可以推动教育改革。

一、以技术为主体的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1.美术实验室革新美术教育

美术设计实验室,以先进的计算机及软件组合成的网络技术进行装备,这样的实验室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传统的美术课教学是用手去绘画设计,而如今被数码数字技术所替代,事实证明其速度、质量和效果远超传统教学方式。

2.高中数学实验室推动数学教学改革

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讲,学生听,做作业训练”。我曾在任职教研室主任时进行调研,60%的学生最害怕、讨厌数学课,因为数学学科具有抽象性、枯燥性的特点,学生理解困难。“新课改”将数学学科内容、观念进行调整,凸显生活数学、经济数学,使数学学科具有生活化和趣味性特点。近年来,全国各地打造的数学实验室,正在逐步改变教师对数学教学的观念,为数学学科的发展和学生学好数学提供了技术支持与基础。换句话说,以计算机、手持计算器、无线网络、数学软件与资源等组成“数学实验室”,以技术为主体进行实验,从本质上推动了数学教育的革新。

3.数字化地理实验室促进学习方式革新

地理学科,同样是一门比较晦涩难懂的学科。“数字化地理实验室”由计算机、数字星球仪、GpS、无线网络、资源等组成,让技术成为学习的核心,使地理学科的教与学充满活力,改变传统“教师嘴巴讲、学生一动不动听”的模式。优秀教师也能从中得到发展,推动学科发展,改革教学方式,改变评价模式。

4.远程互动与视频技术等推动学习与教学革命

如今,谈及教育装备问题都离不开“现代化”和“信息化”这两个词,借用一位专家的“微视频”教育方式观点进行阐释。目前,微视频教学方式风靡全球,它基于一种远程的技术和短小精悍的录播模式,这种模式在全世界远程学习模式中很受欢迎。其实,这是一种技术推动学习方式变革的方法,与南京东庐中学的“先学后教”模式类似,不同的是其利用远程与微视频技术将大师的教学与无数的人远程共享、互动。

除此以外,还有一种方式被称为“智慧学习”,即大家熟知并推崇的“电子书包”项目。“电子书包”是一个有先进理念和科学技术的项目,追求的是在课堂上能够产生远程互动、近距离互动,资源丰富的一种自主学习模式,它产生了新的教学方式和新型课堂。

这些技术引领和推动教育改革的例子带给我们的启示是:只要选择恰当的技术,使技术成为一种动力,教育装备界人士就可以推动教育改革。

二、以形式为主体的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

其实,形式很重要,例如出席专业场合需要西装革履,强调的就是一种形式,根据不同场合穿不同的服装就是体现形式的价值。虽然如此,但人们往往忽略形式。下面通过案例说明形式的强大力量,即教室革命。

我曾鼓励学校将实验室变成课堂,但很多学校都不肯做、不敢做。而北京十一中学(以下简称“十一中学”)却做到了,我在十一中学看到了我理想中的教室。十一中学没有独立的实验室,普通教室就是实验室,它解决了理科实验教学与课堂教学常态化的融合问题。南京一所新建学校非常豪华,实验楼内建有20多个实验室,但整座大楼却给人阴森的感觉,学校师生都不愿意去,这就是形式带来的压力。十一学校实行“走班制”改革,实现了形式的突破,使改革得以实现。学校的课堂就在实验室中,教室两侧是实验器材、实验桌椅,中间是教室课桌椅,这样的形式迫使教师在这里上实验课并办公,这就是形式的力量。如果没有这个形式的改革,“走班制”就不可能实现,因此这就是形式的革命。

图书馆装备与书香校园建设同样是一种形式的革命,是形式推动的教育改革案例。全国各地的一些学校都在尝试让教室成为阅览室。教室中配有书柜、报刊阅览架、计算机等设备。这样一来,现代的在线网络阅读、收集资料的方式和传统的纸质阅读方式在一间普通教室里融为一体。南京市正推行“泛阅览室”书香校园模式,已成功实现上述模式。其实,中小学没必要建设超大的阅览室和豪华的藏书室,只需让学校的每一个可利用的空间,特别是教室都成为阅览室的一部分就极具教育意义。

三、教育技术装备推动教育教学改革的综合案例

无论是形式革命还是技术推动,都不可截然分开或脱离,它们是密不可分的。通过南京市龙江小学智慧校园“三项工程”的展示阐述综合技术与形式推动的教育改革案例。

智慧校园“三项工程”指“书香校园”“数字校园”以及“科技校园”。

1.书香校园

南京书香校园的目标是“处处有图书,处处可读书”,即要做到阅览室泛学校化。通过这一方式推动学生阅读方式的改变,而不是专门建一间藏书室或阅览室。阅览室是学校图书馆的一部分,在此环节中将阅览室和藏书室的界限打破,使二者融合,并与学生融为一体。

与此同时,学校教育装备和观念也需要革新。首先,阅读方式不必正襟危坐,可坐、可站、可躺,自由闲适。其次,要在校园内创造泛阅读的环境与条件,如通过校园大厅的布置,表达与支撑“大树底下好读书”的愿景。第三,在走廊、教室的公共空间、在教学楼每一层都设置藏书角,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有书柜和座椅,便于学生随处读书。这些形式革命推动学校管理理念的革命,要求学校与相关图书管理员不怕丢书,不谈书籍流通率、图书科学分类,因为这些对于中小学毫无意义。第四,增加网络阅览,通过网络互动平台启动优质的资源,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可进行小组探讨研究。

2.科技校园

科技校园主要从三个方面打造,一是科学实验室的品质与内涵提升,主要通过数字化手段的应用、新仪器和信息资源的整合等内容提升实验室装备水平;二是科技实验室的特色化,即以学校的科技特色教育为目标,打造先进的、有特色的科技实验室;三是科普教育与校园文化的整合。科技校园内涵是在现代化的前提下,加强数字化学习资源和现代视频媒体技术的应用,加强传统的实验仪器与数字化工具器材的应用结合,加强科普教育与学校文化的融合。

科学实验室中,增加了数字星球仪器、传感器、数码显微镜等高品质的仪器,保证实验室品质达到现代化的水平。科技实验室突出特色化,学校需围绕特色发展、科技特色创建。龙江小学根据学校特色创建了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相融合的农业科技实验室―“城市小农夫”。在这个实验室里学生的农业种植活动不是传统的,而是利用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进行种植实践,主要设备有温度湿度感应器、光度传感器、二氧化碳传感器等各类传感技术及计算机处理技术、远程监控技术等。

鉴于当前的环保问题,龙江小学建立了数字化气象站,将物联网技术、数字化技术以及太阳能技术相结合,让学生可以每天观察大气变化情况。

除此以外,还建有科普文化长廊进行宣传。地面表现星象文化,将中国古文化里的星象学与现代天文学结合提升校园的特色。科技校园还包括太阳能路灯、雨水收集系统等设施。

3.数字校园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全国学校的共同命题,各地侧重、内容、资金投入各不相同。南京市数字校园内容包括:1个控制中心,2个数字教室,3个专用教室,5个基础网络,多媒体班班通与数字化应用到所有领域。

每所学校都应建立一个数字网络资源控制中心,将全校的网络容纳到这个中心统一控制。布线的规范和技术的先进,使之成为学校数字化的心脏和基础。

数字校园又强调数字化实验室建设,一个是以信息技术课程实施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另一个以是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应用为主要目的的“计算机网络教室”。其外观差别不大,但内涵、功能、实现目标各不相同。

如今,信息技术实验室也就是计算机网络教室很普及,这以信息技术课程必修为前提。2010年,信息技术网络实现家庭普及化,但很多课堂教授的课程已非常落后,特别是相关教材。因此,应把计算机网络教室同其他学科整合作为重要功能进行开发。

数字技术与教育篇9

现代数字化技术所提供的产品使我们的生活以前所未有的真实图像面目呈现在人们面前。首先是信息载体的数字化,书籍印刷,作为几百年来最主要的信息载体,将逐渐被比特运算的方式所取代,即实现知识的数字化。这种变革使知识可以以更简单的方式传播,以更大的容量存取,以更低廉的成本让人们获取知识。信息技术不仅可以实现文字、图像、声音的数字化,还可将人类世界的一切物质以数字化的形式表示。其次,通信方式的数字化使信息能够突破国界、文化及时空的限制而任意传播,互联网的开通使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数字化的进程已经在我们面前展开,而这势必导致人类的一切文明都必须转化成批量的资讯信息。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各种新的数字媒体,以数字方式传输。甚至可以这样说,任何不能转化输送的事物都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而作为一名教育者,更应该具备将知识转化为电脑语言的能力,并为人类几千年来沿袭的教育加入新的概念及内涵。

二、数字化带来的影响

从设计工具的变革到新的设计形态的产生,数字媒体的作用已日趋显著,它使设计艺术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数字媒介的应用给艺术设计教育带来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

1.高效的数字化技术工具

设计教育从美术教育中衍生而来,在传统教学中,从概念构思到图形设计或实体建模分成多个层次和阶段,学生的设计水平相应逐步提高。设计学习是在一定的绘画基础、绘画技能及在掌握了有关工具和材料的前提下进行的。在数字化时代,电脑的出现则大大改变了传统的学习行为,大量的手工绘画、制图及模型工具转变为计算机图形设计、制图及建模系统。电脑还替代了学生有关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等大部分的理性工作,从而使设计的速度大大提高,使学生集中精力更多地致力于概念分析、创意构思、选择评价等方面。当一个构思成熟后就可交由计算机去修饰、扩展、强化或试验。专业化的电脑软件具有准确方便的参数化、变量化的功能,在设计中只要随时存储变化的结果,就能随时回到设计创造过程中的任何一点,对以前的步骤进行修改并反复调试。

2.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的出现

计算机对设计最直接的贡献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计算机构造物体的方式及图像处理上的特点,使计算机创作的作品表现出了新的风格,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传统的手绘技法与电脑设计是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它们有本质的区别。运用虚拟的概念而非物质实体进行设计表现,是设计表现领域的一个极为重大的变革。在平面设计中,由于扫描仪及数码相机的出现,使设计者能直接地输入真实图像,通过二维或三维技术的辅助,就能模拟出逼真的虚幻世界。在立体设计中,计算机三维建模及渲染技术使设计师在观察物体时,它能表现出物体的各个侧面及细部,同时也能在空间的视点中对形体进行构筑和修改。艺术设计语言与网页设计语言结合,融入了互动语言和数字符号。新技术的应用开辟了设计传达的新领域,创造出新的美学形态和设计形态。

3.多学科的交融与新学科的兴起

人类进入数字化时代,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大领域的分界越来越模糊,学科交叉性发展、研究已成为高校教学与科研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有些专业出现综合、合并,甚至消失的现象;另一方面,各种交叉、综合学科大量出现。

设计师必须掌握日新月异的电脑硬件和软件,灵活把握视觉新语言的表达。这就促使当今的艺术教育必然要融入新的理念,构筑新的教学体系——数码艺术教学。数码图形基础、internet资源及传播应用、网页设计、三维动画、多媒体技术、数码影像处理等都被纳入艺术设计教学中。目前,艺术教育先进的国家已经将艺术设计的教育重心转向多媒体设计,设立了新的专业——传媒艺术设计专业、数码电影特技专业、数码游戏设计专业等。

4.信息交流和资源共享

电脑实现了设计数据的储存及再利用。各种设计素材、设计草图、效果图、制图、图形艺术、模型等资料都可以以数据来储存,并且可以方便地检索。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的出现和远程传输技术的发展,使交流的发生不必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国际互联网络也拓展了艺术设计的存在空间,使艺术设计走向了更广泛的数字化,让受教育者轻易地接触大量艺术设计资讯,有利于学生形成开阔的、前瞻性的视野。5.对传统教学方式的冲击

在传统的艺术设计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受限于繁杂重复的技能示范过程,而限制了设计过程中的偶然性、多变性。在现代计算机技术进入课堂后,直观丰富的表现方法以及全方位、跨时空的思维方式,让设计的翅膀摆脱了美术基础的制约,简单的操作过程可产生多样性的结果,这才是现代艺术设计教学的核心。

互动式教学更是改变了以往单向线性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并最大限度地支持个性的发展。另外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帮助我们开设一直感到有必要却没有能力和条件开设的课程。网上通讯可以排除时空及人为因素的限制,使教师和学生能在全球范围内检索信息,开展教学活动和学术交流。教师的教学也从“主讲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辅导者。学生的地位也转变为有机会参与教学、参与操作、发现知识、掌握知识的主动地位。只有完成这几种转变,才能适应数字时代对设计教育提出的要求。

三、艺术教育创新与数字化教学

在数字化离我们越来越近的今天,高校艺术教育如何培养高素质的综合性美术人才这个问题,不可避免地摆在了我们的面前。在数字化时代,人们凭借网络可更快地更新艺术观念,更快地创作艺术品,更快地把艺术运用到各个领域。在美术人才的培养上,将从传统的、单一的某一画种或艺术风格的临摹、复制式的教育,发展成为传统手法与电脑数字技术综合的艺术人才培养模式,这将对现存的传统艺术教育产生巨大的冲击。在数字化时代,要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必须强调培养方式的创新。

虽然数字化教学手段已经深入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方面,但是在艺术设计教育中,围绕数字化的教学与学习会不会使教师和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逐步降低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笔者认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问题确实存在,但这一问题不能看作是现代数字技术的发展负面结果。一方面,学生实际动手能力降低是社会问题,是社会分配不合理与传统价值取向等各种深层次矛盾反映在大众教育观念中的结果。因此我们必须在积极发展现代教育技术的同时,重视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传统观念中的动手能力并非都是有价值的能力。就像现代绣花工人只需了解绣花的原理、针法,而无需学会手工绣花一样,科技进步总会使一些旧的技能失去意义,进而产生新的技能,使知识与技能达到新的平衡。

此外,数字化技术不仅为艺术类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发挥空间,也给理工科学生插上了艺术创新的翅膀,使设计艺术学科更加显示其艺术学和工学的边缘学科优点。笔者所在院校近几年,已经有部分专业将理工科学生与艺术生同时招收、对照培养,工科生与艺术生的界限变得模糊,美术基础已经不是阻止工科学生从事设计工作的障碍。

结语

我们面对的是崭新的数字化时代,它对我们的冲击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文化形象,而我们的艺术设计教育也会因此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脑的应用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高效的数字技术工具,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表达方式,开辟了新兴的交叉学科,给教学方法的不断创新带来了动力。在数字化时代,我们必须强调创新教育,才能造就一批掌握视觉设计、互联网及多媒体设计,具有创意潜能,能牢牢把握艺术创新和设计未来的专门人才,这是艺术设计教育者的职责。

内容摘要:数字化为设计艺术带来了新的造型语言及新的表达方式,实现了海量信息交流与共享,极大地方便了艺术教育的创新培养,也必将对艺术设计及其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数字化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必将在现代艺术设计教育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数字化艺术教育创新教育

电脑的普及与互联网的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信息时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到来和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出现必将冲击到设计艺术领域。随着计算机、数码相机、数码摄像机等数字化设备在艺术教育领域中被广泛应用,以计算机为核心,运用多种数字化技术手段驾驭艺术表现形式的新型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给我们的设计理念、设计方式带来巨大的革命。海德格尔指出:“倘若我们沉思,我们就要追问现代的世界图像。”数字化技术使人类对世界的把握已经突破语言的抽象概括而更为直观、更为图像化了。体现高科技的数字化艺术手段,将感性的认识理念用严密的数学方法组织起来,并对美术设计要素进行理性化控制的数字化艺术教育必将给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思维,以及新的设计思想。

参考文献:

[1]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2]王波.数字化时代的美育思考.山东电大学报,2004年第1期.

[3]陈实.数字化时代的艺术设计教育.浙江万里学院学报,2001年9月第14卷第3期.

[4]薛生健.数字化时代对艺术设计教育的影响.河西学院学报,2002年2月第1期.

[5]周发强.数字化时代我国高校综合性美术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17卷第3期.

[6]张耕云.数字媒介与艺术.美术研究,2001(1).

数字技术与教育篇10

关键词:数字艺术;数字多媒体实验室;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43-02

一、教学理念

1.实验教学理念。学校一直秉承着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共同推进的时代精神,致力于具有创新意识、有能力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多面手”的培养。在本学科教学计划的制定中,学校明确提出了对于加强实践教学的要求,着重着眼于专业实验、专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的加强。学校坚持推行知识、能力和素质教育的协调发展,注重人才培养。尤其是对于新兴产业数字艺术设计的教学,更是有着特殊的要求。由于在数字技术产业和现代计算机网路技术的飞速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社会和经济面临着巨大的变革,艺术产业已经不能独立存在了,而是迫切需要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创造一种新兴的艺术形式——数字艺术。在全世界都在由“创造”向“设计”转变的时期,中国当然也不能例外。而中国教育作为其中的重中之重,更是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更新我们的教育方法,弥补我国兼通艺术与数字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的现状。为此,我校建立了数字多媒体艺术教学中心,以培养新型数字艺术人才为己任,努力突破传统艺术教育形式的局限,为推动国家数字多媒体艺术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

2.实验教学相关政策。学校对于数字多媒体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重视,使得实验室的教学设施的建设不断完善。不仅如此,我校还为实验教学制定了一系列的管理制度及教学评估办法等,用以推进实验教学的改革。

3.实验教学定位和规划。我校的实验教学,目的是为了培养可以直接面向数字艺术市场的人才,让学生了解信息时代的艺术设计的发展规律,并且掌握这门艺术设计形式的基本理论和技能,进而提高自身艺术素养。其中包括熟练掌握数字艺术设计、数码影像、视频技术、电声音乐等专业技能。就此教学定位,学校制定了以下几点发展规划:①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不断完善实验教学体系。针对数字艺术这一新兴领域的教学,怎样讲艺术设计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培养出既懂技术又懂艺术的复合型人才成了实验教学的重中之重。学校致力于这种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在人才培养的同时,不断修正教学方案,以求能培养出能适应现代艺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国际型人才。②整合教学资源,开放实验教学平台。在网络信息已十分发达的今天,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采用网络教学平台,完全打开现实教学的局限,给学生一个开放的空间和自主的学习环境。同时开放实验室,采用开放式的实验教学平台,促使学生之间加强互动,有利于学生尽快提升专业技能。

4.发展思路。坚持创造性设计思维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艺术教育思路,实践课程与艺术课程并行的原则,与世界先进数字媒体理念同步,为社会输送集复合型、实用型、国际型于一体的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

5.实验教学体系建设。学校的教学体系的建设,以学生为中心,根据数字艺术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利用数字艺术多媒体实验室,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形成集设计与实践于一体的开放式实验室教学体系。

基本型实验教学中的实验是指来自课程的教学内容的重复实验,目的是为了加强学生对于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锻炼他们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综合型实验教学中的实验则是侧重于课程设计等内容,目的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型实验教学中的实验主要包括自主创新训练和科研等方面,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进行培养。实验教学体系层次分明,就能够极大程度地和理论教学紧密结合,更大程度上激发学生们的自主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

1.实验教学方法。学校的数字媒体艺术实验室,着眼于数字技术与艺术设计相结合,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合二为一,并且借助各种软件和硬件来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们开放性思维,以及创造潜能。学校在教学课程的设计中,着重于理论和实践环节的结合,提高学生的自主动手实践能力。实验课程不是单独开课的,而是采取与一门理论课程结合在一起的形式,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开放式实验室与开放式课堂相联系的形式。数字艺术设计专业,本身就具备了很强的实践性,因此,学校在教学中也十分强调要将多媒体实验设备通入教学中,增加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课程内外互动以及基础与创新训练的互动。

2.实验教学考核方法。实验教学的考核方法,一改平时的单纯采取实验联系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办法,而是改为将实验成绩与最后创新成绩加权后得到的成绩作为最终成绩的办法,以达到鼓励自主创新的目的。实验成绩和创新成果成绩都需要进行备案。学校以富有特色的实验教学方法为指导,严格遵守既定的实验考核办法,为学生创造富有实践性的学习环境,极大地提高了学生们的学习热情,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并且获得了理想的效果。

三、数字多媒体实验室的特色

1.数字多媒体实验室,促进艺术性与数码技术紧密结合。数字多媒体实验室的核心是综合创新,各类硬件软件的综合灵活使用,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丰富的学习环境。并且通过这种环境,促进了学生间的交流互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这个实验平台,打破了既有的艺术教育形式,结合了数字计算机的应用,并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共享。大力发展了数字技术,促进了数字化与艺术性的结合。

2.特色实验教学体系,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数字艺术专业强调数字性和艺术性,要求满足相关专业的实践性需求,特别是对数码设备、多媒体实验设备以及教学软件和教学系统的应用,来实现师生间互动、学生间互动、课程内外互动以及基础与创新训练的互动。在教学设计中,将理论和实践结合在一起,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激发自主创新潜能,培养综合型人才。

3.特色实验教学方法,培养综合型人才。数字多媒体实验室,采用特色教学方法和体系,在传统文化教育方式方法的基础上,借助现代数字技术,提高设计效率,丰富设计表现,完善设计效果。

学校采取特色的教学体系和方法,一方面遵循了传统的实验教学模式,致力于帮助学生打造夯实的美术造型基础,使其具备全面的艺术素质和修养;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现代数字化设计技术,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各种数码手段,表现自己的艺术创意和灵感。鼓励学生自主完成创作,提高作品质量。

参考文献:

[1]袁玉珍.谈高校数字动画产业化教育实践教学[J].美术大观,2009,(5).

[2]于九红.多媒体网络应用计算机实验室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