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教学全面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9:16

数字教学全面教育篇1

全面建设二星级数字校园

教育部推出《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未来十年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计划及措施。沈阳市也曾出台《关于深化改革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实施意见》,提出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和教学深度融合,其中重点就是推进数字校园建设。

据了解,数字校园即是宽带网络覆盖全部学校,接入带宽达到千兆以上,骨干网到二级站带宽达到万兆以上,所有学校建成有线、无线全覆盖的校园网络,所有教室和有需要的实验室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数字资源全覆盖。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去年和今年沈阳市均完成300多所数字校园建设。按照计划,今年年底,全市公办中小学和各区县职教中心完成一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二星级;市属10所中职学校(含市艺术幼儿师范学校)部分达到数字校园二星级标准。

到2016年,全市50%以上的公办中小学、公办幼儿园和全部市属学校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部分学校达到三星级;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完成20所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

2017年,全市中小学(含自有校舍的民办学校)、公办幼儿园、区县职教中心,全面完成二星级数字校园建设,不少于100所学校建成三星级数字校园,启动普惠性幼儿园(自有园舍)数字校园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整体提升。

今年,沈阳市正式推出“公益学堂”项目,通过教育网络本年度完成8大类2000节网络课程。至2016年,将丰富“公益学堂”课程,打造“沈阳公益学堂”品牌;推出网上家长学校。2017年,还将开发离线学习课程资源,实现基础教育阶段教学资源全覆盖;推出沈阳市教育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社会提供教育公共服务。

此外,还将重点建设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统筹规划电子学生证融合平台、终端建设,建好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教育行政管理系统等。今年已完成教育管理与决策支持服务系统市级层面的基本架构;建立电子学生证市级融合平台;区域建成功能齐全的教育门户网站;建立电子学生证区域中心,发放电子学生证,构建基础应用等。

至2016年,将实现覆盖全市各区县的教育远程跟踪管理;完成教育信息化评估系统二期建设;完善教育行政管理系统,实现市、区两级应用。2017年,普及一生一号一证,完善成长轨迹、综合素质评价等拓展应用;形成较完善的区域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建立市、区、校三级联动的评价机制等。

建名师空间

利用良好的信息化教育环境,加快提升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今年,推行网络培训、校本研修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混合式培训模式,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学科教学能力和专业自主发展能力,完成全市20%的教师培训任务;全部教师和城区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个人学习空间;启动“一师一优课”活动,完成2万名教师网上晒课;创建30个“名师空间”;评选3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建立10个智慧课堂试点。

至2016年,将完成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以评促学,激发教师持续学习动力,完成全市60%的教师培训任务;继续开展“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3万名教师网上晒课;总结网络教研的创新模式和优秀成果;累计创建50个“名师空间”;评选60个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扩大智慧课堂的试点数量;全部初中以上学生开通网上学习空间。

2017年,将全面完成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师生利用个人学习空间开展各种教与学活动;“一师一优课”活动累计完成全部教师的网上晒课;累计建成100个名师空间;优秀专题教育社区数量累计达到100个;累计建成50个智慧课堂。

打造特色数字校园品牌工程

paD课堂实现“一对一”教学、数字化展示板实时全区教育信息、远程网络资源实现微课程特色建设……沈阳大东区数字校园应用巡展呈现了“数字化”、“互联网+”这些时下热词在教育中的应用成果。灵活多变的各式数字化应用技术,令课堂、校园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

大东区依托数字校园建设,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师专业发展、以信息技术支持教育教学模式创新为宗旨,以“班班通”全面升级和有效应用为重点,以区域特色资源和微课程建设应用为突破口,以大东区教育网为传播平台,以高效的信息技术支持与服务为支撑,努力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校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各个领域。深入研究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建设、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深度融合、翻转课堂和“一对一”教学模式的创新、远程网络培训及资源建设等领域的问题。

大东区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对基础硬件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提升和建设,区内所有41所学校实施了高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并将原有1252个教室“班班通”,全部由原来的“三机一幕”模式升级改造成大屏幕液晶触摸一体机模式。录播教室、ipaD教室、数字化实验室以及数字电视台走入学校,实现了有线与无线网络的全覆盖。在数字高清视频监控、信息系统、无线ap管理等方面,实现了区域平台的统一管控,呈现了区域数字校园建设的亮点。

例如数字高清监控系统,在区域统一平台上可以监控到学校每个点位的情况,实现了区域统一控制;信息系统,可以将区内信息实时到学校的LeD、触控终端上,实现信息的点对点;无线网络方面,实现网络全覆盖,数字广播方面,学校教师在操场通过手机即可实现对广播播放内容及节目设定的控制。到目前为止,全区完成了25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二星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和四所高中三星标准的数字校园建设,总计投入资金6900余万元。今年底,预计投入2200万元,完成8所二星数字校园建设及14所二星升级三星的数字校园建设。

数字教学全面教育篇2

关键词协同教育;数字化校园;基础教育

中图分类号:G48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17-0057-02

1协同教育概述

“协同”,作为“协作”“共同”的同义词,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资源或个体,协作一致完成某个目标的过程或能力。1965年伊戈尔・安素夫在《公司战略》一书中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德国的赫尔曼・哈肯(H.Haken)教授的《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对协同理论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协同及相关理论同教育的结合,实现了教育理论结构的整体创新,形成协同教育学,其哲学思想是和谐竞争、协同发展,科学思想是解放心灵、规范德行,以哲学、科学、实践三维一体作为实践方法,以培养协作应变、学习创新、诚信仁爱、负责感恩的世界精英为教育目标。

2基础教育数字化校园现状及存在问题

我国教育按学段划分为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基础教育包含小学、初中和高中三阶段,基础教育阶段是学生获取知识、培养能力的重要时期,是其他阶段教育的基石。只有做好基础教育阶段的工作,才能保障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学生在未来社会中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要充分认识基础教育的重要地位,把握好教育时机,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功能。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对于推动基础教育改革有着重大意义。

数字化校园是以数字化信息和网络为基础,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近年来,我国校园数字化进程得以不断提速,数字化校园建设取得可观的成就。但是数字化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数学校都投入大量金钱购置信息化设备,计算机与网络硬件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系统、人事系统等多个部门都实施了信息化管理。这些系统为校园工作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各部门之间应用系统相互独立,缺乏统一的技术体系标准,造成数据无法实现实时同步,数据信息不统一。数字化校园建设不仅仅是技术问题,而是涉及教育、管理和学校内外各组织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合作的问题;数字化校园的建设与应用所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变革,更重要的是信息化教育所带来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的转变。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目标是将学校建设成为教育现代化、管理信息化、服务科学化的新型学校,但目前数字化建设过程中存在重视技术应用而忽视教育理念转变的现象。教师是信息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很多教师仍然缺乏信息技术技能,他们使用的信息技术处于初级阶段。学校对教师信息技术重视度不够,投入较少,导致教师对参加信息技术培训不积极,对教育信息技术的特性缺乏认识和了解,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不能正确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导致多数校园网络处在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增加了投资成本,降低了效益。网络的最大优势是实现资源共享,但有很多学校在数字化校园建设过程中比较重视校内的信息化建设,对于校外资源则未进行收集和整理。

3基于协同教育理念的数字化校园构建策略

学校领导要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建设,完善数字化学校建设方案学校领导要充分认识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的重要意义,把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学校常规管理和重点工作,成立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设立信息技术中心,制定并完善信息管理制度,做到职责明确、管理规范,确保设备安全、信息畅通。制定校园化建设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学校与教学、教研、管理有关的所有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并用科学规范的管理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整合和集成,以构成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共享教学资源。对数字化校园平台进行升级,实现对学校工作数字管理的全覆盖,定期对数字化校园系统进行测试,及时解决测试过程中出现的学校内组网级联较多、接入设备老化及下载速度慢的问题。建立全自动多媒体录播教室,提高设施设备的利用率,完善教学资源库和学校网站建设,让信息平台成为学校、教师、家长、企业都可以参与的系统平台,建立异地移动网络办公系统,使得教师和学校管理人员在异地或者家中就可使用校园网络;建设面向管理者、教育者、被教育者、家长及企业的客户服务平台,使得全社会都可以通过电子平台参与学生的教育,实现信息资源共享。

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借助网络提升自己数字化校园建设对教师提出新要求,教师的信息化能力是教师整体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能力决定了现代教学手段发挥的效力。为适应社会发展,应对数字化的挑战,教师要转变观念,深刻认识到面对新时期、新特点、新任务,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适应学生全面发展需求,要在课余时间积极学习信息技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经验,致力于把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贯彻到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及时了解教学改革的前沿动向,掌握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化,投身课堂教学改革,主动探索和实践课堂教学新模式、新途径、新方法,提升信息素养和业务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提高自身专业化水平,实现教师的可持续发展。

搭建家长、学校互动平台,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利用网络信息技术,依托智能手机的快速普及,通过手机、电话、互联网等手段将学生安全情况、成长情况及时地发送给家长,帮助家长了解学生的具体情况,密切教师和家长的联系,促进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实现学校与家庭教育的全程对接。搭建师生之间、家校之间交流互动的平台,创造家校、师生和生生广泛参与的氛围,学生或者家长对学校的各方面有疑问或者不同意见都可以在这个平台上进行交流,畅通家长、师生之间的沟通渠道,拓宽学校教育思路、教育渠道,突破时空限制,构建学校、家庭、教育的互动机制,拉近与家长间的距离,融洽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建立起相互信任的良好关系。

网络的特殊功能,使得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在交流地位和话语权上更趋平等。学生、家长和教师的私下交流,可以通过悄悄话的方式,既实现了交流,又保障了相关人员的隐私。不仅如此,还为各班级提供了交流展示平台,各年级各班级同样可以从公开的网络日志上互相取长补短,改进班级管理,提高班级管理的时效性,有利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综合素质。

4结语

当代是知识和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数字信息化高科技产品已成人们生活和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数字生活已越来越深刻地影响人们的工作与生活。数字化生活意味着自动化、高效、便捷、理性,对教育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数字化校园的构建较之传统的校园网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构建一个安全可靠、性能卓越、易于管理的校园网络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

参考文献

数字教学全面教育篇3

社区数字化学习优点可行性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数字化的学习方式正成为新潮流。越城区作为绍兴的中心区理所当然地要推进数字化学习。教育部在创建“全国城乡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实验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开展创建“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先行区”和“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实验(示范)基地”等工作。中国成人教育协会会长朱新均在“首届全国城乡社区数字化学习协作会”上提出:要积极探索形成社区数字化学习与市民终身学习有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交流协作机制。更深入、更扎实、更科学地推进社区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一、在社区开展数字化学习的意义

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是创新社区教育载体,深化社区教育内涵,提升社区教育品质,是社区教育未来发展的重要走向,也是推进全民终身学习、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时代特征。推进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是实现“教育惠民”政策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加快社区教育信息化进程,发展优质社区教育,创造“人有所学、学有所教”的良好社会环境,实现个人学习方式的转变,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品位。

数字化学习作为社区教育学习的一种新方式,其重要优势在于可以将教学内容传递到无法覆盖的地方,填补了正规社区教育教学中的学习盲点。它的教学特点尤为突出,显现得更具智能化、信息化、自主化、简捷高效。

二、在社区开展数字化学习的优点

1.虚拟化

从办学的角度来讲,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展现出的首要特征是虚拟化。

传统的教育以面对面的授课形式存在,并有固定的场所,所进行的是有限的、实体性的教育活动。而数字化学习放到社区教育中,则增加了一个不可或缺的要素――数字技术,这一要素将传统教育中的各要素进行了整合,将教学活动从“现实世界”扩展到了“网络世界”,在计算机网络中形成了一个虚拟化的教育载体。

在虚拟化教育中,数字技术分散在社区的每个家庭和工作单位,聚集在社区电子化的网络冲浪室,甚至会分置到一些人员聚集的广场中心。总之,在社区的各个角落,社区居民无论是在家里、单位还是在街上,都可以随时享受到社区教育的服务,数字化学习进入社区,人们可以形成身心不在一起的“共时空性”,人受教育的绝对时间和相对时间得以拓展,教育空间突破原有“物理空间”的限制,教育活动让步给虚拟化活动,知识的学习拓展为信息技术的收集和学习。

2.开放性

从教学的角度来讲,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开放性。

传统的教育在“规定的时间”,有“规定的学生”在“规定的地点”,听“规定的教师”讲述“规定的内容”,这若干“规定”将教育牢牢地封闭了起来。

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中,摒弃了事先支付学费,兼具硬件条件、了解数字技术等无形限制。任何人,不论年龄、性别、种族语言都可以参与。社区教育重在搭建学习型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开展完全为社区服务的公益性活动,例如组织喜迎十的党课学习、健康知识讲座,都可以用数字化学习的方式为居民服务。

3.自主化

从学习的角度来讲,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的最主要特征还是自主化。

传统的教育,设置规定了课程项目,然后要求学习者必须按照计划安排进行学习,学习者常常处于被动位置,没有任何选择的机会和权利。

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中,不仅将枯燥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直观,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自主性,而且切实从学习者个人的意志、兴趣、爱好出发,只要在社区的网络教育平台上,上传相关的教育内容,居民就可以随时随地的上网学习,为居民创造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环境。

4.共享化

从教育资源的角度来讲,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的突出特征是共享化。

传统的教育,很多教育、学习资源大多为实体书籍,有限的学习资料只能分给有限的学习者,而且再利用率相当低,很多都被当成废旧物品送进了废品回收站,造成了巨大的纸张以及油墨的浪费。数字化学习在社区教育中,鉴于数字技术的高速、清晰、直接的仿真复制功能,原来有限的学习资料可以经过无数次的复制,使更多的学习者在低成本的情况下共享很多学习资源。像教学视频、教学文字等,这是在实体的教学中很难做到的。

三、在社区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可行性

1.优越的地理位置,为社区的数字化学习提供了保障

推进数字化学习有优越的发展背景,越城区地处绍兴中心城区,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辖区内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有鲁迅故里、沈园、书生故里、故居等名胜,教育资源真可谓得天独厚。在这些共建单位的支持下,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以数字化学习的虚拟形态现实社区的学习形态,实现跨越发展,以满足居民个性化的需要。

2.完善的远程教育,为社区的数字化学习搭建了平台

各社区也十分重视社区教育工作,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社区教育学校为骨干,学校、辖区共建单位为指导中心的网络学习体系,为营造温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创造了有利条件。社区可以利用远程教育这一平台,成立远程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并指定专人负责此项工作,设a、B岗,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资源优势,为政府、行业、企业、乡镇、机关、学校提供技术和资源建设服务。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群众,如果能更好地运用这一平台。那么在未来五年中将为建成一个四通八达、功能强大、一站式服务,并拥有百万级用户的网络云平台;一个能够促进各类教育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全民终身学习的网络时代。

3.合理的规划和布局,为社区数字化学习提供了保障

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根据现有标准要求,采用“区财政统筹、街道(乡镇)配套、社区(村)自筹”等手段多方筹集资金,对现有信息化设备进行资源的优化和配置。社区开展数字化学习社区建设的基础设施、设备较为齐全。如市(村)民学校都配备活动场地、机房和电子阅览室等配套设施;个别社区(村)虽有培训场地但可用电脑台数不足、设备陈旧问题,则可通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操作细则,遵循“以点带面、分步实施、逐步推广、多方筹资、急用先配”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

数字教学全面教育篇4

【关键词】数字图书馆;素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今天,图书馆这个存储信息、传播信息的资料中心,也已经成为培养学生素养的前沿阵地,也成为了充分发挥教育职能,成为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阵地。而作为其中重要组成部分的数字图书馆,正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对传统介质的图像、文字和声音进行压缩处理,使其转化为数字信息,然后通过网络通讯技术进行虚拟存储、传播、接收的新型图书馆,是学校数字化学习的重要信息源,是学校的信息中心,是学生了解信息、学习知识的重要场所。数字图书馆以其对教学资源的优秀整合能力、强大的检索功能以及良好的交互性,在中小学教学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而何使图书馆发挥这一用这里面有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数字图书馆

数字图书馆(DigitalLibrary)是用数字技术处理和存储各种图文并茂文献的图书馆,实质上是一种多媒体制作的分布式信息系统。它把各种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用数字技术存贮,以便于跨越区域、面向对象的网络查询和传播。它涉及信息资源加工、存储、检索、传输和利用的全过程。通俗地说,数字图书馆就是虚拟的、没有围墙的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

“数字图书馆”从概念上讲可以理解为两个范畴:数字化图书馆和数字图书馆系统,涉及到两个工作内容:一是将纸质图书转化为电子版的数字图书;二是电子版图书的存储,交换,流通。

二、数字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素质教育是对个体全面发展的一种定型性教育,是对学生文化知识结构与水平的初步定位和对其个性品质发展的基本定型。它又是一种开放型教育,除了对诸如书本知识等部分内容进行正面教育外,还需要更多地采用研讨性、实践性的方式予以导向性的侧面教育甚至反面教育。那么在这个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工作中,数字图书馆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首先,图书馆本身是教育科学文化的复合体,是重要的第二课堂,学生的许多专业知识只有在阅读图书馆的资料后,才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才能拓展知识面和优化自身的智能结构,才能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图书馆对学生的教育不仅具有服务性教育的特点,而且具有方法性、创造性教育的特点,和课堂教学相比,图书馆教育更具有主动性、灵活性和选择性的优势,更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开拓性,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

三、数字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优势

数字图书馆的积极影响就是重视个性和差异性,数字图书馆的本质被更多地理解为读者获取信息和自主选择、自我学习、自我教育的过程;学习的内容也不再是现代性支配下“给定”的东西,数字图书馆能给读者更多的自主机会,追求个性化。而以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主要标志的数字图书馆使得这种追求成为可能。

1、数字图书馆能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

首先,数字图书馆具有更加丰富的馆藏资源;其次,数字图书馆提供了无限的学习时间和学习空间,使图书馆的服务不只局限于图书馆内进行,全天候随时随地的开放。

2、数字图书馆能优化教育资源和提高学习效率。

数字图书馆特有的信息数据库检索功能为读者在纷繁复杂的浩瀚知识海洋中寻找自己所需的知识提供了快捷的途径。这种检索方式省时、方便,文献相对完整、准确,为读者节省了大量时间和精力,提高了学习效率。

3、数字图书馆能增强教育资源共享。

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电脑和卫星为主体的现代信息网络已经把世界连接为一个整体,网络像人体神经系统一样触及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空间距离正在消失,形成了全球性的信息一体化趋势。数字图书馆一本“书”可以同时借给多人查阅或下载,使分布在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得以分享。

4、数字图书馆能充分调动学习主动性。

数字图书馆学习方式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强制性特点,提供灵活多变的学习方式,自由掌握、主动选择,进行独立思考、汲取知识、拓展知识面,使数字图书馆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中心。

5、数字图书馆为终生教育创造了条件。

一次性的学校教育,已经不能满足人们不断更新知识的需要。我们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终身学习的教育制度。数字图书馆为读者提供了终身学习的机会和场所。数字图书馆突破了学校围墙、教室空间、学习时间的限制,读者可以选择自己方便的时间、地点接受教育。

四、数字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1、提供健康优秀的网络资源,营造健康和谐的数字化学习环境。

数字图书馆中许多教学资源可以营造很多神奇的教学情境,并提供了广泛的四维教学素材,但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中不能仅停留在形象思维和感性色彩方面,而应该在广泛的学生认知基础上,有意识通过各种手段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最重要的是,必须确保所用“媒体”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因此,教师必须在正确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思想指导下,充分利用数字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最恰当的内容在最恰当时间适当地采用数字图书馆,好的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数字图书馆教学的科学高效化。

2、发挥图书馆的教育功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毋庸置疑,充分利用化的图书馆,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培养教育的有效方法。我国大多数学生仍然没有充分认识到图书馆的作用和价值,不知道怎样利用图书馆查阅自己所需的文献资料,甚至不少学生根本没有认识到情报信息在现代信息社会应有的价值。为此,重视利用图书馆的教育,完善文献检索教育,是图书馆的一项重要任务。

图书馆工作作为学校整体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各科教学都需要利用书刊资料来开展课外辅导,扩大学生知识视野,发展学生个性特长。另外,学校有些课程可以在图书馆里上,让学生边读、边看、边想、边讨论,从书中获取大量的信息,让他们由感性到理性消化所学的内容。

3、有利于增强教育资源共享。

图书馆要适应信息化、开放性图书馆的要求,把图书馆建成具有一流设施、一流服务、一流管理水平的现代化图书馆,充分地发挥传播知识、传递信息,进行社会教育、参与学术研究和保存文化遗产的功能。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在新的信息化条件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整合,提供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服务,结合中国数字图书馆工程的建设,建立功能完善的局域网络,依靠网络通讯技术,担负起图书馆自动化网络中心的重任,同时,通过多渠道的电子化数字资源的建设,真正将图书馆建成高效的信息中心。

数字图书馆将能提供有效的教育模式。通过数字图书馆,学生们可以读到最好的书,把处于凝滞状态的文化遗产复活,使自己拥有全世界的文献资源。数字图书馆应该突出教育特色,建设具有学科特点、符合教学科研要求的数字资源库,真正为广大师生服务。特色数字资源应与外购资源并行建设,并且要高度体现共建共享精神。

4、遵循科学化与网络数字化,实现数字图书馆教学的科学高效化。

在传统的图书和教材中,生动的语音、影像资料无法与文字内容组成有机的整体,而数字图书馆使得数字图书有了全新的多媒体表达方式,由于这种多媒体全方位的非线性表达方式,可以更好地以人类思维联想方式来表达知识,更有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在数字图书馆环境下要科学化与网络数字化环境最优化结合起来,营造良好的创新学习的情境,培养学生能力,实现数字图书馆教学的科学高效化。

总之,在网络时代,信息取代自然资源、土地、资本、劳动力成为最重要的资源。网络实现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极大地提高了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利用率;数字图书馆使图书馆服务内容丰富多彩,在数量上它已大大超出了一般图书馆所提供的图书文献信息。数字图书馆有利于实现知识的社会化,有利于促进图书馆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数字图书馆在素质教育中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在培养学生成材方面发挥作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

参考文献:

[1]龙雪梅.数字图书馆在当代教育中的作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年,10期

[2]曾卫.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在教学中的运用原则.中小学数字图书馆建设研究,2005年,11期

[3]沈小风.论中小学图书馆(室)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5年04期

[4]包逢祺.图书馆-素质教育的前沿阵地.图书馆工作,2011年01期

[5]刘景宜.发掘数字图书馆作用提升数字化学习水平.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8年06期

数字教学全面教育篇5

关键词:数字电视远程教育终身教育

中图分类号:tn949.19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416(2013)03-0114-02

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当今,没有人可以通过一次教育获取终生所需的知识技能。要想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我们需要时不时地对自己进行“充电”,以此来获取知识,保持竞争力。数字电视是将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和编码转换成用二进制数代表的数字是信号,然后进行各种功能的处理、传输、存储和记录,从电视节目录制、播出到发射、接受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系统。将数字电视技术运用到远程教育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学习,满足受教育者的个性化需求,实现远程教育资源利用最大化。因此,数字电视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运用和推广,将是远程教育发展的总体趋势,必将成为远程教育的一大闪光点。

1数字电视应用的技术及其优势

数字电视(DigitaltV)是指在整个电视传播过程实现了数字化的电视广播系统,无论是从电视的信号采集、信号的传播还是信号的接受均由数字化技术来完成。数字技术实现了电视设备技术性能的一大突破,使得电视图像质量大幅度提升,使得电视技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1.1数字电视应用的技术

数字电视应用的技术标准一直被欧美国家所垄断,比较著名的是美国的atSC标准和欧洲的DVB标准。atSC标准可以提供36mb/s的码率,使得高清电视传播成为可能。DVB标准是目前覆盖面最为宽广的数字电视标准,当前我国开通的大多数数字电视也采用此系列标准。完整的数字电视传输标准,是由地面传输标准、有线电视标准和卫星电视标准组成的。尽管我国有点电视和卫星电视标准采用的是欧洲的DVB标准,但是地面传输标准却是采用我国自主研发的GB20600-2006标准,此标准自2007年8月1日开始成为我国数字电视必须采用的强制性国家标准。该标准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大降低了我国数字电视标准的专利费用,极大地促进了我国数字电视的发展,数字电视在我国的发展前景一片光明。

1.2数字电视的优势

数字电视实现了电视传播全过程的数字化,相比较以往模拟电视,数字电视有着十分巨大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电视信号质量高。数字电视采用二进制信号,其本身比传统模拟处理方式有着更强的抗干扰和抗非线性失真能力,即使经过了长距离以及长时间的传输,均能够很好地保持信息的本性,几乎无失真。因此,数字电视的信号质量更高,接收端接收到的电视图像以及声音,与电视演播室的真实原貌并无多大差别。电视图像分辨率高,画面清晰,音质更为优美真实。

(2)带宽资源利用率提高,电视节目丰富多彩。相比较传统模拟节目,数字电视通过压缩编码,大大降低了数字电视所需要的带宽。原本模拟电视一百多个频道的带宽,数字电视能够传送500套以上的节目,将带宽资源的利用效率大幅度提升,丰富了节目内容。

(3)数字电视更安全,电视网覆盖面积更大。数字电视通过数字机顶盒实现了对每套节目以及每个个体用户的管理,能够最大限度地排除非法收视和非法插播的现象出现,大大提高了电视传播的安全度。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十分巨大,当前以及在很长一段时间,大部分农村都很难实现网络化,而电视的覆盖面积十分广,基本能覆盖到中国绝大部分地区。相比网络,电视的收费也要低的多。总之,在我国通过数字电视进行远程教育,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有着十分巨大的发展空间。

2远程教育对现代教育的重大意义

远程教育是为了克服传统教育拘泥于时间和空间的不足,打破时空束缚,实现随时随地均可以学习的新型教学目标。现代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人们的生活、工作节奏越来越快,闲暇时间十分有限,但是又必须时常进行知识更新,否则将很快被淘汰。远程教育建立起来的快捷、经济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的教育需求,克服了时空矛盾。因此远程教育,对于我国现代教育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是提升我国整体国民素质的一种重要途径,应该得到大力发展。

2.1满足教育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对教育的内容也五花八门,越来越丰富。有的人学习是为了增加自身业务技能,提高工作能力;有的人学习是为了提升个人品位,提高生活质量;还有的人学习是个人兴趣爱好等等,总之,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的人学习的初衷不一,学习的内容也各有所异。因此,传统教育很难满足这些需求个性需求。而远程教育能够覆盖各行各业,它所特有的多样性成为解决个人要求多样化的恰当形式。

2.2克服教育资源短缺

接受教育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良好的教育资源更是人人向往。然而,在我国高校容量有限,高校分布不均衡,教育资源多集中在少数几个发达的东部省份,许多中西部省份,教育资源相当匮乏,尤其是优质教育资源。远程教育能够摆脱时、空对教育的限制,无需解决校址以及学生食宿问题,方便学习的同时,费用也大大降低。因此,远程教育对于克服当前我国教育资源短缺、资源分布不均衡等问题,都是十分可行的。

2.3促进终生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已然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习对于一个人安生立命都是至关重要的,学习不再是学生的专利,而应当贯穿在每个人的一生当中。正是基于这种时代需求,党和政府大力提倡学习型社会的构建,在社会中掀起了全民学习的热潮。构建学习型社会,提倡人人学习,很显然传统的教育模式很难完全承受如此巨大的社会需求。因此,在发展传统教育的同时,需要创新教育模式。远程教育必将和传统教育一块,为构建终身教育奉献力量。远程教育不仅仅是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甚至可能在将来成为一种主流教育形式。总之,我国应当重视远程教育这一新鲜的教育模式,加大资金和技术投资,大力发展远程教育。

3数字电视对远程教育的影响

一方面,社会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达需求与教育资源短缺,在我国形成了一个社会矛盾,远程教育应运而生;一方面,数字电视技术不断发展,其存在信号质量高、效率高以及覆盖广等优势,这必然促成数字电视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数字电视技术的终极目标是要实现多功能的交互式电视,互动性是数字电视技术所不断追求的,这和互动性教育不谋而合,数字电视技术必将促进远程教育的发展。

3.1增加远程教育形式的开放程度

教育要能够在社会推广,必须扩大教育在时空上的开放性。数字电视技术能够彻底打破时空的束缚,满足学生在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上的自由安排。学生可以选择任意自己适合的时间进行学习,这比传统的电视远程教育按时收看更显得灵活。数字电视技术在远程教育中的应用,还能提高教学过程的公平性,因为,无论职位高低、收入多寡,也无论年龄、种族、性别等,均可以获得平等地学习权利。

3.2调动学生的学习自主性

相比较传统的“以师为主导、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模式,数字电视可以大大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人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做出最适合自己学习的学习计划,享有学习的完全自。这样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主性,增大学习的效果。

3.3丰富教学资源

数字电视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拓宽学生学习领域,增长见识。数字电视技术能够将各种优质教学录像带转换成电子数据,并将其存放在视频服务器上,形成庞大的教学资源库。学生可以利用数字电视,从服务期中获取自己想学的教学资源。数字电视技术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学生可以全方位、广泛地获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和信息,丰富社会教育资源。

4结语

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需求日益增长,远程教育应运而生,能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人们的学习需求。然而,传统的远程教育还存在诸多不足,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给远程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持。通过数字电视技术,远程教育可以打破教学的时空限制、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丰富教学资源,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教学需求。因此,我国应当大力推进数字电视技术在远程教育领域的推广和应用,促进学习型社会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徐强.现代远程教育启示[J].继续教育研究,2005(4).

[2]方德葵.数字电视与高清晰度电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5(10).

数字教学全面教育篇6

一、应用数字教育资源,提升村小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村小教学点的教师年龄结构普遍偏大,大多数教师普通话不标准,制约了语文学科的拼音和文本阅读教学。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资源的应用,将老化的黑板换为网路设施,把优质的数字教育资源引进课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欲望,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例如,汉语拼音的教学。我们不再为不标准的普通话而烦恼,Flash配音动画的播放以及视频中老师的标准发音,让孩子在视觉与悦耳的听觉中与汉语拼音娃娃交上朋友;而枯燥无味的生字新词的教学,我们利用项目资源中的生字读音和字形、结构、笔画的演示,让学生在活动中扎实地掌握生字、新词;在文本阅读教学时,导入新课后,首先播放配音Flash进行范读,让学生认真倾听品味,接着根据倾听体会进行自主阅读,再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然后我们既可以运用项目资源中的“跟我学”,发挥学生的倾听和参与能力,及时与视频中的学生一起思考、探讨、合作交流等形式突破教学重难点……也可以利用项目资源中的配音Flas、图片、视频、练习等资源,整合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案例进行课堂教学,让我们村小教学点同样享受到城里孩子的优质教育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

二、运用数字教育资源,促进村小学生的安全与法律意识

在以“德育为首、安全为重、教学为中心”的学校发展理念下,我们的教学不仅要抓学科教学,学生安全与法律方面的教育同样也不容忽视。而“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的实施,给我们村小这方面的教育指点了方向。

数字教学全面教育篇7

一、教育信息数字化是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开展远程教学的必然趋势

随着因特网技术的日益成熟,千兆网、万兆网的广泛应用,已经为各种数据的传输提供了一个可靠、高效的技术平台,而利用网络进行远程教育是院校教育的有效拓展,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1、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为网络化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当前世界教育所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是关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所谓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体制、教育结构、学制、专业、课程、教材、教法、教学手段、教育管理等方面的改革。其中,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根本,教学手段的改革是关键。世界各国都在进行教学内容的改革,以反映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新成就。本世纪中期出现了教育传播学、应用传播理论与技术研究探索人类的教育活动,阐发现代教育的思想观念,它涉及教育的结构与模式、教育设计与组织形式、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育的方式与方法等等。总之,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是一项革命性的内容,就教育手段而言,现代教育已从传统的电化教学向无纸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利用网络技术,依靠一定的技术平台,制作网络课程,开展网上教学已为国内许多院校所应用。同时,通过实时传输技术,将课堂教学搬上网络,建设开放式的教学课程,这就使得网上的教育资源信息量剧增,使教育形式发生了新的变革。

2、适应现代教育规律,开展信息化教学成为必然。现代教育技术革命对高等教育的影响是全面的、深刻的,教育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改变教学方式,更重要的是为我们展示了一个教育现代化的宏伟蓝图。数字化、网络化、个性化、交互式是21世纪教育技术发展的显著特点,教育技术的发展将给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带来了全新的观念。因此,高校如何运用教育规律,探索适应社会对高层人才的需要,如何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信息化、网络化教学已成为必然趋势。我们知道,无论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目标如何定位,但其课程的开设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尤其是公共基础课,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范围内具有通用性。而这些课程的教学又非常适合通过建设网络课程的形式来实现,从而可以将有限的教育资源充分利用起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3、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需要适合其自身特点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美国教育技术Ceo论坛第3年度(2000)报告指出:“数字化学习的关键是将数字化内容整合的范围日益增加,直至整合于全课程,并应用于课堂教学。当具有明确教育目标训练有素的教师把具有动态性质的数字内容应用于教学的时候,它将提高学生探索与研究的水平,从而有可能达到数字化学习的目标。为了创造生动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培养21世纪的能力素质,学校必须将数字化内容与各学科课程相整合,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根据社会的实际需要,培养能为社会做出贡献的有用之才,其培训模式千差万别,培养目标基本定位于应用型与研究型两种人才模式。一般而言,本科以下的教学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而研究生以上的教学一般以研究型人才为主,但部分专业也必须突出其应用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人才培养要求,向学生提供的各种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因此,要根据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通过建设适合专业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层次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来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二、加强公共资源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的保障力度

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的建设,除依照学科专业的要求进行组织外,还必须以一定数量的高质量的公共信息资源为基础,以提高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的保障水平。

1、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是促进学科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根本保证。公共信息资源是指为各种学科专业、不同课程所共有的,具有共享意义的资源体系,这类信息资源可以根据学科领域来建设,也可以根据其表征体系来进行组织,只有具有一定量的公共信息资源,才能推动学科资源的建设。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各种资源的建设必须依托于一定的素材来完成,因此,公共信息资源的建设可以定义为素材层面上的信息数字化资源保障体系,这些素材可以为开发建设专业素材,建设网络课程提供最基本的元数据。建立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实际上就是通过建立知识资源与管理系统,把教员分散的知识变为单位的系统知识资源,然后在通过宽畅的知识通道,再为人人所共享,反过来又变成教员的新知识,实现知识的共享和增值,这是一个1+1>2的过程。例如,一个教员在组织一门课程的教学,往往需要本专业其他教员的相关经验、相关学科的知识和各种实例和案例,才能设计出一门完整、内容丰富,生动和具有创新性的课程教学,而这些知识和资料不可能被一个或极少教员所拥有,如果没有一个高效运转的公共信息资源体系,制作这门课程的教学难度和效率是可想而知的。反之,如果建立了丰富的知识资源体系,实现了知识共享,就一定会方便容易得多了。

2、强化教育技术部门的职能,加强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全面提升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保障力度。公共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是一个涉及高校各教学单位的系统工程,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依靠教育技术部门来进行,即必须通过一个强有力的领导与组织机构来全面实施公共资源建设。应坚持以教育技术中心为主体,统一协调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强化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的保障力度,并根据学科建设和调整的趋势,将资源建设重点放在特色学科的建设上。通过统一的领导与强有力的协调工作,来统领全校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工作,从而确保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适合本校教学需求的教育数字化资源体系建设。

3、公共信息资源建设必须依托于学科力量进行。公共信息资源建设是为学科建设服务的,也是为课堂教学与学生课后自学所广泛应用的资源体系,如何适合学校的学科建设需要进行统一规划与建设成为必须要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在建设过程中,必须依托于学科力量,也就是通过与各学科领域的专家、教师的通力合作,进行专业资源的建设,依靠建设完成的公共信息资源平台,将之与学科教学相结合,成为适应各专业、各类课程所需要的有机体,这样才能使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体系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三、以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为牵引,努力建设具有政治理论学科特色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体系

近几年来,我院紧紧围绕新型政工人才的培养目标,坚持“三个贴近”,即贴近新军事变革,贴近部队思想政治建设,贴近军事斗争准备,深入开展学科建设,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在教育信息资源建设过程中,我们从学院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需要出发,有针对性地开展了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首先,在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系统的总体设计上,充分反映、积极服务于我院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要求,以“三个贴近”为标准,科学统筹,合理规划,力求建设一个符合我院教学需要,反映我院学科特色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体系,使我院的多媒体信息资源系统不仅能够为本院教学服务,还能够成为全军政治理论教学和军队政治工作学教学的信息资源基地。其次,在教育信息数字资源建设项目的立项上,对符合“三个贴近”标准的项目予以优先安排,集中精兵强将,在人力、物力、财力上给予充分保障,力争出精品。第三,对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建设提出了“新、快、军”的建设要求。所谓“新”,是指及时吸纳采集与我院学科建设相关的最新资料,使教员、学员能够获取各专业领域最新的信息,更好地为教学科研服务;所谓“快”,是指信息资源更新快,始终跟踪信息资源建设的发展,及时充实新的信息,使整个资源体系动态发展,充满活力;所库存“军”,是指建设中贴近部队建设实际,大量采集整理与部队建设和军队院校教学紧密相关的信息,力求更好地为院和部队建设服务。目前,我院已初步建立起具有我院特色的教育信息数字化资源体系,其内容基本涵盖了我院各学科专业,为教员利用先进手段开展教学科研提供了宽阔的平台,也为学员的学习成材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数字教学全面教育篇8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建设;浅析

【中图分类号】G633.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1297(2013)02-0061-01

数字化是指利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把声、光、电、磁等信号转换成数字信号,或把语音、文字、图像等信息转变为数字信息,用于传输与处理的过程。与非数字信息相比,数字信息具有传输速度快、容量大、放大时不失真,抗干扰能力强,保密性好,便于计算机操作和处理、保存等优点。以高速微型计算机为核心的数字编码、数字压缩、数字调制与解调等信息处理技术,通常称为数字化技术。数字化主要体现在智能化、个性化、网络化这三个方面,这其实也是整个社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是以数字技术为出发点,但是,却并不等同于数字技术,只有当数字技术日益获得了人们的认同并在实际生活中得到大量的应用,进而将3C(电信、计算机、消费类电子)和智能技术融合起来时,数字化才真正的实现。数字技术改变人类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环境,带来了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巨大变化时,这种由数字技术和数字化产品带来的全新的更丰富多彩和具有更多自由度的生活方式才称之为真正的“数字化生活”。

百年大年,教育为本。当我们面对着一栋栋现代化的教学楼、数字化图书馆、实验楼时,不要奇怪,不用怀疑,我们正在努力建设一种新型的校园——数字化校园,我们正在跨入数字化校园的新生活。然而,在一栋栋现代化教学楼下,在一栋栋实验楼前,我们不得不着这样一个问题——这就是真正的数字化校园吗,真正的数字化校园应该包含什么呢?

社会要发展,人类要进步,这必须依靠教育。同样,人类要实现真的数字化,这也必须依赖于教育。只有教育事业发展了,人类的这个梦想才会实现。所以,要实现真的数字化,人类要进入真正的数字化时代,就必须要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只有多培养有用的才,才能实现人们梦想的数字化生活。为此,数字化建设应从学校做起。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广泛应用的今天,现代教育技术发展十分迅猛,这也引起了教育的深刻变革,给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等方面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不仅如此,就对于现在学生来说,掌握信息技术是必需的知识和技能,是关系到学生将来的生存问题的大事,是将来人类建设数字化社会的必然保障。为此,我们应该保持清醒头脑,不应享受着过去的光辉与荣誉,而需要把建设数字化校园早早地提上日程。如何使学校的管理进入一个新的层次,教育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是教育事业工作者需要思考问题。一方面,要使管理水平提高,就必须保证领导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到各方面的管理信息,以做出符合实际需要的各种决策。另一方面,提高教育质量很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实现教师交流的及时性,以最高效、最科学的方式指导学生学习。为此,利用数字化技术建设现代化校园是当前学校建设的道要任务。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很多学校都在努力尝试着建设数字化现代校园,然而,什么是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呢?数字化校园能为我们带来什么?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距数字化校园还有多远?这一系列问题却始终摆在我们面前有待我们解决。

真正的数字校园有着很丰富的内涵,绝非仅仅连上网络、建造几个多媒体教室、使用一张iC卡给学生打打考勤就所能包含的。

“信息技术”、“网络世界”,从现代化的词间字眼中,我们越来越感觉到,数字化校园更应该是以网络为基础,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手段和工具,实现从环境、资源到活动的一体化自动办公,在传统校园的基础上,构建一个数字空间,拓展现实校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最终实现教育过程的全面信息化。

真正意义上的数字化校园应包括现代化的计算机网络与通讯网络。建设基础的管理平台、门户系统、家校通工程、校务系统、校园触摸查询系统、校园VoD点播系统、教育资源库、自动化办公信息服务系统等也仅仅只是数字化园的一角。充分的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对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日常等工作相关的信息资源进行全面的数字化处理,并且对这些信息资源进行有序的整合和集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实现全过程运用宽带网络与通讯网络、交互性和专业性的局域网络来实现学校教学和管理的个性化、网络化和智能化;利用科学的发展观来规划和管理,使之构成统一的管理平台、统一的资源平台、规范的管理与教学秩序,把学校建设成面向校园、面向社会、面向家庭的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数字社区,这才是人们理想中的数字化校园。

数字教学全面教育篇9

万州区地处长江三峡库区腹心,属西部典型贫困山区。现有各级各类学校445所,其中农村中小学284所。近年来,万州区针对农村中小学量大、面广、点多、质弱的实际,坚持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重要战略,以数字化校园建设为契机,加快推进全区教育信息化,积极抢占现代教育制高点,为全区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1高度重视,数字化校园规划科学实用

数字化校园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领导的高度重视。万州区委、区政府于2010年3月召开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启动会。成立了以分管教育的副区长为组长,政府相关部分负责人为成员的“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领导小组”,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学校基础建设、民心工程纳入党委、政府的议事日程。万州区教委结合把万州建设成重庆第二大城市的要求,提出了“以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推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万州教育事业跨越式发展”的总目标。

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根据编制的万州区教育技术事业发展规划,制定了《万州区教育信息化与装备工作“十二五”规划》。着力用五年时间,将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建设成为“数字化校园”,使万州区教育技术装备总体水平达到库区领先,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目标。

2建立机制,数字化校园建设有序推进

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成功与否,是关系学校发展,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着力点。万州区从2010年全面启动“数字化校园”建设工作以来,建立了规划、建设、培训、管理、应用和科研等运行保障机制。一是成立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专家指导组”,加强统筹领导,落实工作责任;二是按照“统筹规划、分类要求、分步实施、注重实效、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三是对全区学校的分管领导和技术人员进行了集中培训,解读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方案,统一了全区“数字化校园”建设标准、模式和建设要求;四是设立教育技术装备建设专项资金,采取政府投入,学校自筹等形式多方筹集、落实建设资金;五是全区各级各类学校分校制定了数字化校园建设实施规划,成立了相应的工作机构,建立了领导负责制;六是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设专人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建设工程,扎实有效地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七是把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纳入学校督导评估体系;八是建立了教育教学科研体系。

3加大投入,数字化校园建设初见成效

科学规划,重在建设,而建设最大的问题就是“钱”。为保证建设顺利进行,万州区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来保证建设经费。区教委和区财政局共同下发《关于建立中小学教育技术装备长效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落实了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的20%,统筹用于中小学数字化校园和教育装备标准化建设。两年来,万州区累计投入4174万元用于数字化校园建设。

目前,全区已建成数字化校园17所,达到13%;全区学校“校校通”已达到100%;建有校园网学校68所,74所学校实现了“班班通”;建有多媒体网络教室372间,教师电子阅览室26间;建有中小学计算机教室125间,计算机14328台,生机比达到14∶1(义务教育阶段生机比)。

通过两年的努力,实现了万州区教育四张网(教育城域网、学校校园安全视频监控系统网、行政审批网、农远工程天网)的平稳运行和应用;搭建了oa办公、万州教育、万州教育技术、农远工程管理、教育资源、学生学籍管理、教育装备管理、校园监控管理、财务管理、校舍管理十大平台。

4强化培训,数字化校园管理措施有力

加强师资培训是当务之急。采取有针对性的集中培训、积极组织教师、技术人员参加重庆市级教育技术培训,并按年度计划完成区级培训工作。同时,还按照“研培结合、以研促培”的工作思路,充分利用各类教育教学实践活动。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为数字化校园应用奠定基础。

在管理中,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加强对建设学校的指导、管理、检查和督导。我们按重庆市的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制定了设备管理、应用考核、科研推广等制度。出台了《万州区数字化校园应用考核细则》,对数字化校园的应用评估做了详细的规定。并率先在重庆市将教育督导引入数字化校园应用的考核之中。

5注重普及,数字化校园应用逐步深化

万州区坚持“应用引领发展”和“宁可用坏、不能闲置”的理念,围绕教育资源的推广和应用。一手抓建设,一手抓应用,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改革教学模式、以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我们成立了万州区教育资源建设办公室和万州区教育资源库平台开发小组,成功搭建起了具有万州特色的教育资源库平台,并逐步上传各类教育教学资源,建立起教育教学资源体系,实现全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在全区开展“数字化校园”专项教育科研课题研究活动,经过区教育规划办的评审,有2校的30项课题获得立项。组织万二中、响水初中申报了《教育信息化促进课程改革的创新研究》重庆市级课题,并立项。万州区教育信息技术中心还申报了部级课题《区(县)数字化校园建设与应用的研究》,引领教师加强对数字校园的应用。

数字教学全面教育篇10

关键词:数字化;终身学习;社区教育;模式

作者简介:张吉先(1966-),男,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浙江广播电视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社区教育与远程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实践。

课题项目:浙江省教育厅重点项目“社区教育数字化学习体系组织架构与创新机制的研究”(编号:Z200803768),主持人:张吉先。

中图分类号:G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36-0040-04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需要丰富灵活的学习资源、学习方式和方便快捷的服务,利用传统的教育手段和教学形式,已很难满足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为终身教育特别是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可能性。基于数字化、多媒体和交互性的学习环境,与传统学习环境相比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交互性、个性化等特点,为岗前、在岗和转岗人员的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提供了契机和可能,为教育薄弱地区、尤其是农村居民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和条件,是降低教育成本、促进教育普及和教育公平的重要途径。因此,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数字化终身学习环境成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方向。

一、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组织架构

(一)数字化终身学习环境的有效载体

30多年的办学实践证明,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由于其开放办学的理念,“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办学体制,天网(卫星系统)、地网(互联网和宽带专用网系统)、人网(中央、省、市、县四级电大的办学系统)“三网合一”的远程教育平台,分布式的教学模式,是终身教育的有效载体,电大在实施社区教育、构建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中具有独特的优势。

一是电大办学定位优势。电大面向地方、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边远和民族地区的多层次、多功能、多类型的办学定位和办学功能十分突出,“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和提供教育公共服务”的三大定位以及在办学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教育机会的公平性、教育过程的公正性以及平民化教育使命感,满足了社会各界各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推进社区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中已经并且必将做出更大贡献。

二是教学资源优势。社区教育要满足社区成员从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到休闲教育等多元化的教育需求,这就需要非常丰富的学习资源。尽管目前电大的教学资源还不能完全满足这些需求,但是电大多年来建设和开发的教学资源,包括附属于电大的燎原学校、电视中专和职业技能培训的资源,这些资源用到社区教育将会发挥很大的作用。

三是系统网络优势。经过多年来的建设,电大系统建成了自身独特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如浙江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成了连接10所市级电大和59所县级电大的互联网以及宽带专用网,还有卫星电视网以及正在下延到乡镇和大型企业的遍布全省各地的办学网络,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开展现代远程教育的系统,这些都为依托电大系统开展数字化社区教育提供了基础和条件。

(二)社区教育组织架构

近五年来,浙江省依托电大系统逐步建成了四级社区教育网络,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是指由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各市社区大学、各县(市、区)社区学院、街(镇)社区教育中心组成的办学网络。依托省级电大建立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发挥好理论研究、业务指导、资源开发、政策咨询、信息服务和人员培训等六大功能;以市级电大为基础建立社区大学(城市大学),开展市本级的社区教育并指导县(市)社区教育的有关业务;以县级电大为基础建立县(市、区)社区学院,整合县(市、区)的各类成人教育资源,以乡镇化技术学校为依托建立乡镇社区教育中心,全面推进城乡社区教育。充分利用全省电大系统和乡镇成校为主的成人教育资源存量,建设以市、县(市、区)级电大为龙头、以乡镇(街道)成校为骨干,辐射所有社区和村庄的四级社区教育网络,投资少,见效快。浙江省杭州市、台州市、嘉兴市等地区以此模式开展社区教育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绩。

二、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创新体系

(一)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

依托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设省、市、县三级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重点围绕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以创新为手段、以服务为宗旨、以和谐社会和公平社会在教育领域的实施为目标来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包括信息交流子平台、共享学习资源子平台、学习支持服务与管理子平台(见图1)。通过这一平台,使各类教育资源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整合多层次且多样化的资源,以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内容丰富、技术先进、题材广泛的学习资源,满足社区教育个性化学习需求;通过该平台,社区教育的信息和动态,社区内各种教育资源通过网络系统相互联结,形成既各具特色,又密切结合的共同体,使社区教育信息和资源充分得到共享,使学习能够跨越时间和空间,人们可以根据需要随时、随地学习。

(二)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创新体系

运用新思路、新模式、新技术、新手段创建的数字化终身学习环境,形成了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创新体系(见图2)。该体系主要以数字化学习中心的运作模式来整合各级各类教育资源,构建遍布城乡、社区(乡镇)、企业、部队的数字化、集成化、终身化的学习支持服务环境,探索适合社区成员学习特点的,满足个性化学习和职业人才市场需求的,以更新知识、提升能力、促进职业发展和人的发展为目标的终身学习体系。

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创新体系重点目标是建立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体系和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数字化学习支持服务创新体系主要从框架和过程两方面研究并解决学习的途径、方式和技术支持等相关问题;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主要从内容和机制两方面研究并解决如何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相关问题。同时,通过对管理者、学习者和服务者的分布式、过程化的管理和透明服务,达到对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中所有参与方的统一服务、动态监控以及全过程评价,从宏观上构建社会化和立体化的信息化教育服务与质量保证体系,促进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建设和数字化学习型社区的快速、健康、有序发展。

三、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运行机制

(一)基于“一库多平台”的三级联动机制

运用生态系统理论和云技术,通过“一库多平台”形成一个整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以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为基础,采用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等传输形式,支持省市、县三级学习子平台,各学习子平台之间又互为补充,满足不同层次学习者的需求。学习成果可通过学分银行完成各学习子平台学习成果的认证与转换。数字化学习资源库是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这一生态化学习体系的核心和各子平台的纽带,而学分银行则是该生态化学习体系的能量转换器。

以浙江省终身学习公共平台为例,平台提供整个业务流程的功能支撑、网络存储空间、网站生成工具、权限管理和资源交易等。各社区教育机构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向省中心申报培训项目,批准立项后,省中心分配统一的项目编号,开放权限和存储空间,作为项目发起方,培训机构可以来配置项目的具体实施流程,包括:培训的课程、相关的学习资源、培训的工作流程、教学环节的具体要求、考核方式、生成培训项目的页面、教师团队的组建、培训项目相关的信息等,然后依托平台功能,开展培训、管理和统计结算等。这样的运作机制,首先确保了非学历培训的宏观管理,也保证了各办学机构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开展非学历教育的自主性,有利于整个平台的项目拓展

(二)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

有效建设与整合各方学习资源,推进优质学习资源的开放与共享,建构一个统一管理、高效运行的学习资源管理和应用系统,是学习支持服务体系的基础。资源整合与共享创新体系建设重点包括三个内容:即学习资源建设与整合、学习资源库平台以及学习资源应用与支持服务。

学习资源建设与整合:探索学习资源建设与整合策略、方法和来源,通过自建、引进、共建共享、改造等方式建设学习资源。参照相关国际、国家、行业标准,依托省级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的建设推动学习资源建设规范化,以保证学习资源的通用性、有效性和可重用,提高网络环境下资源的利用效率。

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系统:学习资源库系统集学习资源管理、学习资源评价、学习资源应用于一体的学习资源管理平台,实现海量学习资源的统一管理,支持大规模用户并发访问及高效检索。包括学习资源目录管理、素材管理、入库管理、资源应用和评价以及用户管理和信息统计等功能和模块。

资源应用与支持服务: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作为底层的基础库,通过制定与各类学习平台或应用环境的统一接口标准(api),搭建资源的共享应用与服务平台。数字化终身学习支持服务平台相当于一个云计算中心,通过标准的服务接入接口为各地办学机构提供各种学习服务和共享资源的接入,提供虚拟化的软硬件基础设施支持服务。

各社区教育机构可以向数字化学习资源库上传拥有知识产权的资源,省中心对各种资源进行审核、分类、标识、存储和交换交易的协调管理,并将资源用目录清单的形式对外,明确资源的归属权和开放属性,其他机构在创设新的培训项目时,可以在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目录清单中选取资源,也可以上传自建的资源这这样的资源建设和交换交易机制,可以确保资源的产权归属,调动办学机构参与资源建设的积极性,使得每个办学机构都成为资源建设的主体,也提高了资源建设的针对性和利用率。

(三)政府推动、典型引导、多元化发展的机制

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需要各级政府的政策和经费保障。浙江省、市、县三级政府分别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并给与一定的经费支持,积极推进数字化学习环境的构建和建设学习型社区。浙江省终身学习在线和数字化终身学习资源库已纳入浙江省教育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在杭州吴家墩、慈溪掌起镇、德清新市镇等建立实验基地,对信息化环境下的社区教育进行典型研究和探索。通过政府推动和典型引导,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创新模式逐步得到推广,一些县、市建立了各具特色的数字化学习平台,如“e学网”、“一键通”、“365乐学网”“萧山学习港”、“9吧”等,呈现出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四、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实践与成效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构建了数字化学习环境,有效促进了优质教育资源向城乡社区输送,为广大城乡居民接受教育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经过几年的实践,浙江省已开展培训的项目达到300余个,开设培训的课程达到500多门,已培训32万余人次。

近3年来,浙江省社区教育指导中心创新基于数字化学习环境的社区教育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通过开展数字图书走进社区、建立农村书屋等活动,服务城乡居民。近些年,杭州吴家墩社区充分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加快社区数字化进展,以浙江省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为依托,开展“数字图书走进社区”,构建社会化、开放式的居民“看得见、摸得着”终身学习网络,涌现出一批热爱学习的个人与家庭,社区居民整体素质得到了有效地提高,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了社区居民整体素质的提高;2007年以来,依托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开展新型农民培育大专学历教育11000多人;浙江省禁毒办、省教育厅、省人保障厅依托浙江省电大系统和远程学习平台,采用远程集中培训和课件点播相结合的方式,启动了全省禁毒师资远程培训项目,已成功举办两次。

一些地市级社区大学依托电视和网络,开设“电视讲坛”或“市民大讲堂”,全面开展时事政治、社会公德、科普知识、法律法规、环境保护、文明礼仪、普通话、计算机、市民英语、各类实用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为提高市民综合素质起到了积极作用;一些社区大学、社区学院在开展社区工作者岗位培训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依托社区教育机构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升农民素质,是县级社区学院的重要任务。建立以县级社区学院为龙头,以乡镇(街道)社区教育中心、村(社区)市民学校为基础的三级基地网络,针对一天中一个农民可能要做三种人(早上做商人,上市场卖自己种植的蔬菜、瓜果等;白天做工人,到企业上班;傍晚做农民,下班后到地里打理庄稼)的特点,开展针对性很强的各类培训。开展农业科技培训,让农民变成富人;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农民变成工人;开展市场营销培训,让农民变成商人;开展综合素质培训,让农民变成市民。同时,还围绕各乡镇的特色产业组织开展给类培训。通过一系列菜单式、订单式培训,农民素质和就业、创业能力得到快速提升,数字化学习终身平台成为农民致富的知识宝藏。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应用,为社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许多新的空间。我们有足够的理由相信,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将有效提升传统社区教育功能,打造具有电大特色的社区教育,成为构建社区居民终身学习体系的着陆点。建设新一代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能够扩展和整合教育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共享,推进教育大众化和终身化;它以覆盖面广,全方位地为各类社会成员提供教育服务的优势,对人力资源开发产生强大的推动作用,是低成本解决教育的普及性、公平性和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出路。

参考文献:

[1]张尧学.数字化学习港与终身学习[J].中国远程教育,2007,288(01):5-8.

[2]陈乃林.参与社区教育是电大教育发展的重要走向[J].中国远程教育,2007(02)(综合版):15-20.

[3]厉以贤.终身学习视野中的社区教育[J].中国远程教育,2007(05)(综合版):5-12.

[4]郑晓东.一个农民市民化过程较为平顺的社区——H市Z社区的经验与问题[J].浙江社会科学,2008(02):60-63.

[5]张吉先.基于网络环境的教育培训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远程教育杂志,2008(03):5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