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活动总结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29:47

红色文化活动总结篇1

1概念、数据和研究方法

红色文化是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我们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革命文献、文物、文学作品和革命战争遗址、纪念地等以及凝结在其中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和红色风情。红色文化蕴涵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教育,具有很高的价值。红色文化分为实物形态即外在显型部分和观念形态即内在深层部分,其中观念形态是红色文化的主体精神,是红色文化的精髓。运用红色文化蕴涵的革命英雄事迹和崇高人格魅力,可以激发人们坚持真理的勇气,追求真理的意志和献身真理的精神;运用红色文化蕴含的革命烈士的道德规范、行为方式和理想目标,可以教导人们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和价值,去追求人生的完美。

遍布全国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每一处革命遗迹、每一件珍贵文物都折射出革命先辈们科学的人生观。红色文化资源具有直观生动、感染力强的外在特征,可以对大学生形成视觉、听觉等触动。因此,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的内在和外在特点,对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红色文化资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一种类型,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红色文化所蕴涵的德育功能和教育价值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挖掘利用,本研究调查主要是基于这种情况进行的。2010年9月,本调查组在南昌市两个理工院校开展了“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资源了解状况调查”,调查中实际发放问卷500份,回收476份,有效问卷460份,有效回收率为92%。本次调查采取一次性设计,获取全部样本的严格随机抽样形式,所获得的数据、专业、性别等主要指标均与理工院校大学生总体状况接近,显示本次样本获取具有较高的信度。在问卷设计中,我们主要把红色文化具体化为:红色影视、红色歌曲、红色旅游(纪念馆)、红色经典文化知识(书籍)四种形式。每一种形式的调查都包含有获得的途径,受访者如何看待等问题。所有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均由SpSS19.0简体中文版软件辅助完成。

2理工类院校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总体状况

(1)多数大学生通过影视或参观等方式接触红色文化。从数据结果来分析,唱过红歌的学生285人,占总数的62%;看过红色影视的学生有392人,占总数的85.2%;至少去过一处纪念馆的学生有412人,占总数的89.6%;而看过红色经典名着的人最少,只有61人,占总数的13.3%。从调查中发现,大学生接触红色文化的方式不一样,其中学生接受红色教育最多的方式是参观纪念馆,其次分别是影视传播、红歌演唱,最后是经典红色名着的阅读。而在问到“您是通过什么方式去纪念馆”的,学生回答“自己组织去的”147人,占35.1%;而回答“您从哪种途径看过红色影视”的,366个学生回答“通过电影院或电视”,占总数的79.6%;在“通过什么途径唱红歌?”的回答中,自己想唱的学生202人,占总数的43.9%,老师要求唱的81人,占17.6%;而在阅读红色文化经典名着的学生中,21.3%的学生是按照老师或家长的要求去阅读的,主要通过课堂了解红色文化知识。可见,大学生了解红色文化的途径主要以参观“纪念馆或革命遗址”和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了解为主,而通过“课堂学习”的最少。

(2)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是“精神需求”大于“娱乐需求”。当询问到“是什么吸引您唱红歌的?”较多的学生回答“歌曲的曲调优美,令人振奋”。问到“您认为所体验的红色旅游项目里,红色旅游应注重什么?”时,重视“旅游点的纪念意义或者红色旅游的教育意义”的人数达到390人,占总数的84.8%,而回答“红色旅游点的观光价值”仅6人,占1.3%。当问到“了解红色文化知识,您有什么收获?”回答“心灵受到了震撼,精神得到升华”和“增加了对党的感情和对先烈的崇敬”的一共有248人,占总数的53.9%。这表明,他们普遍认为,红色文化知识的学习对“传承革命教育非常重要”。

(3)大学生对于红色文化教育方式仍不太满意。在问到“您认为传统红色经典文艺作品(书籍)不能吸引您的原因是什么?”时,79人认为,“内容呆板无新意”,占总数的17.2%,回答“形式单一”有95人,占总人数的20.7%,回答“与日常生活关联不大,缺乏亲身体验感受”的180人,占总数的39.1%。在效果上,“您觉得现在的人们对革命精神态度怎么样?”“不很看重”的321人,占总人数的69.8%,“完全不看重”的54人,占总人数的11.7%。但是,他们对未来还是充满信心的。回答“您觉得红色革命精神对您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相关吗?”回答“有比较大的关系”的262人,占总人数的57%。

(4)大学生普遍反对红色文化过分商业化包装。大学生普遍对红色文化旅游活动表示欢迎,在选择“红色之旅”的动机时,大多数人还是选择“历史事件的吸引”和“对历史人物的崇拜”。但是,当问到“当前,有一些人对红色经典进行商业化包装,您觉得商业化对红色经典的传承会带来哪些影响?”时,266人回答“红色经典在传承中脱离了现实”,占总数的57.8%;回答“您认为红色经典应该以何种方式传承下去?”时,有125人认为还是“传统地忠于原着传承”为好,占总数的27.2%,76人主张“娱乐性质的改编”,占总数的16.5%,但175人则主张自己“亲身体验感受”,占总数的38%。

3影响利用红色文化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因分析

(1)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缺乏“情”和“意”的开发。红色资源蕴涵着大量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资料,如果教学工具缺乏,没有多媒体,无法把形象生动的视频和图片展示出来,则影响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感知。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手段单一,主要是知识的传授,没有情的感染和意的训练。没有情感,道德内化就难以实现,只有通过情感教育,才能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内心自觉的行为,而根据青年学生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的特征,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中,应该主张从“知”方面教育学生、从“情”方面打动学生,从“意”方面锻炼学生[1]。红色资源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实践、体验阵地和鲜活的教材,为实践体验式的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以实践体验为基本途径,使大学生在实践体验中,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有效地把外在的教育内容内化为自己的思想道德品质,达到道德境界的升华。但这需要一定的资金,需要教育者的精心组织才能完成。

(2)偏重理论课程设置,忽视实践课程设置。实践教学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训练、增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但目前高校由于经费投入困难等原因,存在偏重理论课程,忽视实践性课程的现象。实践课程比重较小,以某学院物流管理专业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实践课的情况来看,通识教育实践课程只占1周时间,而且缺乏稳定可靠的实践基地,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机会比较少。

(3)从思想动机方面看,教育者、被教育者和红色文化开发者三方都有强烈的当下取向。从接受教育的学生来看,由于就业压力带来的学业忙碌,很多高校学生没有时间去回眸历史、思考意义,人们更多地生活于当下或眼前,很少关注理想和信念,在为了明天的生活做准备的同时,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动选择也发生了变化,例如,娱乐变为了大学生共同的消费品,甚至是一种生活方式。因为一定意义上,娱乐的意义就是在于注重当下的感觉,凸显当前的价值。从传授教育的教师来看,传授知识,特别是传授理论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既方便,又安全。这不仅便于教学管理,也容易评价学生。如果组织学生去参加实践,面临资金方面的问题,也带来组织管理等许多不确定因素,所以采取课堂教学是教育者和高校领导者共同的心愿。从红色教育资源的开发者来看,他们在开发过程中过于注重经济利益,而忽视红色文化对下一代的教育意义。重视经济利益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但是,作为特殊的红色文化资源,并不能单纯用商业眼光来进行开发,还应重视其教育下一代的价值。

4总结和建议

(1)加强学生实践教学的建设和投入,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考虑到资金和安全问题,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好附近的红色资源,例如,南昌的高校可以利用“小平小道”、“烈士墓”、“八一南昌起义纪念馆”、“江西省革命烈士纪念堂”等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等教育。还可以进行实习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实践教学环节在学生人才培养中的积极作用,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2]。

(2)充分利用高校红色网站资源。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专门批准南昌航空大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中心、江西师范大学江西省红色资源开发与教育研究中心、南昌大学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中心、井冈山大学井冈山精神研究中心、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等作为高校研究红色文化教育的基地,这就为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搭建了比较坚实的学科平台。这些基地平台,为本校乃至全省高校红色文化教育进校园提供了研究成果。他们设计了校本课程,积累了实践经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革命传统教育提供了生动的教材,丰富和发展了革命传统教育的理论宝库[3]。

红色文化活动总结篇2

一、强化传统文化的教育

红色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核心所在。为了使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具有多样性,不能使其仅仅停留在政治和传统的教育上,加上红色文化本身在教育形式上已处于成熟阶段,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可以使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不仅具有艺术性更具有教育效果的艺术载体,开展更加活跃的革命教育和艺术教育的活动。艺术设计涉及到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诸多方面的因素,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它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是人类社会一定的物质功能与精神功能的完美结合,是现代社会的必然产物。将红色文化融入到艺术设计教育中,不仅能以新的形式来强化红色传统文化教育,还能对人们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如动漫艺术,通过塑造生动的故事人物形象,结合优美的画面来抓住受众目标,从而达到对其情感上的感染和教育的目的。

二、与时代相结合

红色文化是一种精神文化,是植根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实践之中,充分体现了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目前,已经进入了21世纪,红色文化要与时展相结合,以新的形式、新的语言来展现其精神魅力。在传播中不仅要尊重精神文化产品的创作生产规律,还要使红色文化与现代艺术设计的内容有机结合。在宣传红色文化以及设计与红色文化相关的作品时,就必须做到既是群众喜闻乐见的,又能够反映和体现主流意识形态,有效地发挥红色文化功能。因此,必须对红色文化元素精心提炼,将红色文化的精神性与艺术设计的时代性完美结合,从而使其更富有时代感,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

三、教育中的具体实践

在对红色文化进行教育宣传时,只有通过实践性的教育方式才能真正使红色文化寓于具体的艺术作品之中。而现有的红色资源正好是彰显革命历史的新平台、新课堂,其感召力是学校和书本不可比拟的。

(一)参观实践

第一个方式就是通过参观具体的红色文化古迹来熏陶学生的革命思想,从而达到对于学生的红色文化思想教育。具体的红色文化建筑古迹主要包括:江西省为代表的红色经典,通过整合本地区的革命文化建筑,来达到对红色思想文化的和谐继承与发扬;通过对各个红色遗址具体形象标志的设计,以及对于整体形象的策划构建,来宣传红色文化。存在于瑞金,在当年被称誉为“红军留下的八角帽”的中央临时政府,不仅在建筑上体现出独特的风格化和韵味,具有一定的时代性以及艺术感,而且含有相当深厚的红色文化思想,搞好该遗址的重建工作,使得塑造红色经典的标志性的形象来推广红色文化这一形式贯彻到了实处。

(二)具体制作设计

1.设计内容

在1933年7月5日的《红色中华》刊登的《怎样进行“八一”的宣传鼓动工作》的文章中明确指:“一切宣传品——宣言传单报告大纲画报等,必须尽量通俗扼要”①1934年9月11日的《红色中华》发表的《宣传方法介绍——宣传鼓动的又一新方式》一文指出:“

(1)画报讲演的图画要着色,更能引起观众的注意。

(2)画报的内容要浅鲜通俗化,群众易于看懂”②以上的内容充分说明,在设计制作红色文化作品时,并不是信手拈来如此简单,它的具体工作应该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要求的基础上,首先在其内容上必须具备大众能够接受的浅显易懂的特性,符合大众审美情趣才是关键。第二还要具有民族性这一特性,从中透露出对于民族特色的重视,提升红色文化产品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对其他文化的吸收和借鉴要本着扬弃并存的态度,具有明确的观点和思路,并且在表现形式上还应该具有独创性,在主题上应创造出体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思想相结合的表现形式,使其能够充分寓意于所创造出来的文化作品中。

2.设计色彩

站在艺术的角度来讲,一幅优秀的作品往往首先是通过色彩来深深地打动欣赏者的内心,给予其精神上强大的震撼力,并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要保持树立红色文化的形象和品牌个性,首先应该把具有象征性的色彩融入于作品之中。例如红色往往是代表象征着“无产阶级革命”的含义,甚至红色本身已经超出了自身所代替的含义,因此红色作为革命形象的具体色彩,表现在作品中应该占据主要阵地。其次,设计作品不仅要引起广大的文化共鸣,还要突出当地的地域性质,所以在艺术设计作品中应以红色作为主调,并配置代表地域性的主题色彩,从而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以及无限的革命自豪热情。

3.设计造型

通过影响消费者的感知性能,从而引发其消费成果,是设计造型的最终目的。因为一种优秀的造型设计是一个地区的地域科学以及社会文化的真实性的体现,并流露出美的享受。借鉴苏区地区的历史遗存物的形象,例如建筑和衣物等,都可以从中吸取其特性,苏区房屋的八角造型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构造,采用的是八角帽的造型,并结合现代的文化气息。在选购材料上要充分结合当地特色的地域资源,将造型与材料的整体融合,使之最终实现红色文化寓意于优秀的艺术作品之内的目的。

四、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在以红色文化与艺术作品为主题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有意识地创造这种文化课堂氛围,以此来熏陶和激发学生的情感。如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就红色文化以及相关作品背景做简单介绍,使学生对这个作品有一种初步印象。同时,教师也可以运用具体的口号等让学生感受这一氛围,在学生受到了这一氛围的感染并融入这一情景之后,教师可以由自己或者让指定的学生作为领头人,其余的同学作为附和的人群来响应,通过学生之间的这种相互合作来增强他们对红色文化的亲身感受。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提神、提劲,并有助于情感的抒发,能使学生对艺术作品与红色文化的结合有更深入的理解,也使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受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在创造课堂氛围时,教师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学生能够主动去理解、感悟文化思想内涵,并根据这一精神内涵自由地进行艺术作品创作,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避免了单纯的模仿及生搬硬套。

五、新媒体形式的运用

在现代这个信息性的社会里,文化的传播不仅取决于文化传播的内容和形式,传播的方式也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具有很好的内容和形式的文化如果不是建立在良好的传播途经上,最终也只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因此,在红色文化与艺术设计的结合的具体过程中,新技术的介入是推动红色文化传播速度的关键。所以,我们应当整合媒介资源,加强新媒体的运用。在表现形式上,为了弥补红色文化在传播体系上的不足之处,可以在课堂教育学中选用先进的多媒体,例如图文共存的影像结合的手段,这样不仅可以丰富其展现方式,还能使其更加生动。我们不仅要将新媒体应用于课堂之上,还要使之走进艺术设计作品的传播过程中,如可以运用手机、博客等现代新媒体技术作为宣传手段,对于红色文化进行有效的传播。这打破了以往的时间和空间上所造成的束缚,以信息的准确为基准,优良的传播手段为制成,相信对于红色文化思想的广泛传播,将革命情怀深深地印在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的这一宏伟创想已经指日可待。

六、不断进行课堂总结

一般来说,在学习中,课堂总结是一个必要且比较有效果的教学方法。同时,同样的艺术设计作品中都是有一定联系或者是有一定的相似度,通过对一种艺术设计作品的学习,可以进行举一反三;通过相应的总结,并进行延伸,有利于学生学习其他类型的艺术作品,从而更好地与红色文化进行结合。在设计课程的教授中,也可以借鉴这种文化课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对教法的确定,对教学效果的分析,得出认可、否定、修正、改进,不断提高教学实施的准确性与目的性。与此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加强对于所学知识的总结,不论是形体还是文化的学习,都要及时地进行总结、消化,不断地提升自我水平。另外,在总结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采取点到为止、抛砖引玉的教学方法,要求学生以课堂讲解或文字阐述的形式对红色文化与艺术设计作品的融合、韵味、内涵做出较全面的分析,这样有助于锻炼学生独立思考、勤于学习的综合能力。

七、结论

红色文化活动总结篇3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五中全会精神,围绕纪念建党100周年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系列活动。紧密结合镇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动实践,讲好党建故事,讲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故事,引导全市人民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高质量建设文化强市而努力奋斗。

二、主要内容

(一)举办百场红色演出

结合建党100周年、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等时代重大主题,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机构职能和人才优势,精心编排创作红色文艺节目,通过全民艺术普及六进(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军营)、“淘文化网”演出、“千场文化活动进农村”等形式,采用歌舞、戏曲、器乐演奏、小品、诗歌朗诵、音乐短剧、合唱等艺术表现手法,开展红色演出不少于100场,激励人民群众和广大文艺工作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为社会主义事业砥砺奋进。(责任部门:公共服务处、艺术处、市文化馆、创研中心、各市区文体广旅局)

任务分配:市文化馆举办全民艺术普及“六进”红色演出不少于10场;各市区文体广旅局举办红色演出不少于12场,镇江高新区不少于5场,争取做到“一镇(街道)一场”;创研中心加大红色精品文艺节目创作打磨力度,创排红色主题小戏《革命媳妇》,开展以“建党100周年”为主题的小戏剧本征集活动;举办“淘文化网”红色演出全年不少于10场。

(二)策划百场红色展览

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强化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为代表的各级文化场馆宣传教育功能,以红色遗址、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等为展览内容,全年开展送展览到农村、社区、学校、商场、景区、文化广场等人流密集地不少于100场,回顾红色历史记忆,重温艰苦奋斗精神,进一步传承红色基因,充分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爱国之情。(责任部门:公共服务处、资源开发处、镇江博物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美术馆、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各市区文体广旅局)

任务分配:镇江博物馆、市图书馆、市文化馆、市美术馆、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镇江民间文化艺术馆、茅山新四军纪念馆全年开展红色展览不少于5场;各市区文体广旅局举办红色展览不少于10场,镇江高新区不少于5场。

(三)开展百场唱红歌艺术辅导

坚持“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充分发挥各级公共文化机构、群众文化组织和文艺志愿者的作用,结合村(社区)文艺播种计划、艺术普及“六进”活动、场馆社教活动等,深入开展唱红歌艺术辅导全年不少于100场,领悟红色歌曲背后的故事,在音符中感受党的建设历程、国家的历史,为举办全市唱红歌大赛做准备。(责任部门:公共服务处、艺术处、市文化馆、创研中心、各市区文体广旅局)

任务分配:市文化馆结合艺术普及“六进”活动,开展唱红歌艺术辅导不少于20场;各市区文体广旅局结合村(社区)文艺播种计划,开展唱红歌艺术辅导不少于15场,镇江高新区不少于5场;创研中心加大原创歌曲《万山红遍》宣传力度,献礼建党100周年。

(四)组织百场红色旅游活动

活化传承红色文化,以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等红色资源为载体,撬动各辖市区红色旅游资源板块,深挖红色内涵,把红色旅游、深度体验游与生态旅游融合起来,打造红色研学游基地。将全市红色遗址、红色人物、红色故事“连点成线”,推出红色旅游精品游线,与旅行社对接宣传推广精品游线。开办茅山红色夏令营,着力打造文艺表演、寻访革命前辈等特色活动,全年组织红色旅游活动不少于100场,系统展示镇江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宣传深厚的红色文化。(责任部门:资源开发处、旅游推广处、市场管理处、文物处、茅山新四军纪念馆、镇江博物馆、镇江焦山碑刻博物馆、各市区文体广旅局)

任务分配:茅山新四军纪念馆组织红色旅游活动不少于30场;资源开发处、旅游推广处、市场管理处负责指导协调红色景区,打造红色游线,做好与旅行社、旅游饭店对接,全年组织红色旅游活动不少于20场;各市区文体广旅局、组织红色旅游活动不少于10场,镇江高新区不少于5场。

三、工作要求

(一)统筹落实任务

各单位、各处室要充分认识开展“四百”红色系列主题活动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细化活动主题,精心设计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加强统筹指导,结合年度工作计划安排,以不低于本方案明确的任务数量,分解落实目标任务,于2021年1月11日前完成各自细化工作方案,形成活动目录清单,包括活动名称、实施主体、服务对象、服务场次、实施时间等内容。

(二)建立月报制度

各单位、各处室要积极落实月报制度,每月底报送本月活动完成情况表,年底前报送活动总结经验。同时,牢固树立安全意识,坚持谁主办、谁负责,把安全责任落实到纪念活动各个环节,确保“四百”红色系列主题活动安全有序开展。

红色文化活动总结篇4

【关键词】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对策

红色文化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创新途径和有效形式,它具有真实生动、形式多样、感染力强、资源丰富、价值永恒等比较优势。这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作用和意义。

一、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取得的效果

1.红色文化进课堂教学,教育效果好。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通过“两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增强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全面促进了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2.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参与愿望强。红色文化活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学校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艺术节”、播放红色影视、开展红色歌曲大赛、红色故事会大赛、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图片展等活动,寓教于乐,摆脱了过去传统单向灌输的方式,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参与愿望比较强烈。

3.红色文化进社会实践,自发参与多。高校近年来也在不断地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并大力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三下乡和进社区实践活动,积极调动了广大师生接受红色历史文化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在高校师生组织的红色文化进社会实践活动,自发参与意识表现的比较强烈。

4.红色文化进互联网络,影响普及面广。高校德育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而建立红色网站、把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网络无疑是高校德育创新与改进的必然选择。1998年,以“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励报国之志”为宗旨的全国第一家“红色网站”在清华大学诞生。至2004年7月的统计数字显示,加盟者达到了938家,其中高校“红色网站”381家。它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一支充满生机的新生力量,广泛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影响普及面广。

5.红色文化进科学研究,科研氛围趋浓。近年来,红色文化进高校科研的热潮也逐渐开始。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湖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红军文化及红色旅游研究所,西安培华学院的红色研究会,等等还有很多高校正在或者将要建立红色文化研究机构进行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研究的科研氛围日益浓厚起来。

(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未形成长期机制,缺乏宏观系统规划与指导。虽然很多高校在努力推进红色文化进高校这一举措,但大多缺乏相应的明确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计划方案、实施细则、效果评价等内容,而且没有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无宏观系统规划与指导。

2.活动方面存在“五有五少”现象。经过调查了解,发现活动方面存在“五有五少”现象。指有组织少活动(或开展活动较少)、有形式少内容(注重形式,并没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有过程少成果(或注重过程不注重成果)、有娱乐少效果(活动娱乐味道浓,教育效果弱)、有学习少体会(或学习后无总结体会,也没有要求交心得体会总结材料)。

3.红色网站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高校网站内容过分强调“政治教育”功能,缺乏吸引力;网站建设流于形式,内容空乏;内容建设追求大而全,达不到红色教育的预期效果;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价值不高;网络的双向互动功能未能得到很好利用;管理队伍综合水平有待提高;多媒体技术未能得到充分运用,网站技术含量较低。

4.利用社会红色文化资源不够,引入渠道不够畅通。在现实中,一些人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事情,导致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缺乏社会层面的关心支持,致使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的渠道不畅,学校利用社会红色资源不够。另外,很多“红色”研究成果、“红色”专家等宝贵资源,由于缺乏畅通的交流沟通渠道,也不能被很好地应用到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来。

5.面临深挖、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难题。很多高校在红色文化的运用带有单向灌输痕迹,红色文化精神外化程度浅,延伸空间小,将其内化为学生信仰力量的程度相对不足。除此以外,高校在红色文化研究方面大多以注重研究本省红色文化,对区域的、全国的红色文化的研究较少,与其他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缺乏沟通和合作,最新研究成果没能得到及时共享。这也是怎样继续深挖、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的又一难点。

二、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对策

红色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者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对策,探讨提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方式途径。

(一)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规划和指导,提出相应得发展规划,制定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实施计划的方案,并做好评估,进行量化的考核。同时,可由校领导,院领导负责实施该项文化建设,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合力,保障红色文化教育的稳步展开。这样才能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成效。

(二)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机制

针对“五有五少”的现象,高校应要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机制,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活力和实效性,比如:借鉴社会活动形式创新校园活动形式;借鉴外校经验创新本校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师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开发红色文化精品。变“五少”为“五多”:多活动、多学习、多成果、多体会、多总结,大力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成效。

(三)加强红色文化传播机制建设

加强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机制建设,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是占领文化主阵地,抵御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威胁,营造大学生成长的健康文化氛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传播媒介角度来看,电脑、手机和电视是大学生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工具,因此,加强红色网络建设,占领手机红色信息传递高地,开通校园红色影视频道等方式都可以使大学生迅速快捷地接收外部信息,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机制建设

针对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渠道不畅这一问题,高校应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引入机制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红色文化资源。第一,倡议实行弹性或免费收费制度。高校应向政府机构有关部门发出倡议,尽快对学生实行红色景点免费制度或弹性价格制度,降低把社会红色资源引入高校教育的成本,充分释放红色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高校红色教育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第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所谓“走出去,引进来”指的是高校应主动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寻求红色资源,畅通沟通渠道,将红色资源顺利地引进高校,并加大对这些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避免师生出现不知道红色资源在哪里的盲区。

(五)建立红色文化研用结合机制

针对怎样继续深入挖掘、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提升其吸引力这一问题。作者认为可以采取“研用结合”机制来进行,一方面加快对红色文化的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将研究成果运用在实践中。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第一、继续在高校推进红色文化研究基地建设。还没有开设研究中心的高校应加快步伐,已经开设的高校仍要争取多出科研成果,各个研究中心之间要相互加强联系和沟通,共享最新研究成果,共同深入挖掘、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提升红色文化教育的吸引力。第二、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将科研与教学、活动相结合。这样就能吸引更多的学生参与到红色文化学习和实践的行动中。

除上述对策外,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方式方法还有很多,但各个高校的特点不一,开展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因此,各高校可具体结合本校实际情况来进行实施。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坚持,红色文化教育才能更加深入人心,催人奋进,并激发和增强师生为实现国家独立自主、繁荣昌盛而奋斗的勇气和力量!

参考文献

[1]赖宏,刘浩林.论红色文化建设[J].南昌航空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0).

[2]刘党英.红色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途径[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4).

[3]程东旺.红色文化与心灵洗礼[J].继续教育研究,2006(3).

红色文化活动总结篇5

一、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现状

(一)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取得的效果

1.红色文化进课堂教学,教育效果好。在我国,几乎所有的高校都通过“两课”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增强了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全面促进了大学生政治素质、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心理素质的提高。

2.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参与愿望强。红色文化活动以其独特的内容和形式,吸引了众多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学校通过举办“红色文化艺术节”、播放红色影视、开展红色歌曲大赛、红色故事会大赛、红色经典芭蕾舞剧、红色图片展等活动,寓教于乐,摆脱了过去传统单向灌输的方式,创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提升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学生参与愿望比较强烈。

3.红色文化进社会实践,自发参与多。高校近年来也在不断地丰富社会实践的内容和形式,并大力开展以红色文化为主题的三下乡和进社区实践活动,积极调动了广大师生接受红色历史文化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现在高校师生组织的红色文化进社会实践活动,自发参与意识表现的比较强烈。

4.红色文化进互联网络,影响普及面广。高校德育必须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而建立红色网站、把思想政治教育推进网络无疑是高校德育创新与改进的必然选择。1998年,以“宗马列之说,承毛邓之学,怀寰宇之心,励报国之志”为宗旨的全国第一家“红色网站”在清华大学诞生。至2004年7月的统计数字显示,加盟者达到了938家,其中高校“红色网站”381家。它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战线的一支充满生机的新生力量,广泛深刻地影响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和行为,影响普及面广。

5.红色文化进科学研究,科研氛围趋浓。近年来,红色文化进高校科研的热潮也逐渐开始。赣南师范学院中央苏区研究中心,湖北红色文化资源开发与研究中心,贵州师范大学红军文化及红色旅游研究所,西安培华学院的红色研究会,等等还有很多高校正在或者将要建立红色文化研究机构进行红色文化研究。红色文化研究的科研氛围日益浓厚起来。

(二)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1.未形成长期机制,缺乏宏观系统规划与指导。虽然很多高校在努力推进红色文化进高校这一举措,但大多缺乏相应的明确指导思想、目标原则、计划方案、实施细则、效果评价等内容,而且没有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无宏观系统规划与指导。

2.活动方面存在“五有五少”现象。经过调查了解,发现活动方面存在“五有五少”现象。指有组织少活动(或开展活动较少)、有形式少内容(注重形式,并没有很大的教育意义)、有过程少成果(或注重过程不注重成果)、有娱乐少效果(活动娱乐味道浓,教育效果弱)、有学习少体会(或学习后无总结体会,也没有要求交心得体会总结材料)。

3.红色网站建设和管理存在一些问题。比如:部分高校网站内容过分强调“政治教育”功能,缺乏吸引力;网站建设流于形式,内容空乏;内容建设追求大而全,达不到红色教育的预期效果;信息更新速度慢,信息价值不高;网络的双向互动功能未能得到很好利用;管理队伍综合水平有待提高;多媒体技术未能得到充分运用,网站技术含量较低。

4.利用社会红色文化资源不够,引入渠道不够畅通。在现实中,一些人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事情,导致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缺乏社会层面的关心支持,致使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的渠道不畅,学校利用社会红色资源不够。另外,很多“红色”研究成果、“红色”专家等宝贵资源,由于缺乏畅通的交流沟通渠道,也不能被很好地应用到高校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中来。

5.面临深挖、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难题。很多高校在红色文化的运用带有单向灌输痕迹,红色文化精神外化程度浅,延伸空间小,将其内化为学生信仰力量的程度相对不足。除此以外,高校在红色文化研究方面大多以注重研究本省红色文化,对区域的、全国的红色文化的研究较少,与其他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缺乏沟通和合作,最新研究成果没能得到及时共享。这也是怎样继续深挖、凝练并升华红色文化的又一难点。

二、提升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对策

红色文化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作者试图从以下五个方面提出对策,探讨提升高校红色文化教育成效的方式途径。

(一)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长效机制

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的规划和指导,提出相应得发展规划,制定发展目标和方向,提出实施计划的方案,并做好评估,进行量化的考核。同时,可由校领导,院领导负责实施该项文化建设,形成上下齐抓共管合力,保障红色文化教育的稳步展开。这样才能建立长效机制,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成效。

(二)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机制

针对“五有五少”的现象,高校应要建立红色文化教育的创新机制,增强红色文化教育的活力和实效性,比如:借鉴社会活动形式创新校园活动形式;借鉴外校经验创新本校活动内容;充分发挥师生的创新精神,自主开发红色文化精品。变“五少”为“五多”:多活动、多学习、多成果、多体会、多总结,大力提升红色文化教育成效。

(三)加强红色文化传播机制建设

加强高校“红色文化”传播机制建设,使红色文化深入人心,是占领文化主阵地,抵御西方文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威胁,营造大学生成长的健康文化氛围,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从传播媒介角度来看,电脑、手机和电视是大学生接收外界信息的主要工具,因此,加强红色网络建设,占领手机红色信息传递高地,开通校园红色影视频道等方式都可以使大学生迅速快捷地接收外部信息,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四)加强红色文化资源引入机制建设

针对红色文化资源引入高校渠道不畅这一问题,高校应充分发挥作用,加强红色文化资源的引入机制建设,充分利用社会红色文化资源。第一,倡议实行弹性或免费收费制度。高校应向政府机构有关部门发出倡议,尽快对学生实行红色景点免费制度或弹性价格制度,降低把社会红色资源引入高校教育的成本,充分释放红色资源的辐射作用,促进高校红色教育社会实践的有序开展。第二,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所谓“走出去,引进来”指的是高校应主动走出校园,到社会上寻求红色资源,畅通沟通渠道,将红色资源顺利地引进高校,并加大对这些红色资源的宣传力度,避免师生出现不知道红色资源在哪里的盲区。

(五)建立红色文化研用结合机制

红色文化活动总结篇6

关键词:红色精神;继承;发展;机制;联动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07-0138-02

一、红色精神的定位

(一)真实性

红色精神是我党在革命建设时期所形成的,它是真实存在的,是时代的产物,是革命建设的结晶。从马克思主义真理传入中国,1921年中国共产党建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掀开改革开放的大潮,党的十七大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1]。红色精神以真实存在的史实为依托,它不是艺术家们凭空臆想出来的,它是我党我军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从无数的经验教训中抽象总结出来的。同时,它不断丰富发展。因此,红色精神既是历史的写照,又是现代化车轮的见证。是真实可感的。

(二)象征性

红色精神作为我国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具有极强的象征性。提到我党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历程,人们便会想到其丰富的内涵和其所代表的、所象征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从1919年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到人们所家喻户晓的“军民团结、艰苦奋斗”的井冈山精神、“改变作风、提高素质”的延安精神等,无不象征着我党在九十多年的历史中奋斗不息、开拓进取的历程。

(三)典型性

红色精神不是宽泛空洞的,它是在特定历史时期根据特定的历史事实抽象概括出的,它通过特定的人物、事迹以及特定的地域展现出来。红色精神正是依托典型的地域、人物、事迹,来体现当时当地我党我军所具有的特质和超越于当时的一种精神的升华。

(四)具体生动性

红色精神是历史的产物,具有极强的生动性:第一,历史本身蕴涵着丰富的内容,真实可感、形象生动。第二,红色精神贴近百姓生活,体现军民鱼水情。第三,红色精神源远流长,红色精神依托我党的革命地点,现有可以追溯的遗址存在,并且红色精神中所塑造的典型人物形象生动可感。红色文化进军歌唱、影视业,为大家所喜爱。这些经典的历史史实,源于大众,贴近大众,具有极强的生动性。

(五)民族性

红色精神是极具民族特色的精神文化产物。首先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代表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利益的政党。我党在革命和建设中总结出的精神必然是具有民族性的。其次,我国的革命史中体现出的精神,是马列主义同我国具体国情和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只有转化为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其实际的作用,避免绝对主观的理解和应用,持续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二、红色精神的作用

(一)对政治的作用:历史的记录、政治的保鲜剂

红色精神是先辈们留下的精神文化遗产。红色精神是我党革命建设史的记录和精华。在当代社会中,它作为一扇明镜,提醒着人们勿忘历史,奋发图强。为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成为政治大国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

(二)对经济的作用:推动新型产业的发展

红色文化产业在现代经济结构中已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它具有良好的知名度和品牌效应。红色旅游依托革命遗址,把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和古迹文化结合起来,寓思想教育于文化娱乐和观光游览中,既有利于传播先进文化,又有利于把红色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全县农家乐旅游村达到33个,从业农户1000户、5000余人,餐饮和住宿接待能力分别达到1万人和8000余人。先后实施了云蒙峰步游道、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地下银河、钻石博物馆等重点旅游项目建设[2]。极大地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另外红色餐饮等一批红色产业方兴未艾,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依托红色精神蓬勃发展起来的第三产业,投资少、收效快,能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

(三)对文化的作用:核心价值观的掌舵者、文明传承价值功能

红色精神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共同创造并极具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蕴涵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从精神需求效应看,“红色文化热”的兴起是发自人们内心的渴望和心灵的呼唤。迎合了大众对红色文化的情感期盼和灵魂托付。从社会实践效应看,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理想和信仰拼搏奋斗。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必不可少的,是构建当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不竭动力。

(四)对社会的作用:和谐社会的助推剂

红色精神所有的“爱国奉献、勤劳勇敢、奋勇拼搏”的精神内涵,激励着人们奋发图强、众志成城、团结奋进。也因此有助于在社会中形成一种互帮互助、勤劳踏实的风气。同时,唱红歌、读红书、看红、写红色励志格言等凸显红色精神的活动更是丰富了百姓的生活,营造了和谐的社会氛围。

三、红色精神的发展

(一)面临的问题

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不难看到红色精神在继承和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种种问题:

1.横向发展广度不够

发展落入老套、缺乏新形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的交会,红色精神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却停留在革命年代,发挥着其最古老的作用,没有很好地与时代接轨,发挥其时代意义。

2.纵向发展出现断层

缺少继承者、推广者、维护者。提起红色精神,大家都能谈及一二,但是说到红色精神的内涵以及红色精神的发展前景,要做到人人皆知便实属困难。同时,宣传力度不够,通过在丹凤县的实地走访调查,当地居民对陕南革命根据地中心的历史,34%对此并不了解,只有20%的人对此较为熟知,且大部分为党员和红军后代。有近半数的居民对如何宣传、保护当地的红色遗址处于漠然状态。另外,红色精神缺乏继承人,许多依托革命老区的红色事迹、精神为我军的一些老革命前辈所知晓,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却后继无人,面临灭失的危险。

3.横格式发展缺乏联动

多而不精、范而不深,单向发展。我党革命及建设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且与时俱进,不断发展,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有些革命老区发展如火如荼,如山东省临沂市的蒙阴革命老区;但有些革命老区发展极度滞后,存在着放射状单向发展却没有深挖内涵,形成网状的联动发展机制,造成了统一管理困难,不易集中的现象。

(二)如何发展

1.横向发展

(1)深挖内涵,将典型性与大众化相结合

应深挖红色精神的内涵,充分发掘红色精神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两大特质,既要加大理论层面的深化学习,又要使其贴近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在丹凤县作的调查中,有80%的人认为应采取大家易于接受的方式传播红色文化。因此,我们既要塑造典型人物,宣讲红色理论知识,又要充分利用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形式,将其大众化。如建立红色网群、红色论坛、红色影视、唱红歌等。从实际出发,不断升华,走一条典型性与大众化相结合的道路。

(2)加大宣传力度,与时代相接轨

红色精神作为宝贵的文化遗产,要想更好的发展,需要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形式。要充分发挥红色精神的时代意义。总书记在庆祝建党九十周年大会上发表要弘扬红色精神,克服“三怕”即怕吃苦、怕出错、怕得罪人”[3]。不仅要中央宣传,同时要加强基层的宣传力度,尤其在一些革命老区,要保证家家户户对此熟知,做到中央带动基层,基层推动中央的一体化宣传。

(3)深挖民族性,推动红色精神的世界化

红色精神具有很强的民族性,是中华民族精神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红色精神属于文化范畴,民族的即世界的,我们在深挖红色精神的民族性的同时,要将其推向世界,作为优秀的文化要使其在世界文化的百花园中寻找立足之地,发挥文化软实力。

2.纵向发展

(1)健全保护机制,加大民间重视度,做到双管齐下

针对红色精神的纵向发展断层现象,其一,要依托革命老区,保护革命遗址。其二,加大宣传与保护力度,国家应成立专门的红色精神保护站,做到统一规划,分级管理。同时,针对民间的一些红色精神红色遗址的守护者,要加大福利和奖励。成立专门的传承机构,上至中央,下到乡镇,双管齐下。

(2)充分发挥教育的力度,使红色精神进校园

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功效,将红色精神写入教科书,做到通俗易懂、感人育人。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使红色歌曲、红色戏剧、红色精神深入校园。通过教育的传播,培养一批红色精神的传播者,避免出现红色精神继承的断层问题。

3.横格式联动发展

(1)区域联动

发展地方特色,依托革命根据地形成红色专区。各具特色,联动发展。红色精神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内涵,打上了深深的时代烙印。而众多的革命老区和不同的历史时期使得红色精神形成各具特色的局面,如井冈山精神、抗战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把握住其中爱党爱国、勇于奉献、与时俱进的实质,充分发掘不同红色精神的特色。形成网状发展模式,联动发展。

(2)政治经济文化联动

经济上,要做强文化产业,采取政府出资和鼓励民间出资的形式,通过红色产业促进就业,大力发展红色文化的衍生品。拉动红色经济的链条,使以红色精神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的作用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作用,从而巩固人们对红色精神的认可度。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发展文化产业作为自己的重点。在美国,以文化产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已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60%。我国刚刚召开的中共十六届七中全会,确立了建设文化强国的目标。而红色文化无疑是重中之重。同时,在政治方面,要将其与当今时代特征密切相连。如官员廉政教育以及我党先进性教育方面,使其真正贯彻到我国现代化的政治建设中,推进我国政治文明建设。而红色精神本属于文化范畴,我们要做到红色文化经济化、政治化,及在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政治红色化,使经济政治文化联动发展。

红色精神是我党我军革命及建设过程中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革命战争以及建设年代诞生的红色精神是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但无论时代如何变化,人们对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是一致的[4]。文化的影响力具有持久性和积蓄性,红色的号角应该持久吹响。红色精神是历史和人民所选择的优秀文化,是社会发展需要的精神支撑,红色精神具有跨越时代的精神品质,我们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使其成为新时代的价值走向。

参考文献:

[1]中国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1卷[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8.

[2]沂蒙精神、爱党爱国、无私奉献[eB/0L]中国文明网,[2008-09-05].

红色文化活动总结篇7

关键词:红色艺术;城市形象;南昌

南昌是闻名全国的革命圣地;红色文化是南昌城市形象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元素。城市形象的设计和定位意味着城市自身区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性和优越性。红色革命圣地的标签是南昌最鲜明的特点之一;南昌有关红色文化的艺术内容包括红色历史遗迹,如红色绘画、红色雕塑、红色歌舞等。要想运用红色艺术资源提升南昌城市形象,就要立足南昌的现状和历史,整体规划城市定位和发展方向,运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来实现。

南昌市委、市政府多次对南昌城市形象进行了官方定位。2005年根据《南昌市城市总体风貌规划设计方案》,市政相关部门提出了“彩色南昌”的整体城市设计构想。“彩色南昌”概念的主色调包括“红――蓝――绿”。“红色”强调南昌光辉的革命战争史,作为城市特征的主要表象;“蓝色”以河湖水系为主,寓意南昌独特的自然景观资源,体现“一城山色半城湖”的特色;“绿”寓意南昌在未来的发展中,将城市建设成与自然生态相结合的“绿色山水花园城市”的人居环境。在《南昌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文件中,明确提出将南昌建设成“中国水都”的城市建设目标。“绿色山水府”既符合南昌的自然资源优势,又与未来的发展政策相对应;“红色英雄城”的定位符合南昌的历史文化地位和传统。

在未来发展中,结合南昌城市定位,运用红色艺术提升南昌城市文化形象,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突出特色,建立南昌“红色英雄城”的形象识别系统

“城市形象信息识别系统”是城市文化形象建设的重要途径。国内外许多大都市都结合城市发展定位和特色,建立了风格各异的城市形象信息识别系统。所谓城市信息识别系统,是指通过对城市发展理念、行为和视觉形象进行全面的规划,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和媒介技术,塑造与众不同的城市形象,并获得社会认同的一种城市形象设计方法。结合“绿色山水府,红色英雄城”的城市形象定位,南昌城市形象信息识别系统的设计应注重以下内容:首先,在城市识别系统的设计中应突出红色主题,在标识,如文字、色彩、宣传口号等的构思设计时融入红色艺术元素,并在城市主办的大型活动中注重对红色主题的宣传。例如,七城会在南昌召开时提出“红色英雄城,绿色七城会”的口号,突出了红色主题和绿色人文景观的发展理念,塑造和加深了南昌的城市形象。其次,在城市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突出红色艺术的表现主题,包括红色歌舞赛事的品牌化推广,红色绘画艺术作品市场的开发,红色艺术创意产品园区的建设等,突出南昌红色主题,增强城市社区居民对南昌“英雄城”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2注重网络平台的宣传效应,开展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艺术节庆活动

城市形象的提升依赖于媒介的有效传播。塑造南昌城市形象,既要考虑红色文化底蕴,建立具有红色革命精神气质,富有朝气开放发展的南昌城市形象;同时还要注重信息媒介系统的应用,通过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媒介对南昌城市形象进行推广,扩大社会影响。

城市形象的塑造和维护离不开新闻媒介的宣传,随着信息媒介技术的普及和更新,网络、微信等数字媒体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塑造南昌城市形象,可利用现代化数字媒介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广南昌城市文化,加深人们对南昌城市的印象;通过媒介宣传吸引人才和经济投资,带动南昌社会经济的发展。

举办形式多样的红色文化艺术节是传播南昌英雄城市形象的重要途径。“在信息传播多元化、全球化、注意力成为稀缺资源的现实语境下,城市形象对外传播需要借力于节事活动(FestivalandSpecialevent)的助推。”[1]“节事活动是一个能够集中展示城市风貌、多层次传播城市信息的媒介,具有独特的传播效应。”[2]艺术节庆活动对红色资源的挖掘与运用,是对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对南昌的发展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

3打造红色旅游专线,建立红色系列主题公园

以南昌为中心,加强与周边拥有红色旅游资源城市的合作,构建红色旅游服务网络,形成红色主题旅游专线,打造“绿色山水,红色文化”相融合的城市公园。

江西是革命老区,革命前辈在这片热土上留下了历史的脚印,有很多让后辈追忆的纪念圣地。这些地方自然环境优美,是很好的旅游资源。以南昌为中心构建旅游服务网络,形成红色主题的旅游专线,可发挥资源优势,突出红色文化,彰显南昌人民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现有公园风景优美,其多数是依山水资源而建,缺少明确的主题。结合南昌城市形象的发展和定位,可通过招商引资的形式建设系列主题公园,如“长征园”“将军园”“英雄事迹园”等。主题公园的建设既可满足人们休闲、健身、娱乐的需求,又可陈设红色艺术雕塑、绘画,组织红色歌舞演出活动等。通过欣赏红色艺术,不仅可以净化人的心灵,还能提升城市品牌形象,促进城市形象的建设和传播。

4增强居民红色文化艺术情怀和素养,自觉维护南昌城市形象

城市文化形象的维护,需要依靠城市居民的城市文化认同和维护城市文化形象的自觉行动;城市居民的文明素养和道德水平是城市形象维护的重要支撑。“英雄城”的称号是市民的骄傲;父辈们不畏艰险、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南昌人民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人们总是自觉地维护这种精神。红色文化的精神特质孕育了南昌城市居民待人热情、吃苦耐劳、诚信无欺的社会氛围和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增强了投资者的信心,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无形力量。

“红色英雄城”是南昌的宣传口号,也是南昌城市精神的象征,w现着南昌人民的群体价值观和信仰。南昌的城市精神是南昌市民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城市文明建设和居民文化品位的导向,是全体市民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指引。

居民是城市形象的推介者;居民素质是城市形象的综合反映,直接影响着外来者对南昌城市形象的印象和看法。因此,应通过多种形式提高城市居民的红色文化素养,使其在红色文化中汲取精神力量,并转化为自觉的行动,从而促进南昌英雄城市形象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何国平,王瑞应.广州亚运会与广州城市形象对外传播[J].对外传播,2010(11).

[2]李宗城.节事活动与城市形象传播[J].当代传播,2007(4).

红色文化活动总结篇8

1.红色旅游的概念

近年来,红色旅游已成为传媒所用的高频词。那么到底什么是红色旅游呢?北京大学旅游研究与规划中心认为,红色旅游是一种以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为吸引物,组织接待旅游者进行参观游览,实现学习革命历史知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振奋精神,增加阅历等目的的旅游产品。这种产品所依托的旅游资源,主要是指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新中国成立前重要的革命纪念地、纪念物及其所承载的革命精神,地域上主要包括革命老区和红军长征沿线。

副部长胡振民在答记者问时说过,红色旅游主要是指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树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志物为载体,以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革命事迹和革命精神为内涵,组织接待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题性旅游活动。

我们认为,红色旅游是通过参观革命历史遗迹和缅怀革命先烈,使人们受到教育,增加人们的爱国主义意识并加以娱乐为一体的旅游活动。主要是让人们回顾历史,学习当年先辈们英勇作战的精神,珍惜今天这来之不易的生活,同时也是提高老区经济发展的一种有效方法。

2.红色旅游的意义

第一,红色旅游具有教育意义。红色资源作为红色旅游的载体,记录了我党我军在革命历史时期英勇抗战的事迹,体现了当年党军为保卫家乡不怕牺牲的抗日精神。我们是跨世纪的一代,每天过着近乎“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只是在某个革命纪念日会参加一些学校举办的活动来纪念先烈。所以对历史、对革命老区,根本没深入了解。开展的红色旅游为我们青少年提供了了解历史的机会,它集革命传统教育与游乐于一体,是新时期、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径,是教育人民尤其是青少年一代的特殊课堂和鲜活教材,是新时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独特载体。

开展红色旅游可以使青少年通过参观革命遗址、演唱革命歌曲、体验革命激情等方式来营造自我启发的教育氛围,真正达到“游中学,学中游”的潜移默化的效果。这样会使青少年更加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第二,红色文化得到广泛传播。随着红色旅游的进一步兴起,人们对红色文化已有了更进一层的了解。景区通过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介来强化舆论攻势,编著出版具有历史价值和现实教育意义的图书和音像制品,举办学术研究、现场观摩、文艺演出及巡回展览等活动,进行红色旅游的广告宣传,对红色资源做了相应的包装。这样人们就会对红色旅游有真正的了解,也会引起他们对红色旅游的兴趣。同时对下一代也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第三,红色旅游促进经济发展。红色旅游的发展必须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但同时也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如果忽略经济效益或不讲经济效益,红色旅游的发展既不现实也将难以为继。因此,发展红色旅游产品不能仅停留在展示、观赏上,应走集约化发展的路子,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系列产品。在现实条件下,要把红色旅游市场与交通运输市场、文化产品市场结合起来,以满足旅游者的要求。当然,应突出这些系列产品的革命特色、传统特色和地方特色,并且要提高服务水平,这样才能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红色旅游目的地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最终力求做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完美结合。

二革命老区发展红色旅游的优势

革命老区拥有较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国家、革命老区政府及老区人民十分注重红色旅游的发展。以老区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依托,借助“红色旅游”形式,以人的流动引来信息流、资金流、文化流等现代经济发展的必要元素,从而搭建老区经济发展的科学平台,促进当地的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和产品体系多样化生产,以及产品内涵深化组合等市场经济活动运行。“红色旅游”的客观经济活动必然打破老区文化封闭、经济落后的生活状况。总体来说有以下两方面优势。

1.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

革命老区的自然资源非常丰富,风景优美,十分适合开展以红色旅游为核心,以生态旅游、农业休闲旅游、地质风光游、客家风情游为辅的旅游活动模式,把红色旅游与观光旅游有机结合起来。在革命老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修复中,人们也绞尽脑计,力争恢复原有的自然风貌。

2.国家大力开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

在人们心目中,革命纪念地意味着一种特殊的精神和文化,是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艰苦奋斗教育的重要场所。我国于1997年6月公布了首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于建党80周年前夕又公布了第二批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这些示范基地成为人们接受革命思想教育的首选之地。

发展红色旅游成为革命老区促进自身发展的迫切要求和内在动力。革命老区一直注意红色旅游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现在,发展红色旅游已经具备良好的基础,通过加强规划、指导,红色旅游就可以进一步扩大规模、提升质量。我国政府就发展红色旅游的总体思路、总体布局和主要措施方面已做出明确的规定,并且制定了红色旅游的发展目标,即加快红色旅游发展,使之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阵地。

三老区红色旅游带动革命老区经济建设与发展

1.提高对革命老区红色资源的保护

第一,防止红色资源遭到破坏。首先,旅游开发者方面。老区的红色资源是老区开发红色旅游的重要因素,这些红色资源大都在偏远的地方。为了搞旅游,需要兴建一系列的基础设施。而在开发基础设施的同时,如果缺乏保护意识,片面追求红色旅游的产业化,盲目开发,就会对红色资源造成严重破坏。其次,旅游者方面。有的旅游者到革命老区游玩,为了证明自己曾经来过,离开时就会用笔或刀刻下自己的名字。有些游客,游玩过程中会随处乱扔乱吐,对景区的资源造成一定的破坏。

红色文化活动总结篇9

1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内涵

 

要研究如何建设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首先要对其内涵有准确的理解和把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是一个接连修饰限定的复合词,如把它细分,对每个词进行术语考证,都将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艰巨工程,且很多词语学界至今没有一个统一、权威的界定。而为了搞清楚“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内涵,又必须找到一个通识性的共识。为此,我们采用如下方法:第一,把“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拆分成“红色经典”和“艺术教育”两部分,先把这两部分的内涵理清;第二,不寻求全面、统一的定义,只求在多种定义的基础上,凝结出共识性的认识,从而概括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内涵。

 

“红色经典”的来源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认为出现在中国当代文学领域,其后被引用到影视、音乐、戏剧、摄影等领域。“199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将展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反映中国重大革命以及人民生活图景的十部长篇历史题材小说,如《平原枪声》……等结集成“红色经典”丛书出版发行,自此,“红色经典”这个极具争议性的词汇吸引了国人的眼球。”①

 

另一种说法认为最早出现在流行歌曲领域。“‘红色经典’这一词最初出现于新时期的流行歌曲界。一些制作人把一些政治上已经过时、但确曾一度广泛传唱的“革命歌曲”,用带有流行歌曲特点的伴奏和唱法重新“翻唱”,然后制成唱片或磁带出售,所选的曲目涵盖了多种类型的“革命歌曲”,最后整体上冠以“红色经典”的名字。”②

 

关于“红色经典”一词的来源,结合以上两种说法,笔者以为,应是先在民间的流行歌曲商业领域最早出现并得到广泛使用,后由于人民文学出版社的使用,而上升成为一个引发国内文学艺术界关注的词汇。而对于“红色经典”涵义的理解,不同学者的解读各有侧重,归纳起来主要有从文学审美、历史社会、商业文化等几个角度,而无论从哪个角度进行解读,其都有一个共同点——“红色经典”指的是一类文艺作品。这类文艺作品是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产生的,主要描写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的、有较大影响的文艺作品,因此,本文给予“红色经典”的界定是:产生于中国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主要以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为题材,具有思想教育功能且影响较大的文艺作品。

 

“艺术教育”涵盖“艺术”和“教育”两大领域,最后落脚点在“教育”,即通过艺术这一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从狭义上讲,‘艺术教育’被理解为对培养艺术家或专业艺术人才所进行的各种理论和实践教育。从广义上讲,‘艺术教育’作为美育的核心,是面向每一个人的教育,强调提高全民族的整体素质,同时注重人的全面修养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培养复合型人才,因此它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③

 

通过以上对“红色经典”和“艺术教育”的解析,可看到二者在一定范围内具有共性:红色经典作品具有思想教育功能,艺术教育可以提高修养,完善人格,因此,对受众思想品德的教育正是两者的契合点,于是,把它们结合起来便顺理成章了。综上所述,本文界定“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为以具有较大影响的革命文艺作品为载体,通过艺术教育的途径,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完善人格,促进他们全面发展的教育实践活动。

2进行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意义

 

通过红色经典文艺作品对学生进行思想素质和道德情操教育,经过多年的实践,被证明是富有成效的,因此,这是教育部建设“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出发点。“各基地要充分认识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重要意义……结合学校实际进一步完善建设规划与实施方案,不断提高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④而作为示范基地,教育部还有以这些基地为榜样推而广之的期许蕴含其中。

 

3百色学院进行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探索

 

3.1成功做法与成绩

 

(1)红色教育的亮点——“六个一”工程。即一个百色起义信息平台、一台红色经典文艺演出、一批红色教育微型课程、一个红城学术沙龙、一个红城大讲台以及一系列红色研究成果。六个一工程实施以来,学校在学风、校园文明等多方面都有较大提高,取得了不俗的成绩,先后荣获“第七届全国高校校园文化优秀成果二等奖”“全国教育改革创新优秀奖”等荣誉。从学校整体部署来看,“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是学校整个红色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中的重头戏是“一台红色经典文艺演出”。按照学校惯例,每年举办两场晚会——元旦迎新晚会和七一晚会。七一晚会是红色经典文艺演出的主要平台,学校利用这个平台多次举办红色文艺演出,这些演出取材本地红色资源,综合运用舞蹈、音乐等艺术表现手段,融观赏性、教育性于一体,取得了很好的教育和宣传效果。(2)开设一批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微型课程。这些微型课程主要有红色歌曲、名著、影视赏析,红歌演唱,百色起义主题绘画、景观赏析等选修课,尊重学生兴趣与选择,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3)开展了一系列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学校结合科技文化艺术节,开展了“红歌比赛”“红色短剧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唤起学生们的“红色记忆”,提高学生们的“红色热情”效果较好,教育成效明显,对学校安全文明建设亦具有很大促进作用。

 

3.2不足之处

 

(1)多数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活动以学校层面为主导,学生热情和参与度不够,呈现出“一头热”的态势。纵观学校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方面采取的一系列举措,有一个特点就是大都是在学校主导下完成,真正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和热情不够。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学校热情很高,动作频频,虽然也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但学生没有大面积参与,并且多数情况下是被动接受,热情不高,形成了“一头热”的态势。

 

(2)活动范围偏小,尚未形成全校联动机制。在学校开展的各种红色教育活动中,只有政法、艺术等几个相关系部动作较多,其他系部热情不高,似乎那是政法系与艺术系的事情,没有意识到自已也是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者。很多时候学校布置相关工作后,许多系部也只是为完成任务,各自为政地组织活动,没有形成全校联动机制。这正是造成全校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氛围不浓的原因之一。

 

(3)“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在学校整个“红色教育”中的占比较小,而“艺术”成分在其中更显不足。其一,在“六个一”工程中,红色经典文艺演出占总体的六分之一,而红色艺术微型课程占红色微型课程总数的三分之二左右,总起来看,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在全校红色教育活动中的占比不到三分之一,比重偏小。其二,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目的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教育,红色经典文艺作品是载体,艺术教育是途径。尽管红色演出和红色艺术微型课程对艺术教育这一途径有所涉及,但就全校活动而言,“艺术”甚至说“文艺”成分明显不足。

 

4进一步加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的思考

 

(1)破除思维局限,树立全校一盘棋思想,形成全校联动机制。破除思维局限有两层含义:一是不应仅仅局限于本地的红色资源,应有更开阔的视野。二是应认识到,建设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是全校性工作,可以某些系部为主,但一定要破除部门藩篱,树立全校一盘棋的思想,形成联动机制。确立了这样的指导思想,站在全校的高度,统筹调配全校资源,就能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

 

(2)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实践活动,学校主导但更重要是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热情,扩大学生参与面,增强他们的参与意识。

 

首先,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利用网络、宣传栏等一切手段,加大宣传力度,不断完善联动机制,使各项活动开展得丰富而有序。其次,开展丰富多样的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活动,扩大学生参与面,激发他们的热情。组织者需进行充分的调研,认真思考活动内容及形式等。根据积累的经验,大多数学生对艺术活动都很喜爱。正可以此为契机,加强艺术在教育活动中的比重。最后,在各项红色经典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学校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地位互相支持,协调统一。学校的主导作用应主要体现在组织、指导等方面段,许多工作可以放手由学生自己完成;学生的主体性应体现在学校指导下主动积极地去开展活动。

 

(3)“走出去,看一看”,积极与其他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交流建设经验。2010年12月,教育部确定延安大学等五所高校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2011年4月,又增设百色学院等高校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在示范基地的建设过程中,其他兄弟院校都有各自的亮点和成绩,对于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百色学院完全可以学习,并结合本校实际予以创新。同时,利用一切机会,与其他红色经典艺术教育示范基地进行相互交流,不仅开阔视野,也可展示百色学院自己的成果和风采,宣传自身。在综合了各种经验教训和信息后,结合本地本校实际,精益求精,从而把基地建设得更好。

 

总之,百色学院近几年在红色经典艺术教育方面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在已有成绩基础上,总结经验教训,扬长补短,进一步加强红色经典艺术教育,不仅能按时保质地完成示范基地建设任务,更重要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强大支撑。

红色文化活动总结篇10

关键词:基层党支部建设;红色基因;创新实践

高校基层党组织、团组织以培养优秀共青团员、发展一批优秀共产党员,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最终任务,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围绕“传承红色精神、树立红色榜样、彰显红色力量”的宗旨,结合基层党团组织建设与学生专业特色、学科属性、学生特点,探索党建创新实践路径,重点开展了“红色精神”“红色理论”“红色行动”等系列活动。

1高校学生党建工作创新实践探索的必要性

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规范化要求来看,以《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为基础,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弘扬“支部建在连上”光荣传统,落实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巩固党长期执政的组织基础。为加强党支部建设做出了全面规范,进一步明确了党支部的发展目标,强化支部在人才培养的示范引领作用,重点打造全方位素质过硬的党支部。从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的过程性来看,支部在思想引领、活动开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党员对支部建设的总体规划性不强、对支部活动的意义认识不深刻,开展活动任务化、形式化,难以突出专业特色,凸显活动亮点;另一方面高校支部建设与高校人才培养结合度不高,不能很好地将学科基础、校园文化活动形成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实现高校党建工作与人才培养的双赢。

2高校学生党建创新工作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学生党支部、团支部围绕“传承红色精神、树立红色榜样、彰显红色力量”的宗旨,重点开展了“红色精神”“红色理论”“红色行动”等系列活动。“红色精神”以理想信念教育为主,激发青年大学生的爱国热情与历史使命感,发挥教工党员的力量,开展“思政第一课”“课程思政”等系列活动;“红色理论”以青年大学习为主,重点提升大学生理论素养,开展“经典书目导读”“红色经典文艺作品”赏析等;“红色行动”以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社会,旨在增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开展党员进社区、进中小学等志愿科普活动。

2.1秉承红色精神,坚定红色信念

2.1.1对话优秀党员、革命英雄事迹,注重理想信念教育注重党支部、团支部的思想作风、理念信念教育。在活动阵地方面,通过“思政第一课”、主题团日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等模式,构建课程思政大平台;在活动内容方面,学习革命先烈先进事迹、“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实地参观革命教育基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对话优秀党员,向革命先烈表达崇高的敬意,弘扬革命先烈忠贞爱国的精神,激发青年学习爱国热情;在活动形式方面,将理想信念教育蕴于社会实践之中,通过开展红色趣味运动会,组织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重温革命年代奋斗的艰辛,感悟革命前辈的爱国信念,感叹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增强青年学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决心和信心。2.1.2严格规章制度建设,注重仪式教育基层党委严格规章制度,通过制定党建工作资料汇编、建立党建工作台账,明确支部委员责任清单,严抓组织纪律教育;坚持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民主评议党员制度、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党员积分管理和评比表彰制度,强化党员的责任意识和党性原则;严格队伍进出机制,细化委员选拔标准,量化党员评比制度,规范组织生活的内容和形式,教育引导党员严格执行组织生活纪律;强化仪式教育,通过党课开班仪式、新党员入党宣誓、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支部委员换届等仪式,使每个同志接收党性教育,更加牢记党员宗旨,明确党员义务。

2.2研读红色理论,争当理论先锋

2.2.1注重青年大学习,红色理论争当先锋基层党支部、全体团支部作为党团建设的主阵地,充分利用好校园内各类活动,将校园文化活动转化为党团建设的重要载体。党支部“人人讲党课”活动、团支部“品国学经典、扬中华精神”经典书目品鉴、“红歌、红色书目分享会”等主题的形式多样的理论学习,在青年群体中营造青年大学习的氛围,促进青年学子和学生党员教育的常态化,在开展读书会、研讨会的同时,运用公众号、网站等新媒体平台进行会议精神的学习和宣传。2.2.2规范发展党员程序,红色理论牢记于心规范党员发展程序,把好“三个关口”,提升发展党员质量。一是把好“计划关”。做好发展党员计划,根据上一年度发展党员情况特点,制定本年度计划数量。二是把好“思想关”。及时对党员开展思想状况调查与分析,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三是把好“质量关”。根据发展党员工作程序,明确相关规定,严格按照规定进行党员发展工作,高标准严要求,将政治标准放在首位,注重党员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态度,注重其学习工作表现、综合素质等各方面表现,真正将优秀成员吸纳进党组织。

2.3践行红色行动,彰显红色力量

社会实践活动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和有力抓手,开展“红色行动”系列活动,引导青年学生投身社会,参加志愿活动,服务社会,以身作则、树立示范,树立党员榜样风采。增强青年学子社会责任感和红色使命感。2.3.1红色志愿活动鼓励青年党团干部参与到志愿服务工作中去,通过参与校园爱国卫生运动、暑期社会实践等活动,积极投身社会工作,为高校党建工作搭建实践载体。2.3.2红色示范榜样认真落实“”制度,结合专业特色,要求每位党员同志走上讲台,不仅锻炼了师范生的讲课能力,也鼓励党员积极关注时事,坚定政治立场,讲好青春故事,要求党员在思想、学习、生活等方面全面发展,通过评比、表彰先进党员事迹,强化学风建设,形成人心向学、人人向优秀看齐的氛围。

3高校学生党建创新工作模式的实践成效分析

高校党建工作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抓手,已成为各高校学生工作队伍工作的主阵地,广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的开展,探索和创新学生党建工作方法,从培养学生理想信念、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强化社会责任感三个维度,引导广大学生党员和青年学子注重红色精神、红色理论、红色实践,将高校党团建设有机结合,锻造出学生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抓手,为青年学子的教育、学生党员的发展与培养工作开辟了工作思路,切实提高了学生党员培养质量,强化了学生党组织队伍建设,提升了高校党的建设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是一个值得借鉴和推广的思想政治工作创新案例实践过程。

3.1政治引领,增强基层内生动力

总书记指出:“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突出学生党支部的政治功能,提升其组织力,是贯彻党的思想,落实党的决策的前提和基础。基层党支部应该通过组织建设正确把握政治方向,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引领方向,切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保持鲜明的政治立场,学习中央各项会议文件精神,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传播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

3.2知行合一,打造支部品牌特色

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总要求,深入学习贯彻党的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牢固树立大抓基层大抓支部的鲜明导向,以巩固党在基层的执政基础、增进人民群众福祉为目标,切实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打造优质特色党建品牌,充分发挥党建品牌的示范、引导、激励效应。加强知行合一的理论修养、创新的活动形式与载体有机结合,学生党员传承红色基因系列活动都体现着党务工作者的智慧与创新思维,“人人讲党课”“党员五个一”技能评比、“党团知识竞赛”等新颖的活动形式,充分调动了广大青年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形成了“一个支部就是一座堡垒,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示范引领作用。

3.3规范模式,形成规范系统运行

总书记强调,“必须扎实做好抓基层、打基础的工作,使每个基层党组织都成为坚强战斗堡垒”。只有党的基层组织强起来,党员队伍强起来、党的工作强起来,才能凝聚逐梦前行的力量。高校学生支部更应强化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系统化运作模式,尤其在当下党建工作的规范化的新形势下,要求高校党建工作必须实现管理系统化、科学化,本案例中的红色基因传承系列活动将党员发展、党员教育、党日活动、“”、团支部团员教育培养等有机结合,实现党建工作的系统化运作模式。

参考文献

[1]李灿.艺术院校基层党组织“1+2+3”党建模式创新实践探索———高校辅导员工作案例[J].现代商贸工业,2020,41(34):65-66.

[2]张振,陆卫明.城市基层党建创新的空间逻辑与党组织组织力的提升———基于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创新案例的分析[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20,(06):40-49.

[3]让党支部强起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党建创新案例四则[J].秘书工作,2020,(08):19-22.

[4]贺文琴.论“三性三型”活动的开展与创新———基于三个案例活动的分析看高校学生党支部活动的创新[J].大学教育,2015,(03):82-84.

[5]杨帆,黄鑫.“党员身份”如何塑造有效的社区动员———基于30个“党建”案例的探索性研究[J].秘书,2020,(02):1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