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的业务流程十篇

发布时间:2024-04-29 06:31:00

外贸的业务流程篇1

【关键词】外贸服装;跟单业务;流程;技巧

外贸服装跟单即根据客户订单,对服装的加工流程进行跟踪并负责其质量、数量以及交货期,从而保证企业与市场和客户的联系,是客户间以及企业各部门间的中心枢纽。

一、外贸服装跟单的含义及重要性

在跟单的过程中,跟单员可根据获得的产品信息,将服装的款式、尺码、质量要求及制作工艺等转换成生产制造单或样板制造单等生产语言。因此,跟单员一定要清楚产品的生产细节,在下达指令时,些许差错都会对服装的生产进度和出货期造成影响。在出现问题时要及时采取灵活有效的措施在萌芽状态解决问题,避免事态的不良影响扩大,从而保证发货期顺利进行。

二、外贸服装跟单业务流程及技巧

外贸服装跟单业务流程包括工作准备阶段、生产阶段、催开与审查信用证、出货跟踪阶段、催单结汇、资料整理。在跟单过程中,要注意各环节的衔接,未收到信用证不能进行生产,出货前要检查信用证是否在有效期内,紧密安排,保质保量生产,按时交货;遇到有疑问或是生产障碍时,要及时和国外客户进行沟通;对订单要熟悉掌握,认真负责,随时保持和客户的沟通,并及时跟进生产现状。

1.工作准备阶段

在工作准备阶段包括样品试制与确认、接单与审单、生产前期准备跟踪、物料采购等。在接订单前,客户一般会根据工厂的样板来对其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进行考察,为赢得客户信任,工厂必须按时保质保量完成样品订单。可通过根据客户服装款式图片报样来得到客户认可,也可根据产品特点决定工厂设备配备和生产方法。如客户满意则会签订合同,此时即为接单。在接到订单时,要对订单来源和服装的款式、用料、质量、数量、单价、包装要求、交货方式和期限、付款方式等进行审核,完毕后进行生产前期准备跟踪。跟单员需制作“生产通知单”、“仓库发料通知单”、“材料耗用明细表”及“物料采购单”,在此基础上同生产部门经理对工厂的生产能力进行分析,如果可以低成本按期保质交货则可进行物料采购。材料采购跟单指根据定单所用服装面料及辅料要求对其质量、数量、规格、品名、价格、交货期和交货地点进行跟进,避免停工待料。

2.生产阶段

生产过程跟单主要包括物料裁剪跟踪和粘合缝制工艺跟踪。其中物料裁剪跟踪是一个比较重要的环节,在裁剪时应注意条格图案面料采用长针定位拉布裁剪并通过适当放大领子、袋盖、手巾口袋等裁片样板方面对条对格的缝制;对于有方向性的面料要采用单向拉布方法进行裁剪;对于配号配色包装要在同一裁床中进行裁剪,采用不同数量、多颜色和同型号的方案,保证包装顺利进行。当一些面料太薄或太软时就需要粘衬,跟单员除懂得选衬外,还应对温度、时间和压力这粘合工艺三要素进行了解,便于灵活选择参数以保证服装质量。在跟踪的过程中也要统计生产进度便于清楚交货期内是否可以完成订单量。

3.催开与审查信用证

在进出口贸易中经常采用信用证付款。买方履行合同的前提条件就是按约定时间开具信用证,否则卖方无法组织货源。正常情况下,货物装运期前15天是买方信用证最迟应到卖方手中的,由于实际业务中的突况比较多,国外客户经常拖延开证,因此,跟单员要及时催买方开证。收到信用证后应对信用证种类、信用证金额及采用货币、开证申请人和受益人、信用证到期地点、有效期和装运期、船舶和分批装运要求、规定开立汇票的内容、所提供的装运单据及货物的数量、品名、规格、单价、金额、包装、保险、品质等与合同是否一致进行审核。

4.出货跟踪阶段

出货跟踪阶段应制作装箱单、报验货物、跟踪出货。在出货前三四天就应该对交货事宜进行联系。首先告诉船运公司或外贸公司出货时间,同时将出口货物装箱单以传真形式发给他们。装箱单应明确列出唛头、箱号、体积、包装尺寸、产品的毛重、净重、数量、规格、和品名等,其中装箱单唛头必须照单打印,出口货物唛头由客户提供正唛头和侧唛头。如果客户制定箱号则按发客户要求,否则由工厂自行决定。包装尺寸涉及到整批货的体积,因此一定要重视。毛净重关系到报关出口是否顺利,故要计算准确。在备妥货物后要进行报验,经检验合格并签发检验合格证书后才能通过海关,在申请报验时,跟单员要填出口申请单,在货物检验书有效期内将货物出口。在出货前一天给生产部相关人员发放装箱单,跟单员要认真清点成品数量,并对内外包装与装箱单要求是否一致进行抽查。而且每个货柜需填制一份提货单并由货柜司机签名确认。

5.催单结汇

跟单员应在货物装船出运后按照合同、信用证和其他单证内容正确编制各种单据,在信用证规定的有效期内交银行进行结汇。催单工作主要是指催提货单,因为只有经核对无误的提货单才能作为客户收货凭据,故在货物装运出口后就立即催船运公司开提货单,然后将其同其他单据一并送到银行进行审单、寄单、结汇。

6.资料整理

跟单结束后,跟单员要及时对其负责的资料进行整理并归档,保持资料的实用性,通过整理跟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为其在以后的跟单过程中提高效率做贡献。

三、小结

服装行业的特征即为多样性、季节性和多变性,因此对跟单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在外贸跟单过程中,掌握跟单流程及技巧可以在短时间内做出灵敏反映,将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跟单水平。

参考文献:

外贸的业务流程篇2

关键词:外贸业务流程;外贸函电;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F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1-0099-02

1目前高职《英文外贸函电》课程课堂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1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

目前,诸多高职院校在进行《英文外贸函电》的教学中,仍以传统的教师为课堂中心进行系统的、完整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让学生被动的接受知识,不明白知识在具体工作中的应用情况,缺乏让学生在具体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中操练英文函电的机会,让学生感到“所学无用”,难以提高学习兴趣,难以形成学生的“职业技能”。

1.2教学过程未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如何将学生的思维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是摆在每一个高职教育者面前的难题。同时高职学生本身也存在基础知识差、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针对《英文外贸函电》这种对学生专业知识、英语水平、写作能力要求较高的课程,很多学生感到学习难度很大。而我们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很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容易产生厌学、弃学心理,因此,我们的《英文外贸函电》教学应尤其注重于学生的已知相结合,从而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2外贸业务流程与《英文外贸函电》之间的关联

2.1《英文外贸函电》课程的课程性质

《英文外贸函电》作为商务经纪与专业(报关与货运方面)的一本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融合国际贸易基础知识与英语写作的高层次应用语言课程,是建立在进出口业务知识和英语语言知识基础之上的专业技能课。

2.2外贸业务流程与《英文外贸函电》之间的关联

《英文外贸函电》课程的教学目标在于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充分利用已经掌握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融会贯通外贸专业知识,培养具有良好的写作能力,熟练掌握国际贸易知识,并能在实际外贸业务中熟练操作。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英文外贸函电》就是一种工具,帮助学习者运用此工具顺利开展外贸业务,完成外贸业务各流程的磋商,最终实现业务成交。

3高职《英文外贸函电》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总体思路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现了职业教育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和学习者的身心发展。《英文外贸函电》要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成为社会所需要的技术型、技能型人才。因此,笔者认为,《英文外贸函电》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总体原则应该是:教师帮助、引导学生把“够用”、“实用”的教学内容转化成自身“会用”、“能用”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英文外贸函电》课程改革的思路应该是:以学生职业技能为中心,以外贸业务流程为导向,以情景项目教学为过程的全新教学模式,本文重点讨论的是“以外贸业务流程为导向”。

4基于外贸业务流程的高职《英文外贸函电》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具体实践

4.1教学内容模块化

传统的《英文外贸函电》课程是以章节的形式、系统的介绍知识,内容繁杂,不适应具体工作环境,学生难以掌握,难以形成职业技能。因此,应将教学内容模块化,去粗取精,根据外贸业务的基本流程,也就是“建立业务联系――询盘――发盘――还盘――确认――下订单”六个基本步骤,将教学内容分为六个模块。而其他枝节性的、非主要的内容则融入到六个教学模块的教学当中。

4.2教学组织职业化

教师最好能把外贸公司一些真实的往来业务函电作为教学补充资料发给学生,让他们结合教学内容,展开对比、分析的思考过程,从中去感悟真实的业务情景;另外,师生共同进行“角色扮演”,共同参与“贸易流程”的业务操作,共同思考每一步所需要掌握的专业技能与英语表达。比如,教师可以创设真实工作场景的学习情境,把全班学生分成进口和出口公司两大组,展开教学过程。每个大组内再根据具体情况设立相应的岗位,学生结合《进出口业务》中的基本概念与业务环节,分角色进行“市场调研,寻找合作机会――询盘――报盘”等业务过程。这个部分的关键在于,学生要能分别从询盘和报盘的角度自如地进行口头和书面英语表达,把专业理论知识和英语表达融合在一起,需要分角色进行活动的学生互相之间反复操练,最终达到形成学生职业能力的目。

4.3教学手段现代化

作为应该紧跟时代脉搏的高职教育者,应该充分发挥新媒体和互联网对教学的辅助作用。例如,在《英文外贸函电》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放映基于外贸实际工作情景的视频,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情景,然后再以某一角色撰写英文外贸函电,这样比让学生单纯的写函电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让学生明白真正意义上的“学以致用”。

4.4考核方式任务化

笔者认为,教学改革的关键是考核方式的转变。因为考核方式直接影响对教师所“教”和学生所“学”的内容的质量的评价方式。《英文外贸函电》是一门结合外贸知识的应用型语言课程,考核应以学生是否能够胜任和完成外贸业务中具体的工作任务作为考核的评价依据,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词汇和语法的掌握情况。在考核中,教师可以给定学生一段有关外贸业务磋商的背景材料,然后让其分析其中涉及到的函电类型,然后再根据要求撰写有关英文外贸函电;教师在评价学生的考核结果时,应重点关注函电本身的功能性,也就是是否能够达到沟通业务的目的,而非单词拼写、语法、句法是否准确。

5结语

《英文外贸函电》是一门沟通外贸业务的专业技能课程,内容丰富,要求教师不仅要具有精深的英文知识,同时要具有外贸业务的相关知识。另外,由于当今国际贸易的迅猛发展和高职教育的特殊使命,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也是基于外贸业务流程的《英文外贸函电》课程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引航灯和最终目的。

参考文献

[1]隋思忠,曾玲.外贸英语函电[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7.

[2]徐美荣.外贸英语函电[m].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7.

外贸的业务流程篇3

[论文摘要〕基于工作流程的高职‘国际贫易实务》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过程中,首先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明确课程来源,确定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与作用,并基于工作流程和任务设计教学内容,设置合同的实训环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并采用合理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以强化学生职业技能与素质的培养。

工作流程是指一个具备职业能力的职业人在特定的职业岗位上,通过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进而完成的一系列具体的工作项目。基于工作流程和工作任务的课程教学模式设计就是根据该课程所针对的特定职业的职业人,在该职业岗位上,实施一个完整的工作过程所形成的工作项目及所需要的知识、能力、素质来安排教学内容和实训环节。《国际贸易实务》作为一门介绍进出口操作流程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该门课程的实际情况,可采用以工作流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具体的设计流程可分为五个环节:

一、确定课程来源

课程的设计要基于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安排《国际贸易实务》课程是基于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而定的。通过对国内及珠三角外贸行业发展状况、外贸专业人才市场供求状况和自身办学条件分析,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解构分析,如图1所示。通过该环节可以发现,尽管外贸岗位众多,且各自所要求的核心技能侧重点不同,但都需要对进出口操作流程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即需要通过《国际贸易实务》这门课程学习外贸操作的基本流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术语,进而形成该专业需要开设《国际贸易实务》课程的结论。

二、本课程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

针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中所确定的核心职业岗位技能,设计出整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作为一门介绍外贸操作基本流程、基本知识和基本术语的专业课程,《国际贸易实务》是直接为专业核心能力的培养服务的。同时,《国际贸易实务》的开设也为后续的相关专业课程,如《外贸函电》、(国际货运》、《外贸单证制作》、《国际结算》、《报关与报检》等打下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因此,《国际贸易实务》是国际贸易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并应在前期学习阶段中开设。同时,本课程也将成为国际贸易学生考取各类职业资格证书的辅导课程,起着指导和培训的作用。

三、基于工作流程设计教学内容

作为一门介绍操作流程的课程,《国际贸易实务》可以采用工作流程导向、工作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以真实的外贸业务流程为线索,将课程设计为以外贸业务员工作任务为引领,将教学内容分为出口业务流程和进口业务流程两个操作流程,并分别以一票外贸业务的基本流程为主线,将教学内容分为五个工作项目,并为各个项目的完成设计相应的工作任务。为避免教学内容重复,教学过程中可以出口业务流程为主,进口业务流程则侧重于对进口合同履行的介绍,如表1所示。

四、工学结合的教学环节设计

校企合作是平台,工学结合是形式,教学做一体是过程。课程教学应是专兼职教师共同围绕每一项工作任务将理论和实训教学融为一体的工作过程,因此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设计职业素质训练环节。《国际贸易实务》在教学中采用“能力分块、虚拟任务驱动、实战演习”的实践教学模式,从低到高逐级递进整合课程实验、仿真模拟综合实训、见习体验、顶岗实习等实训环节,校内进行课程实验、仿真模拟综合实训,校外教学基地进行现场教学、示范教学、顶岗实习,在实训、实习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一方面既遵从业务操作流程,按顺序设计实训项目,另一方面采用循序渐进的形式,实训顺序从简单到复杂,从单项到小综合再到大综合,分阶段进行,如表2所示。

外贸的业务流程篇4

关键词:全球供应链;核心竞争力;外贸企业

中图分类号:F25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1―0080―05

收稿日期:2006―06-09

一、中国外贸企业面临的战略危机

随着外贸企业拓展的空间不断扩大,市场不再局限于单一国家或区域,资源配置的全球化及产业国际化已是必然的趋势。但是面对广大发展中国家以低价成本优势吸引客户,一些国家政策保护的放宽,外贸企业将面临比以往更为严峻的外部挑战。同时,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家对外贸领域的改革不断扩大和深化,调整进出口经营资格标准和核准程序规定,提前放宽贸易限制,获准跨国采购集团独立出口,允许外商在我国部分地区设立独资出口采购中心,从事境内产品的采购出口业务及相关的配套服务,而且享受出口退税。出口经营主体进入了多元化时代,生产企业、私营企业、民营企业大量进入到出口企业队伍中去,外贸企业的竞争异常激烈。国有外贸公司危机重重,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内忧外患,不少企业举步维艰,连生存都成了大问题,于是纷纷改制,以寻求新的突破。而中小型贸易厂商由于缺乏规模经济与通路优势,抢占市场也变得不易,其竞争力受到严峻的挑战。因此,不论国有外贸企业还是民营外贸企业都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内外挑战,其核心能力的构建迫在眉睫。

二、全球供应链管理与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

(一)全球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内涵供应链是由客户(或消费者)需求开始,贯通从产品设计到原材料供应、生产、批发、零售等过程,把产品送到最终用户的各项业务活动。供应链管理强调的是企业必须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把非核心的业务外包给其他的合作伙伴,以使整个供应链的绩效达到最大。因此,供应链管理的思想改变了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拓展了企业的边界,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益。全球供应链是指在全球范围内组合供应链,它要求以全球化的视野,将供应链系统延伸至整个世界范围,根据企业的需要在世界各地选取最有竞争力的合作伙伴。全球供应链管理强调在全面、迅速地了解世界各地消费者需求的同时,对其进行计划、协调、操作、控制和优化,在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与其供应商以及供应商的供应商、核心企业与其销售商乃至最终消费者之间,依靠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支撑,实现供应链的一体化和快速反应,达到商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的协调通畅,以满足全球消费者需求。

(二)全球供应链管理与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系核心竞争力是企业所具备的一种或几种使其在向顾客提供价值过程中长期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能力。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外贸企业对其所在供应链网络的资源及合作伙伴的整合的能力,以达到快速响应顾客的需求。

供应链管理与企业核心竞争力有着密切关系,全球供应链管理基于最终客户满意,强调的是企业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关键业务上,充分发挥其核心优势,同时与全球范围内的伙伴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企业中非核心业务由合作伙伴完成,这样供应链中合作伙伴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产生最大的效用,为顾客创造最大的价值;而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其很强的信息整合能力、业务流程整合能力来对全球范围内的资源、合作伙伴进行整合。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全球供应链管理强调供应链中各合作伙伴的集成,实现合作伙伴之间的信息共享:而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强调人、技术、信息、管理四者有效集成,以及包括产品设计、服务模式、服务内容、业务流程等方面在内的创新,所以两者存在着粘合性。与此同时,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也对全球供应链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供应链中各成员遵循“优势互补”的原则,强调各个合作伙伴的平等对话,形成与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相融合的自我约束机制,为用户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

三、全球供应链管理的中国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是一项长期的任务,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传统服务功能的基础上进行提升,增加一些新的服务,完善服务链;二是要对整个价值链系统进行整合,以提升功能,为顾客创造更多的附加价值。

(一)外贸企业业务的动态演化路径随着企业所处环境的变化,企业的业务模式也会发生较大的变化,企业业务模式与环境的匹配是保证企业长远发展的基础,只有不断地适应环境的变化,企业才有生存的空间,否则企业必将被市场所淘汰。构建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必须对外贸企业业务模式的变化趋势有深入的了解,只有在掌握了外贸企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准确把握外贸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如图1所示,当外贸企业处于发展初期时,大部分的外贸企业只是充当客户和供货商之间的交易中介人角色。随着外贸企业业务和规模的不断扩大,外贸企业所扮演的角色也发生变化,很多企业开始从单纯的商向采购商转变,在这个阶段,外贸企业有能力为客户采购到优质的商品并为客户选择合适的供应商,致力于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伙伴关系,以期为客户提供更多的附加值。随着外贸企业与顾客合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及外贸企业整合资源能力的不断增强,外贸企业倾向于向顾客提供更有附加值的产品和服务,只要顾客给出一个概念性的产品方案,外贸企业就会为顾客制定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在这个阶段,外贸企业主要从事如设计和质量控制等高附加值的业务,而把低附加值的业务外包给全球最适合的合作伙伴,以寻求资源最佳利用,使产品实现真正的全球化,为顾客提供最大的增值服务。在上述三个阶段里,外贸企业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供货商,随着外贸企业市场的不断扩大、整合资源能力的不断增强,很多的外贸企业直接与顾客签定采购合同,外贸企业充当直接供货商的角色,外贸企业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此时,外贸企业负责统筹整个生产流程,主要从事产品设计、采购、生产管理与质量控制、物流等支持性的工作,生产任务主要外包给全球的合作伙伴来生产。随着企业所服务顾客的不断增加,为了使外贸企业的服务网络向全球供应链网络延伸,外贸企业除了负责一系列以产品为中心的工作,包括市场调研、产品设计与开发、原材料采购、选择供应商等外,还提供管理进出口清关手续和高效的物流服务,同时还为优质的合作伙伴提供融资支持,以使整个供应链能够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最大程度地增加顾客的附加值。上述外贸企业业务模式的动态演化是企业为顾客提供的附加值不断增加的过程,反映了企业业务的不断提升,与供应链管理思想相匹配。

(二)外贸企业服务功能链的提升从上述外贸企业业务模式的演化过程可以看出,未来外贸企业所扮演的角色将更加重要,外贸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体系里,扮演着提供创新价值活动的新角色,在实体上或流程上,扮演国际贸易供应链上推动者的角色,从而使得供应链流程变得更加合理,供应链的效率及价值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如图2所示,外贸企业所提供的功能由基本功能和提升功能组成,两者都是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基本功能是指传统外贸企业的寻找货源、采购、验货、出货等功能,而提升的功能可以用4i+iL来概括,即外贸企业能扮演投资者(investor)、创新者(innovator)、整合者(integrator)、信息提供者(informationprovider)及综合物流服务提供者和协调者(10gisticsserviceprovider)等的新角色。通过提供这些新的增值服务,外贸企业能够为顾客提供较为完整的服务。

投资者(investor)是指外贸企业在其所在的供应链网络中应该扮演投资者的角色。在外贸企业所在的供应链网络中,外贸企业是该全球供应链网络的核心企业,供应链网络的合作伙伴都是为一个共同的目标一以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服务水平、最大的价值满足最终顾客的需求,因此,供应链网络中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将会影响到最终顾客的满意度,从而反过来影响到供应链网络的合作伙伴。为了使全球供应链网络能够健康、高效地运行,当供应链网络的一些合作伙伴出现暂时的资金困难时,外贸企业必须为其提供融资支持,包括直接的资金支持、提供贷款担保等。

创新者(innovator)是指外贸企业引领整个供应链网络创新的潮流,无论对生产企业还是服务企业。创新都是企业持续成长的关键因素。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在不断的变化,如客户的需求在不断的变化,客户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竞争在不断的加剧,传统的业务模式和功能已不再适应全球化发展趋势,外贸企业必须能够不断提供新的服务,能根据客户的需求再造其整个业务流程,使整个供应链能够为顾客提供更多的附加价值。

整合者(integrator)是指外贸企业必须对其所提供的服务功能进行整合,以及整合全球资源以达到整个供应链效益的最大化,提高顾客的满意度。外贸企业是全球供应链网络的核心企业,随着外贸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其客户遍布全世界各地,其供应商不再局限于某一个市场,如何根据全球客户的需求,在全球范围内选择最合适的供应商是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因此,外贸企业必须整合从顾客需求到顾客需求得到满足的整个供应链过程,主要包括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达到四流的统一,以提高对客户的反应能力和服务水平。

信息提供者(informationprovider)。外贸企业作为连接顾客和供应商、物流服务提供商、政府机关的桥梁,是整个供应链网络中信息的交换和处理中心,客户的需求通过销售商或其他的渠道传递到外贸企业,外贸企业通过对信息的整合处理后形成原材料和产成品的需求信息(品种、数量、时间等),接着把这些需求信息传递给供应商。同时,这些信息还会被传递到海关、商检等部门和物流服务提供商,使得整个供应链的运作能够达到最大同步,提高供应链网络的反应速度,提高信息在供应链网络中的传输质量。

综合物流服务提供者和协调者(logisticsservice)。随着跨国采购趋势的加强,顾客对物流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提供简单的功能单一的物流服务已不能满足大部分顾客的需求,为了提高顾客满意度,外贸企业有时需要扮演综合物流服务提供者的角色,为顾客提供完整的物流服务解决方案;当外贸企业没有自己的物流运输网络时,必须扮演物流服务协调者的角色,主要是在顾客、供应商、物流服务提供商之间进行协调,以使产品能以较低的成本准时到达客户手中。

(三)外贸企业虚拟供应链的构建传统外贸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是一种推动型的供应链,其需求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能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快速的反应,降低了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因此,为了提高外贸企业对市场的适应性,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反应速度,外贸企业必须建立以顾客订单为驱动的新型的供应链模式一虚拟供应链,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外贸企业的虚拟供应链是指供应链中的各个成员,在有限资源的条件下,为取得最大的竞争优势,各企业以自己拥有的优势产品或服务为中心,由若干规模各异、各有专长的企业,通过信息网络和快速物流系统连接起来,组成开放式组织形式。虚拟供应链的实质就是发挥自身优势,对外部资源和力量进行有效整合,以期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竞争力的目的。因此,外贸企业的虚拟供应链的构建体现在两个层次:一个是对外贸企业所提供的服务功能链的整合;另一个是对供应链上的合作伙伴的整合,这两个方面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方面的有效整合构成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虚拟供应链。第一个层次的供应链如图3所示,它代表了外贸企业完整的服务功能链,体现了外贸企业对整个业务流程的整合能力。外贸企业的虚拟供应管理就是实现跨流程的整合,使得能够对最终客户的需求作出最快的反应,为客户增值。当外贸企业接到客户的订单时,外贸企业必须代客户实现最终产品的设计,以期给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一旦产品设计完成了,外贸企业就必须在全球范围内采购原材料,安排生产计划,选择合适的制造商,当产品开始生产时。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外贸企业必须对整个生产过程进行监控,做好产品的品质检查。产品生产完后,外贸企业必须与政府的相关部门接触,办理好产品出口有关的手续。接着货物就被运到指定的地点组装等待发运。最后产品会被运到客户指定的地点完成整个订单的处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外贸企业扮演着跨流程整合者的角色,其依靠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使得各个流程之间能够实现最小的无效等待,提高了对客户的反应能力。

第二层次的虚拟供应链如图4所示,外贸企业是整个虚拟供应链的发起者,也是整个供应链的信息集成中心,外贸企业通过集成客户、零售商、供应商、制造商、物流公司、政府相关部门等合作单位的信息,最终实现订单数据的集成、进销存数据的集成、生产数据的集成,以及售后服务数据的集成,通过对订单数据的分析,预测出未来的客户需求,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外贸企业对其合作伙伴管理的主要手段是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为他们提供指导性的管理支持和服务而不是控制。从本质上来讲,虚拟供应链的职能是帮助工作的顺利完成,它是一种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各组织成员之间的交流变得经常且容易。各成员在外贸企业的引导下利用网络作为通讯工具,增加成员间水平沟通的机会,为各个成员提供最好沟通交流环境。

四、结论

随着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全球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全球化战略的一个重要工具,外贸企业作为我国商品出口的窗口,其竞争力直接影响到我国的对外贸易。外贸服务功能的提升、虚拟供应链的建立是构建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这两个方面构成了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架构。但是,外贸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还必须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培养国际化视野的人才。人才是外贸企业发展的基石,对外贸企业来讲,其接触的都是国外的客户,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人才对外贸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外贸企业可以从两方面人手,一方面,可以通过引进国际化人才来提升企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在引进国际化人才时,外贸企业必须考虑到自身的发展战略与人才的匹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建立比较完善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机制,着重培养员工的语言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国际化的思维方式,提高外贸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第二,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网络,提高供应链整合能力。信息技术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将世界各国的商品、服务逐渐连接成一个整体,加速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同时也促成传统国际贸易中的很多业务转向信息化“虚拟市场”。信息化也为外贸企业的“虚拟信息”交换提供了一个开放、多维、立体的市场空间,突破传统贸易的市场地域限制。因此,外贸企业必须通过建立高效的信息化网络来整合全球资源,整合整个供应链网络上的合作伙伴及业务流程,以达到提高对最终顾客的反应速度,同时最大程度地降低外贸企业的运作成本,从而增强外贸企业的竞争优势。

(钟祖昌电子信%箱:zhongzuc@163,com

外贸的业务流程篇5

论文摘要: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是培养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进出口业务的基本程序和操作技能,提高专业能力。这门课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培养高素质的国际贸易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在目前的就业背景下,国际贸易专业必须重视技能操作和实践教学,把学生培养成为既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业务知识,又熟悉有关国际贸易的政策、法规和有关惯例,具备一定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正是为了增强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开设的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课程。

一、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的教学目标与特点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是以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为依托,通过该平台学生们能很快掌握进出口业务中的交易磋商、成本核算的基本技巧;熟悉国际贸易中的货、款与业务的运作过程;体会到国际贸易中不同当事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学会利用各种方式控制成本以达到利润最大化的思路,达到在实践中学习提高的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掌握进出口业务工作的基本环节;掌握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各项交易条件,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合同的签订与履行工作,同时对违反合同的现象能预先防范并能妥善处理好索赔、理赔工作;掌握国际上一些通行的惯例和普遍实行的原则,以便按国际规范办事,在贸易做法上加速同国际市场接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二、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为了满足社会对应用性人才需求的逐步增大,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采用国际贸易专业实验室授课的方式。其思路围绕如何给学生提供一个贴近现实的外贸实务流程环境,拓展传统实验的空间。

(一)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操作,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相结合

在进出口贸易模拟实验室里,同学们可以在虚拟的贸易环境中完成进出口业务的流程,掌握进出口货物贸易的具体环节和资金流、业务流的流向,加深同学们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同时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二)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操作,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效率

传统的讲授方法形式单一,以理论教学为主,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学内容的枯燥,学生容易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通过外贸实习平台软件操作,使学生置身于现实的进出口贸易交易中,成为进出口贸易的交易主体,真正体验进出口贸易的乐趣与风险。激发了学生学习进出口贸易的兴趣,同时加深了学生对课程理论的认识和对实践的把握。

(三)通过模拟外贸情境,为将来就业打下基础

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创设了近乎完善的外贸情境,每个参与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虚拟贸易的学生都将按照实习要求扮演进出口业务流程中的不同当事人,从而共同组成模拟的贸易环境。通过相互竞争和协作的角色扮演,每个学生都将面对出口商、进口商、供应商及银行的日常工作,体会客户、供应商、银行及政府机构的互动关系,真正了解到国际贸易的物流、资金流和业务流的运作方式,从而熟练掌握各种业务技巧,使自己更好地融人到国际贸易的仿真环境中去,让抽象化的理论知识更好地服务于实践,为即将进人社会,练就扎实的基本功。

三、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基础不同,教学难度较大

《国际贸易实务模拟》是一门综合性的专业课程,在教学中诸如外贸函电、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市场营销、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听说等各专业主干课程都是其基础课程,为本门课程的学习做铺垫。但由于学生在以上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程度不同,特别是英语水平的参差不齐(还有少数小语种同学),影响了本门课程的教学,使教师和学生不能达到有效的互动,导致学生的积极性不高。(二)模拟环境具有局限性

通过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的运用,将国际贸易业务引进校内实验室,把学生分成若干组,分别办演着各种不同的角色,如出口商、进口商、银行、货运公司、保险公司、海关、检验等部门,在实验室的环境内完成国际贸易业务的全过程。但是由于模拟软件仅安装在实验室里,实验室的开放时间有限,因此学生在课外时间很难得到练习,模拟软件在课外难以发挥作用。

(三)考核方式不够科学

模拟课程的考核,通常依据以下两个指标:一是学生操作的业务数量或完成的业务流程步骤,二是看学生的财务状况是盈利还是亏损。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只是一味的追求完成业务,而不注重业务过程中单据的填写,造成单据填写内容简单,单据得分低,导致整笔业务得分较低。还有部分学生只顾埋头交易,忽视了模拟交易的财务状况,造成交易的中间环节因资金不足而被迫中断。

四、国际贸易实务模拟课程改进方案

(一)抓基础、重实践

重视学生的英语学习,根据学生英语基础的不同,采用分班教学的方式因材施教。加大对低年级学生专业课的教学力度,对于比较抽象难懂的理论课程,可利用学生的业余时间,通过不同角色的扮演,模仿外贸公司的情境,加深学生们对外贸情境的了解。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外贸公司、码头、仓库等,进一步增强学生们的感性认识。

(二)采取开放式实验教学方式

通过“开放式”实验,提升学生的实践技能水平。国际贸易实务模拟实验室除在上课时间开放外,也应安排一定的课外时间对学生开放;还可将Simtrade外贸实习平台软件和实验教学大纲中的内容安装在校园网中,学生只要在校园里就可以在任何时间进人到校园网中进行实验,这种开放式的实验形式能极大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的热清,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

外贸的业务流程篇6

一、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

(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外贸的业务流程篇7

影响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主要有工业化、服务业、货物贸易、商业存在和生产贸易等。这些因素间存在着密切相连、相互作用的内在关系,在这些关系中,工业化发展水平是决定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性因素,其他因素紧紧围绕着工业化这个基础性因素存在和发展,进一步理清基础因素与其他因素的关系,明确各因素在服务贸易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在深层次上认识服务贸易,从总体上更好地把握和推进服务贸易发展。

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服务贸易依托服务业而发展,是服务业的国际化。服务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的不同,决定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程度、类型和侧重点。如美国在电信、英国和澳大利亚在金融业、印度和爱尔兰在it服务外包、法国和中国在旅游服务贸易等方面,根据本国工业化或依托别国和地区的工业化状况,形成了具有各自优势的服务贸易类型。一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类型不仅直接影响着该国服务业的发展方向,而且对工业化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化进程。

货物贸易结构调整能够增大服务贸易数量、质量并引导工业结构调整。一国货物贸易结构体现了该国工业化水平和类型,货物贸易的技术含量影响服务贸易的规模和质量。机电高新技术产品是货物贸易中产生最大服务贸易规模和最高技术含量的类别。我国货物贸易中三资企业占半壁江山,且主要是机电高新技术产品,但所产生的服务贸易我们却难以获得。加大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机电高新产品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货物贸易结构,加大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数量、质量,而且将在引导国内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生产贸易可以加快工业化发展进程。生产贸易在服务贸易中占主导地位,直接为工业化服务,能够集中反映一个国家的现代化水平。生产贸易也制约着消费贸易的发展: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带动消费贸易的发展,推进消费贸易的结构调整和内容更新;反之消费贸易的发展,又会引导生产贸易的发展方向和提高其水平。另一方面,发展生产贸易可以提高工业化发展速率,促进实现规模化生产和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使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加快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

商业存在能够提升工业化水平。商业存在是目前服务贸易的主要贸易模式,占全球服务贸易总量的56%。商业存在的发展是以工业化为依托的,工业现代化程度决定了商业存在的类别、数量、规模和布局。商业存在对于弥补国内产业、资源和市场不足,扩大产业规模,增加利润,促进企业技术和设备更新,加大科研投入,尤其是提升工业化水平都有巨大的拉动作用,并可带动其他服务贸易模式的出口。我国企业“走出去”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美国相比仍有20倍左右的巨大差距。我国企业“走出去”对于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可见,服务业、货物贸易、生产贸易和商业存在是支撑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在服务贸易的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但这些基本因素又都是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之上,工业化规定了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类型和发展方向,其他因素是在工业化基础上发挥各自的作用,同时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业化的进程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工业化发展方向,加快其进程。

二、流通规律是服务贸易整体发展的根本动力

按照wto的划分,服务贸易有12个大类、160多个小类,在众多类别中如何下手?万事从源头抓起,关键是找出服务贸易发展的规律,抓住对服务贸易的发展具有战略基础、支撑作用的一类或几类作为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带动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这是对我国发展服务贸易具有战略决定意义的一步。

我们在分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成因中阐述过,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是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工业化促进服务发展成为产业,工业化也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现代化,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在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而社会化大分工和大规模生产是通过大流通引发的。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形成和发展的推动力是现代化大流通,现代化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提供了根本保障,研发成为了先导力量,从而构成了现代化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支撑。可见,在市场经济中,流通规律在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发挥了基础性作用。

所谓的流通规律:即体现为以流通能力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组织能力。流通能力的强弱决定了社会生产组织的规模和现代化程度,决定了社会生产的组织方式。

美国经济的强大并充满活力主要是来自于流通先导型经济,强大的流通能力不仅带动了美国现代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还使美国经济在全球配置中获得巨大利润,并掌握了对国际市场的控制力,美国GDp占全球的3%-4%,美元在全球的外汇交易中的比重为62%,占全球外汇储备的64%,占全球贸易结算中的货币分布达66%。一个国家竞争力强弱,不仅在于生产多少产品,更为重要的是在国际市场得到多少份额。全球前500位的跨国公司中,美国占2/3,美国企业的规模和实力几乎在各个行业都排在前列,在世界知名品牌中美国占2/3。

俄罗斯服务业占GDp的60%,其占比较高的主要原因是拥有较雄厚的工业基础,以及冷战时期建立的发达交通网络、较完善的物资储存和分拨系统所形成的大流通体系,为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性支撑。

2005年,我国市场的交易和流通总量已达80多万亿元,是GDp的4.4倍,“十五”期间年增长12.3%。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6.7万亿元,年增长14.6%。生产资料交易总额达14.2万亿元,年增长15.5%。在我国快速发展的巨大市场规模中,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为21%,而美国国内物流成本为5%-6%,国际物流成本为l0%-25%,国内外综合成本为9%左右,我国是美国国内物流成本的4倍左右,国内外物流综合成本的2.3倍。此外,第三方物流已被发达国家普遍采用,而我国第三方物流仅占物流市场营业额的5%,大部分企业还处于大而全、小而全的运作模式。我国流通业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成本高且效率低、库存量大、资本周转慢等问题。流通不仅是制约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瓶颈,也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影响到我国经济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

大流通不仅是生产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而且是服务型企业集团发展的原动力。现代化大流通产生的流通速率的提高,使企业到企业和企业内部的物流成本都大大降低,生产组织的社会化成为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生产组织方式,企业为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自发向生产大规模和专业化方向发展。企业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发展,对服务的数量、质量和种类的高要求日益增强,极大地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迅猛发展。2005年,麦德龙和宜家集团的销售总额超过了我国100强零售企业的销售总额。麦德龙集团在28个国家拥有544家商场,在国内没有仓库,完全靠第三方物流;宜家集团在34个国家开设了商场,在54个国家定牌采购,在9个国家拥有36家工厂,在16个国家设立了28个物流中心,海外业务占集团利润的92%;沃尔玛公司在美国国内就有108个配送中心和3000个分店。

大流通孕育大的企业集团,大企业集团又加快了大流通的现代化进程。没有现代化的大流通,生产社会化分工就缺乏动力,研发缺乏环境,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受限,社会化大生产难以真正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整体发展也难有大的突破。而没有金融和电子信息网络的保障以及研发的引领,流通现代化就难以为继。优先发展现代化流通,可以引发金融和电子信息产业以及整个服务业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方向发展,提高金融和电子信息产品的质量和效率,并使研发充满活力。加快发展现代化大流通是从根本上解决大规模和集团化生产的关节点,也是整个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向现代化、规模化和集团化发展的动力。

流通业的现代化的作用不仅仅表现在流通业的效率提高和成本降低引发了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巨大变革和企业的分工向社会化和规模化发展,还为重要的一点是,在大企业集团的主导下,中小企业为了生存和发展也要向分工更精细的专业化发展,以适应现代化大生产的需要。反之,这种分工和组织形式的进步,又进一步促进了流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促进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市场竞争和经济进步,从而使经济发展进入了良性循环。

经济结构的调整,在于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产业和企业结构的调整在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调整,影响社会生产组织方式、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因素是流通,流通也是解决市场速率的关键因素。

因此,认识流通规律,遵循流通规律,利用流通规律,发挥流通规律的作用,对于我们理解市场经济、理解服务贸易、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系列问题极其重要。

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经济的竞争说到底就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竞争,就是流通能力的竞争。应把发展服务业和服务贸易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去规划,上升到政策的层面去推进,作为商务领域的中心工作去抓,形成以服务贸易带动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贸易和服务业引领的现代化引领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格局。

三、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变革是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核心

服务贸易的发展不同于货物贸易的发展,主要是循着两条不同的发展路径: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主要是以物化的产品为核心而展开,而促进服务贸易的发展则主要是以无形的社会生产分工和消费供给方式为核心而展开。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是围绕着产品的质量、价格等而制定,而促进服务贸易发展的法规和政策等则应围绕着以社会化大分工为前提,以发展大规模和专业化生产为目标,以促进生产和消费的现代化组织供给方式为核心等而制定。促进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发展的不同在于,货物贸易针对的是有形的物,服务贸易针对的是无形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和消费供给方式。

我们在促进以产品为中心的货物贸易时也强调抓大企业,而实际上关注点、政策着力点主要还是在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上,对于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很少涉及,对于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也很少考虑。国家通过行政力量促生了一些生产型大企业,进一步夯实了工业基础,在一定程度和范围上使生产组织方式向规模化和专业化迈进了一步,但就整个市场来说这种做法对改变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作用是局部的、有限的,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受到了极大限制。因为,改变生产组织方式的根本动力在市场,市场是动态的,市场运行的速率决定了生产组织方式,在速率低的市场运行系统中,大企业和企业集团的优势难以全面发挥,因而促成大企业和企业集团产生的动力不足,这是影响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及和谐发展的基础性因素。

把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作为商务工作的重点,将促进国际贸易发展的中心由抓产品转向抓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着力点放在抓流通渠道和流通企业上,放在促生产性和消费性流通并进上,将真正进入商务工作抓企业的实质阶段,并使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可操作的实际工作。

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决定性作用,但美国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变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也是渐进式的。社会生产组织方式在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日本等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的作用更为突出,大流通提高了这些国家的经济效益,服务业快速发展,服务贸易增速加快,企业和产品大量涌向世界,经济迅速崛起。

我国经济实行跨越发展,不同于美国渐进式的经济发展模式。我们要借鉴经济发达国家通过社会生产组织方式上的变革加快经济转型的成功经验,充分发挥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对工业化发展进程具有的巨大反作用力,把经济发展的重心由制造商品向促进社会生产组织方式的转变上转移,从根本上引发产业结构的变化,实现以服务贸易开放促进服务业的发展,以服务业整体发展全面协调带动工业化的发展,从而形成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工业、农业发展同时并举,站在世界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上,高位推进整个经济的发展,加快实现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走出一条中国式经济快速发展的道路。

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抉择

战略是关于全局的筹划和指导。加快发展我国服务贸易,应实施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以下简称大流通带动战略),这是根据战略的规定性、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服务贸易的发展规律、构成战略基本要素的要求等综合考虑的抉择。加深对大流通带动战略基本构成的认识,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把握这种战略抉择的科学性,把大流通带动战略落在实处。(一)战略定位

战略定位是就一事物在全局事物的发展中所起的作用来确定其在全局中的位置。经济发展阶段的不同、全局战略的不同、一事物发展程度的不同等决定了一事物在全局中的战略定位。我国经济发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建立和谐和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和贸易结构,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等为经济发展战略目标;我国所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我国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相对滞后而又存有巨大发展潜力。这些因素决定了服务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带动作用,在经济发展战略中处于促进经济贸易结构调整、加快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战略定位。

(二)战略选择

战略选择是战略成败的关键。战略选择应以战略定位为前提,建立在事物发展的基本规律之上,从而能够顺应规律,利用规律,驾驭规律,推动事物科学发展。大流通是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推动力,选择大流通带动服务贸易发展战略,可以从总体上解决服务贸易的发展问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超越战略。一个战略能否称其为超越战略,关键是看该战略的动力性质,大流通带动战略就是从本质上解决了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可以为服务贸易的超越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足够推动力,使战略超越成为可能。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导向战略。我国存在着内需不旺、产业和贸易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滞后。大流通带动战略解决了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为在深层次和大范围上启动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在更深层次和更大范围充分利用和有效协调“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创造条件,引导企业向规模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引导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服务业和服务贸易快速发展,引导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加快转变。

大流通带动战略是均衡战略。我国经济贸易发展存在的系列问题,实质上是发展的不均衡。大流通带动战略不仅作用在服务贸易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而且也作用于服务经济与制造经济均衡发展的关节点上;不仅考虑到服务贸易的国外发展,而且也考虑到服务贸易发展的国内基本建设支撑;不仅要解决服务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而且要解决服务贸易各类别协调和共同发展的问题。

(三)战略方向和目标

战略方向和目标就是战略集中指向的方向和目标。在战略筹划和实施中战略的指向不是散射和无规律的,而具有方向性和目标性。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方向就是通过把发展服务贸易、拉动服务业、促进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工业化进程和经济转型等具有逻辑递进关系的几方面统一起来,进而形成战略方向,战略总目标即加快由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的转型。

(四)战略布局

战略布局是在战略整个空间进行的力量分配,以及力量分配后形成的战略态势。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战略布局以全球作为其战略空间,战略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在任何情况下都是有限的。因此,战略布局中战略力量的使用、分配一定要在空间上形成具有支撑作用的重心、重点。大流通带动战略的布局是以我国东部地区和大城市为重心,以建立国内外大流通渠道为重点,向我国中西部和全球有重点地扩延,通过基础性、推进性、助推性、保障性4类工程的部署,实现国内外整体布局。

(五)战略工程

战略目标的实现是通过若干个战役逐步完成,确定具有战役性质的4类服务贸易工程,是实现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举措。基础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根基,是服务贸易发展的基本力量;推进性工程是在大流通带动战略的主要方向选择的工程,在服务贸易发展中起关键作用;助推性工程是对推进工程的不可缺少的重要辅助力量;保障性工程是大流通带动战略有效实施的源泉。本文作者曾提出的15个战略工程,仅是大流通带动战略的部分任务,大流通带动战略4个工程形成的是开放体系,应根据服务贸易的发展对工程进行适时调整。

(六)战略阶段

战略的筹划和实施通常要划分阶段,以利于战略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变化的情况进行各方面必要的调整和补充。一个战略阶段通常为3-5年。战略划分成阶段,但各战略阶段的方向是一致的,在战略实施中战略方向和目标通常是不能改变的。大流通带动战略阶段的确定主要考虑:与我国经济和贸易发展五年规划相同步,与服务贸易发展周期相一致,与服务贸易促进政策制定和调整期相衔接。为此,确定5年为服务贸易发展一个战略阶段比较适宜。

(七)战略规划

规划是指比较全面的长远发展计划。规划较之计划,具备了许多战略的特性。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实现,首要的是以服务贸易发展规划的方式对服务贸易工作进行全面而有重点的筹划,服务贸易发展规划是服务贸易工作的基本依据,也是服务贸易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能否得以贯彻落实的关键。

一个好的规划会以其科学的前瞻性、整体全面的筹划性、内外部的协调性起到对商务工作很强的指导和推动作用,并使之有条不紊地进行。但一个好的战略,不等于就能有一个好的规划,如果没有一个与战略相配套的好的规划,再好的战略仍可能成为一个空泛的口号。关键是对制定规划的基本内容、程序、方法的掌握和运用问题,以及对服务贸易战略和规划之间的辨证统一关系的认识和处理问题。

战略规划的制定是战略选择之后的又一次创造性活动,战略规划较之战略不同的是它直接指导实践,是战略到实践的中间环节,是实践和理论完美结合的产物。由此,战略规划的制定对我们的实践及其领悟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我们制定规划的思维方式和操作方法赋予了新的要求。

外贸的业务流程篇8

1.1设计理念《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遵循“课程设置紧贴贸易流程,教学内容紧贴岗位能力,教学情景紧贴工作环境”的课程开发原则,采用“仿真式”和“体验式”的教学模式,创设虚拟的外贸工作环境,通过现代的教学手段和多样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具备外贸函电的撰写能力和在仿真的商务环境下进行外贸业务流程的操作和商务谈判能力。

1.2设计思路《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从具体的职业岗位群的能力需求和职业分析入手,按照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归纳核心能力研究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重构课程内容的流程来进行课程开发,把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有机结合起来。课程整体设计思路如图:

1.2.1以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外贸英语函电》课程内容的遴选紧密围绕典型的外贸业务活动来选取和组织,从职业工作出发,通过解构职业工作能力、提取典型工作任务来重构课程学习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共设计了六个能力项目和相应的子项目,具体项目内容如下,项目一:开发客户;项目二:磋商交易;项目三:达成交易;项目四:支付贷款;项目五:履行合同。

1.2.2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托设计学习情景《外贸英语函电》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托,坚持“工作过程、校企共建和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指导思想,通过“仿真式项目——实务、实训、实战”教学体系,创设虚拟外贸工作环境场景,采用“任务导向”和“情景体验”教学方法。实务:学习并掌握基本的贸易理论、专业术语和商务英语函电的写作;实训:课堂仿真模拟、外贸实训平台及校园数字化教学平台电子书包;实战:湖南HeG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实地观摩外贸平台;利用外贸实训平台,设计仿真的贸易交易过程,将平时所学到的理论转化为技能,而且通过综合实训和赴湖南HeG观摩并操作外贸平台,更加系统地了解国际贸易惯例和操作规则,培养学生的外贸操作和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

1.2.3以教学任务来选取教学方法《外贸英语函电》课程是一门融知识性、实践性为一体的英语技能训练课,每一堂课均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任务导向、情景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教师认真做好教学过程设计,以实现“教学做合一”,将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集成于学生的“能力实训过程”。

1.2.3.1任务导向教学法任务导向教学法(task-oriented)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和“从做中学”的教学理念。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目标,通过设计一个具体任务,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现场,再现任务情景。任务教学法的特点在于教学中为学生安排一定的教学任务,教师的教学目的和学生的活动都以教学任务为中心。

1.2.3.2情景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教师根据一定的教学内容去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模拟的教学情境中去感受教学内容,并在最真实的模仿训练中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真正地理解教学内容。

1.2.3.3案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引导学生对特殊情景进行讨论的一种教学方法。如在学习关于申诉和索赔的内容时,教师先提供以下案例供学生讨论。在案例教学中,教师利用当前的国际贸易案例和经济类报刊杂志的国际贸易等真实的外贸情景,把抽象而枯燥的理论变为具体的、实实在在的操作技能,这样学生走向社会后就可以轻车熟路的投入到工作中去,以最快的速度适应社会的需求。

1.2.4以实践性为原则开拓教学资源学院的多功能语音室配备了交互式英语平台和外贸实训平台等特色软件,有效地辅助了教学,保证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创建良好的网络教学环境,开发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电子书包与大学城空间共享案例、视频、练习文件、学习资源链接等,进行师生互动交流,保证互通信息和高效交流。

1.2.5多元化的学习评价方式《外贸英语函电》课程从根本上摒弃传统考试的弊端,以考核学生处理外贸业务环节的动手能力为主,综合笔试、口试、实践操作和过程考核等形式,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考试与评价体系。考核评价分为知识考核(占40%)、素质技能评价(40%)和学习过程综合评价(20%)三个方面,其中根据给定的情境撰写相应函电、填写相关单证、撰写合同,采用口头和笔头上的虚拟实训来进行综合评定。

2.课程设计突出的优势

2.1对准岗位设置课程内容,将教学内容项目化根据商务英语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就业的岗位群,提取岗位能力、分解实际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以重构教学内容,以国际贸易流程为依托,以工作项目为引导,每个项目均设若干个子任务,分步骤地呈现在单元教学内容中,使学生对各项目的学习和训练目的更加明确,提高学习的兴趣和教学的直观性,有利于促进教师在实施课程教学时,形成“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

2.2以“实务、实训、实战”为教学体系,多种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于课堂教学充分利用企业协助建设的真实职业环境,开展案例教学和情景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本课程以学生为中心,按照“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构建外贸业务全程实践模块的“实务、实训、实战”的教学体系,即熟悉国际贸易中所包含的每个流程、依据国际贸易流程所设计的实训项目、赴湖南HeG电子玻璃有限公司实地观摩外贸平台和我院电子商务协会注册的外贸公司的运作,在教学过程当中贯穿了tapS教学理念。

2.3以实践性、开放性、先进性为原则,创建科学的学习资源平台我院是国家信息化大学试点校园,这给《外贸函电》课程的多方位教学提供了有利的条件。本课程充分利用了本校数字化校园的优势,运用了多媒体、电子书包、世界大学城空间等多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建立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库,相关教学计划、课件、教案、校本教材、实训实验指导书等教学资料都已上网,师生通过网络进行交流学习。此外,还建立了商务英语院级精品课程网站,语音室配有交互式英语平台等特色软件。

3.结束语

外贸的业务流程篇9

关键词: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对策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我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我国对外贸易的发展迅猛发展。在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对外贸易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1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象和主体

由于各种不可预计的因素,在企业各项财务中企业预计的收益和实际财务的收益存在差距,这样企业就会遭受经济损失,企业财务的管理不当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收益,甚者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基于此,国际经济环境对企业财务造成影响的风险损失,风险因素以及风险事件就是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对象。

2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职能

外贸企业因为发生财务风险的几率大,更容易受到经济政策,政治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所以,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主要职能是:①具有分析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职能。通过对外贸企业存在的财务风险的分析,明确造成风险的因素,并进行来源分析,同时要估计出财务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为进行风险的有效化解提供依据;②具有财务风险管理警戒的职能。对于各种的外贸风险因素和事件进行监控,从而在发现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存在风险的时候能够进行及时的警报;③具有预防风险的智能。外贸企业通过对风险的主动的排除,进行财务风险的规避,从而避免损失的发生,一旦外贸企业的财务管理发生了风险,那么应该通过有效合理的风险防范手段,降低,分散和转移风险,尽可能的减少财务管理的风险;④具有处置风险的职能。当外贸企业发生财务管理风险时,外贸企业必须通过科学的风险补救手段进行风险的制止,从而使得风险的损失最低化。外贸企业在财务风险中进行总结,使得自身的风险意识得到提高,并且企业的风险管理制度不断完善,从而提高企业风险管理的能力。

3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问题

外贸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以下问题:①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外贸企业进行外贸活动时,进行贸易的对方因为资金的短缺,信用差,以及破产等各方面的原因造成了虽然企业提供给客户商业信用,但是外贸企业不能收回货款,从而造成了风险,事实上,这种风险是属于违约性质的风险。在国际环境中,信用风险是随着商业欺骗而存在的。随着我国wto的不断深化,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外贸企业采用最多的销售方式是信用方式,因此必须要加强和完善外贸企业的信用管理。②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在一定的时期内,外贸企业在国际的金融,经济和贸易等过程中,由于外汇汇率的变化使得通过外币进行计价的负债和资产,对收益有造成损失的可能。经济风险,会计风险以及交易风险是外贸企业外汇管理中的主要风险。当前,我国外贸企业外汇管理主要问题是企业外汇汇率风险的意识不强,不能进行汇率风险的主动规避,缺乏专业的风险管理人才,不能对汇率波动造成的影响进行及时防范,同时缺乏完善的外汇风险管理制度。③外贸企业财务结算风险管理存在问题。在办理结算时,债权法因为某些因素造成了资产的损失,就是结算的风险。当前我国外贸企业财务管理的结算风险主要有,首先外贸企业缺乏商业风险防范的意识,外贸过程中,企业对客户的情况不十分了解,没有注意结算的细节,从而使得结算的风险增加;其次,外贸企业的结算方式是以信用证的方式为主,一旦银行出现问题,那么信用证就没有丝毫作用;第三,某些外贸企业为了增加市场的销售额,在不完全了解客户情况下,盲目扩大商业信用结算方法,这样很容易造成损失;同时不合理的支付方式也是造成企业结算风险的一个重要原因。④外贸企业现金流风险管理的问题。目前,外贸企业的现金流管理主要存在如下问题,首先,企业没有意识到现金流的重要性。其次,外贸企业对现金流的管理不完善,由于自身资金风险控制的原因,企业缺乏控制风险的意识,使得现金流的控制存在问题;第三,某些企业对资金的使用没有严格把关,不严格按照财务的制度进行,不能正确把握市场,使得现金的使用的计划性不强,形成了资金周转不灵,最终对企业的生产造成不良影响。

4外贸企业财务分析问题的对策

  针对外贸企业财务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建立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对信用的组织建设给予重视,同时,对信用的管理实行全程控制管理,包括客户信息的搜集,整理,客户信用的监控等,建立客户的信用档案,实现事前的预防控制,②加强外贸企业外汇风险的防范。首先健全汇率风险管理体制,企业自身要加强汇率风险的管理,建立风险控制制度,对汇率的变化进行监控;其次,对合同的计价货币进行合理的选择。外贸交易过程中,尽可能多的选址人民币的结算和支付;第三,在合同中明确汇率风险的分摊。利用金融工具对汇率风险进行规避。③加强外贸企业结算风险的防范。首先,企业应该加强结算风险的意识。认真审查客户的详细资料,注重结算方式中的细节问题;其次,采用合理科学的赊销方式以及预付款。同时综合利用各种的结算方式。④加强外贸企业现金流风险的防范。第一,加强企业自身现金流的意识,提高对现金流管理。第二,完善现金流管理制度。企业应该加强现金流的管理理念,完善现金流的预警体系,对现金流的风险进行分析识别和规避;第三,企业要加强现金的使用效率,对现金流进行控制,构建科学合理的资金管理平台,对筹资风险和投资风险进行控制。

结束语

我国外贸企业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动力。然而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外贸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着各种风险,加强对外贸企业财务风险的管理,减少企业损失,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参考文献

[1]冯 斌.出口风险管理务实[m].北京:中国海关出版社.2009

外贸的业务流程篇10

关键词:国际电子商务开放型经济贸易发展

国际电子商务是指企业利用电子商务运作的各种手段从事国际贸易活动,即在国际贸易领域内,抛开传统的交易方式,利用简单、快捷、低成本的现代信息技术和通讯手段进行交易,实现从洽谈、签约、交货到付款全过程的电子化,以提高交易效率。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有形产品的间接贸易,指通过电子方式,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等来处理有形商品的洽谈、订货、收款等与商品交换相关的活动;另一类是无形产品的直接贸易,是指通过电子方式,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等来进行买卖咨询报告、电脑软件、数控程序等可以通过网络传输并能以某种方式存储的无形商品交换的全部过程。

国际电子商务给国际贸易带来了崭新的运作模式,使国际经贸活动进一步向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发展,正在逐渐成为21世纪的主流国际贸易方式和世界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而顺应全球新经济的发展潮流,加快国际电子商务的发展,则是我国外贸新世纪发展的手段。

国际电子商务的主要特点

(一)贸易信息传递更便捷

电子商务中,买方主要通过随时上网来获取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信息;卖方则主要利用互联网和各种贸易网站商品广告,积极上网推出自己的商品信息,寻找贸易伙伴和交易机会,扩大贸易范围和市场份额。卖方的宣传空间随着网络体系的延伸而延伸,网上广告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制成,配以文字、声音、图像说明,能够全方位地介绍产品的性能及服务,从而达到极佳的宣传效果。网络成为最大的中间商,买卖双方可以直接接触,因而减少了国际贸易中进出口公司、商和中间商环节。

(二)贸易磋商和合同签订更规范

交易磋商在互联网络和电子交易系统的支持下完成,交易各方事先在网络认证中心进行合法有效的注册,只有注册的用户才能从事网上交易,在交易过程中系统将会提供动态联机认证和保密措施。用户间可实现“一对一”或“一对多”的网上实时谈判。网上实时谈判是对传统商务交流方式的网上模拟,某种程度上可代替电话、传真和e-mail,能够节省成本,提高效率。谈判的各方可以通过一个类似聊天室的区域通过键盘进行笔谈,笔谈被存入数据库供调阅。原来的贸易磋商中的单证交换过程,在国际电子商务中演变成为记录、文件和报文在网络中的传递过程。

各种各样的电子商务系统和专用的数据交换协议自动保证了网络信息传递过程的准确性和安全可靠性,不再要求以书面合同形式来确定磋商的结果,而是采用电子合同的形式,网络协议和应用系统自身保证了所有贸易磋商日志文件的确定性和安全可靠性,各类贸易单证、文件等在国际电子商务下都变成了标准的报文形式,从而提高整个交易过程的速度,减少了漏洞和失误发生的几率,规范了整个商品贸易的过程。

(三)外贸单证流转程序更简洁

与传统的外贸单证运营过程相比较,引入电子商务后的外贸单证流转至少减少了买方输入卖方报价单数据、邮寄采购单、确认所采购货物清单、将发票输入应付款系统、寄支票给卖方以及卖方收到采购订单、进行订货登记、打印装箱单、寄发票、登记应收款账户冲账等步骤。

(四)合同履行更顺畅

买卖双方在履行合同的过程中要涉及很多机构,如外贸机构、银行金融机构、海关系统、商检系统、保险公司、运输系统、税务系统等。电子商务使得原本繁琐的合同履行环节变得简洁、高效。企业可以通过进入政府专门的网站而实现在网上进行进出口许可证的联网申领、申领进出口货物原产地证、报关报验、出口收汇和进口付汇核销、出口退税等手续的办理。传统的跨国支付手续复杂且程序缓慢、时间周期很长,具有很多无法预测的损失和风险,而利用现代的网络通讯技术和先进的计算机处理系统,可以保证资金运营的高效率。买卖双方达成协议并完成各种交易手续后,商品交付给运输公司起运,可以通过电子贸易系统跟踪货物。银行按照电子合同及相应的单证支付货款,出具相应的电子银行单证,最终完成整个交易过程。

国际电子商务由于具有上述特点,对比较分散、规模小和劳动密集型的中小企业影响最大,使其具有出口潜力的产品能以最快、最便捷、最低成本的方式找到买家,众多的中小企业有了一个直接参与国际竞争更加公平的机会。

推进国际电子商务对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作用

加紧推进国际电子商务,是我国外贸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事关开放型经济发展全局的前瞻性战略。

加快国际市场信息流,促进产品结构升级。出口企业及时获取网上的产品技术发展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适时调整产品构成和功能设计,以提高传统的纺织、服装、农副产品的质量和技术水平,提高单位出口产品的附加值,强化成套设备、通讯设备、家用电器、动力机械等产业的竞争优势。

加快出口企业物流,促进加工贸易升级和结构优化。采用电子商务,积极参与国际招投标,获取更多的加工贸易定单,促进中西部地区企业参与国际加工贸易竞争;逐步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档次,培育技术先进、规模领先的大项目,以发挥加工贸易的规模经济优势;推进加工贸易由以往劳动密集型为绝对主导逐步向劳动密集与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并重的方向发展。

运用网络广告和网络营销,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利用电子商务拓展欧洲、北美市场,恢复和稳定东南亚市场,积极开发非洲、拉丁美洲市场,稳步扩大俄罗斯和东欧市场,针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制定相应的出口策略。

加快投融资现金流,建立海外生产和销售基地。面对非洲、南亚、东欧、中南美洲等地区日益增强的进口限制,利用电子商务寻找投资机会,将我国成熟产业的技术和产品转移出去,建立生产线或加工装配基地。利用当地的资源发展加工贸易,带动国内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技术和机械设备的出口,并应用网络管理海外公司和生产基地,降低管理费用。

实施体制改革推进战略,确保开放型经济发展目标顺利实现。利用与电子商务接轨的外贸电子政务系统加强外贸监管,完善配额招投标等制度,赋予更多的企业特别是高技术企业、民营企业以外贸经营权,建立公平、透明、自由竞争的外贸管理体制,促使各类企业直接进入国际市场参与竞争。

推进我国国际电子商务发展的对策

(一)完善基础设施,营造良好的支撑环境

加快商务部与各省市外贸管理机关、驻外商务机构、有关部委以及与外贸相关的银行、税务、海关、外汇、保险等部门的计算机联网,加强外贸专用网的建设和管理,逐步扩大与国际经济组织和国际商务网的联网,强化规模效应,最大限度地为外贸企业服务。制定我国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建立以行业为依托的专业电子商务平台;完善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立全国物流配送体系;建立对外贸易运输网络,使货物运输的订舱、单证传输、集装箱管理、船舶管理、货物跟踪、财务及结算等重要业务采用国际标准的eDi单证传输;建立网上货物跟踪系统,使客户和贸易伙伴直接进行查询,简化交易程序,降低交易成本。加快建设一批外贸领域大型数据库和专门的技术研究中心,完善外贸信息服务体系。

(二)完善外贸信息化保障体系,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组建国家经济贸易信息安全认证中心,提高信息安全技术防范手段,有效解决电子商务发展中面临的信息传递、储存等信息安全问题,为发展国际电子商务提供安全的网络环境,避免国家和企业利益受到损失。加强外贸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建立、应用和完善。研究发展国际电子商务所面临的数据保护、税务、安全与认证、知识产权、非法和有害信息、电子支付系统、消费者保护等法律问题,尽快出台和实施有关电子商务的基本法律法规,逐步建立和完善与国际规则接轨的国际电子商务的法规体系,普及相关法律基础知识,尽快建成最具权威的外贸信息化和电子商务方面的法律资料库。消除和减少电子商务发展所面临的法律障碍,使电子商务得到有效的法律保障。

(三)加强国际电子商务服务和监管,打造良好的政务环境

逐步实现全国外贸政府管理部门的联网,建成覆盖广泛、功能先进、安全实用的外贸电子政务体系,加强各级外贸管理部门和驻外经商机构的政府网站建设,建立政府与企业之间高效便捷的沟通反馈机制,提高各级外贸管理部门的政策透明度、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完善金关工程和电子海关建设,形成包括外贸、海关、税收、外汇等部门在内的,完整统一、规范畅通的外贸电子化管理体系。各部门共同研究解决在电子商务过程中的电子支付、外汇结算、税收等问题,建设良好的电子商务环境。

完善全国外贸业务管理的应用网络系统。发挥进出口统计信息系统作用,及时加工制成各类统计分析报表,为有关外贸管理机关和企业分析、决策提供服务。利用外贸专用网和互联网建成“与驻外经商参赞处联网系统”,实现商务部与驻外经商参赞处的网络直通。进一步扩大和强化各专业网站的规模和作用,积极支持政府部门和企业无偿或以成本价格在外经贸专用网上及时更新、信息。

(四)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内部应加大信息化设备投资,建立和完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特别是市场营销信息系统,积极利用网络协调配合,实现沟通。普及网络办公、电脑会议,减少经济活动的中间层,提高信息传递效率,加快各部门对国际市场的反应能力,增强市场竞争力。通过网上银行系统实现电子付款,进行资金结算、转账、信贷等活动。实现以物流为依据、信息流为核心、商流为主体的全新运作方式。通过网站迅速了解消费者的偏好和购买习惯,将消费需求及时反映到决策层,从而针对消费需求进行研究与技术开发,进一步密切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通过网站进行市场营销,运用网络与传统营销的组合方式进行管理,把买家、卖家、厂商和合作伙伴全面结合起来,用最全、最新、最快的商品信息和形象招揽客商,赢得订单,降低营销费用,开拓国际市场;通过网站进行企业形象宣传,迅速建立品牌知名度;通过网站进行售后服务,节约服务成本并增加用户群体的稳定性。